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高致贤记游“四风”系列(添加中)

题解:四风者,风景、风情、风物、风俗也。我在旅途中写了些所历所见所闻之单篇游记,现将其系统表于斯,供大家分享!
xxxxxxxxxxxxx
杜鹃花节前夕访百里杜鹃顾问袁易民
高致贤
正是杜鹃怒放初、贵州百里杜鹃花节前夕的4月2日,我和贵州籍作家王万兵夫妇,到深圳大学访问了博士生导师、百里杜鹃花区经济顾问袁易民教授。当我谈到我来自杜鹃王国的大方县时,袁教授高兴地说:我去过大方,我看百里杜鹃终身免门票。
何也?袁教授是我们贵州人,他从英国剑桥大学回来投入祖国建设。2008年4月5日,他作为“百名博士百里杜鹃行”的成员之一应邀出席了百里杜鹃普底花区座谈会。“百名博士百里杜鹃行”活动由毕节地区行署、百里杜鹃管委会与贵州博士网共同举办。博士团成员中,有全国政协委员、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全国青联委员。博士团由56名博士组成,象征着56个民族都来关注和支持百里杜鹃这个“地球的彩带、世界的花园”的发展。在博士团的56名成员中,贵州籍的占52名,他们怀着一腔报效家乡的豪情来到百里杜鹃区用他们浓浓的乡情和智慧、力量来熬煮出让家乡脱贫致富的良药。这56名博士,全部被授予百里杜鹃荣誉公民的称号,其中的18名还被聘为百里杜鹃经济顾问。
袁教授就是经济管理专家。他肩负着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副主任、深圳市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深圳市工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等多种重要职务。他从百忙中拨冗接待我们,叙不完的乡情,谈不尽的家乡开发前景。他十分关心咱贵州经济发展,多次接待省、市有关领导,听情况,提建议,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
话长时短,不觉到了下班时间。共进午餐之后,他马上又有任务。我本想邀他一起去观赏百里杜鹃,但见他工作如此繁忙,也就不便打扰了。好在袁易民博士三年前就说过:百里杜鹃不仅仅是一个花园,而且还是一个“世外桃源”,它必须和区内外及周边的旅游景点协调配合,相互联动,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效益。他说,贵州这几年的旅游推介力度很大,贵州的旅游景点,在珠三角已深入人心。目前,毕节要紧紧依靠贵阳和重庆这两个大城市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并逐步把毕节旅游景点建设成为珠三角的后花园。
有言如斯,夫复何求?饭后留个影,我们便在依依不舍中匆匆握别。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1 09:49:00 +0800 CST  
在深大那株迎客松前
高致致
迎着这柔柔的春光,漫步于深大校园。偷得易民老乡他干之际的一点闲暇,我与万兵夫妇游览于深大林荫道上,辗转到这株珍贵的迎客松前。
照,照,照,万兵说照张相留个纪念。为了纪念留影,我们分别为对方拍照。不用闪光灯,春光更柔和。迎客松后之《深圳大学》校名,嵌于教学楼之正面晒壁中,别开生面。
记得十余年前,我首次来到深圳,也想到深圳大学摄影留念。可几经问询才找到学校正门,我失望了!没有门楣,也未见校名,校门前照相看不出学校名称!没有明显标志,谁知她是深圳大学?我随女儿高茂进入正门,直往东进,终于找到校名。留个影,反复看,我终于悟出该校大门脱俗之深义:她已突破“封闭办学”之套路,体现“开门办学”之心机!率先与国际接轨!
这株迎客松也有其深深的背景:据说那是马化腾等4名校友捐赠的。对面伫立于迎客松前,回目北望,但见一拔地而起的高楼迎面矗立。那便是驰名中外之腾讯的总部所在。而今运用腾讯的人已数以亿计,可运用者未必都知其创始人就是当年深大的毕业生——马化腾。他年纪轻青便从深大走向世界,创造了国际品牌。袁教授谈到马化腾时自然而然地眉飞色舞、兴高采烈!
应我国改革开放、创建经济特区之运而生的深圳大学,不过二十余年的校史,在我国一本大学中只算最小字辈,可她已培养出国际名牌的创始人。这怎不让导博其间的袁教授深感骄傲与自豪!
深大这株迎客松,默默地日夜在那里迎来送往五湖四海之宾客,今年她将迎来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各路嘉宾!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1 09:54:14 +0800 CST  
己丑沪杭清明行之一——沪遇老曹
高致贤
我决定于4月1日至6日赴上海、杭州一游之后,发了休博公告,公告中公布了我的手机号码,旅游期间请网友们用手机短信联系。不久便收到天涯倦客人已老的短信:“老兄,得知你去上海旅游,高兴。到上海你可联系摄影家曹开林老先生。他为人热情真诚,乐于助人,祝你旅途愉快!”我不知与老曹的联系方式,他把老曹的手机号码发给我。
我以为他与老曹很熟,与老曹联系上以后,我发短信感谢他。他说:“老兄,我已给曹开林老先生介绍了你的情况,到沪后可与他联系。”我与老曹见面以后再次感谢他。他说:“不用客气,其实,我同曹先生也相见过,但他却是我信赖的挚友。当今社会,这样的朋友已经少有了!祝旅途愉快,一路平安。”到上海的当天下午,我给老曹留下住址,约他次日相见后便和孩子们游老上海、看东方明珠去了,一夜无话。
4月2日一早,老曹的电话便打到我的住处,我们已买了赴杭州的火车票,11点钟前就得离开宾馆。老曹知道后,便立即从蒲东赶到我们住的如家光大酒店。素未谋面的我们,一见便似故友重逢,匆匆忙忙照了几张照片,合影留念,喝杯咖啡,我痴长老曹5岁,本该由我做东,可曹老弟硬要当一回地主,我也不硬让了。这时,谁开钱已经不很重要了。他从浦东来看我的乘车时间,与我从上海乘车到杭州的时间还长些,我已万分感动了!正如天涯倦客对他的评价:“当今社会,这样的朋友已经很少了!”人生得一挚友足矣!谁还在乎那杯咖啡钱?
