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哲学思想探讨】

【佛教哲学思想探讨】

【引言】

(一)

诸谛四句胜,诸道八支胜
诸法涅槃胜,世尊智慧胜
此乃唯一道,古仙人之径
顺此正道行,解脱趋寂静

诸行皆无常,诸行皆是苦
诸法皆无我,常以慧观照
汝等应自勤,导师唯如来
疾速除诸障,直达涅槃境

导师般涅槃,当以自为依
当以法为依,不以异为依
常以慧观照,汝等应自勤
顺此唯一道,古道境幽深
——法句道品集

乔达摩坐於尼连禅河畔之菩提树下,食用善女子输迦陀供养之乳靡,然后自誓曰:
吾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
宁可碎是身,终不起於座
后历经七七四十九天,於最后一天之凌晨时分,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具一切种智而成就佛道。于是说偈言曰:
造屋之人,终为所获
今此房舍,毋令再筑
屋顶已顷,梁柱已折
心离造作,贪爱尽灭
——南传法句
楼主 游游山也玩玩水  发布于 2017-01-12 20:57:00 +0800 CST  


楼主 游游山也玩玩水  发布于 2017-01-12 21:06:55 +0800 CST  
(二)

其时佛陀於成道之第一周沉浸於法喜之中,於第二周思维甚深之因缘法,於第三周消除天人之疑虑,於第四周思维阿毗达磨而致身放六色光芒,於第五周遇路过之婆罗门并解答其问,於第六周龙王摩车灵陀为佛陀遮雨,於第七周於菩提树下享受解脱之乐。而后世尊乃说偈曰:
听闻证知,觉证之人
独处之乐,其乐无穷
一切众生,有心识者
自制不害,其福难计
不受贪嗔,无知束缚
厌离欲乐,其福何如
但当能舍,骄慢我痴
其福无上,一切人天

而后佛陀有感于此法之艰深难解、超越世间逻辑、不可思议,而不愿说法。故说偈曰:
甚深不易法,无需宣於众
贪嗔束缚人,实难了此法
贪婪愚昧者,不见此正法
此法逆世法,深奥妙难识

时大梵天王等一众天人劝佛陀说法,而说偈曰:
三界久迷闇,无有佛出世
如不宣讲法,世将更沉沦
世间凡夫者,犹如众莲花
有人甘沉沦,有人刚出水
有人傲然立,不染於俗尘
佛陀大悲心,更具一切智
如不宣法要,世将更沉沦

时世尊以佛眼而观察世间,见三界有情:
人根有利钝,善恶亦区分
有人欲染轻、有人欲染重
有人愿解脱,有或甘沉沦
吾不宣正法,恐世永迷闷

故说偈曰:
开启不死门,听闻与信者
意念疲倦故,不授善妙法
楼主 游游山也玩玩水  发布于 2017-01-12 21:13:46 +0800 CST  
(三)

佛陀于是乎决定宣讲法要,路遇两位异国商人,二人皈依佛皈依法,佛陀为二人授记来生当做天人云云。佛陀最初原想为其两位外道老师宣讲法要,时天人告知二人不幸过世,佛陀复又以天眼观察,确知二人已经过世。又想起跟随其一起修行之五比丘,于是往几百公里外之伽尸国波罗奈城附近之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比丘说法,又路遇裸形外道优婆迦,而以偈言答其问:
战胜一切,觉悟一切
不著一切,舍弃一切
致心一处,禅思贪灭
目觉一切,何人为师
我自无师,亦无等者
於此世间,乃至天人
无有诤者,实乃罗汉
为无上师,而证圆觉
清凉安稳,至不死道
欲赴伽尸,转动法论
于此茫茫世界,雷起不死之鼓!

于是乎来到鹿野苑,初转法轮,宣讲以四圣谛为核心之《转法轮经》以及《无我经》。憍陈如当即证入斯陀含果,余四比丘证入须陀洹果,而迈入圣者之流。于是建立僧团,宣说四圣谛之中道法要,初制戒律,而佛教之雏形渐具。
从此世尊擂起法鼓,大吹法螺,撼动三界之基,震慑流转之轮;四十五年不息,利益三界无数有情!

