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平洋到大西洋----自驾横穿欧亚大陆


十二月党人广场上的草坪,夏日,周末,阳光,草坪,圣彼得堡很悠闲。
楼主 如果在麦田遇到你  发布于 2017-11-13 17:12:44 +0800 CST  
楼主 如果在麦田遇到你  发布于 2017-11-13 17:13:37 +0800 CST  

停泊在涅瓦河上的两艘俄罗斯海军护卫舰,前面一艘是11356型导弹护卫舰“埃森上将”号,后一艘是20380型护卫舰“勇敢”号。两舰均隶属波罗的海舰队,开进涅瓦河是为了参加俄罗斯海军节。苏联解体近三十年,红海军已经烟消云散,俄罗斯水面舰队只剩这些吨位不大的护卫舰撑场面了。
楼主 如果在麦田遇到你  发布于 2017-11-13 20:35:30 +0800 CST  

低垂的圣安德烈旗就像俄罗斯海军的现实,它实在配不上彼得保罗要塞所代表的民族雄心。
楼主 如果在麦田遇到你  发布于 2017-11-13 20:36:12 +0800 CST  
@lghlmcl00 2017-11-16 10:27:21
长贴
-----------------------------
嗯呐,确实很长。哈哈
楼主 如果在麦田遇到你  发布于 2017-11-16 16:47:56 +0800 CST  
2 大哭一场

不知道是不是抑郁症的原因,我觉得自己的记忆力越来越差了,几乎是走一路,丢一路。(抑郁症说,这个锅我不背,请问你记性好过吗?你以前什么德性心里没点逼数吗?)
麦田同学说,你好像压根没带脑子出门啊。
于是这可怜的家伙生生被我逼成了强迫症,每天出门前就跟念经一样:护照呢?手机呢?钱包呢?都带了吗?你确定?再检查一下!
然而我的忘性总是出乎他的意料。在圣彼得堡的第二天,我就把无线路由器成功搞丢了。
就不说里边存的几百欧的通讯费了,关键是我们一路上网全靠它,查地图、订酒店、发微信、翻译...
别的还好说,最要命的是离了它没法导航!
我在发现的瞬间就崩溃了。
(这里交代一下,到圣彼得堡的第二天我们换了家民宿,位于比较僻静的一个居民小区。房东是位阿塞拜疆大叔,上午到了之后,我在路边给他打电话要他来接我们,结果就顺手把路由器放在了旁边的栏杆上。等见了这位大叔之后,我跟他打完招呼就屁颠屁颠跟着他上楼了,留下那个路由器独自在风中哭泣...)
我回忆起这一幕的时候已经是半夜十一点多了,本来我们要去看涅瓦河边看升桥。但那一刻我什么都顾不上了,自责、懊恼、慌乱、焦虑...各种情绪一股脑儿涌上来,麦田跟我说什么我完全听不到,我发疯一般冲到楼下,心怀一丝侥幸,企盼有什么奇迹能发生。然而,什么都没有。
我顺着路边来来走了几遍,连草丛和垃圾桶里都看过了,到处空空如也。
整个小区一片死寂,只有昏暗的路灯,散发着幽幽的光。
我站在那里,无力又无助。
忽然就开始痛哭。
眼泪止也止不住。

从计划这个旅行开始,我就一直陷入焦虑之中,而每一件事情的不确定性,都会让我的焦虑不断放大。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轻易地放弃又挣扎着拾起,恐惧未来却不得不竭尽全力去面对。这场超长的旅途对我而言就像一场战争,一个人的战争。
我一路哭着回到楼上,见到麦田时,开始嚎啕。
这个每次在我丢三落四的时候都会嘲笑和数落我几句的人,这次什么也没说。他安慰我,没有WIFI也没什么,死不了人。
等我哭够了,他还是带着我去看了升桥。
那一晚涅瓦河畔挤满了人,整个圣彼得堡灯火通明,金碧辉煌。凌晨一点二十五分,雄壮的交响乐响彻河畔,所有大桥缓缓上升,打开,排队等候的船只鸣笛依次通过。再往远看去,彼得保罗要塞的高塔华丽丽地耸立在打开的两座桥之间,那一晚,是我见过的最美丽的城市夜晚。
一年多过去了,我仍然记得,穿过小区的黑寂,圣彼得堡慷慨地把最明亮的灯火给了我,那样地温暖。
黑暗过后,所有的光都变成了花火。


