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君临天下》已出版,长篇连载:《说不尽的宋朝》说不尽的风云变幻荣辱兴衰


大部分人对“杯酒释兵权”的了解应该是通过历史教科书得来的,而教科书上关于此桥段的叙述是发生在建隆二年七月,与削弱地方藩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一并论及的,由此自然形成了“杯酒释兵权”是“罢藩镇兵权”的错误认识。

但通过笔者前面的叙述,大家应该已经清楚,北宋初期的“释兵权”实质上有两次,这两次释兵权,形式相近,手段类似,发生时间和所罢对象却有所不同。

如果确切一点说,第一次应该叫“杯酒释兵权”,发生在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罢去的是以石守信等人为代表的功臣宿将典掌中央禁军的兵权。

第二次应该叫“设宴罢藩镇”,发生在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十月,罢去的是以王彦超等为人代表的部分前朝藩镇之权。

由此可见,教科书上记载的“杯酒释兵权”是第一次“释兵权”,记载本身虽非错误,但却与削弱藩镇势力并无直接干系。

拜迷信权威的传统习惯所赐,我国中小学生对教科书的记载往往是深信不疑的,加上大部分国民那点可怜的历史常识都是从教科书上获取,于是数十年下来,借着历史教科书的东风,“杯酒释兵权”是“罢藩镇兵权”的认识在社会上成功普及,成为影响甚大的主流。

其实,形成此种错误认识也不能全怪编写教科书的人“知识浅薄”,或者嫌弃广大读者没有“火眼金睛”,因为关于“释兵权”事件的史料记载本来就比较凌乱,即便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也有很多著名学者在这个问题上犯过类似的错误。

可以说,这是一件从开头就没有完全搞明白的事情。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1-17 21:38:23 +0800 CST  
@我是无名渔父 5746楼 2015-01-16 21:10:00
追了一周,终于赶上楼主了
—————————————————
呵呵,楼主的速度不快,一旦赶上就得慢慢等了,不用着急,楼主的策略是细水常流,宁缓不太监。欢迎常来指教!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1-17 22:58:19 +0800 CST  
@低调的小哲 5730楼 2015-01-16 02:04:00
@低首神龙狄飞惊5727楼2015-01-1521:55

对“杯酒释兵权”系列剧作,史学圈内外人士都有着很高的评价,溢美之辞不绝于书。客观的说,在酒桌上谈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靠着喝酒夺人兵权这种事情,赵匡胤在历史上应该是始作俑者,算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的表现也确实对得起这些评价和赞美。

但是,作为一枚标准宋粉,我认为有一点也有必要认识清楚,那就是削弱藩镇尤其是夺其兵权一事的难度并非如
—————————————————
继续感谢官家的大力支持!你讲到的这些内容后面都会涉及到,不过在内容组织和先后顺序可能会不一样,基本上按收其精兵、制其钱谷,稍夺其权三个模块展开,正如你所说,我这才讲了很少,太祖的一系列组合拳才刚刚开始呢!后面还请继续指教!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1-18 09:05:59 +0800 CST  
【更新】

为了彻底搞清楚这个问题,在此我们不妨发挥一下寻根问底的精神,一起去探究“释兵权”事件的来龙去脉。

在前几章论述“杯酒释兵权”事件真伪之时,笔者曾经提到司马光的《涑水纪闻》、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王曾的《王文正公笔录》,以及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这四部史料分别记载了“杯酒释兵权”这一事件的不同版本。

如果要追究把两次“释兵权”混为一谈的责任,第一个该被追责的就是司马光。

众所周知,司马光是著名历史学家,治学态度一向严谨,但在“释兵权”一事的记载上,他着实有些糊里糊涂,《涑水纪闻》原文是这样记载的:

太祖既得天下,诛李筠、李重进,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上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

很明显,这一段君臣对话的内容是关于削弱藩镇的策略,也是笔者前文提到的“三大纲领”之最早出处。既然赵匡胤自称“吾已喻矣”,那么接下来的内容就应该是叙述削弱藩镇的具体举措了,这是符合正常逻辑的。

但《涑水纪闻》紧接下来却是如下的记载: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1-18 19:34:26 +0800 CST  

“顷之,上因晚朝,与敌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酒酣,上屏左右谓曰:“我非尔曹之力不得至此,念尔之德无有穷已。然为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今终夕未尝敢安枕而卧也。”守信等皆曰:“何故?”上曰:“是不难知之,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守信等皆惶恐起,顿首曰:“陛下何为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敢复有异心?”上曰:“不然。汝曹虽无心,其如汝麾下之人欲富贵者何!一旦以黄袍加汝之身,汝虽欲不为,不可得也。”皆顿首涕泣曰:“臣等愚不及此,唯陛下哀怜,指示以可生之涂。”上曰:“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谓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银,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久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谢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军权。上许之,皆以散官就第,所以慰抚赐赉之甚厚,与结婚姻,更置易制者,使主亲军。”