旅途中,我将我与老曹相见的情况向天涯倦客汇报了,他说:“高兄,谢谢你的惦记,返回深圳吗?我叫贾国荣,虽俗,但父母赐予,不得更改。寄居西安,在省委老干局工作,公务员,处级干部。欢迎到西安玩,我倾城以待。”如此推心置腹、坦诚相待的朋友,而今也是少见的,但却被我遇上了,真是千里情缘一博牵!我向他介绍了我的西安网友夏兰秋菊李百灵。想来他们是会见面的!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1 10:00:33 +0800 CST  
己丑沪杭清明行之二——嘉兴联想琴老师
高致贤
从杭州开往上海的列车,徐徐进入嘉兴站,当头那十分醒目的“嘉兴”二字把我的目光引向嘉兴古城。嘉兴与共产党的历史密切关联,是媒体在文革期间宣传得较多的地方。
文革浩劫过去,网络时代兴起,对嘉兴,我又有了更多的了解。看到嘉兴城,我便想起优雅琴声、嘉兴伟哥等博友。从博文中,我知他们住在嘉兴,嘉兴与杭州同属浙江省的城市,从未去过浙江的我,便在网上先找他们咨询。琴声优雅老师便将杭州的天气情况告诉我,叮嘱我需要穿多少衣服,建议我游览什么地方,提醒我注意某些事项等等,我想知道的,她给解答了,我没有想到但又应该知道的,她也想到并提醒我了,使我未曾出门先有底,一片温馨沁心脾。
旅途中,琴老师根据天气变化,常发短信嘘寒问暖,让我感动万分!我与琴老师素昧平生,从未谋面,只因她在博文中谈到城市里买不到糍粑,深有同感,我以为她是咱贵州老乡,与我同在深圳,我便答应教她打糍粑,条件是:她为我修改博文、纠正我博文中的别字、错词、病句。以后从博文中得知,她并非贵州人,也不在深圳,而是在嘉兴当老师。
我们联系两年多来,我教琴老师打糍粑的承诺尚未兑现,可琴老师却一直践诺:天天为我校改博文,她旅美探望儿子期间也从未间断过,除了我未发表博文之时,凡我发表的博文,她都无一遗漏地为我校改,有错指错,无错的也有记录说明,两年多如一日,实在难得啊!
我也为博友纠过错,但仅是偶尔为之。一个人为别人纠正几次错别字并不难,难的是年年如斯,天天似此。琴声优雅老师却做到了!本想此次去拜访她,怎奈孩子们忙办事,又不放心我个人出门,故尔路过嘉兴,也只能望城兴叹。还望老师多多谅解,来日方长,后会有期!祝老师工作愉快,全家幸福!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1 10:06:59 +0800 CST  
己丑沪杭清明行之三——岳王庙遇难题
高致贤
杭州西湖可供游览的地方很多,5天围着西湖转,我们游览了不少景点,增长了不少知识,获得了很多美的享受。从风波亭到岳王庙,是我本次旅游的重中之重,可我却在拜谒岳王庙时遇到了一个难题。那就是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词中一字之变,将“凭阑处”变为“凭阑时”。
《满江红·怒发冲冠》是岳飞的代表作,我从小就能背诵前几句,起句就是“怒发冲冠,凭阑处,萧萧雨歇。”这“凭阑处”在我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且在我看过的书籍或其它资料中均为“凭阑处”。可是,这次我在岳王庙一进大门右边的第一展室中看到赫然展出的手书复制件却是“怒发冲冠凭阑时……”。落款处写明,书写者叫刘英,笔名锄非,1938年任浙江省委书记。
如此身份的人书写来展示于岳王庙这样庄严肃穆的地方,必定会经过权威人士审定,如果是书写时笔误,完全可以让他重写。如果不是笔误,那一字之改:即是将“处”改为“时”的依据又是什么呢?总不至于谁信笔涂鸦就可以长期在西湖畔的岳王庙中展出吧?有趣的是:该幅“书推”旁就挂展着这首《满江红》的五线谱歌曲,歌词中的此句仍是“凭阑处”,并非“凭阑时”。岳王庙的其它展室中的图书、书法等,凡涉及岳飞这首词的此句,皆为“凭阑处”,而非“凭阑时”。问许多人均不知这“凭阑时”的“时”字的由来。故将其记录下来发上网络,藉以就教于相关专家、学者和教授们,希望不吝赐教!
杭州西湖岳王庙管理处和浙江省文化厅文物处应该知道这“凭阑时”的来历吧?相关人员能作一负责任的介绍吗?这里绝非鸡蛋里挑骨头,而是真心诚意的求教。这种名诗词中改变某个字的事常有。如李白的《静夜思》中,曾有“举首望明月”改为“举头望明月”、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原手书为“原驰腊象”改为“原驱腊象”等不乏其例。如果知道了这个改动过程,那就获得了一种知识。故尔在此求教,希望得到解释。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1 10:11:50 +0800 CST  
己丑沪杭清明行之四——武松葬于何处?
高致贤
知道《水浒》传中打虎英雄武松的人很多,看过或听过梁山泊故事的人,对武松打虎、杀嫂、拳打西门庆等故事,多数人可以讲出个大概来!然而,知道武松死后葬于什么地方的人并不多。看《水浒》及其相关资讯,我很喜欢武松,但我一直认为武松就是在水泊梁山一带活动,怎么也没有想到他会葬身杭州。
己丑清明游杭州,我竟然在西湖畔看到了武松墓。开始听驾电瓶车环游西湖的驾驶员介绍武松墓在那里,我还以为自己听错了,抑或是小司机讲错了,真不敢相信。下车后,我们回头徒步去观过仔细,那里的确有冢武松墓,墓为圆冢,碑有叙文,为朝廷之正史,说明墓中所葬之人的确是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的打虎英雄武松。这时我才想起梁山英雄们被朝廷招安时,宋朝都城早已从汴州迁到杭州,成为南宋了。在这种大环境下,武松葬身西湖就不足为奇了!
与梁山英雄们有关的故事,杭州西湖畔绝不只有武松墓一处,还有个浪里白条张顺活动的史迹。只不过这仅是在环游西湖的电瓶车上听驾驶员介绍的,话语顺风而过,场所转瞬即逝,下车后又来不及再去实地观察,故没有真实感受,所知甚少,印象不深,记得好像就在雷峰塔附近那一带。
我看过武松墓后,再次环湖步行到武松墓前,我对孩子们说那里有武松墓,他们也感到惊讶:武松墓怎么会在这里?!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1 10:17:39 +0800 CST  
己丑沪杭清明辨是非之五——车上幸遇
高致贤
