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哲学思想探讨】

插张图片待续。。。


楼主 游游山也玩玩水  发布于 2017-01-17 16:41:29 +0800 CST  
【(二)佛教基本概念】(九)无明、业力(一)

一日,於竹林精舍,佛陀和阿难闲来无事。
于是阿难问佛陀道:佛陀老哥,何谓无明?
佛陀道:不自觉知五蕴是无常、不自觉知五蕴是苦、不自觉知五蕴是无我,总之不自觉知四圣谛即为无明。
阿难道:无明从何而来?
佛陀道:无明从汝问处而来。
阿难道:问从心来。
佛陀道:如是如是,阿难,汝甚敏捷。以无明覆故而心不能正自觉知。
阿难道:何以故心为无明所覆?
佛陀道:无明者,痴心所也,其属于行蕴,其遍一切不善心,随一切不善心俱生灭。以心者,识知也;故以无明覆故,而心不能正觉知,而不知五蕴无常、五蕴是苦、五蕴无我,故诸烦恼生而有所造作。
阿难道:无明有始乎?
佛陀道:无明无始,何也?以万事万物皆然相依相存,各不相离故,又何有始乎?东方之思想乃立体而辩证,西方思想乃线性而僵化,故东方无始而西方有始。又以一切时间空间者,皆乃意识自身之设定也,故属于意识性自身之时间空间。

阿难道:可明乎?
佛陀道:明者,慧心所也、慧根也,其亦属于行蕴,其遍一切善心所。有慧根故,心能正觉知五蕴是无常、五蕴是苦、五蕴无我,正觉知四圣谛故,而趣向涅槃。
阿难道:以无明而造作恶业,以明而造作善业,岂不解脱无望耶?
佛陀道:非也非也,阿难,何以故?明无明皆为无常,皆为苦,皆为无我,作善作恶皆乃流转之源,而不能趣向涅槃。
阿难道:呜呼哀哉!悲也,悲也!岂不俺亦不可解脱?
佛陀笑道:阿难,莫要悲哀,莫要悲哀!何以故?以善心发故而作善业,虽然可以流转之善趣,然不导向解脱。唯有以慧根念力相佐而修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的三十七道品而观智生起,心离所覆,如荷叶与水两不相粘,故有心解脱,慧解脱。

(以上乃虚构之对话,根据阿含经整理而成)

什么是无明?简单解释就是对四圣谛的无知。如杂阿含256、257经中摩诃俱希罗和舍利弗这两个阿罗汉相互之对答。
所谓无明,云何是无明?谁有此无明?
无明者谓不知,不知者是无明
谓对色无常不如实知。。。对五蕴无常苦无我不如实知。。。
总之就是对四圣谛不如实知就是无明。

痴或说无明不是愚蠢,仅仅只是指对无常苦无我的不自觉知,把无常看成永恒、把苦看成乐、把无我当成灵魂或自性。“痴心所”伴随着一切不善心包括贪心、嗔心、痴心、无惭无愧、邪见等等心。而单纯的痴心是一种比较中舍性的心,即不贪不嗔等,比较迷昧无知。
而明或觉指“慧心所”即慧根,它伴随着一切善心,比如慈悲喜舍、知惭知愧、无贪无嗔等等心。它的进一步的发展就是信仰佛法而产生正见、正信、正念、正精进等从而了知四圣谛而修证四圣谛、导向涅槃。
对于一般人而言,都有这两种心的交替生起,只有佛陀和阿罗汉才彻底的断除无明。
楼主 游游山也玩玩水  发布于 2017-01-18 12:35:49 +0800 CST  
【(二)佛教基本概念】(九)无明、业力(二)

