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真味——小黑學茶記






【二零零八年天尖千兩】(煉)
嘗試疊加新工藝,乾茶淡淡原茶清香,烘焙香近無,因煉茶味淡加量取6克,水350毫升,陶壺快火煮開稍燜,壺蓋上茶香醇透恰似功夫茶香,出湯色深黃,茶香凝聚,略有“燜青味”,微弱苦澀立化,微甜無味,清淡順暢,回甘,杯香略有。明目、頭顱疏通,足底漸溫熱、身溫,狀態持續提昇(昨晚將一泡未煉熟的青錢柳試茶底嚼碎吃掉,似有寒氣上頭),舒適,足汩汩緩緩遲來、後至小腹。
也有與煉六堡相同的“燜青味”,即生不生、熟不熟的怪味,經驗及表達能力有限,找不到更好更準確的描述。
大致有了一定把握,結合此前煉製經驗:甲午黑磚、九重野韻、歸真天尖、烏雲界天尖、烏雲界千兩、萬二文、布朗山古樹等等,只有優秀生態、上乘茶質才能在大浪淘沙地煉化後勝出,提取出純淨內在滋味。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11-21 12:48:12 +0800 CST  





【二零一一年蚩尤遺韻黑磚(木揚界天尖)】(煉1)
看到前不久格格開湯仍有苦澀,抱歉不再嘗試,直接煉製。

乾茶8克,450毫升水,陶壺煎煮,湯色淺棕,茶香濃郁、純淨無雜、好聞給力,清爽味淡不薄,回味噴香,略回甘,過後略清涼感。
溪流潺潺,足底稍溫熱,舒適放鬆。
腰部略有脹感一閃而過,右膝持續滯脹稍痛緩化,感覺與8克重投的殘留生寒聚集有關。
飲後體感強度與投茶量未立時顯著對應,應存延遲,且耐心等待。
一小時後,足汩汩明顯昇起且強度不錯,正要細細享受卻臨時有事出門,其後振動似有到達脊柱、身體通透感,但環境吵雜無法細辨確認。

第二道,水減半再煮,湯色、茶香依舊,澀重,右膝隨即微增脹感,逐判為欠火候,這下是真沒想到,因為預估使用的煉製度已大幅超過歸真天尖、烏雲界天尖。不禁想起同樣細嫩的三鶴米磚,反復補火煉了又煉卻總是火候有欠(腰膝脹感),但煉製度已經超過不少粗茶,令我一度困惑不已。
遲緩後足底漸溫熱,汩汩卻乏力度較快消退。

第三道,湯色淺黃,淡淡茶香,略有汩汩。

欠火加過量所犯的錯,生寒壓制溫活,故良性體感模糊沒整明白,如同後背癢卻找不到癢癢撓,必須補課。
從樓上的08年4兩天尖餅開始,新增一項工藝作優化改進,無炭香火氣、無烘焙感,後續看對粗茶是否也有效。
茶香本味純正、堅挺耐煉,必須是好料。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11-22 16:54:45 +0800 CST  



我的淘寶開天辟地第一筆訂單是茶葉,也是我第一次自發買茶,記錄還在,茶店居然也還在。
正是當年因“仇家”送了我一斤品質很好的大紅袍致使我不慎誤入茶坑,由於小白無知那罐茶是用綠茶的杯泡方式喝光的,好浪費啊。
第一次喝老生普也是在“仇家”家裡,似樟似棗似山楂的津甜味道,據說800圓一餅從台灣人那裡收來。
世事如棋,後來被“仇家”昧掉一筆貨款,大概可換幾百罐那種令我入坑的大紅袍吧。
冤家宜解不宜結,各有各的前因後果。算了,誰還記得誰是誰。
茶意已得,往後的重點,必須是人味。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11-22 18:06:32 +0800 CST  




【二零一八年廣雅珍藏青餅】(煉)
乾茶內在原香顯露可辨,取3克,水280毫升,玻璃壺稍煮,足、腿、小腹汩汩稍縱即逝。
湯色淺橙,原茶香濃郁清揚,味淡微甜微果酸,微清涼感,回甘濃厚,回味隱約樟香,杯香恬淡。
略明目,稍有舒適放鬆,狀態隱約緩慢提昇。二十分鐘後,足底酥麻稍溫熱但較快消退,一小時後足汩汩漸稍似生風感略通身但均偏弱。
第二道,玻璃壺慢煮,湯色淡橙,茶香、果香恬淡,略甜微果酸,回甘。足腿汩汩略顯著、稍至小腹,強度柔和偏弱,足底稍溫熱。
第三道,陶壺慢煮,湯色淡橙,甜暢,果酸感。足腿汩汩有一定力度,跟昨天的蚩尤遺韻一樣,直到尾水段才略像話。
第四道,發現壺底茶葉已被烘得半乾,手抓茶,吃乾抹淨。好主意!有這招以後就不用再煩惱滾雪球煮之不盡了。質感不錯,有嚼頭,也能嚼爛,有淡淡米味,喉底微清甜。足底、腿、小腹酥振較前顯著增強,這還差不多。

