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真味——小黑學茶記






【二零零三年方順六堡黑石中山區中葉二白茶】(煉)
乾茶3克,水280毫升,陶罐煮,湯色深黃,香氣豐富醇厚,稍似藏茶的藥香,微糖香,微米湯香、微奶香,舒雅清爽,滋味飽滿,微苦立化,回甘迅猛。
頭顱強疏通感,足底溫熱酥麻,足汩汩似電集中有力。
低頻段聽力增益,繃勁感緩緩昇起,脊柱、胸腹振動有力,丹田振動強烈有力,持久。
作用集中度、強度、幅度明顯勝於三江同樂打油茶(唉,試圖破除對六堡鎮產地茶的迷信追逐,執念),也許後者廣度勝,很難說到底誰更高級,各有所長吧。
印象中,少數六堡鎮產地的優秀粗野茶,作用表現為電流感,在本人的表述體系中,相比生風感,力度更強、振幅更大,更為劇烈,以及更熱的溫暖酥麻感。
好吧,"霜降之味"不容錯過,可以收一點。
PS:其實我挺喜歡藏茶那種帶米湯、奶香的舒雅藥香感,但是被某老茶“撞過一次腰”,嚴重傷害,可謂所謂又怕又愛。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12-07 13:35:05 +0800 CST  




【二零一八年廣雅珍藏青餅】(煉2)
因氧化不足、溫活不明顯而補煉。
取乾茶5克。

飲一,蓋碗泡,湯色淡黃,水面香低,油香,清甜無味,回味及喉底稍清涼及茶本香,略回甘,冷杯略香。
飲二,有自定義“夾生味”(燒菜籽油臭),油香。蝦雞鮁喝掉算逑。(躁)
飲三,無味,回甘,存甜,回甜。
足底酥麻熱辣,足腿腹汩汩如風似電,深沉有力。

飲四,玻璃壺慢煮,湯色橙黃,糖香,藥香及花香,略苦快化,回甘劇烈,回甜持久,杯底花香。
飲五,湯色淡橙,稍稠,藥香、花香,馥鬱穿透,舒爽甜潤,清涼透喉,回甜不斷。
花香是亮點,煉茶日久,始見花開,辣手摧花。
傳說老茶宜煮,說的對。祗有一個小問題,重投慢煮,下手有點殘。
耳鳴衝擊,膝脹衝擊,短暫強烈。估計要等生寒勁鬧消停後,才會緩現溫活反應。
良久才汩汩如珠、生風呼呼,但稍縱即逝,始終不慍不火不高不低若有若無,尚不及泡飲,濃度過高。
有體感的沒口感,有口感的沒體感,熊掌與魚。

飲六,降低濃度,快煮出湯,色近無微橙,清淡如水,甜,回甜持續。
果然比例問題,足底溫熱酥麻、汩汩並通身胸腹,力深沉,漸疏通,緩緩明目、聰耳。

茶樣煉後僅10克,貴,被玩壞了。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12-07 23:04:57 +0800 CST  





接33、59、61、84、96樓。
【二零一八年挹翠門凌雲白毫一級綠茶】(煉)
翻出剩餘茶葉重煉,白毫煉成了金毫,銹粉飛揚。

1)口服:與玻璃壺煮、陶罐煮的體感非常相近,足汩汩且通身腹,深沉、柔和,不足是額角微灼熱感(十分微弱上頭)。

2)陶罐煮:湯色棕橙,微糖香,奶香、米湯香,香醇厚,味飽滿,回甘濃厚。足汩汩且通身腹,深沉、柔和。

3)玻璃壺煮:
飲一,湯色黃,濃稠,略有“燒菜籽油味”,稍奶香,微米湯香,無味飽滿,回甘強勁。
足汩汩將至如風,綠茶級的嫩葉能至此勁道頗為難得。
飲二,微有“燒菜籽油味”,茶味隱約,甜味顯,足汩汩且通身腹,深沉、柔和、輕快感。(微有一絲上頭感,後生涕化去。)
飲三,湯清水柔,韻顯,回甘,微回甜。
飲四,稍稠,微米湯,飽滿, 稍甜,仍有回甘。
除了足酥麻及汩汩持久,視物清晰度顯著提升,後勁不錯。但額角稍有灼熱感持續,未生涕。

