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春秋:读春秋 无障碍

篡位者鲁桓公即位
(第1句)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桓公元年春,周天子的正月,鲁桓公即位。)
鲁隐公十一年(前712年),太子姬允和野心家公子翚联手弑杀鲁隐公之后,为掩人耳目,便嫁祸寪氏。向寪氏讨罪后,公子翚立太子允为国君。第二年,新君举行即位典礼——鲁桓公正式粉墨登场。“元年春,王正月”,表示慎重地对待即位的开端。
但按照《春秋》体例,新君继承被弑君主的君位是不应该称即位的。这是因为先君不正常死亡,继承人是不忍心举行即位典礼。现在《春秋》书写“公即位”,一是为了符合鲁桓公的继位心意,二是为了声讨鲁桓公参与谋害国君的罪恶。鲁桓公作为弟弟却杀害了兄长,作为臣下却杀害了国君。然而,周天子不能安定鲁国,诸侯不能制止桓公作乱,国人不能像卫国石碏那样除去乱臣,这是鲁国的悲哀,也是东周王朝的悲哀。
但是,青史如鉴,善恶曲直总有后人记载,鲁桓公难逃历史罪名。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5 07:17:18 +0800 CST  
一块璧玉,换一块土地
(第2句)三月,公会郑伯于垂,郑伯以璧假许田。(桓公元年三月,鲁桓公和郑庄公在垂地会见,郑庄公拿一块璧玉借走鲁国的许田。)
鲁桓公一上台就露出贪婪本性,不仅贪恋权位,还贪财恋玉。这次鲁桓公与郑庄公的会见,是一场出卖国家利益的交易。为贪恋一块美玉,鲁桓公就把属于鲁国的许田拱手“借给”郑国,实在是无耻而昏庸。
郑庄公对许田垂涎已久,隐公八年三月,郑庄公就想拿祊地换许田,被鲁隐公拒绝。想不到四年之后,郑庄公竟以一块璧玉就能如此轻易地从鲁桓公手中巧取许田。正所谓对手不同,贤愚有别,办事效果自然不同。当然,鲁桓公也许不是只为了贪图一块美玉,而是为了篡位后急于结交外援来巩固自己的地位。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5 10:32:01 +0800 CST  
《春秋》用一个“假”(借)字,是为了隐讳交换土地。因为有天子在,诸侯是不能独自掌握和占有土地的。按周朝制度,诸侯按时去朝觐天子,在天子城外,诸侯都有上朝时住宿的封地。许田是鲁国朝觐天子时住宿的地方,挂在许国。“田多邑少称田,邑多田少称邑”,许田应该是一个小城镇,而不是一个城邑。现在,鲁桓公把祖宗留下的“朝宿之邑”转手换给了郑国,这就意味着鲁国从此不再朝觐周天子了。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5 10:32:48 +0800 CST  
(第3句)夏四月丁未,公及郑伯盟于越。(桓公元年夏四月丁未日,鲁桓公和郑庄公在越地结盟。)
“及”字是说此次结盟是出于鲁国的意志。前文的“会”字是说垂地会见以鲁国之外的郑国为主谋。老谋深算的郑庄公看准篡位的鲁桓公需要外援,于是,既乘机谋取许田,又达成郑、鲁联盟伙伴合作关系,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左传》补记:冬季,郑庄公前来鲁国拜谢结盟。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6 10:11:21 +0800 CST  
鲁国发生大水灾
(第4句)秋,大水。(桓公元年秋季,鲁国发生大水灾。)
记载水灾,是为了记录“灾异”事件。《春秋》记载“大水灾”共9起,其中鲁桓公2起(元年、十三年各1起),鲁庄公4起(七年、十一年“宋国大水”、二十四年、二十五年各1起),鲁宣公1起(十年),鲁成公1起(五年),鲁襄公1起(二十四年)。《左传》补记1起:鲁昭公十九年“郑国大水”。10起大水灾,8起发生在鲁国。
古人认为,“人君能修政则灾消而福至,能修德则和气应而雨。”如果国君不修德而倒行逆施,国家就会发生某种“天灾人祸”。这次鲁国发生大水灾,与鲁桓公“行逆德”有莫大关系。这里暗含谴责鲁桓公“无德”之意。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6 10:12:13 +0800 CST  
