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零散的论断论断)

辩证唯物主义不是哲学家们瞎想出来的,而是从大量的科学理论成果中抽象出来的哲学原理。
实体定律,也即质量守恒定律(拉瓦锡证明)和能量守恒定律(迈尔、焦耳、亥姆霍兹等科学家证明),是唯物主义的最基本的科学支撑。之后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理论和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将实体定律的内在两个方面统一起来(过去分成物质实体和能量实体,能量实体旧称“力”实体)。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个论断并不是空穴来潮,实体定律就是它最好的论证。世界统一于物质早就是科学界的共识,而所谓的精神世界不过是人一厢情愿的构想,一直困惑人“彼岸世界”消失了,科学的任务就是用实践考察“此岸世界了”。精神实体被取消之后,实体的概念本身当然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于是“实体”这一概念被抛弃,用“物质”取代。同时,“细胞学说”的提出确立了生物界的统一性,丰富了“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基本哲学原理。当然也有些非细胞生物,如病毒,但病毒并不算独立的生命体,因为它不能独立进行代谢活动。这个特例长时间困惑生物学界,直到核酸的发现将病毒等与细胞型生物统一起来。之后新的问题又来了,“朊病毒”的又成为了一个特例,学术界对于朊病毒存在着种种争议,但朊病毒归根到底还是一种物质,没有什么超自然的神秘物。
进化论,最早被歌德天才式地猜测到,拉马克对此做出一种统摄性的构思,但迫于林耐和居维叶等学术权威的打压,进化思想一直不被被科学界重视。物种概念是林耐提出的,并认为物种永恒不变,这和笛卡尔的几何学以及培根的形而上学方法一道干扰人们对这个运动变化的世界的认识,随着各门学科的推进和发展,辩证方法逐渐成为人们考察事物的主要方法。从斯宾诺莎的“实体”理论开始,实体的动因可以用实体自身得到合理的解释,而不需要一个外在的思维实体作为动因,这是最初级的辩证方法。与笛卡尔的两个实体(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相比,显然离真理更近了一步。系统的进化论是被达尔文和华莱士提出的,这种思想的提出并不是偶然,和之前生物分类学、比较解剖学以及个体发育学等学科的积累有着很大的关系。实体不仅可以成为自身的原因,而且还可以自我运动。尽管辩证方法在当时还未被科学家们普遍使用,但是越来越多的重大科学理论都在验证辩证方法的正确性。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6-07 19:41:00 +0800 CST  
谈谈“失败”
我们喜欢把成功的事说给别人听,而不是失败的事。其实一个人失败的次数要远远多于成功,在失败中有更多更有价值的东西值得我们挖掘。关于如何成功的书有很多,可鲜有人觉得应该著书去好好研究失败。每一次的失败中都包含着事物本身最本质的矛盾,问题在出现的时候其实它的解决办法就已经隐约地显现出来了。对于每一件事情而言,其本质矛盾和它的解决办法正是通过各种失败从各个方面显现出来,因此研究“失败”很重要。
⒈失败体现了人类实践过程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这在于事物本身充满着众多复杂的矛盾。
⒉失败体现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过程,不要试图一下子穷尽所有的客观真理,一下子完成所有的实践活动。
⒊失败也证明了事物内部的矛盾是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方式呈现出来,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⒋失败作为一种常态表明了“试错”是一种常用的实践方法,没有天生的敏锐力,敏锐力只能通过长期的“试错”过程获得的。
不能客观地对待失败,就不能对自己所做的事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故意夸大个人的成功,而对失败遮遮掩掩,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6-28 11:21:00 +0800 CST  
科学并不能一下子穷尽所有的客观真理,但是科学能够一点一点地为人们认识客观真理提供越来越全面、越来越细致的材料,这是思辨哲学所无法做到的,更是一切形式的神学无能为力并加以强烈排斥的。越来越多的证据给我们朦胧地呈现着世界本身的发展面貌,可是我们看不到每一个细节也就无法看清整个全貌,而科学就是让我们看清这其中每个细节的工具。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6-28 11:22:00 +0800 CST  
再次谈谈进化论。
