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往事



楼主与丰南《金瓶梅》研究者苟洞先生合影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8-04-24 09:14:03 +0800 CST  


《金瓶梅》插图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8-04-24 09:14:44 +0800 CST  


老屋阁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8-04-24 09:15:18 +0800 CST  
52.走呈坎 潨川绕处有灵山



夏至时节,荷叶亭亭,荷花盛开,荷香十里。一个皖南深山,即便盛夏,依旧芬芳如春,苍翠欲滴。
沿丰乐河一路而下,有着“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之称的呈坎村,无疑不容错过。
我们寻着水流的方向来到了呈坎。
“走呈坎,一生无坎。”这种颇具美好寓意的语句,无论是一个千年古村落的传承,还是今人的附加,都是直抵芸芸众生心底的向往:让来过的人心中安宁,让尚未来过的人心生渴盼。朱熹老夫子更是给予“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的美誉。
呈坎的水流叫龙溪河,又名潨川。潨者,水流汇集之地,除了丰乐河主支潈川外,尚有众多水流在此交汇。村落选址布局,依山傍水,形成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宫。呈坎的先人们,更是将潨川之水以水圳的方式,在纵横交错的村落中游走,“凡有居家处必有水流”,成了呈坎村水系的最大特色。
“群流飞舞入垣缄,凤舞鸾翔羽翮轻,更得穴中真气结,不为仙客也公卿。”自古至今,呈坎都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这神奇全赖于一个村子的风水选址。
唐末,江西南昌府罗天真、罗天秩堂兄弟俩,举家迁入歙县,元张旭《罗氏族谱序》载:“择地得西北四十里,地名龙溪,改名呈坎”,并“筑室而居焉”。
呈坎是古徽州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古村落之一,至今完整保存着宋、元、明等朝代具有很高历史研究价值的古建筑群体。这里的古建筑汇集了徽派不同风格的“亭台楼阁,桥井祠社”,精湛的工艺及巧夺天工的徽州三雕,把古、大、美、雅的徽派建筑艺术,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国国画大师刘海粟曾说过“登黄山不可不去呈坎”。
行走呈坎古巷,村中流水潺潺、古朴典雅。呈坎村始建于东汉,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整个村落周边矗立的八座大山,自然形成了八卦的八个方位,这种人文八卦与天然八卦融合的巧妙布局,使呈坎成为中国古村落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
在众人眼中,正是在绝佳的地理风水护佑下,罗氏一脉方兴旺发达,《中国名人大辞典》载徽州呈坎古代名人就有五人之多,分别为:宋代吏部尚书罗汝楫、明代徽州制墨大师罗龙文、地理学家罗洪先、扬州八怪后起之秀罗聘、安徽省第一部地方志《新安志》作者罗愿等。
位于呈坎村东头的国保单位罗东舒祠,是每一个进入呈坎的游人都不能错过的。管理员罗会定已逾古稀,依旧义务承担着管理和解说工作。
罗东舒祠又称宝纶阁,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约1542年)。古祠占地五余亩,一进为仪门,内有八丈见方的天井,二进为大厅,堂上挂着一块匾额,上书“彝伦攸叙”四字,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所书。三进宝纶阁,是整个祠堂的精华部分,相传主持续建此祠的罗应鹤,明万历间曾任监察御使和大理寺丞等职,“盖之以阁用藏历代恩纶”,故名“宝纶阁”。宝纶阁由三个三开间构成,吴士鸿手书的“宝纶阁”匾额高挂楼檐。横梁上彩绘图案优美、色彩绚丽,虽历四百余年,至今仍鲜艳夺目历久不凋。
沿潨川南下,距宝纶阁百余米处便是元代古桥环秀桥。当地村民王彩霞的家就在桥头。2013年夏,潨川洪涛溢街,700多年历史的古桥被冲毁。王彩霞亲历了惊人心魄洪灾泛滥场景:“汽车像个叶子一样漂下来,夹杂着圆木,毛竹,经前面的水坝俯冲下来后,一根根竖起来,抵到桥上,冲力太大了,古桥一下子就被冲毁了。”
洪流退后,村民多方寻找古桥构件,予以重修。让人欣慰的是,环秀桥在当年年底就修复完工了,新铺就的石条,三年时间过去,依旧新颖,少了古韵。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这一形容西湖的诗句,用在雨中的灵山村,也是那么地贴切自然。站在海拔600多米的灵山水口,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如空山新雨,扑面而来,令人身心陶醉,恍若天上人间。
环呈坎有八山,灵山村就在呈坎东南之灵金山腰腹处。灵山,以其灵秀之气和人们眼中的佛祖禅佛圣地而为世人尊崇。令人遗憾的是,寺庙已毁,仅存遗址。今年85岁的灵山村民方心干回忆着一个村子的热闹时刻,“灵山过去有个6月24拜庙会,人特别多,杭州、余杭,芜湖,南京,泾县,好多地方的香客都在那一天赶过来,一个村子都是人,街面上也是人,商铺商贩一摆几里长。”
直泻而下的灵金溪将灵山村分为南北两部分,青石板铺就的长1500米、宽一米余的古水街上,横卧古石桥36座,整个村庄如一条长长的飘带,令人想象无穷。
灵山四周竹林环绕,竹海茫茫,横无际涯。古时,灵山人家家户户皆会竹编。时空轮转,沧海桑田,一个村子现在依旧干着这一行的手艺人,却是寥寥。
一个夏雨肆意的上午,一间昏暗的老屋里,已届古稀的老篾匠方荣春还在为生计劳作着,妻子坐在一旁,看着他,目光不时游移,或是想着在外打工孩子了。方荣春每年都有商家来下货单,一年可干半年活,凭着手艺,一天能赚个七十来元。或许,除了维持生计外,老人更不愿搁下打小就操持的手艺活吧。
灵山虽处山腰谷地,却是个有田有稻的地方,其生产的大米,曾作为贡品呈送朝廷而闻名。灵山贡米因日照时间短、生长周期长,而米质柔软,清香扑鼻,令人食欲大增,由此米做成酒酿,其味尤甜,故而灵山酒酿便成了当地特产。
当地村民方文源就是一位做酒酿的老师傅。“温度控制在30度左右,捂30小时以上它就出酒了,特别香甜。”方文源的家在村中临街位置,开着小店,做着酒酿,卖与外地游人。“水就是山泉水,原材料是我们本地的糯米,生产期比海拔低的田长半个月左右,米质特别酥软。到我们村旅游的人多了,吃了都说好,不少客人还要带回去吃。”平常日子,方文源要做十来斤米,旅游旺季数量翻倍,有时还不够卖。
灵山村的水口十分优美,建有雷租庙,庙两旁各有一个菩萨殿,与翰苑牌坊相隔10余米,隔溪相望。庙前灵金水,自灵阳桥下过,流入丰乐河。
灵山有灵,呈坎无坎。我们在一个夏日的晴阳下、风雨里,刻意地邂逅、融入,探访一个古老村落的灵透和美丽。我们就这样的看你,用所有的眼睛和距离。风住了,风又起。(2017.7.2)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8-04-24 09:20:36 +0800 CST  