阿难问道:佛陀老哥,何为业?谁造业?谁受业?
佛陀道:思属行蕴,思即业。故因无明而心有所造作而为业,因业而有意识自身之流转,因流转而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故曰无明缘行、行缘识(特指结生识,一般也可泛指)、识缘名色。。。阿难,无有造业者,一切皆为因缘而有之现象,若有造业者实乃名色造业、名色受业。
阿难道:有意造业和无意造业有何分别?
佛陀道:盖一切业者,皆乃意识自身之造作也。若然无意而为之者,非为造作,如汝辈等无意而踩死蚁虫非为造业;若然有意为之者,是为造业。如世间凡夫者但为冤仇而有意杀人者即为造业,若无意而杀人实非造业(如近代阿罗汉孙伦禅师也是如此说的。阿含经里面有很多经也讨论世间伦理问题)。
阿难道:业有善恶耶?
佛陀道:业本身无有善恶,业之呈现之现象有善业有恶业,皆为造作。
阿难道:业有定不定耶?
佛陀道:有定业有不定业,定业者如吾尚受食马麦三月之苦,受肉体病痛之累,故业力成熟为定,业力不成熟为不定。定业不可消,如出膛之弹。不定业可消,如妓女阿伽迦为无明所覆,极度宣淫、日入千金、富可敌国;后因善业发作而跟随吾而修道,修习止观而证入阿罗汉果。若不定业不可消,修行则无有任何意义可言。
阿难道:有共业耶?
佛陀道:有共业,如山河大地即为共业所成,如世间之城市,若皆不知爱惜,则定是屎尿乱流,苍蝇横飞,也定是大众所共受也。如战争者,一国不知振兴必也国力衰微而定遭异国之侵。。。
阿难道:诸佛阿罗汉造业不?
佛陀道:莫作是说,阿难,莫作是说!一切诸佛阿罗汉但有唯作而非有作,故不造善业亦不造恶业。(唯作心是佛陀和阿罗汉生起的特定之心,如吃饭穿衣说法等等)

(以上乃虚构之对话,根据阿含经整理而成。由于叙述性的要求,对于无明和业力不是三言两语可以搞定的,篇幅过长则不免流于死板僵硬;故笔者根据阿含经以及南传阿毗达磨编写了以上对话,只是俺个人对无明和业力的理解,仅仅供参考)
楼主 游游山也玩玩水  发布于 2017-01-19 12:18:08 +0800 CST  
【(二)佛教基本概念】(九)无明、业力(三)

总之佛教的业力说有一定的伦理上的积极意义,但切不可迷信化!可以用个譬喻来说明业力,比如我们拉伸一根弹簧,我们拉弹簧的同时也受到了弹簧的反作用力。业力都是由意识自身所引发的作用,这个作用又同时影响着意识自身的发展,从这方面讲业力是意识流转的推动力。除非你把弹簧彻底的拉变形或拉断,这可以譬喻证入涅槃。

外道鸯掘摩罗因受其师蛊惑,要凑足一千根手指以完成所谓祭祀之需。当他收集了九百九十九根时,其母前来劝他改邪归正,而他又起了杀母之心;佛陀正好路过于此,观知一切,于是从其面前经过。他因看见佛陀而放弃杀母之念,继而追着佛陀好割取最后一根手指,他让佛陀停下来,于是佛陀边走边说道:我已停下,而你未停。鸯掘摩罗听到此言,因过去世的善业发作突然觉醒,放下屠刀,跟随佛陀修行,并成就了阿罗汉果。但是由于以前作恶太多,而托钵之时多受到石块棍棒攻击,这也是业力之现报。鸯掘摩罗成就阿罗汉果后说偈曰:
沙门在行走,却说已停住
我已停住脚,却说仍未停
沙门我问你,这是何缘故
停止与未停,究竟是何意

我早不杀生,你仍害生灵
故说我已停,而你尚未停
大盗央掘魔,剑抛沟洼处
顶足行大礼,请求佛剃度
。。。
有人曾放逸,改过勤修行
好似出云月,世界放光明
有人曾作恶,从善欲挽回
好似出云月,世界放光辉
(太长只引述一部分)

鸯掘摩罗因无明欲望而受其师蛊惑,又因为过去世的业力成熟而产生杀人取指之恶念,这个错误知见激发了他进一步的造业行为。如果说是因为别人前世欠他而导致他杀人取指,那么最后一根应该是他母亲或是佛陀,但是佛陀给他了吗?但是为什么鸯掘摩罗最终却成就了阿罗汉呢?这也说明所谓的不定业是可以改变的,也说明“法”的因缘呈现之不可思议性,同时也说明了作为人所具有的可以改变、改造自身命运的能动性。这个能动性是人人都具有的觉悟之性,和佛陀无二无别。当然这个觉悟之性不是什么“灵魂”,而是意识本身所具有的功能。

