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高致贤记游“四风”系列(添加中)


(彝文古迹之四)万人搬不动的千岁衢碑
高致贤
按:贵州大方县已发现和搜集的古近代彝文碑刻已达240多方,数量之多和记载历史事件之早均居全国之冠,实属彝族文物宝库。国家文物局为此拔专款修专用的“大方彝文碑陈列室”。本文拟简介其中几方。
《千岁衢彝文碑》
民间说万人搬不动的千岁衢彝文碑,十万人也搬不动。何也?
千岁衢碑在大方县城西南10余公里的白布河畔,碑为半圆首,长方腰,平线底状。中线高1.5米,底宽0.85米,深0.1米,无碑座,底线离地面0.5米。它是一方摩崖石刻,故称为搬不动的碑。
碑刻于千岁衢首段之绝壁之上,系摩崖石刻的“新修千岁衢碑记”,崖为碑身地为座,崖有多重碑就有多重,万人岂能搬动它?
该碑由彝、汉两种文字合写而成。汉文表述了明嘉靖年间,摄贵州宣慰使的安万铨致政卧这,捐银300两,率各族人民,在悬崖峭壁的洛启坡中,开山劈岭,凿成长2083米,宽6.7米,起自小寨石桅杆(因天然石柱兀立,直指苍穹而得名),止于鼠场乡大石板的千岁衢一事;表彰了安万铨“节用爱民,百废俱兴”的政绩及修衢善果。
彝文6行,字多残损,尚能辨认者,经毕节地区民委翻译组意泽,大意是简述彝族先民勿阿纳的历史功绩和安万铨筑路的思想。
千岁衢为小寨至鼠场通道中洛启坡段的称谓,原洛启坡中之险道,“曲折如羊肠,陡险如悬梯,虽剑阁栈道,不过如此,行者甚苦。”衢成之后,险道变通途,天梯沿岩上。水西民众“喜今日往来之便,免昔日攀援之苦”,“过者,相与仰天祈公寿,愿公千岁!”故名千岁衢。洛启坡,原名落气坡。意谓翻越此山极难,令人魂欲断,气欲绝。亦见开劈千岁衢之难也!
千岁衢于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动工,次年告竣,其后镌碑于道首岩壁,后人因之曰:千岁衢碑!该碑条目收入《中华名胜大辞典》。
大方东边,与金沙县交界的安洛河桥头也立有彝汉文碑一方,汉文记述修桥业绩;彝文148字待翻译。
大方县的东南西北的界河均有古石桥通过,桥头均立有彝、汉双文建桥碑。这些碑对建桥、捐资、鸠工等有较详细的记载,不失为研究水西彝汉等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建交通之珍贵史料。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8 20:47:15 +0800 CST  

(彝文古迹之二)王阳明、林则徐与桥碑
高致贤
按:贵州大方县已发现和搜集的古近代彝文碑刻已达240多方,数量之多和记载历史事件之早均居全国之冠,实属彝族文物宝库。国家文物局为此拔专款修专用的“大方彝文碑陈列室”。本文拟简介其中几方。
《大渡河彝汉文双碑》
水西故地,山高谷深,沟壑纵横,交通极为不便,王阳明镇守头一站的龙场九驿,便是奢香夫人及其后裔率领水西民众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修建的古驿道,藉以解决人民行路难的史迹。
大方南界,有条与当年红军长征冲过的大渡河同名的河流。这条大渡河水也汹涌澎湃,奔腾于大方与黔西两县交界处,横挡在龙场九驿这条黔西北交通大动脉上,没架桥梁之前,行人往来只有舟船渡过,常有溺水死亡者。王阳明沿驿道观察民情时,曾为此慨叹不已。
为改变这种交通状况,明万历年间,水西土目奢香后裔安邦母子捐白银1150两;带领各族人民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动工,经两年苦斗,建成一座高14米,宽7米,长70米的巍巍五孔大石桥。竣工时,立彝、汉文碑各一方于桥头。两块碑均高3.33米,碑正身宽0.83米。两种文字的碑文讲到建桥之因:建桥之前,“若有龙过坝,一舟遇洪流,难行也。短舟载之人,年有沉没,视洪流也愁也。河道为患甚矣。”此外,还记下建桥的经过,并饰有彝族先民历史传说中的“白雉送日”、“根固彩岩”、“眉吐红花”、“雁落青山”等浮雕图案。此桥已历经6个世纪,桥身尚好。其条目已被收入《中华名胜大辞典》中。
民族英雄林则徐被贬入云南省,曾经此桥进入大方(当时叫大定)逗留良久,还为《大定府志》作了序。
该碑诊藏于奢香博物馆内。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8 20:53:13 +0800 CST  

(彝文古迹之一)诸葛亮与济济火
高致贤
按:贵州大方县已发现和搜集的古近代彝文碑刻已达240多方,数量之多和记载历史事件之早均居全国之冠,实属彝族文物宝库。国家文物局为此拔专款修专用的“大方彝文碑陈列室”。本文拟简介其中几方。
《济火纪功碑》
《济火纪功碑》是迄今全国发现记事年代最早的彝文碑。该碑为横长方形砂石碑,高0.52米,长0.65米,可惜左上角已缺;全为阴刻彝文,记载了1700多年前,大方彝族首领济火(民间称济济火)协助诸葛亮七擒孟获,战斗有功,受封为罗甸国王——君长的史迹。那时大方称为罗甸国,也称罗甸鬼国。碑文内容,经毕节地区民委彝文翻译组意译如下:
……按卧龙先生的谋略,要联结勿阿纳*的后裔,攻城如摧枯拉朽,野战则呐喊称强。与汉官同心协力,助帝出征,视为贤能志臣。
在楚敖山设宴,给卧龙先生接风。与他盟誓。本帅所统帅(率)的人,都听命令,若有反叛之心,叫他不得好结果。
红日东升就出发,分三路进军,大帅领中军,对叛逆者进行征讨之后,捷报频频传来,本帅很高兴。
彝君长的江山多么绚丽,阿哲*家的辖地,将永世繁荣,如阳光灿烂,堪称乐土。攻打孟获是我们参加的,穿着皇帝家赠给的冠冕袍带,俨然一位王侯,于建兴丙午年封爵酬功,世代雄长于此地
碑文所述的内容,与《三国志》上记载的:蜀汉“建兴三年,丞相亮南征。济火积粮通道,佐丞相擒孟获,命世为罗甸君长。”相一致。说明诸葛亮七擒孟获时,大方彝族首领济济火率兵参战,立下战功,受封领地,立此彝文碑为记。
该碑全用彝文记下1700多年前民族团结奋战的史迹,现珍藏于大方奢香陵园中的奢香博物馆内。听说西南民族学院存有该碑文完整的拓片。
注:碑文中门勿阿纳、阿哲均为大方彝族先辈首领。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8 21:01:18 +0800 CST  
苗乡咂酒宴

