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零散的论断论断)

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尽管比较系统地阐明了辩证法的基本范式,然而它的不彻底在于它将辩证法独立于世界之外,因此在本质上这种辩证法本身却是“形而上”的,辩证法在这里变成了世界之外的推动力,在这里它的不彻底性就暴露无遗了,必然是唯心的。佛学里的辩证法虽然“彻底”,但是它彻底到连物质实体都给取消了,这就把辩证法的现实基础取消了,客观世界在这种辩证法下变成了虚无,因此这种辩证法变成了一种空洞的形式,甚至佛学连这种辩证法的形式都要取消。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5-06 14:59:00 +0800 CST  
我并不赞同“女人天生是为男人生孩子的”这种说法,可能女性在生理特征上的历史性决定了她们所必然承受的分娩痛苦,我是很同情女性这种生理上的痛苦的,但是我们不应该把这种状况看成是一种永恒必然的“天理”,我认为女性在以后的发展中,是可以不用分娩的,生孩子并不一定是女性必然要经历的,就像起初男人也具有哺乳的职责,有和女性一样的乳房,但是随着人类的进化发展,男性由于需要从事更多的劳作生产,便不再具有这方面的职能,任何事物都是如此,历史的产物必定要在历史上消亡,当我们没能认识到这种必然性之前,我们的发展是盲目的、随意的,然而一旦我们认识到这种必然性,我们就可以有目的性地促使这些不合理因素的消亡。任何事物都是绝对的变化发展的,也都有相对的历史继承性,真理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才是绝对的,超出它所适应的条件就会转变成谬误,历史上女性生孩子的必然性这一客观事实在它没有消失之前,这条必然性规律是绝对的,但是一旦女性本身不断发展变化,这种必然性就会消亡,因为必然性不过是客观事实呈现出来的,必然性的消亡不等于要违背已经发生的事实所呈现出的必然性,过去女性是有分娩这方面的痛苦的,这是已经发生过的甚至是正在发生着的事实,任何人都不能主观地改变它,但是女性的这种痛苦的必然性是建立在她们客观性的生理基础之上的,倘若客观的生理基础改变了,这种必然性也就随之改变了。
怎样促使女性这种分娩痛苦的消亡呢?就是不断地促进人类胚胎学的研究,尤其是对人的胎盘组分功能等的详尽研究,以后这些科学进步成果是有望让分娩过程独立于人体进行的,另外就是尽可能地促进女性的解放,使她们和男性一样享受社会权利,有目的性地影响她们进化演替的进程。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5-06 14:59:00 +0800 CST  
看这个帖子@屮金戈丿铁马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5-12 23:59:00 +0800 CST  
秩序不过是混乱在进行过程中保持的一种暂时状态。经过对事物现实发展的考察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定的秩序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成为可能,超出这个条件,它的不稳定性就会逐渐暴露。因此,我们可以说秩序总是相对的,是事物内部各种矛盾形成的一种暂时的、统一的状态。秩序是相对稳定,混乱却是绝对稳定,这可以用热力学的“熵增效应”解释,严格地说,不能用“熵增效应”拿过去解释事物的发展,而是应该把“熵增效应”看成是一个从事物在现实发展的过程中抽象出来、用热力学的方式呈现出来一般规律。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5-14 18:38:00 +0800 CST  
个人特权是要消灭的,但是群众特权,尤其是以无产阶级专政为主的群众特权是要加强的,加强群众特权的目的不是为了让特权永远存留下去,恰恰是为了让特权能够自己消亡。群众特权的不断加强消灭了个人特权,也即消灭了少部分人的特权,也即消灭了作为特权的特权。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5-15 22:40:00 +0800 CST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是列宁的一句名言,是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的普遍性的通俗化理解。这句话主要是说,不仅事物内部包含着相互斗争着的两方矛盾,而且事物本身也是与它的对立面相互斗争依存的。这就是说唯物辩证法不承认任何永恒既定的好与坏,而是从一开始就承认事物是矛盾的复合体,辩证法就是研究对立着的双方如何共存和转化、如何斗争和消亡的学问。它和形式逻辑的区别在于它承认矛盾并认为矛盾的消解是通过对立面之间斗争实现的,每一对矛盾都是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一个环节,一对矛盾从产生到消亡,再产生新的矛盾对立形式,而形式逻辑则不承认矛盾。像物质不会消失在现实中一样,矛盾的形式也是不会消失在人的思维中,只不过唯物辩证法所指的矛盾和唯心辩证法所指的矛盾区别在于前者是现实的,后者是纯粹抽象的范畴。也就是说“矛盾是物质的矛盾,物质是矛盾的物质。”。当然,人的思维所能够把握到的概念范畴同样也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规律的,但是抽象的概念范畴在运动发展过程中必须依托于现实性的物质活动。就拿人类的道德发展来说,不同历史时期的道德家们对于“善与恶”的恒定标准是不同的,但是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依托于人类自身的社会活动的,不存在纯粹抽象的道德发展史。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5-19 23:19:00 +0800 CST  
