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三国述评

最迟司马门事件前,曹丕、曹植双方基本上是打了个平手。曹丕因为是嫡长子,在群臣眼中具有合法继承权,因此得到大多数文武大臣的支持。这是曹丕的天然优势。但我们前面说过,决定继承人的最终决定权在先王也就是曹操手里,而二人在曹操的眼中是基本持平的,这也是曹操一直犹豫不决的原因。
司马门事件彻底断送了曹植的夺嫡梦。曹操征孙权,留曹植守邺,行前还专门嘱咐过曹植要学自己有所作为。曹植有个陋习,就是喝起酒来就没有节制。曹操走后,也许曹植又喝高了,也许是得意忘形了,居然穿过王宫中驰道开司马门(王宫每个宫门都有一个专职司马负责守卫,故称司马门)而出,一直奔驰到金(明)门。邺城有七座城门,西门叫金明门,那么曹植就是开的王宫西边的司马门而出。驰道、司马门都是曹操专用的,其他任何人使用都是违反规制,有僭越之嫌。
曹操知道此事后,大为震怒。在位帝王最担心和害怕的就是权威受到了挑战,特别是来自继承人的挑战。中国古代史上帝王和太子的关系最为微妙。太子能力强表现突出,父王就会提高警惕,防止太子提前夺位;太子能力弱表现不佳,父王又会担心将来社稷江山难保,因此,历来太子都不愿也不敢表现得太强势突出,深怕遭到父王的猜疑断送了前程。曹植如此胆大妄为,立即引起曹操的警惕,连出两招稳固王位。
第一招,杀了掌管司马门警卫和接待工作的公车令。这是立威,防止以后再有司马开门让王子出行。
第二招,加重对其他王子的管理。曹植敢这样做,其他儿子是不是也敢这么做呢?曹操自己也承认,自从发生这件事情后,再也不相信儿子们了。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21 16:46:32 +0800 CST  
曹植咎由自取,失去曹操的信任。曹操在事后说:“我原来以为曹植是儿子中最能够成大事的,但这件事情却让我对他另眼相看。”
曹植失宠,曹操立嫡的天平向曹丕倾斜,建安二十二年十月,在担任魏王近一年半后,曹操终于确定曹丕为太子。曹丕取得夺嫡之争胜利后,大为兴奋,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抱着侍中辛毗的脖子说:“您知道我有多高兴吗?”辛毗回去把这事讲给女儿辛宪英听,时年二十多岁的辛宪英感叹地说:“太子是代替君王主理宗庙社稷的人。代君王行事不能不怀有忧虑之心,主持国家大事也不能不保持戒惧之心,在应该忧惧之时表现得如此喜悦,怎么能长久!魏国岂非不能昌盛?”
确定继承人后,曹操就着手削弱和铲除曹植的力量,以免曹植将来仍有力量和曹丕相争。杨修很不幸成为第一个被清除的人。其实丁仪兄弟才是曹植夺嫡的主力,杨修更多的时候是被迫而为。但丁仪兄弟能力有限,没有家世背景,对曹操、曹丕都没有太大的威胁。杨修不一样,第一,他是袁术的外孙,朝中袁氏故吏还有很多,其父杨彪也还很有影响力。第二,杨修家世背景很强,也是四世三公,并且是很特别的四世三公。袁氏四世三公中有司徒、司空多种职务,杨氏的四世三公则全为一个职务,就是主管国防军事的太尉,在军中具有特殊的影响力。最后一个原因,杨彪父子与曹操不同心,并不忠诚于曹操。这样一个人留在曹植身边,曹操百年之后,曹丕能否顺利继位还真是个问题。因此,曹操必杀杨修。建安二十四年(公元199年),曹操以多次泄露机密,私自交结诸侯为名将杨修杀害。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21 16:47:20 +0800 CST  
曹操杀杨修的行为一直得不到杨氏家族的原谅。曹操杀杨修后给杨彪写信表示安慰并送去很多礼物,信中直言不讳地指责杨修不守规矩,“恃豪父之势,每不与我同怀。”豪父就是指杨彪。杨彪并不领情,回信中虽然表面上承认杨修是咎由自取,但仍然表明自己喜欢杨修,看见曹操赏赐的这些东西更加深了思念儿子之情。卞王后也给杨修母亲袁氏写信慰问,也送了许多东西。袁氏回信和杨彪的回信大同小异,但信中说杨修死时刚到而立之年,三十岁,和史书所记死于四十五岁有出入。引发杨修生卒年公案。联系到杨修是二十五岁时陷于曹氏兄弟夺嫡之争的,应该死于三十岁。