高致贤

回到阔别41年的苗家山寨,当年我的学生多已成为老人,现实发生了诸多变化,唯“咂酒迎宾”之传统依旧。我并非什么嘉宾,但主持宴请我的苗家青年对我格外热情,“老师,您到深圳去了这么些年,喝过杂酒没有?”我说:“听说民俗文化村里有,可我没有喝上。”于是,一坛汪汪澄澄的杂酒抬将出来,置于主人堂屋中央。好几棵吸酒管子齐刷刷插入坛中主人分给每人一棵,我得到的竟是塑料管。一看与众不同,我问他们为何乱改历史?回答是,“有的客人嫌我们用竹木做的酒竿子土气。”我让他们给我换一根土酒竿子来。
所谓土酒竿。即当地一种野生空心灌木条,俗名酒竿子。杆如小指般粗细,长1米左右,主杆光滑无枝,折下便可吸酒,木味微苦,有杀菌之功,其根煎服可驱蛔虫。握酒管而低头吸吮,土语叫“咂”。所咂之酒多用当地出产的毛稗、小米等杂粮酿造,故称杂酒。酒成之后,加入矿泉水浸泡,使其汁糟分离。糟散为粒,珍珠般的粒子漂浮在面上,拨开珍珠,酒汁清醇,澄黄澄黄,玉液琼浆也不过如此。管插坛中,吸吮其汁,各自尽量。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有《咂酒诗》(亦称《杂酒诗》,见《太平天国诗选》)对咂酒有着十分形象的描述:“千颗明珠一瓮收,王侯到此也低头。五岳抱住擎天柱,吸尽黄河水倒流。”诗中的“明珠”即糟籽,“低头”乃吸酒姿势,“五岳”即五指,“擎天柱”即酒管。“黄河水”誉黄澄澄的酒液。传说此诗为石达开西征途经贵州大方县,当地苗家待之以咂酒,有感而赋。对此,人民日报大地副刊还做过介绍。但史料只言其军过大方,石达开本人并未到过那里。也许是其下属带去“杂酒”奉献,或其听下官讲述咂酒情景受到感动而作,也未可知。但那描述却形象生动。
而今,苗家山寨的咂酒宴又添了新内容。美味佳肴配咂酒,传统现代相结合。新春佳节,良辰美景,抑或嘉宾去到六寨苗族兄弟家中,热情的苗家必招待咂酒。慢慢领略苗乡咂酒宴,别有一番爱意在心头。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8 21:55:27 +0800 CST  

为家乡狮子岩的对话
高致贤
家乡有个狮子岩,巍然屹立于我们那个小山村的后山龙脉正中,被人们视为咱高氏村庄的硬“后台”,村子里于上世纪率先出了几个干部和大学生,引得一些阴阳先生去暗中窥视,结论为出人才是因为有狮子岩这个“靠山硬”的作用。加之上世纪50年代中叶前,岩上还是原始森林,村子处于青山环抱、绿水迥流、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中,传染病都传不进村子里,村人比较长寿。因有这些好处,村人便将狮子岩奉若神明,加以朝贡,望它再显神灵。我也被人们认为是狮子岩庇荫的文化人之一,但我不以为然,这在世俗眼里实在是一种大不敬!于是引出我与村人们的一段对话:
我问:狮子岩是什么年代有的?回答当然是开天辟地。族人建村多久了?几百年。村里人才何时出现的?20世纪中后期。现在还出人才吗?我的二兄分析道:现在许多青少年不想读书,或无钱读书,争相辍学进城当农民工去了,哪里还有文化科学人才?
村还是那个村,岩还是那个岩,为什么解放前不出人才,出人才的只有上世纪,而今怎么又不出人才了?道理很简单:旧社会村子里都是穷人,无钱读书;解放后的那段时间,国家无偿发放“助学金”供农家穷孩子读书;现在的富人迁到城里住了,村里只剩下不富之人,孩子无钱上大学,早早外出当农民工。现在传染病为何会进村?村人答不出,我自答之:人口猛增了,树被砍光了,水源枯竭又被污染了。所以,狮子岩也就不“显灵”了!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8 21:57:32 +0800 CST  
Y导的《导游词》追记
高致贤
丙戌新春,初二一早,我和必伦、武珍夫妇乘上S旅行社的大巴,与昨日从广州来此的游人同车赴珠海(澳门环岛)一日游。7点30分,车上广深高速公路,Y导小姐口若悬河般倾吐着她那成套的“导游词”:
多子多福。开始便介绍华侨陈芳。她先问游人:你们猜猜陈芳有多少个儿子?无人猜中。Y说:16个,有当省长的,有当县长的。随着又问大家:陈芳有少个老婆?本人乱猜16个,不料猜中,获一奖品。随后她便介绍陈芳的官何其大,钱何其多,如何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有游人乍舌:真是“多子多福!”
名利双收。车过虎门大桥,y介绍:桥长近5公里,由M名人投资25亿元建成,由他收费10年。问大家M能不能赚钱?游人赞美M的贡献。Y说出各类车辆的过桥收费额,结论为:10年可收70多亿元;M名利双收。
贬损国父。车过孙中山故乡。Y介绍孙中山,问大家知道孙中山有个什么外号?大家说孙逸仙、孙文。均被y否定后,说他叫“孙大炮”,“华侨说他起义尽放空炮。”有游人斥之为贬损国父。
教唆偷盗。进农科奇观之前,y介绍该农科所的百斤大南瓜等科研成果后说,那里的番茄是自然红的,很好吃,可以偷吃,但不要被保安发现,不要偷成其它茄子了。参观时果有人偷吃。参观完上车后,她问:谁偷到番茄吃了?有小孩回答偷到了!她说:真勇敢!有游人说:这简直是在教唆犯罪!
为走私销赃。y十分热情地介绍:珠海有“腐败一条街”、“走私一条街”,走私者向有关人员行贿“进货”到“走私一条街”销售,那里的商品绝对是真的进口货,价格可以讲到1/3,只是没有发票。吊起游人购买进口货的胃口后,他们“顺便”将车开到走私一条街的商品店前,不计停车多久,任游人尽兴选购。有游人问:是导游还是为走私销赃?
为私缉私?从走私一条街去海琴湾。Y导说:那里有个“海关走私商品拍卖行”,该行“拍卖”的东西很便宜,开有票证。他们(海关)要卖钱来发工资(哦,是发奖金)。并反复交待,到那里千万不要说你们去过走私街。说了,他们知道你在那里买不成,又来这里,肯定想买,价格就不会低。进店前,她还在每个游人的肩头贴一张“NO.33优惠凭证”。我让柜台小姐报拍卖底价时,她们一脸茫然。买了成百上千元私货的,也只能要到一张自制的《收据》。
途中必进高科技海洋生物馆等处购物,购物受欢迎不购遭讽刺。每至一处,购不购物的游人都得下车进店,店主和导游还要共同清点进店人数,他们除了在导购成交额中向导游交回扣外,还得按导进的人头交钱给导游。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9 08:50:01 +0800 CST  
选上了又咋办?
高致贤
北京时间7月8日凌晨,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揭晓,中国长城以第一名的身份当选,这是值得庆贺和狂欢的大事!
选举中我这古稀老博也投了票,即是说这成功都有咱们广大网民的功劳,值得狂欢,但我又突然感到一时尚狂欢不起来!何也?我们的长城正在受着天灾人祸的侵蚀,据有关资料介绍,而今有明显可见墙体和遗址的总长度已不超过2500公里了,已不到史料所记明代长城6300公里的40%,损失已超过一大半。更为令人担忧的是(时有媒体披露)侵害长城的劣行并未停止,如果保护工作跟不上,我们不是选她出来落外国人笑:中国网民那么多,只要部分网民一指“点”,那世界第一就到手了,但是……
“但是”这后边不难理解:保护比选举难多了!你们能动员多少人来选举,还能组织那么多人来保护长城?这个答案说易也易,说难也难。说易是我国已经有了《文物保护法》,且有了专职文物保护机构,只要坚决执法就可以了。但这仅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要让国人都有爱护这个世界珍贵文物的意识,宣传教育更要跟上。这就说明我们选上了还不够,还有更重要的保护工作在后头。选“举”尚未完成,网民仍须义举!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9 08:51:44 +0800 CST  
宝发林的变迁
高致贤
好些年没有回故乡,没想到那片“宝发林”已经几易其主了!
宝发林是“保发灵”的谐音, 它是家乡人认定的一块风水宝地。堪舆先生们说,那里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样样俱全。
解放前,当地两户有钱人家为争夺这片宝发林,曾发生械斗,发展到真枪实弹的血战,结果两败俱伤,一官僚地主从中获得,修起四合天井,还配一正两厢。
解放初,这房子被人民政府没收分给贫雇农住。“大跃进”中被平调去办公共食堂,纠正“五风一化”时归还农民。
文化革命中成了“贫下中农战斗团”的指挥部,被“红工造反团”抢占时毁坏了不少地方。
改革开放初,由一留职停薪职工买下来创办国医学堂,一下在全国打响,祖国东西南北都有学生来读,其中不乏在职医生。名声大了,办学人以此骗了一大笔钱便从当地“蒸发”了。
于是,部分受骗者便先抢占该房抵债,用其开设商店、门市、酒吧、娱乐厅。后在扫黄打非、清理无证经营及偷税漏税中先后被查封,抑或倒闭。
拍卖中落到一无名氏之手中,实由一当权者住着。反腐败中那当权者被判重刑,经其重新装修过的这套房子作为其非法所得而没收。现在该房子拟作拍卖,有人想去竞拍,但又有些犹豫。
他们分析了宝发林的历史,初得者皆发迹,可结果均无好下场。怪宅基地吗?……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9 09:35:57 +0800 CST  