我们不能说是进化论决定了生物变化成今天的样子,不能说是进化的规律决定了生物的发展历程。而是应该说生物的产生和发展体现出了进化的规律,体现了作为物质世界一部分的生物领域的变化发展规律。“演化”是生物发展的逻辑,这种逻辑必然是从生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抽象出来的,逻辑无条件地服从于历史!演化本身正是自然界与生活在其中的生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的体现。生物来自于自然界,最终还是要回到自然界,它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物既要适应于自然界的变化与发展,同样也会对自然界本身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我觉得这才是进化论,或者说演化论的本意吧,说白了仍是唯物辩证法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也许不应该这么说,应该说是:生命科学领域的进化规律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相比之下,神创论是“形而上学”的方法在生命科学尤其是生命起源问题上的应用,这种理论用某种独立于世界之外的“老大哥”:上帝来解释生命的起源,这种显然是形而上学的“外因论”方法,它不承认生命自身的发展变化,所以只能在实体的“外部”寻找“第一推动力”。而辩证方法是从世界内部寻找推动力,这个推动力就是物质自身,也就是作为永恒矛盾的范畴,这一点是被人们的经验材料和理性逻辑一次又一次地证实的,并且在将来还会被越来越多证据证实。
对于进化论的庸俗化理解(如社会达尔文主义),根本原因在于颠倒了“进化论”理论本身与它的物质基础(这个物质基础就是那些已成为历史并在未来成为历史的生命本身发展的现实历程。)之间的主从关系,说白了是颠倒了历史与逻辑之间的辩证关系。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6-28 11:22:00 +0800 CST  
化学科学里有句著名的论断:结构决定性质。很多人会把这里的结构看成是某种纯形式的组织方式,在分析有机物分子的化学构象时,把它们的构象看成是纯形式的概念,而不是现实的结构。于是人们习惯性地说:因为水分子特有的氧原子(O)不平衡的sp³杂化形式,导致它表现出分子极性。这里给人的感觉是:纯粹形式的杂化方式决定了水的性质。这样一看,似乎就是说物质是由某种超越它的形式决定的,这个“形式”会让我们回到柏拉图的理念论里。而事实上,不管化学家们用何种理论解释物质时,不论他们理论内在的称呼、概念、分类方法有何种程度的不同,但分子的客观实在性是丝毫不容置疑的,杂化形式无非是分子内部电子运动的表现形式,是分子内部矛盾实在性的体现。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6-28 11:24:00 +0800 CST  
人的大脑顶叶在存在先天性缺陷或后天受损的情况下容易接受“心理暗示”,会相信一些压根不存在的东西。有神经生物学文献表明:对某些动物的大脑的顶叶做过人为的破坏(在不影响大脑其他正常机能的前提下)之后,这些动物会明显变得怯懦,产生某种类似宗教的活动。同样在医学方面,对于一些大脑顶叶存在先天性缺陷或在后天受到损害或病变的人的研究发现,他们会痴迷于某种神灵鬼怪或者压根就不存在的东西。有许多意识形式的作用会被这些人夸大,比如信仰、爱、仇恨、意志、信念等。因此,唯心主义的观念本身也是有物质基础的。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两种立场之间的对抗在更深层次上仍是物质基础层面上的对抗。然而,随着物质运动的发展,这种对抗每时每刻都在不断激烈地上演着。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6-28 11:24:00 +0800 CST  
关于意识的能动性,我认为意识的所谓“能动性”并不是意识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而具有的属性,意识是物质运动发展到高级阶段所产生的一种机能,它并不能脱离物质,也就是说所谓的意识能动性,是建立在意识所依托的物质(大脑皮层)的运动的基础上的,是我们的大脑皮层的种种生理活动引起了表象、记忆、联想、抽象、判断以及推理等意识形式。意识的能动性来自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意识由其所依托的大脑皮层的生理变化而具有的能动性;
另一方面是意识引起人行为活动(实际上,意识引起人的行为活动仍需要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大脑皮层通过感觉神经系统和运动神经系统给肌肉和腺体发号指令,期间各种复杂的生理过程还可能包含有内分泌系统的协调等,这些过程引起人的某种行为举止。)。
因此,意识的能动性不能超越物质的界限,也即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一个人不能通过冥想使自己到达月球上。此外,在人的大脑皮层里没有形成关于某种表象或记忆的神经末梢——突触结构联系时,人的意识绝不能试图运用这些表象。比如一个没见过老虎的人或者没有任何的外界间接经验触发引起他的大脑建立“老虎=威胁”等的神经联系的或者这种神经联系以某种基因的机制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被遗传下来的人,是不可能觉得老虎对人有什么危害的。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6-28 11:25:00 +0800 CST  
哲学有没有对错之分呢?
