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三国述评

稳住曹丕的同时,孙权加紧进行军事部署:
一、定都武昌。刘备一称帝,孙权就提高了警惕,立即迁都到鄂,并将鄂改名为武昌。孙权本来是都建业,征关羽时前至公安。公安过于靠前,安全系数不大。建业又过于靠后,不便于军情传送指挥调度。选择二者之间的武昌,就有效地解决了这二个问题。
为加强都城实力,孙权以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为武昌郡。八月,迁都武昌完毕后,孙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进行战前动员,要求诸将提高警惕加强戒备,不得懈怠。
二、层层设防。第一道防线:振威将军、固陵太守潘璋守秭归;将军李异、郎将刘阿等守巫山、巴山、兴山等地;第二道防线:安东中郎将孙桓守夷道;将军宋谦屯枝江;建武将军、庐江太守徐盛屯当阳;第三道防线:昭武将军朱然、偏将军韩当共守江陵;绥德将军、领南郡太守诸葛瑾守公安,兴业都尉周胤(周瑜次子)助守;建忠中郎将骆统屯孱陵。
以平戎将军步骘率交州义士万人守益阳;武陵都尉鲜于丹守武陵,遥相呼应。
同时,以吕范为建威将军、封宛陵侯、领丹阳太守治建业,镇守大本营。以周泰为奋威将军、封陵阳侯、汉中太守固防西北,防备(蜀)汉军队偷袭。以朱桓为濡须督与安东将军贺齐巡防长江,防止魏国偷袭。
三、确定主帅。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东吴爆发瘟疫,为孙权立下不世之功的吕蒙身体本来就不好,不幸又染上时疫,一病不起,死时年仅四十二岁。同年遭温疫去世的还有孙皎、蒋钦。孙权悲痛得无以复加,但也回天乏术。此次大战,事关重大,任谁为帅,成为摆在孙权面前的一道难题。在将领有些是孙策时旧将,有些是公室贵戚,各自矜恃,互不听从的复杂局面下,经过慎重考虑,孙权选择了在荆州之战中表现和功劳都仅次于吕蒙的陆逊,命令陆逊为大都督、假节,率领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迎击刘备。事后证明,这个选择非常正确。拿这串名单和刘备将领的名单对比,就可以看出,东吴这批将领都是身经百战的将领,能力明显高于刘备一方。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04 16:41:09 +0800 CST  
夷陵之战就此爆发。(也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先来看看战争的过程。
第一阶段:进攻与撤退。
刘备以白帝城为大本营,赵云坐镇江州为后援。将军吴班、冯习为先锋,首先进攻东吴陆逊、李异、刘阿等人防守的巫山、秭归。陆逊为诱敌深入,放弃抵抗,主动撤退。(蜀)汉军顺利进入,驻扎秭归。武陵五谿的土著部落表示愿意出兵帮助刘备。
占据秭归后,刘备停下来安排部署下一步行动。治中从事黄权认为水军顺流而下容易,后退艰难,建议由自己担任前锋先行,刘备留在后军镇守接应。统帅在后,将军前出,这本来是常理,但刘备不听,认为黄权阻碍了自己的行动,就任黄权为镇北将军,带军在江北防备曹魏的军队。自己亲率大军从江南和长江水路向前推进。
这段历史中有个疑点,刘备七月伐吴,迅速攻取巫山、秭归。然后一直到第二年正月才再次进攻。中间出现三四个月的空白期。而《三国志先主传》中有“先主军还秭归”的记载,这句话让人费解。刘备到哪里去了,为什么去,为什么还?没人知道。现在有学者说刘备回成都去了,这个值得商榷。成都并没有发生什么大事需要刘备亲自回去解决。刘备的目标是伐吴,这才刚起步,形势大好,怎么会丢下大部队回成都呢?
