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晚清 道民国 (长篇连载中)

(135)

至于赔偿2亿两巨款,据说张之洞曾提出这样的建议:与其把这笔巨款赔给不共戴天的日本,不如送给俄国与之结盟,请其出兵相助,这样日本肯定不敌,到时候也就不用割地了。

总的说来,张之洞的这个建议不太靠谱,有点引虎驱狼的味道。先不说俄国愿不愿意出兵,即使真出兵赶走了日本狼,很可能俄国虎就趁机盘踞在东北不走了。俗话说请佛容易送佛难,更何况,俄国早就惦记着东北这块肥美之地了。

不过,若周旋得当,张之洞的建议还是极具外交智慧的:巧借俄国与日本争夺东北亚势力范围的矛盾,通过外交手段将谈判局面搞复杂,援引俄国的力量向日本施压,不一定让俄国真出兵,就可迫使日本放弃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

这种以夷制夷的外交战,也就是孙子兵法中所说的伐交,并非我的臆想。实际上,俄国很快就将主动来帮助中国了,当然更是为它自己着想(后面会讲到)。如果李鸿章能早点伐交,中国的损失很可能会少不少。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12-30 15:15:42 +0800 CST  
没人看吗?自己顶一下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12-30 16:04:25 +0800 CST  
多谢!奇文不敢当,一家之言耳。晚上接着更新,敬请继续关注。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12-30 16:52:49 +0800 CST  
(136)

国内百官及军民同仇敌忾,一致拒和,加上中国打持久战的潜力,若再能伐交得当,难道这些,还不能化作李鸿章在谈判桌上挺起腰杆的“势”吗?

可惜,李鸿章看不到这潜藏中的“势”。因此在谈判桌上,他除了辩论和乞求,几乎没有借“势”向日方施加哪怕一点点压力,任凭伊藤博文肆意勒索讹诈,而自己几乎毫无不办法。

李鸿章没有分析日本的威慑和通牒是否有虚张声势的成分,也没有进行任何有效的反制和过滤,只是一丝不差地将日本的威慑和通牒传回国内,让阅历和见识尚浅的光绪帝独自承担压力。

同时,他在向日方传达光绪帝和清廷的意见时,也几乎没有任何策略性的掩饰和过滤,完全将清廷的惶恐和懦弱暴露给了日方。这样日方轻易就摸透了清廷的心理和底牌,当然要狠狠勒索了。

这样说来,在整个马关谈判中,李鸿章几乎就是一个传声筒的角色,鲜有作为和贡献,更别提什么折冲樽俎,恐怕这跟他“晚清名相”、“东方俾斯麦”的名号不相称吧。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12-30 23:11:29 +0800 CST  
(137)

说了这么多,一言概之——马关谈判绝非城下之盟。面对伊藤博文的最后通牒,李鸿章有上、中、下三策可以应对:

上策——
拒绝签字,终止和谈,立即回国,和刘坤一、张之洞等大臣联名上奏,说服太后和光绪帝坚持抗战到底。
坚持就是胜利!虽然这个过程会非常痛苦,但现在多痛苦,未来就少痛苦。若能挫败日本的侵略扩张,中国就能赢得顺利崛起的战略空间,此后的发展道路,也将会顺畅得多。

中策——
即便李鸿章向来主和,没有刘坤一那样的持久战意志,但假如他能够利用上述的“势”,对日本的最后通牒进行反制:如果不按光绪帝的修正方案作出让步,那我就即刻撤谈回国。中国将不再提议和二字,绝意倾全国之力抗战到底,并援请俄国相助。到时候,你们日本除了失败,什么也得不到!
这样的心理战,不会不起作用,伊藤博文也不会不掂量其中的利害得失。因为,日本根本就没有把握彻底打垮中国。李鸿章如果能反制成功,割地赔款的代价明显小不少,也算将功补过了。

下策——
把包袱甩给光绪和太后,请旨定夺。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12-30 23:16:27 +0800 CST  
(138)

很遗憾,李鸿章采取的是下策。这样做很取巧,看起来无可厚非,但却是极不负责任的。

年轻的光绪帝一度还算有血性,表示拒签和约,宁可迁都再战。然而,年逾花甲的慈禧太后,早已在颐和园里安逸惯了,不愿再折腾,更别提什么迁都了。悲剧的是,虽然光绪帝现已亲政,但老佛爷退而不休,重大问题还是她说了算。因此,光绪帝的最后一丝血性,就这样被老佛爷扼杀了。

对于太后的厌战倾向,李鸿章一清二楚。他在向朝廷请旨定夺的时候,心里肯定明白最终的答案——朝廷将屈服。就算是这样,他还是一推了事。这让刘坤一、张之洞他们情何以堪?

