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神话故事,还原真实历史——先古时期话沧桑

十一、三天三镇
望着眼前这座高耸入云的高山,伏羲思潮澎湃。在这座云雾缭绕的山中是否真的有仙人居住其上?这山上会有些什么?这座仙云缭绕的山会给大伏羲氏部族带来什么?阵阵的海风吹来,伏羲不禁打了个机灵。伏羲命大队人马在山脚下驻扎下来。伏羲思考了数日,决定带上天齐建木和龟甲上山而去。
闻知自己的丈夫将要登上一座高耸入云,之前却不曾有人登过的高山,凤灵希风急火急地赶到了泰山脚下。她想阴止丈夫去冒这个险,而最终,却被伏羲说服与伏羲一起准备登山。于是准备跟随伏羲上山的人们无不在做着准备......
一俟太阳出山,伏羲便带着齐天建木和龟甲,率领着人马开上了泰山。众人来到了半山腰,伏羲把妻子和众人留在山腰接应,开始独自向山上攀登而去。来到山顶,伏羲凭高远望,不远处便是茫茫的大海,天空似是在极远处降下,与海水接成了一线。泰山的山顶并没有伏羲心中所想的仙人,却几乎有些空空荡荡。夜晚,伏羲望着天空的星辰,依然拿着龟甲在比对着,他发现龟背甲骨中五环八,背甲十三,腹甲九,裙边甲二十四,背圆,腹方,四足撑天地,遂明大道。在伏羲的眼中,这块天穹就是就是他手中的这块龟甲。而按龟甲上的纹理,伏羲将天穹划分成了这龟甲上纹理所划出的界限。于是伏羲对于天地运行的理解更加深厚了。
第二天日出的时候,空气随着太阳的上升而有些蒸腾。在伏羲的眼中竟然出现了三个仙人,似乎在向他招手,而在远处的海上与空中,也出现了房屋。伏羲明白了,这应该是天上宫阙吧。
我们知道,伏羲在泰山上所看到了,应该就是因为日出时阳光的折射而形成的海市蜃楼的现象。
在神话传说故事《伏羲攀天梯》中,有这样的一段故事:
他像被停在了一个走廊上,半晌,他才睁开眼睛,定睛一看,原来他站在一个在地上从来没有看见过的美丽花园里,这里没有一个人,但有很多漂亮的亭楼台阁,水池里的水清澈得一眼见底,水面上环绕着一道道金色的光环,很多像鹏一样的巨大的鸟类在水面上追逐、嬉戏。这时候他感觉身心清爽多了,眼睛也能看得很远,他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有了很多从来没有过的想法。就在这时候,从远处一个阁楼里走出来几个说笑着的长发飘飘的老翁,伏羲赶紧走上前去,向老翁询问这是什么地方。
看了看他,说:“你这小子还真行,能爬上天来。看来那青脸雷公说得倒还不假。”老翁说话的时候用手拍了拍他的肩膀。
“这里是玉皇大帝的后花园,这花园里的树呀、花呀、草呀都是玉皇大帝派人从昆仑山上移栽过来的充满仙气的灵物。那水池里的鹏鸟是飞往北冥去中途到天上的仙池来戏玩的神鹅。你小子能上得来,将来一定有大造化!”另一个神态极为慈善的老翁一边补充说一边用手摸了摸他的脑袋。
第三个老翁往他面前一站,突然化成了一朵红云,在他面前飘来飘去;然后那朵云又化成一股清气,钻入了他的七窍,最后从他的七窍中蹦出来,又还原成了先前那个老翁,站在那里对着他傻乎乎地笑。
伏羲觉得自己灵性多了,同时也感到自己身上多了很多以前没有的能量。这时候他看到平时在地上看到的太阳其实像只发光的金鸟,全身长满了透明的翅膀,从他的身边飞过,那只巨大的发光的金鸟久久地吸引住了他的视线……后来,他突然记起了还在树上等他的妹妹,他连忙向三个老翁告别,转身就往回走。这一走他可糊涂了:这里到处是亭台楼阁,当初上来的那棵树在哪儿呢?
正在他为难的时候,一只黑青色的大鹏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他心念一动,立即跃上鹏背,那鹏载着他飞驰起来。
在查阅了《地理志》和看了《地理中国》的相关介绍后,我们认为伏羲在海市蜃楼中看到的那只大鸟应是有的,就是从古往今都存在中国沿海以及南部的蛇雕。而伏羲在山上十分可能地有一只经他自己或都部落族中驯化的蛇雕。伏羲下山后的这一番说,于是氏族部落更加将伏羲神话了。
从泰山上下来,伏羲顺道带着人马查看了葛天氏部落的情况。葛天氏初民自雍州(玄鸟大雷音氏所生之地)而游牧定居,植五谷,谨勤于伏羲所立的测天道(天常)之法,因此达到并完成伏羲帝所规定的测天道力度的要求,敬授民时,不误农耕稼穑,取得万象更新政绩,类万物之情,通神明之德。
易辞:“生存有常,生存有序,生存有道。”“同人于野。和兑吉。”
在原始社会,妇女们长年累月地从事采集,通过不断地观察、摸索,她们发现种子落地后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生产出更多的植物。这些种籽主要有稷、粟、黍、油菜籽。经过长时间试种,人们逐渐学会了栽培作物。伏羲总结他们的经验,培育和推广稷、粟、黍等农作物的种植。

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使用石器工具从事简单活动的农业。传说伏羲氏“茹毛饮血,结网罟,以畋以渔”,“教民养六畜,以充牺牲”。由采集、狩猎逐步过渡而来的一种近似自然状态的农业,属世界农业发展的最初阶段。其特征是使用简陋的石制工具,采用粗放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技术。这种耕作技术在近代一些民族中仍然保留下来。中国长江流域地区在唐宋以前的很长历史时期里也都保留了这种耕作方式,称为“佘田”。
宋朝人范成大在《劳佘耕·并序》中提到:“佘田,峡中刀耕火种之地也。春初斫山。众木尽蹶。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火之,藉其灰以粪,日雨作。乘热土下种,即苗盛倍收。无雨反是。山多硗确。地力薄则一再斫烧。始可艺。春种麦、豆作饼饵以度夏。秋则粟熟矣。”所谓“刀耕火种”就是山民在初春时期,先将山间树木砍倒,然后在春雨来临前的一天晚上,放火烧光,用作肥料,第二天乘土热下种,一般是二,三年之后,土肥就已枯竭,就不能再种植了,而不得不另行开辟新地种植。这种耕作制即原始生荒耕作制,后人又叫“迁移农业”,“游农业”。
而这原始农业就是以葛天氏为代表了。
回到王屋山伏羲的驻跸地,伏羲举行封禅大典。封天下三天三镇:西天西镇昆仑山,中天中镇王屋山,东天东镇泰山。天下文明肇于三镇,孕于土,始于圭,成于文。命泰水名大汶河,命皇策大典为坟。《孔安国·尚书序》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昆仑山即是祁连山,王屋山在今河南省太行山南麓余脉,泰山则在今山东。伏羲以祁连山、王屋山和泰山为中心,将大伏羲部落分成了三块地区;“坟”是典籍的意思,即是建立了人们的行为规则;屈原《渔父》 原文: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告诉我们,将泵水取名大汶河,伏羲是将部落的边界定在了古汶河,将范围内的称为清明的世界,而将此之外称为混沌的世界。至此,伏羲确定了大伏羲部落的领土池围。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7-11-26 22:55:56 +0800 CST  
十二、八卦中极
伏羲又决定转移了。这次转移的目的地是宝丰,就是今天河南省的宝丰县。宣布王屋为天下之中,山名中条山。水为中河,地为中原,表为中央,建木棱罗。
伏羲命名的中条山并非是今山西省境内的中条山,仅是王屋山的别名,简单地说就是位于中间的一条山。而宝丰又在这座山的中间,因此伏羲就认定这个地方是天下之中了。
所不一样的是,除了天齐建木以外,伏羲设立了棱罗。“棱罗”是一种树。梭罗树果实、花、叶、树皮三萜皂苷类成分,具有显著的生物活性,具有抗炎、抗渗出、消肿的作用,广泛用于治疗血液循环障碍和风湿病等。现代的七叶皂苷钠注射剂用于治疗脑水肿和烫伤。
梭罗树提取物有抗皮肤炎性,结合对超氧自由基强烈的消除作用,能缓解皮肤的过敏,在护肤水或面膜中加入,可预防和治疗诸如皮肤红斑、水肿、发炎和过敏等现象;七叶树提取物对组织蛋白酶的活化显示,该提取物可增强皮肤细胞新陈代谢,有抗衰作用。伏羲竖立起了棱罗木,已经注意到了疾病夺取人生命的情况,希望用有药理作用,可以有一定治疗疗效的植物作为神灵让人们使用,希望族人们能在崇拜之余用以治病。同时我们合理推测:此时的伏羲身上发现了红斑、发炎和过敏的现象。
在宝丰地方,在部落的中央,伏羲建造了一座方坛,伏羲坐在这座方坛上,听着从四面八方吹来的风的乐音,便画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种悬卦的符号,叫做“八卦”,以代表天地间的种种事物。
宝丰县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外方山东麓,北依汝河,南临沙河。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最高山峰为宝丰与鲁山交界处的无名山峰,海拔740米,东部最高山峰为擂鼓台,海拔505米,最低处海拔98米。东、西部多山,中部平原与丘陵相间。境内有山峰85个。
