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为证——孙氏的崛起与东吴的建国》:这是一段青春激昂的三国史!


于是,这支抱着捡便宜的队伍一路偷偷摸摸地出了营寨,往孙策驻地奔去。而孙策呢,则早已选好了地点,安排下了打伏击的人马,且为了把这出戏演得像模像样,使敌人安心入套,他还派出一支数百人的小部队,用于充当诱饵,牵对方的鼻子边打边撤,把于兹等人引进了伏击圈。

时机一到,只听“咚咚咚.....”的阵阵鼓声响起,于兹顿时一愣,连忙放眼向四周望去,却见他的队伍附近那几座山丘上,千百杆旌旗蓦然林立,山上的呐喊声更是震耳欲聋,与此同时,数支军马分别从不同地点兀自杀出,俨然形成了一个合围之势。

糟糕!中计了!

于兹当场叫苦不堪,急忙调转马头,趁包围圈尚未合拢之际,不顾一切地夺路而逃。

将领可以脚底抹油溜掉,小兵就没那么容易了。

此役孙策又斩得首级一千余颗,而再遭败绩的笮融可谓偷鸡不成蚀把米,此后他严令部下深沟高垒,不断修缮工事,估计是受的刺激太深,发下毒誓再也不与孙策交战了。

说句公道话,笮融作为武将,倒也算个人物,尽管野战水平不咋地,可光论防御在三国里绝对够得上是专家级别,孙策虽然得了一个便宜,但仍是拿他没辙,双方再次回到了一种你攻我守的僵持状态。

在孙策看来,笮融已成了自己进军江东的一个麻烦,一个障碍,然而,他真的有必要清除这个障碍吗?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0 09:43:17 +0800 CST  

通常在人的思维中,都存在着某些盲点,它很容易使我们陷入钻牛角尖的困境。对孙策来说,笮融就是他的盲点,因为此人极其难缠,孙策似乎认定不消灭对方就无法继续推进。

如果就这么耗下去,孙策将很难有所作为,所幸经一段时间的对峙后,他终于想通了,作出对笮融围而不打的决定,转而移兵它处,但在撤围离开之前,他倒是没有忘记再调侃一下那个被自己屡屡蹂躏的对手。

孙策来到笮融的营寨前,让左右冲着营内大喊:

孙郎竟云何?

这一喊,之前孙策阵亡的传闻自然不攻而破,望见对方如生龙活虎般的主帅,笮融的部下纷纷陷入慌乱之中,当晚就有不少人弃营而逃。

除秣陵外,丹杨郡还有江乘(今江苏句容)、湖孰(今江苏江宁)等县仍在刘繇手中,于是孙策率军逐一攻之,旬月之间,这些地方便先后被占领,只剩下一个曲阿孤零零地空悬其中,等待孙策的最后一击。

自渡江以来,尽管战事的发展略有起伏,但总体而言还是比较顺利的,进军途中一直没有遭遇到什么苦战,这个现象多少令孙策有些意料——莫非是刘繇的诱敌深入之计?还是在行什么诈术?

事实上,孙策是多虑了。因为由他发动的这场旋风攻势,刘繇根本就没有任何还手之力,更别说准备有什么后手了,只能一筹莫展地看着局势步步恶化,如果战后能够召集双方主帅,心平气和地开上一个分析研讨会的话,估计刘繇最想对孙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

不是我们无能,而是你们太勇猛!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0 10:07:18 +0800 CST  
@广西谋圣六六六 2015-04-10 10:42:23
楼主加油!在下策瑜党一枚
-----------------------------
@含笑看吴钩2015 2015-04-10 11:54:07
感谢关注,望多提宝贵意见,指正不足。
-----------------------------
@苏州五针松 2015-04-20 10:26:07
写得好,楼主加油!!1
-----------------------------
又是一位新朋友,欢迎,握手!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0 11:34:11 +0800 CST  
@含笑看吴钩2015 2015-04-20 08:18:42
一大早7点钟就起床了,正打算洗漱后去上班,洗脸时才记起“壮族三月三”节,广西放假两天,加上双休日,可以在家懒上四天,又回忆起前天微信朋友圈里众多男男女女争相晒出游照片的那些嘚瑟样,才恍然大悟。
原来还在假期中!
好吧,可以继续在家写东西啦!嘿嘿
-----------------------------
@alfsoldat 2015-04-20 12:20:05
呵呵,楼主暴露坐标了
-----------------------------
呵呵,是呀。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0 13:59:09 +0800 CST  

【勇猛的孙家军】

孙策军勇猛吗?

是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因为,它是一支有着辉煌战绩的部队。

扬州,荆州,徐州,豫州,司隶,凉州,无论是江南水乡,还是西北荒漠,都留下过他们战斗的足迹。

许昌,孙夏,区星,胡轸,吕布,董卓,无论是穷凶极恶的暴徒,还是祸国殃民的奸贼,都无法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

同时,它又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部队。

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

孙策军的传统从何而来?