因此,虽然最终拍板的不是李鸿章,虽然他只是遵旨签字,但我依然觉得,李鸿章犯有重大的误国之过,不可推卸。他若坚持不签字,日本就不会勒索成功。

4月17日,李鸿章在《马关条约》上签字,随后携带条约文本回国,上呈光绪帝签字盖印。5月2日,签字换约的最后时刻,光绪帝还在犹豫,绕殿急走近一个时辰,不时顿足流泪,悲愤至极,最后无奈签字盖印。

中国不是被日本打倒的,而是被吓倒的。

老迈的慈禧太后贪图安逸,被吓倒不奇怪。年轻的光绪帝见识不足,被吓倒也不奇怪,更何况最后关头他还有雄起的迹象。然而,李鸿章作为朝廷重臣,国家栋梁,久经磨练,阅历丰富,他也被吓倒,这就太不应该了。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12-30 23:21:01 +0800 CST  
(139)
【国运之拐点】

中日《马关条约》刚签订不久,就发生了一段小插曲:三国干涉还辽。

前面提到过,俄国一直惦记着我国东北领土,特别是辽东半岛的优良海港。如今日本先抢了去,俄国当然不干了。它拉上德国和法国,三国联手向日本施压,要求日本放弃对辽东半岛的吞并,还给中国,否则三国海军将采取行动。

这下日本可郁闷了。答应吧,实在心有不甘,这到嘴的肥肉,就这么吐出来?不答应吧,又没实力与俄、法、德三国武力对抗。权衡再三,务实的日本人最终还是吐出了辽东半岛,心里却对俄国暗暗发狠:北极熊,等着瞧!等我强大后,看我怎么收拾你!九年后的日俄战争,就此埋下伏笔。

两个强盗相争,中国渔翁得利。真不知道是该高兴呢,还是该悲哀。

不过,日本并不是无偿归还辽东半岛,它转而再向中国勒索了3000万两白银才肯罢休。这样,因甲午战败,中国一共向日本赔款2.3亿两白银。由于清廷一下子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只得分期赔款,日本还要再加算利息。就算这样,清廷还得向各国银行借高利贷赔给日本。本息总算起来,中国为此损失了近5亿两白银的巨款。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12-31 17:18:18 +0800 CST  
(140)

《马关条约》签署后,国人激愤异常,但又不敢公开责骂怪罪朝廷,只得迁怒于李鸿章。一时间,李鸿章成了千夫所指的汉奸、卖国贼,国人皆曰可杀。李鸿章替朝廷背了黑锅,朝廷不仅没同情他,反而撤掉他担任了二十五年之久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位,只保留了其内阁大学士的虚职。

李鸿章身负雄才,奋斗一生,点翰林,平发捻,办洋务,仕途得意,声振寰宇,为清廷,也为国家立下过汗马功劳。如今一生事业名望,扫地无余,他一定非常痛苦和委屈。

平心而论,李鸿章并非卖国贼,他没有卖国的动机,更没有因卖国而受益。遥想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以强国兴邦为己任,为此数十年殚精竭虑,披心沥胆。他何曾不想壮志得酬,中华兴盛?如今甲午战败,割地赔款,国家衰败至此,他何曾不痛心疾首,忧患重重?

被国人责骂,被朝廷撤职,李鸿章只是默默舔舐着内心的伤口,独自咽下委屈的苦果。谁叫我担当军国重任呢?与国家的忧患相比,我个人的仕途得失,名节声望,痛苦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呢?

