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三国风云----------“五胡乱华”那些事儿

@宁静致远吗 2015-12-04 23:11:05
说的太好了,我们的民族太喜欢吹嘘,假大空泛滥,好了伤疤忘了疼,让人不堪回首啊
-----------------------------
是的,所以又被现实一次次教训。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12-05 16:42:44 +0800 CST  
北方惊变——矫称汉室终是空(十三)

刘曜处决了石勒的使节团后,便率军返回了长安,因为平阳城已经毁于战火,再也无法作为首都了。刘曜便重新以长安为都,将匈奴人的统治中心由山西移向了陕西,而随着刘曜放弃对并州的控制,很快石勒便占领了山西全境。

刘曜继承了皇帝之位后,废除了汉国的国号,另外拟定国号为“赵”。据他自己解释是,当初刘渊之所以搞了个“汉”为国号,完全是想沾点汉朝的光,来为自己起兵增强说服力。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么一个国号并没有给匈奴人带了统一天下的机会,相反,民族关系依旧很僵。刘曜是看穿了,要想真正地实现汉化,走出一条胡汉分治的道路,并不是依靠一个国号就能搞得定的,这需要实际行动。而用“赵”为国号则是根据五行学说来算的,晋朝属金,赵为水,合“金生水”一说。

建武二年(公元319年)六月,刘曜正式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与此同时,远在襄国的石勒听闻刘曜改国号为“赵”的消息后很是不满,自己就是占据了原先赵国的地方,怎么能让刘曜称什么赵国皇帝呢?加上之前逃回来的刘茂已经把刘曜杀光使节团的事情交代完毕了,石勒更觉得自己与刘曜无法再共事下去了,一山不容二虎,石勒遂在百官的劝进下,也另起炉灶了。

石勒拟定的国号也是“赵”,因为他觉得自己比刘曜更有资格用这个国号,我们将石勒所建的赵国称之为“后赵”。而石勒虽然已经建国,但是却并没有急着称帝,而是只称赵王,同时,他建国后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诛杀叛徒曹乐平的三族。

前后赵的形成标志着汉国正式成为历史,分裂后的两国在未来的运途中会走上不同的道路,一条汉化,一条胡化,彼此交相辉映。而许多人会把前赵和汉国并在一起,统称为汉赵帝国,其实这么分是存在歧义的。事实上,前赵日后走的道路和汉国相比恰恰是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子,即使从血缘上考究,前赵和汉国的关系也如南朝齐梁一般,不能混为一谈。

但是,我们无从否认的是,前后赵都是从汉国脱胎出来的,他们之间的矛盾本质上还是在争夺汉国这个匈奴羯胡联邦性质国家的统治权。他们之间与他们和东晋,成汉之间的矛盾却有明显不同,因而,这一时期,我们则可以将其归结于中三国前期格局形成过程中的一次偏差期,最终会随着后赵统一北方正式确立中三国前期的态势。

那么,匈奴汉国灭亡了,像之前总结西晋灭亡原因一样,或多或少都得总结出几点啊。那么我也以简单的话语来说明下汉国灭亡的根源:首先,这个国家从建立之初就一直是个匈奴羯胡联邦性质的国家,匈奴人无法真正控制住以石勒为首的羯胡人,更不用说去控制住驭下的汉人了。国家缺乏凝聚力,这先天不足的缺陷从它建国起就注定了它的国运不会长久。

其次,汉国根本就没有一套可以维持国家正常运作的法律和法纪。的确,从刘渊建国起就提出了“胡汉分治”这一在当时看是比较先进的制度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套制度压根就没切实有效地实行过,和洪仁玕的《资政新篇》一样乌托邦化。刘渊活着的时候,以消灭晋朝为首要任务,自然没闲暇之机去深化,而刘聪继位后,依仗着自己灭亡西晋的煊赫武功便也懒得去推行。

所以,整个汉国为了确保自己继续运行下去,只能依靠掠夺来获取短暂的财富,这就要保证匈奴士兵必须长期拥有高昂的战斗力来打赢战争。而事实上匈奴兵入主中原后战力开始滑坡,虽有不断的对外战争刺激,可依旧难掩滑坡趋势。这么一个需要靠掠夺才能生存下去的国家而军队战斗力却不断下降,这也表明了这个国家难以长久维持。

也就是说,从汉国建立伊始,它就是在吃老本,一开始吃西晋的老本,吃完西晋吃自己的。当它治下的土地和人民变得越来越贫瘠和贫穷时,这个国家也将迎来坐吃山空的那一天,到时候即使没有靳准之乱,它依旧注定亡国!就像它原意借助汉朝的影响力,可最终证明这一招也只不过是吃汉朝老本罢了,百姓终有清醒的一天。

