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揭示出的惊天大秘密 揭示了宇宙的来源 揭示了人的来源

看到解老的千千万,却离老子越来越远,不忍让老子的苦心白白浪费,今天就给它撕开一个小角,让大家窥探其中的奥秘。

道德经流传了进三千年,为什么会经久不息,为什么会名动世界,那一定有它值得世界记忆的内涵,那到底是什么?

我们来慢慢探究道德经中的惊天大秘密是什么?

老子的来历是个谜,老子的出生不明,老子的死亡不明,只是记载了老子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也就是管理藏书的官员。
老子的一生是很平淡,没有什么惊天之举,他没有从政,也没有习武,也没有去育人。所以老子不是个政治家,不是个军事家,也不是个思想家。所以后人对他的评论应该是不实的。

但从后来的孔子几次向老子请教,可以看出老子在当时还是很有知名度的,也就是说老子的知名不是在政治,不是在军事,也不是在思想,那是什么让老子拥有了很高的知名度的?
有一则孔子问礼老子的故事:
公元前523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请示当时鲁国的国君。得到鲁国国君的批准后。排遣一辆二马拉的马车,一个书童,一个车夫,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东周。
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可以得知老子是明道德的人,老子的知名是懂得了道德。
楼主 大道光临  发布于 2017-05-12 22:53:36 +0800 CST  
道德经的第一句:道可道,非恒道。

这句名言曾引得无数人为之晕倒,仅仅这一句的解释也创造了无数的奇迹。

现在很多人都以帛书为准,以“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为开篇,这是没理解道为何物,才会产生一德为开篇的想法。
老子在这里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震惊的概念,提出了完全不同以往的“道”,是为了让大家引起高度的重视。

第一个道,名词,指老子提出的道这个名词,可,其意是可以,第二个道,可道的道是动词,是可以述说清楚的,表示可以说的,第三个道,非恒道中的道是名词,也就是指第一个道,就是说老子提出来的这个道,指恒久以来平常一直在用的道这个名词,也就是说在老子之前常用的道这个名词是指什么?
1.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2.有"王道"之意,《尚书·洪范》中说:“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3.有“言说”之意,《诗·衞风》“墙有茨,不可道也。”
4. 有“道理,真理”之意,《礼记》“人不学不知道”
老子提出的道不是指通常的道理或道路这个意思,也不是大家认为的道理,规律或真理而是指老子特别指出的道,和通常道的意思完全不同,所以老子开篇第一句就特别强调道的不同寻常性,后文就反复说明什么是老子提出的道。
楼主 大道光临  发布于 2017-05-13 06:35:01 +0800 CST  
@寂寞的云烟1 2017-05-13 06:42:05
快更,楼主加油!
-----------------------------
谢谢支持
楼主 大道光临  发布于 2017-05-13 06:42:38 +0800 CST  
第二句:名可名,非恒名。


这也是一句让大家头晕的话,这句好像和上一句没什么关系。
其实老子怕大家不明白,把“道可道,非恒道”换一种说法来讲,换成“名可名,非恒名”。这两句话说的是一个意思,可见老子对道非常重视,再强调一遍这个道的重要性。
第一个名,名词,名指名词,这个名词就是给道取名为道这个名词。可,可以。第二个名,可名的名是动词,表示可以取名,非恒名中的名,名词,指不是恒久以来一直用的这个名词,也是道这个名词,和平常用的这个道不是同样的意思。

