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晚清 道民国 (长篇连载中)

自己顶一下。接着写,晚点再更新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1-05 19:07:56 +0800 CST  
(144)

第十二章 新星登台


【江山代有才人出】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泱泱中华,岂无雄才?

就在甲午战败、国运由兴转衰之际的1895年,近代史上两位新兴的巨星级主角,先后开启了他们人生中的重要篇章——

1895年10月,29岁的孙中山,领导兴中会在广州筹划第一次反清武装起义。虽然起义计划因泄密而失败流产,但这标志着满清王朝的坟墓已经开始挖掘。古老的中华,从此拥有了一个全新的命运选择——民主共和国。

同年12月,36岁的袁世凯,获得了一份极具前途的差事——奉命前往天津小站编练北洋新军。一代枭雄,由此大展宏图,正式开始组建其北洋军政集团的班底。

孙中山与袁世凯,两人同为覆灭清朝、开创民国的关键性人物,身后之名声却有如天壤之别。前者被尊称为中华民国国父,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属于大英雄的角色。后者则更多地被称作国贼、窃国大盗,属于大奸雄的角色。

我先不作总体的政治和道德评价,后文会就事论事,具体评价他们的所作所为。不管是英雄还是奸雄,孙袁二人都算得上是难得一见的一代雄才,都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轨迹。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1-05 22:53:06 +0800 CST  
(145)
【非凡富家子】

先来介绍年长的。

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出生于河南项城一个官宦大家族。这小子命好,是典型的官二代兼富二代。他叔祖父袁甲三进士出身,后以镇压太平天国的军功发迹,曾任漕运总督等职,官至一品。

从此,项城袁家的祖坟冒烟了。袁世凯的堂叔袁保恒后来也高中进士,官至户部左侍郎。另外,袁世凯的堂叔袁保龄和亲叔叔袁保庆也都中了举人。袁氏一门,父子进士,兄弟举人,成了项城的名门望族。

袁世凯的亲生父亲袁保中,科举不顺,只捐了个秀才。但他也有值得欣慰的事情:一连生了六个儿子,袁世凯排行老四。袁保中的弟弟袁保庆中举后官场得意,但年过四十却仍没有儿子。

于是,袁世凯七岁时便过继给了叔叔袁保庆。袁保庆先后到济南、南京等大城市做官,袁世凯跟着嗣父吃香的喝辣的不说,还有机会领略到人间繁华,接触到官场上的人情世故,眼界见识开阔不少。

后来袁保庆因病早逝,14岁的袁世凯只得回到项城老家。次年,袁世凯的生父袁保中也病逝。好在袁家是个大家族,袁世凯不愁没有依靠。这不,在外做官的堂叔袁保恒正好回乡省亲,觉得袁世凯这个侄儿天资聪慧,是个可造之材,就把他带在身边用心培养。于是,袁世凯有幸又跟着堂叔前往京城、开封等地,边读书边帮着做事,准备走科举做官的道路。

可袁世凯虽然很聪明,但天性调皮捣蛋不安分,很不喜欢四书五经这些科举老八股,倒是对旁门左道的兵书之类很感兴趣,喜欢饮酒骑马,考试成绩自然不咋样,考举人屡试不中。插句题外话,向来是调皮的孩子有出息,这当爹妈的可得留个心眼啊,别老束缚孩子的天性。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1-05 23:06:43 +0800 CST  
(145)

袁世凯19岁那年,袁氏家族分家,他分得了嗣父名下的丰厚家产,自立门户,再也没长辈管着了。袁公子终于可以放开玩了,于是经常呼朋唤友一醉方休,或在郊原上策马狂奔,整个一倜傥不羁的富家公子范儿。他豪放任侠,慷慨大方,乐善好施,人情练达,身边自然聚集了一帮文人寒士。

这袁公子竟也附庸风雅,顺势组织起了文社,诗酒会友,惬意悠闲,好不快哉!不过,这舒心的日子里也有不爽的时候。原来,他主持的文社里有两名朋友中举,而他再次名落孙山。丢人啊!羞愤之下,袁世凯将以前所作诗文付之一炬,大吼一声:
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岂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娱光阴耶?

