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神话故事,还原真实历史——先古时期话沧桑

@闲暇游览客 2018-02-28 07:56:20
有兴趣者,可以参考:
《山海经》终见天日。上古历史终见天日。
《山海经》是中国上古遗留下来的最古老的一本书,也是最难看懂的一本书。
几千年来,无数学者都试图破解这本疑难的怪书,但是此前的破解都失败了。近年来,由于网络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搜集到想要得到的信息,为《山海经》的破解提供了技术保障。
此前,因为破解不出来,所以就把《山海经》当成了神话故事或小说。走遍......
-----------------------------
《山海经》记载的基本都是中国历史,基本与外国历史无关。看待《山海经》的地理位置,必须真切地置身于那个时代去看待,真切地置身于那时候的地理和气象条件下的真实情况来看待。因此本人对山海经的理解,在与其他古籍结合后得出的结论,一般可以以:1、前后历史能够对得上位;2、能够和当时的气象与地理实际对得上号。
例如《山海经》中的“大人国”、“牛黎国”、“一目国”等。在以后的历史中都会有所涉及到。原则是没有神仙,只有原始的人们。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8-02-28 17:16:37 +0800 CST  
52、绝对权威
就这样,时间在太阳的升升落落中流逝。转眼间,太昊也逐渐长大了。看着逐渐长大的儿子,着眼于自己儿子未来继承大伏羲氏族首领位的需要,师嬟也有了自己的思考。在这段时间中,师嬟开始逐渐提升葛天氏的权处和地位,希望葛天氏可以在太昊继位后成为有力的辅佐之臣。
《路史》的记载:葛天氏,葛天者,权天也。爰拟旋穹,作权象。故以葛天为号。其为治也,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汤汤乎无能名之,其及乐也,八士捉扴投足、掭尾叩首,角乱之而歌八终。块柎瓦缶,武喿从之,是谓广乐。于是封泰山,兴货币,以制数会,故沈滞通、而天下泰矣。权象谓主宰天下之象。 宋 罗泌 《路史·前纪七·葛天氏》:“‘葛天’者,权天也。爰儗旋穷作权象,故以 葛天 为号。” 罗苹 注:“《说文》:‘葛,盖也。’”师嬟看着自己从小就喜欢的仙鹤,看着她早已知道的仙鹤求偶时向天鸣叫的样子,突然有了些想法。
丹顶鹤为单配制,雌雄一旦配偶,即终生相伴,并排斥其他个体。成年雌雄丹顶鹤在求偶、炫耀和做爱时会发出对鸣,对鸣时两腿站立,颈部伸直,嘴朝上,口张开,双翅略微外张,翅羽频频振动,其仰天鸣叫声直冲云霄。
古部族人把鹤鸣看成通天的象征,而且鹤鸣、鹤舞还具有敬天的意象。于是,他们决定做一套叉形器。为了向天神表达他们制作这一套原始工具的本意并没有冒犯的意思,只是为了及时播种,并能够获得好的收成,他们选取了性格顺从的牛的大腿骨为材料(大腿骨即股骨,也就是髀。而中国古代测量日影的“表”,正好被称为“髀”),依照仙鹤鸣天的形态制成了神秘的叉形器,这样既足以象征鹤鸣通天、敬天,又足以表达他们能够像牛服从人的意志那样听命于天。
在丹顶鹤头顶周围,红顶两侧和脑后全被白色羽毛包围,使红顶在白色羽毛的衬托下更加鲜艳夺目,所以也被人们称为红顶鹤。在我国古代,丹顶鹤又被称为阳鸟,人们常常将它的红顶想象为一轮红日。人们比照仙鹤鸣天特征制作了叉形器,正是利用丹顶鹤的红顶与太阳之间的经验联想关系,以此象征叉形器在日影测量中,必须具备红日当头的条件。
在人们看来,丹顶鹤头部侧面的羽毛一半黑一半白,白色羽毛可象征日光,黑色羽毛可象征日影,这种半边阴、半边阳的状态,正好与叉形器在正午日光下呈现的“半阴半阳”状态相似。贾湖人比照鹤鸣外形制作叉形器,以此象征叉形器在使用时,两个叉杆一南一北、阴阳相对的特征。
雄性丹顶鹤在对鸣时头颈与地平面构成90°夹角,鸣叫时头部固定,嘴形张开稳定不变,臂骨抬过背部并垂下白色初级飞羽,尾羽用力上翘,其腿部、头颈部、嘴部都与地平面保持垂直状态;而雌性丹顶鹤在对鸣时头颈与地面构成70°夹角,鸣叫时上下点头,嘴形也不稳定,随叫声不断张合,尾部动而不翘。
雄性丹顶鹤的对鸣姿态启发很大,提示出在日影测量时,表杆必须保持垂直。贾湖人利用雄鹤鸣叫体态来制作叉形器,以此象征在使用叉形器时必须保持叉杆向上、垂直稳定的状态,这是通天的姿态。
当人们发现仙鹤仰天鸣叫口型的张开角度与夏至日到春秋分日(或春秋分日到冬至日)正午太阳的位置非常接近时,便对仙鹤能够通天更加深信不疑。这样看来,贾湖人极力追求叉形器外形符合鹤鸣特征,其目的十分明显,他们全力模仿的正是“鹤鸣通天”的神奇功能:因为叉形器叉杆的内角十分逼真地来源于鹤鸣的口形,该角度又可以对应夏半年(或冬半年)的太阳视位置,甚至还与贾湖早期的黄赤交角24°15′暗中对应。
几乎是比着丹顶鹤头骨的实际尺寸来制作叉形器的,这足以说明,人们确实是怀着虔诚的心情,力图将仙鹤的通天能力复制到叉形器上。
人们模仿仙鹤鸣天的生态外形精心制作叉形器,希望叉形器能够具有“沟通天地”的功能,成为通晓上天奥秘的观天神器。
在贾湖中期M16墓中,出土了一件形状独特的B型叉形器M16:6,该叉形器通高13.1厘米,分为正反两面:正面上部两股叉杆高6厘米,宽4.2厘米;腰部呈带状,宽5厘米,横刻两条沟槽(第1条沟槽中部有小孔),纵刻4条沟槽;下部刀状面略呈梯形,中部左右两侧各钻有小孔。背后的勾状面上窄下宽,残高6.5厘米,顶部残留半个圆孔(与正面腰部小孔的高度相当)。这件叉形器的外形明显与其他叉形器不同(见下图),贾湖人究竟如何使用它呢?
如果在该叉形器背后勾状面的上端残孔处增加2厘米,并恢复上端残孔,就能复原成一件观测日出的原始“瞄准器”模型。细观之下,叉形器刀状面腰部的小孔与勾状面上端的小孔高度相当,正好可以对准东方,而正面腰部的两条横刻沟槽,就是使叉形器保持水平的标准。
与叉形器模型的叉杆宽度对应的角度约为1.6°,以太阳每天移动0.32°计算,太阳经过叉杆宽度的时间大约为5天。尤其重要的是,这件叉形器腰部有4条垂直沟槽,加上中间的小孔,恰好形成5个标记点。如果我们从这5个标记点向上引出5条直线,那么就可以标记连续5天中每天日出的位置。这就是说,如果贾湖大巫师站在灵台上,从柱洞D10处瞄准东方柱洞D1处的叉形器,那么就能够测定春分、秋分前后各2日的日出方位。利用同样的方法,还能够测定春分、秋分前后各2天的日入方位。
这些似乎和人们见过的一处古遗迹非常相近。是的,就是英国的圆形石阵!
在观察太阳之余,师嬟就将这一通天的神器放在了自己的身边。当人们和大臣们看到这叉形器,就会觉得这叉形器和首领的通天之能。于是师嬟为自己,也为儿子太昊将来继承部族首领之位,形成了绝对权位。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8-03-01 15:00:59 +0800 CST  
53、狩猎文化
蹉跎间,时光荏苒,太昊慢慢已经长大,作为母亲的师嬟也从一介慈母变成了要教会太昊各种技能的严母。为了让太昊了解既了解部族内部的采撷面、制陶业等农业和手工业,也要了解部族民众的狩猎,师嬟又开始恢复她年轻时孤胆英雄的角色,开始带着太昊,带着部族的人们进山打猎。
师嬟每次都走在前面,手上变是那柄代表通天通神的叉形器,部族的人们跟在叉形器的后面,有序地向前行走,遇到山中的野兽,也总是在师嬟叉形器的指挥下形成攻击或防守阵式,每次几乎都可以满载而归,渐渐地,太昊也从一个需要被保护的首领之子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部落男儿身,像他母亲一样,血气方刚地和族中的勇士们一起斩获猎物。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自从三四百万年前人类的出现,人类就是靠狩猎和采集野生动植物为食而求得生存的。狩猎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生产方式,也是一种原始而古 俗,曾经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人们曾经为了解决食物不足问题,制造并使用各种工具,改进捕杀猎物工作方式,研究动物生活习性,在长期实践当中,形成与地理环境相存的生活方式,产生生产,禁忌,规范等相关文化传统,并不断传承下来。
在一些天气并不是很好的日子,在进山狩猎之前,师嬟总是会穿戴打扮地如同一名巫师,跳啊唱啊,挥舞着手中的那叉形器,希望得到天神的眷佑。同时师嬟也会认真地告诫勇士们哪些动物是不能猎取的。
远古部族人们的狩猎活动是在特殊的环境中进行的。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狩猎的对象也不同。狩猎工具十分简陋的情况下,每次出错,人们都怀着一种敬畏和恐惧心理,自然崇拜观念很深。高山、岩洞、巨石、大树,常常被作为神灵崇拜,狩猎前要进行祭祀和祈祷。在有些奉行图腾崇拜的民族中,某种动物常被作为祖先神。这种动物,受到保护,不能随便杀伤,如果要杀伤,就要举行一定的仪式,表示赎罪。
在狩猎的队伍中,有人举着竹矢、骨镞,有人则只是石制的各种棍棒。后来人们渐渐发现将一根绳子绑在一段分叉的树枝上,拉紧后弹出去,射中的野兽往往会负痛或干脆晕厥而等待人们前去捕获,于是弹弓被发明了出来。明代王圻《三才图绘.人事》卷十认为“弹起三皇之世也”。汉赵晔《吴越春秋》卷五《勾践阴谋外传》中记载:“弩生于弓,弓生于弹……”。 在甲骨文中,“弹”的写法是一张弓在弦的中部有一个小囊,用以盛放弹丸,表达人使弓上之丸弹出之意。庄子中有“以隋侯珠弹千仞之雀,必笑所用至重,所取至轻。”之句。这些都说明弹弓的历史非常久远,是弓箭的雏形。这种古时的弹弓常用弹性强的竹、木制成,后也出现了铁胎弓,形状与弓基本一致,只是弓弦中央有一小兜,用以发射弹丸,握把称为“柎”,两端悬架称为“峻”,弓臂曲处称为“渊”。
在师嬟带领的队伍中,人们总是拿着网罟,在野外捕猎中,师嬟经常会指挥她的部族勇士们围成一圈,一旦猎物进入圈内,人们便施放网罟,将猎物罩在网内。只是有些体形较大的,脾气又不太好的怎么办呢?于是师嬟从地窖中得到启发,开始想到了在地下挖陷阱。当猎物进入陷阱后,人们再用网罟罩住,就使得狩猎的成功率大大地得到了提升。
