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虎丘无憾事,恰逢庙会多情趣


1955年清理剑池时,确实找到了一条长约10米的石胡同,尽头呈喇叭状,容四人并立,并有一横三竖四块青石琢成的长方形石板,显然均为人工所为。根据墓门的形制和朝向,完全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墓制。因此推测可能为吴王墓。但因墓恰巧在塔底下,且规模宏大,一旦开挖必影响塔,因而作罢,未打开墓门,留下千古之谜。
现在的情况是虎丘后山为土堆砌,前山为巨石,因而推测后山为人工所堆。如果是这样,就和虎丘塔的倾斜有关。因为地基不牢,重6000吨的塔便倾向土堆的一边。所以,我们不妨认为,因为吴王墓引起了虎丘塔的倾斜,而虎丘塔的倾斜又保护了底下的吴王墓,使之不能开挖,成了一只真正保护吴王墓的白虎。这或许就是塔与墓两个重要古迹之间的关系吧。


楼主 无锡勇志成  发布于 2016-09-29 15:03:15 +0800 CST  

“风壑云泉”四字据说为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所写。此人爱石成癖。这四字将剑池幽谷生风、云锁清泉的空间环境描述得十分传神。

楼主 无锡勇志成  发布于 2016-09-29 15:37:06 +0800 CST  
@源于八九 2016-09-29 14:07:11
几十年前去过虎丘,那时人说‘淡水虎丘’,意思是说,虎丘没啥看头,当年去后的确似乎没啥看的。现在看先生的帖子,感到眼前一亮。好像虎丘变了样子了,估计是经过修建,重新经过设计啦,有了很多新意。
-----------------------------
主要景点基本原样,或许是庙会期间装点得亮丽了一些。我是闲的无聊,今年入秋后去了两趟了,看看挺不错的。谢谢老兄的关注,握手!
楼主 无锡勇志成  发布于 2016-09-29 15:48:43 +0800 CST  
dashusheying:
您好!您的文章《秋游虎丘无憾事,恰逢庙会多情趣》已被推荐至"天涯客_旅游论坛_热帖榜"栏目,感谢您对"天涯客_旅游论坛_热帖榜"栏目的支持!
----------------------------------------------------
感谢运营分管的厚爱和鼓励,握手!
楼主 无锡勇志成  发布于 2016-09-29 18:26:22 +0800 CST  

沿着剑池东侧崖壁间的石路拾级而上,抬头即见一座亭子,此亭名可中亭。


我和妻子歇息亭中,望南可赏亭下千人石景貌,向西可见剑池上方风景如画。
楼主 无锡勇志成  发布于 2016-09-29 18:59:20 +0800 CST  

关于可中亭的来历有一传说:宋文帝在这里聚僧施食,但是已过了中午,当时佛法戒律过了中午就不能吃饭了,所以僧人左右为难。这时文帝说,现在正好是中午,没有过时辰,大家请吃,于是众僧吃了起来。“可中”也就是正好日中的意思。
可中亭亭名石刻就在亭子下方的崖壁上,与“千人座”、“生公讲台”等石刻一起,成为了千人石北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楼主 无锡勇志成  发布于 2016-09-29 19:09:49 +0800 CST  

步出可中亭,有两条游玩的线路可走,一是向西北方向拾级而上走“入解脱门”;二是向西从剑池“别有洞天”上方的墙路上走去。但都是殊路同归,最终到达塔院,近距离观赏虎丘塔。因我入秋后已来过一次,比较熟悉路径,于是领着妻子走向“入解脱门”。
楼主 无锡勇志成  发布于 2016-09-30 06:34:08 +0800 CST  

“入解脱门”是佛语,是指通过学习佛的经典道理,进而实际体验佛法的道理;解脱是解脱如幻的客尘烦恼。
虽然我并不信佛,但也能够理解。入解脱门?需要解脱的,不是身体的障碍,不是得失的粘滞,不是情感的顾盼,而是面对天地古今的心障,此障破,心则通也。

楼主 无锡勇志成  发布于 2016-09-30 06:36:26 +0800 CST  

走出“入解脱门”,右手是“悟石轩”。据史料记载,康熙二十五年首次驾临虎丘,曾在这里居高俯视千人石。五年后(1689年)为迎接康熙再次驾临苏州虎丘,官民集资在悟石轩处新建了“万岁楼”,博得龙颜大悦,免了当年苏州百姓赋税,留下一段佳话。
楼主 无锡勇志成  发布于 2016-09-30 06:39:17 +0800 CST  

如今的“悟石轩”内成了旅游商品销售店,悬匾依在,由著名书画家钱大礼书写的康熙楹联“烟霞常护林峦胜;台榭高临水石佳”也于轩内柱上,只是进进出出的游人太多,不方便拍照留存,我只能作罢。倒是轩外过道中的紫藤爬于架上勃勃生机,我见妻子拿着手机在拍,于是也随手拍了几张,与大家一起分享。