这句话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当年班超投笔从戎的豪迈之气。事实上,袁世凯也不是一时赌气,他还真不想继续走读书考科举这条路了。虽然咱不是读书的料,但天生我材必有用,本公子就不信,将来混不出个人样儿!

相传,袁世凯落榜后,曾找当地一位著名的相命先生看相。这位神算对着袁公子端详许久,悠悠道来:公子天庭广阔,来自富贵之家,少年英发,出人头地,中年位跻公卿,后虽有挫折,但正可以退为进,祸为福倚,此后有六年大运,贵不可言。

袁世凯听后大喜。转身离开后,相命先生看着他的背影,又幽幽说了一句:此子不同凡人,如宿命论定,必为乱世之枭雄。

显然,这样的桥段基本上是后人附会杜撰的。不过说实话,以青年袁世凯的天分、见识、眼界、个性、抱负、兴趣等观之,他确实绝非等闲之辈,至少具备了成为一代雄才的潜质。

此后的人生,就看他自己的造化和机遇了。正所谓:尽人事,听天命。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1-05 23:11:07 +0800 CST  
抱歉,上面小节应该为(146)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1-05 23:20:13 +0800 CST  
嗯,其实我也不是说汉人当皇帝就好。不论谁当皇帝,老百姓一样是草芥。明朝的皇帝都是汉人吧,是不是就比清朝的皇帝对汉人老百姓好些呢?同样视如草芥,哪里会说我们是同族同胞,那我多多善待你们吧。

我强调的,是满清部族政权的内心恐惧,这种恐惧是因为其少数民族身份带来的,他总觉得汉人有一天会推翻自己,比其他汉人朝代更担心,即使在繁荣稳定的康乾时代也是如此,这是很奇怪的。一般在所谓的国泰民安时代,统治者应该比较放松、相对开明开放才对。因为满清王朝一直非常敏感,思想高压,文字狱和闭关锁国才会空前绝后,这才导致中华文明近代化进程严重滞后。

唐宋时期,中外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是非常活跃的。即使到了明朝,也不像清朝那样保守,交流频繁,思想文化活力还是不错的。而清朝几乎就是一潭死水,思想文化成果很少。而这个时候,西方近代文明正在蓬勃发展,科技水平、经济活力、思想层次、政治文明都迅速超越了中国,而清朝还死死地闭关自守,这岂不是自绝于时代?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1-06 11:33:16 +0800 CST  
自己再顶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1-06 12:07:40 +0800 CST  
@皮肤医院站长 2012-01-06 16:30:02
看了两天终于追上了,顶楼主。
楼主要写完不要太监啊
-----------------------------
谢谢支持!我写得很慢,尽量加快些,但不会太监的。多顶贴啊,这样我更有动力呵呵。感觉辛辛苦苦写的东西没什么人看,冷场了,悲催啊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1-06 19:23:05 +0800 CST  
@扁豆精灵 2012-01-06 20:30:43
终于再次找到这个贴子了~~
楼主写得真好,很是生动有趣。
-----------------------------
谢谢哈!建议你把这帖子收藏起来,这样就不会找不到了。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1-06 21:26:58 +0800 CST  
@踏雪无痕HXB 2012-01-06 21:04:11
楼主加油,每次一两段,不过瘾的
-----------------------------
争取写快点,每天发多点,但前提要保证质量。这可是写史啊,又不是写小说,不能光顾着有趣好看据胡编乱扯,需要仔细反复查阅求证,很繁琐的。多多体谅啦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1-06 21:29:53 +0800 CST  
(147)
【南国伟少年】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广东香山县翠亨村一户贫困农家。

他的族谱名叫德明,小时候的乳名叫帝象,稍大后取的学名叫孙文,字载之,号日新、逸仙,后来因革命需要,曾用过中山樵等许多化名。民国成立后,国人习惯称呼他为孙中山,而他自己还是习惯署名孙文。日本人惯称孙文,而在欧美,则以孙逸仙(Sun Yat-sen)闻名于世。