(以上段落之偈颂部分引用南传佛教之经典,文字略有改动)
楼主 游游山也玩玩水  发布于 2017-01-12 21:19:29 +0800 CST  
(四)

以佛法而言,其超越世间之一切法,而导向不死之境,故称之为出世间法。以佛法唯依实践而体证故,而超越世间之一切哲学理论;又以法本然寂静不生故,而超越世间之一切宗教。佛教者,仅仅以实践和维持佛陀之正法律之世间团体。

佛教不是建立於创世神权体系之上的宗教,相反他是彻底反对神权思想之先锋;佛陀必然是以人之形态而成就正等正觉,并且以人之形态而经历生老病死。佛教之根本就是四圣谛以及无常苦无我,以及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的三十七道品的人间自我觉悟实践之手段。虽然如此,但也可以用哲学之手段来探讨佛法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以及这些思想对世间人文科学等等的影响。

以下之探讨仅仅是俺个人对佛教经论之理解,对一些问题做一下哲学性的思考;不具体引用某些经典,主要依据南传阿毗达磨个人之理解来阐述。为什么要依据南传之阿毗达磨,主要是因为大乘没有相关的阿毗达磨论藏,而阿毗达磨却是佛法之核心,是对整个佛法的系统化理论化,是依据佛陀之一切种智而证得的也只有佛陀可以宣讲的。略微按照如下次第逐节论述:
(一)略述佛法之内涵
(二)佛教基本概念
(三)佛教三乘之内涵
(四)概念和诸法实相之关系
(五)本体论与非本体论
(六)现象和本质之探讨
(七)略述贯穿三乘之“法”
(八)因缘法及其内涵
(九)“空”之思想探讨
(十)意识、精神领域之探讨
(十一)仙人之古道
楼主 游游山也玩玩水  发布于 2017-01-12 21:26:22 +0800 CST  
插张图片待续。。。



楼主 游游山也玩玩水  发布于 2017-01-12 21:43:24 +0800 CST  
【(一)略述佛法之内涵】(一)

人若不知苦,学法何有益
知苦知苦因,常以慧观照
沿道迹因灭,因灭趣涅槃
大雄揭示法,法自无有生

何谓佛法?简而言之,佛法乃世尊成就正等正觉所证悟关于宇宙人生之真相,也是唯一之实相,即四圣谛:苦、集、灭、道。而从世尊之所具有一切种智来看,佛法之范围是无限的,即一切法都是佛法。佛法不仅仅包含佛教三藏系统之经律论,反而三藏系统之所谓之佛法仅仅只是从佛教修证系统而言的。

从佛教之设教目的来看,佛法是导向解脱苦的束缚而趣向寂静不生。从佛法的性质来看,“法”就是本然的寂静不生但却又是无常苦无我,这是从一般角度来看是一种非常矛盾的关系,但其实一点也不矛盾。从构成“法”的要素来看,法就是指四种究竟法,即色法、心法、心所法、涅槃法。既然是究竟法就意谓着这些法都是“法”之真实呈现。从法之相状即法所显现之现象来看,一切一切都是法之真实呈现。

世尊转法论,颠倒大乾坤
佛法逆世法,也不异世法

故佛法根本上来分,则可以分为有为法和无为法。有为法指一切现象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而无为法只是涅槃。
楼主 游游山也玩玩水  发布于 2017-01-13 13:11:58 +0800 CST  
【(一)略述佛法之内涵】(二)

诸行无常,诸行皆苦
诸法无我,寂静涅槃
法性流出,有为无为
真实境界,不可思议

当年佛陀到三十三天为天人也包括他自己的母亲摩耶夫人的后世宣讲阿毗达磨,整整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才宣讲完毕,可见阿毗达磨所包含之内容是非常庞大。但不管佛法所蕴含的内容如何广大,他的基本内涵却是一定的。

佛法的根本内涵就是四圣谛,即苦集灭道,除此以外没有别的东西了。而伴随着四圣谛的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的三十七道品都是围绕四圣谛的相关论述;而因缘法是构成四圣谛的关键核心因素。其他的诸如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的构成以及业力、轮回流转等等相关内容都离不开因缘法,故说因缘法也是佛法的核心内容。总之佛法的内涵就是趣向解脱,除此以外没有别的!

