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 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观我法品第十八) 慈诚罗珠堪布_圆殊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d55a7ec0102f3bw.html
下面就对所谓的“我”进行观察,观察我与五蕴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要观察五蕴,而不观察其他法呢?因为,虽然我们尚未精通外面的山河大地等等其它物质的空性,但我们从来不会将这些法执着为我。而往往会将肉体或其它四阴执着为“我”,认为所谓的“我”,一定在我的内或者外。这里所谓的“外”,就是指肉体;所谓“内”,就是除了色阴以外的其它四阴。因此,现在我们观察的对象,也应该是五阴,而不是其它法。
所谓“五阴”,是指色、受、想、行、识五蕴。色阴,就是指我们的肉体;受阴,就是指苦乐的感受;想阴,就是我们心里每天胡思乱想的这些念头,眼睛所见的色法,耳朵听到的声音等等这些心思,也都包括在想阴之中;识阴,就是眼识、耳识等等六识或者八识;行阴,就是除了四阴以外的一切有为法。以上这五种法,就叫做“五阴”。
我们所执着的我,就是由这五种法构成的。如果没有这五种法,也就没有“我”;一旦有了“五阴”,我们就会将这五种法执取为“我”。
现在我们可以思惟和观察,所谓的我与“五阴”究竟是一体还是异体呢,也即“五阴”究竟是不是“我”呢?我们先分析一体的情况:
若我是五阴 我即为生灭
如果我是五阴,那么我就成了刹那生灭的法,因为五阴是生灭之法的缘故。但是,承许我为生灭之法是不合理的。
首先,这种见解与我们的执着、观点与念头相违。在我们的意识中,从来不会认为我是生灭之法,而只会认为,不仅昨天的我与今天的我是同一个我;今世从出生一直到死亡,始终是同一个我;包括前世和来世,都是同一个我。现在我种下了什么样的因,来世我就要承受什么样的果报,而从来不会执着于有很多的我。
我们平时在互相问候时,时常会询问他人:“你昨天在干什么?”对方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出“听法”等等答案,而不会认为昨天的我与现在的我是不同的两个我。如果执着为两个我,他就会回答说:“现在你所面对的我在昨天还没有产生。”但事实上却不可能是这样。
还有,如果谁能了知自己的前世,就会说:我是从地狱、天堂或者人间来的。如果承许我是生灭之法,所谓的我又怎么会从地狱、天堂或者人间来呢?决不可能。以前在地狱、天堂或者人间的我,现今已经毁灭。现在作为人类的我,不可能是已经毁灭的那个我。如果这两个我是一体,那么现在的我也应该已经毁灭,而不应该成立。既然现在的我成立,这就说明以前毁灭的众生与现在的我并非一体,现在的我就不是过去已经毁灭的我。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27 14:38:56 +0800 CST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观我法品第十八) 慈诚罗珠堪布_圆殊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d55a7ec0102f3bw.html

其次,从理论上而言,这种观点也是矛盾重重。如果昨天的我与现在的我不是同一个人,那么即使我们现在持戒做善法,在来世也无法得到相应的福报。因为种植福报的我已经毁灭,现在新产生的我并没有培植福报,所以也不会享受果报;同理,即使今世行持恶业,在来世也不会受到报应。这样一来,则因果规律也彻底错乱了。
还有,如果我是一刹那一刹那的生灭之法,则从我出生到死亡,已经生灭了成千上万次。现在请问,在这些无数的生灭法中,究竟哪一个是我呢?如果说这一切都是我,我成了无数,这显然不合理。如果说其他的不是我,而只是其中的一个是我,这也是没有任何理论依据的说法。
另外,如果承许我是五阴,那么请问,究竟作为五阴的五个法都是我呢?还是其中的一个法是我?如果五个法都是我,那么我就成了五个,所以不合理。如果其它的阴不是我,只有其中的一个阴是我,也不合理。所以,五阴不可能是我。
如果详细观察,这种观点还有很多的过失,此处只作了简单的分析。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27 14:39:51 +0800 CST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观我法品第十八) 慈诚罗珠堪布_圆殊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d55a7ec0102f3bw.html


若我异五阴 则非五阴相
“若我异五阴,则非五阴相”如果认为:除了五阴以外,还有一个单独的“我” 成立,那这个“我”就不是五阴,如果不是五阴,也就没有五阴的相状、法相了。五阴的法相是什么呢?就是色法、心法等等。比如,受阴的法相就是感受外境。
如果没有五蕴法相,就必定会成为无为法。因为,凡是有为法,都包括在五阴的范畴之内,如果我不是五蕴,就不可能是有为法,而成为无为法。如果我是无为法,就不会有变化。既然如此,那么我又怎么从地狱投生到人间?怎么从人间投生其它道?怎么从众生开始修行并最终成佛?怎么造业?怎么承受果报呢?这一切现象都不能承认。因此,我不可能在五蕴之外。
还有,除了五阴以外,即使我们费尽心思去寻找,也根本找不出一个所谓的我。无论在菩萨的智慧前面,在中观的理论面前,在普通的众生,哪怕是鸟、狗等等禽畜面前,都找不到除了五阴以外,单独存在的其他所谓我。
我们头痛的时候,就会说:“我的头痛!”,如果作为五蕴的头与你是各自单独成立的,你就不应该说:“我的头痛!”由此可见,在五蕴之外,根本不可能有我。
既然在五阴以外也没有我,那这个“我”到底在什么地方呢?正确的答案是:“无我!”,也就是没有我。如果没有我的话,为什么要执着我呢?为什么要产生这样的执着呢?这就叫做“无明”。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27 14:40:56 +0800 CST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观我法品第十八) 慈诚罗珠堪布_圆殊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d55a7ec0102f3bw.html


