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为证——孙氏的崛起与东吴的建国》:这是一段青春激昂的三国史!


既然再这么斗下去毫无胜算,自然需要适当地改变战术。

于是,太史慈转而且战且退,吸引孙策来追,他想的是先拉开二人与“围观群众”间的距离,再寻找机会一击必杀。

毕竟战到目前为止,他仍有所保留,没有亮出那招最夺命的杀手锏——骑射!

要知道,江东第一神射手可不是浪得虚名的,太史慈骑射的本领,或许孙策不甚了解,但北海的黄巾贼们绝对是深有感触。

那时候为了突出重围,太史慈仅凭一匹马,一张弓,一路沿途射杀,凡敢于拦截者皆应弦而倒,无一幸免,可谓箭无虚发,支支噬魂。

见太史慈开始退却,孙策当然不肯罢手,急忙飞马追赶,其实作为军队主帅,到了敌方的地盘仍如此无所忌惮,实在不是什么明智之举,可偏偏孙策就这个性格,年少轻狂,又极好面子(请大家留意他的这个特点,以后还会专门讲到),考虑到手下众将都在不远处观战,自己若是拿不下区区一个斥候,这脸可算是丢大了!因而无论如何,他都不想放过太史慈。

两匹战马一前一后奔驰了一阵子,太史慈耐心等待机会弯弓搭箭,却因为没能拉开一段合适的距离而无法出手。

其实他并不清楚,孙策征战所乘坐骑皆为精骏,普通马匹的脚力很难与之媲美,所以别说是拉远距离了,能不被反超就已经不错了。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4 11:50:08 +0800 CST  
@河北赵二 2015-04-24 13:17:07
支持
-----------------------------
感谢支持!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4 16:49:35 +0800 CST  

当太史慈因思考下一步行动而有所分心之际,后边的孙策已猛然一个加速赶了上来,两马相距不过半个身位。

这时孙策果断地挺枪突刺,太史慈有些猝不及防,幸好身手仍足够敏捷,及时躲过枪头后还能用胳膊将刺过来的长枪紧紧挟住,如此才见招拆招地化解了这记致命一击。

这下子轮到孙策着急了!

攻击不成,等于失去了先机,也失了致对手于死地的可能,而且武器被太史慈扼住,往下发展就只能被动挨打了。

所以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弃枪而逃,当然这也意味着彻底失去了取胜的机会,甚至有可能被追击的太史慈一枪夺命;二是看准机会,趁太史慈出招的时候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同样抓住他的枪身,如此还有可能回到均势。以孙策不愿服输的性格,当然选择的是第二种,幸运的是,他也的确做到了。

太史慈一边继续挟住孙策的长枪不肯撒手,一边则不出意外用空出来的另一只手朝孙策一枪搠去,孙策早有准备,机敏地侧身一闪,展开唯一可用的那条胳膊,死死地制住了呼啸而来的大半个枪身。

接下来,这场单挑完全变成了力气的比拼,关键看谁胳膊的劲大,就能从对方手中夺回兵器。两人就这样你拉我扯,直至因失去平衡而双双掉落战马。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4 16:51:33 +0800 CST  
@方元图文 2015-04-24 17:28:30
给个建议哈,楼主在平时有空闲时间的时候可以多存些稿,把更新速度提上来。像孙策跟太史慈对阵之类的情节可以略写,我想喜欢三国或者东吴的朋友们来说都是十分了解的~
(嘿嘿,我玩三国志只选孙坚孙策父子)
-----------------------------
方元兄的建议我是这么想的,因为太史慈属于英年早逝,所以我打算这一章就全部交待完他了,以后将不再涉及,所以才会如此详细地介绍他,也算是向这位江东英杰致敬吧!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4 20:38:36 +0800 CST  

落地后,孙策和太史慈索性同时弃了枪,各自撩起袖子攥紧拳头继续徒手格斗,这时候的单挑就不太绅士了。反正你揪住我的头发,我就扯住你的耳朵,你撕碎我的上衣,我就扒开你的裤子,你打出飞龙在天,我施展猴子偷桃,你给我一记钩拳,我回你一个抱摔,你可以锁我的肩,我也能扼你的喉。