世尊因苦而出家修道,探求解脱苦之道迹,从而体证四圣谛、宣说四圣谛。这就是佛法之根本内涵。

一切佛教的实践理论都是源于佛法的四圣谛和因缘法,检验是否佛法的唯一根据就是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行是苦、诸法无我。三法印不是佛陀提出来的,而是根据佛陀所阐述的经律论由诸圣弟子们总结出来的;虽然佛法是无限的,但凡是没有宣讲无常苦无我的都不属于佛法的范畴。
楼主 游游山也玩玩水  发布于 2017-01-13 13:27:19 +0800 CST  
插张图片待续。。。



楼主 游游山也玩玩水  发布于 2017-01-13 13:42:06 +0800 CST  
【(二)佛教基本概念】(一)

佛教的目的是什么?
佛教的目的是解脱世间流转之苦的束缚。对于世间的伦理道德而言,自有世间的法律以及伦理、普通的宗教来约束。而佛教是出世间道,虽然佛教也重视这些世间伦理,但却不是他的主要目标!佛教的主要目的就是跟随佛陀这个已经彻底解脱了苦的人而踏上这个解脱之古道;在佛陀所宣扬的正法还没有消逝前,一切凡夫只要踏入这个解脱之古道、都有可能在今生就获得解脱!实现彻底的自由、真正的自由!

人间佛教并不是指世俗佛教,人间佛教是指生为人的有情都有自我觉悟自我解脱的可能。从这方面来讲,世俗化的佛教只能导向迷信,而不是导向解脱。走向解脱不一定是非要舍离尘世出家,在家信众最高也是可以证入阿拉含果。

故知,人间佛教之意义就是如佛陀所讲的:
自为己洲屿,自为己依怙
当依於正法,无求他庇护

一切有情包括天人没有不死的,没有永恒的存在!世间没有救世主、没有创!一切一切皆遵从“法”的因缘性的展现,这也是人间佛教之真义,而非世俗化佛教之念咒、求神、烧香、拜佛!佛陀虽然有无量之慈悲,但不可能救渡、保佑、加持任何一个人,而只是所谓之“法施”,至于觉不觉悟那是你个人的事;菩萨也只是还未成就佛道的寻常凡夫,更加不可能搞一些怪力乱神之举;而世间之怪力乱神只是某些低等级别之天人或鬼类为某种目的而加惑於某些求之於他的人。

佛陀历来强调,唯一的可以导向解脱的法门就是四念处!再没有其他法门可以导向解脱了。
楼主 游游山也玩玩水  发布于 2017-01-13 20:03:18 +0800 CST  
【(二)佛教基本概念】(二)

什么是佛?什么是佛陀?什么是辟支佛?什么是声闻?什么是独觉?什么是菩萨?

何谓佛陀:
无师自证,自觉觉他
以无师智,利器之轮
斩断一切,瀑流烦恼
以大悲心,正等觉智
身相所显,三十二相
八十种好,殊妙庄严
身金色中,大放光明
诸波罗蜜,遍满芳芬
俱六神通,人天之师
世之所尊,名号佛陀

所谓菩提即觉悟之意,而佛就是觉悟者,一般通俗的以“佛”来称呼那已经成就了正等正觉、具无量慈心、具一切种智者。佛陀所具有之特质就是:
无师而自证,自觉亦觉他
具有一切智,宣说四圣谛

所谓一切种智并不是佛陀知晓一切事物或说现象,而是指佛陀有意要知道时他便会知道任何他要想知道的事物或现象;知道一切现象过去现在未来之发生、发展。。。譬如经典中经常可以看到佛陀述说某人的过去现在未来之因缘等等。对于一切种智之究竟境界唯有佛陀知道。
而佛陀一般特指我们现今世间的释迦牟尼佛,他是贤劫以来的第四尊佛陀。

何谓辟支佛:
无师而自证,自觉不觉他
不具一切智,无法说四谛
虽有大悲心,无力渡世人
可以讲辟支佛是一位孤独的觉悟者,他虽然知道四圣谛,他也具有无量之慈悲,也可以教导弟子,但是就是不能宣说四圣谛而让弟子觉悟,这也算是一种悲哀哦!因为只有四圣谛是觉悟的唯一古道!他只出现在两尊佛陀之间的空白期。