楼主 大道光临  发布于 2017-05-13 22:57:51 +0800 CST  
@黄豆066 2017-05-13 23:06:39
顶??????
-----------------------------
谢谢
楼主 大道光临  发布于 2017-05-14 06:24:59 +0800 CST  
第三句: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对着一句有很多人断句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他们这样断句的原因,就是认为道德经是关于有和无的解释,他们把后面一句也断成: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好像这样断句就连贯了,不这么断句还真的都不懂老子。
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首先看这样的断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其实看到这样的断句,有点常识的人都会知道这是病句,如果老子真的认为这样的话,一定会这样写:无,天地之始;有,万物之母。所以断句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是合理的。
那么什么是有名和无名呢?
这一句承接上一句的名,这里扩展为有名和无名,具体到有名和无名指什么,这要参考后面的二十五章: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老子的第一篇开门见山告诉大家存在一个道,这个道和我们平常概念中的道是不同的,道一直存在,在万物出现前就存在,他诞生了我们这个世界的万物,没出现万物之前什么也没有,也没谁给道取名字,也没人知道道,这就是无名天地之始。当出现万物后,就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做道,道诞生了万物,当然就成为万物之母了,这就是有名万物之母。
对于有名和无名的提出,老子还是在强调与众不同的道,就是要大家引起高度的重视。
楼主 大道光临  发布于 2017-05-14 20:19:43 +0800 CST  
@右岸与左岸07 2017-05-14 21:46:09
楼主请继续,不急
-----------------------------
谢谢支持
楼主 大道光临  发布于 2017-05-15 06:21:58 +0800 CST  
第四句: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一句很多人断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样断句的人是为了和前面一句也断成为无和有相对应起来,这样就可以把道德经理解为关于无和有的故事。
道德经是关于无和有的故事吗?
通过前面的论述,老子引出的是无名和有名,不是无和有。
老子通过前面的叙述和渲染,就是为了这句话。
我们常说重要的事说三遍,老子也是一句话说了三遍,重点就是为了这句话,你们可以想想,这句话有多重要。
老子开门见山提出与众不同的道,那么这么重要的道怎么获得,这句话就给出了答案,这句话就是我们进入道的标准,也是进入道的方法。
你说震惊不震惊,你说要不要把它放在开篇?
为什么说这句话是入道的标准?
我们人通常感觉不到自己的欲望,但是当你闭上眼睛,你就能发现自己的思维根本停不下来,你的大脑就没有一秒钟能停下来的。
老子告诉大家,如果能让你的大脑停下来,不思考,就是无欲。当人们保持一直无欲的状态,这个状态也是二十一章提到的“恍惚”的状态,可以看到很奇妙的景象,这个景象很难用语言描述,这个景象就是指“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当从无欲的状态转到有欲的状态,可以观到徼,何谓徼?徼,名词,终极。这个景象就是指“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也就是说当你从无欲状态变成有欲状态,注意特别强调一下,从无欲状态变为有欲状态,这个时候你能观到物质的终极,也就是说你懂得了这个世界。
非常的神奇,当你达到有欲的状态,你能知晓世界的终极,这不仅仅用震惊来解释,这也就是老子写道德经的目的,这是一片人类从未接触的未知世界,能知道世界的终极,也就是知道世界的起源和世界的终点,这是不是开玩笑,这可是人类梦寐以求的事,就这么被老子轻描淡写的破解了,不管你信或不信,我是信了,这也是道德经能千古流传的深层原因。
楼主 大道光临  发布于 2017-05-15 10:59:22 +0800 CST  
可能这么说,没人能接受。
但要理解道德经就是要脑洞打开,否则没办法理解。
当然这样的解释是有依据的,不是平白无故就这样脑洞大开的。
楼主 大道光临  发布于 2017-05-15 20:42:41 +0800 CST  
@___落寞___ 2017-05-15 20:58:18
道德经是关尹子请求老子修道的、从修道的方面容易理解些吧!老子肯定也不会答非所问说这说那、所有的误解都是后人这样认为的、圣人写的东西凡人一般参不透、因为没到那个层次
-----------------------------