在下最初怀疑那个“还”字是多出来的衍文,这样理解起来倒是容易,刘备本来就驻扎在秭归,但是不好解释为什么会停留那么久。只能存疑了。
不论怎样,刘备在秭归确实是停留了一段时间,也许是前面提到的(蜀)汉军先天不足的原因让刘备放慢了脚步,也许是刘备看出了陆逊诱敌深入的计策,或者就是那个谜,刘备率军到另外的地方去了。如果不是吴将宋谦主动进攻(蜀)汉军队的话,也许事情会发生别的变化,说不定还能够弄清楚这段时间刘备的行踪。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04 16:42:58 +0800 CST  
陆逊看到刘备住兵不前,诱敌深入之计有可能落空,长期与刘备对峙的话,曹丕有可能乘虚而入,就让宋谦主动进攻(蜀)汉军队。章武二年(公元222年)正月,宋谦不辱使命,带兵接连攻克(蜀)汉军五个据点,将守将全部斩杀,全军而退。
刘备受此刺激,立即以冯习为大督,吴班为前部,张南为先锋;辅匡、赵融、廖淳、傅肜(亦作“彤”)等将领为别督,全力攻吴。
将军吴班、陈式率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二月,刘备从秭归率军进至猇亭。从佷山开道通向武陵郡,派侍中马良安顿抚慰武陵五谿蛮夷,赠以黄金锦帛,授予官职爵位,五溪蛮相继响应,部落酋长沙摩柯领兵相助。镇北将军黄权也在江北与吴军相拒于夷陵道。至此,(蜀)汉军已全取固陵,割据宜都,降服武陵,荆南几乎已收入囊中,收服荆州似乎已是手到擒来的事。
第二阶段:相持。
刘备占据猇亭,在狭窄的山道上连营七百里,扎营数十座。陆逊固守猇亭,两军对峙。陆逊诱敌深入的计策是相当冒险的,一旦(蜀)汉军突破猇亭,进入一马平川的江汉平原,以水军为主要支撑的吴军要想阻挡擅长陆地作战的(蜀)汉军队恐怕就难上加难了。因此,陆逊已经不能再退了。
此时刘备的处境十分不利,一是战线太长,连绵七百里,为防止被吴军割断,必须处处设防,分散了兵力。二是环境险恶,七百里全在山区,道路崎岖,补给困难。三是进入夏季,气候潮湿闷热,容易使人烦躁和疲倦。刘备七百里连营曾经受到曹丕的嘲笑,说刘备不懂军事,其实这并非刘备之错,是环境使然。在狭长的山路上,换作曹丕上去布防也只能这样。况且刘备的阵式并不是一字长蛇阵,而是蝌蚪型的,头大尾小,集中主要兵力在前部,这样才能保证在进攻和防御时有足够的兵力,后面的营寨主要是为了保持补给线畅通和后方安全。陆逊则是以逸待劳,同时背靠江汉平原,补给线既畅通又便利。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04 16:44:41 +0800 CST  
双方所处的环境不同,采取的战术也就有所区别。对刘备最为不利的是持久战,最希望的是主力决战,一举击溃吴军,冲出山地,进入平原,就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为此,刘备做了两次努力。
第一次,围点打援。吴安东中郎将孙桓,是孙河的第三个儿子,一表人才,聪明机敏,博学强记,被孙权称为宗室颜渊。在前两年攻打关羽的战斗中,跟随孙权在华容追击关羽,诱叛关羽士兵五千多人,缴获了许多牛马器械。此时二十五岁,年轻气盛,不顾陆逊的指令,率兵与刘备军前锋张南在夷道(今湖北省宜都市陆城)交战,刘备大喜,立即率重兵包围孙桓。
刘备围而不打,希望陆逊带兵来救。孙桓向陆逊求救,陆逊不救。手下将领着急啊,孙桓是公族,怎么能不救呢?陆逊说:“孙桓很得将士人心,夷道城牢固,粮食充足,不用担心。等到时机成熟,我的计划得以实施,不用去救,危难会自然消除。后来果然如陆逊所言,孙桓之围不但自动消除,还歪打正着成为追击刘备的前锋。事后孙桓很坦率地告诉陆逊,最初对不发兵相救的事情怀有怨言,现在口服心服。
第二次,设伏诱敌。刘备让将军吴班带几千人马在靠近吴军一方的地方扎营,引诱陆逊来攻打。吴军将领见吴班突前扎营,人数少,地势低,很容易攻打,纷纷向陆逊请战。陆逊仍然不答应,告诉诸将这里面必定有诈。几天之后,刘备见吴军始终不来,就带着埋伏在附近山谷中的八千伏兵撤出了埋伏阵地。
找不到和吴军主力决战的机会,刘备拖不下去了,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放弃水路,除留守船只的水军外全部上岸,准备集中兵力强攻猇亭。吴班本来就是和陈式一起带领水军屯住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现在出现在山道上,表明水军只有陈式一部了。
陆逊一直坚守不出,就是在等这个机会。陆逊立即给孙权上疏,表示战胜刘备的机会已经到来。上疏中陆逊明言最初担心的就是刘备水陆俱进,现在刘备自己放弃水军,相当于自取灭亡。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04 16:46:35 +0800 CST  
@年昔逸尘 2018-01-05 06:45:27
支持兄台早上好!