口感表現符合預期,但前段體感表現偏弱,十分詫異、納悶,近來幾次開湯體感效應都不太顯著。
1)天時影響:秋收冬藏,立冬之後,身體進入蟄伏狀態,對感受產生影響?但反觀這幾天常咬的7581、龍脊粗茶混粗六堡,以及更強大的松脂湯,聲勢浩蕩無可匹敵,是否到春夏會更為驚人?
2)本批煉製特別提高了煉爐氣密性,對保留茶香有幫助,但對氣性轉溫無益?
從經驗上判斷以及尾水表現,愈加傾向第二點,若成立則認為黑茶類密封保存對保香有利但不利於氣性轉溫,或者說會降低轉化速度,應以乾燥通風為宜。
想到同批剛出爐的方順黑石山中葉二白茶,心有些下沉,開湯還是補煉好呢?其實昨晚炮製完順口咬了一片,繃勁比7581更為Q彈緻密有力剛猛,“嗡嗡嗡轟轟轟”聲音很大!“霜降之味”看來要收藏一磚作為紀念。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11-23 18:33:06 +0800 CST  
接29樓,【尋茶八桂】

龍勝紅瑤的飛天採茶:


中国新闻网,2017年,《广西龙胜瑶族群众谷雨时节“祭”古茶》
龙脊古树茶是清朝乾隆年间的贡品,系中国二十八大名茶之一。每逢谷雨前后,龙脊各村寨的瑶族群众都会欢聚一堂举办古茶树祭祀活动,以此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恩和尊重,祈求一年风调雨顺。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11-26 17:41:37 +0800 CST  





广西新闻网,2015年,《融水发现上百年野生古茶树群 面积超千亩品种多样》
4月18日,广西农业厅、广西茶叶学会、柳州市农业局、湖南农业大学等单位的茶叶专家和技术人员,深入融水苗族自治县境内的原始森林进行科研考察,对当地发现的古茶树采样分析。据专家介绍,目前融水发现的百年古茶树分布面积达千亩以上。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11-26 17:43:20 +0800 CST  







5月7日,位于广西西北的隆林各族自治县境内海拔1950米的斗烘坡,一场独具彝族民俗文化特色的千年野生古树茶“祭茶”系列活动拉开序幕。
5月6日,2017年隆林千年野生古树茶开采祭茶典礼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德峨镇塘石上坝屯举行。
隆林境内野生古茶树主要沿着金钟山山脉分布在德峨镇、克长乡、蛇场乡、猪场乡、金钟山乡等地,野生茶着生区面积约三十万亩。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11-26 17:45:15 +0800 CST  
南寧橫縣,應該也是重要的六堡茶產地,不可忽略。

灵山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具有较好的茶叶生产发展的自然气候条件,茶叶生产具有春茶上市早、茶叶产量高、茶叶品质好的特点。灵山县是“全国重点产茶县”、“中国名茶之乡”、广西茶叶生产大县,茶叶产品多次在全国、全区茶叶评比获奖。
2017年,灵山县茶叶面积6.83万亩,茶叶产量9050吨,茶叶产值4.04亿元。生产的茶类有绿茶(银螺、毛峰、松针、龙井等)、红茶(工夫茶)、黑茶(六堡茶),主要以加工绿茶为主。名优茶树品种产量占全县茶叶产量85%以上,灵山茶叶以形秀、色美、汤亮、味醇、香高、耐泡等特色赢得消费者赞誉。

新华网广西,2016年,《岑溪:野生古茶树品种多样 最老树龄百年以上》
摘要:近日,记者跟随(梧州市六堡茶研究院和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联合考察组来到南渡镇吉太社区的高山上,探访一种全国罕见的野生茶树。
已发现的38棵野生古茶树大部分分布在海拔700至900米的高山上,茶树种类十分丰富。

