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是相遇,还是重逢【2014,2015连续两年的伊朗行走】

东面的是著名的“谢赫洛特芙拉”清真寺(也就是伊朗LP封面的拍摄地点),以阿巴斯大帝的岳父名字命名,曾经是皇家寺院,所以没有宣礼塔,没有水池,非常简单,只有一个供皇室成员做礼拜的大厅,可是这个大厅并不简单,金光淋漓的穹顶在太阳光透过窗户的折射下,形成拥有着漂亮翎毛尾巴的孔雀,而且随着日光的变换,孔雀也在穹顶慢慢旋转,有时间的话,可以静静地坐在地板的某个角落,闭上眼睛体会片刻宁静清凉,细细品味能工巧匠的鬼斧神工之作,旅行不需要那么匆忙。





楼主 白狐绅士他姨  发布于 2016-04-14 18:41:00 +0800 CST  
2014年没去过40柱宫和阿里·卡普宫,2015年补课。40柱宫是萨法维时期建筑的宫殿,用作非官方正式场合招待外国使节或皇家游乐,宫殿以纤细修长的螺纹木支撑宫殿的门前豪华的屋顶,木柱的数量没有40根,那为什么叫40柱宫呢?聪明的同学看看下面这张图就知道了吧 -- 水池的倒影让20根柱子多了1倍,波斯人民和人民的想法力同样出色啊!



40柱宫的正门镶满了进口玻璃,银光闪闪,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殿内的壁画 -- 颜色金黄鲜亮,图案面积巨大,场面恢宏大气,分别描述了奢华的宫廷生活和萨法维时期的重要战役;墙上的袖珍壁画则莺燕绿柳,俊男美女,低眉浅笑的幸福时刻。










楼主 白狐绅士他姨  发布于 2016-04-14 20:37:00 +0800 CST  
阿里·卡普宫,就在伊玛目广场,曾经是阿巴斯一世居住的地方,整楼高6层,有一个和40柱宫类似的高架柱廊,只是这里的柱子只有18根,且没有水的倒影,所以没有以“XX柱”而闻名,这里的景致极好,是居高临下俯瞰整个广场的绝佳位置,据说以前广场内举行马球比赛皇孙贵族们就是在这里欣赏的,阿里·卡普宫不仅因为巍峨的城门而著名更因为顶楼的“音乐厅”,为达到出色的扩音效果,音乐厅粉红色的泥灰天花板被打成花瓶和各式器皿的孔,类似镂空技法,泥灰的天花板居然看起来像金属的质感,可惜没能在这里亲耳倾听靡靡之音,周围只有拥挤的旅客和来来往往的身影。阿里·卡普宫也像其他著名景点那样正在进行大规模修缮,墙壁上,地板上残留的精美褪色绘画依然能让人联想当年的辉煌。





楼主 白狐绅士他姨  发布于 2016-04-15 10:21:00 +0800 CST  

虽然穆斯林之间的教派纷争不断,但对于其他宗教却有令人惊讶的宽容,以前穆斯林如果攻下的城市没有清真寺,他们会与基督徒共用教堂,在同一座教堂里,穆斯林和基督徒分别在周五和周日举行各自的宗教仪式;所以不难理解为何在伊朗境内有许多著名的基督教堂,凡克主教堂就是坐落在伊斯法罕城区一座非常出名的基督教堂,这也是一处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不同文化的共融、和谐在这里完美的体现,很少看到外观“洋葱头”内里“十字架”的建筑,凡克主教堂是其中的代表。





亚美尼亚,一个位于欧亚交界,外高加索南部的内陆国家,西邻土耳其,南接伊朗,北靠格鲁吉亚,东连阿塞拜疆;在公元4世纪初接受基督教,是世界上第一个基督教国家。1922年以联邦成员国身份加入苏联,1990年宣布独立,1991年加入独联体。由于靠近伊朗,在西北与伊朗接壤境内的JOLFA区住了不少亚美尼亚人,在阿巴斯大帝统治的年代为了建设伊斯法罕,从JOLFA区迁移了不少亚美尼亚的能工巧匠到伊斯法罕,并在伊斯法罕建了一个同样叫JOLFA的区域,由于亚美尼亚人的进驻带来了基督教文化,于是建起了凡克主教堂。作为一个在伊斯兰国家的基督教堂,凡克主教堂的外表有非常引人注目的特色-“洋葱头”!只有走到室内看到金碧辉煌的天使,圣母的画像才让人意识到身处何方。