色不迷人人自迷
(第5句)冬十月。(桓公元年,冬十月)
《春秋》在桓公元年冬季没有记载历史事件,但《左传》补记了一件中国历史上“艳遇”韵事。——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宋国太宰华父督在路上见到宋国司马孔父嘉的妻子,他目迎孔妻从对面走过来,又色迷迷地目送她走过去,不禁脱口而出:“美丽而光彩照人。”)
华父督这次“艳遇”不得了,不仅色心起,而且杀心也起,一场宫廷流血政变事件即将发生!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6 10:13:01 +0800 CST  
@东海闲鸥 2016-04-26 11:09:25
支持半床诗
-----------------------------
谢谢闲鸥一如既往的支持!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6 19:03:32 +0800 CST  
二、鲁桓公二年(周桓王十年,辛未年,前710年)
原文(共8句):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滕子来朝。三月,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以成宋乱。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大庙。秋七月,杞侯来朝。蔡侯、郑伯会于邓。九月,入杞。公及戎盟于唐。冬,公至自唐。
札记:《春秋》记载鲁桓公二年发生9件历史大事,共85字。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6 20:02:17 +0800 CST  
“弑君事件”宋国版
(第1句)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桓公二年春,王正月戊申日,宋国太宰华父督弑了他的国君宋殇公与夷以及宋国大夫孔父嘉。)继卫国公子州吁弑君篡位(隐公四年)和鲁国太子允弑兄篡位(隐公十一年)宫廷政变事件后,宋国开始上演“宋国版”的弑君政变事件。
在隐公三年《好信不好学的宋穆公死了》这一章节里,我们已介绍了宋宣公与宋穆公、宋殇公父子三人的有关情况,点明了宋穆公“立侄让国”是日后宋国政治灾难的祸根所在。宋国这场政变事件首先发端于华(huà)父督因色心而起杀心。对此,《左传》有较详细的记载。华父督因当初“艳遇”了同僚孔父嘉(孔子的六世祖)的妻子,就产生占为己有的念头和冲动。因宋殇公上台以来,宋国“十年十一战,民不堪命”(十年之中发生了十一次战争,百姓不能忍受),华父督就把责任推给司马孔父嘉,以此为借口要灭掉孔父嘉以便霸占其妻。于是,华父督就大肆宣传:“宋国的灾难是由司马孔父嘉造成的。”煽动百姓起来造反,乘机攻杀孔父嘉,然后霸占他的妻子。孔父嘉是当年受宋穆公之托,辅助宋殇公的重臣。宋殇公知道孔父嘉如果死了,自己也必定得死,就急忙赶去救助孔父嘉,华父督恐惧,一不做二不休,就把宋殇公也弑死了。华父督不敢自立为君,急需扶立一个傀儡,于是就迎回流亡郑国的公子冯(宋穆公之子),立他为国君,以此亲近郑国,是为宋庄公。
29年后(鲁庄公十二年,前682年),这位弑君并控制宋国国政的华父督被宋国重臣南宫长万所杀,又印证了“杀人者人亦杀之”的因果关系。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6 20:03:08 +0800 CST  
滕侯被削了爵位
(第2句)滕子来朝。(滕国的国君来鲁国朝见。)
隐公十一年,滕侯曾与薛侯一起朝见鲁国,现在又来朝见鲁国,但爵位却有所变化了。隐公十一年称“侯”,今称“子”,大概是违反中央政治规矩而被周桓王贬黜,削了侯爵,改 为子爵。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6 20:04:01 +0800 CST  
是平定内乱,还是趁火打劫?