总之,取胜还是靠力气说话。我不清楚谁的力气更大一些,估计应该是太史慈,因为当时的孙策只有21岁,而太史慈则是30岁,一般来说人在30岁时的力气要大于21岁时,所以先受不了的恐怕是孙策,于是正施展锁肩的他伸手抢了太史慈背后的短戟,太史慈也不甘示弱,全力扼喉的他有样学样,一把将孙策的头盔给拔了下来。

闹腾了半天,结果竟然不分胜负,等这两位颇为狼狈的猛人分头拾回兵器,重新登上战马,打算再决雌雄时,这场马上激战到马下,比枪术再比拳术的顶级斗殴,却只能到此戛然而止了。

因为刘繇的大队人马已经从曲阿城增援出来,而孙策的一干将领也从后率兵匆匆赶到,架自然是打不成了。

尽管没能分出胜负,但结果的平凡掩盖不了过程的疯狂,相信对双方当事人而言,这绝对是他们一生中最为难忘的一场战斗,也必将作为一段无法磨灭的记忆,永存于心。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4 22:17:45 +0800 CST  

【后记】

神亭一战过后,孙策指挥大军开始攻打曲阿,刘繇难以抵御,遂弃城而逃,他原本想投奔会稽的王朗,后接受军师许劭的建议,经丹徒(今江苏镇江)溯江而上,转而前往豫章避难,并最终滞留在了彭泽(今江西彭泽)。在刘繇这段异常落魄的日子里,作为属下的太史慈始终一路跟随,不离不弃。

为了将对抗孙策进行到底,太史慈又趁着孙策的势力尚未覆盖丹杨全境之际,独自潜藏在芜湖,自称丹杨太守,后进驻泾县,并在当地设置府衙,还召集到了不少地方武装,他的计划是打算先招兵买马,有了一定实力后再与孙策决一死战。

而孙策在那段时间正忙于消灭王朗和许贡等势力,直至平定了吴郡和会稽,才逐渐调整部署,率军攻打以泾县为中心的丹杨南部七县,这一次,势单力薄的太史慈终被孙策擒获,这对沙场冤家得以再一次直面相对。

见面后,孙策亲自为太史慈解缚,然后意味深长地问了一句:

“子义,还记得神亭交战时的情形吗?倘若那时你把我擒住,会做怎样的处置呢?”

“未可量也。”太史慈回道。

齐鲁汉子大多实诚,性情直爽,说话不喜欢拐弯抹角,但从太史慈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明显是给孙策(同时也给自己)留了余地,算是分别都照顾到了双方的面子。

孙策通达人情,自然能够领会太史慈话中之意,听后报以一阵爽朗的大笑,算是巧妙地结束了这个有些尴尬的话题。

笑过后,孙策表情一变,正色道:“今后江东之大业,请子义助我共同开创!”

太史慈一听,也旋即变得严肃起来。

器量啊!这正是英主所具有的器量,刘繇实难望其颈背。

子义于有生之年,得遇这等非凡之主,纵万死,亦无憾矣!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5 00:43:14 +0800 CST  
@NisC99 2015-04-25 03:50:05
MARK
-----------------------------
朋友你好!!!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5 12:08:16 +0800 CST  
@河北赵二 2015-04-25 08:24:49
morning
-----------------------------
兄台早上好,哈哈,说这句的时候发现已经过了中午12点了,这个周末睡得太沉了。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5 12:10:19 +0800 CST  
@方元图文 2015-04-25 10:21:46
顶~
-----------------------------
方元兄周末好。
明白您的意思,正在开工写着,一会儿更新。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5 12:14:31 +0800 CST  

就这样,由于感怀孙策的义释之恩,加之被孙策豁达大度的风采所吸引,太史慈终于诚心归降,从此投入孙氏麾下,而后先是得拜为门下督,再被授予折冲中郎将之职。

不久,刘繇所部发生内乱,其派往豫章担任太守的部下朱皓被笮融袭杀,于是在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刘繇都把精力用在了平定内乱上,直至笮融被攻破败走,终为民众所杀。

消灭笮融这个祸害四方的贼人,刘繇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这头来自北方的龙蛇心力衰竭,终陨落于潮湿多雨的南地豫章,时年四十二岁。

恰于此时,孙策举兵西征,路经豫章,得知刘繇病死的消息后,他表现得极有君子之度,不仅一手承办了刘繇的葬礼,还妥善安置其家眷。

如此善举,也相应获得了扬州知识分子群体的齐声赞誉,如王朗在北归前,就曾特地遗书孙策赞道:

“我听说您以仁厚代轻薄,以仁德报怨恨,沉痛哀悼刘繇的病故,收整他的尸骨,怜悯刘氏的后人,养育他的遗孤,抛弃以往所存的猜忌,饯行六尺之躯的嘱托,这实属一种重视恩德情分,可以美誉名声的好品行啊!从前鲁国虽然对齐国有怨忌,却从不会为此而废弃丧事之礼,《春秋》赞赏这种行为,称它是符合礼仪的,所以良史才会加以借鉴,乡学才会有所赞誉,你现在的行为,不也同样如此吗?!”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5 13:31:48 +0800 CST  
@广西谋圣六六六 2015-04-25 13:39:36
为什么我打不开第三页,老是显示找不到页面
-----------------------------
试试多刷新看看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5 17:34:45 +0800 CST  
@方元图文 2015-04-25 10:21:46
顶~
-----------------------------
@含笑看吴钩2015 2015-04-25 12:14:31
方元兄周末好。
明白您的意思,正在开工写着,一会儿更新。
-----------------------------
@方元图文 2015-04-25 15:57:44
周未好~ 闲着无聊就来刷刷,挺不想看到孙伯符英年早逝来着!
-----------------------------
那我就啰啰嗦嗦地讲多点孙策死前的事情,多让他活久一点,呵呵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5 18:07:41 +0800 CST  

刘繇死后,他的万余名部曲本想投奔豫章太守华歆,但华歆死活不肯接收,使得这批人无所依附,不知去往何方,整日惶恐难安。

孙策一得知这个情况,马上派太史慈前往招抚。

太史慈临行前,孙策还亲自将他送出吴县的阊门,一路上两人的手十指相扣,离别之情加不舍之意,溢于言表。

孙策问:同行需要多少人手?

太史慈答:数十人足矣。

孙策再问:何时能归?

太史慈再答:不出六十日。

太史慈走后,略带醋意的孙氏诸将开始议论纷纷,许多人都说太史慈乃新降之人,这次离去,极有可能就此留在豫章,为其老乡华歆出力,或西投江夏,借道北归,反正无论如何也不会再回来了。

孙策听后不以为然,反倒自信满满地说:

“诸位的判断都不对,孤其实早想好了!子义虽勇而刚烈,但绝非那种朝秦暮楚之人,他不仅有勇,更兼有谋,其志合乎道义,贵重而然诺,一旦意许知己,便誓死不相违背。再说除了孤以外,子义还能找得到更加志同道合的人吗?所以大家尽可放心等待就是。”

而太史慈也的确没有辜负孙策的信任,六十天时限一到,他就带着那万余人马如期而返了。

其实太史慈的豫章之行,除了受命招抚刘繇部曲外,还肩负着另一项重要的任务——秘密查探豫章郡近况。因为孙策的战略规划是很远大的,西征的同时,他还把目光投向了豫章,希望太史慈能为自己先打探清楚豫章郡两个方面的实情:

一是华歆的为人如何,担任太守后又有哪些得力的施政方略;二是庐陵、鄱阳两处地方的民众是否倾心附之。

显然,孙策此举是在为日后攻打豫章作必要的准备,而太史慈也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这项任务。回到江东后,他马上将掌握的情报对孙策作了详细的汇报: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5 21:56:05 +0800 CST  
写了不少,全部上传,让大家看得也爽点,嘿嘿。
------------------------------------------------------------------------

首先,华歆是一个正人君子,有德行,但魄力不足,他在豫章奉行无为而治的政策,主张对百姓不应多加干涉,故而也就没有什么具体的施政措施,可见野心不大,顶多只为求个自保而已;

其次,目前豫章郡的局势很不稳定,可以说是派系林立,各县闹独立的现象很严重,其中丹杨人僮芝擅自割据庐陵,还诈称被诏令为太守,鄱阳的豪强势力也同样不服管辖,在当地公然另立府衙,阻兵守界,拒绝接纳华歆派来的官员,而华歆似乎没有办法平定这两处地方的内乱(或者说是听之任之)。

