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高致贤记游“四风”系列(添加中)

游 粤 北 杂 感
高致贤
“昨日游清远,归来忆往事:昔日买妻者,非粤富区人!”
清远实为而今广东自然风光旅游区之一个好去处,但与广东富裕地区相比,仍较贫困。自然风光比我们大方县的油杉河稍逊,贫困程度则与我县不少地方差不多!
1980年代初期,社会上时有拐卖妇女案件发生,不少妇女被拐卖到广东。当时也有广东省的某生产大队(村)出具公函,介绍社员到我们县去“买女人”的。为什么被拐妇女卖到广东,广东也有人去“买女人”?改革开放新时期伊始,广东省就建了珠海、深圳、汕头3个经济建设特区,占当时全国经济特区的3/4,发家致富的名气倏尔雀起,名声很大。信息闭塞的内地贫困山区的许许多多人,不知广东也还有贫困地区,认为广东人都很有钱了,于是,有的想通过改嫁来改变自己贫困生活的妇女,被卖到广东后,便认为自己从糠箩跳进米箩内,一下落到“福店里”了!谁知她们被卖到广东省的贫困地区的讨不起媳妇的贫困户中。从一个贫困地区去到另一个贫困地区。糠壳仍在糠箩内,生糠箩内比熟糠箩里更难熬!认为自己上当受骗了,极想回乡另谋富路。
然而,不进庙门由自可,进了庙门要吃斋!进门容易出门难呀!从一些解救者和被解救者的口中透露之信息得知,因那些地方难娶媳妇,买到一个就如获至宝。为防止她们逃走,当地实行“村户联管”,叫你插翅难飞,直把买到的女人关在屋里生了孩子,才让她们稍微自由一点,但仍不得个人自由外出,赶集买卖也还需在有人监督之下进行……
而今全国经济发展了,拐卖妇女案也不再听到了!贫困地区开发自然生态旅游业,贫困程度也比从前减少了许多!
2010.3.13.于深圳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7 16:56:12 +0800 CST  
丁文江与贵州彝文古籍
高致贤
走进北京民族文化宫,便可看到民族古籍大厅里存列着《爨文丛刻》和《西南夷志》等重要彝文古籍。来自贵州大方县的这两套大型丛书,均与丁文江(1887—1936)先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位20世纪初研究地学的大学者,为何会与西南边陲的大方县有这么一段彝汉合作的缘分?
20世纪初期,时任民国中央地质研究所长的丁文江(又名丁在君)率队到大西南考察时,发现西南彝人勤劳、勇敢、智慧。1929年冬,他来到贵州大方县(当时叫大定县),便着手研究彝族人民,一面测量彝人体格,一面搜集彝族文化。先从内地教会传教士斯密特小姐那里得到一本彝文《玄通大书》,且知教会里有位彝族师傅能读此书,但他不通汉字,不能将此书译成汉文。之后,丁文江访到大方县东关乡有位彝族老先生罗文笔,虽已年届古稀,但为翻译《圣经》50岁后始学彝文,信基督教,便派人邀请罗文笔。
罗文笔应邀,带着彝文《帝王世纪》前往会见,并逐字逐句向丁文江解释,使丁得知该书是写水西安家历史的,便请罗做翻译,并约请罗将其家中珍藏的七部彝文古籍和丁文江在外面收到的三部彝文经典译成汉文。具体规定了译文方式和润笔费之类的相关事宜。
按丁文江要求的第一行抄彝文,第二行用字母注音,第三行汉文直译,第四行汉文意译的方式,罗于当年冬着手,次年三月便译出《神权经》,丁很满意。罗又相继译出《干岁衢碑记》、《宇宙源流》、《帝王世纪》、《献酒经》、《解冤经》、上下卷、《天路指明》等彝文经典。历时三度春秋,译成10余万字。丁文江从外面收到的《夷人做道场用经》、《武定罗婺夷占吉凶书》和《玄通大书》等,经罗译定书名,但罗认为未经师傅同意,不能翻译全书,故保持原貌,只按原文抄出。
丁文江将上述已译和未译的彝文经典收集之后,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辑于1936年1月出版,定名为《爨文丛刻》。为保持彝文原貌,便采用罗文笔先生的墨迹石印。因玄通大书原本的尺寸很大,不能十分缩小,故以其版本为准,使丛书版面高37.5公分,宽26公分,厚2.8公分。大于其它版本,且以“甲编”出版。看似还有“乙编”、“丙编”等计划。可就在该丛书出版之际,丁文江先生便撒手人寰了!
抗日战争爆发,该丛书随史语所辗转于长沙、桂林、昆明而至香港,流落民间。1956年纪念丁文江逝世20年之际,香港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的董作宾先生有幸在香港的旧书市上得到此书,使之得以再版流传。
贵州彝族古籍文化得以书面形式流传下,丁文江先生功不可没,董作宾先生做了大好事。罗文笔先生留下这笔宝贵文化财富。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7 16:59:12 +0800 CST  
贵州苗家善待客

高致贤

贵州大方县有个苗族支系,主要聚居于八堡一带的六个大寨子中,当地人称“六寨苗”,也有人据其服饰特色称之为“鸦雀苗”的。他们的待客方式:一家来客家家待。
上寨的苗族老人王义佳病逝,时任国家副主席的王震同志向他送了花圈。我随县几大家领导前往上寨悼念王义佳,进一步了解到六寨苗家待客的一些特色:
上寨住着40多户苗家,外地前往悼念王老的干部群众几百人,远道而来的就有100多,有些活动需要夜间举行,远客需宿寨里。这么多客人住在哪里?我看丧家并没有什么准备,暗自为他家担心。便悄悄问苗族老友李德文。他神祕地一笑说:“老师,你甭焦,连你都在这里歇(住宿)了”。我口中不说心里想:丧家怎么住得下上百客人?
天黑了,县、区机来的人去公社(乡)里住,我践约留宿寨中。夜间悼念结束之后,一看,那么多客人都有了归宿。明问暗察得知,六寨苗家有个很好的传统待客风俗:客人参与悼念之类红白喜事后,各自投亲靠友食宿,亲友负责接待,当事人家不管食宿。我的担心成了多余,不禁称赞苗家互助待客好!
王义佳是1936年红二、六军团长征到大方时,由时任红六军团政委的王震同志发动组织成立的“苗民自卫队”员之一,王震当时向他们授旗发枪后与队员合影的照片,现还珍藏于中央军事博物馆。
王义佳老人去世20多年了,六寨苗家互助待客的传统习惯令我不忘。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7 17:00:40 +0800 CST  
贵州苗家善待客

高致贤

贵州大方县有个苗族支系,主要聚居于八堡一带的六个大寨子中,当地人称“六寨苗”,也有人据其服饰特色称之为“鸦雀苗”的。他们的待客方式:一家来客家家待。
上寨的苗族老人王义佳病逝,时任国家副主席的王震同志向他送了花圈。我随县几大家领导前往上寨悼念王义佳,进一步了解到六寨苗家待客的一些特色:
上寨住着40多户苗家,外地前往悼念王老的干部群众几百人,远道而来的就有100多,有些活动需要夜间举行,远客需宿寨里。这么多客人住在哪里?我看丧家并没有什么准备,暗自为他家担心。便悄悄问苗族老友李德文。他神祕地一笑说:“老师,你甭焦,连你都在这里歇(住宿)了”。我口中不说心里想:丧家怎么住得下上百客人?