不够吃再添,吃不完就罚款
高致贤
二十几年前, 我女儿还在遵义工作,我从成都回大方,顺道去看女儿。女儿陪我到061机关食堂进餐,每人一份,菜由厨师打,饭由自己盛。舀饭时,女儿叫我少舀点,她们食堂有规定:饭菜不够吃可以再添,吃剩了就要罚款,剩多了便重罚。
女儿曾经在此有过被罚款的教训。我感谢他们罚醒了女儿!为什么呢?前一天我到四川某大学看望家乡学生,和他们共进午餐,看到他们吃剩的饭莱被随手倒进潲食桶,我心如刀铰啊!现在来到深圳,也常见一些机关、学校、企业等集体食堂和大宾馆、饭店的潲水缸里,随时装满白生生的米饭、馒头和鱼、肉、海鲜。颇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思想已被许多青少年置诸脑后了!深感痛心疾首。
力揽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你若批评他们,还会被他们讥讽:都什么年代啦,吝啬,有的还要加上个“鬼”字。这种思想令人更加痛心!一丝一粥,当思来之不易。我以为061机关食堂的做法可供食堂管理者运用。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9 09:38:22 +0800 CST  
(为人处事)让亲友留个好印象吧
高致贤
照理说,亲朋好友病危之时去探望,抑或死后去看其最后一眼,这是人之常情。可我又最不愿在这种情况下去看望他们,唯恐他们最后留给我一个不好的印象。尤其是那些在此之前给我留下极好印象的亲友,我更不愿看到他们最后那瘦如骷髅,或是蓬头垢面,抑或垂死挣扎等等印象定格于我的大脑之中,将以前的良好印象挤掉,以后在梦中看到这种不良形象,多难为情呀!
然而,人又是在最困难、最痛苦的时候需要亲朋好友的安慰和帮助,面都不想见,还谈什么安慰和帮助呢?这也太不尽人情了,这就造成了极大的心理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我的做法是:他们生病时我就先去看,问其有什么需要帮办的,尽力满足。若到死后才去看,对死者并无什么意义了。所以,亲友死后,我常待其入殓之后再去帮助其亲属处理其后事。这种作法似乎很不够朋友,但我就是让亲友留给我一个活生生的好印象!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9 09:40:24 +0800 CST  
话题708号
冲着“八艳”游秦淮
晓 民
我旅游就追求两点:一是观赏人文景观,二是欣赏自然风光。
根据《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我千万里外去参观孟姜女庙,哪怕20来分钟就可将那小庙看个透,“望夫石”上留个影,我也认为,值;循着几杵“夜半钟声”,我千里迢迢去游姑苏城外的寒山寺,无非就是张继的那28个字的小诗吸引了我,我并不想知道那里有过什么达官贵人和皇亲国戚。秦淮大地的景观不少,但我觉得“秦淮八艳”不失为最具吸引力的内容之一。顾横波、李香君等八位才貌双全的爱国红颜,如果当时有如今日的全球选美,我想也会花落秦淮。不是吗?她们虽然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但却掩蔽不了她们的国色天香;更湮没不了她们热爱祖国的民族气节;身在清楼能创作出艺术价值很高的诗词书画流传于世,这在那个时代的皇室女性中也属罕见,遑论普通女性?如果将她们每个人的凄惨的故事创作成连环浮雕,看点肯定不少,在普通游人心目中,绝不亚于故宫《九龙壁》的吸引力。这样别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入选《秦淮流韵》大型浮雕,关注了普通人物的形象,给社会底层生活的才女佳人、爱国妇女一席之地,应属有识之举,怎会因她们的入画就“会给百姓留下很坏的印象”?莫不是而今还坚持“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老百姓”观念?
须知,天下景观,自然风光是肉,人文景观是灵,灵肉结合的景点才有观赏的深度和厚度。我从《板桥杂记》等书中看到“秦淮八艳”风姿、文采和民族气节后,就冲着这点想去游览秦淮大地,而今有了这浮雕,更增添了我的游兴。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9 09:53:41 +0800 CST  
漫读火焰山 得知诸葛亮
高致贤
坐在办公室内,凭窗东眺,大方县城东之火焰山跳入眼帘,此时,将读历史与读火焰山结合起来,领悟史实,品味山趣,相互调节,情趣盎然。
方城之火焰山,非当年齐天大圣登落老君炼丹炉之砖块,也非火山爆发的遗迹,而是一群实实在在的山峰,状如火焰而得名。此乃原始之得名!
到了1700多年前的蜀汉建兴年间,诸葛亮南征孟获,途经水西境内。当地彝族首领济火献粮通道,助战有功,受封为罗甸国王,统领水西地带(见彝文碑刻《济火纪功碑》记叙)。传说,济火死后葬于火焰山下,火焰山因而又名济火峰,此山名始见碑文记载。
火能为人类创造幸福,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据说,大方县城内,曾一度火灾频繁,处于水火之中的市民不究根底,便将灾源归咎于火焰山,视火焰山为导火之魔。借助于“神”威来愚弄百姓之统治者,便在火焰山巅建座石塔,取名联璧塔,言此可镇火压魔,成为县城之“镇火塔”。石塔正是封建迷信的精神枷锁,锁住人民的思想光辉;将封建统治的灾难推给大山,企图以此将活跃的人民思维压住。
地下之火在运行,一座石塔岂能压得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新时期的建设者们,拆石塔其上半,架电视天线铁塔于其上,巍巍焉,炯炯焉,县办电视节目从这里发射,卫星发射的各种电视节目从这里接收、差转;每当夜幕降临,塔上灯火齐明,城里人便仰望铁塔上的灯光,想到当天晚上的电视节目。塔尖灯火光芒四射,接收、差转和发射电视节目,“圣火”由此集散,连接苍穹,光照环宇。展现出一派兴新火焰之无限光芒!
早年我曾读过火焰山,那宛若读部残缺的旧本,朦朦胧胧,莫名其妙。而今再度温习,忽觉它已增添了新的页码,仿佛翻开一部文学通史:火焰山是自然流畅的劳动号子,无拘无束;济火峰则是《诗经》,已有人工斧凿之痕;联璧塔又如律诗绝句,抑或骈文,束缚头脑,失去思维自由,苦闷、压抑。后虽被拆去其半,但根基犹存。封镇山头,死压焱火……
史卷继续往后翻,电视台如一部多种文字的白话本,包罗万象,多姿多彩,读之视野开阔,情舒绪展。新文化在这里熠熠生辉。然而,全文尚未脱稿,历史书卷正在延伸。它将越写越新,我也将越读越深。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9 15:47:58 +0800 CST  
漫读奢香 触及王阳明

