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线工程 (转载)

从国家安全角度重新审视三线建设决策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否定或肯定三线建设争论的一个焦点就是,当时是否有战争爆发的较大威胁。否定者从事后战争并未爆发的事实认为,当时估计过于严重了;肯定者则从正是因为作了战备准备,使敌人不敢贸然入侵来进行解释。然而,否定者和肯定者都拿不出事实证据来说明当时战争爆发威胁是有还是没有,以及到什么程度。

1994年,尘封在美国档案馆中的一批机密档案满30年,由于美国历史学家的不懈努力,一部分被曝光解密,解密档案证实1964年美国确实制定了对中国进行突然袭击的计划,而且不仅仅是设想,已经形成了具体实施方案。这在美国公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1961年1月到1963年6月,美国间谍卫星和U-2高空侦察机辨认出罗布泊基地和包头核工厂,确认中国将在1964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感到十分惊恐。1963年4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向国防部长提出一份长篇报告,拟定了打击中国核计划的方案。包括:A.由国民党军队实行渗透、破坏和发动对大陆的进攻。B.实施海上封锁。C.南朝鲜进攻北朝鲜,以对中国边界施加压力。D.对中国核设施进行常规武器的空中打击。E.使用战术核武器有选择地打击中国的目标。


1965年8月20日,解放军地空导弹部队,将击落的台湾国民党流寇4架美制U-2高空侦察机残骸,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公开展出。1961年2月,美国中央情报局与台湾国民党流寇合作,在桃园基地成立“黑猫中队”,由美国提供U-2高空侦察机,台湾提供飞行员,深入中国大陆获取防空部署、核武导弹基地等航拍侦查照片,活动极其嚣张。


1969年第1期《人民画报》增刊,1968年12月27日,我国第二次氢弹试验,在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成功进行,首次采用含钚弹芯,轰五甲94号机(李文辉机组)空投,爆炸当量300万吨。
楼主 llk11  发布于 2016-10-23 08:33:42 +0800 CST  
打击中国核计划的方案,美国人曾设计了四种摧毁办法,现总结如下:

1.公开的非核性质的空中打击(假定单靠美国执行)。为把中国可裂变物质生产设施摧毁到需要完全重建的程度就必须采取‘相对沉重’(即没有限制)的非核空中打击。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采取什么样的打击水平才能有效地完成这一任务。
2.报告还谈及一点,美国试图使自己摆脱干系的任何特别努力都很容易被人发现。
3.利用在中国的特工进行秘密进攻。由于缺乏这类条件这一点已被否定。
4.空投破坏小组。结论是一支100人的破坏小组能够制服中国核基地的警卫部队并毁坏核设施,但要完全彻底地摧毁它则很困难。


在约翰逊提交报告时,这种可能性据称已得到严肃认真的分析。[2]1964年9月15日,中国的核试验已经迫在眉睫,美国总统约翰逊和国务卿腊斯克、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中央情报局局长麦克恩、国家安全顾问邦迪举行了聚会,他们最后的看法是:在中国爆炸原子弹与美国对中国采取不宣而战的打击之间,还是后者更有风险。对中国核设施的攻击,应该在“军事敌对”发生时才可以。10月,美国给台北的一份电报声称,轰炸罗布泊中共核基地的计划将是一个极为冒险的行动。于是,美国试图伸向战争按钮的手终于缩了回来。
楼主 llk11  发布于 2016-10-23 08:36:26 +0800 CST  
从国家战略经济角度看大三线建设

过去学术界评价三线建设,倾向肯定的观点多着眼于宏观政治需要,如保障国家安全、缩小东西部差距等;倾向否定的观点多着眼于微观经济数据,如三线企业环境恶劣、经济效益差等。这是评价出现较大分歧的另一个原因。从西部大开发的大局来剖析三线建设的作用,应该是两者结合的较好切入点。

