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君临天下》已出版,长篇连载:《说不尽的宋朝》说不尽的风云变幻荣辱兴衰


不过,整体来说,节度使的起点还是要比枢密使高得多。

节度使一职始设于唐睿宗时代。当时的唐王朝疆域达到了全盛时期,幅员十分广阔,边境线也特别漫长,这就给国防事业带来了不小的难度。

当时周边的少数民族势力都明智选择了归顺或臣服的态度,但他们也只是摄于唐帝国强大的政治军事实力,天知道哪一天他们会不会趁帝国势力衰微之时,来个翻脸不认人,甚至反目成仇,落井下石。

无数历史教训告诉我们:无论在任何时期,国防事业都绝对不可松懈。

为了加强边境防御,唐王朝开始在一些军事战略意义比较重要的地区屯驻较多的兵力,用以控制周边地区的形势。一开始,这些地区之前往往设立许多大大小小的军事防御据点,后来为了统一管辖这些原本分散的据点,有效调度兵力,很有必要设置一个地区性的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一职就此应运而生。

所谓的“节度”,意为“节制调度”,节制调度的对象自然就是所辖地区的兵马,“节度使”之职因此得名。

正是从这个时候,节度使开始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无数流芳百世或者遗臭万年的英雄枭雄、奸雄狗熊在这一职位上开始了自己精彩纷呈的表演,演绎出了一出出或惨烈或悲壮,或忠诚或叛逆的历史大剧。

在唐代,身为节度使是一件十分尊荣的事情。根据史书记载,节度使“掌总军旅,诛杀。辞日赐双旌双节,行则建节,树六纛,中官相送。入境,州县筑节,迎以鼓角,衙账居前,旌印居中,大将鸣珂,金钜鼓角居后,州县贲印迎于道左”,再加上两边夹道欢迎的老百姓,排场之豪华,气场之强大,堪比小品演员宋丹丹所形容的“锣鼓喧天,彩旗招展”,场面那是相当的拉风。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1-07 21:30:52 +0800 CST  

拉风归拉风,节度使设立之初却仅仅作为地方的最高军事长官,主要负责国防军事、防御外敌工作,无权干涉地方民政和财政,大致相当于现代军区司令员的角色。

后来,随着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节度使的权力不断膨胀,逐渐扩大到总揽所辖地区的军、民、财、政大权,连各州的最高行政长官刺史都要受其节制,而节度使本人往往还直接兼任帅府所在地的州刺史,成为名符其实的方面大员。

一般来说,地方势力的膨胀对中央政府来讲是一种威胁,负面的影响总要大过正面的作用。遗憾的是,节度使势力的膨胀并没有引起朝廷以及皇帝本人的足够重视,为了应付对内稳定和对外战争的需要,他们反而赋予一些重要地区节度使更多、更大的权力,客观上促进了节度使势力的恶性膨胀,给表面上看似繁荣富强,正处于开元盛世的唐帝国埋下了动乱的祸根。

在经历了所谓的“天宝危机”之后,节度使势力的恶性膨胀在天宝末年终于酿成了恶果,爆发了著名的“安史之乱”。

后来的故事,只要是学过中学历史的人都知道了。经过近十年艰苦卓绝的残酷战争,唐帝国终于平定了这起百年来规模最大的叛乱,延续了王朝的国祚。

但是唐帝国并没有因此挽救颓势,再现昔日的辉煌,反而陷入了更大更深刻的危机之中,因为平定安史之乱最大的主力军和受益者并不是中央政府,而是手握兵权的地方节度使。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1-07 21:42:42 +0800 CST  
【插图】今天发现这样一张图,五代十国皇帝列表,挺有创意的,看起来也很直观,对五代十国皇帝的在位期限一目了然,应该是使用excel做的图表,很有些甘特图的感觉,分享给大家: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1-08 12:55:06 +0800 CST  
【更新】

安史之乱前的唐帝国朝廷掌控的中央军,长期生活在太平盛世,习惯了歌舞升平、奢适安逸的生活,战斗力已经大幅衰弱,真正拥有强大战斗力的反而是镇守边疆和战略要地的地方节度使,时任范阳节度使的安禄山就是各地藩镇中实力最为强大的一个。