既然在五阴以外也没有我,那这个“我”到底在什么地方呢?正确的答案是:“无我!”,也就是没有我。如果没有我的话,为什么要执着我呢?为什么要产生这样的执着呢?这就叫做“无明”。
比如说,我们在做梦的时候,会将梦中出现的毒蛇、老虎,当作真正实有的对境,并由此而产生恐怖心理。白天的现象也是这样,虽然没有我,但因为无始以来的习惯,就会执着于这个我,在有了执着以后,就会生起各式各样的烦恼。
本来在五阴上面根本没有我,因为执着了很长时间,在习惯了以后,我们就 地认为五阴就是我,其它的就不是我。
我们可以做一个试验,如果让一个人从现在开始转变“我”字的概念,而将所有的人执着为我。虽然一开始很不容易适应,但在习惯了以后,他就会认同这个新的执着。
这说明什么呢?这就说明,我执虽然坚固,却不是实有的法,而是可以转变的,不但可以转变,而且可以彻底断除。
现在请大家再思索一次,如果有人问你:“倘若你认为有我,那么你这个所谓的我究竟是不是五阴呢?”这时你怎么回答?前面已经分析了,无论答案是肯定还是否定,都无法立足。如果你还有其它答案,就把它说出来,然后再以中观理论来抉择观察,在抉择观察以后,如果你仍然对空性没有什么感觉的话,就只有两种原因:一、也许是你的业障非常重,所以对空性不容易生起信念;二、就是观察得还不够深处。只有这两种情况,不会有其它原因。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27 14:42:01 +0800 CST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观我法品第十八) 慈诚罗珠堪布_圆殊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d55a7ec0102f3bw.html

若无有我者 何得有我所
这样观察以后,就可以深深地体会到,所谓的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既然不存在我,又怎么会有我所呢?我所不可能存在。
所谓“我所执”,是指什么呢?是指我的一切所有。比如说,这是我的手、这是我的房子、这是我的衣服、这是我的书等等,这些都称为我所执。这些我所执,都是建立在我执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没有我执,我们只能执着于:这是手、这是脚、这是房子、这是山、这是河、这是大地。这样的执着,只能称之为法我执,而不能称之为我所执。
我所执和我执,都包括在二障的烦恼障当中。如果精通了“无我”,断除了我执,以后就不会有我所执,就不会说:这是我的脚。连我都不成立,又怎么会成立“我的脚”呢?
有人会提出疑问:虽然话是这样说,但我们清清楚楚地感受到的这个我以及我的所有,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所谓“我”和“我所”,只不过是在我们的无明幻觉中成立的法,在菩萨的根本智慧或者实相中,是不可能成立的。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27 14:42:53 +0800 CST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观我法品第十八) 慈诚罗珠堪布_圆殊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d55a7ec0102f3bw.html


灭我我所故 无我我所执
按照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此颂为“灭我我所故,名得无我智。”意即因为现在已经消灭了我执和我所执,就称为得到无我的智慧。
但是,依照梵文版本和藏文版本,以及月称菩萨《显句论》中的解释,此偈中的“名得无我智”应为“无我我所执”。
在藏文的《丹珠尔》中,有八种关于《中论》的注疏,其中最殊胜、最著名的,就是月称菩萨的《显句论》,如果按照月称菩萨《显句论》的解释来翻译,应该更符合月称菩萨的密意。
另外,古代的藏文论典,不是由某一个人单独翻译而成的,而是由众多智慧渊博的大译师,再三地勘验校正,并最终定稿的,所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且,这些大译师,都是释迦牟尼佛在《文殊根本续》里授记过的,他们真正是佛菩萨的化身,而不是一般的智者。所以,由他们所翻译出来的论典是十分可靠的。
希望大家不要因此而产生误会,以为鸠摩罗什译师的翻译水平底下,我们之所以对偈颂进行改动,首先是因为鸠摩罗什译师翻译的蓝本,与我们现在所解释的版本不同;其次是因为鸠摩罗什译师的译本,是以自己对“青目释”的理解来进行翻译的。而我们这次讲解的依据,主要是印度梵文版本、藏文版本及《显句论》,如果完全依照鸠摩罗什译师的翻译,我们就无法用月称菩萨的观点来进行解释,所以才作了修改。包括我们对十七品以前的颂词所做的改动,都是按照印度梵文版本、西藏的版本,以及《显句论》的颂词来改的。如果只是文字上的偏差,而在内容上没有太大的区别,我们就没有更改。你们在以后的其他场合,也不必作更改。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27 14:44:40 +0800 CST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观我法品第十八) 慈诚罗珠堪布_圆殊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d55a7ec0102f3bw.html