-----------------------------
谢兄台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05 13:27:01 +0800 CST  
@黄龙12011 2018-01-05 11:26:31
顶顶顶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05 13:29:59 +0800 CST  
@老顽童1290 2018-01-04 12:28:41
终于更新了,楼主加油
-----------------------------
@ty_阿铭850 2018-01-04 15:03:27
谢谢捧场。不好意思,真不知道还有人在等着更新。
-----------------------------
@老顽童1290 2018-01-05 12:12:06
每天都翘首期盼呀
-----------------------------
哈哈,要是害您得颈椎病岂不是在下的罪过。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05 13:34:34 +0800 CST  
第三阶段,猇亭决战,攻防易位。
陆逊下令诸将准备出击。诸将大为不解,提出异议,认为进攻刘备的最好时机应该是在刘备从秭归进入时,现在刘备已经深入五六百里,相持七八个月,所有的要害地区都有防守,这个时候进攻难以取胜。陆逊解释说:“刘备非常狡猾,经验丰富,军队集结之初,思考周到,精力专注,不会受到任何干扰。现在时间长了,没有占到任何便宜,将士疲惫,士气消沉,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起死回生,打败刘备,正在今日。”
陆逊先选择了一座军营来进攻,试探(蜀)汉军虚实,寻找合适的进攻方式。这也是陆逊聪明的地方,如果全线进攻,战事不利,被(蜀)汉军队缠住,后果难以预料。结果此战不利,诸将都埋怨陆逊,认为是白白损失了士兵。但陆逊却找到了(蜀)汉军阵地的弱点,发现主要是由树木构筑的。这是因为山上树木繁多,便于取材和搭建,与夯土为墙来修建阵地相比,更为方便和快速。因此陆逊安慰诸将说:“虽然损失了一些兵力,但我已经找到打败(蜀)汉军的办法了。”
陆逊下令全军出击,每个士兵带一把茅草,冲入(蜀)汉军阵地放火,攻破(蜀)汉军队四十多营,斩杀张南、冯习和沙摩柯等将,杜路、刘宁等投降。孙桓之围已解,此时正好成为前锋,奋勇杀敌,占据上兜道,截断刘备退路。刘备被迫登上马鞍山固守。被孙桓穷追猛打让刘备十分气愤,也十分感叹,说:“我以前到京口时,孙桓还是个黄口小儿,今天居然把我逼迫到如此地步!”
