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为证——孙氏的崛起与东吴的建国》:这是一段青春激昂的三国史!

先自嘲一句,我是那种给点阳光就能温暖的类型。

今天因为受到天涯打赏哥的鼓励,晚上决定推迟睡觉时间,多写一点!

不废话了,更了再休息。
------------------------------------------------------------

赶到平原后,太史慈对刘备说:

“我本是东莱一介草民,与孔北海非亲非故,也非同乡同党,但我和他都崇尚孝敬老人和仁义诚信的思想,所以意气相投,愿意彼此分担患难。如今黄巾乱党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久闻刘使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于危难,孔北海才盼待您能出兵相助,而让我冒刀刃之险,突出重围,从万死之中托言于使君,惟望使君应允此事。”

刘备听后深受感动,同时更敏锐地意识到,救援孔融,不仅属于义举,更是一个能使自己扬名于天下的好机会,遂正色道:

“孔北海竟会知道这世间还有一个刘备啊!”

于是当即派遣精兵三千人随同太史慈奔返都昌,黄巾贼众得知都昌的援兵已至,慌忙撤围散去。

通过这件事,孔融更加看重太史慈,他每每与人提起太史慈时,都不忘带上一句:

那是我的一位忘年之交啊!

太史慈和刘繇同是东莱老乡,彼此相识的时间很早,太史慈从辽东回来后,二人一直没有相见,直至刘繇出任扬州刺史,太史慈才渡江前往曲阿,投奔在其帐下效力。

孙策和刘繇开战后,曾有人向刘繇建议,说太史慈有勇力,可拜为大将,由其带兵抵御江右的进攻,可刘繇并没有采纳,而是振振有词地解释说:

“倘若我重用了子义,许子将(即许劭)定会在旁窃笑,说我没有眼光的。”

以这么一个理由拒绝,听起来颇为可笑。许劭是何许身份?名为军师,其实就一打工的,怎么说刘繇才是当家做主的老板,打工仔可以有看法,但这些意见或建议都无法成为左右企业运作的决定性因素,毕竟真正拿主意,作决断的人是老板。

再说之后的事实证明,那位靠调侃他人而名满天下的民间评论家,不过就是一介高谈弘论的庸碌之辈罢了,与其从兄许靖一样,在江湖上的名气固然大得咂舌,但开战以来,也没给刘繇献上过什么奇谋妙策,可谓盛名难副,其才不过尔尔。

总而言之,此人的价值就如同一个花瓶,摆在家里点缀下环境,起个装饰效果还行,至于实际的作用,恐怕就指望不上了。

结果,太史慈在刘繇帐下仍旧是普通一兵,担任军中的骑兵斥候一职。

所谓的斥候,其字面含义可参见许慎在《淮南子》中所注:“斥,度也。候,视也,望也。”说白了也就是个负责探查敌情的侦察兵。可见对于太史慈这位勇猛善战的老乡,没有识人之能的刘繇显然是选择了弃之不用。

然而常言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当樊能、于糜等一干废物在孙策暴风骤雨般的攻势下原形毕露,争相落马后,怀才不遇的太史慈才总算迎来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得以酣畅淋漓地与孙策这位日后的金石之交,携手演绎了一场精彩绝伦的龙虎斗。

伯符,可还记得当年的神亭之战吗?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1 23:42:14 +0800 CST  

预告一下,今天将会讲一个非常非常吸引人的话题——单挑(即倭国的“一骑讨”),它将被作为一个专题,郑重地拿出来叙述,这倒也花费了我不少脑细胞,但能够和大家探讨一下这门古老而神奇的“艺术”,我觉得值了!
修正中。。。。。。
很快开始。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2 09:17:06 +0800 CST  

【神亭之战】

所谓神亭之战,其实是孙策和太史慈之间的一场单挑。此战的时间,发生在孙策正式进攻曲阿前夕。

当时,将曲阿团团包围后,孙策一改之前的快攻风格,没有采取黑虎掏心的战术直捣城郭,而是先耐心地把曲阿周边那些星罗棋布的据点逐一清除,反正刘繇控制下的地盘,只有这一隅还未拿下,在吴郡或会稽方面都没有明显表露出打算增援的情况下,自然可以从容不迫地攻打。