声闻是跟随佛陀所开辟的解脱之古道而踏入这条古道企求解脱苦的束缚的人,这样的人自称为佛陀的弟子,只能靠听闻和修行佛法而证悟,声闻弟子在未证入入流果前都是凡夫俗子。

独觉是誓愿成就辟支佛的菩萨,在未成就辟支佛道前都是凡夫俗子。

而一般我们经常讲的菩萨特指那些誓愿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有情,故也称为觉有情。只有被佛陀授记者方可称为真正之菩萨,而要得到佛陀之授记需要八个条件:
是人而非人,六根要具全
必须是男人,非女非中性
隐士或佛子,信奉业力说
具足五神通,四禅和八定
波罗蜜圆满,足以证罗汉
无上大誓愿,足以成就佛
不惜失身命,圆满波罗蜜
必须值遇佛,否则不可能

从这些条件可以看出,很多无色界众生都具有,但是无色界的众生由于寿命极长又常在定中,而不能值遇佛陀,故生于无色界是八难之一。菩萨在未成就佛道前都是未灭除烦恼的凡夫俗子。

所谓的佛教三乘并不是佛陀提出来的,而是源自古佛,即三乘之法自古佛就有,这个后面讨论。
楼主 游游山也玩玩水  发布于 2017-01-14 10:30:29 +0800 CST  
【(二)佛教基本概念】(三)佛陀出世之周期

佛陀出世之周期

佛法不离世间法,故必也遵守世间之道理,以此之故,在此世间某个周期内同时只能有一尊佛出世,而不可能出现两尊佛陀,这就是“法”的定律。
同样,佛教之存在也必遵守世间之道理,有其自身之成住坏灭。
譬如一个正常之国家,在一定时期必只能有一个国家领导人,一个正常组织必也只能有一个组织领导人。
当正法隐没之时,辟支佛便应机出世,但是由于此时世间之人已经没有能力接受佛法,并且辟支佛也没有能力宣讲四圣谛,故此时属于佛法的隐没期。
直至机缘成熟,世间之人有能力重新接受正法时,就会有新的佛陀应缘而生,而重新开创一代时教。

至于大乘某些教派的所谓人人是佛、个个是圣、即身成佛等等观念都是基于人人都有成佛之可能性而提出的口号而已。都是基于人人都有那个自我觉醒的“觉悟之性”,这个“觉悟之性”和佛陀无二无别。
那么有谁能够在今天敢于宣说自己成就了佛道呢?敢于宣说自己成就佛道的是在末法乱法以及佛法消隐时期的邪门歪道!

当年佛陀成就佛道之时,世界为之六次震动,光芒照耀三界,天人猜测可能有大阿罗汉降临人间,于是於佛陀成道之第三周来至佛前确认。佛陀为了消除天人之疑惑,而示现神通,以七宝铺就经行之道,脚踏莲花行走其上七天之久。至此,天人方自相信和一切古佛一样,新的佛陀已经诞生!于是大梵天王说偈曰:
佛陀世所希,万亿劫难遇
地震动有六,光芒遍三界
化现大神通,解答天人疑
六道所依怙,重降临人间
楼主 游游山也玩玩水  发布于 2017-01-14 17:39:49 +0800 CST  
【(二)佛教基本概念】(四)佛陀之授记

佛陀之授记。
为什么说佛陀可以给还没成就佛道的普通人授记云汝当於某某时成就佛道号称某某佛?这是因为,佛陀的境界只有佛陀知道,神仙也只有神仙知道。如同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他可以知道什么样的人能够作为未来的国家领导人,知道什么样的人可以承担什么样的职位等等。当然了,这只是譬喻,毕竟世间的凡夫不可能和佛陀相比,因为世间凡夫经常的犯错误,而佛陀是具一切智者,佛陀之授记必然会实现。

佛陀除了给候补佛陀授记外也可以给辟支佛授记,但并非所有的辟支佛都是经过授记的;也还可以给某个凡夫授记,如在经典中经常可以看到佛陀也为那些凡夫授记当在何时成就道果或生为天人等等。
楼主 游游山也玩玩水  发布于 2017-01-15 11:44:31 +0800 CST  
【(二)佛教基本概念】(五)涅槃之一

什么是涅槃?
对于涅槃,佛陀从来不描述涅槃是什么,而反复的讲苦的熄灭即是涅槃。如《相应部》所说:善友,何为涅槃?贪之熄灭、嗔之熄灭、痴之熄灭,此即为涅槃。
但涅槃不是断灭,苦的熄灭的同时就是涅槃的获证!涅槃是四究竟法之一,意思就是真实存在的,由于限于语词的描述,也只能如此说,涅槃其实是不关乎存在不存在、真实不真实!
如南传《中部》之《见经》中佛陀所说:抛弃、根除一切色受想行识,如同棕榈之根桩,不复存在,亦不可於未来而再生。圣者从五蕴而解脱,其法不可思议、深不可测,如同大海。不应说其往生,不可说其不生,亦不可说其非生非不生。