陆逊指挥各军从马鞍山四面进攻。(蜀)汉军土崩瓦解,死亡过万。刘备乘夜逃跑,让民夫将挑担里的金铙、(用于鸣金收兵的工具)铠甲等物资堆积在路上燃烧,阻止追兵。逃到秭归后,刘备已是身心俱疲,骑马都很困难,让士兵用蜀锦做缰绳拉车,进入白帝城。改白帝城所在的鱼复县为永安县,是希望(蜀)汉永远安宁吧?感觉刘备已失去斗志。
(蜀)汉军的战船其器械,水军、步军的辎重物资,全部丢失。死伤士兵无数,尸体漂流,塞江而下。刘备既惭愧又愤怒,说:“我竟然被陆逊折辱,这难道是天意吗!”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05 16:54:05 +0800 CST  
败逃途中,将军傅肜、从事祭酒程畿战死。傅肜面对吴军劝降,愤然说道:“吴狗,安有汉将军降者!”程畿沿江而退,追兵将至,士兵劝他弃船而行,他说:“我从军以来,从没败退过,何况这次是跟随天子出征,岂能让天子有危难!”镇北将军黄权在江北,道路隔绝,无奈之下,投降了魏国。马氏兄弟中最贤良的白眉马良也战死沙场。
前期引诱(蜀)汉军深入的东吴将军李异、刘阿等紧追刘备,在白帝城东北的南山上安营扎寨,一直呆到八月才撤回巫山。
夷陵之战就此结束,盘点一下三方得失。
一、(蜀)汉一方完败。
土地、军队遭受重大损失。夷陵之战前,(蜀)汉与东吴的交界在巫山一带,战后巫山丢失,边界后缩至白帝城。巫山对于(蜀)汉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长江三峡中,起于巫山的巫峡水势相对最为平坦,进退相对容易。白帝城面临的是最为险峻的西陵峡,进攻容易,一旦失败,后撤就十分困难。退缩到白帝城,也就意味着(蜀)汉再也无法东出,除非强大到可以确保一出而胜,就像后期的西晋一样,以(蜀)汉的疆域和国力是难以达到这一步的。诸葛亮始终不渝地坚持联吴抗曹,这也是原因之一。
其实刘备是有机会赢的,还不止一个机会。第一个机会是占据秭归打通武陵通道后,一方面屯兵不前,保持大军压境的态势,派出小股部队不断四出骚扰东吴,同时联络武陵土著部落也采取这种骚扰战术。一方面与孙权讲和,谋求更大利益。孙权本就有求和之意,如长期与刘备僵持不能撤兵,就会担心曹魏乘虚而入(后来果真如此),一定会同意刘备的讲和,至于出让多少利益则未可知,但起码刘备可以稳守巫山、秭归,占据地理优势,时时威慑孙权。能够迫使敌人讲和,又能有效开拓疆土,刘备的伐吴就是取得了成功。上兵伐谋,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明显操之过急。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05 16:54:35 +0800 CST  
第二个机会,占据夷陵后,以部分兵力与吴军在猇亭相持,牵制吴军。另外派出一支部队沿澧水流域穿插,直出湘水以西,因粮于敌,打运动战,使敌分散,应按不暇,可以各个击破。这是毛泽东的意见,应该是可行的。
刘备的失败并不是因为陆逊的火攻,也不是七百里连营的部署。刘备自己就是个火攻高手,曾经火烧博望坡,击败夏侯渊,对防止敌人火攻应该是做了周密的防护。安排士兵在有水的地方扎营,就有便于救火的意图。七百里连营也是地理环境限制,只能如此。刘备失败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战线过长;一是时间太久。过长的战线分散了兵力,增大了补给的难度。太久的时间消磨了士气,滋生了倦怠之态,丧失了警戒之心,就像陆逊说的已经不能“精专”。而所有这些都和刘备后期的战略目标过高有直接的关系。
刘备的失策就在于求胜心切以至操之过急,想乘胜全取荆州甚至灭掉吴国,但这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夷陵之战并非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双方兵力其实相差无几。孙权上书曹丕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加上刘备后方守护补给线的部队和战略预备部队不会超过六万五千人。夷陵之战时期,(蜀)汉在籍人口九十多万人,军队最盛时也不过十二万左右(诸葛亮北伐时也不过十万,一直到亡都只有十万左右的军力),已经是一半在外。而吴军是五万人。
