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三国述评

三、曹魏一方是最大的输家。
各位看官也许会觉得奇怪,曹魏并没有参与到夷陵之战中,怎么会成为最大的输家呢?在下慢慢讲述,听完后各位看官评价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三国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在军阀混战中脱颖而出的曹、孙、刘三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任何一方都有可能或者单独灭掉另外两方,或者联合其中一方灭掉另一方,再来互相对决灭掉剩下的那一方。三家都有这种想法,三家都以一统天下为终极目标,而以实力论,只有曹魏有能力灭掉孙、刘,就看曹魏能不能抓住机会。前面讲过,曹操夺取汉中后本来是有机会攻取益州的,将刘备赶出甚至消灭,这样的话就没有(蜀)汉了,可惜曹操没抓住机会。
夷陵之战又给了曹魏一个巨大的机会。曹操攻取汉中后得到的只是攻取益州这个单独的选择,夷陵之战时,曹丕得到的是可以灭(蜀)汉,也可以灭东吴的两个选择。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曹丕不光是一个也没选,反而还为名义上臣属于自己的孙权夯实了今后称帝的基础。真是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
先看曹丕有没有灭(蜀)汉或者灭东吴的可能。
最早看到这个机会的是魏侍中刘晔。夷陵之战前,刘晔就判断出刘备一定会攻打东吴。孙权在受到进攻后再次称臣时,刘晔也判断孙权是假意投降,属于“因难求臣”,不是真心。刘晔的分析判断都很精准,孙权外有强敌,又怕曹魏趁虚而入,所以才投降。其目的一是使曹魏无进攻东吴的理由,二是可以对外宣称得到曹魏的援助,以此来震慑刘备。刘晔认为,如今天下三分,我方十有其八。吴、蜀各保扬州和益州,依靠地理形势相守,危急时刻互相救援,这是小国的生存之道。现在他们竟然互相攻击,就是自取灭亡。因此,刘晔建议曹丕集中优势兵力攻吴,我方渡江攻其内,(蜀)汉顺流而下攻其外,不出一个月,就可以灭亡东吴。东吴灭亡,(蜀)汉即孤立无援,就算割让东吴的一半给(蜀)汉,(蜀)汉也不能长久生存下去,何况(蜀)汉得到的是东吴的外围,我方得到的是东吴的腹地!”如此良机来临,曹丕居然说:“东吴称臣投降,我们却去征伐他,这会让天下想来投降的人起疑心,害怕会遇到同样的事情,不能这样做。我可以一面接受东吴投降,一面派部队袭击(蜀)汉后方呢?”刘晔回答说:“(蜀)汉远,东吴近,如果(蜀)汉知道我们袭击他后方,立即回军,我们就没办法了。现在刘备已经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听说我们伐吴,知道东吴必亡,一定会高兴地进军和我们争抢东吴的地盘,不会改变计划压抑愤怒来救援东吴,这是必然的。”曹丕不听,接受了东吴的投降。
应该说曹丕君臣是看到了这个机会的,只是在选择进攻哪一方的问题上有不同意见,曹丕主张伐(蜀)汉,刘晔主张伐东吴。其实伐哪一边都可以,都有胜算。伐吴的胜算刘晔意见分析了,但他反对伐(蜀)汉的理由并不充分。曹操伐汉中时的情形和这时有相似之处,也是刘备和孙权在荆州对峙。刘备听说曹操取汉中后,以土地换和平,回军来救。孙权并没有尾追刘备,刘备也没来得及赶回成都,曹操都还有夺取益州的可能。现在曹丕如果伐(蜀)汉,刘备回军,孙权就会尾随而来,刘备不光救不了(蜀)汉,连自身能否保住都是问题。所以,伐(蜀)汉也是可行的。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08 16:42:52 +0800 CST  