哲学流派的杂多让每个想学哲学的人不知道该学哪个好。哲学有没有对错之分呢?什么样的哲学适合什么样的人?我们该选择掌握怎样的哲学?这些问题困扰过许多徘徊在哲学殿堂门口的人。哲学,就其广义层面上的意思,它可以是任何关于事物的思考,也可以包括一个人的理念、处事原则、道德规范,可以是对自己的某种约束,哲学又被称为世界观,就是因为哲学正是关于世界万物的看法。但是对于狭义的哲学,就不能这么粗糙了,狭义上的哲学是对存在、绝对、真理、上帝、世界等范畴的思考。黑格尔说:哲学就是研究概念及其之间联系的学问,我们可以看出哲学的对象是“概念”。狭义哲学起源于古希腊,我国并没有这种学问,不过确实有一些玄学典籍中会有这方面的一些思考,总体来说远没有古希腊思想家那么严谨。我们把关于世界起源的思考所构成的一切哲学流派的理论称为“本体论”,世界是“有形可状”的,而对世界起源的追问就是研究有形之上的存在了,因此,当“philosophy”这个词经日本传入我国时,在汉语翻译的时候我们取老子《道德经》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中的“形而上”一词代指“本体论”哲学,它实际上包含了许许多多的派别,有的哲学流派会花很大的篇幅阐述自己的本体论,也有的哲学流派只是用三两句概括性的言语隐晦地透露出这一点。笛卡尔把“本体论”称为“第一哲学”,休谟认为对于“本体”,人们的理智是永远无法达到的,运用理智探究“本体”只会带来众多混乱,人们只是能够把握到自己所能经验到的事物。康德认为对于“本体”,人们只能通过信仰获得,科学所能解释的只是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至于现象之外的那个“本质的东西”,它在人们永远无法到达的彼岸世界里。在这里哲学从研究“世界究竟起源于什么?”转到了研究“人究竟能不能知道世界这个起源?”、“我们的理智是不是存在着某种天然的界限?”,因此,近代哲学的焦点是“认识论”,也就是关于“知识”的哲学。狭义哲学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活动,我们不能把随随便便烹制的“鸡汤”也算到它的范围内。
有人说:哲学不就是一群疯子谈论的东西吗?
当然,你确实可以把这些人看成是“疯子”,但是这些疯子在过去,提出了众多重大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思考。事实上,关于哲学的这种庸俗的看法只不过是一个门外汉的自我意淫罢了。哲学会提出“人的平等以及人为什么会不平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卢梭;哲学会追问“男人和女人在本质上有什么差别,男女应该平等”;哲学还会追问“人是什么?”,等等。这些看似浅显的问题,其实意义重大,不思考它的人,只不过是毫不费劲地接受了现成的关于这些问题的看法罢了。
一个人所秉持的哲学,秉持的人生之“道”能够影响他的行为举止。很明显,哲学能影响我们的生活,但哲学绝不能决定我们的生活。哲学是对世界的看法,因此它不能超越世界本身,哲学有没有对错呢?有的,那哲学的对错的尺度又是什么呢?这个尺度就是世界本身。任何一个哲学流派都可以有权利组织出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来,无论这个体系有多无懈可击,但最终它必须要以世界作为它的对错尺度。
学习哲学,绝不能只是记住那些前人思考过的结果,自己也要思考,我们有幸活在现在,我们能看到他们的思想,但是他们却看不到我们的思想。
我认为哲学是有对错的,然而有没有“对错”,也就是有没有“绝对真理”的问题,回到最后还是哲学自身研究的问题。哲学有无对错问题只能哲学自身去解决,只有在人类不断进步的认识中,才能得到解决。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6-28 11:26:00 +0800 CST  
无神论也是一种信仰,在信仰自由的前提下,它不应该受到任何的歧视。既然有传播宗教的自由,那么也应该有传播无神论的自由。无神论和它的另外两个亲兄弟:唯物主义哲学和科学有着分不开的联系。在现代科学诞生之前,欧洲有许多无神论哲学家,他们通过思考否定了上帝和其他一切妖魔鬼怪的存在。我国古代也不乏支持无神论的思想家,无神论的传统一直是我国古代学术思想的一个标杆。关于“上帝”的这种概念其实是宗教从哲学界剽窃过来的,早在许多宗教诞生之前,哲学家们就对“本源”做出了形而上的思考。宗教在诞生之时由于缺乏比较能够说服人的理论,于是就将哲学家的思考成果直接拿过去,包装成某个具有人格的“神”,这个“神”会思想、有情感。这些纯属是宗教根据人自身的特点强加到“神”这个概念上的,正如费尔巴哈所说:“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创造了上帝。”。我国古代本土的“道教”就是剽窃老子的“道”这一概念而来的,老子的“道”被人为地歪曲成由庞大的神仙体系掌控着的“天庭”,宗教成为一种推行“官僚统治”的愚民工具。在欧洲同样也是这样,教会对于政权的控制和干预甚至比我国还要强烈。
当今社会是一个由现代科学支撑起来的社会,科学其实要比无神论和唯物主义诞生得晚,但是由它创造出的价值以及对整个世界的影响要远远超出过去几千年的神学教条和唯心主义胡说理论。科学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最好证明,科学使人认识到人自身的生存价值,让人扭转了过去一直追求的“来世天堂”的虚妄想法,使人们关注人自身的现实价值和人生意义。