我须于4月6日11时前从杭州赶火车赴上海乘飞机,没有买到座票也得上车呀。我女儿抱着两岁多的外孙,还要照顾年逾古稀的我,当我们背背驮驮挤进车箱,看来只有我们买了站票,进门左边车箱的右边有两个座位尚无人坐,我们就去暂时坐一下,待持票人来就让。
车门已关,列车徐徐启动,乘客基本坐定时,一位年轻女士走来看看座位,我们马上起来让座,她见我们一老一幼,表示让我们不必。她站在旁边,我们很不好意思,两个座位挤一挤,让她坐在我女儿身旁,我的心里才好过一些。我女儿带小外孙玩去了,她才算坐上了她应坐的座置,我在等待另一位持票人的到来之中,与她继续交谈。她做ID,我写博客,咱们谈得十分投机;交谈中得知她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上海上班,假期到杭州旅游,她叫范金凤。我说她的名字好,是本次列车上飞出来的一只尊老爱幼的金凤凰!不知不觉到了上海南站,一直没有人来认我的座位。
下车后,我说幸好我坐的那个座位没有人坐,否则我真受不了。女儿说:她想补个座位,列车员说,座是卖满的,我才恍然大悟:列车从义乌开往上海,杭州只有两节车厢的坐票,坐票卖完了我们才买站票的,怎么会有个座位没人买票呢?可能是座主来了,见我坐在位上,就不去认座,悄悄当了个尊老爱幼的无名雷锋!这不禁使我想起我们旁边的一位神秘小伙。他站在过道上,不时倚靠别人的椅背上看书,显得十分专注。如果我没有估计错的话,他就是那位不显山不露水地让位于我的活雷锋!因为他做好事不留影,真叫我感谢无门。
好人啊,你在哪里?如果你能看到这些文字,请在网上留言好吗?我于当天18时半回到深圳家中,顺利结束此次旅游,我们全家人都十分感谢这位让座不显身影的好乘客!同时也感谢范金凤女士!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1 10:23:11 +0800 CST  
大方古驿道
高致贤
离大方县城几公里的阁鸦,有一条长5公里宽4米的古石板路,名为阁鸦驿,属于贵州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驿为古代传递政府文书的通道,途中设有驿站,为传递文书的人马食宿站,系邮路交通史上的一种重要建设。四川的龙泉驿站、湖南的送家驿站都是全国著名驿站。这些驿站与大方的驿站又有着历史渊源。那就是明初奢香夫人开辟的驿站与之紧密联系。
贵州驿站有段非凡的历史:明朝初年,明朝庭派马晔任贵州都督。马企图挑起战争以镇压水西彝族,便借口水西“抗税”而鞭笞奢香,阴谋激反水西人民而出兵镇压。奢香识破他的诡计,压住战火,上京告状,朱元璋召马晔回京问罪,奢香以建设贵州交通报答朝廷,遂有开辟贵州驿道之壮举。
阁鸦驿道迄今600余载,尚完好。远望石阶层层,依山傍水,蜿蜒曲折,历经沧桑,驿道依然。漫步其间,600多年前水西先民开山炸石,修筑驿道之情景仿佛依稀可见。
当年,贵州崇山峻岭,交通闭塞,而水西处于黔西北,乃为贵州及中原通往云南、四川之要冲。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孟获就经过大方,那是朝廷与大西南往来的必经之地。水西驿道不通,云南边境就难与中央联系。修通贵州驿道,对维护国家版图之完整有着极其重要的军事意义。故朱元璋视奢香修建贵州驿道为奇功。
奢香京陵告状得胜回黔,以贵阳为中心开辟驿道,南通偏桥(今施秉县内),连接湖广入黔之驿道;北过湄潭下四川;西经大方上云南,使西南三省沟通。方便朝廷与西南边陲的联系。
贵州驿道中的“龙场九驿”,就是由贵阳修文的龙场、六广、大方的奢香、金鸡、阁鸦、归化到毕节、威宁等九个驿站。驿道直通云南境内,王阳明被贬谪到贵州就是任龙场驿的驿丞。
因有驿道之成功,便有“九驿邮初成,山巴路已通”的贵州邮电史之记载。邮路通了,大山之门随之敞开,拓宽了水西人的视野,克服了大山之内的封闭意识,故有“夜郎今自小,不再问唐蒙”的开放意识。
这些驿道的选线是比较科学的。在600多年前的莽莽崇山之中选定的“龙场九驿”线址,与今日之贵(阳)毕(节)高级公路的选线不谋而合。真正体现出“九驿路通山失险”的科学选线眼光。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1 12:33:57 +0800 CST  
大方“六寨苗”服装
高致贤
生活在贵州大方县八堡一带的苗族,在众多苗族支系中称为六寨苗,也有称他们为“鸦鹊苗”的。民间说的鸦鹊即是喜鹊。他们有着代表本支系的独特民族服饰。这里介绍一下他们的服装特色——
其服装特点是:集青、白、绿、红、黄等色于一身,风格独具,其中最为独到的又是褂子和裙子。
褂子由正身、大袖、小袖和衣领四部分构成。正身两幅后面合缝,前襟分开。正身两边各接一幅大袖;大袖两边各添小袖半幅,袖笼齐肩,袖口大一尺。后肩上生一燕尾大翻领,皆为靛青色。正身和袖笼的色调又因男女而异。
男褂多为靛青色;女褂分两种:一种是正身后面白色,而大、小袖均为青布;另一种是正身背后白色,大袖白而小袖青。
男褂分为长、短两种:长的至脚背,短的到膝弯。着白色裤,男系腰带,长丈余,绣红、黄、白等菱形花饰;女的均为短褂,下至臀部。还系裙带,穿花褶裙,缠裹腿。
裙子分为领、身、脚三段,每段皆有皱褶,越往下,褶叠之布越厚。所饰之花,以染、绣、挑、刺为主;花色为青、红、白、蓝,交叉装饰,青底料中加饰白色花纹。裙领左右各钉两条裙带,带上饰以各色花纹、图案。
解放前,六寨苗家均用自制麻布:即自己种麻、绩麻、纺线、织布、染色;若用白布,便以草木灰碱将生麻布煮透后捶洗,使之变软变白。需要加色的,自种靛草自染布,若青布又需要饰以各种花纹、图案的,下染前就将蜡汁在白布上涂画成所需的花纹图案后再放入染缸,使色汁浸染不着布料,染好后煮去蜡汁,就会现出素净的白色花纹图案,即是今天讲的蜡染。如果需要再为花纹加色的,便在白底料上加饰色彩即可。
六寨苗家自染的靛青麻布,加蜡用光滑石滚辗压抛光后,翠绿发光,好似喜鹊翅尾上的翠色毛片,加之白色修饰,再加上各种花纹,宛如喜鹊毛色。故尔也有人称六寨苗为“鸦鹊苗”的。也许是苗族先民喜欢喜鹊的毛衣,仿生设计做成自己的服装色彩吧?现在的仿生学不也用于服装设计吗?
苗家年年有跳花节,每年五月端午节这一天,八堡一带的苗家青年男女,便要穿上节日的盛装,款款进入花场,表演芦笙,翩翩起舞,恰似喜鹊展翅,孔雀开屏,多姿多彩,美不胜收。听说,早期电影《蔓萝花》中的服饰设计就采用了六寨苗家服饰的素材,可见其美丽程度之一斑了!