很奇怪的是,曹丕君臣讨论这个问题时,都没有谈到或者与(蜀)汉联盟伐吴,或者与吴联盟伐(蜀)汉,都是谈的自身单独作战,不明白为什么没想到联盟一方的问题。回想起曹操死时,刘备派人吊丧进贡,曹丕如果不是因为个人情绪而拒绝并杀掉刘备派出的使者,此时不正好可以联盟吗?或者东吴已经投降,不正好可以利用吗?从曹丕君臣的讨论中也可以看出,曹魏并没有实力同时灭掉两方,必须要联合一方才行。遗憾就在这里,不论是曹丕的伐(蜀)汉,还是刘晔的伐东吴,都停留在口头上,没有付诸实施,痛失灭掉一方的大好机会。
曹丕在得知刘备七百里连营时,曾经嘲笑刘备不知兵,你知兵的话,你倒是去做啊?站旁边嘲笑除了满足一下虚荣心还能有什么实际意义吗?去和孙权的使者纠缠那些华而不实的话题又有什么用呢?更为奇特的是,该攻打东吴的时候不打,等夷陵之战结束,孙权收军部署好防御了,曹丕却以三路大军伐吴,这难道叫知兵吗?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08 16:44:45 +0800 CST  
@ty_阿铭850 2017-07-11 17:29:19
谋定而后动,计划和目标都已基本确定,孙策迅速地开始按计划行动。先到寿春找袁术索讨父亲旧部。到嘴的肥肉袁术自然不会轻易吐出来,就打发孙策自己到丹阳募兵。
丹阳民风彪悍,其民尚武好斗。拥有一支丹阳兵是当时各路诸侯最大的梦想。大将军何进曾派毌丘俭到丹阳募兵;曹操兵败荥阳后也是到丹阳募兵;陶谦曾拨四千丹阳兵给刘备,使其军力陡增。其时,孙策的舅舅吴景为丹阳太守,从兄孙贲为丹阳都尉,(袁术最初表孙贲......
-----------------------------
谢谢捧场,也许吧。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08 16:48:09 +0800 CST  
@黄龙12011 2018-01-08 21:13:12
顶顶顶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09 10:44:19 +0800 CST  
@年昔逸尘 2018-01-09 07:19:03
继续支持兄台!
-----------------------------
谢兄台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09 10:44:48 +0800 CST  
@东征提督李如松 2018-01-09 12:10:30
[d:赞]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09 12:42:49 +0800 CST  
再来看曹丕是如何帮助孙权夯实称帝基础的。
孙权投降,曹丕要拜孙权为吴王,刘晔竭力劝阻,认为孙权虽然有雄才,也不过是汉骠骑将军、南昌侯罢了,官职轻微,势力卑下。江东士民本来有畏惧魏国的心理,不能强迫他们与孙权结为一体,成就孙权的阴谋。如果非要接受孙权投降,可以提高他作为将军的地位,封十万户侯,绝不能封他为王。王位离天子之位只差一级,有些礼制、服饰都混乱为一体。孙权为侯,江南士民和他没有君臣之义。他本来就是假投降,现在我们相信了,还封他为王,崇高其名位,确定了江南士民和他的君臣关系,这是为虎添翼啊。孙权既然接受了王位,等到(蜀)汉军队退回之后,表面上尽礼侍奉我们,使吴国内的人都知道,实际上采取无礼行为激怒陛下。陛下一旦赫然发怒,兴兵讨伐,孙权就可以告诉士民说:“我委屈自己侍奉魏国,不爱珍货重宝,随时贡献,不敢失臣礼,魏国还要无故讨伐我,一定要打残我的国家,俘虏我的百姓子女作为僮隶仆妾。”吴国士民没有不相信他的理由,就会因此而愤怒,上下同心,战斗力增强十倍。
可惜曹丕还是不听从刘晔的劝阻,坚持封孙权为吴王,派太常邢贞持节拜孙权为大将军,封吴王,加九锡。而其后发生的事情果然如刘晔所料。