无产阶级不联合起来是没法和资产阶级做斗争的,也不可能推翻压迫秩序。在共产主义运动初期,所有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论学说,只不过起到揭示和披露现存资本主义理论的种种不合理,关键在于动员群众。因此,个人主义要不得,个人主义甚至会从内部瓦解工人群众的这种大联合,个人主义是作为与集体主义的对立面存在的,消灭个人主义不是消灭个人的利益,而是消灭作为与集体主义对立的个人主义,也就是消灭作为个人主义的个人主义。资产阶级理论家们在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号召力后,只能靠伪装成马克思主义者,把他们的改良调和论、自由主义一点一点的移植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框架中,而把马克思主义哲学里的“矛盾规律”(矛盾绝对的斗争性和相对的统一性)、“否定之否定规律”(承认事物的批判性发展,新的矛盾形式取代旧的矛盾形式)、“质量互变规律”(承认“飞跃”,也即“渐进过程中的中断”对于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偷换掉,总之,用一切形式的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取代辩证唯物主义。在唯物史观中,篡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割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把发展生产力与变更生产关系分开,不是发展公有制经济基础下的生产力,而是发展私有制经济基础下的生产力。)、否定阶级斗争学说(用以往各种烂大街的调和哲学取消阶级斗争学说)。在政治经济学上面,庸俗化马克思的“价值二重性理论”和“剩余价值论”(例如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们用“边际效应理论”取代)。
因此,修正主义是潜伏在人民内部的敌人,表面上是人民,实际上是敌人,所有的这种调和,不过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放弃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5-20 10:00:00 +0800 CST  
说说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很正的三观。
我说的这些三观不仅是当下社会所具有的,而且盛行于各个历史时期,尤其是被当时的宗教道德家所提倡,也许这些道德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以不一样的形式成为了大多数人的行动指南,然而,我认为在普遍上人们对这些道德缺少一种科学的阐释。就算是现在的某些庸俗生物进化论也只是从“经济学最优化”的原则入手解释这些道德的。这些道德主要有:
⒈“天堂地狱”类道德
这类道德几乎是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宗教惯用的道德形式,那就是用虚构的充满美好的天堂和充满罪恶的地狱来引导人们向“善”、向“美”,这种道德的掌控者主要是旧社会的宗教家、伦理家和僧侣等人手里。
⒉“惩罚激励”类道德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报应”等这些都属于这类道德,在这里行善并不是一种自发的行为,而是一种获得奖赏和规避惩罚的行为,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作风,符合统治阶级的主流价值,但是这种思想控制的永远是被压迫阶级,而对统治阶级作用不大。因果规律肯定是有的,但是把因果规律神秘化就是胡扯八道的了,也就是把因果律看成是某种神秘力量在背后操纵的东西。因果律不是一种凌驾于世界之上的法则,而是从世界本身的现实性发展中抽象出来的范畴。一个人死了,并不是什么神鬼在作怪,他的死和死因是现实的。
⒊“未知力量恫吓”类道德
这类道德主要惯用的手段是用各种惨案烘托出某种未知的力量在人们的观念里形成一种恐惧感。例如“举头三尺有神明”、不能刨别人家的祖坟和不能冲犯神灵等等,这些道德律的背后充满着谣言与欺骗,是旧社会奴化民众的主要工具之一。
⒋“故事教育”类道德
