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三国述评

十二月,迁徙冀州五万户百姓充实洛阳,本来是想迁十万户当时连年发生蝗灾,百姓饥无可食,群臣都认为不能迁徙,但曹丕固执地坚持。侍中辛毗和朝臣一起求见曹丕,曹丕知道这是要来劝阻自己的,就板着脸很严肃地接见,这些人被吓住了,都不敢说。只有辛毗不怕,大胆发问说:“陛下为什么要迁徙那么多人户?”曹丕不回答他的问题,反问他说:“你觉得我迁徙错了吗?”辛毗直言不讳地说:“我认为错了。”曹丕就赶他走,说:“我不和你商量这件事情。”辛毗说:“陛下不认为我是个不肖之臣,把我安置在左右,成为谋议之官,怎么能不和我商量呢?我所说的并不是为个人私心,是为江山社稷考虑,怎么能对我发火呢?”曹丕没法阻止辛毗说话,就不打算和他说了,干脆起身,准备进入内廷。辛毗跟着曹丕,拉着曹丕的衣服不让曹丕进去,曹丕非常气愤地拉扯过衣服走了。过了许久才出来对辛毗说:“佐治,(辛毗字)你为什么把我逼得这么急啊?”辛毗说:“陛下现在把他们迁徙过来,既会失去民心,又没有粮食给他们吃。”曹丕无奈,但还是迁徙了一半。
此时洛阳宫殿初步营造完毕,曹丕从繁阳直接抵达洛阳。
三国中的第一个国家或者叫王朝建立,第一个皇帝正式闪亮登场。
自王莽首开禅让制以来,一直到清宣统皇帝逊位,禅让制在中国古代史中出现过十几次,成为政权交接的一种方式,但无一例外都是被迫的。与中国古代史中另外一种政权交接方式——武力争取政权相比,禅让制是和平交接,避免了流血冲突,种姓杀戮,于百姓而言,无疑要好许多。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28 22:02:41 +0800 CST  
第三十二章 刘备称帝
——兼及夷陵之战

曹丕禅汉后,传出献帝被害的消息,刘备为献帝发丧,并追谥献帝为孝愍皇帝。
曹丕称帝后是公开安置献帝的,没有秘密行为,天下皆知,怎么会有被害的消息传出来?更奇怪的是其他地方都没传到,偏偏传到成都去了。原来这是刘备耍的一个把戏。
献帝禅让帝位给曹丕,从形式上看是遵循尧舜先贤的高尚遗风,曹丕的继位因此具有不容置疑的合法性。刘备要否认曹丕继位的合法性,就必须给曹丕安上谋杀献帝的罪名,将其变成篡位,刘备的即位文告中就是这么说的,那么,献帝的皇位就得有个人来接替了。刘备一直是以兴复汉室自居的,诸葛亮“隆中对”里又弄出个刘备是“帝室之胄”的谎言,而刘备此时为汉中王,距离皇帝也就一步之遥,自然就该刘备来继承献帝的皇位。也因此,刘备称帝后,仍然以“汉”为国号。现在影视剧里(蜀)汉将领出场时很搞笑,大旗上通通写的是“蜀”,这是错误的,应为“汉”。因为历史上称“汉”的国度较多,后人为区分在前面加上了一个定语,如(蜀)汉、前汉、后汉等等。但不能因此把(蜀)汉叫为蜀。
刘备当皇帝也有许多祥瑞的,黄龙是不可少的,此外还有黄气,还有无数的景云祥风。更神奇的是还有关羽攻襄樊时,襄阳男子张嘉、王休献来天子玉玺,说是从襄阳汉水里打捞上来的。其实,这两方面的祥瑞都有些弄巧成拙了。刘备是继承汉室,不是像曹丕那样改朝换代,所以不能以黄龙为祥瑞,用赤龙还靠谱一点。天子的玉玺怎么会出现在襄阳,就算有也交给关羽了,关羽全军覆没,也没办法带给刘备啊。
公元221年四月,刘备在成都武担山(今成都市北较场内,山丘高20余米。传说战国时,武都有一男生变身为女,绝美,蜀王娶为妻。妻死,蜀王令士兵从武都担土到成都垒成山丘,以葬妻,故曰武担)之南筑坛即皇帝位。用的还是献帝纪年,建安二十六年,建安只有二十五年,刘备这样做也是表示是继承的献帝。改年号为章武,大赦天下。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28 22:04:37 +0800 CST  
@年昔逸尘 2017-12-29 07:15:23
继续支持兄台佳作!周五的问候
-----------------------------
谢兄台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29 09:45:57 +0800 CST  