太昊就这样地跟在勇士们身边,跟在母亲的身后,学着,做着,也获得了母亲的认可。在这样的过程中,太昊和族人一起,想到了各种捕获野兽的方法。人们通过巡山、装圈套、挖陷阱等狩猎方式,捕获山猪、黄猄、山鹿、云豹、原鸡、山鼠等野兽,这些狩猎方法是在千百年中摸索并积累下来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它的使用既增加了狩猎成功的机率,扩大了狩猎成果;又避免了狩猎的盲目性,降低了野兽伤害人体的风险。
“巡山”,是猎手根据野兽的活动规律,单人进山狩猎。“巡山”时间为早晨和傍晚时分。因为早晨和傍晚的时候,山猪、黄猄和鹿等野兽出山寻找食物。
“装圈套”,是捕获猎兽的另一种方法。在山猪或鹿经常出入的山路口,挖一尺深八寸宽的穴,在穴口装上受压力后会脱落的承针架和活结圈套的绳索。把套头拴在承针处拉着拉弓木的藤条上,当野兽走过时,陷进穴口踩脱承针架,使弓木的弹力向上,活结圈套即把兽腿套住吊起来,无法逃脱,再把中套的野兽打死。
“装竹签”,是在田间或山栏地的陡坡下,斜插数十根长约1米左右的竹签,在离装竹签3米处陡坡上,装上牵着横线的“啦木”。夜间,山猪出入寻找食物时,碰动了横线把“啦木”拉响,误为有人追赶,向前猛冲,碰上了竹签,有的当场断气,有的中签后逃入深井而死。
“挖陷井”,是在野兽进出的山路上,挖一口陷阱,并在井底装上竹签。井口安上软架,在软架上铺芭蕉叶,上面撒上一层薄薄的泥土。山猪、黄猄、鹿和熊等野兽走过时掉进陷阱中,就成了瓮中之鳖,任人宰割。
许多部族还发明了各类动物的拟声器,鹿笛、鹿哨、犴笛、鸡哨等,利用动物异性相互吸引或母兽保护幼兽的特殊鸣叫声诱捕动物。
跟随着部族的人劳动,这也让太昊可谓大开眼界。
欢快总是伴随着每次狩猎满载而归,也伴随着人们在归来后对猎物的分配和进餐。王国权在他的书中便介绍道:“村寨中有一户人猎获野兽,家家户户分享兽肉。集体狩猎,全村男女大小平分兽肉。”
原始生产主义平均分配的原则则是除野兽的头和毛皮偿给打死野兽的人外,兽肉每个狩猎者,包括猎犬都可得到一份。就是过路的人,也分给他一份。
然而师嬟多次带领部族的狩猎却给身体带来了负面的效应,随着年岁的增加,一些疾病开始爬上了她的身体。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8-03-04 15:10:24 +0800 CST  
54、师嬟病故
其实就狩猎本身来说,最让太昊这个年轻男儿有兴趣的,还是那些族民在打猎的时候为了吸引那些野兽而不时发出的与野兽相似的声音。声音又经过山谷的回响,听起来就像是真的,而且那么干脆、响亮,最重要的是这个方法相当地有效果。
《中华远古帝王谱》中说,在八千年前的中原地区气候比较炎热,到处都是茂密的草木和森林,漫山遍野都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鲜花,随处可见千姿百态的飞禽和走兽。人们外出采集野果和狩猎,一般都是成群结队,只有那些武功好胆子大的人才敢单独行动。师嬟善武,年轻时就经常单独行动,而且每次都能平安归来。师嬟之所以热衷于,并且经常独自行动,就是为了显示首领的强大,宣示神权,进一步压制异心,稳定部族。
一日,正当师嬟带着大家有说有笑地在部族中与众人分享打猎归来的猎获时,师嬟突然间开始用手捂着肚子,斗大的汗珠也直接从额头上渗出,滴落在地上。人们赶紧将首领扶到屋子里休息,延请巫者来为首领瞧病。只见巫者口中念念有词,一会儿又从口头喷吐出什么,接着又在师嬟的身上摸了摸,按了几下。随后便取出一些草茎什么的,吩咐煮成汤汗让首领服下。
师嬟常年在外辛劳,有时打猎且独自行动,大强度的劳作和在野外补充食物的多样性及不洁很有可能导致现代认为的肠胃道疾病。最有可能的即是大肠杆菌感染。这在现代的医院中已经是常见的病症了。肠胃道的炎症和腹泻即是由它引起的。
大肠杆菌包括几种不同的菌群,具有不同的致病性。人类的大肠杆菌感染大致分肠道感染与肠道外感染两类。引起肠道感染的某些大肠杆菌菌群通过污染的手指、食物等经口摄入而致病,主要引起腹泻,重者可导致脱水和血压下降,如流行性婴儿腹泻、旅游者腹泻等。肠道外感染主要是肠道外部位或脏器的化脓性炎症,如泌尿道感染、新生儿脑膜炎等。
就如同现代人常见的症状一般,师嬟也产生了腹泻的症状。因为人们在打猎的猎人身上也见过这种疾病,因此巫者给出的即是治疗这一般性腹泻的常见草药。但是这些平常的草药并不能完全治愈师嬟的腹泻,这个部族的首领依然遭受着日复一日的折磨,身体也变得比平均常瘦弱许多了。
凭着自己平日的经验和自己的母亲教授的医药相关常识,师嬟开始试着多喝些水,多吃些水果,又加大了巫者给的药草的汤汗的服用量,终于看上去好了些,气色也有些恢复,这让平日里一直照顾着师嬟的太昊也舒了一口气。
稍稍有些恢复的师嬟顾不得自己还是虚弱的身子,作为一个母亲,便对太昊谆谆订嘱起来:不论是抵抗力较弱的孩童和老人,还是精力旺盛的青壮年,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像母亲这样的腹泻,不容小觑。以后出去无论做什么都要注意安全,也要吃得干净。
那么腹泻特别是急性腹泻真有那么危害吗?
脱水、酸中毒
急性腹泻多为水样泻,机体水分快速流失,易引起脱水,严重时甚至无尿,导致部分代谢产物蓄积在体内,引发人体中毒,出现疲乏无力、呼吸异常、神经系统紊乱等症状。
心脑血管疾病
突发心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急性腹泻致死不容忽视的并发症。
腹泻时,人体会流失大量的水分及钠、钾等元素,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酸碱度失衡,神经功能失常,心律紊乱,易形成血栓,增加心肌梗塞、中风、猝死等发病率。
诱发或加重肠胃疾病
腹泻,会降低消化系统的抵抗能力,尤其是肠道、胃部。反复、长期的腹泻,会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受损,出现慢性炎症,在一些代谢产物及细菌酶的作用下,易形成肠息肉、溃疡等疾病,甚至诱发癌细胞的生成。
降低免疫力
肠道不仅是消化吸收营养素的重要器官,更汇集了人体60-70%的免疫细胞,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肠道功能降低,也就意味着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更易引发疾病。
师嬟觉得自己好了些,虽然上腹时不时地还有些隐痛,但是平日自诩身体倍儿棒的她却已经不以为意了,只当是大病过后的小疾而已。自然,自己看些食物都不太想吃,也是不以为意,也以为是大病初愈的结果。师嬟和往常一样抱病巡视着部落,和经常的乡里打着招呼。但是......
有一天,一阵腹部的巨痛突然击倒了师嬟。自知不起的师嬟让人赶紧招太昊回来。等太昊回到家,师嬟拼力说了一句:让葛天氏为柱下史,为相,可以辅佐你.......似乎还有什么话要说,但是此时的师嬟已瞌然长逝。
按现代病理学,合理推测,师嬟应是病逝于肝癌导致的猝死。太昊即在灵前即亲的大首领位。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8-03-07 20:43:41 +0800 CST  
55、息壤畎田
自从母亲师嬟去世,太昊显得非常失落,部族也首次为部族首领举行了盛大的葬礼。从母亲的葬礼上回来,太昊只是强打精神,按母亲的遗命提升葛天氏后裔木正勾芒(又作句芒)为天栋勾陈柱下史总官,拜为上相。看到年轻的太昊经常独自一人闷闷不乐,葛天氏经常劝他节哀,斯人已逝,最重要的是要将现下的部族管理好,让部族的人能平静地过着安享的日子。太昊听着葛天氏的劝诫,稍稍释怀了一些,但母亲在时,太昊总是会觉得有所依靠,现在让他自己理清这头绪纷繁的事务,不免还是缺少着经验。于是经验丰富的葛天氏又劝太昊多在部落土地上走走,或许可以像他祖母和母亲一样,发现一些有利于部民生活的新奇事务。
巡视部族毕竟是作为族长的太昊最重要的一项事务。于是太昊像母亲一样开始在部族中巡视。在太昊年轻的眼中,部族的一切还是像他母亲在时的一样,大家依然井井有条地在做着每日的事情。制陶、种地、烧荒、狩猎,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但在太昊眼里却也那么地陌生。只至他走到汶河的岸边。汶河的岸边经过多年的冲刷变得有些泥泞,在太阳的照射下有时也会变硬。除了捕渔,部民倒是很少到这河边来。但是太昊知道母亲经常会来,他不知道为什么,但作为精神上的寄托,无事的时候,太昊也会常来转转。一日,太昊百列聊赖地在河边蹲下身子,却看到了不远处正发芽而拙状成长的粟米种子。在这无人耕种的河滩为何会有粟米生长?太昊左右看了看,而不远的周围也都有着一些不起眼的发了芽的粟米种子。太昊立即将这个发现告诉了父亲和老臣葛天氏。待到知道的人到河边一看,葛天氏立刻按经验回禀,并恭喜太昊发现了可以种植粮食的另一种方法——只要有阳光和水的滋润,就可以从地上种上种子,并收获粮食。
大汶河是我国名川之一,古称汶水,简称汶河,全长208公里,总落差362米,流域面积8537平方公里。上游(牟汶河):汶河自泰安市岱岳区大汶口镇以上称上游,流域形如扇,面积5655平方公里。源头众多,有"五汶"之称,是汶河主要集水区。中游(大汶河):岱岳区大汶口镇至东平县南城子村北戴村坝为大汶河中游。游域略成方型,面积1170平方公里。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祥地。下游(大清河):东平县戴村坝以下至河口段为大汶河下游,又称大清河。流域面积1712平方公里。此段为平原河道,因受黄河、汶河泛决影响,历史上河道多变,流向不一。《中国远古帝王史》中说:当时气候多雨,洪水不断泛滥,黄河水携带着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冲击着下游洼地,形成大面积的平原。在河岸边形成平原的就是这条被称为“倒流河”的大汶河。
河岸边可以种地并可以收获粮食的消息不径而走,于是族人纷纷来到大汶河岸边开垦播种,种起地来。等到将地开好,种子种下,又纷纷从大汶河中挖渠开壑,将大汶河的河水引到自家地里来。太昊看着族人们热火朝天地劳作着,笑了,因为他发现母亲不在了,但自己也可以像母亲一样履行作为部族首领的工作,为部族的人们做事。太昊收获的是满满的信心。于是他问葛天氏为这样的田地取一个什么样的名才好,葛天氏捋着胡子想了一会儿,“就叫它畎田吧。”