论文,2017年,《广西德保县野生古茶树资源调查初报》
关键字:北回归线,云贵高原边缘地带,广西连片面积最多、密度最大,树高20米,低咖啡碱茶种质资源。

德保县敬德乡驮良村,黄连山野生古树茶保护研究基地。
黄连山坐落在北回归线上,海拔1616米,这里是自然保护区,拥有白叶猴、德保苏铁等国家一级保护动植物,珍奇物种繁多,是广西境内少有的未被开发的自然生态区。
保护区内拥有野生古茶树600多棵,茶树王树围3米多,中等也有1.2米,小的0.6米。

2017年12月27日,浦北县凤凰谷野生林中古树茶生态园被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命名为2017“中国森林养生基地”称号。据悉,全国获此殊荣的单位共38家,其中广西2家,浦北县凤凰谷野生林中古树茶生态园榜上有名。
浦北县凤凰谷野生林中古树茶生态园,位于浦北县五皇山国家地质公园北通镇境内,主要建设单位是浦北五皇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态园区面积3000亩,是一个刚被发掘的“世外桃源”。园内有广西规模最大的野生连片古茶树群落,这些古茶树的树龄少则七八十年,多则五百余年,出产的红茶获得了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生态园植被茂盛,负氧离子含量极高。园内清澈的山泉水常流不断,形成了天然的瀑布和山泉池。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11-26 17:49:27 +0800 CST  
煉茶咬服測試告一段落,結論是現有煉製水平,茶中殘餘生寒性存量對人體有損不宜口服,因此製丸還需更進一層努力。
有目標有方向則有動力,也許尚有壓箱底招數可用,但此法需增加很多時間和功夫。
1)三江高露打油茶,烤香適中,有嚼勁,口感最佳;明目顯著,抗輻射效果顯著,整體功效顯著,足底溫熱及汩汩通身且持久;偶爾略有上頭感稍影響睡眠;可作為臨時應急或駕車提神使用,但不宜作為日常習慣服用。
2)7581、混六堡粗茶,取用時混做一袋,未做區分。粗老渣碎,部分有咖啡苦(六堡),足底溫熱及汩汩通身強度高但持久不及高露茶,但伴隨流涕噴嚏、腰膝酸脹,與感冒的局部症狀頗為相似,也有上頭感,苦樂並存,生寒所致損耗非常明顯,不宜口服。
3)老帕卡,香氣豐富,葉脈粗老嚼不爛,由於效應不明顯,短時間內咬了兩三片,才知寒重,產生系列連鎖反應:仍有生勁刺激口舌及胃,胃滯脹致飲食難化(持續一日);視力下降,上頭難化,強眩暈感,次日暈沉;精神狀態下降,低迷下沉,不思進取,無心勞作;寒氣上頭,襲擾印堂,運氣降低(參考印堂灰暗),陰人入夢。開湯7581混六堡,及中醫音樂,結合睡眠休養、夢中發出一身汗,一日後安逸,狀態恢復。
4)取反復煎熬至無味及體感反應已十分微弱的晾乾後的茶底數片口服,也有流涕反應,並結合(1~3)的口服情況,由於這些茶品開湯服用氣性溫活生寒反應微弱可忽略,故判斷殘餘生寒性位於茶葉深層內部。如此則可以理解唐朝飲茶法烤炙茶餅然後刮、篩取表層茶粉煎煮的合理性。
5)老帕卡的表現刷新了認知,雖然苦澀低微,但並不等同生寒低,其厚度最大、作用深遠,不可因其無味而等閒視之。

——還是要老實開湯。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11-28 12:15:56 +0800 CST  





【二零零六年方順野生六堡茶】(煉)
煉前樟香、杏仁香。百度貼吧,易道源吧,尋真味,57樓。
乾茶3克,水280毫升,陶壺煮,湯色淡橙,稍稠,微油香,微“燜青味”,味淡,較飽滿,微果酸感,喉底有淡淡的六堡茶味,回味略甜,回甘微。
明目,足汩汩如風並通手指、腹、身、大椎,持續、範圍、深度及力度都很棒!嗯,野生,想當初沖著這兩字,哭著喊著非要讓掌櫃弄點來嘗不可,揮霍茶緣,如今店大了業務忙了門檻深了想和掌櫃聊天再找不著了。同爐煉製,然而並沒有像蚩尤遺韻、廣雅珍藏青餅那種明顯啞火的感覺,納悶。
第二道,湯色淡黃,味淡不水似有若無,喉底回甜持續。
小結,煉六堡茶,大抵這樣:油香、燜青味、淡淡六堡味,另外某些會微有奶香、咖啡香。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遇到一款像安黑那樣煉出岩茶、單樅風格的純正內在原香(真味)呢?——不再奢望,猜測由於某種特殊工藝作用,使茶的原香變化為了那種六堡味、檳榔香吧。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11-28 18:21:59 +0800 CST  