以四川为例。三线建设以前,四川工业较发达地区主要限于重庆、成都两个城市周边。而川西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矿产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综合利用价值极高。金沙江、鸦砻江的水力发电资源也是中国蕴藏最丰富的。川西平原、西昌地区,农业自然条件很好,盛产粮食和经济作物。但是,由于交通不便,缺少工业基础,川西经济得不到提升,远远落后于川东地区。毛泽东决定把三线建设重点放在四川后,1965年邓小平视察川西地区,确定了“两点一线”的西南三线建设布局,即以攀枝花为中心,通过成昆铁路线,向重庆和六盘水两点作钟摆式辐射,六盘水工业基地的煤炭运到攀钢,攀钢的钢铁运到重庆,重庆的机器运到攀钢和六盘水工业基地。这个“两点一线”布局现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三线建设建成的成昆铁路和青藏铁路(西格段)是中国铁路布局中最西的两条。成昆铁路沿线辐射范围13.6万平方公里,包括四川和云南的7个地、市和所属50个县、市。如今铁路支线和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企业和科研机构星罗棋布,崛起了西昌、绵阳、雅安、乐山等新型工业城市。攀枝花集团是主产高铁钢轨、无缝钢管、特殊钢、钒钛钢铁的企业,它还延伸到凉山州、成都市、绵阳市及重庆市、广西北海市等地建厂,开辟了西昌卫星中心、凉山彝族风情和冰川地貌、丽江玉龙雪山等旅游线路。当年的点线分布,已经扩展为生机勃勃的新经济区。经济学家林凌指出,“两点一线”带动川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和经济水平提高,相当于跨越了50年。

如果把评价三线建设和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下的西部大开发联系起来,思路就会更加开阔。1964年中央作出三线建设的决策,主要原因是国际形势严峻,敌对势力在东部沿海地区外形成了包围圈。而中国的工业和大城市多数集中在东部,一旦发生战争,必将损失巨大。40多年过去了,战争并未爆发。从今天的国际形势看,三线建设发挥了新的经济战略意义。
楼主 llk11  发布于 2016-10-23 08:41:39 +0800 CST  
有人说:
“中国在那个时期,曾与美苏两个世界超级大国同时为敌,最终能安然无恙,我觉得原因有下面几个:
一是毛主席是中国的领袖
二是抗美援朝的余威
三是两弹
四是工业化已有基础
五是三线建设
六是文革表现出来的惊人的动员能力和凝聚力

三线建设的意思很明白,我就当你来打我了,你爱来就来,结果,美国没来,苏联没来,甚至最坏的结果的美苏一起来也没有出现。”
楼主 llk11  发布于 2016-10-23 08:43:19 +0800 CST  


楼主 llk11  发布于 2016-10-23 09:02:06 +0800 CST  
“山、散、洞”的方针,是“靠山、分散、进洞”的简称。大三线是按照“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进行建设的,有的还要进山洞。
这很容易理解。
大三线的目标就是备战,安全第一,当时的领导都是战争过来人,知道空袭的滋味,估计当时的人对抗美援朝时的美军飞机一定印象深刻,而彭总就曾任大三线建设副总指挥,所以,“靠山、分散、进洞”六字方针是很自然的选择,也是正确的。
不过凡事有利就有弊,利于战时安全,则不便于平时生活。大三线的一些工厂单位远离城市,交通生活不便利,这也是事实。
楼主 llk11  发布于 2016-10-23 09:02:50 +0800 CST  
286认为:
世界和平是主流,大战打不起来,和平可期,而三线建设为备战的;
改开的一个目的就是快富,而三线工厂单位大多是军工科研以及重工业厂家,投入大(短期)效益低;
大三线远离沿海,交通不便,不利于对外贸易
。。。。。。
所以79年后,大三线就停了下来了。