对于匈奴汉国的灭亡,我在题目里便已经明示了:矫称汉室终是空!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12-06 08:23:46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2-06 11:59:16
刘曜是看穿了,要想真正地实现汉化,走出一条胡汉分治的道路,并不是依靠一个国号就能搞得定的,这需要实际行动。
---------
能否解释一下这一句呢?真正实现汉化和胡汉分治似乎矛盾?
-----------------------------
然而,这并不是矛盾的,除了孝文帝改革算是彻底汉化,用政治手腕同化掉内迁的鲜卑人外,苻坚,姚苌,包括后世的辽朝,清朝,都是在汉化的模子里变相的实行胡汉分治的。汉化是大背景,胡汉分治是小特例。如果都和孝文帝那么搞,那满人早在乾隆晚期就该被全部汉化掉了,所以刘曜,苻坚不可能走全盘汉化的,只是在政治上引入汉化即封建化的治国模式,胡人仍可以作为一个特权阶级存在,受政策保护。当然,这和羯胡的明显反人类的民族划分又不同,所以,明白了吧。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12-06 12:12:14 +0800 CST  
@金刚基 2015-12-06 16:43:10
一直都对五胡乱华跟南北朝这段中国最黑暗的 历史 很感兴趣,无奈为了所谓的民族团结和谐,在正规的书本上对于这段 历史 都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希望楼主能更深层次更详细更立体的把那段 历史 真实的展现出来。先顶后看再收藏。
-----------------------------
是的,所以我才选材这一段,目前写到前后两赵并立,同时南北朝时期的我也写了《陈朝那些事儿》一文,感兴趣可以去看下。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12-06 17:27:56 +0800 CST  
插一张另一种的五胡十六国地图


这图上前赵应该为汉赵。这图细致性相比较之下差了不少,但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这款图前凉与东晋的颜色一致。相比较人为割裂东晋与前凉之间的联系,这图在对前凉的定位上还是很准确的。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12-06 21:55:05 +0800 CST  
北方惊变——矫称汉室终是空(十四)

前后赵并立了,一个新的时代开启了,不过,让我们还是将目光调回到祖逖身上吧,因为我们的祖大少已经快要进入生命的倒计时了。

祖逖在夺下虎牢关之后,汉国的内乱也基本宣告结束,天生的敏锐觉察力让我们的祖大少明白,石勒最终将会成为晋朝的最大威胁。于是他并没有继续西进,而是主动停下进攻的脚步,就地开始加固虎牢关,以此作为防御西边刘曜的屏障。因为祖逖此时决心北上与石勒决战了,对于西线他只求做到守势,防御好就可以了。

当然,祖逖除了修筑西线防御工事外,他也毫不放松民心工程建设,他深刻地明白自己身处战火四周,如果不搞好群众关系自己就随时可能被赶跑。而自己的军粮方面,显然单单依靠建康政府的补给远远不能维持北上河北作战的需要,而如果能安抚好河南之地的群众,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达到就地取粮补给的目标了。事实证明,由于此时河南作为沦陷区的时间还不长,所以百姓对于王师的态度还是非常配合的,他们看到祖逖威武雄壮的部队后无不热泪盈眶地感慨道:“吾等老矣!更得父母,死将何恨!”我们都一大把年纪了,没想到还能看到王师杀回来的一天,即使是死了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

然而,他们远远不会想到,祖逖的这次北伐终将以惨淡收场,而接下来等待河南人民的则是“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窘境,直到大江对岸桓温时代的到来。公元320年,祖逖再度上表建康政府的司马睿,请求政府发兵支持北伐。然而,东晋政府这边才刚刚结束为时七年的荆州杜曾叛乱。

前面我们就曾说道,杜弢起义后,杜曾作为响应部队曾加入到杜弢的叛乱之中,可是当杜弢被消灭后,杜曾的问题却迟迟得不到解决,这一切的一切还与东晋初期王马集团内讧有关。

在消灭杜弢后,王敦一下子成了东晋军界的“一哥”,控制了东晋领土的一半,成为难以撼动的军方大佬。而司马睿为了能够日后制衡王敦,便在王敦治所的北西南三面各自安插了一个人,分别是周访,陶侃和甘卓,其中尤以陶侃实力最佳,挂名荆州刺史。

不过也正是因为陶侃拿了这个荆州刺史,结果惹来了王敦集团的眼红,王敦手下的谋士钱凤私下里便对王敦说道:“王公啊,荆州之地历来是兵家眼中的必争之地,如今又成了江东的门户,如果控制在我们手里,那自然更有利于您在朝中的位置。可是,倘若交给了陶侃,依他平定叛乱的能力来看,假以时日必成王公您的心腹大患啊!我看您应该委派一个自己人去接管荆州,同时对于陶侃也应该是尽早除之为妥啊。”

钱凤这么说正中王敦下怀,随即他便以商议军情为由头,召陶侃来武昌见面。陶侃是个明白人,他知道王敦喊自己是为了什么,可是自己却又不得不去,只能硬着头皮上了。不过聪明的陶侃也留了一手,他安排手下带了三千人马驻扎在涢口,以备不测。

结果哪成想这一举动反倒给了王敦口实,陶侃一见面就被王敦怒斥:“我好意请你来商议军情,你居然敢调动军队,难道你不知道这是违反纪律的么!?来人啊,给我把这个反革命分子拉下去直接砍了!”可是正当士兵上前将陶侃绑着押出去之际,王敦突然间又想到,这个陶侃可是有两卫荆州之功啊,其影响力仅次于当初那个三定江南的周玘。自己当初搞死周玘已然让江东子弟恨得咬牙切齿了,再搞死陶侃,岂不是把荆州的人也得罪光了?