建立行政机构。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安置百官,建立宗庙,合祭汉高祖刘邦以下各个皇帝。
建立后宫。以刘焉儿子刘瑁的妻子吴氏为皇后。吴氏的父亲与刘焉有交情,刘焉入蜀时,吴氏父亲举家相随。有看相的认为吴氏有大富大贵之相,刘焉本就心怀异志,听说后就为儿子刘瑁娶吴氏为妻。这属于迷信的范畴了,就说点迷信的事。刘瑁无帝王之命,压不住吴氏,娶吴氏后得狂疾而死。吴氏就成寡妇了。刘备取得益州后,孙夫人已经回吴,刘备手下的人就劝刘备娶吴氏,估计也是信了看相人的话。但刘瑁与刘备同族,按宗法制度是不能娶的。刘备因此而有顾虑。法正以晋文公兄弟曾先后纳同一女的先例力劝刘备,刘备才答应娶吴氏为夫人。
刘备此举受到后世维护宗法制度人的指责,当时有没有人指责不知道,应该是有的,因为这是明显的非礼行为。而有些人的指责中连带指责了诸葛亮,认为法正引导刘备做出非礼行为,诸葛亮为什么不出来纠正。诸葛亮真是躺着中枪。
刘备入蜀得益州后,最信任的人是法正。以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权势通天。法正以前在刘璋手下为官,与益州文武百姓打过交道。现在权势在手,开始报恩报仇,擅自杀害了几个以前毁伤过自己的人。法正仗势欺人公报私仇的行为引起许多人的愤慨和恐慌,但又无法和法正抗争,就去找诸葛亮,告诉诸葛亮说:“法正在蜀郡的行为太猖狂了,将军应该告诉主公,抑制他这样作威作福。”诸葛亮此时是军师将军,行政职务只是署左将军府事,(同时担任左将军府事的还有掌军中郎将董和)管理刘备的幕府,权势低于法正,信任度也低于法正,以诸葛亮的聪明是不会去触这个霉头的,但又不能扫了大家的兴,就只好敷衍安慰大家说:“主公在公安时,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怕孙夫人变生肘腋,那时进退狼狈,度日维艰。法正辅助主公入蜀,使其翻然翱翔,再不受人压制。法正有这么大的功劳,怎么能禁止法正任性而为呢?”
诸葛亮这是在推责任耍滑头,他知道刘备喜欢法正,去进谏刘备限制法正不但没效果,反而会引起刘备不快,影响自己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关键的是会得罪法正,而法正是个睚眦必报的小人,一定会在刘备面前中伤自己,在私底下寻机报复自己,与其这样,还不如让法正为所欲为,一旦事情做过了头,引起众怒,刘备不收拾他都不行。喜欢诸葛亮的可以把这说成是诸葛亮高超的政治策略,不喜欢诸葛亮的可以把这说成是诸葛亮阴险狡猾。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29 17:37:02 +0800 CST  
刘备时期,(蜀)汉有三股势力互相角力,一是刘备的荆襄集团,包括早期跟随刘备的其他地方的人,因这些人都是从荆州进入益州,所以都可以算作是荆襄集团的人,这是刘备的核心;二是东州集团,前面讲过,汉末有大量三辅地区的人流入蜀中,刘焉将其组建为东州兵,东州兵在帮助刘璋稳定蜀中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法正、孟达就属这一集团;三是益州原有势力,如黄权、谯周等人。刘备必须在这三股势力中寻找并维持平衡,才能保证(蜀)汉内部稳定,其中最难以驯服的是东州集团。
东州集团也是外来户,在荆襄集团进入益州前,他们是强势集团,其武装力量甚至超过了益州集团。荆襄集团进入后,他们成为其次,自然会心有不甘。东州兵战斗力强大,又有作乱的传统,刘备才入益州,根基不牢,无法武力弹压,更想收东州兵为己有,这才容忍法正的胡作非为。为一个法正而激化与东州集团的矛盾得不偿失,而通过法正笼络东州集团为己所用,就能得大于失。