在这样的地势条件下,会形成季节性季风气候,从东面吹来的风会经西面的山峰阻挡而吹回,南、北两面有河,风又会带着水气,可谓风水宝地。由于地势为丘陵,因此风吹过个台地的时候是很有可能会形成高低不同的音阶,在伏羲听来,这就是大自然的音乐了。
八卦的所主是:1乾居南方,数目为一,与坤相对。2坤居北方,数目为八,与乾相对。3震居东北,数目为四,与巽相对。4巽居西南,数目为五,与震相对。5离居东方,数目为三,与坎相对。6坎居西方,数目为六,与离相对。7艮居西北,数目为七,与兑相对。8兑居东南,数目为二,与艮相对。以上各相对的数字合,便为九,乾与坤合为九,震与巽合为九,离与坎合为九,艮与兑相合亦为九。
八卦讲对峙,即把八卦代表的天地风雷,山泽水火八类物象分为四组,以说明它的阴阳对峙关系。《周易说卦传》中将乾坤两卦对峙,称为天地定位;震巽两卦对峙,称为雷风相薄;艮兑两卦相对,称为山泽通气;坎离两卦相对,称为水火不相射以表示,这些不同事物之间的对峙。按上述峙图式的内容,先天八卦可分为三个周期:
第一周期:从坤卦左行,表示冬至一阳初生,起于北方;从乾卦右行,表示夏至一阴初生,起于南方,本周期指的先天八卦图的最内圈,即由卦的初爻组成。这一寒一暑,表示太阳在一年的周期运动。
第二周期:由卦之中爻组成,半圈阳爻表示白昼太阳从东方升起,经南天而到西方;半圈阴爻表示太阳落山后的黑夜,这是记太阳运行一日的周期图象。
第三周期:由卦之上爻组成,半圈阴爻表示月亮运行的上半月,即朔;半圈阳爻表示月亮运行的下半月,是为弦。由此可见,这一图象是统一年月日时周期。
《周易·系辞》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者,阴阳之统一也;生者,推衍也;阴阳(两仪)者,太极之对立也。将生成的八卦按照对峙的理念(按爻的阴阳互补的观念)排列一周,即可生成先天八卦。参照洛书的九宫排列和先天八卦的位序,洛书的排列规律阐释了对峙的位置数理互补(相加之和为十),可解释先天八卦的对峙位置的卦爻的属性是互逆。因此洛书阐释了太极推衍八卦的过程,结合河图可反向推衍八卦回归四相的过程。从太极观点看此过程,它体现:大道无形,无极生太极,内涵阴阳,阴阳生化,阴中蕴阳,阳中蕴阴的哲理。
《周易》中讲到,八卦可以代表一个家庭。乾、坤两卦分别为父、母,震、坎为长子、次子、三子,巽、离、兑为长女、次女、三女。父母年岁已大,已不具备生殖能力,不能繁衍后代。坎、离、艮、兑尚未长大成人,只有作为长子、长女的震卦和巽卦,也就是雷和风的结合才能繁衍后代。
文字在这个时代尚未被创造,伏羲的八卦只是简单的图形。简单图形内涵宇宙人生的基本规律。即太极阴阳观看待自然衍生规律!
在宝丰,伏羲几近悟透了天地阴阳和天地运行的规律。接着,伏羲又转移到了泌阳盘古山。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7-11-27 13:15:31 +0800 CST  
十三、王国雏形
在几年以来,伏羲一直在奔波,一直在迁移,也一直在挪动着中央部落。在那个时代,中央部落的迁徙一般出自于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自然灾害;二则是如同商王朝前期一般,因为不断动乱的政治原因。几年以来,特别是伏羲东狩泰山以来,虽不能说是风调雨顺,但大的自然灾害并没有过,部族也没有遭受过以前一般的几乎灭族的灾害。而如果说伏羲在内心只是想迁徙到天下之中心,那么一是为一人而兴师动众,在不长的时间里即放弃才建成的部族,不太可能。那么是不是部族中的人事调整,或者部落间的实力差异发生了变化呢?我们认为这是可能的。
伏羲在迁居到盘古山后,进行了大伏羲部落以来的第二次分封。
封凤族于汝阳统领中州。其族人居于汝水与娲水之间。召百姓官长,分判天下,重新分封职官和土地。弇兹氏于磁山,雷祖氏于兖州,华胥氏于华山华阳;上相中央氏于沁水沁阳,下相柏皇氏于王屋柏香,地官共工氏于太行共山治水,史官朱襄氏与襄城仍造书契,历官昊英氏于伊水鸣皋仍修甲历,栗陆氏于西华及栗广之野,仍导水泉滋草木。骊连氏于骊山,葛天氏于长葛,阴康氏于太康仍主治田里;金提氏于桐柏太白顶主化俗,乌明氏于东明主建福,视默氏于犬丘主灾恶,中官‘土正’纪通氏于王屋主中表,仲起氏于屿番主海陆,阳侯氏于阳谷主江湖,宿沙氏于东平主海盐;春官‘木正’重于青丘,夏官‘火正’祝融于陈留,‘金正’秋官该于秦岭太白山,冬官‘水正’修熙于龟蒙山;尊卢氏于鸿卢水,混沌氏于昆吾屯留,大庭氏于具茨山,有巢氏于朝城,无怀氏于裴城,燧人氏于遂平……诸君各守疆土,分理海内,政化大治。
在这次分封,凤灵希所在的凤族实际已经掌握了中央部落的大权;而弇兹、雷祖、华胥三部落作为伏羲一生成长中最重要的三个部落被封在中央部落附近;而上一次的上相共工氏则被冠以地官,被放逐到太行一带治水,从而远离了政治中心。而如有巢氏、无怀氏以及燧人氏等在伏羲前曾经成为统领氏族的,则被放逐到远处。
这次分封与其说是伏羲在为身后事作安排,不如说是凤族联合中央氏和柏皇氏作了一次政治洗牌,从而攫取了大伏羲部族治政大权。因此伏羲在看到这种情势后,选择了迁移,从而想摆脱这样的权力既成事实。
与此同时,伏羲认为因为后来遭遇洪水,原来的观测系统受到破坏。命四子去四个不同方位测天,各自提出自己的数据来制定历法。伏羲氏族离开昆仑山,命四子后裔重新校正,已经偏移的天道运行系统。重新在新迁地区建立天地之中,确立五方五行的新观测中心。
伏羲看似为四个儿子进行了分封,并要四个儿子出去拓展大伏羲氏领地,但实际是将儿子们以这种名义远离政治旋涡,如果大伏羲氏终有一日为凤族所取代,则要求儿子们“建立天地之中,确立五方五行的新观测中心”。即重新建立大伏羲氏政治中心,对于凤族的行为不予在政治上认可。
但我们仍然从这次分封和对儿子们的处理中看到了一个正在形成的大伏羲王国。社会正从原始部落凝合成为一个有中央治理的王国时代。
罗奉十八年(甲午,前7707)伏羲病逝于桐柏鸡公山终年68岁,他的遗体安葬在盘古山。
伏羲在去世前接受了他已无力改变的政治现状和格局,遗命自己的妻子凤灵希即部落首领位。
伏羲是怎样去世的?王文考(延寿)在其《鲁灵光殿》中记:“伏羲鳞身”王嘉《拾遗记?卷一》中记:“春皇春,庖牺王别号……长头修目,龟齿龙唇,眉有白毫,发垂委地。”
我们就此合是猜测:伏羲晚年患上了令人极其痛苦的身上长有类似鳞甲的鱼鳞病,或者说恶化到了皮肤癌。并且因为这样的疾病,令伏羲的头部拉长,面部拉宽,从而有些扭曲。因为长时间的不打理,所以发展委地,并且希望发展委地能掩盖在背部的病痛。结论是伏羲是第一个有记载的死于癌症的病患。
伏羲去世后,凤灵希受遗命继位,称女娲。改元女皇,即以明年为女皇元年。建都汝阳。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7-11-28 12:19:32 +0800 CST  
如果版主可以的话,希望可以将我的贴子更名为《远古风云之伏羲王国兴亡》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7-11-28 12:54:54 +0800 CST  
十四、共工之乱
俗语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既然凤灵希即位后称女娲,那么在记述时也用女娲相称呼了。女皇元年,女娲即位后对执政的一些官员进行了部分调整。封上相中央氏于沁水流域,居沁阳(今河南焦作市西南)。封下相柏皇氏于王屋,居柏香(今河南济源市东南)。命共工氏为地官,居太行山,主管制造。命朱襄氏为史官,居柘城(今河南商丘市柘城县),主造书契。命昊英氏为历官,居伊水鸣皋(今河南洛阳市嵩县东北),主修甲历。命栗陆氏居于西华及栗广之野(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负责水利建设。命骊连氏于骊山(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葛天氏于长葛(今河南许昌长葛市)、阴康氏于太康(今河南周口市太康县),共同主管农业生产。命金提氏于桐柏太白顶(今河南南阳市桐柏县),主管化俗。命乌明氏于东明(今山东菏泽市东明县),主管建福。命视默氏于犬丘(今陕西兴平市东南),主管灾恶。命纪通氏、仲起氏、阳侯氏、宿沙氏四族为中官土正。纪通氏居王屋(今河南济源市西),主管中表;仲起氏居嵎番(今山东日照市),主管海陆;阳侯氏居阳谷(今山东聊城市南),主管江湖;宿沙氏居东平(今山东泰安市西),主管海盐。命春官羲仲为木正,居青丘(今河北沧州市青县)。夏官羲叔为火正,居陈留(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东南);秋官和仲为金正,居秦岭太白山(今陕西宝鸡市太白县东南);冬官和叔为水正,居龟蒙山(今山东临沂市平邑县东)。另外封尊卢氏于鸿卢水(今河南三门峡市卢氏县);混沌氏于昆吾屯留(今山西长治市西北);大庭氏于具茨山(今河南新郑市);有巢氏于朝城(今陕西渭南市大荔县朝邑镇);无怀氏于裴城(今河南驻马店市遂平县)。