这类道德常常是以一种人们口耳相传的小故事的形式保留下来的。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某个人帮助了一个无家可归的乞丐,后来他知道原来这个乞丐是个大富翁,最后乞丐给了他很多很多财富报答他的帮助。抑或在其他一种情形下:一个男人被心爱的女人拒绝,后来这个女人了解到了,这个男的原来是个大富翁,于是懊悔不已。这些杂七杂八的小故事所宣传的都是各种庸俗狭隘的道德,但是传播者却不厌其烦地编造出各式各样的这类小故事。
这些三观表面上是很正的,但是实际上都是以“利己主义”原则为基础的,践行道德成为了获得奖赏和利益的捷径。无论是用纯粹虚构的宗教思想还是用零散化的小故事,都充满着利己主义和虚假性。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5-21 09:51:00 +0800 CST  
资本主义破坏了旧社会的那些被掩盖在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下的压迫关系,打破了一切旧的虚假道德,揭开了正人君子道貌岸然的面纱,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单纯的金钱关系。被掩盖了的压迫关系在这里被彻底暴露出来了,压迫关系一直都有,只不过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是被各种道德说教掩盖了,这些都是资本主义进步的地方,旧社会意识形态的代表和它们的拥戴者们对于资本主义的攻击和共产主义者对它的攻击是不一样的,旧社会的老爷公子们攻击资本主义是为了开历史倒车,是为了重新构建新的封建等级关系,而共产主义者们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是把资本主义看成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在揭示它的发展规律的同时,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了它必然灭亡的趋势,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有产者与无产者这对矛盾的消亡。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5-25 11:53:00 +0800 CST  
抗生素的使用真的那么可怕吗?
我认为很多人对于抗生素是有各种误解的,常常会把它看成是一种“坏东西”,就像一些人提到“化学物质”、“激素”、“农药”这些名词时就会觉得可怕一样,这和一些反科学宣传有关系。抗生素最早被发现时正逢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主要被用于医治伤员及预防破伤风杆菌的感染。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分子生物学的兴起直接推动了后来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伴随着这项庞大的工程,许多细菌物种的基因组被测序完成,这也带动了抗生素研究的发展。继青霉素后,许多新的抗生素被科学家陆陆续续地发明出来。抗生素的使用加快了细菌进化的速度,同样也加快了细菌消亡的速度。有人说抗生素的滥用让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其实这种措辞会使人认为抗生素不仅没有消灭细菌,反倒让细菌变得更强了。在这里必须把这种说法理清楚、讲明白。其实是抗生素消灭了它所针对的那一类细菌,相当于给它所不能杀害的其他细菌铲除了异己,制造了更好的生存条件。抗生素就像“上帝之手”一样“拣选”着那些能够不受抗生素其害而生存下来的细菌。总体上看,抗生素的使用并不是什么坏事,并且随着抗生素使用的种类变得越多,越来越多种细菌就会被消灭掉,细菌的变异速度加快了,变异的方向却越来越单一化。细菌进化方向上的单一化对于人类来说其实是好事,人类的健康至少不会再受到病菌这种外界的因素决定了。在抗生素还未被人类发现并使用之前,许多病菌对于我们来说,感染一下没多久就死了,很多病怎么治都治不好。抗生素是科学史上划时代的发现,没有抗生素之前,人类的生命是脆弱不堪。
我认为抗生素的使用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对于耐药菌的产生,我们不是要禁止使用抗生素,而是应该继续加强对于抗生素的研究,用发展抗生素的方式消灭抗生素,这是辩证思维告诉我的方法,发展抗生素是为了消灭细菌,细菌消灭了抗生素自然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矛盾双方是相互依存的嘛!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5-25 11:56:00 +0800 CST  
