风月鉴红楼——刘心武秦学发现铁证(每日更新)

113=========================

从大悲到大喜,命运在刹那间逆转。此时真的很难形容贾府诸人的心理感受,都说是乐极生悲,显然贾府此时就是悲极生乐了,整个贾府陷入狂欢的氛围之中。除了洋洋喜气盈腮进宫去了的一批高层以外,其他人的反应是这样的:


【于是宁荣两处上下里外,莫不欣然踊跃,个个面上皆有得意之状,言笑鼎沸不绝。】


注意,用的是“宁荣两处上下里外”、“莫不”、“个个”等语,也就是说,宁国府荣国府包括主子奴才在内的全体人员,无一例外的都象中了六合彩大奖一样,全都无法控制自己那无比亢奋的情绪。


话说回来,对于宁国府那些下人(比如焦大)来说,荣国府的大小姐封了贵妃,那是别人家的事情,关他们鸟事啊!就算是荣国府的人,也不见得就高兴得起来,比如邢夫人;更有贾环、赵姨娘这些,那简直就是噩梦一场,哭都来不及,还笑!所以列位看官要看明白了,宁荣两处上下里外全体欢呼雀跃,喜形于色,不是因为贾大小姐封了贵妃,而是他们知道,秦可卿事件有了最终结果,贾府逃过一劫,而他们所有人,也终于不用或打、或杀、或卖了,他们是为了自己死里逃生而欢呼!


其实在秦可卿事败身死之时,作者也用了同样的手法描写了贾府众人当时的表现,再来温习一下:


【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平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


这一段描写,用了同样的手法。同样用了“莫不”两字,也是包括主子奴才在内宁荣两府全体成员悲嚎痛哭,注意看,作者可是很详细地把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各式人等都列出来了。这种悲痛之情,不是针对秦可卿的,只为他们自己而哭!这两处描写,一哭一笑,前后映照,天衣无缝;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读者可用心细细体会。
楼主 东安西安  发布于 2012-09-27 22:55:24 +0800 CST  
@enginesmith 2012-09-28 00:32:08
你还是欢迎别人提出不同意见的是吧?我怕我下面这条真写出来的话,可能会动摇楼主整个立论的基础,有没有道理你先听听看。
我们一直以来执着的问题中有一个,就是这个义忠亲王老千岁的原型到底是不是皇太子允礽,那楼主现在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您,太子绝对不是义忠亲王老千岁。
为什么?所有的问题又都归回到义忠亲王老千岁的棺木上,这个问题不知道前面有没有人提到过,但是我觉得刘心武先生和楼主您都没有注意到,那就是礼...........
-----------------------------
既然设立太子,就有一套相应的礼仪出台,包括服饰、饮食、仪仗等。丧葬作为凶礼,也有其规定,身为太子,就会按太子礼来做,与皇帝的会有区别。若说太子因为日后有机会做皇帝,其棺木就按皇帝规格,这个闻所未闻。按照这个逻辑,那所有皇子也应这么做,因为他们都有机会成为太子、皇帝,所有官员也都不用按级别准备棺木,难道你咒他们没有机会升官吗?
古人极重视丧葬,地位越高准备越充分。皇帝一登基就为自己建陵,一直建到死为止。这个不存在什么咒自己早死这一说,也不敢在当太子时就以皇帝身份建陵。身为太子,如果有什么意外,到时再急急忙忙找棺木,成何体统。
书上义忠亲王的棺木,是半成品,后来到贾珍手上时再加工了一下,这个我提到过。
另外多说一句,讨论可以是开放性的,适当的索隐可以,但应以红楼梦原书为基准。红楼梦毕竟是小说,它只是用了一点历史素材,不必强求一定与史书吻合。
楼主 东安西安  发布于 2012-09-28 08:14:31 +0800 CST  
104=====================================