相比伏羲晚年,发生的变化并不大,女娲自己所在的凤氏氏族自不必说,其中没有了华胥氏、弇兹氏和雷祖氏,并且将共工的治水工作改成了主管制造业。并且没有了燧人氏。女娲在即位之初即削减了或者说拆分了伏羲视为有恩的四个老部族,并且其中两个还是伏羲的父、母氏族,做得实实有些操之过急。而将共工氏从擅长的治水改为主管制造,实际是又将共工氏从氏族最重要的政治官员团体中剥离了出去。并以四个儿子作为春夏秋冬四个正官的首领。
共工氏族自然是不服,但是在凤族、中央氏和柏皇氏联合强力地压迫下,共工氏还是接受了分封,并开始监督营造,只不过,除了营造部落所需之外,还在秘密打造战争所要准备的武器等。
女皇二年,共工觉得准备充足,时机也到了,于是联合燧人、华胥、雷祖等部落中的“残民”一起举旗反叛,打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战争。《管子·揆度篇》曰:“共工氏之王,水处十之七,陆处十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天下。”共工氏夹黄河而居,活动在豫西和晋南地区,这一段黄河又有不少的支流,正好符合“水处十之七,陆处十之三”的地理特征。在今河南新安、济源和山西芮城一带,正好处于河洛腹地的黄河两岸。
我们认为,共工在战争伊始,势头很盛,按记载来看,共工氏率领族人和军队沿黄河水陆并进,目标直指伏羲晚年所新建的“凤城”。女娲见共工的大军来者不善,看也不能息事宁人,于是只能派员出战。女娲遣调了原夏官火正祝融氏出征平叛。实际军队的统领我们认为应是女娲的二儿子羲叔。我们合理地猜测:羲叔在平时应是多学武功,身体比较强壮,并且有一定的治国理军的思考,很受母亲女娲的喜爱,很有可能是女娲当时心中有所心动的,摸定的继承人选。
《史记·补三皇本记》记载:“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有人说共工此番叛乱是为了与女娲争夺天下的领导权,但从这段记载中,我们看出,共工氏“不王”,并没有要夺取领导权的意思,或许只在恢复昔日上相的权威。所以在面对伏羲的儿子率领军队前来作战时,非常聪明地选择了稍事后退。“以水乘木”即退到了黄河岸边,用葫芦舟和以木头结成的木筏结成水军准备迎战祝融氏。
传说中的故事是这样的:水神共工一向与火神祝融不合,他率领虾兵蟹将,向火神发动进攻。担当先锋的大将相柳、浮游,猛扑火神祝融氏居住的光明宫,把光明宫四周长年不熄的神火弄灭了。大地顿时一片漆黑。
真实的战争是:共工派遣两员大将相柳与浮游乘夜放过羲叔,率军直扑祝融氏的大帐,并且撅开了黄河岸边,引黄河河水猛灌祝融军账。祝融军帐周围的火把熄灭,就在黑暗中与祝融氏开战。祝融氏一战不敌,但是就在全军将要溃退之时,羲叔领军杀到,并且帮助祝融氏的军队一直支撑到了天亮。天亮后,黄河水退去,祝融氏和羲叔的军队开始在战场上放火。合理推测:原本应是在凌晨时分想重立火把引导光亮,但火把在倾倒之后反而引起整个战场上火势漫延,造成了祝融氏火攻共工氏军队的效果。火焰又长舌般地卷来,共工他们被烧得焦头烂额,东倒西歪。
《淮南子》的记载:水神共工恼羞成怒!详情如下,他向火神发动进攻,炽炽烈烈地直扑共工。火焰又长舌般地卷来,海水不由滚滚向两旁翻转。共工又羞又愤,东倒西歪,故水潦尘埃归焉。”
共工一战失败,部众逃散,一部应是在战场上与氏族分离,于是向海边逃去,共工则收编剩余兵将和族人,向西败逃而去。
很重要的是,在这一战,祝融氏和羲叔结成非常牢固的友谊!
女娲得到了战胜的捷报,非常心慰,闻知共工向西败退,于是又派出了中央氏骊候率军援助,与祝融氏合兵一处,也向西而来。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7-11-29 20:42:47 +0800 CST  
十五、不周不周
不周山,作为伏羲所建立的第一个天齐建木所在地,先前已经讲过,是在今天祁连山脉西麓,临近甘肃武威的一座山脉。在伏羲和女娲在今河南地方重建天齐建木之时,原在不周山的祭台和天齐建木是仍然存在的。
共工在黄河岸边战败,只能暂时向西北退出。原本,共工是想带着剩余的军队和部族回到共城,即共工氏族原先发源的地方,但路走过半,共工率族突然改变了方向,向着不周山而来。在那个人们尚不知战争为何物的年代,不周山的人们自然是不会主动设防的,即便有防卫,也是很孤简的设施。因此,共工的残余人马可以不废吹灰之力便重新占领了祭台。
共工想着,只要自己在这里重立天齐建木,再次以这个地方为部族的中心,获得至少西部与北部的人们的认可,或许他就可以率人反败为胜。
女娲闻听共工氏族重新占领了不周山祭台,恐怕在政治上落败,因此急令祝融氏和骊候驱军急进,务必重新夺回不周山祭台。两军赶到不周山和不周台下,抬头仰望,的确山高难攻,而且兵士和族人们对这个神灵之地也有十分的畏难神色。祝融氏和骊候合商,之前在黄河岸边的火攻一事让他们还记忆犹新,于是他们决定不再攻山,就地势在山脚放起火来。火借风势,眼见一场原始时期的山林大火扑面而去。没过多久,不周山就烧得面目全非,干躁异常。
神话传说是这样记载的:他们打了很久,还是不分胜负,共工气得七窍生烟,纵身一跳,一头朝不周山上撞去。这不周山原来是一座不平凡的山,它撑住了天空,不让天垮下来;它系住了大地,不让大地倾斜。共工一头撞过去,只听得“轰隆隆”一阵巨响,火星飞溅,照亮了半天,撑天的柱子折断了,系住大地的绳索也绷断了。
我们注意到,神话中共工撞山后“火星四溅”,在原始社会多用石器、木器的情况下,要产生火星四溅,应该是放火烧山后的余火。
入夜,残余的山火还在山上星星点点地燃烧着。共工知道大势已去,便砍倒了天齐建木,割断了八索准绳,定表向东南倾斜,表绳断绝,八维失准,使象征王权的祭天中心遭到了严重破坏。做完了这一切,共工便率军队和族人趁着火势稍小,不顾一切地下山突围,并在突围之后越过祁连山,向共城方向逃亡而去。祝融氏和骊候就此向女娲报告,准备犁庭扫穴,继续向共城进攻,但女娲一面下令不再追击,对共工氏族网开一面;一面自己亲率卫队来天了不周台。
女娲来到不周台,看到原来祭神的不周山一片荒芜的景象,不周台上也是战争过后尸体横七竖八的惨景,不尽潸然泪下,于是命令一部族人移居不周山,又将不周山及其周围打扫干净,重新在火烧过的山头栽植上了树木。只是女娲准备彻底地将部落的中心祭台和天齐建木搬到位于自己所居的凤城去了。
共工在率领族人突围,回到共城不久,又气又急,便终于一命呜呼,在共城的残余共工氏族一起推举康回做为共工氏族的新首领,康回率领族人们在共城一带重新休养生息,准备卷土重来。
由于天齐表木遭到破坏,天象观察和天气变化的预测在天齐建木再设的一段时间内都不能正常进行。《淮南子 天训》中记载: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天柱就是在不周台的主要的天齐建木;地维,就是就是测量大地的八维准绳。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神话中共工撞山产生了“轰隆隆”的巨响,我们以为,当是时,就在祁连山地方,发生了地震,因此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人们看到了一座位于西北方向的山峰轰隆隆蹋陷了下去,这是一次非常严重的地震造成的山体滑坡或者是山体位移。严重的地震甚至产生了地震光。地震光升移到空中,人们看到了日月星辰移到了这里。唐朝有个诗人,特意写了这件事:“东南地益卑,维岳资柱石。前当祝融居,上拂朱鸟翮。”
一场战争,再加上一场地震,使得祁连山一带的人口数量直线下降,于是女娲就将骊候部族的一部份留在了不周山周围,以充实当地人口数量。只是,骊候却也悄悄地将中央氏的主族营地也放在了这里。
女娲还在考察和指挥不周山战后兼震后重建的事,凤城已经飞马急报:出了大事了!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7-11-30 16:10:45 +0800 CST  
十六、天石来袭
我们先看一段精彩的神话传说:
撑支天地之间的大柱断折了,天倒下了半边,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民.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
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决心补天,以终止这场灾难.她选用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将它们熔化成浆,用这种石浆将残缺的天窟窿填好,随后又斩下一只大龟的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
来人向女娲禀报的事,便是这故事中的情景:人们看到天突然裂开了,出现了一个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纹,山林烧起了大火,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龙蛇猛兽也出来吞食人......