孙中山小时候家里是很贫困的,住的是草房,吃的是白薯,米饭太贵很少吃。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六岁时就开始跟着姐姐上山割猪草、拾柴火,稍大点就放牛插秧什么农活都干,有时还随外公驾船出海捕鱼取蚝。整个童年他都是光着脚丫,直到十多岁才有鞋子穿。

贫苦的生活,艰辛的劳动,锻炼了他坚强的意志。但要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光靠意志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开阔眼界。可因家境贫困,孙中山直到9岁才正式入私塾读书。好在他从小聪慧机敏,求知欲极强,活泼好动,因此学东西很快。

跟小时候的袁世凯一样,孙中山也是个调皮捣蛋不安分的孩子,也不喜欢四书五经这些枯燥古板的课程,而对历史、地理、政治等知识兴趣强烈。只是在乡间小私塾里,他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这些书籍,见识很难有大的长进。

当时的翠亨村,有一位太平天国老兵叫冯爽观,他经常在村前大榕树下给孩子们讲太平天国打仗的故事。孙中山同学最爱听了,每次听得津津有味,还曾感叹道:洪秀全灭了满清就好了。冯老兵见他这么爱听这些故事,就对他说:你长大后也当洪秀全吧。于是,小伙伴们在玩打仗游戏时,都叫他洪秀全,他自己也以洪秀全自居,非常得意。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1-06 21:37:27 +0800 CST  
(148)

历史的巧合非常有意思。1851年是辛亥年,洪秀全发动反清起义,登基建国。虽然最后没成功,但反清的火种洒遍了南国大地。年少的孙中山,很偶然地被一名太平天国老兵所熏陶,幼小的心灵从此埋下反清的种子。六十年后的又一个辛亥年,也就是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终于使满清王朝土崩瓦解。

话说回来,中国几千年历史上的洪秀全们太多了,即使造反成功,也只是王朝轮回而已。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造反起义,救赎不了广大普通百姓的历史宿命。泱泱中华,这样的悲催轮回真的够了,是时候寻找一条全新的历史道路了。

幸运的是,孙中山最终没有成长为洪秀全式的人物。他接下来的人生经历非常奇特,有幸接触到了西方的民主共和思想,并将其与反清斗争结合在一起,最终为这个古老的帝国开创了全新的民主共和国时代。

依他这极其普通的身世,闭塞落后的乡村环境,怎么会出现奇特的人生经历呢?说起来,这一切变化都很偶然地源自一个人:孙中山的哥哥孙眉。

原来,因为家贫,孙眉早在1871年便出洋前往檀香山(今美国夏威夷)打工。他勤奋节俭,积攒了一些钱后开始开商店,后来又经营起农牧场来。短短几年,孙眉的产业发达起来,翠亨村孙家的经济状况也因此大为好转。

1879年,13岁的孙中山和母亲一起前往檀香山孙眉处。在浩瀚的太平洋上航行了20多天,孙中山眼界大开,兴奋异常。关于此行,他后来回忆道: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

雄鹰展翅需长空。非同寻常的经历和见闻,可以激发不同凡响的见识和胸怀,因此每个人年少时多走走、多开开眼界是很有必要的。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1-06 21:43:26 +0800 CST  
(149)

孙眉非常疼爱这个弟弟,于是将他送进当地的意奥兰尼学校读书。这是英国圣公会创办的一所教会学校,学费昂贵,教师大多是英国人,学生也多为英美人,教学水平很高。孙中山就读三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

次年,他又进入当地最高学府欧瓦胡学院读书(相当于高中)。可不久后,他因倾向基督教,摧毁了哥哥供奉的关帝神像。孙眉很生气,害怕弟弟皈依了基督教,违背中国传统礼俗文化,于是将他遣送回国。

在檀香山的四年留学生涯中,孙中山修读英语、英美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圣经、军事训练等课程,学识大涨,还接触了不少西方社会政治文化观念。就是在这段时期,他的民主思想开始萌芽。