芽葉茁壯耐泡,綠茶中的醜小鴨;茶勁深透有力,臺地中的戰鬥雞,150克19.9包郵很超值。
何時才能重遊故地。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12-11 18:29:56 +0800 CST  





【炎陵荒山野放茶】(煉2)
乾茶香氣微弱難辨,少量金毫,偶有白霜。

(習慣性)取3克,瓷壺沖泡(忐忑嘀咕,不知是否會有“燒菜籽油味”)。
飲一,湯色橙黃,微奶油香,酸梅湯,回味淡淡茶香。
飲二,茶香舒雅,稍稠略米湯感,酸梅,平和飽滿,回甘濃厚,杯香濃郁或似山楂。
飲三,香雅,酸梅,圓潤順暢,回甘迅速。
飲四,淡雅,酸梅香,回甘,杯底奶香、梅子香。
足底酥麻足腿腹汩汩,明目顯著,精神提昇。

因茶量偏少味轉淡,改用玻璃壺煮。
飲五,微稠微米湯,酸隱,茶香恬淡悠揚,山林清風,回味及喉韻佳,此處表現可入上品。其後回甜,喉底持續清甜。
飲六,湯色橙黃,醇香穿透,茶香盡顯,滋味飽滿,回甘回甜,壺底葉茶香、花果香。
飲七,茶香淡仍美,甜多,仍回甘,回甜持續。
頭顱疏通,足底溫暖,茶氣通身。

下週回來再轉陶罐煮,徹底壓榨。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12-14 17:32:49 +0800 CST  



178樓的桂花王綠茶,煉製後用玻璃壺煮開湯,當歸藥香、圓熟桂花香、奶香,優雅,甜暢,桂花舒爽感留存。氣性溫活足身腹頸汩汩有力,看來可以破除對六堡鎮產地茶的迷信了(覺得梧州六堡茶的性價比偏高了)。
於是打算再訂一斤龍脊的普通級別的一級品桂花綠茶以及桂花乾回來體驗,有戲。
此藥香濃烈,多次煮仍穩定存在,在兩個月前首次接觸到時認為是一種怪味,說不上好聞也不算難聞,直到此番開湯恍然醒悟是當歸香後越聞越習慣。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12-20 15:42:45 +0800 CST  





【廣西港覃塘毛尖】(煉)
乾茶醇厚梅子香或似乾檸檬,微油潤感,取3克,水330毫升,玻璃壺煮。
飲一,湯色橙黃,出湯時微奶油香很快散去,微樟的梅子香及茶香融合深沉清雅透喉,微果酸感,無苦澀無甜之無味但飽滿,稠滑微米湯,回甘迅猛。
足汩汩緻密感後通身腹有力,頭顱疏通、明目顯著。不足是膝微脹感、身微熱,快化。
純淨、美妙。
飲二,略煮,湯稠稍米湯,微涼感的梅子香(大呼過癮),果酸,清爽甜潤,回甘且甜。
足汩汩且通身,明目特別顯著,身稍熱,微上頭。
飲三,米湯,果酸,甜暢,喉底梅子香,回甘。
足汩汩且通身。膝微脹感。
飲四,香氣淡雅悠揚,果香,果酸,微苦澀,稠滑,回甘轉淡。
足汩汩顯著增強且持久,足底酥麻溫暖。腰微脹感,稍生涕。
飲五,微香,微甜,微果酸,淡淡回甘,之後回甜持續。
足汩汩。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12-24 19:38:45 +0800 CST  