女娲从心底惊出一身冷汗:不想几十年前的灾害今又重现。女娲听过禀报,立即率骊候、祝融氏以及二子羲叔赶回,在路上,女娲抬头向东边望去,天真的好像裂开了一个大洞,天上不断地有石场和倾盆的大雨降落到地上。
女娲深知这真的是一场大灾难。于是一边跑在路上,一边即下达命令,让各个部落首领将所看到的景像迅速向中央部落报告,并且迅速报告自己所管理的地区和自己的部落的损害和损失的情况。一旦回到中央部落,女娲又迅速遗从向四周受害的群落进行慰问,并询问避灾和救灾的情况。
《淮南子·览冥训》: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也就是说,天塌地裂,大火延烧,洪水泛滥,飞禽作孽,走兽横行。而百姓哀号、冤魂遍地。
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研究员提出,女娲补天的神话实际上可能是远古时代的一次陨石雨灾害。此种说法研究依据,白洋淀流域区的特殊地貌是全新世中晚期的一次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留下的。研究学者在研究白洋淀流域区的历史地貌时发现,从任丘、河间到保定、望都一带,向西偏北的方向延伸,一直到满城附近,存在大量特殊的地貌现象——碟形洼地及其群体。
这种碟形洼地形成之因,学家们利用近百年前出版的顺直地形图和航空照片等,使用计算机数字技术将现代地形和人工地物层层剥去,仅保留原始的自然地貌景象。将这种洼地的复原图与形成年代相近的国内外其他地区的陨石撞击坑进行对比后发现,白洋淀地区碟形洼地和其群体是史前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后,在近代冲积平原上留下的遗迹。
推测当时的情景是,一颗小型彗星进入地球轨道,在山西北部的上空冲入大气层并在高空爆炸。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落入从晋北到冀中这一广大地区,形成规模宏大的陨石雨。在平原地区形成了大量的撞击坑,后经地面流水的侵蚀和先民的改造,多个较大的撞击坑群最终形成了白洋淀。其余的较小者形成了积水洼地,逐渐成为了该地区主要的居民点,部分这种洼地被地表水冲蚀破坏,但是河床间的高地上保留了大量的撞击坑遗迹——“碟形洼地群”。因此女娲补天传说的内容,应该就是一次规模巨大的天外来物(陨石雨)的撞击事件。
女娲亲自巡视,见到因为天降石头而被砸坏的房屋,就告诉人们如何修补损坏的房屋。即用土和成泥,涂在土屋或茅草屋上。这就是房屋建造中的涂泥技术,这种在人们的劳作中发现的技术首先被用来防止透风,以后人们又逐渐发现涂泥还具有防火防漏等重要作用,在大量使用葫芦的伏羲时代,人们把这一技术应用到葫芦上,在葫芦底部涂泥防漏并防止葫芦被火烧毁,以便烧煮食物,结果泥层被烧结成坚硬如石。进一步先民还会发现,经过烧制的土完全不会漏水。屋顶漏雨时,聪明因此想到用破碎的经过烧制的泥片盖住屋顶破损处,并由此得到启发,烧制专门用来覆盖屋顶的陶片,以彻底解决屋顶漏雨问题,从而发明了瓦。
瓦坚硬如石,不同土质烧制的瓦颜色各有不同,可以称之为“五色石”;屋顶漏雨是因为屋顶有缺陷,有裂缝,浓云密布时阴暗如先民居住的简陋房屋的草顶,于是人们认为,天上雨水也是从云盖缝隙中漏下。因此,当阴雨连绵,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时,人们便会设想像用瓦覆盖屋顶那样,炼五色石以补破漏的苍天。
只是此次房屋损坏得太多,需要用到大量的土,于是女娲率人到山上寻找。山上的碎石很多,女娲也不知道用哪种,终于在找了很多山峰后,在今鄂西北竹山县宝丰镇内的女娲山的山上,找到了最可以烧制的绿松石。这种石头在经过烧制和处理后会形成胶和蜡,因此对于修补房屋就是再好不过的材料了。
而在这地区有一处中外闻名、我国唯一的大型绿松石矿床,当地盛传绿松石就是女娲补天所用的五色神石。
这样的事业非人力所能及,只有神人才能做到,这个神人自然就是女娲,神话就这样诞生了。
人们的房屋慢慢修补完善了,生活也开始安稳了不少,女娲心头稍安,“只是这天上还有一个大大的窟窿存在着,只要还有破洞,天就随时会继续崩裂,那样的话,过去的工作就白做了,而万物亦从此永远的生活在这已如同炼狱的大地之上。总要有一个办法让人们在经历了灾害后在心里安定下来。”于是女娲亲自选取了一个地方,准备登山祭祀。
只是女娲完全没有料到,此次天裂事件带来的灾害还远远没有结束!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7-12-01 13:42:32 +0800 CST  
17、立极积灰
这灾害的确还没有结束,正当女娲率人准备登山之时,一场大洪水不期而至。面对着这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毫无准备的人们顿时陷入了完全无助的境地,刚修好的房屋被洪水席卷,亲人子女漂浮、淹没在洪水中,一幅器爹喊娘,拽儿拖女的景象。
女娲等人幸好还站在比较高的地方,他们看到这样的场景,完全惊呆了。于是人们开始咒骂起共工来:那个该死的共工,就是他破坏了天齐建木,现在肯定是神灵发怒了,开始要惩罚我们了......“这场水肯定是从天上那个洞里泄下来的了”,女娲说道,“现在当务之急,还是先要把天上的窟窿堵住。”
小型天体是一颗彗星,其成分主要是陨冰,而陨冰融化后形成大量的地表水,才会有“水浩洋而不息”的结果。
陨冰就是彗核的表面溅射出的一些碎冰块。彗星的彗核是以水冰为主的冰物质,陨冰外表与普通冰区别甚小,落地后很快融化。西安交通大学理学院副教授左兆宇分析,陨冰这种天文物质非常罕见,是彗星受到流星体撞击时,从彗核表面溅射出一些碎冰块,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形成陨冰,“天外物体在穿过大气层时都会摩擦生热,即使是落到地面的陨石或陨冰,其表面温度也会非常高。其次天外物体坠落接近地表时,速度可达到每小时近4万公里,这么大的冰块如果是陨冰的话,其破坏力会非常大。
传说是这样的一个故事:随后又斩下一只在水中作乱的大龟四脚,当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边天支起来。女娲还擒杀了残害人民的黑龙,刹住了龙蛇的嚣张气焰。最后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娲还收集了大量芦草,把它们烧成灰,埋塞向四处铺开的洪流。
《竹书纪年》曰:“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鳌背负之山也,浮游海内,不纪经年。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日照古属琅琊,离琅琊台20公里)。查找山东省地图,日照以南20公里左右的确就是枣庄市临海的龟山景区。
传说中的这只“龟”就是在这古“天台山”以南的现今枣庄地区。龟山风景区坐落在枣庄市市中区孟庄镇境内,距枣庄城区15公里。龟山海拔331米,龟山历史悠久。从殷朝到明清,先人活动的踪迹遍布山顶,镌刻精细的八卦图,香烟缭绕的紫云观,雄伟壮观的古山寨依稀可见。
而传说中的这条“黑龙”就是龙山。位于山东省滕州市区北约6公里处,有滕州后花园之称,为古滕八景之首。清代内阁大学士刘墉,在龙山脚下吟出咏滕绝句:“南望微湖怀夜月,北瞻龙岭仰晴云”。古滕八景之首的龙岭晴云就是滕州北部的龙山,因形状似龙,雨过天晴,祥云缭绕,绚烂多彩,故名。王政诗赞曰:“云自从龙沛作霖,夕阳新霁豁芳林。知时好慰逢年望,出岫原存济世心。彩焕轮团瑞霭,文成锦绣散高岑。雨底事关民膜,恒顾丰穰岁不”。
而滕州市隶属山东省枣庄市,与“龟”在同一个地方。并且在龙山有一种黑土叫作“砂姜黑土”。砂姜黑土是晚更新世(Q3)以来,在古地理环境条件下,发育在第四纪河湖相沉积物上的半水成土壤。由于它处于一种扇缘洼地的地貌类型,大量富含Ca(HCO3)2 。水的补给,而又排泄不畅,且有季节性积水,因而早期有草甸潜育化及CaCO3。的淀积过程,后期又经历着耕作熟化及脱潜过程。
