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揭示出的惊天大秘密 揭示了宇宙的来源 揭示了人的来源

第十一句: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作,兴起,兴作。
辞,告辞。不辞,不辞而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
所谓“不有”,即“不以有为有”,不把有当做有。
上面一句说到圣人,那么这一句的主语也就是圣人。圣人使万物兴作后,不辞而别离开万物,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这么大的作为而不自恃己能,功成名就而不居功。

圣人做了这么一件事,使万物兴旺,让万物不断发展壮大,这样的事是多么伟大,圣人有了这么伟大的事迹,但他不居功自傲,好像没发生一样,这样的圣人是会流传千古的。
楼主 大道光临  发布于 2017-05-24 12:41:56 +0800 CST  
@ty_笑闹 2017-05-24 20:18:49
@高山仰止无人居 64楼 2017-05-24 13:39:00
天地还没有之前,大道就己经存在了。请问楼主,五运六气就是史前文明留下来的吧,这个也是大道的一部分吧。这个规律是适用于整个地球还是只适用于中国?
—————————————————
我觉得吧,有了道,然后有五运六气,可以看做道的一部分。
道,适用于宇宙。
-----------------------------
应该这么说宇宙适用于道,道不适用于宇宙,它们是单向的关系。
楼主 大道光临  发布于 2017-05-24 21:29:31 +0800 CST  
@高山仰止无人居 2017-05-24 22:59:49
楼主,我并不是来拍的,只是我也看了道德经,恰好对五运六气又所涉猎。因很多人说五运六气的运行规律是我们地球人写不出来的。我用来预测天气,有时还很准。有个说法,1954年石家庄地区流行乙脑,用白虎汤,疗效很好。到1955年,再用就无效了。医家蒲辅周,根据五运六气推算,1955年是乙未年,上半年太阴湿土司天,湿气颇重,就加用白术一药袪湿,疗效就很好了。道能解释宇宙,要这样说。
-----------------------------
高山老师好,都是为了交流,相互学习,我这里提提自己的看法,五运六气天干地支和五行的推演变化的,而传说天干地支是黄帝时候所创,五行早见《尚书·洪范》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些可以说是史前知识,但也只是在人类发展中出现的。这些东西之所以没继承发展,是因为太复杂了。仅供参考。
楼主 大道光临  发布于 2017-05-25 07:04:24 +0800 CST  
第二章最后一句: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单独这一句话还真不好理解,我们要把这句话放在全章来理解。
在第二章开始,老子先提出两个现象: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皆知善之为善。而这两个现象是大家共有的行为标准,也是大家公认并执行的准则,老子认为这样的准则不好。在这样的准则下,大家就会产生追求的欲望,有了欲望就达不到无欲的状态,那么后面的六个阶段“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就不能完成,所以老子说圣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圣人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看看圣人人的做法“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圣人这么做的结果就是“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功成名就而不居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才有不争之心,才会有成道之果,成道后道就不会离开你。
楼主 大道光临  发布于 2017-05-25 12:36:35 +0800 CST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周礼·太宰》:三曰进贤。贤,有才德的人。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民,指所有的人。
这里缺一个主语,根据上下文,这里的主语就是圣人。这句话很好理解,没太多的歧义。但这里会有个疑问,我们的社会中都是尚贤的,贤人是值得尊敬的,是大家学习的榜样,有了榜样,能激起大家无穷的斗志,大家都会去为了成为贤人而努力奋斗。这样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老子说不尚贤?那是因为老子不尚贤的目的是使民不争,让人们不要有成为贤人的想法。圣人不崇尚贤人,让人们不为了成为贤人而产生追逐,这样人民都一样,能够心平气和。
楼主 大道光临  发布于 2017-05-27 10:44:35 +0800 CST  


楼主 大道光临  发布于 2017-05-27 22:42:49 +0800 CST  
有点忙,接着写
楼主 大道光临  发布于 2017-06-02 21:53:41 +0800 CST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一句和前一句是一样的,只是老子喜欢用举例说明的方法来论证事实,老子又列举了一个大家常见的例子,用善和不善来说明。