新事物是会一直不断产生的,不要用你故步自封的眼光排斥这些新的事物。这些新产生的事物也会逐渐走向消亡,被后来出现的另一些新的事物所取代,这种必然性有谁能够改变呢哪怕一点点?对待新生事物的态度应该是把它看成是之前旧事物本身矛盾运动的产物,新事物不过是用了新的对立统一关系取代了旧的,因此新事物也不是完美无瑕,没有一点矛盾的,没矛盾事物就终止发展了,那是形而上学的观点。但是,新事物既然是从旧事物在不合理的自我消亡中产生的,则必然是要超越于旧事物的。这种超越不是概念意义上的超越,而是现实的超越,旧事物已经被新事物取代了这个客观事实就是新事物对于旧事物的超越。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5-25 12:03:00 +0800 CST  
《谈情说爱》
“爱”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里讲到的一种社会力量,费尔巴哈把它和“理性”、“自由”等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爱”这种社会元素,应该要被归纳到社会意识的范畴里,一直以来也是各种宗教教义和道德哲学非常重视的一种精神力量。“爱”是依靠它的的对立面“恨”而存在的,宗教教义喜欢把最至高无上的“爱”说成是它的神的品质。我国古代的显学中儒家思想和墨家中都包含着“爱”的元素,孔子说:要爱人;墨翟说:兼爱。纵观古今中外,“爱”在人的精神领域占据的位置可见一斑。那么“爱”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它,它的确会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一些正面的促进作用,但是它不会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
“爱”定是相对于人而言的,尽管一些动物对同类有些类似于“爱抚”的行为,但不能说动物也有“爱”这种层次很高的情感活动,爱是一系列繁杂的精神活动和记忆活动混合在一起而又超越它们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心理活动。“爱”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而不是某个外在的“上帝”或者哪个道德家根植与我们内心的东西。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根据自己的主客观条件,选择相对稳定又对自己有益的物或是选择一个长久的共存者。进化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是在长久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在伤心的时候分泌泪水,激动的时候肾上腺素的分泌量记录增加,疼痛的时候内啡肽的含量明显提高,这些生理基础的变化需要给人的意识一种可以把握到的讯号,让机体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防御行动,这是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的。“爱”作为一种比较高级的心理活动,也是在人类长久以往实践活动中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当我们遇到那些对我们有利的事物时,我们会对它萌发这种“爱”的情感活动,当我们遇到那些可能会威胁到我们的生存的外界事物时,我们便会把它归到“恨”这类范畴中。在母系社会,每个人从出生开始,见到最多的人,与自己最为亲近的人就是母亲。所以人会对这个存在物:母亲保持着最低程度的警戒心,母爱就是人类最最原初的爱。一开始,人是没有“父爱”这种情感的,因为许多人生下来甚至连自己的父亲是谁都不知道。
“爱”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并流传下来的,它也影响着人类后来的实践活动。“爱”对于团结种群内部成员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也十分巨大。但是“爱”说到底,是一种社会意识,它受到社会存在的决定,而不是反过来去决定社会存在。它的确可以影响我们的人际关系,但是并不是说只要所有人懂得了“爱”,这个社会便不再充满恶,“爱”和“恨”永远是相互作为对方的存在基础的,它们只会一同产生或一同消失。一个人不可能只有“爱”而没有“恨”,你爱一个东西,定是把它和其他事物进行比较后才产生的一种情感,你知道你更倾向于哪一个事物,更排斥哪一个事物。如果把“爱”的作用进行无原则地夸大,就上了唯心主义的当了。前面提到的费尔巴哈,就是试图这么做的人,费尔巴哈在自然哲学领域是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是他在人类社会上表现出来的态度仍然是一个黑格尔主义者,他把塑造一种“超意识”的抽象的作为类本质的“人”看成是哲学的任务,费尔巴***判了以往关于“神”的宗教,但是他重新构建了关于“人”的宗教,他强调“爱”、“理性”、“自由”、“平等”等的重要,却没有重视人作为一种感性活动的存在,也即人在实践活动中占据的一种稳定的、不以人的思想为转移的社会关系。因此,他仍然是从人的精神领域寻找出路的,这和他在自然哲学领域贯彻的唯物主义立场就大相径庭了。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5-26 23:24:00 +0800 CST  
回答一个问题:科学和宗教有什么不同?