(发表于1987年2月19日《贵州日报》)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1 12:36:06 +0800 CST  
大方苗族与红军的战斗情谊第二稿

高致贤

在纪念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成立50周年时,大方县从云南省博物馆征集到一份原红六军团政治部印发的《对苗族的标语口号》,其中有“欢迎苗族僮族当红军!”等14条标语。读着这些标语,当年大方苗族人民与红军团结战斗的情景仿佛又展现在我们眼前。
1935年4月,红九军团长征到大方,八堡苗族人民便赶到三四十里外的瓢儿井去欢迎。王首道等领导来到八堡,帮助当地苗家组织“苗民自救会”,建立“苗族自卫队”,开展革命斗争。
1936年初,红二、六军团长征到大方,将军山战役中负伤的47位红军伤员,全转移到新开田苗族寨中养伤,得到杨文仲、杨宝清、杨玉沙等苗族人民的精心护理。重伤员们饮食困难,苗族老人们细心地照料。红军伤员养伤期间,受到当地地主武装偷袭,苗族人民用猎枪打退敌人,保护了红军伤员。
红二、六军团在大方成立“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后,便派人深入到八堡一带的苗寨之中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发动苗族人民起来革命。红军进驻毕节后,八堡苗族人民派出9位代表到毕节与红军联系,受到六军团政委王震同志的亲切接见和盛情款待,并同他们一起合影留念,授予他们“苗族独立团”的旗帜,发给每个代表一支枪,指派红六军团政治部巡视员谢中光同志任苗族独立团政委。
红军离开大方,大方又落入国民党的统治。可是,苗族同胞家中仍珍藏着王震同志和苗族代表的合影,心里牢记着红军的嘱咐,坚持斗争,相信革命一定会胜利!解放后,他们把苗族代表与王震同志合影的照片托人送到北京。王震同志也多次委托在贵州工作的同志打听苗族代表的下落。谢中光同志撰写的回忆录《苗汉一家亲》发表在《星火燎原》上,寄语寻找患难与共的苗家兄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民族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大方县委党史办找到了与王震同志合影的两位苗族代表:王义佳和李义竹。1983年4月5日,王义佳、李义竹和7名已故代表的家属向王震同志写信;王震同志委托红军长征到毕节时的贵州抗日救国军参谋长、贵州省地下党创始人之一的邓止戈同志于同年8月7日到大方接见了王义佳、李义竹,转达了王震同志对八堡苗族同胞的感谢。9月18日,大方县瓢井区苗、汉等各族人民代表召开座谈会,致信王震同志,表达大方各族人民对红军老前辈的敬意。
1984年7月18日,当年苗族独立团的政委、时任江苏省军区顾问的谢中光同志,受王震同志委托,又专程来到大方,看望当年并肩战斗的苗族兄弟王义佳。阔别48年后的两位战友,互相拥抱、紧紧握手,共庆这幸运的重逢。7月20日,王义佳陪同谢中光同志驱车八堡乡,赶到他们当年战斗过的苗乡上寨。苗族人民穿着节日的盛装到寨前欢迎。谢中光同志看望了已故苗族代表的家属。王义佳对谢中光同志说:“分别四十八年了,您和苗家心连心,我们永远是一家人。”说完,拿出一套精心制作的苗族服装送给谢中光同志,并亲手给他穿上,请他转达苗家对王震同志的问候和敬意。谢中光同志穿上苗家赠予的新衣,和村里的苗族兄弟们照了相。午餐时,苗家以最能表达敬意的饭菜招待谢老:向谢老敬献了鸡头。随后,谢中光同志去到毕节,看望了从黔西县专程赶来的李义竹同志。
1986年8月25日王义佳同志病逝,9月2日,时任中顾委副主任的王震同志的秘书专门打来长途电话,转达王震同志对王义佳家属表示慰问,并让大方县委代表他向王义佳同志献了花圈。
为纪念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在大方成立50周年,《红军在大方》一书由大方县委党史办编辑出版,王震同志和大方苗族代表的合影、红军和大方苗族团结战斗的光辉史迹已进入了革命史册。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1 12:37:47 +0800 CST  
大方民族历史文物扫瞄2
高致贤
撞钟击鼓赞铭文
县保文物成化钟,铸于公元1485年,高1.35米,口径1米多,重300公斤,铜铸合金成品,铸有彝族铭文和多种美纹图案。背佐村布依族铜鼓,高40多厘米,重31余公斤,虽无铭文却多铭图:圆纹、旗纹、光晕等图案多姿多彩,全鼓中空无底,腰细面阔,迄今870余载,仍较完整,上述钟鼓相配,晨钟宏亮,暮鼓悠扬,观之似闻悠悠史声。
漫步古驿赏“化石”
省保文物中有段阁鸦驿道,系600多年前奢香率众开辟的龙场九驿之一。步步阶梯,刻下水西交通历史;漫步驿道之上,深感早期开发之艰辛。此道劈开贵州山门,引进中原文化,便于与明朝廷建立往来。
御赐银杏一株株
县城斗姥阁前的银杏树,据传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给奢香的。沙厂乡、雨冲乡各有一丛占地亩余的银杏树,《王氏谱书》记载为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明宪宗赐予水西使者、诰封荣禄大夫的阿纳带回此地栽种的。沙厂那丛银杏树旁的阿纳墓碑,刻下“白果赐荣”的这段历史。迄今520余载,树丛郁郁葱葱,象征民族团结万古长青。全县数百株古银杏树,多生于土司住宅周围,有的已列为县保文物。