这一句的意思是大家都知道善,大家都去追求善,这样的结果就是欲望的增加,离道远矣,这样的结果是不好的。
老子本章一上来就说了二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和道有什么关系吗?让大家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天下人都认可的美为美,这样不好,天下人都认可的善为善,这样的善是不善。大家对这两句话一直理解不好,很多人翻译成: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美好的,是因为丑的存在了;都知道善良的事物是善良的,是因为恶的存在了。大家都把这里的“美”和“恶”与“善”和“不善”看成是世俗社会习惯的对比关系,和后文老子用的六个对比联系起来,好像这样解释能够行得通。其实这样的翻译很勉强,“斯恶已”和“斯不善已”的翻译就是不通顺。
其实在这里首次提出道和人的社会行为的差别。在我们平常的认知中大家一致认为美就是美,善就是善,这样的行为没什么不好,大家都能接受。其实这是我们在世间的行为的准则,而老子不这样认为,老子认为圣人就是需要无思无虑,保持无美与恶之心,保持无善与不善之心,需要的是平静之心,不要去追求区分美与恶,也不要去追求区分善与不善,有了这样的行为心就不会平静,就会远离圣人。
楼主 大道光临  发布于 2017-06-02 22:56:41 +0800 CST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有一句名言“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齐王好紫衣,天下紫布贵!”,这就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也就是说上层如果追求稀有之物,那么民众也会跟随去追求稀有之物,而民众没有这个财力去承担这些稀有之物,必然会有人铤而走险,去盗取这些稀有之物,这就产生了偷盗。圣人不以稀有之物作为珍贵,使人民不会为了稀有之物而成为盗贼。
楼主 大道光临  发布于 2017-06-03 15:03:12 +0800 CST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这个欲可以有几种,有物质的欲望,有名利的欲望,也有情欲。当我们踏入社会,首先是追求物质,当物质有了,就要争取名利,当你名利也有了,就会陷入情欲,这样的追求无止境,最后人总会陷入这些欲望之中不能自拔,最后毁掉了美好的一生。
老子告诫大家,不让人看见可以引起欲望的东西,也就是没有东西能引起你的欲望,那么人民的心不遭到扰乱。
楼主 大道光临  发布于 2017-06-03 20:44:07 +0800 CST  
是以圣人之治
本句理解的难点就是圣人之治,这里的治到底是治什么?圣人之治很容易理解为是圣人治理国家,如果理解为治理国家,后面的这几句: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就不好理解。根据字面理解然后得出一个结论:老子用的是愚民政策。因为把这句理解为:让人们空虚,让人们吃饱,让人们的志气削弱,让人们的身体强壮。这一看还真是愚民政策,然后就到处宣扬老子的思想落后。老子是这样想的吗?事实真是这样吗?
楼主 大道光临  发布于 2017-06-08 21:32:04 +0800 CST  
@大道光临 2017-05-23 12:25:14
第十句: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这里第一次提到圣人,那么我们就要知道圣人是什么?
道德经文中,圣人出现32次。
从【圣人】云可以看出,圣人是历史上真实出现的人物,不是虚拟的人物,不是抽象的人物,是真实存在的。
为什么老子用圣人,圣人是什么?
要了解圣人,只能查找历史关于圣人的解释。
黄帝内经: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
-----------------------------
@qing221 2017-06-10 22:31:10
圣人这词就是指掌权者,并非什么有修为,有智慧的人。
是不是我读书读偏?呵呵!!
-----------------------------
你的认识也没错,我这里只是探究圣人的由来,最早圣人是最有能力的人,那时人类很弱小,圣人被推举来保护人类,再后来就是你认识到的圣人变成管理者
楼主 大道光临  发布于 2017-06-15 19:43:44 +0800 CST  
@大道光临 2017-05-23 12:25:14
第十句: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这里第一次提到圣人,那么我们就要知道圣人是什么?
道德经文中,圣人出现32次。
从【圣人】云可以看出,圣人是历史上真实出现的人物,不是虚拟的人物,不是抽象的人物,是真实存在的。
为什么老子用圣人,圣人是什么?
要了解圣人,只能查找历史关于圣人的解释。
黄帝内经: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