孙权亲自迎接邢贞。邢贞见到孙权后,一副骄横跋扈的神情。东吴群臣群情激愤。中郎将徐盛十分气愤地说:“我们不能奋力拼搏,为国家吞并许昌、洛阳、巴、蜀,反而让主君和这个邢贞会盟求和,实在是耻辱!”情急之下,不禁泪流满面。邢贞知道后,对随行人员说:“江东有这样的将相,恐怕不会久居人下啊!”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曹丕不但没得利,反而让利,这样的渔翁还真是少见。
夷陵之战的意义在于确定了三国的边界,自此以后,一直到(蜀)汉被灭,三国之间的边界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夷陵之战也成为继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后的前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之一。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09 17:07:19 +0800 CST  
第三十三章 诸葛亮理政

刘备败退白帝城,改鱼复县为永安县。赵云率领后备部队火速从江州赶往白帝城救援刘备,布置防御,稳住了阵脚。
孙权担心受到曹魏的攻击,制止了吴军部分将领要继续追打刘备的行动,撤军回防曹魏,同时派人向刘备求和。
孙权的外交手段确实高明,随机应变,得心应手,把刘备、曹丕都玩弄于股掌之间,获取了许多政治、军事、领土利益。和(蜀)汉作战时,向曹魏求和,甚至请降。和曹魏作战时,向刘备求和,但又不完全断绝和曹魏的关系。
夷陵之战于当年闰六月结束,九月,曹丕派曹休、张辽、臧霸出洞(浦)口,(此地有两说,一说在九江郡历阳江边,一说在京口对面的广陵郡江边,以三路军的分布来看,以广陵为是)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三路大军伐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啊!
刘备听说魏伐吴,写信给陆逊说:“魏军已经到达江陵,我将带军再次东征,将军认为还能取胜吗?”陆逊回答说:“只怕你才败,还没恢复元气吧?前几天你还要求通使联络,现在你应该赶快休整补充,没有时间和能力兴兵。如果你不仔细考虑好,以败军再来远征,就没有地方逃命了。”刘备败在陆逊这个年轻人手上,一直心有不甘,此时幸灾乐祸,虚张声势一下,没想到自取其辱。
继关羽荆州军全军覆没后,夷陵之战又失去国内几乎一半兵力,刘备此时已经没有实力东征,唯一可行的就是答应孙权的要求,和东吴讲和。当年十月,派太中大夫宗玮出使东吴,开始讲和。十二月,孙权派太中大夫郑泉出使白帝城,(蜀)汉、吴和谈程序逐渐正常化,但孙权并没有断绝和魏的关系。刘备也多次派宗玮、费祎出使吴国和谈。
刘备接见郑泉时问过一件事,说:“吴王怎么不给我回信,难道是认为我正名(称帝)不对吗?”郑泉回答说:“曹操父子欺负汉室,篡夺其位。殿下既然是宗室,就应该有维护汉室的责任,不率先发兵讨伐曹氏,却在这时候称帝,不符合天下道义,所以吴王没有给你回信。”郑泉这话和当初费诗劝刘备的话几乎是一模一样,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刘备称帝的主要看法。刘备听郑泉这么说,心里颇感惭愧。
(蜀)汉与吴相安无事,刘备有时间重新规划(蜀)汉今后的发展方向了,可是,很遗憾,刘备病了。
刘备此时已经六十三岁,在当时算是高寿了。兵败夷陵,狼狈逃窜,翻山越岭,就算是青壮年也经不起这般折腾。不止是身体受不了,更严重的是精神上心理上的打击太大,身心俱疲,一病不起。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09 17:10:05 +0800 CST  
这期间有个疑点,刘备为什么不回成都?