天黑了,县、区机来的人去公社(乡)里住,我践约留宿寨中。夜间悼念结束之后,一看,那么多客人都有了归宿。明问暗察得知,六寨苗家有个很好的传统待客风俗:客人参与悼念之类红白喜事后,各自投亲靠友食宿,亲友负责接待,当事人家不管食宿。我的担心成了多余,不禁称赞苗家互助待客好!
王义佳是1936年红二、六军团长征到大方时,由时任红六军团政委的王震同志发动组织成立的“苗民自卫队”员之一,王震当时向他们授旗发枪后与队员合影的照片,现还珍藏于中央军事博物馆。
王义佳老人去世20多年了,六寨苗家互助待客的传统习惯令我不忘。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7 17:01:23 +0800 CST  
略谈大方彝文碑刻

高致贤

走进贵州大方县奢香博物馆的彝文碑陈列室,一块块彝文碑或彝文汉文合写碑呈现在眼前。这些碑形状各异,碑文记事不同,产生的年代悬殊,皆为历史文物。
记事年代最早的,首推“济火纪功碑”。该碑以彝文记述了1700多年前的蜀汉建兴三年,诸葛亮南征孟获途经大方,大方彝族首领济济火率水西各族人民为丞相献粮通道,助战有功,被封为罗甸国王的史实,写下民族团结的历史篇章。
水西地方,山高谷深,沟壑纵横,交通极为不便。细读大渡河桥碑铭文,我们仿佛从碑文的字里行间看到:大方南疆,大渡河波涛汹涌,奔腾于大方与黔西两县的交界处,隔断两岸人民之往来。明代万历年间,大方彝汉人民紧密团结,捐资筹工,并肩劳动,经两年的共同奋斗,建成一座高14米,宽7米,长70米的巍巍五孔大渡河桥,正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迎来中原经济文化与水西的交流。
大方北界,山峻水险,蚂蚁河、慕都河东南夹流,截断了方人入川的要道。春夏之间,“浑流浊浪,迂涉者难免灭顶之灾”,与四川往来受阻,年年造成人畜落水死亡之灾难。对此,当地彝汉民族相约捐资,携手奋战,于清嘉庆年间,先后在蚂蚁河、慕都河上及此二河交流处分别建起三座石拱桥,立下碑记,用彝、汉文同时记下了各族人民共同建桥的英雄业绩和捐资者的芳名。
大方城西二十多里处的白布河畔,那里有个洛启坡,当地人称“落气坡”。该坡巉崖峭壁,崖腰小道,行者甚苦。明嘉靖年间,贵州宣慰使安万铨捐献资金,并率水西各族人民在悬崖绝壁之上开山凿石,修成一条长2000多米,宽6米多的石衢坦道——千岁衢,打通了大方西出的难关。千岁衢摩崖石刻碑,就用彝文记述了这一修路经过,已拓片收藏。
大方东边,与金沙县交界之安洛河,洪波滚滚,难于涉足。居住在安洛河两岸的汉、满、彝、苗等民族兄弟,捐资出力,于清代建一石拱桥于河上,桥头立有彝、汉文方碑,也运入陈列室。
细读这些碑文,伫立沉思,历史上水西各族人民一个个团结战斗的场景历历在目。这些作为历史见证的碑刻,不但用彝、汉文同时书写,且碑文缮写者也是彝、汉族之名人,表明了各族人民平等团结,共建水西的真迹。

(发表于1984年9月18日《贵州日报》)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7 17:04:08 +0800 CST  

(彝文古迹之三)蚂蚁河彝、汉文双碑
高致贤
按:贵州大方县已发现和搜集的古近代彝文碑刻已达240多方,数量之多和记载历史事件之早均居全国之冠,实属彝族文物宝库。国家文物局为此拔专款修专用的“大方彝文碑陈列室”。本文拟简介其中几方。
《蚂蚁河彝汉文双碑》
与大渡河遥遥相对的大方北疆,仍是山高水急河谷深,渐入蜀境,方人入川,由此进入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蚂蚁河由东向西,慕都河从南向北,夹击入川险道,行人至此,无不惊叹:黔道亦难矣!其实那已属于蜀道难之范畴。那里也有3方碑刻记下人们筑路难的历史。
蚂蚁河桥之彝文碑和汉文碑,原并排立于蚂蚁河旁的断桥头。两碑大小相同,均高1.18米,宽0.68米,碑文均为阴刻。彝文碑901字,内容尚待翻译;汉文碑846字,完好无损。
何家桥头立的,则是彝、汉文合写的方碑。碑高1.5米,碑文尚全。细观碑文,宛若看到大方北界:“上通定郡,下达川域” 的道路上,“工农商贾、贤人君子,熙来攘往,络绎不绝”。每逢雨季,“横流浊浪,迂涉者难免灭顶之灾”;“平常行路,鸟道羊肠,至此者,不无崎岖之叹。我先人目击心伤,乃于甲子岁,纤首而倡:头人、众民等鸠工请匠,新造千万人来往之桥一座,复修荡平道路数寻,用特不惜倾囊而助,仰目沿焉,悉心以营。费金虽云不多,利济则功甚薄。”后人“溯流遗不尽之善果,……是以卜吉为勒石碑。”于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立此桥碑。
彝文碑文内容与汉文碑文相似,因当时水西实行土司制,故在民族共建的工程记载时多用彝汉双文,以作民族团结携手、共建山乡的史证。
此碑现已收藏于大方奢香博物馆。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7 17:07:24 +0800 CST  
将继续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7 20:50:17 +0800 CST  
苍山脚下遇“金花”
高致贤
——辛卯端阳云南游记之七
当我们正在古榕会馆等车之际,一辆黑灰色小车在我们面前嘎然停下。车门开处,一美女司机向我招呼:“您是高老师吗?上车吧!我送你们……”这意外之车令我惊诧不已!
她见我迟疑不决,便下车来说:“是杨师傅让我来送你们的!”原来是那么回事哟。杨师傅名叫杨武斌,是我们昨天才交往的大理农民。他既是船长,又是村干部,夫妻俩各有一辆私家小车。眼前这车正是昨天杨师傅送我们去登苍山那一台,证明她说的话没假。
昨天杨武斌告诉我们,大理的农民不敲诈游客。两天来的交往,我确认了他的介绍。清晨,我只身外出拍照,向谁问路都会得到详细而让我满意的解答。请人为我照相呢,一个个都十分谦逊,但绝不推辞,照后还反而谢我对他们信任。但眼前这位美媚是什么人?
