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三国风云----------“五胡乱华”那些事儿


-----------------------------
@zhmg77 2016-01-09 13:33:42
深以为然,但又想到在这之前三国时孙权面对曹操商讨降还是战时鲁肃说的降后我们还可获官被用您可就下场不好说了的话,在这之后隋唐如李世民对降了的对头必须死而其手下却重用的事例
所以看钱凤所担心,为何就与这些前后的因果相反呢?
想象若是对方(东晋、曹操、李世民)急需人才,他钱凤也绝对算是了
说话含糊不清,还请公子和其他高人(云淡兄的帖子俺也在追)抽空不吝指点?
-----------------------------
这些没有可比性,首先,王世充,窦建德之流之于李世民,孙权刘表之流之于曹孟德都是对手关系,大家都是在乱世中崛起的军阀,压根没有什么主仆之分。换句话说,你臣服于我是识时务,你和我开战也是没问题的。

但王敦和司马家关系不同,王敦是臣子,即使是跋扈的权臣他依然是臣子,臣子犯上作乱是必须要严惩的,钱凤作为狗头军师是没有转换的余地的。

再者,无论曹操还是李世民,他们的天下都是他们说了算的,但牛晋的天下则不然,“王马共天下”是世人皆知的,王敦朝中有人,只要他服软,必不会太难看。但是,造反的黑锅总得有人背,不给钱凤还能给谁?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1-09 16:26:28 +0800 CST  
皇权旁落——东晋权臣甚猖狂(八)

沈充如今是什么身份?谋逆不成朝廷通缉的乱党,他只要能借鉴下王含父子的下场便能知道这个时刻不能乱投亲旧。王舒与王含可是正儿八经的兄弟,尚且能在危急关头“大义灭亲”,何况这边的吴儒只是沈充的一名旧将。

“朝廷赏格,斩沈充者,封三千户侯爵!”这是吴儒在杀害沈充前所说的,沈充闻言只是笑笑:“区区一个千户侯就把咱俩多年交情给出卖了,善恶到头终有报,今日你背弃义气杀我,他日必然会遭报应的!”吴儒并没有过多考虑沈充的临终遗言,因为他知道,朝廷会替他斩草除根的。

果然,沈充传首建康后,全族被灭,吴儒闻之大喜。可世间的事情总有些戏剧化,受过沈充恩惠的钱举冒着杀头的危险收养了沈充的儿子沈劲,并传授他绝世武艺。后来,武功大进的沈劲趁着一天夜晚,悄悄溜进吴儒家中,将其满门杀尽,算是报了家仇。

这件事在如今的社会铁定要被打成“严重破坏和谐社会”的大罪,可是在当时,人们对于这种敢于报父仇的高义之举给予不少赞扬。尤其是另一位报父仇却被晋明帝赦免的人物后来一度把持了东晋朝政,所以对于沈劲之事他也算是惺惺相惜了,这个人是谁,我们暂且不说,因为日后我们还要对他大讲特讲。

只不过,令人较为遗憾的是,那时朝中仍有不少是反王敦一党的要员。所以对于沈劲,他们内心也是急欲除之而后快,最后沈劲带领五百将士被困北方孤城中坚守不屈,直至战死。继义兴周氏之后,吴兴沈氏也随着沈充一门的死尽而退出了政治舞台。遥想当初周,沈两大家族在江东是何等之风光,如今看来也只能是南柯一梦了,沈氏的没落标志着以王谢为首的北来侨族正式接过军事大棒,主宰日后东晋乃至宋齐梁军事权的时代开始了。

随着王敦余党的一一落败,长达数年之久的王敦之乱宣告彻底平定。这场从东晋开年就绵延不止的战争,最终在晋明帝司马绍手中得以解决,司马绍也以中兴之主的身份,开始为大晋的明天规划蓝图。

为了表彰诸将在这次讨逆行动中的英勇表现,司马绍在战后进行了论功行赏。首要功臣太保王导被加封为始兴公,领司徒一职,谋士温峤加封为建宁公,领前将军。而及时赶来救驾的苏峻被封为邵陵公,领冠军将军,同时调任统帅禁军的郗鉴为兖州刺史,领车骑将军,出镇广陵,都督徐、青、兖三州诸军事。顺带司马绍还追封了一些因王敦叛乱而为国捐躯的朝中重臣,如周伯仁,戴渊,谯王,郭璞等人。

同时,司马绍也看出了荆州势大,日后恐再次危及朝廷的隐患,将原本的荆州一分为二。由征西大将军陶侃担任荆州刺史一职,另派温峤领江州刺史(从原荆州分离出来的),原先逆贼王敦所委派的荆州刺史王舒因投诚有功,改封为会稽内史。在老上司刘弘阔别人世多年后,陶侃终于应了刘弘当日所言——“在我之后,你必然会做这荆州刺史。”当然,陶侃的好运气绝不会止步于此。

将朝廷内外重新大洗牌后,晋明帝雄心勃勃,他准备趁着北方石勒,刘曜竞逐中原之际,挥兵北上,以图收复故土。然而天妒英才,仅仅在王敦之乱被弭平一年多后,在位三年的晋明帝司马绍于公元325年,农历闰八月戊子日暴毙,享年二十七岁。

没有人能解释为何正值壮年的司马绍会死的那么突然,或许他身上的鲜卑基因能牵强地解释下这个原因,毕竟北魏早期诸王除拓跋焘外都是壮年离世的。老天给予司马绍的历史使命或许仅仅是为了弭平王敦之乱,一旦天下重归太平,司马绍的生命也为之终结。如果司马绍不死的话,或许东晋的政治面貌会大有不同,东晋王朝君弱臣强的局面会有改观,北伐中原的壮举会被提前,然而,毕竟这一切都是假设,而历史不容许假设。