接191樓。
【二零零八年天尖千(4?)兩餅】(煉2)
此前使用氣密性更好的爐具煉製所得體感晦澀低迷,如同潮濕的火藥,換回舊爐稍加補煉茶葉即由深褐色轉烏黑。
乾茶3克,280毫升水,玻璃壺稍煮,湯色黃,茶香、藥香及參香,醇香穿透,甜暢及藥參香透喉,回甘清潤。
足底酥麻溫暖,足身頸汩汩明朗,頭疏通舒適,明目顯著。——這次對了。
據此認為,足夠的空氣(氧)對茶葉的轉化作用十分重要。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12-03 16:08:08 +0800 CST  



孤單了(190樓)。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12-04 12:26:10 +0800 CST  


這個牌子還行吧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12-04 12:58:23 +0800 CST  




【二零一一年蚩尤遺韻黑磚(木揚界天尖)】(煉2)
因“啞火”而與08年天尖同爐補煉。
乾茶3克,280毫升水,玻璃壺煮,湯色淡黃,略稠,微“夾生味”(注),微油香,淡無味,喉底茶香隱約、清涼感,微回甜,略回甘,掛杯隱約奶香,喉底甜暢感持久。
足底酥麻並汩汩顯著後蔓延至腿、腹、指尖,頭疏通、放鬆感。
再煮,“夾生味”將去,淡淡茶香現微帶隱約藥香,無味,回甘。足腿汩汩更甚,頭疏通感更強。
與昨天的08年天尖體感表現變化方向相同,再次佐證空氣氧化幫助茶性轉變的看法。
注:“夾生味”,即之前用過的“燜青味”表達,似糊似生,半生不熟的不討喜夾生感,更常見於煉六堡茶,在煉1茶香本味純正並無此味;08年天尖煉1有而煉2無;目前看,與煉製度有關,茶質嫩的易出現,理解為少量茶香未被徹底轉化(氧化或去除)的殘留狀態。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12-04 14:59:33 +0800 CST  



【二零一八年廣福白牡丹碧玉】
蚩尤遺韻尾水還沒煮透,足汩汩仍強勁持續中肯定會喝串,故以下嘗試忽略(溫活性)體感。
不記得有多久沒泡過茶,清香馥鬱飽滿扎實好聞,清甜,無苦澀,回甘少許。
隨後稍流鼻涕、膝略脹、略有上頭,但都較快化去。
連泡三杯驢飲後,葉底用電爐餘溫烤到將近焦香,咬服,不錯,有點像烤瓜子仁,未見生寒反應。

為了瞭解日光對茶葉的影響,之前咬服【二零一三年廣福壽眉歸來】數片,但是當時體感交叉,反應較為混沌無法準確指認。
另外,將手頭的【覃塘毛尖】全部置於陽光下,暴曬,眾所周知是存茶的大敵,反正小黑無所禁忌,祗要是違背常理常識的就對著幹好了,常會有意外收穫,已多次嘗到甜頭——限制我們想像力的並非貧窮,而是人雲亦雲的思維慣性、僵化知識所自發形成的禁區。
晾曬後的【覃塘毛尖】由清香轉變為微日曬煙香、略似梅子香,取少量含於口中,足亦生汩汩,含至軟化後咬服,鮮嫩像吃青菜,也有些生涕。但是曬前未做測試差別無法得知。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12-04 18:02:52 +0800 CST  





煉製的岩茶味高山春末百兩,寄給我的一位舊同事,他請一位爺爺曾任景德鎮官窯監製官對吃穿用度十分講究、閱茶無數的老同事(銷售總監)開湯:
——“在17年的黑茶里面属于中等偏上水平了,有点粘滑,有回甘,不错的。”
——“很多黑茶,泡起来很多黑颗粒,看起来脏脏的,这个没有。”
另外,同飲的其他同事雖然不會品茶,但是也都說不錯,都說有回甘。

得知舊同事在炎陵老家有百多畝石山果園,多年前種植有茶樹,後未再打理,無施加化肥農藥,年產乾茶上萬斤。
這下好,我也算是認識家裡有礦的了。
什麼節奏,咋整?