每到深夜,涅瓦河上的桥就会缓缓打开,让大型船只通过。深夜看升桥,已经成为圣彼得堡最热闹的旅游项目。也因为人太多,机位实在不好找,这张照片裁了又裁,才勉强裁出这么个还能看的画面。
楼主 如果在麦田遇到你  发布于 2017-11-19 16:26:13 +0800 CST  
3 被震惊了

说实话,就我这个记性吧,写游记对我来说真的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因为很多细节都被时间吞噬了。
我努力回忆,也不过断断续续拼凑出一些记忆的碎片。
比如,第一天下午,我们把车停在酒店后,就开始了涅瓦河两岸的暴走。目标很明确,穿过大街和小巷,越过拥挤的人群,直奔彼得保罗要塞。
彼得保罗大教堂里的钟楼,高逾百米,夸张的尖顶直插云霄,有了它的指引,绝对不用担心迷路。
我们就这样一路暴走,傍晚时分,终于走进了彼得保罗要塞。

当站在那钟楼底下抬头仰望的时候,好像除了震撼,我还真想不出有什么词可以形容内心的感受。
在恢弘的建筑面前,人很容易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并且由此滋生出对超出自己日常感知尺度的敬畏。


楼主 如果在麦田遇到你  发布于 2018-01-14 11:36:49 +0800 CST  
夕阳的余光里,我就那样仰着头,看天色渐晚,看暮云飞渡,看寒鸟赴园。我并不太了解这座建筑的历史,甚至对这个城市、这个国家的过去也知之甚少。可是我知道,此时此刻,我正在和所有的发生正面相遇。
时间总有痕迹,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每一处角落。
回来的路上,晚霞把涅瓦河染成一片紫色。彼得保罗要塞的金色尖顶,在暮色中愈发显得肃穆无比。
楼主 如果在麦田遇到你  发布于 2018-01-14 11:37:33 +0800 CST  

彼得保罗要塞旁,一老一少正在河边聚精会神画画。
楼主 如果在麦田遇到你  发布于 2018-01-29 16:14:25 +0800 CST  

见过长途巴士上有厕所,但没见过长成巴士样的厕所。在游客如织的夏季,这倒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楼主 如果在麦田遇到你  发布于 2018-01-29 16:21:02 +0800 CST  
4 就这么玩
第二天,在寻找生命之路的途中,我又看到了一个率性洒脱的战斗民族。
那是一个在森林里不知名的小湖,俺们东北话叫水泡子。就这么一个小野湖,却有不少人来野炊和游泳。湖里有白发的老人,也有几个月的光屁股婴儿。虽说是盛夏时节,但森林里的湖水依然冰冰凉。那个小娃娃被祖父母抱着,在水里玩得开心极了,还时不时出咯咯的笑声。看得我直感慨,所谓战斗民族,都是从娃娃抓起啊。
来这里的人,也都不怎么讲究,荒郊野外,哪有什么更衣室淋浴房,都是车往路边一停,三下五除二扒光衣服就跳进去。我看到一个老大爷,在林子里脱去外套,腰上裹着一条浴巾,内裤脱下,泳裤套上,整个动作一气呵成。
而一路上,几乎是条河,是个湖,但凡有水的地方,都能看见在里边扑腾着游泳的老毛子们。
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真的是骨子里流露出来的。准确地说,他们比我们更能融入乡野,也更享受大自然给予的一切乐趣。
也许,一年有半年时光都处在冰天雪地中的人们,会格外珍惜夏天的好时光吧。

楼主 如果在麦田遇到你  发布于 2018-01-29 17:41:00 +0800 CST  
楼主 如果在麦田遇到你  发布于 2018-01-29 17:41:39 +0800 CST  
我想看的,是一座城市的求生
麦田

