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字道破宇宙真理,破解《道德经》三千年谜团。

其中第1类,就是我们常说的物质,第2,3,4类就是我们所说的“能量”。它们都是“时空”这个东西的不同表现形式。


既然说到了物质和能量,就顺便说说困恼了现代科学家几十年的光。


科学家们观察光,一些实验发现光是粒子,一些实验发现光是波。两派斗了几十年,最终大家发现,这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识一家人。光原来是具有波粒二象性的。


其实不只是光,自然界的万物都是有波粒二象性的。

波和粒,只不过是“物质”和“能量”在引入“程度”这个相对性变幻后而带来的不同表现形式。事物越偏向(空间非光速,时间非光速),粒的性质就越明显;事物越偏向(空间非光速,时间光速),辐射波的性质就越明显。光就恰巧处在这么一个中间状态,所以人们既能发现光的波动性,又能发现光的粒子性。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04-27 11:34:26 +0800 CST  
什么叫:从“有相对性”的角度去观察宇宙,从而去发现宇宙法则的运用和展现?


“有”就是有相对性,产生相对性,加入相对性。


相对性,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主观的。古人习惯用阴阳来作为对相对性的一种语言表达,你也可以用有/无,生/死, 虚/实, 或数字 0/1,或任何符号,任何定义来表达。


举个例子:
大家都知道,计算机的程序处理的其实是最根本的无数个电子元件的开和关。每一个电子元件的开和关,都代表着一种相对性。N个电子元件的开关,就代表着n种相对性的叠加变幻。通过编程员给程序设定的计算法则,计算机中的所有电子元件各自展现它的相对性,开或关,然后再通过一套翻译系统,将这些相对性的展现翻译成人们能直观理解的数字或图像。计算机其实是一个只含有n个相对性的系统的,我们可以把它称为”2n卦”。计算机中的电子元件越多,n就越大,这个“2n卦”的区分能力就越强。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04-27 11:39:20 +0800 CST  
智能生物实际上是一种“多维n卦”。


生物学上来讲,通常相对脑容量越大的生物,智能就越高。这也是因为脑容量大的生物,脑内含的神经细胞越多,智能就越高。


如果说单个电子元件是一种一维的相对性判断系统。单个神经细胞就是一种复杂的,多维的相对性判断系统,因为神经细胞比电子元件所能接受和传达的信息维度要多。要发展人工智能,人们可以从提高单个电子元件的相对性维度,和增加电子元件的数量这两方面着手。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每加一个相对性,宇宙法则就能展现更复杂一级的事物。所以要发现宇宙法则的运用和展现,人们就要从“有相对性”的角度着手。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04-27 11:47:28 +0800 CST  
事实上,有和无,或“去相对性”和“有相对性”并不一定是独立分开的。人们可以合并起来运用它们的。举个例子:比如古人发明的八卦,就融合了“去相对性”和“有相对性”。


虽然我从没研究过八卦,甚至连八卦各种卦象和对应的卦名都读不全。但是领悟了相对性,我就明白了:


八卦是基于这样一个理论:
如果宇宙只有3种相对性,那么这个宇宙的事物就只有8种类别。而我们现在的宇宙,却有无限种事物。如果把我们的宇宙万物不断的去相对性,最终也变成只有3种相对性的宇宙,那么宇宙中原来的无限种事物,就应该会被全都分到这8种类别中去。或者把某个事物再分成8类,那么新分出的这8类也应该能都一一对应这8种卦象。