上车交谈,她是杨师傅的爱人,他们已有一对12岁的孪生女儿了,她还显得那么年轻,那么美丽。她说:“我姓奚,就是苍山十八溪的那个溪不要三点水”。她的芳名叫子娟。好美的人儿好美的名呀!我从中联想到鲁迅笔下的子娟。她说:“您就叫我金花吧”。这自然提起我对《五朵金花》电影的回忆。一个“娟”字又把我的思绪引向苍山杜鹃,我便改动雷振邦的歌词来与她对话:
阳雀飞到苍山顶,留下一串响铃声,阿妹开车来送我哟,格是有情人哟!
大理三用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蝴蝶飞来采花蜜哟,阿妹梳头为哪庄?
……她问我年轻时是歌舞团的演员吗?我否认后,她轻轻一笑:
金线挑来银线绣,绣得春色飞上楼,暗藏的心事告诉你哟,欢迎你再来游!
……
我们互相谈起生态环境问题。我说我们贵州大方九洞天风景区内的“石头开花”,因开山炸石修水库而遭破坏。为什么?到岩洞顶集中产卵形成“石花”的蜂蝶被赶跑了。她听后也说,大理蝴蝶泉之蝴蝶树也成为回忆了。为什么?也因人工建筑所致……
她与他丈夫对人一样诚实。昨天她丈夫接送我们上下苍山均给优惠价,今天她来送我们到下关也优惠10元。并说:“以后你们或你们的朋友到大理时,给我们打电话(13987296026.13987266308)我会来接的”。我不是为她做广告,是他们的诚信感人至深。
我与她于下关快车站前握别时,她嫣然一笑,心中仿佛冒出《五朵金花》那首电影插曲:
“明年花开蝴蝶飞,阿哥有心再来会,苍山脚下找金花,金花是阿妹。苍山脚下找金花,金花啊是阿妹——”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8 08:54:12 +0800 CST  
此登虽未临绝顶 苍山已留我心中
——辛卯端阳云南游记之五
高致贤
此游云南之计划中,苍山洱海为重点。6月4日下午两点过钟,从昆明乘高速大巴,到大理下关已至灯火辉煌之时。打的去古城,司机不打表,收费50元,人人一口价。我们入住古榕会馆,那里正置苍山东麓,洱海西滨,古城之中,交通较为方便。古城之内无高楼,五星级宾馆也是一楼一底之别墅型。我拿到个1207的房卡,以为是住12楼07号,谁知是1栋2楼07号。窗口正对苍山,次晨打开窗户,苍山尽在眼前。随手打开桌上的苍山简介一看:
大理苍山,又名点苍山,古时称为熊苍山、玷苍山,它是云岭山脉南端的主峰。由十九座山峰自北向南组成,北起洱源邓川,南至下关天生桥,长约50公里。真如一道绿色屏障,雄峙于洱海西岸。
公元八世纪,南诏王异牟寻曾仿照中原政权的做法,把南诏境内的名山大川敕封为五岳四渎,点苍山被封为中岳。苍山十九峰,巍峨雄壮,与秀丽的洱海风光形成强烈对照,其峰序自北而南依次为:云弄、沧浪、五台等。这些山峰,海拔一般均在35 00米以上 ,有七座山峰海拔高达4000米以上,最高的马龙峰海拔为4122米。每两峰之间 都有一条溪水奔泻而下,流入洱海,这就是著名的十八溪。
了解苍山登苍山。
6月5日在洱海码头午餐后,我们便从洱海边乘车直达苍山公园门口。缆车加门票费每人100元,直上苍山马龙峰。缆车带着我们和众多游人,在孩子们那“我比鸟儿飞得高”的欢快声中,我们于蓝天下的苍松与白云之间,飘飘悠悠飞上清碧溪三叠水。那里离马龙峰顶还有一段艰苦行程,我们还是沿着那唯一的山道往上登。
当我登至海拔2600米玉带路时,已是气喘吁吁,深感呼吸困难。然而,那里离苍山绝顶之海拔尚有1522米,登途比海拔绝对高度至少多出四五倍,当天谁还能登临绝顶?且那绝顶终年积雪,岂是一般游客可能登的?我毕竟75岁的人了,不敢冒险,便坐下休息,让孩子们继续攀登。孩子们登上一段之后,回来告诉我,上面不远处有个平台,可俯瞰大理全境,劝我上去看看。
孩子们一鼓劲,我也“老夫聊发少年狂”,登上平台放眼观!虽然未能临绝顶,总算登过点苍山!
这是迄今我计划攀登而未临其顶的第一座山。但能登到此,我也无憾矣!须知,人生想登之峰多多,最终能够登临绝顶的又有几座?又有几人能登临绝顶?
行文至此理应结束,但大理朋友还向我讲了几种苍山景象——
苍山云:
云乃云南之一景。苍山云景变幻万千,其中最有名的是“望夫云”和“玉带云”。望夫云每年冬春季节常出现于玉局峰顶,这云出现后洱海随即狂风大作,掀起阵阵惊涛骇浪,渔船不能出海, 因此望夫云又被称为“无渡云”。为何望夫无“度”?
传说南诏国王之女与猎人相爱,逃到玉局峰顶结为夫妻。 公主难耐高山寒冷,猎人便到海东罗荃寺盗取法师冬暖夏凉袈裟,被罗荃法师发觉后打入洱海化为石骡。公主望夫不归,忧郁而死,精气化为云。每当此云出现,洱海便浊浪排空,这是公主要吹开海水,看到葬身海底的丈夫。那又何来玉带云?