什么是业呢?说简单一点就是意识性自身、也就是由名色构成的身心现象所引发的势能,仅仅只是一种意识现象。在禅法秘要经中有详细的论述通过修行可以解缚自身的所谓八十八结使,也就是部分的改变了人自身身体的组织结构,从而改变了自身的身心现象,这也说明了身体和意识之间的关系。

时刻保持对当下身心的觉照和警醒,就会逐渐的切断不良意识因缘的相续,这就是所谓的自我改造、自我觉醒!故对于一般人来讲,练习四念处也是改变命运的不二法门,也是减轻和消除业力的唯一手段。
楼主 游游山也玩玩水  发布于 2017-01-19 19:28:28 +0800 CST  
【(二)佛教基本概念】(十)关于神通

神通神通,多有幻空
学佛修证,钻此牢笼
迷失於此,警戒放松
若不实证,与外道同
鬼神附体,后患无穷

一般而言,神通是由于修定或观禅到一定程度而引起的身心现象的额外功能,或者由于宿世的福报而天生就具有的能力,或者是某些有情天生的功能。

对于第一种由禅定产生的神通,佛教和其他外道是相通的,即都可以证入四禅八定,都可以拥有五神通:神变、天耳界智、他心智、宿住随念智、有情死生智。这是按照南传佛教之解释,神通其实是意识自身开发出来的能力。
由于某些人因宿世之福报而具有某些神通,比如天眼通、天耳通、宿世通是比较常见的。
由于某些有情天生具有神变之能力,如龙类,他可以随意变幻任何形象,这是这种有情所特有的,如同鸟天生就会飞、鱼天生就可以在水中游,变色龙会根据环境而变幻出保护色,人天生具有概念把握以及创造发明之特质;而天人们都具有和他们所处空间层次的相对应之神通能力。
只有佛陀和具有四禅八定的阿罗汉可以证得漏尽通、即烦恼的彻底根除。

由于个人的特质不同,产生的相应神通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同一种神通可能有大小高低之分。《清净道论》中有详细的禅修指导,包括如何证入神通。

(以上根据南传阿毗达磨整理而成)

(此节完)
楼主 游游山也玩玩水  发布于 2017-01-20 11:15:19 +0800 CST  
佛教之基本观念涉及面太过广泛,以阿毗达磨而论,大到宇宙之构成,小到具体微粒之特性;对于根尘境等等诸种物质现象精神现象分析的非常之微细;包括对六道众生三界有情的一切意识形态都有独到的精确的剖解。俺只能就一些关键性的问题进行一下探讨,有些问题在下面几节还会涉及到。
由于俺只是个一般的哲学爱好者,不是佛教徒,也不是居士之流,也没有修证体验,故难免会出现错漏之处,欢迎有修有证者能够及时给予指正,这里先提前感谢哈哦!也热烈欢迎有共同爱好者前来本帖进行探讨!

以下更新【(三)佛教三乘之内涵】。
楼主 游游山也玩玩水  发布于 2017-01-20 11:33:36 +0800 CST  


楼主 游游山也玩玩水  发布于 2017-01-21 12:20:58 +0800 CST  
【(三)佛教三乘之内涵】(一)

不明佛教三乘之内涵,则於学佛修证了无裨益。以下依据南传《佛种姓经》、《本生经》《南传菩萨道》以及阿毗达磨等来进行探讨。
何谓三乘?根据有情各自之誓愿而分为三种,即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之佛道、成就无师自证之辟支佛道、靠听闻佛法而证悟之声闻。故略分为菩萨乘和声闻乘。
而菩萨乘则又有三种分界:
一者为誓愿成就正等正觉之佛道。
二者为誓愿成就辟支佛道。
三者为誓愿作为佛陀之首座弟子,如舍利弗和目犍连。
依此三种誓愿而修行圆满各自之波罗蜜,波罗蜜意为圆满无上。南传有十种波罗蜜,而北传简化为六度,即分别为:布施、持戒、精进、忍辱、般若、禅定。

