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弃儿——读《宫女谈往录》看清宫逸事(长期连载)

荣儿还发现,老太后怕鬼但不怕神仙。她认为神仙是由天上下来的,他们大仁大义,决不会胡闹,是保护着主子们的,而鬼则是由地里冒出来的,他们出了地狱以后就胡作非为。因此,老太后强调,到中元鬼节的日子,大家要多做好事,免得他们胡闹。
荣儿她们听后,吓得提心吊胆,她们真像过关的一样,白天还好过些,人多有依靠,但一到夜晚就糟了。姐妹们三五成群挤在一起,光一个人连屋子也不敢出。晚上睡觉,无论多热的天气,总是把头蒙得严严的,战战兢兢地过日子。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5 20:38:58 +0800 CST  
中元节临近了,大家都在做荷花灯。荣儿发现全园子人们有一次感情的大流露。因为她们在宫里长年累月是不许祭奠自己的亲人的,只有在做荷花灯的时候,能寄托她们的一切哀思。所谓一切,是为了纪念一个人做一盏灯,也可以为纪念第二个人、第三个人,连续做第二、第三盏灯。他们觉得,能尽量表达她们的哀思,这总算是极大的恩典了。当然她们谁也不会透露自己的心事,都说是给老太后积功德,但这秘而不宣的感情是彼此全然了解的。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5 20:42:20 +0800 CST  
老太后对她们这群贴身的侍女还有额外的恩典,她在屋里像闲谈似的说一句:“你们有给亲人带包袱(祭品)的,也可以交给法船,给你们带去。”就这样的一句话,突然让荣儿她们身价百倍,像雷一样传遍了全园子,连有头有脸的老太监也会登门求情,求她们大慈大悲,多积功德,替他们代捎一个包袱给他们的亲人(死鬼)。他们说:“这乃御用的法船,给普通人捎包袱,是皇恩浩荡,能沾上这光,很不容易。”他们说完,连续双腿跪安,感恩不尽,满面悲苦,实在是感动人。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5 20:43:13 +0800 CST  
荣儿的女伴春苓子这几天比谁都沉闷,大家都可怜她。她从小就没妈,继母对她很冷淡。她妈妈生她们姐妹三个,她最小,四岁时妈妈就过世了。她听姐姐说,妈妈死前有个愿望,说生你们三个,给你们浆洗衣服,不知糟蹋了多少桶清水,我死后在阴间是要罚把脏水都喝完的。我希望你们给我糊个牛,能替我喝些脏水,就算对我尽孝了。于是她想糊个牛让法船带去,就怕老太后不答应。小娟子心直口快,替春苓子禀告了老太后。老太后很夸奖了一番,说:“苓子好孝心,让她糊吧!”这是老太后特殊的恩典。荣儿发现,老太后在这个时刻是有求必应的。老太后到晚年的性格大体是这样,越沉默越有心事,往往闭着嘴半天不说话,在这个时候对下人越慈祥。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5 20:44:13 +0800 CST  
宫里由七月十三日傍晚起,就开始做法事了。法事由三棚经组成:一是僧,二是道,三是喇嘛,都是有名的高僧高道。法源寺的僧、白云观的道、雍和宫的喇嘛,平时都是请不动的,只有老太后做道场才出来广结善缘。法坛分水上与陆地两部分,所以也叫水陆道场。烧楼库、放焰口后,送众鬼愉愉快快地走,免得在人间惹是生非。这就叫“有钱能买鬼推磨”,老太后是深明这个道理的。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6 08:26:23 +0800 CST  
等到和尚道士绕着法坛念经放鬼的时刻,老太后也双手合十,微闭二目,抬头又望见西南湖边上一片火红,湖面漂浮着荷花灯,繁星似的闪烁着,心里可能充满无限的安慰。从此,雨过天晴,一天云雾散,好像中元节驱散了心底的一切阴影,老太后又心安理得地放心做她的一切了。
荣儿曾随老太后听过吕后被鬼弄死的故事,她想,老太后害死的人并不下于吕后。前车之鉴,想想自己晚年的结果,也不能不感到心惊肉跳。这或许就是老太后实权在握,不怕人而怕鬼的原因吧。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6 08:27:10 +0800 CST  
慈禧不怕人而怕鬼。但很快她就开始怕人了,八国联军杀过来,慈禧要逃命了。重大的历史时刻来了,慈禧逃命的具体细节如何,慈禧贴身侍女荣儿将悄悄告诉你。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6 08:34:31 +0800 CST  