随即王敦赶忙让人去告知士兵刀下留人,不要杀陶侃了。可是,当陶侃再次被带到王敦面前时,王敦又犹豫了:我刚刚已然下令让人弄死这小子了,他心里就不会因此对我怀恨在心?万一他记仇了,以后找我算账怎么办?从他平定两次荆州叛乱来看,假以时日这小子必成大器,恐怕连我日后也未必能镇得住他啊!

想到这,王敦又厌恶地摆了摆手,示意将陶侃再押出去砍掉。可是命令刚下王敦便又后悔了,如是者好几次,最后搞得陶侃嫌恶心了,连忙喊道:“王公啊,您可是执天下牛耳的大人物啊,以您的能耐难道杀我陶侃这么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还迟迟无法下定决心?”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12-07 08:16:14 +0800 CST  
北方惊变——矫称汉室终是空(十五)

就在王敦磨蹭着犹豫不决要不要杀陶侃之际,他手下一堆人已经簇拥着出来给陶侃说情了,这些人当初都和陶侃一起并肩作战过,所以战友之情分外浓。

如今王敦要杀陶侃,这些人自然都要挺身而出了,他们纷纷说道:“如今陶侃,周访,甘卓三人互为掎角之势,陶侃与周访是姻亲,情同手足。而与甘卓又是亲密无间的伙伴,如今若是把陶侃给杀了,只怕到时候会有一堆人为陶侃而和你翻脸啊!”

手下的话提醒了王敦,王敦心里一寻思发觉这个陶侃还真心不能杀,杀他等于和荆州地界一批军阀翻脸,但是荆州刺史也不能留给他做了。于是,王敦设宴为陶侃压惊,同时在宴席上告诉陶侃,自己已经上表皇帝要求皇帝改任陶侃为广州刺史了,让其去广州赴任。听到这番话,陶侃哪还敢有脾气啊,自觉能捡回条命已经不错了,于是他草草地赴了宴席,随后赶紧吃完连夜出逃去广州。陶侃不会想到,有朝一日自己的权势也能如王敦一般煊赫,只是如今的自己还不具备虎踞一方的实力,交出荆州的控制权反而好。因为留下来的两位——甘卓和周访,日后的处境都是相当凄凉。

但是,陶侃离开荆州的消息对于荆州地界的局势产生了很恶劣的影响。一来,东晋各派系的军阀倾轧给了杜曾发展壮大的机会,二来,陶侃的被调职导致陶侃原先军中的一大批将领负气投降了杜曾。这么一来,荆州的烂摊子非但没有结束,反而有愈演愈烈的态势。首先,王敦委派的自己人——荆州刺史王廙就在与杜曾的交战中节节败退,甚至还折了朱伺这样的猛将。想当初,朱伺跟随陶侃两卫荆州期间何其雄武,他的死对于荆州地区各个参战部队都是很大的打击,一时间军中士气低迷。紧接着,又有不少晋军大将在与杜曾叛军的交战中被斩杀,杜曾势力一度扩大到整个荆州地区。

这么一来,坐镇武昌的王敦按捺不住了,眼看着自己就要被叛军赶出荆州了,再不采取措施,自己这个军界“一哥”的地位怕是要不保啊。于是王敦向自己的狗头军师钱凤再次问计,钱凤笑道:“这又有何难啊,主公。皇上不是在荆州地界上安排了三人防备你么?如今陶侃不在了,周访和甘卓可还在啊。周访辖区正好毗邻叛乱区,您只需要以战区总指挥的名义调动他平叛,那么到时候无论是周访死还是杜曾死,您都能少去一大敌啊!

钱凤的主意让王敦很满意,只是他还是有些疑惑,问道:“倘若,倘若周访还因为他亲家陶侃之事忌恨我,我又该如何号令他啊?”钱凤说道:“将军,您是三军总司令,他顶多算个集团军军长,您的命令他要是不听那便是犯上作乱的罪名。更何况,人与人讲的永远都是利益,只要您给他开一张空头支票,不怕他不给您卖命。”

这次王敦终于放下身段,亲自去见周访了,见面之后王敦还表示,只要周访能够弭平杜曾之乱,自己就上奏朝廷,表举周访为荆州刺史。“利”字当头,周访也不再埋怨这个王敦曾是陷害他亲家陶侃的罪魁祸首了,连忙带着自己的人马前去平叛。