楼主 白狐绅士他姨  发布于 2016-04-15 11:20:00 +0800 CST  
凡克教堂内的壁画固然吸引,但是让我印象深刻的却是教堂的博物馆!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了镶嵌了巨大宝石的书籍,页面用金箔铺盖,图画形象逼真,颜色鲜艳夺目;手抄本因为年代久远,书纸发黑卷边,然而娟秀的字体,轻灵飞舞,仿佛看到虔诚的教徒用无比真诚的心小心翼翼地抄写上帝的启示。这里的珠宝比不上国家珍宝馆的震撼,却自有一番精妙细致。





楼主 白狐绅士他姨  发布于 2016-04-15 11:47:00 +0800 CST  
但是这些都不是最印象深刻的部分,印象最深刻的是亚美尼亚人民曾经悲惨的伤痛!



15世纪地处高加索的地区的亚美尼亚被奥斯曼帝国征服,虽然能保持自己的文化和民族特性,然而与穆斯林相比,地位却如“二等公民”,衣着上不能穿绿色衣物,不能骑马和携带武器,建筑物高度不能超过穆斯林的建造。

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退,亚美尼亚日渐想脱离奥斯曼帝国,当时的沙俄对亚美尼亚虎视眈眈,于是支持亚美尼亚脱离奥斯曼帝国。第一次世界大站爆发,奥斯曼帝国加入以德国、奥地利、匈牙利为首的“同盟国”向“协约国”宣战,但是战争并不顺利,国内政治、民族冲突因为战争失利而越发凸显矛盾,达到一触即发的地步,奥斯曼帝国统治者把这一切归咎于亚美尼亚人的内外勾结,于是决定“攘外必先安内”,在1915年4月逮捕了国内650多名亚美尼亚精英分子和显要人物进行处决。同时扫荡土耳其东部亚美尼亚人聚居地方,屠杀了那里所有的男人;同年5月把全部亚美尼亚人迁移到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沙漠地带,迁徙过程中许多妇女被强&奸、儿童被杀害,到达目的地所剩下的人数不足出发前的20%!在沙漠里,土耳其人沿着幼发拉底河建了25个集中营,75万亚美尼亚人被送到这里,直到1916年被“清理干净”!据亚美尼亚的史料记载,1915年到1922年期间,150万亚美尼亚人被土耳其人杀害!然而土耳其政府一直否认这是种&族&灭&绝行动,辩称是双方的冲突,互有伤亡。



时间自有公证裁决,只是当亲眼看到玻璃盒子内那堆枯骨,黑白照片内眼神空洞的头颅,书本上欲哭无泪的悲伤母子,心里不禁十分难过。
楼主 白狐绅士他姨  发布于 2016-04-15 11:50:00 +0800 CST  
教堂里有几个年轻人从进来的时候就经常注意我,后来我转到后院,其中一个人终于鼓起勇气上前问是否可以和我合影,欣然同意之下,他们很有礼貌地站在我旁边,两旁距离我至少有半个身位,这是迄今为止遇到最符合书上描述“伊朗依然是一个保守的国家,男女之间在公众场所不能牵手,如果合照要保持一定距离”的情形。

出了教堂想打车去伊玛目广场,正好有一辆黄色出租车停在路边(为了安全,我一般不坐私家车,因为看到是出租车才上前),司机不懂英语,我把地图上伊玛目广场指给他看,他点头,我问他多少钱,他叽里呱啦讲了一堆波斯语,我听不懂,拿出计算器让他按,他按了个“0”,我疑惑地看着他,许多攻略上写过伊朗人的热情,有时候不收钱也正常,只是我看着他总觉得有些怪,司机使劲向我招手让我上车,我想大白天的,又是在大马路上,没什么好怕的,于是上车,司机指着前面副驾驶座让我坐,我留个心眼,摇摇头上了后排,并贴近车门,以便有什么情况可以随时走人。