这是一个古代过程的延续,由于全新世(Q4)气候转暖,河水量充沛,现砂姜黑土分布区当时为一片湖沼草甸景观,低洼处形成大面积粘质河湖相沉积物,耐湿性植物周而复始生长死亡,有机质在干湿季的嫌气与好气条件下,腐烂与分解交替进行,高度分散的腐殖质胶体与矿物质细粒复合,使土壤染成黑色,形成黑土层。砂姜黑土土体深厚,剖面自上而下有耕作层、亚耕层、残留黑土层、氧化还原过渡层及砂姜土层。上部50或80厘米土体以暗灰黄,橄榄棕色为主,并有20-40厘米不等厚的棕黑色残留黑土层;心土层呈橄榄棕色为主,有较多黄棕色锈斑或铁锰斑、灰斑,其下为橄榄棕色砂姜土层,夹有少量锈斑,铁锰斑等新生体。
这便使得远古的人们远远望去,就是一条作恶的黑龙了。
“积芦灰以止淫水”的含义是:洪水淹灌入人类居住的窑洞或半地茅屋,造成人民流离失所、无处栖身的不幸灾祸,女娲出于防范滔滔洪水保护人类儿女生命安全的需要,发明了在茅屋周围堆积泥土或灰烬之土,垒积成小型“土堰”,防止了天降雨水和洪水对人类居住房屋的淹灌、威胁,即“积灰止水”的治水方法。洪水之中,女娲及族人们终于在万般不利之中,为保护自己在洪水中的安全而发明了这一“水利”工程。
“积芦灰以止淫水”之“芦灰”特指“燃烧芦苇之灰土”即“草木灰”,而“淫水”是指“地下浸淫渗出之水”。在洪水过去之后,地下不断渗出的水也给人们带来了不便和后怕,这样的“水利工程”也解决了很大一部份的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
陨石雨的撞击过去了,洪水也慢慢退入了大海。人们的生活渐渐又恢复了平静。平静?结论是否定的。各部落中人口的减少和因为灾害导致的食物和资源的减少使得在各部落间发生了不断的争抢事件。女娲不断地游走于各部落之间,不停地安抚那些受了重创的人们,但伤口实是太深了,人们在重建生产生活之余,似乎已经开始对女娲及其领导的地位产生了些许不信任。
于是在部落社会中重新恢复人口和恢复原有的生产和生活秩序便成了女娲当前最重要的事了。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7-12-02 14:34:27 +0800 CST  
补充:
枣庄龟山上的鲁南第一溶洞更令人连连称奇。溶洞全长600多米,洞连洞,纵横交错。洞内钟乳石倒挂,石笋林立,滴水叮咚,石壁耸立,既奇妙又壮观。尤其是钟乳石和石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女娲为族人们在这里将古代龟山中像鳌足一样的山石挖断,供人们在这里躲避洪水的侵袭。并且为防止山石蹋落,又用挖断的石头在山洞内和山洞口垒砌了石柱以作为支撑。
而擒杀黑龙,不过就是将裹着滚滚黑土而来的洪水从挖开的沟壑中引到了远离人们避洪的地方,后来洪水又通过山中的地下河流从山脚钻出溶洞而流向大海,在古人看来如同擒杀一般。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7-12-02 15:04:11 +0800 CST  
18、女娲“造”人
《风俗通》(应劭著)中有短文:
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把黄土捏成团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这个传说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以至于终于,这个故事在不断地添枝加叶后进入了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
我们再来看这个句记载:为了让人类永远的流传下去,女娲创造了嫁娶之礼,自己充当媒人,让人们懂得“造人”的方法,凭自己的力量传宗接代。
女娲眼看大伏羲部落在历经了战争和大灾难后人口减少,生产减弱,甚至有地部落间开始争抢粮食水源,深感必须要将人口增添上去才能从根本上扭转现状。并且让人们有了生育的观念,才会专心于生产和生活中去。
于是女娲宣布废除旧的群婚制度,施行以女人为主体的对偶婚姻。家庭也由原来的群体大家庭分裂成以女人为主体的独立家庭。女娲定下了新的婚姻形式。在这种形式下,在婚姻中第一次有了家庭,人们第一次有了家庭的概念;孩子们也第一次知道了自己的父母是谁。
不过这种家庭并不稳定,女娲在制定的婚姻制度中仍然是沿历了女性在婚姻中尊崇的地位。因为对偶婚是女人娶男人为夫,被娶来的男人在家庭中没有任何地位,除了劳动和与妻子过性生活外,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没有丝毫权力。妻子随时可以把丈夫赶出去,再与外族团其他男子成婚。这种婚姻多则数月,少则几日,能保持一年以上的极少。因此,对偶婚的女人,一生可能会有几十次,甚至上百次婚姻。健康的男人一生可能充当几任或几十任丈夫,但当他们年老体衰时,就会被赶回本族团,依靠自己的外甥女来养老送终。郭沫若先生在谈到对偶婚时,把对偶婚称为“男人的三从”,即少年从母,壮年从妻,老年从女(外甥女),这是十分准确的。
当时男子从事打猎、捕鱼,女子从事采集。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女子采集所得的收获要比男子狩猎要稳定得多。在这种经济状况下,妇女在生产生活中占有了显着的地位。同时,实行族外婚,男子夜晚到女方氏族中过夜,白天回到自己氏族劳动,所生的子女皆归女方所有,使得氏族成员“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人们按母亲的血缘关系确定亲属关系。在母系氏族内部女性作为直接生育者、养育者对后代具有生杀大权。总之,妇女无论是在生儿育女还是在物质经济方面都比男子优越一些,所以,女性在当时拥有极高的地位,女性在生殖繁衍过程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原始社会的先民们偏执地认为人类生命主要归功于女性,对女性生殖器官的崇拜可以促使人类生殖繁衍的繁荣。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母系氏族时期女性性与生殖崇拜意识十分突出,大量的岩画都清楚地绘着夸大的女性性特征,如,细腰、肥臀、丰满的乳房等。现居住在云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其带有神秘色彩的“走婚”,其实就是对偶婚的残留形态。
我们从神话传说中发现,所谓女娲用黄土捏成人形,实际女娲真的是以作媒的形式或者是以拉郎配的形式构成了男女家庭,但孩子的成长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显然对于劳动力的要求是不足的。于是女娲以下命令的方式向各部落传达落实婚配制度,而传说中的柳条就是传达命令的信物。
于是在大伏羲氏部落的各个部族,甚至是角落,都“热火朝天”地开始执行女娲的命令,到处都可以看见忙着组织家庭的男女。在新疆呼图壁康家石门子岩画中有许多明显暗示男女交合的画面,画面中女子表现出轻松、欢快、愉悦欢畅的心情,而男子则多表现出强烈愉悦的心情。其中一幅一男一女刻画得十分醒目,男子正右臂平伸,右手上举,左手下垂,把持着被特别夸张了的粗大的、几乎与人等长的生殖器,直指那细腰长腿、形体俏丽、通体涂红、头戴插有翎羽高帽的女性人像,整个画面表现出了男子的激情与女性愉悦的应和。
而社会也就这样又一次稳定下来。但我们仍然从神话传说中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
俗说开天辟地,未有人民,女娲搏,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
民间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抟捏黄土造了人.她干得又忙又累,竭尽全力干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后人说,富贵的人是女娲亲手抟黄土造的,而贫贱的人只是女娲用绳沾泥浆,把泥浆洒落在地上变成的.