怎么分的?我们不知道,但是可以去摸索。如果我们能掌握这8种类别各自的属性,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一一对应到这8种类别中去。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04-27 12:02:32 +0800 CST  
八卦有3个爻, 每个爻就代表一个相对性。你可以称这种相对性为正/反,有/无,或任何名词/定义,但古人 习惯把这种相对性统称为 阴/阳, 在画八卦时,就用 一根长线条 和 一根中断的线来标示这种相对性。大家都知道,3个维度的数学表达方式是(x, y, z), 八卦体系中就有2的3次方,也就是8类可区分的类别。古人把这8类可区分的类别(卦象)命名为乾、坤、坎、离、震、巽、艮、兑。不要被这些难写难念的名字吓到,我连它们的拼音都念不准,这几个字都是复制黏贴自搜索网站的。你完全可以把它们命名为 1,2,3,4,5,6,7,8 或A,B,C,D,E, F, G, H, 这并没有任何区别。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04-27 12:03:21 +0800 CST  
然后古人就尝试着去找这8种类别各自的属性。


怎么找?古人把它们观察到的最常见的事物,比如:方向,各种自然现象,数字,身体器官,人生周期,等等都分为8类。再经过无数次类比/推论/验证,最终古人归纳出了这8种性质。比如说古人认为 乾的性质是 最多,最高,能量最多,起始,等等。所以应该把天,一,起始,等事物分到乾卦这一类别。


既然自然法则包含一切事物,那么“吉凶”也可以被分成8类。把乌龟壳拿去烧之后,得出的裂纹样式,也可以被分成8类。扔3枚铜钱,得出的结果,也可以被分为8类。把竹签分成8种,让人抽,得到的结果也可以被分成8类。时间日期也可以被分为8类。人的行为,也可以分为8类。。。我们可以模拟自然法则,把这些事物统统都一一按性质分配到8种卦像类别中去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04-27 12:05:21 +0800 CST  
原来八卦,就是古人发明的一种微型宇宙数学模型。


有的人以为八卦或占扑是装神弄鬼骗人的。其实这种模型是符合最基本的哲学的,也是科学的。通过这个模型,人们就能模拟出自然法则会如何把宇宙万物分到这8种卦象中去。这不就是预测吗?!理解了八卦的原理,我们就能发现,这个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取决于两点:


第一点: 人们归纳总结出的这8种性质到底有多符合 自然法则赋予它的性质。这就要考验人们去相对性的 本领了。
第二点:人们把事物分成8种类别后,是否把这8种类别 对应到了正确的8种性质中去。这就要考验 人们 加/有相对性的运用 的本领了。


人们要怎样做,才能修炼自己的这两种本领呢?
就要常常从 去相对性的角度,去观察宇宙法则。常常从 有相对性的角度,去观察宇宙法则的展现/运用。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04-27 12:07:02 +0800 CST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玄:象形字。用来描述下端象单绞的丝,上端是丝绞上的系带,表示作染丝用的丝结。其最早的本意,是用来形容丝条不断交错变化。


老子在这里用的正是“玄”的本意:变幻。

变幻什么?变幻“相对性”。


因为最早染的丝都是青黑色,所以才衍生出了“黑”的意思。而“黑暗”又代表深而无光、不可识别、未知,所以它又衍生出了“高深莫测,深奥”等意思。有的人只从这些表面意思去理解这句话,只能得出它自己都不知道在说啥的解释。
大家且看“玄”的古代字形。
这是甲骨文:





这是小篆:






再看看丝条是怎么打结的。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04-27 12:17:41 +0800 CST  
第5句: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什么叫: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又同谓之玄?


“有相对性”的事物和“无相对性”的事物,本来都是一个事物,只不过是通过相对性变幻而把它们区别开来罢了。“无相对性”的事物,可以通过加入相对性变成“有相对”的事物。“有相对性”的事物,可以通过去掉相对性,变成“无相对性”的事物。


所以说,它们都是“相对性变幻”的产物。这个事物到底是叫“有”还是叫“无”是取决于其参考对象的。


所以说:只要法则含有相对性,它的法则就永远是相对的法则,就不是永恒适用的法则,所以说:道,可道,所道非“常道”。只要事物含有相对性,它的类别就永远是相对的类别,就不是永恒适用的类别,所以说:名,可名,所名非“常名”。