无神论者们,应该自信勇敢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我们就是不信神,也请其他宗教信仰者能够尊重我们的信仰自由。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6-30 16:54:00 +0800 CST  
《关于“学习”的辩证法》
“我们越学习,就越能够获得关于事物全面的认识,也就越能够准确地把握到真理,越能够准确地把握到真理反过来又会越有利于我们获得关于事物全面的认识。反之,我们越不学习,就越不能获得关于事物全面的认识,也就越不能准确地把握到真理,越不能准确地把握到真理反过来又会越不利于我们获得关于事物全面的认识。无知的人越是不能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他便会越无知;睿智的人,越是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他便会越睿智。”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8-29 22:07:00 +0800 CST  
按照马克思的价值二重性理论和剩余价值论:
⒈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⒉劳动力转化成商品是货币转化成资本的关键。因为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除了本身具有价值以外,它还能够产生剩余价值。
⒊剩余价值转化成利润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⒋价值决定价格,市场需求影响价格。
房地产产品的价值
=房地产相关劳动人员的一般人类劳动量
=房地产相关劳动人员的自身的价值(也即房地产相关的劳动人员的劳动力价值量,以薪资的形式体现)+剩余价值
=房地产相关劳动人员参与房地产产品再生产所付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和+剥削阶级的运营损耗+剥削阶级所得的利润
房地产的价格是由房地产商品包含的价值量决定的,也即由凝结在房地产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量决定的。这包含了参与房地产产品再生产的总劳动力本身的价值(以薪资的形式体现),以及剥削阶级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一方面,房价会受到市场上参与房地产产品再生产的劳动力的价格影响,另一方面房价会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对于房地产产品的需求会在一个相对的范围内让一部分占有房地产产品的资本持有者抬高房地产的价格,也就是提高了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比重。如果参与房地产市场的一切劳动力本身的价值(以薪资的形式体现)总体上没有变化,而房价却不断增长,这只能说明一点剥削阶级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量的比重增加了。
这里的剥削阶级不仅包括了房地产开发运营相关的资本家,而且包括了通过周转以作为个人生产要素的房地产来赚取差额利润的“炒房者”。
房地产经济内部包含着两方面的矛盾,一方面是剥削阶级为了赚取更多的差额利润,不断地增强剥削力度,提高占有剩余价值的比重;另一方面,参与房地产产品再生产的雇佣劳动者拼命地劳动以满足自身的生存。这两方面矛盾彼此互相斗争,既促进了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又促进了房地产经济的消亡。从双方斗争的实际情况来看,剥削阶级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越多,被剥削阶级生存的压力越大,反之亦然。
当劳动力的价格保持相对不变,而房地产相关的剥削阶级的剥削强度越大时,房价涨得就快。这两方面的矛盾便会被激化,矛盾被激化后要么两方面的矛盾持续斗争,最终革命的一方战胜反动的一方,要么反动的一方暂时压制住革命的一方,从而维持房地产经济的存在。“限购”正是顺应了这种矛盾被激化的大趋势,它是剥削阶级试图通过弱化房地产经济的内部矛盾,来维持房地产经济暂时存在的一种权宜之计。因此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房地产经济自身的矛盾,顶多起到了缓和的作用。甚至在实质目的上,他们并不想解决矛盾,他们希望这种矛盾能够一直并存。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8-29 22:21:00 +0800 CST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9-03 19:14:00 +0800 CST  
“爱”是阶级社会的最后一棵救命稻草。
————火牙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9-03 19:15:00 +0800 CST  
有一个大学生去应聘,台下有各个行业的老总,他们问这个大学生对你以后你想做的工作有什么要求,这个大学生说:“我没什么要求,但是有几样绝对不能接受!