司马绍离世前安排司马羕、王导、庾亮、温峤等人共辅朝政,确保自己年仅五岁的儿子司马衍能够顺利掌权。然而,司马绍安排的这套班子并不科学,因为辅政大臣居然没有一位出自军方(当然原本是有的,具体原因下文细说),这对刚刚分割利益后的各方并不公平。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1-10 08:19:05 +0800 CST  
@云淡心远 2016-01-10 14:38:18
尤其是另一位报父仇却被晋明帝赦免的人物后来一度把持了东晋朝政,所以对于沈劲之事他也算是惺惺相惜了,这个人是谁,我们暂且不说,因为日后我们还要对他大讲特讲。
桓温?
-----------------------------
是的。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1-10 16:26:05 +0800 CST  
@likelife2016 2016-01-10 19:21:20
哈哈,看完陈朝那些事看五胡乱华,不知不觉看到了最新的文章了~~公子年轻有才,能人啊
-----------------------------
嘎嘎,欢迎新人,相比陈朝那些事儿,中三国风云时间跨度更长,涉及到的政权也更多,所以看下来会显得更为繁琐些,所以还希望朋友能耐下性子来慢慢理清这里面的政权交替。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1-10 20:24:15 +0800 CST  
皇权旁落——东晋权臣甚猖狂(九)

司马绍死后,太子司马衍即位,是为晋成帝,改元咸和。除了司马绍安排的几位辅政大臣外,司马衍生母庾太后顺理成章的临朝听政。然而,这位庾太后毕竟也就一个小女人,朝政过多地依赖于他的哥哥庾亮,东晋王朝在刚刚树立君权威严不久便迎来了外戚当政的局面。

庾亮我们之前也提到过,他算是晋元帝时代拉拢抗衡王敦的四位重臣之一,比较幸运的是,周伯仁以及刘隗,刁协都在王敦首次进京过程中被处理掉了,他却顽强地活了下来。如今成了辅政大臣的庾亮自我感觉良好,竟然想学学以前外戚独揽大权的例子,而他首要打击目标就定在了南顿王司马宗的身上。

外戚夺权的第一步就瞄准宗亲,这在其他朝代是很难实现的,然而在君权虚弱的东晋却很容易办到,此外,南顿王确实也有庾亮欲除之而后快的理由。当时晋明帝病危期间,庾亮作为司马绍信任的大臣经常需要进宫面驾,可当时执掌宫中禁军的南顿王司马宗对于庾亮这种外戚频繁出入宫禁感到有些不满。

一次趁着天黑,司马宗对着就要进宫的庾亮嚷道:“你是个什么东西,大晚上地就想出入皇宫内院,真把这大内当成是你自家的了?”司马宗原本也就想杀杀庾亮的锐气,教教他守点规矩,哪成想就这么一件事情让庾亮给忌恨上了,如今大权在手的庾亮立刻贬司马宗为骠骑将军。

就因为几句气话,庾亮便把人家一个好端端的皇室宗亲给降职了,这也确实让人说不过去了。不过,司马宗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他一肚子气无处发泄竟然联想到要发动政变,将庾亮给处死。奈何,庾亮早已得知司马宗的打算,先发制人,派兵将司马宗杀了。这事情还牵扯到了另一位辅政大臣司马羕,司马羕和司马宗是亲兄弟,都是当年八王之乱中汝南王司马亮的儿子,也算是司马家族里面血统比较高贵的。

当时衣冠南渡的时候有句民谣叫“五马渡江去,一马化为龙”,说的便是琅琊王司马睿、西阳王司马羕、汝阳王司马祐、南顿王司马宗、彭城王司马纮,五王为避战乱一同渡江,最后司马睿做了皇帝的故事。仅仅从这则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司马羕和司马宗两兄弟在东晋宗室中的地位,可偏偏庾亮就敢动这宗室中的泰斗。在杀完司马宗之后,庾亮又将司马宗的几个儿子全部废为庶民,并将司马宗这一家族改为“马”姓,同时又免了司马羕的职务,将其轰出京城。

司马宗的死在很短时间便引起了司马衍的注意,因为司马宗常年在宫里当值,和这位小皇帝玩的很好,小皇帝也很喜欢这位白头发老爷爷。长时间未能见到司马宗的司马衍便在一次不经意间问道庾亮:“舅舅,以前常常带我玩的那个白头发老爷爷去哪了啊?”庾亮当然知道自己这位皇帝外甥问的是司马宗,便淡淡地说道:“哦,他呀,因为谋反,被我诛杀了。”

小皇帝司马衍听完很伤心,嘟嚷着说道:“舅舅你说别人谋反,就把人家杀了,那要是有一天有人说舅舅你谋反,又能怎么办啊?”庾亮万万没有想到小外甥竟然能抛出这么一句话,惊得半天说不出话来,最后只能拂袖而去。

搞定了司马兄弟,庾亮又把矛头指向了另外两位大臣——王导和温峤,温峤这个人很识大体,平日又与庾亮交好,一见庾亮想大权独揽,便主动提出出镇武昌去了。至于王导,平素他的心思便藏得很深,如今对于庾亮这个弄权小人,王导只是笑笑,摆出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隐退了。

但是,如果真以为王导就如此销声匿迹了,那大家也着实小看了这位一手缔造“王马共天下”的权谋家了。因为,王导在等待一个时机,一个庾亮忘乎所以把自己推上死路的时机,而这个时机随着庾亮一系列的政治失误,很快便来了。