看了这一大段洋洋洒洒的内容,相信大家已经明白,这根本就是“杯酒释兵权”第I部的情节,也就是解除石守信等功臣宿将典掌禁军的兵权,跟削弱藩镇的“三大纲领”根本就是八竿子打不着的。

可当我们再往后看时,司马光先生好像又转弯了:

“其后,又置转运使、通判,使主诸道钱谷,收选天下精兵以备宿卫。……(此处略去数百字)……”

到这里又提到了赵匡胤按照“三大纲领”削弱藩镇的措施,这才跟第一段有了呼应。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1-18 19:50:29 +0800 CST  

由此可见,司马光先生在记载这段历史时,并没有把自己的逻辑关系给整理好,硬是在削弱地方藩镇的大戏里插播了一段收拾禁军将领的唱段,这才把事情给搞乱了。

等到了南宋,大圣人朱熹编辑《五朝名臣言行录》时,不但照抄了司马光关于“杯酒释兵权”的原文,还不加甄别地照搬了老前辈的错误经验,仍把这段插曲放在赵普建议罢藩镇之下,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错误。

其实,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著名史学家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时已经发现了前人在这段记载中存在的异同和混乱,也正是他在对各类史籍进行严谨详细的考证后,对“杯酒释兵权”事件进行了清晰的厘定,在时间上取王曾的《笔录》和司马光的《纪闻》,在情节上则取司马光的《纪闻》,而释兵权后对禁军诸将的安置则取王曾的《笔录》和王辟之的《谈录》。

至此,“杯酒释兵权”一事终于有了一个可信的底本,成为被后人广泛称引的信史。

按理说,有李焘这一终极的合理版本,应该不至于再出现后来对“杯酒释兵权”一事的误区,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这主要归咎于司马光、朱熹两位先生巨大的影响力上。

司马光生活在北宋,李焘和朱熹则都生活在南宋,李焘又长朱熹十五岁,两人生活的时代应该算差不多,但由于司马光和朱熹都是后世士大夫眼中“圣”一级人物,相比名不见经传的李焘,两位圣人的记载自然就成了不容置疑的权威,哪怕是不符合逻辑,也无人去考证,由此造成后人的错误观念,笼统认为“杯酒释兵权”是属于罢藩镇兵权的重要措施。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1-18 19:51:19 +0800 CST  
@说不尽的宋朝 5775楼 2015-01-18 20:52:00
看完亚洲杯直播,又赶上楼主直播了,给力!
—————————————————
呵呵,中国队总算雄起了一把,多少年没这么牛了。说起来大宋朝的足球水平可牛的很,不是说蹴踘就是大宋朝发明的?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1-18 22:21:12 +0800 CST  
@鹧鸪哨r 5666楼 2015-01-12 23:26:00
龙兄,文笔很好
—————————————————
多谢兄弟大力支持!话说你这ID有什么内涵呢?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1-19 07:37:55 +0800 CST  
@熠若灿寻 2015-01-14 18:05:45
哈哈,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有谁见过统治阶级统治国家是为了被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单纯是为了剥削被统治阶级吧。
就如奴隶和奴隶主一样,有的奴隶干掉了奴隶主取而代之,身份变成了奴隶主,这只不过奴隶换了一个主人而以。
-----------------------------
以前上学的时候,大家都学过马克思唯物史观中关于阶级的内容,后来很多人对此嗤之以鼻,大加斥责,甚至认为阶级学说纯粹是胡说八道。现在看来,其实这才是真正反映现实的学说。或许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简单划分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方法不是那么科学,但不管是叫阶层也好,叫利益集团也好,叫社会等级也好,代表不同利益、不同层次的群体一定是存在的,不论古今中外都是如此。很多人因为我国曾经出现过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就完全否认阶级学说,无疑是非常可笑的。换句话说,你可以否认“阶级”这个概念是否合适,但却无法否认“阶级学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1-19 08:55:12 +0800 CST  
@金丰1976 2015-01-14 14:58:18
神龙兄,看到这里,已经想起李白的那两句诗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当然,拉李白这种千年一遇的天才来给自己脸上贴金,我还不至于如此托大,总之,心情就是这个心情了。
目前只写到太祖,连太宗都没出场,不知道后面还会以什么样的脉络来写剩下的十几个皇帝,尤其是我最欣赏的仁宗皇帝。如果神龙兄将晏殊、柳永、欧阳修、苏东坡等文坛大佬串联在书中,军事之外同时兼顾音乐、文化、科技等宋代成就,那我就......
-----------------------------
@低首神龙狄飞惊 2015-01-16 09:21:37
楼主对宋词也很喜欢,尤其是对苏辛豪放一派最为钟情,但没有什么深入研究,对词牌格式什么的真心不懂,当然更不会填词Σ( ° △ °|||)︴所以真的不敢从 文学 角度评价 兄弟 的作品,只能从内容上欣赏,半阕词中能写到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四位皇帝,还将 历史 典故融入其中,兄台 文学 修养着实令人羡慕,不知道是什么专业出身?楼主后面写到北宋 文学 艺术部分的时候,还望多来指教点评......
---------------------------
@金丰1976 2015-01-16 10:22:18
神龙兄好,在下文科男,企业管理专业,对古典 文学 很感兴趣,但也只是兴趣而已,素养什么的不敢当。关于宋代尤其是北宋,文化方面是绕不过去的,一方面是因为 文学 成就太高,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文坛大家本身又是政治家,如苏轼、欧阳修、王安石、范仲淹等人,他们很多作品都是与时局联系在一起才能理解。这方面如果楼主要借鉴他山之玉,可以去看看 @李晓润 ,的作品,他是天涯著名才子,戏剧学的博士生......
-----------------------------
多谢兄台帮助!这样看咱们也算是有共同之处了。楼主也是文科男,旅游管理专业,对古典文学(唐诗、宋词和古文)和古代历史感兴趣,只是楼主为人比较懒散,虽然爱看,却不爱动笔,除此动笔就动宋朝这样的长篇,也是很有太监的风险,^_^你推荐的作品楼主一定过去拜读,好好给自己补充一下文学营养。

