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字道破宇宙真理,破解《道德经》三千年谜团。

《道德经》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明白了“相对性变幻”,人人都能读懂道德经。


在我顿悟了“相对性变幻”这个宇宙最基本的法则后,一切的事物都瞬间明了起来,都可以用“相对性”来解释。虽然我写到这里的时候,还没仔细研读后面的章节,但我知道我已经抓住它们的根本中心,接下来只需要去慢慢把他们的详细意思翻译出来罢了。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04-28 10:54:47 +0800 CST  
只要抓住“相对性变幻” 这个根本中心,一切的外在表象你都能勘破。


修炼的人能体悟出修炼的功法;

修身养性的人能体悟到做人处事的道理,

做数学的人能体悟出数学法则;

做物理的人能体悟出物理法则;

做计算机的人能研制出人工智能;

练武的人能体悟出武功心法;

做医生的人能体悟出医学原理;

做领导的人能体悟出管理的方式;

做企业的人能领悟出经商的法门…。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04-28 10:55:49 +0800 CST  





有一个概念, 被世人大大的误解了。

那就是关于 【“大道” 不可言说】 这个认识。

世人读道德经,搞的高深莫测一样,认为 真正的大道说不出,不能说,一说就变味,说出来就不是真正的大道。弄得大道虚幻的不行。


我说放狗屁!这是对《道德经》天大的误解!


老子之所以说“ 道,可道,非“常道”。是因为 “大道”是宇宙最高,最基本的法则,对于宇宙之内的事物来说,这个法则不含任何相对性,所以没有办法用”相对的属性“来描述它,所以只能勉强称之为“绝对”,或”全集“。


为什么说勉强?因为”绝对“ 和”全集“ 这个称呼,也是 相对于 ”整个宇宙的万物万象“ 而言的。


对于“大道”来说,它的适用集合A是“这个宇宙”。只要我们要讨论的事物是”在宇宙之内“ 的,那么我们就是在这个集合A之内,那么”绝对“或”全集“这个称呼就是永恒适用的。


那么这个集合A之外 是什么? 我不知道,老子也不知道,所以老子说”吾不知谁之子“。


但是对于“这个宇宙之内的所有事物”,我们称呼“大道”为 “绝对”或“全集”,是永恒适用的。因为宇宙内的万物万象,都是“大道”这个全集所生出来的“子集”。


怎么生的?
通过变幻相对性!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只能“强为之名曰大”。 真正本质的含义是:任何法则规律都是有适用集合的。只要在这个适用集合A之内,它就是永恒的。只要超出这个适用集合,它就不适用了。


如果你还要跟我说,大道不可以言说啊,说出来就变味了啊。那好,你厉害,你当然对了,因为你都说到宇宙之外的事物了。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04-28 11:01:16 +0800 CST  
没人顶,自己顶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04-28 12:01:25 +0800 CST  
@教父2019

我告诉你:

大道的作用就是变幻相对性,从而生出宇宙万物。宇宙万物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改变。

但人的意识就像是一面镜子,可以反照一切事物,可以自主的选择镜子的角度,和层次。

你的眼里只看到镜子里的象, 看不到 宇宙万物。走了唯心主义的偏路。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04-28 22:34:41 +0800 CST  
@教父2019

给你看看道德经第一章的 第4句。

常无欲,以观其徼;常有欲, 以观其妙.
欲,就是人的主观意识。
无,就是去除。
有,就是加入。
无欲,就是在人的主观意识中去除某个相对性。
有欲,就是往人的主观意识中加入一种相对性。


为什么老子在前面用”无名“ 和”有名', 而在这句却用 “无欲” 和“有欲”?
因为,名是泛指一切相对性。而欲,只泛指一切主观意识上的相对性。
因为相对性是大道所变幻出来的,是客观存在的,不受人的影响。
但人的主观意识,就像一面镜子,可以反照出宇宙中所有的相对性。人的意识,可以选择自己从什么角度观察宇宙。
比如看到一个 高富帅男人,你可以去除 高,富,帅,的相对性,而只把他当一个男人看。
比如你看到 华丽的衣服,和 朴素的衣服,你可以在意识中去除“华丽”和“朴素”的相对性,而只看到 衣服。
比如你迟到 好吃的事物, 和 不好吃的食物, 你可以在意识中去除“好吃“vs”不好吃“的相对性,而只看到食物。


