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神话故事,还原真实历史——先古时期话沧桑

23、柘城朱襄
我们之前曾经说过,青丘国的氏族混乱,不仅仅只有涂山氏,还有有苏氏、彤鱼氏、血盟氏、防风氏等等。青丘地区的部落如此混杂,那涂山氏是怎样统一的呢?不外是安抚、融合、武力征讨和武力驱逐。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涂山氏也必然有了一支原始的军队。虽然在那时不能说成是军队,也就是战时这兵,平时为农而已。但其战斗力应是相对比较勇猛的。而凤族利用女娲在伏羲枕侧之际,不断扩大政治影响力,但所忽略的就是军事力量,也就是保卫本族的系统的武力的培养。因此出现了一个权力非常大的氏族,转眼被涂山氏驱逐的事。涂山氏即位后,其实是面临着大伏羲氏部落分崩离析,各自为政的局面。就算是中央氏和柏皇氏也并不是那第亲近了。
就在这段时间,中央氏,人本聪慧,得承职为女娲氏重臣,除继女娲之法,伏羲画图记事之外,便苦研不止,历十数寒暑,终强化结绳记事之术,中央氏以及数为始,发明出了数的量词,使所获之物为独得的,便称之为一,这就是数之量词的首数,进而所获之物为独得成双的,便称之为二,这就是数之量词的首数之进位,进而所获之物为独得为再二的,便称之为三,再进而所获之物为独得为双对的,,便称之为四,又进而所获之物为独得双对又双对的,加一个双数的,便称之为十。十为数,进而加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便得双倍为二十这就是计数之学的开始,乃是中华远古发明数量词语的起源,称之为中华第一位苦研数学的人。
这是一段传说,但看上去非常真实,在这中间,我们看到,在伏羲女娲之后,结绳记事之法终于得以发明,并且有了记数的方法。除此这外,中央氏似乎无意于中央部落事务的管理,竟埋首于数学和记事的方法的研究中。这表明,中央氏或者是已对如此混乱的局面灰心丧气,或者是被强势的涂山氏排除在了部落中央事务之外。
那柏皇氏呢?她经常深入各部落了解情况,特别是那些居住在靠近河边低洼处和经常有猛兽出没的地方,积极帮助他们做好各种防水灾,防野兽的措施,做到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她亲手帮河边的住户制作竹排和木船,指导住在经常有野兽光顾之地的族民用石头和木料建造坚固的房屋。她这种与百姓同甘共苦,还无私的帮助其他部落发展生产,重建家园,得到了各部落民众的广泛赞扬。这似乎和某一段历史有点像:三国时刘备进许昌后不也是在自家园子里开荒种田么?这是异曲同工啊。
在西边,被女娲除名的雷泽氏、燧人氏重新立族,在东边,有洛氏、葛天氏则拥立了女娲的第四子叔和独立为一脉。在南边,无怀氏等部族向南迁徙 ......很多现象表明夺位的涂山氏或许是真的孤家寡人。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7-12-10 14:06:26 +0800 CST  
23、柘城朱襄
我们之前曾经说过,青丘国的氏族混乱,不仅仅只有涂山氏,还有有苏氏、彤鱼氏、血盟氏、防风氏等等。青丘地区的部落如此混杂,那涂山氏是怎样统一的呢?不外是安抚、融合、武力征讨和武力驱逐。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涂山氏也必然有了一支原始的军队。虽然在那时不能说成是军队,也就是战时这兵,平时为农而已。但其战斗力应是相对比较勇猛的。而凤族利用女娲在伏羲枕侧之际,不断扩大政治影响力,但所忽略的就是军事力量,也就是保卫本族的系统的武力的培养。因此出现了一个权力非常大的氏族,转眼被涂山氏驱逐的事。涂山氏即位后,其实是面临着大伏羲氏部落分崩离析,各自为政的局面。就算是中央氏和柏皇氏也并不是那第亲近了。
就在这段时间,中央氏,人本聪慧,得承职为女娲氏重臣,除继女娲之法,伏羲画图记事之外,便苦研不止,历十数寒暑,终强化结绳记事之术,中央氏以及数为始,发明出了数的量词,使所获之物为独得的,便称之为一,这就是数之量词的首数,进而所获之物为独得成双的,便称之为二,这就是数之量词的首数之进位,进而所获之物为独得为再二的,便称之为三,再进而所获之物为独得为双对的,,便称之为四,又进而所获之物为独得双对又双对的,加一个双数的,便称之为十。十为数,进而加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便得双倍为二十这就是计数之学的开始,乃是中华远古发明数量词语的起源,称之为中华第一位苦研数学的人。
这是一段传说,但看上去非常真实,在这中间,我们看到,在伏羲女娲之后,结绳记事之法终于得以发明,并且有了记数的方法。除此这外,中央氏似乎无意于中央部落事务的管理,竟埋首于数学和记事的方法的研究中。这表明,中央氏或者是已对如此混乱的局面灰心丧气,或者是被强势的涂山氏排除在了部落中央事务之外。
那柏皇氏呢?她经常深入各部落了解情况,特别是那些居住在靠近河边低洼处和经常有猛兽出没的地方,积极帮助他们做好各种防水灾,防野兽的措施,做到有备无患防患于未然。她亲手帮河边的住户制作竹排和木船,指导住在经常有野兽光顾之地的族民用石头和木料建造坚固的房屋。她这种与百姓同甘共苦,还无私的帮助其他部落发展生产,重建家园,得到了各部落民众的广泛赞扬。这似乎和某一段历史有点像:三国时刘备进许昌后不也是在自家园子里开荒种田么?这是异曲同工啊。
在西边,被女娲除名的雷泽氏、燧人氏重新立族,在东边,有洛氏、葛天氏则拥立了女娲的第四子叔和独立为一脉。在南边,无怀氏等部族向南迁徙 ......很多现象表明夺位的涂山氏或许是真的孤家寡人。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7-12-10 14:07:13 +0800 CST  
再说祝融氏,自从在柏皇氏这里吃了败仗后,害怕来自中央部落的围剿,便全速全族反方向向东南开去。在路上,祝融氏听说了来自中央部落的巨变,才稍稍松了一口气。没多久,部族行进,来到了在柘城的朱襄部和太康的阴康部两部落的领地上。
朱襄氏为伏羲时诸侯。又号飞龙氏,称子襄。元郑杓《衍极》卷一《至朴篇》刘有定注云:“太吴之时,龙马负图出于荥河。帝则之,画八卦,以龙纪官,乃命飞龙朱襄氏造六书,于是始有龙书。”清雍正《河南通志》卷之49《古迹.陵墓》中有,“朱襄陵,在柘城县城东10里有朱堌,上有寺以守焉。”又见该志卷50《寺观》:“朱堌寺在柘城县城东10里,明建。上有朱襄陵。”在该志卷51《古迹.古城》中有:“朱襄城,在柘城县。按朱襄氏,伏羲之后。禅通纪,谓其都于朱,故号朱襄氏。”清光绪本《归德府志》卷33:“朱堌寺在柘城东10里,上有朱襄陵,故名。”
《柘城县志》对古天子朱襄氏的记载颇为详细:“有巢氏没,数阅世而朱襄氏立,于是多风,群阴閟遏,诸阳不成,百物散解,而果蓏草木不遂,迟春而黄落,盛夏而痁痎,乃令士达作五弦瑟,以来阴风,以定群生。令曰来阴,都于朱,故号曰朱襄氏。翻译古文,这就是一个传说:
朱襄氏在柘城时,正值恶魔作怪,常刮大风,飞沙走石,天干地裂,五谷不丰。朱襄氏心急如焚,决心降伏恶魔,为民除害。他召集士达、飞龙共商降魔之策。他们认为:恶魔乃邪恶之气,斜必畏直。最直莫过于琴瑟之弦,于是就决定造一把瑟来降魔。士达、飞龙忙着准备柘丝、良桐。朱襄氏命能工巧匠,精心制作了一把瑟。一日,黄沙蔽日,恶魔又来作怪。朱襄氏便携瑟登场,迎风而鼓,瑟声高亢激越,怪风渐息,天空彤云密布,立时大雨如注。从此百姓过上了平安无虑的生活。
传说中恶魔生成怪风,按今天来看,就是平地起的一阵龙卷风。龙卷风在平地起一般能维持的也就15-20分钟。而“瑟’在古代有形容茂密 。如:瑟彼柞棫(彼柞棫之木众多而茂盛)和明洁:瑟彼玉瓒,黄流在中。——《诗·大雅·早麓》的意思。《诗陈风》‘株林’,刺灵公也。至秦为柘城县”。柘城县为秦置县,先秦时名株。《后汉书郡国志》也证,“陈有株邑,盖朱襄之地”。《路史》上说:“朱襄氏都于朱(今河南柘城县)。”而当时的柘城遍地柘木,柘城也是因柘木而得名。但在当时“柘”字还未出现,故以“朱”代指“朱地”“朱野”,从而也将朱襄氏族崇拜的圣木称为“朱木”。柘城一名始于战国,当时属楚国。据《太平寰宇记》记载:“邑有柘沟,以此名县。”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7-12-10 14:07:58 +0800 CST  
“柘木”又名桑拓木:桑科植物,为我国历史上著名名贵木料。拓木油性大,生长较快,特别是当年的枝条,生长特别快。拓木叶在很多地方用于养幼蚕,所以称桑拓木。另具中药价值,有化瘀止血、清肝明目之功效。果期雌花被与小苞片同时增厚包围着瘦果。果实卵形,绛红色,多数集成头状花序。木材密致坚硬,可制弓。“弦”有系在弓背两端的、能发箭的绳状物。一件乐器可以制服龙卷风?那只是孔子为“礼”的需要罢了。实际应是古人认为有魔兽作怪,故此作了一些弓箭来射击。同时将民众迁往在柘城常见的柘树茂密的地方以避免龙卷风的侵袭。
刚来到柘城的祝融氏,也应是远远看到了这场龙卷风和朱襄氏部族应对风灾的过程。
《吕氏春秋·古乐篇》有一段记载:“昔阴康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阔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而宣导之。”传说中的“阴康氏”部落的先民由于生活在潮湿的自然环境之中,加上劳动繁重,所以不少人得了“关节不利”的毛病。《通鉴纲目》记载“阴康氏时,水渎不流,阴凝而易闷人,郁于内,理滞著而多重膇,阴康氏所以利其关节,乃制舞焉,治于华原”。“教民制舞”可视为中华舞蹈、健身祛病活动最早的源头。“理滞著而多重膇……”约略犹如今天山区的大骨节病,可以推断:塔坡遗址就是阴康氏部落当年活动的主要地点之一。为了对付这种疾病,“阴康氏”部落的先民发明了一种“摔筋骨、动支节”的养生方法。所谓“大舞”,实际上就是一种类似于气功导引的养生方法。其基本作用是宣达腠理、通利关节,达到散瘀消积、保持健康的目的。
祝融氏来到此地,见到这样的风灾和人民患病的场景,知道这不是一个可以养人的地方。所以还要往东迁徙。问题是朱襄氏和阴康部会放自己过去吗?于是祝融氏和羲叔派人与两部落进行了谈判。从史书上看,我们仍然可以确定的是,那时候的人们是有歌有舞的。相信在一个有石琴、石瑟和舞蹈的宴会中,三个氏部的首领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了和谈。”
文献中的记载 古瑟与后世瑟在定弦 演奏方面是不同的 古瑟采用五声定弦法 故瑟无弦 虽师文不能以成曲 故叩宫而宫应 弹角而角动 此同音之相应也 其于五音 无所比 鼓之 二十五弦皆应 此不传之道也,少数民族在歌舞活动中 仍然保留着“弓琴”这件古老的弹弦乐器。“从丝附木,琴瑟之像也。”即以丝弦张附在木器上的象形。因此可以推知早在甲骨文产生之前,古瑟已具雏形,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我国最早的弦乐器是捕猎工—箭之弓—从而在“弓”基础上发展成为“弓琴”从甲骨文的角度认为,“弓琴”是我国弦乐器的唯一的源。琴瑟等都是从“弓琴”发展而来。
清末学者俞樾引《礼记·礼器》中:“松柏之有心”:“朱,木心也,而非赤色之义。”《释名·释形体》中说:“心,纤也,所识纤微无不贯也。”故知心有纤细之义,物之纤锐者为心。祝融氏安全地通过柘城和太康,继续向东而去。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7-12-10 14:08:58 +0800 CST  
24、祝融东迁
祝融在安全通过朱襄氏和阴康氏的领地后,还是继续一路向东去。在通过今天山东南部后终于来到了江苏北部徐州一带和苏鲁交蜀一带。在那个地方,祝融氏惊奇地发现,这里并非是无人的荒地,而是早有人类在些生活。祝融氏之前从未听说过这里是大伏羲氏族的下属部落,于是谨慎地派人去与之交涉,希望他们可以容纳自己的部族在这个地方定居。只是当交涉的人回来后回答的是当地的部族拒绝接纳祝融氏。那么是怎样的人群定居在这一带呢?