车子开动,司机不断转过头来看我,用非常有限的英语指着我说,“YOU, SEX”接着指着他自己说“ME, SEX”,然后居然从司机位转身向后,右手从方向盘挪开伸过来想摸我的小腿!色狼!“STOP! ”我一面大声喊叫,一面推开行驶中的车门,好在那时路上车辆拥挤,车速不快,司机看我打开车门吓得踩住了刹车,我赶紧跳下车,头也不回地跑到安全的路边,那一刻心里又气又委屈,鼻子不其然有点酸酸的。

事后冷静想想,我当时应该拿出相机拍他的样子和车牌,这样就可以报警并且有证据,否则在一个“鸡和鸭讲”的国度无法表达;后来在马什哈德的女导游告诉我,如果我去告他,他会被吊销牌照并有可能坐牢。前后不到半小时,一边是有礼有节的青年,一边是粗俗好色的司机,2014年的伊斯法罕真让人印象深刻。
楼主 白狐绅士他姨  发布于 2016-04-15 17:26:00 +0800 CST  
2015年的凡克主教堂没有了那么多的感慨,只有同伴啧啧称奇的反应。



楼主 白狐绅士他姨  发布于 2016-04-15 17:31:00 +0800 CST  
伊斯法罕,波斯语的意思是“军队驻扎的地方”,位于伊朗中部,德黑兰以南400多公里,有2500年的建城历史,曾是东西方贸易的集散地,丝绸之路南行的必经之路。历史上先后被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阿富汗人统治过。最早在11-12世纪被突厥塞尔柱王朝定为国都;1598年,波斯萨法维王朝再次以伊斯法罕为都并竭力重新建造,终于在阿巴斯一世统治时盛极一时,人口约60万,成为当时世界最繁华的都市之一,这就是“伊斯法罕半天下”的来历。来伊朗游览伊斯法罕的意义就像来中国游览西安一样的概念,事实上,伊斯法罕和西安已经结成友好城市。




因为曾是萨法维年代的繁华都市,伊斯法罕许多著名的餐厅、酒店沿用了萨法维风格的建筑特色。在穷游里提及的两个餐厅,Shahrzad Restaurant(Chahar bagh-e Abbasi 大街)和Bastani (伊玛目广场大巴扎内),除了地理位置不同,室内的装修风格很接近,切割成小方形的玻璃镶嵌在天花板上组成各种不同图形;富有波斯特色的美貌少女,英俊少年的画像挂满墙壁;菜式没什么特别,味道中规中矩,许多旅游团和散客的到访地。





波斯的富庶不仅有bingbing的萨法维装修,还有Abbasi Hotel,这个古老驿站改装的豪华的波斯酒店需要提前至少3个月预订,给工作人员的小费也比其他地方高些,据说给少了会让服务生瞧不起呢。这个让人走进门后嘴巴合不拢的酒店,还不是伊斯法罕最豪华的,门口停满了在伊朗不多见的西方新款名车。她不是那种金碧辉煌、让人张目结舌的惊艳,而是她的大气、温婉:宽广对称的庭院、满园盛开的玫瑰、错落有致的水池,衬着蓝蓝的天,微风轻轻吹过,闷热的暑气全消。庭院内分住店客户区和一般客户区,许多大人散坐其中,小孩子们则在花丛间蹦来跳去。



楼主 白狐绅士他姨  发布于 2016-04-15 17:57:00 +0800 CST  
伊斯法罕是商贸的集中地,环绕伊玛目广场的大巴扎(市场)是17世纪中东地区最大的巴扎,路面长度5公里,巴扎的标志性结构是“四个方向”,在右角相交的通道交会点上建有一个大的拱形圆顶,圆顶上会开孔,这个孔有两个用途:一、是可以让足够的阳光透入,起到室内照明的作用;二、夏天遮挡炎热的气流,冬天防寒保暖。