玉带云则出现于夏末秋初,每当山雨过后,苍山十九峰山岚四起,形成朵朵白云在松林上空飘浮,并逐渐汇集在苍山半腰,又迅速向两端延伸 ,化为一条洁白的玉带,横亘百里,竟日不散。玉带云不仅妩媚动人,而且按白族农谚所说 ,她还是丰收的预兆:“苍山系玉带,饿狗吃白米。” 经夏不消的苍山雪,是素负盛名的大理“风花雪月”四景之一,也是大理苍山景观中的一绝 。寒冬时节,百里苍山,白雪皑皑,阳春三月,雪线以上仍堆银垒玉;最高峰马龙峰的积雪 更是终年不化,盛夏时节,山腰以上苍翠欲滴,而峰巅仍萦云载雪。白族人民从山顶取下“阴崖古雪”,调上蜜汁黑梅使之成为沁人肺脾的清凉饮料。杨升庵的《滇南月节词》中曾写到 大理“五月卖雪”的情景:“五月滇南烟景别,清凉国里无烦热,双鹤桥边人卖雪,冰碗啜 ,调梅点蜜和琼屑。”
苍山林:
苍山者,四季苍翠之山也。它由下而上形成了幼林草地带、松林栎林带、冷杉杂木带、高山草地带,具有层次分明的高山景观和变化有致的季相景观。以大理苍山命名的苍山冷杉,以其楚楚动人的身姿与不畏风雪严寒的气质,雄踞于苍山海拔三千米以上的悬崖绝壁之上,是我国冷杉属树种在地理位置上分布最南的一个树种,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高山景观植物,被誉为“树中君子”。
苍山花:
苍山花卉,品种繁多。云南的八大名花:山茶花、杜鹃花、玉兰花、报春花、百合花 、龙胆花、兰花、绿绒蒿,在大理苍山上都能找得到其踪迹。其中,仅杜鹃花品种就有41种,从山脚直到海拔 4100米的积雪地带,层层叠叠,成片成簇,植株高者达十五米以上,呈大树状( 如棕背杜鹃、马缨杜鹃);矮者只有十公分,呈匍匐状贴地而生,形成地毯状景观(如密枝杜鹃)。花的形状更是千姿百态,花色有红、白、黄、紫、蔷薇等十六种不同颜色。在这花的海洋里,有的品种仅大理苍山一地所独有,如和蔼杜鹃、蓝果杜鹃,有的以大理命名,如大理杜鹃、大理腺萼杜鹃。世界上杜鹃花属中叶子最大的品种凸尖杜鹃,就生长在苍山上。苍山可称为“天然杜鹃花园”。虽然没有乌蒙山区贵州大方县的百里杜鹃天然林那样集中连片,但她与乌蒙山区的百里杜鹃相媲,遂成为云贵高原上的两大奇葩!
苍山风景尚多,不再一一赘述!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8 08:55:59 +0800 CST  
洱海不污沧浪水
高致贤
——辛卯端阳云南游记之六
洱海,一个高原淡水湖泊。站在苍山清碧溪峡谷平台上俯瞰,形如一弯新月的她尽收眼底,251平方公里的水面一览无遗,感到没有什么好记的。要记船游呢?去到码头一看,与我在长江、北戴河、西湖、南海等江、河、湖、海中乘过的游轮相比,也无什么特色可记。那么,就不记了吗?否。那里有沧浪之水!不禁使我想起那“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千古名句。
苍山嵯峨十九峰。自北而南的第三峰就叫沧浪。每两座山峰之间都有一条溪水流入洱海。这“沧浪”是古诗之取材,还是后人以古诗命名?我不得而知,也无从稽考。但我目睹这流入洱海的沧浪之水的确是清沏的。
苍山“十八溪”之水,都必先经过大理城市之“过滤”才进入洱海。大理城就是苍山洱海间的隔离带。溪水穿城而过,流入洱海。其间除横贯南北之公路下盖为暗沟外,东西方向的巷道中全是明沟。清清山泉水,就从这些石板铺的古街古巷的檐沟中叮叮咚咚地流入洱海。我无意中看到古城内之清清溪水,深感十分惊诧!这是不是刻意安排给游人看的面子工程?
为解此疑,我有意查勘了五六条巷道,巷内皆为明流,溪水同样清沏。且沟边一色的小饭店,小酒吧,小茶座和各种商贾门市,没见工厂,也没有看到有什么“门前三包”之类的公告,只看到环卫部门的小型垃圾车定时沿巷收垃圾。市民也未用袋装垃圾,就凭撮箕等容器将垃圾送入车中,这种倒垃圾办法对空气确有污染。
我未看到这里的污水处理设施,不知他们对那些餐厨污水、大小粪便如何处理,使这座千年古城内,流水不污,清可濯缨,保持了洱海的不污。说也奇怪,就在我们甚赞大理古城中沟水清沏透明之时,一中年男子竟到沟中洗毛巾,我后悔没有抓拍到那个濯巾镜头,一路自责,外孙李子凡也跟着后悔不已。可正在我们为此后悔之时,又见一位中年妇女正在溪濯衣,于是总算如愿以照、弥补前失了!
这不禁使联想起深圳等一些沿海地区新旧城市的污水处理设施不少,处理污水投资不菲,可周边的河流海水竟被污染得臭气熏天。到底是怎么回事?
晚餐后,我们一家到会馆室外赏月。月儿尚未露脸,星儿早已眨着明亮的眼晴。外孙李子凡高声大叫:“我看到北斗星了!”我们循指仰视,果见勺形星座明显,后又依之找到了北极星。星星离我们那么近,仿佛感到这里的天空矮了许多。当然,这种感觉绝非我们首感。几百年前的明代诗人冯时可在《滇西记略》中就说:
洱海之奇在于“日月与星,比别处倍大而更明”。有洱海老人形容道:如果在农历十五,月明之夜泛舟洱海,其月格外亮、格外圆,其景令人心醉:水中,月圆如轮,浮光跃金;天空、玉镜高悬,清辉灿灿,仿佛刚从洱海中浴出。看着,看着,水天辉映,你竟分不清是天月掉海,还是海月升天。多美之景致啊!可惜我们提前了十天!说去说来,还是洱海之水保持清彻。不管古歌中的沧浪之水是不是指苍山之沧浪之水,但渔父歌之“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在洱海确实得以体现!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8 09:04:22 +0800 CST  
“金马碧鸡”面对面
——辛卯端阳云南游记之八
高致贤
6月4日访总督府之途中,小翟向我提起金鸡碧马之景点,我很想去看看。金鸡碧马为什么对我会有这样的吸引力?
那是1980年代初叶,我县春节征联射虎活动中,一中李正荣老师出上联:“公鸡山 马干山 金鸡碧马背靠背”来征求下联。很多人对不起,我去应对这个地名联,自以为对得好,却被正荣老师否定了。原因是我不知“金鸡碧马”是典故。羞愧之中,我求教于师,得知金鸡碧马是昆明市内的一处人文景观。以前无缘以顾,今至昆明,何不前往一观?怎奈时间太紧,未能如愿,但我并未放弃!
并非有意安排,而是鬼使神差?端午节那天我们从大理赶到昆乘飞机,办好登机牌、托运行李后,还有一段较充裕的时间,我们便打的去寻找仁和祥老饭店过节。谁知那家百年屋内之半世纪饭店就在金碧公园内。金碧公园金碧路之“金碧”就是金鸡碧马之简称。饭前我逛了那个不过两三亩地的金碧公园,发现与仁和祥相对而同形同结构的宅子“诺若春”也在开饭店。这两幢号称百年老屋之饭店,从它们之间的牌坊纪年看,始建于民国四年十月十八日,即1915年之11月吧,不过94年,称百年老房也可以,看那外墙似已改建过了。好在金碧公园内尚有一对金鸡塑图。
吃过老板家送的端午棕后,丢下上百元不能打包的红酒、荤菜,匆忙离店去找风味小吃。去到金碧路,蓦然看到两座金碧辉煌的大牌坊耸立于广场中,牌坊上金色大字写的是“碧鸡”、“金马”,且是面对面而不是背靠背。我想到30年前的那付征联,还是以我实地之所见,写成《“金马碧鸡”背靠背》好!