周访进军到沔阳的时候,遭遇到了在此驻扎的杜曾主力,双方不宣而战。周访和杜曾苦苦鏖战了一天,最后派奇兵绕道叛军背后,两面夹击才杀败杜曾。此次战役过后,晋军一下子扭转了在荆州地区的局势,当初投靠杜曾的陶侃旧将见是周访领军,也都纷纷重投晋军这边。

经过半年的拉锯战,杜曾越打越弱,无奈之下只得窜逃进山中躲藏。而周访在几次强攻不利的情况下,便在山下驻扎下来。时间一长,窜逃在山里的杜曾日子过得很是艰苦,便派人下山查看情况,正好被周访捉了个正着。周访遂在他的带领下,派遣一支奇兵打上山去,杜曾这边没有防备,一时间被打了个措施不及。山下的大队人马得到山上得手的消息后,也是大军正面强攻,这么一来,杜曾的部队很快便全军覆没,连杜曾本人也成了俘虏。面对被押上来的杜曾,周访正眼都没看他一眼,随即就喊手下人将其斩首了。

杜曾的死,标志着第二次荆州叛乱被彻底扑灭,东晋政权正式确立起对荆州地区的牢固控制。不过值得玩味的是,虽然荆州并入了东晋政府,可自王敦之后不少权臣便出自荆州。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12-08 08:19:55 +0800 CST  
北方惊变——矫称汉室终是空(十六)

按理来说,平定了杜曾本是件皆大欢喜的事情,可是对于平乱的首位功臣周访来说,他自己却高兴不起来。为嘛?还不是琅琊王家的那位跋扈将军干的好事啊!

周访前脚平定完叛乱,后脚就派人去问王敦讨要荆州刺史一职了。可是,到了王敦那,王敦却又是换了另一幅嘴脸说道:“有这事么,我怎么不记得了啊?我说老周啊,你好歹也是政府官员,有点觉悟好不好,别为国家出力老想着要好处,你说你像什么样子了?和地痞流氓一个德行啊,我看你应当好好熟悉下党章啊,以后得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我呢,出于对你的照顾,特地表奏了陛下,为你讨来了安南将军这一职位。”

这副腔调让周访在心里问候了琅琊王家的女性亲属N多遍:好你个琅琊王,拽什么拽,也不想想两杜之乱怎么爆发的?还不是你族兄排挤流民在先,你打压陶侃在后啊,把荆州搞成这副鸟样,你琅琊王这个家族有推卸不去的责任。你王敦名义上是战区总指挥,剿匪总司令,可实际上呢,一枪没放还专干些鸡三狗四的勾当,这就是所谓名门望族干出来的事?简直丢人丢到家了!!

周访越想越气,竟然当着王敦来使的面,将“安南将军”的委任状一把撕碎,并厉声呵斥道:“王敦这是想打发叫花子么!以为一个区区的安南将军就能收买我?回去告诉他,老子和陶侃不同,今天这梁子算是结下了,给我滚!!”自打那次以后,周访便开始到处串联反王敦人士,而王敦也自知自己和周访之间的矛盾化解不开了,也对其百般提防,一直想找机会除之而后快。

司马睿对于周访地这一举动自然是大力支持啊,有几个牵制王敦的人总还是好的。可是,周访这家伙命实在不好,没过多久就病死了。这么一来,当初想要来制衡王敦的三巨头,逃了一个陶侃,死了一个周访,就剩下一个甘卓了。而祖逖请求朝廷增兵北伐的上表恰恰是在这个节骨眼上递交过来的,收到奏折后,司马睿只得喊来心腹一同商议。而司马睿的心腹也仅仅只是刘隗和刁协两人,面对这封奏折,两人给出的意见一致,都是不主张增兵。

两人给出的理由是:此时北方虽然汉国不复存在,可是取而代之的刘曜,石勒都不是泛泛之辈。而祖逖的北伐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可是多半还是趁着胡人内讧的空子取得的,真要遭遇到刘曜或者石勒的主力,祖逖必死无疑。所以,支持祖逖北伐不仅是一件劳民伤财的工程,还有可能会自取其辱。另外,如今周访一死,王敦气焰就更嚣张了,目前国家的斗争矛头应在内部,而不是外边,先消灭王敦才是当务之急。

司马睿见两位心腹都不赞成出兵,自己心里的火也熄了,不过还是想为自己找一个让良心安稳的理由,便说道:“祖逖赤诚之心,如果就此拒绝,岂不是寒了大将的心么?”刁协却来了这么一句:“谁知道祖逖是忠还是奸呢,陛下可不要忘了,他可是单方面和石勒媾和的,双方还互开商埠,友好往来,试问这是剿寇呢还是养寇呢?!”