立储封建。立刘禅为太子;儿子刘永为鲁王,刘理为梁王。刘备为儿子取名也很有意思,义子刘封和长子刘禅,名字合起来就是封禅。封禅是古代帝王才能举行的祭祀天地的活动,刘备以此命名,足见其早就有帝王之心。刘禅继位时,刘备、刘禅的名字受到后来主张投降的谯周的嘲笑,以为刘备的“备”是完备的意思,刘禅的“禅”是授予的意思,连起来就是刘备把(蜀)汉建立完备了后,刘禅就送给别人了。这个嘲笑很恶毒,但不幸的是言中了。
刘备称帝前,益州前部司马费诗上疏反对,认为刘备是因为曹操父子篡汉才起兵讨贼,现在还没消灭敌人就先自立,会让大家感到疑惑。言下之意是刘备并不是要反曹,而是要自立。气得刘备立即将其降职,贬为永昌(今云南省西部)从事。
同时反对刘备称帝的还有尚书令刘巴和主簿雍茂。刘巴是名士,能力超群,刘备要依靠他治理益州经济,暂时和不能把刘巴怎么样,就找雍茂的麻烦,以其他理由将雍茂杀了。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29 17:38:29 +0800 CST  
刘备四月登基,五月立太子,六月建诸侯,七月就以为关羽报仇为名伐吴。此时离关羽之死已经两年,要报仇两年前就该报,拖延到现在来报,很明显就是个借口。那么,刘备为什么要在此时伐吴?
当然不是为关羽报仇,才说了那只是一个借口。只是这个借口很巧妙,既掩盖了自己借刀杀人的阴谋,又使自己师出有名。其实就算关羽不是刘备假手他人杀掉的,刘备也不会愚蠢地拿江山社稷做赌注去报一人之仇。刘备伐吴的真实目的和诸葛亮北伐有些相似,就是为(蜀)汉政权争取生存时间和空间,努力实现“隆中对”战略规划。
看看益州当时的处境就知道刘备为什么急于伐吴。益州西、南两面是蛮夷之地,拓展的空间和价值都十分有限。北面是势力强大的曹操,能够从曹操手里抢到并守住汉中已经是非常不容易,要攻出汉中,无论是北攻雍州、凉州,还是东北攻长安,都是难上加难,诸葛亮五出祁山均无功而返就是实例。东面孙权完全断绝和刘备的关系一心投降曹魏,袭杀关羽取得荆州后,陆逊迅速率军西进,连克秭归、巫县,扫清拥刘的武陵势力,兵锋直逼白帝城。孙权还任命刘璋为益州牧、周泰为汉中太守,毫不掩饰对益州的觊觎之心。益州处于一种封闭受压状态,如果不打破这个局面,找到并打通进出益州的通道,(蜀)汉政权就无法动弹,将困死在益州。伐吴就成了身处困境中的刘备唯一的也是最好的选择。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29 17:39:53 +0800 CST  
谢谢您,新年好!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29 19:37:15 +0800 CST  
谢谢您,新年好!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29 22:16:34 +0800 CST  
@年昔逸尘 2018-01-01 09:34:33
兄台新年快乐,哈哈
-----------------------------
谢谢兄台,新年快乐,更上层楼。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02 15:44:09 +0800 CST  
@纸牌游戏蛇 2018-01-01 10:07:32
楼主新年快乐,各位楼友新年快乐!祝愿各位在2018年突破自我,一切顺利!同时为楼主的执着点个赞!感谢大家!
-----------------------------
谢谢老朋友捧场。新年快乐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02 15:44:33 +0800 CST  
@明智吴 2018-01-01 14:02:12
楼主新年快乐
-----------------------------
谢谢您,新年快乐。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02 15:44:54 +0800 CST  
@年昔逸尘 2018-01-03 06:25:03
兄台早上好!