在公元前2230年,黄帝和蚩尤在涿州大战。蚩尤就是九黎族的首领。就如同伏羲并非只是一人,黄帝亦是,蚩尤也是一个部落首领的长期称呼。只是以蚩尤相称呼。
九黎部落原本并不在徐鲁一带,从女娲“造人”之后,为嫟与婼。嫟与婼是女系,来源于桑若。桑若在上古东夷人称桑、扶桑、穹桑;中原河洛(雒)地区称建木、扶木、婼木、表木;西羌称若木、榑木、榆木;北狄称扶余等。嫟属于以桑蚕经济为特色。桑若就是像桑的样子。也验证了扶桑,太阳神木。即与九黎的关联。
蚩尤,就是上古时代这九黎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骁勇善战,相传蚩尤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而“蚩”就有蚩虫。蚩,蚩虫也的意思。
蚩尤作为部落联盟首领,东夷人方阳夷、风夷中的黑蛇支。这一支本作儵(音速即黑蛇或玄蛇),也和修、攸、即帝修、帝尤、帝攸或帝儵。同时又是女娲黑虎族。这黑虎族就是远古时的苗裔。是黑蛇黑虎部族。古代“阚”即虎,尤阚合文又作虎儵(音速或育),黑蛇,黑虎部族又作虓(音哮),这就是九黎族的来历。九既是蛇,又数九,因之又名九黎氏、九黎族。蚩尤发展了伏羲上元初历,在多水地区建立天文中心,在居邑筑城(干打垒),有城、有廓有祭祀中心。内城为京,外城为邑。有宫有郊,有台有坛,有圜有潬(善)。蚩尤还发展了耕稻作,发展渔业。畎夷在沉积平原的沙壤土上耕作,发展为九黎八十一兄弟氏族联盟。黎者,黍稻犁耕,遍布九夷,故名九黎。蚩尤在北方建立的黎国(冀国)是三苗九夷的统一联盟国。
畎夷,古戎人的一支。即说是畎夷才是这块土地上的原居民,后来九黎族迁移到此,就和畎夷人融合在了一起,以蚩尤为首领。而现在,祝融也率领着族人来到了这块土地上。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7-12-11 21:17:27 +0800 CST  
昭二十九年《传》:“(少皞氏)世不失职,遂济穷桑。”(《帝王世纪》曰:“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则少皞氏东渡过河后所邑之穷桑,即今山东省曲阜市)少昊氏原先应该也不在山东,否则为什么要用“济”字?就是因为少昊氏原先不在山东,所以才需“济”,渡过黄河,然后建都穷桑(即曲阜)!少昊跟祝融重有关,最早东征爆发的祝融族,因为能继“太昊之德”,故名“少昊”。
关于少昊的生平在四代后还会再说到。在这里,我们看到祝融族是靠“征”才得到了这块土地上的统治权。在得到这块土地的统治权后,祝融将自己部族的名称换成了“重黎”和“羲和”。
太阳的朝升夕落,使人类祖先得以建立起东、西两方观念。祝融是火神即太阳神,重为东方太阳神,黎为西方太阳神。上文论及重,从人、从东(在初或从申),为东方观念人格化后的神名。而《说文》: “耆,老也。”,《史记·卫将军骁骑列传》“迟明”,索隐:“黎,黑也。”。表明重黎在观测太阳时期开始出现。
《传》曰:“重即羲,黎即和”,也就是“羲和”是重黎的新称呼。羲,根据隶定字形解释。会意。从羊,从"禾戈",从丂。"羊"本指羊或羊群,引申指"羊群跟人走"、"羊顺从人意"。"禾戈"表示"庄稼像军队方阵那样排列整齐"。"丂"指"经历风雨"。"禾戈"与"丂"联合起来表示"排列整齐的庄稼在风雨中成长"。"羊"与"禾戈丂"联合起来表示"风雨中的庄稼顺着人意生长"。本义:春夏季节庄稼顺着人意生长。
像军队方阵那样排列整齐。这个信息明白显示:融氏在征服这块土的时候,并没有如果以前一样依靠放火,只是将部族和军队排成方阵,强行向九黎部族中突入。从未进行过战争的九黎部族怎会经历过这样的阵势,在数次冲阵不成之后,就退出了自己生存的土地。作为战胜和占领者的祝融氏知道不能依靠武力来统治,于是发展从大伏羲氏族中学到的农耕等能力,开始在这块土地上种地,狩猎。并且开始人工养殖一些动物。九黎部落的人们看着祝融部落这样定安定定的生活,于是逐渐从逃亡中又回到居住地,服从于祝融氏的统治。《魏元丕碑》“彝戎宾服”,彝即夷。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7-12-11 21:18:08 +0800 CST  
《说文》:“亥为豕,与豕同。”段注:“二篆之古文,实一字也。”《论衡·物势篇》:“亥,豕也。”《吕览·察传篇》记有“三豕”即“己亥”之故事,均可为证。《古本竹书纪年》及《山海经·大荒东经》并作“王亥”。《史记·律书》:“亥者,该也。言阳气藏于下,故该也。”《释名·释天》:“亥,核也,收藏万物”,与杜注“蓐收”义同。亥与豕古本一字,豕、耆、黎、夷,段玉裁并系于十五部,故例得通转。所以说,蓐收和黎也是一神之分化。又因为亥与豕古字同,所以西方神(兽)除了大家都知道的西宫白虎外,还有封豕。可见祝融氏在这里开始了人工养殖猪。于是家猪就从这里开始了。
确定的是祝融在和九黎部结合之后,一个新的部族“羲和”族从东方诞生了。并且将伏羲的四时和四季运作进行了发展:出于对时间的需要,从太阳照射物体的影子,开始刻度,出现最早的天文观测。于是,出现了上文论及:重为东方太阳神,其职责为护送太阳由扶桑树上达天空,其运动方式为垂直上升;黎为西方太阳神,其职责为迎接太阳由若木(或细柳)下潜地底,其运动方式为垂直下降。用日出方向确定春分、秋分,用测日影确定夏至、冬至……
虽然部族安定了下来,可是反抗中央部落篡位者的斗争尚未完成,祝融部落,也就是新的羲和部落不再单打独斗,开始地利之便,和位在山东的女娲第四子叔和联合。于是,华夏大地开始显现出了另外一幅图景。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7-12-11 21:18:30 +0800 CST  
25、康回之战
有很多的著作中都将共工说成就是康回。在之前的历史中,经记载的已经有了共工与祝融之战。之后还有康回与女娲之战以及颛顼与共工之战。我们在之前已经解释过这三次战争为独立的三次争战的记载。
《尚书·尧典》郑注:“共工水官,其人名氏未闻。”既然“共工名氏未闻”,那么,王逸释“康回”为“共工名”的依据何在,大家不得而知也。
汤炳正、李大明等释“康回”为“奸邪”,指德性,《诅楚文》谓楚怀王“康回无道”;又认为屈原于此“以德性代人名”,故而《天问》中的“康回”是指“共工”。既然汤、李等认为《诅楚文》中的“康回”是谓楚怀王“无道”,那么《天问》中的“康回”可能也是谓楚怀王“无道”啊,怎能认为《天问》中的“康回”就一定是指“共工”呢?故汤、李等之释仍有不足之处。
吉城《楚辞甄微》:“‘康回’即《尚书·尧典》中的‘庸违’。郑注:‘共工水官,其人名氏未闻。’王逸之说非也。回、违,古通。《诗·大雅》‘厥德不回’,《毛传》‘回,违也’;《左传》‘晏子曰:君违德’,《论衡》引作‘回德’,皆其证。‘庸’,古或作‘康’。《诅楚文》‘康回无道’,董释‘康’为‘庸’。《史记》:‘共工善言其用辟。’共工言善行辟,故曰‘庸违’,或曰‘康回’”。
伏羲氏木正共工氏康回嫡传子孙。共工氏因主持天表而称为康回。“回”是灵台方坛。康上为牙璋,中为玑盘,天竿两侧四点为圭度,即八卦历度。从这条记载看,康回应是因为共工原是主持了天齐建木 而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康回。
在中央部落发生大乱,凤族被驱逐,涂山氏取代开始执权,大伏羲氏族各部落人各为政,于是,共工氏的康回认为时机已至。开始发动族和训练的军队向南征讨,共工氏和由涂山氏自己给自己配上的“女娲”氏的一次大战一触即发。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7-12-13 13:34:49 +0800 CST  