如舍利弗所说:
不恋生和死,具有高妙智
心常作观想,色身一旁置
既不希求死,亦不贪念生
所作皆已作,所办皆已办
重轭已放下,永远不再生

如罗睺罗所说:
我是佛之子,漏尽无再生
知法有慧眼,罗汉得三明
爱欲已断绝,魔网已破除
贪心已拔离,涅槃清凉处
(三明即宿世明、天眼明、漏尽明,明即智慧)

涅槃存在於何处?
如《弥兰王问经》所说:观看东南西北,无一处可为涅槃之处所;然涅槃又无处不在。如同火不在任何地方,只有因缘条件圆满而呈现。
如《边际经》佛陀说:在此六尺之躯,五蕴之身,知苦、知苦之因、知苦之因灭、依正道而行,抵达涅槃。涅槃非为所作、亦非为能作。
如《相应部》佛陀说:裂化、流淌、燃烧和移动之四大再也不能找到所依之处。

是谁证入涅槃?
依照佛陀之教诲,一切无常苦无我,没有一个本所依。没有一个可以独立实存的灵魂存在,没有一个什么“真我”“大我”“背后之我”等等,人只是一堆名色概念!
如《清净道论》所讲:
只有苦之存在,而无苦之受者
一切无有作者,亦无有所作者
有道路之存在,而无有行路之人
有涅槃之呈现,但无有证入之人
楼主 游游山也玩玩水  发布于 2017-01-15 16:46:02 +0800 CST  
【(二)佛教基本概念】(五)涅槃之二 涅槃是如何证入的?

涅槃是如何证入的?
为了说明一下涅槃是如何证入的,由于笔者不是佛教徒,只是个哲学爱好者,更没有什么修证体验,对涅槃之阐释当然不是俺力所能及的了,而是引述南传十六观智里面的一段文字。十六观智是历代阿罗汉祖师们对七清净的进一步的细化。
【十六观智分别为名色分辨智、缘摄受智(因缘智)、三法印智、生灭随观智、坏灭随观智、怖畏现起智、过患随观智、厌离生起智、欲解脱智、审查随观智、行舍智、随顺智(过渡智)、更改种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

13.种姓智(行道智见清净) (gotrabhu nana)

此智在是在通往道智(第十四观智)的道剎那生起时所引发的智能,而此智不同于前面其它观智的地方是此智以涅槃为所缘(出世间),但心仍属于世间。虽然不再以身心为所缘,但此智尚未完全达到出世间,而前一观智的心和所缘都还属于世间。

在此观智中,心的智慧使修行者从凡夫转变成圣人,这是在生死轮回中,心第一次以涅槃为所缘,虽然是以涅槃为所缘,但此智还无法完全断惑。
阿姜念说此智就好像刚开始从事一件工作的工人,对他的工作尚未完全熟悉一样——这即是为什么此智还无法完全断惑的原因。

14.道智(智见清净) (ariya magga nana)

此智生于道心之中,而道心是以种姓智(第十三观智)为助缘,如同第十三观智一样,此智也是以涅槃为所缘,但此智已完全断惑并且心和所缘都是出世间。

此智在以四个道心的力量完全断惑的过程中,是第一个生起的道心。当这个道心生起时,即证得须陀洹果(入流果)(注1)。虽然这个道心生起仅一剎那,但却使生命减少到最多仅剩七番生死便可脱离轮回了(入流)。

(注1:后面三个道心导致更高的果证:斯陀洹(一来)、阿那含(不来)、阿罗汉。)此智称为八正道中的正见:对四圣谛的正见。此阶的智慧像是雷雨中的闪电一般,因为它是非常强,非常明亮而突然的。

道心第一次生起时称为入流道。在更高的道果上,又生起了三次。修行者第一次成为圣者,他不会再堕于四恶趣中了。

此智是乐的——出世间乐。共有四个出世间智:
1.须陀洹道(属于入流识)
2.斯陀含道(属于一来识)
3.阿那含道(属于不来识)
4.阿罗汉道(属于阿罗汉识)

15.果智 (phala nana)