所以说,虽然人的意识不能影响宇宙万物的展现,但人可以决定宇宙万物对他的意识的影响。


所以老子用 “无欲” 和“有欲” 来表达。

你说的 “认知主题” 不过是“欲”, 只泛指一切主观意识的相对性。

而我说的相对性,是“名”,泛指宇宙中一切相对性。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04-28 22:37:29 +0800 CST  
我们再看看第二章,世人流传的通行版的解释。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ù)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04-29 02:18:08 +0800 CST  
再看看以相对性去理解,所得到的真解:


天下人是因为有了 恶的对比,才知道什么是美的。

天下人是因为有了 不善的对比,才知道什么是 善的。

所以,有和无, 难和易,长和短, 高和下,不同的音阶,前和后,都是某种相对性所展现的 两个相对的类别而已。

所有圣人对民众施加影响,要像自然法则对万物施加影响一样。不去人为的扭曲相对性变幻,只通过遵守相对性变幻,使得民众表现出贴近自然法则的平衡状态的各种类别。

圣人要像自然法则一样教育民众,不去用偏驳的、某一些的文字语言去教育,而是通过相对性变幻,使得民众的行为 表现出贴近自然法则的平衡。

自然法则是怎么样对待万物的呢?

它没有直接创造万物,但万物又都因它而兴起。生养了万物,而从不占有万物。对万物施加作用,而从不把持万物。做出了成效,而不赖着不走。只有从不占据身份地位,它才不会失去身份地位。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04-29 02:19:04 +0800 CST  
相对性之真悟:

第一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ù)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下人能区分美和善,都是因为有其相对的 恶 和 不善。

如果天下人都是一样的美,就没有了区别,没有了相对性,美 和 丑的概念 也就没有了。老子借美 和 丑, 善 和 不善 来向人们解释什么是相对性。

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会再讨论。


第二句: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然后老子又接着举例:有和无, 难和易,长和短, 高和下,不同的音阶,前和后 ,等类别都是因为互相有相对性,所以才能被展现出来。

相对的属性,是相互依存的,无法单独存在的,单独存在的类别 就没有了相对性,也就没有了这个类别的定义。

比如说,如果全天下都是男人,就没有了男女的类别。

有一点很关键,世人只看到老子在这里说的“有”和“无”的相对性和统一性,但没有看到“无”和“有”的层级关系。

理解它们之间的层级关系,对理解道德经至关重要。什么是层级关系?我们留待后面再详细讨论。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04-29 02:22:22 +0800 CST  
第三句: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知道自然法则(大道)是如何展现的,所以就告诉圣人对待民众,要依照自然法则对万物的关系那样。

什么是圣人? 圣人就是领悟了自然法则,并且行为符合自然法则的领导人。

圣人对待民众,是像自然法则对待万物一样。虽然无形却又无处不在,只是通过变幻某种相对性,就展现出相应的事物种类。

比如说,自然法则 变幻出 相貌的相对性,万物就必然展现出相应的 美 和 丑。自然法则 变幻出 位置的相对性,万物就展现出相应的 前 和 后。

什么叫处无为之事?

就是不去做人为扭曲“相对性变幻”的事情,而是通过 自然法则变幻相对性,使得事物按照相对的属性,各自归到自己的类别中去。

所以圣人对民众做事,不自以为是的妄加作为, 而是变幻出 做这件事 和 不做这件事的 相对性,民众根据人的天性(人性法则), 自然而然就会去做 相应的事情。


为什么圣人对待民众,不能自以为是的妄加作为?