走呈坎,一生无坎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8-04-24 09:28:13 +0800 CST  


宝纶阁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8-04-24 09:28:44 +0800 CST  


环秀桥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8-04-24 09:29:09 +0800 CST  


呈坎古街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8-04-24 09:29:45 +0800 CST  


灵山酒酿师傅方文源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8-04-24 09:31:03 +0800 CST  
有口号:灵山酒酿,又香又甜。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8-04-24 09:31:35 +0800 CST  
53.走唐模

两轮日月穿梭千年,换去了多少青春皱褶的容颜;
丰乐河水日夜奔腾,存留了多少爱恨情仇的过往记忆;
岁月的淘洗,时光的奔流,让一切不再永恒。
只有一种信念没有改变,那就是一条河流东奔到海的进取;只有一种风韵没有改变,那就是一个村落洒落一地的盛唐模样……

盛唐风韵有唐模


唐模,总会给人一种时空转换的错觉。闹市如斯,僻静的山道上亭园中亦如斯。一个三伏天里,唐模的天也是凉爽的,有半园粉莲,娉婷婀娜;有淙淙细流,缓缓经过;亦有百米美人靠,或左岸,或右岸,一路伸延,遮去炽热的阳光,村人或游客,一条凳上坐了,聊聊劳作收成,聊聊中外古今,都是一份享受。
清清流淌的檀干溪水,由西向东,贯穿一个村落。在小溪的两旁,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典型的徽派建筑,横卧在溪流上的十桥九貌,无不向每一个过往的行人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繁华的或落寞的,开心的或伤感的,内敛的或豪放的,不一而足。檀干溪水流不大,桥亦不长,正合了那句颇有烟火气的元曲古句:“小桥流水人家”了。
有着气势的当属“高阳桥”。高阳桥是一座双孔廊桥,为檀干十桥之主桥,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此桥与歙县许村镇高阳桥同名,即便建筑风格亦有类同。当地村人相告,唐模先为程氏入驻,后汪、吴、许先后前来定居。后许氏衍为大族,修建廊桥亦名“高阳”,当是不忘祖的表征了。
行走唐模,便对这一村名由来感到新奇。徽州区学者许振东先生曾有著文,谈及过村名由来。据唐模汪氏族谱记载,唐模原名程村,后唐朝灭亡,越国公汪华后裔汪思立,为避外世战乱,以“天理感应,成活银杏”为签,选择此地定居,为感怀唐王朝给予汪氏的殊荣,欲效“后唐模式”,在这里建立一个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村民安居乐业的理想“王国”,于是取名“唐模”以示纪念。即便后来许氏兴旺,更对唐模村的建设和繁华做出了诸多贡献,也一直没有更名,沿用至今。
以“天理感应,成活银杏”为签,植于村中道旁的银杏树,依旧繁茂,千百年来,银杏不语,却时刻伴随和见证了一个村庄的发展。
“当时唐模的初入者,在这里和其他一个地方各种了一棵树。他们是想看看哪里的树能活,就在哪里安家。结果唐模这棵银杏树活了,先人就在这里安了家。”吴德埔已逾八旬,曾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在老人诉说中,我们了解到了,即便是一株古木,历千年风雨,也是不易。银杏树现有20米高,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被一场罕见的风雨折断十余米。虽受重创,好在未伤根基。