下面言归正传,更改后的偈颂意思是:因为灭除了我和我所,所以就不会有我执和我所执。因为,所有的执着,都是从它的所缘境中产生的,我和我所就是对境、所缘境。前面是因,后面是果,没有因就没有果,没有对境就没有心识,没有我,就没有后面的我执。
比如说 “眼识”是从色法产生的;“耳识”是从声音产生的;我执是从我产生的,我所执是从我所产生的。既然现在消除了我和我所,就不会有我执和我所执。如同没有色法,就不会有眼识;没有声音,就不会有耳识一样。
庚二(以穷尽执着而获解脱之理):
按照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此颂为“得无我智者,是则名实观,得无我智者,是人为希有。”但与藏文版本、《显句论》、以及麦彭仁波切所解释的颂词完全不同,所以我们就把这四句改为:
无我我所执 必以无所有
无我我所执 见者亦不见
如果对方提出:倘若没有我和我执的话,那么瑜伽师(瑜伽师就是修行者)又怎能见到无我和无我所呢?如果人我不成立的话,那么谁来证悟这个“人无我”呢?如果有人能证悟人无我,就一定要承认“人我”。
中观论师对此回答道:如果没有我和我所执,精通无我和无我所的众生也不成立。因为,只要能证悟无我和无我所,这样的瑜伽师或修行人根本不可能见到所谓的人我和法我。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27 14:46:02 +0800 CST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观我法品第十八) 慈诚罗珠堪布_圆殊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d55a7ec0102f3bw.html

内外我我所 尽灭无有故
诸受即为灭 受灭则生灭
“内外我我所”:这里的“内”,是指五阴,因为我们是对五阴生起了我执;这里的“外”,是指外面自己所有的东西,因为我们是对这些法产生了我所执。当内外的我和我所灭尽了以后,“诸受即为灭”,受也不就会存在。
这里的受【取】是指什么呢?分别说一切有部认为,所谓的受【取】有四种:一、见取,即见解,包括人我等邪见;二、欲取,即指欲界的烦恼;三、我语取,即指说我、有我等等;四、戒禁取,是指外道所讲的戒律。这四种受是流转轮回的主要原因。
但经部论师并不赞同此观点,他们认为:所谓的受只有一种,就是“贪心”。
“受灭则生灭”,如果受已经毁灭,就不会有生。此句本来原译为“受灭则身灭”但此处的意思不应该是身体的“身”,而应该是生灭的“生”。
为什么不会有生呢?因为生是从受而产生的,受是流转轮回的主要因素。既然没有受,就不会有生。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27 14:46:54 +0800 CST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观我法品第十八) 慈诚罗珠堪布_圆殊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d55a7ec0102f3bw.html

业烦恼灭故 名之为解脱
业烦恼非实 入空戏论灭
如果没有生,就不会再有业与烦恼;另外,如果精通了无我,就不会有我执。而业与烦恼的根源就是我执,既然我执不存在,业和烦恼就因为丧失了根本的缘故,所以就不会产生。
“业烦恼灭故,名之为解脱”,在业和烦恼消灭了以后,就叫做解脱,这就是小乘的解脱。这两句跟藏文版本文字上有稍许差别,但内容基本相符,所以不用改动。
业惑从分别 彼等从戏论
戏论应空灭
本偈颂原译为“业烦恼非实,如空戏论灭。”但与藏文版本和《显句论》有一点点出入,所以改为“业惑从分别,彼等从戏论,戏论应空灭。”二者之间有什么差别呢?鸠摩罗什译本的最后一句“如空戏论灭”,和“戏论应空灭”没有很大差别,但鸠摩罗什所译的“业烦恼非实”与“业惑从分别,彼等从戏论”之间就存在着较大差异,所以进行了更改。
这三句的内在含义是:要得到解脱,就必须证悟空性。假如能证悟空性,就能得到解脱。
“业惑从分别”,所谓“业惑”,就是指烦恼。我们从无始以来流转轮回的主要原因,就是业和烦恼。那么,这个烦恼是从哪里产生的呢?烦恼的来源是什么呢?烦恼是从分别心、分别念而产生的。
分别念又是什么呢?本来分别念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但这里所说的分别念,就只包含四种:一、“我”,也就是我执;二、“常”,也就是执着一切万法为恒常不灭的常,常边、常见的常;三、“净”,本来内有情世界和外器世界是不清净的,但贪心厚重的众生却认为这一切是清净的,这就叫做“净”;四、“乐”,就是执着外境为快乐的“乐”。这四种分别念,就是一切烦恼的来源。因为执著外境为常、乐、我、净,所以就产生了贪嗔痴等烦恼。所以,烦恼是由分别念而产生的。
分别念又是从什么产生的呢?是从戏论产生的。所谓戏论又是什么呢?就是分别念中所想到的一切,名言谛中可以言传的物质、形色,都叫作戏论。
为什么叫作戏论呢?本来一切法的本性,是没有上下高低分别的大平等,但因为众生的心被无明所染污的缘故,在他们的眼根中,就产生了外境,以及内外、上下、长短等等很多不同的念头。这些念头的对境、对象,就叫作戏论,比如说,外面的山河大地等,是戏论;男女众生以及三界六道等器情世间,也属于戏论,这一切都叫作戏论。
这里的戏论不是指能取,而是指所取。所取和能取的差别在于,比如说,眼识看到色法的时候,眼识叫作能取;它的对象、外境,也即外面的色法,就叫作所取。
属于所取的一切现象,都是戏论。比如说,在我们面前有了这个房子以后,我们的心里就产生了一个房子的念头;当我们见到外面众生的时候,心里就产生了一个众生的念头;当我们看到外面的山川草木等等的时候,所产生的山川草木等等念头,这些一切都叫戏论。房子等等的分别念,是从房子的戏论产生的。如果我们面前没有这个房子,就一般不会产生房子的念头。因此,我们心里所起的一切念头,都是从外境戏论中产生的。
最后,我们可以抉择出,从无始以来流转轮回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呢?就是这个戏论。如果有戏论的话,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念头——烦恼和业,如果有了烦恼和业,我们就不会有自由,就必定会流转于轮回。说一千,道一万,最后关键的一个原因就是戏论。
要从轮回中得到解脱,就必须要断除这个戏论,以什么方法来断除呢?这个戏论的对治之法是什么呢?就是空性。以空性就可以灭除戏论,如果证悟空性的话,就可以打破、断除戏论,并从而获得解脱。
因此,解脱的关键,就是空性;束缚轮回的主因,就是戏论。戏论是从哪里产生的呢?是由我们的心造的。我们的心是从哪里产生的呢?是从心的本性而产生的。心的本性是什么样的呢?心的本性就是空性大光明。这个心的本性——大光明空性,它又是从哪里产生的呢?它没有产生的地方,如同虚空一样,因为它是一切法的根本,是远离了一切戏论的无为法,它不存在任何物质的成分。
在弥勒菩萨的《宝性论》中,有这样一个比喻:我们所在的三千大千世界的大地,是从哪里产生的呢?是从海洋产生的。《俱舍论》认为,大地的下面是海洋,所以是从海洋产生的。那么海水又是从哪里产生的呢?是依靠黄金的金刚地而产生的。然后金刚地又依靠水而产生,水又依靠风而产生,风又从习气而产生,习气又来自于虚空。那么,虚空是从哪里产生的呢?虚空没有产生的地方,因为虚空没有本体,所以也用不着观察。
同样,我们的肉体等等五阴,是从业和烦恼而产生的,业和烦恼是从分别念而产生的,分别念是从戏论而产生的,戏论是心的本性而产生的,而远离一切戏论的心之本性,却不可能有产生之处。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27 14:49:43 +0800 CST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观我法品第十八) 慈诚罗珠堪布_圆殊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d55a7ec0102f3bw.html