刁协的话语很有力,突然之间让司马睿甚至有些要责怪祖逖的意思,不过此时司马睿心里是毫无负担了,他总算可以为拒绝祖逖而心安理得了。

王师没能等来,却等来一纸司马睿拒绝出兵的诏书,祖逖那颗炽热的心顿时降到了冰点。更让祖逖难过的是,居然朝中有人污蔑他通敌卖国,想到这祖逖更加愤懑不平,这一气便气倒了。

病中的祖逖长叹自己北伐之功,毕于一夕,他想起了刘琨,想起了当初的闻鸡起舞,想起了自己的中流击楫。可是,这一切的一切都回不过去了,弥留之际,祖逖喊来了弟弟祖约,将军事托付与他便阖目而逝了。祖逖死在雍丘,终年五十六岁。祖逖死后,北方百姓无不痛哭,豫州人民更是自发为其修建了祠堂,时时祭拜,就连远在江东的司马睿也追谥他为车骑将军。

“假使更有三年寿,石勒寻为阶下囚。”后世的胡曾曾经如此评价过祖逖,只是,即使祖逖多活三年,也未必能打得下河北,因为一个松散如联邦的国家根本无法给予他北伐支持!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12-09 08:12:47 +0800 CST  
@维斯拉夫诺维奇 2015-12-09 11:25:59
3天看完了 。支持楼主,请加油呀~
-----------------------------
谢谢支持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12-09 11:37:26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2-09 12:56:19
顶!下一节要分析祖逖吗?期待!
松散如联邦的国家,我觉得东晋比联邦都不如吧。
-----------------------------
祖逖我今晚顺带插一段。

东晋还没达到比联邦都不如的地步,民国时期的联省自治倒是比联邦还不如。东晋那时候还是在一个王朝的框架下进行的内讧,无论哪个权臣上台都是打着皇帝的旗号。BUT,三个例外,谯纵这个蜀政权,还有桓玄这个楚政权,以及孙恩的天师道兄弟会这个恐怖组织,这三个政权都是明摆着要反东晋,另立中央的。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12-09 16:20:01 +0800 CST  
祖逖讲完了,这边再插一下说下祖逖其人。近来网络上各种妖论频发,许多皿组英雄被各种黑,这一来与当朝的思想有关,二来也与当下文人无行的恶态分不开。

先来说刘琨,之前我也列举了一些人对刘琨的看法,大致就他与鲜卑人结盟,引虎驱狼的恶果相关。当然就个人而言,拓跋鲜卑确实是在十六国后期异军突起,遏制了南朝初期本可以一统江山的态势。平心而论,对于刘琨拉拢拓跋鲜卑导致其做大,我也有些许意见。但是,我们要看时势。

当时的拓跋鲜卑日后能成气候刘琨想不到,很多人都想不到,假使说从当时来看刘琨无疑是做了非常正确的决策。因为拉拢拓跋鲜卑或许有死路出现的情况发生,但如果没有盟友,刘琨必死无疑。在各类“以夷制夷”的经典案例中,刘琨虽然不是玩的最好的,但也绝不是玩得最差的,从他的先天条件来看,能弄成那种局面是相当可敬的。

其次,刘琨与东北王不同,东北王拉拢鲜卑是为了实现个人野心,他为了野心甚至不惜纵容鲜卑人将八千妇女全部丢进易水,而刘琨呢?虽然在与拓跋鲜卑的联合作战中也会出现鲜卑索虏掳掠边民的情况,但我们得记住一点,这些都不是刘琨可控的,而东北王则明显不同。


当然,网上也有一些言论说什么鲜卑人是忠于晋朝的云云。很显然这种便是又一种妖言了,五胡乱华中,鲜卑人对汉人造成的损失仅次于羯胡这个垃圾民族。索虏白虏实质上和羯胡是一丘之貉,所谓称臣晋朝只不过是个幌子罢了。
索虏在拓跋普根时代便用自己年号割据一方了,白虏则更甚,先是骗来了燕王的爵位,又打着晋朝的旗号入关,最后坐稳江山立刻翻脸不认人,慕容宣英时代甚至叫嚣着要灭晋朝,这种人如果要说对晋朝存在忠诚,简直比相信满人是真心实意来为朱由检吊丧的更可笑。


所以我在前文早就说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刘琨确实做到了。



然后回转这边的祖逖,说祖逖,不得不引申出另外一个具有争议性的人物——圆嘟嘟。因为网上有种言论把圆嘟嘟的三大罪原封不动地套用在祖逖身上。圆嘟嘟的三大罪为“擅杀岛帅”“市米资敌”,“叛国通敌”,这三罪套用在祖逖身上变成了“屠戮义军”,“互埠石勒”,“养寇自重”

圆嘟嘟的争议就不去深入探讨了,单以祖逖说事。

“屠戮义军”大致意思是说祖逖名为北伐,实则是消灭与胡人抗击的乞活军,等同于联合胡人一起绞杀乞活军。首先,有一点必须承认,祖逖确实浇灭过几支乞活军部队,这点在前文我也说了,甚至说他将一部分乞活军还逼着投了胡人。
但是,我们要知道,祖逖收拢的乞活军部队远比他打掉的多得多,郭默一类的都是曾经与乞活军并肩作战的地方部队。而乞活军中也是鱼龙混杂的,举个例子,抗战期间,土匪,胡子也有打鬼子的,难道因为他们打了鬼子,他们平日里烧杀抢掠就能被一笔勾销?乞活军的队伍中不排除混杂匪类的可能性。