历史的弃儿(七)伴驾西行之“赐死珍妃”
九、伴驾西行
荣儿二次进宫后的第二年是1900庚子年(光绪26年),大清帝国内忧外患的危机越陷越深。西方列强对中国这块肥肉垂涎已久,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中国百姓普遍的愤恨。义和拳运动把斗争的口号由“反清复明”改为“扶清灭洋”,掀起反帝斗争的热潮。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意欲借力打力抗击西方列强,便于1900年五月二十五日对八国宣战。为扑灭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英、美、法、俄、德、日、意、奥八国组成的侵略联军,于1900年6月,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
宫廷外形势已十分危急,但宫廷内的生活似乎依然风平浪静,一切照旧。只是老太后缺少了些往日的笑容,显得沉默寡言。荣儿她们更加小心翼翼地当差,不敢有丝毫大意。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6 08:36:21 +0800 CST  
进入1900年8月以来,老太后有好多天不到颐和园里去,和往常不太一样。老太后下朝没有一定的时间,甚至晚上不定期要叫起。宫里头十分严肃,不许一个人谈论外边的情况,荣儿她们察言观色,也知道有大事情。
8月12日前后这两三天,荣儿听小太监说,得力的太监在顺贞门里,御花园两边,都扛着枪戒备起来了。问为什么,说也不说。宫女们也见闻外头闹二毛子(教民),但谁也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李莲英跟往常不一样了,往常当老太后燕居的时候,他总是围着老太后转,这两天不同了,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出来进去,片刻也不停留。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6 08:37:31 +0800 CST  
这时,已是宫里的大拿(掌事儿的)小娟子暗里里嘱咐她的副手荣儿,说:“这几天要格外留神,看老太后整天板着脸,一线笑容也没有,嘴角向左边歪得更厉害了,这是心里头憋着气的象征,不定几时爆炸,一定要小心伺候。”当侍女的,都提心吊胆,小心当差,免得碰到点子上自找倒霉。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6 08:38:35 +0800 CST  
1、赐死珍妃
8月14日(农历七月二十日)下午,老太后在屋子里睡午觉,宫里静悄悄的,像往常一样。
这天正巧是荣儿当差。她和往常一样,陪侍在寝宫里,背靠寝宫的西墙坐在金砖的地上,面对着门口,恭恭敬敬地盘着腿,眯着眼,伸着耳朵,凝神屏气地倾听着帐子里面的声音。这是侍寝的规矩。老太后头朝西睡,荣儿离老太后的龙民就只有二尺远。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6 08:40:13 +0800 CST  
突然,老太后坐起来,撩开帐子。平时撩帐子的事都是侍女干的,这天很 意外,吓了荣儿一跳。她赶紧拍暗号,招呼其他的人。老太后匆匆洗完脸,烟也没吸,一杯奉上的水镇菠萝也没吃,一声没吩咐,径自走出乐寿堂,就往北走。荣儿匆忙地跟着,心里有点发毛,急忙暗地里去通知小娟子。小娟子也跑来了,她们跟随老太后走到西廊子中间,老太后说:“你们不用伺候。”这是老太后午睡醒来后的第一句话。她们眼看着老太后自个往北走,快下台阶时,见有个太监请跪安,和老太后说话。这个太监也没陪着老太后走,他背向她们,瞧着老太后单身进了颐和轩。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6 08:41:20 +0800 CST  
慈禧逃命之前,先解决珍妃,可见其心之狠毒……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6 09:23:18 +0800 CST  