一、违法的事情不干;
二、骗人的事情不干;
三、剥削他人的事情不干;

结果下面的老总都笑了,“你是觉得你自己很了不起吗?你是上学上傻了吧?现在的大学生就这个*样子?简直是中国教育的失败!”然后,其中的一位看起来正义凛然的成功企业家就开始对中国的教育制度进行严厉的批判,这位“伟大的”成功企业家说起了他创业的事迹,主要强调了他创业过程中的“光荣伟岸”的形象,故事主题突出他通过辍学等方式如何如何与中国的教育体制抗争的英勇事迹,俨然把自己创业初期非法集资、给当地科长塞红包、为了拿到钱不惜去骗取农村亲戚的身份证用来贷款、抛弃自己的结发妻子傍上了一个土豪独生女、如何隐瞒消费者在产品里偷工减料等等这些事忘得一干二净,接着又说起了在国外接受的各种优越的教育体制。说得唾沫四溅,停不下来,紧接着又对中国教育体制进行了一阵狂轰乱炸。说了半天唯一能给他带来自信的就是他的钱还有一个臭不要脸的心态。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9-03 19:22:00 +0800 CST  
【关于正确处理男女朋友、夫妻及家庭内部矛盾的问题】
男女朋友、夫妻乃至家庭作为客观存在发展着的事物,其内部存在并长期存在着矛盾,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矛盾运动着的,事物内部的矛盾正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矛盾的普遍性原理阐述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男女朋友关系、夫妻关系、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都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因此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对于正确处理男女朋友之间、夫妻之间及家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问题极为重要,只有承认这三者内在都存在并长期存在着矛盾并正确的认识和分析这些矛盾才能够解决它们从而促进三者的和谐发展。尽管矛盾是普遍存在着的,但是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矛盾也不尽相同,每个矛盾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矛盾的地方,这便是矛盾的特殊性,正确认识男女朋友之间、夫妻之间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特殊性对于准确把握和处理三者的问题非常重要。
许多人苦恼为什么男女朋友之间、夫妻之间、家庭成员之间总是有摩擦与矛盾?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特点。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恰恰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存在矛盾是正常的现象,这也恰恰说明了它们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还有一些人疑惑为什么总是不能处理好男女朋友之间、夫妻之间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问题,导致分手、离婚以及家庭关系破裂?原因在于这些人没有正确认识和把握矛盾的特殊性特点,也就无法恰当地处理这些内部矛盾,甚至以一种处理外部矛盾的方法去处理它们,即把人民内部矛盾当成是敌我矛盾,最后就只能是分手、离婚、家庭关系破裂。男女朋友之间、夫妻之间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作为人民内部的矛盾,需要采取团结、批评和教育的策略,简单地说,处理这类矛盾不是分清敌我的问题,而是分清是非的问题, 处理这类矛盾不能采取“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策略,而是以团结的愿望为出发点,经过民主地讨论、说服教育的方式,从而建立起新的更加牢固的团结。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9-03 19:25:00 +0800 CST  
【至所有谈了几年恋爱想要结婚的人】
很多热恋中的情侣眼看就要考虑终身大事了,却被所谓的“现实”拆散,那么我有几点忠告想要分享给大家,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样做?
㈠坚持“实事求是”基本路线,“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谈恋爱、结婚也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即:谈恋爱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恋爱中检验并发展关于爱情的真理。这里有四层含义:
Ⅰ谈恋爱和结婚一定要从双方自身的实际条件出发,不可以对双方做出违背客观事实的要求,比如“让对方去摘星星月亮给你”、“要求对方爱你一万年”,这些只会使爱情脱离客观实际,走向虚无主义。
Ⅱ恋爱和婚姻不遵循其普遍的客观发展规律,两个人急于求成而陷入左倾盲动主义的认识。
Ⅲ恋爱和婚姻没有一成不变的理论供每个人参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设身处地地进行恋爱活动才能总结出关于它的可靠真理,否则就会犯左倾教条主义错误。
Ⅳ恋爱最忌讳的一点就是承诺太完美而陷入右倾机会主义中,一方不考虑客观实际情况而对对方抱有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例如相信月薪仅有两千块钱的人两年后可以在上海霞飞路买一栋别墅。