畎,从田,犬声。本义:田间水沟),又如:畎田(在田中开小水沟);畎遂(田中小水沟);畎浍(田间水沟);畎渎(田间沟渠);畎陇(田间垄沟);疏通,畎引江海以灌田。——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解:按长终畮者,长百步也。六尺为步。步百为畮。播种于甽中者,甽中犹甽闲。播种于两甽之闲也。深者为甽。高者为田。皆广尺。三百甽,积广六百尺。长百步,亦长六百尺。故一夫百畮,其体正方。许云六畎为一畮者,谓其地容六畎耳。与一畮三畎之制非有二也。畎与田来岁互易。卽代田之制也。六尺为步。步百为畮。见田部。
那这些用来种地的土和地我们又该怎么取个什么名呢?葛天氏看着太昊开心,很想就此事给自己记上一功,于是开口提首,就叫它息壤吧,叫个息土也可以。息的意思,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借代心脏所在的胸部。息的金文字形中,自代表鼻子,心代表胸,表示以心为鼻进行呼吸。造字本义:以心为鼻,即胎儿不用口鼻、只借助母体的心跳来呼吸,沉静安定,运气若有若无。古人称张口吐气为“呼”,称张口吸气为“吸”,称胎儿在娘胎里不用口鼻的呼吸为“息”。《说文解字》:息,喘也。从心,从自,自亦声。
葛天氏是想说着这个土地和现象的发现是因为首领你的呼吸,也是你和母亲一起的呼吸才发现的,可谓是用心良苦。
而息土的意思则是指能自己生长的土壤。方氏《通雅》:“息壤,坌土也。”汉代高诱注:“息土不耗减,掘之益多,故以填洪水。”上古农业因为缺乏施肥的概念,所以需要靠休耕维持土壤肥沃,根据考古发现,牛耕在北方旱田还没有出现,锄头和铲子还没有发明,松土非常困难,需要花费大量人力和时间。因此息土的发现对于远古人们的耕种非常重要。
柳宗元写《永州龙兴寺息壤记》[5] :“永州龙兴寺东北陬有堂,堂之地隆然负砖甓而起者,广四步,高一尺五寸。始之为堂也,夷之而又高,凡持锸者尽死。永州居楚越间,其人鬼且。由是寺之人皆神之,人莫敢夷。”
增长了信心的太昊,决定开始巡视部落国土的各寸土地。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8-03-11 15:32:46 +0800 CST  
@内蒙古古艾思 2018-03-12 11:07:55
不是“破解”,而是从神话到神话的新编神话。
-----------------------------
我国上古时代往往神仙故事居多。现在试图剥去神仙的外衣,看看神仙故事的外衣底下究竟是古人时代发生了些什么事。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8-03-12 22:35:13 +0800 CST  
56、夙沙盐宗
太昊自从在畎田的事上为民众做了一件实事,建立了作为部族首领的信心,作为年表人,太昊就打算带着侍卫和侍从到远处的部落再去看一下。于是就将中央部落的理事权交给了葛天氏,自己则率着从人开始巡视天下。太昊一行向着日出的方向走着,来到了弥河流域的临朐、青州、昌乐、寿光等地。在那里,有三个原始古部落。经过这三个部落,太昊一行人就已经向东来到了海边。太昊看着从未见过的大海,看着一望无际的海水,看着远处水天一处的美景和天上各种形状的云朵,心内顿时感到无比的畅快。
海水不停地拍打着近岸,发出有节奏的声音。在海边的近处,部落里的人们正在用容器将海水收集起来,然后平铺在海岸边晒着。太昊平时看过母亲晾晒衣物,可这晾晒海水太昊是第一次见。好奇之下,太昊便走上前去询问,想知道这其中是怎么回事。人们见是一位年轻人来相问,便给太昊讲了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有位山区农妇,在山中打柴时无意间发现一块石头,色白如玉,晶莹剔透,棱角分明,于是她当成宝物搬回家中,放在灶台之上。自此以后,这位农妇做出的饭菜分外馨香有味。 起初,农妇自己也感到蹊跷,找不到原因。后来经过观察,发现这块石头在灶台上,每当锅中水汽蒸腾,石块表面光滑润泽,有少量津液溶解进锅中。于是,这位农妇把这个消息告诉给乡邻,百姓纷纷仿效,果然如此。 这位农妇死后,当地人们十分怀念,称她为“盐姥”,给她修了一座庙,起名盐姥庙。
据史载,长芦盐区供奉的盐神也是盐姥。宝坻县芦台场即建有盐姥庙。《瑞盐歌》还记有天津盐民 供奉盐姥之作:“津门好,礼典纪辉煌,万灶牢盆传圣姥,百年俎豆报贤王,风日祭河旁”。从“万灶牢盆”看,天津长芦盐区所奉“盐姥”,是一位海盐先辈。与 以上传说中的盐姥显然不是同一人物形象。通常“姥”指老妇人。笔者推论,天津所敬盐姥,只是发现食盐的其中一位德高望重的女性代表人物。
太昊一听便明白了,原来这里晒着的就是人们拿进中央部落里来的食盐啊。怪不得以往随母亲去打猎,猎物虽经烧制,但仍腥淡难吃,后来加了这些粉末状的物体,竟觉得食不厌口了。太昊霎有介事地围着盐场走了一圈,决定要扶持这几个生产食盐的部落,让他们再扩大些才好。司马迁在《史记•乐书》中对这种古礼也作了记载:“大食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者矣。”战国时齐国鲁仲连撰《鲁连子》记曰:“夙沙瞿子善煮盐,使煮淘沙,虽十宿不能得”。东汉《说文解字》载:“古者夙沙初鬻盐”。宋《太平御览》引《世本》称:“宿沙作煮盐”,并注曰:“宿沙卫,齐灵公臣。齐滨海,故卫为渔盐之利”。
《史记·夏本纪》曰:“海岱维青州,隅夷即略,潍淄既道,其土白坟,海滨广泻,厥田斥卤”“厥贡盐絺,海物维错”。译为今文是:“大海和泰山之间是青州,隅夷治理完后,潍水、淄水也已疏通。土壤白色而肥美,海滨一带宽广而含有盐质,这里的田土是盐碱地”,“该州的贡品是盐和细絺布,各种海产品”。
再往部落中走,太昊看见了人们修建的一座庙宇。庙宇不是很高大,但是里面显然是供着一位神祇,并且部落中的人们看上去还不断地给这位神祇上香,保佑和祈祷。太昊问了部落中的人们,人们都回答说可不敢不敬这位大神,他就是这些部落的大神——宿沙神。
古人眼里的盐被视为“天藏之物” 《神农本草经》记载:戎盐“主明目”“坚肌骨”“去毒虫”:古人对盐的药物开发和利用很早。《神农本草经》卷三“下经”即称,戎盐“可以疗疾”,“主明目,目痛,益气,坚肌骨,去毒虫。”除了抗菌、消毒,还认为盐可“解毒”,如误中“班茅”毒,用“戎盐解之”。
当然,盐的功能首先表现在食物调味上。早在上古周代,就有了“特供盐”。盐是咸的,但供给周王室的盐“味甘美也”,人称“饴盐”,此盐产于西部羌戎人生活的地区,又称“戎盐”,在各种盐中品质最好,所以成为特供盐,故又有“君王盐”一名。
除了上等的饴盐外,还有苦盐、散盐、形盐等。在不同的场合和食物中,要使用不同的盐。《周礼·天官》“盐人”条规定:“祭祀供其苦盐、散盐,宾客供其形盐,王之膳羞供其饴盐。”
据《河东盐法备览·卷一》:“宿沙氏煮海为盐,故海盐即以宿沙氏为神。河东,盬盐池也,初称神曰盬宗。”又据《增修盐法备览》载:“旧称神曰盬宗,而不详其所自,唐以前,未崇祀典,至大历丁巳秋,盐中红盐自生,度之韩滉请加神号,诏赐池名宝应灵庆,始置祠焉。”
甚至后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是群雄并起、从割据走向兼并的特殊时期,在这长达550年的历史进程中,盐再一次成为国家与民族整合的无形推手。这一时期“盐政”概念定型,“盐业官营”这一日后的专营制度出现并被迅速推广,产盐各国因此而获暴利,为日后的兼并积聚了雄厚的战争本钱,先秦各诸侯国因国力变化而重新洗牌。
神是人造的,但又存在于文化之中,我们还是把池神灵庆公当成盬宗吧,这不是顺理成章的事吗?太昊想着,于是直接颁布命令,将这海边的部落命名为夙沙氏,又称为宿沙氏。于是在伏羲氏大部落中,人们开始普遍吃上了食盐。盐的历史就此开端。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8-03-14 21:02:55 +0800 CST  
夙沙氏在后来很重要,甚至在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影响了历史的走向和发展。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8-03-14 21:04:36 +0800 CST  
57、千年蓑衣
离开了刚亲封的夙沙部落,太昊一行人沿着海岸走了一段,见前路人迹稀少,呈是又折回向内陆走去。那个时候的汶上就在今天山东省汶上县的西北郊,行不远,太昊一行见有人身上披着用茅草做的衣服,有些好奇,便走上去询问。这人曾在部落中见过首领,见是太昊来问,忙不迭地要问好施礼。太昊摆摆手示意不需要了。只是让他把身上披着的让自己看看。来人指了指身上的这件衣服,介绍说这也就是闲暇时用茅草做成的衣服而已。近来雨水多,披在身上可以遮挡一下。就像自己家盖的茅草房子可以遮风挡雨一样,就好比是将这茅草房披在身上了。太昊对这样的奇思妙想很是赞同,不禁夸赞了几句。后世春秋时期鲁班发明雨伞也就是循着的这个思路。这样的思考其实并不如我们现代书本中所说是鲁班的奇思妙想,实是在他之前已有,鲁班只不过做了更轻便的改进而已。
汶上县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区,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降水年季变化大,春季多南风,少雨干旱,由于气温回升快,季末高温,常出现干热风,形成春旱;夏季多东南风,天气炎热,降雨集中,日照时间长,湿度大,有利于作物生长;秋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水量30年平均628毫米,因东南风和西北风频繁互易,常出现秋旱和连阴雨;冬季多西北风,干旱少雪。由于雨水多,太阳大,于是人们就有了这样的一个发明。这就是传承了千年的蓑衣。