听闻共工氏康回率军来袭,涂山氏也只得先将意图复位的女娲的诸子放在一边,先行移军对付康回。涂山氏领军急进,终于在今山西南部截住了康回的族军。
传说中的故事是这样的:康回是冀州地方出现的一个怪人,生得铜头铁额,红发蛇身,是一位天降的魔君,来和人民作对,史书上又把他叫做共工氏。他那一邦的人熟悉水性,与人打仗总用水攻。女娲氏运用她的七十种变化,到康回那里打探了一番,回来后就叫众多的百姓预备大小各种石头两万块,分为五种,每种用青、黄、赤、黑、白的颜色作为记号。
又吩咐预备长短木头一百根,另外再备最长的木头二十根,每根上面,女娲氏亲自动手,都给它雕出一个鳌鱼的形状。
还叫百姓再备芦苇五十万担,限一个月内备齐。又挑选一千名精壮的百姓,指定一座高山,叫他们每日上下各跑两趟,越快越好,又挑选二千名伶俐的百姓,叫他们到水中游泳泅没,每天四次,以能在水底潜伏半日最好。
女娲氏运用神力,传授他们一种秘诀,使那二千百姓欢欣鼓舞,认真练习。女娲氏又取些泥土,将它捏成人形,大大小小,一共捏了几千个。
刚刚准备完毕,康回就率部来攻,故技重施,洪水开路,女娲氏就叫百姓将五十万担芦苇先分一半,用火烧起来,化为灰烬,又叫百姓将烂泥挖起来和草灰拌匀,每人一担,向前方挑去,遇到有水的地方就填上,女娲氏在后面运用她的神力,只见康回灌过来的水都倒灌回去。
在山西和河北地界,出产煤。所谓铜头铁臂,无非是在脸上用煤灰涂黑,看着非常可怖。而红发蛇身,就是用当地的褐土披发,在身上缠有蛇。从此我们知道,康回此次出战是做了相当的准备的。而涂山族也是为战争作了准备的。跟据当时石镞、石矛的特点,在兵士的身上抹上泥和灰,自然可以有抵挡的效果,因为不能靠近人的肉身。康回率军而来,自然是想一鼓作气,首战得胜。于是催动族人和军队筑坝放水,然后军队就越过水淹过的地方向前进攻。未料涂山氏早有所备,利用当年女娲抵抗洪水积灰的办法,一面筑坝拦水,一面筑就大大小小的圆坑,使康回的水淹被限制住了。当水到一定高度,坑中的水又被填平而溢出的时候,就形成了洄流。康回未曾预料到有这般方法,在水势洄流后只得退往一座山头驻扎。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7-12-13 13:35:27 +0800 CST  
既然用计不成,康回决定强攻。他自信自己的军力胜于涂山氏。但强攻的军队碰上了抹了泥灰的军人,手上的石镞,石矛等纷纷失去了作用,胜败如何,自是一目了然。
女娲氏立即吩咐那一千个练习泅水的百姓:“康回这回退去,必定拣险要的地方守起来,他一定在大陆泽,和他的老家昭余大泽一带躲起来,那里他筑有大堤,为防他决堤灌水,你们一去遇到有堤防的湖泽,就用我为你们预备的木头在湖的四周先用四根长木一直打到地底,再用几根短木打在旁边,他就决堤不动,因为大海之中,鳖鱼最大,力也最大,善于负重,我已经到海中与海神商量好了,将几个鳖鱼的四足暂时借用,所以那木头上刻的,不但是鳖鱼的形状,它的精神也在里面。”这些人听了欣然前往,女娲氏又带了二千个跑山的百姓,携了缩小的土偶、石头等物,一路赶去,在大陆泽和昭余大泽彻底击败康回,康回逃跑时遇到那二千个久练长跑的人如何是对手,居然被生擒。部众将康回擒来献给女娲氏,女娲氏历数他的罪行,下令斩首,咔嚓一刀下去,却不见有血冒出来,但有一股黑气升到空中,原来康回也有些神通,化作一条黑龙蜿蜒逃去。
鳖鱼的四足,以前在女娲篇中就有提到,是如同鳖鱼足形的石柱。涂山氏让军队做成的就是在水坝底用垒石加贺,使坝体不易受破坏。山西省中部的太原盆地在早更新世时是一片汪洋大泽,进入历史时期湖水南泄,在介休以北,平遥、祁县、太谷以西,文水、汾阳以东形成一个残留的湖泊,即昭余祁,昭余祁又名大昭,最早见于《周礼·职方》:“并州,其泽薮曰昭余祁。”《尔雅·释地》
由于太原盆地是断陷盆地,于是那时的军队在昭余祁贸然仰攻,结果就是被淹死。而涂山氏反攻时运用的就是先加固坝体,不使水淹。然后用两千军士百里奔袭,绕过湖盆,径直从背后攻上了如同要塞般的坝体。
史书上有载:康回这才惊慌起来,顾不上慌乱的百姓,急急忙忙带了几个亲信逃到船上,向大泽逃去。但是女娲那一千泅水的百姓蛟龙一般拦住了大船。康回看船走不动,就想跳到水里逃走,可惜那么多人根本没有给他逃跑的机会,几乎是在瞬间,康回就被抓住了。康回被抓住后,涂山氏应是吸取了之前视融氏在女娲命令下放虎归山的教训,于是女娲氏历数他的罪行,下令斩首,咔嚓一刀下去,却不见有血冒出来,但有一股黑气升到空中,原来康回也有些神通,化作一条黑龙蜿蜒逃去。
康回被杀,这是有载的第一次斩首之刑,在远古也就涂山氏有此刑罚,因为他们的后代在大禹涂山大会时又一次实施了斩首弄,那次被斩首的是防风氏。
而所谓黑气,应是涂山氏在杀了康回后,随即用火将其身体焚烧火化了的结果。首领被杀,部族如鸟兽散,康回的儿子后土和后卿勉强收融了战败的一些部族,往东投靠了女娲的后人,而另有一部则被涂山氏收编,在一个叫强良的人带领下,成为了一支悍军。
康回一战,涂山氏获胜,但涂山氏战胜等来的不是天下安定,而是来自东方女娲后人“平叛”的招讨。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7-12-13 13:35:49 +0800 CST  
26、寻找帝俊
且说涂山氏在昭余祁一战获胜,见北方共工一族已被讨平。正想着此战当能慑服天下氏族安静臣服。不想东方不宁,已是有人拉拢部族和军队,竖起了讨妖的旗帜,正一路向着凤城而来。待族人打探回报,来人自称是帝俊,或为伏羲女娲后人。且此次攻来的不再是一个部族,而是多个部族的联军。涂山氏一惊,部族联军,这是他之前从未遇见过的,不过既然来了,总是要应对的,于是也催动部族和军队东向抵敌。
那么来者帝俊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帝俊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一个谜一般的神性人物,他的事迹既不为正史所载,也不为诸子所传,只见于《山海经》之中,尤其集中反映在“大荒”、“海内”两经之中。为明白帝俊的来由,我们还得回到伏羲末年说起。
首先我们了解到,后来伏羲氏复位的嬟移出生地在泌阳,即河南省驻马店市确山县西。而罗奉十六年,伏羲迁居于泌阳盘古山(今河南驻马店市确山县西)。这太巧了吧。查阅河南省地图,确山县在驻马店市以南,往西即是泌阳县,从确山和泌阳两县县交之地直线往北,就是驻马店市遂平县。于是我们又想起了伏羲和女娲分封时的另一个氏族——无怀氏。无怀氏被封在了裴城,就是今天的遂来县。神一般的巧合让我们又一次翻阅了无怀氏的资料:
宋 罗泌 《路史·禅通纪三·无怀氏》:“ 无怀氏 ,帝 太昊 之先。其抚世也,以道存生,以德安刑……当世之人甘其食,乐其俗,安其居而重其生。史料载:无怀氏也是燧人氏风姓的一个支脉,是大伏羲氏族的一个比较大的部落。
由此我们得出两个信息:一是无怀氏部族的生活比较安定;二是无怀氏是风姓。
然后:在河南省驻马店市当地有这样的一个传说:五龙氏是古代神话传说中人物。自人皇已后有五龙氏,五龙氏,兄弟五人,并乘龙上下,故曰五龙氏也。五龙氏兄弟五人,老大叫皇伯,老二叫皇仲,老三叫皇叔,老四叫皇季,老五叫皇少。5人共同治理天下,各治一方。乘坐五条飞龙,往来巡视,推行无为而治的方针。人皇是伏羲,也就是说如果把这个传说推演成历史真实,我们在这里惊讶地发现,伏羲的子女变成了五个。据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记载:“自人皇已后,有五龙氏”,注曰:“五龙氏,兄弟五人并乘龙上下,故曰五龙氏也”。张陵《廿四治图》所说的“伏羲造天地,五龙布山岳”又云“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五姓同期。俱驾龙,号曰五龙。伏羲有四个孩子,这在之前所述中是确定的,且皆为女娲所出。那么这第五个子女是怎样的来由?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7-12-16 16:22:26 +0800 CST  