曹操有次遇见杨彪,见杨彪很清瘦,就问:“杨公怎么这样消瘦啊?”杨彪回答说:“我很惭愧没有金日磾的先见之明,还怀有老牛舐犊的爱子之心。”曹操被噎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很是尴尬。金日磾是汉武帝时的匈奴休屠王太子,降汉后深受汉武帝喜爱和重用。金日磾长子被叫汉武帝称为弄儿,特别喜欢。有一天,金日磾遇见弄儿在殿里同宫女戏耍,玩得有些过分,他怕将来受到这个淫乱儿子的连累,就亲手将他杀了。听得出杨彪的怨恨了吧?早知道我自己把儿子杀了算了,免得我现在这样苦苦的想念他!
自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杨彪爵位被夺后,就以脚疾为借口辞官归家,一直到死都不愿出来为官辅佐曹操、曹丕父子。魏黄初五年(公元225年),杨彪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21 16:47:52 +0800 CST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199年)关羽进攻襄樊,曹操此时在洛阳,令在邺城的曹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这是曹植重新赢得曹操欢心的一个大好机会,曹植如果能够顺利完成使命,解襄樊之围,救出曹仁,也许还有夺嫡的机会。曹丕知道这个事情的严重性,不能让曹植成功。就在曹植出征之前,曹丕宴请曹植,曹植不知防备,控制不住好酒的恶习,经不起曹丕别有用心的劝酒,竟然喝得酩酊大醉,以至不能按时成行。曹操罢免了曹植,对曹植也彻底失去信心。
夺嫡之争,以曹丕完胜,顺利继位告终。但余波未了。曹丕为魏王后,将丁仪改任为右刺奸掾,(类似于监察官员)本想让丁仪自杀但丁仪贪生怕死,跑到中领军夏侯尚那里叩头求哀,夏侯尚虽然同情他但也救不了他。后来与其弟弟丁廙及其两家里的所有男性成员一起被杀。
曹彰、曹植也没能逃过曹丕的迫害和处罚。曹丕即王位后,下令所有诸侯回到自己的封地去,没有召唤不得进京,互相之间也不得串门来往,并派监国谒者监督监视。其实这还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不过可以理解,初登王位,担心和害怕其他兄弟联手对自己不利。也属正常,东汉各诸侯国也都设有国相处理国内政务,同时监督监视诸侯。
曹彰因为在洛阳问曹操玺绶一事受到曹丕猜忌。曹丕称帝后,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彰由公升为任城(治所在今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王。第二年进京朝见,因病死于官邸。
曹彰之死,另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进京后,曹丕不见他,他愤懑而死。一种是被曹丕毒死。说曹丕与曹彰一起在卞太后宫里的一个阁楼里下围棋,边下棋边吃枣子。曹丕预先叫人将毒药放在枣子里,做好记号。曹丕取没记号的枣子吃,曹彰不知道,就随手而取,结果中毒。卞太后闻讯后,叫人取水来解毒。曹丕叫人将取水的瓶瓶罐罐都敲破了。卞太后见没人送水来,就光着脚跑到井边去打水,结果没有装水的工具,曹彰很快就死了。如果把这两个说法合起来看就会发现问题,相信第一个,第二个就是假的,反之亦然。特别是第二个说法里有曹丕又要害曹植,卞太后说了句,“你已经杀了我的任城王,不能再杀我的东阿王。”此时曹植还没被封为东阿王。
由于没有曹彰死因的明确记载,所以曹彰之死就成为一个解不开的谜。只是大多数史学者愿意相信曹彰是死于曹丕之手。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21 16:48:52 +0800 CST  
@年昔逸尘 2017-12-22 06:31:42
周五早上好,继续顶好友佳作!
