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图腾:两千年华夏对外战争全史(图文连载,每日更新)

@dym7355 2012-06-25 20:16:18
明朝的地位能跟唐朝比吗?
-----------------------------
呵呵,个人浅见,一起探讨。
1、从东亚儒家文化圈内部来看,唐朝和明朝都居于金字塔顶层,东亚册封朝贡体系的中心。明朝一直保持着对朝鲜的政治控制,相比之下唐朝对新罗的影响力要弱一些;明朝和唐朝对于日本都有军事胜利,也都有过外交册封,算是平手;对于越南,唐朝有安南都护府保持直接统治,明朝只有不到三十年直接统治,但在名义上一直保有安南都护府的名号,算是略逊一筹。
2、从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关系来看,唐朝前期打垮突厥,但中后期却受制于吐蕃、回鹘,内部还有胡人移民发动的安史之乱;明朝基本上压倒蒙古,吐蕃就更不用提了,虽未能彻底解决,但总体来说有惊无险。打个平均分的话,也是难分伯仲的。
3、从更广阔的世界来看,唐朝真正胜过明朝的地方,是在于开拓西域,直达中亚。而明朝由于中亚穆斯林世界的成型,已难以深入之。但陆路不通则改走海路,明朝以海上远航建立了对南洋各国的宗主关系,超过了唐朝的成就。

故而在下以为,抛却对唐朝边塞诗的文学热情,以近三百年的整个王朝历史来比较,明朝和唐朝的国际地位实则非常接近。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6-25 22:15:53 +0800 CST  
除了两位公主,奔走在万里西行路上的旅人,还有大汉的无数使者。
汉武帝以来,派往西域各国的使者以张骞为榜样,前赴后继,开凿绝域。史载“使者相望于道”,每年多达十多支使团,少时也有五六支,每支使团动辄数百人。一趟行程就要耗去好几年时间。使者们不畏生死的探险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但走遍了新疆和中亚地区,还与波斯、印度及地中海沿岸国家建立了联系。比如公元前112年,安息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统治者米特里达梯二世热情接待了汉朝使团,并回赠给汉武帝两个“犁靬幻人”,也就是来自罗马帝国的魔术师。史载这两个魔术师是欧洲白人相貌,身高却只有一米左右,分明是欧洲宫廷普遍养纳的侏儒弄臣。这件趣事把华夏、波斯和罗马三个最伟大的文明奇妙地联系在一起,最终连结成千古流芳的陆上丝绸之路。
魔术师不仅从陆路来,还从海上来。
自从张骞报告说,在印度有来自四川特产商品后,汉武帝就相信可以从西南地区通往西域。因此,他派遣军队开拓了今天川南、贵州和云南的大片土地,构筑了从四川成都出发、抵达印度、阿富汗的“西南丝绸之路”;而且又在收复南越国后,派遣使团从两广和越南北部的港口出发,探索西行航线,到达了东西方贸易的中转地斯里兰卡。武帝逝后,汉使继续泛舟于汹涌的大洋,最后成功联系上印度洋沿岸和波斯湾地区,史称“海上丝绸之路”。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当时的海上之路不比陆路轻松,从帝国最南端的日南郡出航,五个月后可到马来半岛,再航行四个月方才到泰国海岸,然后水路兼程一月抵达缅甸西南部,最后用两月抵达印度东海岸的著名商港波杜克。海上丝绸之路迎来八方宾朋,公元120年,位于今天缅甸的掸国向汉朝进贡,也送来了“幻人”,他们“能变化吐火,自肢解,易牛马头。又善跳丸,数乃至千”,直到今天也还是魔术表演的主流剧目,而且这些魔术师还自称是罗马人。到了公元166年,真正的罗马使者终于来了,史载罗马王安敦的使者在日南郡登陆,献上象牙、犀角、玳瑁等物,两国正式建立了直接的外交和通商关系。这位安敦就是罗马五贤帝的最后一位,被誉为“哲学家皇帝”的马可?奥勒留?安东尼。这位皇帝在他的哲学名著《沉思录》里问道:
“那些曾经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到哪里去了?他们像一缕青烟消失了……身体只是一道激流,灵魂只是一个梦幻,生命只是一场过客的战争。那么,这虚幻而短暂的人生还能靠什么指引呢?”
是啊,人生如梦幻,生死易流转。短暂的一生有何指引?
想必两千年前,那些扬帆出发去寻找西极罗马的汉使们,在忍受着滔天恶浪、暴雨狂风还有无垠的孤独时,心中必然也会有此沉思。
我想,他们会像帝国的开国之君、汉高祖刘邦一样拔剑长啸、对酒高歌吧:
浪卷千帆兮,生死流转。
士赴国事兮,一叶如磐!

浪卷千帆,一叶如磐。在漫长艰险的西行路上,除了睦邻友好的友谊温情,使者们还要面临刀光剑影的生死博弈。但他们虽处异乡敌国,犹如风浪中的飘零树叶,却有一腔磐石般不可摧折的大汉魂魄。
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人尽皆知,他当时说的原话是:“大丈夫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这个和张骞相提并论的傅介子,就是一位孤胆英雄。《汉书》记载,位于今天新疆若羌县的楼兰国是匈奴人的死党,先后攻杀了三批汉使以及许多亲汉国家的贡使。公元前77年,出使大宛的汉使傅介子向朝廷慷慨请愿,要在路过楼兰时深入虎穴、刺杀其王。
楼兰国有人口四万、甲兵数千,对于仅有百人的傅介子使团来说已是庞然大物。但傅介子是何等人物?几年前就敢在龟兹国中当众袭杀匈奴使团!智勇双全的他毫无畏惧,先以金币丝绸诱惑楼兰王设宴相见,然后在重重甲兵之中谈笑自若、化其疑心。直到酒酣之时,傅介子以传递皇帝密诏为名,将醉酒的楼兰王忽悠到内室,命两名亲随壮士手刃秒杀。见楼兰贵族嚣然欲动,傅介子高举楼兰王人头,如雷暴喝:“大汉天军马上就到了!尔等敢乱动,就等着灭国吧!”在傅介子的赫赫神威面前,偌大的楼兰国更无一人是男儿,惶恐俯首,竟然眼睁睁看着汉使离去。归国后,傅介子因功封侯。
对于傅介子的壮举,《汉书》赞誉为“以直报怨”。所谓“以直报怨”,出自《论语》:弟子问孔子:“做人应该以德报怨么?”,孔子答道:“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简单地说,就是决不能做那种没有原则,胡说什么“以德报怨”的滥好人、糊涂虫,而要做是非分明、惩恶扬善的真君子。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才是大汉风骨、真儒本色!

大家都知道,作为傅介子的粉丝,班超后来也上演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在西域异国斩杀匈奴使者的精彩剧目。这可不是离奇个案,而是那个英雄年代的平常之事。比如,远没有班超出名的文忠其实更厉害,竟敢在汉朝势力范围以外的罽宾国动刀。
这罽宾国就是今天印巴分治的克什米尔地区,西汉初,一支塞种游牧部落被西迁的大月氏驱赶,后来在此建国。该国扼守着从新疆、西藏到南亚次大陆的咽喉要道,是汉使出访印度和阿富汗一带的必经之路。虽然农牧商贸尽皆繁荣,但罽宾国王狗改不了吃屎,一见到汉朝使者带的丝绸,就爆发了游牧骑兵的强盗本性,多次劫杀汉朝使团。公元前一世纪中叶,汉元帝派使者文忠出使罽宾国,这家伙又想故技重施。好个文忠,身处险地而处变不惊,暗地联结了想篡位的当地贵族,来了招先发制人,于朝堂之上、甲兵之中公然刺杀了贼王。

当然,无论和亲的公主,还是孤胆的使者,都不是西行之路的主流。
真正的主角,还是汉军的滚滚铁流。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6-26 22:47:43 +0800 CST  
@四方为围 2012-06-26 09:42:12
看天涯来 首次注册回帖,楼主雄才伟略,讲日本的时候怎么没 讲到刘啊知啊
-----------------------------
谢谢四方兄支持和提醒,我会在修订时补充进刘阿只和雄略天皇的小故事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6-26 22:49:24 +0800 CST  
@四方为围 2012-06-27 09:22:57
看到楼主的回帖很高兴,感觉叶落兄的文采比刚开始更加自然流畅了,放的更开了,前后联系更加紧密了,我觉得写史就应该前后左右纵横对照。有个问题问楼主,“赵”姓的起源是那?我只知道赵国是从晋国分离出来的。
-----------------------------

四方兄过奖了。简单来说,中国人说的“姓氏”,顾名思义是先有“姓”后有“氏”,一个家族本来只有一个姓,后来子孙多了就分家,嫡长子那一家继承了原来的“姓”,而弟弟们为了区别就另外取姓,叫做“氏”。比如,秦国王室就是“嬴”姓的嫡长子传下来的,所以子孙都姓“赢”;而秦国先祖还有一个弟弟,名叫造父,在西周时期立有军功,被周天子封在赵城,于是因地起氏,改为赵氏,所以全称应该是“嬴姓赵氏”。到了西周末年,周幽王昏庸无道,赵氏就投奔到晋国,多年奋斗才成了晋国权臣豪族。

