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英雄——“卧冰求鲤”王祥

欢迎新朋友。
三国乃大家之三国,非我一人之三国。开篇即提: 发此贴,希望能抛砖引玉,仔细地审视三国这段历史。让英雄安息。
由于水平有限,错误触目皆是。对于文中的错误诚挚地向看帖的朋友们道歉,感谢朋友们中肯或尖刻的建议。
如无人反对,下次接着从破绽背后的惊天秘密聊起,敬请关注和雅正。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4-10 05:06:38 +0800 CST  
楼上的朋友肯定是急性子。我们的祖先已经被欺骗和愚弄了一千多年,再耐心地等待一段时间吧。解答朋友们的问题消耗了太多的精力。实在是众口难调。在此还请朋友们在提问题前三思而后行。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4-10 22:11:42 +0800 CST  
素质真差。小心遭天谴。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4-11 00:45:38 +0800 CST  
好久没上天涯发帖了。实在太忙了。欢迎楼上的朋友。
破绽七、王祥会在薨后第二年才会得到谥号吗?
《白虎通》:“卿大夫老归有谥者,别尊卑、章有德也。大夫归,无过,犹有禄位,故有谥也。士冠礼'生无爵,死无谥'。卿大夫有爵故有谥,士无爵故无谥。”
魏时黄门侍郎荀俣议:自关内侯以下及名号赐爵附庸,非谥所及,皆可阙之。若列侯袭有官位,比大夫以上;其不涖官理事,则当宿卫忠勤,或身死王事,皆宜加谥。其袭馀爵,既无功劳,官小善微,皆不足录。
西晋司马炎时,八座(尚书令、左右仆射、五尚书)议以为:"太尉荀顗所撰定体统,通叙五等列侯以上,尝为郡国太守、内史、郡尉、牙门将、骑督以上薨者,皆赐谥。"
从五等制考虑,王祥被封为“公”,“公”距“王”仅一步之遥,已有自己的封国。
从履历分析,王祥曾任魏国三公之首,兵狱的最高领导者太尉.
《尔雅•释诂》注疏“谥”字:“人死将葬,诔列其行而作之也.”
王祥为何不在薨后即得到谥号呢?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5-14 14:22:05 +0800 CST  
破绽八、王祥薨后,前来吊丧者真的非朝廷之贤,则门生故吏而已,无杂吊之宾吗?
古人对于吊丧有着严格的礼仪。
吴射慈丧服图:“天子吊三公,弁绖锡縗。吊大夫士,皆弁绖疑縗。吊畿内诸侯,弁绖緦縗服。”
晋挚虞(西晋时官员)《决疑注》:“国家为同姓王、公、妃、主发哀於东堂,为异姓公、侯、都督发哀於朝堂。”
而根据王祥本传,王祥发丧时,晋武帝司马炎的确亲自哭拜。
魏嘉平年间,王祥担任大司农,集军权(预备役)、财政大权于一身;两为司隶校尉,辖京师京畿地区,监察太子以下文武百官。曾为国家的三老,受到魏天子父亲般的礼遇。后任司空、太尉。
魏国最后一任太尉、西晋第一名臣(《晋书》排列)薨后,只有朝廷的贤臣、王祥的门生、故吏前往吊丧,而其他人等则视若罔闻、无动于衷吗?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5-15 07:10:29 +0800 CST  
魏时,有一定身份、地位的大臣(或大臣的父母)去世,皇帝会派使者(此使者代表皇帝),与大臣一起参加会丧。
围绕着会丧时大臣该不该去冠(冠,至尊也。——《礼记•问丧》),大臣们还曾引发一场争论。
魏镇军将军朱铄(与吴质、陈群、司马懿并称为曹丕四友)去世。会丧时,卿以下的官员都去冠而用“布巾帕额”,而使者、侍中、散骑未曾去冠。
蒋济认为,冠为成德之表,於服为尊。唯君亲(皇帝、父母)之丧,小敛之前,与服罪之人去冠。其馀礼仪,虽齐縗之痛,有变无废。今为吊去冠,甚违礼意。
因此蒋济主张会丧时都不宜去冠。
博士杜布认为会丧时使者、侍中、散骑都应去玄冠,代以布巾。
杜以为:“论语曰:‘羔裘玄冠不以吊。’故周人去玄冠代以素弁。汉去玄冠代以布巾,亦王者相变之仪,未必独非也。古礼野夫著巾,古者军礼韦弁冠,今者赤帻,此明转相变易,不可悉还反古。今宜因汉氏故事。又按汉仪注,诸侯王薨,天子遣使者往,皆言使者素服。又礼自天子下达於士,临殡敛之事,去玄冠,以素弁。君子临丧,必有哀素之心,是以去玄冠,代之以素。是以汉中兴,临丧之事与礼合。自是之后,或言临丧,使者常吉服布巾。以为使者亦宜去玄冠,代以布巾,示不纯吉。侍中、散骑诸会丧,亦宜去玄冠,代以布巾。”
皇帝下诏从布议。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5-15 11:30:55 +0800 CST  