声闻誓愿解脱而求证涅槃;而菩萨誓愿成就各自之意愿而甘愿流转以完成成就誓愿之波罗蜜。声闻乘自不必讲,定是依照佛陀之教诲而修而证。然而菩萨则不然,菩萨是根据自身之素质而不断检视自身所欠缺之波罗蜜而修而证。依据菩萨之素质而分为三种:
智慧型,此类菩萨慧强而信弱。经过佛陀授记后至少经过四阿僧祇又十万大劫方可成就无上佛道;至少要经过两阿僧祇又十万大劫方可成就辟支佛道;至少要经历十万大劫方可成就首座弟子之愿。
信心型,此类菩萨信强而慧弱,菩萨经佛陀授记后流转时间为八阿僧祇又十万大劫。
精进型,纯粹靠不懈之精进,慧和信比较精进而言是比较弱的,经佛陀授记后流转时间为十六阿僧祇又十万大劫。

故知,菩萨经过佛陀之授记尚还要流转如此之漫长岁月而成就其誓愿,不如此不能圆满波罗蜜。可见佛陀出世之稀有而难值难遇!菩萨成就誓愿之艰难坎坷!
菩萨在其完成誓愿前,如果没有放弃其誓愿,那么菩萨就不可能证入涅槃!除非他厌倦了流转之苦而放弃菩提心。因为一旦证入涅槃,他就最多七返人天而不再流转。
楼主 游游山也玩玩水  发布于 2017-01-21 12:23:49 +0800 CST  
@隔夜的茶1971 2017-01-22 13:03:36
朋友的这个帖子看来不受欢迎啊,现代人都忙于赚钱,哪有功夫看这些玩意儿?真是有点曲高而和寡,哈哈。。。
推演无生曲
勾陈不死歌
与君话蓬莱
神仙非人做
-----------------------------
呵呵,谢谢朋友的支持!俺这里不是什么曲高、更非和寡。主要是中国佛教自禅宗衰微后,中国佛教已经陷入重重迷信之藩篱。。。禅宗不立文字不是没有来由的。现在中国佛教正在逐步的佛教基督化、佛教灵魂化,对中国佛教来讲是件非常悲哀的事情!

天涯这个论坛主要是发帖和评论非常方便,可惜没有专门的佛教版块,天涯实际上可以搞个专门的佛教、道家、以及诸子百家版块。呵呵,有点扯远了。。。再次感谢朋友的支持和关注!
无生一曲红尘断
不生古歌长涟涟
无有一法生和灭
神仙也是人来做
楼主 游游山也玩玩水  发布于 2017-01-22 13:55:12 +0800 CST  
【(三)佛教三乘之内涵】(二)

佛教之有三乘,自古有之,不然佛陀如何由菩萨而成正觉?佛陀又如何成正觉而说声闻解脱之法?独觉又如何证入辟支?故声闻、独觉、菩萨三乘乃古佛就有,而非始于释迦牟尼佛。正如《南传佛种姓经》《南传本生经》《南传菩萨道》所言,隐士须弥陀因目睹燃灯佛之三十二相而发愿成佛,于是燃灯古佛观察其满足菩萨授记之八个条件,乃授记其当於某某时成就正觉号释迦牟尼佛云云,尔时菩萨须弥陀已得四禅八定五种神通,只要他愿意可以一瞬间证入阿罗汉果,然菩萨发了成佛之誓愿,而后历经四阿僧祇又十万大劫,经无数轮回流转圆满波罗蜜而於兜率天下生人间,於最后一世成就佛道,始于鹿野苑为五比丘宣说《转法轮经》以及《无我经》。从而有了此贤劫以来的第四尊佛即释迦牟尼佛,正法驻世五千年(和北传佛教是不同的),利益无数有情。在南传长部转轮王经以及北传中阿含等经也记载释迦牟尼佛为弥勒菩萨授记於未来世当做佛云云。。。
生于皇宫,欲乐无穷
游历四城,目睹四相
生老病死,黯然神伤
半夜逾城,出家修道
拜师外道,苦修六载
转复中道,弃舍苦行
菩提树下,终成正觉