高致贤

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奢香墓复修告竣,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拜谒,我在大方县时,常被拉去做义务导游,耳畔常闻疑问:二十多岁的女娃儿能治理朝政?奢香墓在不在这里?……
我不轻信这些怀疑,但那泥堆石裹的奢香墓在我的脑海中不断淡化、幻化,幻化出一个活生生的彝族少女→少妇→巾帼英雄,最后幻化成一部长长的史诗。
翻开史诗卷首:“华年十四嫁通侯,二十孀居守孤子。”西蜀少女嫁水西首领蔼翠,老夫少妻,恩恩爱爱六七年,肩头便承担起亡夫贵州宣慰使的重任,执掌水西政权没几年。今人怀疑她执政时真那么年轻?史书记载也不尽相同,但我以为,作为一个英雄来说,生命的长短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是看他(她)给社会留下些什么。不难想象,与奢香同时代而比她寿命长的人多得很,其中也不乏肥马精裘的达官贵人,可而今谁又记得他们?即使奢香之后比她寿命长的知府、知州、都督,又有多少人记得他们的名字?可奢香夫人的英名啊,迄今600多年了,还是水西人民,乃至贵州人民的骄傲!
史诗再翻,“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奢香巡查农耕地,心头如煮似火烧。于是,一项决议作出:减缓免农业税,一片爱民心,竟成为贵州都督马煜整她的借口。马煜令其赴筑,剥其衣而笞其背,借口是“抗税”,实则为激反,以此出兵镇压边民。
在封建甚盛的明朝初年,平民女性被剥衣乃是奇耻大辱,都会拼命反抗。奢香堂堂宣慰使,相当于而今省部级干部,统领四十八部重兵,岂能容此欺侮?
奢香回到水西郡里,四十八部兵马早已云集军门,被奢香受辱之消息激怒了的千军万马,齐声高呼:“愿以死力助香反!”钢刀出鞘,利箭上弦,只待奢香一声令下。此时的奢香哟,金口紧闭,脑际却展开一幅完整的祖国版图。西南边陲少数民族聚居,三国时的孟获也曾霸占一地,她仿佛看到境外毗连的一些独立小国,一旦民族分裂之战争打响,祖国统一、版图完整、民族团结……
史诗往后翻:“反非吾愿”。奢香开口了,“雪耻无疑!”
千里赴金陵,入宫告御状。马煜被朱元璋问罪,奢香得胜归,率众开辟驿道,得与中原文化交流,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奏响民族团结的凯歌,皇封她为顺德夫人。
奢香开辟的贵州龙场九驿是沟通西南与中原的主要通道,朝廷派遣使臣经此驿进入大方。明重臣王阳明被贬为龙场驿丞后,在而今贵阳市修文县的阳明洞内完成了他的儒学思想之学说大业,记下驿站附近象祠的《象祠记》,入选《古文观止》。现在还有深圳的儒学人才到贵州阳明洞修炼儒学。
再翻一页,遥望古驿道上,仿佛看到奢香踏着古朴的韵律,观看而今之贵(阳)毕(节)高级公路,伫立沉思:是当年我龙场九驿的驿道选线好,还是今人多仿效?驿道与公路两线的轨迹不谋而合,奢香微笑了:后来者之所建更加恢宏!
回首奢香奢东南,奢香博物馆红壁青瓦,一派古色古香,漫步其间,慢观细赏,读着奢香的生前死后,再去考察她的墓在哪里已属多余。作为一位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巾帼英雄,她留给我们的绝非那个青冢,墓地无非是个悼念的地方,在哪里也无关宏旨了!新中国成立后,《奢香夫人》的黔剧进京汇演,继而巡演西南西北;同名电视剧登上中央电视台;同名电影国内外放映,无不受到人民的好评!
君不见,那些搜刮民膏民脂的贪官污吏,那些巧掠豪夺民血民汗的巨贾奸商,尽管他们造山为坟,巨石立碑,至多也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污泡浊影。水西人民的心中,却永远珍藏着一颗奢香的坟茔。不,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坟墓,这是一首光辉的史诗。读着她就是读着一种伟大的思想,读着一个爱国者的灵魂,读着一页民族团结的历史篇章……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9 15:51:41 +0800 CST  
苗家的火镰
高致贤
友人亮出个打火机说,这东西价值几百元。令我不甚惊讶!问他是什么打火机?答曰:“电子!”随手“叭”一声打出焱火,十分美观,且又不怕风吹。是否也不怕雨打?我不知道,但却不禁让我想起家乡苗家兄弟们常用于取火的火镰。
儿时,常见我家对门的苗家大伯、哥哥们腰带上挂个小布袋,里边装着一个火镰,几块火石和一些火草。需要取火时,左手捏住火石,火石上面用拇指压些火草,右手握着火镰猛击左手中的火石,击得火星飞舞,直到点着火草。具有今天打火机的功能。那是原始人击石取火的继续,也是今天的打火机的祖先。火镰用钢铁锻造而成,有个手握柄,背为弧形如镰刀,故名火镰。火石多用墨晶玉大理石。火草为当地野生草,叶为披针形,全株布满白绒毛,晒干揉细最引火。
火镰打火如雷鸣闪电,打得火星飞满天。有人把苗家打火吸烟与天空电闪雷鸣相比:“半天云内一火镰,想是玉皇要吸烟;不是玉皇烟瘾发,为何又是一火镰?”倒也很是形象!说明自然取火均要碰撞。无论是火机、火镰、雷电起火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碰撞!碰撞越烈,火星越大,可见碰撞是取火的必备条件之一。由此思之,哲学家思想碰撞获得新观念,作家思想碰撞出佳作。战将思想碰撞发生战争……碰撞是痛苦的,但经过痛苦的碰撞,往往又会获得新的收获。火镰虽已进入历史博物馆,但它那种勇于在碰撞中为民引火造福的精神仍在电子打火机中传承……
出新就要勇于碰撞,勇于碰撞中作出新奉献。愿我的同仁们不畏碰撞。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9 15:53:15 +0800 CST  

(纪实散文)苗家欢迎谢政委

高致贤

“1984年7月18日,当年苗族独立团的政委、时任江苏省军区顾问的谢中光同志,受王震同志委托,又专程来到大方,看望当年并肩战斗的苗族兄弟王义佳。阔别48年后的两位战友,互相拥抱、紧紧握手,共庆这幸运的重逢。
“7月20日,王义佳陪同谢中光同志驱车八堡乡,赶到他们当年战斗过的苗乡上寨。苗族人民穿着节日的盛装到寨前欢迎。谢中光同志看望了已故苗族代表的家属。王义佳对谢中光同志说:‘分别四十八年了,您和苗家心连心,我们永远是一家人。’说完,拿出一套精心制作的苗族服装送给谢中光同志,并亲手给他穿上,请他转达苗家对王震同志的问候和敬意。谢中光同志穿上苗家赠予的新衣,和村里的苗族兄弟们照了相。午餐时,苗家以最能表达敬意的饭菜招待谢老:向谢老敬献了鸡头。随后,谢中光同志去到毕节,看望了从黔西县专程赶来的李义竹同志。”
我在24年前发表于《贵州日报》民族团结版上的一篇新闻中这样报道。