-----------------------------
谢兄台,早上好!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03 09:30:04 +0800 CST  
伐吴的理由主要有:
一、与魏相比,吴要弱小得多。荆州争夺战中,刘备和吴打过交道,对吴比较了解。在与吴的战斗中虽然没占到多大便宜,但也没吃多大亏,没有心理负担;
二、无后顾之忧,曹丕新立,忙着巩固政权,无暇攻打(蜀)汉;
三、有借口,就是孙权撕毁盟约,偷袭荆州,杀害关羽;杀害张飞的张达、范强也是投奔孙权,两笔账可以一起算。
四、有号召力,刘备集团核心成员多是荆襄人士,收复故土本来就是他们的要求,当然会得到他们的拥护和支持。反对伐吴的就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赵云,常山真定人;一个是秦宓,广汉绵竹人,都不是荆襄人士。诸葛亮在此事中究竟持何态度没有记载,如果按照“隆中对”的规划,是联吴抗曹,那么伐吴就是不应该的。同样按照“隆中对”的规划,“跨有荆益”则是诸葛亮的梦想,若伐吴成功,岂非梦想成真?从事后诸葛亮说:“法正如果在,就能够劝阻主上伐吴,就算劝不住,也不至于失败得那么惨”的话来看,诸葛亮内心是不赞成伐吴的。但没有这方面的记录,难道这又是诸葛亮的谋身之道?如果说不能制止法正,是诸葛亮没有政府职务,对地方事务不便干涉,勉强还可以理解,而此时诸葛亮已经是丞相,劝谏刘备是其分内之事,仍然一言不发的话,就有些匪夷所思了。不说他有阴谋,起码是没尽职。
五、有地理优势,益州处吴上游,顺流而下可迅速突破吴国防线,直捣荆州、建业。陆逊最害怕的就是(蜀)汉军水陆俱进。历史上南北对峙时期,北方政权攻克南方政权的主要方法就是顺流而下。晋灭吴就是如此。
六、既已称帝,总得有所作为,展现自己的实力。这点很重要,虽然称帝足以让君臣庶民兴奋一阵,但毕竟是虚的。荆州丢失,国土萎缩,局促一隅的现实还是会影响国家的士气,引发国人对前途命运的担忧。不难想象,荆襄士人收复故土的呼声和益州集团对此冷眼旁观甚至幸灾乐祸的行为之间一定会形成矛盾,难以调和。用战争来展示实力、提升士气、消弭矛盾无疑是最好的办法。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03 15:56:46 +0800 CST  
魏侍中刘晔就看到了刘备出兵伐吴的必然性。刘备伐吴前,曹丕下诏询问群臣刘备会不会为关羽报仇讨伐东吴,许多人认为(蜀)汉一个小国罢了,名将唯有关羽。关羽死了军队就等于没有了,不会伐吴。刘晔反对这种意见,认为:“(蜀)汉虽然狭小力弱,但刘备的想法是要威武自强,势必用率军伐吴的方式来显示他有强大的力量。何况关羽和刘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本应是恩犹兄弟,关羽比刘备大一岁,但刘备是君,就只能说恩犹父子)关羽死了不能兴军报仇,是有始无终。”原话是“于终始之分不足”,从这句话分析,当时的人是十分看重有始有终的友情,如果不能做到有始有终的话,就会遭到世人的嘲笑和指责。这个观点可以作为刘备不能自己亲手杀关羽,只能借刀杀人的一个佐证。
由此看来,作为一项国策,伐吴是势在必行的一个决定,也是(蜀)汉政权主动争取摆脱困境求得生存发展的几乎是唯一的选择。尽管准备得不够充分,但这不是刘备的错,是日渐增加的外部压力和凸显的内部矛盾不给刘备充分准备的时间。这个决策没有错误,而是在决策预期目标上出现了错误。
顺便说下张飞之死。刘备称帝后,任张飞为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伐吴前,张飞驻扎在阆中,刘备给张飞的指令是率领一万步骑,从阆中出发,与刘备在江州会合。
张飞和关羽是两个不同类型的人,关羽虽然对士大夫同僚比较骄横,但对士兵却非常好,这也是他在兵败时仍然让士兵回江陵探望家属的原因。张飞正好相反,是尊敬士大夫,但不怜惜士兵。刘备经常告诫他说:“你对士兵的刑罚和打杀已经很过分了,又天天鞭打士兵,打完后还把这些士兵留在身边,这是取祸之道啊!”刘备不用张飞为汉中太守的原因就在于此。但张飞不听,依然故我。此次临出发前,不知道是否有鞭打或者威胁士兵的行为,反正是他的手下将领张达、范彊将他杀了,割下首级,顺嘉陵江出长江东下投奔了孙权。张飞营中的都督给刘备上表报告此事,刘备听说张飞的都督有表报,十分惊异地脱口而出,说:“噫!张飞死了。”