来自于组建时的首位军事长官——孙坚,正是在他的性格和气质的熏陶下,这支部队才有了灵魂。

回想孙坚当年的那批起家之众,最初是于嘉平三年从会稽召募而来,历经二十年的征战,江东旧人早已所剩无几,而孙策从袁术那里重获的千余旧部,其实也大部分属于以后陆续补充进来的淮泗籍将士,领兵官佐除了吴景、孙贲等少数几人外,亦多为淮泗人氏。

然而,这支部队的传统因此而改变了吗?

没有!现在孙策所统领的,仍然是一支意志坚定,作风顽强的精锐之师。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0 14:01:14 +0800 CST  
@佐王 2015-04-20 15:09:03
欣赏佳作,学习,支持!
-----------------------------
兄台谦虚了!
我应该向你学习才是,还望多多指正。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0 17:09:34 +0800 CST  
@nclpjw 2015-04-20 18:08:53
@含笑看吴钩2015
速度
-----------------------------
好的!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0 18:38:45 +0800 CST  

为什么传统在这支部队身上得以长存不息?
因为每一名新加入的将兵,都会在团体中受到传统的教育和影响,进而形成同样的性格和气质,哪怕历经沧桑,纵然人员更迭,它的灵魂始终长存。

这,就是孙家军永不磨灭的军魂!

当然,即便孙家军骁勇无比,但光凭勇猛这一点,还不足以成为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军队,比如说李逵勇则勇矣,但千万个李逵组成的军队,充其量就是一群乌合之众,因为他们没有完整的组织结构,没有严明的军事纪律作为保证,很难体现出个体原本强悍的战斗力,这也正是有着庞大数量和狂热信仰的黄巾军,往往无法战胜组织严密,军纪肃然的官军的原因之一。

有鉴于此,部队的纪律也就成了孙策自渡江以来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

要知道,他本系江东人氏,此次东征应当属于主场作战,然而奇怪的是,所部每到一处地方,沿途鲜有欢迎的场面,老百姓听说孙策来后的反应,就如同得知瘟神降世,人人皆失魂魄,无论官吏还是庶民,竟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弃城离家,窜伏于山林之中,唯恐避之不及。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0 18:41:10 +0800 CST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孙策认为多半是百姓受了刘繇单方面不真实的宣传所致,如污蔑自己是个混世魔王,到来后必定烧光,杀光,抢光,而要想破除这类蛊惑性的谣言,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让百姓眼见为实地去感受。

所以孙策格外重视军纪,每到一处地方都会严令将士,不得掳掠民众财物,不许擅动百姓一针一线,表现得简直就是红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三国版本。如此坚持下来,才开始让百姓放下了警戒的心理,并渐渐明白了——原来,这是一支仁义之师啊!纷纷从深山荒野里又跑了出来,还争相给孙家军献上酒菜。

战时强调军纪,本无可厚非,但在三国中却并不多见。

毕竟当时正值乱世之秋,群雄多以兼并征伐为第一要务,为了获得足够的军粮,不少人都有过对普通百姓劫掠的恶行(这事董卓和袁术就最爱干),即便是在民间口碑尚佳的刘备,取西川时也曾有过“野谷是资”的不光彩记录,而孙策却能够在自身实力不甚强大,羽翼尚未丰满的草创之初,约束部下对百姓做到秋毫无犯,这一点绝对是难能可贵的,而收到的效果也立竿见影,它不仅使队伍的军容整齐,步调一致,士气更为高昂,同时还收拢了民心,得到了江东百姓的广泛赞誉。

这样的军队,才真正称得上是一支有气势,有冲劲,打不垮,压不烂的强兵劲卒!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0 18:44:35 +0800 CST  
今天多写了些,但修改用的时间多了点,请大家见谅,现在就传上来。

-------------------------------------------------------

第七章 东莱太史慈


【猛人出场】

只剩下曲阿啦!

仗打到这个份上,胜负似乎失去了悬念,这时已没有人怀疑(包括对手),孙策将会顺利地拿下曲阿,活捉刘繇。然而通过辨证法我们知道,付出与回报未必都是成正比的,而往往很多情况下出现的,是呈反比的状态,偏偏孙策的此番江东攻略正好相反,他所付出的与得到的相较甚远,至少就遇到的对手而言,仍未曾出现一名可以与之匹敌的武将。

偌大一个江东,难道就无一员可战之将,只能任由小霸王肆意横行?

呔!一派胡言!孙策要想纵横江左,且先问过我手中双戟!

一位猛人如是说。

此为何人,又有何能耐,敢出此豪言?