因为取决于 相对性的数量多少,一个法则可以衍生出N种事物表象。而人的信息获取量有限,只依据某一件或某些事物表现 所归纳出的法则,并不是一个完整的法则,不是适用一切的法则,而是只适用于这件事 或 和某些事物有统一关系的事物 的法则。所以人根据一些事物归纳出的宇宙法则不是常久不变的,人根据一些事归纳出来的人性法则 也不是常久不变的,领导人根据这些法则,自以为是而做出的事情,适应性是相当有限的,做出来的事就有达不到目的的情况。民众根据 领导人做的 有限的一些“适用性有限的”事情,再反过来推导出的法则/规律,就更加的有失偏驳了。


举个例子:
圣人想要无知的民众 迁离 危险的河岸,因为如果河水泛滥,就会冲垮居住地,会有死伤。圣人不是要去做赶着民众,拖着民众迁离这种具体的事情,而是要 让民众 明白 迁离 和 不迁离的 相对性后果。迁离的后果是劳累但是平安,不迁离的后果是 安逸但危险。民众由人性的趋利避害法则,自然就会做出迁离河岸的事情。 如果圣人直接去帮民众搬家,说不定反而要被一些民众打出去。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04-29 02:25:43 +0800 CST  
第3句,继续。

什么叫行不言之教?

就是不偏执于去用某种、某些、具体的语言文字来教育民众,而是通过 人性法则 和 变幻相对性,来达到相应的理念被民众所领会的目的。


圣人教育民众,也是像自然法则对待万物一样。所以圣人教育民众,不会偏执于去用某种具体的语言去教导。

因为语言 是 人们创造出来的有限的相对性变幻的表象(各种各样的字)。语音在中文文字书写上,体现为 横,竖,撇,纳,点,勾,折,等等图形上的相对性的变幻。在中文发音上,体现为 啊, 波,吃,的…等等音节的相对性变幻。

用人们创造的 有限的表象,来表达 自然法则创造出来的 无限的表象,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勉强这么去做的话,在表达上必然不完整,必然会有遗失和残缺。就会有词不达意,难以描述,或描述错误等等。

因为子集是无法完整的描述母集。


所以语音的表达是非常有限定性的,一句话,一个字,可以根据不同的相对性变幻(各种语境),表达不同的意思。也可以是 多种话,多种字,根据不同的相对性变幻(各种语境),表达相同的意思。


举个例子,mimi 这个发音, 在中国,大家会想到女性的生理器官,在马来西亚,可能人们想到的是一种膨化食品的零食,在另一个小国家,却是一种打招呼的语音。

所以说领导人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教育民众,也要向自然法则一样,通过变幻相对性,民众自然就会展现出相应的类别的反应。比如说圣人要教育民众要做好事,不要做坏事。哪怕你是圣人,也没法用语言把天下所有的好事 和 坏事 一一区分并表达出来。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04-29 02:28:08 +0800 CST  
第4句: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这个弗字,是象形字。象征的是“用绳子把两根歪曲的棍子绑在一起,以使得棍子变直”。它的本质意思,就是去除偏执,不偏执于相对的某种属性,去相对性。

老子上面讲了, 贴近自然法则的领导人,对待民众应该向 自然法则 对待 万物的关系那样。然后给我们举例自然法则 是 怎么对待万物的: 自然法则 不直接创造万物,但是万物却因自然法则而兴起;它产生了万物,但从不占有万物;它对万物施加作用,但它的作用从不带主观意向性;它只在适用的时候 对万物 施加作用,不适用的时候 法则就 不对万物施加作用。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04-29 02:31:39 +0800 CST  
最后一句: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圣人要向自然法则一样, 适用的时候就运用,不适用的时候不运用。

打个通俗的比喻,圣人要把自己当成民众的 擦屁股纸 一样:拉了就要擦,擦了就要扔。

擦完了,纸还粘在屁股上不掉,就是功成身不退的处境。人能忍的了纸粘在屁股上一会儿,还能忍的了一辈子?哪怕这个纸粘的再紧,终究还是要被从屁股上撕掉的。擦屁股纸只有 在干完活之后(功成)到废纸篓里去(身退),才不会将来被人从屁股上撕下来(是以不去)。

我们用相对性来解释,就是:自然法则以 “适用” 和 “不适用” ,这个相对性, 把 万事万物 区分为两个类别。对自然法则而言,“适用” 和 “运用”,是一回事,没有相对性。用数学符号来表示万物就是 (适用),(不适用) 或者(运用),(不运用)。这两个叫法,对自然法则来说是一回事。

但如果人因主观因素,在 “适用” 和 “不适用” 的相对性上,再变幻出 一个主观上的 “去运用” 和 “不去运用” 的相对性, 万事万物就被区分为 2的2次方,即4类。