之所以有些人把这次战役说成是以少胜多,是因为有记载说吴军消灭(蜀)汉军队八万人。这里面有个误算,是把(蜀)汉军中的民夫也算成了作战人员。(蜀)汉军战线过长,又是在山区,需要大量的民夫来运输粮草军械,按最保守的一比一的比例来算,(蜀)汉军中一半是民夫,这和八万人的说法大致吻合。也就是说(蜀)汉军前线作战人员还少于吴军。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05 16:55:09 +0800 CST  
二、东吴一方完胜。
除了与(蜀)汉此消彼长的战果,即将边界扩张到巫山;几乎全歼(蜀)汉入侵部队外,(说刘备“仅以身免”有些夸张,但跟随刘备逃回白帝城的只有少量士兵应该是事实)还获得了两个巨大的收获。
第一个收获是孙权得到曹丕封赐的大将军使持节督交州,领荆州牧事,封吴王,加九锡的政治地位。
夷陵之战时,孙权最担心的还是曹魏趁虚而入,所以将前线指挥作战的使命全权交给陆逊,自己则专注于与曹魏的联系,密切关注曹魏的动向,确保曹魏不会发兵攻吴。
夷陵之战初期,孙权就派遣都尉赵咨出使魏国。赵咨,字德度,南阳人,博闻多识,应对敏捷,是个难得的外交人才。出使魏国时,曹丕故意刁难,赵咨随机应变,不卑不亢,不光化解了曹丕的刁难,还不失时机地讽刺挖苦了曹丕一下。
曹丕问赵咨:“吴王是个什么样的人啊?”赵咨回答说:“聪明仁智,雄略之主。”曹丕问赵咨凭什么这么说,赵咨回答说:“鲁肃还是个普通人时,吴王就接纳了他,这是聪明的表现;把吕蒙从士兵提拔为将军,是明智的表现;抓获于禁但不加害,是仁慈的表现;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智慧的表现;占据三州(荆州、扬州、交州)虎视天下,是雄威的表现;屈身于陛下,是智略的表现。”曹丕又以嘲讽的口吻问赵咨:“吴王有没有点学问啊?”赵咨说:“吴王有战舰万艘,士卒百万,任贤使能,胸怀大志,只要有空,就会博览史书,探索历史变化的奥秘,从不效仿书生寻章摘句而已。”当时曹丕的《典论》刚完成不久,正得意洋洋地四处散发,赵咨以此讽刺曹丕。曹丕又恐吓赵咨说:“我可以征伐吴吗?”赵咨说:“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备御之固。”言下之意就是你要征伐就尽管来,东吴自有防御你的办法。曹丕还不死心,直接问:“吴怕不怕魏?”赵咨回答:“吴有带甲百万之众,有长江、汉水为凭,怎么会怕魏呢?”曹丕又问:“吴国里像你这样的人有多少?”赵咨回答说:“比我聪明得多的还有八九十人,像我这样的人,车载斗量,不可胜数。”赵咨频繁出使魏国,魏国人对他很尊重敬仰,孙权听说后很高兴,任其为骑都尉。赵咨向孙权进言说:“魏国不会始终坚守同盟约定的,为今之计,应该改年号,正服色,以应天顺民”,劝孙权称帝。
曹丕紧接着要求孙权将儿子孙登送到魏国做人质,当然是以封官赴任为借口,孙权自然不肯,上书辞封,又西曹掾沈珩去向曹丕道谢致歉,并进贡奇珍异宝。史书中又出现了几乎和曹丕与赵咨交谈内容一样的记载,这就有些奇怪了,后世研究历史的人就怀疑这是赵咨、沈珩等出使的人为显示自己的功绩而夸大其词,也许有这样的因素,不然曹丕就真的是太笨了。沈珩事迹记载了沈珩在曹丕面前离间曹丕与刘晔的关系一事,让人难以相信,自夸过了头,反而露出了马脚。
夷陵之战后,孙权立即派人给曹丕送去捷报,说明缴获了多少印绶、斩杀了多少首级、占领了多少土地等,并为众将士请功。曹丕送给孙权鼲鼠裘衣、明光铠甲、战马,还有自己写的《典论》和诗赋,下诏表彰激励孙权。
整个夷陵之战期间,孙权就是这样和曹丕周旋,其目的就是要稳住曹丕,确保曹丕不出兵攻吴,为夷陵之战的最终胜利争取时间和空间,事实证明,孙权的这个策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孙权确实聪明。吴军将刘备赶到白帝城后,徐盛、潘璋、宋谦等将领纷纷上表孙权,要求继续攻打刘备。孙权征求陆逊的意见,陆逊和朱然、骆统等将领则认为曹丕正在集结部队,表面上是要帮助我们攻打刘备,实际上居心叵测,不可不防。孙权立即下令停止攻打刘备,回军布防,防止曹丕的进攻。
其实不光是曹丕有趁虚而入的原因,(蜀)汉方也有所防备。刘备败退到白帝城,赵云立即率后备部队从江州火速赶往白帝城救援刘备,布置防御。吴军要想拿下白帝城还是很有难度。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05 16:56:02 +0800 CST  
@年昔逸尘 2018-01-06 09:32:03
继续支持兄台!