从秦可卿死到现在秦可卿事件终于有了个结果,宁荣两府全体人员在无尽恐惧中度过了两三个月,终于等到了解脱的那一天。


犯下如此重罪却被轻轻饶过,宁荣两府的众人们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这是两派政治势力角力的结果。北静王水溶力保贾府,引起了皇帝和忠顺亲王的忌恨,但为了和谐稳定的大局,他们妥协了,同意暂时放过贾府。


当然了,根据《红楼梦》中所提供的线索可以得知,这次只不过是忠顺亲王玩的缓兵之计而已,当时机成熟,他再度出击,贾府最终还是被抄了家,落得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而元春,则不幸成了第一个被拿来开刀祭旗的牺牲品,她最终还是没能逃过一颗政治棋局中棋子的命运。


贾府出了这等大事,如何处置,总得有个说法,就算皇帝不打算降罪于贾府,也不能拖着什么也不干,不然这弦绷得太紧了会出事的。但对于皇帝来说,处理这事也要有点技巧,既然已经决定放过贾府,就不要再在秦可卿这个敏感的问题上多费口舌了,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即可。如何表明?封元春为贵妃!多个贵妃也不算什么事,那些不愉快的事就不要再提了。


这个处理结果秦可卿所托之梦中已有透露,在处死秦可卿的同时封元春做贵妃,这两步棋一脉相承,是早已决策好的既定计划。而且这个处理决定宣布的时机非常有讲究,向贾府公告这个特大好消息是什么日子?正是贾政生日!


经过忠顺亲王和北静王的博弈,贾府不但未被降罪,元春还被封为贵妃,此事在天香楼也传话给了秦可卿,但为何要等这么长时间才告知贾府,让众人白担心这么久呢?这显然是一种政治技巧了。既然已经法外开恩了,那就要更显诚意,特意选了贾政生日这天来向贾府众人公布,在喜庆的氛围中将极紧张的形势以一种圆润的方式解决,非常有政治技巧。贾府众人在以手加额谢天谢地谢人的同时,那里还能想到有更大的阴谋在等着他们呢?


不管怎么说,贾府总算是安然度过了眼前这场危机,未来几年里,贾府里面依然是一派歌舞升平的富贵景象。也幸好有了这几年,我们才有机会看到大观园里的风花雪月,才有宝哥哥宝姐姐林妹妹表演的舞台。
楼主 东安西安  发布于 2012-09-28 10:07:29 +0800 CST  
@xibei369 2012-09-28 12:02:28
一说二尤故事也是风月宝鉴里的,中间夹了个大观园,楼主怎么看。
-----------------------------
二尤故事风格同风月宝鉴,人物多是宁府中人,与大观园无相交,我也认为是风月的旁枝线索,同样的还有贾瑞照风月鉴。
楼主 东安西安  发布于 2012-09-28 12:58:45 +0800 CST  
@enginesmith 2012-09-28 00:32:08