另外,近来海昏县(今江西永修)的上缭又聚集了五六千民众打算闹事,对于这一异动,华歆同样只能干瞪眼。

孙策听完太史慈的汇报后“拊掌大笑”,从而更加坚定了夺取豫章的信心。

除了上述表现,太史慈自投靠孙策后,在军事上也屡立战功。

先是在讨伐麻、保二屯(此事以后还会有所提及)时,太史慈亦随军前往。期间有个贼兵不知死活,在屯里的城楼上一边用手扶住楼棼(城楼上的柱子),高声毁骂孙策军,太史慈气不过,当场瞅准了那人的手臂,引弓射之,利箭准确命中目标,不仅刺穿其手腕,更牢牢地钉在了楼棼上,惹得孙策军将士无不兴奋高呼。

又有刘表之侄刘磐,素以骁勇而知名于荆州,此人受刘表的指使,经常在扬州西面制造摩擦,屡屡犯边,为此孙策特别将海昏、建昌等六县独立出来划成一个防区,拜太史慈为建昌都尉,坐镇海昏,主持该防区之军务,专门抵御刘磐的侵扰。

太史慈到任后,和刘磐针锋相对,连续打了好几场胜仗,使得荆州方面再也不敢轻易出动,蚕食江东的土地了。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5 22:00:05 +0800 CST  

太史慈的名气,随着孙策威震江东而与日俱增,连远在中原的曹操也常有耳闻。为此他专门给太史慈寄去了一件工艺品(一个精美的竹箧),里面倒没什么金银财宝或土特产之类的东西,而是仅放了一味中药——当归。

若干年后,孙元昊针对此事曾作诗一篇:

圣德招贤远近知,
曹公心计却成欺。
陈韩昔日尝投楚,
岂是当归召得伊。

建安十一年(即公元206年),四十一岁的太史慈身染重病,不幸英年早逝(所以他根本无法参加两年后赤壁之战前周瑜组织的那出群英会)。

故去前,他留下了一段慷慨激昂的遗言——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提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壮志未酬,奈何而死乎?”

壮志未酬身先死,相信太史慈当时的心情是极为不甘的,同时带着无限的遗憾。

也许他遗憾的是没能参与周郎在长江北畔放的那阵冲天大火,更遗憾没能看到自己为之奋斗的东吴建国的那一刻。

然而,纵然这些激动人心的场面,太史慈无缘亲历,但至少在临终前,他可以骄傲地告诉自己的子孙们:

孙氏江东开基,我太史慈功不可没!

(全章共13821字)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5 22:02:23 +0800 CST  
@xu希惜 2015-04-25 23:00:59
支持
-----------------------------
多谢支持!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6 01:15:35 +0800 CST  


第八章 席卷吴会


兴平二年冬,曲阿宣告城破,刘繇出奔豫章,此役标志着孙策称霸江东所遇的第一块绊脚石已被清除,接下来要做的就简单了,取吴郡,收会稽,一切都将是顺理成章之事。

然而,正当孙策的事业蒸蒸日上之时,有人却坐不住了!他迫不及待地跳了出来,想要摘取本不属于自己的胜利果实。

此人便是袁术。

得知孙策击破刘繇后,袁术先是一阵惊叹——以弱胜强,那个黄毛小儿居然做到了!看来咸鱼也有翻身的时候啊!而后又猛然想到了些东西,于是他当即放下美味可口的八公山豆腐,开始颐指气使地下达了几道命令:

一、调丹杨太守周尚(及周瑜)返回寿春,另有它任;

二、命袁胤继任丹杨太守;

三、调吴景任广陵太守;

四、表孙策行殄寇将军。

其实,对吴景、孙策的任命都不过是一纸空头支票,袁术的目的无非是想以此为交换条件,把自己的堂弟袁胤安插进来,染指江东。

对于袁术公然抢夺胜利果实的恶劣行径,孙策却没有勃然大怒,而是选择了坦然接受——

反正地方是我打下来的,各级军政长官都是我孙家的旧部,区区一个袁胤,难道就能翻个天不成?