1.
2016年7月27号那天下午,我们准备重走“生命之路”的时候,其实并不确切地知道它在哪里。
当然,我是知道拉多加湖的,我也知道这条路就在大湖和圣彼得堡之间,但是从市区到湖岸边,到底是哪条公路,我心里完全没数。
这只能归咎于准备工作不到位。出发前中文网页搜了不少,也确实有不少游记提到过这条著名的公路,但这些游记都长着一张叫“百度百科”的脸。复制粘贴都很勤快,紧要信息一个没有。路从哪里开始,哪里结束,编号是什么,有多长,没人说。不求甚解以如此普遍的方式存在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而英文资料我没来得及查就被其他繁杂的准备工作冲散了。
归终,当我们跨过一万公里的遥远距离来到圣彼得堡的时候,我的脑海里除了一个叫什利谢利堡的地名,其他皆是茫然。
既然只记得这个,那就开去看看再说。
楼主 如果在麦田遇到你  发布于 2018-01-30 10:38:32 +0800 CST  
通往什利谢利堡的E-105号公路很宽阔,来回四车道加中央隔离栏,这在俄罗斯就算是高速公路了。如果沿着这条路往南一直走,七百公路后会到达莫斯科,如果向北开两倍的距离,你会看到北方不冻港摩尔曼斯克。
公路两旁照旧是树林,俄罗斯的城市,一出城就是连片的林木,农田倒是少见。
经历了前一天涅瓦河两岸的暴走,在阵雨的午后悠闲行车,实在是一件令人放松的乐事。我把车速压在60,大开车窗,让风灌进来。
过了乌拉尔山,俄罗斯的公路上就有了许多俄英双语的路牌。我们很容易就找到了去往什利谢利堡的岔道口。拐下E-105公路就看到一辆T-34坦克,炮管高高扬起。它对面是一片空地,苏军在列宁格勒战役期间使用过的坦克一溜摆开,白色的KV-1重型坦克超过40吨的庞然身躯在装甲纵队里非常醒目。这让我很激动,T-34坦克国内就见得多了,KV这大家伙还是第一次看到真身。

路边的T-34-85坦克。二战期间生产量最大的坦克之一。1950年代,它曾经装备过人民解放军,现在国内但凡像样点的军事博物馆都还能找到它的身影。
楼主 如果在麦田遇到你  发布于 2018-01-30 13:30:48 +0800 CST  
这片空场是列宁格勒突围纪念馆的室外展区,很显然,纪念馆距离完工还有时日。主体建筑刚刚立起来,室外展场也只做完了地面平整,水泥还没铺上。我尽量轻手轻脚的在沙质场地里走动,施工人员进进出出,却没有任何人来干涉我们。我把这些坦克一辆接一辆介绍给小鱼,啰里啰嗦的跟她讲解BT坦克的轮履合一行走装置和KV坦克著名的桥头阻击战。小鱼一边听一边用关爱智障的眼神看着我。这种眼神从在莫力达瓦寻找金界壕就开始了,后来它又出现在基尔港的海边,阿纳姆大桥旁,巴斯托涅的森林里,诺曼底海滩上,奥斯维辛集中营,一直到普罗霍洛夫卡,遥远偏僻的南俄草原的角落。对那些发生在七十多年前的战火硝烟,小鱼没兴趣,这坦克叫什么名字,那大炮能打多远,她更没兴趣。不仅没兴趣,甚至也无法理解我的兴趣。她问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怎么能记得住这么多呢?”
尽管如此,她还是陪我去了所有那些地方,忍受基尔港外的八级海风,奥斯纳布吕克的阴寒,甚至在普罗霍洛夫卡的瑟瑟秋雨里陪我跳进当年苏军留下的战壕。对此,我深怀感激。这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个人,也不存在什么天生一对。虽然我不感兴趣,但我仍然陪着你去做让你开心的事,我以为,这便是最好的爱情。