【炎陵荒山野放茶】,舊同事母親幾年前採摘製作,因季節原因滋味一般,全寄來了,差不多兩斤。
乾茶帶酸感的梅子香,入爐加溫後,有蒸糯米飯的明快清香和似某種(外山)金駿眉的茶香。
煉製中……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12-04 18:53:03 +0800 CST  





【三江同樂打油茶】(煉)
相比三江高露打油茶更加粗厚,革質感強,茶梗比例適中,不像龍脊打油茶梗的比例那麼高。
乾茶3克,水280毫升,陶罐煮,湯色棕橙,香氣醇厚,稍似熟普,微咖啡香,微弱藥香隱約,糖香,甜爽,微苦協調立化,滋味濃強,衝擊感強透喉,強生津感,回甘猛烈。
額角有擾動感,仍有上頭,較快消退。
超低頻段聽力增益顯著,仿佛置身於富有彈性的氣罩中,簡稱為繃勁感。
本想按習慣説足汩汩,但站直體會,發現不僅此而已,應是全身均勻分佈,振動平穩、深沉、持久。
此繃勁及周身遍佈體驗,與本貼2樓的老生普相當一致,自然均勻綿密度略欠,但強度似乎略勝,不過在這個水平上的對比還應當考慮場地的影響,以及感知能力及狀態的主觀變化。

很好,全面,到位,非常強大。
店主説是野生料,看來可信。高露茶已經順著微信付款記錄的線索找到了店主,但這家找不回,可惜了。

盤點繃勁級粗茶:
7581,方順六堡黑石山二白茶,老帕卡,龍脊打油茶,灕江春五級六堡熟茶。

7581可能是最弱的一個,理由是偏薄,強度不明顯,分佈窄,持續性短。
方順二白茶衹是取了一片葉子小試,整體情況未知,但價格高昂是肯定的,760圓一斤啊。
龍脊打油茶,木質梗非常多,脊柱作用感最強,但有很長時間沒單獨開過湯不太確定繃勁情況,另外有點要吐槽,茶葉應該是曾經掛在農家灶頭,因為煉製過程,有一陣聞到濃郁的臭豬肉的油膩味,當然,這個氣味最終會被煉製驅除乾淨,否則真的要吐。
老帕卡,衹開過一次湯,印象較模糊了,力度、範圍及深度應沒這麼強大明顯,幾乎無色無味,現探知火候仍欠,補煉後再測。
灕江春五級六堡熟茶,味道比7581淡,力度或在伯仲間。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12-05 13:03:18 +0800 CST  







【炎陵荒山野放茶】(煉1)
茶祖之鄉(茶陵炎陵),石山果園,多年前種植有茶樹,後未再打理,無施加化肥農藥,舊同事母親幾年前採摘製作,因季節原因滋味一般。
煉前乾茶帶酸感的梅子香,入爐加溫後,有蒸糯米飯的明快清香和似某種(外山)金駿眉的茶香。

本次按經驗估計火候約二到四成,嘗試保留一定滋味,取乾茶4克。
第一道,玻璃壺泡,快出,未洗茶,湯色橙黃,炭香焦香、茶香,隱約花蜜香,稍苦澀快化,甜爽,回甘迅猛並略持續,杯香濃。
略生涕快化,稍有上頭緩化。(足底酥麻及汩汩並生風感,通身腹,頭顱疏通感強。)(注)
第二道,改蓋碗泡,焦炭氣漸弱,茶香味恬淡,花蜜香顯,微檸檬酸香,回甘,杯香有。
上頭感轉弱隱約。(足腹汩汩顯著,疏通感顯著。)(注)
第三道,微炭香,茶香明銳帶微酸感,微果香,微甜,恬淡較飽滿,回甘。(劲道自然连绵持久,就是要这个调调。)(注)
挺耐泡,沒留意,第七或八道後,味更淡,微澀,果香現,足汩汩有增強,至此有一定把握判斷為此茶的反應。
第九道,水了,苦底現。足底酥麻顯著及汩汩,也有絲絲上頭感。

注:特別說明,分辨能力有限,前段無法排除昨晚的三江同樂打油茶尾勁持續作用。兩茶並舉,推波助瀾,難以拆解。
關於味偏淡及微酸感,老同事告知:“这批茶是雨蒙蒙时候摘的,发酵时候天气也是潮湿的,我们一般是做红茶,所以会发酵一下。”
雖然有重疊干擾,仍覺得此茶勁道不弱、作用深且持續性佳,很好。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12-05 18:50:49 +0800 CST  