刘备闰六月败退到永安,赵云带兵驰援,八月,孙权撤军回防,按说刘备就可以留下赵云防守,自己启程返回成都。以下常见的三种理由可以排除:一、刘备不可能再次东征,已经没有这个实力;二、不可能将永安作为都城;三、不存在羞于见人,刘备一生最大的长处就是敢于见人,越是失败的时候越敢见人。
哪他为什么不走?生病的理由也说不过去,照刘备的遗嘱来看,最初只是染上了痢疾,然后引发其他病症。从永安回成都有一大半的路程可以选择水路,并没有多少舟车劳顿,及时赶到成都。成都医疗水平和条件都比永安好,说不定还可以延长刘备的生命。
刘备不但没走,还于当年召辅汉将军,犍为太守李严到永安,授予其尚书令之职。这就有些耐人寻味了。尚书令虽然品秩不高,但按东汉惯例,尚书令是掌握朝廷实权的人。成都有太子刘禅监国,丞相诸葛亮辅佐。永安是刘备行宮,虽然至高无上的皇权还是在刘备手里,但这毕竟主要是军府,而不是政府,任命李严为尚书令就强化了政府的职能。感觉是不是有点怪怪的,(蜀)汉大地上此时似乎出现了两个权力中心。
不知道真实的情形是怎样的,但起码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蜀)汉内部此时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刘备不回成都和任李严为尚书令的举动似乎是在应对和防范着什么。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09 17:12:39 +0800 CST  
@东征提督李如松 2018-01-10 11:42:31
[d:赞]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10 12:02:45 +0800 CST  
@老顽童1290 2018-01-10 12:30:38
楼主辛苦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10 12:41:53 +0800 CST  
@年昔逸尘 2018-01-10 14:06:44
继续支持!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10 14:56:55 +0800 CST  
紧接着发生的一件事情可以作为这种猜测的一个旁证。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二月,诸葛亮应召赶到永安。诸葛亮一离开成都,汉嘉(郡治汉嘉县,在今四川省芦山县。辖境相当于今四川省雅安、芦山、名山、天全、荥经、汉源等市县区)太守黄元立即于三月起兵造反。
上年底时,黄元知道刘备病重,就封锁汉嘉郡,不接受成都方面的指令。正史记载官方所称黄元这么做的原因是诸葛亮一直不喜欢黄元,黄元害怕刘备死后遭到诸葛亮的迫害,就先行占据全郡。等到诸葛亮一离开成都,立即进兵攻打临邛县。(今四川省邛崃市临邛镇)这个理由很难服人,关键是诸葛亮为什么不喜欢黄元?另外诸葛亮不喜欢的人多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铤而走险地造反?
太子刘禅召集群臣商议应对之策,大多数人认为黄元如果不来攻围成都,就会由越巂(治所在邛都,今四川省西昌市东南)进军占据南中,(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诸葛亮后置南中七郡)与西南边陲的土著部落联络联盟。治中从事杨洪却认为黄元的进攻方向不是西南,而是东面,希图顺水东下,奔往刘备所在的永安,得到刘备的庇护,如果发生意外(指刘备死去)就投奔东吴。只要派兵在南安峡口拦截就行了。刘禅派将军陈曶、郑绰照此征讨。黄元果然顺流下江,其亲兵叛变,将其生擒,送往成都,刘禅将其斩首。
杨洪根据什么作出黄元是东下寻求刘备的庇护?