在搞定了辅政大臣之后,庾亮很不适宜地将枪口对准了昔日反王敦的“新铁三角”。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1-11 08:16:34 +0800 CST  
皇权旁落——东晋权臣甚猖狂(十)

王敦的荆州军事集团被荡平后,整个东晋朝廷主要有以下几支军事力量:依托三吴,由东晋政府组建的正规中央军,这支部队是支撑东晋王朝生存的基础。然后在长江以北有两支部队,祖约继承兄长祖逖的北伐军为一路,苏峻所带的江淮野战军为另一路。

最后剩下的一支,也是东晋王朝目前来说战斗力最强的一支,便是陶侃所带领的部队。这支部队成分有些冗杂,早年陶侃带来的北方官军为一部分,在广州刺史期间招募的粤人为一部分,剩余的则是在消灭王敦集团过程中收编的一部分。虽然陶侃的部队龙蛇混杂,但一支优良的军队,只要能有一个魅力十足的统帅,便能打出漂亮的仗,而陶侃恰恰是这样的一位统帅。

总得来说,就目前实力对比之下,控制了江南大部分版图的东晋政府相对于司马睿时代的窘迫境地已经有了显著提升,单方面对苏峻,祖约,陶侃中任一一位都有绝对优势。但是,咱们这位庾老板偏偏为美特斯邦威代言——不走寻常路,竟然在短短的时间内把这仨强藩都给得罪光了。

先来说陶侃,陶侃老成持重,是三藩之中最受晋明帝信赖的人,所以才敢于把荆州交付给他(虽然已经削弱了一部分了)。但在庾亮眼中,这位最本分的陶将军恰恰是最叛逆的危险分子,他会是东晋王朝第二个“王敦”。在这一点上,庾亮只能说猜透了一半,确实最后陶侃成了一个权势上并不输与王敦一丝一毫的权臣,但是他能够收获如此荣耀的过程却比王敦要正派的多得多。

很快,赶赴江州做刺史的温峤便收到了一个来自“朝廷”的指令——负责监视陶侃,当然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是庾亮的意思。庾亮在建康更是明目张胆地修葺了石头城,等同于在像陶侃传递这么一个信息:老子就是要准备和你开战!

紧接着,就在大家都误以为庾亮和陶侃又要打内战之际,庾亮却一个大转身,矛头直指江北的苏峻。怎么回事呢?原来当初参与司马宗密谋除掉庾亮计划的一名成员卞阐曾出逃到苏峻那边,如今庾亮便借机问苏峻索要卞阐,哪成想苏峻竟然一口咬定自己这边没有这号人。

这让庾亮很不爽,因为自打他掌权以来还从来没人敢忤逆他的意思,于是庾亮便准备以“窝藏逆党”为由,招苏峻入京,实施抓捕。而这个时候,我们的王导王大人很合时宜地出现了,他劝阻庾亮说道:“苏峻于国有功,于社稷有利,他手下兵精将勇,威望颇重。而且这个人本就不是什么善茬,你招他入京的目的他定然知道的一清二楚,肯定不愿前来。到时候他一旦拒绝,难道你还想兵戎相见么?”

庾亮显然没读懂王大人此番话的深层含义,竟然乐呵呵地说道:“怕什么,我和你说啊,这苏峻好比汉朝的吴楚七国之乱,削藩他要反,不削也要反。既然都要反还不如趁着他羽翼未丰之际,给予他迎头痛击,总好过等他养肥了,成了王敦那样的人,朝廷想治都治不了了。”

庾亮傻呵呵地就这么上了王导的套还浑然不知,而有聪明人又不便把事情挑明,便对庾亮劝阻道:“国舅诶,你还记得上次苏峻进京勤王的事情嘛,他从历阳到这只需一天行程啊。你诏书早上发出,他大军晚上便能抵达江边,我们到时候该如何抵挡?”庾亮依旧不听,还陶醉在他的春秋大梦里,立即颁下圣旨,召苏峻入京升任大司农一职。

朝中明白人知道庾亮这么干得出大事,连忙悄悄地将消息传递给温峤,希望温峤这个智囊能给庾亮补补脑。温峤得知这一消息后,对庾亮是又好气又好笑,自己都被王导卖了还无知无畏地替人数钞票。他连忙致信庾亮不要头脑一热拿全京城百姓的性命开玩笑,甚至还提议说如果庾亮执意要和苏峻开战,就允许他从武昌移镇浔阳,同时再派一支部队入京支援,这样朝中一旦有事也可及时接应。哪知道庾亮大手一挥,说道:“江北的苏峻算个什么玩意,我对付他绰绰有余了,倒是荆州的陶侃是个祸胎,你的军队不要越雷池一步!”(雷池位于今天安徽省望江县,是温峤防区与政府管辖区的分界线。“不越雷池一步”由此成了典故。)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1-12 08:18:49 +0800 CST  
终于破10万点击了啊,里程碑纪念下。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1-12 21:12:52 +0800 CST  
皇权旁落——东晋权臣甚猖狂(十一)

面对近在咫尺的苏峻,庾亮居然毫不担忧,还将温峤的好心拒之千里,一个人倘若这般找死,那他的好日子也快到头了。可是,苏峻那边并没有利用地利之便对朝廷不宣而战,而是在试图作妥协与最后的退步。