《宝性论》中又说:在现在的住劫,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安住于虚空当中;当三千大千世界最后毁灭以后,在二十个小劫之中,不存在任何山河大地、金木水火,完全是一片虚空。后来从虚空当中聚集了风,并形成风的坛城。此时,上面的色界开始下雨,风的坛城挡住了雨水,然后慢慢形成了海洋,依靠风对海洋的搅动,从而提炼出黄金大地。此时,从色界不断倾泻的雨,又形成了第二层海洋,海水又被风所摇动,从而形成须弥山、七金山以及四大洲,这就是一个小千世界的形成过程,一千个这样的小千世界,就是所谓的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千大千世界。因此,三千大千世界既产生于虚空,安住于虚空,也消失于虚空。
也许有人会对这种“背离于”现代科学的世界观嗤之以鼻,认为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其实,这正是佛陀度化众生的一种特点,因为,一切外境都是随众生的业力而变化的,佛在不同的经续中,就宣说了不同的世界观,譬如,《时轮金刚》与《俱舍论》中的世界观就完全不同;在显宗的经典中,关于宇宙各个部分的面积、形状的描述,也是各说不一的。这样作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度化不同根基的众生,其次也是为了粉碎世人的固有观念。因为,在究竟的境界中,既没有万法的生灭,也没有万法的形态,一切都是空性。这些莫衷一是的世界观,就可以迂回地提醒世人,这一切,只是一种虚幻的现象而已。这样,就有助于世人打破常规,超越原有的、铜墙铁壁般的实有概念,从而获得空性的见解。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27 14:51:09 +0800 CST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观我法品第十八) 慈诚罗珠堪布_圆殊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d55a7ec0102f3bw.html


继续转入正轨,我们以前也讲过,众生的流转轮回,起始于光明当中,因为心的本性本来就是光明。但是,由于我们没有证悟心的本性,再加上其它因缘,所以就产生了具有能取所取的、具有无明的、只能成立于幻象当中的“我”;现在流转轮回的我们,仍然安住于光明空性当中;以后我们遣除一切迷惑、消灭一切烦恼,现前心的本性,最终获得解脱涅槃的时候,也处于光明空性当中。我们与光明空性自始至终都没有分开过一刹那。
所以,我们在修密宗生起次第的时候,首先要修空性,空性修完了以后,就观想佛菩萨,观想完了以后,最后要观想佛菩萨化光,并最终安住于空性。之所以如此观想,就是基于这个原因。因此,显密之法都是可以互相圆融的。虽然显宗的见解与密宗的见解,存在着高低深浅的差别,但其实质是毫无差别的。
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能返回光明、不能获得解脱呢?就是戏论执著在作怪。如果能消除执著,就可以返回本有的光明当中。比如,如果用一根绳子将鸟捆缚起来,它就只能受缚于绳索,而不能张开飞翔的双翼。一旦挣脱了绳子的束缚,它就可以自由自在地翱翔于天际。
虽然这种说法跟某些外道的见解有些相似,但他们却始终放不下这个我,认为在得到解脱的时候,也是所谓的我得到解脱。但佛教却打破了我执,认为既没有所谓的我获得解脱,也没有所谓的我流转轮回,一切万法都是不成立的。
要断除一切戏论,就必须证悟空性。证悟空性的办法有三种:一、大圆满法,就是在加行修法的基础上,依靠信心和上师的加持来开悟;二、一般密宗的气脉明点修法;三、显宗修法,就是依靠教证和理证来抉择空性。《中论》、《入中论》中也讲过,要证悟空性,唯一的办法就是教证和理证。“戏论应空灭”或“入空戏论灭”所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按照鸠摩罗什的版本,就是“业烦恼非实”,意即因为业和烦恼不是实有,所以就能断除,从而获得解脱。
假如这样翻译,就无法引申出刚才的这些内容,所以就作了修改。
但以我的管窥蠡测,鸠摩罗什译师所说的“非实”之密意,也许就是刚才我们所说的四种分别念,因为这四种分别念是不正确的,所以要说它“非实”。如果这样理解的话,我们刚才的内容也可以引出。但稍微有一些牵强,在按照藏文版本重新翻译以后,就很容易理解,并引出我们的所诠。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27 14:52:38 +0800 CST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观我法品第十八) 慈诚罗珠堪布_圆殊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d55a7ec0102f3bw.html