部族人为了生存和发展,不断地通过狩猎的形式获取猎物。在每一次出征之前,全体部落成员都要聚集在一起,进行一定规模的祭祀仪式。祈求部族神灵护佑,祝贺部族成员出征平安,祈愿部族能够获取更多猎物,保护部族的兴旺和昌盛。在每次狩猎归来的时候,部族也要举行一定形式的庆典活动。他们由一部份人主持仪式,将猎获的动物杀死,取出内脏,进行最庄严、最神圣、最隆重的祭奠活动,他们用这样的方式答谢神灵的护佑和赐予。最后才将猎物切割成块,分成若干等份,分发给大家。在这样盛大而庄重的场面上,那些在狩猎中表现勇敢的部族成员成为部族英雄,受到部族成员的拥戴,在部族内部享有较高的权力,他们主持分发猎物和食品,逐渐发展成为部族内部的统治者。成为部落的最高决策者和行政长官。
为了适应部族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部族内部的另一部份成员专门从事劳动工具、狩猎武器、工艺饰品的生产和加工,负责物化部落内部的名类繁多的图腾文化形象等,这部份群体发展成为能工巧匠。
由于在猎物的分配上,在共同的生产和生活中,部族内部难免产生出这样那样的矛盾,本部族和外部族之间也产生各种各样的斗争和交流。于是就产生从事部族内部协调工作和部族与部族之间外交事务的人员,他们就演化、发展成为社会中的另一个阶层,成为协调部落内部事务和处理部落外交事务的大臣和谋士。
部落的贫民阶层,他们是普通的劳动者,是重要的生产力大军,占部落人口的绝大多数。就发展成为又一个阶层。
这是今天彝族社会中的一个缩影,但从这个缩影中我们看到了女娲时代在部族中逐渐形成了统治者与被统者的阶层分化。
阶层分化产生于来自氏族社会伦理(丧葬和婚姻等)与灵魂观念的结合。本质上,氏族社会的传统伦理是规范个人的,而祖灵图腾崇拜则是规范家族的。对偶制和日后在部族社会中出现的专偶制家庭加速了财产的私有化。
随着人口的增加,大伏羲部落终于又一次从战争和灾难的阴影中走了出来,部族社会又一次繁荣起来。人们的生产生活也在不停地进行之中。此时,女娲得报,一支外部落的人群正辗转迁徙而来。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7-12-03 18:14:48 +0800 CST  
19、远客来访
正当大伏羲氏部在女娲统之下在经历大战和大灾后逐步恢复之际,在遥远的西方,有一些原始欧罗巴人正在逐步向东方迁徙。他们从欧洲到达今天的伊朗、巴基斯坦,然后一直到今天俄罗斯叶尼塞河一带,然后南下来到了今天新疆一带。
大伏羲部落的人们终于看见了这些远方的来客。他们看对长得有些古怪的对方,并且对方的语言也听不懂,无法进行交流,在本着一贯的友好接待之后,在大伏羲部落西方居住的人们便派人飞赶着向女娲进行了汇报。由于与共工部落之间的战争。初次听到这个消息的女娲对此相当地警备。在要求进行友好地对待对方的同时,也命令要求对对方予戒备,自己则率人向西方前进,准备一览对方及用意。
新疆文物考古工作者首次在新疆哈巴河县阿依托汗一号墓群发现了阿凡纳谢沃文化。阿凡纳谢沃文化主要分布于米努辛斯克盆地至阿尔泰山北麓。这是远古时代主要分布于俄罗斯的古人类群族。他们的文化人群属原始欧罗巴人种。长颅、略宽的颅宽、中等的颅高;突出的前额、额骨发育强烈;高鼻型。后来这些文化人群对中亚、南希伯利亚、南亚大陆有着深渊影响,这是后话,先表过不提。
石器期间是人类的童年时代,新疆地域未无的旧石器期间的发觉次要是一批正在地表采集的石器遗存,其外最迟的遗址点是和布克赛尔县和什托洛盖骆驼石遗址。2004年,国外考古工做者正在和什托洛盖骆驼石高台两侧发觉一大片地表漫衍灭打制石器的区域,其分布面积达20平方公里,地面采集的石器成品无砍砸器、刮削器、薄刃斧和手镐,其外一类正在欧洲风行的名为“勒瓦娄哇”气概的石片和长而规范的石叶,具无旧石器时代外、晚期的明显手艺特征,并取我国宁夏水洞沟遗址和交河故城沟西地址的石成品显示出同样的风貌。该遗址由于一处形似“骆驼”的雅丹地貌较为夺目,所以被定名为此名。和什托洛盖骆驼石旧石器遗址是新疆迄今发觉的一处最陈旧的人类勾当地址,意义极为严沉。
这些发现足以证明有欧罗巴人向东迁徙而来。而其中的一支就是传说中的西王母部族。《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有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在巴基斯坦的哈拉帕出土了一枚印章,尽管没有西王母的名字,但它与《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惊人一致,印章图0056完全是人面虎身,有文有尾,戴胜虎齿,有豹尾。
国内多学科知名专家学者经过实地考察和研讨后发表了学术共识,其中重要一条即认为“呼图壁天山岩画所展现的集体性、规模性的巫舞形态,是《山海经》等中国古文献及各地考古发现的西王母人物造型的重要文化原型,对中国古代特别是西南地区的西王母信仰观念的变迁具有深远的影响”。
而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新疆考古中心主任巫新华则直接表示:“西王母形象和西王母画的起源就是在呼图壁县的岩画。这也说明作为西域范围的古代新疆其实是中华文明核心文化的产生区域之一。”
女娲最终也没有见到这些来自远方的客人。但能确定的是远来的民众不是来争强好胜的。他们并没有来争夺大伏羲部落已有的领地。部落群见不能与大伏羲氏族进行有效的沟通,部落首领遂带着族人又开始向西,向南迁徙,希望能找到一块水草肥美的栖居地。终于,他们来到了河、湟一带,即现今的黄河源头的三江口一带。并且开始安居在此。
伊犁河谷早期铁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为索墩布拉克文化(这一定名近年来在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其文化面貌与青铜时代截然不同,表现为随葬品中铁器的出现以及彩陶的繁盛。
其墓葬文化特征包括:墓群多呈南北向链状排列;封堆周缘多有石圈标志;墓室结构主要为竖穴土坑或竖穴偏室;墓室以单人葬为主,流行仰身直肢葬,尸骨按头西脚东摆放;陶器以无耳壶、无耳罐和钵为主;彩陶纹饰有重叠倒三角纹、网格纹、菱块纹、棋盘格纹、折线纹、杉针纹、横条纹、山脉纹等。
索墩布拉克文化的彩陶来自于哪里?“彩陶之路”的观点认为,它的出现是由于黄河流域的彩陶文化一路向西传播、辐射至伊犁河谷,并与当地文化融合的结果。
我们不能确定西王母部族,这个在中国日后的历史上曾不断被记载的部族是是否属于索墩布拉克文化。但这些从远方而来的客人在女娲时代就存在于新疆至甘肃的广大地区并开始在生产和生活中与中原的人们进行了文化交流,确是不折不扣的史实。我们没有史料,不能说女娲和西王母部族的前部族首领见面约谈了。但他们麾下的部落民众却已经开始和平地见面了。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7-12-05 17:21:30 +0800 CST  
20、女皇末年
一晃眼,女娲统治的时代已经十数年了。回想自己的丈夫伏羲的时代,那是一个刀耕火种,平安和平的年代。而自己的这十数年,却屡屡发生事端。先是共工发动了叛乱的战争,然后天上又下起了陨石雨,如上天有漏洞了一般。远客的来访又让自己不得不亲出去视察,以侧万全。而平时自己又不断地外出巡视各部族。