穆斯林聚居的地方几乎都有巴扎,许多巴扎的历史超过千年,建造特点类似,砖块盖成的室内小街,街内有无数小店铺,同类的商品集中一起,便于顾客比较、选购。巴扎不仅是人们购物的场所,在农村或者部落地区更是人们进行社会交流、协调社会关系的区域,集市日巴扎更成了当地妇女展示出色手工艺的地方。





伊斯法罕的手工艺应该是全波斯最集中最好的地方,来到伊玛目广场除了参加那些著名景 点,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买-买-买!这里有最好的波斯手工盘、骆驼骨制品;手工艺人不仅有男性还有不少年轻的女性。作为一个过来人,有必要提醒一下各位买家,“一分钱一分货”这个道理在全世界都是一样的,如果贪图便宜买的蓝色手工盘有许多是次品,直径15厘米的蓝色铜盘如果在美元18以下估计好不到那去,只要你见识过真正的正品就会明白我的意思。



楼主 白狐绅士他姨  发布于 2016-04-15 18:20:00 +0800 CST  
离开伊斯法罕前往卡尚,对于许多团队或一般自由行旅客来说旅途意味着接近尾声了,卡尚的出名源于保存尚好的古老波斯大宅以及上贡麦加天房的玫瑰花水。2014年我从大不里士坐飞机回德黑兰,再从德黑兰坐大巴大约3小时来到卡尚,和从伊斯法罕过来的路程差不多。

德黑兰有4个大车站,位于城市的四个方向,这些地方都有前往全国各地的大巴,只是线路侧重不同,如果去卡尚、伊斯法罕这些南部城市的就去南站,这个功课应该事先了解,因为即使在德黑兰机场内的的士站服务员也不一定那么清楚。2014年去卡尙是第一次一个人坐预付费的士,到南站的车费20万,手续费5万,在机场的士站付好钱,不同公司车子的颜色不同出门找相应颜色的士就好,上车后司机会先到附近一个应该是报到点签个到然后再出发去目的地。

德黑兰南站就像一般的交通枢纽,那次一下的士马上有醒目的拉客仔过来吆喝,“KASHA KASHA。”轻轻一点头,忽的一下行李就被利索地牵走,开始还以为小伙子居心不良,赶紧加快脚步跟着,小伙子动作虽快但也常常回头看看我的进度,始终在我的视线范围之内,从这种表现就知道他不是那些抢东西的人,心里放宽了许多,小伙子麻利地把我带向一个柜台,指着窗口说,“KASHA KASHA.”我点头示意,窗口内的工作人员态度热情,动作迅速,马上递了一张往卡尚的票, 具体忘了多少钱,好像是7万吧。上车的地点就是卖票厅的楼下,好处是方便,不好的地方是没有升降电梯,需要自己把沉重的行李慢慢挪下去。
楼主 白狐绅士他姨  发布于 2016-04-15 18:38:00 +0800 CST  
大巴司机是个健硕的大胡子,看了我的票随手一指让我坐在司机身后的座椅,我不知道这是车票写的坐还是司机随手指的,只是感觉大胡子一路上不时从倒后镜里看我。从德黑兰到卡尚行驶时间用不了3个小时,一路是几乎有1小时是在拉客等客,因为路途短也没有那么丰盛的餐食,就是一支橙汁和一小袋饼干。

大巴快到卡尚,司机问我去哪,我把侯赛因给的酒店名字给他看,他看了点点头,说送我去,只要5万,我想他可能是想赚外快,于是就答应了。大巴停在卡尚车站,司机拿着我的行李下去换了另外一辆停在车场里的小车,我让他把行李放行李厢,可是他很坚持地要把我的行李放在后座挤满了整个后座,我没办法只好上了副驾驶,但此时心里有了戒心。