所以,秦、赵两国王室其实是一个家族分家而来的。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6-27 18:22:27 +0800 CST  
3、大军西征
自从公元前115年张骞来访之后,西域乌孙国开国之君猎骄糜就开始密切关注汉朝动向。到了公元前108年,眼见着汉军相继击破匈奴、南征南越、东平朝鲜,俨然有龙腾独霸之气象,政治嗅觉敏锐的猎骄糜立即遣使向汉朝求亲,以图摆脱匈奴。
和乌孙和亲就能东西夹击匈奴,汉武帝当然满口答应。但他的烦恼是:汉朝离乌孙有上万里,要穿越新疆南北数十国,遇上劫道抢亲的咋办呢?
啥?还有人不识相,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确实如此,至少在汉匈之争的前期,多数西域邦国依然看好匈奴。
当时匈奴势力虽然被赶出了漠南,但还是北方大国。尤其是西域地区,在地理上和匈奴老巢蒙古高原山水相连,所以仍然匍伏在匈奴的马鞭之下。而汉朝虽然占领了河西走廊,但与新疆地区还是隔着大片戈壁荒漠,即使从最西头的酒泉郡敦煌县出发,离西域的东方门户楼兰国(今新疆罗布泊)也有上千里路程。如此遥远的距离和恶劣的地理,让西域各国都断定汉朝鞭长莫及。
鞭长莫及?那拿鞭子的人就站近一点呗。早在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就决定把阵地前移。将敦煌县从酒泉郡中独立出来,升格为郡。从此,敦煌郡就成为华夏王朝进军西域的前沿基地。匈奴人也加紧了对西域各国的控制力度,尤其是在控制着西域交通要道的楼兰、车师两国,培植起极端敌视汉朝的亲匈王族,经常劫杀汉朝使者。
大致说来,新疆的版图是个“三”字形。最上面一横是阿尔泰山脉(西伯利亚森林荒原和北疆游牧草原的分界线),中间一横是天山山脉(北疆游牧民和南疆定居民的分界线),最下面一横是阿尔金山脉(南疆塔里木盆地白种人定居民和青海柴达木盆地羌人牧民的分界线)。其中,楼兰国扼守在阿尔金山脉的最东端,是汉朝从河西走廊进入新疆的第一站;从楼兰北上穿越罗布泊就是车师国(今吐鲁番),它位于天山山脉的缺口处,控制着南疆和北疆之间交通的必经之路。所以,两地堪称兵家必争之地:汉军若能控制楼兰,就能进入南疆,进而西进直通中亚、西亚各国;若能进一步控制车师,就能进入北疆草原,沟通乌孙夹击匈奴老巢之蒙古高原。
因此,汉武帝决定拔掉楼兰、车师这两个钉子户。公元前108年冬天,从骠侯赵破奴领军从敦煌郡出发西征。
所谓从骠侯,顾名思义就是“跟从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建功立业的侯爵”,赵破奴是霍去病的山西老乡,出生于普通边民之家,年少时被匈奴骑兵搞得家破人亡,自己也被掠去草原为奴。后来,他几经磨难逃回祖国,投入霍去病军中效力,以“报家仇、雪国耻”为己任,成为西征河西、北伐漠北的功臣。
考虑到西域艰险和匈奴援军,谨慎持重的朝廷给了赵破奴数万大军。但赵破奴不乐意了:这不小瞧我么?杀鸡焉用牛刀!我的偶像、我的老师可是一骑当十、千里奔袭的霍去病将军呢!他决定只领七百精骑出击。
那边楼兰、车师王也不乐意了:被小瞧的是俺们吧!俺们虽然只是人口上万的城邦小国,但先不说背后有随时待援的匈奴大军,光自己就各有两三千兵力,难道还对付不了远道而来、饥渴交迫的七百汉军?
事实证明,他们确实对付不了这七百汉军:因为赵破奴选了汉使王恢做向导。
王恢曾多次出使西域,屡遭楼兰王劫杀,这次有了报仇雪恨的机会,只恨马儿没长翅膀。他领着汉军循踪水草、昼夜急进,经过长达一千六百里的艰难行军,突然包围了楼兰城。楼兰以牧业为主,军队也多是骑兵。他们欺负汉军人少,当即狂呼着纵马出战。但他们忘了:面前已不是任人宰割的和平使团,而是久经百战的战争机器。汉军骑兵先以强弓硬弩齐射,继以铁剑钢矛纵击,打得楼兰军人仰马翻,连国王也作了俘虏。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汉军攻占楼兰后,迅即北攻车师国。车师国和楼兰隔着咸水湖罗布泊(今已干涸),一路上盐碱干旱,道路难行。史书记载,行人只能把倒毙的人畜白骨和动物粪便当路标,还常听见亡魂哭泣哀叹之声。如此看来,赵破奴倒不是意气轻敌,而是有先见之明:如果真带来那数万大军,找鬼去筹集粮草啊!恐怕未见敌军,就因后勤不济而撤兵了。
闯过地狱之路,几百汉军到了车师王城。车师国本是西域大国,据有富庶的吐鲁番盆地,城坚兵足,又靠近匈奴统治的北疆草原。但没料到汉军如此神速,来不及向匈奴求援了。车师王听说一起打劫的楼兰王已被汉军逮捕归案,汉军又架起高音喇叭高喊“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车师王吓得尿了裤子,立马认罪请降。
赵破奴带几百人就纵横南北,拔除两大钉子户,堪称“史上最牛拆迁队”。战后,汉朝就下令敦煌郡修筑了直达楼兰的道路和烽火台,又建起阳关、玉门关,掌握了进出西域的大门钥匙。

车匪路霸归案了,西行之路畅通了,公元前105年,细君公主也就安全抵达了乌孙国。就在这一年,心情不错的汉武帝看了场音乐会。会上,宫廷歌手李延年献上了自创自唱的《佳人曲》: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史载歌毕,观众“莫不感动”,汉武帝更是大发感慨:“天哪,世上真有这样的佳人么?”他姐姐平阳公主特别喜欢当媒婆,以前就引荐了卫子夫,如今又插嘴道:“李延年的妹妹就是啊!”于是汉武帝召而见之,一见钟情,是为历史上有名的“李夫人”,成语里的“倾国倾城”、“绝世佳人”、“姗姗来迟”等都源出于她。
史载,李家是祖传的“倡家”,也就是演艺界人士。但在古代,演艺界人士一点都不风光,而是与乞丐、妓女相提并论的法定贱民。李延年更是不幸,年轻时因为犯法被施了“腐刑”,和司马迁一样成了阉人。他俩都把生命的激情转移到文化创作上,司马迁成了史学泰斗,李延年则是音乐大师,妹妹得宠后官至“协律都尉”(中央文工团团长)。他借用张骞从西域带回的民歌《摩诃兜勒》(中文译名是《大吐火罗》,吐火罗人即是居住在新疆和中亚绿洲的白种人)的曲调,创作了二十八首“鼓吹新声”,是西汉法定的军歌。
有意思的是,李延年创作的这些军歌,助威的对象正是他的亲哥哥李广利。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6-27 18:24:46 +0800 CST  
李家一门四兄妹,长兄就是李广利。当时卫子夫已年老色衰,她的亲戚霍去病、卫青也相继去世。李夫人受宠后,汉武帝就想扶持李广利成为卫霍第二。要说起来,卫、李两家的出身是半斤八两,卫氏是官家奴隶出身,李氏是倡家贱民出身,都因女子受宠而翻身解放,既然已靠卫霍击败匈奴、扬威北荒,为何不能派李广利去镇服西域呢?
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
公元前104年,又传来了汉使被杀的消息。凶手是远在万里之外、帕米尔高原以西的大宛国。张骞第一次出使就到过这里,见其盛产良马,回国后便向汉武帝极力称赞。正所谓“宝马配英雄”,汉武帝既为了自己的喜好,也为了改善汉军骑兵的马种,多次向大宛买马。但大宛王也是个宝马控,死活不愿把最名贵的“天马”割爱。最后汉武帝下了血本,派使者带去与天马等重的一尊纯金马像。谁料大宛王信奉“我的就是我的,你的也是我的”,不但不交易,还杀死汉使、抢走金马。
有了楼兰、车师的前车之鉴,大宛为何还敢顶风作案?这就要交代一下当时中亚的历史形势了。

公元前550年,居鲁士大帝率领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推翻了亚述、米底、巴比伦等诸老大帝国,创立阿契美尼德王朝(又称“第一波斯帝国”)。继任的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前486年)使波斯达到鼎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还向东征服了帕米尔高原以西的中亚各地,并按照从南到北的地理位置,设置了三个省级行政区:第七省管辖兴都库什山脉以南的犍陀罗地区(今阿富汗东南部和巴基斯坦大部),第十二省管辖兴都库什山脉以北、阿姆河以南的大夏地区(又称“巴克特里亚”,今阿富汗中部和北部),第十六省管辖阿姆河以北、锡尔河以南的河中地区(又称“索格狄亚那”,今哈萨克斯坦西南部、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和乌兹别克斯坦全境)。
这三个地区拥有整个中亚最为肥沃的土地,在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精心经营下,发展为城镇密布、农田广袤、商业发达的定居居民区,并使得中亚的人种族群、文化宗教、语言文字等都波斯化了。然而,锡尔河以北的中亚草原一直是塞种游牧人的天下,波斯帝国无力染指,连开国之君居鲁士大帝也是被这些游牧民杀死的。
公元前三世纪早期,亚历山大的东征毁灭了波斯帝国,中亚三省也成为希腊远征军的地盘,建立起几个希腊王国,维系了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安息王朝(又称“第二波斯帝国”)发起“波斯复国运动”后,与中亚希腊化国家激烈交战。持续长达数十年的波斯—希腊战争,让中亚又站到了波斯化还是希腊化的历史十字路口。
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正当波斯人和希腊人抢得头破血流时,来自北方的游牧人笑到了最后。汉朝初期,在匈奴人和乌孙人的追击下,大月氏逃到中亚,又把锡尔河以北的塞种牧民向南驱逐。逃难的塞种部落进入河中地区,彻底灭亡了希腊势力,又击败了波斯军队,杀死了两任安息帝王,然后大月氏又因乌孙的攻击而继续南下,打垮了塞种人刚刚建立的霸权。
于是,在这种多米诺骨牌式的游牧迁移浪潮的冲击下,传统的势力格局被彻底打乱,中亚地区陷入暴烈的“混战台风”之中。但我们知道,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由于台风外围空气旋转得太厉害,在离心力的作用下,空气反而不会进入台风眼,所以无论外面如何风大雨狂,台风眼却总是宁静的。
处于中亚腹心的河中地区,正是这个奇妙的台风眼。在它的东北方,雄踞伊犁河谷的乌孙人正忙着在汉朝和匈奴之间选边站队;在它的南方,占据了大夏的大月氏,一心想着远离匈奴,只顾着继续南下进攻犍陀罗;在它的西方,安息人也被西迁的塞种部落搞得焦头烂额。趁着几大势力扭打作一团,三不管的河中地区迎来了数百年来难得一见的独立局面。
此时的河中地区,除了零散城邦小国之外,主要有两支地方势力:一是统治费尔干纳盆地定居城镇的大宛国,有城镇七十多座、居民数十万、士兵六万,在新疆、中亚一带的三十六“城郭之国”中最为强大;二是游牧于锡尔河一带的康居部落(属于挺过大月氏迁移浪潮的当地塞种游牧民),拥有骑兵八、九万,总人口也有三十多万。大宛和康居两国结成了同盟关系,抱团取暖,一起享受着难得的独立自由。
所以,当张骞来访时,大宛王热情接待,一心盼望通过和汉朝的贸易来加强独立实力。本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认识,康居王也不去阻扰。但随着乌孙与汉朝联姻,与乌孙相邻的康居人感受到了威胁。为了联手钳制乌孙,康居向匈奴人臣服,开始敌视汉朝。作为盟友的大宛国自然也改变了对汉朝的态度,直到发展成“杀使劫财”的恶性事件。