兄台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对宋朝文化的推崇,乃至语言的风格倒是和之前一位叫“崖山遗孤”的朋友很是相似。宋朝的文化是留给后世最为宝贵的财富,也是宋朝最具特色的名片,对于这部分内容如何写,我心里还真没谱,也希望各位朋友多帮忙给楼主开拓一下思路。我认为比较有利的一点是,宋朝文化名人大部分也都是政治名人,这种身份使得他们的文学艺术作品与当时的政治历史事件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更能体现文学艺术是政治经济和社会现实的反映这一规律。

温大的作品在大学期间才开始接触,已经读过的作品中,楼主最欣赏的有三个人:柳随风、狄飞惊、公子襄,无独有偶,兄台也欣赏柳随风,咱们这也算是在另一个领域的“英雄所见略同”了^_^。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1-19 14:27:39 +0800 CST  
@敞开心怀611 5673楼 2015-01-13 10:27:00
好文!留名
—————————————————
多谢朋友支持啦,希望常来批评指教!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1-19 18:48:01 +0800 CST  
@金丰1976 2015-01-19 11:31:58
不知神龙兄计划完本要达到多少字数?如果以目前进度看,那可是超长篇啊!还是后面一些朝代会写得相对简略?
-----------------------------
说实话写这个东西真是有点冲动,并没有很长远的规划。按照目前进度来看,写完太祖估计在50万字左右,作为宋朝开国皇帝,以及宋朝皇帝中个人能力最强和魅力最佳的一个,又是统一战争,又是建章立制,开创大宋三百年基业,事迹最辉煌,内涵最丰富,加上楼主初次写长篇,在繁简处理上缺乏经验,所以着墨必然最浓最多。

正如你所说,在我的脑海里,后面在位时间更长的太宗、仁宗、高宗等著名帝王都不如太祖皇帝的戏份多(也有可能会更多,看楼主的能力和发挥了^_^),至于在位更短的英宗、钦宗,以及南宋最后面几个肯定就更少了,更多是通过一些重大事件来展现,实现以点带面的效果。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1-19 20:19:52 +0800 CST  
【更新】

费了一番笔墨,第二个误区也搞清楚了。下面是第三个误区——以为“罢藩镇兵权”就表示已经完成罢藩镇的政策。

与“杯酒释兵权”只是罢去了功臣宿将典掌禁军的权力一样,“设宴罢藩镇”也只是罢去了前朝部分资深藩镇的兵权。

与全国众多藩镇相比,这些藩镇虽是最为资深、最具威胁的一部分,但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其他藩镇们虽不具备单个对抗中央的力量,但如果他们背地里不老实,这里搞个阴谋,那边来个叛乱的话,既不利于维持大宋开国的和谐稳定局面,也足够让人心烦意乱。

在赵匡胤看来,削藩取得的成功只是初步的,“设宴罢藩镇”的措施足够艺术,却并不能一劳永逸,保证将安全隐患彻底消除。

为了大宋的国运长久,赵匡胤还必须要采取一整套环环相扣、强大有力的措施,给藩镇们套上一层层牢牢的“紧箍咒”,不管你是大军阀,还是小地主,都要乖乖听话,掌控在我中央政府的手中!