(第3句)三月,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以成宋乱。(桓公二年三月,鲁桓公和齐僖公、陈桓公、郑庄公在宋国稷地会见,来“成就”宋国的内乱。)《春秋》用一个“成”字,意为“助成”、“成就”,表明鲁桓公趁宋国动乱之际,伙同齐僖公、陈桓公、郑庄公一起趁火打劫,表面是平息宋国的动乱,实际上是助成宋国的动乱。因为宋国的华父督正想借助外国势力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很慷慨地向鲁、齐、陈、郑诸国馈送财礼,尤其把郜国的大鼎送给鲁桓公。众诸侯接受了贿赂,就承认了宋庄公的国君地位,并支持华父督担任宋庄公的宰相。从此,华父督便在宋国建立了华氏政权。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6 20:04:46 +0800 CST  
鲁桓公炫耀受贿来的郜鼎
(第4句)夏四月,取郜大鼎于宋。戊申,纳于大庙。(桓公二年夏季四月,鲁桓公从宋国取来了郜国的大鼎。戊申日,把大鼎安放在鲁国的太庙里。)郜国,姬姓,子爵。周武王把他一位兄弟封在郜(今山东成武县),是为郜子。宋国曾侵略郜国,并把郜国的宝鼎作为战利品带回宋国,现在为了讨好鲁国,转送给鲁桓公。这正合鲁桓公的心意,他得意地把郜鼎安放在太庙里,让文武官员观瞻。但鲁桓公这种高调受贿的奇葩行为受到鲁国大夫臧哀伯(臧僖伯之子,臧孙氏,名达)的严肃批评。据《左传》记载,臧哀伯对鲁桓公说:“作为百姓的君主,要发扬道德而堵塞邪恶,为百官树立表率,有时还担心有所失误,所以显扬美德以昭示子孙,百官才有所敬畏和戒惧,不敢违反纪律。现在您竟然废除道德而树立邪恶,把人家贿赂来的器物放在太庙里,公然展示给百官看。上梁不正下梁歪,百官将模仿这种行为,那又将惩罚谁呢?国家的衰败,由于官吏的邪恶。官吏的失德,由于受宠而又公开贿赂。郜鼎放在太庙里,公然受纳贿赂,还有比这更严重的吗?当年周武王打败商朝,把九鼎运到洛邑,还受到义士的非议,更何况把宋国叛乱的贿赂器物放在太庙里!这又该如何办呢?”但财迷心窍的鲁桓公根本不听臧哀伯的劝告,依然我行我素。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7 09:04:14 +0800 CST  
鲁桓公“内弑其君,外成人乱”(在国内弑害自己的国君,在国外助成他人犯上作乱),趁着宋国变乱,接受贿赂并公然把受贿来的郜鼎供奉自己的祖先和展示百官观看,影响极其恶劣!还好,鲁国还有一个敢于仗义执言的谏臣臧哀伯。周朝内史听到这件事,不由得赞赏臧哀伯:“臧孙达其有后于鲁乎!君违,不忘谏之以德。”(臧哀伯的后代在鲁国大概会长享禄位吧!国君违背礼制,他没有忘记以道德来劝阻。)而鲁桓公政德之恶劣,行为之荒唐,在中外历史上恐怕是少见的。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7 09:05:01 +0800 CST  
是朝见,还是声讨?