故知佛者实由菩萨而成就之也,而又由佛陀揭示四圣谛授予弟子,故有声闻;声闻由听闻佛陀之法而成就圣道,故有须陀洹乃至阿罗汉四双八士,造福人间。
辟支佛道,亦以菩萨而为之,不能说法利益有情,故为独觉。

三乘之道,涵古涵今
根性不同,实乃一乘
修证之士,不可不知
路途远近,目的唯一
楼主 游游山也玩玩水  发布于 2017-01-22 14:19:05 +0800 CST  
@paipaicom2010 2017-01-22 15:27:01
@游游山也玩玩水 42楼 2017-01-22 14:19:00
【(三)佛教三乘之内涵】(二)

-----------------------------
前面写得比较客观,后面有空再关注。佛法不能用来利益身心,意义不大。

谢谢朋友的支持!俺也只是一介凡夫,只能就俺力所能及所理解的范围探讨一下。
对于一般人而言,如果没有真实的体证到苦,那学佛一点用处都没有。从世间层面来看,学佛必然的会产生出离心而导致家庭破裂事业衰败。从出世间层面看,首先你要选择正确的可以导向解脱的佛陀的正法,不然就会被一些邪师忽悠。从一牢笼进入另外一个牢笼,后患无穷。但是对于一些初学佛法的人而言,他又如何去分辨呢?有很多学佛修证的人是想解脱,但是你让他学习菩萨乘又如何可能解脱呢?所以,从这个层面来看,学佛比不学佛好;不信仰比信仰好;无神论比有神论好。
就南传佛教而言,他只能在小范围内传播,不可能融入中国。一旦融入进来那就是另外一个变了味道的佛教,如同大乘。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道”的强大。也说明了中国只适合生活化世俗化的大乘佛教的流行,而生活化世俗化的佛教对一般人的身心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只是迷信而已,增加了那么一点心灵鸡汤。
楼主 游游山也玩玩水  发布于 2017-01-22 17:07:00 +0800 CST  
【(三)佛教三乘之内涵】(三)

然而,自佛陀创教之始,就有不可避免之门派争论,这也是世间一切宗教之必然。佛陀在世时就有提婆达多另立宗派分裂佛教之行径,又有比丘因戒律条文争论而导致佛陀离开僧团一段时间等等。到佛陀逝世第一次结集时,就有阿罗汉因教义问题而不愿参加结集。乃至后来之十八部等等的分裂,无不是因对教义之理解不同而导致门派之争论跶阀也。后来大乘兴起,被视为异端也是必然的,因为大乘所宣扬的是菩萨道而非解脱道。

其中之因也,盖不知佛教三乘之义涵。所谓声闻乘乃是指因彻底厌离轮回之苦,必须由佛陀所宣讲之正法而悟道,以无常苦无我四圣谛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为所依,只要证入须陀洹果就已经是圣者之流了。
而菩萨不一定是佛陀之弟子,这是很多人认识的误区,在佛法隐没期他又是谁的弟子呢?他为了完成其自身之誓愿而需要流转来圆满其誓愿之波罗蜜。其流转轮回是必然的,不然就不可能实现“烦恼即菩提”,烦恼乃菩提之母。而菩萨在完成其誓愿前根本就是凡夫,连圣人都不算。除了被授记之候补佛陀可以往返人天以圆满剩余之波罗蜜外,其他菩萨有时甚至会流转之恶趣。而证得四禅八定者则会往生无色界,虽然享受禅定之寂静,但却也是八难之一。
楼主 游游山也玩玩水  发布于 2017-01-24 12:56:01 +0800 CST  
【(三)佛教三乘之内涵】(四)

那么对于菩萨而言,他学什么都无所谓当然包括外道法,他不在乎这一世二世的流转轮回,毕竟成佛也不是这一世二世可以速成得了,至于他的下一世流转到哪个乌有之乡都不确定、能不能值遇佛法都成问题!但菩萨无论如何的流转他都不会去相信和承认西方的上帝以及灵魂实有的观念,因为这些死的观念和他所发的菩提心是相违背的!