查阅无怀氏族历史,伏羲之时,人们以弇兹氏为人类始祖,以这位“母”神作为人类的始祖神和精神领袖。这时,伏羲追溯到更加遥远的“燧人氏”,以燧人氏为人类最早的始祖。封燧人氏为“风皇”,立庙祭祀。后来,人们在燧人氏旧地一带燧人氏旧址寻找确认了一个 “燧人氏”的传世后人的部落,这一部落就是史上所说的“无怀氏”。这个部落的人们再用燧石打造了一把斧子,用来象征燧人氏的传承,代表着“燧人氏”具有人类始祖的至高无尚的地位,具有至高无尚的权力。这把精神权力象征的“斧子”授予这一“燧人氏后裔”部落,这一部落在燧人氏时代从此担当对人类始祖“燧人氏”祭祀的责任,这一部落也称为“斧燧氏”。从此,“钺”这一实用工具,演化成了权力象征的物件,进而成为了政治权力的象征。
“无怀氏(斧燧氏)”后随伏羲举族南迁,从流峪(古流沙)翻越秦岭,到今商洛一带,才停留下来,但没有继续南迁。此后不再使用无怀氏或斧燧氏这一族名,而是以“雒”为族名。雒本是一种鸟,这种鸟原本就是这一族的图腾,还是到了商洛一带新发现的,不得而知。无论怎样,从此,在7000余年前,一个新的族称雒族便产生了。
无怀氏在历史上除被封为“风皇”外,在裴城地区的无怀氏实际已以“雒”为族名。与“风姓”无关。那无怀氏后来又怎么又成为风姓了?我们找到了另一个古老的姓氏——妊姓。《左氏春秋》中载,妊姓为伏羲氏风姓后代。妊姓起源于远古母系氏族女子的妊娠。《通志•氏族》说:“妊作壬”。也就是说,壬、妊古时通用。《说文》注释:“壬,北方,阴极阳生,龙战于野,人怀妊之形”。这说得够直接的了。就是说伏羲晚年婚姻出轨,“龙战于野”,和无怀氏的一个女性妊姓女子有了孩子。这个孩子之后就养在子无怀氏族中,接着赐封整个无怀氏为风姓。后凤族篡位,涂山氏夺位,为免杀身之祸,孩子的妈就将孩子改为妊姓了。就上述五兄弟之记述来看,这个孩子应是男性。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7-12-16 16:23:06 +0800 CST  
近代在春秋薛国墓出土的铜器《薛侯盘》铭文中发现。从而找出了母系“妊姓”的源出之地,破解了郑樵“妊,未详”之谜,证明薛国妊姓,出自6000多年前的母系东夷太皞伏羲时期,不是出自距今4704年前的父系黄帝时期。这个铭文“妊”姓,也为妊奚氏族众多的分支姓氏,找出了他们的根祖发源地,在今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驻地北六公里处的古奚邑。
任姓的源出地是济州任城(今微山县仲浅古任城)、祝城(今肥城县南古祝城),地下出土遗物,都是东夷大汶口、龙山文化,古祝国和任城的附近古邿国出土铜器铭文,记载其国姓氏,也是6000多年前的母系妊姓。很明显,古老的东方妊姓,其后裔分支姓氏,在父系黄帝时期,如《史稿》所说,归属了黄帝,成了非血缘关系的黄帝任姓后裔,可能占多数。据此,母系妊姓及其父系以后的任姓分支姓氏,从母系血缘世系分析,绝大多数任姓及其分支姓氏的源头应起自东夷大皞(帝俊)、禺号、番禺、奚仲。
《海内经》:“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
两相对照,帝俊为妊姓,当是确凿无疑。史载,嬟移生于公元前7685年,所谓女娲二十二年。往前推22年或21年。我们可推知,伏羲的第五子“皇少”在其21岁或22岁时有了女儿。而从上古神话“巫妖大战”来看,帝俊又是在涂山氏族期间的。我们至此合理推测:帝俊实有其人,是伏羲与无怀氏的一位女子的孩子。帝俊十六岁时,凤族篡位,大约两年后,涂山氏夺位,杀伏羲长子羲仲。伏羲第二子羲叔和祝融氏起兵攻伐失败东迁。而帝俊在那段时间则被无怀氏保护起来,改姓为妊。又四年,帝俊22岁,生女儿嬟移。在此期间,涂山氏与北方康回大战。趁着涂山氏未暇南顾,也有被清族危机感的无怀氏将帝俊送往了今山东西南部,那里正是祝融东迁后的根据地。就无怀氏看来,帝俊在祝融氏和羲叔那里更安全。而此时由于女儿还小,嬟移就被留在了无怀氏那里,或许此时帝俊的母亲和妻子都在,还可以抚养幼小的女儿。
又过了几年,在帝俊身边,已经有了数支部落的联合,帝俊觉得时机已到,于是准备发联军夺回父母的首领之位。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7-12-16 16:23:26 +0800 CST  
27、帝俊之国(1)
帝俊或者叫妊俊初来到祝融部,也就是新的羲和部落的时候,可以想见,是一个一名不值的新人。当然,基于他伏羲血脉的传人和无怀氏族的介绍,对于整个部落尊敬的上任首领的后代,祝融还是予以了应有礼遇和待遇。“俊”的形状甲骨文画的是鸟的头,猕猴的身子,一只足,手里似乎还拄着一根拐杖。而俊的本义是“顶级人才”。引申义是“才貌超群”,“千里挑一”。可见妊俊在来到祝融部落后,就发挥出了其超高的才华和出众的能力。博得了部落人众的喜爱。位于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南2公里处的天台山上有帝俊的石像,当地人称为石祖像。
但是在羲和氏族的内部却发生了分化。神话故事中说伏羲的儿子羲叔是黑龙帝,派遣去开发幽州之地。又有神话故事说黑龙帝因为喜欢练武,而祝融氏故意篡改了黑龙帝用来练武的石碑,导致黑龙帝走火入魔筋脉暴张而死。而在电视剧《远古的传说》中则说是黑龙帝虽然是伏羲的儿子,花神催动着火神祝融杀死了作恶多端,涂毒生灵的黑龙帝。
从神话传说中,我们发现,羲叔很可能是死了,并且就是为祝融氏所杀,然后推说是去经营了北方,以掩人耳目。至于为什么盟友间要互相残杀,我们从神话传说的故事的细微处发现:羲叔在部落安定下来以后犯了两个错误:一是急于反攻,因此不仅自己不停歇地练武,练文,并且很可能将族人比较大规模地组织起来进行了军事化训练导致了民怨,也极不利于与原九黎氏的融合与团结。这一点,与刚安定下来决定先稳定,先休养生息的祝融氏是反其道而行了;第二、由于长兄故亡,羲叔作为第一顺位继承者,很可能急于回凤城中央部落接位。而祝融氏在在帝俊到来之后,对于大伏羲氏族的继任人可能有了新的由年轻人接位的想法。有可能的情况是,祝融氏在快要去世,由新人接替掌握氏族的情况下感到自己在世尚可在多方面压制羲叔;而新人是无论如何压制不住既是元老,又是领袖继承者的羲叔的。因此为了部族的稳定,老祝融氏在临去世前终于动了杀心......
新祝融氏首领继承氏族位后,为表示对大伏羲氏的尊崇,也是为了给羲和氏族全体竖立一个团结的目标,在部落的北角,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驻地北六公里处的古奚邑给了妊俊一块属于自己的封地。并在不久后,将部落中美丽的女子嫁给了他。我们不清楚女子的具体姓名,但出于羲和一族,于是从古至今都说她叫羲和姑娘。
《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有一种解释说, 在甲骨文中,甘字字形为“口 ,它与《说文》所录的古文“丹”字字形口完全相同。所以我以为所谓“甘水”本应是“丹水”。《广雅》:“丹,赤也。”太古名“渥丹”。《尔雅·释地》:“距齐州以南,戴日为丹穴。”——日出之地,古代称作“丹穴”,我认为“丹穴”正是指火山口穴。至于所谓“丹水”,《水经柱》说:“有赤气,故名丹水。”“丹水,犹赤水也。”(《楚辞·惜誓》注)“赤水宜丹。”(《淮南子·地形训》)故我认为,《山海经》中与太阳有关的“丹水”,恐怕是指赤红、流动、沸腾的火山岩浆河。羲和之国在岩浆河之间?有点恐怖!显然有些牵强。但这个解释让我们有了另外一种考虑——地热泉!也就是温泉!