很快,庾亮收到了苏峻的回信,苏峻在信中说道:“如果论行军打仗,国舅指向哪,臣必打到哪,绝不敢有半点违背。可入朝担当大司农一职,我还恐怕难以胜任,况且当年明皇帝在世的时候,曾握着臣下的手嘱咐我北伐大业。如今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如果您觉得我呆在历阳碍你眼了,你大可以把我调去青州前线镇守,为国家保障边界安宁。”

那庾亮又是如何回复苏峻的呢?庾亮在收到苏峻回信后,立即进行了国内军事总动员,委派各个将领守备建康城,并对苏峻下达了最后通牒。

妥协都无法换来和平,苏峻手下的将士集体愤怒了。要知道,这些人都是刀尖舔血的,谁如果让他们活不下去了,他们也势必灭其满门。以参军任让为首的一干将领纷纷像苏峻进言道:“将军,如今您既已开罪了庾亮老贼,那便入不得京师了,否则会有生命危险。拥兵自守,尚可保全性命。”

此时的苏峻自然也是怒不可遏,出道这么久哪里受过这等鸟气!苏峻气愤地说道:“好,庾亮那狗贼不是说我想反么?爷爷就反一个给他看看!当年王敦贼兵进逼京城,如果不是我的援军及时赶到,为先帝保驾护航,那沈充和钱凤的‘王’字大旗早就插上建康城的城楼了!我誓死卖命才为国家争取到如今的幸福生活,可庾亮竟然要卸磨杀驴对我下手了,我纵使必死无疑,也要在死之前为国斩此奸佞!”于是苏峻在历阳起兵,公开声讨庾亮,并派人去联络祖约助阵。

也该庾亮倒霉,恰恰这位祖二少也是被庾亮开罪不小。当初石勒南下攻伐祖约,祖约像庾亮求援,结果庾亮这厮竟然想坐山观虎斗,拒不出兵援助。没有朝廷援军的祖二少自然不是羯胡石勒的对手,被打得只能龟缩在寿春城内困守了,好在寿春城墙高大,一时之间石勒也拿不下。

结果石勒在攻不下寿春之后,竟然浩浩荡荡地往长江这边杀来。一下子慌了神的庾亮竟然下令士兵挖掉涂水,以此阻挡羯胡的骑兵,像极了六百多年后的南宋政府开挖黄河以拒金人“铁浮屠”。结果,石勒的骑兵是过不来了,可祖约的寿春城也是被割断了与东晋政府的联系,因为江泛区恰恰位于寿春城与建康政府之间。这么一来,祖约的后路算是彻底被断了,愤怒之下的祖约竟然断绝了与建康政府间的一切联络,摆明了要脱离国家的姿态。

这时候苏峻起兵的消息传了过来,祖约大喜若望,二话不说便答应了他一同起事。随后,祖约委派祖涣、许柳率兵两万前往支援苏峻。庾亮得知后惊讶不已,苏峻造反在他意料之中,可祖约这么一个根正苗红的“光荣之家”也跟着谋逆,可让他有些难以接受了。

不过惊讶归惊讶,庾亮却依然以为荡寇易如反掌,当时手下曾像他提议说出兵把守住各个要道,尤其是要加强对周围大型粮仓的防卫,依靠持久战与苏峻拼消耗,取得最终胜利。庾亮却不以为然,他觉得要是把部队都分出去了,苏峻集中兵力攻打京城该怎么办。结果,就在庾亮的不作为期间,姑孰的粮仓被苏峻叛军给攻占了,里面的军事物资被一洗而空。这么一来,庾亮傻眼了,心想这苏峻明显不按照套路出牌嘛。

危急关头,庾亮想起了王导,连忙派人去找王导求计,哪知道王导却在这节骨眼上戏剧化的“生病了”。求人求不到,只能靠自己了,庾亮这时分派左将军司马流和弟弟庾翼前往守备慈湖和石头城。

庾亮这个外戚还真是坑司马家皇亲,才杀了司马宗,贬了司马羕,这边又要送司马流去死了。司马流也确实是个脓包,得知要出征,喝壮行酒的时候竟然手一阵哆嗦,一碗酒全撒在了地上。这样的将军要是上了战场结果可想而知,果然,司马流刚赶到慈湖,大军还在安营扎寨,埋锅造饭之际,韩晃的大军便杀了出来,交手不到两回合,司马流便被斩杀。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1-13 10:55:41 +0800 CST  
@枫飞满天2010 2016-01-13 14:01:54
顶起楼主!!!
捉个虫子:楼主文中不少的“向”字都误用为“像”,请查证!!
以参军任让为首的一干将领纷纷“像”苏峻进言道
祖约“像”庾亮求援,
当时手下曾“像”他提议说出兵把守住各个要道,
-----------------------------
嗯哈,朋友看的很仔细,我这边可能输入法的问题,用搜狗打出来像,想,基本频率高出向很多,所以有时候不注意下就会一下子带过去了。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1-13 16:51:45 +0800 CST  
@zl天下无双 2016-01-13 16:34:47
恭喜恭喜,期望此文成为佳作并广为流传!
庾亮这种跳梁小丑,纵然被千刀万剐都难谢其罪,司马绍怎么找了个这种人当辅政大臣。
-----------------------------
谢谢支持,
关于庾亮我再略微岔开着说点吧:

司马绍安排的几个顾命大臣都是平衡各方势力的,陶侃代表军方(PS如果没有庾亮篡改遗诏的情况下),而温峤作为帝师,加上庾亮这个外戚,制衡王导是可以的。要知道庾亮本身家底子就比较硬,当初司马睿拉起来的四人邦,除了他以外,另外三个,两个被王敦整死了,一个逃亡羯胡,就庾亮活了下来。是王敦不想杀他么?其实根本是王敦杀不动他啊,杀他等同于政治大动荡。

所以这样的人,如果脑子灵光些,制衡王导是完全做得到的,苏峻之乱其实给庾亮上了一课,后来他学乖了,利用自己的家族势力与王,陶两人形成了东晋早期的三头局面。其实从庾亮打压异己的顺畅程度也可以看出来他家底的丰厚,除了苏峻用武力反了他,之前被他排挤的那些个人,基本都是识趣的沉默了,不识趣的死掉了。参考后来桓温掌权的艰难可知庾亮的出身给他创造了多少便利条件啊!