上述新闻事实发生在人称“小绿舟”的大方县八堡民族乡,该乡所在地位于大方县城北40来公里的青龙山区,一条公路穿越其间,使它成为串连在四川、贵州、云南三省银线上的一颗明珠。两条南北走向的青龙山脉,一东一西,蜿蜒平行,将八堡乡场抱于怀内。站在北边的孙家寨梁子上远观,处于田坝中央的八堡乡场,浑如一艘小船。夏日,田中秧苗青青,绿舟仿佛在随着风吹秧叶的碧波荡漾,掀起阵阵绿色涟漪。伫立“船”间,似觉船随风动,人随船移,舟随人意。至若金秋,船儿满载沉甸甸的稻穗,挂上金帆,停泊于金色的海洋之中。然而,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这绿舟之舱,却被地主恶霸占据,苗家全被赶到舷边聚居。
历来团结奋斗的苗族人民,分为不同支系。为对付外来的侵害,八堡这个支系的上万苗族同胞,分别聚居于这“舟弦”上的六个大村寨中, 故也称为“六寨苗”;因为他们的服饰别具特色,宛若喜鹊毛衣绚丽多彩,故也称为“鸦雀苗”。他们的服饰曾作为某电影主演的服饰,名闻遐迩。他们送给谢中光将军的,就是苗家姐妹们通过千针万线做出来彩衣,代表苗家千言万语表达对红军的思念、对谢将军到来的欢迎。
八堡苗家对谢中光将军为何待以上宾之礼?其间有着深深的革命情谊。
那还1936年2月,贺龙、肖克、任弼时、王震等领导同志,率红二、六军团长征途中,一举攻克鸭池河天险,拿下黔西县城,顺利抵达大定(今大方)县城。在县城建立起“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此前一年刚由红一方面军帮助建立的八堡“苗民自卫队”,很快与红军取得联系,配合红军开展打土豪、分浮财、扩充红军,和建立“黔(西)大(定)毕(节)革命根据地”等革命活动。
此间,红军在大方的将军山伏击战中,一举歼灭国民党两个整团(见刘转连将军发表于《星火燎原》第3集上的《将军岭伏击》),红军也有一些战士负伤。于是,八堡苗族便组织起以杨义沙为队长的一支救护红军伤员的苗族队伍,积极救护红军伤员。
战斗结束,红军伤员全转移到新开田大寨中隐蔽下来。苗族祖祖辈辈狩猎,有着许多祖传医治外伤的秘方,他们便自采药草为红军伤员治疗;鸡肉是当时最好的营养食品,苗家把种鸡杀来煲汤喂伤员,尚在哺乳期的苗家妇女,挤出自己的乳汁去营养红军重伤员。苗族家家有猎枪,苗家成年男子个个都是猎枪手,在此期间,杨义沙便把苗家所有枪手集中起来保护红军伤员,当地的地主武装也不敢觊觎。
在护理红军伤员的同时,他们派出李德洪、王义佳等9名苗族代表从八堡赶赴毕节县城向红军汇报工作。时任红六军团政委的王震同志,在毕节百花山的福音堂亲切接见他们。当时,成立于大方县城福音堂内的“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已迁到毕节百花山办公。那里便是红军的大本营。
李德洪等苗家代表进入接见室后,只听王震政委对身边的一位青年军官说:有才同志(谢中光同志当时的名字叫谢有才),今天来了一批珍贵的客人。他们来自大定县(今大方县)的八堡乡,我刚才和他们聊了好一阵子,得知八堡是一个了不起的地方。八堡的苗族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你知道吧?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领太平军转战贵州之时,部队途经八堡,八堡苗家以最好的杂酒款待太平军,并派出自己的子弟参加太平军。
听说,石达开看到苗家的杂酒,深受感动,我听周素园老先生说过,石达开还吟了一首诗。好像叫什么“千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五岳抱住擎天柱,吸尽黄河水倒流”。你听,多有气魄呀!
袁世凯复辟称帝时,不少八堡苗家子弟便奔赴云南,踊跃参加蔡锷司令的“讨袁护国军”。
说到这里,王政委回头问李德洪们:你们这里离云南多远?他们竞相回答:不远了,这里过界就是镇雄,过去就是昭通……好!王政委打断他们的话,接着向谢有才说:
去年,遵义会议后,咱们中央红军第九军团在罗炳辉、郭天民、王首道、黄火青他们的率领下,刚来到瓢儿井,咱们八堡的苗家兄弟们便到瓢儿井去欢迎他们,多了不起的苗家兄弟啊!
说到这里,王政委问苗族代表们:那时候你们是怎样去瓢儿井欢迎红军的?李德洪、王义佳们便说:我们的寨老李少北给大家说,红军要到瓢儿井了,我们要去接红军。于是,我们就约起一帮年轻人跑到瓢儿井去要求参加红军。在瓢儿井听红军讲了许多革命道理,红军叫我们一起吃饭……我们把红军迎接到我们八堡来,在八堡街上开了几千人的大会欢迎红军。一位姓王的首长和一个叫黄主任的在欢迎大会上讲话嘞!
王震听到这里插话:我知道,那是王首道、黄火青两位同志。他们在大会上宣布成立“八堡苗民自卫队”对不对?
对,对得很!王政委都晓得啦?王震笑哈哈地说,这不是你们先前向我汇报的吗?你们还说,自卫队由李少北当队长,李顺芬和马顺庭当副队长,红军还发给你们一些枪支弹药吧?李义竹们齐声回答:对,对的,王政委哪样都晓得!
王震接着说:我在大定县(今大方县)就听当地的同志介绍过你们的革命事迹,刚才又听你们说了,我怎么不知道?你们已经成立了自卫队,我想,你们成立一支革命的队伍不仅仅是为了自卫吧?在自卫的同时,还应主动投入革命。你们想不想将自卫队扩编?
想得很喽!代表们齐声回答后,不禁鼓起掌来。
那么,王震接着说,我们今天就决定将你们的“八堡苗民自卫队”扩建为“八堡苗族独立团”好不好?
好,好得很了!代表们回答后又互相用苗语说:“绒,绒啊太!”(即是汉语的“好,好得很”的意思)。
好,那我就代表红二、六军团祝贺“八堡苗族独立团”的成立。我给你们派一位团政委,你们欢迎吗?
欢迎——!代表们齐声回答。王震便叫:有才同志。谢有才随着一声响亮的“有!”来了个立正。王政委指了指谢有才,向代表们介绍:我们决定派他到你们团去任政治委员。他叫谢有才,是我们红六军团政治部的巡视员,很有工作经验,很会打仗!好啦,现在老谢和你就是一个单位的战友了。我的戏唱得差不多了,下面就看有才政委的了。
目光炯炯的谢有才走到代表们面前向他们一一先致军礼,后握手问好,随之便与代表们商议军机事宜,……
王震对谢有才说:谢政委同志,我们的物质生活虽然还不富裕,但今我还是要设宴招待独立团的战友们,为你们饯行,我来作陪,也做东。
热情胜过酒肉的宴会上,谢有才政委反客为主,代表苗族独立团向王震政委敬酒。王政委说,这酒,首先得敬你的兄弟们。这时,代表们齐声说,先敬王政委,还要请王政委发枪给我们哩!
王震政委把酒杯举起来,提议,为争取革命胜利,我们大家共同干杯!……宴会结束,王政委对谢政委说:有才同志,难得苗家兄弟在一起,咱们合个影留念吧!
谢政委听后,面有难色。他想:照相?咱们红军没有摄影人员……他的心事早被王震政委看穿了,王政委哈哈大笑:没有照相机吧?哪有大活人会被尿憋死的?
“报告,王政委令我们去找的摄影师来了!”一位红军战士随摄影师进门。
苗家兄弟们第一次照相,面对照相机,一个个手足无措,王政委站在前排正中,牵着年纪最轻的李德洪,谢政委只顾安排兄弟们,又忙着帮摄影师看大家表情,自己便没有上镜头。
当天下午,王震同志为八堡苗族独立团发了枪支,授予团旗。为不走漏风声和安全起见,王政委派两位战士和谢政委一起,与苗家兄弟们连夜返回八堡。
在那个月黑风高、春寒料峭的夜晚,谢政委率李德洪、王义佳等一行12人,出了毕节县城,经海子街,过前所,穿越王张关、小坝场、水洞等毕节县境,40余公里夜行军,对3位红军乃为常事,苗家兄弟们也是夜行军的能手。
一支12人的武装队伍,一夜之间便神不知鬼不觉地穿过了毕节县的十几个乡、连保辖区,和几十家地主武装所在地,顺利回到大定县的八堡乡境内。
然而,就在他们庆幸顺利行军,边走边商量如何安排谢政委们的食宿之时,四周突然响起密集的枪声,他们遭到敌人的伏击了——
原来是李德洪们结队离开八堡去毕节之后,引起当地伪乡公所的注意,唯恐他们引红军前来,伪乡公所便纠集地主武装和乡丁日夜布防。
战争打响,谢政委指挥他们沉着应战,并令战士高声宣传:白军弟兄们,我们是红军!我们要去打日本!
乡丁和地主武装先听到快枪声响,就料定红军来了,再听到红军宣传,地主武装便缩回头去,只有乡丁还在开枪。谢政委便令大家抢占有利地形。
从未经过作战训练,用惯了火药猎枪的苗族青年们,一听枪声就慌作一团,不懂命令,不会使用布枪,有的慌乱开了一枪,不但没有打倒敌人,反而暴露了自己的目标,眼看周围全是敌人的灯笼火把,耳听一片敌人枪声喊声,看到十几倍于我的敌人像蚂蚁包包被踏破了一样爬将出来。苗族青年们便凭着对周围环境的熟悉,一下散开,各自为战。谢有才政委与他们完全失去了联系,只好和两位红军战士组成临时战斗小组,面对敌人的进攻,趁着夜色的掩护,且战且退,突然冲破敌人的包围圈,经两天的迂回跋涉,辗转回到毕节红军驻地。
红军离开大方,谢有才等三名队员随红军北上,八堡乡又落入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之中。李少北等同志惨遭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镇压,枪支被搜缴,人员被酷刑拷打又关押,迫使队员们逃离当地,独立团不得不暂时停止公开革命活动,转入了地下斗争。
枪支没有了,他们把独立团的旗帜埋藏在青龙山巅。埋藏在苗族人民心田中的红旗,点燃了苗家山寨的革命火种,他们相信红军一定会回来。
在等待红军回来的岁月里,几个老队员随时到青龙山上去看看他们埋藏团旗的地方,坐在青松林里,面对满山怒放的映山红,默默思念红军,思念王震政委,思念咱独立团的谢政委,心中默念着:哪一天……
待到新中国成立、大方县解放后,他们上山去挖掘当年埋下的旗帜,那红旗已变成了满山遍野迎春怒放的艳山红了!
在此期间,王政委、谢政委们也没有忘记过苗家兄弟。贵州解放后,王震将军常向贵州的同志们打听苗族独立团的信息;谢中光(谢有才更名)同志呢,在繁忙的工作中,写下了《苗汉一家亲》的文章发表于《星火燎原》上,叙述了他与苗家兄弟的战斗情谊,述说他们战斗短短几小时,感情深深一辈子,从内心深处高声疾呼:苗家战友们哟,你们在哪里?老谢想念你们呀……
苗族独立团的战士们,向当地政府汇报了他们对红军的思念,有的还利用解放初期到四川卖草药的机会,去找贺龙司令员。怎奈语言障碍,人微言轻,困难重重……
50年代末,大方县的文艺工作者,将红军帮助建立“八堡苗民自卫队”和“八堡苗族独立团”等革命武装组织的事迹,写成《红军万岁》的文琴剧在县城公演。
大方县委党史办成立后,派出专门调查组,兵分两路,一路上北京,几经努力,从军事博物馆拿回当年王震与苗族代表合影的复制件;另一路到八堡乡走村串户,遍访苗家,找到了当年与王震同志合影的两位苗族代表:王义佳和李义竹。1983年4月5日,王义佳、李义竹和7名已故代表的家属向王震同志写信;王震同志接到他们的信后,肯定了他们汇报的情况,十分高兴地委托红军长征到毕节时的贵州抗日救国军参谋长、贵州省地下党创始人之一的邓止戈同志,于同年8月7日到大方接见了王义佳、李义竹,转达了王震同志对八堡苗族同胞的慰问。9月18日,大方县瓢井区苗、汉等各族人民代表召开座谈会,致信王震同志,表达大方县各族人民对红军老前辈的思念与敬意。
1984年7月18日,当年苗族独立团的政委、时任江苏省军区顾问的谢中光同志,受王震同志委托,专程来到大方,看望当年与之并肩战斗的苗族兄弟王义佳等,便出现了本文开头那段新闻报道的情景。
1986年4月15日,大方县纪念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暨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在大方成立50周年大会在大方县第一中学广场举行。这一天,万里晴空,风和日丽;会场上,红旗招展,歌声飞扬,合平鸽展翅万里长空,一万多大方人民和各族各界代表参加会议。
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谢中光政委神采奕奕走上主席台向大家挥手,台下响起“热烈欢迎谢政委”、“热烈欢迎红军代表”的口号声,谭政林等老红军派来出席会议的代表也随之走上主席台。
云龙山,松涛滚滚;对江河,碧浪滔滔,竞相倾吐红军与大方人民的深情厚谊;倾吐着八堡苗家与红军的战斗友谊。
八堡苗族独立团的王义佳来了,已故代表的家属来了,他们特来拜望苗家的谢政委,拜望红军派来的代表们!
老王,你们来了!
谢政委,你也来啦!
两位老战友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紧紧地,紧紧地拥抱着……形成丽日蓝天下的一帧最具特色的革命情谊雕塑!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9 15:58:01 +0800 CST  
民族杂居区的汉文地名不能望文生义
高致贤