庚三(驳斥与教相违):
诸佛或说我 或说于无我
诸法实相中 无我无非我
有人又会提出疑问:既然万法都不成立,都是空性,那为什么佛经里要说:自己是自己的怙主,只有通过自己学道,才能让自己获得解脱呢?如果没有我又如何学道呢?
中观论师回答道:释迦牟尼佛等诸佛传法的时候,有些时候说有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有些众生已经习惯于外道的见解,如果当下就给他宣讲无我,他就难以承受,并会生起嗔恨、恐怖之心。为了引导这些曾经学过外道见解的众生进入佛门,所以释迦牟尼有些时候就说有我;
而有些时候,佛又说无我。这都是名言中的幻相,佛陀针对不同根基众生宣说不同法的目的,是为了令众生用幻相来对治幻相。
虽然在名言当中,如果不是我,就应该是非我,如果不是非我,也即不是无我的话,否定之否定就应该是肯定,所以就应该有我。
但是,“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在诸法的实相中,既没有我也没有非我,我和非我都不成立。为什么呢?因为,所谓我和无我,都是分别念的产物,是互相观待的法,一个不成立另一个也不成立,如同长短等等的概念一样。譬如,与一米相比,两米就是长,这是观待一米而言的,但它并不是实有的长,如果拿三米来进行比较,两米也就成为短,长短、上下、左右,是互相观待的法。同理,我不能成立,无我也就不可成立。
初学中观的时候,就对以上观念感觉难以理解。其实,只要深入细致地加以思维,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的。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27 14:53:49 +0800 CST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观我法品第十八) 慈诚罗珠堪布_圆殊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d55a7ec0102f3bw.html

诸法实相者 心行言语断
无生亦无灭 法性如涅槃
中观论师继续说道:诸法的实相,已经超出了心的范围。什么是心的范围呢?比如说,我们的眼识有一个范围,就是只能见到粗大的色法,而对于细微的法,我们的肉眼就无法分辨,只有佛菩萨才能见到这些微尘之类的最小单位。为什么见不到呢?因为它已经超出了我们的眼识范围,所以就看不到;又如,声音是属于耳识的范围,只有耳识才能够听到声音,而我们的眼识就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看出声音,为什么呢?因为声音不是眼识的对境,它已经超出了眼识的范围,所以就看不到。
就像在患了一种胆病之后,所见到的白色都变成了黄色,在这种病患者的眼中,雪山、海螺、白纸等等都是黄色的。虽然事实的真相是白色,但这个白色已经超出了他眼识的范围。所以,无论他怎样擦亮双目,也不可能看到白色。只有治好了胆病,所有的现象才可以真相大白。
同理,一切法的本性,也超出了我们无明心的范围。因为我们的心,也就是六识或八识,已经被无明所染污。有了无明、有了烦恼、有了执着以后,我们再认真观察,也见不到诸法的实相,因为诸法的实相,不属于能取所取心的范围。因为超出了其范畴,所以凡夫心无法观察或揣测。
不但凡夫心无法观测,用语言也不能表达,为什么不能表达呢?因为,如果诸法本性可以在凡夫心中显现或者认识的话,就可以表达。但是,既然连内心都不能了知,又怎么能用语言来表述呢?无法表述。因此,超离了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四边的空性,是既不可思议,也不可言传的。
鸠摩罗什原译“寂灭如涅槃”一句,按照藏文版本和月称菩萨的解释,应为“法性如涅槃”。法性是什么呢?就是一切法的实相。涅槃是什么呢?就是无生无灭。法性象涅槃一样,也就是无生无灭。
一切法的本性,需要自己去亲身体会。禅宗有一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也是这个意思。我们要证悟空性,只有通过自己的修行去体悟,这是唯一的办法。
有人会提出疑问:既然语言不能表达,内心不能思维,那为什么还要宣讲、思维中观之理呢?这是证悟空性的一种方便。比如说,如果有人询问月亮的所在之地,我们便可以用手指为其作指点,虽然我们的手指既不是月亮,也没有接触到空中的月亮,但依靠手指指点的方便,就可以令对方知道月亮在空中,并进一步见到月亮的本体。
同理,虽然一切法的实相无法用语言传递,但依靠中观理论的方便,却可以证悟空性,将佛菩萨的智慧引进自己的心相续。在证悟空性之后,就可以将这些理论一并舍弃。这也像乘坐舟船渡越江河,在到达彼岸之后,就可以丢弃船只一样。如果没有这些方便,就无法证悟空性。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27 14:55:10 +0800 CST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观我法品第十八) 慈诚罗珠堪布_圆殊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d55a7ec0102f3bw.html