-----------------------------
谢兄台捧场。祝兄台冬至快乐!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22 13:26:34 +0800 CST  
@东征提督李如松 2017-12-22 12:22:37
[d:赞]
-----------------------------
谢先生赞。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22 13:27:13 +0800 CST  
曹植于黄初二年(公元221年)从临淄县侯贬为安乡侯。事情的起因是监国谒者灌均希图得到曹丕的青睐,知道曹丕不放心各位诸侯,必定更不放心昔日的竞争对手曹植,就给曹丕上奏,说曹植经常喝醉后言语悖乱还威胁京城来的使者。因为曹丕和曹植的特殊关系,当时告曹植的奏章特别多,不止灌均一人。曹植本来就饮酒无度,在痛失曹操喜爱,丢失有可能得到的储君之位后,各种后悔、怨怒、伤痛、悲哀、愤激之情经常在酒醉后表露无疑,被人抓住了辫子。有关职司请求治曹植之罪,因为卞太后特别喜欢曹植,曹丕不忍伤太后之心才放了曹植一马,仅仅是将爵位贬低了一级。以后又反复升迁变更,加强了管制监督,但没有性命之忧。
曹丕与曹植争太子之位,几至失手,故即位后深忌兄弟宗室,制定了严格的诸侯国制度,诸侯王仅食其邑而已,且有监国随时监候,并频繁更换封地,使王侯与民无君臣之义。魏明帝对此没有改变。此举于巩固帝位有益,于巩固社稷延续国祚无益。一旦出现权臣,宗室就无抵抗之力。后期司马家族能够没有多大阻碍地顺利篡魏,和这个决策失误有很大的关系。
曹氏家族中曹植、曹炯看到了这一政策的弊端。曹植多次上书要求任职为国效力,曹炯上书向执政的曹爽直接指出这一问题。大臣中也有人发现了这个危及社稷传承的重大问题,此人是魏明帝的老师高堂隆,并提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建议。以后讲到曹丕为政得失时会具体讲述。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22 16:29:55 +0800 CST  
曹丕作魏王的时间很短,不到一年。除了调整行政机构外,主要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报祥瑞,为禅汉做舆论准备。
前面说过,东汉图谶盛行,要想当天子,一是要符合图谶,二是要有祥瑞。所谓祥瑞,就是吉祥的征兆。也叫福瑞,儒学认为是表达天意而出现的现象。祥瑞种类繁多,如龙凤、彩云、禾生双穗,地出甘泉,奇禽异兽等等。
曹丕时流传的谶语有许多,其中最主要也是最著名的有以下三条:
一、代汉者,当涂高也。此语出于《春秋谶》,对此话的解释因人而异多种多样,比如袁术认为当涂指道路,与自己的字公路符合,于是生出做皇帝的心思。东汉初割据益州的公孙述也用过这个谶语,光武帝刘秀给他的信中说:“承接赤汉的,是黄色的土德;姓当涂,名高。难道你会是当涂高吗?”
主流的说法是当涂高不是指人,是指树立在道路两边的观阙,(现在演绎秦汉故事的电视剧里可以看到在皇宮或者王宫门前两边各有一个高大的建筑,象个瞭望塔,大致就是这个)这个观阙称为魏。
现在有种新的说法,曹操故乡谯县在湖北当涂县的北面,地势高于当涂,所以当涂高指的是高于当涂的樵县。这个说法有点标新立异了,一个是这怎么和魏联系起来,一个是樵县那么多人为啥偏偏要应在曹丕身上?