····
楼主 llk11  发布于 2016-10-23 09:05:32 +0800 CST  
1980年代后,伴随着改革开放与冷战趋于缓和,三线建设由保密名词逐渐见于报端。而改革开放后,许多三线建设单位由于位置偏僻闭塞而难有发展。1983年12月,中国政府在成都设立国务院三线办公室(1990年代改为国家计委三线办公室,21世纪后又改名为国防科工委三线协调中心)。
1984年11月,国务院三线办公室(1983年12月成立,90年代改为国家计委三线办公室,21世纪初至今为国防科工委三线协调中心,设在成都)在成都召开会议,确定第一批调整121个单位,其中关停9个,迁建和部分迁建49个,迁并48个,全部转产15个。到2005年,国家共规划安排调整项目201项,三线建设调改工作全部顺利完成。一些对原料依赖性强的加工企业搬到产粮、产棉区和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的中小城市如孝感、咸阳、宝鸡、沙市附近;一些生产家用电器、日用消费品、自行车、摩托车、汽车、拖拉机等机械、电子产品的企业,搬到人口较为稠密、有广阔消费市场、也有加工协作工业的中等城市,如襄樊、汉中、德阳、绵阳、天水附近;还有一部分技术密集的现代化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搬到武汉、郑州、成都、重庆、西安、兰州、长沙等科研教育集中、信息交流频繁的省会大城市附近。而一些未迁移的企业,则逐步走向荒废关闭。也有部分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得以继续生存,但生产门类已经发生发生巨大变化,如重庆著名的816工程。
楼主 llk11  发布于 2016-10-23 09:06:29 +0800 CST  
作者:@意在搅局 时间:2011-02-22 15:58:00

正是有了大三线建设,才会导致大三线没用,若果大三线真的用上了,就证明那个东西真的没用了,若果还是抵挡不住,那就是法国的玛奇若防线。



作者:@米田共青 时间:2011-02-22 15:58:00
对消防员来说,只有他闲着的时候,才是大家最平安的时候.

对医生来说,你最好是别再见他.否则就是你生病的时候

对大三线来说.没有排上用场才是最大的用场.
楼主 llk11  发布于 2016-10-23 09:08:31 +0800 CST  
作者:@jytb2000 时间:2011-02-22 15:58:00
三线建设主观上是为了备战,但是客观上对于改变整个中国工业布局都有着深远意义,二汽就是三线建设项目,现在西北西南好多骨干企业是那时候建设的。如今说起贫富不均,东西部发展不平衡是地区差异一大原因,设想没有当年这些三线企业,东西部差异不知要大多少。总之,三线建设对于西部开发是一项历史性工程。


作者:@风中行走的树 时间:2011-02-22 15:58:00
如果没有大三线建设
四川重庆陕西这些省份根本不可能拥有现在科技教育文化发展程度
对于我国的区域发展平衡起的作用
无论用什么指标来衡量都是一项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现在,你就是几万亿去砸,也未必有这个效果。
楼主 llk11  发布于 2016-10-23 09:09:03 +0800 CST  
作者:@星空樵夫 时间:2013-03-09 13:42:41

今天再次回望过往,历史造就了一个不可复制的中国。

没有大三线,就没有今天中国令全世界都无法模仿的工业布局。

大三线形成了沿海-内地两个工业地带,使得中国可以独自进行交替轮换的工业升级路线。中国由此拥有了世界上最大的工业纵深空间,在此轮中国工业升级的过程中,大三线所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

更重要的是,大三线所造就的内地工业地带,实际上是中国工业精华的沉淀地带,沿海对外开放,内地累积沉淀,所以才有了四代机这类纯工业精华的诞生。

大三线决策的当初,考虑的因素就是工业备份,当时的主要目的当然是应对可能的战争,但是也事实上促进了全国的工业布局平衡,在今天看来,这个平衡作用,无论在经济,军事还是政治上,都是至关重要的。

而回望历史,我们不得不说,如果历史不赋予中国那样的机会,今天这个局面是断然不可能形成的,因为只有那个特殊的历史年代,特殊的历史人物,才有那样特殊的历史能量,撬动历史的杠杆,改变历史的走向,重写一个民族与一个文明的历史。
这个特殊的历史年代,就是世界地球村形成的前夜,这个历史的瞬间,随着中国打开国门,互联网的全面崛起,一去不复返。那样的历史机会,可遇不可求,一旦错过就无法重回,所以,今天的中国不可复制,因为今天的世界,融合成一个地球村的进程,已经完全不可逆了。
楼主 llk11  发布于 2016-10-23 09:10:50 +0800 CST  


楼主 llk11  发布于 2016-10-23 09:12:22 +0800 CST  
@砍砍伐檀兮 2011-10-19 19:11:31
我们四川在1949年以前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农业省份,
四川的省会城市成都更是一个典型的消费城市。
成都平原虽然自然条件非常优越,
但是,
它只是一个比较狭长的比较小的平原地带。
成都的四周不是被高山,就是被丘陵环绕。
四川省的四周更是被高山围得铁桶一般。
成都的飞机工业,就是研制出歼7、歼10、歼20的生产厂和科研所,
就是“大三线”的成果。