那么,对于大宛的侮辱,汉朝该如何应对呢?
大臣们都认为,四年前赵破奴的攻击只是打开了西域的院门,广袤的西域腹地仍在匈奴人的控制之下。当下应该按部就班地步步推进,和匈奴人争夺相邻的南疆各国,而不是搞什么万里长征,穿越去打最远最强的大宛。
但汉武帝的口号是“不捏软柿子,要啃硬骨头!”
他的看法很独到:西域各国长期匍匐于匈奴威势之下,又自以为距离遥远,所以不鸟大汉。如果按照先近后远的顺序去做,就会陷入西域各国和匈奴联手设下的战争泥潭。正所谓“善战者,不战而屈人之兵”,若能直接打垮距离最远、实力最强的大宛国,其他小国必然望风归降、不战而定,
于是汉武帝乾纲独断,决定出兵惩罚。恰好此时匈奴贵族内讧,“西域作战”的老前辈赵破奴正在塞北备战策应,抽不出身来。汉武帝就把机会给了刻意栽培的李广利。因为大宛国的“天马”产于贰师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州),所以汉武帝封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公元前104年八月,他正式率军出征。
由于赵破奴只率七百骑兵就降服了楼兰、车师两国,汉武帝就作了一道简单的算术题,按照大宛的人口兵力,给了李广利六千“属国骑兵”,外加上万“郡国恶少年”。所谓“属国骑兵”,就是臣服汉朝的少数民族雇佣军;所谓“恶少年”,就是今天的街头蛊惑仔。无论如何,就靠雇佣军和蛊惑仔组成的杂牌军,就想跨越从未经历的漫长征途,征服一个万里之外、强兵数万的敌国,汉武帝确实有些大意了。要知道,当年他给卫青、霍去病的可都是“羽林郎、六郡骑士”之类的精英武士啊。李广利就领着这支杂牌军出了敦煌郡,踏入西域的大漠之中。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6-28 12:17:21 +0800 CST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2012-06-28 12:25:23
每天都等着看楼主的更新
-----------------------------
谢谢英雄兄的长期支持!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6-28 13:18:10 +0800 CST  
远征军进入南疆后,沿着塔里木盆地的沙漠边缘行军,很快就消耗完了随身给养,接下来就只能依靠沿线的绿洲城邦了。而沿途各国又都在匈奴的唆使下拒绝供应粮草。李广利无奈,只得走走停停,沿路围攻城镇。但绿洲诸国极其分散,小者只有几千人口,还没有汉军的兵多,打下来也解决不了大问题;大者人口数万、粮足城坚,围攻多日也无法破城,汉军只好撤围离开,继续寻找下一个希望。就这样走走停停、挨饥受饿地耗了一年时间,终于抵达隔绝新疆和中亚的帕米尔高原。
春花秋月,化为西域高原的朔风凛冽。经过一路的行军作战和饥寒交迫,远征军只剩下数千人马。等到翻过这峻岭雪山,抵达大宛国以东的藩属郁成国(今吉尔吉斯斯坦的乌兹根市)时,汉军早已是强弩之末——其实一开始就不是强弩。李广利勉强指挥将士攻城。该城扼守着进出中亚的山口,本来就建筑在山岭上,易守难攻;郁成王又曾受大宛王指使袭杀汉使,自然是后退无门,只能顽抗到底。这一打就是十余日,两军僵持不下。眼看就要到隆冬时节了,再要僵持下去,不要说大宛援军抵达,只等大雪封路,汉军就只能坐以待毙了。
对于汉朝军令的严酷,李广利不是不知道;对于武帝刻意栽培的好意,李广利不是不明白。但在生与死、荣与辱之间,他现实地选择了中间道路:撤军回国。战死异国虽然壮烈,但全军覆灭更会辱没国威;无功回军固然属于失败,但还有来日雪耻的机会吧。
公元前103年初,远征军退到敦煌关外,李广利上书请罪,并请求允许残余将士入关。此时汉朝流年不利,赵破奴的两万精锐骑兵刚刚败于匈奴,全军覆没。汉武帝正在火头上呢,脾气大得很,搞得大臣都惶恐不安,就连公孙贺这位多次追随卫青北伐的铁汉,竟然都被吓得下跪流涕,死活不愿接受相位。
对于李广利这位小舅子,汉武帝也没给好脸色,严令“入关者立斩”,原地准备第二次远征。这次朝廷反对的声音更大了,都说应该停止远征大宛,集中力量对付新胜的匈奴。汉武帝认为,匈奴已失去漠南草原,光靠一次胜利不足以翻盘,而征服西域才是压缩匈奴生存空间的长远国策,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他关押了异议官员,再次乾纲独断,动员全国力量二次西征。

汉武帝的火很大,但头脑还是很冷静的。为了战则必胜,他不但给李广利补充了恶少年、赦免刑徒之类杂牌,还送来了货真价实的边郡精骑,诸军共计六万。考虑到第一次西征被后勤拖垮,他还征调十万头牛、数万只骆驼,驮运了大量军粮武器。情报工作也做得很充足,探听到大宛都城只靠城外的河流供水,汉军还配备了专门的工程兵部队,专门负责断绝敌军水源。汉武帝还向敦煌郡调集了十八万甲卒,以威慑那些不友好的西域城邦:你们再敢阻挠我的西征军,就灭了尔等!
这回啥都有了,没话说了吧?汉武帝信心十足,专门找了两位相马高手随军担任“执驱校尉”,任务就是攻破大宛后挑选天马。
这一回,李广利确实必须豁出去了。因为就在前不久,他的四弟李季竟然私通后妃,给汉武帝戴了绿帽子!结果连累得李延年也被灭族。这次二次西征,其实也是汉武帝给李广利最后的机会:若还失败,就去陪你的弟弟们吧。

公元前102年,李广利再度远征大宛。有意思的是,第一次出征时人是越走越少,这回汉军从河西走廊一路开拔西去,竟然越走人越多。原来很多百姓听说大军要西征雪耻,竟然自己带着武器就跟着来了!原来秦汉时期民风悍勇,私人皆可合法拥有兵器(除了铠甲),颇似今日美利坚,所以老百姓们都能随时提刀上战场。结果走出国境边关的时候,自愿随军的民兵竟然也达到了三、四万之众!
这里插一个故事,汉武帝时,丞相公孙弘曾以治安为由建议禁止百姓持有弓弩类远程武器,但遭到朝廷否决。时任光禄大夫的吾丘寿王的发言很有代表性:“愚闻圣王合射以明教矣,未闻弓矢之为禁也”,可以说,修习武备是先秦两汉数百年的社会风习,全民习武的程度不亚于游牧民族,堪称秦汉帝国武力优势的社会基础。到了后世兵民分离、文武殊途,防民甚于防贼,连菜刀也要搞实名制,国家不挨打才怪呢。

面对浩浩荡荡的汉军,南疆各国是彻底吓趴下了,纷纷开门劳军、纳款投诚。个别斗胆投机的,也被轻轻松松一砖头拍扁。比如“以前一边倒、如今墙头草”的楼兰王,本来接到了匈奴密令,要他抄汉军后路,和匈奴军来一个南北夹击。李广利就派了一个小分队去质问,他就主动坦白自首了,然后被押送长安治罪;天山南麓的轮台国仗着临近匈奴,不给汉军让路,结果被攻破灭国,永远变成了汉朝的军垦农场,还设置了西域都护的前身——“使者校尉”直接管理。
远征军在南疆搞了一场漂亮的武装游行,把各个绿洲城邦收纳为汉朝小弟后,再次抵达郁成城下。虽然和郁成王结怨颇深,但李广利显示出了军事家的智慧,没有在山高城险的郁成城纠缠,而是亲率三万精锐直扑数百里外的大宛国都贵山城(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附近)。
大宛王不知道汉军已经“鸟枪换炮”,大大咧咧地集中数万主力出城迎战。汉军结成严整的战阵,用硬弓强弩密集射击,这叫一个酣畅淋漓!大宛军哪里见过这种暴雨般的箭阵,顿时人仰马翻,攻势顿消。李广利立即指挥精锐骑兵出击,冲垮了大宛军的阵列,然后大军群起击之,直杀得敌人溃不成军,抱头窜回城中。
大宛王大为震恐,一面派遣飞骑向西北方的康居盟友求援,一面拼命组织守城。贵山城是中亚第一名城,历经波斯、希腊统治者的历代修缮,城池高大,守备完善,仓促之间不可能攻破。李广利先命工兵断绝了城外河流向城中输送水源的水渠,又造起各式攻城器械,四面包围攻打。一时间火箭漫天、砲石横飞,向大宛人劈头盖脸地砸去。大宛军拼力坚守了四十多天,日夜祈祷着康居骑兵的到来。
就在大宛快撑不下去时,数万康居骑兵终于出现在战场边缘。站在残破不堪的城墙上,大宛人甚至可以看见那汹涌南来的马队。然而,康居军却远远地停了下来,没有和汉军交手的迹象。原来,康居王早已从匈奴人那里听说过汉军的厉害,眼见得汉军武备精良、战意昂扬,心下早有了怯意,故而不敢硬攻强上,只盘算着等汉军筋疲力尽再作谋划。
谁料汉军越战越勇,就在康居军眼皮子底下攻破了贵山城,还俘虏了大宛守城大将煎靡。汉军大队人马开进城门后,大宛的高官显贵和残兵败将纷纷躲入城中心的王室城堡,妄图负隅顽抗。这城堡非常高大雄壮,强攻确实棘手,恐怕还要费些时日。李广利正在沉思对策,却听得三项情报传来:
一康居军眼见得盟友陷入灭国绝境,有了强烈的唇亡齿寒之感,于是派了侦察骑兵近前观瞻,似乎要有所动作;二是乌孙国本来说好了派军助汉、牵制康居,现在似乎不愿见到汉朝独霸中亚,派来的乌孙骑兵转而采取作壁上观的态度;第三项最为重要,就是王室城堡里出来一名投降的使者,献上了大宛王的人头!
原来,大宛贵族们眼见得汉军攻城掠地,不但他们在全国各地的田庄财畜都损失殆尽,连自己也命在旦夕,就把帐都算在了挑衅汉朝的大宛王头上。他们一合计,干脆就杀了国王,向李广利请降了。
李广利当即召开军事会议,为众将分析了眼前的形势:见好就收,可以名利双收;拒绝投降,则内有顽敌残余,外有康居、乌孙之军,形势难以预料。大家一看这人头也送来了,天马也献出了,国家也臣服了,咱自己的洋财也发够了,那就饶了他们吧!
于是李广利接受了大宛的降表,又册立亲华派贵族当新国王,然后赶着数十匹天马、数千匹其他好马,凯旋班师也。直到这时,康居骑兵也不敢造次,眼睁睁地目送汉军东去。这里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那郁成王真是狗胆包天,竟然偷袭了汉军的一支分遣队,李广利大怒之下,新帐老账一起算,派搜粟都尉上官桀率军攻破郁成,又千里追杀郁成王,直到锡尔河畔的康居国中。康居王早已胆寒,赶紧把这个烫手山芋献给上官桀。在押送途中,年青的骑士赵弟快意恩仇,亲手斩下了郁成王的首级,最终了结了这段宿怨,他也因此被封为西汉历史上最年轻的侯爵。
西征回国后,满意的汉武帝大封将士,三名军官高居九卿之职(国务院副总理级),一百多人升任二千石高官(副部级),局处级官员更是有一千多人。李广利是最大的功臣,被封为海西侯,正式确立了卫霍之后新一代统帅的位置。
志得意满的汉武帝还作诗道:
天马徕,从西极,
涉流沙,九夷服。