当然,早期的庾亮确实是个废品,但却不是东晋王朝最废的,往后比他可笑可恨的还会有很多,比如那位“东晋殷浩”。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1-13 19:42:29 +0800 CST  

@zl天下无双 2016-01-13 20:32:25
这样的家伙身居高位,而且还不是最差的,大东晋王朝也只有可悲的份了,也算是给司马家族不光彩夺权的惩罚。
东晋的历代皇帝里面,司马绍算是最有作为的么?
-----------------------------
给司马家惩罚干嘛要拖累天下千千万万汉人?这么大的代价不觉得惨痛些了么?

东晋皇帝里面得看情况,论账面业绩应该是司马昌明,不过司马绍确实是很多人认可的贤君,但是在位时间实在太短,除了平定王敦之乱并没有再做出什么大事。所以无法推断其日后的业绩,所以最有作为难说。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1-13 21:59:40 +0800 CST  
皇权旁落——东晋权臣甚猖狂(十二)

消灭了司马流的部队,苏峻与祖涣,许柳的部队完成顺利会师,两路叛军直指建康城。这时候,又有人给庾亮出主意,说石头城目前有精兵把守,苏峻断不敢强攻此地,他怕是会绕道南边的丹阳,所以应在那地方设下一支伏兵。

可咱们的这位庾国舅居然一板一眼地分析起兵法布阵了,他说:“苏峻固知丹阳道狭险,易于伏兵,又岂会从那进兵呢,一定是从石头城进军!”此时的庾亮就是昏头到底了,在一次次的错误决策之后,还能一如既往地选择继续犯错,也真是难为他了。

苏峻这边还挺配合庾亮的,故意将舰队全部排列在长江上,做出要渡江的态势,让庾亮得意的以为自己预估正确。而实际上,苏峻的全部大军却已然是通过丹阳小道,偷偷地来到了建康城下。

得知敌军已经兵临城下,庾亮这时候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卞壸、郭默等将领分率大军前去围攻苏峻,奈何这京城中的老爷兵哪能和与羯胡部队交战都不落下风的江淮野战军相比呢?很快这些部队都败下阵来,卞壸的残军后退至青溪栅固守,苏峻随后纵火烧了青溪栅,卞壸和两个儿子卞眕,卞盱都为国捐躯了。

随后苏峻又攻下云龙门,以陶侃之子陶瞻为首的一干朝中重臣又在此地以身殉国了。而挑起这一切内战的庾亮兄弟却趁着贼兵攻打云龙门之际,换上女人衣物,从宣阳门偷偷溜了出去,向西投奔温峤去了。

这一次苏峻进城的军纪与当初王敦进城时不相上下,纵兵劫掠,凡是发现还穿着军服的男子,不管投没投降,一律格杀勿论。至于女的,不管美丑都扒光了衣服奸淫,甚至是皇宫里的宫女也会遭到乱兵的强奸。许多女子由于丢失了衣物,只能用茅草或者泥土覆盖自己的身体,哀号之声,不绝于耳。

纵兵数日之后,苏峻决定去面圣了,而恰巧此时,原本“病魔缠身”的王导既然奇迹般的好了,他带着一干大臣护卫着小皇帝司马衍登上帝座。面对来势汹汹的乱兵,侍中褚翜厉声呵斥道:“皇上在此,快让苏峻速速拜见!”原本叫嚣着的乱兵被这么一喝,倒也知道规矩似的退了下去,随后,苏峻一身戎装,昂首阔步地走进了大殿。

司马衍虽然年纪小,但见苏峻也不慌张,一番交谈之后,苏峻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重新整顿百官,凡是庾亮所提拔的官员一律撤职,另外王导仍旧官居司徒,主掌朝中政务。自己领骠骑将军,录尚书事,祖约升为侍中、太尉;许柳为丹阳尹;祖涣为骁骑将军。其余参与除贼的诸将一律受封。

司马衍对于这样的条件也只能应允,同意了苏峻的任免要求。事情发展到这个地方,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出现了,那就是为何王导作为朝廷的人却没有在苏峻的清算行列,反倒官居原职,要知道苏峻所安排的官员可都是参与起兵的骨干分子啊,这么做确实有些不合理。

然而,过往案例告诉我们,一切的不合理都是有原因的,而这件事的原因或许只有一个,那就是在苏峻反叛的过程中,王导一直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有人会问了,老好人王大人会做这样的事?我觉得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应该拿证据说话,而不是简单的个人情感。首先,在王敦当年一次进京的过程中,王导所表现出的态度就有消极对抗之嫌,很多人会把责任推脱给双方实力对比悬殊,但是,别忘了,我们的王大人可曾有过力阻石勒南征部队的成功范例,依托建康城的守备,也不至于让王敦成功的如此之快吧?