-----------------------------
谢兄台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08 10:30:42 +0800 CST  
@老顽童1290 2018-01-06 12:39:29
继续期盼更新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08 10:31:06 +0800 CST  
@西楼看花v 2018-01-06 15:47:49
支持佳作!问好朋友!周末快乐!
-----------------------------
谢谢捧场,好久不见。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08 10:31:32 +0800 CST  
@东征提督李如松 2018-01-07 10:51:10
[d:赞]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08 10:32:00 +0800 CST  
@明智吴 2018-01-07 19:33:32
期待更新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08 10:32:26 +0800 CST  
关于周末不更新的一点说明
在下周末只围绕家庭做事情,看老人,陪媳妇,带小孩,其他诸事不做,除非他们出去旅游不需要陪。请各位看官见谅。
人类文明的表现形式各异,但内核是相通的。先秦儒家提出的做人首先是亲亲,然后是亲民,宋儒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以个人修为和爱护家庭为起点。欧美价值观同样是首重家庭,在下深以为然,特意说明并与各位看官共勉。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08 10:43:16 +0800 CST  
@东征提督李如松 2018-01-08 11:03:40
[d:赞]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08 11:05:51 +0800 CST  
孙权还有一个巨大的收获,就是得到了陆逊这个难得的军队统帅。
周瑜、鲁肃相继去世后,东吴统兵主帅只有吕蒙一人。吕蒙白衣渡江偷袭荆州后,孙权以吕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庆功会上,孙权增加吕蒙的军乐队人数,亲自选拔虎威将军(吕蒙为虎威将军)的下属官吏,并南郡、庐江(吕蒙亦是庐江太守)二郡的太守仪仗队合并,以盛大的仪式送吕蒙回军营。同时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吕蒙坚决不要金钱,孙权不同意。谁知乐极生悲,吕蒙身体本来不好,此时染病,生命垂危。孙权当时在公安,将吕蒙接到内殿医治,悬赏能治好吕蒙者赐千金。
孙权深知取荆州杀关羽后的严重后果,刘备随时可能兴兵报复,曹操又虎视眈眈,如果没有吕蒙统兵,东吴将面临灭顶之灾,因此孙权对吕蒙的病情非常关心。想时刻看到吕蒙,又担心劳动吕蒙,影响吕蒙的休息,就在墙壁上打了一个小孔来观察。看见吕蒙病情加重,就心痛惨慽;看见吕蒙能稍微吃点东西,就高兴,和左右的人一起言笑,;吕蒙吃不下就叹息,夜不能寐。吕蒙回光返照时,看上去病好了,孙权为此大赦天下。不久病情加重,孙权亲自探视,见人力已经不可挽回,就请道士在星辰下为吕蒙做法事,想借天之力保佑吕蒙,结果还是回天乏术,吕蒙去世时年仅四十二岁。
吕蒙临死前,孙权曾问过吕蒙由谁来继承他的位子,吕蒙推荐了朱然。朱然,字义封,是朱治姐姐的儿子,本来姓施。朱治最初没有儿子,在朱然十三岁时,朱治恳请孙策同意将朱然过继为自己的儿子,改姓朱。
