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英雄——“卧冰求鲤”王祥

个人认为:王雄担任幽州刺史的内因为:
第一、王雄的能力:诚如孟建奏折及曹丕诏书所言,王雄“才兼资文武”有“胆智技能文武之资”;为难得的“骁雄之材,将帅之任”。
第二、王雄为曹丕的心腹。据孟建奏折可知,曹丕一手将王雄提拔为某郡太守,后提拔为涿郡太守。王雄愿效死力报答曹丕的知遇之恩。
第三、王雄的家世。
种种迹象表明,王雄的家世绝对为西汉、东汉一等一的豪门望族。东海王氏与王雄的家世同姓同源,但王朗的父祖远逊于王雄的父祖。至于原委,限于篇幅及行文的需要,日后详叙。
个人认为王雄担任幽州刺史与王朗关系极小。其一,曹魏初期,三公有名无实,希与朝政;其二,曹丕任免官吏完全不必看王朗的脸色。
至于怀疑曹丕早死及魏明帝无后,个人认为没有必要。否则只有自寻烦恼。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5-16 22:09:04 +0800 CST  
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曾提出“层累地造成的历史说”。
根据裴松之注《三国志》:”卧冰求鲤“的传说来源于东晋时孙盛的《杂语》;根据刘孝标注《世说新语》:“黄雀入帏”的传说来源于东晋时萧广济的《孝子传》;吕虔赠刀的神话传说来源于南朝宋时何法盛的《晋中兴书》;王览官至宗正卿、光禄大夫则来源于南朝宋时,如前所引,至少在东晋时王览仍不仕。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5-16 22:22:31 +0800 CST  
呵呵,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颜氏家训•勉学》。
青龙四年(236),幽州刺史、护乌丸校尉、某号将军王雄人间蒸发。魏明帝曹睿心腹毋丘俭从荆州刺史位置调往幽州。景初元年(237),公孙渊反叛。景初二年(238),司马懿东征。
请楼上朋友深思,王雄果真在幽州吗?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5-17 21:28:10 +0800 CST  
正文继续:
《晋书•王祥传》除了距王祥距薨已至少百年流传的“卧冰求鲤”、“黄雀入帏”、“风雨守李”及“吕虔赠刀”的神话传说外,存在着一些破绽的堆砌、罗列。
然而这些破绽告诉我们一些支离破碎的真相:
魏国最后一任太尉、西晋太保王祥生于汉灵帝光和三年(180),死于泰始四年(268年)。
他并未避地庐江;
王览极可能并非王祥同父异母的弟弟。(《谱考八品》:王芊世家。王融先娶薛氏,生王芊。后娶朱氏,生王览。王览同父异母的哥哥是否真为王芊;王芊是否就是王祥,均不详。)
王祥并非耳顺之年才出来做官;更并非后母去世后才出来做官。后母去世时,王祥已经官至司隶校尉,辖京师五郡、监察文武百官,已年近八旬;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5-17 21:32:40 +0800 CST  
嘉平年间(249—254),王祥接替桓范担任大司农,集财政大权、军权(预备役)于一身;
正元年间(正元元年底254或二年255),王祥(74岁或75岁)由大司农担任司隶校尉。
甘露三年(258)八月,79岁的王祥致仕,担任三老,为天子师。
甘露五年(260)五月之前,259年或260年,王祥重新出山,接替司隶校尉王经(转尚书)重新担任司隶校尉,监察文武百官。此时王祥80岁或81岁。
景元元年(260)十二月甲午,司隶校尉王祥迁司空,开府。
咸熙元年(264年)三月丁丑,王祥由司空升任太尉,开府。第二天(巳卯),
太尉王祥、司空荀顗(尚书仆射迁)、司徒何曾(征北将军迁)同时拜见晋王司马昭(非司马炎),在其他二人都叩拜的情况下,王祥只是作揖而已。司马昭不仅不怪罪王祥,还对王祥恭恭敬敬。
王祥薨后,皇帝司马炎于朝堂哭拜。门生、故吏披麻戴孝,被策为连太宰何曾的儿子都梦寐以求的的谥号“元”。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5-17 21:46:16 +0800 CST  
破绽重重的《王祥传》令我们怀疑它的真实性。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不要一味地相信史书,或许这才是史官们的初衷。否则或简单或复杂的破绽又该作何解释呢?
《晋书•王祥传》中究竟还有多少破绽?王祥身上究竟隐藏着何种秘密?为何史官们总数含糊其辞、遮遮掩掩呢?