确实,西征之后,九夷宾服,汉朝开辟西域的战略终于获得了成功。不但西域三十六国纷纷投向汉朝的怀抱,连匈奴单于也大为震恐,向汉武帝示弱道:“我是您的儿子,哪里敢窥探大汉天子您啊!”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6-28 18:40:00 +0800 CST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2012-06-29 12:41:00
轮台国是在南疆啊,我一直以为轮台在北疆,也就是唐时北庭都护府治所附近。
-----------------------------
呵呵,英雄兄说的也对,因为汉、唐的轮台本来就不在一个地方。
汉朝轮台国是在天山南麓脚下,属于南疆范畴,被李广利灭国后就成了汉朝屯垦区。后来唐朝征服西域,设立郡县,因为“轮台”的名头很响亮,就把北疆的乌鲁木齐一带设立的县取名为“轮台县”,归属北庭。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6-29 12:54:10 +0800 CST  
5、四十年战争
李广利征服大宛后,远在天山、帕米尔以西的中亚诸国都降服于汉朝,更不用说毗邻汉朝的南疆城邦了。为避免这些“墙头草”变成亲汉“一边倒”,匈奴人决定加强在西域的力量,派位列“十角王”之一的日逐王进驻天山草原,以匈奴亲王之尊直接负责西域事务。日逐王的靠山则是分管西部地区的匈奴右贤王,王庭就设在新疆和蒙古大戈壁交界处的哈尔里克山(天山最东端)。
公元前100年,匈奴新单于登基,扣留汉使苏武,向汉朝宣战。次年五月,汉武帝决定发起惩罚性攻击,派李广利率三万骑兵西征匈奴右贤王,借以斩断匈奴本部和西域驻军的联系。李广利的突袭取得巨大成功,攻破了哈尔里克山的右贤王部,斩杀匈奴万余人。但在回师途中,匈奴单于率数万大军闻风来援,围攻汉军多日,战况激烈。李广利阵前招募百名敢死队,派赵充国(后来平定西羌叛乱成为名将)率领奋武扬威,以决死冲锋突破匈奴包围圈,汉军主力随即击退匈奴。此役汉军死伤过半,匈奴人的损失更为巨大,大大削弱了匈奴右贤王对日逐王的支援力度。
趁着战胜余威,汉朝在李广利西征灭掉的轮台故地扩建了军垦农场,并派驻“使者校尉”作为西域总管常驻此地。这轮台地处天山中段南麓,靠近扼守天山南北通道的车师国,可以遏制日逐王势力对南疆各国的渗透。公元前99年,眼看形势不妙,日逐王手下的部落酋长成娩投降了汉朝,并受命率领本部兵马和楼兰国军队去攻打车师国。汉朝的这次攻击只是试探性的,很快就在匈奴军队的反击下退军。此后双方就在轮台—车师一线武装对峙。
公元前92年,眼看着汉朝使者校尉从轮台发号施令,不断扩大在西域的影响力,匈奴日逐王坐不住了,针锋相对地在焉耆国派驻了“僮仆都尉”,定期向西域各国征收赋税,宣示统治权威。这焉耆和轮台只有两百多公里距离,骑兵马队两日就可抵达,形成了汉匈对峙的前沿哨所。以此为依托,汉匈全力争夺扼守天山南北通道的车师国,爆发了史称“五争车师”的四十年战争。

公元前90年,李广利再次率大军出击匈奴,进展顺利。但后方有人打小报告,告他图谋拥立外甥(李夫人的儿子)为太子,引发了汉武帝的猜疑。人到晚年的汉武帝使了昏招,竟抓了李广利的妻儿老小,让李广利回想起兄弟被诛的噩梦往事。走投无路之下,李广利率军七万投降匈奴,遂铸成汉武帝时代最大之败仗。
汉武帝龙颜大怒,第二年就派重合侯马通率四万骑兵再伐匈奴,誓要挽回颜面。经过车师国附近时,成娩想起十年前的败仗,就向马通主动请缨,率领楼兰、尉犁、危须等西域六国之军,再攻车师。此时匈奴主力忙于应付汉朝大军,哪还顾得上援助车师。车师国很快投降,臣服大汉。随后,大臣们就上书汉武帝,建议在轮台增加屯田戍兵,以巩固战果。
但出乎预料的是,汉武帝竟然拒绝了,还做出了历代统治者最难做到的事情:晚年反思、改弦更张。
因为就在这一年,小公务员田千秋冒死上奏汉武帝,述说废太子刘据之冤,令汉武帝对自己晚年的诸多过失幡然醒悟,不但把忠直的田千秋由一介小吏直升为丞相,还决定回到休养生息的政策上。他以轮台屯田之议为契机,发布了著名的《轮台罪己诏》,向天下坦陈自己的过失,直言曰:“军士死略离散,悲痛常在朕心。今请远田轮台,欲起亭隧,是扰劳天下,非所以忧民也,今朕不忍闻!”两年后武帝驾崩,汉朝依然在强盛的轨道上继续运行,不得不说得益于武帝晚年的及时改革。
汉武帝的伟大,不仅在于雄才大略,亦在于反躬自省!能如此刚柔兼备者,古今帝王能有几人?正所谓千古一帝,名至实归也。

汉武帝临死前,托孤给霍去病的弟弟霍光。霍光辅佐年幼的汉昭帝,继续执行休养生息政策,在西域方向也不妄动刀兵。趁此机会,匈奴又出兵逼降车师,还学习汉朝的法子,在车师国搞起了驻军屯田。让牧民下马当庄稼汉,也真难为他们了。与此同时,匈奴人还指使龟兹国杀害了轮台的使者校尉赖丹,对汉朝的西域基地步步紧逼。

公元前74年,汉宣帝继位。汉宣帝刘询的人生极具传奇色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继位前蹲过大牢的皇帝。他是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当年因巫蛊之祸举家蒙难,还在吃奶的他也被下狱,幸而汉武帝及时悔悟才得以活命。但荣华已去,他从小就被收养于平民百姓的祖母家,以后无非就是一个叫嚷着“我乃大汉皇孙”聊以自慰的刘备罢了。
但和刘备一样,在看似被命运抛弃之后,他又奇迹般地被命运垂青:公元前74年,二十出头的汉昭帝没来得及留下子嗣就英年早逝,承继大统的昌邑王(李广利侄子风)又极不争气,史载登基二十七天就干了一千一百二十七件荒唐事,遂被大将军霍光废黩。这一来,环顾天下,就只有身在民间的刘询是根正苗红的武帝嫡传了。
捡到了皇位的汉宣帝可谓苦尽甘来。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早年的生活磨难把汉宣帝磨砺成了一代英主,一手创造“宣帝中兴”,成为四位获得庙号(中宗)的西汉皇帝之一(另外三位是汉高帝刘邦、太宗汉文帝刘恒、世宗汉武帝刘彻)。
汉宣帝刚即位两年,就面临严峻考验。公元前72年,匈奴大举进攻乌孙,妄图彻底铲除汉朝在西域的盟友。年青的汉宣帝果断决策,北征匈奴、援救乌孙,重新启动了沉寂已久的汉匈战争。此次出师规模创下了汉匈战争的纪录,五路汉军共计十六万铁骑,汹涌奔腾,彻底粉碎了匈奴人复兴的希望。在汉军的援助下,西域的乌孙、北方的丁零、东部的鲜卑、乌桓等也对匈奴群起而攻之,大大瓦解了匈奴在游牧民中的霸权。
在这次大战中,校尉常惠脱颖而出,成为开拓西域的大功臣。