二、“言居东,西有午,两日并光日居下。其为主,反为辅。五八四十,黄气受,真人出。”此话出于《易运期谶》。前面两句是个字谜,谜底是许昌。第二句是说献帝本来为主,禅让后为辅。最后一句是说魏是代表土德黄色,应该代替火德红色的汉朝。五八四十,一是指魏朝享国的实际,从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到甘露四年(公元259年)。第二年司马昭杀曹髦。二是指曹丕四十死。
三、“鬼在山,禾女连,王天下”。这话也出自《易运期谶》古时“魏”字都写作“巍”。巍是个形声字,委是声旁,嵬是形旁,表示高大的意思。说当涂高是高于当涂县的樵县的说法,大概就是受“巍”字上面那个“山”字启发的。
在下以为,所有这些谶语都是胡说八道。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22 16:30:34 +0800 CST  
曹丕时出现的祥瑞是:
一、黄龙。三月,曹丕故乡樵县出现黄龙。此地四十五年前曾出现过黄龙,当时的光禄大夫桥玄问太史令单飏这表示什么,单飏回答说:“以后沛国中应当有一个王将要兴起,不到五十年,还会在那里看到黄龙。”当时在场的殷登把这些话记下来了。此次黄龙再现时,殷登还健在,听说这件事后还感叹了一声说:“单飏的话如今要应验在这里了啊!”
龙一定要是黄龙,才符合图谶,表示土德,以土代火。这和张角之众黄巾缠头是一个意思。不能是其他颜色的龙,刘邦是青龙;司马炎禅魏后出现的是白龙。
二、白雉。四月,渤海郡饶安县(今河北省盐山县城南二十公里处)出现白雉。曹丕免饶安全县田租,赐给渤海郡一百户人家牛和酒,大摆三天宴席。让太常以太牢礼祭祀宗庙。
三、凤凰。八月,石邑县(今河北省获鹿县城南三十五里处)出现一群凤皇。
其他还有无数的祥瑞,降甘露啊、嘉禾生木连理啊、野蚕成丝啊,稀奇古怪的动物更多,九尾狐啊、红色的鱼啊、白虎、白鹿、白麋、白雀、白鸠啊,当然还少不了麒麟神兽。乱七八糟,不一而足,最荒唐的是连蝗虫聚集也变成祥瑞了。
在下以为,这些仍然是胡说八道。但是在当时必须要有以上这些胡说八道才能服众。不能说古人愚蠢,历史的局限而已。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22 16:31:11 +0800 CST  
第二件事,炫耀武力,震慑国内异己和境外其他势力,为禅汉做军事准备。
六月,在东郊举行大规模军事操演,曹丕亲自击鼓鸣金指挥队列进退。然后打着南征孙权的旗号向南进军。度支中郎将霍性上疏劝谏,曹丕指令刺奸官员将其捉拿拷打,最后杀掉。霍性在这件事情上有些迂执,没有弄清楚曹丕南征的真实目的,以为真是要和孙权开战,而曹丕只是以此为借口炫耀武力震慑异己,并没打算和孙权真刀真枪地打一仗。
曹丕炫耀武力还是收到很好的效果,迫使孙权再次明确向曹丕投降。孙权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派徐详向曹操请降;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为争夺荆州,又亲自写信给曹操表示臣服。自此以后双方并没有发生大的矛盾和冲突,曹丕没理由征孙权,就是为了震慑异己,没想到孙权还真被吓着了。孙权有投降的理由,由于偷袭关羽,夺取荆州,毁坏了与刘备的结盟,面临着刘备的报复,孙权没有实力两面作战,只能选择投降。
与孙权投降同时,刘备一方也有人投降,就是驻扎在上庸的宜都太守孟达。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22 16:32:21 +0800 CST  
孟达,本来字子敬,因刘备的叔父名叫刘子敬,为避讳而改为子度。扶风郡郿县人。少年时入蜀,为刘璋属下,后来作为法正的助手一起去荆州迎接刘备,后降刘备。前面说过,刘备入蜀后,以孟达代替张飞为宜都太守。刘备取汉中后命孟达从秭归攻取房陵,此时刘备对孟达已经有所戒备,派义子刘封从汉中前去统领孟达的人马,攻取上庸。战后,刘封和降将申耽、申仪都有升迁,只有孟达没有。此时的孟达处境有些尴尬,人马归了刘封,宜都太守又不在宜都,有名无实。按说孟达留在这里已经没有意义了,房陵、上庸都有太守,刘封驻军于此守护就行了。孟达回自己的宜都太守任上不是更好吗?