蓑衣,是劳动者用一种不容易腐烂的草(民间叫蓑草)编织成的一种用以遮雨的雨具,厚厚的像衣服一样能穿在身上。后来人们发现棕后也有用棕制作的。蓑衣一般制成上衣与下裙两块,穿在身上与头上的斗笠配合使用,用以遮雨。这种雨具穿在身上劳动十分方便。蓑衣于1970年代化纤产品的出现才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蓑衣是用棕片缝成,棕片不透水也不透风,可当衣穿。它不但可以遮风避雨,也可遮羞掩丑。旧社会里,极贫人家,十八岁的姑娘没有裤子穿,也只好用蓑衣来掩丑避体、遮风挡雨了。有衣穿的人就用它做雨具。蓑衣便是旧社会人们普遍用的雨衣,干活、行路都离不开它。狩猎时它便是最好的“护身服”。名称来由 起源古老,用一种叫“蓑草”编织的像衣服一样的雨具。蓑衣的名字由此而来。
《诗.小雅.无羊》:“尔牧来蓑思,何蓑何笠。”何,即“荷”,带着。唐·张志和《渔歌子》词:“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宋·苏轼《浣溪沙》诗:“自庇一身青蒻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唐·吕岩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当代·郑愁予《雨说》:“别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这些文人墨客的诗句更让这样一件普通的民间发明一时传誉。
蓑衣由“蓑衣披”和“蓑衣裙”搭配而成,衣裳分开不相缝接。“蓑衣披”披在肩上,圆领,两肩伸展,前后呈半圆形,前开襟,可由绳系牢;“蓑衣裙”围在腰部,有的稍长,从腰往上接至胸部,现代女性的吊带裙与之相似。这种形制代表了中国古代服装的重要特征:上衣下裳。
蓑衣的手工编制工艺复杂精妙,一件蓑衣至少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才能编成:
第一步编织蓑衣是从领口开始的,领口部位要排列15,6张棕叶,用棕锁缝制领口,然后是领口塑形,领口塑性用一只圆碗就可以了,领口做好后最后是拍打领口,让蓑衣领子松软,穿起来更舒服。
第二步是定位,蓑衣定位先穿针后引线,蓑面和蓑底要靠细线一针一线缝合连缀而成,这道工序当地人叫“刺棕蓑”。制蓑模,要挑选棕面较宽长的棕片来制模。整件蓑衣好像一只大蝴蝶,两翼略上翘,中间用蓑骨做成圆领口。披在身上,任再大的雨,也不会让人淋湿。蓑衣分上裙和下裙两部分,上裙宽3尺、长2尺,下裙形状像“横轴”,宽3尺多、长1.8尺。“横轴”两边连着两块片裙,作为胸襟,从胸前垂下,把下腿肚围起来。
第三道工序是“缝线”,制作蓑衣主要靠拼接,将用棕锁肩部、胸部,裙部拼接起来,要缝制蓑衣,一般要缝制80-90,衣有表面和里面,两面都要缝线。里面间距较大,粗疏线间距1寸左右,蓑表面缝线却是密密麻麻,没有间距。纯手工制作一件蓑衣要2天左右时间。
作为农耕时节最常用的雨具,蓑衣最主要的功能就是防雨。蓑衣的材料取于自然,以纤维性能强的草或棕横向编织紧密,精细耐用,具有一定厚度,雨水不宜浸入,下雨时外湿内干,通风透气。蓑衣的款式设计精良,圆领无袖,披在肩上能盖及胸、背和臀部,松紧根据个人的胖瘦适当调整,穿着时两臂活动自如,男女老少均可使用。与斗笠配套使用,可达到全身防雨御寒的目的,是人们在长期劳作中摸索出的智慧的结晶,在旧时也作为嫁女和传家的物件。
蓑衣不仅是一种防雨农具,在我国部分地区还是农民心中的神具。南方地区有很多人家,将蓑衣挂于墙上或包裹木炭放置井底,可以驱邪避害;盖新房到“上梁”时,用蓑衣包裹正厅中间的“正梁”,喻示着家族兴旺、无祸无灾。此种情形,蓑衣则成为一种仪式,寄托着农人心中美好的愿望。
作为此次巡视发现的又一大利好,太昊看起来十分满意,于是蓑衣被太昊命令传播开来。不过汶上多雨水的事实使得太昊忽然想起了什么,于是匆匆结束了巡视,赶回了中央部落。
蓑衣的缝制使得人们在实践中慢慢开始懂得了纺织,于是,就在蓑衣发明后的一百多年年间,纺织业开始在部落中悄悄兴起。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8-03-16 16:45:57 +0800 CST  
58、通天圭表
太昊匆匆赶回中央部落,没顾得上回宫,即赶到了“天齐建木”的地方。天齐建木虽然在人们的心中可以通天,但天齐建木毕竟木,在大汶口这个雨水充沛的地方,木头自然是很容易受潮的,甚至容易发霉、腐烂、倾倒。天齐建木的倾倒对于太昊,对于部落都将是一件大事。于是太昊升朝议事。
各部落的首领和朝中重臣鱼贯进入,刚立好,太昊就将自己的所见所闻和自己的担心向重大臣说了,并且太昊将自己的意思也明白地告诉大家,他想将天齐建木改为天齐建石。众人对太昊的意见各置一词。祝融部的首领出班回说,天齐建木是当年伏羲和女娲所立,轻易不应当擅改,现在将制木改成制石,怕是会触怒先人和神灵,招致不祥的灾难。年轻的太昊撇了他一眼,没有理睬,继续听其余人的意见。
此时的祝融部首领已换成了烛龙的儿子。原来的祝融部首领祝散已经去世,他将祝融部首领的位置重新传回给了烛龙的儿子猰貐。众人对此事莫衷一事,有赞成的,也有不赞成的,更有想方法如何能在改换时仍取得天神信任的。在太昊的眼中,祝融部的反对让他甚至失去了改变的信心,毕竟祝融部现在是部落中最大的一个族群,而且当下的政权也是以祝融氏为主要力量建立起来的。因此太昊对祝融部落的存大总觉有如芒刺在背,如今太昊的一个自认为妥当的主意竟被批驳,太昊不禁皱了下眉头。
此时还是葛天氏站出来化解了这个局面,太昊如若可以做一个有如其母亲一样的通天神器,则或许可以改木制天齐为石制天齐了。太昊采纳了葛天氏的意见,却又在朝后召人赶去了女娲部,让女娲部遣人入朝,以联合葛天氏等对祝融氏加以制约。君臣之间出现了罅隙,又招外部落入朝,太昊的政策预示着又一次的动荡或许就将到来。
太昊既然接受了葛天氏的建议,可又可以做一个怎样的通天神器呢?于是太昊将木光又重新投在了母亲师嬟制作的叉形器和骨笛上。如果将这两样器物合理地合在一起会是怎样呢?
在贾湖灵台遗迹中,有几对南北方位的成对柱洞,这些成对的柱洞应该是用来埋桩以固定日影观察器具的。如果在一对南北方位的柱洞中埋上木桩,中间栓上一根绳索,将骨笛穿在绳索上,就可以做成一根圭尺。然后将叉形器固定在骨笛的南端,就做成了表杆。利用骨笛和叉形器的组合,人们发现,竟然可以观察二分二至节气的正午日影了。这样,一组可以使用的最原始的圭表便诞生了。
圭表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当太阳照着表的时候,圭上出现了表的影子,根据影子的方向和长度,就能读出时间。1977年,考古学家在安徽阜阳西汉汝阴侯夏侯灶墓(下葬年代为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中发掘出大量珍贵文物,其中一件漆器因功能不详而被称为“不知名漆器”。经过多年的研究,石云里发现这件物品是古代用于测量正午日影长度的天文仪器“圭表”,是世界上现存的年代最早、且具有确定年代的圭表,这架圭表的精妙之处还在于,四个节气日影所在的位置不是用刻度表示,而是暗含在木块和漆器上的一些特殊图案和位置中。
早在公元前20世纪,陶寺遗址时期,中国就开始使用了。圭表是测定正午的日影长度以定节令,定回归年或阳历年。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人们还掌握了二十四节气的圭表日影长度。这样,圭表不仅可以用来制定节令,而且还可以用来在历书中排出未来的阳历年以及二十四个二节令的日期,作为指导汉族劳动人民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
《伏羲密码——九千年中华文明源头新探》中有记载: 观测日影,作为原始观测实验来说,决不是那么简单。只要是有太阳的天气,从太阳尚未升起开始,观测者就必须早早地起来,虔诚地来到司天灵台,在木桩之间拉起绳索,安置好作为圭表的骨笛和叉形器,准备测量日出时的日影。正午时他们必须头顶烈日,细心测量日影的位置。当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也必须测量好日影,并把一天的测量结果想方设法记录下来。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能有丝毫懈怠和大意。他们将终年测量到的正午日影位置进行比较,挑选出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那些日影,在骨笛上通过刻划、钻孔的方式记录下来,用来指导播种和收获的生产实践,合理安排部落中的生活大事。每当记录有误,或者还没有发现某现神秘的规律,他们的生产将受到重大的损失,部落生活将面临冬季断粮的严重威胁,并付出惨重的生存代价。
这是人们探索天地奥秘的司天之路。人们利用骨笛和叉形器这两件伟大的观天神器,建立起一座象征性的通天神梯:它被基础搭建在了象征敬天观念的高高的干栏式灵台之上。
最终,他们还能够在实践中发现太阳回归运动的4年周期规律。他们欣喜若狂,载歌载舞,把骨笛和叉形器双双奉为知天、通天的神器。在黑暗中摸索的时代就这样过去了!
太昊手中的第一个通天神器诞生了。接着太昊就将开始改天齐建木为天齐建石了。
但是,对于祝融部的猰貐来说,这是一个转折。祝融部一直是观察太阳研究天时和节气的,现在部落首领有了节气观察和太阳位置观察的通天神器,祝融部的地位将可能受到影响。自己必须想到一个方法来改变这一切。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8-03-19 20:58:51 +0800 CST  
59、天齐建石
通天的圭表完成了,太昊很是惊喜。于是,他准备做一个盛大的仪式。当早晨第一缕阳光析出的时候,太昊率领众族人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跪拜叩首,以摩拜太阳神,以从太阳神那里获得神的启示。随即,一阵尖锐的声音从圭表的空隙传出,太昊细耳去听,然后大声地告诉人们:我已获职太阳神的旨意。太阳神让我们安顿部族,并告诉我,我们的天齐建木已经衰朽,已经不配和太阳大神一起荣立于这天地之间,要求我们换一个用石头制的。我已经从太阳神那么带来龙去了天齐建石的石头,我们即将开始兴建天齐建石。
台下和身后响起了雷鸣般的声音,于是,部落人们开始兴建天齐建石。可这天齐建石该怎么做呢?