作者:砍砍伐檀兮 时间:2011-10-19 19:21:19
成都平原西边的大山中,
诞生了亚洲最大的风洞群——没有这些风洞群,
就不可能有中国现在的飞机、导弹、运载火箭、宇宙飞船……以及民用的火车、汽车等产品。


中国造船工业和军事工业必不可少的万吨水压机。
水电站用的发电水轮机组,
军用和民用雷达,
长虹电视机厂

四川成都至云南昆明的战略铁路,
四川西昌的卫星发射中心,
四川山区中的电子工业、航天工业、核工业、核反应堆、核武器,
以及众多的生产陆军、海军、空军装备的军工厂等,
都是三线建设的成果。

还有在我国举足轻重的攀枝花钢铁公司,
中国最大的军用无人机生产厂等,
也都是三线建设的成果。

就是成都、绵阳等四川各大、中、小城市的发展、扩张,
大量的当地人口的就业,
实事求是地说,
都是拜毛主席的“大三线建设”所赐。
楼主 llk11  发布于 2016-10-23 09:20:39 +0800 CST  
作者:@精英来自火星 时间:2011-03-15 16:47:51

JY天天扯什么民生、公平、发展,结果面对一个大大提高西部民生水准、平衡东西部差异、极大发展不发达地区基础建设的三线建设,又表现出另外一副嘴脸。

三线几个巨大贡献:
1、核心企业建设
当年的三线建设,以建立主体企业完备产业链为主要任务,对提高当地工业化水平、培养大批产业工人、健全所有现代文明设施,都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而现在的西部大开发,掠夺资源、产能转移占很大部分,不承担基本的社会责任。
2、提升科教文卫软环境水准
有三线企业的地方,必然有高质量的学校,从幼儿园直至高中,还有各类高职技校。教育水平提高意味着什么,正常人都知道。
医疗设施、卫生防疫措施、文体设施和科研项目实施,也都一样,凡是有三线企业的县市地区,都要比周边明显高出一大截。
3、基础设施换代
三线建设的多数地方,在60年代前,羊肠小道算好路,三线铺开以后,硬化路面是普遍,而且完全免费供当地民众使用。
有路则富不单单是近30年的事情,70年代,靠近公路的乡村,就已经明显比深山里的村庄富裕。
楼主 llk11  发布于 2016-10-23 09:21:22 +0800 CST  
作者:@-花无悔-回复日期:2011-02-26 17:08:58

为工业化为国家安全为国际环境而作出牺牲,是毛时代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总是拿毛时代生活水平不高作为毛的主要罪行。
***********


作者:@习文练武 时间:2011-02-26 19:37:31

看到现在徐多中国人住着大房子,开着大车子,养着一个孩子,而露出幸福状的傻笑,就感叹,这是怎样的弱智才会笑得出来呢。

多养孩子,就要少些当前的享受啊!
楼主 llk11  发布于 2016-10-23 09:21:56 +0800 CST  





楼主 llk11  发布于 2016-10-23 09:28:03 +0800 CST  




楼主 llk11  发布于 2016-10-23 09:28:26 +0800 CST  


楼主 llk11  发布于 2016-10-23 09:51:46 +0800 CST  
工程奇迹——成昆铁路



1958年7月,成昆铁路成都至峨嵋段开工,钢铁基地上马。铁道部西南设计分局(第二设计院)及地质部先后调集了5000多名工程地质勘测人员,完成了1.48万平方公里的地质测绘,钻探量达21.27万米。经过数年努力,勘测比较线路1.1万公里,制定大小比选方案300多个,基本绘制出线路蓝图。