呵呵,窃以为:东海王氏与琅琊王氏的确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于是何联系,恕先搁置不谈。
我不想把我的观点强加于人,也不奢望任何一位读者都能产生共鸣。但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会相信:三国时,能称得上刘劭、陈寿心目中英雄的人选只有一个:王祥!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5-15 11:57:35 +0800 CST  
晋挚虞《决疑注》:“国家为同姓王、公、妃、主发哀於东堂,为异姓公、侯、都督发哀於朝堂。”
寻绎史迹,王祥、郑冲、何曾、石苞、裴秀等异姓公薨,司马炎都在朝堂发哀。大臣是否跟随,此时是否还有会丧一说,我们不得而知。但依据常规,前去吊丧者不应只是贤臣及门生故吏。
无论是皇帝朝堂发哀还是会丧,无疑都是官方行为。阮籍丧母,嵇喜前来吊丧,受到阮籍白眼的待遇。嵇康提酒挟琴而来则受到白眼的礼遇。嵇康吊丧显然非官方行为。
王祥薨,同族琅琊王氏该不该吊丧(同族吊丧同样有严格的礼仪,详见《通典•凶礼篇》)?王祥的亲属如王祥的外甥、妻侄(假设有的话)该不该亲自吊丧?儿媳、孙媳、女婿、孙女婿的家人该不该吊丧?
无论于情于理,于公于私,王祥薨后,前来吊丧者都不应该非朝廷之贤,则门生故吏。
《晋书》为何说王祥薨后,门无杂吊之宾呢?史官们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呢?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5-15 12:03:24 +0800 CST  
呵呵,楼上朋友认为琅琊王氏崛起的领军人物在于东海王氏的王朗。我曾写过一篇文章,琅琊王氏崛起的领军人物绝非西晋第一名臣王祥,而是史书无传的王雄。
另更正一下:嵇康嵇康提酒挟琴而来则受到青眼的礼遇。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5-15 12:11:20 +0800 CST  
值得注意的是王祥的门生及故吏必遍天下。
王祥两为司隶校尉。司隶校尉辖京师五郡,可自由辟用掾属(秘书)。
王祥后担任司空及太尉,上述两官都开府,即拥有一套班子。司空、太尉各有长史(2名)、司马(2名)。二者虽为千石级别的官员,可大都从2千石的郡太守选拔,即使从事中郎也有从2千石太守选拔的先例。至于参军、掾属(秘书),更是各有数十人之多。
上述人等都为王祥的门生或故吏。
王祥薨,王祥的门生与故吏都会吊丧或披麻戴孝。
魏景元元年,傅玄举将仆射陈公薨,以谘时贤。光禄郑小同云:“宜准礼而以情义断之,服吊服加麻可也,三月除之。”
司徒郑公(郑冲)云:“昔王司徒(王朗)为谏议大夫,遭举将丧,虽有不反服,今不同古,便制齐縗三月。汉代名臣皆然。”
至于故吏不去吊丧,则会受到降品的处罚。
惠帝元康中,赵郡吏苏宙不奔吊於郡将,中郎、关中侯曹臣移冀州大中正:“臣以元康四年,为先定公薨背,还济北穀城墓宅安厝。太学博士赵国苏宙,昔先公临赵,以宙为功曹,后为察孝。前臣遭难,宙为镇东司马;赵之故吏,有致身叙哀者,有在职遣奉版者,唯宙名讳不至。宙今典礼学之官,口诵义言,不可废在三之义。於宙应见论贬。”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5-15 14:24:22 +0800 CST  
既然楼上朋友认为王祥第二年才得到谥号“元”是避王元姬的讳。照此推理,大司马一职是否犯司马氏的讳呢?如果真的犯讳,为何不先临时用一个谥号,第二年再改为“元”呢?
其余大臣临葬前都有谥号,偏偏王祥临葬前无谥号,王祥的亲属、子孙、门生、故吏会作何感想呢?
破绽九:王祥担任司空前是三老吗?
《魏志•三少帝纪》:景元元年十二月甲午,以司隶校尉王祥为司空。可见王祥担任司空前并非为三老,而为司隶校尉。由王祥担任三老一职,可知王祥与原配属于白头偕老型的。司隶校尉辖京师五郡,负责监察文武百官。此职与清朝的直隶总督相比,毫不逊色。
建安初年,镇东将军曹操曾自任司隶校尉录尚书事。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张飞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后诸葛亮也以丞相领司隶校尉。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5-15 16:20:01 +0800 CST  