许多长年征战沙场的将帅,每逢交战前总习惯亲自前往一线观看地形,查实敌情,孙策也不例外,可偏偏就在同一时间,刘繇也派出了两名斥候,意欲探查孙策的军情,于是,双方就这样在城外一处名为神亭的地方不期而遇了。

如果说,刘繇的那两员斥候只属于阿猫阿狗之类的角色,或许接下来就不会发生大战神亭之事了,可俗话说得好:不是冤家不聚头——

太史慈就在其中!

只能说,此乃天意也!

好吧,既然老天爷如此给面子,好不容易把时间和地点都安排妥了,那二位不妨就在此一决高下,痛痛快快地PK一场吧!

正合吾意——太史慈欲欲跃试。

诚如所愿——孙策镇定自若。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2 10:25:39 +0800 CST  
@苏州五针松 2015-04-22 10:37:31

-----------------------------
苏州兄早上好!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2 11:17:26 +0800 CST  
@河北赵二 2015-04-22 11:21:01
当年看三国演义,看到神亭大战一节,心想跟随太史慈的无名小将堪称三国武力第一。
-----------------------------
哈哈,此话不假,而且这个小兵的知名度还颇高,百度贴吧里还有一个专门属于他的吧——曲阿小将吧。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2 11:35:17 +0800 CST  


这绝对是一场重量级的交锋,因为双方都是一等一的武林高手,三国中屈指可数的超级悍将,水平可谓不相上下。

二人的实力对比,恐怕难以通过文字来进一步体现,为此我只好制作了这么一份表格,希望能有助于大家更直观地理解。

孙策 太史慈
武力① 92 93
统率 92 82
特技 勇将 戟神
兵种熟练度② 枪兵S骑兵S弩兵S 戟兵S骑兵S

注:①数值100为满额。
②“S”表示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S、A、B、C、D、E。

以上两组数据,取自于倭国光荣公司的一款电脑游戏——《三国志11》,或许会存在一定程度的争议(这一点在所难免),不过以该公司几十年持续研究和开发三国策略游戏的经验来推断,相信还是有一些参考价值的。

其中孙策在统率力方面略有优势,而且指挥弩兵的能力较强(其实我倒觉得这一点才是太史慈的强项),不过这两项在单挑时只起到辅助性作用,关键的武力和骑兵熟练度,二人基本上相等,综合实力应该说是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可见这一场堪称针尖对麦芒的较量,最终究竟鹿死谁手,实难预料。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2 11:37:47 +0800 CST  

【有关于单挑】

在两大猛男干仗前,希望大家能给我一点时间,把必要的开场白讲完,因为关于单挑这门打架的艺术,我相信绝对是非常非常吸引人的!所以格外值得先大书特书一番。

记得小时候,看《三国演义》、《水浒》及《隋唐英雄传》等一些历史军事方面的小人书时,印象最深的就是交战中双方武将的单挑环节。

其过程往往是这样的:

两军站定对垒后,先是由士兵完成阵型的排列,然后其中一方出来一员大将(一般是先锋)叫阵,另一方旋即也会有身份对等的人物跃马挺枪来迎.

开打前,通常还要互报姓名,履行完了必要的程序后才正式开始一对一地死掐,经过多个回合的鏖战(有时也会出现一招制敌的情况),技高一筹者通常会极富表情,且辅以音调地使出杀手锏(如怒目圆瞪+大喝一声,这些都属于取胜前的明显预兆),而被击中者则循规蹈矩地先是暗呼不妙(或惨叫一声),继而虎躯一震,轰然坠地,毙命于马下。

那场面,真是气势烜赫,磅礴如山,叫人读得热血澎湃,大呼过瘾。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2 13:09:51 +0800 CST  
@广西谋圣六六六 2015-04-22 14:56:31
@含笑看吴钩2015 2015-04-16 15:41:04.0
东渡开基,巾帼当立首功!
对了,谋圣兄是广西哪里人?我也是这老少边穷地区的,嘿嘿
—————————————
桂林山人一只。取谋圣这个名字就是单纯的觉得好听而已,鄙人不过学生??