有其父必有其子,有其君必有其臣。和汉宣帝一样,常惠也是个“天将降大任”的传奇人物。他出身贫寒而志向远大,于公元前100年自愿应募,陪同苏武出使匈奴,随即被匈奴扣押。此后“苏武牧羊”的故事千古传诵,殊不知常惠也是执节不屈的好男儿,被足足监禁了十九年,经历了九死一生的巨大磨难。后来他和苏武一起回到汉朝,被汉昭帝拜为光禄大夫。
公元前72年,为配合汉军主力作战,常惠万里迢迢奔赴乌孙,动员了五万乌孙骑兵东进,大破匈奴右贤王部队,顺带驱逐了在车师屯田的五千匈奴军,令车师重新归顺汉朝。常惠因功封为长罗侯,树立了在西域的赫赫威名。
第二年,常惠建议在西域主动出击,首当其冲的就是龟兹国。这龟兹国有人口八万,将士两万,是南疆最为强大的邦国,一直以来都在匈奴的支持下称王称霸,甚至胆敢杀害汉朝的使者校尉赖丹。正所谓“擒贼先擒王”,在取得大将军霍光的同意后,常惠只率五百人西行,一路征召乌孙等西域各国军队,最后竟然聚集了五万大军。龟兹王吓得大哭求饶:“这都是我老爸听坏人挑唆干的,不关我的事啊!”,立刻献出杀害赖丹的凶手人头,并归顺汉朝。此后,龟兹国王又娶了解忧公主的女儿,像乌孙一样成为西汉忠实的藩臣。龟兹国王和王后还多次到长安朝拜,学习汉朝的典章衣冠制度,引导西域城邦各国输入华夏文化。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6-29 21:15:49 +0800 CST  
龟兹国降服了,车师国又出了乱子。常惠离开西域后,匈奴日逐王卷土重来,扶植亲匈派首领乌贵为车师王,还结成了姻亲。公元前68年,执掌国政近二十年的大将军霍光去世,汉宣帝终于真正亲政,于是派遣御前侍卫郑吉去收复车师。
郑吉,一个在西域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男子。《汉书》评价为:“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把他视为西域事业的集大成者。大家耳熟能详的“西域都护”一职,郑吉就是第一任长官。
历来出镇西域的汉将都是并州、凉州等北方人士,郑吉却是个异数,来自江南水乡,是会稽(今江苏吴县)人。不过,那时的吴越大地还不是才子佳人的温柔乡,而是盛产豪侠的剑客儿郎,《汉书》记载“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春秋战国吴越争霸之余烈、楚霸王八千江东子弟之事迹,依然深深激励着吴越风气。
在这样的社会风尚影响下,郑吉很早就参军入伍,从基层战士干起,数次随军出征西域,积累战功成为汉宣帝的御前侍卫。被派到西域后,他仔细研究了民情地理,检讨了经营西域之教训,决心彻底控制车师国这一关键地区。他先在轮台大力拓展屯田事业,就地筹足了军粮,然后聚集全部的一千五百名生产建设兵团战士,又征集附庸国军队万余人,一举攻破车师王城交河城,逼降乌贵。
匈奴发大军来攻,郑吉毫无畏惧之心,主动率领兵团战士北上狙击。拥有优势兵力的匈奴骑兵迫于汉军锐气,竟无一人敢上前交战。郑吉接收了匈奴在车师的屯田之地,留下三百人戍守,就回归轮台农场去搞秋收了。郑吉前脚一走,匈奴大军又来争夺,动辄以数千骑兵袭扰。轮台离车师有千里之遥,哪经得起这么来回折腾,郑吉心一横,干脆亲率全部一千五百名兵团战士常驻车师了。匈奴派使者来恐吓道:“车师国土地肥美,又毗邻匈奴,我们单于一定不会容忍你们在此屯田的!”车师王乌贵被吓得一溜烟逃往乌孙去了,郑吉却铁了心要钉在车师。在匈奴军的重重围困之中,他上书朝廷请求增援屯田兵力。
汉宣帝感其忠勇,遂派老将常惠率领河西四郡的精锐骑兵西征,一直武装游行到车师以北千余里,吓退了围城的匈奴军。于是汉朝把避难乌孙的乌贵弄到长安软禁起来,册立了新的车师王。为了长治久安,郑吉策划了一项“腾笼换鸟”重大行动,把叛服不定的车师国举国迁移到轮台附近的渠犁之地,然后把车师国土变成汉军的屯田农场,还设置了戊己校尉领军驻扎。
郑吉算准了,虽然故土难离,但大部分车师人还是挺乐意搬家的:这几十年来,俺们被匈奴和汉朝争来夺去,受尽了夹板气,还不就因为住在这倒霉的通道旁!去了渠犁之地就可以受汉军保护了,而且听说那里的水土也很不错呢(汉朝确实没亏待他们,渠犁至今还拥有我国最大的原始胡杨林区,是块富庶的绿洲)!
从此,汉朝彻底控制了新疆南北的交通要冲,匈奴对南疆的影响宣告终结,连北疆草原的老地盘也岌岌可危了。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6-29 21:16:52 +0800 CST  
6、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公元前60年,西域匈奴的末日来得如此之快。此时匈奴爆发夺位内乱,日逐王先贤禅在政治斗争中站错了队,得罪了顶头上司右贤王。右贤王成功登基后,就要追究日逐王在西域丧师失地的责任。日逐王就和郑吉联系投降之事。但受降是个胆大心细的技术活,可不好干。当年霍去病河西受降,千古流芳;但赵破奴去塞北接应匈奴左大都尉投降,却因为被匈奴单于发觉,落了个中伏被俘的下场。
西域遥远更胜塞北,要是等着朝廷发兵,恐怕黄花菜都凉了。胆大心细的郑吉就凭籍车师大战建立的威望,当机立断在西域搞了一次军事总动员,火速集结了城邦各国的五万大军。要知道南疆绿洲人口总计也就五十万人左右,这五万军队就是所有的家底了。由此可见,汉强匈弱的形势早已明朗,南疆各国已彻底倒向汉朝了。
郑吉率领这支联合国军,顺利地抢在匈奴单于察觉之前,把日逐王及其上万部众接应到青海河曲地区。随后,他又率军从车师屯田地出发,接收了日逐王留下的北疆地区。从此,汉朝终于一统南北两道,完全拥有了西域之地。使者校尉之职也改为“都护西域南北道使者校尉”,简称“西域都护”,直接统治西至大宛(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东到楼兰的三十六个“城郭诸国”,并兼行使对乌孙、康居、大月氏等游牧“行国”的宗主权。
劳苦功高的郑吉出任第一任西域都护,其后到西汉末年一共有十八任都护校尉,另有二十多位副校尉。这些人里最有名的一位就是陈汤了,因为这位老兄留下了一句“史上最提劲”的名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导致日逐王降汉的匈奴内乱,有愈演愈烈之势,几年后就出现了“五单于争位”的壮观场面。最后,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求援,得以反败为胜,击败了所有对手。而不愿向汉朝臣服的郅支单于率领族人数万,翻过天山逃往西方去了。
西行路上,郅支先后征服阿尔泰山的乌揭部落、西伯利亚的丁零和中亚的坚昆部落,留在吉尔吉斯草原上休养了一阵子。有意思的是,西边的康居王听说匈奴大军逼近,不忧反喜,竟然忙不迭地邀请郅支搬到自己家来住,不但大方地送上富饶的恒罗斯平原(今哈萨克斯坦南部的江布尔州,也是几百年后唐朝高仙芝与阿拉伯军队激战的地方),还把妹妹献给了郅支。
难道不怕引狼入室么?大家都是游牧民,这反客为主、鸠占鹊巢的常用招数,康居王不可能不清楚啊!
他的算盘是这样的:自从五十多年前李广利征服大宛后,汉朝在中亚威望隆重,一直打压着康居当地区小霸的野心,紧跟汉朝的乌孙人也常骑在头上吆五喝六。装了几十年乖孙后,如今康居已繁衍出五六十万人口、十万骑兵,正要与乌孙一决雌雄呢。而郅支匈奴也是乌孙的世仇,敌人的敌人不就是朋友嘛!
郅支果然够义气,得了康居人的地盘和美女,就东向打到乌孙国都赤谷城下,杀得乌孙西部地区千里无人烟,大胜而归。接着又降服了西方的奄蔡(西方史书称为“阿兰人”,居于今里海草原)、南方的大宛等国,一时间颇有白手起家、搞出一个西匈奴帝国的势头。骄横起来的他,还恩将仇报地杀害了护送他那人质儿子归来的汉朝使者。