用数学符号来表示万事万物就是
(适用,去运用),
(适用,不去运用),
(不适用,去运用),
(不适用,不去运用)。

由此人们创造出了,(不适用,去运用)和(适用,不去运用) 这两类事物。

其中(不适用,去运用),在人类活动中,可以被称作“居”,意思就是:不适用的时候你硬要运用,不需要你的时候你赖着不走。

相对的,(适用,不去运用)在人类活动中可以被称作“去”,意思是:适用的时候你却不运用,需要你的时候,你人却不见了。

前面老子说过,相对性产生的类别 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要想没有“去”,就不能有“居”。

所以圣人要去除人因欲望而产生的这个 主观相对性, 世间的事物就又变回 符合自然法则的(适用),(不适用)这2类了。

古人把此称为 “返璞归真”。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04-29 02:35:49 +0800 CST  
相对性之真解总结:

老子在第一章总纲里面,告诉我了们“相对性变幻”是人们观察自然法则 和 自然法则的展现的关键。

接下来,老子给我们举例解释了什么是相对性,以及相对性划分出的类别 是 相互依存的道理。

通过将自然和人类社会类比,老子告诉我们,贴近自然法则的领导人在对待民众时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就像自然的法则是无处不在的,人性的法则是在民众心中与生俱来的。 民众去做的事,民众去受的教,民众的所有各种反应,都只不过是 人性法则的具体展现形式。

所以圣人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对待民众,要扮演 法则的角色,通过“相对性变幻”去作用于民众,而不是去用具体的有限的表象 去对应/表达 世间无限种可能的表象。 而是要 用有限的法则,通过 相应的 相对性变幻,去得到世间无限种可能的表象中的 相应的 表象。

用公式表达就是:
自然法则 + 相对性变幻 =》万物万类

圣人无为 + 相对性变幻 =》民生民事

由公式我们发现,圣人需要扮演 人性/自然法则的角色,通过相应 的相对性变幻,民众 就自然会展现 相应的反应。

然后老子又给我们举例说明了,自然法则 是 如何对待万物的。然后通过 相对性产生的类别 是 相互依存 这个道理,告诉我们,圣人应该如何才能 “不去”。

圣人要如何才能扮演法则的角色呢?就是要去相对性。如何去相对性?且看下章。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04-29 02:39:50 +0800 CST  
@教父2019 2016-04-29 06:23:51
离开认识性,这个世界连一丝毛发都吹不起,还怎么相对性演绎,宇宙爆炸源于奇点,奇点原于塌缩,塌缩又源于膨胀,无限循环,有人又搞出个震荡性宇宙,这说明不了问题,又引入量子态,,又搞出个多维宇宙,时空变换
你能搞五维,那我就能搞八八六十四维,一百维
总之,不明白心物一体
总之,搞不懂意识与物质的一体两面性
因为什么,象牙塔,成天躲在里面闭门造车,演绎宇宙
从来不敢承认卑贱者最聪明
......
-----------------------------
你讲的“可认识性”,不过是从 主观意识的角度去看待,因事物有了相对性,所以才能被认识。

相对性, 和 “可认识性”,连谁是根本都搞不清,你还搞个毛的三教一同。

不信吴越有奇才,拯患救难是圣人。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04-29 06:43:33 +0800 CST  
@教父2019 2016-04-29 06:23:51
离开认识性,这个世界连一丝毛发都吹不起,还怎么相对性演绎,宇宙爆炸源于奇点,奇点原于塌缩,塌缩又源于膨胀,无限循环,有人又搞出个震荡性宇宙,这说明不了问题,又引入量子态,,又搞出个多维宇宙,时空变换
你能搞五维,那我就能搞八八六十四维,一百维
总之,不明白心物一体
总之,搞不懂意识与物质的一体两面性
因为什么,象牙塔,成天躲在里面闭门造车,演绎宇宙
从来不敢承认卑贱者最聪明
......
-----------------------------
什么理论才能三教一统? 只有比三教更本质的理论。只有彻底不含相对性的理论。
只有【无奇之道】。