蓬首不掩西子隽,幽亭雅阁凭谁点。如果说,唐模村名由来是汪氏一族忠唐的象征,那么檀干园的建成就是孝道的体现了。
檀干园俗称“小西湖”。相传清初时,当地的许氏家族有一富商,为弥补其母想去杭州西湖一游,却因年老体衰不得成行的遗憾。这位孝子便不惜花重金在村边挖塘垒山,模拟西湖的景致建造的。虽是袖珍景观,却别具一格,自成特色。
无法去复制那场浩大的工程了。一锄一锄挖凿,一担一担挑运,一个个白天连着一个个黑夜,一年或数年过去,一个有着三潭印月、玉带桥、灵官桥、湖心亭、白堤等风景的“小西湖”,就在唐模村诞生了。家在唐模的清末翰林许承尧曾撰联曰:喜桃露春浓,荷云夏净,桂风秋馥, 梅雪冬妍, 地僻历俱忘,四序且凭花事告;看紫霞西耸,飞布东横,天马南驰,灵金北倚,山深人不觉,全村同在画中居。
唐模下水口有一古樟,当得起水口的明星。1992年,电影《天仙配》在此拍摄,这古樟树摇身一变,成了槐荫月老,竟开口说起了人话。自然,这是电影的制作手法,虽当不得真,却给即将走进婚姻殿堂的年青人,留下了太多寓意。一株树身系满了红绸带,还有一把把连心锁环绕树旁,代表着喜庆,更代表着一对新人,一生牵手,再不分离。
我们顺着一条幽长的古巷走进了许承尧故居。故居来过多次,每一次都带着虔诚和敬重。让我们欣慰的是,这一次由于邂逅了吴德埔,一个曾亲见过许承尧的老人,让我们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一代大儒的风华。“现在村里见到许承尧的人恐怕也就十来人了。”吴德埔说,他是见过许承尧的,当时也就八、九岁年纪,家里特别穷,他的母亲一年有三个月要去许承尧的二儿子家做布鞋,用以贴补家用。在吴德埔的眼中,许承尧思想先进,特别重视教育,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到了唐模,就得到潜口走一走。又或者说,我们是闻着那令人垂涎的香味来到潜口的。这是一家馄饨店,虽是新盖的房子,却打上了百年老字号的牌子。我们到的时候已过早点时间,客人却是络绎不绝。馄饨摊的主人叫万建国,半百年纪,打小就经营着祖传的生意。
万建国家中留有两根擀面杖,一根有90年历史,另一根也有80年了。近一个世纪,万家的五代手艺人,就用这两根面杖擀皮,一直擀到今天。
顺呈坎南下,我们邂逅了千年古村潜口村。位于村口紫霞峰南麓的潜口民宅占地面积102万平方米。采取原拆原建的方法,将散落在各地的典型十座明代建筑集中一处,亭、桥、楼、阁、厅及内部陈设俱全,重现了明代山庄的古朴风貌,更是徽州古建集中拆迁保护的典范。
在一个小山峦上展示出各类不同古民居风貌,颇具匠心。潜口民宅从建筑类型划分有洞社、宅第、小桥、路亭、牌坊等。在时间跨度上,从明弘治八年延续到明中晚期。清初名流黄宗羲、施闰章、梅庚、靳治荆等均涉足此地,并留有题记。1982年5月,国家文物局批准建立“明代民居建筑群”,并列入全国文物保护计划。按照“原拆原建、集中保护”的原则,将散落于歙县境内民间且不宜就地保护的明清古建筑进行集中保护。1988年潜口民宅徽派建筑群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潜口民宅博物馆副馆长蒋志斌先生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时,潜口属于歙县管辖。歙县古民宅受损坍塌严重,特别是一些百姓人家,因无力维修而任其倒塌。后来歙县政府向国家文物局报了项目,(希望)把徽州地区有代表性的 一些古建筑,包括牌坊、亭、祠堂、民居一起集中保护在潜口紫霞山。长江三峡大坝库区古建筑也是按照我们这种规模异地搬迁保护的。
历史把一个村落的记忆,刻凿在可触可见的实物上,或化成笔墨留存在书籍里,供人瞻仰习研;历史也把太多的故事传说,刻进人们的语言里,即便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也依旧让人心存感念,追慕不已。(2017.7.10成稿)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8-04-24 09:35:03 +0800 CST  