大方县的少数民族历史文物多而受到重视:有县保、省保和国保的;早已收入《毕节文物》志上的33件文物中,民族文物就有18件。尚未入志而由国家民族文化宫收藏的《西南夷志》、《爨文丛刻》、《宇宙人文论》、《洪水泛滥史》等一大批彝文古籍,种类之多,内容之广,均为全国之冠。大方县的现当代的民族文物那就更多了。这些民族历史文物不言鬼神迷信,记叙英雄业绩,观之令人大饱眼福,深受启迪。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1 12:39:46 +0800 CST  

大方八堡小绿舟
高致贤
人称“小绿舟”的八堡,位于大方城北40来公里的青龙山区,居乐——二铺公路穿越其间。它是穿连四川、贵州、云南三省银线上的一颗明珠。两条南北走向的青龙山脉,一东一西并列而行,将八堡小乡场抱于怀内。站在北边的孙家寨梁子上远观,处于田坝中央的八堡乡场浑如一艘小船。夏日田中秧苗青青,绿舟仿佛在随着风翻秧叶的碧波荡漾,掀起阵阵涟漪。此时伫立“船”间,似觉船随风动,人随船移,舟随人意。若至金秋,船儿挂上金帆,满载沉甸甸的稻穗,停泊于金色的海洋之中。
每年五月端阳这一天,绿舟挂上彩帆,缓缓荡于花海,八堡动起来了!这一天,来自贵州、云南、四川三省各地的成千上万的苗家男女,穿上节日的盛装,宛若大理三月的彩色蝴蝶群,从四面八方翩翩飞向花场,汇成花海,展开跳花坡的苗家传统文化节。
“跳花”开始了:芦笙悠悠传甜情,口弦叮叮达蜜意,舞姿款款表恋心。画眉鸟为之伴奏,赛风驹掀动恋海情潮,多姿多彩的六寨苗家传统的群文活动,在这小绿舟中正式展开了。苗族青年小伙子在花场中竞显笙技,姑娘们双目炯炯挑选意中人。跳花坡是苗家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公开场所,也是已婚男子展示才艺们场合,还是老人们寻亲会友的地方,那是一个苗家欢乐的节日……
苗族风情十分浓郁的八堡乡,是一个美丽而光荣的地方。八堡苗家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据大方党史资料记载: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太平军转战贵州之时,部队途经八堡,八堡苗家以最好的杂酒款待太平军,并派出自己的子弟参加太平军。石达开看到苗家特有的咂酒,深受感动,怀着对苗家的深情厚谊,即兴吟出“千颗明珠一瓮收,王侯到此也低头。五岳抱住擎天柱,吸尽黄河水倒流”的历史诗篇。
1916年初,袁世凯复辟称帝,六寨苗家子弟奔赴云南,踊跃参加蔡锷司令的讨袁护国军。
1935年,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第九军团在罗炳辉、郭天民、王首道、黄火青等率领下,长征到八堡,受到八堡苗族人民的热烈欢迎和衷心拥护。红军发给苗家枪支弹药,帮助苗家建起八堡“苗民自卫军”和“苗民自救会”,苗家优秀儿子又参加了红军。
1936年,红二、六军团长征来到大方,进驻毕节之后,时任红六军团政委的王震接见了李德洪、王义佳等八堡苗族派去汇报工作的9位代表,宴请他们,专门请照相师为他们与王震同志合影留念。王震同志帮助他们建立起“八堡苗族独立团”,并亲自授旗和发给他们武器弹药。两年内红军帮助八堡苗家建立起三支革命武装力量,为八堡写下了光辉的革命历史篇章。
改革开放后,八堡苗乡的英雄儿女们又为这小小的绿舟挂起了风帆!

(发表于1999年1月21日《毕节报》)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1 12:46:41 +0800 CST  
北戴河看“日”出
高致贤
1985年出席全国北戴河杂文研讨会,我首次得以身临大海。适逢孟秋阴历七月初八,一个正值退潮的观海大好时机,会议安排与会者观看海上日出。
凌晨4点过钟,经过一夜兴奋而又企盼的我们,乘着朗朗月色,从海滨宾馆出发,经鸽子窝去某空军招待所驻地,各自选择有利地形,竞相抢占最佳观日点,静候海中崩出的那个大火球!
从贵州高原来到北海之滨,我的心情格外激动,目不转睛地盯住东边的海面,幻想着海上日出的美景,眼前仿佛已经看到一轮红日从大海中轰然跃起,光芒四射!然而,天公不作美,看着看着,快到日出之时,茫茫海雾抢先升腾,笼罩着海面,罩凉了我们的心。从全国各地汇聚于这里的“杂”友们,谁不准备写篇观日出的感受?
我们是季夏月底抵北戴河的,七月初一看涨潮,一个个浪头打来,惊天动地、摄魂夺魄!谁料到了初八这一天,虽然海风依旧,然而海浪不惊,海潮大落。平时羞藏着的部分海底,现已赤裸裸地展现于游人眼前,正值下海的大好时机,对我们这些山里人来说,真是千载难逢。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下海;下到涨潮时深深地珍藏的诲底,捡海花菜,扳小海螺,捉被海水抛弃的小鱼小虾……其乐无穷,也算满足了我的一种欲望,不枉观海走一遭,可最满意的,还是让我再看“日”出。
雾散后的太阳更加暖和,更为明亮。顶着这轮红日,我们返游至鸽子窝(地名)。这里是个观海的最佳点。丘顶绿草如茵,茵茵草坪中矗立着一方石碑,碑上镌刻着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一词,并记述着1954年夏天毛泽东在这里吟诵成此词的史实。
猛抬头,秦皇岛尽收眼底,此时的“白浪”虽未“滔天”,却有“一片汪洋”涨起我心中的狂潮。秦皇岛外艘艘万吨巨轮,仿佛一只只小小的“打鱼船”,这不禁使我感到词作者的高瞻远瞩、胸怀宽广。“嗨,这不正是我心中的海上日出吗!”我不禁一声惊喜,马上赢得身边文友们的赞和。并非文人联想丰富,国人到此,恐怕都会产生这种感情。
“不虚此行,不虚此行!”代表们将纪念碑文与眼前海景联在一起,异口同声称道。此时此刻,我们的心中正跃出一轮鲜红的太阳。
毛泽东作《浪淘沙.北戴河》迄今半世纪过去,他领导人民建立的新中国早已“换了人间”。
我参加北戴河杂文研讨会迄今已有22个春秋了,鸽子窝看“海上红日”的情景仿佛昨日,似觉弹指一挥间,那轮“红日”仍然深深地映在我的心窝儿里!