下次探讨王祥身上的十大疑问,敬请雅正。
另《谱考八品》为若干年前在网络上偶然邂逅,当时印象极深,为扫描的繁体竖行版。内容为豪门望族的牒谱。希望拥有此书的朋友能用消息告知在下,重谢。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5-17 22:00:37 +0800 CST  
个人感觉回菊纯粹在无理取闹。恕不奉陪。呵呵,谢谢帮我顶贴。对《三国第一英雄“卧冰求鲤”王祥》感兴趣的朋友可直接用谷歌搜索“三国第一英雄”。谷歌有脱水整理贴。本书会在下半年出版,谢谢所有朋友们的支持与批评。到时会选择在报纸连载修订版。草稿版会坚持在天涯发。敬请雅正!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5-17 22:10:31 +0800 CST  
呵呵,从一开始我就不想过多纠正你的观点,但确实不便拂老朋友into的面子,只好敷衍一下啦。
凡事都要讲证据,不可凭想当然,更不可主观臆测。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
魏初王朗无权,并非我主观想象,而是有史为证。
《三国志·魏志·高柔传》:(黄初)四年,(高柔)迁为廷尉。 魏初,三公无事,又希与朝政。柔上疏曰:“天地以四时成功,元首以辅弼兴治;成汤仗阿衡之佐,文、武凭旦、望之力。逮至汉初,萧、曹之俦并以元勋代作心膂,皆明王圣主任臣于上,贤相良辅股肱于下也。今公铺之臣、皆国之栋梁、民所具瞻。而置之三事,不使知政,遂各偃息养高,鲜有进纳,诚非朝廷崇用大臣之义、大臣献可替否之谓也。古者刑政有疑,辄议于槐棘之下。自今之后,朝有疑议及刑狱大事,宜数以咨访三公。三公朝朔望之日,又可特延入,讲论得失,博尽事情,庶有裨起天听,弘益大化。”帝嘉纳焉。
可见自曹丕上台,直到黄初四年,三公基本如同虚设。再者王朗之上还有钟繇,又怎能轮得上王朗?
曹丕能当上皇帝,王朗的作用微乎其微。其实,建安十八年已初现端倪。曹植、曹彰等都封侯,唯独不封曹丕。曹丕的身份是五官中郎将,副丞相。
曹丕为长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袁绍、刘表立幼子的结果曹操心知肚明。
曹丕当上皇帝,贾诩、吴质,功不可没。详见贾诩传及裴注吴质。与王朗无关。

魏初军权怎么掌握在司马懿手中呢?再业余也要有些专业精神啊!黄初元年(220),曹休都督扬州;夏侯尚都督荆州;曹真都督关中。吴质都督河北。京师有中领军朱铄,左卫将军许褚等。
寻绎史料。直到青龙元年(232),司马懿的地位还不如陈群。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5-18 09:32:37 +0800 CST  
更正:曹植等封侯于建安二十一年。
王衍之死有若干个版本。我相信回菊只读过唐修《晋书》版,否则不会如此耿耿于怀,幸灾乐祸。仅仅《晋书•王祥传》就能找出至少十个破绽,难道真只把唐修《晋书》为宝典,而对其他书不闻不问吗?
兼听则明。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颜氏家训•勉学》。共勉!