黄元造反的原因、进军方向和目的,最能说明此时(蜀)汉政权内部确实出现了问题。黄元造反的对象是成都的刘禅和诸葛亮,求助的对象则是永安的刘备,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这里引出(蜀)汉国管理体系中的一个缺陷,就是“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很多军国大事、宫闱内幕和大的自然灾害都没有记录和保存下来。陈寿把这个缺陷归咎于诸葛亮,认为是诸葛亮考虑不周。但究竟应该由谁来负这个责任还很难说,在下认为不应该由诸葛亮一个人来承担。
刘备在世时,没有设置史官的明确记载。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执政期间不置史官,是诸葛亮之错。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还延续了近三十年,仍然不置史官,这怎么能算诸葛亮之错?刘禅如果有设置史官的打算和安排,完全有充裕的时间来补写缺失的历史,毕竟时间还不长。从一般的朝代传承习惯来看,后继者多是沿袭前任者的做法,既表示对先帝的尊重,又表示政权的平稳延续,那是不是刘备时就没有设置史官,诸葛亮和刘禅因袭了这个传统?这个责任应该由刘备父子和诸葛亮三个人共同承担,而不是归咎于一人。陈寿虽然把责任归咎于诸葛亮,但却把这个现象记录在《后主传》里,说明他认为刘禅也有责任。现在出现很多贬低诸葛亮的文章,不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论证,而是为贬而贬,把(蜀)汉国内发生的不合理事情都不加分析的全部归罪于诸葛亮,这种做法已经不在学术研究的范畴之内,属于哗众取宠的庸俗和浅薄。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10 16:48:40 +0800 CST  
四月,刘备病情加重,自知不起,托孤于诸葛亮、李严。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我的儿子可以辅佐就辅佐;如果他没有那个才能,你可以取而代之。”对此重托,作为臣子的诸葛亮自然是感激涕泣,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各位看官是不是对这个感人的托孤场景有似曾相识之感?是的,二十三年前的东吴就出现过这一幕,那是孙策托孤给张昭,几乎是一模一样。帝王心术原来也是相通的。
不过刘备做得比孙策要彻底一些,给刘禅下诏,明令:“你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临终时,又叫来鲁王刘永,亲口嘱咐道:“我死之后,你们兄弟要父事丞相,令你和丞相共事而已。”刘永后来并没能与诸葛亮共过什么事,刘禅即位后八年,改封其为甘陵王。因刘永与刘禅的宠臣宦官黄皓不和,刘禅并不信任和重用他,几乎就是默默无闻。后随刘禅投降,担任奉车都尉,封乡侯。
刘备如此强调、如此敦敦嘱咐、如此小心翼翼,是在担心着什么吗?以刘备对自己儿子和诸葛亮的了解,如果儿子们不父事诸葛亮的话,恐怕后果很严重。刘备是托孤,不是托国,是为刘氏子孙着想,并非为(蜀)汉国着想。一些学者所说的刘备这样做是为了(蜀)汉国的延续是无稽之谈。非刘姓的(蜀)汉国与刘备有何干系?刘备为他姓国着什么想?那是家天下,一姓之家天下。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10 16:49:59 +0800 CST  
四月二十四日,刘备病逝于永安宮,(蜀)汉的许多不解之谜也随之被埋藏在这个不起眼的永安宮里。诸葛亮与李严共同接受遗诏辅佐太子刘禅。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这也是个让人困惑的安排。既然统管内外军事,就应该回到成都居中指挥调停,怎么会留守永安?在永安这个边远的地方,怎么统管(蜀)汉国的内外军事?
有人把刘备让李严和诸葛亮共同辅佐刘禅说成是平衡益州集团与荆襄集团的关系,但李严并不是益州人,而是南阳人,仍然是荆襄集团的人,并不代表益州势力。因诸葛亮在南阳呆过,两人还有乡党之谊,反而是增强了荆襄集团的势力。
刘备夺取益州的行为,无论怎么说都有忘恩负义之嫌,益州人对他颇有疑惧,并不忠诚。这也是后来魏军压境时,益州势力极力主张投降的主要原因。
刘备死后,魏国群臣相贺。唯独镇南将军、侍中黄权无一丝喜悦。曹丕想吓唬黄权,派人召见他。黄权刚上路,前来催促的使者一个接一个,在道路上交错奔驰黄权的下属官员、侍从都吓得魂飞魄散,而黄权却举止自若。