附言:榕树下编辑老师们:你们好!按你们用稿通知上的咨询网址打开,说我有一次免费抽奖机会,并可立即抽奖。但我抽了三次通知上的奖后,再抽第四次通知的,就提示我的登录名和电子邮箱已被人占用,不能提交了。我用了多年的登录名和电子邮箱怎么在此网址上用了三次就被人占用了呢?不禁使我惑疑该网有问题,但从通知信葙向你们复信,又几次发送失败,我想是不是有人从中捣乱?弄不好会影响你们的声誉。不得已才留此附言。望查一下,将情况告诉我一下可以吗?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1 12:48:10 +0800 CST  
北望青龙山
高致贤
登临云龙山巅,我必翘首北望,遥望那条隐约蜿蜒的青龙山脉。
青龙山,故乡的山,伴我儿时漫游之“龙”,逶迤北来,蜿蜒南往,头在云南,尾在四川。满身青松覆盖,四季莽莽苍苍,故曰:“青龙”。我在青龙山间呱呱坠地,偎依龙身玩玩耍耍。儿童→少年→青年,方知龙背上那道狭窄的山门,早已被山王庙里的“山王”锁住,我也不知是怎么钻出山王庙前的那道“铁门槛”的。
晨辉暮霭,雨雾晴阴,“青龙”变幻多姿多彩,每看龙身,便会把我引向童年的回忆:
那时,我缺营养,长得瘦精精的。青龙山土地肥沃,龙身披着茂密的青松,青松不作材用,使龙身长得胖都都的。
孩提时,我常放牧山野,躺于龙身上,听青松之轻歌,看绿柳之曼舞,观碧云之悠游,青山牧着我的牛马,碧空牧着我的灵魂:宁静致远……
不料一场“大跃进”,青龙随“钢铁元帅升帐”而“跃进”了天庭,大力为其“减肥”,使之渐渐变瘦,人却因之变“肥”(脬肿)了。好在龙身富了涵养,树根扎实悠长,砍了长,长了又砍,砍了再长……罪斧砍不尽,春风吹又生。
一旦漫步国保文物——奢香陵园,仰观云龙山之雄伟,联想青龙山之磅礴,二“龙”在我心中升腾,令我顿觉世之奇伟者,莫过于山,山之秀丽,山之雄奇,山之婉约,山之豪放……山之胸怀如海,山之气度齐天,百川远离而不恼,万树遭伐方显怒。怒而不忘天职,苦涵雨雪冰霜于身,以心热化作清泉滋养脚下之大地,勤孕晨露甘霖,呵护着身边之幼苗,期冀着新松早成栋梁之材。
青龙山啊,你不正是山民的化身吗?
生我养我的那个“山国”哟,住着我的父老乡亲。亲人们哟,曾久久愚念那块封闭的“国土”。任尔千磨万劫,从来不怨不怒,不动不挪,苦苦地繁衍着一代又一代。我已跨出那道龙背山门50余载,而今回首北望,山门早已洞开。
站在云龙山巅,我隐隐听到一种声响,是松涛轻歌,还是云龙浅唱?听到了,听清了:“青龙啊,莫久卧,快腾飞!”云龙在呼唤。
“哦,听到了,腾飞,一起腾飞!”青龙在回应。
一条公路透过山王庙前,公路上,剩余的劳力,先进的科技,打工的资金,开放的思想,竞相撵着汽车,从山门中出出进进。
青龙已在蠕动,青龙正在腾挪。早已立志远游的云龙啊,而今又有了青龙为伍……
伫立于云龙山巅,我感到了,分明感到了,我的脚下在震动!

注:云龙山一峰在大方城郊,青龙山脉横贯大方县境。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1 12:49:46 +0800 CST  
大方冰臼群
高致贤
大方县大水乡的米底河床内,有大片冰臼群。该段河床长二三百米,宽一二十米,水流从石槽石缝中潜流而下,远望常为一段干河,而且满目石坡,被当地人称为“癞石坡”。石坡之所谓“癞”者,即石面不平,并布满形状各异的石坑石硐石漩涡。这些石窝如水缸,似面盆,如碓窝,像盐罐,如茶杯,似酒盅,或如半个乒乓球壳……大大小小,密密麻麻,深深浅浅,奇奇怪怪。大体可分为:有水、有泥沙、无水无泥沙三大类。
有的装着清水一汪,每有旭日或晚照,阳光从水涡中反射出来,远眺有如满天星斗,耀眼眩目;近看,那些水涡中游动着的小生命,偶尔还可从中抓出小鱼小虾来。有的石窝内富有泥沙,泥沙中长出奇花异草,一株株,一丛丛,草状花形,特色各显,异彩纷呈,宛如一个天然盆景大展厅,让人眼花缭乱;无水无泥沙者,就是个光石窝。统而观之,有花有草者寡,有鱼有虫者众,无水无花者也不少。小水季节,漫游于这千奇百怪的坑坑硐硐槽槽窝窝的石臼群中,或采朵小花,或掬捧清泉,或抓条小鱼,均可获得极大的乐趣。这些坑洼水窝,便是老天爷赐予游人的稀世奇珍——冰臼群。
据有关资料介绍:冰臼形成于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时期,处于冰川作用范围内,在上部压力作用下,冰川内或冰川下形成的急流冰川融水,对下伏基岩进行冲击、旋转和研磨作用所产生的漩涡状深坑,就叫冰臼。
大方县米底河自然风景区冰臼群的发现,不仅为百里杜鹃花区添了新景观,为研究九龙山脉冰川史提供了地质依据,也使米底河成为贵州省一处罕见的地质旅游景观。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1 12:51:32 +0800 CST  
大方端午节流行的三种工艺品
高致贤
传统的五月端午节,现在已由国家定为我国的法定节日了!民间与端午节有关的屈原、粽子、龙舟、菖蒲、艾条方面的传说、知识、故事和趣闻等等,早已有名家说过或写过了,且多见诸报刊等媒体,不必赘言。这里,我只想说说端午节流行于黔西北大方县一带的三种民间手工艺术品——
一种叫香包。香包如汤元大小,内装香料,外包彩锦,锦面刺绣各类纹饰;或佩在身,或挂于室,令人深感芳香扑鼻;香料多为当地野生草药蜘蛛香。它是治疗胃气痛——心绞痛、肚子痛之良药。香包随身带,倘若突发胃气痛、肠绞痛之时,取些蜘蛛香嚼服便可止痛。
另一种叫做荞籽(一些地方称为荞麦籽)。它是用干笋叶摺成三棱三角的荞籽形状,大小不等,大到小碗那么大,小到拇指尖那么小;内空,装一、二实粒丸为摇响物,当着小儿拨浪鼓;或装香料于其中。外以各色彩线织成纹饰包裹,色彩鲜艳夺目;或作为钥匙串上的饰物,抑或作为客厅、书房之中的妆饰品,给人以美的享受。乌蒙山区盛产荞子,种植历史悠久,人们十分喜欢它,戴之也表示农业丰收的象征。
再一种就是猴子。那就是用锦缎之类做面料,将棉花裹成猴子形状,其嘴中穿吊出二三粒大豆,将它们佩在小孩肩头。一为以豆代痘,提醒人们适时为小孩注射牛痘疫苗,预防天花传染。也有视孩子为骏马宝驹的,将猴子站在子马背上,可为千里马避瘟疫。
三种手工艺术品外形、材料都取于民间,各家各户都可制作,既是美观的饰物、玩具,又有实用价值,故长期流传于民间。