什么时候把你的“可认识性”理论的,“可”和“认识”拿掉,再来讲大话把。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04-29 06:46:57 +0800 CST  
@教父2019
2016-04-29 06:23:51
离开认识性,这个世界连一丝毛发都吹不起,还怎么相对性演绎,宇宙爆炸源于奇点,奇点原于塌缩,塌缩又源于膨胀,无限循环,有人又搞出个震荡性宇宙,这说明不了问题,又引入量子态,,又搞出个多维宇宙,时空变换
你能搞五维,那我就能搞八八六十四维,一百维
总之,不明白心物一体
总之,搞不懂意识与物质的一体两面性
因为什么,象牙塔,成天躲在里面闭门造车,演绎宇宙
从来不敢承认卑贱者最聪明
......
---------------------------

为什么说你的“可认识性” 不是宇宙最基本的法则?
因为它还存在相对性。

有“可认识性”,就有“不可认识性”。

有认识的“主体”,就有认识的“非主体”。x去认识y。就有x和y的相对性。

存在相对性,就不是最根本的法则。

不服来辩,别说那些没用的屁话。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04-29 06:51:38 +0800 CST  
@教父2019 2016-04-29 07:25:28
不可认识性的东东在哪?
你说话,可说性就到达了!
你说相对性,那么,有你,有说,有相对性,单是你说这两个字,就说明可说性已经到场了
你看,世界的可看性就到场了
你的意识启动,世界的可认识性就不言自明了
可认识性就是这样牢牢地被保证了的,可认识性不仅要求相对性,还要求因果性,还要求时空性,你的相对性只是因果性,时空性,相对性三居其一,
你讲什么相对性决定可认识性
本末倒置......
-----------------------------

哈哈。我说“相对性”是根本。你把“我说”也算进去? 这是什么诡辩?笑死人了。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04-29 09:54:47 +0800 CST  
@教父2019 2016-04-29 10:40:40
你忽视了一个事实,你认识世界,可是这个认识的你也是由世界产生的呀,你能排除关联性吗?在法庭上你的举证呈述能被采信吗?你应该回避才对呀
世界的结就在这里,这是几千年的死结,佛道基督的全部努力就是为了解开这个结
可是世界之外无世界呀
人可能在世界之外看世界吗?
-----------------------------

你这是躲在摄像头里打转。 摄像头没拍到事物,事物就不存在了?摄像头没拍到相对性,事物就不存在相对性了? 大道创造宇宙万物,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所能做的,只有调整自己的摄像头的角度,只能自主的决定宇宙万物对自身意识的影响!
人心如镜,放镜子的角度和高度不一样,反照的外界事物就不同。

所以老子才说“常无欲”和“常有欲”, 为什么不说“常无名”,常“有名”呢?
因为“名”泛指一切相对性。
而“欲”则只泛指一切 主观意识对外界事物认知的相对性。

人无法改变一切相对性,只能改变自我主观意识对外界事物认知的相对性。

所以佛教也讲 无我相,无众生相。
不就是去除主观意识对外界认知的相对性吗?

但是佛教做的太过了,只知道“常无欲”,只讲去相对性,不讲加相对性。
只讲看透世间事物,不讲拥抱世间事物。

唯“有道之人”才能即看透事物,有拥抱事物。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04-29 10:53:54 +0800 CST  
@教父2019 2016-04-29 10:54:10
假设宇宙由阴阳二气跃迁到微观粒子再到滚滚红尘,不断地打破某相对平恒,但这一跃迁的原动力在哪里,难道不是认识主体的攀援之心吗?
去相对性成为可能,难道不是认识主体向本体回向吗?
-----------------------------
大错特错!

大道这个东西,它的作用就是 不断的变幻相对性。变幻相对性,就包括“加相对性”和“去相对性”。
所以宇宙的事物,才能即有无限多属性,却又能保持每一个属性。

如果只去相对性,那么就没有宇宙万物了。
如果只加相对性,那么宇宙万物就不断分裂而无法维持属性了。

去相对性 和 加相对性 的相互作用,才能导致宇宙的平衡存在。

为什么道德经后面的章节到处讲平衡? 因为平衡法则,是“去相对性”和“加相对性”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平衡法则是表象,相对性才是一切的根本。

我猜你没读过道德经,回去好好读一读把。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04-29 11:00:05 +0800 CST  

楼主:无奇之道

字数:481

发表时间:2016-04-27 11:1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26 06:24:45 +0800 CST

评论数:585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