成昆铁路营业里程全长1090.9公里,北起四川成都,从海拔300米左右的川西平原,傍峨眉山麓南下,逆汹涌的大渡河转牛日河而上,攀越崎岖连绵的大小凉山,通过海拔2300米左右的岷江与雅砻江的分水岭,经过西昌,沿奔流湍急的孙水河、安宁河、雅砻江,下至海拔1000米左右的金沙江河谷,连接攀枝花矿区,再溯龙川江上至到海拔1900米左右的滇中高原,南止于云南昆明,纵向贯穿了被高山峡谷大江大河封闭着的四川西南部和滇北地区。

成昆铁路沿线不仅地形复杂,地势险峻,由于历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地质情况极其复杂,存在着山坡崩坍、落石、滑坡、泥石流等各种不良物理地质现象,至今仍使穿越成昆铁路的人们心惊胆战。新的地质运动也较活跃,全线有500多公里位于烈度7~9度地震区。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修建现代化铁路,必然桥隧密集,工程艰巨。

为了跨越地形障碍,全线建有桥梁991座,总延长106.1公里,其中200米以上的大桥113座;开凿隧道427座,总延长344.7公里,其中3公里以上的长隧9座,桥隧总长度占到整条线路长度的41.6%。由于地形限制,沿线122个车站有42个不得不全部或部分建造在桥梁上和隧道里。从金口河到埃岱段58公里的线路就有隧道44公里,几乎成了地下铁道。穿越全线最高点小相岭(海拔2244米)的沙马拉达隧道全长6379米,是当时全国最长的隧道。

为了克服地势高差,全线设计了7处螺旋形、圆形、灯泡形盘山展线,13次跨越牛日河,8次跨安宁河,47次跨越龙川江。牛日河上的尼波和洪峰两站之间直线距离只有7公里,但高差达142米,自然坡度20‰以上,不得不将线路以16‰的最大限制坡度在山间三叠交叉,跨大中桥6座,隧道11座,线路延长了一倍。在地势险峻的龙川江峡谷,由于隧道在大山里迂回重叠,进口和出口竟出现在同一个方向,不过高度已差了几十米。
1964年8月,成昆线大会战拉开了序幕。一时间,原先人迹罕至的深山峡谷帐篷点点,红旗招展,在“气死猴子吓死鹰”的悬岩峭壁上,炮声隆隆,硝烟弥漫。工程在各方面支援配合下,进展顺利。1965年末,川黔、贵昆两线接近完成,铁道兵两个师转战成昆线,建设者增加到40万,施工很快达到高潮,按当时的进度原定1968年“七一”建成通车的计划完全可以实现。

1969年8月,在珍宝岛之战后紧迫的国际形势下,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成昆铁路务必于1970年7月1日全线通车”的命令,并指令新成立的铁道兵西南指挥部统一领导施工。筑路大军奋起响应,短短数十天内,数万铁路员工兼程返回工地。  9月1日,沉寂两年的成昆铁路北段全面恢复施工,建设者们克服了千难万险,工程一路突进。经过10个月的突击抢建,成昆线南北段终于按期在四川省西昌礼州实现了铺轨对接。7月22日全线试通车,1971年1月1日即正式交付运营。
楼主 llk11  发布于 2016-10-23 09:56:04 +0800 CST  
作者:@collliewp 时间:2011-08-30 14:23:25

国家问题,不是所有阶段都是经济问题.在建国初期,不集中精力,按照市场去搞,一百年也搞不出工业基础来.很多基础工业本来就是要赔钱的,而且这个钱只有国家才赔得起.那些大型机床企业,最开始的时候好多年才卖的出一台机床,如果是私人企业,早就关门了.但一个工业强国,不能没有机床,所以赔钱也要维持这类企业运转.

早些年东方电器,二重这类大型设备制造厂,几年都卖不出一台设备,按照市场规律早该关闭了.后来经济好转,没有这些厂制造出来的工业母机像下小鸡一样的下出各类制造设备.中国才有了制造业的基础,不然你以为制造业是凭空而降的?

一个国家,没有基础大型设备制造能力,永远都不能走上工业强国之路.

从市场经济的眼光来看,很多三线建设是失败的,但是从战略眼光来看,这些建设工程就是共和国的脊梁.
楼主 llk11  发布于 2016-10-23 10:10:06 +0800 CST  

楼主:llk11

字数:1513229

发表时间:2016-10-23 04:0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9-11 15:20:36 +0800 CST

评论数:1557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