在帝俊活动的枣庄市附近,我们发现的确在枣庄市有众多的温泉,且众多的都是硫磺泉。比较著名的是仙坛山温泉。硫磺泉是由地壳里面的岩浆作用或是火山爆发时产生的。因为火山爆发后,就变成了不会再爆发的死火山了,但是地壳运动高起来的地面,地底下还有没冷掉的岩浆,就会不停的冒出热气。如果热气很集中,再加上有缝隙的含水岩层,就会因为热变成了高温的热水,而且还会有蒸气。 浸这种温泉能够止痒、排毒及解毒,所以是治疗慢性皮肤病最好的方法,而且还有软化皮肤角质层的作用。这即是甘水。生长在温泉间的羲和这所以美丽,应与此有关。白天的时候,姑娘在温泉中洗澡,太阳照在温泉的水中,在古人看来,这就是在洗太阳了。太阳在洗澡,所以有热气冒出。而太阳光打在水面上形成折射,有了十个在温泉附近的光斑,于是就有了生十日。而羲和一族,前面提到过,是祝融氏与当地九黎族的融合,对太阳及光照和暑寒有一定的研究和崇拜的,在人们看来,羲和姑娘就生了十个太阳,当上了太阳的母亲。
不久,妊俊娶到了他的第三任妻子:常羲。史载:黄帝部落打败青帝,炎黄会盟于晋,杀蚩尤于解,追逐羲和部落、常羲部落和娥皇部落与四面八方,形成今日华夏之版图。因此常羲与羲和不是同一位女性。《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我们来看一段关于杭州西湖三潭映月的记载:“三潭印月”能看到32个“月亮”:三潭印月是湖上赏月的极佳去处,岛南面的湖面上有三个石塔鼎足而立,塔身中空,有五个小圆孔。每逢中秋,皓月当空,人们在中空的塔内点上灯烛,洞口蒙上薄纸,烛光外透,这时塔影,云影,月影融成一片,烛光,月光,湖光交相辉映,呈现出“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的绮丽景色。“三潭印月”因此得名。民间流行“32个月亮”的说法:灯光透过5个圆窗的薄纸,恰似5个圆月,影子倒映水中又是5个。这样每个塔连孔带影就“生”10个圆月,再加上天上的圆月和倒影,一共有32个圆月。
这就是常羲之“生十二月”。
《山海经》说:“有女和月母之国。……处东北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短长。”就是说的这个意思。东北方在时间上相当于一年岁末,对一个年段来日月运行情况进行累计,设置闰月(初代闰月都设置在岁末,叫十三月),使日月行次实现同步,这就叫“使无相间出没”。
阴阳合历方便百姓使用,据阳历的节气务农时,据阴历的月相知时日,但是却有一项很麻烦,就是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周期参差不齐,不可公约,太阳公转一周大约需要365天,而月亮绕地一周则大约28天,一年包含十二个月还余10多天,如果不加调整的话,过不了多久就会导致季节和月份发生巨大的错位,比如说2012的惊蛰在二月,过几年可能就到了三月,这就是日月运行不同步、阴阳不齐导致的。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置闰,即每间隔几年(三年)就在一年十二个月之外增加一个月,这个月就叫闰月。说到这里,就可明白女神常羲为什么叫“女和月母”了,因为常羲负责制定阴历月份,因此她必须保证阴历月份能够与阳历的季节相协调,也就是说调和阴阳,所以以“女和”为名。
帝俊娶了羲和和常羲为妻,实际更多的是政治联姻。这南就南联祝融氏、羲和族;东联常羲族以及与常羲族相往来的部族,为自己积绪实力。
而常羲所做的工作,实际是观察月亮,创立节气,帮助百姓务农守时,同时通过对太阳和月亮的观察,对寒暑和天气有一定的掌握,可以保进增加农务收成。也可以在农闲时练兵,增进帝俊部落的综合实力。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7-12-19 21:16:18 +0800 CST  
28、帝俊之国(2)
祝融和康回对中央部落的两次进狼都以失败告终,这让帝俊对中央部落的实力还是有所忌惮的。因此在有了羲和部落和常羲部落的联盟以及农业的逐步恢复和发展后,还是相应地感觉到实力的不足。在付出一番努力后,羲和终以联姻为条件,取了他的第四个妻子—皇娥。
《大荒南经》中说:大荒之中,有不庭之山,荣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有渊四方,四隅皆送,北属黑水,南属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渊,南旁名曰从渊,舜之所浴也。
有记载说: 山东任城人皇部落,名曰有任氏,首领称皇,任姓,号称”人皇“,娶妻于有虞氏,名曰皇娥,是为皇后。娥皇来自于姚姓的有虞氏部落。
姚氏从兆,即占卜时用火灸龟甲或是牛骨,使之爆出裂痕,再根据裂痕的形状——兆来判断吉凶,有虞氏就是以桃为神树,将姚作为了部落的命名。因此皇娥姓名为姚皇娥,或者叫姚娥。在姚姓有虞氏部落,他们的图腾是三身鸟。三身鸟据考证是花冠皱盔犀鸟。
雄鸟前额栗色,并沿头顶中央向后延伸至枕部以后变宽,羽冠亦为栗色,其余头、头侧、脸、前颈、颈侧和上胸白色,微沾皮黄色。后枕往后的整个后颈和体羽黑色,并富有金属绿色或紫蓝色光泽,尤以后颈、肩和上背较明显。尾纯白色。喉囊皮肤亮黄色或橙黄色,其上有一宽的黑色横带,通常横带在中部断裂。
雌鸟尾白色,其余体羽黑色,亦具和雄鸟一样的金属绿色或紫蓝色光泽。喉囊皮肤亮深蓝色,其上亦具一道黑色横带。
虹膜雄鸟橙红色至血红色,眼周裸露皮肤暗红至砖红色。雌鸟虹膜褐色或灰褐色。嘴象牙黄色,基部缀暗橙红色,雌鸟嘴亦为黄色。嘴缘有细锯齿状缺刻,上嘴基部有一较扁平的盔突,其上有6道皱褶隆起,形成“皱盔”。嘴基两侧各具数道斜形雕纹,脚绿色或石板黑色。因其形状像一个头却有三个身子,因此称为“三身之鸟”。有虞氏的图腾即是以花冠皱盔犀鸟为图腾的部落。而从这种鸟本身的习性的分布地域,我们认为有虞氏部落并非是本地的部落,而是从南方迁徙而来。史载,大禹的身高是九尺一寸,大约是今天的一米七二;而舜,也就是姚重华的身高是六尺二寸,大约只得今天的一米一五左右。 因此有虞氏是比较典型的远距离从南方迁徙而来的人。但此时有虞氏已经有相当的实力。史载:有虞氏源于东夷少昊白虎部水伯天吴氏,天吴氏也称天虞氏。天吴或称帝吴、大吴、吴回、吴雷、有虞回、康回”。它“龙兴”于济水1流域,有虞氏集团六个邦国(邹、辕、邿、遂、缗、虞)也都集中在古济水中下游流域或附近。与姚姓有虞氏的联姻,对于妊俊来说,等同于争取到了七个氏族的支持。
不庭之山也就是今天山东省的大洞山。借一篇游记中的文字: 登山北望,漫山漫岭全是盛开的桃花。一簇簇,一丛丛,红光灼灼,晶莹璀璨,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把整个山坡都照得热气腾腾,更兼那游人踏青,“人面桃花相映红”,美不胜收。大洞山历史上确有一茱萸庙。从山脚下散落着一些碎石碑上,可知该庙香火曾十分繁盛,后因战火而毁。现古遗址前还有一株古银杏树,华发苍颜,姿态丰伟,其树干要三人才能合围过来。而大洞山的别名就是有名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山。至于荣水,就是位于大洞山不远处的濮水。古文中有“东流经县北至滑县东南,此下又分为二:一支经山东东明县北,称北濮水,东北至鄄城县南注入瓠子河;一支经东明县南,又东经菏泽牡丹区北注入雷夏泽,又东入巨野泽。” 因此说荣水穷焉。至于“ 北属黑水,南属大荒。北旁名曰少和之渊,南旁名曰从渊”则指箕山。箕山西起伊川、汝阳和汝州市交界地段,沿汝州市北部边缘向东延伸,至禹县、郏县的东部边缘。山脉略呈西北—东南方向延伸,构成汝河、颍河间的分水岭。北是颖河,南是汝河。
“黑”有隐蔽的和看不见的意思,指的就是一段一段隐入地下的济水。
济水发源于河南省济源市王屋山上的太乙池,对于王屋山相信大家不会陌生,《愚公移山》中就提到过这座山。济水的源头以地下水的形式出现,向东潜流七十余里,到济渎和龙潭地面涌出,形成珠、龙两条河流向东,不出济源市就交汇成一条河流,叫水,到温县西北才开始就叫济水。然后穿越黄河,不是与黄河会合,而是潜入黄河的地下,自成水系,并且清澈,与黄河水色完全不同。到了荥阳,济水神奇的再次浮出地面,而经过原阳时,第三次伏行潜入地下,然后到山东定陶再次露出来,与北济会合形成巨野泽,巨野泽在古代是一个超级大的湖泊,著名的梁山泊就属于其中的一个小部分,然后经过大清河也就是济水的下游而流入渤海,真是可谓三隐三现、百折不饶、神秘莫测。
而南属的大荒则是汝河以南的湿地。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对于林木茂密的犹如今日巴西亚马逊河流域的样子,在那时无人居住,故称为“大荒之地”。
及皇娥生少昊,号曰穷桑氏,亦曰桑丘氏。至六国时,桑丘子着阴阳书,即其余裔也。少昊以主西方,一号金天氏,亦曰金穷氏。在这里,古书将两位皆产生于有虞氏的皇娥混成一人了。先是妊俊妻皇娥,因为自己娘家有虞氏的力量,说服了穷桑氏。后来帝太昊的儿媳妇也叫皇娥。这个皇娥则是少昊的母亲。并在少昊有些长大时想办法让少昊入主了穷桑氏,成为首领。“穷”指大地尽头,“桑”指桑树,即指该地山坡土丘上种满了桑树。
《尸子》云:“圣人之身犹日也。”又云:“日五色,至阳之精,象君德也。五色照耀,君乘土而王。”再云:“少昊金天氏,邑于穷桑,日五色互照穷桑。”容易明白,少昊帝本身就像太阳那样能发出五色之光。而“日五色互照”是“二日的光色相互照耀”之意,这“二日”,一指真正的太阳,二指少昊帝。“日五色互照穷桑”是“二日互照于穷桑之地”的意思。而古人把太阳升起之地定在山东东面的古东海之滨,即今“日照”地区,故知少昊帝的治所也在日照,“日”与“昊”是在日照地区互相照耀。这就说明“穷桑”在今山东日照地区。再结合考古发现,可以判定日照两城镇遗址应该就是少昊治所所在。《拾遗记》称穷桑有孤桑之树,服其实能使人长生不老。这就是刚才说的大洞山上的古树。至于长生不老之说,就是因为大洞山“ 。若乃雾锁层峦,烟笼叠嶂;天地清濛,清岚一色。氤氲绕圣泉古建,恍惚若阆苑婆娑。遂通仙家之趣,陶醉凌空之乐。”山雾笼罩之下,人们皆以为山上乃是仙境,故此服其实可得长生不老有一说。
帝俊娶了三位妻子,加上原配,已是四位妻子的丈夫了。也已然是十几个部落的联盟首领。
四位妻子给帝俊生下了八位子女。在这八位子女长大以后,分别为他们封了国,即分了部落和民众。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未几,帝俊将在中同部落的篡位者涂山氏称为“妖”。命令部下和儿子们准备。帝俊此时还有哪些属下呢?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7-12-24 16:42:08 +0800 CST  
29、帝俊之国(3)
对于即将开始的战争,妊俊虽然志在必得,但是对于战争中可能发生的任何事,帝俊将自己的长子妊鸿封为了继承人。史载帝鸿随母羲和出战,我们从中知道,妊鸿是羲和所生的孩子。