突围纪念馆外的KV-1重型坦克,选这个角度是为了体会一下步兵的感受。战场上,面对这样一个大怪物朝你冲过来,不尿就是好汉。
楼主 如果在麦田遇到你  发布于 2018-01-30 16:42:48 +0800 CST  
在那个坦克装甲反射着阳光的下午,小鱼用那种关爱智障的目光看着我的时候我也在用同样的眼光审视自己。但我不打算管住我的嘴,距离我在黑漆漆的电影院里耗去一整个下午看冗长的《莫斯科保卫战》已经过去了整整三十一年,银幕上滚过辽阔原野的装甲洪流依然在我血液里燃烧,我还记得那个政委在战壕前高喊:“俄罗斯虽大我们已经无路可退,背后就是莫斯科”。如今,我就站在钢铁与火灼烧过的“东线”,站在巨人碰撞的历史现场,那个曾经妄想报考蚌埠装甲兵学院的中二少年又苏醒过来。我很高兴他还在。


中央海军博物馆生命之路分馆,室外空地上陈列着大量老式火炮。我果断扔下小鱼去和我的大炮亲热去了。
楼主 如果在麦田遇到你  发布于 2018-01-30 21:39:08 +0800 CST  
2.

我在不止一本书里看到什利谢利堡被翻译成“锁钥堡”,这充分凸显出它重要的地理位置——拉多加湖南岸,锁住涅瓦河口,在它南面的姆加,有圣彼得堡通往东方的铁路大动脉。1941年9月,德军攻占什利谢利堡,切断了铁路线和水运系统,完成了对列宁格勒的合围;1943年1月,苏军打通什利谢利堡走廊,并铺设了连接后方的铁路线。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在这里建起一座突围纪念馆的缘由。
1941年9月到1943年1月,这之间的900天里,列宁格勒所需的全部补给,都要通过跨越拉多加湖的“生命之路”来完成。
今天的什利谢利堡只是个不大的镇子,聚集在教堂外的人们用好奇的目光看着我们的车和车牌。除了老房子,树林和友善的人群,我们没有在这里找到任何“生命之路”的纪念物。很显然,疏漏百出的准备工作把我们带到了“生命之路”的源起之地,但这条路却并不在这里。
我们只好回到E-105公路上,回到涅瓦河西岸后,我看准一个岔路口果断拐了下去,那是一条编号41K-080的支线公路,看起来是往北去的。我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不管怎么说,先找到拉多加湖西岸去。跨湖运来的物资总要找一个地方上岸,那个地点多半有纪念碑存在,我只要沿着岸线寻找总能找到。
支线公路在原野和森林之间穿行,偶尔路过一个小村镇,到处都很安静,轮胎摩擦柏油路面发出规律的沙沙声。在这似乎没有尽头的安静里,小鱼又开始焦虑了。不知道开了多久,车到一个岔路口,我们又看到一处纪念碑。泛黄的混凝土立柱顶端撑起一个象征包围圈的黑色圆环,圆环上还有红军士兵头像的浅浮雕。


为纪念内务人民委员会第1步兵师建立的纪念碑,这种小型纪念性雕塑在俄罗斯随处可见。
楼主 如果在麦田遇到你  发布于 2018-01-31 14:14:32 +0800 CST  
公路在纪念碑前分岔,路牌上全是俄文,到底该往哪个方向去呢?时间已经不早了,走错了路就意味着这个下午的寻找将无果而终。我把车开上左边的岔路,但是开出去没几百米就发现这路掉了一个几乎180度的弯,随后开始逐渐偏向正西,那不是就回到圣彼得堡了么?只好掉头回到岔路口,继续沿着41K-080支线向东北方向开。大约二十多公里后,出现了第二个岔路口,一条编号41K-064的公路向正东方的拉多加湖方向去,我决定赌一把。右转开出去不到1公里,眼尖的小鱼在公路右侧看到了一个明显与众不同的里程碑,上面有数字“35”。
三个小时的盲打误撞后,还是让我们找到了“生命之路”。


蓝色的那条线就是“生命之路”,它实际上只是战时那条生命之路的陆上部分,还有一半在拉多加湖上。下面红色的线则是7月27号下午我们一波三折的寻找。
楼主 如果在麦田遇到你  发布于 2018-02-01 12:36:21 +0800 CST  
3.