-----------------------------
嘿嘿,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点大家都知道。
也许是得益于山水好,桂林的女孩子也长得甚是可人。
还有语言,虽然桂林柳州都是讲桂柳话,但桂林的话比柳州的要绵柔些,听起来舒服些。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2 15:43:59 +0800 CST  

然而,如果能够细细一想,就会发觉这仗打得似乎过于简单了,似乎只要本方的单挑将领武力足够高,就一切OK了,而士兵,只是在将领得胜后才能发挥一点追击逃敌的作用。

直至长大后,才逐渐明白上述的单挑描写并不是事实,否则楚汉相争,最终得天下的人肯定是项羽而非刘邦,毕竟前者之勇,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足以被誉为中华五千年之头号猛将兄。

实际上,古代战争最讲究的是战术的布置和谋略的运用,而绝非一场单挑的胜负,譬如西方在荷马时代之前,军队打仗通常只懂得一窝蜂地向前冲,全然杂乱无章,于是,军事奇才亚历山大便创造性地发明了有着严格纪律的马其顿方阵,从而轻易击败了许多数量上占优势却较为混乱的敌人,这在当时应该说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术革新。

当然,若是由此就得出武将单挑是不重要的(或根本就不存在),倒也过于偏颇了些,只不过它的作用实在有限,过程也远不如小说里渲染得那般激情四射,充满英雄主义色彩。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2 16:02:01 +0800 CST  

因为,战争虽说大多数时候都是双方搅成一团厮杀,但那些武艺高强的将领仍然是整个队伍的灵魂人物,看看梅尔吉布森的《勇敢的心》,就大略可以感受出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是个什么样子,以及个别灵魂人物在其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一员猛将虽不一定能使部队以少胜多,但他的奋勇表现必然能够极大地鼓舞士气,小兵看到大将在前面杀敌如切瓜,很容易受到感染,觉得自己也能以一当十,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相反,如果本方将领太弱被对方一刀枭了首,那士兵势必会因群龙无首而士气下挫,最终无心恋战,落荒而逃。

至于武将单挑之事,也可谓古来有之,早在刀耕火种的时代,就已经出现了这种打斗模式,不同的是当时的原始人还没有能做到顶盔贯甲,手执长矛大槊,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他们的行为还不能视为一种纯粹的单挑(顶多只能称之为个体间的殴斗)。

而随着青铜器,铁器的广泛运用,使战斗时所需的装备得到了质的飞跃,史书里记载的单挑才真正地出现了。

先讲夏商周时期,当时战争中已出现了单挑,不过它发生的机率较低,其特点分别有以下三个方面: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2 17:59:02 +0800 CST  

第一,主要是在战车上进行的,因为当时流行的主战武器是一种由数匹战马牵引的木质(或铜质)车辆,双方将领都是站在车内作战的,而提供给武将单挑所用的战马并没有单独出现,各国也还没有专门设立真正用于实战的骑兵部队;

第二,单挑的大致形式是这样的:双方主帅或手下大将出战,将战车赶至离两军军阵等距离的中央战场,用剑进行对砍,当然有时也会用到长兵器(比如戟),只不过使用的频率相比于剑而言要少得多,毕竟战车的操控性比起战马来要差很多,难以保证多次的往来冲杀,实不如用剑方便。

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当时的单挑主兵器是剑而不是戟,春秋中后期,吴王阖闾北上争霸,在与北方诸候交战中因单挑失败,所以回国后痛定思痛,命巧匠炼制出了闻名千古的神兵利器——“干将”与“莫邪”(这两柄宝剑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第三,败者如不被当场砍杀,可以逃回本阵,胜者一般不会乘势追杀过去。所以许多后世小说中所述的那类场景——“纵马赶上,一枪刺死”,纯系作者胡编臆造罢了。