进京入阁后,李鸿章给朝廷写了一封长长的奏折,摘录如下:

中夜以思,愧悚交集……今倭人乘胜踞朝鲜,遂欲兼并其地,事非偶然。然而敌焰方张,得我巨款及沿海富庶之地,如虎添翼,后患将不可知。臣昏耄,实无能为。深盼皇上振励于上,内外臣工齐心协力,及早变法求才,自强克敌,天下幸甚。

精忠忧国老臣心。看到这掏心掏肺的泣血忠言,我们也就别再骂他卖国贼了吧。九泉之下的李中堂,一定会因为我们后人的理解而感到欣慰的。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12-31 17:22:15 +0800 CST  
今天就更新到这。明天,也就是明年了,我再接着更新。

祝大家新年快乐,幸福安康!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1-12-31 17:24:08 +0800 CST  
再次来到这里,已经是2012了。不管有没有船票,我们都要幸福快乐的生活。权且就把今年当做世界末日来过,一定会活出一个不一样的自己,活出更多的精彩和幸福。到时候,即使真世界末日了,我们也不枉此生。若世界依然继续,那我们岂不就因祸得福了。。。

此为笑谈。祝各位2012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1-01 17:12:30 +0800 CST  

-----------------------------
@istream 2012-01-01 00:07:54
李鸿章卖国就是卖国,事实俱在,不容任何质疑。现在举国上下都在为他正名,拼命掩盖他的卖国行径,真不知道到底是何居心。
不骂他是卖国贼,只因为他不是贼。但是,不是贼,不等于他不卖国。
外国人为什么一和谈就要找李鸿章,而且非他不谈?表面的借口是别人代表不了中国,真实想法是,和其他人谈讨不到这么多的好处。
还是左宗棠的评价最为中肯:十个法国将军,不如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留下千古骂名。
梁启超.....
-----------------------------

谢谢istream的关注!

对于李鸿章是否卖国,确实争议很大。你看法和我不一致,有自己的观点,我非常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你说李鸿章卖国就是卖国,事实俱在,不容任何质疑。这恐怕有些欠妥。先不说你提到的事实是否真实全面,就说同样的事实本身,每个人的解读和看法都可能不一样。

在我看来,李鸿章只能算是严重误国,有愧于他肩负的重任,但绝非有意卖国。卖国肯定是主观故意的,有作案动机的。但我找不到李鸿章的卖国动机,他要是卖国,到底想图什么呢?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至于近来流行的历史翻案风(不仅仅是针对李鸿章的),一方面是因为以前因意识形态,导致很多历史人物被故意歪曲丑化,所以才会产生矫枉平反的舆论反弹。另一方面,有很多只是为了翻案而翻案,不立足于史实和逻辑,而是为了博人眼球,语不惊人死不休,标题党什么的才会流行,没什么意思,大可不去理会它。

关于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我也读过,确实写得很好。但他也只是批评李鸿章见识有不足,误国不浅,但并未指责他卖国啊。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1-01 17:45:23 +0800 CST  
@bairuilucky 2012-01-01 00:31:39
在旧年的最后几天拜读了楼主哥的大作,很有感触。尤其看到中日近代化对比这一块,想到57年到77年的中国都在干什么,100年的惨痛教训都没让国人一大部分明白落后的根源,一个民族的历史惯性怎么会这么大。自省才能自强,自强才有自尊,当昔日的学生超越了老师,放下架子,通过学习对手让自己变得强大,到那个时候,你才能挺起腰杆去教训那个不知反省的岛国。2012的元旦来了,祝愿楼主和天涯各位煮友,新年各种元滚滚.....
-----------------------------
谢谢bairuilucky!同祝你新年愉快,祖国的未来越来越好!

对于中日两国的崛起之路对比,我非常关注,经常思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更何况人家还不是石,而是玉。我们国人就更应该虚心学习反思了。可惜,介绍日本近现代史的通俗读本太少。日本人了解中国的程度,远甚于中国人了解日本的程度。想想都悲哀啊。我水平有限,只能做些尽所能及的事情,简要介绍日本,比对中国,以期激发国人自强之志。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1-01 17:58:14 +0800 CST  
(141)

一提到晚清民国,大家很容易联想到积贫积弱、落后挨打、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这些沉重字眼。其实,中国近代百年的命运轨迹,并非一直走下坡路的,并非一直都没有亮点。