-----------------------------
@东安西安 2012-09-28 08:14:31

-----------------------------
@enginesmith 2012-09-28 13:31:32
这个你恰恰说错了,除非万不得已,礼制上面关于太子的葬礼是有,但是是非常非常罕见使用的。原因是太子早夭这种事儿对于一个王朝来说非常不吉利,因此如果一旦出现,虽然原则上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但是历朝的处理上却有所区别。
比如,明朝时,朱元璋的首任太子朱标早夭,他对这个儿子的感情太深以至于最后让朱标的儿子继位,朱标的身后事是按照皇帝的规格处理的。而到了景泰朝的时候,景泰的太子朱见济死的时候,则完全按照另外一套礼仪执行。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清朝,清东陵里有整个清朝皇陵里唯一的一座太子陵,就在乾隆的裕陵墓葬群中,规制与皇帝,后妃等完完全全不同,也证明了太子凶礼的独特性和略带随机性的特点。
中国的礼仪规范严谨而完整,太子陵本身数量要比皇陵稀少得多且规制差别较大并不是从一而终的,这足以说明太子薨逝这种事往往事发突然,常人预想不到的。如果这种随机性确实存在的话,那么我可不可以这么说,太子的凶礼是轻易不会提上议事日程,除非太子长年体弱多病能够预计到天不假年他将不久于人世,而这种人这小体格子又缘何被立为太子呢?
另外,就算是楼主说的对,有严格的太子凶礼的礼仪常规,那也没道理太子一不在了之后就把人棺材板子卖掉吧,而且你也提到了,樯木棺材是半成品,如果太子被废,马上康熙立了一个新的太子,重新要执行这套礼仪规范,为新太子准备新棺材板,那以樯木在文中强调的珍贵稀有,薛紫薇舍人何以短期内再找到一样的樯木板子,找不到一样的樯木板子又何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备齐新太子的凶礼物资?而且,退一万步说,以太子之尊,怎么可以让阿猫阿狗的人物用他的棺材呢,这里的问题不是说女儿用爹的棺材就天经地义了,爹是国家主席,女儿是普通职员,女儿就不能做元首座驾出行,爹是太子,女儿是人家儿媳妇,女儿死了,也不能说把太子的仪注搬过来现炒现卖,这是公然的逾制。
所以,这个老千岁存在,对应他的礼仪规范和器物选用时豪奢,但是和秦可卿的实际身份应该说接近,所以一应之物是可以评级互换这么使用的,而太子,身份特殊,地位特殊,一切都特殊,不可能有人和他平起平坐,哪怕是他挂了之后。
-----------------------------

清朝实际只有胤礽一个太子,而他死后并未能以太子身份下葬,这方面的礼仪资料不足,乾隆次子永琏死,谥为端慧太子,其丧仪就没有前例可参考。例子少不等于没有准备,胤礽两岁就当太子,名份已经有了,以清宫婴儿的死亡率来看,得提防他随时挂掉,所以就算他是个小孩子,也绝对应该准备一副高级棺材等着。
爹是国家主席,女儿绝不会是普通职员,再蠢也会当个国电公司总裁。爹是太子,女儿差不多就是公主了,两者身份有差但不是很大,可卿的丧仪,明显规格很高。棺椁这东西,等级森严不单体现在棺木之上,大小颜色纹饰内容物等都有区别,公主用太子的棺木,改动一下也能合其身份。
其实我反对用历史人物去硬套书中的某个角色,义忠是太子也好,不是也好,不是我关注重点。书上说义忠是亲王,我就按亲王理解。
楼主 东安西安  发布于 2012-09-28 15:31:03 +0800 CST  
115==============================

第十三节 阎王要你三更死

贾府树大根深,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但不是每个人都有贾府的宏厚根基,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的,最后总有那么几个倒霉蛋,吃得不多,却要为整桌筵席买单。


秦业秦钟父子便是这倒霉蛋之一了,这两父子在贾府众人欢呼雀跃之时,悄悄地走上了不归之路。


秦可卿死时按郡主之礼盛大下葬,皇帝派亲信太监赐祭,东南西北四郡王亲祭,更有数不清的公侯伯子男都来了,这说明贾府私留义忠亲王之女的事情已经公开,不存在秘密解决的条件。


既然此事已公开,如此弥天大罪总要有人负责,给大伙一个交代吧,不然的话王法的颜面何存!最后为此事买单的人,义忠亲王肯定是扛大头的那个,书上说,他的结局是“坏了事”,反正是失势了;主谋有了,还会有帮凶,作为此事件中的直接责任人之一,营缮郎秦业也没能逃得掉,他在可卿死后不久即神秘暴毙,他的独子秦钟也未能幸免。而此事件中的另一个主要当事人贾府呢?皇帝已封了元春为贵妃,潜台词是贾府在此事上没有责任,将不会受到处理;如果有什么事做得不妥,那也是让义忠亲王以及秦业给蒙蔽的!
楼主 东安西安  发布于 2012-09-28 18:06:28 +0800 CST  
编号114竟然错写成104,后面差点跟着错。
楼主 东安西安  发布于 2012-09-28 19:50:37 +0800 CST  
116===================================