孟达本来就很郁闷了,偏偏遇到个仗势欺人的刘封。刘封,本姓寇,罗县(今湖南省湘阴县)人。刘备初入荆州投靠刘表时还没有子嗣,因刘封母亲姓刘,就收其为义子。刘封的先辈应该是个侯爵,称为罗侯之后,但查不出来是谁,什么时候受封的。东汉异性侯中只有开国大将、位列云台二十八将第五位的寇恂,曾封雍奴侯。雍奴在今河北省霸县,不知道是不是寇恂的后代中有人迁徙到了罗县。
刘备入蜀时,刘封已经二十多岁,武艺高强,力大过人,跟诸葛亮、张飞一起入蜀增援刘备,沿途表现英勇,所战皆克。刘备任其为副军中郎将,攻取上庸后,升副军将军。关羽被围时,曾派人要刘封、孟达增援,刘封、孟达以才收服上庸,民心不稳,不能离开为理由拒绝。其实这没孟达什么事情,因为孟达已经没权了,所有的决定都只能是刘封来作。但鉴于刘封和刘备的特殊关系,孟达担心以后追究起来的话,自己有可能成为替罪羊。而刘封又欺负孟达,强行抢走了孟达的军乐仪仗队。孟达对刘封的行为感到愤怒,对今后追究不援救关羽的处罚感到恐惧,又气又怒之下,率领四千部曲投降了曹丕。
投降前孟达还给刘备写了一封信,被后人称为《孟达辞先主表》。从信中可以看出孟达投降的大致原因。信中首先说了自己为什么要走,是要保全自己的清白,干干净净地走。然后以申生、伍子胥、蒙恬、乐毅等古人自比,说:“申生至孝见疑于亲,子胥至忠见诛于君,蒙恬拓境而被大刑,乐毅破齐而遭谗佞,我每次读书读到这些都慷慨流涕,而现在自己亲身经历了这些事情,更加伤心绝望。为什么呢?荆州战败后,留在荆州的大臣全部失节投降,百人中没有一个人回归。只有我忠心为你做事,攻取房陵、上庸,现在却要请求你放我一马。”言下之意就是因为自己的忠诚受到怀疑,功绩受到猜忌才走的。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22 16:35:04 +0800 CST  
@纸牌游戏蛇 2017-12-22 19:58:58
啊,楼主,我又回来了,哈哈,继续捧场,看楼主填坑,楼主有打算出本书吗?支持
-----------------------------
谢谢老朋友捧场。忙得够久的嘛。前几年分别在重大出版社和重庆出版社出过两本有关三国的书,麻烦得很。这个出不出等写完再说,无所谓,在下是闲得无聊,没事找事做,挖个坑来约束自己罢了。再说以前写书时搜集的资料不用又可惜了。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23 22:40:25 +0800 CST  
@u_113626812 2017-12-22 20:07:18
越来越精彩了,老乡加油
-----------------------------
谢谢老乡捧场,努力不让老乡失望。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23 22:41:13 +0800 CST  
@年昔逸尘 2017-12-23 09:39:21
继续支持兄台佳作,周末愉快
-----------------------------
谢兄台捧场。周末愉快。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23 22:41:41 +0800 CST  
@东征提督李如松 2017-12-24 13:04:53
[d:赞]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24 14:50:08 +0800 CST  
@年昔逸尘 2017-12-24 07:09:35
兄台早上好,周末愉快
-----------------------------
谢兄台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24 14:50:31 +0800 CST  
@年昔逸尘 2017-12-25 07:13:34
兄台早上好,周一的问候!