人们开始按照天齐建木的样子,制作了一个建石,即石柱。但是却发现石柱太粗,因此计时也就不那么准确了。于是人们又改用象髀骨,制成了细一些的象髀骨棒,可发现新制成的象髀骨棒自己不能立住,且只是用八索拉住,而由于象髀骨棒自己的重量,八索完全在拉住象髀骨棒,失去了原有八索的作用。于是就有人提出来可以在象髀骨棒的底部制作一个石制基座,中留孔洞,将石棒插进去,这样就可以了。可是在基座上要怎样来显示棒子的影子呢?人们根据天齐建木的一天影子为一圈的经验,将石棒的底部做成了圆形,一个日晷的雏形就这样出现了。
石晷是古代的记时器,可以用来看时间用,根据在一个石盘上插着的细铁棒,通过太阳在不同角度的照射,铁棒的影子的移动来体现时间。
通常由象髀骨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表”,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在晷面的正反两面刻划出12个大格,每个大格代表两个小时。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晷面的刻度是不均匀的。于是,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早晨,影子投向盘面西端的卯时附近。接着,日影在逐渐变短的同时,向北(下)方移动。当太阳达正南最高位置(上中天)时,针影位于正北(下)方,指示着当地的午时正时刻。午后,太阳西移,日影东斜,依次指向未、申、酉各个时辰。
由于从春分到秋分期间,太阳总是在天赤道的北侧运行,因此,晷针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从秋分到春分期间,太阳在天赤道的南侧运行。
这种利用太阳光的投影来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所用达几千年之久,然日晷有一个致命弱点是阴雨天和夜里是没法使用的,直至1270年在意大利和德国才出现早期的机械钟,而中国则在1601年明代万历皇帝才得到二架外国的自鸣钟,清代时虽有很多进口和自制的钟表,但都为王宫贵府所用,一般平民百姓还是看天晓时。所以彻底抛却日晷,看钟表知辰光还是近现代的事。
《周髀算经》卷上:“故冬至日晷丈三尺五寸,夏至日晷尺六寸.冬至日晷长,夏至日晷短.”唐《景明寺碑》记载云:九土殊方,四生舛类,昏识异受,修短共时。德表生民,不救泰山之朽壤;义同列辟,岂济乐水之沦胥。漂卤倒戈之势,浮江架海之力,孰不旷息相催,飞驰共尽。泡沫不足成喻,风电讵可为言,而皆迁延爱欲,驰逐生死,眷彼深尘,迷兹大夜,坐积薪于火宅,负沈石于苦海,结习靡倦,忧畏延长,身世篇犹梦想,荣名譬诸幻化。未能照彼因缘,体兹空假,祛洗累惑,摈落尘埃。苦器易雕,危城难久。自发迹有生,会道无上,劫代缅邈,朕迹遐长,草木不能况,尘沙莫之比,日晷停流,星光辍运,香两雨旁注,甘露上悬,降灵迦卫,拥迹忍土,智出须弥,德逾大地,道尊世上,义重天中,铭曰:大道何名,至功不器,理有罔适,法无殊致。能以托生,降体凡位,士觉如远,一念斯至。德尊三界,神感四天,川流自断,火室不燃。衣生宝树,座踊芳莲,智固有极,道畅无边。
太昊看着这个做好的晷,非常满意,但是可以测一天的时间了,风雨怎么办呢?于是在象髀骨上挂上了布帛。
古代最原始的测风器主要用于测量风向
用布帛之类挂在竿上,后来改用鸡毛做成条形或扇形的羽葆,风吹羽葆扬,与羽葆指向相反的方向即为风向。条形鸡毛、扇形羽葆的重量不同,古人分别称作五两、八两,使用时可因地制宜,比如楚地风小,宜用五两;北方和沿海风力较大,宜用八两等。
除观测水平方向的风外,古人也观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旋风,方向混乱的乱风。例如,把自上而下吹的风叫作“颓风”,也叫“焚轮风”,自下而上吹的风叫“飙风”,也叫“扶摇风”等,可见对风的观测非常细致。
既然有石制的器具可以用来测量日时了,就在这个时代,十二地支也开始酝酿而生。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8-03-22 14:58:23 +0800 CST  
60、十二地支
太昊命人将石晷建立起来了。自然,太昊时代的人们称它为天齐建石。按着天齐建石上的天时的标刻,人们的生活自然而有序。由于天齐建石是石制的,因此它也比原来的天齐建木准确多了。人们感谢太昊的决定。当葛天氏老臣将这一情况报告给太昊的时候,太昊自己也非常得意,觉得自己已经找到了作为部族领袖的感觉。
太昊带着侍从,也来到了天齐建石的地方。看着眼前石刻的天齐建石,又看看天上东升西落的太阳,太昊思考着:既然一年之中天齐建石可以标刻天时,那么为什么一天就不可以呢?于是,他召来重臣勾芒,因勾芒主木正之职,主东方木星、龙星的观测,因此太昊就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他。勾芒想了想,便接受了太昊提出的任务,只是他要回去想想。过了几日,勾芒将自己思考的结果呈递了上来。太昊打开一看,勾芒是这样写着的:⑴〇( zi,读孳,〇为代用符号,原字电脑词库中没有),即现在的子时;⑵〇(nao,读孬),即现在的丑时;⑶〇(ao,读坳),即现在的寅时;⑷〇(jiao,读娇),即现在的卯时;⑸〇(chen,读臣),即现在的辰时;⑹〇(guang,读广),即现在的巳时;⑺〇(wu,读五),即现在的午时;⑻〇(wei,读围),即现在的未时;⑼〇(chang,读长),即现在的申时;⑽〇(qiu,读酋),即现在的酉时;⑾〇(qu,读渠),即现在的戌时;⑿〇(kuang, 读矿),即现在的亥时。不仅是呈递的,勾芒还手舞足蹈,口中也发着声音进行着解释。
对于十二地支的介绍有很多种,人们也围绕着十二地支的十二个字的意思进行了解释,无疑,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十二地支,人为地赋予了更多的含意,这是各代人对十二地支的不尽相同的理解,特别是有了十二生肖以后。然而在勾芒刚解读十二地支的时候,我们则不能不还原到部族社会最原始的想法,那时没有这么多的想法,所能做的就是从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得到的经验。因此,我们在解读王大有先生的这十二种发声的时候,不妨就当时已发明或发现的并用在人们生活中的物品为纽带,设想着这最原始的十二地支会和哪种或哪些生活中的现象有关。既然十二地支发明的初念是要给人们在生活上予以安排和指导,那么相应十二地支的名号就要有典型性。那么我们将这十二种声音和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或多发的声音相对比,认为勾芒所发明的十二地支,就是以这十二个时辰或时间中最主要发出的声音作为时间或时辰的标志的。当人们听到相应的种类的声音在村落或旷野上发出的时候,就可以轻易地知道是一天中的哪个时候了。
现在,我们对十二个时辰是这样分布的: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代表的时间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名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代中国人民“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我们将这十二地支所代表的时间和勾芒所列出的代表的声音对应入座,我们赫然发现,子时,是一些昆虫活动比较频繁的时间,所以有“zi”的声音;第二时段则是仿声一些猫类动物在发情或夏日太热、冬日极寒的情况下发出的声音;第三时段则是天将要朦胧的时候,远处的山林中的猛兽已然苏醒,发出了需要觅食的叫声;第四则是部落中的人们开始起床做饭,开始做事的声音;辰时时天已大亮,按古先民可能的发音此处或应为出的意思,代表人们开始出门做事;接着两小时人们工作的声音此起彼伏,此处更可能是各种声音的混杂体;午时的时候,部落的人们可能在此时休工,人们可以听到类似于鸹的叫声;未时按上古发音更应是回,表示劳作的人们开始回家;申时的发音应为食让,即开始分配一天采集和捕获的食物了;酉时为“吃”,食物分配完毕,进入晚饭时间;戌时则是有倦鸟归林的声响;亥时则或应为青蛙或蛤蟆夜晚发出的声音。
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十五《答问第十二》:“凡今人所谓轻唇者,汉魏以前 ,皆读重唇,知轻唇之非古矣。”意思是上古时没有“非敷奉微”(音位依时期或为pf、pfʰ、bv、f、v、ɱ等)等轻唇音,这些轻唇音的字都读成重唇音。《十驾斋养新录》卷五《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古无舌头舌上之分,‘知彻澄’三母……求之古音,则与‘端透定’无异。”《十驾斋养新录》卷五《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古人多舌音﹐后代多变为齿音,不独‘知彻澄’三母为然也。”中古前期有两组正齿音,庄系与章系,两组共10个声母,到中古后期音位合流为一组(因该时韵母互不对立),古代等韵学一般分别称为“照二”及“照三”,以其庄系在等韵图中章列在第二等,章系则列在第三等。
例如“瓜”字在《诗》中与“壶”、“苴”、“樗”、“夫”四字押韵,今音 guā 显然不与 hú、jū、chū、fū 四音押韵,但在先秦音系中则和谐,为gu音。且《诗》中偏旁为“瓜”字的“孤”、“弧”、“狐”等字也同时与“瓜”、“壶”、“苴”、“樗”、“夫”拥有相同的韵部。
古无轻唇音:上古没有“非敷奉微”这组四个轻唇声母,其对应今天语言学界所说的唇齿音。古无舌上音:上古没有“知彻澄娘”这组四个知组声母,或可对应今天语言学界所说的卷舌音。古人多舌音。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8-03-26 16:47:23 +0800 CST  
61、收服“大人”(1)
眼见得太昊在葛天氏的辅佐下,先是设立了齐天建石,然后又将一天分为了十二刻。于是祝融部的首领窫窳觉得再这么下去,祝融部的地位将很大程度地受到影响。人们将不再看着太阳的升与落来决定劳作的时间。祝融部祭祀太阳的作用也将很大程度地变小。或许日子一久,人们将不再重视祝融部。为此,窫窳每天都有些闷闷不乐,想着改变这一切的办法。儿子看到父亲这样的情形,不禁建议道:如今他首领老儿要轻视我祝融,不如我祝融部径直起兵废掉这个首领,由我们自己来立不就完了?况且之后就有涂山、女娲族人干过这样的事。窫窳吓了一跳:我儿切不可有此想法。要知道伏羲部落主如今已深入人心,若反叛,则涂山、女娲族人之祸当就在眼前。但是儿子的话还是启发了这位窫窳首领,就是用武!只是该对何方用武呢?巧了,还在没多久,位处东南方的二涧部落派出使者,要求祝融部落帮助攻打大言山上的罘之和大人国。只是碍于这大人国也是九黎部之一,自己自然不好出面。可先叫二涧部先打上一打,打胜了,我祝融部从九黎部又可攫取一块土地,打不胜,则视为对方反叛,再出兵攻打可以名正言顺了。主意已定,于是就派人回复了二涧使者,说即可以兴兵动武,自己随后赶到。
连云港将军崖岩画附近的二涧文化遗址 , 出土的工具种类很少, 仅见斧镑, 陶器为以 泥质红陶和夹沙红陶为主,器皆手制,主要有器形釜、三足孟等,也都是早期的面目。墓葬有七座被发掘 , 随葬品多为陶器 , 偶有 石斧 , 全无贫富悬殊差异 , 与裴李岗 ( 北辛 ) 文化接近。从史料看, 太昊与伏牺文化是一脉相承的, 是前后发展、承接的事业。 二涧文化早于裴李岗(北辛) 文化与史料是一致的。时间约在九千年前左右,“ 属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存”。
二涧文化的类型,在中国的当时,也不是独一无二的, 在九千年前的 中国大地上 , 已有许多地方进入了新石器时期。
《山海经 大荒东经》中说: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踆其上,张其两耳。很容易地,可以找到江苏省灌云县大伊山,别名就是大言山。大言山上青风岭,就是山海经中所说的波谷山了。在大伊山东麓,海拔约20米的青风岭上,有全国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时代石棺墓葬群,现存遗址东西长70、南北宽45米,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这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保存最为完好、距今65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遗址。石棺墓64座、人骨架6具、出土文物150余种。1997年该遗址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关键的:
是位于大伊山麓鹰嘴石附近的崖岩上,梅鹿石岩画的下方,有一块较平的石面。该石裸露地面,近似圆形,直径3米左右。在该石的东侧,有一高约1.4米,与裸露石面构成95度角的西迎招阳石。石上刻有大、小裸体女像二尊,线条刻画古朴简洁,“美女石”因此得名。
裸体女像为阴线条组合,头向西南,形象古朴,但造型不匀称,不成比例,显得粗率。大的身高1.56米,脸部五官刻画分明,头上有双髻,髻上有扎带,形象蝴蝶结。两臂抬起,左臂略高,五指分开。胸前有丰满乳房一对,肚脐等器官,以圆圈纹加一圆窝表示。两脚分开,裆部间距较大。脚形尖小,脚尖外撇,足面、足跟用一斜线连接,使整个足成不等边三角形。小像低于大像,头部向大像倾斜近大腿部,身高1.08米,脸部五官刻画分明,唯耳较大,“印堂”部位刻一圆窝,两臂抬起,左臂亦略高,五指分开。胸前有小乳一对,腹部有脐,表现方法同大的人像。两脚分开,脚趾分明,脚向朝东。画面左上角斜刻“七月五日”四字,字经8厘米,楷书草率不工。查找古籍,分明是在八、九千年前,灌云县周边还是一片汪洋大海。而磊言山是一座仅有一条陆地线和大陆相连的半岛或孤岛。的确需要为人大,坐而削船。至于地理位置,也的确在于古人所称的大荒以北。
在灌云县当地,有客观一个故事。
冉命亚吹响**号,族人齐聚议事堂,议论纷纷,不知发生了什么大事。
冉说:“罘山氏族来人报告,二涧氏族打过来了,他们灭了罘山族,使我们失去了屏障,下一个目标就是我们。”
议事堂内慌作一团,人人自危。二涧人不恩劳作,专以掠夺为生。他们现在还使用非常落后的打制石器,但已经使用弓箭,能够远距离射杀目标。更为可怕的是,二涧人野性十足,猎人而啖之,所以大家谈二涧而色变。(打制石器)
冉示意大家平静,接着说:“使者是罘山的唯一幸存者,他听到了二涧的首领说,大伊山的所有食物都是他们的,所有衣服都是他们的,所有工具全都是他们的,就连每个人都是他们的,他们回去稍事修整,就要来攻打。面对这种形势,我们怎么办?”