风雅唐模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8-04-24 10:23:55 +0800 CST  


许承尧故居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8-04-24 10:24:52 +0800 CST  


唐模水街美人靠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8-04-24 10:25:30 +0800 CST  


十桥九貌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8-04-24 10:26:03 +0800 CST  
54.走堨田:丰乐河畔有遗珠



交通便捷,一个村落的容颜改变,或更接近于无序;
地处繁华,少却了那份荣耀的记忆,或更易逐流随波。
面对堨田,我们甚至难以取舍,是听骡叫马嘶、鸡鸣犬吠的农耕声符,固守一份清贫;还是顺应人们的欲求,在刀光剑影中求得突围……
这样的感触是一个村落带来的,这样的感触是历史赋予的。我们只是介入者,审视者,旁听者。或许,我们不用任何文字的铺陈,我们只是从这里走过……
堨田村紧邻徽州区岩寺镇、文峰塔下游数箭距离,丰乐水一线贯连,上世纪八十年前统称为“歙县西乡”。即便现在,一个绵延两公里长的村落中,就居住着区县两地村民。1987年的行政区域划分,并不能彻底分割曾有的人文和血脉联系。
1500年前,堨田由湖田更名而来。湖田建村的具体时间几不可考,是时,村民多居于村北类似丘陵的三台山下。或许只是一个传说,就带着我们跨跃千年。汪平生已届古稀,虽说上了年纪,却承担着村里的文书一职,对堨田村古往今生的故事传说,烂熟于心。“传说这个湖里有一条白龙,守候一方平安,有一黑蛟精欲霸此湖,前来寻衅。黑蛟十分厉害,白龙怕不敌,托梦给篁敦一程姓将军,求其助阵。第二天,湖畔一白衣、一黑衣斗得不可开交,程将军依白龙所求,一箭射瞎黑蛟眼睛,黑咬负伤逃走。但白龙也负了重伤辞世,这湖就慢慢地就干掉了。”
“沧桑经变乱,草舍结湖中。射蛟台犹在,遗恨失擒龙。”一个冷兵器时代,受限于当时的科技,人们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并无多少优势可言。于是,神话产生了,经百年千年的口口相授,不免添枝加叶,走了原来模样。
堨田村民由来,与南北朝新安内史吕文达有关。吕文达夫人是堨田村人,吕时常来堨田做客,见此地良田众多,但水系不好,耕作条件差,便在丰乐河西溪南外筑了一坝 ,再修建水渠引水到农田,解决了堨田村的耕种难题。为了纪念吕堨的开凿成功,于是改湖田为堨田。
堨田村姓氏十分繁杂,古有主姓"十大姓",按当时传统排列为:汪鲍郑吴胡,程朱吕谢蒋。前五姓为最早定居者,后五姓在湖田改名堨田后迁入。其中汪、鲍、郑为大姓中的大姓。古时,堨田十大姓均建有宗祠,另外还有数量众多的社屋、厅屋等。各祠堂规模宏大,在农业集体化年代,祠堂等公共房屋被用作生产队仓库,先后遭拆建改造,原祠堂面貌已荡然无存。文革时期,各族宗谱在破"四旧"时均遭毁,且老一辈人大都谢世,各主姓氏迁入始祖,迁入原因,自何处迁入等均已无从查考,留下了遗憾。1958年10月7日,新安江水库库区移民由县政府安置在堨田村共计201户,753人,是迁入客姓最多的一次。
行走堨田古巷,一个古意苍茫的村庄被时光淘洗得踪迹难觅,我们也只能从村人的描述中去回味和想象了。唯一留存至今的便是村中的民俗跳钟馗,四百多年来,当地村民用世代相传的民俗去彰显着一个村落的厚重历史和灿烂人文。
堨田跳钟馗有史考证始于明朝万历年间。起初,跳钟馗只是制一个木偶放到板凳上面,然后由艺人把板凳扛在肩膀上,在街巷行游,以达驱邪之用。“估计那时候血吸虫就已经有了,就是肚子大起来没办法治就死掉了。以为跳钟馗可以把问题驱赶掉,所以就一直流传到现在。”66岁的汪正端显得富态,却不失灵活。十来岁就参与到了一个村子的古老民俗之中,最后坐上了“钟馗”宝座。传承400多年来,堨田跳钟馗一直是当地村民心中“除邪恶、保平安”的精神图腾。