这是因为,赶尽杀绝式的单挑在当时已被公认为一种没有风度的卑劣行为,结果很容易引起双方士兵的反感和天下诸候的唾弃。说到底,那时候的战争还是很讲究堂堂之阵的,典型如宋襄公,虽然不肯击半渡之楚军,最终招致泓水大败,可事后并没人指责他的迂腐,只是到了后世才被当成了一个反面的教材。

到了战国,王室形同虚设,诸侯兼并成风,天下一派大乱,用孔子的话讲就是:礼乐崩坏。尔虞我诈开始成为各国在外交、军事上的主流思想,也就是打那时候起,战争的胜负才更多地取决于“正奇之道”,即突出谋略运用的重要性,而堂堂正正的单挑,在那段岁月中一度消声灭迹。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2 19:55:07 +0800 CST  

多谢楼上二位的留言,我唯有鞠躬致谢了。

nclpjw兄一直关注帖子,还能时不时聊上两句,让我在写作时没有感到孤独,实在令人感动。
诚如赵二兄所言,开帖以来我一直没有歇息过什么,一直在努力地写,但即便如此,一天顶多也只能写个3000字左右,而且加上修改斟酌的时间,现在已经是我的极限速度了。
当然,这些总归也不是借口,只要大家爱看,努力写是理所当然的,我也会多想想办法,让大家觉着满意。
鞠躬再谢!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2 22:05:33 +0800 CST  
@nclpjw 2015-04-22 22:30:08
@含笑看吴钩2015
以往三国只闻刘蜀、曹魏诸事,于东吴不胜了解。今贤兄与众不同,所写所思补吾等是空白,甚好,拜谢!
-----------------------------
是呀,没下功夫研究东吴的这段历史前,我对孙策杀高岱,以及孙权杀盛宪等事件也不甚了解,知道了以后才感慨,原来江东这潭水还是很深的啊!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2 22:51:15 +0800 CST  

到了秦汉相交时,随着骑兵作为一个独立军种的出现,以战马为载体的“骑将”应运而生,使单挑这门古老的战斗方式得以重新焕发生机。

这时候的战争,已不再象春秋战国时对阵型有着异常严格的要求(最严格的时候,每前进五步就要停一步,用以对齐阵列,每挥动五次长戟就要后撤一步,用以保持队型),混战中的双方士兵往往呈犬牙交错状,这也为突将们的纵意驰骋提供了条件(对比春秋时,那些以个体出现的武将,哪怕武艺再高强,想要突破排得整整齐齐的枪林剑海,无异于以卵击石)。

而且战马相较于战车来说,也有着优秀的机动性及灵活的可操控性(不像战车,调个车头也得预留相当大的空间,以免和邻车发生碰撞),使双方的突将或主将在战场上相遇的机率比过去大了很多(这主要还是因为作战思想的改变)。

这个时期,有一人是不得不再次提及的,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一位单挑学的泰斗,斗殴界的至尊。

他每一回上战场,无不勇字当头,战必亲突对方中军心腹,巨鹿一战,生擒王离(大秦名将王翦之孙),击杀苏角(混战中的单挑),连续九战九胜,把号称“百战之将”的章邯杀得失魂落魄,每每见到楚军大旗就自动弃军而逃(颇有觉悟),遂一战而定天下。

三年后的彭城之战,项羽率三万骁骑对阵刘邦马步军五十八万,尽管兵力悬殊之极,但他仍将痞子刘打得哭爹喊娘,逃命时连老婆孩子都踢下战车不要了,一心只求轻装跑路。总而言之,楞没见过有谁在阵前见了霸王的面敢战而不走的(不走不行啊,有气的时候不走,呆会儿就变成没气的了)。

真有道是:平生不识楚霸王,便称英雄也枉然。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3 09:07:54 +0800 CST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进入到了西汉,虽然也同样不乏名将,甚至出现过如卫青、霍去病这类不世出的天纵之才,但二人的突出特点更多是通过发挥自身出色的统率力和超人的决断力去指挥和调控大兵团作战,而并非阵前的单挑,所以史书中(如《史记》或《汉书》)对汉军在单挑方面的记录近乎于零。