菩萨并不是出家了或在家居士就是菩萨;反而许多真正的菩萨并不出家,而是遍及三界有情各行各业、各种意识形态,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曾经发了菩提心!像我们世间的那些大公无私、舍己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都是典型的菩萨!菩萨在未完成他自身的成佛誓愿前都是有烦恼的寻常凡夫!但真正的菩萨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大公无私以及大悲心!正是这个大悲心促使他不断的流转直至成佛。贪生怕死、妄求福报、企生净土(所谓离心无净土、心净世间净)、没有视死如归的精神那是作不了菩萨的!

对于菩萨而言,当他体证了“法”的不生性、寂灭性,认识到生死之幻相,他就不会再执着於涅槃。菩萨体证到了所谓的诸法实相就是不生寂灭,但同时也是无常苦无我,那么菩萨的大悲心就源自一切有情的业力性的流转之苦。菩萨的责任就是成就按照其誓愿而圆满相应之波罗蜜并成就之。菩萨在无尽的流转中可以发展圆满特定的波罗蜜。圆满世间之五明,所谓一曰声名,即关于语言概念等学问;二曰工巧明,即现代的科学技术;三曰医方明;四曰因明,即逻辑哲学;五曰内明,究研五乘因果妙理,即阿毗达磨。

大乘所宣扬的就是菩萨道,是为成就正等正觉之佛道、辟支佛道、以及成就成为佛陀之首座弟子而设定的。包含了三种誓愿的综合修证次第;包含了作为菩萨所应有的波罗蜜即六度或南传之十度等等。只有当此波罗蜜圆满之时还要等待相应之机缘方可成就之。

故佛教三乘之意,无非都是解脱,涅槃道只有一不会是二,只是各自之目的不同而已,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因为涅槃的结果都一样——不再受轮回之苦。三乘行人最终都还是要走四果的道路而彻证涅槃。佛陀和辟支佛是由自己所发现之四圣谛而证悟,而首座弟子还是要经过听闻佛法而证悟,如舍利弗和目犍连。

可以讲南传和北传一点都不矛盾,一是声闻解脱道,一是大乘菩萨道,所谓“道”不同而不相与谋,此道非彼道,究竟目的地是一样的,故修行佛法要根据自己之志愿是想求解脱还是想成佛而有所简择;南传上座部是解脱道之依托,当然南传也有菩萨道,只是没有人提倡也很少有人按南传菩萨道修行。菩萨乘是难行道,声闻乘是易行道。不然,如果没搞清楚佛法修证之分野,就会越学越迷糊,越修越神经!
由于社会形态的不同,中国也只能适合大乘佛教;虽然如此,但也不能把大乘佛教神秘化和迷信化。

而禅宗是独立於大乘的所谓教外别传,他可以讲不属于大乘系统,但是却真正的贯穿了三乘即菩萨、独觉、声闻,这个后面会有所涉及。
楼主 游游山也玩玩水  发布于 2017-01-25 12:34:10 +0800 CST  


楼主 游游山也玩玩水  发布于 2017-01-30 12:41:22 +0800 CST  
【(三)佛教三乘之内涵】(五)贯穿三乘之阿毗达磨(一)

南北传阿含经里面都有记载,即佛陀某个时期到仞利天为其母摩耶夫人(那时摩耶夫人已经是另外一个天人了)以及其他天人宣说《阿毗达摩》三个月,所谓的天只是另外不同的时空维度。於仞利天说法后至早上托钵时回来而照常托钵,其时,他每天於一池塘净身时分别为舍利弗和目犍连或许还有大迦旃延宣说阿毗达磨之精要,故有三种毗昙。佛陀为何会分别为三个弟子说不同之毗昙,概阿比达摩之分量太过庞大和深奥,不是一个弟子所可以掌握的。故至今有《舍利弗毗昙》《毗勒》《八犍度》,依《大智度论》所言,入三种法门而观察佛语,则有毗昙门、毗勒门、空门等等。三种毗昙,即流传至今的南传七论:双论、法聚、分别、界说、人施舍、发趣、论事,其中论事是后人所作。后来由于十八部之分裂而对论有了不同之解读,其中北传《舍利弗毗昙》由于翻译较早,甚难解读,又由于大乘流行,而对部派之论书不怎么重视,有些已经失传,非常之可惜!
楼主 游游山也玩玩水  发布于 2017-01-30 12:44:24 +0800 CST  
【(三)佛教三乘之内涵】(五)贯穿三乘之阿毗达磨(二)