世上唯有“道”这个最高自然法则,是绝对不含相对性的,所以“道”的法则是永恒不变的法则,“道”的属性是永恒不变的属性。“道”的法则和属性是什么样的呢?老子在后面章节做了进一步论述。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04-27 12:19:22 +0800 CST  
什么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就是:相对性的不断变幻,产生了各种类别的法则规律。

相对性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主观的。


比如男性和女性,就是客观上的相对性。好和坏,吉和凶,优和劣,美和丑,就是主观上的相对性。


相对性是可变幻的,可以从这种相对性变成另一种相对性。

这种相对性之中再分相对性,分类之中再分类,就是宇宙万物的来源。


举个例子;宇宙是如何通过这种“名”/相对性的变幻,而产生出我们生活的4维时空的?


宇宙最开始是混沌一体的状态,没有相对性,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0维空间的点,没有方向,没有长度厚度高度等等。当有了“这”和“那”的相对性后,就有了一维空间的线。从“这”点连接到“那”点,可命名为“前”,反之,可命名为“后”。“这”点和“那”点是即对立又统一的:对立性表现在它们处在相对不同的点上,统一性表现在它们都同在这条连接它们的线上。


这个统一,又可以衍生新的对立,比如在这条线上的点,相对不在这条线上的点,这个相对性就产生了2维空间的面(前后左右)的类别。


同一个面,这个统一性,又能衍生出新的相对性:在这个面上,和不在这个面上。于是便有了3维空间的体(前后左右上下)的类别。


若再加入时间(事物发展前,事物发展后)这个相对性,便有了4维的时空。4维时空可以看做就是某个3维物体从时间起始到时间终结的一段历史影片。


相对性变幻,可以增加相对性,也可以减少相对性,也可以从一种相对性变幻到有n种相对性。这种相对性的变幻之中再变幻,就是所有法则原理的出处。古人用图像来形容这种相对性的变幻之中再变幻,就画出了太极图。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04-27 12:25:18 +0800 CST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相对性的变幻之中再变幻,就是所有法则原理的出处。


古人用图像来形容这种相对性的变幻之中再变幻,就画出了太极图。
为什么太极图是圆形的?古人用圆环来比喻宇宙混沌状态,或太极状态的“无相对性”。你无法区分圆环上的一个点和另外一个点,因为它们没有区别,没有相对性。这个比喻老子在后面的章节还会提到。


然后在这个“无相对性”的圆环中变幻出一种“相对性”,用图像来表示就是白色和黑色。从绝对性中生出一种相对性,这就是无中生有,这就是道生一,这就是太极生两仪。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变幻出一种相对性,再用图像的黑和白来表示。当然你也可以用其他的东西来表示这种相对性,比如红/绿,正方形/三角形, 等等,只要你知道这些类别的本质是一种相对性就好啦。只不过黑/白比较好画一点,人们容易理解一点。这样就有了白鱼中的黑眼,和黑鱼中的白眼。其实就是分成了4类,白白,白黑,黑白,黑黑。从一种相对性(两个类别),生成了两种相对性(4个类别)。这就是一生二,这就是两仪生四象。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变幻出一种相对性,古人用图像上的大和小来表示。画出来就是鱼尾巴小和鱼头大。太极图画出来有一种动态转动的感觉,古人以此来表示,相对性不是固定的,而是可动态变幻的。
从两种相对性(4个类别)中,生出了三种相对性(8个类别)。这就是二生三,这就是四象生八卦。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04-27 12:28:07 +0800 CST  
我们发现,原来太极图不是用来描述“太极”这种状态的。