【二零一六年廣福荒醇壽眉白茶】(煉)
乾茶約2.5克,水300毫升,玻璃壺煮。
飲一,湯稠,深琥珀色,茶香醇厚伴花果香,隱約藥香、隱約咖啡香,無味飽滿,清甜悠長,生津清爽,回甘迅猛。
足略汩汩,精神放鬆感,額溫暖感,其後汩汩至身、深沉通透。
略膝脹、腰熱、稍生尿。
飲二,金黃色,稠,醇熟花果香悠揚,甜暢,喉底隱約藥香,回味恬淡茶香,回甘濃郁,掛杯淡淡奶香。
足底溫暖酥麻深透漸如電流,汩汩通身胸腹腿,勁道彌足持久,舒暢飄揚,持續鼻息衝擊感、頭顱疏通感,神清氣爽。
腰膝稍脹感快化,其後稍生涕、略生尿。
飲三,淺金黃,稠,淡雅花果香芳醇,果香稍似玉米,微果酸,甜。
足腹汩汩如風,頭顱疏通感,持久。
轉用陶罐煮。
飲四,淡黃稠,清悠,奶香,淡,厚,飽滿,微甜,微果酸,略回甘。
頭顱疏通感、明目,微振感通身,足汩汩持久。
飲五,淡黃稠,玉米香,奶香滑,略回甘,喉底米香,較久後喉底略有回甜。
足腿身手微潺潺逐渐增强,額間衝擊感後疏通感,也有一絲上頭感慢化。
飲六,淡黃仍稠,略甜,微苦底現,略有上頭感,足汩汩及潺潺漸生風,喉底回甜,生津感留存。

至飲五,認為已有內層的生寒顯露,感覺寒漸大於溫,收工。
由於上頭感雖不算強,但也難化;鑒於昨天喝煉淩雲白毫尾水上頭導致昨晚困乏連天,逐開湯煉桂花王茶,微帶可可的奶香蓋過當歸藥香,優雅暢通,緊鎖的眉頭舒展開來。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12-27 18:05:28 +0800 CST  








霜降前夕於綏寧縣城郊野偶遇,小土包山,下有稻田,上有竹林,沿途有數株混紮於灌木叢中,各株選其成熟葉片,未折枝梗,用面巾紙逐層分隔,吸水多日乾燥後葉片有蛤蟆背顆粒凸起、散發淡淡清香,稱重有6克,直接入爐煉製,出爐前有可可香以及記憶中某款武夷岩茶本香,得乾茶4克。
這次青味沒處理好,已捕捉到原因,有把握下次避免。
但(霜降茶)可一不可再,想起前人心得:“頭茶苦,二茶澀,三茶四茶好吃沒人摘(言三茶四茶摘後有傷茶樹,來年春茶葉量必減少)”——《安化黑茶》(彭先澤著)。

【綏寧郊野茶】(煉1)
葉片太大玻璃壺裝不下,只好上陶罐。
飲一,水450毫升,燒開後入罐稍燜泡,出湯稠滑,深琥珀色,醇厚,茶本香濃郁透喉,咖啡可可香,糖香,粽葉夾糯香,伴有青味及黃瓜香,略澀胃稍刺激,澀後津甜,回甘迅猛。
勉力喝掉半壺後出門聚餐,足底溫熱酥麻、足身腹汩汩、簌簌生風且持久,胸腹頸振動連綿深沉,明目顯著眼前亮堂。
隱約稍有上頭,(無飲酒)餐後胃疼並持續,睡前哈欠連天,次晨醒後仍隱約胃疼,很久沒受此罪,認為與茶有關。
剩下半壺茶隔夜後煮開再飲,青味減弱很多,香氣醇厚如前,有米湯感,口感飽滿更為順滑,膝稍脹感,腰部閃過一絲熱感立化,足底溫熱酥麻並汩汩。
飲二,快煮,出湯有生青氣味很快散去,琥珀色米湯稠,微咖啡可可香,茶香濃郁,香氣豐富,滋味飽滿,回甘濃厚,回味津甜似棗。
霜降茶確實好喝,400毫升驢飲消滅。
明目顯著,增益顯著。
感覺仍差點火,想回收補煉,不過份量偏少不好加工,“監介”。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12-29 13:01:03 +0800 CST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9-01-08 12:37:37 +0800 CST  
雜記:
(一)網友對一款老茶的體驗分享:
“政和杨丰带着自存的白茶,2018夏天在北京尚8文化中心做的一次讲座,最老的一款茶,是1960年代的无名氏白牡丹。
杨丰讲座那天,正值酷暑,冷泡白茶采用的是距离南极最近的水源地塔斯马尼亚的水,三联提供的。
那款茶已经稀碎了,估计辗转多手,我们以为是寿眉,据说是白牡丹。我没喝出好来,有点药香,味很淡了,但汤有油性,远不如另一款2011年的银针。”
——香輕味淡油性,煉茶的主要口感特徵與其相同,並且:味淡韻顯,忘形神在,若有若無,若即若離。