乌孙赶紧千里传书,向西域都护哭诉求救。当时的都护甘延寿是个武林高手,史载能飞檐走壁、举重断石,徒手搏斗无人能敌。一向自诩为天下勇士的他准备向朝廷上书,请求出征。谁料想,副手陈汤比他更有胆量,竟然主张不经请示、立即出兵。
陈汤是读书人出身,确实比一介武夫的甘延寿更有国际视野。他分析当时的形势道:“西域蛮夷的本性就是欺软怕恶,加之以前曾长期被匈奴统治,很容易就会投向屡战屡胜的郅支。如果遵循常规向朝廷请示,必然迁延日久,还可能被鼠目寸光的公卿大臣否决,就等于是纵容郅支坐大,等他降服乌孙、大宛、安息、月氏诸国,西域就完啦!”
见甘延寿还在犹豫,陈汤按剑怒喝:“我已伪造了出兵的诏书,动员了军队,你小子还要影响士气么?”被陈汤这么一激,甘延寿也就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一起率领车师屯田汉军和各国小弟合计四万,分兵两路西征。南路军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入大宛,进逼康居国南境;北路军由甘、陈亲率,穿越北疆草原和天山西脉,经过乌孙国直入康居。
陈汤率先锋军急进,正好碰上分管东面领地的康居副王在乌孙搞打砸抢。汉军当即迎头痛击,斩杀康居兵四百六十级,救出乌孙民众四百七十多人,一举打响了军威。进入康居腹地后,陈汤又恩威并施,严令禁止掠夺康居牧民,赢得了当地大贵族屠墨的合作,又捕捉到熟悉匈奴的康居贵族作为向导,因而飞速抵达了郅支驻扎的单于城。
当汉军离城三十里时,郅支才陡然惊觉。此时匈奴主力还散在各地,单于城中只有三千卫队。仓惶之间,他纵马出城逃亡。但他以前常欺辱康居贵族,连康居王的女儿也被他酒后杀死,所以担心被仇家捉去邀功,于是又返回城中坚守待援。刚一回城,他就收到了甘延寿的劝降书。但他决心顽抗到底,亲自披甲在城楼上督战。连他那几十个老婆也都拿上弓箭赴战,后来大多战死。
汉军逼近城池时,忽然城门大开,杀声大起,百余精锐骑兵冲出,直冲汉军阵营。汉军拉满强弩,密集射击逼退敌骑。然后又有一百多重甲步兵从城中走出,在城门口上摆出鱼鳞阵。这一幕情景让汉军颇感惊奇:匈奴人历来是马上骑士,哪来这能排兵布阵的重甲步兵呢?他们当然不知道,十五年前,罗马三巨头之一的克拉苏率军东征安息,结果被打得身死军灭,一小部分罗马将士向东逃亡,辗转投到了匈奴旗下(注明:此说之真实性,还有争议)。
罗马人的鱼鳞阵再强,怎熬得过汉军的强弩齐射?须臾间就统统做了俘虏。汉军推进到环绕城堡的木栅栏外,又被木栅栏里的匈奴射手猛烈狙击,颇有伤亡。甘、陈命敢死之士往木城边堆砌干柴,放火烧之。一时间浓烟满天,木城成灰。汉军步兵冲破栅栏,用巨大的木板盾牌为掩护抵近城墙,一边射击城楼守军,一边架起云梯四面攻打。战到夜晚时分,郅支欲作最后一搏,集结数百精骑决死突击,又被深沟高垒的汉军尽数射杀,无一人突围得脱。郅支自己也被射中鼻子,重伤浴血。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6-30 16:19:42 +0800 CST  
激战至此,郅支单于已无力回天。但就在这时,战局突然发生巨变。原来康居王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援助郅支,突然趁夜派来万余精骑,将正在城下鏖战的汉军团团包围。这一来,本来围城的汉军,却陷入被内外夹击的困境。面临突变,甘延寿与陈汤商定计策,一面组织主力就地转入防守,坚决顶住康居人的冲击;一面暗派两千精兵,趁着混战潜至康居军的背后。战到黎明时分,两军都是人困马疲。汉军伏兵突然四面举火,从背后杀入康居阵地,一时间火光冲天。见此情景,正面苦战的汉家儿郎欢声雷动,当下击鼓震天,跃出营寨、大举反击。前后夹攻之下,康居军顿时崩溃,抱头逃离。
见此情景,郅支单于心知大势已去,于是下了战马,率领残余的百余亲随退入内殿。汉军破城而入,四面纵火,争相追杀残敌。一个叫杜勋的军官奋勇当先,斩下了郅支的脑袋。此战除了击败康居大军外,还斩杀匈奴单于、阏氏、太子、名王等一千五百一十八级,俘获上千,彻底消灭了西逃的匈奴王廷。随后,战败震恐的康居王也赶紧向汉朝称臣,还送来王子作人质。
陈汤虽获大胜,毕竟伪造诏书在先,在律法严明的汉朝,这可是大罪。因此,陈汤的功过成了当时朝廷争论的第一热点。为此,陈汤上了一道著名的奏章:“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康、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籓,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元帝看后大为感奋,于是决意封甘延寿为义成侯,赐陈汤为关内侯,各食邑300户,加赐黄金百斤。

王莽篡汉后,对周边异族极尽贬低之能事,把西域诸国统治者的封号从“王”降格为“侯”,引发了广泛不满。其中焉耆国是匈奴的老相好,以前匈奴“僮仆都尉”就设在该国。在匈奴的挑唆下,焉耆王终于发动叛乱事件,攻杀了西域都护但钦。公元16年,王莽派遣奋武将王骏率领新任西域都护李崇等西征。这王骏是王莽的子侄,先前奉王莽之命出使匈奴时,当场砸碎了西汉发给匈奴单于的印玺,耍足了威风。如今见是他进军西域,匈奴人决定新仇旧恨一起报销,派大军援助焉耆。焉耆王也是老奸巨滑之辈,先是用假投降把王骏引诱进埋伏圈,然后又策反了王骏征调的姑墨、尉犁、危须等西域小国兵,一场混战下来,王骏战死,李崇率残兵退保龟兹。
第二年,内地爆发了赤眉、绿林大起义,王莽的丧钟已经敲响,孤悬西域的李崇也就失去了翻盘的希望。史载王莽死后数年,李崇也在西域去世,西域遂绝。他留下来的上千名吏士妻子受到了亲汉的莎车王的保护。上世纪末,李崇的官印在新疆阿克苏地区的沙雅县出土,正好是当年莎车国的地盘。

莎车国的根据地在今天新疆喀什地区,是新疆和中亚的交通枢纽,历来受到汉朝的重视。历代莎车王也恭敬地臣服汉朝。即使在李崇死后,年轻时在长安留过学的莎车王延还告诫子孙:“当世奉汉家,不可负也”!于是,在东汉重开西域之前的数十年里,莎车国就成了亲汉势力的领袖(东汉朝廷封其为“西域大都尉”),和匈奴扶植的焉耆等国对抗。经过两大阵营多年的兼并混战,西域地区从五十多个小国并立的春秋时代,逐渐进化为莎车(汉朝支持)、焉耆(匈奴支持)、龟兹(中立摇摆)“三雄鼎力”的战国时代。尤其是莎车王贤即位后,趁着东汉和匈奴在北方激烈对战的时机,赫然勃发了一统西域城邦诸国、成为西方秦始皇的野心。
公元41年,莎车王贤向光武帝刘秀求取“西域都护”的正式官职。此举引发了敦煌太守裴遵的强烈反对,熟悉西域情势的他大呼“夷狄不可以假以大权”,其真实意思是:随着时代的进化,西域各国本身的实力已有了长足发展,仅以原西域都护直接管辖的四十八国而言,已有户籍人口一百二十多万,衰落的匈奴已不足以统治西域,值得警惕的是反倒是势力急剧膨胀的莎车国!若莎车获得“西域都护”之职,就等于获得了一统西域的合法性,那么汉朝以后不仅难以进取西域,甚至连河西四郡也会面临一个强大邻邦的危胁!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大政治家刘秀当然清楚这个道理,赶紧撤销了给莎车王贤的授权书。莎车王贤心知汉朝已生猜疑,干脆向西域各国谎称已获封“西域大都护”,明目张胆地加快了武力统一的步伐。他率军南征北战,向西翻越帕米尔高原,征服了大宛国;向北击败宿敌焉耆,抗衡匈奴;向东连破龟兹、楼兰诸国。公元45年冬,西域十五国的王太子一起到洛阳求救,希望汉朝派遣正牌的西域都护。正忙于对付北匈奴的光武帝只有婉言回绝。王子们痛哭流涕,明白噩运无可挽回了。
公元51年,莎车贤终于做成了如秦始皇一般的事业。他把征服的诸小国国王征集到莎车王城全部杀死,然后“废诸侯,设郡县”,分派部将镇守,建立了西域历史上空前绝后的集权大国,当时只有龟兹等少数国家投靠匈奴才避免了灭亡。第二年,就连北匈奴也压不住莎车的势头,只能带着西域诸国使团来洛阳告状。
然而,正如秦朝的宿命一般,贤的残暴引发了各地起义。公元61年,于阗王室后裔广德起兵,率西域诸地联军会攻莎车,杀死莎车王贤。刚刚成型的莎车霸权土崩瓦解,西域又回到“南有于阗、北有焉耆、西有莎车、东有龟兹”的四强并立格局(这也是后世唐朝安西四镇的所在地),杀伐争雄的血腥战国再度重演。
千古荣华事,一枕黄粱梦。在混战噩梦中徘徊的西域,何时才是梦醒时分呢?
这要等到十年之后,出现一个叫班超的男子。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6-30 16:20:28 +0800 CST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2012-06-30 16:41:20
楼主是四川人吗?
-----------------------------
是的,兄台怎么猜到的?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6-30 17:18:53 +0800 CST  
7、再向虎山行:班超的冒险与耿恭的血斗
班超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父亲班彪是西汉末年的大儒,王莽时期为避乱西迁,依附于河西军阀窦融,对西域情势很是熟悉。他的两子一女班固、班超、班昭后来都成了东汉名人,实在是非常厉害。
但班彪五十岁就去世了,班家家道中落,生活颇为困顿。长子班固继承父亲遗志,在家里专心撰写《汉书》,又被人告发“私撰国史”,惹上了文字狱。这时,少年班超第一次显示出过人的胆气,勇敢地上书为哥哥申冤。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汉明帝调阅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直接从看守所里放出来做了兰台令史(国家图书馆馆长)。
班超跟着哥哥进了洛阳城,少年懂事的他为官府抄发文件、补贴家用,时常掷笔慷慨:“大丈夫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受到同事的嘲笑后,他却回报以怜悯的眼神道:“小子安知壮士志哉!”。俗话说“相由心生”,连算命先生也说他必将“万里之外建功立业、获取封侯”!
当然,此时的班超同学根本想象不到“万里之外”是哪里。此时,他的目光还看不到那么远,只是满含崇拜地聚焦在他的哥哥——班固身上。
古人云“长兄如父”,班超和哥哥的感情是很深厚的,所以才有上书救兄的义举。除了血脉亲情之外,才华横溢、功成名就的班固其实也是少年班超的精神偶像。班固九岁时就得到大学者王充(就是写《论衡》的那位“唯物主义”哲学家)的赞赏,后来又写出深受皇帝和学界赏识的《两都赋》、《白虎通义》乃至《汉书》这样的煌煌巨著。在哥哥的光芒下,班超显得如此黯淡。
班超真心地崇拜着哥哥,也真心梦想着能赶上哥哥:
哥哥,我会努力向你看齐;终有一天,我会成为和你一样光芒四射的人物!