以鸦片战争为起点,国势一直衰落下滑,到1860年跌到第一个谷底:国内清廷与太平军鏖战正酣,烽火连天,英法联军攻陷北京,俄国趁火打劫。随后,洋务运动启动,中国开始了近代化进程,开始了自强崛起的复兴之路,国势开始逐步上升,史称“同光中兴”。

三十余年的同光中兴如果能延续下去,中国国力将会逐渐恢复,将会顺顺当当地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然而,恶邻日本的侵略扩张,彻底打断了中国的复兴之路——甲午战争,成为近代中国国运走势由复兴到再次衰落的拐点。

先来说我们自己的损失和后果。

经济上——
赔款2.3亿两白银,算上给日本及西方银行的利息,共达5亿余两,这直接导致了清政府独立财政的彻底破产。据统计,甲午战前,清政府的年财政收入总共也就八九千万两,支出也差不多,国库没多少余钱。无奈之下,只得以海关关税做抵押,还得向外国银行借高利贷。

在日本的威逼之下,清政府每年搜刮老百姓,征收关税,艰难地把钱收上来,再乖乖地奉送给日本。可以这样说,清政府某种意义上成了邻国日本的税务局和金库。

而中国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办工厂,开矿山,造机器,开公司,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财富资本,全被日本勒索光了,还负债累累。白忙活了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国家财富资本严重失血,原本蓬勃发展的近代经济,失去了最重要的投资驱动力。另外,《马关条约》还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开办工厂,西方列强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利益均沾。这样一来,中国原本弱小的民族企业,在遭受着外来商品倾销压力的同时,又开始面临着外来资本(投资办厂)的挤压,无疑雪上加霜。

经济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因素。原本发展势头不错的中国近代经济,因《马关条约》而严重滞后,洋务运动也因此几乎完全夭折。日本不仅在军事上打败了中国,也几乎断送了中国此后的经济发展潜力。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1-04 20:41:21 +0800 CST  
(142)

国防外交上——

甲午一战,中国精锐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剩下的南洋水师、广东水师等力量弱小,根本无法担当海防重任。万里海疆,包括京畿咽喉的渤海,任凭列强军舰撒野横行,中国又回到以前有海无防的悲催时代。精锐的近代陆军损失也不小,恢复起来尚需时日。

中国军事国防力量损失惨重,直接引起外交上的连锁反应,西方列强趁虚而入,真是祸不单行。

中国惨败于尚属新兴国家的日本,这导致原本恢复了不少的国际地位和声威又一落千丈。之前,左宗棠虎口夺食,从沙俄手中要回伊犁;中法战争中,中国又一度挫败老牌强国法国,没有再割地赔款。西方列强原本觉得,洋务运动开始后,中国这头东方雄狮似乎已经苏醒崛起,逐渐跟上时代大潮,俨然一东方大国的范儿。

如今被名不见经传的小国日本一顿猛揍,中国竟然不堪一击,屈服求和,赔偿巨款,割让大片富饶且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的领土。在世界面前,东方雄狮又被打回原形,再次成为软弱可欺的绵羊。这不仅让西方列强再次蔑视中国,而且也非常眼馋小日本的战争暴利,于是瓜分之心渐起。

从1897年到1899年,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首先是德国强租青岛胶州湾,接着俄国强租旅顺、大连,英国强租山东威海卫和香港新界,法国强租广州湾。同时,列强还划分了在华势力范围:长江流域属于英国,长城以北属于俄国,山东属于德国,西南属于法国。此外,各国还争相贷款给中国,争相要求帮中国修筑铁路,一个个都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面对如此局面,中国已无力捍卫自己的尊严和权益,只得任人宰割。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1-04 20:43:34 +0800 CST  
(143)

再来说说日本的战争暴利。

经济上,2.3亿两白银的赔款,再算上利息,还有战时掠夺所得及威海卫驻军费用,日本总共从中国抢得3.5亿两白银的巨额财富,折合当时日元5.1亿元。这相当于当时日本工业资本总额的5倍多,当时日本年财政收入的6倍多。
日本用这笔巨款发展工业,壮大军队,普及教育,国力大增,然后接着向中国侵略扩张。中日两国力量从此大大失衡,而且差距越拉越大。某种程度上,中国为自己的死敌侵略自己帮了大忙。