一切实非实 亦实亦非实
非实非非实 是名诸佛法
释迦牟尼佛在初转法轮的时候,针对最下等的根基,宣说了一切都是成立的、实有的,有因有果,有前世有后世,如果不行善就会堕地狱等等的法;后来,针对下等根基中的上等根基,为了令其断除我执,又宣讲了诸法不是实有,而是空性的法。以上两种说法,都是针对下等根基的传法方式;
针对中等根基的众生,佛陀就宣说了“亦实亦非实”的法。所谓“亦实”,是说在名言中诸法是实有;所谓“亦非实”,是说在胜义谛中,一切都不是实有,而是空性。这种究竟空性与暂时的如幻如梦现象之说,就是针对中等根基的传法方式;
最后,针对上等根基,佛陀宣说了“非实非非实”的法,一切法的本性既不是实有,也不是非实有,因为在法界当中没有这样的分别,而是远离一切戏论的。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27 14:56:25 +0800 CST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观我法品第十八) 慈诚罗珠堪布_圆殊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d55a7ec0102f3bw.html

己二(宣说真如性之法相):
自知不随他 寂灭无戏论
无异无分别 是则名实相
一切法的本性具有五种特点:
一、“自知不随他”。所谓“他”,不一定单指某一个人,包括语言、思维、比喻,以及因明当中的推理方式等等,都可以包含在“他”的范围内。但诸法本性必须自己去体会,而不能单单依靠这些而证悟;
二、“寂灭”,在诸法的本性当中,没有这些戏论与执著,它是远离一切戏论、远离一切不平等的大平等,所以叫做寂灭;
三、“无戏论”:这里的戏论不是一般的戏论,而是指语言的戏论,也即说有、说无、说亦有亦无、说非有非无等等。一切法的本性不存在这些戏论,而是远离一切有无戏论的;
四、“无异”:在名言当中,我们可以分别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等,但法界却是彻底的大平等,不可能存在这样的分别,所以说它“无异”;
五、“无分别”:这里所谓的“分别”,是指分别念。法界不是分别念的对境,所以也不存在分别。
以上四句宣说了诸法实相。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27 14:58:10 +0800 CST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观我法品第十八) 慈诚罗珠堪布_圆殊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d55a7ec0102f3bw.html

若法从缘生 不即不异因
是故名实相 不断亦不常
如果对方提出:前面宣说了胜义谛的法性,那么世俗谛的本性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中观论师进行宣说:
在名言谛当中,一切法都是从缘起而生的,是因缘和合的现象。
“不即不异因”也就是说,在自缘生起的时候,从缘所生之果与因法既不是一体,也不是异体。为什么不是一体呢?因为,如果因果是一体,则在有因的时候已经存在果法。如果该前提成立,那么农夫就不必辛辛苦苦地播种、灌溉、施肥了,因为自种子上已经存在果实的缘故,这显然是荒谬之说。因此,因果不可能是一体。
反之,如果因果是异体,则在没有因的前提下,也应该有果,如同互为异体、互不观待的左眼和右眼可以离开对方而单独存在一样。但这也不可能成立。
因此,因果既不可能是异体,也不可能是一体。这叫做名言谛的实相,而不是胜义谛的实相。
在名言当中,不仅“不一亦不异”,而且“不断亦不常”,为什么说不断呢?比如说,如同种子发芽以后,虽然种子已经毁灭,但却产生了苗芽。虽然因法已经毁灭,但却存在着果法,其相续并没有断,所以说“不断”;为什么说不常呢?因为,因法在第二刹那的时候必然毁灭,而不是常住不灭的,所以说它“不常”。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27 14:59:35 +0800 CST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观我法品第十八) 慈诚罗珠堪布_圆殊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0d55a7ec0102f3bw.html


不一亦不异 不常亦不断
是名诸世尊 教化甘露味
释迦牟尼佛的这种因果既非一体,也非异体;既非恒常,亦非无常的缘起性空之教法,实在是美妙的甘露之味。
为什么是甘露之味呢?因为,如果能精通缘起性空,就能断除一切痛苦,得到究竟解脱,所以叫做甘露味。
己三(修习真如性之果):
若佛不出世 声闻已灭尽
诸辟支佛智 从于无师生
按照鸠摩罗什的原译,本偈颂为:“若佛不出世,佛法已灭尽,诸辟支佛智,从于远离生。”此处稍作更改。
我们现世修学中观,即使今世没有得到解脱,在来世也必定能得到解脱。为什么呢?我们可以用辟支佛,也即缘觉的成就,来证明这个道理:辟支佛首先学道,在学道之后即将圆寂之时,他就会发愿往生在一个没有佛法的地方去成就。在他的愿力成熟以后,即使佛不出世,声闻已经灭尽,没有任何导师给他传法,但因为他前世已经具备了很好的空性因缘和习气,不用依止导师,他也能够无师自通,以自己的能力去证悟。
所以,如果我们能穷此一生,持之以恒地修学中观空性,即使现世没能成就,但这种努力也绝不会空耗,在不久的来世,依靠这种因缘,我们一定会洪炉点雪般地得到解脱。反之,如果仍然执迷不悟、我行我素,不认真修学、思维中观之理,那么即使是佛陀再世,对这种人也是爱莫能助的。
自己才是自己的怙主,望大家深思!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27 15:01:11 +0800 CST  
索达吉堪布:五蕴跟人我到底是什么关系?_鸠兹精舍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0d8ea40102zaru.html