【注:本章关于三种误区的解析,部分参考了已故著名历史学家聂崇歧先生的《论宋太祖收兵权》一文,聂先生是我国宋朝断代史研究先驱之一,擅长考证,著有《宋史丛考》一书,有兴趣的朋友不妨阅览一番】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1-19 20:46:00 +0800 CST  

第六十八章 收其精兵

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八月初一,大宋朝的各地方长官收到了一道诏令,要求拣选本辖区内身强体壮、剽悍骁勇的士兵,全部予以登记造册,然后统一部送到京城。

这是一道看似普通的诏令。由于宋初朝廷禁军数量有限,也就十几万不到二十万的样子,再加上讨伐各处割据政权战争过程中的减员消耗,以及统治区域不断扩大对戍守力量的需要,兵员数量很难满足完成统一大业的需求,从地方军队中抽调精悍力量,去补充中央军队的兵员缺额实在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不过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补充禁军缺额固然是这道诏令的目的之一,却不是最主要的目的,赵匡胤真正的目标是要借此举把归属于地方藩镇,不由中央直接指挥的武装力量全部置于朝廷(也就是皇帝)的控制之下。

无论是三衙之兵,还是藩镇之兵,统统都要变成我大宋之兵,天子之兵,这是“收其精兵”方针在实际中的又一次杰出应用。

其实,这一招也不是赵匡胤的原创发明,却与他又有着密不可分的莫大关系。

如果你记忆好,应该还记得后周世宗柴荣在高平之战后整顿禁军,淘汰老弱时,就曾经下令从地方挑选高素质士兵充实禁军队伍,而受命担纲这一重要使命的恰恰就是赵匡胤。

有过这样的经历,赵匡胤对类似的举措自然是轻车熟路,他不但全盘吸收借鉴了以往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制订了挑选“藩镇之兵”以补充“三衙之兵”的基本政策,甚至还考虑到了政策实施过程中一个重要而具体的问题,那就是挑选士兵的标准。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1-19 21:00:35 +0800 CST  

朝廷的诏令中只是要求地方挑选骁勇士兵,却没有对什么算是骁勇做出详细具体的说明,也就是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标准,这就给地方上开展工作造成了一些困难。

要是让各地长官自己作面试官兼体检官,以个人眼光来进行甄选,最终选出来的士兵肯定会千差万别,个人素质也会参差不齐。

为了解决这个“标准”问题,赵匡胤开动脑筋,想出来一个简单实用的方法。

皇帝大人发扬亲力亲为的精神,亲自把关,从禁军中挑选了一些自己认为符合“强壮骁勇”标准的士兵,把他们定为“兵样”,分别送到地方诸道。这样一来,地方官员们就可以对照这些身材健壮、体型标准的“模特”,从所辖军队中寻找身材相当的士兵,确保挑选的士兵至少在外观身材上符合要求。

这一招既直观生动,简便易行,又保证了工作质量,真可谓“一举两得”。

不过,赵匡胤对这招“按图索骥”还是不太满意,考虑到用“兵样”来衡量仍不够精确,不久之后他又对士兵选送标准进行了进一步优化,发明了一种独特的工具——“木梃”。

所谓“木梃”,学名叫“等长杖”,其实就是一根木棍,上面标识出高低不同的刻度线,从5.2尺到5.8尺不等,其中几个主要的尺寸线分别是:5.2尺、5.5尺、5.7尺、5.8尺。

这里的尺是宋朝的长度计量单位,换算成现代计量单位大致分别对应:1.6米、1.7米、1.77米、1.8米。

大家应该可以看明白,这个标有刻度的木棍实际上就是一个用来测量身高的标尺,送给地方各级政府专门用于测量士兵身高,以代替原来挑选士兵时参考的模特——“兵样”。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1-19 21:23:38 +0800 CST  
同病相怜啊,这几天楼主也是肠胃闹毛病,人都没大精神。官家身柒病恙依然如此力挺,让楼主真心感动啊!你的语言风格看似随意跳动,但读起来却让人倍感生动活泼,幽默之处让忍俊不禁,楼主之文偏就缺乏这种变化,想学又学不来,任重道远啊!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1-19 22:29:34 +0800 CST  
@低调的小哲 5780楼 2015-01-19 04:06:00
手机党发的比较着急……额……上文说种师道太过久远,指的是形式上和岳飞活跃时期相比……而不久远,指的则是时间,靖康到建炎短短五六年时间就物是人非到这个地步………………

ps咱接着看韩世忠,这货就一兵痞,性格上咱挺喜欢,不过本事上……………………连吴玠都比不上……且不论他三万人吃六万人编制的饷这个问题…………咱就看他都干了啥事……先上一段少年泼韩五的萌一下大家……