大胡子英文不好,只能勉强说几个简单的单词,他一边开车一边不停笑着看我,想伸手和我握手,我抱着背包坚决不肯伸手,很直接地说,“我结婚了。”大胡子有些讪然又有些不甘心地追问,“真的么?”我正眼都不瞧他地说,“是的。我现在去酒店和家人见面。”大胡子收起了热情的笑容立马加价,“车费10万。”10万就10万,只要你断了那个骚扰的心。酒店很快到了,看样子是一家很不错的酒店,许多欧洲人进出,行李卸下,终于摆脱了大胡子。
楼主 白狐绅士他姨  发布于 2016-04-15 18:38:00 +0800 CST  
卡尚市内的景点都很集中,按类别大致分为庭院、澡堂、巴扎。

庭院的参观有两个建议:要么先参观布鲁杰迪,然后再塔巴塔巴依;或者干脆就只参观塔巴塔巴依。因为这两个庭院虽各自有特色,但是就如一个雍容贵妇和一个落魄小姐的分别。

塔巴塔巴依庭院面积大而装饰豪华,建筑保持完整细腻,里面的彩色玻璃透出的美艳一点不亚于粉红清真寺,只是奇怪为何没有人拍?参观了塔巴塔巴依,也就知道以前波斯有钱人是怎样过日子的了,就如中国以前的豪门,巨大的宅子总归要有一个,长方矩形,中间有大水池,既可以清凉又可以装饰,分主人楼与客楼,雕花建筑,玻璃镶嵌,有浓郁的萨法维风情。布鲁杰迪庭院相比而言,规模较小,不知道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感觉整个外墙被剥了一层颜色,室内的装饰基本破损且没有修复,有点像灰头土脸的落难小姐。



艾哈迈德苏丹浴室就在布鲁杰迪大宅的旁边,属于土耳其浴室,不知道是先有大宅还是先有浴室,也不知道浴室是否方便了当时大宅内的主人。浴室除了室内的参观也不要忘了看看房顶,一个个室内的穹顶在室外看来就像外星人的眼睛,浴室内按功能分不同的区域,有男、女区,有更衣区,有泡澡区,当然少不了磨皮搽背的地方。


楼主 白狐绅士他姨  发布于 2016-04-15 19:46:00 +0800 CST  
除了著名的大宅,卡尚还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波斯园林典范 - 费恩花园。 波斯园林有其逻辑思想,园林象征天堂,体现拜火教的四大元素:天、地、水、植物。丰富的泉水贯穿整个花园,园内的杉树据说至少有500年历史。



花园附近有许多玫瑰水商户,门口展示着蒸馏玫瑰水的装置,卡尙玫瑰水专供麦加天房,可以做空气清洁,也可以喝,冰镇后的玫瑰水加入蜂蜜,是大热天可口的饮料,只是在这些商户购买时要小心,因为我就试过买玫瑰香水,变成买空的香水瓶。去卡尙的巴扎买会比较靠谱些。


楼主 白狐绅士他姨  发布于 2016-04-16 10:12:00 +0800 CST  
城外的景点有著名的奥比扬奈村,据说此村历史已经超过2000年,比起盛名远播的奥村,路上那些肉眼可见的炮弹装置的军防工事更让人印象深刻:卡尔卡斯山脉的沿路上,身着迷彩服的军人和巨大的炮筒近在咫尺,炮筒多是仰天而立,仿佛时刻准备着开战,路过这些地方相机千万不要拿出来,镜头的反光随时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这里的一切,经过,看到,就放在眼里好了。



奥村位于卡尔卡斯山脉深处的一个小乡村,以前路途艰辛很难与外部经常保持联系,于是隔绝了外界保存了自己的文化,可是时至今日的网络世界,再封闭的地方都能到达,现在的奥村已经被一群又一群,一车又一车的游客围绕。村内的年轻人都出城了,村里几乎只剩下老人(这和的农村情况一样:年轻人出外打工谋生,剩下老人守住破旧的老房子),那些身材萎缩皮肤干瘪的妇女身板硬朗,精神矍铄地坐在村口向游人兜售她们的苹果干、李干、杏干或者果汁。