这些各据一方的节度使一旦突然发难,举兵造反,曾经威服四夷、名震天下的唐王朝铁骑几乎没能做出任何有效抵抗,叛军得以长驱直入,很快把唐玄宗等人赶出了长安。

中央政府的军队不中用,不经打,为了平定叛乱,恢复河山,朝廷只好“以毒攻毒”,转而依靠其他手中握有重兵,实力强大的节度使们了。

当然,要想调动这些实力人物抗战平叛的积极性,仅仅靠朝廷发布一道诏令,皇帝下达一道圣旨,号召大家积极勤王,为国杀贼之类的精神激励法是不管用的,有求于人家就必须拿出来点实惠,表现出足够的诚意来。

加官进爵自然少不了,但更实惠的还是朝廷在节度使原有权力的基础上再度实行放权,在财权、事权、人事任免权、甚至司法权等方面进一步扩大地方权力。

在这一系列措施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允许节度使自行招兵买马。

这一点请大家千万不要忽略。在此之前,节度使所辖兵马在名义上和实际上都是朝廷的军队,只不过是由节度使们代为管辖指挥罢了。但是从现在开始,国家公开允许节度使们自己招募士兵,而不是由朝廷统一征兵,这些招募来的士兵,自然就成了节度使的私人武装。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1-08 17:15:47 +0800 CST  

这项举措带来的影响并不只是国家军队与私人武装的区别,它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这一举措中的“募”字。正是从此时开始,一种全新的兵制——“募兵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唐王朝这一看似不得已而为之的举措成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堪称是中国古代乃至近现代兵制历史中的重大转折点。

正是在这一系列物质手段、精神手段双重激励措施的刺激下,各地节度使对安史之乱的叛军群起而攻之,虽然战争过程十分曲折艰难,但节度使们却也因此在战争中锻炼了队伍,提升了素质,扩大了势力,增长了见识,打造了自身品牌,树立了威望。

总之一句话,他们确实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同时收获了更多的利益,实在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不光原本就是节度使的大员们,就连原来比节度使级别低的观察使、防御使、刺史、团练使等等地方官员,只要是手里有兵,为平叛出过力,开过枪,流过血的,在朝廷事后论功行赏时都没吃亏,由此晋升节度使的也大有人在。

从本质上来看,安史之乱就是节度使势力过盛惹出来的祸患。按理说,当时的中央政府对此也是十分明白的,平叛之后削弱地方实力派应该是必然选择。

但事实情况却是,安史之乱后的地方势力更加强盛,节度使的分布也从边疆地区向内地延伸,已经到了遍地开花的地步,中央政府却对此完全是有心无力,束手无策。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各地节度使才成为普遍意义上的藩镇,大大小小的藩镇几乎完全控制了所辖地区的各项大权和一切事务。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1-08 17:18:03 +0800 CST  
【更新】

俗话说: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遭打头风。除了藩镇割据,此时的唐王朝又陷入了一波波的重大政治军事危机,朝廷掌握的中央军队既无力镇压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打击蜂拥四起的盗贼土匪,也无法清剿安史之乱的叛军余孽,只能饮鸩止渴,继续依赖地方藩镇出兵出力。

在这种风雨飘摇,江山混乱中,每经过一次大的变故,全国就多一批节度使,大者跨州连郡,占有数省之地,小者也兼有数个县城。

虽说这些藩镇们所能控制的地盘大小差距甚远,但他们的头衔上却都带着“节度使”三个字,对朝廷而言,个个都是惹不起的武装地主。

在遍布全国的节度使中,实力最强大的有八个,他们分别是:魏博、卢龙、淄青、橫海、宣武、彰义、泽潞,合称“八镇”。

这八镇不但占据重要的战略位置,拥有雄厚的财力和强大的军力,甚至还搞起了父死子承,兄终弟及之类的世袭制。现任节度使死了,他们的儿子或者兄弟根本不等朝廷重新任命,一点也不谦虚地主动地继承父兄之位,还很自觉给自己封一个“节度留后”的官职(有时候也由部将们出面拥戴自己),然后向朝廷报告请求予以认可。

这种行为属于典型的先斩后奏,要是换做和平时代,这么做简直就相当于公开谋反,朝廷早就大兵压境前来围剿了。不过世易时移,现在是靠拳头说话的年代,没有实力的朝廷就像没有牙齿和爪子的老虎,自然不敢招惹这些兵强马壮、财大气粗的军阀,只好接受既成事实,装模作样地下发诏书确认他们的节度使官职。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1-09 20:41:10 +0800 CST  