嘿嘿!您别说,此人还真有不小的本事。

他,就是号称江东第一神射手的太史慈。

【子义往事】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郡黄县人。

黄县,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龙口市,它作为秦代所设立的第一批郡县,名称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在海外的名声比龙口还要响亮。

太史慈生于东汉延熹九年(即公元166年),美须髯,身长七尺七寸,这个高度用今天的计量单位换算,大概是1.80米,可见他是一个典型的山东汉子。

至于“美须髯”一词,大家都知道通常指的是关羽,用以形容二哥那把帅得令人称奇的大胡子。不过在当时,“美须髯”之名可并不独属于关羽,曹操阵营里的程昱,以及太史慈,也同样被冠以了此项美称。

看来注重均势的三国真是意思,连漂亮的大胡子也分布得很合理,魏蜀吴三家各有一人,来了个“三髯鼎立”。

太史慈早年的故事很多,且颇具传奇色彩。

中平三年,刚过弱冠之龄的他便因好学不倦,得到当地官府的青睐,被任用为奏曹史。这其实是一个负责为当地官府递交文书,上奏事务的职务,相当于现在的通信员,毕竟古代没有电话、电报、或者EMAIL之类的通讯工具,而政府部门的正规公文又不能通过普通的邮局(驿站)进行传递,因此就必须要有一些专门的人负责跑腿,这种工作性质的人员直到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的政府部门里仍然设有。

供职期间,东莱太守与州刺史之间发生矛盾,为此两人都写了奏章上报朝廷,弹劾对方。当时州里已经派人携奏章进京,郡太守唯恐自己落在后面,便选中太史慈负责递交郡里的奏章,并要求一定要先于州府上奏。因为按照当时的官场旧例,凡地方出现这类官员间的争执,朝廷通常是本着先入为主的原则进行处理,也就是不论谁对谁错,只要是谁先提起诉讼,谁就有理,以后不管谁再上诉或事实如何,都将维持原判(比较荒唐的一种制度)。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0 22:06:21 +0800 CST  
@u_99551536 2015-04-20 23:16:08
@含笑看吴钩2015 2015-04-10 08:37:44.0
您是第一个在帖子里留言的朋友啊!
感谢!兼握手!
当然还有的,虽然有时写得多点,有时写得少点,但每天都在更新的,谨请放心
—————————————
写的相当不错,我也很喜欢东吴
-----------------------------
感谢兄台谬赞,会更加用心提高写作质量的。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1 08:36:39 +0800 CST  
@河北赵二 2015-04-20 23:35:50
太史慈重恩义,是个不错的人物
-----------------------------
赵兄早上好!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1 08:37:21 +0800 CST  
@苏州五针松 2015-04-21 10:07:00
欣赏佳作,学习
-----------------------------
多谢苏州兄支持!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1 13:22:09 +0800 CST  
太史慈一接受命令,马上昼夜兼程赶往洛阳,可到了递交奏章的公车门时,他才发现州里的吏员已先他一步,在门口排队候着了。
太史慈当机立断走上前去,操京城口音对其发问道:“你可是要上递奏章吗?”
州吏答道:“正是。”
“奏章在哪里?”
“在车上。”
太史慈听后灵机一动,对州吏说:“奏章的题署名称是否有错?取来给我看看。”州吏从一开始就以为太史慈是京官,根本不晓得他的真实身份,连忙将奏章双手奉上。
太史慈接过后,转身从怀里掏出一把利刃,三下五除二将奏章挑了个稀巴烂。
如果有人疑问:用手撕掉不是更加直截了当吗?
对此,我可以负责任地回答:不行!
要知道,东汉虽然由蔡伦发明了纸张(也就是所谓的蔡侯纸),但普及率还很低,而且不易保存,所以人们一般情况下仍习惯于使用绢帛书写,而绢帛的韧度,可就不是靠手就能轻易撕碎的了。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1 13:22:55 +0800 CST  

州吏见到奏章被毁,吓得大跳起来:

“你到底是谁!?竟胆敢毁我奏章!”

太史慈不再答话,而是一把将他拉到车上,恢复本地口音骂道:

“干恩吗?干恩吗?哪大彪眼波愣着个甚!牛逼轰轰地。想叶揍啊?哪以为哪就莫错了,哪要不把奏章给俺,俺还能把它毁了?哪这是渎职!”

此时州吏才算清醒过来,原来这位是对头东莱郡的人。

太史慈又说:“不如我们俩一起逃亡算了,免得回去受罚。”

州吏不解道:“你为了郡里毁我奏章,目的已经达到,还逃什么?”