㈡坚持“对立统一规律”的原则和办法,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是矛盾的复合体,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相互斗争而有相互转化的矛盾,事物内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外部矛盾必须通过内部矛盾起作用,因此爱情和婚姻也不例外,我们不仅要善于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还要区别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敌我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而人民内部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不可以利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否则就会出问题,最合理的方针就是“团结——批评——再团结”,比如你和你对象之间的矛盾就是人民内部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这类矛盾将会在恋爱和婚姻的发展阶段存在并长时间存在,企图想要一劳永逸式地彻底解决夫妻之间的矛盾是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的,正确认识这一点对于处理夫妻关系极为重要。
㈢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基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对于恋爱和婚姻也是一样,马克思主义不会告诉我们解决和处理恋爱及婚姻问题的具体方法,马克思主义需要与具体的实际相结合,面对恋爱和婚姻的问题,一定要深入实际,反对盲目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①所谓主观性,就是不知道客观地看待恋爱和婚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就是不知道用唯物的观点看问题。
②所谓片面性,就是不知道全面地看待恋爱婚姻问题,只了解一方,而不了解另一方;只知局部,不知整体。
③所谓表面性,就是不知道深入恋爱和婚姻内部去精细地研究爱情的特点。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规律的内在要求。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9-03 19:26:00 +0800 CST  
从直观的无“神”到感性形式的“神”,再到信仰形式的“神”,再到“泛神”,再到自然之“神”,再到理性形式的“神”,再到物质形式的“神”,最终到认识“神”的本质,而取消一切作为形而上的、神秘化的存在的“神”。最终人类对“神”的认识统一在了对“物质”范畴的认识之中,“神”无非是人的意识的外化,而人的意识又是人脑所固有的机能,而人的本身本质上仍是物质世界运动发展的结果。“神”的观念来自人对未知的敬畏,同样也反映着人对自身实践活动的种种不自信。对于“神”的认识发展过程体现了有神论与无神论思想的斗争,体现了人的认识过程的发展,是人从盲目地崇拜自然到运用理性思考自然,再到运用实践去改造自然的斗争过程。这也是形而上学从产生到发展再到没落消亡的过程,也是知识从信仰到理性再到科学的过程。同样地,这个过程是科学无神论一步一步的战胜人的迷信的过程、是唯物主义战胜唯心主义的过程、是知识战胜愚昧的过程、是理性战胜信仰的过程、是科学战胜宗教的过程。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11-06 21:42:00 +0800 CST  
再谈谈“神”,关于“神”的九种主要看法。
关于“有没有‘神’”这个问题,我个人综合了很多人的看法,并对这些看法做了一些简要的分析。
第一种看法是:[直观无神论者]直观层面上地认为没有神。
持这种观点的人占了很大一部分,这部分人认为:反正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活这么大,我从来没见过神,我就是认为没有。他们认为神的有无,是以感性经验为依据的,感觉不到那就是没有。一旦这些人遇到这些善辩的宗教信仰者和唯心主义有神论者,就会发生动摇。
第二种看法是:[信仰主义有神论者]通过某些直观的现实的经验认为有一位具有人格和意志的神。
这是绝大部分有神论的宗教信仰者的看法,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由于缺乏比较深刻系统的科学思维而无法解释一些现象时,他们就认为是某种神秘的力量在操纵着这个世界。这些经验材料一次又一次地强化这种有神论的观念,这种观念又一次又一次地被持有同样想法的人所强化。他们对于神的理解,处在一种信仰的阶段。
第三种看法是:[实用主义疑神论者]有没有神说不清楚,有可能有,也有可能没有。
持这种看法的人可以说占据了绝大部分,他们对于神的看法就是:不管有没有,只要对人有利就利用它,无利就抑制它。他们认为这种“实用主义”的态度是最安全,最有利的。
第四种看法是:[自然神论者]自然就是神,神就是自然。
这种看法是一种不够细致、不够精确的自然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结合体,神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被他们巧妙地回避了。在解释本源的问题上,他们只能借助既有物质性又有精神性的某种基元,总之不太情愿承认物质对于精神的决定性。
第五种看法是:[理性主义有神论者]神是有的,但是它并不是人格化的,而是理性的,它就是超越并统摄自然界的永恒法则,就是自然规律。持这种观点的人,其实已经开始用理性思考神了,但是在神和自然界两者的第一性问题上犯了糊涂。在反对人格神上,他们是和无神论站在一边的,但是在神的有无问题上,他们又偷偷地投入到了有神论的怀抱。因此这种观点是有一定的无神论倾向的,但还不够坚决、不够彻底。
第六种看法是:[不可知论者]有没有神,人是不可能知道的,也不要试图去追问,因为人的任何活动对于探索神的存在压根没用。人所能确定的只有他所能经验到的东西,感觉之外没有其他的东西。
这就是怀疑论者,或者说是不可知论者的看法。他们只承认个人的感觉和经验到的东西,除此之外其他的,他们觉得都是一无所知的。他们否认一切形而上的知识,甚至连“物质”也要否认,承认感觉,却不承认引起感觉的物质客体。在宗教家眼睛里,他们是有“无神论”倾向的危险人物,在唯物主义者眼里,他们只是在回避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并没有让唯物主义前进一步,运用经验、感觉、要素等含混不清的名词在否认物质客观实在性的同时,顺带把客观规律也一同否认。