顺便说下黄权吧。后来黄权领益州刺史。景初三年(公元239年),黄权升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魏国开府之名就从这里开始。正始元年(公元240年),黄权去世,谥号景侯,儿子黄邕继嗣。黄权留在蜀国的儿子黄崇,为尚书郎,(蜀)汉灭亡时随诸葛瞻战死于绵竹。
黄权虽然身在魏国,但对刘备、诸葛亮仍然心存感激,不庆贺刘备之死是个明证。另外司马懿在给诸葛亮的信中也说:“黄权是个爽快人,经常从坐位上起身赞叹着谈论你,这种谈论总不离口”,更是说明黄权对(蜀)汉的怀念。没看到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记载,也许罗贯中就是以黄权为原型的吧。
言归正传。五月,十七岁的皇太子刘禅在成都即位,改元建兴,大赦天下。立车骑将军张飞女儿张氏为皇后。封丞相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府治事;中护军李严假节,加光禄勋,封都乡侯,督永安事务;中军师、卫尉刘琰为都乡侯;中护军赵云、江州都督费观、屯骑校尉丞相长史王连、中部督向宠及魏延、吴懿为都亭侯;杨洪、王谋等为关内侯。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10 16:51:37 +0800 CST  
刘备病重,引发黄元兵变。刘备去世,更引发了(蜀)汉境内西南部的混乱。这也是专制下的常态。刘备有威望,有实力,能够震慑住异己势力。刘禅没有威望,也没有实力,国内军事力量在夷陵之战中丧失一半,另一半主要还得用来驻防北方一线,防止曹魏侵袭。益州势力见有机可乘,立即发动暴乱。
首先是益州郡(今云南省,郡治所故址在今昆明市晋宁县晋城镇及其南郊)大姓雍闿起兵造反,杀太守正昂,朝廷以张裔为太守,雍闿又将张裔流放到东吴。孙权任雍闿为永昌太守,派刘璋的儿子刘阐为益州刺史,进至交州和益州交界之处,随时准备进入益州。
越嶲郡(今四川省西昌地区一带)部落酋长高定元杀掉驻郡将军焦璜,占据全郡,自立为王。
牂牁郡(今贵州省内,治故且兰县,今贵州省贵阳市附近,一说在凯里市西北,辖十七县)太守朱褒以全郡造反。
朱褒谋反前,益州从事常房(一作常颀)例行巡查各地时发现朱褒有谋反嫌疑,抓拿其主簿来审问,然后将其处斩。朱褒大怒,带兵攻杀了常房,并诬告常房谋反。诸葛亮居然诛杀了常房的儿子,将其四个弟弟流放到越嶲。想以此来稳住朱褒。这完全是枉杀忠良,姑息养奸。事实证明这种处理方式也没起到任何效果,反而助长了叛乱分子的嚣张气焰,以郡叛乱。就算诸葛亮是为了顾全大局,也用不着采取如此极端的残忍方式。难道他不知道本朝故事,汉文帝杀晁错以息七王之怒结果仍然没能阻止“七王之乱”吗?作为政治家的诸葛亮绝非世人想象中儒雅仁慈的善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10 16:53:29 +0800 CST  
@tyw1970 2018-01-10 21:19:08
@ty_阿铭850 :本土豪赏8个 赞 (800赏金)聊表敬意,点赞是风气,越赞越大气【 我也要打赏 】
-----------------------------
哇塞,真是土豪啊!谢谢打赏。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11 10:54:37 +0800 CST  
@黄龙12011 2018-01-11 08:58:35
顶顶顶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11 10:55:03 +0800 CST  
因愚儒2015先生回帖影响各位看官心情,有看官建议将其拉黑。在下以前只是从自身角度考虑没有理睬他,忽略了他的行为对其他看官的影响,现征求各位意见,如果有十位以上看官觉得受其影响,同意将其拉黑,在下愿意听从。各位看官可以直接在这里表达意见,如果觉得不便,可私信告诉在下。谢谢。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11 11:23:47 +0800 CST  
@东征提督李如松 2018-01-11 11:22:46
[d:赞]
-----------------------------
谢谢捧场
楼主 ty_阿铭850  发布于 2018-01-11 11:34:05 +0800 CST  

楼主:ty_阿铭850

字数:690748

发表时间:2017-07-12 01:27:2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5-23 20:09:29 +0800 CST

评论数:300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