“互埠石勒”基本就说祖逖和石勒做生意神马的,那这件事是否是真的。答案是真的,但这事情可大可小,如果往小处说这很正常,东晋后来和北方还有贸易往来呢,难道根据这点可以说政府带头做汉奸?甚至檀渊之盟后的宋朝就是这么干的。当然,如果往大处说,要定一个人的罪就容易多了。为什么?石勒什么人?敌人。祖逖在干什么?资敌。这种场面话如果从皇帝近臣嘴里说出来,那绝对是大了。

“养寇自重”这一点是最重要的。祖逖确实和石勒缔结过停战协定,也因此曾经转而去攻打匈奴人的西边。但是祖逖和石勒究竟是养寇还是剿寇,这个也只有当事人知道,从战略上来说,祖逖确实犯了一个大错误,放弃攻打河北而是转而攻打山西,陕西,等同于放弃吃肉转而去啃骨头,在战略上有误,因为如果拿下河北则可以与当时辽东的晋朝残余势力连成一线,而河北的物力人力也有助于祖逖接下来的大战。

但战略上的失误并不代表祖逖是故意为之,事实上,在攻打西边的一系列战役后,祖逖也认识到了自己主攻方向错了,并在生命最后时候要求朝廷支持北伐河北,打石勒。而恰恰在那个时候是朝廷方面自己拒绝的,这个罪责不在祖逖个人,而在东晋高层!

所以这三宗罪,除了第二点可大可小的会被弄成“莫须有”外,另两条明眼人必然能看出究竟孰是孰非。究其本心,祖逖的所作所为绝对对得起东晋政府!别忘了,他北来之时,牛睿只给了他三千套破军服和十日口粮,他给东晋打下的是大半个关东!!


最后我想说的是,刘琨和祖逖虽然不是一流的战略家,但是他们人格的光辉足以掩盖住当时门阀士族整个集体。因为留在北方的士族选择了给胡人卖命做奴才,而南渡的士族则像条蛆虫一样继续腐蚀着江东的大好河山!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12-09 19:37:02 +0800 CST  
北方惊变——矫称汉室终是空(十七)

随着祖逖的去世,北中国俨然成了刘曜和石勒两雄争霸的战场,但凡事都有例外,一匹黑马正在悄悄的崛起。虽然此时这匹黑马还偏居一隅,可是日后它将入主中原,成为中三国后期的一极,这匹黑马便是东北的慕容鲜卑。

就在刘曜和石勒互分北方,祖逖殒命雍丘之际,东北的局势也在进行一次洗牌。之前我们已经说了,宇文鲜卑联合高句丽欲制衡日益崛起的慕容鲜卑,可是两家联手只能扳平慕容鲜卑,于是宇文鲜卑便向段部鲜卑抛去了橄榄枝。可是之前段部鲜卑一直因为段末柸和段匹磾的内讧而自顾不暇,期间还把石勒,刘琨,邵续等人都搅合进来了,直到段匹磾被杀,段末柸才算是坐稳了段部鲜卑首领的位置。

当上带头大哥之后的段末柸立刻与宇文鲜卑部接洽,准备结盟共抗慕容鲜卑,因为经过一次大乱之后,段部鲜卑的实力大大被削弱了。如今的段部鲜卑已经从早先的鲜卑部先头水平滑落到了鲜卑部垫底的水平了,如果要是不再和别人一起分点好处,那就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头了。

不过“三国同盟”虽然缔结了,可是打响“萨拉热窝第一枪”的却不是以上三家,也不是慕容鲜卑,而是一个叫崔毖的小人物。崔毖这个人呢,是晋朝的遗留臣子,占据着辽东的平州(今辽宁朝阳),为了确保自己不被人吞掉,于是他便打着晋朝的旗号招揽晋室流民。

这么一来,就涉及到我们现代社会常常牵扯出的“版权”问题,因为无独有偶,地处大棘城(今辽宁义县)的慕容鲜卑首领慕容廆也是打着晋室的旗号收揽汉民的。双方在争夺人口方面产生了摩擦,又由摩擦逐渐上升为意识形态的对立,再由意识形态的对立演化为拉帮结派地预谋开战。

于是崔毖便联合高句丽、段氏、宇文部三家,准备联合消灭慕容鲜卑,共同瓜分慕容鲜卑的地盘和人口。这一次四路讨伐慕容鲜卑的战争声势浩大,据称联军有近四十万,其规模已经超过了汉国灭西晋所动用的兵力,即使从整个五胡十六国时期来看,如此规模也实属罕见。

那么慕容鲜卑对于大军压境又是如何应对的呢?慕容廆没有惊慌,也没有后世所谓的“任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作战方略,更没有收缩兵力固守大棘城来坚壁清野。而是在儿子慕容翰的建议下,令慕容翰领一支部队驻扎在徒河,与大棘城互为掎角之势。