因为太极的状态根本无法描述的,非要强加描述,就只好把太极比喻成一个环形。
太极图是古人用来描述太极是如何通过相对性的不断变幻,而生出万物万象的无数种类别的。


太极图和八卦,描述的都是这种相对性的变幻之中再变幻。只不过一个用图像来表示,一个用符号来表示。


那为什么说相对性的变幻是世上一切法则原理和运用的来源呢?
前面我们举了八卦的例子。其实我们仔细想一下,世上所有的预测方法,都是运用了相对性变幻。比如说,什么《周易》,《连山易》,《归藏易》,什么《梅花易》,《紫薇斗数》,什么十二星座,塔罗牌等等,都是运用了和八卦一样的原理:
通过把事物表象去相对性,得到法则规律。再通过法则规律,变幻出相对性,来得到事物表象。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04-27 12:29:32 +0800 CST  
虽然我没读过《周易》,但是明白了相对性变幻的道理,我们就可以知道:
《周易》只是周文王为他设立的64卦,或称为拥有64种类别的,6种相对性的,微型宇宙数学模型而编写的使用手册。


使用手册里都会讲什么呢?
一定会说明这64个种类的属性,或许还会解释一下这64种属性是怎么推导而来的,会说明如何根据这64种属性,来把万事万物一一对应到这64种类别中去,从而达到预测事物的作用。


什么是“易”?
很多人都把它理解为“事物发生变化”,这样的理解就流于表面了,没有讲到本质。什么是变化呢?就是事物变得不一样了。那事物怎么样才能变得不一样呢?那就要可以区分“事物变化之前”vs “事物变化之后”。这就是一种相对性。


只有通过变幻出相对性,事物才会有变化。


所以“易”的本质指的就是“相对性的变幻”。懂得了这个原理,你也可以捣鼓出一个《张三易》,《李四易》等等。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04-27 12:36:48 +0800 CST  
太极图是古人用来描述太极是如何通过相对性的不断变幻,从无相对性生出有相对性,从一种相对性变成2种相对性,从2种相对性变成3种相对性。


这就是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二,三,描述的都是同一个东西,它们指的都是“相对性”的数量。
可笑世人非要把一,二,三分出个所以然来。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04-28 09:36:25 +0800 CST  
人们总觉得这些预测模型是高深莫测的东西,其实它的原理非常简单。其实人们平时的言行举止,人们获取的所有知识,都是这个原理的运用,只是人们没有意识到而已。


举个例子:人通过观察归纳,发现太阳在过去的每天都升起。于是人就把每个不同的一天,这个相对性去掉,归纳出一个法则:太阳天天都会升起。于是人们就能预测,太阳明天也会升起。


再举个例子。比如说你开车上班,经历了过去很多天的堵车,然后你发现堵车和日期无关,然后你去掉“不同的天”这个相对性,从而归纳出:所有天都会堵车。然后你就可以预测出明天后天这个时间段也会堵车。

所以说:相对性变幻,是世间一切法则的根源。掌握了道德经中所讲的相对性变幻,你就可以参透世间一切事物。


是谓:悟得大道无奇,御尽万法根源。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04-28 09:37:24 +0800 CST  
第一章总结:


道德经第一章是总纲,老子先告诉我们自然法则和自然法则的展现是可以被人类触及的,但是人归纳总结出的法则和类别往往是有相对性的,有相对性的法则和类别不是永恒适用的。


人要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不要妄做非为。宇宙万物则是由自然法则通过相对性变幻作用而展现出来的。所以,人们可以通过去掉万物万象的相对性,来发现自然法则的原理。人们也可以通过观察自然法则通过某种相对性变幻所展现出来的形式,来发现自然法则是如何运用的。


自然法则是通过相对性的变幻来运用的。无相对性和有相对性,它们都是用来描述同一个事物,只不过是相对性变幻后的不同表现形式。相对性的变幻之中再变幻,就是所有法则原理的来源。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04-28 09:39:05 +0800 CST  
很多道友不能完全领会“相对性”的含义。我来再解释一下。


1. “相对性” 不是简单的 “矛盾/对立”。 矛盾/对立,只是表象。之所以有”矛盾对立”,是因为“有相对性”。


2. 有人说你要从"统一” 的角度去看,不要只看对立。却不知, 统一也只是表象。之所以有统一,是因为 “无相对性”。


3. 人们理解的 “对立” 、“统一” 是静态的描述。它们都只不过是 “相对性” 加入 “有" vs "无” 的相对性之后,表现出的两种形式。而我说的“相对性”,是动态的,是可以变幻的,是有层级的。