1883年7月,孙中山回到家乡。作为一名小海归,17岁的他,已是英俊潇洒、见识不俗、思想新潮的伟少年了。可回来没多久,叛逆激进的孙中山又犯事了:他和好友陆皓东一道,将本村庙中的泥菩萨给砸了,意在破除父老乡亲们的迷信和愚昧。后果自然很严重,村中父老认为这是亵渎神灵,大逆不道,于是纷纷向孙中山的父亲问罪。孙父只好作揖认错,又赔了10两银子修复神像,谁叫自己摊上这么个儿子呢?为了暂避风头,孙中山和陆皓东只好离开家乡,前往香港读书。

1883年底,孙中山进入香港拔萃书屋读书。随后他和同学陆皓东一起受洗,正式皈依基督教。次年,他转入香港中央书院(今皇仁书院)。1887年,孙中山又进入五年制的香港西医学院(香港大学前身)读书。在西医学院,他遇到了自己一生都非常敬重的恩师——英国医生康德黎。

香港的政治环境比较宽松,这正合孙中山之意。他常与好友陈少白、杨鹤龄、尤列一起畅谈反清言论,指点江山,批评时政,无所顾忌,被大家呼为“四大寇”。但此时孙中山还只是主张反清,并未明确提出民主革命的方向。

1892年7月,孙中山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学院。毕业典礼很隆重,香港总督亲临现场讲话并颁奖。此时他已经26岁,手捧含金量很高的毕业证书,早已结婚生子,按照正常的人生轨迹,他应该安分地当一名收入相当不错的医师,挣钱养家,享受富足安逸的生活。

但我们都知道,性格决定命运,他孙中山从小就不是一个安分的人,命中注定他要去闯荡一番大事业。而恰好,这番事业跟无数国人的命运相关。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1-06 22:14:42 +0800 CST  
谢谢!自己顶一下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1-07 12:09:56 +0800 CST  
请教各位大虾:现在我帖子旁边有个脱水版。里面的访问数跟原版的点击数有什么区别?为何差距这么大?另外,我的更新数怎么比总共的回复数还多好多?回复数不计算自己回复的吗?

原版:点击:15938 回复:826

脱水版:
访问数:2647 更新数:1291
更新时间:2012-01-07 12:09:56
原贴出自:煮酒论史

哪位高人帮我答疑解惑呵呵,先谢了。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1-07 12:17:37 +0800 CST  
难道木有高人吗?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1-07 13:35:35 +0800 CST  
(150)
【官场初显身手】

我们再回头来讲袁世凯。

袁公子绝意科举后,历经两年的迷茫期,终于在1881年5月打定主意:前往山东登州,投奔已故嗣父袁保庆的拜把子兄弟吴长庆。

吴长庆是李鸿章属下的淮系爱将,深得李的重用,此时正率部驻防山东,官居一品,投奔他应该前途不错。更关键的是,吴长庆和袁保庆关系很铁,自然对其唯一的嗣子袁世凯格外照顾,很快就让他担任了庆军营务处会办的要职。

袁世凯终于投笔从戎了,而他也很快迎来了效命疆场的机会。

次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应朝鲜的请求,清廷派吴长庆等部入朝平乱。袁世凯随军入朝,并驻留汉城。1884年,在日本人的策动下,朝鲜又爆发甲申政变,国王被软禁。当时吴长庆已调防回国,年轻的袁世凯独当一面,果断带兵入宫平乱,及时挫败了日本的阴谋。

因为这次的出色表现,李鸿章对其大加赞赏。再加上李鸿章跟袁家数人关系密切,因此他对这位年轻后生格外看重。1885年,在李鸿章的大力举荐下,袁世凯被清廷任命为“总理朝鲜交涉通商事务大臣”,位居三品大员,成为李鸿章手下负责朝鲜事务的得力干将。

这一年,袁世凯才26岁。放到现在,也就是大学毕业三四年的年龄。也许有人会说,那是他后台硬,人脉好,上面有人罩着。这是不假,但他那位置绝不是靠关系就能胜任的,没有两把刷子,肯定玩不转。袁世凯身处矛盾复杂的朝鲜,从容应对游刃有余,韬略确实不凡,比那些科班出身的书呆子官僚强多了。

曾经屡试不中的袁公子,如今这么快就官场发迹了,把那些走科举之路的朋友远远甩在后头。他能认清自己的优劣长短,有着清晰的事业规划,所以仕途才会如此之顺。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1-07 21:03:24 +0800 CST  
(151)

十年后,甲午战败,袁世凯的仕途生涯迎来了第一个十字路口:他的靠山李鸿章失势了,被削去要职,只保留大学士的虚衔,闲居京郊贤良寺。那么,自己下一步该怎么走呢?