女娲回到中央部落,真是觉着累了。看看自己已然是一幅风烛残年,垂垂老矣的状态,不禁有所感叹和唏嘘。女娲想着,总归现在是天下无事,也该休息一下,让部落和民众也休养生息一下。
一日,女娲无视在部落中走动察看,当来到一处农居前时,女娲停下了脚步。女娲见民夫正向地里把粟米扔下去,又埋进土里,不禁有些好奇:“你们这是在做什么?为何要将食品埋入土中?”农夫答言把这样的粟米的种子埋进土里,就会在来年得到更多的粟米。而且这块地就是刚刚才过去不久的洪水曾经淹没过的土地。
第二年春,女娲又来到曾经巡视过的地方,果然见到在洪水淹没过的地方,长出了许多粟米。有些已经成熟,有些则还有待长熟。但看着这些增加的食物,一心想要部族稳定和发展的女娲,也得到了些许在长年奔波后的安慰。
大地湾发掘的区域中,出土了可翻地的石铲、可收割作物的石刀、可碾磨粮食的磨石和磨盘、石臼、石杵等。这些工具不仅出土数量较多,而且其制作已由最初的打制发展到后来的磨制,工艺越来越进步,这说明早在距今一万年前的前仰韶文化时期,原始农业生产的一整套生产加工技术已经在大地湾形成。在大地湾早期墓葬中,成人墓有随葬的石刀、石铲等农业生产工具。出土储粮中有稷、粟的遗存,还有狗骨炭化——狗食中有稷、粟的食物。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7-12-06 16:22:01 +0800 CST  
妇女们长年累月地从事采集,通过不断地观察、摸索,她们发现种子落地后能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生产出更多的植物。这些种籽主要有稷、粟、黍、油菜籽。经过长时间试种,人们逐渐学会了栽培作物。女娲总结经验,培育和推广了稷、粟、黍等农作物的种植。
据考:远古时期“女娲部族”生存、活动于山西霍山南麓“临汾盆地”一带,远古时期曾经有“汾渭湖泊”存在,这一古代湖泊的周边地区虽然草木繁茂,而且其中还有不少可供人类食用的作物,但这里的土地都是地下水位偏高的“湿地”。土壤中还含有盐碱成分,容易“板结”。不利于农作物生长。女娲在进行“放火烧荒”、“刀耕火种”的尝试实验时,意外地发现:这些荒地甲的芦苇或草木植物在被烈火燃烧以后,所产生的“草木灰”不仅能有效地“吸附”地下水分,让人们不失时机地播种可以食用的作物种子,而且可以增加土壤十的等营养成分,连续数年地得到丰收,有效地解决人类食物来源的重要问题,于是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改良土壤”,以利耕作的科学方法。
据《中文大辞典》介绍“火耕”方法:田中野草,以火烧之,藉以肥田,谓之火耕。《后汉书·村笃传》:“火耕流种,功浅得深。”《陆云·答车茂安书》:“火耕水种,不烦人力。”从这一点看来,女娲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伟大先行者。
农业出现后,人们才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们能够从一小块土地上获得的食物,和在较大土地上采集狩猎获得的一样多。人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了有关生物繁殖的知识,才能依靠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产品,找到了较稳定可靠的衣食来源。从此人们在自然界就取得了一些主动。所以,农业出现后很快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部门。在不断地农业生产中,人们也在不断地总结,对于耕种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师旷占术》曰:“杏多实,不虫者,来年秋禾善。五木者,五谷之先;欲知五谷,但视五木。择其木盛者,来年多种之,万不失一也。”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7-12-06 16:22:29 +0800 CST  
女娲已十分满意族人们的辛苦劳作,当他看到一户茅屋前有人正在架烤食物时,便欣然过去,准备与民同乐。但当她看到烤着的竟然是一具婴儿时,顿时惊吓。连问此为何故。族长忙来答复:自人口增长,因为生活艰难,食不果腹,不得不将一些婴儿杀死,以保证自己和生存能力较强的孩子可以存活下去。甚至有些部落在养大第一和第二个孩子之前,会将所有新生儿都杀死,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这些新生儿和他们的哥哥姐姐争夺食物。这些只是首领不知道而已。
女娲明白了:原来自己下令制造人口,已使得部落的人口增长超过了食物的供应能力。但是这杀婴吃人的行为,女娲也是万不能接受的。女娲既惊且怒。勒令即行废除,不得再行此残忍之举。若部族因人口增长食物供给不能的,可在各部族间调剂,并向各个方向开拓领地。
女娲经此一吓,终于在回中央部落时病倒了。
《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王逸注:“女娲人头蛇身。”   《山海经·大荒西经》郭璞注:“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我们大胆猜测:女娲得了腰间椎盘突出症和老年软骨症导致走路变形,并且有些佝偻,并且导致了自发性骨折。看上去的确有些如蛇一般。
这些病就是源于女娲长年地走动和劳累。这种病在远古时代不能完全治愈,终于在最后发生了骨折而去逝。女娲原本想将首领之位传给第二子羲叔,但看了下周围的情形,最终下遗命:长子风羲仲即位!
但是风羲仲即位却发生了变数!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7-12-06 16:23:29 +0800 CST  
21、凤族篡位
我们先看一个神话传说。中央电视台的《地理中国》栏目曾经考察过今四川汉中地区的一条连绵的天坑群。这条天坑群是由于地质运动和地下暗河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在考察中,当地的群众曾经告诉考察队这样一个故事:大约八、九千年前,在其中的一个天坑洞中,曾经有一个一身穿着白色衣服的公子路过,居住在洞中,和当地的民众建立了很好的关系。大约过了两年,这位白衣人在洞的附近找到了一双花色的鞋,于是就捡了起来,当他在一处树林中寻找丢鞋人的时候,不见了。从树林中出来的是一位身材娇艳的女性。正当当地人对此惊诧不已,准备一探究竟的时候,女子突然变成了一保九尾狐狸,钻入了草丛中不见了。以后人们就再也没见过,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又或者是狐狸了。
这是一则荒诞不经的故事。听过的人也就把它当过耳云烟。但无独有偶,在河南省中部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女娲的二代后人是九尾狐!