在七清净中,此智称为智见清净,道心(道识)在前一观智(第十四观智)生起时,是以涅槃为其所缘并且完全断惑——然后在此智中,果心生起的感觉是非常深刻而寂静的。这种顺序称为法决定,是次第的模式——亦即果心总是跟着道心而来。果心生起时,有时是三个剎那,有时是两个剎那。根器较利的修行者跳过遍作而从近作开始,然后随顺、种姓、道、然后果心(成果)是三次而非两次。

果心是从道心而生的出世间果,果心一生起,就灭去——它是没有作用的。果心灭去之后,涅槃不再是心的所缘了。在果智时修行者第二次成为圣者(第一次在道智——第十四观智)。他现在称为须陀洹果的圣者,并可确定最多再七番生死就可以圆觉了。
楼主 游游山也玩玩水  发布于 2017-01-15 17:16:40 +0800 CST  
插张图片待续。。。


楼主 游游山也玩玩水  发布于 2017-01-15 17:17:45 +0800 CST  
【(二)佛教基本概念】(六)四圣谛

外道毗离达瓦伽得他心通,时佛陀至舍卫城,其神通失灵,于是皈依佛陀而出家修道,证得阿罗汉果。其说偈曰:
我今皈佛处,有益实无损
慎察我此举,甚感得幸运
佛法不思议,内蕴四圣谛
吾今学佛法,证悟真实义

世间任何宗教或哲学都可以发现无常变易以及苦,但是都从来没有宣说无我。只有佛陀第一次的提出了无常苦无我同时也是寂静不生这一恒古之真理!这一真理就是四圣谛。

何谓四圣谛?为何说四圣谛是佛法之核心内涵,是核心中之核心,诸法实相就是四圣谛,任何成就佛道的佛陀都在宣讲四圣谛!谛,意为如是或实相。
四圣谛就是苦谛、集谛、灭谛、苦灭道迹。同时包含了无常苦无我和寂静涅槃以及八正道。而从四圣谛又可以推出因缘法这一佛法之核心;从因缘法又可以推出三世因果理论和业力流转等佛教思想;从业力流转又可以回归到四圣谛之苦谛集谛;从因缘法又可以推出无我和空,无我和空的真正含义就是没有一个可以独立自存的实体或说自性。从无我空又可以推出无常苦;从无常苦又可以推出苦谛道谛等等。
如此看来,四圣谛相互相依而存的,否定任何一个都是否定佛陀之教诲!

什么是苦?苦的范围太过广大,一般如《转法轮经》佛陀所说:
诸比丘,此是苦谛。生为苦,老为苦,病为苦,死为苦,怨憎会为苦,爱别离为苦,求不得为苦,总之,此五蕴之聚即是苦。

集谛意为苦之因
苦的根本就无明和以我为中心的欲望。
如法句经云:
从贪生忧
从爱生怖
离於无忧
更无恐怖

何为灭谛?苦的熄灭就是灭谛。
何谓道谛?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所谓的“正”就是中道之意。

第一谛涉及了自我或自性之构成都是苦,都是由于无明而盲目对我或自性的执着。认为有恒常之我之存在,认为万物都是恒常不变从而导致苦的产生。
第二谛是对苦之真相的分析和体证,看到了我们身心之中所潜伏之强大能量——贪欲,由此而涉及到过去、现在、未来而暗示了轮回流转以及业力之可能性。佛陀是承认生死轮回流转以及业力的。
第三谛是超越逻辑超越世间的如实谛,必须要靠自己来觉悟来证取,靠生起慧眼法眼而获证。
体证第三谛就必须修习第四谛
由于消除了烦恼不净故此迁流不息之意识得以宁静。

四圣谛是佛陀亲自体证而获得之实相,而非玄学;是佛陀抛弃了一切权威而发现的中道;是彻底抛弃了一切盲目之信仰,而以实证实修可以证取的。作为真理四圣谛是不会随着时间之变易而消亡。正如佛陀所说:
执取五蕴即苦,看到苦就会看到苦之因,看到了苦之因就看到了苦灭之道迹,苦之熄灭即是涅槃。
故四圣谛是佛法之核心,而佛陀也反复说四圣谛是通向解脱的唯一捷径!