关羽、张飞二人之死,都和他们的性格有密切的关系,典型的性格悲剧。陈寿评价二人都是“以短取败”,确实是一语中的。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03 15:57:21 +0800 CST  
反对刘备伐吴的仅有二人,一为翊军将军赵云;一为益州从事祭酒秦宓。
赵云认为,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先灭魏国,东吴自然会归服。不应该放弃攻打魏国而先攻打东吴,应该先取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后,招兵买马,吸收关中义士,壮大队伍,与魏国争锋。赵云是北方冀州人,想的还是与曹魏逐鹿中原,想法固然很好,但真还有些自不量力。
秦宓则以天时不当,必难取胜为理由劝阻伐吴。秦宓是益州人,出于维护益州利益,不愿意看到刘备倾益州之力去攻打荆州。这也说明当时益州人和荆襄人士之间存在着矛盾。
结果二人都分别受到不同的处罚,赵云因此不能随刘备东进,刘备让他在江州留守,做后应。秦宓则被直接下狱关押,后来因赦得免。
刘备此次出征,可说是武无大将,文无谋士。武将中张飞、黄忠已死,马超不敢用,魏延要守汉中,赵云留守江州,这几人算是刘备的一流武将,一个也没办法用,就只能用一些二、三流武将,主要有黄权、陈式、吴班、冯习、张南、辅匡、赵融、廖淳、傅肜(亦作“彤”)、杜路、刘宁等。谋士中庞统、法正已死,诸葛亮留守成都,跟随的就只有马良。马良纯属文臣,离谋士还有段距离,更多的是个执行者,不具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谋划能力。
另外还有一个不利因素是孟达投降,刘备失去了房陵、上庸的呼应。
从这几个方面来看,刘备此次伐吴有些先天不足。
刘备伐吴之前,并不是像有些专家学者所说的那样,丝毫没有考虑到北方曹操的因素,使自己处于两面交战的不利状态之中。刘备不是个优秀的军事家,但却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在三足鼎立互相牵制的复杂形势下,任何重大的政治军事行为都要三方兼顾寻求平衡与支持,这个道理刘备不会不知道。因此,曹操一死,刘备立即派掾属韩冉奉书吊丧,并献上包括蜀地名产蜀锦在内的礼物。刘备此举就是想和曹丕建立联系,缓和双方关系,缓解北方边境压力,希望伐吴时魏国不要背后发难,充分显示出政治家只重利益的本色。任汉中王时还信誓旦旦的上表说“惟独曹操,久未枭除,侵擅国权,恣心极乱”,曹操一死,立即就向曹丕伸出了橄榄枝。可惜曹丕缺乏乃父曹操的谋略机智,居然“恶其因丧求好”而杀了韩冉,这完全是文人情绪化的表现,而不是政治家仔细权衡利益后作出的成熟决定。曹丕政治上的短视和幼稚在夷陵之战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失去了灭掉孙、刘中一家的大好时机。
刘备大军在江州集结完毕后,分水陆两路直扑东吴。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03 15:58:05 +0800 CST  
再来看看孙权的准备。
擒杀关羽夺取荆州后,孙权就知道刘备一定不会善罢甘休,为此作了周密细致的安排部署,以嫁祸、求和、备战三种方式应对可能到来的战争。
首先是希图嫁祸于曹操,将战争引向曹操。潘璋奉命将关羽斩首后,孙权立即将首级送给曹操,以此表示自己是奉曹操之命而行。其实这只是个形式,孙权明白曹操不会上当,刘备也不会相信。曹操以诸侯礼厚葬关羽,以示尊崇并表示关羽之死与己无关。同时表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以此刺激刘备。
其次,求和。孙权派人出使(蜀)汉,向刘备求和。同时让诸葛瑾与刘备联系,商谈求和。诸葛瑾的求和信有些不伦不类,称孙权为吴王,是承认曹丕的封赐;但又称刘备为陛下,汉献帝为先帝,又是承认刘备为汉室正统。如果曹魏是篡逆,岂非将东吴也纳入篡逆之列?求和总得应该出让一些利益来表明求和的诚意,但没有这方面的记载。蓄势待发的刘备在没得到任何实际利益的情况下当然不会答应。