“相对性”原理的逻辑简洁明了:
绝对的“大道” 通过“变幻相对性”, 生出了宇宙万物。


用公式来表达就是:


大道 + 相对性变幻 =》万物万象


“无相对性” 《===相对性变幻 ===》“有相对性”《===相对性变幻 ===》“n个相对性”。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04-28 09:40:21 +0800 CST  
那有的人就要问了:
既然人们归纳总结出的“道”和“名”都不是永恒适用的,那老子怎么知道他所认识到的“自然之道”就是永恒适用的呢?


因为,老子用的不是“归纳总结”的方式,而是用“逻辑逆推”的方式。这一点至关重要!

什么是“归纳总结”, 什么是“逻辑逆推”?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把所有的法则想象成一棵无限大的大树。世人用“归纳总结“的办法发现的法则,就好比是抓了一片叶子,或一根树枝。


而老子用”逻辑逆推“的办法,看到一片叶子,就去掉它的相对性,从而摸到连接这片叶子的树枝。再去掉树枝的相对性,从而摸到连接这个树枝的树干。再去掉树干的相对性,从而摸到树根。


所以,宇宙自然之道,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是可以被描述的,其法则是永恒适用的,其属性是永恒不变的。它的法则有什么样的作用,它的属性是什么样的?老子在接下来的章节会为大家描述。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04-28 10:37:27 +0800 CST  
其实道德经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分章”,全部81章是一个完整的文章。如果我们只是断字、断句、断章的去理解它,就永远只能看到这篇论文的表面意思,越是强加解释就越会偏离其论述的根本原理。


它其实就是一篇古代论文,前面阐述原理,中间叙述论证,后面再推演其在现实社会中的运用。


我给它起了个现代的论文名字:


《论宇宙的相对性法则:其起源、展现、及运用》

或英文版:

《The Universal Law Of Relativity: its Origin、Expression、and Application》。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04-28 10:46:02 +0800 CST  
《道德经》因为流传年代久远,有很多版本,摘抄上可能会有错字,漏字,重复等问题。


但这些都不是问题,只要我们心中抓住相对性这个纲领去看它,它们讲的都还是一个意思,不影响阅读理解。若是不懂得相对性这个纲领,仅从字面的意思去解释《道德经》,有时候就会得出浅薄牵强,甚至完全相反的解释。

所以很多人看到 竹简版 有些字 和 帛书版 或通行版不一样,就大呼小叫。什么阴谋论就冒出来了,什么险恶用心篡改道德经。

拜托,自己看不穿本质,就不要怪人家改了几个字。很多字表面意思不一样,但本质 意思还是一样的。

我举个例子:
比如,竹简版说“使民重死远徙",而通行版是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只看表面意思的人,就会哇哇大叫。啊呀!你看通行版被颠倒篡改了。

我说放狗屁。这两句讲的还是一个意思。只不是世人看不透“语言文字”的相对性。
竹简版的“远”,是远离、不去做,的意思。如:君子远庖厨。
通行版的“远”。是遥远的意思。
这两个版本,说的都是让民众重视生命的本质,不需迁徙。


因为相对性变幻的道理是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的,所以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道德经》会得出不同的感悟。有了不同感悟的人写出来的道德经解释就不同,所以我们看很多人写的解释道德经的书,都好像说的有点道理,但是又好像不能完全解释的通。


这就是没抓住“相对性变幻”这个根本中心,而只能用各种外围的表象事物去解释,这样只能越描越偏。
楼主 无奇之道  发布于 2016-04-28 10:52:41 +0800 CST  

楼主:无奇之道

字数:481

发表时间:2016-04-27 11:1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8-26 06:24:45 +0800 CST

评论数:585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