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弃儿——读《宫女谈往录》看清宫逸事(长期连载)

到了颐和轩,老太后已经端坐在那里了。崔玉贵进前请跪安复旨,说“珍小主奉旨到”。崔玉贵用眼一瞧,颐和轩里一个侍女也没有,空落落的只有老太后一个人坐在那里,感到很奇怪。
只见珍妃进前叩头,道吉祥,完了就一直跪在地下,低头听训。这时屋子静得掉地下一根针都能听得清楚。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6 12:38:56 +0800 CST  
老太后直截了当地说:“洋人要打进城里来了。外头乱糟漕,谁也保不定怎么样,万一受到了污辱,那丢尽了皇家的脸,也对不起列祖列宗,你应当明白。”话说得很坚定。老太后下巴扬着,眼连瞧也不瞧珍妃,静等回话。
珍妃愣了一下说:“我明白,不曾给祖宗丢人。”
“你年轻,容易惹事!我们要避一避,带你走不方便。”太后说。
“您可以避一避,可以留皇上坐镇京师,维护大局。”珍妃说。
就这几句话戳了老太后的心窝子了。老太后马上把脸一翻,大声呵斥说:“你死在临头,还敢胡说!”
“我没有应死的罪!”
“不管你有罪没罪,也得死!”
“我要见皇上一面。皇上没让我死!”
“皇上也救不了你。把她扔到井里头去,来人哪!”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6 12:55:55 +0800 CST  
听到老太后的命令,崔玉贵和王德环一起连揪带推,把珍妃推到贞顺门内的井里。珍妃自始至终嚷着要见皇上,说:“你们爱逃跑不逃跑,但皇帝不应该跑!”被扔到井里一刻,最后大声喊:“皇上,来世再报恩啦!”
众人听了,毛骨悚然,老太后板着脸孔,气得说不出话来。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6 12:57:54 +0800 CST  
珍妃之死,悄无声息。其实老太后对这件事预谋已久,等到了这个时机,才除之而后快。因为老太后感到珍妃的存在是她的一个重大威胁。当时宫里后妃论聪明才智,有政治头脑的,可以说非珍妃莫属,将来宠擅六宫,是绝对无疑的。但与老太后政见不合,留下此人,终成祸患,一有机会非置之死地不可。老太后决定先砍去光绪的左右手,免得慈悲生祸患。如果说因为珍妃年轻貌美,怕招惹是非,丢了皇家的体面,那么庆亲王的女儿四格格,比珍妃还年轻,也是出名的漂亮,也可以说是金枝玉叶,为什么带着她跑到西安呢?前后一对比,老太后的心事昭然若揭。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6 12:59:09 +0800 CST  
历史的弃儿(七)伴驾西行之“夜半猫声”
2、夜半“猫声”
老太后赐死珍妃后,便叫起(上朝)去了。
下午叫起回来,老太后铁青着脸皮回到宫里,直着两眼沉思着。荣儿知道,这是老太后的性格,遇到为难的事,自己独自思索,对谁也不说,当然更不用说商量了。只见她牙咬得紧紧的,一句话也不吐。
这时,李莲英进来,他用眼一扫,荣儿等侍女自动退了出来。
这天晚上老太后照例地洗脚、泡指甲。但荣儿等人从小太监的嘴里得到消息,知道东一长街上有很多太监往来巡逻,外宿的太监不许出宫,又听说好多寿膳房的人当了义和拳的都逃走了。她们心惊胆战的,不知如何是好。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6 15:32:08 +0800 CST  
这天晚上荣儿上夜(值夜班),到丑未寅初(三点四点之间)的时候(这时是1900年8月15日农历二十一日),突然听到四外殿脊上,远远地像猫叫,尾声很长。她最初不在意,宫廷里野猫很多,夜里猫叫并不稀奇,只是没有这样长的尾声。夜深人静,仔细地听,猫叫的声音在正东方,过一会儿,东南方也传来猫叫的声音,宫里从来没有这么多的猫叫声。
荣儿悄悄地出来,知会外边守夜的人,因为她们心里有鬼。知道昨天珍妃死在井里,以为她冤魂不散显灵来了。宫廷里特别害怕神鬼,吓得她们浑身起鸡皮疙瘩。等老太后寅正(四点)醒来的时候,已经是天朦朦亮了,按说猫叫应该停止了,可恰恰相反,好像东、南、北三方有几十只猫的乱叫。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6 15:33:09 +0800 CST  
慈禧太后即将尝到乐极生悲的味道。
大敌当前,如何应对?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6 17:14:48 +0800 CST  