若我是五阴,我即为生灭;
若我异五阴,则非五阴相。
如果我即是五蕴,那么我就成了生灭的法;如果我异于五蕴,那么我就不具有五蕴的法相,成了无为法。
外道所承认的唯一、常有的我以及部分内道承认的不可思议的我都是遍计的我,在五蕴上施设的我则是俱生的我。
一切烦恼、一切轮回过患的根源是什么呢?就是执著我和我所的萨迦耶见。故《入中论》云:“慧见烦恼诸过患,皆从萨迦耶见生,由了知我是彼境,故瑜伽师先破我。”
关于断除我执的教言,《观燃可燃品》中有五相推理,《观如来品》也从如来的角度宣说了这五相。本颂词则只观察两相,即我和蕴之间是一体还是异体,将我抉择为空性以后,我执就被破掉了,没有我执,我所执也就没有了。这一颂是大德们抉择人无我见常用的教证,这一尖锐的推理能摧毁如山王一般的我执邪见。
人我要么与五蕴一体要么与五蕴他体,但进行观察时,这两种关系都不成立。
首先,我与五蕴无二无别不成立。如果我是五蕴,由于五蕴是刹那生灭的体性,我也就成了生灭的法。但这并不符合实际,因为人们根本不会认为我是刹那生灭的,人们认为从小到老是一个我,绝不会认为现在的我是新生。不管俱生的我还是遍计的我,谁都不会认为人我是生灭的法。
另外,五蕴是五个法:身体的色蕴,苦乐等各种感受的受蕴,取种种相的想蕴,能够了别的识蕴,以上四蕴以外的行蕴。如果我和五蕴一体,那么我也就成了五个。进一步来讲,五蕴又能分出更多的法:色蕴分成因色、果色,受蕴分成苦乐舍等感受……如果五蕴和我无二无别,那么我岂不也有这么多的数目?但人们从来不会认为有多个我,所以这种观点不合理。
《显句论》说:如果我和五蕴是一体,那么在获得解脱时我就会断灭,因为在圣者趋入无余涅槃时五蕴会灭尽,这样就堕入断边。
总之,如果我和五蕴一体,则有我成为生灭法、我成为众多、我将断灭等过失。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27 15:49:45 +0800 CST  
索达吉堪布:五蕴跟人我到底是什么关系?_鸠兹精舍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0d8ea40102zaru.html

其次,我和五蕴他体也不合理。如果我和五蕴是他体,那么我就不具有五蕴的法相。作为有为法,五蕴都具有生住灭的法相,如果我不具有生住灭的法相则成了无为法,是无为法就不会有任何改变,也就不会有人我在轮回中的流转。这显然不合理。
另外,《显句论》说:如果我和五蕴是分开的他体法,那它们就像牦牛和马匹一样互不相关。以可现不可得之理观察:如果在五蕴之外真的有一个我存在,那通过某一正量应该能得到它,但是不管依靠什么量在五蕴以外根本得不到我,既然得不到离蕴之我,那么他体就不能成立。
我和五蕴既不是他体也非一体,故无自性。经云:“如同依明镜,纵然现影像,彼者真实中,少许不可得。如是依五蕴,纵然现我执,然如此影像,真实中无有。若未依明镜,影像不可现;如是未依蕴,我执不可得。”
龙猛菩萨的这个理证非常深奥,全知无垢光尊者在抉择大圆满的本性时就经常引用这个颂词。希望你们好好领会这个甚深的教言。
三界的众生没有一个不执著自己:我的身体、我的感受……整日忙忙碌碌,无非是为了身心的乐受,这样众生就会不断地造业流转。但详细观察五蕴跟人我到底是什么关系?是一体还是他体?此时就会发现人我根本不存在,它和兔角没有任何差别。那么这又是谁在追求快乐呢?这样执著又有何意义呢?
学了《中观根本慧论》以后,希望大家都能精进修持空性。无始以来我们漂泊至今,都是因为我和我所执,既然现在依靠中观理证明白了无我,那就应当精进修持空性,以期早日断除轮回。并且,当见到众生因不懂无我而漂泊轮回,自然也会生起悲悯。我们闻思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挑别人的毛病,也不是为了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目的就是要打破我执,真实地利益众生。
大家闻思的所得应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每一位道友要经常观察我执减少了没有。如果没有减少我执,就说明自己的闻思并没有取得真正的收获;我执减少了,就说明闻思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所以,大家要对我和五蕴的关系认真思维。
在闻思的过程中,如果听到有人说听法没有意义,那一定要小心,千万不要轻易跟随这些言论。每一个人都应该体会到:通过听法能对甚深的中观空性生起定解,因此听法怎么会没有意义呢?藏地有一种说法:未听过中观和听过中观的人行为上截然不同。为什么呢?因为在听闻中观法理以前我执很重,而经过一段时间的闻思后我执明显减轻,人也就变了。所以,诸位具善缘的道友应当认真听闻无我空性的道理,而且还应当反复思维,这样一定会对空性生起定解。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27 15:50:48 +0800 CST  
宗性法师:观法无我 把心打开包容一切

宗性法师:观法无我 把心打开包容一切_佛教频道_凤凰网 http://fo.ifeng.com/banruojiangtang/detail_2013_10/25/30651015_0.shtml