下午5点的阳光从背后射来,把笔直的公路变成了日落大道,我们一路冲到底便看到了拉多加湖。
那天的空气并不是很透,贴近地表处有一圈淡淡的雾霾,远方的地平线隐而不见,只能看到一片水,无边无际的水。
湖边的广场上,两根7米高的混凝土长臂一南一北伸向天空,只在正东方留下一个未能合拢的缺口。这个雕塑的名字叫“Broken Circle”,被打破的包围圈。

暮色中的混凝土雕塑——被打破的包围圈

北面的长臂象征进抵卡累利阿地峡的芬兰军队,南面则是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列宁格勒背靠一片无边无际的水。包围圈里有两百五十万市民(有资料说加上涌进列宁格勒的难民,总数超过三百万)和整个列宁格勒方面军。他们不仅要吃饭,要在严寒的冬季里取暖,要活着,他们还要战斗,要保卫这座希特勒希望抹掉的城市。粮食、蔬菜、肉类、燃煤、油料、弹药,所有的一切都要想办法运进包围圈,更重要的是,还要把老人、妇女和儿童撤出来。

地面上的长明火是2014年点燃的,我拍下这张照片的时候它已经昼夜不停地烧了两年了。
楼主 如果在麦田遇到你  发布于 2018-02-02 17:53:01 +0800 CST  
列宁格勒人面对的是欧洲最大的淡水湖,大到可以形成独特小气候的地步。这个湖从来变幻无常,脾气暴烈。19世纪俄罗斯人就在拉多加湖南岸挖掘了环湖运河,直接连通涅瓦河。守着一个湖却宁可挖运河,拉多加湖的不可驾驭可见一斑。什利谢利堡的陷落迫使苏军开辟跨湖航线,驳船队冒着风暴穿梭在大湖两岸,而当漫长的俄罗斯冬季来临时,他们又必须在冰上开出一条冰路。
1941年11月19日,米哈伊尔·米罗夫上尉带着轻型马拉雪橇队通过拉多加湖冰路,但每辆马车上只能带2-4包面粉。冰,太薄了;
11月23号,第一批60辆卡车把33.5吨面粉送进列宁格勒,每辆车实际只能载半吨,车队顶着暴风雪在冰上开了一整天,速度慢如蜗牛;
11月30号,一股暖流让拉多加湖融了一次冰,那天的运输量骤降;
冰路开通第一周就有40辆卡车(一说52辆)掉进湖里;
到12月底冰层彻底稳定之后,苏军在冰上开出三条连接拉多加湖东西岸的复线公路,所有这些冰上路线加起来总长超过1100公里。
“打破的包围圈”雕塑背后就是当年卡车队上岸的一处地点,黄昏时分拉多加湖平静,甚至平淡。我在拍摄视频的时候想,也许我应该冬天来,温暖的夏季里我无论如何想象不出冰风怒号时节,人们的挣扎。
2014年春天,我曾经在4200米的安久拉山口上遇到大雪封路;2016年冬天我和好友开车去东北,在雪地里陷了车,两个人轮流挖了一个小时的雪才脱困;2017年春天,青藏公路大雪,我被堵在安多。这些,就是我全部的冰雪驾驶经验。所以我想不出那种感觉——你和700米深的湖水之间只隔着不到半米厚的冰层,到处都是冰裂缝,冰窟窿,而你要在这块冰上行驶30多公里。据说当时所有的卡车司机都开着车门驾驶,一旦有危险随时跳车。这些司机一天要跑两趟,白天一次,晚上一次。夜间行车大灯全开,没有什么灯火管制,车队行进最重要,至于灯光引来德军轰炸就顾不了那许多了。驱使卡车司机如此搏命的只是一句话:运一车粮食进列宁格勒就能让一万人一天不饿肚子。

望不到头的卡车队,冰天雪地里坚守岗位的交通引导员。
楼主 如果在麦田遇到你  发布于 2018-02-03 17:22:57 +0800 CST  

楼主:如果在麦田遇到你

字数:68087

发表时间:2017-07-04 23:46:54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2-18 10:46:42 +0800 CST

评论数:68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