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一篇申花球迷的文章【转】 来自虎扑

上个月在蓝魔年夜饭上,有位老兄对我说:每次读你的文章,我对申花和蓝魔的认识就深刻一分。承蒙这位老兄厚爱,其实需要认识的不光申花和蓝魔,还有我们的城市上海,以及足球运动本身。说起申花球迷和其他球迷(上海的非申花球迷)的差别,本质上是“三观”的差别——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三观,而是足球观、申花观、上海观,但决定这“三观”的,依然是传统的价值观。

中国足球尝试和国际“接轨”多年却不成功,要反思的何止足球界。你可以指责足协不努力搞青训,可要问你愿不愿意让孩子去踢球,答案多半还是否定的。“胜也爱你,败也爱你”,话谁都会说,可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对球队来说,球迷是消费者,但对球迷而言,有着更多的义务,借用黄健翔的话就是“一家几代人无条件地支持一支球队,哪怕是低级别球队”——支撑起足球这项世界第一运动的,不是四年一次的盛宴,不是豪门的重金转会,而是更多的低级别球队和他们的长年死忠们。然而在中国,球迷却总把自己当作大爷,只愿同甘,不肯共苦,不愿雪中送炭,只肯坐享其成。更可悲的是,大多数“成绩球迷”视此为理所应当,死忠反被当成异类。与其感叹中国人为何老是踢不好球,还不如问问中国人是否真正懂得什么是足球。
因为申花球迷对球队,对“申花”二字的执著,所以总被人说“偏执”。有些申花球迷自持历史悠久,有“传承”,其实该自豪的不是申花已经传承了多少年,而是传承本身:俱乐部成立多年,东家一个个地换,球员一茬茬地变,“申花”这两个字却始终保留,这就是传承,这就是信仰的理由。如果支持一支球队是出于由于某位“教父”的“正统”,或是某群从小一起踢到大的孩子的励志成长故事,那多年后当人是物非,支持者又该如何选择?只有坚守球队永远不变的那一部分,才能真正携手到老,荣辱与共。申花球迷不仅拥有传承的资本,还曾经为了保住这份资本而全力抗争过,这才是我们骄傲的理由。我们执着,不仅是对“申花”二字的执著,更是对足球运动本身的执著——在当前的中国足坛,唯有申花才能代表职业足球。
说到“偏执”,在我看来,一些“反申花”球迷更偏执。申花球迷只支持申花,这种情感是正向的,而那些反申花球迷的情感则是负的:他们可以支持国际,支持中邦,支持申鑫,支持上港——只要是申花的敌人,就是他的主队。申花球迷的“偏执”是出于爱,而那些人的偏执则出于恨。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人甚至比自诩死忠的申花球迷更爱“申花”,只不过按照他们的说法,他们爱的是老申花,而如今的申花在他们眼中已经“不是申花”了,所以会因爱生恨。那么请问:申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是“申花”的?有的说文广入主后申花就变了,于是去支持中远;有人说朱骏入主后申花变了,于是去支持东亚。如果说因为朱骏豁胖、欠薪、卖人导致球迷流失也罢了,但在绿地入主,俱乐部一切回归正轨后,依然有人叫嚣“申花不再是申花”,那我就纳闷了:你们心中的申花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申花是从何时起辜负你们的呢?拜托先拿出个统一意见来行不行?
那么,在申花球迷眼里,申花变过吗?可以说,只要“申花”二字不改,申花就一直没有变过,至少在中国足协的历史记录上,老申花延续了老上海队,之后又被文广申花、联城申花直至绿地申花所继承。但申花终究还是变了,因为时代变了,上海也变了,申花也不可避免地变了——变得比过去更“申花”,比过去更具备“申花”应有的样子了。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俱乐部的东家、教练、球员早已换得面目全非,唯一不变的除了名称,就是球迷了——是的,正是申花球迷维护了球队不变的名称,同时也正是申花球迷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帮助申花完成了华丽蜕变,成就了今日之申花,一个真正的“申花”。
至少在90年代,所谓“申花球迷”还是个伪概念,因为那时候只有“上海球迷”,申花、航星、浦东都支持。95年庆祝申花夺冠的,也必然是以上海球迷或者上海市民的身份,而不会是“申花球迷”。所以看到有些媒体调查“你何时成为申花球迷的”,严格地说,2000年之前的选项都毫无意义。2001年中远成立,并在冲A成功后和申花展开了近乎你死我活的争斗,那些原本两边都支持的“骑墙派”不得不选择站边。由于中远出钱资助原虹口南看台蓝魔为其加油,反倒使北看台蓝魔达成了“只支持一支球队”的共识。当年夏天八万人体育场国际邀请赛上申花和中远首次交锋,上海球迷群体宣告分裂,标志了以蓝魔、可汗为代表的“申花球迷”作为一个独立群体正式形成,这些球迷团体也从模仿欧美球迷助威方式的外在表象转变为对主队“从一而终”的内在契合。
申花集团退出后,文广和五大匆匆而过,朱骏执政时期球队负面新闻不断,很多球迷弃申花而去。但也正是在这一时期,韬光养晦的申花球迷完成了自我塑造,几大球迷会和海外一些球迷会相互交流,在歌曲、口号、视觉装备等各方面加以完善。球队摆脱了“国际大都市名片”的包袱,球迷的成分也更加纯粹,不再是享受城市正面荣光的广大市民,也不仅是为享受胜利而来到赛场的看客,而是能真正理解足球运动内涵、享受长年支持主队的生活方式、无论球队巅峰谷底都不离不弃的死忠。正是朱骏时期俱乐部运作的混乱,给了申花球迷自我塑造的空间,以及独立于俱乐部的自主姿态——这种姿态一直持续到绿地入主,并在保留名称的抗争活动中充分展现。同时,越来越多的散客加入申花球迷的阵营,不是在球迷会的庞大阵营中随波逐流,而是自觉地在现场甚至生活中穿戴申花元素,彰显申花球迷的身份。申花球迷不但成功塑造了鲜明的个性,还将这种气质反作用到球队身上,这一点在和上港的对比中尤为明显。