虽然明治维新伊始,日本就确立了扩张称霸的国策,但只要存在着一个相对强大的中国,东亚的地缘战略格局就会保持均势,日本的野心永远只能是意淫。可甲午一战后,均势被打破,日本成功吞并了台湾,实际占据了朝鲜,获得了巨额赔款,其扩张计划实现了一大步,野心被大大刺激。

征服亚洲、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中国,就这样轻易被击败了。在日本人的心目中,中华的尊严与荣耀,此刻已荡然无存。日本人的民族狂傲心理极具膨胀,开始普遍蔑称中国为“支那”,从骨子里瞧不起这位曾经无比仰慕的邻居和老师。

当强盗多好啊!财富来得多快多容易,何必只是老老实实、辛辛苦苦地合法劳动,和平发展?从此,日本举国上下,几乎全体国民都陷入了军国主义的狂热之中,正式走上了侵略扩张、征服亚洲、称霸世界的不归路。

此后50年内,中国无疑是日本扩张行为的最大受害者之一。由于甲午战争打破了中日之间的国力均势,此消彼长,战败的中国不仅做不到李鸿章所说的“日思报复”,而且再也无力阻止日本的进一步侵略渗透。

连自己和平发展的独立空间都保障不了,中华复兴何从谈起?哪怕此后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等牛人辈出,也都无法彻底扭转这种国运趋势——

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1927年,《田中奏折》提出:惟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惟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
1928年,日本为阻扰南京国民政府统一中国,在北伐途中制造济南惨案,随后又炸死东北王张作霖。
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次年扶持成立伪满洲国,实际控制了整个东北。随后,日本进一步向热河、察哈尔、和华北渗透。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由于甲午战争导致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严重滞后,中国军民只得几乎以血肉之躯去抵抗凶残强大的战争恶魔,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1945年,在中美苏等盟国的联合打击下,日本战败投降。中国才终于摆脱噩梦,再次迎来复兴的拐点。

半个世纪的噩梦,都因甲午一战而起。半个世纪的国运,几乎一半毁在日本手里。几代国人的命运,多少个幸福的家庭,多少个鲜活的生命……

甲午!甲午!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1-04 20:48:51 +0800 CST  
@bairuilucky 2012-01-02 13:41:07
甲午战争结束了,洪秀全要盖一座新房子的梦,终究还是一场梦,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苦苦支撑着破旧的房子,添瓦糊窗,最终带着失望和无奈离去。中国的未来在哪里,欢迎各位看官收看下一集,康有为、梁启超的百天变法风云。给楼主来个下集预告,呵呵
-----------------------------
哈哈!谢谢你的下集预告,非常经典!我马上就要讲到戊戌变法了,但在这之前,我还要穿插介绍一下袁世凯与孙中山的早期故事,这时候也该他们出场了。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1-04 22:24:20 +0800 CST  
@风华长歌 2012-01-01 17:45:23
在我看来,李鸿章只能算是严重误国,有愧于他肩负的重任,但绝非有意卖国。卖国肯定是主观故意的,有作案动机的。但我找不到李鸿章的卖国动机,他要是卖国,到底想图什么呢?又能得到什么好处呢?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
-----------------------------
@istream 2012-01-02 22:15:32
有没有卖国,要看实际行动,只要有卖国的行为,就算是卖国。至于他心里怎么想的,不应该作为判断他是否卖国的依据。就象是看一个人是否犯罪,主要还是看有没有犯罪事实,至于有没有犯罪的想法和动机等,都不能作为直接依据。
看一下中国历史上的卖国贼,是不是都有卖国的动机呢?是不是都因为卖国而得到了很大的好处呢?
李鸿章不是贪官,这是事实,卖国也没有得到什么好处,这也是事实。唯一的一个传言就是签订中俄密约时,当时.....
-----------------------------

呵呵,咱们继续来辩论一下。卖国行为是大家非常痛恨的,为什么呢?我觉得关键就是因为动机。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父母之邦,每个人心里对自己的国家都会有一种朴素、自然的情感和眷恋,这跟政治意识形态的爱国主义不一样,是一种类似于爱自己父母的原始自发情感。所以,要是某个人连自己的父母之邦都可以故意出卖、伤害、背叛,当让会令国人同胞痛恨、不耻。