朱然过来后和孙权一起读书,是同学,关系很好。长大后在平山越、抗曹操、擒关羽等战斗中屡立战功。吕蒙死时,朱然任昭武将军,封西安乡侯。吕蒙死后,孙权假朱然节,镇守江陵。夷陵之战时,孙权并没让朱然统兵,也许是从小一起长大,孙权对朱然十分了解,知道他没有统帅之才,而是任用陆逊为大都督,朱然只是陆逊统率下的一部而已。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08 16:41:12 +0800 CST  
孙权启用陆逊需要极大的胆量,要冒极大的风险。此前陆逊只是在平山越和偷袭荆州时略有建树,并没有单独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历和经验,现在要把几乎可以决定东吴生死的指挥权交给陆逊,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陆逊和他手下的将领相比,资历浅,年纪轻,丝毫没有优势。手下将军有的是孙策时旧将,有的是公室贵戚,都自大矜恃,不相听从,统率起来十分艰难。陆逊上任伊始,就采取强硬姿态,召集众将,拔剑出鞘,说:“刘备天下知名,曹操都有所忌惮,现在来犯,是强劲的对手。诸位都受国恩,应当和睦相处,共同消灭来犯之敌,报答国家厚恩。我虽然只是个书生,但受命主上。国家之所以委屈诸位听从我的指挥,是因为我有这个能力,能忍辱负重故。诸位各任其事,不要在多说什么。军令在此,不可冒犯。”但诸将并不是口服心服,对陆逊的很多战略部属都有异议,甚至反对。安东中郎将孙桓违令出战就是例子。等到最终打败刘备,诸将才口服心服。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陆逊遇到困难都是自己克服,确实做到了像自己所说的那样忍辱负重,从来不把矛盾上交给孙权。孙权后来听说了军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专门问陆逊说:“你当初为什么不把诸将违反你指挥的事情告诉我呢?”陆逊回答说:“这些将领都是国家栋梁之才,我愿意像蔺相如、寇恂那样顾全大局,与他们和衷共济,共同为国效劳。”
陆逊一战成名,成为继周瑜、鲁肃、吕蒙之后的江东名帅。孙权加拜陆逊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江陵侯。
宋人洪迈在其所著《容斋随笔》里,对周瑜、鲁肃、吕蒙、陆逊江东四杰虚怀若谷、互相推举、惺惺相惜,孙权用人不疑、江山相托,君臣同心同德和睦默契,终成大业的情形赞不绝口。并认为吴之所以能够鼎足三分,绝非偶然,而是和孙权有识人之明,用人之智有极大的关系。
这里面洪迈为了突出四人有混淆概念、事实之嫌,这四个人并没有在统兵职权上互相推荐自代,周瑜推荐鲁肃自代,鲁肃并没有推荐吕蒙自代。孙权最初也是以严畯代替鲁肃,严畯力辞,孙权才任命的吕蒙。吕蒙也没有推荐陆逊自代,是推荐的朱然,孙权没有听从,改任的陆逊。但是在四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有过互相推荐的事实,比如吕蒙装病准备偷袭荆州时推荐了陆逊,但并不是推荐陆逊出任主帅。其中鲁肃是不会推荐吕蒙的,虽然鲁肃对吕蒙刮目相看,但两人的政见不一致,鲁肃是坚定的联刘抗曹派,而吕蒙是坚定的驱逐刘备派,严畯也许才真是鲁肃推荐的,目的就是为了联刘抗曹的政策能够稳定延续。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08 16:41:38 +0800 CST  

楼主:ty_阿铭850

字数:690748

发表时间:2017-07-12 01:27:2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23 20:09:29 +0800 CST

评论数:30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