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二)之北京首都博物馆藏品

收藏于大昭寺的吐蕃时期的《兽首胡人纹鎏金银瓶》是这一部分的代表展品,不过此次展出的是复制品。

大昭寺~唐(吐蕃时期,约7世纪)*兽首胡人纹鎏金银瓶



兽首胡人纹鎏金银瓶身上錾刻有一组生动活泼的图像其中两人与敦煌壁画中“反弹琵琶”如出一辙。



文献记述,松赞干布在大昭寺秘藏了10个壶,其中3个为骆驼首。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记述了大昭寺内所有的文物图像,这件银瓶被记为“马头圣银壶”。



此瓶供奉于大昭寺松赞干布修行殿,内装青稞酒供信徒们盛接。一直在使用,只能在首都博物馆展出一个月,过几天就看不到了,要去只能去大昭寺看了!


楼主 cantik新家  发布于 2018-03-22 17:41:31 +0800 CST  
2005年的一天,一辆载重卡车从 阿里地区噶尔县现代苯教寺院故如甲木寺门前经过,正专心开车的司机师傅突然意识到后轮剧烈颠了一下,他有种不祥的预感——好像压塌了什么东西。下车后发现车轮碾过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洞,随后寺院的僧人赶来极其慎重地对其进行了简单的抢救性发掘。虽然没有正式的考古队参与,但此次的发掘揭开了西藏故如甲木高等级墓葬的一角。目前,小小的故如甲木寺只有7名僧人,现存经典超过2万册,其中苯教经卷大约为50%,其他则囊括了藏传佛教格鲁、噶举、宁玛等派的重要典籍。
这批文物的所有权归属的是这座寺庙,丝绸是在故如甲寺僧人第一次打开墓葬时就发现的,尤其是一块带有“王侯”铭文和复杂的鸟兽图案的丝绸,是青藏高原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丝绸。长44,宽25厘米。

故如甲寺~ 3世纪*“王侯”汉字织锦



2012年出土于阿里噶尔县故如甲木墓地,发现时包裹在墓主人的头骨部位。此件丝织品为平纹经锦,藏青色地上织黄褐色纹饰,因织有鸟兽纹和汉字“王侯”而得名,墓葬的年代相当于中原的东汉西晋时期,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发现年代最早的丝织品,同样纹饰的丝绸在新疆地区也有出土。考古学者推测故如甲木墓地出土的这类丝织品应为中原内地制造,为研究当时西藏西部地区与中原内地的经济文化交通路线提供了实物证据。


楼主 cantik新家  发布于 2018-03-22 17:43:30 +0800 CST  
同时还在其中一个青铜茶锅里发现了两块茶叶,这次展览就展出了一块。通过碳年龄测定,其距今约1800年。科学证据显示,1800年前西藏古象雄王国时期,茶叶已经被输送到海拔4500米的阿里地区。当时,西藏王室显贵尚茶,他们不仅在生前喜欢喝茶,死后还喜欢将茶作为随葬品。
在以往的史料和记载中,认为吐蕃地区开始有茶叶是文成公主之后,如今这两块茶叶的出土将吐蕃地区有茶文化的历史往前推进了千年。

故如甲寺~ 3世纪*茶叶、青铜茶锅


楼主 cantik新家  发布于 2018-03-22 17:44:56 +0800 CST  
“茶马互市”的板块,这联系了西藏与中原的商贸交往。

西藏博物馆藏~清* 银质錾花多穆壶,“多穆”原意为盛酥油的桶,加把与凤首流成为壶状,是藏族和蒙古族必备生活用具。


楼主 cantik新家  发布于 2018-03-23 17:39:53 +0800 CST  
西藏博物馆藏(珍品)~清*嵌宝石金索拉,索拉是藏语,是藏传佛教寺庙在举行大型集会或者法事活动时,为僧人布施酸奶或者糌粑的一种盛食器。这件索拉由纯金制作,器形呈桶状,带盖。器身有三道横箍和四道纵向的装饰带,横箍上镶嵌有若干绿松石,纵向装饰带上錾刻四合如意纹和八吉祥纹饰,并镶嵌若干绿松石。覆盆形的盖子上有莲蕾状钮。整件器物造型敦厚,取材精良。


楼主 cantik新家  发布于 2018-03-23 17:40:40 +0800 CST  
西藏博物馆~清* 银錾花碗盖、盏托、青花瓷碗 (左)
西藏博物馆~清* 金錾花碗盖、盏托及巩红彩瓷碗(右)
藏族人民好饮茶,对茶具的使用也十分讲究。历代中央政府赏赐西藏上层政教人物的瓷器中就有不少茶具。由于路途遥远,能完好无损到达西藏的瓷器仅十之二三,因而显得尤其珍贵。瓷器在运送到西藏地方后,很多被贵族所使用,使用前通常会打造配套的盏托和盖,对瓷器进行保护和装饰,体现了藏民族对瓷器的珍爱。