这个观法无我确实内涵很深,佛法否定有我,那么这个我是什么,世间上的人对无我误解最大,特别是我们这些出家人,有时候上街买东西,赶个车什么的,竟然听人说你们和尚四大皆空,还要吃饭做什么的话。其实什么是无我,什么是四大,他们都不知道了,就这样以讹传讹。这个我就是主宰,现代哲学术语叫“独立体、永恒体”,这个法就是一切事物,一切事物无我,就是一切事物都没有一个独立体,没有一个不变的因素,没有一个永恒的存在,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处于运动、变化中,处于互相支撑、依靠的关系之中。佛法讲无我,就是要让我们解开心灵上的枷锁,解开自我造成的束缚,从而真正做到佛教讲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个就是它的积极意义。讲无我,是让我们把那个自我放下,把那个狭小的心念打开,把那个狭小的空间扩大,从而让我们能够接受、包容,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大众的事业,真正地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谓无缘大慈,就是你在帮助、服务一切人的时候,没有时间的局限;同体大悲,就是在帮助和服务人的时候,没有空间的局限。我们往往会犯这样的毛病,就是当你在帮助人的时候,跟你有关系的人你会帮助,跟你没关系的人你就不理他,你会帮助你的亲人朋友,你不会帮助你的仇人。佛法讲同体大悲,就是没有彼此、没有别人、没有界限、没有空间,就是不管是仇人、恩人,还是你的亲人、朋友,还是跟你萍水相逢的人,你都要用一颗等量的心,用同等的热情去帮助他。无缘大慈,就是说你在帮助、服务一切人的时候,没有时间的概念,就是昨天、今天、明天永远是这样,今天碰到你是这样,明天碰到你还是这样,从来不会改变这样一个信念。佛法讲这个无我的涵义,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永恒、静止的,从而你就能够真正地把心打开,真正地像佛陀一样“心包太虚,周量法界”,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宽恕,多一些包容,这样你才能够真正地去修行,去帮助他人。

很多寺院的山门,都有那个大肚皮和尚,有人觉得看了这个很好,大家都很喜欢。有一次有一个泰国来的旅游团,想了解一些佛法,就让我去跟他们导游,我不能像其他一般的导游那样跟他们讲这个是弥勒菩萨就行了,而要讲出其内在的精神来。我就给他们介绍这个弥勒菩萨像是五代的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在浙江那个地方应化的,胖乎乎的,无忧无愁无烦恼,拿个蒲扇到处化缘。我说从弥勒菩萨的像上我们要得到两点启发,一个是他大肚,我们要得到的启发是,在生活中多一些包容,我们拜菩萨不是随便拜一拜就了事,而是要拜出智慧来,就是说你拜了以后,你要像弥勒菩萨,在生活里多包容,少指责、少批评、少苛刻,所以我们通过弥勒菩萨第一个要学到包容的心态。第二个是弥勒菩萨穿的衣服,他有一半是搭在身上的,一半是露出来的,这是有故事的,据说当时弥勒菩萨在浙江应化的时候,什么都能施舍,帝释天为了考验他,就化现成一个人的样子,到他面前去化缘,帝释天什么都要去了,最后弥勒菩萨就剩穿的一件衣服,帝释天还要服,弥勒菩萨就要脱下,脱了一半的时候,帝释天不让弥勒菩萨再脱了,马上说是考验你是不是能真舍。所以后来塑像的时候就把弥勒菩萨的这一半露出来。有人可能会说弥勒菩萨怎么不讲威仪,其实道理在这里,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要真舍,真正地从内心里面去舍,而不是说你拿出了多少钱就是真舍。我在成都时,一位老太太对我说:“师父,我将来赚了钱,我一定供养你”。舍应该是从当下做起,佛法的供养不是让你拿钱来供养,用身心来供养才是最大的供养,用你的修行来供养是最庄严的供养。

弥勒菩萨的像告诉我们,你要真舍,就从内心里面去舍,就是说我们通过对法无我的训练和学习,才能把那个内心的狭隘、狭窄打开,才能有弥勒菩萨一样的宽容、包容的心,对芸芸众生,对你的家庭和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少一些指责、批评、苛刻,多一些微笑。在舍的时候,也不要做那种攀比,比如几个人到了庙里以后,这个人往功德箱里扔五块钱,那个人不扔又不好意思,你已扔了五块,我就得拿十块,这种心态很不好,最重要的是你内心里面有没有真的发起供养和布施的心。这些都需要通过对法无我有了体认以后,才能生起的智慧。观法无我,就是让我们放弃自我,从而把我们这个心量打开,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真正的舍,不要对世间的众生又是苛刻,又是批评,又是指责。总之,对法无我的体认是非常深远,意义也非常广泛,不是我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的。

在修行上,我们也不要等待,要积极,不要等待哪一个人教自己一个法,哪一个人给自己摸一下脑袋就可以成佛了。修行的路要靠自己去走,这中间需要非常漫长的历程,当然,对那些根基好的,这个过程会缩短一些,但都得有一定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修行。我们有必要把身体、心理感受的东西,用佛法的智慧来透视,用佛法的智慧来观照。让我们的身心充满喜悦,让我们有一个平常的心态,让我们通过法无我的透视能够多一些包容,那么,我们前面讲的在生活里面的生存危机,可以解决;精神危机,可以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可以解决;自己与他人的矛盾,可以解决;人与自我的矛盾,同样可以解决,就绝对能够化解那两种危机,调解好这三种矛盾,生活一定会很和谐、很圆融。这个方法最后要落实到我们的念头上,要在念头上下功夫,就是时时刻刻注意这个念头,跑了就赶紧把它拉回来。过去禅宗考人,是随时走在路上,从你背后猛击一下就考你了,就看到你生活里面起智慧了没有。这个非常关键,生活是一个念头一个念头组成的,所以具体要在每一个念头上去落实。


楼主 爵士猫大懒虫  发布于 2018-05-27 15:56:04 +0800 CST  

楼主:爵士猫大懒虫

字数:422

发表时间:2018-05-25 22:03:33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7-05 16:55:24 +0800 CST

评论数:30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