四国联军先是围攻慕容翰所部,可是多番苦战依然没能将其消灭,只能调转目标,合围大棘城。高句丽驻军城东,段部鲜卑驻军城西,宇文鲜卑驻军城北,老崔驻军城南。面对四路大军对大棘城的铁索合围,慕容鲜卑的一些将领都按捺不住了,纷纷请战突围。但是慕容廆却笑着摆手道:“四路兵马虽然声势浩大,可是围攻我小儿所部尚不能予以全歼,又如何能拿得下大棘城呢?况且,以我所见,他们四家人心尚且不齐,宇文部是我等世仇,段部鲜卑又曾被我部侵扰,崔氏只不过是狐假虎威而已,而高句丽纯粹抱着捡便宜的心态来的。他们相互之间没有从属关系,更谈不上统一号令了,时间一长,必然心生嫌隙。我们如今就是要等到他们互相猜忌之时,再大军出动,给与其致命一击!”

为了能加速这几路人马之间的内讧,慕容廆派人乔装打扮成崔毖的使者,故意绕道到北门进城,然后再出城去了宇文部的大营,顺带带上了不少慕容廆赠与宇文部的牛羊和美酒。宇文部首领宇文乞得龟心里很诧异:老崔什么时候和慕容廆搭上了啊,还有慕容廆明知道和我是世仇,还派人来给我劳军,这是什么情况?

不过宇文乞得龟还没来得及辨析出个子丑寅卯来,高句丽国王高乙弗利和段部鲜卑首领段末柸就怒气冲冲地跑来质问他了:“老崔找慕容廆谈什么东西啊,还有为何前脚老崔的使者进了城,后脚就给你捎来了慕容廆赠与你的礼物啊?”看情况是慕容廆给自己送礼的消息传出去了,这两位来找自己要说法了,可是宇文乞得龟自己还没理清楚,哪来的说法给他们啊。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12-10 08:20:01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2-10 11:16:18
乞得龟? 当时不是乞得龟他爹在位嘛?
乞得龟是后来联合拓跋,段部和慕容皝打的吧。
宇文部好多“归”字发音的名字呀,语言习惯?
-----------------------------
你说的那个应该是宇文逸豆归吧。。。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12-10 11:27:21 +0800 CST  
宇文乞得鬼的老爹网上给出的答案是宇文逊昵延 这个应该和我之前提到的王浚女婿宇文素怒延的译法不同。两人可能是同一个人,你说的那一次是往后的那场战役,那时候并没有几国合战,两次辽东大战都有高句丽的参与,第一次的辽东战役就是这次四国合战,第二次的辽东战役那时候其实已经是慕容皝接班了。二次辽东大战之后触发的是慕容部吞并段部,并与后赵石虎发生矛盾,触发昌黎会战这一事件。

心远叔的宇文息度官应该也是另外一种译法吧,应为这么名字我看的机会较少。比如举个例子,段末柸又被翻译成段末波过。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12-10 11:43:21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2-10 11:48:57
我的意思是吸毒管和逊昵延是一个人的两种译法,老崔搞出来的这次合攻慕容廆的大战,是吸毒管(悉独官)也就是逊昵延参与的,当时宇文首领不是乞得龟。
-----------------------------
那么,现在分歧点在于 宇文逊昵延的另一种翻译究竟是宇文悉独官还是传说中的宇文素怒延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12-10 11:55:01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2-10 11:57:05
那么,现在分歧点在于 宇文逊昵延的另一种翻译究竟是宇文悉独官还是传说中的宇文素怒延
—————————————————
悉独官和素怒延应该不是一个人,悉独官是索头的女婿。
-----------------------------
我的意思是宇文逊昵延和宇文悉独官是一个人,还是宇文素怒延和宇文逊昵延是一个人。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12-10 11:59:55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2-10 12:04:59
我的意思是宇文逊昵延和宇文悉独官是一个人,还是宇文素怒延和宇文逊昵延是一个人。
—————————————————
我的看法是: 逊昵延和悉独官是一个人,和素怒延肯定不是一个人。
莫圭是宇文部首领的时候,素怒延是莫圭弟弟手下的别将。
悉独官是莫圭的儿子 。逊昵延是悉独官的翻译别名。
-----------------------------
嗯,这样一来也解释了之前王浚那段突然出现的宇文素怒延了。看法不错,赞一个。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12-10 12:06:38 +0800 CST  
@元豹儿
比起最近在写的战鬼家族的小说,宇文家的名字都弱爆了,三字的还容易区分,就单字的更容易让人头脑混乱。

然而,你选的这张不是很好,我来找两张更漂亮的。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12-10 12:54:45 +0800 CST  
北方惊变——矫称汉室终是空(十八)

高句丽王和段末柸见宇文乞得龟一问三不知,心里反倒更加疑惑了:平时看起来挺精明的一个人,怎么会连连说不知道呢?难道里面有什么见不得人的秘密?