《大荒经》中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中容人食兽、木实,使四鸟:豹、虎、熊、罴《大荒东经》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帝鸿生白民,白民销姓,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大荒东经》)。有司幽之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食黍,食兽,是使四鸟(《大荒东经》)。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大荒东经》)。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大荒南经》)。有襄山,又有重阳之山,有人食兽,曰季厘。帝俊生季厘。故曰季厘之国(《大荒南经》)。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稷,稷降以百谷,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大荒西经》)。有儋耳之国,任姓,禺猇子,食谷(《大荒北经》)。有牛黎之国,有人无骨,儋耳之子(大荒北经))。
整理一下,帝俊的孩子就有:妊鸿、中容、晏龙、黑齿、三身、季厘、叔均、稷、禺号,自然还有一位女儿嬟仪。
我们现在能大致知道的有:
《海外东经》“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竖亥北,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郝懿行云:「黑下当脱齿字。王逸注楚词招魂云:『黑齿,齿牙尽黑。』高诱注淮南坠形训云:『其人黑齿,食稻啖蛇,在汤谷上。』是古本有齿字之证。古人地理与现今不同,南为上,北为下(《山海经》顺序为南、西、北、东)。因此“在汤谷上”即在汤谷之南。屈原的《楚辞·天问》云:“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尚书·尧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清雍正年间文登县令王一夔的《灵水长春》诗中得到启发。其诗云:脉脉源通何处边,丹成勾漏岂知年。  温生旸谷云如沸,气泄清流火似燃。白石日曛山径暖,苍苔风透水波烟。  四时递见寒暄易,长布春和是此泉。  此诗是对旸谷作汤谷最好的注释。旸谷所以四时温暖如春,因有“长布春和”的温泉。其温泉水“气泄清流”而“温生旸谷”。温泉俗称“汤”,旸谷中有“汤”,因此也称汤谷。旸谷、不夜城、成山头古人皆认为日出处,清雍正以前都是文登辖区,大致在今山东省胶州湾一带。
帝俊生季厘,故曰季厘之国。有缗渊。“缗”在今山东省济宁市南,夏朝时有有缗国。
从两个封国看出,帝俊的国度已经东出大海,南至徐州。西出今天的枣庄。
妊俊组合而成的十二路军,称为十二祖巫,在神话传说中,分别这样的十二个神话人物。
帝江: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空间速度之祖巫。句芒:青若翠竹,鸟身人面,足乘两龙,东方木之祖巫。祝融:兽头人身,身披红鳞,耳穿火蛇,脚踏火龙,南方火之祖巫。蓐收:人面虎身,身披金鳞,胛生双翼,左耳穿蛇,足乘两龙,西方金之祖巫。共工:蟒头人身,身披黑鳞,脚踏黑龙,手缠青蟒,北方水之祖巫。玄冥:乃一狰狞巨兽,全身生有骨刺,雨之祖巫。后土:人身蛇尾,背后七手,胸前双手,双手握腾蛇,中央土之祖巫。强良:嘴里衔蛇,手中握蛇,虎头人身,四蹄足,长手肘,雷之祖巫。烛九阴:人面蛇身,全身赤红,时间之祖巫。天吴:八首人面,虎身十尾,风之祖巫。翕兹:人面鸟身,耳挂青蛇,手拿红蛇,电之祖巫。奢比尸:人面兽身,双耳似犬,耳挂青蛇,天气之祖巫。
《汉书.效祀志》:"民之精爽不贰,齐萧聪明者,神或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使制神之处位,为之牲器,能知四时牺牲,坛场上下,氏姓所出者以为宗。"正所谓:神魔鬼怪妖佛仙,天心修为我为前。
帝江,《山海经》第二卷《西山经·西次三经》云:“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在古匈奴语中,“祁连”意即“天”,祁连山因此而得名“天山”;又因位于河西走廊以南,故称南山。唐代诗人李白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中之“天山”即指祁连山。华山有金矿,开采富敌国”,成为古代和现代的共识。又秋官和仲为金正,居秦岭太白山(今陕西宝鸡市太白县东南)“英”者在古代是指的羽毛的装饰。又有巢氏记载云:有巢氏趁羽人国之乱而自立。因此基本确定帝江出于伏羲第三子和仲一脉。按时间和年龄推算,帝江很有可能是和仲的孙子。
句芒: 芒神,又名句芒、木神、春神,是主宰草木和各种生命生长之神,也是主宰农业生产之神。《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木正曰句芒。”木正是重臣,故此勾芒实际带领的是帝俊和帝鸿本人所在的中军;祝融,在这里就是已经融合的九黎部落;辱收:《礼记·月令》:“﹝孟秋之月﹞日在翼,昬建星中,旦毕中。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郑玄注:“蓐收,少皞氏之子,曰该,为金官。”前文述及,该是经祝融氏融合的其中一个较为强势的部落;共工;在此应为康回的儿子后卿;玄冥: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禺京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海神、风神和瘟神,也作“禺疆”、“禺强”,是禺猇之子。后土则是康回死后共工族的首领;强良,前文已述。在康回失败后向涂氏投降。在获知少主后土在帝俊处时,便重新投靠了过来;烛九阴:也称为烛龙,是祝融部落从祝融开始的第二代首领;天吴,“天吴”或“天虞”就是先秦和秦汉文献中常可见到的“虞”,也叫“驺虞”。《山海经·海内北经》这样记载:“有珍兽,大若虎,五彩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吾,乘之日行千里。”可见,远古,也是以崇拜一种叫“虞”或“驺虞”的动物得名。这种动物在名“虞”,也就是有虞氏一族;翕兹;是三朝元老了;奢比尸,《大荒东经》:“有神,人面、犬耳、兽身,珥两青蛇,名曰奢比尸”。
肝榆既赣榆,肝榆之尸既赣榆之人。
但该赣榆有可能是今之赣榆,亦有可能是古郁州之赣榆。《山海经。海内东经》:“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根据赣榆县志(14):“赣榆地夏以前属九夷,商属人方,西周属莒、祝其二国。战国时,先后归越、齐、楚领地。秦时置赣榆县,治于盐仓城,属琅琊郡;汉属赣榆、祝其、利城三县,分属琅琊、东海二郡。公元元年,汉平帝刘衍封司徒马宫为扶德侯,置国于赣榆,赣榆县移治郁洲(今连云港市北连云区);公元280年,西晋复赣榆县。南北朝置为怀仁县,世宗大定七年间(1167年)复名赣榆县,此后元、明、清直至民初无变,先后隶属于淮安府海州、江苏省徐海道”。也就是说,要是《海外东经》成书于秦,奢比尸国位于今之赣榆;要是成书于汉代,奢比尸国有可能位于古郁州,即今之连云港市连云区。
地下考古表明奢比尸国很有可能在连云区。该区域的考古文化以龙山文化藤花落遗址为代表。藤花落遗址位于连云港市中云办事处西诸朝村南部,在南云台山和北云台山的谷地冲积平原上,海拔高度6~7米,为距今 4500—4000年的龙山文化遗址。发现奠基坑、灰坑、灰沟、道路、房址、水沟、水稻田、石埠头等遗迹200多处。出土了石器、陶器、玉器 (爰有遗玉)以及炭化稻米等动植物标本2000余件。
各氏族集合,兵力齐集,帝俊亮出了讨伐的旗帜:五彩鸟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7-12-26 16:22:44 +0800 CST  
30、帝俊之国(4)
祝融氏在东迁之后,融入了当地的九黎部族,也逐步接受了这东海之滨部落人们的对鸟的崇拜,终于也有了鸟的图腾。帝俊在接受了这些图腾之后,为建立自己的形象和威信,结合之下,创制了五彩鸟的形象,传说这是妊俊的妻子羲和为他缝制的,这或许是可信的,因为她的孩子鸿的名字中也是有鸟的形象的。
《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有五采之鸟,相向弃沙,惟帝俊下友,帝下两坛,采鸟是司。”义为:有两只五彩鸟,相对而舞,是帝俊在人间的朋友,帝俊在人间的两个祭坛,便是由它们管理的。这里的五彩鸟,实际上便是神话中的“凤鸟”,它与帝俊有着极为亲密的关系,应是帝俊部族的崇拜物。更主要的是,战国以来,人们称日中神鸟为“俊鸟”,何新《诸神的起源》云“俊鸟”便是帝俊,为太阳神的代名词。帝俊之“俊”又可写为“夋”,这字在甲骨文中实为一个鸟的形象”。我们可以想见,在帝俊所居住的“宫殿”,以及帝俊的祭坛,都建有这种五彩鸟的形象,以一种形象,在团结和凝聚着部落人众和军队的人心。
帝俊在祭坛上,在高台上,指着五彩鸟的形象,高举着有着五彩鸟形象的权杖,激励着台下一众将士必胜的信念和恢复祖业的雄心。然而让各部族以及祝融氏族更加激动,更加感动的是,就在高台上,帝俊请出了已经显得有些老迈,却还披挂上阵,精神矍铄的伏羲四子和叔。
帝俊非常尊敬地喊着“兄长”。帝俊随即宣布曰:“古来以皇为尊,和叔为先祖伏羲封于东,位出震旦,故为东皇;向者以太为大,一为统,是故将吾兄和叔视为东皇太一。”台下随即发出了震耳的呼声。
屈原的《九歌 东皇太一》写道: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蕙肴蒸兮兰藉,莫桂酒兮椒浆;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五音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这是屈原根据民间祭祀东皇太一的歌舞所作。但中国人无论古今在祭祀先人或神的时候,往往会还原当时的场景,无论是知道的,还是传承的。并且,我国的神几乎完全是先人为人所敬佩者。所以以此诗来看,这该是和叔平时生活的场景。诗中以“灵偃蹇”指代巫。巫在楚国初期已变成傩。因此灵偃蹇,也就是和叔时代的巫者。“偃蹇”有宛转委曲;屈曲的意思。也就是巫者屈身向天神问询,祭祀的场景。
《庄子·天地篇》云:“主之以太一”,成玄英注:“太者,广大之名。一以不二为称,言大道旷荡,无不制围,囊括万有,通而为一,故谓之太一也。”
因此有一篇《太一生水》: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沧热。沧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沧热之所生也。沧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太一之所生也。