奥村的建筑材料取自天然,基本是自然环境给予什么就用什么,盖房子的红泥来自河谷,木材来自附近的树林,(老实说,哪个农村不是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呢?)房子的样式很平常,除了红色的粘土特色没什么特别,不知道是年久失修还是推倒重建的缘故,整条村子大多数的房子都在翻修或兴建,真正有历史的房子仿佛已经不多见。



奥村出名的还有她们的文化,迄今保留古巴列维语言,妇女的装束也不像传统的穆斯林妇女身着黑袍,衣着颜色清淡,最有特色的是花色多样的头巾,有小樱桃的,有红玫瑰的,衬在白色的棉布上倒也别有情趣。我对奥村没什么特别的好感或深刻的印象,感觉这里就像已经充分商业化的云南某热门的古镇,这里甚至还没那些古镇那么有建筑风格特色。



带着花头巾的老奶奶们已经习惯了游客的长枪短炮,目光或是回避,或是木讷,已经看不到她们真实的内心世界,只有小巷里用自己语言交流的老人仿佛才真正生活在她们的世界里,快离开村口时一队大声哼着歌的小学生们用嘹亮清脆的歌声为欠缺活力的商业村庄带来一丝清新的气息。


楼主 白狐绅士他姨  发布于 2016-04-16 10:16:00 +0800 CST  
至此,传统经典的路线基本介绍完毕,这些路线我和不同的同伴一起走过;下面就介绍一下这两年我独自一个在伊朗走过的地方。
楼主 白狐绅士他姨  发布于 2016-04-16 10:22:00 +0800 CST  
马什哈德(Mashhad),不是一个经典的旅游城市,当然这是针对国人而言,或者说对非目斯林而言。马什哈德,伊朗东北部第二大城市,距离阿富汗、土库曼斯坦很近,马什哈德来自阿拉伯语,意思是“埋葬殉难者的地方”,这里埋葬了什叶派12位伊玛目之一的礼萨,伊朗是世界上最大的什叶派国家,但12位伊玛目中只有礼萨埋葬在伊朗境内,其他11位都在伊拉克、沙特,另外伊朗最伟大的诗人,写《列王传》的菲尔多西也葬在这里,所以马什哈德顺理成章地成为伊朗最神圣的城市!宗教气氛异常浓厚,这种气氛令我这个非教徒有种强烈的局外人感觉。



公元817年,第8位伊玛目礼萨被毒死后葬在当时还是小村庄的马什哈德,直到公元16世纪萨法维王朝把什叶派定为国教后,葬在马什哈德的礼萨之墓成为朝觐圣地,时至今日,马什哈德已经成为教徒的热门之地,伊拉克、也门、印度、阿富汗、巴基斯坦的教徒不分早晚涌向这里(迪拜有专门飞往这里的航线),马什哈德的旅游事业相当成熟,飞机凌晨时分到达时,街头依然灯火通明,机场的士司机必须在送客到酒店后得到酒店前台在出发单上签字确认才能离开,给人一种特别的安全感。
楼主 白狐绅士他姨  发布于 2016-04-16 11:40:00 +0800 CST  
来马什哈德之前就听说这里宗教气氛浓厚,担心自己不知礼数触犯清规戒律,于是提前让侯赛因介绍当地的导游给我,居然是位女士,这样很好,终于让我从对伊朗男人的警惕中放松下来。

导游姑且称作M女士吧,当我联系M女士时她说那天她不得空,但是可以安排另外一位英语也很好的女士带我,她自己则可以在晚些时候在酒店和我见面。第二天早上在酒店大堂我遇到了一位年轻的女孩Sara,Sara很细心地给我带了件浅紫细花的“查尔多”,提醒我把脸上的妆卸掉,穿袜子穿正式的鞋(在其他非圣城的城市穿拖鞋,不穿袜子是没人管的),不能带相机,拍照只能用手机。