-----------------------------
谢兄台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25 14:21:06 +0800 CST  
因为孟达一表人才,曹丕对他很是喜欢。孟达到樵拜见曹丕时,举止优雅,风度翩翩,才辩过人,引得众人瞩目。曹丕拉着孟达的手一起乘坐只有王才能乘坐的“小辇”,(古代也有小车哟)并拍着孟达的背和孟达开玩笑说:“你别是刘备派来的刺客吧?”。曹丕任孟达为散骑常侍、建武将军,封平阳亭侯。将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并为新城郡,让孟达任新城太守。派征南将军夏侯尚、右将军徐晃和孟达一起攻打刘封。
曹丕曾叫朝中有品鉴人物能力的大臣来评价孟达,大多数人为了迎合曹丕,纷纷称赞孟达,有人说他有“将帅之才”,有人说他有“卿相之器”。只有刘晔和司马懿持不同意见。刘晔认为“孟达有苟得之心,而恃才好术,必不能感恩怀义。”并且对曹丕将新城交与孟达的决定是错误的,认为“新城与吴、蜀接连,若有变态,为国生患。”事后果如刘晔所言。司马懿也认为孟达言行不一,投机取巧,不可信任,紧急劝谏曹丕不要将新城交给孟达,曹丕此时哪里会听呢。
孟达攻打刘封前,也给刘封写了封信,无非是离间、诱惑和恐吓。虽然有些啰嗦,但分析还是很到位的,显示出孟达还是个比较有眼光的人。
首先刺激刘封最敏感的地方,义子,与刘备没有骨肉之亲。刘备已经立刘禅为汉中王太子,您的地位就很尴尬了,进取吧,有夺嫡之嫌,不进取吧,就是个副军将军,没什么前途。由于您的特殊身份,涉及继承问题,您一定会被猜忌,从而受到打压甚至迫害。不如趁您现在领兵在外的机会,投降算了。
其次是诱惑。我王刚禅代汉朝,需要人才,只要您投降,不光是受封三百户,继承罗侯国,还会给你一个大邦,让你成为始封之君。
最后自然是恐吓,不投降就会面临被消灭的危险。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25 16:24:04 +0800 CST  
其实孟达分析得很有道理的,可惜刘封不听。申仪、申耽降魏。刘封败逃回成都。下场果然如孟达所说。刘备先是责怪刘封欺负孟达,紧接着又追究其不救关羽的过失。诸葛亮考虑到刘封刚猛,刘备去世后难以驾驭,就劝刘备趁此机会除掉刘封。刘备赐刘封死,让刘封自裁。刘封死前追悔莫及地说:“真后悔没有听从孟达的话!”刘封虽然处事失当,但罪不至死。从其不降魏而跑回成都的行为来看,是忠于刘备的。诸葛亮以刘封刚猛,恐怕今后难以驾驭为由请杀刘封,有失公允。难怪章太炎先生要认为借刀杀关羽的主谋是诸葛亮。
孟达在当时只能算是个普通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但他的父亲孟他则是个奇葩。孟他(亦作孟佗),字伯郎,家里很富裕,想当官,就是巴结十常侍之一的张让。张让的家务由一些监奴主管。孟他就去贿赂这些监奴,和这些监奴结为亲家。几年过后,孟他的家财全部贿赂给了监奴,家徒四壁,日子都没法过了。张让的监奴看到孟他因贿赂他们而穷困,既感激又觉得不好意思,就问孟他想要什么,只要办得到的一定帮忙。孟他说:“我只是想让你们当众拜我一次就行了。”这个要求对这些监奴来说太容易了,既可以回报孟他之情,减少自己的心理负疚,又不花费一文钱,于是满口答应。
张让是灵帝最为宠信的宦官,每天都求见张让的人络绎不绝,门外总是停靠着成百上千的车辆。这天,孟他也装着来拜见张让,站在后面排队。这些监奴看见孟他来了,立即带着一些仆人去拜接,扶孟他上车,一起进去。众目睽睽之下,苦苦等候的众多宾客看得目瞪口呆,全都认为孟他和张让关系非常密切。这事很快传遍京城,想巴结张让无门的人纷纷争抢着用珍宝来贿赂孟他。孟他不光收回了前期投入,还大赚了一把。然后拿出其中的一部分珍宝,又去找了一斛中原地区稀少的葡萄酒,一起送给张让。张让大喜,推荐孟他做了凉州刺史。此事后来演变成一句成语“斗酒博凉州”,许多文人用过此典故,比如刘禹锡《葡萄歌》:“为君持一斗,往取凉州牧。”苏东坡《次韵秦观秀才见赠》:“将军百战竟不侯,伯郎一斛得凉州。”辛弃疾《雨中花慢·吴子似见和再用韵为别》:“笑千篇索价,未抵葡萄,五斗凉州。”孟他巴结贿赂出人头地的手段是不是很奇葩?