是故太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或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厘,阴阳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谓道也。
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坚,以辅柔弱。
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道亦其字也,青昏其名。以道从事者,必托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托其名,故功成而身不伤。天地名字并立,故过其方,不思相当。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于东南,其上卑以柔。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
这篇一直被认为是道家作品的古文,开篇就是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这是说明了和叔作为水正,在今山东临沂,帮助那儿的人明确四时和季候,使得人们的生活风调雨顺的过程。
查阅山东临沂平均温度和湿度,临沂年平均气温在11—14摄氏度之间,并且四时分明,所以在人们的眼中,天地是太一所生的。所以太一平时潜身于治水,考察河道,故曰“藏于水”。所以人们把和叔当成了万物和丰收的母亲;以此为万物的规则。
所以用了和叔的方法,天也不能使之肃杀;地也再不会得不到治理和太量;阴和阳也不能使之成立。
和叔的天道经常帮助弱者,削成者用来使新的东西生长。辅助讨伐强者,问责于坚锐,用来畏助柔弱的一方,这就是指代和叔此时帮助帝俊的征讨之战。
我们重新解读《太一生水》和《九歌 东皇太一》,认为东皇太一也就是伏羲第四子和叔。而东皇太一的尊号不过是因为当时的需要而如同“芈月”宣太后自封为太后一般。
传说中东皇太一有十个儿子,十个三足乌。《海内经》中有“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的说法。三足乌,考古学家在山洞内发现古人“三足乌”的壁画。“三足乌”是一种鸟的形状,三足乌,又名三足金乌,也称金乌,居于日中,有三足,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鸟。原是二足西汉后期演变为三足详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二足金乌、传古代人看见太阳黑子,认为是会飞的黑色的鸟——乌鸦,又因为不同于自然中的乌鸦,加一脚以辨别。同时,《地理中国》的考察组在山东考察时发现那里都是坚硬的火山岩。但在一个洞内考察时却意外发现了由古火山爆发而带来的一条金石的矿脉。由于金子的颜色仿太阳的金色,故此人们相信三足乌为神,会给人们带来好运。
史载东皇太一其妃皇龙。意外地,我们发现了在山东薛城有一座不高的山,名曰“黄龙”。当我们进一步察看黄龙山的时候,发现这座不高的山却是因为地质变动多数地方峭壁嶙峋。至今当地的仍有说法是在久远的古代,生活在这一片的人们需要依靠这座山来生活,人们灵活地在悬崖和峭壁间结队伸缩穿行,时而又人梯上下,远远望去,尤其是是经太阳照射时,在山上尤像是一条甚至是多条黄龙在摆尾。结合种种现象,我们认为东皇太一就是由帝俊请出的伏羲女娲第四子和叔。封为“东皇太一”,也是作为一种精神象征。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7-12-30 15:57:42 +0800 CST  
31、麾兵西指(1)
进行过总动员,帝俊一挥手,各部族的军队开始迈着整齐的步伐向西开进。在总指挥的大草账中,帝俊摊开简易的地图,指着大河:“此为北路,以后土为主师,率后卿、强良等部沿大河两岸向西开进”,接着指着南部几条河流说首,“此一路为南路,以祝融首领烛九阴为主帅,率王亥、奢比尸等部从南部联络无怀、葛天等部,包抄到凤城南部;本首领则率领中路帝江、姚氏等部落从中部直突凤城;最后以东皇太一,自己的兄长和叔为后卫,作为全军总预备队。增援各路。”
说完将指挥器一扔,“各部按计划西进,合进凤城!”“是!”各部均按帝俊的命令自去部暑。
且说涂山氏闻知东方帝俊率军来攻,深知只凭自己一族之力恐不能与敌,于知四散派出使者,希望其余部族可与己联合一战。然周边如中央氏、柏皇族、无怀氏诸族皆不愿与战。一则帝俊乃伏羲女娲之后,实不忍与战;二则若己方战败,则会成为背叛者为帝俊严惩。故权衡之下,拒绝与涂山氏一起出战。无奈之下,涂山氏只得纠集一些四下的小部族,组成联军向东迎战。
在关于“巫妖大战”的传说中,涂山氏招集的神祗有:十大妖圣:计蒙、英招、白泽、飞诞、飞廉、九婴、呲铁、商羊、钦原、鬼车
翻阅神话传说,我们找到了计蒙神:
在中国的境内有许多的山,其中一座叫做光山。光山上草木茂盛,水源充沛,住着一位叫做「计蒙」的神仙。「计蒙」虽是人身,却拥有一张龙形的脸,时常在漳水里嬉戏。据说当他在山中出没时,必定会伴随着狂风暴雨。
另外,骄山山上住着一位叫做「单围」的神仙,他也会去睢漳嬉戏。而且,据说当他出入山中时,身体会发光。其模样似羊,有着老虎的爪子。
中国的山神数量众多,但是有名字的神却很少。而像「计蒙」这漾有完整名字的神,则都拥有强大的力量。每座山各有其可以入山的好时机和不好的时机,一旦忽视这一点,灾难将会降临。基本上,每年的三月和九月是入山的良机,修道者都会选择这段时间隐居深山。虽是入山的好时机,但由于山神的力量太过强大了,所以修道者都具有避免灾难的法术。据说有人在山上遗失了东西,于是他便照着村人所言,爬上小山丘,求助于「山神」,想不到失物立刻就找到了。
查阅地图,我们找到了光山和光山县。
光山县,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北临淮河,南依大别山,位于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京九铁路、宁西铁路、国道312、国道106、沪陕高速、大广高速穿过。光山是红色革命老区,风景秀丽,有王大湾会议旧址、徐畈鄂豫皖首府机关旧址,宝相寺春秋墓、“诗城乐地”净居寺、司马光故居、永济桥、紫水塔、大尖山、白露河、官渡河等。而所谓漳水,也就是位于光山边上的白露河。
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对外发布河南省2017年防汛工作相关情况。河南省2017年汛期总体雨情、汛情较为平稳,防汛工作开展较为顺利。
河南省今年汛期共出现了12次较大的降雨过程,多为区域或局地性暴雨,未出现长时间大范围的区域性暴雨洪水,局地暴雨山洪给部分山丘区乡镇造成了一定损失。入汛以来,全省平均降雨量530.4毫米,与多年同期均值528.4毫米基本持平,在今年汛期出现的12次较大降水过程中,多数均伴有短时局地强降水,受7月8日至9日降雨影响,淮河干流及淮南支流竹竿河、横河、白露河、史灌河出现一次洪水过程。全省汛期部分河道随降雨短时间出现涨水过程,未超过警戒水位。灾情方面,受强降雨和山洪影响,河南省部分市县镇遭受不同程度的灾害,据统计,全省受灾人口16.7万人;因山洪死亡10人,失踪1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3.74万公顷。
从现代而看古代,在古代,当所谓的计蒙部落在夏天到白露河戏水避暑的时候,必然有短暂的汛期。因此我们确定所谓的计蒙神应是存在于光山的计蒙部落。
《山海经·西山经》:“槐江之山,丘晴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有泑水。其中多赢母,其上多肯雄黄,多藏琅歼、黄金、玉,其陨多丹粟,其陲多采黄金银。寅惟帝之乎圃,神英招司之,其状属身而人面,虎文而舄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郭璞注:“即玄圃也。司,主也。招,音韶。”吾·郭璞《山海经圃蓿·神英招》:“槐江之山,英招是主。巡避四海,抵翼霎侥。寅惟帝同,有谓玄圃。
找多黄金之山,发现河南省桐柏山地区多黄金。晴古文通“青”多树曰青。附近的独树镇境内矿产资源品种多、储量大、易开采,已探明的有:滑石、萤石、砚石、钾石、硅石、大理石等,其中滑石储量达8000万吨以上,萤石、砚石储量都在5000万吨以上。而相应地,独树镇也是多树。独树镇历史渊源久长,很早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1976年在独树北2公里张庄、翟庄之间发现的新时器时代遗址,经考证为仰韶文化早期遗迹,说明当时这里的人类活动已相当繁盛。独树镇附近有一条河叫贾河,贾河之水注入北边的甘江河。“泑”古义通釉。是指覆盖在陶瓷制品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是用矿物原料(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等)和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部分原料可先制成熔块)经过研磨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煅烧而成。因此相信人们在这里烧制陶器,利用自然原料,因此得名釉水,又叫泑水。
涂山氏此次战争的联盟基本都在桐柏山脉尚淮河上游及其支流的上游诸地。这与其原来在青山附近有关。待到涂山氏将联军集中的时候,帝俊联军也早已来到了今河南的中西部,双方就在桐柏山和方城山的东部山脚下开始了对方来说都是事关命运的一战。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8-01-02 21:57:58 +0800 CST  
32、麾兵西指(2)
帝俊率领的军队一路向西行进,由于涂山氏未敢直接撄锋,加之原伏羲、女娲下的大部落不思迎敌,一路基本没有碰到敌人。因此原本并进的三路,帝俊本人所率的中路成了突进的一路,南路祝融氏烛阴率领的部族和北路均没能和中路完全并进。于是,涂山氏决定趁此时机,先破帝俊中路,然后再迎战南北两路。
两军终于在今天桐柏山至方城熊耳山脚下对阵了。两军对阵,这是有史以来人类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会战。帝俊列出了自己苦心经营的阵势——周天星斗大阵。
神话传说中周天星斗大阵是东皇太一与帝俊自先天灵宝河图、洛书中悟得。合天上三百六十五星辰之力,再加太阳星与太阴星为主星阵眼,深邃无比,杀气弥漫。上古天庭的护界大阵。 布置此阵,需要炼制三百六十五杆大周天星辰幡,对应上天的三百六十五颗主星辰,然后还需要一万四千八百杆小周天星辰幡,对应一万四千八百颗副星辰。再配以亿万神魔之力,一神魔代表一颗星辰,就可组成威力绝伦的周天星斗大阵。 三百六十五杆大周天星辰幡为根,一万四千八百杆小周天星辰幡为干。亿万神魔为枝叶。以周天星辰之力联系在一起。