就这样,八镇节度使成了这些军阀们的“私人头衔”,代代相传,或十余世,或四五世,就算死去的老节度使没有儿子兄弟,哪怕一个直系亲属都没有,也会由他的部将袭位,总之是轮不到朝廷派人补阙的,藩镇之地俨然成了一个个的独立王国。

这种情形就好像一个人的肢体,虽然长在自己身上,却完全不听自己的控制,所谓“肢体之患”就是这个意思。

在唐德宗、唐宪宗时,中央政府对全国地方还没有完全丧失控制力,有所作为的皇帝或宰相们偶尔还能略振国威,对不服从朝廷的藩镇予以武力打击,维护一下朝廷的权威和皇帝的尊严。

但唐穆宗、文宗以后,宦官专权、党争之乱、农民起义三大祸患也都来凑热闹,中央局势陷入了更加不堪的混乱,特别是在黄巢大起义的沉重打击下,本就羸弱不堪的唐王朝彻底走向了崩溃之路,原本大而多、强而久的老牌藩镇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进一步扩大势力,一些新生的土豪盗贼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趁机割据一方。

到了唐昭宗时期,抛却那些浑水摸鱼、籍籍无名的小军阀们不算,光是有一定实力,能够互争长短,一较高下的藩镇就有三十余处。

虽然本人写的不是唐朝藩镇史,但对这些风光无限的大小藩镇也颇感兴趣,现把这三十几个藩镇的家底简要介绍如下: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1-09 20:45:21 +0800 CST  

1.定难军。节度使李思恭、李思谏兄弟,据今陕、甘、宁三省边区,根据地在夏州;

2.陇右。节度使李茂贞,据渭水中游,根据地在凤翔;

3.静难军。节度使王行瑜,据泾水中上游,根据地在邠州;

4.镇国军。节度使韩建,据渭水下游,根据地在华州;

5.剑南西川。节度使王建,据今四川西部,根据地在成都;

6.剑南东川。节度使顾彦朗、顾彦辉兄弟,据今四川东部,根据地在梓州;

7.忠义军。节度使赵德湮、赵匡凝父子,据今湖北西北及河南西南部,根据地在襄州;

8.荆南。节度使张环、成汭,据今湖北西部,根据地在江陵府;

9.武昌军。节度使杜洪,据今湖北中部,根据地在鄂州;

10.武贞军。节度使雷满、雷彦恭父子,据今湖南西北部,根据地在朗州;

11.武安军。节度使周岳、邓处讷、刘建锋、马殷,据今湖南大部,根据地在潭州;

12.清海军。节度使刘隐,据今广东大部,根据地在广州;

13.威武军。节度使王潮、王审知兄弟,据今福建,根据地在福州;

14.镇南军。节度使钟传、钟匡时父子,据今江西大部,根据地在洪洲;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1-09 21:03:51 +0800 CST  

15.威胜军。节度使董昌,据今浙江东部,根据地在越州;

16.镇海军。节度使钱缪,据今浙江西部及江苏东南一小部,根据地在杭州;

17.淮南。节度使高骈、杨行密,据今江苏及安徽中南部,根据地在扬州;

18.武宁军。节度使时溥,据今江苏及安徽北部;

19.平卢军。节度使王敬武、王师范父子,据今山东中东部,根据地在青州;

20.泰宁军。节度使宋瑾,据今山东中部一小部,根据地在兖州;

21.天平军。节度使朱宣,据今山东西部,根据地在郓州;

22.义昌军。节度使卢彦威,据今河北东南及山东西北部,根据地在沧州;

23.卢龙军。节度使刘仁恭、刘守光父子,据今河北北部及内蒙古东南一小部,根据地在幽州;

24.义武军。节度使王处存、王郜父子,据今河北中部偏西,根据地在定州;

25.成德军。节度使王镕,据今河北西部偏南,根据地在镇州;

26.天雄军。节度使罗弘信、罗绍威父子,据今河北山东河南三省边区,根据地在魏州;

27.昭义军。节度使孟方立、孟迁兄弟,据今河北省西南部及山西东南一小部,根据地在邢州;