当然再深入分析一下,也许还有下面几点缘由:

一、匈奴是一个马背民族,他们的强项是骑射(具体地说,匈奴人的优点在于擅长运用弓箭的杀伤力和战马的机动性),虽然民风一贯剽悍,但不到万不得已,他们是不会与汉军展开近战或肉搏战的,或者说,他们很少和敌人面对面的硬扛,这倒也不是出于胆怯,而是为了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罢了。

千多年后,远征欧洲的蒙古大军,就极好地秉承了北方游牧民族这一固有的战术原则,对付人高马大的欧洲人,蒙古骑士根本不屑于和对方正儿八经地列阵厮杀,而是利用娴熟的马术灵活地打穿插,袭身后,且全程一直在放箭,这才是最恐怖的作战手段,哪怕那些欧洲重装甲士的阵型布得再紧密,盾牌再坚硬,也会被铺天盖地的利箭射成刺猬。

二、语言不通,退一步说,就算交战的双方都有单挑意愿,也会因此而无法达成共识。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只要能设身处地去体会就能明白。这么说吧,操汉语的我方大将即便是想单挑,可出阵后壮志激昂地嚷上老半天,也不见对方理会,因为人家一直在摸着脑袋,努力揣摩着他在那儿咿咿呀呀地叫什么,耗到最后不耐烦了,索性就招呼左右:“众安达,亮马刀,并肩子上呀!”,如此了事(同学们,由此可见学习外语的重要性了吧?)。

三、大汉的军纪极严,非经允许,胆敢擅自出阵者斩,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个人英雄主义行为的出现,再说两汉治世,均选择以儒为纲,加之各种兵法韬略盛行于时,也客观上导致了国家多产谋将而鲜出勇将的局面(东汉初年的“云台二十八将”就有大半人是以谋略见长的,武力却并非他们的强项)。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3 10:45:38 +0800 CST  

之所以提了一笔东汉,倒不是它有什么格外值得一书之处,而是因为在它咽气前那数十年间,曾出现过不少令后世如雷贯耳的文臣武将。

不可否认,他们的名气多是拜罗老先生所赐,只不过可惜的是,一部《三国演义》,楞是把其中一些有想法,懂策略的武将塑造成了纯粹的单挑机器。

例如吕布,在濮阳他派遣细作劫持夏侯惇,同时策动曹操的新兵哗变;在徐州,他明白唇亡齿寒的利害关系,营门射戟化解刘备与袁术之争。这些表现足以证明此人绝非只是演义中那个没脑子的莽撞武夫。

当然话又说回来,若是没有演义的艺术深加工,这些武将的名字也许会如同尘埃,继续沉睡于历史长河的底部,而无法为后人知晓。

所以,尽管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是虚构的,战长沙(关公战黄忠)也是虚构的,葭萌关(张飞战马超)还是虚构的,可这些单挑故事作为后世的评书、戏剧等表演艺术的经典桥段,早已经脍炙人口,深入人心了,试问又有谁能否定它们的精彩之处呢?

三国,本就是一个属于热血英雄的时代!

三国,也应当是一个逢敌必单挑的时代!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3 13:03:54 +0800 CST  

【孙策VS太史慈】

神亭,是曲阿城外一处呈东西走向的小山脉,寻常并不显山露水,但驻足山顶却可以俯瞰不远的整个县城。孙策率黄盖、韩当等将领一行十三人登顶后,曲阿全城便尽收眼底。

这时,太史慈也与一名骑卒同期来到了此地,他原本只想绕至山后,侦察孙策军的兵马驻扎情况,却意外地发现山顶处,一伙脸庞异常陌生的将官正聚拢成团,时而指指点点,时而偶起争执,这一不同寻常的情景,令太史慈不禁勒马静观。