而后,在王敦清扫朝中政敌的时候,王导依旧是一言不发,又有人会说那不是周伯仁给王导造成要杀他的假象么?但我们别忘了,被杀的官员中不止周伯仁,还有戴渊呢,他和王导什么仇,什么怨,王导干嘛连帮他说句话都不做?随后,当王敦清扫完毕朝中政敌,王导便再度把持了朝政,恢复了“王马共天下”的秩序。

当王敦二次起兵的时候,王导心中依旧有把小算盘,他知道此次王敦起兵必败无疑,所以他在规划着战后的政治格局,如何让琅琊王氏继续操控政坛。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1-14 10:33:56 +0800 CST  

@zl天下无双 2016-01-14 18:54:22
看了这一段,恨不得把庾亮拉出来千刀万剐,多好的局面,刚恢复稳定,以及无数将士、百姓的性命,就被这家伙的刚愎自用断送了,这种人以及类似这种人的人,即便凌迟处死,也算是便宜他们了。
-----------------------------
所以后来上台的一批北府军将士要终结这种门阀乱政的局面啊,刘宋代晋恰恰是南朝替代中呼声最高的。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1-14 21:43:39 +0800 CST  
皇权旁落——东晋权臣甚猖狂(十三)

王敦的失败会让琅琊王氏彻底失去军事大棒,而为了早作谋划,王导那时便瞄向了沈充。早在晋明帝司马绍准备诏安沈充之际,王导便给老沈送去了一封书信,信中表示,只要沈充投诚,他单方面可以保证沈充日后依旧可以保留军事力量,以此来拉拢沈充。

哪知道沈充是个愣头,居然没领会王导的意思,还一意孤行要为王敦守节,将琅琊王集团的最后一支可以争取的军事力量也推向了坟墓。后来王敦之乱被弭平,虽然王导没有被追究,但是失去了军事力量的支撑,总不会长久掌权的。所以在这点上,王敦便再次瞄向了“新铁三角”阵营,即以拉拢苏峻,祖约,陶侃为核心,依此构建琅琊王氏的新的军事大棒。

也正因为如此,当庾亮与他抢班夺权的时候,他选择了退让,甚至略带鼓动性地挑起庾亮与三藩的矛盾,借助苏峻的刀铲除庾亮这个外戚,重夺琅琊王氏对东晋政务的垄断大权。这一切,庾亮没看清,温峤却看清了,只可惜大错酿成,已是无法弥补了。

当然,肯定有人要质疑了,说琅琊王导高风亮节,是圣人一般的楷模,怎么会行此龌蹉之事呢?我只能说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有时候历史的真相未必如大家所见的那般,毕竟有可能和王导有机会达成某种默契的关键人物最后都被清扫干净了,可谓是死无对证。另外还有两句话也希望大家能记住,一切的不合理都是有原因的,过多的巧合掺杂起来那就不是巧合了。

好了,回归正题,在苏峻在朝中重组了自己领导班子之后,又挥兵击败了吴国内史庾冰,庾冰化妆出逃。随后,苏峻坐镇建康城,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朝廷的名义发布了全国通缉庾亮兄弟的诏令。

庾亮命大,几番艰辛终于逃到了江州浔阳,在那里他见到了温峤。曾经不可一世的庾国舅此时见到温峤居然抱头痛哭,再也不顾体面了。发泄完毕后,庾亮又拿出庾太后密诏,邀温峤召集四方勤王之师反攻京师。温峤推辞说自己当不了这个盟主,庾亮为当朝国舅,理应做这勤王之师的盟主,庾亮已经清楚自己几斤几两了,哪还敢乱来,连连推辞。

双方推辞了一番后,温峤说道:“这样吧,我看我们推举荆州刺史陶侃为盟主吧?我江州兵马微弱,不如陶侃兵雄马壮,且陶侃本人又是能征善战,有他做盟主,大事必成!”双方议定之后就派人去江陵找陶侃搬救兵了。

不过,庾亮之前也没少得罪陶侃,原本晋明帝遗诏中也指定了陶侃为辅政大臣之一,结果谁知道庾亮大笔一挥,将陶侃给除名了,此后陶侃便暗恨庾亮这小人。战事爆发之初,陶侃还乐得哈哈大笑,因为总算有人替自己教训教训庾亮了,所以在庾亮和苏峻鏖战之际,陶侃选择了中立,既不助逆,也不讨逆。

面对使者带来的温峤书信,陶侃看也不看,撂下一句话作为回复:“我只是沙场上的一名藩将,负责对外征战之事,至于朝廷内斗,我无权干涉!(吾疆场外将,不敢越局。)”第一次出访碰了一鼻子灰,无奈之下,温峤选派了一位叫王愆期的人去劝说陶侃。

王愆期一见到陶侃便对他分析起了形势:“苏峻逆贼,窃据中央,为天下英雄所不齿,政治斗争历来就不能选择中立。你不是替朝廷除贼,便是助苏峻叛逆,首鼠两端的人历来没有好下场。况且,当初苏峻起兵之际您就没出兵帮他,如今他风头正盛,你觉得你和他站一块还能分到好处么?”

见陶侃有些动摇,王愆期又补充说道:“老将军,您的爱子陶瞻在守云龙门时已经为国捐躯了。像苏峻这样的人,本身就是头豺狼,如果让他掌控了大权,纵使天下之大也再难有你容身之地了!(苏峻,豺狼也,如得遂志,四海虽广,安有明公容足之地乎?)”