楼主 cantik新家  发布于 2018-03-23 17:42:48 +0800 CST  
西藏博物馆藏(珍品)~清*嵌宝石金茶壶,此茶壶为纯金铸就,分壶盖和壶身两部分组成,均以宽带纹进行装饰并镶嵌有绿松石, 整体造型敦厚、稳重,镶嵌工艺精湛,凸显其富贵华丽.在器物造型上,壶盖呈撑开的莲花造型,壶柄和流均呈龙形,特别是在其颈部以绿松石堆砌镶嵌出吉祥八宝的纹饰,彰显了工匠高超的器物造型能力.而在其色彩搭配上, 以茶壶本身的金色质感搭配翠绿的绿松石,凸显了极其强烈的撞色效果,体现出藏民族的审美情趣。



此件茶壶在众多的金属茶壶中堪称上乘之作。用黄金等贵重金属做茶具,除显示富贵外,还具有消毒功能。在旧时西藏,唯有宗教领袖和世家贵族才能拥有这类制作精美的金茶壶。
楼主 cantik新家  发布于 2018-03-23 17:44:30 +0800 CST  
罗布林卡~清 *浮雕吉祥八宝纹带盖银壶,酥油壶是藏族人日常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用以贮盛酥油茶。此件藏式酥油壶,由藏族工匠手工铸造,壶身浑圆腆腹,向壶底收敛,壶体和壶盖用白银制成,壶口、壶嘴、壶把以黄金浮雕有吉祥八宝纹、龙头等,装饰华丽精湛,雕工精致细作,极具地域特征。壶底用藏文详细刻有“藏历土鼠年,从布达拉宫大御膳房分到的银质大盘因使用过久而磨损,为此,增加金银材料后格桑颇章前由“雪堆白”重新制作此件,其用材为八十三两银子,流、底、把、头用十半两”字样,为西藏上层专用。标有“雪堆白制造”的艺术品依然展现着昔日的辉煌。



位于布达拉宫脚下古老的“雪堆白”,是自明代起便代表着西藏地区手工艺最高水平的管办机构。据说,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时期,整个布达拉宫及其内部的装饰体现了当时西藏的手工业者,特别是金银匠和土木匠人的工艺水平。在整个建筑过程中,不仅藏地能工巧匠济济一堂,还聘请尼泊尔的匠人和内地工匠。这种横向的交流合作,给西藏手工业注入了活力,开拓了眼界,丰富了自身。这个时期,在拉萨召开过一次全藏手工业产品展评会,当时,江孜的卡垫、山南姐德秀的围裙、郎杰秀的氆氇、墨竹工卡的陶器、拉萨的缝纫制品、昌都的唐卡、卫藏地区的金银铜铁器均被评为优质产品,而且这种认同一直保持至今。
楼主 cantik新家  发布于 2018-03-23 17:45:04 +0800 CST  
西藏博物馆藏~20世纪*皮质碗套,此皮质碗套专为装高足碗而特制,通体皮质素面,套身两侧各有穿带把手,便于随身携带。藏族有一句谚语叫“刀碗配套不离身,友或仇人随时见”。


楼主 cantik新家  发布于 2018-03-23 17:45:47 +0800 CST  
西藏博物馆~当代*铁镀金马镫


楼主 cantik新家  发布于 2018-03-23 17:46:14 +0800 CST  
布达拉宫珍宝馆~3世纪*西藏族贵族服饰。



大的串珠是蜜蜡,小的是珊瑚。


楼主 cantik新家  发布于 2018-03-23 17:48:10 +0800 CST  
绿松石项盒、耳饰等,看这绿松石还这么蓝~~



绿松石腰带




---------------- 以上即是佛教兴起之前,西藏的文化和历史现状。
楼主 cantik新家  发布于 2018-03-23 17:49:33 +0800 CST  
第三部分是雪域佛韵,许多人前往西藏,是想远离尘世喧嚣,为心灵寻找一片净土。雪域高原上不仅有纯美的自然风光,还有庄严的寺庙和虔诚的信徒。佛教怎样成为藏民族的信仰,又为何呈现风格迥异的宗教艺术,佛教在西藏的传播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整个展览通过近百件唐卡、佛像讲述了西藏佛教初传、佛教复兴、佛教艺术本土化,其中更是将佛教流派、不同朝代的佛教特点都进行呈现。