【炎陵荒山野放茶】(煉2)
熱辣出爐,估計八成,乾茶稍火味、炭香,取5克入蓋碗。
飲一,10秒,湯色橙黃,酸梅香,花果香,未見苦澀,口感清润略酸感尚协调,回甘迅速,微回甜,掛杯香濃。
足汩汩顯著。
飲二,20秒,酸梅香入水,花果香,茶香稍顯,口感清爽,回味稍酸甜,回甘迅猛,杯香或似山楂。
足底酥麻溫暖,身溫微汗,足汩汩如織渐生風、深入、通身,持久連綿。
飲三,30秒,香清,酸梅湯,酸微甜存,淡爽順口,稍回甘。
膝略脹較快化,足汩汩持續,微上頭。
飲四,40秒,清淡滑,酸甜透喉,清甜潤感留存,喉底回甜持久。
略上頭感緩化。足汩汩如風如珠、通身腹力度中等、微至掌心,持久。疏通感,明目,聰耳。
飲五,90秒,隱約弱苦感閃過,味清爽較飽滿,恬淡茶香、微果香透喉,稍回甘,後回甜。
舒暢,亮堂,轟鳴,神清氣爽。
飲六,2分鐘且杯底加溫,茶香更顯,果香飽滿,苦微,回甜。
足汩汩無間,微上頭,身稍熱後暢快,舒解感。
飲七,2分鐘(帶加溫),味略減,茶香果香,圓滑,少許回甘。
勁透足踝,頭顱強衝擊疏通,清晰明目。
這麼厲害,快要笑出豬聲。
飲八,4分鐘(帶加溫),淡而不水,喉底回甜。足胸腹汩汩不弱。
……應該還可以煮,今天玩累了,先這樣吧。

根據微苦、微上頭、微膝脹等生寒反應情況,葉底有部分深褐未至烏黑,估計的八成偏高,要有點追求就算六成吧。
前段花果香,清甜酸梅湯;中段清爽回甜,勁道顯,力度深,持續久。
回甜顯著,說明茶葉生長積蓄有豐富的茶多糖物質,加上茶勁作用深入持久,此二者品質特性,可與荒山野放的生態情況掛鉤關聯。
清新淡爽甜暢,適合輕口味人群,或許會受美女歡迎。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12-06 18:47:46 +0800 CST  
煉1的炎陵荒山野放茶沖泡後的茶底,燒烤試驗,窺探唐式飲茶法:
1、在電爐上烘烤乾後取少許咬服,足底酥麻顯著,足腹汩汩及生風感直通脊柱,實屬好料。也伴有不少鼻涕,上頭,腰膝脹感。
2、繼續燒烤,稍冒煙即停火每次通電數秒,有類似燒菜籽油香但難聞,多次重複後,選取一片焦黑葉片咬服,極微生涕極微上頭,之後足腿腹汩汩。
3、冒煙間隔逐漸變長,再試未見生涕,微上頭,足腿腹汩汩生風。
4、攝入一定量的燒菜籽油臭氣後,胸口悶痛,頭暈,嘔吐感。
5、燒烤後的茶底,次日泡飲,湯色黃,油香,略有燒菜籽油臭,直甜且甜度高,足亦汩汩。
6、隨後入玻璃壺再煮,湯色口感如前,足汩汩,上頭且難化,略頭疼,持續至次日才緩慢消退。荒野,勁大。
7、忽然意識到,泡煮後的燒菜籽油臭,跟我之前所說的“燜青味”、“夾生味”,好像是一個意思,哦哦哦!

思考:
1)回甜,較多見於生茶及老生茶。看法:茶多糖屬澱粉類,無味,入胃後在酸及酶作用下,水解為单糖才顯甜味,經食道泛湧而出,故表現為喉底回甜。
2)猜測高溫加熱也能令茶多糖降解為單糖,故表現為直甜,熟茶常見。
3)參考閱讀:《多糖降解方法的研究进展》(百度文庫)。
4)此茶在煉2的亮點為回甜。
5)回甜需身體參與反應,需多少代價,獲多少收益?直甜又如何,是否會損失成份?
6)延展閱讀:《茶多糖的保健作用研究进展》(百度文庫)。
7)嘿嘿,破除迷信,單論口感而言,回甜沒這麼玄幻,結果都是糖。你們怎麼選?想了又想,再說吧。
楼主 餐霞客  发布于 2018-12-07 12:11:27 +0800 CST  

楼主:餐霞客

字数:81655

发表时间:2018-05-04 20:31:4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5-25 08:39:36 +0800 CST

评论数:39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