这里的“冉”就是当时伊山部族的首领。而罘山这个地名,也可以在灌云县境内找到。也就是说,大人国那时在大伊山上。靠北一点的陆地上是罘山部,再往北就是位于连云港附近的二涧部族。二涧部族所以要攻打大人国,应是海上渔业和盐业的争夺。然后,就在这一亩三分地,就要发生一场血腥的战斗......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8-03-29 16:33:05 +0800 CST  
62、收服“大人”(2)
在得到祝融部稍候即到的保证之后,二涧部族即起兵开始攻击罘山。罘山族见是二涧部族打开,开始组织抵抗。但二涧部族伏着有祝融部族赠送的先进一些的武器和祝融根据经验传授的一些先进些的石制武器,又有祝融部的暗中支持,即一下攻进了罘山的部族寨中。罘山部见势不能守,于是派出了使者,身上涂进了二涧族的样子,一路带血冲杀出去,向大人部落说明原委,并求救援。刚到驻地,就有人向首领过来报告,说是罘山来使求见。首领见到来使大吃一惊,他浑身是血,惊恐万状。
首领命亚吹响集结号,族人齐聚议事堂,议论纷纷,不知发生了什么大事。
首领说:“罘山氏族来人报告,二涧氏族打过来了,他们灭了罘山族,使我们失去了屏障,下一个目标就是我们。”
议事堂内慌作一团,人人自危。二涧人不恩劳作,专以掠夺为生。他们现在还使用非常落后的打制石器,但已经使用弓箭,能够远距离射杀目标。更为可怕的是,二涧人野性十足,猎人而啖之,所以大家谈二涧而色变。(打制石器)
首领示意大家平静,接着说:“使者是罘山的唯一幸存者,他听到了二涧的首领说,大伊山的所有食物都是他们的,所有衣服都是他们的,所有工具全都是他们的,就连每个人都是他们的,他们回去稍事修整,就要来攻打。面对这种形势,我们怎么办?”
有人提议迁徙回避,大家一致反对,认为今天的富足生活来之不易,不能轻意丢掉。
又有人提议把食物送给他们,讨好他们,大家又是一致反对,因为狼是喂不饱的,何况他们连人都要。
终于有勇士大声道:“既如此,恶战在所难免,我等宜据伊山之险,消灭来犯之敌。”
但有一人略显英武,反驳道:“如此虽然英勇,但无济于事,因为二涧人使用弓箭,我等尚未近身,就已毙命,且青风岭并无屏障可据。”
众人无计可施,摇头叹气,首领说:“如今之计,唯有攻上二涧,方能化被动为主动。”
族人以为首领吓糊涂了,如此做法,岂不主动送死?
首领进一步说道:“我等趁夜摸上二涧,近身偷袭,使彼弓箭不能发挥作用。”
众人人恍然大悟,连称妙计。
首领遂命储备干粮,制作武器,十日后出发征战。她要求统一使用木制武器,把木棍两端削尖,目标是敌人心脏,务求一戳致命。
计议既定,首领就让众人先下去,说在的,刚才的那一番惊天动地,现在想想都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但见部族的人们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准备些什么。
十日后,首领带领战士一路北行,至二涧附近的芦苇荡中埋伏下来,吃完干粮,等候天黑。子夜时分,估摸二涧人已经熟睡,首领兵分三路,由娟和锦各带一队分从东西两翼杀入,自带一队从中路直击敌人,要求各路人马务必悄悄刺杀岗哨,不使发出声响。
战斗很快结束,因为这种战术在原始社会还从来没有人使用过,二涧人还没有闹明白是怎么回事,已成茅下之鬼。
首领清点战果,敌方包括首领在内的士兵尽数消灭,妇孺成为俘虏,我方只有言和当受了轻伤,他们是因为看到对方首领美貌不忍下手,各被石刀砍伤。
这时,手下过来报告,在一山洞内发现关着许多罘山人,首领下令放人。
从此,首领统一了山海灌云,被奉为山海女神,与太阳神齐晖。
败报传回祝融部和中央部落,这令太昊和祝融都没有面子。于是太昊下令祝融部出兵讨伐。大人一族见祝融起大兵来伐,知道并非前一次那么容易对付,于是尽皆退回了山上。然而,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沈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帝凭怒,侵减龙伯之国使阨,侵小龙伯之民使短。至伏羲神农时,其国人犹数十丈。
实际,大约在六七千年前,在中国连云港市一带曾发生过一次地震。这次地震造成了八百里的马陵山及云台山的台升,同时裂成了一个大深谷。这就是古史传说中的“大壑”。
地震过后,大人一族已无法与祝融之军抗衡,于是首领只得率众人向祝融氏投降,并献出本部落用于占卜的龟甲。表明归附之意。
按照现代社会学、人类学的理论讲,在原始母系氏族社会里,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水平十分低下,“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更不知“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的道理,把女子“生育”归之为某种神灵的意志与力量。他们往往把女性的受孕与她们曾经在某一天吃过什么稀有的东西,或遇到过什么祥瑞的动物,见过什么罕见的天象,乃至做过什么神奇的梦,给以联系起来,并认为女性之所以受孕生育,就是这些吉兆一类在她们身上发生了结果。以致一些现代学者甚至认为原始初民连男欢女爱媾和生子的生育奥秘都不懂,才会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之图腾的意志。因此所谓“大人”就是山上那幅大大的裸女岩画。
大人族归报了。太昊又完成了一件几乎是非常成功的事。部族又一次对外扩张。然而,在太昊的眼中,祝融氏太强大了,对于大伏羲氏的统治似乎有如芒刺在背了。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8-04-04 17:49:08 +0800 CST  
63、王子恋爱(1)
对于祝融氏的强大和对尾大不掉的担忧,使得太昊劲力寻找着部落的同盟。葛天氏和无怀氏等氏族自然是支持自己的。共工氏则似乎是因为百年前的事,更是游离在某种争斗之外,看上去既不支持祝融氏,也不会绝对对太昊绝对忠诚。于是太昊想起了之前被涂山氏远放的女娲氏族。
女娲氏自从被涂山氏远徙,就回到了原有的居住地,秦岭以南的凤城。退回凤城之后,女娲族安心发展,似乎已没有了之前的野心,但东方的变局,有巢氏和涂山氏的相继败亡,以及雷泽氏的被削弱,让地处大山之中的女娲氏重新看到了复苏部族的希望。在东方人们不太关注的情形下,女娲族的族人们悄悄地占据了原来有巢氏和涂山氏的部分领地。女娲氏的动作,作为大伏羲氏联盟首领的嬟移和师嬟都是看在眼中的,但因为战乱刚平息,也因为女娲氏的动作不大,让女娲氏族再发展一些,对于重新建立部族联盟有较大的作用,两位前首领也就不予追究。不仅不予追究,师嬟还为自己的儿子太昊延聘了女娲氏的女儿为新任的首领妻子。女娲氏得到这个好消息,自然是将族中最貌美如花的姑娘,重新唤作女娲,嫁到了太昊家中。这里要注意的是,太昊的婚姻实际突破了对偶婚制,是由女方嫁入男方,这是一次典型的部落联姻。因为新部落首领的夫人称女娲,于是在人们的传说中,太昊与伏羲成了同一个人。太昊娶五世女娲氏女子为妻,生有四子。长子名重,次子名该,三子名修,四子名熙。在这四个儿子之前,太昊尚有一女昊嬟。
太昊在处理部族事务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成熟,而他的王五个子女也在不断长大。而太蚕的第二个儿子该竟然向父母报告说,他有了女朋友。那么是哪家的姑娘与太昊攀上了关系,即将成为太昊的二儿媳妇呢?史书上记的都是叫皇娥。
有这么一则传说故事:
在东晋时期的小说集《拾遗记》中,故事讲的是皇娥和白帝子之间一段秘而不宣的韵事。东晋文人文采风流,写这种文字最是当行,原文有诗,复述难尽其韵致: 皇娥处璇宫而夜织,或乘桴木而昼游,经历穷桑沧茫之浦。时有神童,容貌绝俗,称为白帝之子,即太白之精,降乎水际,与皇娥宴戏,奏便娟之乐,游漾忘归。穷桑者,西海之滨,有孤桑之树,直上千寻,叶红椹紫,万岁一实,食之后天而老。帝子与皇娥泛于海上,以桂枝为表,结熏茅为旌,刻玉为鸠,置于表端,言鸠知四时之候……。帝子与皇娥并坐,抚桐峰梓瑟。皇娥倚瑟而清歌曰:“天清地旷浩茫茫,万象回薄化无方。浩天荡荡望沧沧,乘桴轻漾著日傍。当其何所至穷桑,心知和乐悦未央。”……白帝子答歌:“四维八埏眇难极,驱光逐影穷水域。璇宫夜静当轩织。桐峰文梓千寻直,伐梓作器成琴瑟。清歌流畅乐难极,沧湄海浦来栖息。”及皇娥生少昊,号曰穷桑氏,亦曰桑丘氏。
第二则传说是这样的:有一天,皇娥又乘木筏,沿着银河溯流而上,最后来到西海边的穷桑树下,把木筏停下。此树高达万丈,根深叶茂,花繁枝茂。叶子是红的,果实是紫色的。据说,这棵树一万年才结一次果实,吃了这种果实,寿命比天还高。 当皇娥正在穷桑树下浮想联翩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位英俊的小伙子从天上徐徐而降。她好奇地打量着小伙子,见小伙子面如满月,眼如晨星,浑身上下隐隐发着光亮,十分潇洒,禁不住看得呆了。小伙子潇洒地来到皇娥跟前,深施一礼,道:“皇娥仙女你好!我是白帝的儿子,愿和你交个朋友。”
皇娥惊奇地道:“啊,你就是启明星?也叫金星?原来就是你呀!我常常坐在这里,仰望东方天空的启明星,心里说,这颗星多亮、多美、多勤快啊,每天都把白天带给人间。她说到这里,耳热心跳,连忙收住话头,羞红了脸。