-----------------------------
@qing221 2017-06-10 22:31:10
圣人这词就是指掌权者,并非什么有修为,有智慧的人。
是不是我读书读偏?呵呵!!
-----------------------------
@大道光临 2017-06-15 19:43:44
你的认识也没错,我这里只是探究圣人的由来,最早圣人是最有能力的人,那时人类很弱小,圣人被推举来保护人类,再后来就是你认识到的圣人变成管理者
-----------------------------
关于这个解释哪里来的,你可以看看吕氏春秋关于天子的解释
楼主 大道光临  发布于 2017-06-16 07:58:47 +0800 CST  
出去了半月,刚回来,接着聊
楼主 大道光临  发布于 2017-07-07 21:16:35 +0800 CST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其实圣人之治也有另外的理解,如果我们把圣人之治理解为治理自己,通篇就很好理解了,如果这里的治理解错误,那么会步步皆错。
老子本章告诉大家圣人怎么治理自己,圣人就是无为而治。老子每篇开始都会举例说明,这里也不例外,他举例说上层去寻找贤能,人民就会失去平常心,也去追求自己变成贤能,上层追寻稀有之物把它作为无上的荣耀,人民就会效仿也要拥有稀有之物,因为这种东西很少,普通人得不到的,从而产生偷盗的行为。这些行为为什么会产生呢?老子说:因为看见诱惑自己的东西了,自己的心动了。那要成为圣人应该怎么做呢?老子说:第一步,虚其心,虚就是虚空,使心虚空,就是心无知无欲,心没念头,就是虚其心。第二步,实其腹,这个怎么理解呢,总不可能是吃饱肚子,老子也不会这么无聊,认为吃饱肚子就能成圣人,字面意思是使腹部充实,充实的是什么呢?在第一步是虚其心,这里是第二步,是因为虚其心而产生的实其腹,因为虚其心后就会发生质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第一章所说的有欲观其缴,达到这步就是进入道的世界,就是常说的入道了,这个时候在腹部会产生道气,实其腹就是指这个时候道气充满了腹部。第三步,弱其志,在实其腹之后,这个时候人要像婴儿一样,什么也不要想,什么也不要管,不要让志气增长,要变弱到无,这里和第十章说的: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就指的在这个时候。第四步,强其骨,前面三步所产生的结果就是强其骨,身体发生变化了,这个时候身体内的股变强健了,身体变强壮了,这时的人已经脱胎换骨了。这个是圣人初养成的四部曲,这只是刚开始。
楼主 大道光临  发布于 2017-07-07 21:17:52 +0800 CST  
@乃甄 2017-07-08 22:51:21
解得好,顿开茅塞~谢谢!
-----------------------------
有所得就有所用,希望多多来指导
楼主 大道光临  发布于 2017-07-11 21:46:21 +0800 CST  
@清风吹土豆 2017-07-09 21:48:11
道德经就是讲的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告诉人们,任何时候你以为你懂了,其实你根本不懂。也不可能懂,道可道非常道,讲的就是这个。老子是个哲学家,思考的就是道,是宇宙。
-----------------------------
道德经就是讲宇宙的规律,可是没人知道这个规律是什么,我在这里就会慢慢给大家讲述
楼主 大道光临  发布于 2017-07-11 21:48:39 +0800 CST  
@鲨鱼小鱼2012 2017-07-12 07:26:11
原来是武林秘籍。
-----------------------------
武林秘籍是小说,这里是道德经没秘籍,只是讲述被人遗忘的老子告诉大家的惊天秘密
楼主 大道光临  发布于 2017-07-12 21:10:03 +0800 CST  
@鲨鱼小鱼2012 2017-07-12 22:51:28
老子为什么不说清楚呢?看马克思资本论多厚的一本书。遗憾。
-----------------------
资本论和道德经讲的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没法比较
楼主 大道光临  发布于 2017-07-14 07:08:44 +0800 CST  
对待道,老子也提前给出答案,会出现三种人:
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大家可以看看是不是这样
楼主 大道光临  发布于 2017-07-14 10:22:38 +0800 CST  

楼主:大道光临

字数:12704

发表时间:2017-05-13 06:53:36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7-22 16:31:34 +0800 CST

评论数:21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