老太后也仔细地听,打发人到外面去看,但也看不出什么。就在这时,李莲英惊慌失措地走进来了,也不顾得什么礼仪,什么避忌,说:“鬼子打进城来了。”老太后说:“你仔细讲!”李莲英说:“德国鬼子由朝阳门进来了,日本鬼子由东直门进来的,俄国鬼子由永定门进来,把天坛都围上了,全都冲着紫禁城开枪,枪子一溜一溜地在半天空飞。”据说这是护军统领澜公爷特来禀告的。这时荣儿她们才知道所谓的半夜猫叫,原是子弹在空中呼啸的声音。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6 17:31:51 +0800 CST  
八国联军进北京,老太后她们是在七月二十一日早晨,第一次听到这个消息,宫里其他人根本不知道信儿,就连皇上在内。
李莲英说:“为了不惊圣驾,请才能太后暂避一避。”这时老太后铁青着脸皮,一声没言语,半晌说出一句话来,吩咐李莲英:“就在这伺候着。”
侍女们屏着呼吸,在一旁站立,大家都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这时老太后不停地在寝宫里来回转。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6 17:32:55 +0800 CST  
正要准备传早 膳,突然石破天惊,一粒流弹落在乐寿堂西偏殿的房上,听得很清楚是由房上滚下来的声音。
李莲英喊一句:“老佛爷快起驾吧!”
老太后这时才真的惊慌起来,吩咐人去请皇上,传谕皇后、小主、慈宁宫的太妃们,在宫里住的格格们,迅速到乐寿堂来。另外派太监告谕大阿哥换好行装,随时准备出走。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6 17:35:28 +0800 CST  
3、剪掉长指甲
皇上终于来了,还是旧时装束,回禀了老太后几句话。老太后有些发急,急谕李莲英,让他在护军那里找几件衣服给皇上换上。
李莲英急忙吩咐别的太监去办。不一会儿,李莲英不知从哪里提一个红色的包袱进来,里头包着汉民的裤褂鞋袜,青腿带还有一绺黑色头绳,一应俱全。另外有荣儿从来也没看见过,也没听过的蚂蚁蛋纂(挽头发用),还有一个别纂的针,像小勺子一样,叫老瓜瓢,扁扁的,一头细,一头粗;另外还有一支横簪子。这些东西后来听说是李莲英早给准备的。李莲英有个姐姐在前门外鲜鱼口里兴隆街一带住,这包袱都是他姐姐给安排的,无怪鞋、袜都很合脚。另外,在包里还有个小手娟,包有四五个头发网子,都是圆圆的,直径有两寸多点,有细网眼的,有粗网眼的。这是梳完头,怕头发散了,用网子把头发罩住。让人一看,就知道安排的人是非常细心的。这些事全是荣儿亲自经手。这是荣儿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伺候老太后务必要留下心眼,不管什么事,做完后要多记几遍,心里要默念三四回,记牢靠了,因为老太后说不定什么时候问起,一定要有明确的回禀,任何事情也不许模糊。因此,荣儿默默地把包袱里的东西又记了几遍。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6 17:36:54 +0800 CST  
4、忆起李莲英
后宫里一共有两个后门:出了御花园面对着神武门在中轴线上的叫顺贞门,顺着宫墙往东走还有个后门,就是贞顺门。以这两个门为界限,门里属宫苑,门外属护军范围。宫廷规矩,妃嫔们是不许迈出宫门一步的,所以宫人们送老太后只能送到贞顺门的门槛里头。——这几乎是生离死别的送行,如果鬼子进宫,各人的下场那就只有各人知道了。因此大家呜咽流涕,泣不成声,并不是光想着老太后的安危,而是担心自身的末日,所以也借机会痛痛快快地哭两声。平日感情比较好的姐妹,都相抱撄咽,彼此相互嘱托后事,摘头花,捋手串,对赠遗物。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6 19:08:21 +0800 CST  
荣儿和小娟子出接到朝夕相处的姐妹们各有七八份饰物,都是好姐妹们偷偷地塞给她们的,好像她俩一定能活,她们必定会死一样。荣儿这时心里感到特别酸苦,回想小时候离家,不知宫里什么样,只当串亲戚,所以不知离别味。这是她有生以来第一次尝到离别使人心酸的味道。这儿离珍妃死的井很近,抬眼就能看到,她心里不禁有些发颤。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6 19:10:58 +0800 CST  
荣儿泪眼模糊地出了贞顺门。一抬眼皮就看到一溜摆着三辆车,两辆轿车,一辆铁网子的蒲笼车。其中一辆很整齐,像是宫里的车,但中腰帷子前面的帐子都已经没有了,另两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雇来的趟子车,也就是接货拉人做买卖论趟数给钱的车,是由大车店里雇来的。荣儿觉得很奇怪,往常皇宫有特用的轿车,可今天老太后要出远门,偏偏要从大车店雇车。虽然是洋鬼子打进城来了,正值兵荒马乱的时节,但以老太后的尊严,发道口谕,让预备几辆轿车,还是不难办到的。这其中尽然另有门道。荣儿不敢多想,天威难测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6 19:12:04 +0800 CST  