但是,这里面的动机很重要。比如,故意杀人犯大家肯定非常痛恨,因为他是故意将一个人的生命剥夺,罪不可赦。不过,过失致人死亡就不一样了。同样的结果,死者家属也同样悲伤,但是不是家属会像痛恨杀人犯那样痛恨过失者呢?是不是不可原谅他呢?所以,判断罪行,除了事实和后果,动机同样重要。所以故意杀人致死和过失致人死亡的量刑才会差距很大。

在我看来,李鸿章他本意并不想出卖、背叛和伤害自己的国家,相反,他竭尽全力想救赎中国。然而,他这位船长在驾驭中国这艘大船时犯下严重失误,主要是对日作战及和谈过程中一系列决策失误,导致后患无穷。我们也许可以责怪他失职,但不应该责骂他是卖国贼。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你有权坚持认为李鸿章就是卖国贼。辩论是一个交流的过程,并不一定要说服对方才行,对吧?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才是真正的和谐。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1-05 16:01:49 +0800 CST  

@xwx203 2012-01-03 13:45:26
看来你是个清粉。这很正常,任何人都可以有自己独立的观点、立场和见解。孤立地看数千年中华帝国的历史,清朝也许某种意义上确实是最好的王朝:皇权稳固,鲜见宦官外戚干政,皇帝大多很勤政,也有所谓的百余年康乾盛世。
但面对西方文明的崛起和冲击,满清政权的保守和僵化同样很恐怖,这跟中华文明无关。你说我习惯找替罪羊,那你还不是怪机遇不好?其实,历史留给了清朝足够的时间来改革应变。
...........
-----------------------------
读史最忌讳什么?就是以不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去思考,总是以现代思维来看待历史。你说满清保守和僵化,这单独是满清吗?按照你的意思,换过换成大宋是不是就实现了民族共和?失败的不是满清,而是中华文明。这点说得很清楚,无论是满清还是之前的朝代面对这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其表现都好不到哪去。在未有这种大变局之前即便满清被推翻,也仅仅是轮回。这个新的朝代面临东西方文明碰撞时,表现说不定还不如满清,国家必将四分五裂。
楼主可以通读历史,从史记的角度去看待,你就会发现,大清朝真的不一般,说其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朝代不为过。
---------------------------------------------

这位仁兄,你总不能把中华古代文明去跟西方近代文明做比较吧呵呵。有点关公战秦琼的牵强。所谓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是清朝才遇到的局面。明朝以及此前的任何大一统朝代,中国都不逊色于同时代的西方。繁荣的唐宋文明时代,西方什么样?黑暗的中世纪!

有一种误解是,好像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文明一直都是自由、民主、人权、人道等这些,其实并非如此。这些是近代文明的产物,各种因素综合下的产物。古希腊古罗马的共和跟近代的共和完全不是一回事。古代的西方乃至全世界,同样是专制、独裁、宗教压迫、等级森严、非人道的世界。

相反,同样在古代文明时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乃至整个政治文明是很先进和优越的。自秦始皇以来的中华帝国,最核心的政治制度,先是以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为代表的高效君主专制。

别小看,这非常了不起。郡县制打破了世袭贵族封建制,加强了帝国君王的中央集权,对国家政权的高效运行,社会秩序的和平稳定,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实际上,从秦朝开始,中国基本上就结束了封建时代,进入高度集权的帝国时代。

而西方的封建时代延续很长时间,罗马帝国灭亡后的中世纪,封建贵族领主几百年战乱纷纷,严重阻碍了文明的发展。西方童话里面,为什么有那么多王子与公主的故事?就是因为,那时候欧洲小国林立,所以王子公主一抓一大把呵呵。中国的王子和公主才是货真价实的,西方的很多小王国,也许就我们一个县那么大。

古代中国另一个核心政治制度,就是从隋朝起确立的科举制。农业帝国的运转,从此可以依靠一个有序流动的文官官僚群体。这进一步打破了贵族门阀垄断政权职位的局面,社会阶层有序流动,除了皇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贵族存在了。

某种意义上,郡县制和科举制是帝国时代中华文明维持持久稳定与繁荣的制度保障。而且,两者也对现代政治文明影响深远,郡县制就是现代各国行政区划制度的雏形,而科举制就是现代文官制度的雏形。