公元72年,班超觉得看到了超越命运的机会。当时汉明帝决心彻底解决匈奴问题,派四路大军出征。班超当即决定投笔从戎,在窦固率领的西路军中担任假司马(相当于师级部队的参谋)。西路军走的是当年李广利的路线,远袭哈尔里克山(天山最东端),击溃了监护西域的北匈奴呼衍王。然后南下攻占车师国,打通了去南疆的道路。于是汉朝重新设立西域都护,重启经营西域的事业。为此,窦固派遣从事郭恂率三十六人出使城郭诸国,重新恢复中断多年的关系。班超正是这支使团的副团长。
这趟行程是非常危险的。当时的南疆四强中,焉耆国是匈奴的老相好,龟兹国受过匈奴的救命之恩,于阗国为了对对抗莎车也结好匈奴,而念念不忘“贤时霸业”的莎车国对汉朝和匈奴都不感冒。三十六人的小小使团贸然进入内有血腥混战、外有匈奴监视的西域,无异于羊入虎口矣。
所以,西域诸国都没把汉使看在眼里。第一站楼兰国就给了他们冷脸子。班超认为必定是匈奴使团也来了,楼兰王才敢厚彼薄此,搞差别待遇。他把楼兰侍者抓起来盘问,果然如此。于是,他立即召集三十六人聚会喝酒,酒意正酣时,班超突然击桌叹息:“诸君与我身处绝域,为的是什么?还不是想建功立业、衣锦还乡!但如今匈奴使团也到了,楼兰王要把咱们送去处死啦!”众人又惊又怒,齐声道:“处于危亡之地,是生是死都听班司马的!”班超一拍大腿:“好!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咱们趁夜突袭,杀光匈奴人,楼兰王也就吓破胆了。”有人犹豫道:“是不是要请示郭团长啊?”班超一摆手道:“郭团长是个胆小的书生,会因恐慌而泄漏战机!死无所名,非壮士也!”
当下议定,班超即与三十六壮士直奔匈奴使团驻地。史载当夜月黑风高、狂风突起,班超亲自闯入营地纵火焚烧,又令十人大敲战鼓,营造出大军来袭的效果。吓得上百人的匈奴使团惊慌四窜,尽皆丧命于弩箭白刃、滔天火焰之下,汉军竟无一人阵亡。次日凌晨战事完毕,班超才将此事报告郭恂,又请来楼兰王参观战场。楼兰王只觉五雷轰顶,不敢抬眼正视班超,当即表示臣服大汉,还把王子送去洛阳作了人质。

捷报传来,汉明帝大为赞叹班超的勇略,提拔为军司马(师参谋长),指令他继续出使西域。窦固想多给些人手,班超却豪迈地说:“有这三十六个生死兄弟就足够了,多了反倒是累赘。”于是向西域南道进发。
当时西域南道的形势非常危急。在匈奴人支持下,于阗向莎车国不断进逼,龟兹王也挥军攻占了莎车的邻国疏勒,南疆大有通盘纳入匈奴羽翼的势头。相对而言,班超觉得于阗更有中立性,就决定先去拉拉关系。但当时的于阗王广德正是推翻莎车霸权的那一位豪杰,为人颇为自负,瞧不起汉使。而且该国盛行巫术(波斯拜火教和当地原始巫术的混合体),大巫师和崇信鬼神的匈奴人一向谈得来,就想故意羞辱班超,要求于阗王去索要班超的坐骑。
班超满口答应,只提出要大巫师自己来牵。等那厮一到,班超手起刀落,斩下首级,直奔于阗王宫。这大巫师在于阗可是神权象征,连国王也要让他三分,如今班超就这么把脑袋往于阗王跟前一扔,吓得他魂飞魄散。碰上这么一位遇神杀神、遇魔杀魔的主,于阗王顿时英雄气短,只好下令处死匈奴使者,倾心归附了汉王朝。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7-01 14:01:50 +0800 CST  
在于阗国过了冬,班超一等开春就直扑疏勒国。当时的疏勒王是龟兹国派驻的贵族兜题,早就发动军队戒严,严防班超率军来攻。班超一行人在疏勒王城九十里外止步,只派了一位叫田虑的勇士去招降。临行前,班超面授机宜:“擒贼先擒王。兜题不是疏勒人,而是龟兹王派驻的走狗,疏勒人是不会为他拼命的。他要是不降,你就把他抓起来!”在班超的示范作用下,三十六壮士是个顶个的英雄。好一个田虑,单身匹马入了王宫,兜题那叫一个哭笑不得:我滴个神呀,还以为来了千军万马,原来只来了一个送死的!
田虑见他轻视自己,心下大怒,便如班超所令,突然前冲几步,拔刀劫持了他。事出突然,卫士们措手不及,田虑已挟持着兜提奔出宫门,翻身上马疾驰而去了。失去指挥的龟兹驻军一哄而散,班超顺利地进入了王城,召集所有本地贵族,宣布另立疏勒王族后裔继位。奇迹般地复国的疏勒人欢欣喜悦,视班超为天神下凡,从此成了忠实的小兄弟。
正当班超在南疆搞得风生水起时,北疆形势却风云突变。

公元75年一月,窦固率西征大军班师,留部将耿恭领兵数百驻扎车师国金蒲城。北匈奴缓过劲来,立即派左鹿蠢王率两万骑兵反攻,重重围困了金蒲城。
这场战争众寡之悬殊,创下了汉匈战争的纪录,堪称东方版的“斯巴达三百勇士”。耿恭出身将门世家,大伯父就是刘秀开国“云台二十八将”排名第四的耿弇。正所谓将门出将,耿恭自幼慷慨豪气,长成后果然硬汉一条。他披甲持刃,率汉军登城奋击,鏖战数十日。眼看城楼破损,危在旦夕,耿恭心生一计,找来毒药抹在箭头上,然后众人向匈奴齐声高呼:“汉家得到了神箭,中箭者一定会死得很恐怖!”,然后用强弩射出。原始野蛮的匈奴人不怕苦不怕死,唯一怕的就是鬼神,他们一看中箭者果然伤口溃烂,遂大惊道“汉军请来鬼神相助了!”,恰好狂风大作、天降暴雨,耿恭率全军决死出击,大破百倍匈奴,解除了包围。
耿恭见金蒲城已经残破,就率余众转移到天山北麓的疏勒堡(注:这是北道车师国小城,并非班超所在的南道疏勒国)。果然,回过神的匈奴大军又来围攻。耿恭招募敢死之士,开门直冲敌阵,驱散了胡骑先锋。谁料匈奴人找来懂得水利工程技术的西域人,断绝了城外河流的供水渠道。汉军在城中打井求水,深入十五丈仍是干涸沙土,以至于只能榨取马粪汁来解渴。此时,车师国也叛汉归匈,汉军陷入孤军作战的死地。
面临绝境,耿恭仰天长啸:“我听说,从前贰师将军西征大宛,也陷入无水绝境,于是拔出佩刀剌山,竟有飞泉涌出!如今汉德神明,上天一定会继续保佑我们的!”他整理了染血的战袍,束好了披散的头发,向干井下拜祈祷。奇迹发生了!须臾之间,井中泉水涌出,三军雷动,山呼万岁。
水源解决了,粮食和军械却渐渐告罄,汉军甚至拆掉铠甲和弓弩,取出牛筋来煮食。长达数月的围城让汉军死伤殆尽,最后只剩下数十名奄奄待毙的将士,但匈奴军还是无法攻克这座残破的堡垒。北匈奴单于心知耿恭弹尽粮绝,就派使者高喊道:“你若降来,即封王爵,荣华富贵享受不尽!”耿恭赤眼喷火、血脸冷笑,让使者入城说话,随即手起刀落,把尸体摆在城头炙烤,上演了一幕恐怖的食人剧!围城的匈奴人尽皆号啕大哭。岳飞那首著名的《满江红》“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说的就是耿恭这事。
就在西域岌岌可危之时,汉明帝驾崩了。朝廷忙于新君继位大事,少有关注西域孤军,只有司徒鲍显主张马上增援。新即位的汉章帝是个儒雅的文艺青年,草书就是他首创的。但他可不是宋徽宗,而是外柔内刚的热血青年,当即力排众议,调发河西三郡和楼兰国兵共七千余人远征车师,大破匈奴—车师联军,斩首三千八百级,俘虏三千余人。但一胜之后,匈奴援军又即将大至,而孤悬山北的耿恭生死未卜,为保大局,诸将决议即刻撤退。
一年前,耿恭军中的后勤官范羌去敦煌郡领取过冬的军衣,无意中避过了围城之劫。此时,他也随行在西征军中。见诸将心有怯意,范羌涕泪横流,慷慨直言兄弟袍泽之义、家国英烈之忠,自愿领军两千去营救。当时天降大雪,天山积雪深达一丈,范羌之军艰难跋涉数日,终于找到了疏勒堡。堡中汉军闻听人喊马嘶之声,以为匈奴又来,已有必死之心,作死斗之志。范羌乃遥呼曰:“我是范羌!朝廷派军来接校尉啦!”城中将士用尽最后力气打开城门,与援军相拥而泣。点数下来,数百将士只余二十六人了。撤退的道路也不安宁,一路上和追击的匈奴骑兵连番缠斗,又兼漫漫长路饥寒交迫之苦,等进了玉门关,耿恭旧部已只剩下十三人。中郎将郑众亲自为十三位壮士洗沐更衣,又上疏请功,拜耿恭为骑都尉,司马石修为洛阳市丞,张封为雍营司马,军吏范羌为共丞,其他九人皆升入御林军供职。

耿恭终于活着回来了,其他人却没有这般侥幸。在匈奴、焉耆、龟兹等的进攻下,东汉首任西域都护陈睦、副都护郭恂(班超的前任上司)、校尉关宠等尽皆战死。偌大个西域,只剩下班超还在疏勒国坚持奋斗。然而,此时西域形势已经崩盘,西羌又在河西地区发动大规模叛乱,阻断了汉朝增援西域的道路。朝廷担忧孤悬南疆的班超之安危,就诏令其回国。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7-01 14:02:48 +0800 CST  
这几年下来,班超在南道诸国主持公义、广施恩德,让久经混战乱世的民众看到了和平的曙光,树立了极高的威望。撤离的消息很快就传遍周边各国,上至王公贵族、下到贩夫走卒,都群情汹涌、极力挽留。班超对疏勒国有再造之恩,国王率众人痛哭涕泣,不忍相离,一直把班超送出百里之遥远。当班超一行走到于闻国时,于阗贵庶争相抱住班超坐骑的马腿,高声挽留不肯放手。他们深知,班超一走,西域就失去了力量的平衡点,残暴贪婪的匈奴人又会横征暴敛,龟兹、焉耆会卷土重来、恣意报复,莎车的野心也会死灰复燃。到那时,西域又将沦为血腥混战的人间地狱!
对此,班超又何尝不知!看到诸国民众的赤诚之情,他长叹一声:自己的命运和这片土地融汇在一起,已经无法割舍分离。他又想起了当年算命先生那句“万里之外觅封侯”,看来就将应验在此吧!
他环顾着一直生死相随的三十多位兄弟,赫然怒目拔剑,慷慨长啸:“兄弟们,我们就留在这里吧。大丈夫万里封侯,在此一搏!水火不离、生死不弃!”
苍茫的西域大地上,久久回荡着众人的誓言。从此以后三十年,这个誓言一直激励着班超的奋战;从此以后两千年,这个誓言依然让敌人的魂魄震颤。