(二)又一款玄鐵重劍,下關甲沱,以前誤會是飼料雞、白羽雞,原來是霸王姬。
重煉,取2克試,鐘鳴鼎盛,強烈上頭,徹夜失眠。
再補煉,可以愉快玩耍,取少量玻璃壺開湯賞玩,微煙微糯微蜜,鐘鳴鼎盛,稍上頭,稍失眠
還得煉。
感覺比三江同樂打油茶更厲害,強壯青年葉片。

(三)煉苦丁茶,處理失當導致報廢。

(四)經仔細測試,以下多款仍有或多或少的不同程度生寒需補煉:淩雲白毫,綏寧野生青錢柳,三江同樂打油茶,下關甲沱,老帕卡。

(五)挑選了品質佳、價格便宜的偏粗散裝綠茶拿來練手:龍脊桂花綠茶(¥45)、靈山綠茶(¥49)、淩雲白毫(¥58),各一斤。
桂花綠茶用做玩賞口糧及拼配味精。
靈山綠茶、淩雲白毫,粗度足夠相當滿意,練習日曬提香、固香,熟悉自己所偏好的茶產地特性。
淩雲白毫與之前路數相符,粗度及栗香濃郁更勝,飽滿舒服,更加喜歡。
還缺個橫縣茉莉花茶,可還記得橫縣茯磚、橫縣六堡茶?不過橫縣與靈山縣南北相鄰,焦不離孟,差不多就得了。

(六)購買的桂花綠茶,被送了特級桂花紅茶及綠茶各5克,一直好奇紅茶的體感,燜泡體驗,第一道足稍酥麻感不是很分明,肚脹感明顯,也有一定燥感。第二道下手重了,足酥麻,膝脹,澀感胃刺激,心跳加快持續至次日,稍上頭並失眠。

(七)再試煉製後的龍脈野茶,乾茶散發粗葉的濃郁本香,湯紅濃厚滑甜,樟香隱(細料),木香米香(粗葉),微澀(粗葉)且稍生涕。
看法:拼配工藝匠心老道,以粗葉為主,拼較細葉提供香氣滋味,此前所體驗到的氣勁應為細葉所提供,粗葉未被煉足尚未充分展現其特性,待補煉觀察其變化。

(八)粗茶拼配:四六開,三江高露打油茶及混六堡(龍脊粗枝大葉打油茶、梧州古樹六堡、三鶴3208),乾茶7克,水450毫升,陶罐煮,湯色棕,清爽梅子、山楂香,伴微咖啡或可可香,掛杯香濃,清甜生津。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9-01-08 12:39:03 +0800 CST  
歸納去年以來對於鎖喉、喉腫的體驗:
1、老同誌老樹喬木生茶磚購回後試茶,鎖喉感及喉稍腫,數日後化。煉制後已無不適。
2、某梧州古樹六堡生茶,購回後多次飲用均未出現問題,之後連續數次出現輕微鎖喉感,隱約腫,很快化去。煉制後未見不適。
3、2007年下關乙級沱茶,煉制前後均有一定程度鎖喉及略喉腫,廢棄。
4、2014年下關高原陳沱茶,號稱八年陳料,煉前後均明顯鎖喉及喉腫,較慢化,廢棄。
5、最近偶得多年未遇的拐棗,又稱萬壽果、雞爪果,因保存欠妥導致大面積生黴,取局部無黴菌少量嘗試,隨即眼部腫脹痛感、紅血絲,喉辣痛感後漸腫,難化,數日後才能化痰排除,但出現聲帶嘶啞、發聲困難,又數日才恢復。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9-01-10 11:14:54 +0800 CST  