28.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据今山西中北部,根据地在太原府;

29.护国军。节度使王重荣、王珂父子,据今山西西南及陕西东部一小部,根据地在河中府;

30.彰义军。节度使秦宗权,据今河南东南部,根据地在蔡州;

31.宣武军。节度使朱温,据今河南中东部,根据地在汴州。

注:以上三十一家藩镇基本情况来自于聂崇歧所著《论宋太祖释兵权》。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1-09 21:05:27 +0800 CST  
【更新】

其时南讫岭表,北抵塞外,东顶于海,西至陇坂,昔日疆域广阔、风光无限的盛唐帝国,已经没有一片净土,别说“政令不出关中”,就连皇宫都出不去了。因为皇帝本人都已经成为宦官和藩镇们的手中之物,被玩弄于股掌之中了。

正所谓“藩镇大小数不尽,全国何处无节度”,形势发展到这个地步,唐王朝已经徒有一副空壳,灭亡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

在唐王朝苟延残喘的最后几十年,中国政治军事舞台上的主演已经不是李氏的皇帝们,地方藩镇们才是舞台上的真正主角,事实上,唐朝晚期的皇帝连配角都算不上,最多只能算是傀儡,就算是宦官集团、农民兄弟的戏份都比他们更多。

接下来上图:唐末藩镇图




当然,由于历史这个舞台十分拥挤,领衔主演通常只能有一个,所以三十多个藩镇出身的演员们为了争夺出镜机会,展开了你死我活的激烈竞争。

在这场竞争之中,大家比拼的不只是相貌和演技,头脑、功夫、魅力、气质、出身、家世背景也很重要,而最为重要的还是实力,只有实力才是决定一切的根本和关键所在。

竞争的形式和手段也很激烈,甚至是残酷,最主要的就是火并血拼。只有拳头够硬,野心够大,权谋够强,手段够狠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1-11 19:11:17 +0800 CST  

在这场残酷惨烈的殊死竞争中,一个名叫朱温的黑老大从河南中部崛起,经过二十多年的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般的战争游戏,兼并吞噬了十多股势力,其他尚存的藩镇们也大多向他表示了臣服。

朱温不但成了地盘最大的军阀和实力最强的藩镇,还终结了中华历史上最为强盛统一的唐王朝,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混乱时代——五代十国。

进入五代十国以后,藩镇割据的局面并没有丝毫好转,混乱和激战程度反而更加升级。原来唐王朝的名号还在,勉强开张营业时,大家虽然事实上已经独立经营,表面上还是朝廷的官员,碍于面子还不好意思改换门庭,称王称帝。

现在唐王朝已经破产歇业,关门大吉,大小军阀们没有了最后一丝顾忌,纷纷彻底独立,建国的建国,称帝的称帝,藩镇已经完全升格成为独立主权的国家。

在这波建国称帝的浪潮中,除了中原地区前后相继的五个朝代外,中华大地前前后后一共冒出了十个独立政权,那些采取保守策略,不称帝号的藩镇们也在实际上维持着自己独立王国的地位。

整个五代十国时期的版图和格局大概可以说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升级版本,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北宋初期,就成为了摆在赵匡胤面前亟待解决的肢体之患。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1-11 19:39:02 +0800 CST  
【更新】

纵观藩镇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特殊产物的发迹史,我们可以发现,这一“肢体之患”堪称困扰中央政府的首要难题,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根深蒂固的顽固性疾病,其顽固程度堪比牛皮癣、白癜风,而危害之处则又远胜之。

面对这个棘手的百年顽疾,赵匡胤没有退缩,如果退缩的话,他就不是赵匡胤了。

方法总比问题多,在赵匡胤的眼中,从来没有迈不过去的坎,也从来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只要方向找对,策略得当,不急不躁,徐图缓进,问题总有解决的那一天。

话虽如此,但真正能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

事实上,唐末五代的帝王们哪个没想过“削藩”之事,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或者干脆只打雷,不下雨,最后不了了之,更有甚者因此引火烧身,削来削去,把自己的性命和脑袋都削掉了的也不是没有。

所以在动手之前必须要进行全盘考虑,设计一套全面系统、切实可行的方案,绝不能头脑发热,贸然行事,这也是赵匡胤一贯的行为风格。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的一天,就在平定二李叛乱后不久,赵匡胤在皇宫中召赵普入对。