(根据南传阿毗达磨整理而成)
楼主 游游山也玩玩水  发布于 2017-01-16 13:22:52 +0800 CST  
【(二)佛教基本概念】(七)四念处

四念处简单讲就是止观双运,一般有两个途径。念指念心所,它的作用就是让心沉入所缘而专注於所缘,也就是就是正念。

对于定行者,利用修习禅定最少达到初禅并且熟练后出定,利用禅定之定力来进行毗婆舍那的观行,即观察了知自己之身心现象,通过止观而达到一定的观智,逐节上进而证入涅槃。

对于观行者,一般可以称之为毗婆舍那即观行,适用於不愿修定的行者。利用刹那定或一般最好有未到地定的定力,於日常行住坐卧间、不间断的觉照当下的身心现象。仅仅只是觉知而不是干涉,觉而照、照而觉、念念不住,如水入荷叶而相互不粘。当下的念头念念分明而不住,故禅宗称之为无念。这也是禅宗的功夫哦。念头起时任其起、念头灭时任其灭,绝不在念头上有攀缘而形成概念。如此用功,假以时日,而观智生起,於某一刹那而证入涅槃。
有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阿难,当第一次结集时,只有阿难为有学比丘,仅仅只是个须陀洹。阿难为了能够参加结集而日夜经行,到了黎明时分实在是疲劳无力,而欲躺下休息片刻,就在他刚刚躺下一头尚未接触枕头之际,就顿证阿罗汉果。

四念处指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
身念处包括对身体当下时刻的接触觉知,如感觉、冷、热、移动、姿势等的专注觉知。当然对于定行者而言,包含三十二身分不净观,九墓墟观、十遍、念住呼吸等等。
受念处是对当下感受的觉知,受是名法,而非色法。
心念处是念住当下心的性质,贪心起时知其为贪心、嗔心起时知其为嗔心等等。
法念处是在心清净的状况下来对整个身心现象的觉察思维。包括对五盖、五取蕴、十二处、七觉支、四圣谛等的觉知观察正思维。

禅宗中后期也有两种修证法门
一为临济宗大慧宗杲倡导的参话头,相当于四念处的定行者。利用无有任何意义或意识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来堵塞意识自身的攀缘,这个法门有一个弊端就是容易让心沉入定而坠入有分心,从而体证了所谓的前后际断,以为自己已经开悟或证入了涅槃。

另外一种就是曹洞宗的宏智正觉提出的默照禅,相当于四念处的观行者。

总之四念处就是通过八正道来实现的,即增上戒学、增上定学、增上慧学,并不是专门修行一种,而是有所侧重。所以四念处实际上就是四圣谛中的道谛,故世尊说四念处是导向解脱的唯一法门!实际上三十七道品都是对四念处的细化。
四念处在南传佛教里面衍生了很多种不同的观修方法,但对于定行者而言,差别不是很大。《清净道论》是南传佛教的修证百科全书。

(以上根据南传阿毗达磨总结而成,仅仅供参考)
楼主 游游山也玩玩水  发布于 2017-01-16 19:41:47 +0800 CST  
【(二)佛教基本概念】(八)色、心、心所(一)

色法、心法、心所法、涅槃在阿毗达磨里面都属于究竟法,究竟法的意思就是不是概念法,而是“法”的真实呈现。色法、心法、心所法属于有为法,而涅槃属于无为法。

色法
佛教里面的色法一般指构成我们身体的物质,但也泛指一般的物质世界。色就是变坏之意,用现代的话讲就是物质现象,我们这个现象世界没有不变易生灭的。
色法所显现的四个特性,称之为地水火风四大种,它们不是可以独立存在的。
色法的构成最少有八种要素,即四大种、颜色、味、香、食素(作用是维持色法)这八种要素构成。有情还存在命根色,即维持生命的现象;性根色以分别出男女等。
地大的特性是硬和不可入性、水大的特性是粘和流动性、火大的特性是温度、风大的特性是支持和移动。
色法都以聚的形式存在,不可能有单独的色法独立存在,包括微小的电子都是以色聚的方式存在。不是所有色法都可以被人类观察到。
色法有四种产生的方式,分别为业生色、心生色、食生色、时节生色。
对于无情而言,它们基本上都是时节生色,时节生色的原因是火大种,用现代的话来讲就是能量。佛教里面的无情一般讲是由于共业而成。
对于有情来讲,业生色,嗜好抽烟的人时间长了就会对内脏产生影响;心生色比如,我想移动,那么相关的肢体就会产生动作;食生色就是吃饭,对于花草树木来讲也有食生色。