可怜的秦家父子,忠心追随义忠亲王多年,最后竟落得个家破人亡的悲惨境遇!有人就说了,《红楼梦》书上写秦业秦钟两父子可都是正常死亡,并没有受迫害的证据。但是你想一想,既然作者刻意和谐了义忠亲王爱女秦可卿的身份,那秦业秦钟的故事无可避免也要进行技术处理,实际上他们的死亡过程就已经失真了。


秦钟之死在《红楼梦》各种版本中差别很大,不仅表现在通行本和脂本之间,甚至脂本之间也有相当大的不同,甚至有多达数百字的异文。有些红学家对此很感兴趣,相关文章写了不少。为何同一内容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呢?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其实这就是被和谐之后再改编时未定稿的结果。


有意思的是,有关秦钟之死的描写虽各有不同,不过却有个相同情节,就是秦钟死时鬼话连篇,阎王判官神差鬼使齐上阵,只是有些写秦钟回光返照一回,说了一些话;有些则写判官严格执法,直接让他见了阎王。这一段鬼话连篇,群魔乱舞,情节荒诞,相信大家不会认为是写实吧。对此庚辰本眉批:【《石头记》一部中皆是近情近理必有之事,必有之言。又如此等荒唐不经之谈,间亦有之,是作者故意游戏之笔,聊以破色取笑,非如别书认真说鬼话也。】《红楼梦》里的秦钟之死,跟《风月宝鉴》里的相比已经作了和谐处理,既然是不实文字,又何妨用故意游戏之笔写之!


现存资料太少,想探佚出《风月宝鉴》中真实的秦钟之死有点难度。试推想一下,那些阴间的判官鬼使们应该暗喻于阳间的官差衙役,秦钟落入他们手里,躲猫猫也死,喝白开水也死,吊鞋带也死,总之就是死。另外,上一回的回目是“王凤姐弄权铁槛寺 秦鲸卿得趣馒头庵”,按照前文分析,铁槛寺馒头庵隐含死亡信息,弄权铁槛寺伏凤姐之死因,同理,得趣馒头庵也伏秦钟之死因。实际上,就依现在《红楼梦》的情节来看,得趣馒头庵的主角智能儿也跟秦业秦钟之死有直接关系,秦钟回光返照之时还念叨着智能儿,《风月宝鉴》中秦钟之死应当多了政治因素,但依然会跟智能儿有关。具体情形如何,已不可考,不过这已不重要,只要知道秦业秦钟离奇死亡背后的的原因就可以了,至于是躲猫猫死,喝开水死,还是用鞋带吊死,效果都一样。
楼主 东安西安  发布于 2012-09-28 21:31:46 +0800 CST  
@紫烟8156 2012-09-28 17:00:20
看了先生的文章,却有独到之处。不过文章中最关键的一点,也是最基础的一点,认为秦可卿就是走失的英莲,分析的因素较多,逻辑推理有些象,实际理由并不充分。
-----------------------------
英莲的事情,接下来将会说到,有精彩论据。
楼主 东安西安  发布于 2012-09-28 22:08:16 +0800 CST  
117====================================

就在贾府诸人弹冠相庆之时,秦业秦钟两父子相继暴毙。秦钟死时,贾府众人除了贾宝玉之外,皆不在意。想当初秦可卿未死之前,秦钟秦大少在宁荣两府里是如何的风光,贾府诸人对他又是如何的奉承照顾。可卿一死,贾府立马就忘了还有秦家这么一门亲戚,两相比照,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呜呼秦钟秦大少,走得太早了,大观园都没建起来,他就跑去见了阎王。有人设想,如果贾宝玉有秦钟一直陪着,他的性格肯定会多一点阳刚之气,他的人生可能会是另外一种景象。贾宝玉号称是“情不情”,是个多情种子,但他多的是亲情和爱情,而友情并不多。在他为数不多的朋友当中,与他同龄的唯有秦钟一人而已,其他如冯紫英蒋玉函等人,感觉上都是比他年龄大上不少。只有跟秦钟在一起的时候,贾宝玉才表现得象是一个正常的少年男生,秦钟一死,贾宝玉又回到他的女儿国去了。不过假设毕竟是假设,秦钟终归是《风月宝鉴》中的人物,他是为风月女王秦可卿配戏的,可卿一死,作者安排他也要追随而去。