那是个很好照相的景观,可惜我的相机已在机场托运了。赶快让孩子们用手机给我拍了一张,尚不知效果如何,但这意料之外的收获,总算满足了我看碧鸡金马的小小愿望。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8 09:06:31 +0800 CST  
昆照只能成追忆 误摁一钮尽删除
高致贤
拍照是我旅游的重要内容之一,辛卯端阳云南之旅,我拟好好地拍一些照片与亲友们共赏。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6月3日未带相机转翠湖一圈回宾馆之后,我马上拿着相机,先在宾馆游泳室内,照了子凡、嘉文两外孙游泳相后,又赶到翠湖边拍了一组民间艺人在篝火场中之露天演出剧照。
4日凌晨5点过钟起床,只身前往翠湖畔拍照,有幸遇到上海随团旅游的吴、张二位摄影旅友,我便与之结伴而行,除自己边走边拍外,在翠湖春早、唐堤、翠湖公园之类带标志性的景点处,他们为我拍了留念照。而斤后,我又去到昆明动物园,选拍一些珍禽异兽后,还在售票处的广场上求位老太为我拍下以动物园为背景之纪念照。
早餐后,我便出宾馆后门,穿过公路,进入小巷之中,找到《朱德旧居》,请一年轻小伙为我在旧居馆外拍张留念照;进屋登记参观,发现那为我拍照的小伙子也是一位参观者,他是由曲靖到昆明求职的翟江恒,对昆明的历史人物还了解不少。当时的观众只有我和他,一来二去,我们便结为旅友,我便与他结伴而行。他带我南行,沿途先到南明永历皇帝遇难处的纪念碑前摄影,记下这汉族最后一个天子朱由榔殉国处。
复前行,先去文庙那里照了几张,便经一条叫做“光明街”还是叫什么明街的古老街道,我边走边拍了一些古建筑群照片,直到总督府前拍照。那里已改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尚未对游人开放。但那周边的古老建筑群却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我频频拍照,没有找到人为我和小翟拍个合影,我们互为对方拍了单人照。
就在总督府前乘上公交车,1元钱的车费,五六个站便到了国立西南联大旧址,而今的云南师范大学内。从大门边开始,我便在标明“西南联大的旧址”之墙壁前拍照,还请了一位来到门边的老师为我和小翟照个合影。
走进校门,先后对闻一多先生塑像;烈士纪念碑;联大教室;闻一多、李公朴的衣冠塚;和几烈士墓等历史文物,逐一拍照……此时,我深圳的女来电问我在哪里,我十分高兴地告诉她:我正在西南联大内拍照!曾经作为贵州省文物员的我,西南联大早已存于我心中,闻一多、李公朴一直是我心目中的偶像,今日到此实拍文物,怎不教我欣喜若狂?
一看已是中午12点了,我们还要到翠湖边去找闻一多先生受害处,我边走边抓拍我之所需,匆匆忙忙往校外赶。我本想关机,谁料竟错按了后面的设置钮。镜头老是不动。我便乱摁一通。镜头终于缩回了,女儿催回宾馆用餐,我便打的回馆。办完退房手续,匆匆用过午餐,便乘高速大巴奔向大理,我一直担心照相机坏了!
6月5日开始了大理拍照。7日回家将照片传进电脑一看,我担心的问题终于出现了:去大理之前的照片一张也没有,全被我忙中出错给删除了!这是一个无法弥补之损失啊!即使回去重拍一次,人物、场景、时间、表情已不可复制,何况重返也是不可能的事了!
此照只能成追忆,错摁一钮尽损失!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8 09:09:10 +0800 CST  
忙中出错成三失 一失永远挽不回
辛卯端阳旅云之教训
高致贤
辛卯端阳云南之旅,本想充分利用时间,结果忙中出错,造成无法弥补之损失,教训深深!
6月3日13点的飞机,早上我照样去晨炼。拳、剑、扇、舞练完之后,把音响设备交给炼友小胡继续为大家服务,我就匆匆忙忙赶回家上博,完成当天的圈子管理。这一忙,便忘了把我的太极剑带回家,剑掉了还不知道。此乃一失!
等青年人下班才出门,紧赶慢赶到机场时,只差一分钟就停办登机牌了;我们最后过安检,忙照顾小外孙的背包,我又忘了取走手机和两伞,此二失。
6月4日花四五小时拍照了昆明市内多个景点,一看已是中午12点了,还要到翠湖边去找闻一多先生受害处,我便边走边抓拍我之所需,匆匆忙忙往校外赶。我本想关机,谁料竟错摁了后面的按钮。镜头老是不动。我便乱摁一通,把之前的照片全删除了!这是第三损失!
这三次损失皆为忙中出错所致。
第一损失,于6月8日去晨炼中发现,当天夜里便从管理处拿回,损失总算挽回了!
第二损失呢,我过安检不远便摸手机不在而发现,所幸当时已无他人过安检了,方得及时回头挽回。
而第三损失,是回家处理照片时才发现,那就永远无法弥补了!即使再返昆明原路重拍一次,那时光不会倒流,场景也已变迁,表情无法复制,尤其是那些临时应请为我摄影留念的拍照人是无法找回的了!何况返回重拍几张旅游照是谁也不会干的。
虽然前两次损失挽回了,但摄影之损失则是无法挽回的。一失足成千古恨!令我更知:老人办事急不得!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8 09:15:41 +0800 CST  
明朝终于昆明 末帝墓于贵州
——辛卯端阳云南游记之三
高致贤
辛卯旅云期间,6月4日上午,我参观了“大明永历帝殉国处”石碑。方知明朝结束于云南。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汉族最后一个天子永历帝之墓就在贵州。
大明永历十八年(1662年)四月的一天,吴三桂将永历帝父子杀害于昆明北金蝉寺前。辛亥革命胜利后,蔡锷以“三迤士民”的名义在金蝉寺建立“大明永历帝殉国处”石碑,碑高1.96米,宽0.72米,厚0.12米,碑文为正楷书,至今尚存。明永历帝为何遇难于昆明?还得重头说起:
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的农民军攻进了北京城,大明崇祯帝景山殉国。紧接着满清入关,农民军溃败。大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以承明祚,但随即被乘胜而来的清军击败,被擒处死。接着明朝宗室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不到三个月,朱聿键也战死了。于是在绍兴的明朝宗室鲁王朱以海称帝,没几天清兵追到,他根本没什么兵力反抗,只好往海上逃亡,不知所终。最后是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登基,是为大明永历皇帝。历史上把上述几个皇帝的时期定位为“南明朝廷”,简称南明。在南明时期,永历皇帝朱由榔是坚持抗清时间最久的一个,有18个年头,永历皇帝既是大明王朝最后一位皇帝又是汉民族的最后一位天子。