楼主 cantik新家  发布于 2018-03-26 16:13:21 +0800 CST  
吐蕃王朝与佛教初期,第一个无法绕过的人物就是松赞干布,松赞干布是吐蕃王朝的建立者。从印度和中原引入佛教,创制藏文。

松赞干布,吐蕃第三十三代赞普,吐蕃王朝的缔造者,松赞干布先后赢取泥婆罗尺尊公主,唐文成公主入蕃,先后修建大昭寺、小昭寺等重要寺庙。这尊松赞干布像头巾上露出阿弥陀佛佛头,以显示松赞干布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为“雪堆白”生产的造像。铜鎏金松赞干布像另一个称呼“两头王”,也就是他的帽冠上还有一个佛像,是西藏佛教对他的尊重。

罗布林卡管理处~清*铜鎏金松赞干布像


楼主 cantik新家  发布于 2018-03-26 16:14:09 +0800 CST  
扎什伦布寺~清*铜鎏金松赞干布及二妃像,此像由一根莲花茎生出三朵莲花台,中间一尊为松赞干布,两侧分别为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传说尺尊公主将释迦牟尼佛八岁等身像,文成公主将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带入西藏。今天供奉于拉萨大昭寺的释迦牟尼等身像即为文成公主带入西藏。


楼主 cantik新家  发布于 2018-03-26 16:14:43 +0800 CST  
西藏博物馆(珍品)~7-8世纪*铜镀金释迦牟尼立像,这尊释迦牟尼佛像呈站姿,面容饱满,耳垂硕大,不怒自威。右手施无畏印,表示佛为众生的大慈心愿,能使众生心安,无所畏怖。身着水波纹服饰,传说因画师怯于直视佛陀面容而以水中倒影作画,微风拂过,水面荡起涟漪,衣服遂呈水波状。据说最早的这种水波纹衣饰的佛像用檀香木制作,因此常常称这类佛像为旃檀佛。后期由于檀香木的珍贵,所以改用铜、合金等材质制作,但是也统称为旃檀佛。这尊释迦牟尼佛立像为克什米尔风格,是佛教前弘期传入西藏的释迦像精品。


楼主 cantik新家  发布于 2018-03-26 16:16:03 +0800 CST  
布达拉宫雪城珍宝馆~北魏*铜鎏金弥勒佛像,这尊弥勒佛像与释迦牟尼像造型一致,底座背后的铭文记录造于北魏和平三年,并写明此尊像为弥勒,来自于内地的佛像表明了吐蕃在接受佛教的过程中,不只接受了印度佛教,同时还接受了内地汉传佛教,体现了吐蕃对内地文化的认同。反映了西藏地方佛教并非单纯外来,而是从一开始就受到了中国化的佛教影响。


楼主 cantik新家  发布于 2018-03-26 16:17:24 +0800 CST  
西藏博物馆~清*布画祖孙三代法王像唐卡。三大法王,中间是松赞干布两头王的化身,代表观音菩萨的慈悲与智慧,左右分别是松赞干布的后代,左边是赤松德赞,他发扬佛法,所以是有大智慧的,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右边是赤热巴金,是跟西藏本土的宗教做斗争,护卫了佛法,所以是金刚菩萨的化身。



因为地位特殊,这三大法王在西藏的很多寺庙中均有供奉。




楼主 cantik新家  发布于 2018-03-26 16:21:28 +0800 CST  
除中原造像艺术外,东印度帕拉造像、尼泊尔造像、斯瓦特造像、克什米尔造像,乃至新疆于阗的造像都对吐蕃佛教艺术产生过影响。

下面展示的是7世纪至13世纪的西藏佛教造像。


楼主 cantik新家  发布于 2018-03-27 16:17:25 +0800 CST  
西藏博物馆(珍品)~13-14世纪* 古格藤盾,公元九世纪,吐蕃王朝在末代赞普朗达玛的灭佛运动和奴隶大起义中分崩离析,吐蕃王室后裔逃亡西藏各地,陆续建立了一些小型的割据政权,包括拉加里王朝、拉达克王朝、古格王朝、布让王朝、贡塘王朝等等,从而大体在原吐蕃王国区域内形成了很多互不统属的分治政权,其中阿里地区扎达县的古格王朝是当时势力较大的割据政权之一,17世纪时为拉达克所灭,随即又被西藏甘丹颇章地方政权所收复。这件由藤条编制的盾牌出土于古格王宫遗址,为古格王朝晚期用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西藏分治时期割据政权间战争的频繁程度。


楼主 cantik新家  发布于 2018-03-27 16:17:59 +0800 CST  

楼主:cantik新家

字数:41925

发表时间:2018-03-21 01:34:37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4-29 08:41:45 +0800 CST

评论数:28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