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引《八王故事》:八王故事曰:“石勒见夷甫,谓长史孔苌曰:‘吾行天下多矣!未尝见如此人,当可活不?’苌曰:‘彼晋三公,不为我用。’勒曰:‘虽然,要不可加以锋刃也。’夜使推墙杀之。”
孙盛《晋阳秋》:太傅東海王越之東奔也,石勒追之。焚尸於寧平,數十萬斂受受害。樂縱騎圍射,尸積如山,王夷甫死焉。夷甫將為石勒所殺,謂人曰﹕“吾等若不祖尚浮虛,不至於此。”
请朋友们认真思索,上述两种版本中,王衍是否不节?若王衍果真不节,还值得南朝士大夫对他推崇备至呢?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5-18 09:45:32 +0800 CST  
王衍死于永嘉五年(311),三十多年后,顾恺之(345?—406)出生。
顾恺之画赞山涛曰:“涛有而不恃,皆此类也。”
顾恺之画赞裴叔则:“颊上益三毛,而神明殊胜。”
顾恺之夷甫画赞曰:“夷甫天形瑰特,识者以为岩岩秀峙,壁立千仞。”
由于要看NBA,暂不奉陪。有时间再发。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5-18 09:47:53 +0800 CST  
呵呵,回菊,知道高平陵政变之前王祥曾担任何种官职吗?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5-18 10:43:59 +0800 CST  
呵呵,Into朋友,客观、理智地讲,王基与王朗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
最早赏识王基的人为王基的同乡——青州北海王修(官至魏国郎中令)。有史为证,《三国志•魏志•王修传》:修识高柔于弱冠,异王基于幼童,终皆远至,世称其知人。
王基并非藉王朗才跻身仕途,也并非王朗的弟子,而是有比王朗经学造诣更为深厚的老师——郑玄。
《后汉书•郑玄列传》:“其门人山阳郗虑至御史大夫,东莱王基、清河崔琰著名于世。”可见,王基为郑玄的嫡传弟子。
《三国志•魏书•王基传》的确称其“入琅邪界游学”,但我认为王基此举意图有二。一是追寻先师遗迹;二是与琅琊界的同门弟子切磋。
《太平御览》引《三齐略记》:“郑司农常居不其城(琅琊)南山中教授。黄巾起,乃避。遣生徒崔琰、王经诸贤于此,挥泪而散。”
据《后汉书》,郑玄曾于初平二年(191年)在徐州牧陶谦的邀请下前往徐州。郑玄琅琊南城之山栖迟岩下的一所石屋里,很少出头露面,仍然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地研究儒家经典,注释《孝经》。
建安元年(196年),郑玄在北海相孔融的盛情邀请下便从徐州返回高密(王修为守高密令)。据《后汉书》本传记载,郑玄在回高密的路上曾遇到大批黄巾军,但他们却对郑玄十分尊重:“见玄皆拜,相约不敢入县境”。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5-19 14:30:02 +0800 CST  
王基是否为郑玄的亲传弟子,学术界有一点点的小争议。汪中《王基碑跋》云:“碑所书历官事迹,悉与《传》合,惟卒年七十二,为史所略。基之卒在景元二年,上距建安五年郑康成之卒,凡六十二年,其时基甫十岁,于郑君非亲炙弟子也。。《后汉书》特以基据持郑义,与王肃抗衡,遂列于弟子,不若《魏志》云入琅邪界游学为得实矣。”
窃以为,《后汉书》所说不虚。年龄不应成为王基不够资格成为郑玄亲传弟子的障碍,况且郑玄有招收幼童的先例。任嘏,字昭先,青州乐安博昌(今山东省博兴县东南)人。幼有“神童”之称。与国渊并以童幼从郑氏学,郑玄“称渊为国器,嘏有道德”(《后汉书•郑玄列传》。)。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5-19 14:34:37 +0800 CST  
据《晋书·郑袤传》:郑袤向王朗举荐东莱王基,还同时举荐许允,鲁芝。此时必在黄初七年(226)年之后,太和二年(228)王朗去世之前。刺史王凌不遣,王朗弹劾。结果呢?不了了之。至少说明,王基并非王朗的门生故吏。而此时郑学牢牢占据着统治地位。太和四年,司马昭担任大将军。王基担任中书侍郎其实并非超擢,钟会起家官为秘书郎,升为中书侍郎。
王基入朝,意味着郑学与王学之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散骑常侍王肃撰写经传,常常修改郑玄的旧说,王基则依据郑玄的学说与王肃争论。
然而,随着郑玄的孙子郑小同及郑玄的弟子清河王经为司马昭所杀,王基去世,王学依靠司马氏逐渐占据统治地位。
古代皇帝能活到四十岁算是中寿了。就是当今,如路遥四十岁左右英年早逝者不计其数。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5-19 22:06:05 +0800 CST  
有热心的朋友写过一篇《古代皇帝寿命之考证》,有根有据,颇令人信服。
他认为:根据有生卒年代记载的大致的统计一下,四百多位皇帝活过90岁的一个没有,活过80岁(含80)的有5位,活过70岁的有10位,活过60岁的38位,活过50岁的62位,活到40岁到49岁的有55位,30岁到39岁的有62位,其余都不到30岁,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就有29位。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皇帝寿命超过60岁的不到13%,活不到40岁的高达60%.