而在今山东,也有远古帝王和人们曾经击杀、降伏九尾狐狸的传说。
《山海经·南山经》:“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这里的“食”读(si),是喂的意思。
山海经和记载和民间的传说在不经意间都共同指向了同一种动物,并应是同一类史实。解读这些古老记载,九尾狐其实是位于东方或南方的青丘这个地方原始部族的图腾物。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7-12-07 15:47:54 +0800 CST  
涂山氏的祖先是涂山颢(男哥哥)与涂山灵(女妹妹),他们两个是天地俱生的灵兽。当年,女娲娘娘为了守护人间,寻找十方神兽并纳为入室弟子,最终选择了善良的涂山灵并赐名为白灵儿。涂山颢便成为了涂山国的王。千百年来,涂山国相安无事,居民们安居乐业,可又一日,外族进犯,涂山国遭到了灭顶之灾。无奈之下,涂山颢只好寻求女娲娘娘的帮助,女娲娘娘派遣灵儿重回人间,重振涂山国。因为地界原因,被迫迁国到青丘,但青丘国的氏族混乱,不仅仅只有涂山氏,还有有苏氏、彤鱼氏、血盟氏、防风氏等等。后人为了避免混淆,便把涂山国和青丘国分开来说。其实后期的涂山氏都是住在青丘国,而《山海经》中记载的青丘九尾狐正是涂山氏。由此,白灵儿成为了涂山氏的神女并成为九尾上神,在六界有极高的地位。而九尾狐是女娲座下神兽。
这则神话故事告诉我们在女娲时代,涂山氏在女娲的刻意安排下以首领的妹妹到中央部落为质的方法终于成为了一个强大的部族。并且向女娲献上了九尾狐神兽。
有学者指出,九尾狐可能是赤狐中的华南亚种,因为此狐的尾巴蓬大如九尾,因为可以参照大灵猫的异名--九节狸、小熊猫的异名--九节狼来印证,故而九尾狐可能是九节尾狐的省写。
《太平御览.卷第五十三.地部十八.丘》引《外国图》曰:青丘之民食谷,衣野丝,去琅琊万三千里。“青丘之山”向东350里为“箕山之尾”,推测“青丘之山”应该在河南省方城县西350里左右。
《海外东经》记载:青丘国在朝阳北。《海内东经》又记载:淮水出余山,余山在朝阳东,义乡西。
可以推测:这个“朝阳”应该在河南省桐柏县西,而河南省新野县王庄镇一带为古代南阳郡朝阳县。那么青丘在朝阳北的话,定位在南阳盆地的西北部应该是合理的。并且在今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东边有仍然有一个镇子名叫青山镇。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7-12-07 15:48:39 +0800 CST  
至此,我们疏理一下女娲去逝时大伏羲部落的重臣分别是凤族(女娲本族)、中央族骊候、柏皇族、涂山族以及有争战之功的祝融氏。
女娲去逝后,长子羲仲在接到女娲的继位遗命后即准备上路回到中央部落即位。但作为权臣,拥有部族重权的中央氏、柏氏以及涂山氏并不愿意风羲仲继位。因为羲仲继位后很可能要提拔自己的势力,而伏羲时期的宠臣共工氏的结果犹在眼前。只有让女娲的族人或者他们所能控制的人继位,才不会有此灾社祸。因此在权臣们商议之下,凤族的一位首领,有史料记载为“凤遵嬟(yi)”抢先在羲仲尚未回到中央部落时宣布继位成为了大伏羲部落的首领。
在史料的记载中,有记载称女娲去世后,各部落间为争夺氏族首领的位置而各为争战。从各项记载中,这样的记载的确反映了当时真实的情况。而有些史料中说女娲有108岁或者118岁的,显然是不正确的。并且在女娲二十年以后,近五十年的时间,女娲的事迹就在各种资料中完全消失了。现在这段时间发生的事即将完全展现。
凤遵嬟(yi)篡位后,即以自己为新的正统的大伏羲部落首领,并向四方发出命令,要求各部落承认。还在路上的羲仲接到命令后,自然实力不足以抗衡,于是即遣人向凤遵嬟承认他的族长和首领地位,表示接受领导,不再抗争。凤遵嬟接到奉表之后,对此十分满意,仍然让羲仲回到原领地。
但是他却再也不会接到女娲另三个儿子的奉表了。
在新建的这个政权中,位居中央的凤族、中央族、柏皇族以及涂山氏族各有各的心事,并非一条心,这样的政权又能走得了多远呢?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7-12-07 15:49:10 +0800 CST  
22、恶化之初
从现有的史料中,我们只找到了女娲的长子羲仲的行为。但对于这样的局,并没有记载其他三个儿子的行为和反映。但史料中却有另外的记载或许可以从中探出一些蛛丝马迹。先是祝融氏被封在陈留,为火正,接着女娲的二子羲叔被封为火正,同样在陈留。后又以祝融氏兴兵讨共工,可谓是让祝融氏辅佐羲叔。但后来又有“祝融族对山东九黎族的征服”以至于到今天江苏徐州一带。两相对比,祝融氏族在这段时间进行了部族的迁徙。这样大规模地,并且是长途的迁徙,似乎并没有得到中央部落的授权,也似是没有报告。虽然女娲有可以拓荒的命令。我们大胆地推测:在这次远途迁徙中,女娲的二儿子羲叔也应在部族迁徙的队伍中。那为什么不在原地好好地居留,或者在陈留周边拓地,非得要远途,并且还要是以“征”的形式。我们认为原因只有一个:即在凤族掌握了中央部落的大权后,羲叔和祝融氏竖旗进行了反抗。
凤族篡位后,各部族都在观望,尤其是女娲长子奉表服从后,各部族都在看这次的“改朝换代”是否稳定和长久。但羲叔作为女娲的宠儿,祝融氏作为在前朝立有战功的部族,定会受到新首领的猜忌,因此在得知凤族首领夺取了首领位后,毅然举了旗。
羲叔和祝融举兵后,即向西北方向的伊洛河流域的中央部落发展。最先遇到的,就是在现现沁阳县柏香镇的柏皇部落了。作为支持凤族篡位的柏皇自然不会放祝融和羲叔轻易地过去。柏皇部就对自己的部落进行了加固,祝融氏率部进攻 不克。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7-12-09 15:40:47 +0800 CST  
宋罗泌《路史·前纪六》云:“柏皇氏,姓柏名芝,是为皇柏……为而不有,应而不求。立于正阳之南,是为皇人山。”柏皇氏是伏羲氏的一个胞族,在仰韶文化中。由此可以显见,柏皇部当时的首领叫柏芝,部落立在皇人山的南部。《山海经》中记载:又西五百里,曰皇人之山。其上多金玉②,其下多青雄黄③。皇水④出焉,西流注于赤水⑤,其中多丹粟⑥。
注释:①皇人山:指大浩山,这里介绍大浩山下的门源集镇。到达这里的距离应由小茨山算起。②金玉:指金尖夷。③青雄黄:指东胥胡。④皇水:指浩水,今称大通河。⑤赤水:指黄河。西流之东流,濮语的“东”读xi音。⑥丹粟:指鞑属,即游牧民族。
由小茨山往西北五百里,有座山叫大浩山。山的西面住着金尖夷,东面住着东胥胡。大通河从这里流出,向东流入黄河,大通河畔住着游牧民族,种着红花和粟米。
又宋罗泌《路史·前纪六》云:“柏皇氏……出扶桑之阳,驾六楷,以木纪德。”《命历序》云:“皇柏出扶桑之阳,驾云龙上下。” 范仲淹曰:“乘六龙,得圣人之时。”《易乾》云:“时乘六龙以御天。”《楚辞》曰:“独乐六龙。”
有人将这里的“楷”和“龙”都解释成马。那是受了唐太宗六骏的影响。并且远古时期,马且尚未家养,又何来驾车一说?“楷”从古至今都没有“马”的意思,只有楷书和楷木的意思。这里应为名为楷木的一种树木。
楷(又念jie,一声)树又称黄连树,树干疏而不屈,刚直挺拔,木材鲜黄色,可提黄色染料,材质坚硬致密,可供家具和细工用材。种子榨油可作润滑油或制皂。幼叶可充蔬菜,并可代茶。
黄连木树姿秀丽,春季圆锥状花絮颜色亮丽,嫩叶及秋后老叶红艳如霞,种子秋后呈绿、蓝、红等色,为良好的观叶、观花和观果植物。近年来被作为城市绿化观赏树种广泛栽植。黄连木木材致密坚实,纹理细密,可供制家具、农具、手杖等,也可作为雕刻、镶嵌等的精细木工用材。
而“驾”有在人或物体上面的意思,“驾六楷”很好地说明柏皇氏在当时有相当的伐木技艺,并且用黄连木制造了木制房屋,可以想见,当祝融氏来到时,柏皇族也是用黄连木作了部落的营栅。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7-12-09 15:41:23 +0800 CST  
时乘六龙以御天,语出《周易•乾•彖》:“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时”为因时,“乘”为驾,引义为运用,“六龙”即乾卦飞、潜、跃等六龙;“御”为驾御。凭因不同时机分别运用飞、潜等六龙以驾御天道。王弼说:“升降无常,随时而用。处则乘潜龙,出则乘飞龙,故曰时乘六龙也。乘变化而御大器。”(《周易注》卷一)《彖》借此神话以明日行成昼夜四时之理。
这说明柏皇氏族,至少首领柏芝有对天时相当的理解和参悟。“处则乘潜龙,出则乘飞龙”还原了柏皇氏战胜祝融氏的过程。这是有记载的中国最早一次一而鼓、二而竭,三而衰的战事:当祝融氏初到之时,麾兵猛攻,但坚实的黄连木栅栏几次三番地挡住了来自祝融的进攻。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黄连木也被用作了烧烤时的垫木,因此我们相信,祝融氏在进攻的过程中和前次一样放了火,但却对黄连木做成的栅栏毫无办法。
战败的祝融氏于是向东南方向撤退。我们没有查到战胜后的柏皇族向东进攻的任何记载,但却从传,并从汇集的史料中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史实:在青丘山的涂山国突然起兵突进凤城。中央部落又一次改朝换代。而在这一次的改朝换代中,中央氏向涂山氏称臣,柏皇氏进行了抵抗,但首领柏芝身亡,在零星的记载中,我们找到了一个叫风翠岚的名字,这可能是第二代柏皇氏首领,并且在涂山氏的高压下投降。从此后再也找不到关于女娲长子的记载,涂山氏首领在取得政权后派人杀了女娲长子羲仲,以示彻底的改朝换代。而凤族,则被遣反到了汉中,秦岭一带原凤城。
无论是在传说中,还是在史载中,此时也有记下了中央部落首领“凤颢”和“灵珠儿”的名字,恰恰和涂山族首领涂山颢和涂山灵的名字相紊合。只不过他们又一次袭了“女娲”的名号,给自己加了“凤”姓。在此之后,天下战乱,部族争战,一发而不可收,直至三十余后风氏后裔复位。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7-12-09 15:41:55 +0800 CST  

楼主:东越陆孟明2017

字数:320877

发表时间:2017-10-26 21:24:1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5-30 19:27:57 +0800 CST

评论数:30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