太史慈答道:“当初我受太守派遣,只是为了来看看你们的奏章递上去没有,但刚才一时意气用事把它毁了,现在回去恐怕会被责罚,倒不如和你一同逃走算了。”

州吏信以为真,当日就和太史慈结伴出了城,然而太史慈却并非真心要跑,他出城转了一圈,甩掉州吏后又折返回到公车门,送上了郡里的那份奏章。

用计毁掉州府所呈奏章,使得朝廷最终不肯采信州府之言,此事让太史慈开始在青州出了名,但同时也被州府所仇视,最终被迫逃至辽东避祸。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1 14:45:47 +0800 CST  
@天涯打赏 2015-04-21 15:03:52
@含笑看吴钩2015 :本土豪赏1个 赞 (100赏金)聊表敬意,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助楼主再造高楼神话。
楼主这么赞,更新这么勤快,打赏一下楼主以示鼓励吧!【 我也要打赏 】
-----------------------------
谢谢!谢谢打赏!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一定好好写,努力做得更好!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1 16:38:31 +0800 CST  
@河北赵二 2015-04-21 15:16:52
太史慈此举和朱俊差不多类似,都是为救领导,不过一个靠智取,一个靠贿赂
-----------------------------
嗯,不错啊。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1 16:39:15 +0800 CST  
@天涯打赏 2015 - 04 - 21 15:03:52
@含笑看吴钩2015 :本土豪赏 1 个 赞 ( 100 赏金)聊表敬意,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助楼主再造高楼神话。
楼主这么赞,更新这么勤快,打赏一下楼主以示鼓励吧!【 我也要打赏 】
-----------------------------
@含笑看吴钩2015 2015 - 04 - 21 16:38:31
谢谢!谢谢打赏!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一定好好写,努力做得更好!
-----------------------------
@天涯打赏 2015-04-21 17:00:27
加油更新哈。。。。
-----------------------------
得到天涯官方的关注真高兴。
主要是因为更新前修改的时间耗得比较多,老是琢磨着如何把句子讲得通顺些,叙事更合理些,所以更新起来间隔期就长了。
这里也向大家告歉!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1 17:15:18 +0800 CST  

北海相孔融得知此事后,认为太史慈是个奇才,值得倾心结交,便派了几拨手下前往黄县问候其母,还送去了不少的钱米。

后来,孔融为对付黄巾余党而出屯都昌,却被黄巾贼管亥所部围困,这时太史慈刚好从辽东回乡省亲,于是其母便对他说:

“我儿虽与孔北海未尝相见,但自你离家后,北海对我赡恤殷勤,比起故人旧亲尚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为贼所困,我儿应该赴身相助才是。”

太史慈遵从母亲的吩咐,留家三日后便义无反顾地独自前往都昌。

赶到都昌后,由于黄巾军的包围圈还没有设置得很严密,使太史慈得以趁着夜色冲破围困,单骑入城。

一见到孔融,他就迫不及待地要求带兵出城厮杀,可惜被孔融当场拒绝。

或许是让黄巾的气势给吓怕了,孔融没有出击取胜的信心,又或许是这位名满天下的知识分子心里还有一个小九九,觉得一定会有援军到来。

可是数日过后,黄巾军攻打甚紧,城防变得岌岌可危,而援兵却连影子都没看到,这时候孔融才不得不想到要求助于附近的平原相刘备,但他的部下无人愿意冒险突出重围,只有太史慈主动请缨前去。

对此孔融有些奇怪地问:

“现在贼众围城甚密,大家都说难以突破,你虽然意志坚定,但想要出城恐怕也很难成功吧?”

太史慈答道:“昔日府君照料家母,家母感戴恩遇,所以让慈来解都昌之急,这是因为慈固有可取之处,必能有益于府君。如今众人皆说难以突围,如果慈也说不行,岂不是辜负了府君的情谊和家母的期望吗?眼下情况紧急,希望府君不要再犹豫了!”

孔融略加考虑后,觉得也实在没有其它办法了,这才同意下来。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1 18:51:16 +0800 CST  

次日清晨,太史慈带上箭囊,摄弓上马,和两名托箭靶的骑兵开门出城。

城外的黄巾军以为他们要突围,马上紧急集合严阵以待,谁知太史慈等人只是策马到了城壕边,然后就插好箭靶,开始练习射箭,练习完毕,又在一片众目睽睽之下回城去了。

第二天同样如此,开城门、出城、插靶、射箭、拔靶、回城、关城门。

太史慈似乎想搞一个战场上的才艺展示,而且看架势要一连演上好几天,但由于“审美疲劳”的缘故,观众们的热情明显不如第一天高了,态度也很松懈,总之观看的人不多,上座率平平。

到了第三天,竟然连个警戒的人都没有了,这一次太史慈却不再练箭,而是快马加鞭直突重围而去,等黄巾士兵们反应过来时,他已经闯出了包围圈,沿途还弯弓射杀了多名企图阻拦的敌兵。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1 21:50:37 +0800 CST  

楼主:含笑看吴钩2015

字数:912398

发表时间:2015-04-06 22: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22 22:37:57 +0800 CST

评论数:771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