秦可卿从得病到病死出殡,是《风月宝鉴》故事的精华部分。在《红楼梦》里是从第十一回到第十六回,绝大多数都是有关此事的内容,洋洋数万言,还有一些被和谐删掉的内容如淫丧天香楼等不知有多少。这绝对算得上是重头大戏,场面之大,参演人数之多,纵观整部《红楼梦》,无出其右。可卿既死,大戏即将告一段落,十六回后,大观园时代就要来临,观众最喜欢的宝黛钗及一众女儿们该上场了。
楼主 东安西安  发布于 2012-09-29 10:42:09 +0800 CST  
@天地一大叔 2012-09-28 13:26:15
忽然有个疑问。以曹雪芹如此大才,为什么不去考科举以重振家族?是不屑考?还是考了没中?还是家族获罪时罚子孙不得为官?获罪的理由是滋扰驿站,按理这个罪名不会给这么重的惩罚吧?期待高手答疑
-----------------------------
抄家之后N代不准考功名,不准做官。曹家被抄主要是站错队而已,其他的都是欲加之罪。
楼主 东安西安  发布于 2012-09-29 12:42:55 +0800 CST  
《红楼梦》是本百科全书,以作者家族经历和皇室的关系来看,书中肯定有一些历史印迹。有人研究史实,就以《红楼梦》为辅证;有人喜欢《红楼梦》,就以史料为参考。我是后一种人,只关心《红楼梦》成书过程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其他引申出来的宫闱秘闻,不在我关注的范围内。
必须明确,《红楼梦》只是一部小说,其中有些章节有些历史印迹,那也只是用历史事件做素材进行再加工,情节是虚拟的。实际上就算曹雪芹听闻某个事件内幕,他也只能了解个大概,细节部分他也不可能亲眼见,只有凭自己的理解来进行艺术创作,并要融入小说之中。硬要把这些具体情节死套历史真事无疑是胶柱鼓瑟了。
在《红楼梦》读者和作者曹雪芹之间,对同样一段历史时期的理解是存在很大的不同的。当时有些事情,现代人读史书可知,但曹雪芹未必知;有些事情,史书未载,我们不知,但曹雪芹知;这样造成我们与曹之间信息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就相差很远。还有,各人所站立场不同,结论也会不同,曹雪芹和主编历史的雍正立场就不一样,用现在史书上的历史观去读《红楼梦》就会有偏差。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肯定有许多隐事未能见诸于史书上,探究一下也很有意义,但历史问题,下结论时一定要严谨,有多少证据说多少话,那些怀疑一切、天马行空式的高论只会引来更多围观更多口水,却不能服众。
楼主 东安西安  发布于 2012-09-29 14:11:31 +0800 CST  
118===============================

在《风月宝鉴》与《红楼梦》交接班的第十六回,贾琏与黛玉回来,先遣人来报信,明日就可到家,宝玉听了,方略有些喜意。细问原因,方知贾雨村也进京陛见。


宝玉细问原因,关心的是黛玉之事,只闻得黛玉“平安”二字,余者也就不在意了。贾宝玉非常非常不喜欢贾雨村这位兴隆街大爷,对有关他的信息是毫无兴趣,就算是林黛玉,也不见得喜欢贾雨村这个老师。作者在写贾宝玉细问原因时,引出一段有关贾雨村的情节,初看似乎有点突兀,实际上是大有深意存焉。


每出大戏到了最后大结局,戏里主角配角将会一一登场谢幕,把各人最终结局讲清楚,算是给观众一个交代。在《红楼梦》第十六回,义忠亲王坏了事、可卿的丧仪已办完、元春晋封贵妃、秦业秦钟玩完——秦可卿事件已暂告一段落,红楼即将进入大观园时代,而此时,一位重要人物在最后时刻登场了。


秦可卿虽然说是《风月宝鉴》的灵魂人物,但因作者刻意营造她的神秘,事实上她多以幕后形式出现,正面镜头中她出现得不多。而《风月宝鉴》的主视角,由一位关键人物引领。此人在《风月宝鉴》占据重要位置,有大量戏份,他实际上就是风月的男主角!如果缺了他就不成书,因此,纵然是已经面目全非,在结局之时作者也没忘记把他拉出来示众一把。而此人,正是贾雨村!