90年代对于上海来说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南巡讲话推动了城市的发展,昔日远东第一大城市重现雄风。申花的崛起,尤其是95年的夺冠,给这一历史时期写下了最鲜活的注解。建国后上海发展缓慢,80年代又被广东拉开差距,恢复城市应有地位是当时全市各界的共同心愿,这很像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亟待走出十年浩劫阴影发展经济的情形。而且当时处于计划经济末期,市民阶层尚未分化,整个城市共性大于异性,申花是这股洪流中的一个形象代表,上海市民、上海球迷、申花球迷这三个概念之间也完全可以划上等号。二十多年后,当新领导需要重新将足球立为城市标杆的时候,由于申花有着太多过去的烙印,并且在长期被冷落中沾染了过多丑闻,已经不再符合时代要求,新的历史重任于是落到了朝气蓬勃、更有利于打造“正能量”形象的上港身上。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经济体制的改变,社会固有阶层分化,以及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上海已不再是当年的铁板一块。也许在领导心中,在媒体眼中,她依然是那个处处争一流,忙碌而上进,代表新时期国家形象的一流大都市,需要有成绩一流的球队来匹配;但与此同时,她在很多市民心中还沉积了另一面,不仅拥有亮丽的外表,更拥有传统而优雅、低调而悠闲生活方式,在社会洪流中倔强地保住自己的方寸天地——显然,这一面的上海是由申花来承担,而正是申花球迷确立了申花的这一属性:我们可以不那么在乎球队的成绩,但谁也不可以改变我们的名字,我们的色彩,我们多年养成的欣赏足球的习惯。想让上港取代申花,或是像昔日的申花那样代表整座城市,获得全市从上到下的一致支持,只能是某些人的一厢情愿。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过去的申花还是如今的申花,也无论如今的申花还是上港,都代表了上海,只不过代表了上海的不同面:“上面”的上海和“下面”的上海,表象的上海和内在的上海。
甚至相比较媒体中那个高大上的上海,另一个上海更能代表上海:在这座中国最西化的城市,“西化”不只体现在城市面貌的现代化上,更在于对自身生活品质的坚持,对中国传统官本位文化的拒斥,以及民间思 潮的活跃。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在上海成立了最早的纯民间西化球迷组织,为什么申花球迷和俱乐部之间总能维持张弛有度的距离。看到上港球迷在看台上打出“做上港球迷真幸福”的横幅,我作为申花球迷只会暗自骄傲:是的,你们幸福,因为从组织到后勤到场外的公关,总有人替你们打点好一切,甚至随时替你们抹去污点。然而你们不知道的是,申花球迷更幸福,你们永远无法理解,无法体会,无法企及的幸福!因为我们从不逆来顺受,我们永远身体力行,守护球迷的立场,打造申花的足球文化,拒斥一切的外来侵蚀!是的,申花变了,不再是以前的那个“申花”,那个受领导或媒体或“广大市民”所青睐的“申花”,代表大都市外在形象的申花,而是唯独属于申花球迷这个群体的,代表我们三观的申花,我们想要的那个申城之花!申花球迷所展示的,是球迷的主人公姿态,这才是能展现上海特色的腔调,上海人独有的腔调!
按说以上海这座城市的规模、历史和文化底蕴,只拥有象征海纳百川、大气谦和的蓝色不免单调,完全可以打造多只代表城市不同特征,体现城市多元化的球队。可惜的是,在上海出现过的申花竞争者们,鲜有在足球文化上可与申花平起平坐的多元代表,反而不时表现出与上海这座城市不相符的“壕气”。曾经看过一个视频,几个德国球迷被测试在多少金钱面前可以改变立场。其中,一名面对20万欧元仍不为所动,拒绝转投沙尔克阵营的多特蒙德球迷表示:如果变节,那就违背了我的价值观。其实,多特蒙德球迷的价值观和沙尔克球迷的价值观并无不同,他们的差别仅仅是立场上的。然而申花球迷和非申花的球迷的差别却不是横向的,央视的纪录片《看台》就很说明问题:代表申花球迷的12人表示,一旦“申花”这两个字没了,自己的生活重心也就没了;代表上港的吕眯眯则认为既然企业花了钱,冠名就是理所应当的,于是前脚信誓旦旦地“永远支持东亚”,后脚就“上港队进一个”了。说到底,这种差别就是价值观的差别:哪怕是面对从小看着长大的孩子,自己充当的始终只是看客的角色,从来甘做企业的附庸,从来就没有过主人公的姿态。如此球迷自然也决定了球队的气质,故而作为申花拥趸,真正悲哀的不是球队在德比较量中处于下风,而是这么多年来,申花在诺大的上海却始终没有一个配得上自己的德比对手!
其实,配不上的又何止申花的对手?如今申花的文化形象几乎完全由球迷自发支撑,俱乐部在这方面又做了多少?超级杯落败,我们承认人员构成上与恒大的差距,理解U23政策下教练用人的苦衷,但赛前让球迷两度在寒风中排长队领取套票,这又是谁的责任?问题的表象是票务公司的失职,根本上却在于俱乐部的懒政,把分内工作外包他人。要做一家有温度的俱乐部,不在于“免费看超级杯”的阔绰,而是要有真正的服务意识,避免让支持者们在寒风中守候,这才是对球迷的真正回馈。新年音乐会的成功举办,表明了爱乐乐团这样的社会力量对俱乐部文化建设的支持,集团高层应当明白,当你们接手俱乐部的时候,其实也接手了多么丰厚的一笔社会财富!是的,在当前联赛竞争激烈的状况下,俱乐部的成绩压力很大,但这绝不是你们在文化建设上不思进取的理由!在其他球队的高投入面前,申花的战绩不仅本赛季,可能之后几个赛季都难有突破,这反倒给了俱乐部搞好文化建设、球迷服务乃至会员组织的空间,俱乐部的领导者们必须具备这样的意识——毕竟对于申花这个中国足坛历史最悠久的品牌来说,有着远比胜负输赢更重要的内涵【转】