桂王朱由榔原来封的是永明王,封地在湖南南部,但他从未去过封地,而是跟他父亲桂端王朱常瀛住在广西,也可能是子袭父爵的关系,人们都把他叫桂王。他在肇庆即位后,和前几个皇帝一样,日子很不好过。清军追得他走投无路,先住肇庆,后到梧州、再到桂林,最后到南宁附近的濑瑞。这时,明朝的一些忠贞之士,先后归附到他身边,如大学士吴贞毓、翰林院检讨蒋乾昌、兵科统士张镌、吏科统士徐极、大理寺少卿蔡综、武安侯郑永元,以及大臣庞天寿、马吉翔等等,都已聚集在永历帝身边。他们一边向未被清军占领的地方发号施令,指挥抗清,一边向清军占领的地方号召反清抗清。他们获悉李自成、张献忠虽死,但其部下尚有些人马,在李过、李定国、何腾蛟、刘文秀、孙可望等人的带领下,在四川南部、贵州和云南大部站住了脚跟,而且提出了联明抗清的主张。永历诸臣都认为联明抗清的主张与自己反清复明的方针并无多大矛盾,大臣庞天寿、马吉翔主张向占据贵州的孙可望、李定国靠拢。永历帝同意与孙李联系后,孙可望表示愿接永历一班人到贵州共图大事。永历帝也立即封李定国为晋王、孙可望为秦王、刘文秀为蜀王,孙可望派人把永历一班人接到贵州的安笼住下来(永历在此住了四年)。据说孙可望说过:“安笼,就是把皇帝安放在笼子里。”而永历帝后来却说:“安笼的笼字改为龙字,就是安定龙位”,下旨改笼为龙。今之安龙县就是这样定名下来的。为了更好的发挥李、孙、刘的作用,永历帝还给予他们“大小战事,诛斩封赏、先行后奏”之权(《南疆逸史》),贵州开始用大明永历年号。
联闯抗清的策略很快奏效:李定国南出黎平,向湖广挺进,占了宝庆、东安、桂林、梧州、南宁,还进击长沙,兵围吉安,把清廷派来的定南王孔有德,敬谨王尼堪,打得落花流水。李定国还与在沿海一带抗清的郑成功取得联系,设计在广东沿海一线联合作一次较大的行动,李定国先拿下了茂名,可惜郑成功受阻未成大事。孙可望东出镇远,占了湖南的芷江、沅陵等地。刘文秀在川黔一线顶住了清军的进攻。整个抗清形势大有好转。
就在这时,永历帝左右争权内讧,大臣庞天寿、马吉翔心怀鬼胎,与孙可望相互勾结。孙欲挟持永历以制各路兵马,独吞西南,他在贵州大兴土木修造王府,铸造通宝,称帝野心毕露。于是有一班老臣联名写信请李定国回师勤王,信被庞、马二人透出,又被孙的亲信截获。孙可望火冒三丈,立即派亲信郑国带兵到安龙追查,逮捕了参与写信的十八位大臣,严刑审问,但无一人屈服。孙令将吴贞毓绞死,将张镌、张福禄、全为国凌迟,其余砍头,弃尸三天于城北马场坎,现安龙县有永历亲写的“明十八先生成仁处”的牌坊,是后来李定国奉永历之命修的,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孙可望杀了18先生后,御史李如月弹劾孙可望“擅杀勋将,无人臣礼”,永历恐孙杀再多的人,责令打了李如月四十大板。但孙可望知道后极不满意,叫一个名叫张应科的人对李执行“剥皮示众”,其惨烈状况令人毛骨悚然。屈大钧写的《安龙逸史》有详细述说,鲁迅先生在他的《病后杂谈》中也曾说过。李定国获知孙可望事发,立即回师,两广复为清兵所占。孙可望领兵要挟永历帝交出玉玺,李定国只好奉永历等西走云南。孙可望挥兵追杀,到曲靖时为李定国设计杀败,全军覆没,回到贵阳也站不住脚了,只好东出贵州向湖南清军投降,复引清军杀回贵州,后为清兵所杀。1659年清军大军攻入云南,李定国护送永历帝往滇缅边界逃避,永历帝决心入缅避难而后东山再起,李定国力谏不从。于是李定国在边界打游击,建立了根据地,几次派人接永历等人都被拒绝。
永历帝入缅,随从有1000来人。按缅王要求交出武器后,分水陆两路,水路300多人,陆路700来人。永历帝及诸大臣走水路。陆路由于刀枪弓弩都已交出,一路吃尽苦头。枉死于毒蛇猛兽之口的人很多,病饿而死者亦不计其数,有一些则落入野人部落之手,少数几人躲入岩洞深箐,好些年后才回到云南来,因此陆路没人到达预定的地点——者梗。水路上病死者也不少,到达者在者梗结草棚而居,靠野菜果度日,后又迁至咒水。汉奸吴三桂守云南后,多次派人威胁缅王交出永历帝人马,缅王迫于淫威,在咒水将永历帝的大臣们杀害,只留永历帝父子及十二名宫女(一说24名)押至昆明。咒水之难死者约三百余人,中有大臣42人,有刀砍的,有绳吊的,其过程由一总兵邓凯详细记下。邓凯当时因脚伤躲卧在窝棚里,听到缅人呼喊集中训话,还听到逐棚驱赶打骂之声,深知有变,乃仆伏到一刺蓬内隐蔽下来。杀人之后,缅兵持火逐一焚烧窝棚而去。邓凯拣回一命,几经折磨才返回云南,写出全过程交给后代保存下来,若干年后交给了有关部门,情况得以如实留传。永历帝父子被押到昆明后,吴三桂于大明永历十八年(1662年)四月的一天,将其父子杀害于昆明北金蝉寺前。李定国闻讯后忧愤而自杀殉国于中缅边界。“大明王朝”至此算是完全覆灭了。
据史料记载,汉奸吴三桂杀害永历帝之后,焚尸灭迹,仅将部分骨肉分赐诸将食之,以观诸将之心。焚尸之后用风簸将灰鼓散,叫“焚尸扬灰”,故至今未发现有永历帝之墓。仅贵州都匀大坪镇有永历帝的衣冠冢。当地扶姓人家说,是他们先人明朝大学士扶纲派人搜集衣冠而葬的,为隐其真,只传是桂王坟,不留碑记。扶纲是因明亡不愿降清而回乡隐居的。帝墓左边是编修涂宏猷的发冢,右边是节愍侯邬昌期的衣带冢。
民国十年(1921年)都匀县奉令修史,查实桂王坟乃永历墓,才为其树碑立传,省长任可澄、省志总纂陈炬、知县窦全曾都为之写了碑记,碑文“大明永历皇帝陵”几个字,墓碑及碑记是时任四川綦江县县长张瑞徵写的(张系都匀人),还修了些亭阁楹联,帝墓才初显规模。墓高3米、径6米,碑高1.62米,宽0.81米、厚0.13米,碑字阴刻正楷,字笔工整秀丽。涂宏猷和邬昌期二人,是咒水之难42大臣之二,坟比帝坟小得多。笔者曾于1985、1988、1991年三次谒陵,“文革”中被盗迹象仍清清楚楚,帝坟从前到后挖了一个大坑,碑断为两截仰卧坟前土中。1996年都匀市人民政府公布大明永历皇帝陵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着手修复帝陵。2003年笔者再次瞻仰,状况大为改观,坟用青石砌边,水泥勾缝,碑文由书法家芦如平书写,前边加修了上下山的双向百级石阶,供游人拜谒。
(资料摘自网络,特此致谢!)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8 09:20:04 +0800 CST  
文武两校誉全球
辛卯端阳云南游记之二
高致贤
6月4日早餐时,女儿告诉我:宾馆后面就是“朱德旧居”。于是,我便想起培养出几位国家元帅和众多将军的云南讲武堂。如今一提近代军校,许多人言必称黄埔。不知曾有过一个近代军校比黄埔还厉害的云南讲武堂!,讲武堂培养出8313名毕业生,他们中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元帅朱德(第3期步兵科学生)和叶剑英(第12期炮兵科学生)、国民党陆军上将朱培德、王钧、金汉鼎、唐淮源、范石生、胡瑛、孙渡、龙云、卢汉、盛世才等等。该堂毕业生中,还有韩国首任总理兼国防部长李范奭、越南临时革命政府主席武海秋(讲武堂韶关分校毕业)、朝鲜人民军总司令、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崔庸健元帅……