所谓“入对”就是皇帝命令大臣入宫与自己进行一对一的接见谈话,谈话内容基本上是皇帝关心的军国大事。一般说来,入对是皇帝在作重大决策之前征求大臣意见的一种重要方式,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皇帝对入对之人的信任和器重。

赵普接到命令后不敢怠慢,火速入宫觐见皇帝。他心中隐约感觉,皇帝这次召自己入对,很有可能是讨论某个极为重要的话题,而且十有八九是自己酝酿已久但还没有来得及提出的那个话题,今天或许就是最好的机会。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1-12 20:16:06 +0800 CST  

君臣见面,赵匡胤也不废话,劈头就问赵普说:

“天下自李唐灭亡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已经换了八个姓氏,战争纷乱不息,人民生灵涂炭,你看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听了这句话,赵普心中算是放下了一大块石头。皇帝提出的这个问题不出自己所料,还好早有准备,否则还真可能一时抓瞎,不知道如何回答。

但还没等赵普回答,赵匡胤接着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

“朕希望终结天下兵连祸结之势,以求国家长治久安,应该如何着手呢?”

说完,他把充满期待注视着赵普,希望能从这位第一幕僚身上找到问题的答案。

赵普再次长吁一口气,若不是我未雨绸缪,早已成竹在胸,面对皇帝的突然发问,恐怕真是难以轻松过关。

接下来赵普这一段回答,我不打算翻译成白话文,因为有些语句段落一旦翻译成白话文,就缺少了原来那种言简意赅的感觉,反而变得又臭又长。

赵普略微沉吟整理一下思路,不慌不忙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

当然,这句属于拍马屁性质的话,大家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下面才是关键内容,请大家务必注意: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听到赵普这句话,赵匡胤满意地点了点头。赵普的分析还不错,但到底要如何应对,要怎么干呢?

接下来,赵匡胤听到了他最为期待的那个回答: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听到这里,赵匡胤眼前一亮,豁然开朗,他掩饰不住欣喜之色,开口打断了赵普的话:“你不用再说了,我已经明白了。”

赵匡胤到底明白了什么呢?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1-12 20:20:00 +0800 CST  

很简单,他明白的就是赵普给自己的回答。在他看来,这句回答中最重要的就是十二个字——“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所谓权,即行政司法权;所谓钱谷,即经济财赋权;所谓精兵,即武装力量权。

这三项权力是藩镇赖以生存和强大的三大支柱,也是他们敢于对抗中央的最大资本。

这十二个字正是赵匡胤想要的答案,也是宋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极为著名的“三大纲领”,又称“十二字方针”。正是因为这十二个字,一场简单的君臣对话被永久载入了史册,为后人所铭记。

赵普没有让赵匡胤失望,他对天下局势混乱的根本原因分析可谓是一阵见血(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接下来对解决之道的概括总结更是一语中的,言简意赅,这“十二字方针”正是赵匡胤最需要的答案,也是符合当时客观形势的真知灼见。

关于这一点的正确性,我们只要对应前面的藩镇发迹史就可以推理验证出来。

我们是无数先人研究成果之上,才明白个中原因和解决之道,而赵普却是身处在那个时代、那个局势之中,却又似乎置身于外,对历史的大局有如此深刻的洞悉和理解,完全没有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糊涂。

就冲这一“三大纲领”和那个“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战略,赵普就不愧是五代两宋期间最杰出的政治家和谋略家之一,那些嘲笑他不爱读书的人或许比赵普更加博学,却完全永远不会具备这种战略的眼光和能力。

这就是差距。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1-12 20:24:48 +0800 CST  
@低首神龙狄飞惊 2014-06-10 19:24:47
【更新】 第九章 郭威的反击
得知汴京事变的郭威震惊之余,很快又冷静下来。他没有时间去为死去的同僚悲痛,因为照眼前的形势来看,朝廷动手的下一个目标就是他自己,自己又应该如何应对呢?
经验告诉我们,遇到难解的问题想不出解决办法时,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开会,搞头脑风暴法,发挥大家的集体智慧,共同讨论研究。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郭威迅速召集亲信部将一起商量对策。
说是商量讨论,其实并没有......
-----------------------------
@完颜丶金兀术 2015-01-12 17:06:43
LZ学心理学的,哈哈,赞一个!!!
-----------------------------