以《阿毗达磨》而论,佛陀在仞利天说的肯定非常之艰深!非凡夫所可理解,故流行於人间之阿毗达磨,是非常简短的。故知阿毗达磨一定是贯彻三乘,因为大乘没有独立之阿毗达磨,这是显而易见的。虽然也有不少后来之人所造之论,也不超出部派佛教流行之阿毗达磨之奥义。

后来属于上座部的说一切有部之《大毗婆沙论》是对说一切有部之总结,而世亲之《俱舍论》是对大毗婆沙论之修正。(西藏中观应成派以及日本某些派别至今还是以《俱舍论》为入门必学之论书。)。说一切有部的理论建立在三世实有的基础上,而不是幻有。这和原始上座部是明显相反的,吕徴先生认为可能是根据阿毗达磨而发挥出来之解释;而后来之佛教泛灵魂论、泛“真我”论等等大概都和说一切有部有关。当时传入华夏之阿毗达磨以说一切有部为多,比如《阿毗昙心论》等;因为那时说一切有占据优势,故后来龙树所破斥者主要就是说一切有部;只是这些阿毗达磨虽然传之华夏,时值大乘流行,加之译语艰深,故通达者几无。

玄奘当年准备去锡兰带回南传七论,因故没有去成,回来后又忙于翻译,对于这些阿毗达磨之重要性也未加说明,这也是造成北传大乘佛教混乱之原因,不知道修习佛法究竟修证什么,整天只顾玄谈义理,泛泛而空、空而泛泛,缺少实修之指导。如《圆觉经》所言,修证以奢摩他和三摩钵底(即毗婆舍那)相结合等等法门,但是大乘修证缺少相应的实修手册,而犯圆觉经所谓的止病任病作病灭病等等。比之南传以阿毗达磨为依据,以清净道论为指导诸次次第而修而证来讲,北传和清净道论相应的是《解脱道论》,然而都仰大而贬小,魏晋时期来华之声闻、证果而有神通者也不少,但当时都去学大乘而贬声闻。不知道佛法三乘之内涵,以至于后来的空谈义理者众,修证成功少!
楼主 游游山也玩玩水  发布于 2017-02-02 13:14:27 +0800 CST  
【(三)佛教三乘之内涵】(五)贯穿三乘之阿毗达磨(三)

阿毗达磨的核心内涵是什么?
佛陀所说法
阿毗达磨论
有为法有三
色心和心所
无为法有一
涅槃寂灭法
有为和无为
除此无有他

如阿搙楼陀尊者之《摄阿毗达磨义论》中所说:
无上正等正觉者,及诸正法最上僧
归命礼敬我当说,摄阿毗达磨义论
此中叙说对法义,依第一义有四种
心心所色及涅槃,摄一切法尽无遗

这就是整个阿毗达磨论之核心内涵,就是四个究竟法色、心、心所、涅槃。通俗的意思就是精神现象和物质现象以及超脱了一切现象的涅槃法;而究竟法的意思是指它们不是由概念所构成的组和法而是真实“法”的呈现。如果正真搞懂了这四个究竟法,也就是四个真实法,则於三乘之内涵自然明了。
楼主 游游山也玩玩水  发布于 2017-02-03 15:42:11 +0800 CST  








楼主 游游山也玩玩水  发布于 2017-02-04 17:31:15 +0800 CST  
【(三)佛教三乘之内涵】(六)佛教三藏(一)