启明星的脸微微一红,动情地说:“我也是这样!我升到天空时,常常第一眼就看到你,·觉得你太美丽了。我向别的星星一打听,才知道你就是心灵手巧的皇娥。你织的七彩锦和你自己一样美。我每天夜里都听到你的织布声,悦耳动听的声音使我夜不能寐。每日早上,我都盼你出现在银河边。
启明星一口气敞露了心扉,发觉自己太激动了,连忙收住了话头,红着脸不好意思的看着皇娥。皇娥害羞地低下了头,双手拂弄着垂下的黑发,掩饰着心房的狂跳。启明星微笑着,将手一伸,召来了一把银光闪闪的琴。他双手抱琴,依着穷桑树,弹奏出美妙的乐曲。皇娥立刻被这琴声给吸引住了,情不自禁地跟着启明星的乐曲轻轻地唱起了歌。启明星的琴声在情切切地向皇娥倾吐着爱慕之意,皇娥的歌声也在绵绵地向启明星诉说着倾慕之情。歌声、琴音婉转悠扬,吸引着鱼儿成群结队地浮游在水面上,激动得花儿竞相开放。凤凰飞来了,在空中翩翩起舞。百灵鸟飞来了,放开歌喉为皇娥和启明星伴唱。他们的心越贴越近,双双走上了木筏,并用桂树的树条做筏桅,用芳香的熏草拴在桂树树头上当做旌旗,还刻了一只叫玉鸠的鸟,摆放在桅顶,以辨别方向。
木筏在银河里飘荡。皇娥伴着悠扬缠绵的琴声,情不自禁地吟唱。美妙的琴声和优美的歌声融为一体。皇娥和启明星依偎在一起,沉浸在爱情的幸福中。鱼儿撒欢追逐在木筏旁边,凤凰在幸福情侣的欢笑中飞翔。皇娥和启明星就这样尽兴地漂游着,不久,他们的爱情结晶——儿子少昊诞生了。
将太昊姓名的意思和两则传说相对比,白帝即是人们崇拜的托举太阳的首领太昊。那么这个皇娥又是谁呢?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8-04-11 14:24:03 +0800 CST  
64、王子恋爱(2)
那皇娥竟是何人呢?几十年前,帝俊娶的妻子中便有一个名叫皇娥的女子,并且她为帝俊生过一个孩子。那么这个皇娥是同一个部族的后人吗?遍查资料,没有。从皇娥两个字的本身含义,皇是美好的意思,娥是美丽的女子的意思。可见,在当时,皇娥是多么地漂亮。另外,又有记载云:皇娥,又名书戚,为女娲氏族首领,专门负责对北斗星和北极星的观测。少昊从母姓,为戚姓。查阅戚姓及其起源,没有在那么早就起源的学说。而就女娲族来说,姓凤、姓风,基本没有戚姓记载。因此我们只得从“戚”字的本身来查找可能的渊源。
“戚”是名词,它的本义:同系列的斧子。引申义:掌握军权的同胞兄弟。再引申义:战时并肩作战的兄弟氏族。胞族。
说明:古代氏族既是血缘组织,也是军事组织。一对夫妻生育的多个儿子长大后,各自分家出去,形成了自己的氏族。各个兄弟建立的氏族称为兄弟氏族。氏族首长又兼任军事首长,其军权用斧钺体现。各个兄弟的斧钺就是一个斧钺系列,这个同系列的斧钺就称为“戚”,即“戚”不是指一把斧子,而是一个系列的斧子,它们质地、样式都相同,规格也差不多一致。“戚”是一个集体名词。在墓葬考古中,曾发现一座良渚文化大墓出土大批石斧的情形,这种成批出土的式样、质地和规格一致的石斧其实就是“戚”。“戚”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玉钺的两边装饰有“齿”,这种“齿”就代表“系列”,即一个“齿”代表一个兄弟氏族)。从这样的解释中,我们似乎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现了什么。
《山海经" 海外西经》:丈夫国在维鸟北,其为人亿冠带剑 维鸟,妖鸟名,见则亡国。 那么维鸟是什么?“维”有维系和用绳子牵着的意思,因此维鸟可能是古代的鸵鸟。果然,我们找到了,在远古时候,今江苏省和山东两省交届处,有鸵鸟生长。并称之为维氏鸵鸟。这就是维鸟了。《史记·管晏列传》:“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汉书·地理志》高密国辖夷安县下唐颜师古注曰:“应劭曰,故赢夷维邑。”至今在该地区还可以发现野生鸵鸟的鸵鸟蛋化石。
野生鸵鸟原本是一种非常凶猛的动物,特别是在发情期和繁殖期间,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鸟蛋和幼鸟,尤其是雄鸵鸟会不顾一切地对任何胆敢靠近的人发动攻击。这种极端适应陆栖的鸟类瞬时速度可以达到64公里/小时,而且可以维持这个速度20分钟,所以被它盯上了是很麻烦的。最糟糕的是它还有一种致命的攻击方式,能用脚把敌人“踢”死。其实“踢(Kick)”这个词用得并不准确。因为鸵鸟并不是举起脚来把敌人给(自下而上地)“踢”飞,而是用它那两个锐利的镐状足趾,自上而下地把对手给开膛破肚。——有人把它叫做“下劈”(空手道术语)——我们听说过有一位德国女士曾经在一个保护区里徒步时不慎走近了鸵鸟的巢,结果遭到一只雄鸵鸟来自背后的攻击,受重伤不治身亡。这也就是见之则国亡的缘来了。
我们相信,太昊将一支军队安插在鸵鸟遍地的北边,利用野生鸵鸟的凶猛自然训练军队。因为不能对外称为军队,或者是古时尚不知军队的含意,因此就以“丈夫国”来称呼。而在不远处的女子国,就应是这个军营中男子汉们的妻子或家属。亦或者是如部族中那样的女子区或女子街。
女子区中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女生,作为王子的亥在日常巡视军营的过程中,就在女子区外面远远地看到了。终于,王子难忍心中的思念和牵挂,于是就按部族习惯来到女子区,但强烈的想和女子在一起的念头使王子拉了女生的手就来到了郊野。女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是好奇地打量着拉她出来的小伙子。见小伙子面如满月,眼如晨星,浑身上下隐隐发着光亮,十分潇洒,和任何一个女性一样地,有些花痴地禁不住看得呆了。小伙子潇洒地来到皇娥跟前,没有像别人一样只是行交配,反而深施一礼,道:“你好!我是太昊的儿子,愿和你交个朋友。”接着王子主动倾诉衷肠:“我每天都可以看到你,听到你的黄鹂般的歌声,每天都想念着你。我向别人打听了,你叫皇娥。”皇娥虽然之前不知道他的身份,但每天也注意到了这个每天都风风火火忙忙碌碌的男人,在她的眼中就是勤奋,就是吸引。只是她没有,也不知道该在怎样的机会和场合去倾诉。今日有这么一个机会,于是将平日的想法也脱口而出。两人说完,都觉得自己的话说多了,都收住了话口,王子默默地欣赏着眼前女性的美,而皇娥则轻拂自己自然垂下的秀发,掩饰自己狂乱的心跳。两人就这样确立了恋爱关系。
再后来,两人时常见面约会,在穷桑山上,在大桑葚树下,在海边漫步,在河岸弹琴,亲亲热热,卿卿我我。帝子与皇娥并坐,一起弹琴鼓瑟,琴瑟和谐,皇娥鼓瑟,歌:“天清地旷浩茫茫,万象回薄化无方。浩天荡荡望沧沧,乘桴轻漾著日傍。当其何所至穷桑,心知和乐悦未央。”帝子答歌:“四维八埏眇难极,驱光逐影穷水域。璇宫夜静当轩织。桐峰文梓千寻直,伐梓作器成琴瑟。清歌流畅乐难极,沧湄海浦来栖息。”
终于,在两人一次在海边漫步时,情到深处的一对热恋男女开始热吻,最后完成了男女间的交配。之后,两人清醒了,于是王子亥向太昊表明了自己欲娶皇娥为妻的意思。太昊初闻时比较震惊,认为王子亥娶军营边上的女子区的女性可能会破坏自己的计划,但派人调查后得知,原来皇娥是军营中一位将军的女儿,于是欣然应允。于是王子与皇娥成为了夫妻,数个月后,他们的儿子出生了——少昊。而太昊也在无形中收获了军队和将军对自己的忠诚。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8-04-14 22:52:42 +0800 CST  
65、君臣交恶
话分两头,且不说太昊这边在治军,王子还谈着恋爱,娶到了美丽的姑娘,单说是这边平定收服在人一族的说融大军,既然已获取全胜,当然是露布告捷,快马飞报。而收到捷报的太昊一面使人优加抚慰,一面却有着更加地忧心忡忡。于是太昊找来了重要的部族,辅政大臣之一的共工氏族长商量。此时共工氏族长鲲鹏已然去世,新的共工族族长唤作大行伯。袁珂据今本《风俗通义》卷八引《礼传》载“共工之子曰脩,好远游,舟车所至,足迹所达,靡不穷焉,故祀以爲祖神”,以爲“此把戈而位居西北之大行伯”乃是“共工好游之子脩”。给出了共工部落氏族大酋长的承继关系:继鲲鹏之后,共工部继任的是好游。好游之后是脩。并且这个脩被太昊封为大行伯之职。后来大行伯一职就一直沿用了下来。
考“大行”爲官名,《周礼秋官》称“大行人”,汉称“典客”,景帝中六年改名“大行”,《汉书百官公卿表》下作“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一O四)改名“大鸿胪”。张骞开拓西部厥功大矣,曾任此官。
张骞(?———公元前一一四)爲古代杰出旅行家探险家。公元前一三九年,张骞应蓦第一次出使西域,辗转流离十馀载,终于成功,受爵爲太中大夫。后又以校尉从大将军卫靑出征,深入匈奴,因功封爲博望侯。公元前一一五年张骞以中郞将率三百人第二次出使西域,远至中亚,取得重大成功。回长安后,张骞官拜爲大行。大行令爲九卿之一,秩中二千石。张骞死后一年多,经其派往西域诸国之副使均携该国使节返汉。至此,汉与西域关係日益密切。本经“大行伯”一名,当出自时人对其功勋之缅怀。经云“把戈”,亦与张氏一生戎马生涯甚合。
大行伯听太昊将首领的意旨传述完,便皱起了眉头,回凛道:“首领知道我共工一族早年间与祝融部是水火不容,有过交战的,这事如若交我族去办,也会有可能让其他部族选边战,这样就又会形成乱局。看情形我要辜负首领的信任了。”太昊沉思不语,“这事我与葛天氏老臣也商量过,就是葛天氏老臣让我召见你,和你商量的。”见事情已有此情形,大行伯密报道:“这事由我族出面的确不合适,但我知道有一个部落出面去做这件事或许比较合适。首领可如此如此......”