第七种看法是:[机械唯物主义者]绝对是没有神的,如果非要给神这个称呼赋予某个具体的内容的话,那只有“物质”。
这是机械唯物主义无神论的观点,他们否认人格神,也否认理性神,但是他们把物质看成是僵死的东西了,把物质看成是没有矛盾、运动没有差异性、变化只有量变没有质变的东西。所以在解释客观世界复杂高级的运动的时候,不知道怎么解释了。最后还是要找回人格神和理性神收拾残局。
第八种看法是:[科学无神论者]科学无神论,即是用科学的思维看待神的有无。
这部分人主要是一些热爱思考热爱科学的科研学者,他们在对待有没有神这个问题的时候,采取的是一种实证主义的态度,认为既然存在,那就可以用科学实验检验到神的存在的痕迹,哪怕是一点点,也能够检验到。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事实告诉他们根本没有,他们坚信没有神。然而遇到有神论者提出的一些刁钻问题。他们又束手无策了,总不能找遍全世界之后才能确认有没有神,科学实验的方法似乎只能确信检验过的地方有没有神,另外科学检验的都是发生过的既定事实,未来某个时间某个地点有没有神,科学无法论证。
第九种看法是:[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者]辩证唯物主义无神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这种无神论是彻底的。这种彻底性主要是辩证唯物主义彻底的本体论和彻底的认识论决定的。在神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明确地指出,自然界是第一性的,神是人的意识的产物,并且是一种虚幻的产物。而人是自然界运动发展的产物。在神是否具有神秘性的问题上,辩证唯物主义并不只是像理性主义那样将神简单地说成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某种神秘法则,而是以一种能动的反映论明确了人的认识与客观世界的主次顺序,把所谓的“神”看成是客观世界反映给人脑的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总是具体的、相对的,有它所适应的条件和范围。




看看你是属于哪一种呢?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11-09 08:38:00 +0800 CST  
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理论可以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统一起来。
之前我觉得这个这两个理论是彼此矛盾的,拉马克提出的“用进废退”的进化理论要比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的进化理论早,而且从普遍意义上看,生物学界是一致认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对于解释很多生物现象比拉马克的“用进废退”理论更加合理。当然,“自然选择”理论在当时存在的少量局限性,后来也被达尔文随后提出的“性选择”理论弥补和填缺了。总的来说,一方面,达尔文的学说相对于拉马克的学说来说,在解释具体的问题上,肯定是进步的、革命的。达尔文的学说在坚持了进化的原则的前提下,将生物进化的规律更加系统化和具体化。另一方面,达尔文和拉马克两个人的学说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继承性:
其一在于两个人的学说都承认一个观点:物种是在变化,这是与神创论相对立的。
其二在于两个人都肯定了生物本身的能动性,这也是与神创论相对立的。
那两个人的学说究竟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我认为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后天获得的性状能否遗传给后代。
其实这个分歧点很值得推敲,拉马克的理论认为后天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给下一代的,他在解释“长颈鹿的脖子为什么这么长?”的时候,就认为是长颈鹿世代伸脖子够高处的树叶,导致长颈鹿群体的脖子越来越长。当然这种解释很快被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取代了。而且达尔文认为后天获得的性状是不能遗传给下一代的,这也是被后来的遗传学所验证的。尽管如此,“用进废退”理论在很多方面仍具有研究价值,甚至有些地方是狭义上的进化论所不具备的。下面就陈述我思考的一些问题。
⒈如果我们判断某个个体后天获得的性状是否能够遗传给下一代,这一点无疑是拉马克错了,这是被现代分子生物学所证实了的。然而,我们如果不是从个体的角度看,而是从整个物种的角度看,毕竟进化的实体单位是“物种”,而不是个体。“用进废退”不仅没有被“自然选择”推翻,反倒被它发展了,我觉得可以这样理解:
个体在后天获得优势性状能够为其生存带来一定的利益,这样在竞争中更容易存活下来,从而产生更多的后代。这样那些在后天没有锻炼出某种优势性状的个体就会被淘汰了。例如,有些鸟类建造自己的巢的时候,由于技术比其他鸟类更高超,这样就会给其生存带来很大的帮助,这样的鸟类更容易生存和繁衍下去。这些鸟并没有从亲代的基因中获得高超“建筑”能力的基因,而是在后天学习中获得了某种优势,即使是后天学习获得东西也丝毫不会影响这种优势的发挥。
⒉生物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主动地适应环境。这就是说,不是“环境变了,生物立马就会因为适应不了环境一一死去。”短脖子的长颈鹿就算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它们同样可以往另外一个方向演化自身,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死亡。有很多共同进化的例子可以证明:生物是主动地适应并影响环境的,甚至会自主性地改变环境。自主性地改变环境是离不开“用”的,恰恰是“用”的充分发挥。在“用进废退”过程中“用”即是个体充分发挥某种特长,这本身就会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积极性的意义。当人类社会从生物圈中的猿类分化出来的时候,这种主动性表现得特别明显,人不仅生产出他们自身,也生产出他们所生存的环境。人通过劳动促进了大脑和手的发展,这种通过“用”获得的某种优势说直接遗传给后代的,而是以一种“外在”的继承物传递给后代,古猿中那些会制造精巧的石器工具的个体,在抚育后代的时候必然会将其生前的技艺传授给他们。这虽然不是从基因上遗传下来的,但一旦被掌握同样对个体生存和发展有好处。