最后是备战。要在未来的战争中稳操胜券,首要条件就是要确保曹魏不要乘虚而入。对付刘备,孙权并没有必胜的把握,如果曹魏从背后插一刀的话,江东就会面临灭顶之灾。因此,剿除关羽后,孙权立即做了三件事来增强与曹操的关系:一、派遣校尉梁寓向朝廷实际上是向曹操进贡,表示臣服;二、命令王惇到北方买马,既是与曹操建立经济贸易往来,也是为壮大自己的骑兵队伍做准备;三、归还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攻占皖城时俘获的庐江太守朱光等曹操将吏,但没有归还于禁,孙权在这里为自己留了一手。第二年(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春,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为魏王,改元延康。孙权立即上书曹丕,表示忠心,并归还灭关羽后截留的于禁部将护军浩周、司马东里衮。当年十月,曹丕禅汉建魏,改元黄初。孙权又向魏称藩,最后归还于禁等人。十一月,接受曹丕封赐为吴王,大将军,督交州,领荆州牧事,并受九锡。孙权派西曹掾沈珩致谢,并贡献奇珍异宝。对曹丕索要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斗鸭、长鸣鸡等珍珠宝贝珍禽异兽的要求也一一满足。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03 15:59:08 +0800 CST  
@年昔逸尘 2018-01-04 07:14:03
接着支持!
-----------------------------
谢兄台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04 15:01:03 +0800 CST  
@老顽童1290 2018-01-04 12:28:41
终于更新了,楼主加油
-----------------------------
谢谢捧场。不好意思,真不知道还有人在等着更新。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04 15:03:27 +0800 CST  
@黄龙12011 2018-01-04 16:19:11
顶顶顶
-----------------------------
谢谢捧场,好像是新朋友吧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04 16:38:35 +0800 CST  
但也不是所有要求都满足,在重大事情上,孙权还是有所保留。曹丕任孙权的儿子孙登为东中郎将、封万户侯,试图使其就位以为人质,孙权以孙登年幼为由,上书辞封,并立即立孙登为吴王太子。
被孙权送还回魏的浩周专门负责孙登入质一事,以全家百口性命向曹丕担保办成此事。孙权找了很多理由来拖延推脱,先是以年幼推辞。说我儿孙登实在太小了啊,我想过几年等他长大了送去。再是以孙登尚未婚配推辞。说我儿本来应当去侍侯皇上,可是他还没结婚啊!以前你都很挂念这件事,还说可以介绍像夏侯氏这样的宗室女子给我儿子,要真能这样的话,我想派孙长绪(孙邵)和我儿子一起去,礼聘成亲,这件事还要你成全啊!最后以父子情深不忍分离推辞。说我儿年少体弱,教养不足,想起要和他分别,我确实割舍不得啊!父子恩情,岂有完结的时候。我又想让张昭追随去辅育护卫他。
这些话听起来都是那么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而事实上是孙权根本就没有送孙登为人质的打算。因为此事害得浩周终身不被曹丕重用。
曹魏要孙权送子入质一事由来已久,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攻破袁绍后,就要求孙权送儿子做人质,孙权不愿意,周瑜也坚决反对,二人一起找吴太夫人商量。周瑜分析了送质的弊病和后患,只要送去人质,就会受到曹操的控制,不光如此,还会限制自身的发展,得到的最高官职不过是个侯爵,十几个仆人,几辆车、几匹马,怎能和自己称王道寡相比。吴太夫人认为周瑜说得在理。得到母亲和周瑜的支持,孙权更加坚定了不送质的决定。曹丕此时旧事重提,仍然是想以此挟制孙权,同时为自己对东吴采取军事行动寻找理由。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04 16:40:21 +0800 CST  

楼主:ty_阿铭850

字数:690748

发表时间:2017-07-12 01:27:2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23 20:09:29 +0800 CST

评论数:30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