兀术大人驾到了,欢迎!欢迎!虽然您和大宋是对头O(∩_∩)O从哪里能看出来楼主是学心理学的呢?头脑风暴法?不过楼主虽不是心理学专业人士,确实修过心理学的入门课程,对一些心理学社会学规律尤其感兴趣,后面说不定会涉及这些东西,望往来批评指教啊!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1-13 12:45:31 +0800 CST  
【更新】

赵匡胤不是一个行事急躁,急于求成的人,在此之前他已经就藩镇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考,已经等待了许久。现在方针已经确定,那就无需再等待,开始动手吧!

我要藩镇不再强横,我要帝王不再虚弱,我要国家长治久安,我要天下百姓都幸福安康!

与统一大业相似,赵匡胤削弱地方藩镇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事业也是严格按照既定战略方针实施的。接下来,他的每一个步骤,每一项措施都是紧密围绕“三大纲领”展开。

在藩镇“赖以生存”的三大支柱中,对中央政府来说最直接的威胁就是兵权。

藩镇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在那个枪杆子里出政权的年代,有兵的才是大爷,手中握有兵权,嘴上才有发言权。没有兵,空谈讲仁义礼智信,依靠个人道德修养,注定是要被嘲笑乃至欺凌的。

后晋大将安重荣曾经有过这样一句发自肺腑、感情真挚的名言: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宁有种邪!

这句话的霸气,堪与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那句藐视权贵、豪情万丈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媲美,也生动反映了兵权对于地方藩镇势力的支柱作用。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1-13 21:42:28 +0800 CST  

第六十七章 杯酒释兵权II

面对这个难以根除又不得不除的痼疾顽症,赵匡又一次发挥了他的政治智慧,故技重施,导演演出了另一出政治权谋纪录片:杯酒释兵权第II部,再次于觥筹交错间将藩镇兵权轻松解除。

下面让我们以仰慕的眼光一起欣赏下这部政治大剧的精彩片段。

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十月的一天,一场酒宴正在皇宫后苑举行。

这是赵匡胤招待地方藩镇的宴会,与会嘉宾无一例外都是镇守地方的节度使们,他们也是本片导演兼领衔主演赵匡胤从全国各地特意邀请而来的演员。

宴会上,曾靠 “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两部大剧,连续获得两届奥斯卡影帝的赵匡胤演技依旧炉火纯青,他举杯畅饮,谈笑风生,向与会嘉宾表示了亲切慰问,肯定了他们对国家做出的重大贡献,勉励他们再接再厉,继续为朝廷出力。

面对最高领导的关怀,节度使们受宠若惊,大家纷纷表示,一定深刻学习领会皇帝大人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做一名忠于朝廷,忠于皇帝的好干部。

估计这些节度使在当时还没有听过“杯酒释兵权”第I部的故事,所以他们的心情还是比较轻松愉悦的,宴会氛围也是比较热烈欢快的,不知不觉之间大家都有了几分醉意。

频频举杯的赵匡胤却十分清醒,作为一名导演,他始终观察着现场氛围和各位演员们的表现。趁着大家渐入佳境的时候,赵匡胤看似漫不经心的说了一句话:

“诸位都是国家宿旧元老之臣,长期镇守地方重镇,为国家大事操劳,这绝非朕优恤功臣贤士的本意啊!”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1-13 21:52:54 +0800 CST  

这句话听起来十分正常,无非是上级领导向下属表达关心慰问的客套话。在大家看来,皇帝大人看来是喝多了,今天已经不止一次发这种感慨,接下来自己还得按照正常程序,向领导表达一下感激感谢,表示这些都是自己的本职工作,一定不辜负领导的信任和期望云云。

如果有人真把领导的这些话当了真,那反而是有点自视过高了。

但赵匡胤这句话显然是话中有话,说者未必无意,听者却十分有心。在座的节度使们,别人倒没觉得有什么不妥,有一个人却从中听出了弦外之音。

这个人就是凤翔节度使兼中书令王彦超。

王彦超是一位资深演员,也是我们的老朋友了。在本书开篇不久,主角赵匡胤同学外出闯荡过程中,就曾经投靠他这位父亲的昔日好友,结果被对方十分客气地“扫地出门”。这也成了赵匡胤早年游历生涯中一段不太愉快的记忆。

后来,赵匡胤时来运转,参军之后一路高升,一直做到了皇帝。他登基之后,曾经在一次宴请群臣的宴会上发现了这位“老熟人”,一下子想起了当年的那段往事。

乘着酒兴,赵匡胤装作一副严肃的模样开口向王彦超问道:

“朕当年前往复州投靠时,你为何不肯接纳呢?”