孙策默认了袁胤这个空投下来的丹杨太守,因为他觉得现阶段还不是与袁术撕破脸皮的时候,当务之急是挟大胜之势,继续扩大地盘,增强实力。

不过,在发动第二阶段的吴、会战役之前,有些事情还是必须得处理好的。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6 10:33:12 +0800 CST  
@方元图文 2015-04-25 10:21:46
顶~
-----------------------------
@含笑看吴钩2015 2015-04-25 12:14:31
方元兄周末好。
明白您的意思,正在开工写着,一会儿更新。
-----------------------------
@方元图文 2015-04-25 15:57:44
周未好~ 闲着无聊就来刷刷,挺不想看到孙伯符英年早逝来着!
-----------------------------
@含笑看吴钩2015 2015-04-25 18:07:41
那我就啰啰嗦嗦地讲多点孙策死前的事情,多让他活久一点,呵呵
-----------------------------
@方元图文 2015-04-26 10:50:24
可惜孙策一死,孙权守成有余进取不足,东吴彻底成了配角。假若小霸王不死,哪有张文远威震逍遥津!
-----------------------------

嗯,孙策死前就预言了孙权是个啥样的接班人,指望这个弟弟开疆扩土是不现实的,保住江东一亩三分地倒还靠谱些。而孙权的军事指挥才能也的确是其短板,这一点我也会不吝细写的。
发现还有一个规律就是,凡是孙权亲自挂帅指挥的战役(匡琦之战、合肥之战),东吴都打不好,凡是孙权委派大将打得战役(赤壁之战、夷陵之战),都取得了胜利。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6 11:15:59 +0800 CST  


【部曲私有化】

刘繇跑路后,丹杨境内还有不少他遗留下来的散兵游勇,这些人三五成群,或隐于市井,或匿于山林,若不妥善安置,将极不利于当地的稳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孙策明智地采取了宽大的政策——

所有刘繇、笮融之部属,凡主动投降者,一律既往不咎;乐意从军者,即刻免除全家赋税劳役;不愿从军者,亦不勉强。

这一政策可谓深得人心,自颁布后,很快好评如潮,反响极其火爆,许多刘繇旧部纷纷选择了主动投诚,一时间蜂拥而至,旬日之间,孙策便新得士兵两万余人,战马一千余匹。

而突然膨胀了数倍的兵马,今后应当如何管理呢?

孙策选择了一个当时最切实可行的方案——分赏给手下将领,以扩充其部曲。

“部曲”一词,《三国志》里经常会提到,那么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所谓的部曲,指的是汉代所沿用的一种军事编制,或者说是一种私兵制度。

其编制构成是这样的(类似于现代军队的班排连营旅师制度):

五人为列,二列为伙,五伙为队,二队为官,二官为曲,二曲为部,二部为校,二校为裨,二裨为军。按人数推算,一曲二百人,一部四百人,一校八百人,一裨一千六百人,一军三千二百人。

而所谓的私兵制度,指的是一种由个人或者家族自主招募、编训和调用士兵的军事制度。私兵制往往出现在中央集权程度不高或地方势力强大的历史背景下,它的主要特点在于某支部队被个人或者家族私自占有,成为带有家兵性质的军事武装,他们虽然在大方向上受到中央的控制,但有时也会因其拥有者与中央发生冲突而出现倒戈一击的情况。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6 12:27:56 +0800 CST  

过去孙坚的部曲中就有不少是带着私产性质的,其死后未被解散的旧部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属于私兵,到了孙策掌舵以后,无疑大胆地继承并发扬了这一制度。

他将新收的兵士分授给军功最为卓著的程普和韩当,以及亲信吕范,三将各得兵两千,马五十匹,另提拔蒋钦、陈武、邓当等人为别部司马(同样各自授兵)。

要说程普和韩当等人,自孙坚时代起就一直追随孙氏,可谓劳苦功高。孙坚死后,孙策尽管可以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口才去说服他们,但总归得给予适当利益的,说白了,他必须要让这几位中年汉子切身体会到,跟着自己继续干是有回报的,更让所有人对今后的日子充满希望。

总之,此举旨在提高军中将帅间的凝聚力,因而实属必要。

展开来讲,这同时也是一项极具前瞻性的举措。可以誉为孙策对日后东吴政权最突出的贡献之一。

他为原本存在于汉末潜规则中的私兵制扯去了羞答答的面纱,公开正式地打造出了一套具有东吴特色的部曲私有化+世袭领兵制。毕竟真正让程普、韩当等将领心动的,还是这一制度为其带来的高利益输送和高资源分配。

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对比同时期新生的蜀汉,便能看出其中的区别所在。

楼主 含笑看吴钩2015  发布于 2015-04-26 15:57:10 +0800 CST  

楼主:含笑看吴钩2015

字数:912398

发表时间:2015-04-06 22:0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22 22:37:57 +0800 CST

评论数:771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