地名,一般汉字地名几乎都可望文生义,从中悟出它的来历。如大核桃树脚、山王庙垭口、张家大土、李家麻窝、白岩脚、火烧箐、公鸡山等等,都有一种物体或人家的所属为标志。可以想象出,人们开始找到某个地方时,选取那里最明显最有代表性的标志作为那个地名取名的依据,其他人则可通过那标志找到那个地方,前人取名贴切,后人继续承认,遂约定俗成。即使原有的标志不在了,人们仍然叫那个地名,且又以那个地名来印证原有的标志,地名就沿袭下来了;但地名也并非一成不变,一旦有了更大的新标志,如建了车站、码头、机场或东方明珠等那类相对明显的事物出现,那个地方也就会因此而更名。四川的渡口改为攀枝花就是一例。
可在民族杂居区的地名,往往又不能望文生义了。民族地区的地名,多是根据当地最早居住的主体少数民族的语意来取的,后人便根据少数民族的语音写成汉字地名。这种汉字地名并不表现其原义,可又因其先入为主,用汉字写不准确,也难写准确,故也就将错就错了;而且又因第一个写汉字地名者的文化水平不同,将同一个音的地名写成不同的汉字。如:“夜郎”、“以那”,均为彝语中的“液哪”——意为有江河湖海的地方等。汉字地名一写错,也就以讹传讹沿袭下来。所以,要知道某些莫名其妙的汉字地名的意思,就得先了解其少数民族语音来源之语意。这里仅举我国西南彝族地区的地名为例。大方县有个乡叫“戛木”,有个村叫“戛母”,望文生义解释不同,可按彝语之意,皆为“大山垭口”,就是依山形取名的。
贵州的某些集市名称多叫“X启”,“启”是彝语中的街道、市场之意。前边加上十二生肖中的某一种,如鼠,彝语叫“画”,所以,凡画启,抑或化起之场名,就相当于汉语中的鼠场——逢鼠日赶的市场。知道这一规律后,只要知道彝语中的牛、虎、兔……等的读音为尼、噜、塔洛,……对照起来便知道尼启、噜启、塔洛启,……便是汉语中的牛场、虎场、兔场等。
也有以军事活动取名的,如贵州的“妈姑”、四川的“美姑”等等,都是彝语中的“骂股”(这也不一定对音译准确)的异写。彝语中的“骂”为兵,“股”为站,“骂股”即为“兵站”,驻扎过兵的地方。
以水命名的,如贵州的“以堵”、“以哪”等。彝语中的水为“液”,“哪”为黑色、浩大之意。故“以堵”即为水井,“以哪”即为水塘之类水深水多的地方。“夜郎”即是水乡的代名词。
还有以建筑设施命名的,如大方县的“则溪”便是彝语中的“者起”之误等。“者起”就是彝语中的仓库下方,即汉语中的仓库脚。
少数民族地区现在用音译的地名很多,对那些不明其意的汉字地名不能望文生义,必须了解其少数民族语音的意义。写入文章中就要作点必要的注解,这样才能较为准确地用好少数民族地区的汉字地名。
(注:本文发表于1995年第一期《中国方域.行政区划与地名》,感谢马昌达彝文副研究员提供资料及指导)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9 15:59:46 +0800 CST  