呵呵,本不想指出楼上朋友的错误。因为可能会使你难堪。
费亭侯绝非指费县沂南一带。《水经注》淮水又东南迳费亭南,汉建和元年封沛国中常侍曹腾为侯国。
《续郡国志》补注《帝王世纪》:曹腾封费亭侯,酂县有费亭是也。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5-15 22:25:33 +0800 CST  
偶然间发现天涯煮酒居然有脱水版的发帖。多谢煮酒提供良好的平台。欢迎更多的朋友发帖支持或否定。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三国本来就是大家的三国。楼上朋友从东海王氏的角度出发,认为王祥乃是王朗的儿子或侄子,颇值得考证。其实我当初写毕业论文时也不止一次想把琅琊王氏的崛起与东海王氏联系起来,但被导师否定了。当时很不服气,现在佩服得五体投地。还是当时读书太少,幼稚啊!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5-15 22:46:00 +0800 CST  
呵呵,此时的琅琊称得上是不折不扣的帝后之乡。我补充一下,魏国曹丕的母亲卞皇后;吴主孙权王夫人(孙和的母亲,最后一任吴主孙皓的奶奶);司马昭的妻子文明王皇后都为琅琊人;另琅琊诸葛氏与司马师的妻子景献羊皇后的家乡不过百里之遥。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5-15 22:57:30 +0800 CST  
更正一下:文明王皇后不应属于琅琊,而是属于东海。今天都属于临沂市。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5-15 22:58:54 +0800 CST  
曹操的后代娶的最多的是卞氏,而非甄氏。据陈寅恪先生考证,卞皇后拥有鲜卑血统。至于甄氏,属于河北名门望族,中山无极人,为曹丕的皇后,魏明帝曹睿的母亲。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5-15 23:03:34 +0800 CST  
欢迎新朋友。我翻译水平有限,且工程太为繁琐,有些材料很难翻译成现代汉语实在有难度。但我会尽量满足楼上朋友的要求,尽可能地翻译成现代汉语。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5-15 23:08:52 +0800 CST  
汉时,东海郡郯城一直为徐州治地。尹家湾汉墓的出土挖掘充分彰显了东海郡的富庶、繁华与百姓的幸福程度。曹操攻打郯城时曾吃尽苦头(或许这为曹操把治地迁往彭城的原因)。
郯城的历史文化底蕴相当深厚。郯子公园、马陵战场、东海王氏都值得挖掘。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5-15 23:19:54 +0800 CST  
时间不早了,我们有时间再认真探讨为何我探讨琅琊王氏的崛起居然置权倾朝野的东海王氏于不顾吧。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5-15 23:23:35 +0800 CST  
破绽十、王览做过官吗?
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引《丞相别传》:王导字茂弘。琅邪人。祖览、以德行称。父裁、侍御史。导少知名。家世贫约。恬畅乐道。未尝以风尘经怀。
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引《王舒别传》:王舒 舒字处明。琅邪人。祖览、知名。父会、御史。
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引《王彬别传》王彬字世儒。琅邪人。祖览、父正、并有名德。
王导、王舒、王彬等人都薨于东晋初期。诸别传是否为东晋的作品不详。可王览似并未做过官。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5-16 19:23:14 +0800 CST  

楼主:wzheguilai0416

字数:668244

发表时间:2010-03-02 00: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2-29 17:25:23 +0800 CST

评论数:455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