除了孙权、孟达投降以外,武都氐王杨仆也带领其部落归顺,曹丕将他们安置在汉阳郡。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25 16:24:54 +0800 CST  
第三件事,平定叛乱。
五月,冯翊的土匪郑甘、王照和卢水胡(卢水胡是汉代至南北朝时西北的族群,族源复杂,既有匈奴、月氏,又有羯、氐、羌乃至汉等部族。卢水胡分为三大部:泾渭流域的安定卢水胡,河西走廊的临松卢水胡、河湟谷地的湟中卢水胡。这里投降的是临松卢水胡)部落率众投降。曹丕对这件事很得意。得到郑甘等人的投降书后,曹丕就在朝堂上展示给群臣看,说:“前段时间有人要我讨伐鲜卑,我没有听从,鲜卑投降了;(应即前所述三月周边族群来朝进贡一事)又有人要我今年秋天讨伐卢水胡,我不听,现在又投降了。以前魏武侯(魏击,战国初期魏国国君)只要有一个谋略成功了,就会有自得之色,为此还被大臣李悝(著名法家)嘲笑。我今天说这些并不是自以为是,只是认为能够不战而降服他们,这个功绩大于用兵。”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兵法中说的用兵的最高境界,从这个角度说,曹丕是可以得意的。
关中的土匪、卢水的部落投降了,可是河西却反了。西平郡(今青海省西宁市)原韩遂手下将领麹演先反。还记得袁绍的第一大将麹义吧?就是这个家族的人。曹操刚死,麹演自称护羌校尉,起兵造反。护羌校尉、金城太守苏则出兵征讨,麴演投降。
曹丕任安定太守邹岐为凉州刺史。麴演又联络附近各郡再次反叛,拒不接受邹岐。酒泉郡(治所在今甘肃省酒泉市肃州区)的黄华拒扣押太守辛机,张掖郡(治所在今甘肃省甘州区)张进扣押太守杜通,二人都自称太守响应麹演。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的三个胡人部落也趁机作乱,占山为王。
武威太守毋丘兴紧急向苏则求援。当时雍州、凉州的豪强都强迫当地羌胡跟从张进等造反,声势浩大,金城郡里的官员大多认为抵挡不住张进,不能派兵去援救。屯守金城的将军郝昭、魏平得到的指令也是不能西进。苏则召集郡中官员、郝昭和羌人部落首领商讨平叛事宜。苏则认为:“现在叛贼虽然看起来强盛,但都是乌合之众,还有一些被胁迫的人在里面,并不是全体同心同德。此时攻击,一定能离散叛贼,不愿意反叛的人就会离开叛贼归顺我们,这样的话,我们的力量增强了,而叛军的力量则减弱了。我们有了实力,又有士气,一定能够打败张进。如果我们只是消极地等待朝廷大军,时间就会拖得很久,不愿意反叛的人没有投奔之处,只能和叛贼一起造反。虽然有诏命不让我们西进,但根据情况采用权宜之计,可以专权而定。”郝昭等人赞同苏则的提议,发兵救武威,三个胡人部落首先投降。然后苏则率军与毋丘兴会合,共同在张掖攻击张进。
麴演听说大军到来,率领三千步骑来迎接苏则,表明上说是来援助,实际上是想发动叛乱。苏则将计就计,引诱麴演来见,将麴演斩杀,拿着麴演的人头出来给麴演的部众展示。麴演部众全体逃亡。
苏则与与诸军一起包围张掖,打败张进,斩进及其支党,其余人众全部投降。麴演失败,黄华被吓坏了,赶忙自动投降。河西平定。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7-12-25 16:28:08 +0800 CST  

楼主:ty_阿铭850

字数:690748

发表时间:2017-07-12 01:27:2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23 20:09:29 +0800 CST

评论数:30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