原来老太后到颐和轩派二总管崔玉贵传旨召见珍,说要在未正时刻(中午2点)召见珍妃,让珍妃在颐和轩候驾。
珍妃是光绪皇帝最宠爱的唯一知心的妃子,生于光绪二年(1876年),姓他他拉氏,属正红旗,在娘家瑾妃大,排行第四,珍妃行五)。光绪十四年进宫,十三岁,光绪二十年(1894年)册封为珍妃。貌美、聪慧、喜书画。光绪对她一见钟情,她倍受恩宠。在戊戌前,她经常女扮男装到光绪帝处理政事的屋子里,给皇上磨墨捧砚,或跟皇上说古谈今,或谈诗说画,或陪皇上下棋,但不谈朝政。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6 11:47:55 +0800 CST  
她曾痴情地问:“皇上这样加恩于我,不怕旁人嫉恨我吗?”
“我是皇上,旁人能对我怎么样?” 光绪帝满怀自信地说。
过分的宠幸引起了宫廷的不满,最重要的当然是老太后。嫉妒珍妃的人说她干预朝政等,老太后曾为此下过诏书,申诉过珍妃。其实那也是隆裕皇后吃醋的原因,也包括瑾妃在内。珍妃不知收敛,后又因触犯隆裕皇后,在老太后的支持遭到拷打,降为贵人,后又复妃位。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失败以来,一直被慈禧幽禁在宫内东北三所(冷宫)。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6 11:48:51 +0800 CST  
光绪帝的皇后是老太后钦点成婚的隆裕,叶赫那拉氏,慈禧之弟副都统桂祥之女,性格刁蛮,气量小,不得人心。婚后经常与光绪不和,两个人都闹个人的犟脾气,你不迁就我,我更不迁就你。隆裕又处处表示满不在乎,可光绪呢,你不在乎,我偏不理你。他俩当着老太后面前装着像和好夫妻的样子,背着人彼此不说话,就是一起睡觉,也是同寝不同衾。以老太后那种骄横的脾气,天下任何人没有敢给脸不接受的人,单单是光绪。给你聚的皇后,你偏偏不爱,在天下人面前伤了老太后的尊严,这种怨绝没有不报的道理。现在时候到了。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6 11:49:43 +0800 CST  
给脸不要脸,后果很严重。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6 11:51:02 +0800 CST  
宁折不弯,过刚易折。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6 11:51:56 +0800 CST  
崔玉贵领旨传召珍妃,但心里犯嘀咕,召见妃子例来是两个人的差事,单独一个人不能领妃子出宫,这是宫廷的规矩。他想,应该找一个人陪着,免得出错。乐寿堂这片地方,派差事的事归陈全福管,于是便找陈全福商量。陈全福毕竟是个老当差的,有经验,他对崔玉贵说:“这差事既然吩咐您一个人办,您就不要敲锣打鼓,但又不能没规矩,现在在颐和轩管事的是王德环,您可以约他一块去,名正言顺,因为老太后点了颐和轩的名了,将来也有话说。”崔玉贵觉得他说的在理便找王德环。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6 11:52:56 +0800 CST  
他俩走向景祺阁北头的一个单独院子,这就是幽禁珍妃的冷宫东北三所,正门一直关着,上面贴有内务府的十字封条。这里一切静悄悄的。他们敲开了门,告诉守门的一个老太监,请珍小主接旨。珍妃在接旨以前,是不愿意蓬头垢面见人的,必须给她留下一段梳理工夫。由东北三所出来,经一段路才能到颐和轩。崔玉贵在前边引路,王德环在后边伺候。珍妃一张清水脸儿,头上两把头摘去了两边的络子,淡青色的绸子长旗袍,脚底下是普通的墨绿色的缎鞋(不许穿莲花鞋),这是一幅戴罪的妃嫔的装束。她始终一言不发,大概她很清楚,等待她的不会是什么幸运的事。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6 12:37:56 +0800 CST  

楼主:半床诗7852

字数:65253

发表时间:2016-03-30 06:2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23 22:52:34 +0800 CST

评论数:93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