班超迅速返回疏勒,镇压了亲龟兹势力的复辟叛乱,然后与疏勒官民歃血立誓,抵抗龟兹、焉耆、姑墨三国联军的围攻,如礁石立于浊浪,屹立于西域一隅。扛过了一年的围攻,三国联军无功而返,很多犹豫观望的国家开始倒向班超。班超趁机反击,征集疏勒、于阗、拘弥、康居之军攻克姑墨国(今新疆阿克苏地区)。姑墨有人口二万五、军队四千五,在西域也算中等城邦,更加之是龟兹的头牌小弟,这招杀鸡给猴看的效果挺不错。龟兹、焉耆、莎车等暂时不敢妄动,班超终于稳住了阵脚。
公元80年,固守疏勒五年的班超终于腾出手来,上书朝廷申明自己“愿从谷吉效命绝域,庶几张骞弃身旷野”,并详细陈述了收复西域的计划。汉章帝大喜过望,派遣壮士徐干、和恭等率军一千八百人增援,并提拔班超为将军长史,赐予鼓吹幢麾。
汉章帝又派李邑出使乌孙,作为班超外援。这世上有英雄就有软蛋,李邑这厮走到半路,正遇上龟兹军出征疏勒,吓得尿了裤子,再不敢前进。为了掩饰自己的无能,他还把班超拖下水,向皇帝诬告班超“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幸好汉章帝是个明君,下诏大骂了李邑一顿,还把他交给班超来处置。出人意料的是,班超没有报复,反而让其回国,新来诸军都感慨其公忠体国、大度豪迈,愿意为其死战。
谁料就在筹划大反攻的节骨眼上,作为反攻基地的疏勒国王竟然反叛了。班超可是这家伙的再生父母啊!他估计是想过把当家作主的瘾,就认贼作父,请来龟兹、康居兵一起作乱。面临釜底抽薪之危,班超一面改立新王,一面动用外交手腕,重礼贿赂康居王的亲家大月氏王说和,让康居撤回援军。疏勒叛王见形势不妙,就想搞一出诈降,班超将计就计设下鸿门宴,一举斩杀之。
平定了内忧,班超养精蓄锐,等待着决战的时机。公元89年,东汉大将军窦宪率军北征,在稽落山(今蒙古国汗呼赫山)大破北匈奴单于,共斩杀首级一万三千颗,俘获牧民二十万,基本摧毁了北匈奴主力。在汉军主力北征的同时,班超不失时机地在西域发动了反攻,率汉军一千五百人,又征调于阗等军两万,与莎车、龟兹、温宿、姑墨、尉头联军五万展开决战。敌众我寡,班超使出奇计,假意声言要胆怯撤军,然后故意放跑龟兹俘虏回去报信。这一招“蒋干告密”,看来周瑜也是从班超这儿学来的。接到密报的龟兹王喜出望外,乖乖地按照班超的安排分兵狙击,班超趁机直捣敌军大营,阵斩五千余级,缴获无数。昔日霸权莎车国投降,彻底终结了迷梦;龟兹王也仓皇逃窜,从此再也不敢打班超的主意了。
公元89年,是汉军大反击的关键一年,也是班氏两兄弟并驾齐驱的腾飞之年。哥哥班固担任北征军的中护军,追随窦宪追击北匈奴单于、登顶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还写下了千古流芳的《封燕然铭》;弟弟班固率军大破莎车、龟兹诸国,威震西域南北,重建了汉朝在西域南道的优势地位。班氏双雄,一时名扬朝野、威震中外,传为佳话。
此时的班超遥望东北,仿佛看见了哥哥纵马挥毫的身影,他的心中想必会冒出这样的想法吧:哥哥,我终于赶上你的步伐了!父亲从小以你为傲,如今他的在天之灵也会对我颔首微笑吧!

平定南道诸国后,班超意气风发,决定休养生息一段时间,再横跨塔里木盆地征服北道诸国。但天有不测风云,又有人横插一脚打乱了计划。这次敌人来头更大,是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帝国。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7-02 12:17:23 +0800 CST  
自从西汉初年西迁中亚后,大月氏人已经奋斗了上百年,南下一路攻占了阿富汗、巴基斯坦大部和印度西北部。到了东汉初年,大月氏贵族丘就却统一各部落,建立贵霜帝国。到了迦腻色伽一世的时代(公元78—102年)达到鼎盛,成为与东汉、罗马、安息并列的四大强国之一:他向西击败安息帝国,占领伊朗的锡斯坦省;向南侵入印度,控制了富庶的印度河平原;向北跨过阿姆河,降服了河中地区诸国。迦腻色伽一世因而傲慢地自称“众王之王”。
在东方事务上,迦腻色伽一世也野心勃勃,妄图跨越帕米尔高原、染指西域南道。两年前疏勒王叛乱的时候,迦腻色伽一世曾说服康居撤兵,帮了班超一个大忙。公元87年,他遣使向班超索要报酬来了,而且一来就狮子大张口:我要娶汉朝公主!
要说和亲之事并不稀奇,乌孙就娶过汉朝公主嘛。但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汉朝和乌孙和亲,是大国控制小国的政治手段;而贵霜已经是一大强国,如果再与汉朝联姻,其在西域的影响力必然大大提升,必然东进新疆,让班超面临“前门驱狼,后门进虎”的窘境。因此,班超断然拒绝了迦腻色伽一世的和亲要求。
阴谋失败,那就强夺。迦腻色伽一世不愧是贵霜历史上最强大的君王,眼光极其老辣,他打起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如意算盘,耐心地等到公元89年汉军和五国联军大决战后,认为班超和反汉势力两败俱伤了,才于公元90年夏天派副王谢率领七万大军,东越帕米尔高原进攻疏勒国。
迦腻色伽一世看得很准,班超确实兵寡师疲,西域诸国都惶惶不安,甚至还有暗中遣派人质、向贵霜递投名状的。但班超以三十勇士征服西域大地,从来就不是依仗兵多将广,靠的就是以一敌百的勇气和四两拨千斤的智慧。面对来势汹汹的贵霜大军,班超一眼就看出了命门:“月氏数万大军,远行数千里而来,根本保障不了后勤军需。我们只要坚壁清野,敌军就会陷入绝境,数十日内必然投降!”
当然,正如孙子兵法所云“以正合,以奇胜”,勇气是智慧得以施展的基础,硬战是计谋得以实现的前提。“坚壁清野”要想奏效,必须先顶住贵霜大军的猛烈围攻。班超激励汉军向死而生之志,又晓谕诸国共渡时艰之义,在疏勒王城展开了艰苦卓绝的保卫战。激战数十日后,贵霜军难以越雷池一步,最后粮尽,于是派使者去找班超的老对头龟兹王求救。但班超早有预料,派数百伏兵斩杀了使者,把人头扔到贵霜帅营,又另谴奇兵控制了贵霜撤退的山口险路。副王谢终于绝望了:攻城不下,外援无踪,后退无门!他只好向班超谢罪,祈求放一条生路。
得饶人处且饶人,不播仇怨卖人情。班超是有大智慧的人,慷慨地放贵霜残军退出南疆, 从此贵霜向大汉按时朝贡,再不敢造次了。

贵霜帝国一低头降服,龟兹、焉耆、姑墨、温宿、危须、尉犁等反汉势力就失去了最后的靠山,只好向班超投降,天山南北两道终于再次统一到大汉的版图内。公元92年,朝廷正式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
班超终于站到了荣誉的巅峰,成为西域百年第一人!就在此时,他接到了一个噩耗:大将军窦宪政争失败自杀,作为窦党中坚的班固也受牵连死于狱中!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无论面临刀光剑影,还是处于必死绝境,班超都未曾软弱过。但听得哥哥的死讯,他不禁潸然泪下。回想起少年时为哥哥上书申冤的往事,班超深深叹息,只能于心中默念祈祷道:
哥哥,请在天国看着我;
你的未竟之志,我会完成的。

此后,班超担任西域都护长达十年,在内绥和诸国,对外沟通极西,还曾派甘英出使东罗马帝国,直到西海而还。他因功受封为定远侯,实现了预言中的命运奇迹。公元102年,七十高龄的班超终于退休,在满城的英雄赞歌中回到京都洛阳,随后去世,结束了传奇的一生。
班超离开后,西域形势一度紧张。正所谓虎父无犬子,班超的幼子班勇慷慨请缨,率三百人重返西域,重走父亲的冒险之路。他经营数年,北破匈奴呼延王,南平车师叛乱,重新稳固了西域都护的权威。西域都护的稳定统治一直延续到公元168年,百年羌战进入最后的高潮,东汉朝廷集全力与西羌叛军决战,对遥远西域的事务再也无心去管了。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7-02 12:19:16 +0800 CST  
无论把我们划作愤青,还是把我们划作精英,都无所谓,只要我们有一颗中国心。团结起来。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7-03 19:59:11 +0800 CST  
@相当山神 2012-07-04 17:48:30
看到刀兄说道郑吉和他屯戍车师、轮台和渠犁之事感慨异常……
历代拓边皆是开国帝王的事,借开国之锐兵,威服四夷。如秦始皇,汉光武,唐太宗,明,毛。但是开国之初也往往是国家人口最少,经济局势最窘迫的时候,所以往往开国之初的远征总是流于形式,目标一般都是解除威胁,打出面子,后患遗毒到王朝中后期。
而只有西汉和清朝拓边是在王朝中期,国力最强盛之时,也是成绩最好的。所以汉武帝有本钱打了半个...........
-----------------------------
山神兄所言确有道理,见解精辟。自古移民实边、异族内迁,都是同化久安的两个法门。能否取得实效,关键还在于迁移后的人口结构和治理方式。本来还想接着写一节《西域汉军的子孙们》,研究一下两汉人口迁移在西域留下的痕迹,但学识和精力有限,只能先放一放了。

接下来准备写《天翻地覆:五胡十六国》一章,请山神兄多提意见哈!


楼主 叶落如刀  发布于 2012-07-04 22:31:37 +0800 CST  

楼主:叶落如刀

字数:650927

发表时间:2012-03-03 21:2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3-14 16:08:49 +0800 CST

评论数:327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