如果你非说“科学是一种宗教”,这就等于说“没病也是一种病”。科学就是以反对一切超自然存在的面貌出现的,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界本身,而宗教的对象是超越自然界的某种造物主。如果你非把科学也看成是宗教,那也可以,那是不是说任何使人信的东西都是宗教呢?既然在你的定义里所有的这些都是宗教,那宗教这种划分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只想说说宗教与科学究竟在哪些地方不一样,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界本身,科学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不管有没有我们人类,自然界都是存在的,而且是自始至终都存在着,不管它在时间上曾经出现过什么样的形态,甚至连时间本身都应该被包含在这个世界的范围之内。如果说有一个造物主创造了这个世界,那这个造物主又是怎么来的呢?它是被另外一个更高层次的造物主造出来的吗?如果我们无限地往前推,将会永远推不出第一个造物主之前是什么。那只能假定,第一个造物主肯定是自始至终永恒存在的,否则它的起源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既然这个造物主自始至终都是永恒存在着的,那么这个造物主可不可以算是我们的对象呢,要么它包含着整个自然界,要么它包含于自然界之中,要么它本身就是自然界。无论这三种情况中的哪一种,我们都可以看到自然界本身和这个造物主之间的关系:
⒈倘若造物主包含自然界的话,那么造物主不违背“全”的品质,但是造物主可以自始至终永恒存在,自然界属于它当然也可以如此。
⒉倘若造物主和自然界是一个东西,难么我们可以得出以上同样的结论,并且可以抛弃“造物主”这个无意义的名词。
⒊倘若造物主包含于自然界之内,那么造物主并不是“全”的,它被包含在自然界之内,说明自然界要全过它,它是自然界的衍生物,那这就和它自身所代指的意义相违背了。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个造物主的存在显然是多余的,既然自然界可以本身存在,那又有什么充分的理由证明需要一个造物主去创造它呢?说到这里,我只是阐述了我对这个世界起源的一些看法,很显然我是支持唯物主义的。科学的对象就是自然界本身,而宗教的对象却是超越自然界的某种神秘物。因为世界本身包含着全面与片面、整体与部分、一般与个别等这些对立范畴,自然界本身包含着内在的差异性,那么它作为科学对象所能反映给人的科学规律必然也会随着对象本身的变化而变化,科学的过程就是通过包含差异性的偶然性中找到某种相对稳定的必然性原理,所以科学总是从一开始的被证明转向被证伪,而这种被证伪本身也是被后一种新的理论被证明的过程。相比之下,宗教的对象是超自然的神秘物,那么它既不能被证明,也不能被证伪,它永远都是一种假设。而“假设”本身是人的思维所特有的能力,假设的东西是人所不知道但在处理问题时又需要规定它存在的东西,所以这种假设以人的思维存在为前提,而人的思维说到底还是要以人的头脑为基础,而人脑又是人的一个器官,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如果不是如此,我们可以推敲一下:假设思维不是以头脑为基础的,那么我们会得到怎样荒谬的结论呢?对,就是无脑的思想!