你说的很有道理,希望多多交流
楼主 大道光临  发布于 2017-05-16 06:21:36 +0800 CST  
@黄豆066 2017-05-15 22:04:56
刚去了两次涡阳老子故里,感觉道德经不是普通人能理解的,楼主请继续解读,支持!
-----------------------------
谢谢支持,希望多多交流
楼主 大道光临  发布于 2017-05-16 06:22:10 +0800 CST  
第五句: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此两者到底是指什么也产生很大争论,很多人认为是指无和有。其实这句话已经告诉了最终的指向是名,这两者是关于名的不同,那么结合上一句就能知道,这两者就是指有名和无名。有名和无名是同时出现,只是名称不同罢了。
有名和无名对应的是妙和徼,就是指前面说的无欲和有欲观到的妙景和徼,他们必须是同时出现才有效,否则是不算数,这个过程只是名称不同,两者出现过程都是很玄妙的,都叫做玄。
楼主 大道光临  发布于 2017-05-16 12:19:17 +0800 CST  
第六句: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何谓玄?老文中一般都有对一些名词的具体定义,不需要去查字典,找词源,其实找来的也不一定是老子的本义。看上一句的同谓之玄,这是玄的最明确的定义。前面说的两个状态都是很玄,这两个状态是指常无欲以观其妙和常有欲以观其徼。这两个很玄的状态,都不能用言语描述的,也就是我们通常不可见,太过震撼,因为有不同的运行规则,不能用我们现有的思维来理解,所以称之为玄。这就是道的世界和我们的现在的世界不一样,他非常玄,玄之又玄,指前面的两个玄,这个窥探的路径就是通过玄门,人是可以通过这个玄门进入这个玄妙的世界,也就是众妙之门,进入了这个众妙之门也就是进入了道,了解了道。
楼主 大道光临  发布于 2017-05-17 07:21:11 +0800 CST  
第一章算结束了,老子在开篇就告诉大家一个非常震惊的概念,点名主题,是不是应该放第一章,比那个帛书把38章德放第一章,是不是更合理
楼主 大道光临  发布于 2017-05-17 19:03:21 +0800 CST  
@六甲营上 2017-05-17 21:32:02
很好,解佛经,道德少,此文秒
-----------------------------
这是解道德经,不解佛经
楼主 大道光临  发布于 2017-05-17 22:35:42 +0800 CST  
老子为什么会有这样震撼的认识,那是因为人类的传承的结果,而老子不但接受了传承,还印证了这种传承。
楼主 大道光临  发布于 2017-05-17 22:56:25 +0800 CST  
关于这传承的记载,也是很传奇的,这是要另开篇幅去描述的。
楼主 大道光临  发布于 2017-05-17 23:30:03 +0800 CST  
@u_111201783 2017-05-18 00:39:50
夏虫不可语冰
-----------------------------
呵呵
楼主 大道光临  发布于 2017-05-18 05:56:48 +0800 CST  
老子既然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后面就要展开讨论,看看他怎么讨论这个道的问题的?
楼主 大道光临  发布于 2017-05-18 09:00:35 +0800 CST  
第七句: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突然出现的这句话,好像不能理解,和前文也没关系,为什么老子要写这句话出来?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人都认知的美就是美,比如说貂蝉很漂亮,所有人都认为貂蝉很漂亮,这时一个很正常的行为,那为什么老子会说“斯恶已”?

也有很多人这样理解: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这件事本身就是最大的丑恶。这样的解释明显是说不通的,是一个病句。很简单,天下人都认为貂蝉漂亮,难到这样的事是丑恶的事吗?

要理解这句话,我们还是要联系上文,上文说: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这是老子上文最重要的意思,所以用这句话“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来解释。
意思是天下人都认可的美,天下人都会去追求它,那么你心中的欲望就会产生,这种欲望是无止尽的,你就做不到无欲的状态,你平常就达不到无欲的心境,没有无欲的心境,你就做不到“无欲以观其妙”的过程,你就会远离道,这样就不好了,这就是“斯恶已”。
楼主 大道光临  发布于 2017-05-18 10:34:59 +0800 CST  

楼主:大道光临

字数:12704

发表时间:2017-05-13 06:53:3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7-22 16:31:34 +0800 CST

评论数:21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