正巧这个高句丽王是个“华夏通”,对于汉人的一些史书涉猎相当广泛,他突然想起了当初智伯联合韩,魏两家一起消灭赵家的时候,反被赵家暗地里串联了韩,魏两家一同灭了自己。这时候,老崔,宇文乞得龟,慕容廆三家像极了韩赵魏三家,而自己恐怕要成了智伯了,想到这里,高句丽王心里顿时一阵胆寒。

当天夜里,高句丽王就带着自己的部队撤围了,而同样疑心重重的段末柸看见高句丽方面撤军了,自己也当机立断,当日拔营而走。这么一来,宇文乞得龟反倒是更诧异了,怎么都没正面较量下,却都纷纷撤回去了呢?不过,宇文鲜卑和慕容鲜卑是世仇,怎么样都是得打一场的。

而慕容廆利用宇文乞得龟求战心切,派一支小股部队出城逃奔,宇文乞得龟见势立刻率军追击,结果城内的大部分兵马趁机一涌而出,聚歼了宇文乞得龟的留守部队。随后,慕容鲜卑又转道去攻打崔毖的人马,老崔很有自知之明,连忙单骑逃亡高句丽,剩下的人马和地盘都归了慕容廆。追击回来的宇文乞得龟见自己早已中计,败局已定,便带着剩余部队也回去了。

这次的东北鏖兵以慕容鲜卑家的完胜宣告结束,老崔部队被击溃,宇文鲜卑遭到重创,高句丽和段部鲜卑纷纷无功而返。事后,司马睿拜慕容廆为车骑大将军、平州牧、都督幽州东夷诸军事,加封辽东公;并赠丹书铁券,承制辽东。

此战过后,慕容鲜卑成了东北地区唯一能代表晋政府的合法政权,同时也是确立了他东北强国的军事地位,为他日后称霸辽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宇文鲜卑,段部鲜卑,高句丽在联合军事行动上的松散无纪的弱点也将成为他们日后二次战争中失败的关键,最终他们将在慕容鲜卑的逐步打击下,或尘封于历史,或黯淡于一时。另外,有一点值得肯定的是,此战之后,无论是宇文鲜卑,亦或是高句丽及段部鲜卑,再也不具备和慕容鲜卑单方面开战的条件了。

这时候,让我们再来回顾下此时的中华大地上存在着的几支势力。成汉和东晋方面的情况基本不变,这一时期成汉向云贵高原扩张收效不错,而东晋也稳固了在荆州方面的统治。而长江以北向东晋称臣的势力有了新的变化,首先亲东晋的刘琨,段匹磾,邵续等人已经被消灭,拓跋鲜卑也选择了自立门户。但是,辽东的慕容鲜卑却壮大了,以及祖逖的北伐也让东晋的势力渗透到安徽,河南一线,并且还有凉州的张家。而变化最大的还要数匈奴汉国,匈奴汉国解体后,分为前后赵两国。只是这两国并没有展开生死对决,而是先抓紧时间消灭自己辖区内的小政权,为日后决战做好准备。

省视完各个势力的分布后,我们再将目光调整到东晋这边,因为我们的琅琊王司马睿已经决定和琅琊王家全面开战了。王敦在荆州地区的肆意妄为已经突破了司马睿的底线,而作为一个开国之君,绝对是无法忍受被一个权臣所操控的,更何况如今还不止一个,朝中还有王敦的弟弟王导呢!

而司马睿所能倚仗的,不外乎枪杆子和笔杆子两类。笔杆子之前也已经说了,刁协和刘隗两位亲信,同时外加周伯仁和庾亮这两位门阀。而枪杆子方面,就显得有些底气不足了,原先本来有周访,陶侃,甘卓三人在荆州方面制衡王敦。可如今走了个陶侃,死了个周访,只剩下个甘卓显得有些独木难支了,当然也要算上江北祖逖死后归属给祖约的北伐军。不过从后来的情况发展来看,江北的部队并没有得到东晋政府的足够重视。如果说司马睿当年没有伙同琅琊王家一起迫害周玘,或许此时以周玘的能力还尚可镇得住王敦,只是周玘一死,江东大族里再也没有拿得出手的领军人物了。

司马睿的底牌我们已经知道了,剩下来我们就要看看他如何打好自己手中的牌了。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12-11 08:18:04 +0800 CST  


插一张公元319年形势图。注意东北角的慕容鲜卑势力图里的小星星,这个即标志着第一次辽东大战。同时祖逖死后,河南战区留下了四名将,即图上黄色字体标出的,其中一位日后直接引发了东晋的一场大叛乱。

最后,很明显能看出来前后赵分家后,石勒占据了广大地盘,前赵先天不足的劣势一直影响着日后的发展。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12-11 11:18:11 +0800 CST  

楼主:明轩公子

字数:407698

发表时间:2015-09-01 16:2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01 16:16:49 +0800 CST

评论数:23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