下一篇,将介绍贾雨村为人知和不为人知的那些事,不是我夸口,有些事,你绝对很难想象的!
楼主 东安西安  发布于 2012-09-29 17:58:28 +0800 CST  
风月鉴红楼上半部结束。记号
楼主 东安西安  发布于 2012-09-29 18:40:40 +0800 CST  
风月鉴红楼下半部无间道,将回答质疑较多的英莲——可卿——香菱之间的关系,还有可卿身价败露的全过程,非常精彩,敬请关注。
楼主 东安西安  发布于 2012-09-29 19:55:20 +0800 CST  
@臭水河边2012 2012-09-29 18:43:36
LZ你好,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看到,有个学者研究元妃省亲的礼仪,认为是按皇后级别写的。不知道LZ是否认同他的研究结论。如果认同,这样写又是因为什么?
-----------------------------
不应是皇后之丧,比较似是郡主丧仪,我前面贴子已有讲到。
小说里的情节不必强求与历史完全吻合,应当关注整体故事是否合理。
楼主 东安西安  发布于 2012-09-29 21:10:50 +0800 CST  
中秋节到,祝各位童鞋节日愉快。
楼主 东安西安  发布于 2012-09-30 08:14:04 +0800 CST  
119================================

下部 无 间 道



第一章 红楼谍影

第一节 谍战红楼


现在的电影电视节目里,侦探谍战题材的剧集大行其道,票房与收视率节节攀升,说明有相当的市场。这类片有悬念,过程紧张刺激,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还时不时设点套诱导观众。好的谍战剧能锻练人逻辑思维能力,因此颇受观众喜爱。


谍战剧好看,谍战小说也有不少拥趸;《红楼梦》也有不少拥趸,但如果我说《红楼梦》就是一部谍战小说,恐怕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是否听错了。但这绝非是故作语不惊人死不休,实有过硬的铁证证明。


在《红楼梦》里,就有不少扑朔迷离的谍战故事发生。如在第三十三回因为有特务告密,造成了贾宝玉被打事件,就是其中的例子。其实《红楼梦》的前身《风月宝鉴》原本就是一部谍战大片,可惜因为种种原因大部份章节被和谐掉了,不然的话读者们应该会大呼过瘾的。就因为和谐后的《红楼梦》脱离了原来的谍战主线,使得前面这十几回内容支离破碎,大家读起来都觉得人物分散杂乱,情节跳跃无序,不知道曹雪芹的写作意图何在。


为什么《红楼梦》的前世会写成一部谍战小说呢?开始讨论这个问题前先来说说一段历史:康熙、雍正时期的密折制度,这些史料有关于作者曹雪芹家族,有关于《风月宝鉴》里的故事情节背景。


古代官员有事要向皇帝汇报,就写奏折。现在有电话和微博,信息即时传送,当时可没有,奏折只能层层上传,最终到达皇帝手中。耽误时间不说,这中间如果出现什么纰漏,很容易造成就国家机密外泄。于是到了康熙皇帝这里,为了加强皇权统治,他首创了密折制度,给一批信得过的官员开通热线连接。这些心腹官员的奏折用专用的箱子装好密封,专人直送皇帝启阅;皇帝批阅后同样密封好发回,皇帝的意见也只有本人才能知道。雍正皇帝将之发扬光大,具密折资格的官员多至千余人,形成了一张遍布全国的情报网。
楼主 东安西安  发布于 2012-09-30 11:20:45 +0800 CST  
第一章 红楼谍影