于是,早餐后,我便出宾馆后门,穿公路,进入小巷之中,找到《朱德旧居》,登记参观,并在室中结识了到昆明求职的翟江恒。他对昆明的历史人物还了解不少。请他为我在朱德旧居前拍了留念照之后。我便与他结伴而行。乘公交去到国立西南联大旧址:而今的云南师范大学内。
从大门边开始,我们便在标明西南联大旧址的文字前求人为我俩合影;进门先后到闻一多先生塑像、烈士纪念碑、闻一多、李公朴的衣冠塚等历史文物处拍纪念照片……
后经了解: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开始上课,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学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北大、清华、南开原为著名的高等学府,它们有各自独特的经历,有各自的教学作风,组成联大以后,荟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人才济济。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学风,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著名高等学府。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约2000人,均学有成就,有的成为举世闻名的专家学者,他们对中国的建设事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世界学术研究,作出了贡献。抗战胜利后,1946年西南联大解散,3校分别迁回北京、天津复校。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自1938年5月4日开始上课,至1946年5月4日结束,西南联大在滇整8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 西南联大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其中有李政道、杨振宁等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科学家。
统观历史,西南联大“文”、讲武堂“武”。这“一文一武”培养出不少威震四海、享誊全球的文武人才,云南也因之享有名气!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8 09:22:15 +0800 CST  
我看云南总督府
——辛卯端阳云南游记之四
高致贤
顶着烈日,穿街过巷,来到云南总督府前。这里已建成人民英雄纪念碑,没有看到总督府。铁栅门紧锁,未能如愿,是不是找错了地方?我之所以想去看看总督府,因为那儿与咱贵州有些渊源:
资料显示:云贵总督,正式官衔为总督云南、贵州两地之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云南、贵州两省的军民政务。
从它的历史沿革看:顺治十六年(1660年),设立经略,然后改设总督。 康熙元年(1662年),分别设立云南总督,总督府驻曲靖;贵州总督,总督府驻安顺。 康熙三年,取消云南总督,由贵州总督兼任,总督府迁贵阳。 康熙十二年,又恢复云南总督,总督府仍驻曲靖。 康熙二十六年,云南总督府迁云南府。 雍正十年,云贵总督兼辖广西。 雍正十二年,云贵总督恢复掌管两省。 光绪三十一(1905)年,云贵总督兼任云南巡抚。
历任总督为:蔡毓荣 鄂尔泰 鄂宁 王继文 谭钧培 觉罗长麟 (嘉庆四年) 贺长龄 林则徐(1848年) 吴文镕 恒春 吴振棫 刘源灏 潘铎(1861年-1863年) 劳崇光 岑毓英 魏光焘 于振铎 王文韶 李经羲,末代总督。
从地理上说,两省同属云贵高原,刘伯温“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赛江南”的预言也把云贵两省连在一起。1413年贵州建省前,水西土司与云南也有许多牵连,故风俗民情都差不多,到云南看看会有一种亲切感。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8 09:24:35 +0800 CST  
直飞昆明赏翠湖
辛卯端阳云南游记之一
高致贤
6月3日下午1点过钟,我们一家三代从深圳国际机场直飞昆明,提前从北京飞滇的女儿明霞早已等候在昆明机场了。
出得机场,我们直奔昆明翠湖宾馆,住入预订的房间。那里正处于翠湖岸边,亦是昆明市的心脏地带,住在房内观翠湖,走出宾馆游翠湖。翠湖公园为公共开放,位于昆明市中心。晚餐后,我们到湖滨散步,看到天边己挂月牙儿。孩子们说:今天才五月初二,此时在广东是看不见月儿的。朦胧之灯光下,路边不时有人在弹琴唱歌,面前放着一个盛钱的碗,女儿先后给两位唱者各投去一张钱。也有人在遛狗。此时,湖中岛屿之林间,已是灯火辉煌,歌声四起。我们信步绕湖一周,未及细赏,两个小外孙要回宾馆游泳,我们便草草回到宾馆。趁孩子们游泳之际,我在宾馆前拍了几张群众露天演出场景。
次日清晨6点钟,我独立出门观赏翠湖。当时只见仨俩老人散步,我亦漫步其间。正感无人为我拍张留念照时,前面走着两位手执长镜头相机的年轻人。询问得知他俩一个姓吴,一个姓张,是从上海跟团来此的游人,摄影很专业的。三人同行,他俩不时为我拍张留念照。
行行走走,只见园中两道长堤相互绵亘,分湖为四,堤畔遍植柳树,湖内多种荷花,“翠堤春晓”为其中一景。园内碧波涟漪,杨柳拖青,雕梁画栋,给人以清新秀丽、怡静幽雅之感。不失为一个以水体为主的古典建筑园林。
公园内有水月轩、西南岛、金鱼岛、海心亭、观鱼楼、九龙池等景点,沿堤漫步、清风徐来,柳丝拂面,气爽心扉,疑是走入仙境。只因我们来得太早,公园内娱乐、营业性活动均处于沉睡中,只见鱼儿不时跃于荷叶丛中,极少见鸟,本想来此拍鸟的小吴俩,很感失望。后我问一当地市民,才知鸟儿是到翠湖过冬的,盛夏他们已到北方避暑去了!
此处不见鸟,总有看鸟处。走出湖区,我去到动物园。在那里看到一些珍禽异兽,也很美丽,有的还会为人表演。可惜它们均为豢养之物,住着深宅大院,吃着美味珍馐,不劳而获,依赖嗟来之食,使我兴趣大扫!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8 09:26:16 +0800 CST  
辛卯回乡避暑感受漫谈之1
体重又减10斤
高致贤
8月31日午餐结束,进书房看到小磅秤,站上去一称:70公斤。啊,我又减轻了10斤!奇迹!