楼主 无锡勇志成  发布于 2016-09-30 06:42:36 +0800 CST  

“悟石轩”前东侧“性静”圆门,出圆门便是“虎阜禅寺”大雄宝殿:

楼主 无锡勇志成  发布于 2016-09-30 06:46:24 +0800 CST  

出“悟石轩”后,我们没有向东出圆门,而是向西走上双井桥,双井桥下是剑池。
双井桥建于南宋,为单孔拱桥,桥面由块大青石板铺就,高悬剑池上方十数米处,桥上有两个并列的圆孔,俗称“双吊洞”的石圈井并排在青石桥面中央。朝井下望去,池水深幽,目迷神摇。可以用吊桶向下提水,是虎丘著名的历史景观。亦传西施以此为镜而梳妆打扮。

楼主 无锡勇志成  发布于 2016-09-30 06:49:11 +0800 CST  

双井桥上俯视剑池景致:

楼主 无锡勇志成  发布于 2016-09-30 06:50:43 +0800 CST  

走过双井桥,对着桥门的石墙上刻着“致爽阁”三个大字。拾阶而上,一个敞亮的院子出现在我们眼前。
院子北面是雪浪亭,南为巢云廊,西面拾阶而上就是致爽阁;巢云廊与致爽阁台阶下有通道,向南拾阶而下可以欣赏“天下第三泉”和参观申文定公祠。院子北面还有一片绿荫,透过绿荫和院墙,虎丘塔在阳光下巍然耸立,景色令人陶醉。
下面,请随着我们的脚步和眼光一起去了解和分享这些虎丘景点吧!

楼主 无锡勇志成  发布于 2016-09-30 09:33:23 +0800 CST  

雪浪亭的前身为一座纪念抗日英雄的纪念亭,后因日本鬼子侵占苏州后被毁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纪念亭原址上建造雪浪亭,有着缅怀抗日英雄的历史意义。亭额“雪浪亭”三字为上海红学界元老邓云乡教授所书。
楼主 无锡勇志成  发布于 2016-09-30 09:35:07 +0800 CST  

雪浪亭为四角方亭,顶为砖木结构,歇山式,方体花岗岩石柱石栏。亭柱上刻有于右任手书楹联:“登高邱而望远海,倚长剑以临八荒”。苍劲飘逸。对联大意为“登上高丘可以望见远处的大海,身佩长剑走遍天涯海角”。联语气势磅礴,豪情满溢。
“雪浪”谓白浪如雪,远古时代虎丘为大海中的绿色峰峦,在山巅能望见海浪滔天,“卷起千堆雪”,使人产生对太古时代的联想。

楼主 无锡勇志成  发布于 2016-09-30 09:37:50 +0800 CST  

雪浪亭亭北即进入云岩寺塔的院门,圆形门洞上方有张爱萍将军题写的“海涌岚浮”砖额,大意为“海涌山上烟绕云浮”。题识曰:一九八八年冬,张爱萍补书,笔锋柔中有刚。


楼主 无锡勇志成  发布于 2016-09-30 09:38:53 +0800 CST  

旧时虎丘曾建有“巢云阁”,清乾隆五十二年僧祖通重加修葺,后被毁。1990年为恢复其景,而建成了如今的“巢云廊”。坐在廊中歇息,院景和院墙外的虎丘塔尽收眼底;顺着走廊透过窗棂向外张望,远景近致赏心悦目。



巢云廊端俯身观赏剑池和二仙亭等景致:

楼主 无锡勇志成  发布于 2016-09-30 10:14:50 +0800 CST  

从“巢云阁”西边台阶南下,就到了“第三泉”。
第三泉圆洞门朝东,进入圆门,可见一长方形水池,约一丈见方,下连石底。池中有一方井,相传被封为“茶圣”的陆羽在贞元年间来到此泉,挖了一口井,以这口井中的泉水作标准,对比各地水质,写了我国第一部《茶经》,由于此泉井水清冽、味甜,被陆羽命为“第三泉”。第三泉居高临下,水可通至剑池。

楼主 无锡勇志成  发布于 2016-09-30 10:26:34 +0800 CST  

“第三泉”四周石壁赭色,纹理天然,秀如铁花,所以取苏东坡“铁华锈崖壁”诗句又称它为“铁华崖”。虎丘“第三泉”池上有亭,错落有致,相比无锡“天下第二泉”环境的平和宁静,显得生动了些许,也算各有特色吧!


楼主 无锡勇志成  发布于 2016-09-30 10:28:45 +0800 CST  

楼主:无锡勇志成

字数:18606

发表时间:2016-09-28 21:1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05 21:18:03 +0800 CST

评论数:21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