(发表于1987年5月30日《毕节报》)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1 12:52:58 +0800 CST  

“炎黄子孙”的提法准确吗?
——庚寅3月海南游感受之四
高致贤

我们的一些传媒和一些领导人,在谈及海内外华人时,常以“炎黄子孙”来代替。以炎黄子孙来替代中华民族准确吗?这次海南游中参观了“蚩尤部落”之后,我认为用“炎黄子孙”来代替中华民族尚欠准确性,至少是不够科学!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可以作为中华民族的代表,但却不能完全代替整个中华民族!何也?
史料表明:
传说中,炎帝与黄帝都被视为华夏民族的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今陕西关中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今陕西关中清姜河)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因此,他们是起源于陕西省中部渭河流域的两个血缘关系相近的部落首领。后来,两个部落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后来的传说的几位古帝王一直到夏商周帝王,都被认为是黄帝的直系子孙,连蛮、夷也被纳入这个系统。后世的帝王也声称他们是黄帝的后裔。几乎所有的姓氏都将自己的远祖追溯到炎帝、黄帝或他们的臣子。而接受了华夏文化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等等)也声称自己是黄帝子孙、炎黄子孙。  辽朝大臣耶律俨《皇朝实录》称契丹为黄帝之后。《辽史·太祖纪赞》和《世表序》主张契丹为炎帝之后。近年在云南发现的契丹遗裔,保存有一部修于明代的《施甸长官司族谱》,卷首附一首七言诗,诗曰:“辽之先祖始炎帝……”。这些契丹人也自认为契丹是炎帝苗裔。  在清朝末年,这个观念随着中国民族主义的建构更加广泛地流传。清末反抗满族统治的早期革命党人,即用“炎黄子孙、黄帝子孙”做口号取得汉人的支持,激进的革命派认为“炎黄之裔,厥惟汉族”。而温和的改良派则认为“我国皆黄帝子孙”。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蚕食,包括少数民族人士[1]在内的有识之士号召打破族群界限,以“炎黄子孙”为旗帜凝聚中华。在面对外国强敌侵略而处于亡国亡种的危机下,“炎黄子孙、黄帝子孙”的概念,成为以祖先崇拜为基本文化的中国人构建民族凝聚力的符号。抗日战争时期,“炎黄子孙”的称谓在抗敌烽火中定型为中华民族的指代符号,成为号召与激励海内外华人共同抗战的一面旗帜。[2][3]在中华民国时期,“中华民族之全体,均皆黄帝之子孙”,全体中国人皆为炎黄子孙已成为共识。
在有关大量的神话传说故事中,本领最大、发明最多的人是黄帝。传说他发明了车、船、锅、镜子,制造了弩。又传说黄帝让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乐律,大挠制定甲子,岐伯写了医书。  据说,黄帝族和炎帝族,最早居住在陕西。黄帝族最后定居在河北涿鹿附近。炎帝最后到达今山东地区。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九黎族活动的地区,主要在今山东、河南和安徽一带。相传炎帝族和九黎族为了争夺黄河流域一块肥沃的土地,发生了一次战争。炎帝族战败,向黄帝族求援。黄、炎两族合并。  根据以上的神话传说,可以看到,黄帝族、炎帝族和九黎族三个部落,逐步以黄帝族为主,相互融合,黄帝就成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共同祖先。后来,各族都认为是黄帝的后代,称为“炎黄子孙”。
上述史料中可见中华民族分为炎帝族、黄帝族和九黎族(蚩尤)之后代。尽管蚩尤被打败之后,也认同为黄帝族中的成员,但并未成为汉族。中国毕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传统文化,尽管大范围上同属中华文化,但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又各具特色,不尽相同。所以,我以为:用“炎黄子孙”来代替所有华人,不如用“中华儿女”来表述更为准确和更为科学!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1 16:47:26 +0800 CST  

此游始见分界洲
——庚寅3月海南游见闻之七
高致贤
3月23日一早,从三亚登上驶向南太平洋的游艇驶向祖国最南端,完全游历于热带。当天下午回程中,我们游览了分界洲岛,这里是我国热带与亚热带分界的地方。
退休前我一直活动在温带范围内,对热带、寒带只有理论概念。退休后,先后旅居广东的汕头和深圳两个特区,始在汕大北边的山上见到北回归线标记,方知我已进入热带范围内生活了。移住深圳之后,那里的纬度比汕头低,故尔感到深圳比汕头热,但深圳仍然属于亚热带,离真正的热带(姑且称之为冠热带吧)还有一段距离。这个分界线在哪里?此次旅游终于找到了:就在海南省的分界洲岛一带。过了分界洲岛那一线,我们才进入了“冠热带”!直到74岁之年,我才进入冠热带活动过。这就是说,我已先后在地球上的温带、亚热带和冠热带生活过了。寒带生活是不太可能去体验了!
我的一生将在温暖、热烈中度过。从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来看,我是从温带→亚热带→冠热带,一步步渐进过渡的。可从社会人文环境来看,我的心态却又反过来从冠热带→亚热带→温带渐退了!这一进一退的过程,是不是一种人生成熟的过程呢?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1 17:00:48 +0800 CST  