2009年我回乡避暑50多天,回家一称,我的体重从80公斤减到75公斤,整整减少10斤。我回乡几乎天天吃请,伙食比在深圳好得多,且在家乡锻炼规律常被打破,只有增重之理,没有减肥之由,我说给许多亲友分析,谁也找不到原因,只好说:“你们大方山水好!”但长期生活于大方的胖子也不少呀!我知道,这不过是一种社交辞语,绝非科学解释!可从那以后,我的体重就一直在150斤左右徘徊。今年去大方前,我也称了称,仍是75.2公斤。
这次回乡,从7月29日离深到8月30日归来,整整32天,我查了一下日记,除从大返深的这一天没有吃宴席外,其余31天,天天吃席,有时一天吃两请,不管是私请还是公请,每请均少不了丰盛之美味佳肴。照理说这是增重的条件,我却反而减肥了!且这两次回乡期间,我均平安无恙,连伤风感冒都没有过,没有任何减肥的理由,但我减少体重5公斤却又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10斤肉割下来放在一起也有不小的一堆呀!我讲不清道理时,就坚决相信事实,事实绝对胜于任何道理!哪怕被一些“大人物”认定为“普遍真理”的,只要与事实不符合,它就不是普遍真理,至少对它不符合它的事物不是真理。所谓xxx主义是普遍真理我是不信的!
我相信事实绝对胜于相信真理!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8 17:04:35 +0800 CST  
“花添酒递”海滨城
高致贤

素以家乡有国保“百里杜鹃自然林”风景区骄傲而自豪的我,来到深圳一看,顿生“鹏城归来不看花”之感。这里有一年365日天天怒放的美人蕉,月月放香的桂花,年年两开的紫荆花……把个深圳装扮得不愧为国际花园城市。生活在这鲜花海洋中的我,感到自己的生活质量提高了许许多多,便突发奇想,如果这些花能吃的话,那真是“花添颈上”了!谁料这奇想早已不奇了。这里能吃的花很多。
女儿买来300元1公斤的莲子芯、8元钱1公斤的藕,说都可以吃。我说那仅是花的副产品,不能代替花。于是,再买来500元1公斤的野玫瑰花,我说那只能泡水代茶,不能代酒,更不能代肉。我对花之苛求,引起一番查证,结果收获颇丰。就以莲花而言,的确可以做成莲花酒。唐朝的冯贽在《云仙杂记》卷一中说:“房寿六月……捣莲花,制碧芳酒”;明代的高濂在《遵生八笺.饮馔服食笺》中写道:“莲花三斤,白面一百五十两,绿豆三斗,粳米三斗,俱磨为粉,川椒八两,如常法造踏”,则可成馔。清朝的徐珂在《清稗类钞.饮食类》中也说:“莲花白。瀛台种花万柄,青盘翠盖,一望无涯。孝钦后每令小阉采其蕊,加药料,制为佳酿,名‘莲花白’。注于瓷器,上盖黄云缎袱,以偿亲信之臣。其味清醇,玉液琼浆不能过也。”
这些史料,说明莲花早已被开发利用了,更说明花不仅供人赏心悦目,还可饥餐渴饮。有此作用的绝不仅仅是莲花,也不仅是深圳有花可用。春日无处不飞花,花卉是人类的好朋友,赏花食花应爱花啊!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8 20:34:38 +0800 CST  
城市标志性雕塑——深圳孺子牛
高致贤
她浑身是劲,劲得简直就是一种合力的象征,看着深圳市委大院前的孺子牛雕塑,我不禁想起开发特区的那些拓荒者,也联想起鲁迅先生最欣赏的那两句诗: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我不懂雕塑艺术,无意去评论该雕塑的艺术造诣,只想谈谈面对这帧孺子牛雕塑的复杂心情——
如果我们将“千夫”换一种含义的话,与不少人对深圳特区开发之初的非议有许多相似之处。我是在深圳特区创办20年之后才到深圳的,但来深圳之前就听到过许许多多关于深圳的议论。这些议论,又多来自内地、老区的参观访问团。
特区建设伊始,内地各级党政机关或按行政级别,或按工作系统,分批组织人员到深圳参观、访问、学习。可不少访问者回去后,除汇报、传达会上作些改革开放的原则性的正面肯定外,私下交谈,或亲友询问时,多认为“深圳变修了!”“复辟资本主义了!”有的老革命痛心地说,“辛辛苦苦革命几十年,说变修一下就变修了!”“……”。表面上不敢说坏,内心中不愿说好。真有点“千夫指”的味道。而这“千夫”又非敌人。咱们深圳市委大院内的开拓者们承受着多么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啊!没有孺子牛精神是难以承受的,而这件雕塑正是这些开拓者的精神象征。
20多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弹指一挥间,但在经济特区建设史上却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时光老人的严格检验,深圳的确变啦!但不是变修、变坏,而是变富、变美,变得更好了!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改革开放离不开坚强门的领导班子,市委市政府的一班人,率先踏上前人没有走过的路,迎着种种工作困难,顶着重重社会舆论,凭着一股子拓荒者的“牛劲”,披荆斩棘、奋蹄狂奔,终于将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变成一个富饶美丽的国际花园城、现代大都市。在高楼林立、大厦擎天的深圳,市委大院的房屋是最不起眼的,可就在这“不起眼”的院子里,却有一批拓荒的“孺子牛”默默无闻地奋蹄耕耘着。他们肩负吃第一个“吃螃蟹”的重任,以非常之气魄,指挥着来自全国各地和国外的千千万万建设大军,走向前无古人的战场,去夺取一个又一个的胜利!25年来,市委大院里的领导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人员时有更替,改革不断创新,“拓荒牛”精神却一如继往,领导者接力向前,一直担当着我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上的排头兵。
事实胜于雄辩,真理接受检验,20多年过去了,深圳变得怎么样?当年怀疑特区办不好,甚至认为“变坏了”的一些老同志又来到深圳,他们再度审视,深圳的确变了,可却不像当年自己怀疑的那样变坏,而是变得美好了。他们或由子女接到深圳来欢度晚年,或旅居深圳过冬,尽情地享受着经济特区的丰硕成果,无不邀亲约友到“孺子牛”雕塑前照张相带给远方亲友,让大家共享特区的快乐。孺子牛就是深圳由穷变富的见证物,后人将会从她的身上看到什么、学到什么、记住什么,已不言而喻了!人民将记住这些拓荒的孺子牛,历史也不会忘记这此孺子牛!
楼主 贵州老高  发布于 2011-10-08 20:41:34 +0800 CST  

楼主:贵州老高

字数:906

发表时间:2011-10-01 17:4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7-17 06:38:01 +0800 CST

评论数:33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