东南方,窫窳正率领着祝融的得胜之师凯旋。路上,窫窳还在想着怎样向太昊汇报才会有最大的效益。未料才行到半路,突然却有一支队伍从路边杀出。毫无防备的祝融氏的队伍顿时被冲散,好不容易组织族人进行一番抵抗后,人们才发现,这批人是直接冲着族长窫窳去的。并且这些人有着精心的准备。窫窳看着这些人平日里也不熟悉,道声不好,以为是蚩尤部或被征服部族的残余不服者。于是赶紧招呼族人边打边退。终于,石刀砍在了窫窳的身上,见族长受了重伤,族人们开始自觉拼死保护,这些人也就退去了。没多久,窫窳就因为受重伤而亡。窫窳的儿子和族人们只得一边报告,一边缓缓扶灵而走。《山海经·海内西经》: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
回到中央部落,太昊因为窫窳的死极尽哀荣,出族数里相迎。当下就封窫窳的儿子为新任祝融部族长,并仍沿用父亲窫窳的名号,以兹记念。并发誓要找出凶手,为老族长报仇。
《述异记》:“窫窳,兽中之最大者……善走,以人为食,遇有道君则隐藏,无道君则出食人。”由《述异记》中可知,此怪并非天性喜好滥杀无辜,公正地说,它虽以人为食,却“遇有道君则隐藏,无道君则出食人”,骨子很有些惩恶扬善的侠义精神!事实上,传说中的避尘原为天神,被人面蛇身的古天神“贰负”及其属下“危”杀死,复活后才成了食人的怪兽——《山海经-海内西经》道:“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
从古籍中寻找,贰负是一个古时候的部落。找“贰”字的解释,原意即是反叛的,有二心的,负则有着持刀抢劫的意思。而“危”的原意则竟然是艰难困苦。由此我们推测,贰负这个部落,族人们非常的穷困,并且生活也非艰难。在这种情况下,贰负部要想生存,必然是哪个大部落给粮,就会投靠哪个较大部落。只不过这样式的行为在当时就已经惹人不快。大行伯的这个主意既为太昊,也是想除掉这个摇摆不定的部落。按《山海经》的记载,这件事贰负部落在接到密令的时候,族长曾经招危商量过,在危看来,这件事的做与不做,关键在于能给族众一个翻身,对于太昊和共工部落都有所恃,可以改善生活的机会,一旦东窗事发,最多也就处理两个人。因此就下了这个决心。
不久,自然是在不长的时间内,太昊和新任的祝融部首领新窫窳就知道了这是贰负部落和危做的事。于是就相议杀死了贰负部族长和危,将两个人的尸体埋放在了大行伯东。《山海经》载,大行伯东为犬封,犬封即犬戎。此时的犬戎部落尚聚居在今河北省的东部,日后因各种原因迁徙到了山西和陕西,以后还要说到。
《山海经〈北山经〉》:“又北二百里,曰少咸之山,无草木,多青碧。有兽焉,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名曰窥窳,其音如婴儿,是食人。”地理考证,少咸之山应为今山东省潍坊市的硖山,当地有一个牛岭山。赤身,人面,马足,其音如婴儿的牛至今还可以在当地偏远农村看到。当地人称为穷夸。
敦水出焉,东流注于雁门之水,其中多魳魳之鱼.食之杀人.
汉之高唐县,漯水本出高唐至千乘入海,禹导河至吕还,始分河之一支东北流,首经东武阳,至高唐合漯水,自合漯水,则高唐以南武阳以北之河,皆被以漯名矣。因此这里说的应是今日的漯河及其支流禹导河。至于魳魳之鱼,应是鲦鱼的一种,叫弹涂鱼,鱼身有毒,食之杀人。
由于地近河北省沧州,在那时已经邻近共工部族,在这儿,窥窳获得了太昊的封地。因此共工部首领大行伯有了寒意,看来太昊还在猜忌着自己。于是告假,不再参于朝政,出游去了。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8-04-17 17:01:52 +0800 CST  
共工首领世系:共工——康回——后土——鲲鹏——好游——修(大行伯)——犬修——允(弟弟)。至伏羲后十代,共工部族共传首领七代8首领。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8-04-17 17:07:29 +0800 CST  
有很多人和材料在热议着关于祝融部落的部落系传承。因为从前到后,祝融部似乎贯穿了几千年的原始社会。
那么,根据已知的情况,我大约试着将从第一个族长祝融开始后大约四百年的祝融部落传承理清一下:
祝融(第一代)——烛龙(烛比阴)(死于政变)——祝散——窥窳(被暗杀)——少窥窳(反叛被处死)——重(王族领导开始)(反叛被处死)——黎(平叛伤重而死)——噎(战死)——女禄(由祝融中其中一族领导期开始)——离朱——离娄
由此可知,祝融部的前后传承由于历史的关系比较混乱。但基本与原始社会的整个发展是相承的,如果加上考古发现,那么可以说基本是紊合的。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8-04-19 14:31:27 +0800 CST  
66、惨无人道(1)
少窫窳继任祝融部族首领以后,上任第一件事自然是要查清楚前任首领老窫窳的死因,不仅是为自己报仇,也是对整个祝融部落有所交待。贰负和危的大名少窫窳自然是没少听闻。之前这个部落还曾经想投靠祝融部落,但却遭到了拒绝,但老窫窳还是给了他们相当的食物等。又是谁竟可以在大伏羲氏的部族内,并且几乎是在他祝融部族领地内袭击祝融部的队伍?想来想去,能做这个事的,或许也就只能是贰负和危了。但对少窫窳来说,还没等祝融部派出的人予以回报,那边太昊已经派人通报,说是已经抓住了贰负和危,并且他们对所做的半路抢劫的事供认不讳。少窫窳首领觉得事情应有蹊跷,于是将报告压住,总觉得这贰负部落做出这等事来或许是事出有因,有人挑梭。果然,派出去的探子回报,的确是共工部和太昊密谋让贰负部落半道抢劫,杀死了老窫窳的。
听了回报,少首领十分生气,当下准备起兵讨伐太昊和共工。但冷静下来一想,老窫窳在临终前千叮咛,万嘱咐让他要始终忠于大伏羲氏。并不是没有道理的。一者祝融这个一直以来的忠臣不能被冠上叛逆的名号,二者以一部抵抗整个部族联盟,前车之鉴比比,反而会将祝融部落拖入深渊。可是事情也不能就这么算了啊。一个报告,要求严惩贰负和危,并且将他们的尸首葬到大行伯邻近的犬封国中,并且要葬到融父山上去。少窫窳本想着太昊可能会争论一番,但没想到的是太昊完全照准了。但为什么少窫窳要这么要求呢?
这就要介绍一下另一个古老的国度——犬封国了。
由《山海经·海内北经》所记犬封国又叫犬戎国,那里的男人都是狗的模样,身上穿着长袍,祖先为盘瓠。这自然是神话传说了。根据文献记载,犬戎族就是自称自己的祖先是二白犬,并以白犬为图腾的西北最古老的游牧民族。而其祖先是猃狁。猃(獫)xiǎn 〔猃狁〕中国古代北方的民族,春秋时称“ 古书上指长嘴狗,猎犬的一种。犬戎族为 游牧民族,当时的犬并不像现在这样完全脱离狼的状态,那时的白犬如狼一般凶猛,族人的 图腾为狼,但家中的犬又是家中的一分子,非常尊敬它,故取名为“犬戎”。《山海经》中“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顺水入焉。有人名曰犬戎。
那么顺水是在哪里呢?顺水河,自南和县杨家庄村东入本县南甘寨西南,向北至老河头入北澧河,境内长19.6公里。解放前,沿河两岸土地盐碱,汛期泛滥成灾。1956年,从顺水河入县境处至北甘寨村南约3公里河段进行展宽,并从北甘寨村东经彰台、大豆村、南留寨村,开挖一条新顺水河,人牛尾河。新顺水河长11公里,河底宽12米,河槽边坡1:1,两岸距26.2米。
七里河,又名百泉河、七里顺水河,是流经邢台市南部的一条季节性河流,也是一条主要行洪河道,最宽处达1700多米,最窄处仅130米[4] ,河流发源于邢台西部山区,西北--东南走向,上游称七里河,下游称顺水河,全长95公里,其中上游七里河长52公里,
《邢台县志》记载:“七里河即百泉河之上游也,以在城南七里,故俗称为七里河。” 七里河上游建有东川口水库。邢台七里河全长95公里,源于邢台县西部太行山的马跑泉。旧志载:七里河“源出城西北九十里黑龙关东口之马跑泉”,“马跑泉城西北九十里,七里河之源也。而黑龙关则在北京附近的房山。
那顺水入焉的融父山又是哪座山呢?于是发现:融有固体受热变软或化为流体和明亮的意思。父有通甫,有开始的意思。相对比来看,那看来来是不是有一座火山呢?京郊还有两个称“火焰山”的地方,一处在西南的房山区,海拔1000米。大约在二百万年以前,此处曾发生火山爆发,冒出强烈的火焰,使这里的岩石都熔化成浆,“火焰山”因此而得名。此地所产石料最有名的是花岗岩,石质坚硬,可作为建筑物基石。另一座火焰山位于延庆县城东40多公里,主峰海拔1141米。山顶曾是一个火山口,远古的时候曾爆发过火焰,故名“火焰山”。又因山上有磷、硫、铜等矿物质,可制作火药,也叫“火药山”。 这一带山高谷深,面积阔大,植被丰茂,环境幽静,风光壮丽,已辟为“火药山自然风景区”。
古人们看到了房山上喷出的火山爆发和岩浆流,故称之为融父山。因此古老的犬封国就是在今天房山附近及以南地区。犬封国也叫犬戎国,那里的男人个个长得像狗,但身穿长袍,像人一般坐在地上,而女子都长得很美,长发披肩,短衣短裤。她们都要跪在地上捧着酒食向自己的丈夫进献,而且低眉顺首,不敢抬头仰视。
对比今天藏族的的对藏传佛教的顶礼膜拜以及泵国地区女人半坐在地上向国王和受尊敬的人的膜拜,此时的犬封国的女人们并不是如后世封建女性那样对男人的伺候,而是在拜部族的神明。什么呢?猎犬!因为犬戎的人们,尤其是男人们要出去打猎,并且这是部落绝大多数食物的来源。因此据记载,后来的犬戎部落的男人们身边都会带一只猎狗。而这种当时当甚至尚未完全进化成狗的,还有些像狼一般的猎犬便是女人们顶礼膜拜的神明。
而少窫窳要求将贰负和危埋葬的地方就是这么一个国度!
楼主 东越陆孟明2017  发布于 2018-04-20 11:29:09 +0800 CST  

楼主:东越陆孟明2017

字数:320877

发表时间:2017-10-26 21:24:1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5-30 19:27:57 +0800 CST

评论数:30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