海南“蚩尤村”与贵州“六寨苗”
——庚寅3月海南游感受之十
高致贤
尚未启程之前,我就决定去参观三亚“蚩尤村”,因为那里与我们贵州大方县的“六寨苗”有着极深的渊源!大方八堡民族乡一带住着蚩尤的后裔,我想趁此海南之旅去核对一下。此前,我县作家郑吉平写过《蚩尤在黔西北的六寨后裔》报告文学。其中以大量史料说明“六寨苗”为蚩尤后裔。
据史书记载,黄帝族和炎帝族,最早居住在陕西。黄帝族最后定居在河北涿鹿附近。炎帝最后到达今山东地区。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黄帝、炎帝和蚩尤三个部落。蚩尤活动的地区,主要在今山东、河南和安徽一带。相传黄、炎二帝和九黎族为了争夺黄河流域一块肥沃的土地,发生了一次战争。“黄帝战蚩尤,九战九不胜”(《太平御览》),最后使一个叫玄、一个叫媛的女子用药毒死蚩尤。九黎族败往长江中游,建立苗国(《战国策.魏策》),尧、舜、禹不容三苗,相继征伐;东汉帝国忌惮苗族实力也加之以兵;西晋到唐宋,王朝对苗族且打且榨;明洪武帝调苗民南征,“上打鸟蒙,下下金川”;几千来年,苗族一直处于不断的战乱和迁徒之中:从东到西,从江淮到乌蒙,有史以来共有七次大迁徙。清康熙三年,吴三桂又抽调苗民讨水西,挑起西南少数民族争端,“吴王剿水西”一战,苗族损失惨重,从川南抽调的3800余人,仅存1840余人,其中1400余人转走云南,400余人留居今大方县八堡、兴隆乡。这些从遥远东方辗转来到大方的蚩尤后裔,分别定居于阿龚寨、青山寨、仄垮寨、中寨、铧匠寨、新开田寨这六个寨子中,始称“六寨苗”。而今,六寨苗人口发展到7000多人,分住于17个寨子之中,但“六寨苗”的称谓仍在沿用。根据他们像喜鹊毛色一样的眼饰,也有称之为“鸦鹊苗”的。
我曾在六寨苗中生活过十余年,熟悉其风情并学到一些简单苗语。进入海南蚩尤村,明显的标志就是一个大大的“苗”字,细看其风情表演,与六寨苗大同小异。我瞅着几笼画眉鸟用六寨苗语(音)问他们:“唠,阿迥斗架斗支斗?”(意为:伙计,画眉打架打不打?)几个青年看着我笑。我又问:“劳馍支劳?”(意为:吃晌午没有?)终于有个中年男子答道:“劳也!”(吃了!)我抬头看看太阳:“昌多?”(好晴天哟!)那男子又回答:“昌多殴!”(大太阳!),一些青年村民看着我笑。本想多与他们交流一下,可一则导游不等,没有时间;二则我未学到更多苗语;更主要的是:我已经证实他们与六寨苗的语言是相通的了,便赶快与几个苗民照个相,就追导游去了!
六寨中的蚩尤后裔,其中一部分早年继续迁徙到国外,后又回到六寨寻根。对此,郑吉平在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1982年,十多个红头发蓝眼睛的大鼻子美国人,来到八堡菱角塘边的苗寨中,看到菱角便大喜!他们知道那是蚩尤苗家住地的一种标志物。他们开口就用六寨苗问话,把陪同洋人的地方官员吓了一跳:究竟是美国人会讲苗语,还是六寨苗会讲英语?六寨苗也大吃一惊:他们怎么会说我们家的话?!美国人说:“……中国,波嗯唐(六寨苗语的发音,不一定准确,下同)扎占弄,唰排……”六寨苗一听,万分惊喜。苗族各支系的语言不尽相同,但这些美国人说的是正宗的六寨苗语言。他们说,他们是从中国贵州大定(大方县曾于“吴王剿水西”后更名为大定。后于1958年恢复大方县古名)八堡一带迁到美国去的六寨苗!迁往美国定居的六寨苗,迄今仍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祭祀、着装、婚嫁等习惯。他们在美国对外用英语,自己对话仍用蚩尤古语——六寨苗语言。
1992年,大方六寨苗再次迎来自已的洋本家。在上一次了解的基础上,这一次,洋本家们为老家的苗家娃们带来了学费,差点把六寨苗的服饰买个罄尽。从此之后,一拨又一拨的洋人来大方六寨地区旅游。他们不尽是六寨苗本家,但无一不对六寨苗神往之致,在他们眼里,六寨苗和六寨苗聚居区,无疑是中国乃至世界天然原生态和蚩尤文化保存得最好的地区之一。
海南三亚有个“蚩尤村”,贵州大方有种“六寨苗”,他们迄今还保留着较为完美的蚩尤民俗,成为中华儿女中的古老文化守护神之一!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1 17:02:23 +0800 CST  

南国游艇遇老乡
——庚寅3月海南游感受之六
高致贤

3月23日一早,从三亚登上驶向南太平洋的豪华游艇,游向祖国最南端,故也称为南国游。在航空母舰模型上排队照相时,听到一群乡音旅游者,我打乡谈一问,他们是来自云南省东川市的西南老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放奇光!
离开大西南,云贵川人认老乡。他乡见老乡,感到格外亲切,聊得推心置腹。81岁的陈官能和73岁的陶启亮是表兄弟,这其中,老陶只小我一个多月,我们互称弟兄,在甲板上摆起了家乡龙门阵。茫茫大海,边聊边看,忘了游艇之颠簸,即兴谈着感受,齐声高唱“大理三月好风光……”,不时欣赏东川来的青年老乡们在游艇卡拉OK厅的歌舞表演……直到导航告诉我们:那边便是越南的山脉了;游艇返航,我们又要各跟其团,由此分手了。快下船时,我与为我们照相的潘选科老乡互道再见!未见老陈他们,我便请他代问该团老乡们好!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1 17:07:59 +0800 CST  

楼主:贵州老高

字数:906

发表时间:2011-10-01 17:4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7-17 06:38:01 +0800 CST

评论数:33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