⒊环境因素包含着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过去我们只注重非生物因素对于生物进化的影响,而忽视了生物自身的活动也会影响到自身和其他的生物的进化历程。树木影响着长劲鹿的进化方向,难道长颈鹿没有影响到树木的进化方向吗?长劲鹿把高大树木的叶子吃光了,这势必会对树木带来影响,这种情况就不是某一个环节的“自然选择”所能解释清楚得了。生物与环境之间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本身就是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体现,也同样体现了联系上普遍性。“用”正是生物能动性的发挥,光有基因上的遗传,没有行为活动上的充分发挥,即使是优势的性状也不能带来任何优越的作用。这就好比:一个千里马即使具有能跑千里的基因,但是一辈子并没有跑过只是在做普通的农活,这种“能跑千里”的基因是没有意义的。因此,“用”的意义十分重要。
⒋值得重点强调的是:“人”作为一种高度社会化的生物,其实践能力大大超出了以往任何生物所能触及的范围,人类社会的形成正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自我否定”,它具备了自然界所不具备的诸多特征,尤其是人能够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生产,这样便是完全主动地适应自然环境,甚至是改变自己生存的环境。那自然选择对于人类来说,就会被动的“必然”变成主动的“自由”。“人”的产生正是“用”的结果,是劳动生产中双手和大脑的使用的结果,如果人只是简单的遗传上一代的性状,那么永远不可能从猿进化成人,人类社会也永远不可能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而且随着人的劳动实践能力的增强,使得人并不需要像其他生物一样被动地索取来自自然界的天然食物,而是主动性的种植一些固定的作物和牲畜作为自己的食物来源。
此外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性状只有放在具体的自然环境中才有优劣之分。脖子长的长颈鹿只有在乔木类植物为主的植被地区具有优势,倘若是在草原上,这种长脖子的性状不仅不是优势反倒会成为一种累赘。因此进化过程只能是在一个相对独立的范围是具有某种方向的,在整个生物圈中,进化过程彼此互相联系的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几个生态系统之间都会发生着各种作用。因此生物的活动本身也是一种“选择”因素,不仅只有达尔文学说中广义上的“自然选择”和“性选择”。一句话物质矛盾促使了物质的运动和发展,生物只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形态,生物的进化无非仍是自然界运动发展这个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11-13 00:55:00 +0800 CST  
人的本质为什么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呢?
唯物史观是怎样揭示出这个规律的呢?关于“本质”这个问题,要从矛盾的特殊性入手,本质是矛盾的固有属性中起到决定性方面的内在规定性,人的生物性只能使人成为高等动物,生物性并不能揭示人存在的特殊性。人是能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生产的动物,“制造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生产”这一点就是人的本质属性,生物性并非人的特有属性,只要是生物都具有生物性。除此之外,“有信仰”、“有理性”、“有道德观念”及两足直立等属性尽管是人的特有属性,但是这些特有属性仅是人的固有属性,并不能揭示人的本质。揭示人的本质只能把人放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去阐释,而不是把人从社会中剥离成一个个原子去阐释,前者是辩证的方法,后者是形而上的方法。为什么“有信仰”、“有理性”、“有道德观念”及两足直立并不是人的本质呢?
⒈“有信仰”是人的固有属性,信仰毕竟是属于社会意识范畴的,它必须首先以人的社会存在为前提,因此从是否有信仰这个层面去阐释人的本质,是唯心主义的方法。
⒉“有理性”,能进行理性思考也是人的固有属性,但理性并不是所有人能够全面掌握到的东西,对于一些习惯性以宗教主义立场和形而上学的立场看问题的人来说,理性是十分匮乏的。理性是人的思维能力发展的产物,很明显它一样不能成为阐释人的本质的东西,因为人在没有理性的时候早已就是人了。人的“思维”建立在人的“存在”的基础之上,谁都知道先有人,后有人的“思维”,把“思维”性的东西说成是人的本质,明显是无原则地抬高了思维的地位,把它上升到“本质”的层面上更是显而易见的唯心主义观点。
⒊“有道德观念”,和“信仰”一样,“道德”仍是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一样要以人的社会存在为前提,反映着人的社会存在。把是否有道德观念说成是人的本质属性,这仍然是唯心主义的方法。
⒋“直立行走”也是人的固有属性,但“直立行走”是自然意义上的人,它揭示的是人的生物属性,是从社会中剥离出来之后的一个个孤立的、僵化不发展的抽象物,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方法。按照这种方法,必然会忽视人类社会的矛盾特殊性,把人类社会完全等同于自然界。
从“社会关系”入手揭示人的本质,即是从人的社会存在入手把人看成是联系发展着的东西,这不但符合唯物论,而且符合辩证法的原则。只要他是个人,他就不可能脱离他所在的种种社会关系。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11-30 07:13:00 +0800 CST  

楼主:麻辣串哥哥_

字数:52530

发表时间:2017-04-17 18: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4-02 19:05:14 +0800 CST

评论数:13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