去古已远,历史文献之浮尘逐渐被抹去,古代社会由于交通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对文献的解析是很困难的。但是处于今天信息场异常发达之年代,完全可以运用一切手段来分析古代文献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对于佛教而言,这些历史文献毕竟会对学习佛学修证佛法的人产生很大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之记载,见于《魏略西戎传》,时大月氏国使伊存来华授《浮屠经》,年代概於公元元年。西汉张謇出使大月氏国时(公元前139年),佛教还未传入大月氏。而佛教传入中国一般公认的年代是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这个时期正是印度大乘佛教兴起之时,公认的第一部佛经是《四十二章经》(即《法句经》的早期节译本),后来大小乘逐步传入。
安息人安世高所译经典以说一切有部禅法为主(公元150年左右),如《阿含口解四圣谛经》、《安般守意经》《九十八结使经》等等;这个时候上座部已经分化出说一切有部,贵霜王朝之迦腻色迦推崇说一切有部,上座部开始南下东移。
而西域月氏人支娄迦谶所译经典以大乘般若为主(公元180年左右),如《般若道行品》、《首楞严经》(不是后来的那个楞严经)、《般舟三味经》等等。
朱士行或许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出家受戒的和尚,公元260年他去西域取经,带回《放光》和《道行》。
这个时期一直到魏晋南北朝都是对佛法的摸索时期,对佛教究竟讲些什么都处于懵懂状态,经常和老庄玄学相提并论。随着来华梵僧的增多,尤其是菩提达磨和鸠摩罗什对中国佛教产生了深远之影响。

法显(约公元399年自长安出发)到五印时是大乘佛教之中前期,印度大陆的部派佛教开始衰微,而大乘唯识古学开始没落而唯识新学开始兴起;玄奘到五印时是大乘佛教之中后期,唯识新学已经兴盛,部派佛教基本上快消逝了,西域各国还剩下说一切有部之支脉,锡兰岛和缅甸一带还有正统之上座部佛教流传。玄奘带回的部派经典都是说一切有部的文献,那时去佛灭已经有一千年了!
楼主 游游山也玩玩水  发布于 2017-02-04 17:33:08 +0800 CST  
【(三)佛教三乘之内涵】(六)佛教三藏(二)

佛陀逝世百年间就有人把佛经记错,比如阿难某天听见一小沙弥颂曰:
若人生百岁,不见水潦鹤
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见之

阿难闻之,纠正道:
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
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

后此沙弥闻言,告知其师,其师曰阿难昏老,定是记错。
阿难闻言,而有般涅槃之念,当他一百二十岁时於恒河中流之空中,自运火三味而般涅槃。故有偈曰:
具多闻之持法者
大觉宝藏守护者
世间之眼阿难陀
已达究竟涅槃果
多闻强记之觉者
记忆敏锐且坚定
传承正法之长老
阿难陀也大宝藏

佛教经典之结集,南传到现在已经是第六次了。
第一次结集是佛灭三个月后於王舍城七叶窟有五百阿罗汉参加会诵而结成三藏。
阿难起首诵,以其多闻一
戒律第一者,当属优婆离
舍利弗弟子,诵出阿毗昙
经律论者三,三藏之结集

至于第一次集结,诸大弟子各有争议,如富楼那尊者即拒绝参加结集,故三藏系统不一,亦是后来部派佛教争端之始。
第二次乃佛灭后一百年或一百一十年,发生吠舍离事件,而有七百阿罗汉集聚吠舍离城参加辩论结集而成,后来又有万人参加之大结集,彻底导致部派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
第三次佛灭后大概两百到三百年间,由阿育王组织六万人参加之大结集,确立上座部之正统地位。
前两次结集基本没有形成文字记录,直到阿育王时方用摩揭陀语即现在之巴利语记录形成文献。
至此各个派别可能已经分别形成了自己之三藏系统,甚至於有些派别主张有我或背后的“真我”!
到佛灭的四百年时的贵霜王朝,在迦腻色迦王护持下,会集迦湿弥罗国之五百阿罗汉以说一切有部为主而形成了说一切有部之经典。
佛灭四百年至八百年的笈多王朝时,婆罗门势力重新崛起,迫于婆罗门教之压力,而开始用梵文记录经典。
楼主 游游山也玩玩水  发布于 2017-02-05 14:30:21 +0800 CST  

楼主:游游山也玩玩水

字数:73224

发表时间:2017-01-13 04:5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29 13:32:29 +0800 CST

评论数:7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