除堨田外,歙县还有两地跳钟馗,分别渔梁和义成,名头自是不小。汪正端和我们交流起了多地钟馗的各自特征,他认为,堨田跳钟馗就在于一个“野”字。“用桌子叠起来,最多时叠五张桌子那么高,我就站在最上面跳,观众很远就能看到。”汪正端介绍,这在其他地方是看不到的。自己虽说年纪大了,但再跳上个三年五载不会有问题。
堨田水系发达,桥梁众多,完好保存至今的就有两座明代石桥,一为通济桥,一为普济桥。通济桥为单孔石桥,跨一条名叫“庄目尾”的小溪之上,这小溪即吕堨支堨灌溉农田后之余水,穿村汇入丰乐河。通济桥又称“观音桥”,概为古时桥南头有一观音堂,现已损毁。上了年纪的村民介绍,1957年一个大风暴使观音堂倒掉了,观音堂里的宝贝,除紫铜钟在歙县博物馆保存外,其他东西都不知去向。
通济桥虽历数百年风雨,却是依旧坚固,至今还能通车。桥上数块栏杆石多有凹陷,俱是当地村民磨刀所至。 汤修琦老人的家就在桥南, 他说,这么多年来,村人磨刀,磨锄头,习惯了。石头上写了禁止磨刀,还有一个禁止推车,没人管,就成这样了。当古训刻入石头却无人遵从,面从之患,居下之讪之时,一个古老文明的传承也就到了该重新捡拾的时候了。
顺丰乐河下,我们来到了堨田村与向杲村的交接处。丰乐河水面开阔,普济桥横跨其上,蔚为壮观。梅雨过后,水面大抵浅低,逢丰乐水库发电放水,才会重现丰水盛况。丰乐河原有十座古桥,其中六座都已毁损,现仅存四座,普济桥是其中之一。
丰乐河看似平缓,加之上游有水库蓄水平抑水量,在历史上却也有多次水患发生。临河而居的历代村民,在享受一条河流所带来的便利之时,亦要承受其水灾漫漶时的重重灾难。最严重的一次就是1969年的“七五洪炎”,堨田村中大半的人家过水,深的人家达两米多。村中两古桥栏杆全部冲掉,桥墩也冲掉部分,俱为翌年修复。
堨田上接岩寺古镇,下连徽州古城,自古便是歙人西出的重要通道,外加良田千亩,生活富庶。也正因了诸多的便利所在,让这一千年古村的古貌难存。自西溪南一别,我们在堨田村再次与丰乐河相遇,连绵两公里的石质河床上,梅雨季节的洪涛痕迹清晰可见。
劫波渡尽江流在,丰乐河畔有遗珠。即便今天,我们只是从村人的口述中,从一处处荡然无存的遗址上,来探访那份曾经的历史,却依旧显得那么厚重沉甸,依旧那么令人向往。(2017.7.17)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8-04-24 10:29:26 +0800 CST  


堨田村丰乐河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8-04-24 10:32:07 +0800 CST  


普济桥,又称大石桥。丰乐河上仅存的四桥之一。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8-04-24 10:33:20 +0800 CST  


通济桥,又名观音桥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8-04-24 10:35:18 +0800 CST  


通济桥上拦石,成了当地百姓的磨刀石
楼主 江伟民  发布于 2018-04-24 10:36:03 +0800 CST  

楼主:江伟民

字数:1411

发表时间:2011-11-29 05:2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24 18:35:11 +0800 CST

评论数:238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