这伙人显然不属于刘繇的部属,既然不是自己人,又正好在刘孙交恶之际出现在城外的某一制高点上,那么毋庸置疑就是敌人!尤其望着他们所围绕的那名少年,更是坚定了太史慈的想法。

那少年体型矫健匀称,相貌英俊潇洒,虽貌似只有弱冠之龄,但举手投足间尽显成熟男子特有的豁达与通透,称得上是风度翩翩而不矫揉造作,机敏风趣而不呆板木讷,练达人情而不圆滑世故,他置身于那些五大三粗的随员中间,竟有种鹤立鸡群的感觉,实在叫人不得不另眼相待,并由衷叹服不止。

能有这般超然脱俗之仪,此人必是孙策无疑!

太史慈虽然心中感叹连连,但仍然清醒地做出了决断。

冲上前去,若能擒住孙策,曲阿之围自解!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3 15:41:43 +0800 CST  
@方元图文 2015-04-23 16:57:11
我顶,加油更新~
-----------------------------
感谢方元兄的鼓励,但惭愧的是我一下午都在忙活单位里的事,晚上又遇上朋友结婚,喝了不少,回到家想构思写作也不成了,更新只能等到明天了。

对不起!对不起大家!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3 22:17:26 +0800 CST  

新的一天,早晨一场暴雨来袭,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步行到单位后,开始写东西。
--------------------------------------------------

主意打定,太史慈当即让同行的那名骑卒回城报信,自己则抖擞起精神,毅然拍马上前。

孙策于众将间发现不远的林荫处兀自冲出一骑,正倒提长枪,无所畏惧地径直向自己冲来,心里一阵冷笑。

这厮单枪匹马过来想干什么?莫非要以一敌众不成?胆子也忒大了点!想必一定不是庸碌之辈,其勇倒是可嘉!

也罢,且让我来试试你的武艺!

于是孙策也从容的调转马头,提枪单骑去迎太史慈,并让黄盖等将在后压阵,没有他的吩咐不许出手。

两马交汇之时,凭借那股冲劲,孙策和太史慈同时奋力挥动手中兵器,直取对方要害,霎时间双枪相碰,随之响起“噔”地一声金属碰撞音,听来厚重之极。

“好膂力!”二人不约而同地暗自惊呼。

甫一交锋,看来谁都没讨到什么便宜,当然这也实属正常,毕竟第一回合,目的多半只是为了试探对方实力的高低,除非强弱悬殊极大,否则绝难立见分晓。不过有道是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这次权当热身的接触,也让二人战意倍增,真正打起了十二分精神,再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因为他俩都已清楚,自己碰上的无疑是一个极其难缠的狠角色!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4 09:11:14 +0800 CST  

打过第一回合,孙策和太史慈各自勒马复身,先是相视一笑,然后便再度策马杀回,就这样,又你来我往战了数十个回合,结果依旧是不分胜负。

不远处静静观战的孙氏众将,除了个别人回去搬兵外,剩下的一直没有任何举动,其实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心里早就按捺不住想要加入战团了,只因孙策有令在先,且始终兴致勃勃,看不出有半点罢休的意思,所以才不敢贸然造次。

要说最着急的人应该是太史慈,他自负气力超群,又弓马娴熟,最初并没有把眼前这支十多个人的小队伍放在心上,只打算从一开始就直突其中,杀散众将,然后趁势取敌主帅孙策的首级,当他发现孙策竟敢独自策马来迎时,更加喜出望外。

直至正式交手后他才警醒过来,自己还是有些轻敌了!孙策并不是个图有虚表的绣花枕头,除了俊美的外表,身手也相当了得,枪法更是全无漏渗,绝非一般武将可比,想速战速决估计是不太可能了,而继续缠斗下去,也同样于己不利,因为耗到精疲力竭之时,观战的那十余骑再一齐动手,自己就只能乖乖地束手就擒。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4 10:20:53 +0800 CST  

楼主:含笑看吴钩2015

字数:912398

发表时间:2015-04-06 22: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22 22:37:57 +0800 CST

评论数:771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