第二鍋煉“甲午”出爐,目前最大單爐產量約3兩,一斤黑磚分三次處理。
取3克檢驗,前段習慣用玻璃壺煮,火比陶罐輕淺,接近泡飲的香氣滋味解析節奏,既省茶又可清晰表現香氣,比沖泡更為簡單方便快捷,實屬懶人首選。
湯清澈,稍稠,潤順,無味,梅子香純正顯著微帶茶香,回甘,飲後絲絲清爽回甜及果酸感。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9-01-10 11:21:00 +0800 CST  
對茶香的看法:
1、炭香、火味衹是最外層的渲染,較易沖刷掉,如同安化茶的柴火烘烤煙熏香。
2、因火的加熱作用,使茶質釋放,低挥發點的物質在沖泡前段可聞,如油香、奶香、花香,對茶本香起襯托作用,恰似綠葉之於鮮花。
3、茶本味、主香,才是值得追尋的主體、正主兒,隨沖泡的深入解析仍持續表現,記憶中很多岩茶都有顯著的各自本味,接觸到安化茶后,發現很多款分別能與岩茶有相對應的本味而融匯貫通;另外在鳳凰單叢也遇到過相同的本味,最近在外喝到一款不知名的茶第一印象由於與曾喝過的岩茶或單叢有相似的本味而差點誤判,實則應為古樹紅茶。而所見識過的多數六堡茶由於發酵深則很少能感受到本味,除三鶴高山大樹餅這樣的生茶。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9-01-10 11:23:04 +0800 CST  
常見茶性有溫寒燥平,各人身體暢通及敏感程度有別,都需整體考慮。
對熱感的看法有二:
1、如同電流通過電阻會發熱,溫性茶勁在通過人體時若受阻則發熱而產生熱感,此為益。
2、寒性大的茶勁入體,導致身體元氣出動進行對抗,此為損,可參考發燒、感冒。
發熱,本質上為陰陽互博,通過水這個載體,以出汗、流涕、化痰、生尿的方式將寒氣排出體外。
在人體暢通度良好情況下,溫活茶性的體感表現為溫暖而非熱,基本無出汗無生尿等,也就是説損耗低,增益更深。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9-01-10 11:23:47 +0800 CST  



一個300瓦電爐、一個陶罐、多泡試茶至無味的粗茶混合,我也不記得有多久,應該超過一個月,其中有六堡黑石山二白茶、三江同樂打油茶等等,每晚煮半小時喝一道,湯色淺棕,淡淡清甜,氣勁仍不弱通身……這就是不換茶的理由。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9-01-10 12:02:26 +0800 CST  



人有大葉種曬青,我有小葉種曬綠:
杭州徑山茶,曬前鮮爽細膩豆清香,曬後梅子香及豆香。
桂花綠茶,曬後更乾爽,桂花香濃穩定太搶鏡,始終沒聞到茶香,也可能茶質比較低檔(酒店用茶)。
靈山綠茶,曬前香濃粗重豆香,曬後微樟的山楂香及豆香。
淩雲白毫,栗香濃郁穩定,除稍轉深沉,變化不明顯。
時間從冬日早晨的第一縷陽光開始到下午三點,尚未發現有煙香產生,不出煙香功夫就不算到家,需要從鮮葉開始暴曬嗎?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9-01-14 18:36:13 +0800 CST  
工藝升級:火焰山•藍光,補煉以下各款:
龍脈野茶、綏寧郊野茶、綏寧青錢柳、龍脊桂花紅茶,下關甲沱、淩雲白毫、金益袋泡碎茶、荒醇夀眉、老帕卡、炎陵野放茶。
粗略挨個各取一片咀嚼,未發現明顯寒反。