听闻儿子惨死的消息,陶侃已经是泪如雨下了,王愆期后边的一番补充又是句句戳中陶侃肺腑。随即,陶侃当机立断,亲率三万大军,登上舰船东下浔阳与温峤会师。刚刚走出王敦之乱阴影的东晋王朝,再一次地迎来了新一轮的内战,这一次交战集中了东晋国内目前战斗力最强的三支部队——祖约,陶侃,苏峻,而陶侃终将以东晋挽救者身份载入史册。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1-15 08:19:10 +0800 CST  
所以在这点上,王敦便再次瞄向了“新铁三角”阵营,即以拉拢苏峻,祖约,陶侃为核心,依此构建琅琊王氏的新的军事大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处王敦应改为王导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1-15 10:59:23 +0800 CST  

@zl天下无双 2016-01-15 14:12:17
还要再补充一个,五代十国的冯道,应该是这个时候的王导转世,两个都是超级强悍的政坛不倒翁。着实令人佩服。
-----------------------------
其实王导比冯道道行高多了,冯道在宋初就开始被人骂了,而王导的“好名声”一直保持到南朝末年。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1-15 19:56:38 +0800 CST  
皇权旁落——东晋权臣甚猖狂(十四)

随着陶侃大军的东下,一些流言也在温峤这边散布开来,说是陶侃认定庾亮为此次“苏峻之乱”的祸首,要将庾亮砍了脑袋祭旗。

庾亮毕竟是从鬼门关走了一遭的人了,他可不愿意刚出虎口又入狼窝,得闻陶侃可能要杀自己的消息后,庾亮吓得魂不附体,准备再次出逃。温峤得知后,便好言宽慰道:“放心啦,既然老陶肯来助咱们,铁定是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不会刻意计较与你的私怨。你到时候只要认个错,服个软,我会保你无恙的。但你倘若现在走了,这结就永远绑着了。”

温峤的一番言谈稍许安抚了下庾亮,庾亮这才不作逃跑打算,不过也是一宿未睡。第二天一早,庾亮带着黑眼圈亲自去迎接陶侃,见了陶侃的面后,连忙行礼作揖,跪拜磕头。陶侃见庾亮这副怂样,笑着说道:“哦哟,咱们的大国舅是怎么啦?何必行此大礼,我可受不起啊。”

庾亮脸骚得发红,忙推说自己以前有眼不识泰山,竟然不经意间得罪了陶侃。庾亮这家伙也真是不会说话,还“不经意间”,这让陶侃原本平复的心情又有些反胃,他厉声呵斥道:“你这东西不是前阵子还在整修石头城说是要防备我么?现在干嘛又来求我!”庾亮连连解释道:“是防苏峻,防苏峻啊,不是防您!”说完,朝着温峤努努眼,希望温峤帮自己说说话。

温峤笑着扶起庾亮,说道:“陶公这是和你说笑呢,他心胸宽广,不会为小事耿耿于怀的。”温峤这么一说,陶侃和庾亮相逢一笑泯恩仇,随即三人登坛盟誓,以陶侃为盟主,率兵五万,南下建康。

陶侃这边一行动,各地不满苏峻的“亲司马系”将领纷纷倒向了陶侃军这边。会稽内史王舒、吴兴太守虞潭起兵浙江,兖州刺史郗鉴起兵山东,并各自派出使者与陶侃接洽。

突然之间的形势变化让苏峻有些措手不及,原本他控制了建康城之后是一派和睦景象。可谁知陶侃居然横插一杠子,带头反了自己。剩下那群“投机倒把”分子一看有了带头大哥,也分分加入了陶侃军阵营。紧急之下,苏峻连忙召集各级将领开展军事会议,商议对策。

在会议上,苏峻统帅部一致认为山东的北军和浙江的南军都只是摇旗呐喊之辈,不足为惧,陶侃的西军才是主力。石头城将会是西军主攻方向,只要守住石头城,那陶侃远道而来必不能久持。

于是,苏峻安排人马留守南京城,自己则带着皇帝及文武百官一同去石头城驻守。当陶侃的部队到达石头城下时,发觉建康城周围的要道险隘苏峻把守得密不透风,陶侃只能摇头叹息,找了一处江渚安营扎寨。

过了几天,陶侃派舰队从水路进攻石头城,然而苏峻早有预料,派人在城头放火箭,一番激战之下,陶侃折损了不少舰船。不过,苏峻安排在外围的一些兵马却在与陶侃的陆军交战中被清扫完毕,这也难怪,连日来的抢劫强奸让苏峻部队过于疲惫,自然战斗力滑坡厉害。

在这一胜一败中,陶侃的部下纷纷认为与贼军进行陆战才能取得最终胜利,于是像陶侃请命上岸决战。陶侃摆摆手说道:“我军倚仗舟师之利,长于水战,而苏峻、祖约军中多为江淮锐士,长于步战。我们之所以能小胜一场,是因为苏峻那边准备不足,且不是主力,一旦我们上岸与其主力决战,则必败无疑!传我将令,有敢轻易上岸者,杀无赦!”

偏偏这些话让庾亮当成耳旁风了,他觉得自己之前丢了那么多人,得漂亮地赢一次给自己挽回点面子。而从陶侃轻易击败苏峻陆上残兵的事例中,他看出了取胜之机,便带兵准备袭击淮口。

临走之前,庾亮碰上了将军王彰,王彰重申了陶侃“上岸者死”的将令,结果庾亮不以为然。他声称这将令是用来约束下级将令的,不适用于他国舅,而且他表示淮口只有数百兵丁驻守,自己此去定然可以一举成功。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1-16 08:30:51 +0800 CST  
@元豹儿 2016-01-16 09:52:18
对了,公子对“都督中外诸军事”的职权到底有多大怎么看?
-----------------------------
权力可大可小,就看使用者自身的本事了。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1-16 10:54:02 +0800 CST  
@yangxiaohan1990 2016-01-16 20:03:56
问公子一个问题,东晋除了牛睿外的几个皇帝,明帝,成帝,康帝,穆帝怎么都是二十岁就病死了,这么多偶然加起来应该有必然的原因,希望公子讲讲看
-----------------------------
司马绍可能是身体内的鲜卑基因作祟,后面那几个皇帝为何英年早逝我也很费解,大致参考下东汉吧,东汉也有狠多幼年登基又死的很早的皇帝,虽然有一部分是被人暗害的,但也有不少是正常死亡的啊。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1-16 21:02:23 +0800 CST  
皇权旁落——东晋权臣甚猖狂(十五)