荣儿不敢多想,天威难测,在生死关头,丝毫也大意不得。
人多车少,车又简陋,里面坐车的人都憋得很难受,但在这生死攸关之际,她们只好把生命完全寄托在这三辆车上。
迈出顺贞门后,就自动地按次序排列起来,因为衣饰都变样了,要仔细看才能辨认出谁是谁来。最惹人注目的是老太后手下的哼哈二将——李李莲英和崔玉贵。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6 19:12:50 +0800 CST  
荣儿发现李莲英这些日子特别发蔫。义和拳失败了,他原来是同情义和拳的。他每天由外面急匆匆地来,向老太后禀告点消息,又匆匆地离去。老太后对别人的消息不听,只听他的消息。他这两天的脸越来越长了,厚嘴唇也越撅越高,两只胡椒眼也不那么灵活了,肉眼泡子像肿了似的向下垂着。今天外逃,他有自知之明,九城里头谁不知道紫禁城内有个李莲英啊!他的长相全城的人都知道,所以他要好好地伪装一番。首先把头藏起来,戴起一顶老农民式的大草帽子,宽宽的圆边把草帽的两边系上两条带子,往下巴底下一勒,让两边帽檐搭拉下来,遮住了自己的脸。穿一身旧衣服,活生生地是跟车伺候人的老苍头,平常的三品顶戴也没有用了。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6 19:13:43 +0800 CST  
于是,荣儿想起丈夫太监梳头刘说过李莲英的身世和经历。在荣儿看来,李莲英可以算是她的恩人,也可以算是她的仇人。在宫里七八年,不管人前人后,李莲英总是维护她,使她十分感激;但最后,老太后指婚,把她赏给刘太监,无疑是李莲英的主意,让她人不人鬼不鬼在活在世上,也是他造的孽。至于他怎样吃贿赂,怎样弄权,怎样陷害人,那是他的秘密,荣儿无从知道。但从梳头刘讲述的故事和平时的观察,抛开个人恩怨,荣儿还是十分佩服李莲英的,无论是处世或是为人。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6 19:18:51 +0800 CST  
李莲英出身贫寒,是冀南河间府大城县李家(贾)村人,崔玉贵是河间府崔张吉庄子人,他们两村只隔一条河,可以说是近邻,他俩还有一定姻亲关系。节莲英的叔伯姑母嫁给崔玉贵的堂兄,李莲英管崔玉贵叫表叔。李莲英的父母因家产纠纷被同宗族挤出李家村,他们赌气来到北京,成立一个熟皮子的作坊——“永德堂李皮作坊”。收生皮子,熟好了再卖给同增皮货庄,这是一个下等行业。这就是后来节李莲英被称为“皮硝李”的原因。因家贫穷,李莲不知从哪里来的勇气和志气,自动请求净身入宫。8岁那年,他妈妈只得托人找一个御用的净身师小刀刘给他净身。净身前后,妈妈每晚跪香,求菩萨保佑。并几乎都是含着泪教他怎样为人,怎样处世,告诫他:打人一拳,防人一脚的事,千万不能干;自己吃饱了,也要想着别人;但行好事,苍天辜负好心人的;不修这一世,要修你的来世等等。李莲英谨记母亲教诲,9岁入宫以来,不敢错走一步。李莲英明白,太监的苦痛是任何东西也代替不了的。他常有报恩之心,说:“爹妈生下我来,我想办法让老人不再受穷也就是了,难道当官的大把捞钱,狼叼来的肉不许分点骨头吗?别的还有什么想头呢?”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6 19:47:07 +0800 CST  
但行好事,苍天不辜负好心人的。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6 19:51:22 +0800 CST  
李莲英兄弟五人,老大李国泰,老二李英泰,老三李宝泰,老四李世泰,最后有两个妹妹。李英泰进宫后改名节莲英。早年在白云观入了道,道号乐元。光绪十四年的时候,老后钦命七王爷奕澴视察北洋海军,让李莲英当副手陪同。李莲英低调收敛,不和任何官员接触,只伺候七王爷。晚上预备好热水,要伺候七王爷洗脚。说:“我平日没有机会伺候七王爷,现在请赏脸让我尽点孝心。”感动得七王爷连连拱手。一趟差事回来,李莲英的名誉不知提高了多少倍!七王爷、李鸿章争着向太后称赞,老太后更喜滋滋的,显然是给老太后露了脸,争了气,堵住了一般朝臣们的嘴,连说“没白心疼他”。
楼主 半床诗7852  发布于 2016-04-06 21:42:16 +0800 CST  

楼主:半床诗7852

字数:65253

发表时间:2016-03-30 06:2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5-23 22:52:34 +0800 CST

评论数:93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