伊玛目礼萨圣陵不是一座陵墓,而是一组建筑群,有11万平方米,里面有陵墓、清真寺、博物馆、医院、经学院,像个小城。

圣陵是很神圣的地方,在距离大门至少500米处就要披上“查尔多”,头发必须不能露出前额!酒店离圣陵很近,早上9点街上就已经人头涌涌,到处是衣着传统的教徒,对于我们这些非教徒、非中东裔,很难区分哪些是伊拉克人、阿富汗人、巴基斯坦人甚至也门人,Sara边走边在旁边低声告诉我,这些人来自哪里,那些人来自哪里,我的眼前就只有或胖或瘦、或高或矮、或黑或白的身影,颈项上的头颅左右转动也分布清谁是谁。

圣陵虽说是开放的(对教徒而言),但也不是随便开放(对非教徒而言),尤其我等非族类的面孔出现,守门人把我们拦住,Sara告诉他来意,守门人让我们在门口等候,圣陵对于非教徒来说是不可能随便进入的,除非宣称自己是教徒并背诵几段《古兰经》,这种触犯神灵的事我是没勇气做的。等了大约20分钟,终于有个年轻女子身着黑色“查尔多”来到门口接应我们,她的手里拿了一件新的还没拆包装的“查尔多”,这是圣陵里的义工。
楼主 白狐绅士他姨  发布于 2016-04-16 11:52:00 +0800 CST  
Sara懂英文可以解答我不少疑惑,据说伊斯兰教“查尔多”的颜色没有限制,颜色的选择和家庭是否属于保守风格有关,现代家庭不那么讲究的,只穿风衣或时尚、短小、轻薄的“查尔多”;传统家庭的女性只要超过9岁,就被认为成年,不论婚否一律穿黑色及地“查尔多”;更保守的就像大家印象中那样不单包头,脸也蒙起来,只露出两只眼睛,但是去做礼拜时会穿浅碎花的“查尔多”,类似礼服的概念。

进入圣陵必须先搜身检查,男女分开,这里的检查比机场还严格,包包不仅要打开最外面的拉链,里面的小包也要打开,确保没禁品,例如唇膏、相机或武器,虽然出发前我已经抹了把脸,可是检查员仍不满意,一定要我对着镜子再把嘴唇、两颊再查一遍,确保我的脸上真的没化妆才让我通过。



第一次披上及地“查尔多”的我,技术十分不熟练,老是滑落,头发露出额头,书上看到“宗教警察”终于在这里见识了。圣陵内有不少宗教警察来往检查确保大家着装合格(这点比在设拉子的灯王之墓严格多了!),对于我这种手忙脚乱的“老外”也不例外,所以建议如果来马什哈德的话最好提前做一件合体的有纽扣或拉链的“查尔多”会从容自在许多,话说其实时尚的“查尔多”穿起来挺有玉树临风,柳叶飘摇的范儿。
楼主 白狐绅士他姨  发布于 2016-04-16 11:59:00 +0800 CST  
圣陵真的很大,感觉去了天安门广场似得,只是颜色都是蓝绿色,人走在里面觉得自己很渺小,义工先带我们到接待处,里面有正式的工作人员,得知我是中国人后非常热情地想找中文版的介绍短片给我看,可惜没找到,只有英文版的,也行。




短片真的很短,不超过5分钟,主要说说历史和几幢高大的清真寺。可惜真正陵墓的地方只能开放给教徒(如果想见识里面的格局,建议还是参观设拉子的灯王之墓),工作人员知道我喜欢参观博物馆后就叮嘱义工带我去,临走还送了一套明信片,说如果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电邮他们,他们非常乐意为我解答宗教疑问,我递过一个如意结感谢他的接待,很自然地伸出手和他道别,工作人员迟疑地看着我的手,并没伸手过来,我突然反应过来,“男女授受不亲”,他们是不可以直接和我握手的!于是我学着在亚兹德遇到那位女士那样用围巾包着手再伸出去,这会工作人员就笑着和我握手了。


楼主 白狐绅士他姨  发布于 2016-04-16 12:03:00 +0800 CST  

楼主:白狐绅士他姨

字数:72572

发表时间:2016-03-20 02:07:03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8-18 19:31:42 +0800 CST

评论数:24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