记青山彝族火把节

高致贤

贵州大方县有个叫官寨的地方,原是一家姓柯的土目官所在地,故也称“柯官寨”,现改名为青山。所谓青山者,青青之山也,有一条雄伟的青龙山脉从四川方向逶迤而来,又向云南方向蜿蜒而去,留下一个青青的山头兀立此间。登上青青的山头,但见“青龙”过处,松涛滚滚,有如龙吟。山下绿水长流,时闻水声哗哗。坪坝之中,阡陌交错;彝家山寨,屋舍俨然,其中往来之牛羊成群,鸡鸣犬吠,好一派桃花源似的彝家山寨幽境。那就是我县彝族聚居的山寨。大方县的彝族火把节就在这里举办。那屹立于坪坝间的青山之巅,便是彝家过火把节的“圣地”。
每到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子夜,彝家男女穿著节日的盛装,先在自己家中点燃事先专门为此备好的麻杆,竹槁,桦树皮,或以旧布裹扎油浇成的各种火把,同时拿出杜鹃老树皮,柏树叶,抑或荞籽等磨成的粉末装袋挎上,而后左手擎火把,右手握粉末,只等带头人一声呼唤,各自便将引火的粉末频频而有节奏地掷向火焰上,使之爆发出阵阵粉火;同时结队出门,健步如飞,绕屋三周,称为“驱瘟神”、“送魔鬼”,扫除黑暗,迎接光明。而后通过自家的田间地块去“驱魔鬼”,逐渐从田间走向小路,渐渐汇合成人流,向青山头走去。一路呜嘘呐喊,山鸣谷应,十分热闹。黝黑的天空,繁星闪烁。人们举着火把集中走上几条主道之上,形成条条“火龙”,浮游于旷野平原,山间林地,时隐时现,随着蜿蜒的山路而迂回曲折蠕动,若即若离,十分壮观。这一阵绕山旋行,声势浩大,真个是禽兽闻声而逃遁,蝗虫瘟疫而匿迹。人们企盼这火把对山间林地之洗礼,赢得秋后五谷丰登,百病消除,祥瑞永驻。
当人们始游之际,山头上已有寨老点燃了熊熊篝火,为“火龙”指明方向,尽收各路“火龙”。人们“驾”着“火龙”从不同方向游到篝火旁边,高举火把,围着熊熊篝火边跳边唱,绕到手中火把快烧完时,遂将余下部分投入篝火之中,加大火焰,而后弹月琴,喝杂酒,对山歌等等,一直玩到天明。兴犹未尽者,还要开展拔河、摔跤、斗牛、赛马、斗鸡、荡秋千等一系列的彝族传统文化娱乐活动,尽情欢乐,藉以纪念彝族先民战胜自然灾害的英雄业绩。

传说链接

据传:很久很久以前,外地彝、汉官家争地位,彝家势单力薄而失败,逃往贵州黔西北的深山老林中开荒劈野,播种耕耘。谁知所种的庄稼常被禽兽虫害遭踏。彝族人民点起火把驱逐虫兽,直到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子夜才把虫害灭尽,禽兽赶光,保护了庄稼。后来到了这一天,彝族人民便点着火把在田野穿行驱害,演变成火把节。
又传:彝家在自己的土地上开垦耕耘,收成很好。天王安天兹知道了,就派天神下来收租税。彝家认为自己的土地自己种,天王未给彝家什么恩惠,凭什么要收租税?因而据理不交。天王闻讯大怒,就派天马“蝗虫”下来把彝家庄稼吃光。然而,聪明勇敢的彝家人并没有被吓倒,而是奋起反抗,举起火把消灭天马。终在六月二十四日子夜把天马杀光。以后每到这一天,彝家便高擎火把游山纪念祖先灭害功勋。
还传:古代“洪水朝天”,人民失去耕地。洪水退后,恢复生产没有种子。这时,彝家有个叫直括阿鲁的英雄,自告奋勇去寻找粮食种子。经过十磨九难,千辛万苦,终于在“仙国”找到了种子。但因万里迢迢,时间过去很久,彝家人民见他久出未归,前去找他。白天找不到,夜里打着火把继续找。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六月二十四日子夜在一个山头上找到了他。大家欣喜若狂,举起火把唱啊,跳啊,庆祝英雄的胜利归来。以后就把这一天定为火把节来纪念直括阿鲁这位彝家先民的英雄!
青山彝族火把节是彝家传统的文化节日,曾经一度在政治运动中失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才得以恢复。这是彝族人民的一个隆重节日。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9 16:06:56 +0800 CST  
奢香夫人生卒年代考