(第5句)秋七月,杞侯来朝。(桓公二年秋季七月,杞侯来鲁国朝见。)
《左传》补记:“杞侯来朝。不敬。杞侯归,乃谋伐之。”(杞国来朝见鲁国,态度不恭敬。杞侯回国后,鲁桓公就策划讨伐他。)这里透露了一个秘密,杞侯朝鲁时态度不恭敬,表明杞侯对鲁桓公占有郜鼎有异议,表面是朝见,实质是声讨。据《谷梁传》记载,当时齐僖公、陈桓公、郑庄公对鲁桓公接纳郜鼎也有意见,曾一度联合声讨鲁僖公,要求他限期交出郜鼎。杞侯朝见鲁国时肯定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所以引起鲁桓公不满,等到杞侯回国后,鲁桓公就着手做好武力报复杞国的准备。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7 09:07:21 +0800 CST  
(第6句)蔡侯、郑伯会于邓。(蔡桓侯、郑庄公在邓地会见。)
《左传》补记,蔡桓侯和郑庄公在邓国会见,是因为两国开始惧怕楚国。在楚武王熊通的铁腕领导下,南方的楚国日益强大,开始威胁到中原诸国。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7 09:21:23 +0800 CST  
(第7句)九月,入杞。(桓公二年九月,鲁国入侵杞国。)
鲁桓公终于对杞国下手了,讨伐杞国七月来朝时的“不当言辞”。可见鲁桓公的野蛮,眦睚必报,欺负小国。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7 09:22:09 +0800 CST  
鲁桓公远行
(第8句)公及戎盟于唐。(鲁桓公和戎人在唐地会盟。)
隐公二年,鲁隐公与戎人在唐地会盟,现在鲁国再次和戎人在唐地会盟,表明鲁桓公重视加强与戎人的友好关系。(第9句)冬,公至自唐。(桓公二年冬季,鲁桓公从唐地回到鲁国。)
鲁桓公在秋季九月入侵杞国后,继续前往唐地与戎人会盟,直到冬季才回到鲁国,回国后把会盟之事祭告宗庙。这次出访历时一个季度,举动很不寻常。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7 11:48:45 +0800 CST  
曲沃伐翼
《左传》补记:“惠之四十五年,曲沃庄伯伐翼,弑孝侯。翼人立其弟鄂侯。鄂侯生哀侯。哀侯侵陉庭之田。陉庭南鄙启曲沃伐翼。”
鲁惠公四十五年,晋国小宗曲沃庄伯攻打晋国都城翼城,弑死晋孝侯。翼城人立他的兄弟为晋鄂侯。晋鄂侯生晋哀侯。鲁桓公二年,晋哀侯侵占陉庭地方的田地。陉庭南部边境的人引导曲沃攻打翼城。晋国开始内乱,曲沃伐翼,后来演变为“曲沃代翼”,晋国小宗篡夺大宗,成为晋国国君。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7 11:49:24 +0800 CST  
曲沃伐翼
《左传》补记:“惠之四十五年,曲沃庄伯伐翼,弑孝侯。翼人立其弟鄂侯。鄂侯生哀侯。哀侯侵陉庭之田。陉庭南鄙启曲沃伐翼。”
鲁惠公四十五年,晋国小宗曲沃庄伯攻打晋国都城翼城,弑死晋孝侯。翼城人立他的兄弟为晋鄂侯。晋鄂侯生晋哀侯。鲁桓公二年,晋哀侯侵占陉庭地方的田地。陉庭南部边境的人引导曲沃攻打翼城。晋国开始内乱,曲沃伐翼,后来演变为“曲沃代翼”,晋国小宗篡夺大宗,成为晋国国君。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7 19:05:18 +0800 CST  
三、鲁桓公三年(周桓王十一年,壬申年,前709年)
原文(共9句):三年春正月,公会齐侯于嬴。夏,齐侯、卫侯胥(xū)命于蒲。六月,公会杞侯于郕。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公子翬如齐逆女。九月,齐侯送姜氏于讙(huān,同“欢”)。公会齐侯于讙;夫人姜氏至自齐。冬,齐侯使其弟年来聘。有年。
札记:《春秋》记载鲁桓公三年发生9件历史大事,共79字。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27 19:06:17 +0800 CST  

楼主:半床诗7852

字数:66435

发表时间:2016-04-12 02: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23 22:53:03 +0800 CST

评论数:41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