至于近代政治文明,这个中国确实落后了,原因很多。这里就不一一罗列了。、
我只想说一句话,自由、民主、人权的思想理念和政治制度,是实现和维系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最佳选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世界大势,浩浩荡荡,这是现代文明的大势所趋,是任何既得利益集团都无法阻止的。

同为人类,我们中国人,一定会有沐浴自由民主之光的那一天!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1-05 16:45:31 +0800 CST  
@xwx203 2012-01-03 13:45:26
读史最忌讳什么?就是以不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去思考,总是以现代思维来看待历史。你说满清保守和僵化,这单独是满清吗?按照你的意思,换过换成大宋是不是就实现了民族共和?失败的不是满清,而是中华文明。这点说得很清楚,无论是满清还是之前的朝代面对这几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其表现都好不到哪去。在未有这种大变局之前即便满清被推翻,也仅仅是轮回。这个新的朝代面临东西方文明碰撞时,表现说不定还不如满清,国家必将四分五裂。
-----------------------------------------------------

当然,我也知道你表达的另一层意思,就是说,换做其他朝代来面对这个大变局,也不一定做得比清朝好。这是个比较流行的历史观点。我不太赞同。你可以仔细看看我的第二章《悲剧的伏笔》。

其实,我并没有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清朝的,中华文明肌体内的保守僵化等因素,也并不是清朝带来的。但是,满清入关,以少数民族部族政权统治全中国,确实很偶然,也跟中华文明的进化带来了相当大的不利影响。虽然也是帝国轮回,但部族政权更加保守和专制,你看看清朝文字狱和闭关锁国空前绝后的严重程度,它不是偶然的,是跟部族政权的内心恐惧有很大关系的。

我一直认为,明朝中晚期,中国实际上也有向近代文明进化的良好势头。

王阳明的心学突破了程朱理学对于人性的桎梏,肯定了人欲和个体生命价值的意义,这与西欧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当时江浙一带繁荣的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背景下,以唐伯虎为代表的江南才子,开创了新时期城市市民文化的繁荣景象。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和“众治”的主张,大胆怀疑君权,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色彩。
如果这些代表着新兴阶层的思想文化能够顺利发展下去,那么咱们中国未尝不能像西欧那样孕育出近代文明。遗憾的是,满清统治者的思想高压政策,无情地绞杀了这种可能。

再加上明朝晚期,江浙一带工商业高度繁荣,已开始资本主义萌芽。如果不是清朝空前绝后的闭关锁国,未尝不会像西欧那样进化到重商主义、全球贸易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时代。

清朝所谓的康乾盛世,只是一种低级别的稳定发展,小农经济仍是主流,因为长时间未有战乱,相对的薄赋轻徭,再加上明朝中期以来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人口爆炸式膨胀,而且这人口基数也是明朝中期打下的底子。但后期土地兼并严重,流民群体越来越大,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社会一下子又乱得不行,还是陷入乱治轮回。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康乾盛世不值得我们太骄傲。

我说过,清朝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皇权稳固,鲜见宦官外戚干政,皇帝大多很勤政。但我一点都不认为,清朝是最好的朝代。清朝不仅没有把中华文明近代化的势头延续下去,相反,却把帝王专制、思想高压、文化保守、国民人格奴性等不好的东西更加强化了。

对于皇帝来说,清朝无疑是最好的,但对于中华文明的前途命运来说,清朝是最坏事的。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1-05 17:15:40 +0800 CST  
@xwx203 2012-01-03 13:52:08
愚民们的想法是这样的,议和就是卖国,作战就是民族英雄。这些可恶的爱国贼。
在稍复杂一点的问题上,国人基本都是颠倒黑白是非不明。这个国家最大的悲哀明明就是一张白纸,你说是白,我说黑,他说黄。
-----------------------------
另外再强调一下,我希望各位能保持相互尊重、友善、平和、理性的交流和辩论。愚民、爱国贼这样的字眼,在贬低别人的同时,并不见得抬高了自己。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特别是在观点不一致的时候,这是一种涵养和美德。
楼主 风华长歌  发布于 2012-01-05 17:20:00 +0800 CST  

楼主:风华长歌

字数:263729

发表时间:2011-05-22 06:3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2-14 09:07:39 +0800 CST

评论数:197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