王彰还想阻拦,哪知道庾亮反唇相讥道:“你堂堂一个将领,居然如此畏惧出战,莫不是怕我抢了你功劳吧?”王彰见自己一片好心,庾亮却并不领情,也不阻拦,随他去了。

起初,庾亮的突袭确实打了苏峻在淮口的部队一个措手不及,但是胜利让庾亮有些飘飘然了,竟然不理会“穷寇勿追”的战场法则,在击溃苏峻驻守淮口的部队后,长驱直入,奔着苏峻在岸上的其他部队杀来。

要知道,这岸上各个险隘都有苏峻的伏兵,庾亮这个愣头青身陷危险境地浑然不知,不一会儿,庾亮周边火光冲天。随后,各个方向都有兵马杀来,打仗不行,庾亮逃命行,居然还能在伏兵的包围圈中逃生,只不过突出重围后,千余人马只剩下两百号了,还都是伤兵。

再次丢人的庾亮只得亲自去陶侃军营负荆请罪,看到这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家伙,陶侃也是一肚子火无处发泄,只得摆摆手道:“事不过三,你已经二次犯错,不过这次就算了,下不为例啊。(古人三败,君侯始二。当今事急,不宜数尔)”

庾亮的贸然行事迫使陶侃紧急召开军事会议,开展新一轮的战略部署。有人提议,在如今沙洲军营以外,再修筑一个陆地营垒,这样一来可以储存物资,二来也可以与沙洲军营互为犄角之势。陶侃对于这个建议表示赞同,但是在选址方面,各方又起了争执。有人认为这个陆上营垒应该建在白石,这样距离敌方近,可为现在营垒的前瞻。陶侃认为不妥,恰恰是因为白石距离敌方太近,建造时极易遭到敌军攻打,难以构建。

这时候,军中的李根毛遂自荐道:“我们可以用舰船在上游将石料都准备好,沿江而下,趁夜前去构建。末将向将军保证,只需一夜,便可建成!”陶侃见李根这般胸有成竹,便将建造白石堡垒的任务委托给他去做了,而李根果然不负使命,一夜功夫便建好了白石堡垒。

突然间树立起来的白石堡垒引起了来自苏峻方面的警觉,作为久经沙场的干将,苏峻太清楚这座白石堡垒对于整体战局的重要性了。要想能制住陶侃,必先拔掉白石这个据点,然而,当苏峻得知守卫这座堡垒的将领是庾亮时,不禁哈哈大笑,心想陶侃也太不拿自己当回事了吧。

苏峻率领一万大军猛攻白石堡垒,不过几番攻打下来,他才明白,不是陶侃不拿自己当回事,而是自己太不拿庾亮当回事了。苏峻万万没有料到,那个在他眼中不堪一击的庾亮此番就像是打了鸡血一般,死死地扛住了苏峻几波进攻。这时,温峤见前方战事胶着,便派王愆期领兵五千前去助战。

苏峻见援军从水路而来,便弃了庾亮,急攻援军,苏峻借助东风的优势,朝着援军就是一顿火箭招呼,温峤所派援军几乎全军覆没。陶侃见援军被灭,白石顷刻间沦为一座孤岛,形势危急,便要亲率大军去救。温峤却认为陶侃身为主帅,不宜亲身犯险,一番争执之下,决定由将军毛宝前去支援。

毛宝并没有直接去援白石堡垒,而是用了一招“围魏救赵”,通过猛攻苏峻在北岸的部队,迫使苏峻从白石堡垒撤兵。在那里,他所遇到的是祖约的部队——祖涣和许柳两军,相比较于苏峻军,祖约军战斗力稍弱。交战过程中,一支流矢将毛宝大腿洞穿,硬生生地钉在了马鞍上,毛宝咬紧牙关,猛地将箭从大腿中拔了出来,鲜血迸溅而出。而毛宝却高声激励将士道:“兄弟们,此战吾义不图生,消灭叛军,封侯拜相指日而待!”大家眼看毛宝受了伤也不包扎,鲜血直流仍在奋勇杀敌,顿时士气高涨,竟然将祖涣,许柳联军杀得大败。

苏峻这边正在围攻白石堡垒,得闻祖涣部队被击溃连忙回军救援,毛宝见计策成功,也不愿与苏峻正面交战,收兵回去了。就这样,陶侃和苏峻两军围绕着白石堡垒进行了反复争夺,但没有任何一方能取得关键性优势,战事由此进入了相持阶段。

这么一来,苏峻这边在物资补充方面的后勤优势渐渐显露出来,当初纵兵劫掠后的财物全部封存在蒋山,这时候正好派上用场,且三吴之地又离开不远,苏峻也可就近补充军需。可陶侃这边就惨了,由于是在别人主场作战,军需补给线拉得过长,时间久了就撑不住了。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6-01-17 13:30:20 +0800 CST  

楼主:明轩公子

字数:407698

发表时间:2015-09-01 16:2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01 16:16:49 +0800 CST

评论数:23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