第一节 谍战红楼


现在的电影电视节目里,侦探谍战题材的剧集大行其道,票房与收视率节节攀升,说明有相当的市场。这类片有悬念,过程紧张刺激,人物关系错综复杂,还时不时设点套诱导观众。好的谍战剧能锻练人逻辑思维能力,因此颇受观众喜爱。


谍战剧好看,谍战小说也有不少拥趸;《红楼梦》也有不少拥趸,但如果我说《红楼梦》就是一部谍战小说,恐怕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是否听错了。但这绝非是故作语不惊人死不休,实有过硬的铁证证明。


在《红楼梦》里,就有不少扑朔迷离的谍战故事发生。如在第三十三回因为有特务告密,造成了贾宝玉被打事件,就是其中的例子。其实《红楼梦》的前身《风月宝鉴》原本就是一部谍战大片,可惜因为种种原因大部份章节被和谐掉了,不然的话读者们应该会大呼过瘾的。就因为和谐后的《红楼梦》脱离了原来的谍战主线,使得前面这十几回内容支离破碎,大家读起来都觉得人物分散杂乱,情节跳跃无序,不知道曹雪芹的写作意图何在。


为什么《红楼梦》的前世会写成一部谍战小说呢?开始讨论这个问题前先来说说一段历史:康熙、雍正时期的密折制度,这些史料有关于作者曹雪芹家族,有关于《风月宝鉴》里的故事情节背景。


古代官员有事要向皇帝汇报,就写奏折。现在有电话和微博,信息即时传送,当时可没有,奏折只能层层上传,最终到达皇帝手中。耽误时间不说,这中间如果出现什么纰漏,很容易造成就国家机密外泄。于是到了康熙皇帝这里,为了加强皇权统治,他首创了密折制度,给一批信得过的官员开通热线连接。这些心腹官员的奏折用专用的箱子装好密封,专人直送皇帝启阅;皇帝批阅后同样密封好发回,皇帝的意见也只有本人才能知道。雍正皇帝将之发扬光大,具密折资格的官员多至千余人,形成了一张遍布全国的情报网。


现在清宫档案里头有保存下来的一千多份密折,最早可见在康熙三十一年,是谁呈上来的奏折呢?说起来这人与《红楼梦》有很深的渊源,写此奏折之人,是当时苏州织造李煦,次之则是曹雪芹的祖父江宁织造曹寅了。李煦是曹寅的妹夫,两人之母同为康熙保姆,两人都曾做过康熙的陪读,因此两家的关系极其密切,有如《红楼梦》中宁府与荣府的关系。李曹两人留存下来数百篇的密折,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一,可见两人极受康熙皇帝的宠信。


正因为与皇帝关系特殊,李曹二人所负使命又与他人有所不同。在两人所呈的密折之中,其内容五花八门,无所不包,不仅有常见的公务、吏治方面之事,也有天气、收成甚至坊间趣闻等。可见皇帝需要的情报是全方位的,信息量大,这工作他们两个不可能单独完成;因此他们必须借助一些人手,四处搜集情报,还不能大张旗鼓地去做,于是就出现这种情况:织造衙门成了设在当地的特工总部,李曹两人就是皇帝派驻江南的特务头子,手下有一批训练有素纪律严明的特工队伍。


身为情治机构的负责人,其言行自有谨慎周密的职业习惯。可以想象,在这种家庭里长大的曹雪芹,言传身教之下其思维和行为方式也会受到这方面的训练。他写《红楼梦》,自己写自己家事,其中必有这类陈年旧事的影子。因此,当我们在《红楼梦》里看到了一些较专业的谍战片段时,就不必那么大惊小怪了。
楼主 东安西安  发布于 2012-10-02 08:24:07 +0800 CST  
晕,两天没来,忘记很多东西,楼上一篇居然没编序号。
楼主 东安西安  发布于 2012-10-02 09:09:19 +0800 CST  

楼主:东安西安

字数:414973

发表时间:2012-09-01 22:5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12-15 22:47:07 +0800 CST

评论数:571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