早年鸷勇绝人,能骑生马驹。家贫无
—————————————————
同病相怜啊,这几天楼主也是肠胃闹毛病,人都没大精神。官家身柒病恙依然如此力挺,让楼主真心感动啊!你的语言风格看似随意跳动,但读起来却让人倍感生动活泼,幽默之处让忍俊不禁,楼主之文偏就缺乏这种变化,想学又学不来,任重道远啊!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1-19 22:31:09 +0800 CST  
@金丰1976 5809楼 2015-01-20 08:32:00
汉有赋,唐有诗,宋有词;
汉如古玉,唐如三彩,宋如青花;
汉唱大风歌,唐赏霓裳曲,宋听雨霖铃......
神龙兄加油!

—————————————————
兄台以如此锦绣才华为我加油鼓劲,我也是醉了,一定再接再励,争取不负重望!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1-20 11:22:56 +0800 CST  
@落明清册 5790楼 2015-01-19 12:15:00
楼主写太祖第一代皇帝用了一年多时间,按照目前的进度,一皇帝一年时间,两宋王朝十八个皇帝,楼主至少还需奋斗17年才写完宋史,和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用19年差不多。

楼主,加油,看好你。
—————————————————
清册兄已经帮我算好账了啊:-P别说我还没计算过时间问题,按你的算法吓了我一大跳,17年啊!刹那间有了短路的赶脚,感觉自己真有这种毅力吗?或许随时都可能太监的。但无论如何一定不会放低标准,随便糊弄,我的志向是扭转一直以来对宋朝这个朝代及其人其事的不符合史实的认识评价,或许很难,但一定努力尝试!感谢清册兄的支持!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1-20 14:50:19 +0800 CST  
【更新】

从此以后,地方官员在挑选士兵时就有了一个更加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不用每一次像相马一样当面试考官,纠结于某个士兵到底符不符合“兵样”标准了。

他们只需要像在医院体检一样,让士兵们排好队,然后按照赵匡胤配发的“木梃使用手册”,逐个往木梃边上一站,测量并记好每人的身高,然后再根据附带的“身高对应标准表”,来判定士兵素质高低和决定取舍与否。

当然,身高是招募拣选士兵的重要标准,却并非唯一标准。为了确保招募拣选到的禁军士兵不是弱不禁风,一吹就倒,连兵器都拿不稳的“电线杆”,赵匡胤还对应募人选的体格做出了要求,具体说来是“琵琶腿、车轴身、臂多力”。

说实话,琵琶腿、车轴身到底是一幅什么模样,我也搞不清楚,或许就像现在所说的“倒三角形”健壮身材,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当时身体健壮的一种标准,前面所提到的“兵样”,大概就是这种标准身材的样板。

除了身高体格标准,招募程序也彰显了应募人才甄选标准的优先级。

根据历史记载的资料,北宋招募拣选士兵的基本程序和环节是这样的:

第一个环节是“度人才”,即测量身高,相当于海选。这个环节的内容上面已经介绍过,属于量化指标,拿“等长杖”一量,身高是多少就是多少,不合格的直接淘汰。

第二轮是“阅驰”,即体能测试,相当于初试。应募者按要求完成跑步、跳跃等规定动作,以观察检验体力和身体协调能力。

在这一关里,跑几步就上喘,跳两下就头晕,要爆发力没爆发力,要耐力没耐力的羸弱之人或者平衡性差,连基本动作都不到位的诸位兄弟,就只能打道回府了。

第三轮也是最后一关是“试瞻视”,即检查视力,相当于复试。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虽然宋朝时还没有发明近视镜和老花镜,但并不表示没有视力差的人,招募士兵时设置检查视力这一关,恰恰表明视力差的大有人在。
楼主 低首神龙狄飞惊  发布于 2015-01-20 19:49:03 +0800 CST  

楼主:低首神龙狄飞惊

字数:929910

发表时间:2014-05-28 20:3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9-27 09:54:34 +0800 CST

评论数:121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