最凶险的朝代要算是东汉,总共13位皇帝,只有刘秀活了63岁,汉献帝刘协活了54岁,其他的11人没一个活过40岁,其中有五人没活过10岁,东汉皇帝的平均寿命不到30岁,汉冲帝刘炳只有两岁,汉殇帝刘隆才生下100天就登基,不满周岁就死去的。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5-20 04:40:48 +0800 CST  
回菊,太搞笑了。你口口声声曹操的二夫人为甄氏,我都不想纠正你,因为实在太业余了,所以只是暗暗提醒你的错误;你认为费亭侯曹腾的封地在费县。在武大郎都会争夺故里的时代,费县居然不打曹操父亲的牌,岂不怪哉?你认为王衍的妻子为司马氏,我真的无语了。我文章已详细总结出王衍的姻亲关系,王衍妻子为太原郭氏。平阳贾氏的重要人物晋太宰贾充、闻喜裴氏的重要人物晋司空裴秀都是郭氏的亲姑父。
你认为王祥是王朗的侄子或儿子,还说王览是王朗的儿子,又口口声称王览的儿子王裁也是王朗的儿子。再对王朗有感觉也不能把王览父子两代都说成是王朗的儿子吧。
恕我孤陋寡闻,我不知道王朗有个名叫王裁的儿子。你可要认真核对原文,千万不要望文生义,闹笑话。
你可能觉得反正你用马甲就可以肆无忌惮,但我相信冥冥之中总有报应,做人要厚道,多积些阴德,绝不是坏事。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5-20 10:54:26 +0800 CST  
王朗给许靖书信原文节选:仆连失一男一女,今有二男:大兒名肃,年二十九,生於会稽;小兒裁岁馀。临书怆悢,有怀缅然。”
王朗的长子叫王肃,小儿子名字不详。“裁”通现在的“才”,意思仅仅一岁多。这个小儿子是否长大成人,命运是否如同夭折的哥哥姐姐,尚且不可预料。
王肃生于195年,比王祥小15岁。王览生于206年。
书信中,王肃29岁,可见信件写于黄初四年(223)。若王览是王朗的儿子,此时已经18岁。王朗在信中岂会不提?
荒谬无以复加!即使脑子进水足以养鱼也不应该啊!into居然还被忽悠得一愣一愣的,认为有道理。
真是无语!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5-20 11:31:48 +0800 CST  
稍稍修正一下into的帖子,希望不要介意。《三国志·魏志·王基传》:景元二年(261)……是岁基薨,追赠司空,谥曰景侯。
into帖子“基於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四月辛丑薨”不知何据?无论是王基本传还是王基碑都为景元二年(261)。再者《三国志·魏志·王基传》:甘露四年(259),转为征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可见直到甘露四年还在世,怎会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四月辛丑薨呢?
根据王基碑,王基生于190年,薨于261年,享年72岁。郑玄返回高密的时间为196年,此时王基7岁。北海王修此时任高密令,史载“异王基于幼童”。可见王修在王基还为幼童时便已相识。
王基十七岁入琅琊界游学,须知不其王基入朝担任中书侍郎后,“散骑常侍王肃著诸经传解及论定朝仪,改易郑玄旧说,而基据持玄义,常与抗衡。”王基无疑为郑氏弟子。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5-21 02:56:40 +0800 CST  
王基十七岁入琅琊界游学,琅琊郡、东莱郡郡境犬牙交错。不其在西汉为琅琊郡,东汉属东莱。而《后汉书》中张步、王扶,称琅琊不其人,或“客居琅琊不其”。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5-21 03:04:19 +0800 CST  
“太和年间王基和王肃有一场学术争论,这次争论后对王基的仕途打击很大,官越做越小,最后免职。”
史载“王基从中书侍郎迁安平太守,公事去官。”个人认为中书侍郎转安平太守为正常的升迁,而非官越做越小。《三国志》载:正始二年(241),太仆陶丘一、永宁卫尉孟观、侍中孙邕、中书侍郎王基(推)荐(管)宁。可见至少此时仍做中书侍郎。
如果说中书侍郎转安平太守为贬官,则最早贬的必为王肃而非王基。
王肃:黄初年间担任散骑、黄门侍郎,太和三年(229)升散骑常侍,后领秘书监。正始元年(240),王肃出为广平太守。
曹魏时期,中书侍郎与散骑常侍领秘书监相比,应略逊一筹。
值得注意的是广平太守为官员升迁的风水宝地。
卢毓:魏国既建,为吏部郎。文帝践阼(220),徙黄门侍郎,出为济阴相,梁、谯二郡太守。左迁睢阳典农校尉,迁安平、广平太守,所在有惠化。青龙二年,入为侍中。
另有郑袤:济阴太守转大将军从事中郎,拜散骑常侍,出为安平太守。征拜侍中。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5-21 04:05:31 +0800 CST  

楼主:wzheguilai0416

字数:668244

发表时间:2010-03-02 00: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2-29 17:25:23 +0800 CST

评论数:455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