一听这话,猝不及防的王彦超惊得浑身一颤,差点把酒杯摔在地上,一股冷汗飕得冒了出来。

王彦超既不会占卜相面看人富贵,更没有时光机器可以预测未来,他想不到落魄的赵匡胤将来会有一天成为九五之尊的皇帝,更不会想到成了皇帝的赵匡胤居然拿这段往事来质问自己,否则就算是借给他十个胆,他也不敢做出当年的举动。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1-13 22:24:17 +0800 CST  
@说不尽的宋朝 5596楼 2015-01-09 13:05
@bjpbjpbjpc 5585楼 2015-01-08 17:33
@落明清册 2015-01-07 14:34:37
评价一个人是看他一生做了什么,说了什么,而不是臆测他可能做什么,可能说什么。按照那种有罪推定的原则办事,那警察杀任何人都不是无辜的,因为你今天是好人,不代表你将来不犯罪,干坏事,所以现在拘捕你,杀你都是合理的。
-----------------------------
@低首神龙小号 2015-01-08 10:59:35
清册兄每……
-----------------------------
@低调的小哲 2015-01-10 00:48:44
绍兴初年赵构的不育就已经是天下皆知,ps我能说这是好事么………………就这样的赵构,还拥有两宋第二大后宫,第一是宋徽宗…………这货可能年轻时还能用,只是精液质量问题,而到了后期,就有“筋不举”搞得某爱妃很不爽的记录了……文言文筋通茎,你懂的……
不过,某种程度上来说,玩sm的话某器官好不好使也许相对来说就不那么重要了……
-----------------------------
哈哈,这部分已经“少儿不宜”了,我还在想到时候怎么写这一段,才能让大家认识到宋高宗荒淫好色的本质,周围很多对历史不太了解的人都只知道这家伙是个懦夫,杀了岳飞,重用秦桧,向金人献媚,关于他后宫里那些事儿几乎是一无所知,甚至还有人以为他是个不近女色,只好政治的人,还有人问我什么“泥马渡康王”之类的故事,看来九妹在民间的印象还是不错的,至少比秦桧强得多。。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1-14 07:52:12 +0800 CST  
【更新】

这事要是往大了说,可是大不敬之罪,皇帝要是想报当年不肯收留的一箭之仇,随便找一个由头就可以把他解决,难不成自己一生富贵,竟然会晚节不保,一条老命就到今天为止了?

王彦超愣怔多时,正不知如何回答时,求生的本能再一次发挥了作用。

一道闪光突然划过他的脑海,急中生智之间,王彦超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惊魂不定地说出了自己的回答:

“勺水岂能止神龙耶?当时陛下未留于小郡,乃天意使然耳!”

这可是一个极为高明的回答,既讨好地拍了皇帝的马屁,把当年的赵匡胤比喻成神龙在渊,又委婉地表示自己的举动是顺应天意,如果当年我把你留在复州那个小地方,说不定您今天还当不上这皇帝呢?

按照这番解释,他王彦超非但无罪,反而还成了改变皇帝命运的特大功臣,真不知道这位垂垂老矣的老油条,在精神高度紧张的情况下,是如何想出这种妙到毫巅回答的,恐怕只能用“如有神助”来解释了。

王彦超还是很幸运的,赵匡胤并不是一个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人,他只不过是借着酒兴开个玩笑而已,何况王彦超在五代时期也是声名赫赫,战功颇多的一员名将,平时又为人温谨,对所部将士和百姓比较宽厚,算是一名严于律己、礼贤下士的好官。

对这样的一个人,赵匡胤是不会公报私仇的,不论对待什么人,他的策略一向是以笼络为主,温柔有时候比暴力更加有效。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1-14 21:57:55 +0800 CST  

楼主:低首神龙狄飞惊

字数:929910

发表时间:2014-05-28 20: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7 09:54:34 +0800 CST

评论数:121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