世故圆滑的袁世凯,没有犹豫太久,就转而结交投靠了李鸿章的政敌,此时正受重用的李鸿藻、翁同龢等朝中重臣。不过,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李鸿章,袁世凯依然是很敬重的,没有过河拆桥,更没有落井下石。然而,袁世凯毕竟是改换门庭、另谋靠山,此时门庭冷落的李鸿章对他的见风使舵之举自然非常生气,耿耿于怀,几次当面羞辱他。宦海沉浮数十年的李中堂,此时也只能怨愤地叹息一声:真是世态炎凉、人走茶凉啊。

李中堂,对不住了。不管大人您能不能理解我,原谅我,我都要去追寻自己的宏图大业——袁世凯在心底默默地叩拜恩相之后,华丽转身,昂首向前。

不错,袁世凯确实世故圆滑,但他也绝非那种只会投机钻营的庸俗官僚。他能力不俗,开明进取,倾向维新变法的政治主张,是个不可多得的实干型人才。甲午战败后,他痛定思痛,认为应尽早采用西法练兵。他苦心学习钻研西洋练兵之法,并积极向当权政要宣扬推销。

由于广告做得好,袁世凯很快就赢得了“西法练兵通”的名望,深得军机大臣李鸿藻、翁同龢等人的赏识。当时的军机处还有新来的荣禄,他是慈禧太后的亲信,担任督办军务处会办大臣的要职,急需任用新式军事人才来编练新军。于是,在李鸿藻的举荐下,袁世凯很快又被荣禄所赏识和看重。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1-07 21:28:38 +0800 CST  
(152)

好运一旦来了,挡都挡不住。荣禄很快又将袁世凯举荐给领衔督办军务处(类似于中央军委)的两位王爷。不久,光绪帝召见了袁世凯,并下旨让他留在督办军务处供王大臣差委。

编练新军的梦想只有一步之遥了!袁世凯趁热打铁,使出浑身解数,四处活动周旋,终于在1895年底,争取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美差——这就是本章开头提到的,前往天津小站,督练北洋新建陆军。

终于可以放开膀子大干一场了。圆滑的袁世凯假公济私,以朝廷的名义,私下里积极打造一支惟命是从的嫡系部队。他知人善任,广招天下文武英才,不论流品唯才是举,用人之道很像当年曹操的风格。

短短两三年内,武将文士纷纷来投,小站班底的阵容,那是相当强大。其中武将有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此三人号称北洋三杰)、曹锟等人,文士幕僚有徐世昌、阮忠枢等人。民国成立后,袁世凯、冯国璋、曹锟、徐世昌先后都当过大总统,段祺瑞当过国务总理、临时执政(相当于总统)。

这哪里是什么小站,简直就一总统窝啊!左右晚清民国几十年政局的北洋集团,就此发轫了。

满清入关二百多年来,一直极为防范汉族带兵将领,生恐其举兵谋反。可千防范万防范,最后还是栽了。此时的荣禄没有想到,光绪帝没有想到,慈禧太后也没有想到,袁世凯这位颇讨人喜欢的汉人,后来竟尾大不掉,十几年后硬是逼得爱新觉罗王朝走投无路,唯有乖乖退位。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1-07 22:09:34 +0800 CST  
列位看官冒个泡啊呵呵,好冷清啊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1-07 22:13:37 +0800 CST  

楼主:风华长歌

字数:263729

发表时间:2011-05-22 06:3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2-14 09:07:39 +0800 CST

评论数:197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