高致贤

诰封“明顺德夫人”奢香墓由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省有关单位在奢香陵园内塑奢香铜像,同时举办了奢香史迹研讨会,其中也谈及奢香生卒年代问题,可结果铜像上刻的生卒年代还是官权所定,缺乏史实依据。我未参加研讨会,但会上有专家肯定了笔者会前发表的小文,现再增补发表——
奢香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光辉史迹早已名播天下,在奢香故里工作的我,也先后在有关媒体上发表过一些介绍文章,因我写稿时多取史材于两本权威资料——毕节地区文化局1982年编印成册的《毕节文物》,该书第115页上写着“奢香(1366-1395)”而同文中又说1388年奢香才20岁,其间相差2岁,前后矛盾。另一本是大方县文化局和建设局所编的打字油印本《历史文化名城——大方》。其中第7页上写奢香“生于元顺帝至正二十一年(1301)(这显然是“1361”之误)明洪武十四年(1381),其夫霭翠逝世”。
从《大定县志》(1985年10月点校重印本)107页上查得明洪武“二十九年,香卒”。即是1396年。所以,奢香卒年不是1395年,而是1396年。
至于奢香的出生年月,《大定县志》上没有记载,但查得该县志559页上清道光十年黔西知州吴嵩梁(字兰雷)所写《明顺德夫人奢香墓诗》中有“顺德夫人宣慰使,大节千秋功万里。华年十四嫁通侯,二十孀闺守孤子”之诗句。可知奢香是20岁孀居。又在同一页上查得其夫霭翠死于洪武二十一年,即1388年。用1388年减去20年,便是奢香的出生年,即1368年。那么,奢香(1368——1396)是有据可查的。
奢香嫁到大方,在大方执政,死于大方。即后改名为大定。且《大定县志》以记水西彝族史为主,奢香为水西各族首领,彝族巾帼英雄,奢香作为重点记述人物,谁敢马虎?故《大定县志》应为奢香史料的权威文本。在奢香史迹研讨会上,来自西南几省区的专家学者,关于奢香生卒年代的史料,除本文引用的黔西知州吴嵩粱的这首诗外,再没有人拿出其它史料来,故在没有发掘出其它权威史料之时,还是应以《大定县志》记录为准。
至于奢香铜像上铸就的奢香生年代,据说有凭官权而定的成份。奢香怎么会十四岁就嫁人了?认定时夹杂得有长官分析、估计之成份,没有史实,只凭权力而定的,故不足为凭。但不说明,以后那便会成为“铜证”,以讹传讹。而今,决定奢香铜像镌刻奢香生卒年代的有关领导虽已年至耄耋,幸还健在,希望能有人站出来,以科学的态度再审核一下十几年前的决定是否正确?若有钢鞭材料,现在补充说明也为时未晚;若无史料说明,来个亡羊补牢,在有生之年对后人有个正确的交待,也问心无愧也!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9 16:09:11 +0800 CST  

(彝文古迹之四)万人搬不动的千岁衢碑
高致贤
按:贵州大方县已发现和搜集的古近代彝文碑刻已达240多方,数量之多和记载历史事件之早均居全国之冠,实属彝族文物宝库。国家文物局为此拔专款修专用的“大方彝文碑陈列室”。本文拟简介其中几方。
《千岁衢彝文碑》
民间说万人搬不动的千岁衢彝文碑,十万人也搬不动。何也?
千岁衢碑在大方县城西南10余公里的白布河畔,碑为半圆首,长方腰,平线底状。中线高1.5米,底宽0.85米,深0.1米,无碑座,底线离地面0.5米。它是一方摩崖石刻,故称为搬不动的碑。
碑刻于千岁衢首段之绝壁之上,系摩崖石刻的“新修千岁衢碑记”,崖为碑身地为座,崖有多重碑就有多重,万人岂能搬动它?
该碑由彝、汉两种文字合写而成。汉文表述了明嘉靖年间,摄贵州宣慰使的安万铨致政卧这,捐银300两,率各族人民,在悬崖峭壁的洛启坡中,开山劈岭,凿成长2083米,宽6.7米,起自小寨石桅杆(因天然石柱兀立,直指苍穹而得名),止于鼠场乡大石板的千岁衢一事;表彰了安万铨“节用爱民,百废俱兴”的政绩及修衢善果。
彝文6行,字多残损,尚能辨认者,经毕节地区民委翻译组意泽,大意是简述彝族先民勿阿纳的历史功绩和安万铨筑路的思想。
千岁衢为小寨至鼠场通道中洛启坡段的称谓,原洛启坡中之险道,“曲折如羊肠,陡险如悬梯,虽剑阁栈道,不过如此,行者甚苦。”衢成之后,险道变通途,天梯沿岩上。水西民众“喜今日往来之便,免昔日攀援之苦”,“过者,相与仰天祈公寿,愿公千岁!”故名千岁衢。洛启坡,原名落气坡。意谓翻越此山极难,令人魂欲断,气欲绝。亦见开劈千岁衢之难也!
千岁衢于明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动工,次年告竣,其后镌碑于道首岩壁,后人因之曰:千岁衢碑!该碑条目收入《中华名胜大辞典》。
大方东边,与金沙县交界的安洛河桥头也立有彝汉文碑一方,汉文记述修桥业绩;彝文148字待翻译。
大方县的东南西北的界河均有古石桥通过,桥头均立有彝、汉双文建桥碑。这些碑对建桥、捐资、鸠工等有较详细的记载,不失为研究水西彝汉等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建交通之珍贵史料。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9 16:11:47 +0800 CST  

(彝文古迹之二)王阳明、林则徐与桥碑
高致贤
按:贵州大方县已发现和搜集的古近代彝文碑刻已达240多方,数量之多和记载历史事件之早均居全国之冠,实属彝族文物宝库。国家文物局为此拔专款修专用的“大方彝文碑陈列室”。本文拟简介其中几方。
《大渡河彝汉文双碑》
水西故地,山高谷深,沟壑纵横,交通极为不便,王阳明镇守头一站的龙场九驿,便是奢香夫人及其后裔率领水西民众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修建的古驿道,藉以解决人民行路难的史迹。
大方南界,有条与当年红军长征冲过的大渡河同名的河流。这条大渡河水也汹涌澎湃,奔腾于大方与黔西两县交界处,横挡在龙场九驿这条黔西北交通大动脉上,没架桥梁之前,行人往来只有舟船渡过,常有溺水死亡者。王阳明沿驿道观察民情时,曾为此慨叹不已。
为改变这种交通状况,明万历年间,水西土目奢香后裔安邦母子捐白银1150两;带领各族人民于万历十八年(公元1590年)动工,经两年苦斗,建成一座高14米,宽7米,长70米的巍巍五孔大石桥。竣工时,立彝、汉文碑各一方于桥头。两块碑均高3.33米,碑正身宽0.83米。两种文字的碑文讲到建桥之因:建桥之前,“若有龙过坝,一舟遇洪流,难行也。短舟载之人,年有沉没,视洪流也愁也。河道为患甚矣。”此外,还记下建桥的经过,并饰有彝族先民历史传说中的“白雉送日”、“根固彩岩”、“眉吐红花”、“雁落青山”等浮雕图案。此桥已历经6个世纪,桥身尚好。其条目已被收入《中华名胜大辞典》中。
民族英雄林则徐被贬入云南省,曾经此桥进入大方(当时叫大定)逗留良久,还为《大定府志》作了序。
该碑诊藏于奢香博物馆内。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9 16:18:15 +0800 CST  

楼主:贵州老高

字数:906

发表时间:2011-10-01 17:4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7-17 06:38:01 +0800 CST

评论数:33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