解读此一阵法,实际就是以太阳和月亮有位置为中心营帐,将军阵对应天象分成三百六十五个分队,每个分队或分阵以一面星辰幡为居中指挥。下配一万四千八百杆星辰幡作为小队指挥。按战国时代魏武卒以五人为一伍的规定参照,这样的布阵大约军阵在七万四千左右士兵;再加上往上的指挥层级,帝俊自领的中军当在七万五千人左右。传说中这是护界大阵,这就直接了当地说明此阵是扎营的大阵,用于防守,并不用于进攻。
按阵法的布置,此阵在用于防守时,若敌方冲击此阵,则以三百六十五个小方阵在中军的统一指挥下轮番改变位置,对应一天星辰位置的变化;实际即是以车轮战的形式使得敌人冲阵时会感觉到士兵越打越多。一旦体力不支,或武力不及,则很容易被杀或被擒。当时的战斗是怎样的,传说中有这么一句“一起杀上邃古洪荒天庭”。还原当时的战斗场景,帝俊结阵自固后,涂山氏率氏族联军开始冲阵。但由于对阵法的不明,使得冲阵最终遭受了失败。而后帝俊命令全军以结好的阵势稳步向前推进。涂山氏由于无法冲破帝俊联军结成的军阵,只得步步抵抗,步步后撤。直至撤入了熊耳山中,并开始以自己作战的经验,退过一条河,与帝俊的军队隔河对峙,才总算稳定下了这一天的战势,没有造成溃退之势。
一连数日至十数日的对峙,双方都在思考着战败对方的方法。帝俊望着附近的山头,看着山上积年不化的白雪,突然有了办法。只看帝俊下令解散了已然对成的大阵,开始变阵。
神话中又给了人们一个传说:此阵法相传乃是上古妖皇东皇太一根据后天之数所创,镇守天界大阵之一,全阵是仿照洪荒上古山川,河流,等的布局而设,里面森罗万象,如果说周天星斗大阵是日月星辰,那河图洛书就是山川地理,包含洪荒时期的大河或大川,海洋天空,鸟兽鱼虫,演化上古洪荒世界的变化。而且此阵更绝妙的地方是在于其身处其中不知时间流逝,能看到雪山变成海洋,沧海变成桑田,河图之上的幻象,一生千万,一刹那的生灭消长,好似过了亿万年之久,也似过了无量量劫数。故名:混元河洛图。
解读此一阵法。结合战争的实际,帝俊在研究了地形和手上的龟甲之后,下了撤退的命令,但让人利用雪山融水筑坝拦截。同时在对峙的河流的上游也筑了坝进行了拦截。
布置完之后,帝俊下令大军开始后撤,一直撤出山谷,尔后就在山谷口重新布阵。涂山氏见帝俊后撤,见帝俊没有如康回一般掘岸放水,便跟在其后,准备靠近冲阵。但就在刚刚冲出山谷之时,山上的雪水融化的冰冷的溪水在帝俊军的人毁坝之后咆哮而下,舜间将山谷淹没成了海洋。涂山氏只得下令撤退,尚未撤过河流,背后河水又汹涌而来,将岸边淹没。熊耳山古今就有"熊耳积雪"为卢氏古八景,"熊山不墨千秋画,白云积雪映仙境"将其秀美景色描绘的淋漓尽致的记载。此一战是对此时在汝河和淮河两岸古部族的一次近乎毁灭性的打击,对中国民族的地理形成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涂山氏率部仓皇逃过河流,向凤城方向逐次败退。帝俊则率军追击而进。而后土所率原共工氏的部族和军阵也终于赶到。帝俊并不急于进凤城,但帝俊的部队趁胜逼迫了中央氏和柏皇氏退出了领地,帝俊也进入了凤城,看上去天下之势已定。但在凤城以西的山中,帝俊的军队在继续进剿的过程中却遇到了不小的挫折。山中,生活着一些在帝俊一方看来是奇形怪状的动物。
神话传说中在妖族的一方有穷奇、钦原、毕方、角端。从各种资料来看,这些是神话中的动物,但却可以找到现实中的原形,即这些是被古人神话了的动物。
帝俊的部队在今河南省西部的山中便遇上了这些动物,而对动物习性的无知使得帝俊的部队的人们按习惯去狩猎,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8-01-04 20:57:52 +0800 CST  
33、涂山反攻(1)
帝俊的军队向西追击涂山氏进入了今天河南的太白山系。太白山是秦岭向东的支脉。按河南省东西宽624公里计,则《山海经·西次三经》有云: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之地则刚好应是太白山领域。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眉县汤浴林场境内,森林茂密,溪流潺潺,鸟兽繁多,景观迷人,有绿色植物宝库和天然动物园之称,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天然高山植物园和动物园。由于高差大,气候、土壤、植物等均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自下而上有暖温带、寒温带、严寒带气候特点,与之相对应,呈现出不同的森林景观。自上而下生长着侧柏、松栎、红桦、冷杉、落叶松、高山灌木丛等6个垂直分布的景观栎林带。植物种类丰富,有种子植物1500余种,药用植物510余种。太白红杉、连香树、独叶草、星叶草等均系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野生动物约270种,鸟类330多种,约占全国鸟类动物的四分之一,其中属国家保护的动物55种,如大熊猫、金丝猴、羚羊、大鲵、青羊、金鸡等都是十分珍稀的动物。在这个时期,太白山即如原始森林般,而太白山所在的秦岭是我国中西部交界处最重要的动植物基因库,有着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如大熊猫、金丝猴、朱鹮、华山松、油松等都生长于此。
帝俊的部队在山中前进,不幸地,碰到了“钦原”。《山海经》里记载: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蠚鸟兽则死,蠚木则枯。相应地,我们认为这就是牛角蜂。牛角蜂夏季和气温较高时可整日出巢;进入冬季停止繁殖和采食活动。大部分不会主动攻击人畜,除非有意或无意地刺激、伤害了它们,才具有强烈的攻击性,有些种类对接近其巢穴15m以内的人畜都易发起凶猛的攻击,其所造成的危害在世界温带、热带地区都相当严重。且近日已有三次袭人事件。帝俊的部队在牛角蜂的袭击下损伤惨重,只得休兵不进。
待到驱散钦原,帝俊的部队继续西行,行不久,军队埋火作饭,看到的是“毕方”。《山海经·西山经》:“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讹火。”究其形,则若同火烈鸟。毕方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是火灾之兆,毕方的名字有可能来自竹子和木头燃烧时发出的噼啪声响。火烈鸟与雁类相似的叫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远远望去,红腿如林,一条条长颈也频频交替蠕动,十分壮观。它们性情温和,平时显得胆怯而机警,游泳的技术也很出色。飞翔时,能把颈部和两腿伸长呈一条直线。由于火烈鸟飞得经较高,看着如一足。
士兵们尚在谈论着毕方的稀奇,行进中又磁上了“呲铁”。《神异经》对呲铁外形的记载有:“角足大小形状如水牛,皮毛黑如漆。”呲铁又叫食铁兽,据当代学术考证认为其是现在的貘。牙齿非常坚硬,能够咬断粗硬的树枝,臼齿的咀嚼面很宽,就像磨盘一样,很适合于磨碎食物,即使纤维粗硬的枝叶,也能磨得粉碎。真的是在中国几乎没有分布的貘?
古时候大熊猫也被称为“食铁兽”。 汉 东方朔《神异经》:“南方有兽,名曰啮铁。”晋 郭璞注释《尔雅·释兽》:“似熊、小头、痹脚、黑白驳能舔食铜铁及竹骨。”清 袁枚《新齐谐初集》:“房县有貘兽,好食铜铁而不伤人,凡民间犁锄刀斧之类,见则涎流,食之如腐。城门上所包铁皮,尽为所啖引。”
在现代的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也有相应的记载:
四川《北川县志》把大熊猫称之为“食铁兽”。
被称为“国宝”的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名贵物种。熊猫最爱吃竹子,但可别认为它是素食主义者,肉食性动物的熊猫,正本猪牛羊肉都吃,而且它还有一种特异功能,即是吃生铁,因此熊猫还得了一个分外的名叫喊「食铁兽」。它穿戴清淡素雅,情性温顺,惹人喜欢。因为它的外表似熊非熊,似猫非猫,现代俗称之为大熊猫。我们一般都认为,大熊猫是吃竹子长大的,正本它也吃其它食物。1981年8月,一只雌性名叫莉莉的7岁大熊猫,刚来到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饲养场不久。在一次开饭中,它把盛饲料的马口铁盆子咬成碎块,一块一块地吞下肚里。饲养员急得不知所措。铁片吃下去能消化得了吗?饲养员坐立不安。后来,从莉莉的粪便中找到了吃下去的碎铁片,我们才算放了心。
帝俊的军队碰上了呲铁,以为奇货可居,于是纷纷上前狩猎。以为可以有一餐丰盛的大餐。然面此兽凶猛异常,连兵士手中的武器也被破坏殆尽,反而有所死伤。
帝俊的军队显然无法适应在山中的行军和对攻。一路艰难,最终来到了陆吾部的山脚。
《山海经·西次三经》:“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它的样貌是长着九条尾巴的虎身顶着一颗拥有锐利目光的人头,它的职责是管理天之九部和天帝园圃的时节。根据郭璞的注解可以很清楚的知道,陆吾的位格较高,除了掌管天界九个区域的界限之外,能够料理天神花园的时节,因此它绝不是园丁,而是类似中央空调随时调节气温的存在。所谓天之九部,就是整个上层宇宙。天帝的苑圃、悬圃的时令与节气,也归他管,堪称是天帝的大管家。
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眉县汤浴林场境内,森林茂密,溪流潺潺,鸟兽繁多,景观迷人,有绿色植物宝库和天然动物园之称,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天然高山植物园和动物园。由于高差大,气候、土壤、植物等均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自下而上有暖温带、寒温带、严寒带气候特点,与之相对应,呈现出不同的森林景观。自上而下生长着侧柏、松栎、红桦、冷杉、落叶松、高山灌木丛等6个垂直分布的景观栎林带。
两相对应,则应是太白山上。并且陆吾是在太白山上的原始部族,此部族以秦岭上的虎为图腾,加上了九尾的样子。山的东边有一大群希望能攀援天梯,以此沟通神人的巫师。比如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等等。他们互相环绕在一起,每个人手中都握着不死之药,希望能抗拒凡人的死亡,祈求复活。
从一系列的记载还原可以看出,自入山以来,帝俊的部队并未与涂山氏的败军交战。反而遇到了山中原始森林中的奇怪的动物。既然久索不得,于是帝俊下令撤退,以到平原决战。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8-01-06 19:50:30 +0800 CST  

楼主:东越陆孟明2017

字数:320877

发表时间:2017-10-26 21:24:1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5-30 19:27:57 +0800 CST

评论数:30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