楼主 乾坤de俊临天下  发布于 2018-04-04 15:59:00 +0800 CST  
下班路上耐心看看 写的蛮好的

楼主 乾坤de俊临天下  发布于 2018-04-04 16:50:00 +0800 CST  
感谢

楼主 乾坤de俊临天下  发布于 2018-04-05 08:37:00 +0800 CST  
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过去的申花还是如今的申花,也无论如今的申花还是上港,都代表了上海,只不过代表了上海的不同面:“上面”的上海和“下面”的上海,表象的上海和内在的上海。
甚至相比较媒体中那个高大上的上海,另一个上海更能代表上海:在这座中国最西化的城市,“西化”不只体现在城市面貌的现代化上,更在于对自身生活品质的坚持,对中国传统官本位文化的拒斥,以及民间思 潮的活跃。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在上海成立了最早的纯民间西化球迷组织,为什么申花球迷和俱乐部之间总能维持张弛有度的距离。看到上港球迷在看台上打出“做上港球迷真幸福”的横幅,我作为申花球迷只会暗自骄傲:是的,你们幸福,因为从组织到后勤到场外的公关,总有人替你们打点好一切,甚至随时替你们抹去污点。然而你们不知道的是,申花球迷更幸福,你们永远无法理解,无法体会,无法企及的幸福!因为我们从不逆来顺受,我们永远身体力行,守护球迷的立场,打造申花的足球文化,拒斥一切的外来侵蚀!是的,申花变了,不再是以前的那个“申花”,那个受领导或媒体或“广大市民”所青睐的“申花”,代表大都市外在形象的申花,而是唯独属于申花球迷这个群体的,代表我们三观的申花,我们想要的那个申城之花!申花球迷所展示的,是球迷的主人公姿态,这才是能展现上海特色的腔调,上海人独有的腔调!

楼主 乾坤de俊临天下  发布于 2018-04-05 15:38:00 +0800 CST  
现在想想确实是这样
中远出现前 好像是没有申花球迷这个概念
直到第一场德比之后 才突然意识到申花这两个字的分量
特别是当你的同城对手比你强大 你还能够义无反顾的支持的时候
从这方面看 申花球迷真的是领先了中国足球至少20年

楼主 乾坤de俊临天下  发布于 2018-04-06 16:06:00 +0800 CST  

楼主:乾坤de俊临天下

字数:5156

发表时间:2018-04-04 23:5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12-06 21:16:49 +0800 CST

评论数:188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