所谓的时节生色,是指由时节因缘而产生的新的色法,色法属于现象,那么就有生住异灭。当色聚在住的这一刻,於色聚中有一类色法称为火界,相当于能量,它就会产生出新一代的色法,如此不断的产生第二代、第三代色法。由于色聚有不同的特性,那么就会有不同的寿命,有的色聚可以连续不断的产生出新的色法,像这类色聚的寿命就会延续很长时间。比如金,好像万年不变,而实际上是由于它自身的特性决定的,即不断的产生出新的色法。

无论什么色法,它们的寿命都只能维持十七个刹那。总之在阿毗达磨里面对色法的论述是非常的精密而科学,限于篇幅就不多讲了。
楼主 游游山也玩玩水  发布于 2017-01-17 11:30:50 +0800 CST  
【(二)佛教基本概念】(八)心法、心所法(二)

心和心所统称为意识现象或说名法,心和心所必然的俱生俱灭。
心的功能就是识取了知,而心所是心 所具有的、或说心的现象、或说心的内容。一个心的产生最少伴随着七个心所一起俱生。
心只有六种,即佛教里面的六识。而意识最为复杂,它和相应不同的心所法一起运作而产生了不同的意识现象,从而构成了所谓的八十九种或说一百二十一种心。属于识蕴。
心所法包括想、受、以及行蕴里面的五十种心所一共有五十二种心所法。
形成概念记忆功能的是想心所,属于想蕴。
感受到苦、乐、不苦不乐的是受心所,属于受蕴。
触心所是让心接触目标,属于行蕴。
能够作业的是思心所,它同时促使其他名法完成工作,属于行蕴。
能够把名法和所缘连结起来的是作意心所,我们作不作业是由作意心所决定的,属于行蕴。
名命根,色法有命根色,名法也有,作用是维持名法的一刹那的相续,属于行蕴。
一境性,作用是让心专一於所缘,初禅的五支之一就有一境性。
以上七个心所是遍一切心所,即任何心里面都有必须有这七个基本心所。
能够思维分析判断的是行蕴里面的寻心所和伺心所,属于行蕴。
等等。。。
加上色法,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蕴就是集聚的意思,反应到人自身就是各种神经组织和肉体组织。对于有情而言,色法和意识现象不可能分开,而是相互依存。现代医学对神经元的结构还不是很透彻,而所谓的神经元组织大概和蕴集有关。

什么是心?什么是心所?
比如,我们心里面生起了一个念头,那么能够知道这个念头是什么的是心,而念头里面的内容就是心所。如我现在产生了吃饭的念头,心里面知道吃饭这个概念的是心,而“吃饭”是想心所。如我们产生痛这样意识现象,知道痛的是心、而如何的痛或说痛的那种体验是受心所。如我们看见了一棵树,马上知道是什么树的是心,而具体是什么树是想心所,然后我们想靠一下树的那个念头,知道靠树的是心,产生要靠树的是行蕴里面的思心所,然后又觉得这颗树太小了不能靠,知道不能靠的是心,产生思维不能靠的寻伺心所,然后决定靠不靠的是行蕴里面的作意心所。
当然这只是粗略的分析,因为意识现象生灭速度太快。一弹指的时间大概有几万亿的心识刹那,也就是说一秒钟已经产生了几万亿的意识现象。一般人一秒钟能觉察到上十个心识流的生灭就已经很不错了。

心和心所的生灭都只有一个刹那,一个刹那只能生起一个心。
心和心所都属于现象,和色法一样,它不可能单独的运作,而是以意识流的形式运作,即由十七个心识组成一个意识流,和色法的生灭是相应的。

总之,五蕴系统是非常复杂的身心现象,但无论如何,五蕴绝对没有一个独立存在的“我”,也没有一个什么“灵魂”“真我”“小我”“大我”“主人翁”等等。都是因缘而有相互依存不间断的生灭的现象。

阿毗达磨里面对各种有情的精神现象分析的入微入细,非常精准,非佛所不能。
这里只是简单的介绍一下,后面还会涉及到。
(以上根据南传阿毗达磨整理而成)
楼主 游游山也玩玩水  发布于 2017-01-17 16:30:18 +0800 CST  

楼主:游游山也玩玩水

字数:73224

发表时间:2017-01-13 04:5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29 13:32:29 +0800 CST

评论数:7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