取金益袋泡碎茶開湯,通透有絮,融入水度似乎更為提高(依稀有些像一樓的津甜簡潔口感),有種感覺苦澀感此番已被徹底煉化!潤順度進一步提昇,足汩汩感變為連片!由腹胸頸脊柱一線向周身蔓延,張力、彈性,持續有力。
也許是個值得紀念的時刻。
次日,很想用語無倫次地方式來報告,否則不足以表達內心已經凝固的狂熱,整日出門在外沒茶喝,但昨晚的金益仍在持續作用,只要稍坐下安靜則可分明感受到足底的酥麻熱辣(蘇麻喇姑的表妹),及胸腹的綿密振動,持续有回甜(低得近乎反酸感,讓人可以毫不猶豫判斷為臺地料),這就是煉穿的效果嗎,那麽三江又是什麼境況?……呵呵呵呵(傻笑)。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9-01-16 11:53:00 +0800 CST  
由泛酸所想到的——吐槽當下的食品添加劑問題:
1)昨天的回甜帶泛酸,想起中午在外吃的酸菜魚,估計用味精提鮮導致。
2)街上的飲食店,有的會用雞精調味,是否泛酸忘記了,但是會粘上滿身的雞精味,或者打嗝都是那個味。
3)昨天上午吃的某大媽生鮮連鎖店出品的花卷,然後整個上午處於心動過速的狀態,變得心眼小,扛不住事,稍有風吹草動就心驚肉跳。
4)前天開會吃了同事分享的蛋卷,會議尚未結束,左眼白就開始充血、脹痛(右眼已經被佔用,未徹底恢復,上週在外吃的湘菜油不對,眼白充血脹痛)。
還是回來吃自己做的紅燒壹號土豬肉踏實放心,即便沒肉沒菜,自己煉的壹號土豬油拌飯也照樣吃得美滋滋。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9-01-16 11:53:17 +0800 CST  
對於說了這麼久的“汩汩”,大家也許會困惑,這到底有什麼用呢?
——生命在於運動,指的是內在氣血的活動、疏通、按摩。
就自己的經驗歸納,伴隨著汩汩振動,體內各處的寒滯被疏通。觀察到較典型的一種情況:溫活的正氣由胸中昇起,收集、推動著體內寒氣、垃圾、廢害等緩緩移動,順當化痰排出,身體變得放鬆清爽舒暢。
如同阻尼與秋千,體內阻滯越重,則汩汩越不明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健康總是值得大家追求的,需加以時日持之以恆,疏通程度越高,能體會到的微妙樂趣就更多。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9-01-16 11:54:02 +0800 CST  
言歸正傳,昨晚檢查煉製情況,六堡黑石山中葉茶、老帕卡,各取指甲蓋大小的碎片咀嚼,稍有生涕,之後足腹振簌簌如風,接著再試前晚的金益尾水就再也分辨不出具體的反應,又加水煮了一壺未等出湯已經困倦上頭睡眠修復去了,這就是粗老茶的茶(寒)氣特性,在你還未有明顯感知時,無聲息中就充分作用遍佈身體各角落,早上起來鼻子仍些堵塞,直到活動開身體才逐漸暢通,繼續足腹振簌簌如風。
而細嫩茶的寒氣上頭,通常會有額角、太陽穴出現灼熱、悶、脹、痛、堵塞的感覺。
另,原本粗厚的老帕卡,竟已被煉至薄如宣紙,記得當初入爐差不多三兩滿滿當當一大鍋,第一次出爐取走一半,餘下的現在看起來目測也祗有十來克的重量,嚴重脫水,妥妥的全是乾貨啊。
如此就能理解,一九九二年方順六堡老茶婆,煉製後薄如宣紙,不會再忿然於老帕卡新茶的粗厚。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9-01-16 11:54:34 +0800 CST  

楼主:餐霞客

字数:81655

发表时间:2018-05-04 20:31:4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5-25 08:39:36 +0800 CST

评论数:39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