有人说“科学总是被自己推翻,就是无赖。”真的如此吗?无赖的不是科学,正是因为它不无赖,所以才会不断地修整发展自己,而不是像宗教那样一开始就把自己的一厢情愿强加给世界!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6-01 23:11:00 +0800 CST  
有人说我说的东西偏向性太严重,我丝毫不否认这一点,我的立场就是辩证唯物主义,我不会为了争取这种立场的对立面而和他们保持一团和气,我也没必要作出一副“虚伪”的中立姿态拉拢他们,辩证唯物主义就是要和一切形式的唯心主义以及其他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学说”划清敌我界限。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6-01 23:13:00 +0800 CST  
“我相信它是这样的,它就是这样的,你相信它是那样的,它就是那样的。”
这句话对吗?它是怎样的是你的想法决定的咯?这不是诡辩又是什么呢?我觉得***,你就是狗,你觉得我***,我就***,是这样吗?不荒谬吗?
这种思想是彻头彻脑的唯心主义,而且是唯心主义里最恶劣的“唯我主义”,不承认客观真理,把它看成是人的思维随意更改的东西。当然,我直接以我自己的立场(辩证唯物主义)来评价它给它定性,持有这种思想的人可能不会买账,他们也许会说,那是你的思想,你无法说服我,就算是你论证得如何如何严谨,你始终不能说服我。看!诡辩是他们独享的特权!
在这里我会着重说说这种思想的根源是什么,如果你觉得我说的不足以使你认识到这种思想的真实面目,请给我最大的呵斥!如果您是一名“唯我主义者”,那好,请您继续意淫在您自己的世界里吧。
有这种思想主要在于这些人搞混了“关于事物的看法”和“事物本身”之间的关系。不同的人关于某一个特定事物的看法也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比如可能由于各自认识能力、认识手段、认识角度以及认识过程等的不同,造就了事物反映给不同的人的映像也出现了参差不齐的差别。但是,无论这些关于事物看法的差别如何之大,它们共同的一点就是都是由这个客观事物引起的,事物本身是一切“关于这个事物看法”的源泉,只不过人的感官生理基础上不可避免的差异性以及人思维本身的能动性造就了这些关于同一事物不同的看法。而如果你把这种“关于事物的看法”等同于事物本身,你就会变成“唯我主义”。“唯我主义”表面上没有什么,但事实上只要以这种思想为原则的,经常会碰壁,因为它不顾客观规律,想怎么样就怎么样。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6-01 23:15:00 +0800 CST  
我们在交易中究竟获得了什么?
A是个果农,B是个种小麦的,C开了自营面粉厂,D是一个种子经销商,E是做衣服的,F家卖蔬菜,G卖农药,H开了一个私人诊所顺带卖一些药品,I家生产各种铁具……J、K、L……Z。
为了满足各自的需求,他们之间相互交换自己的劳动产品,这样大家都获得了全面的需求。直到有一天,他们觉得这么换来换去费事又麻烦,于是就有人体系制定一个交换的标准,一斤米=一个西瓜=一尺布=……,再后来他们组成了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处理这些交易的事务并通过一致商讨发明了钱币,并规定一个钱币能够买到多少特定的东西,一开始每个成员发了10000份这种钱币。开始时,每个人就用各自的钱币换对方的东西,有一天,果农A把一个西瓜卖给种小麦的,种小麦的用一个钱币买了一个西瓜。后来,天气越来越炎热,买西瓜的人越来越多,果农A想了想,我为什么要如果我每个西瓜多卖0.1个钱币,那卖完所有西瓜,我就有了许多结余了,瓜农这么做了,渐渐的其他人也都直到了这个秘密,时间久了,他们不再满足于一个东西赚0.1个钱币,而开始变成0.2、0.3……。可是每个人的钱币是有限的啊,他们发现原先各自有10000个钱币,我能买到的东西足够全家用了,但是各自的价格都在提高,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少,这该怎么办呢?他们有些人怀疑那个负责交易的机构肯定有人捣鬼,于是都跑去闹,最后这个机构提出一个解决方案:
大家集体造钱币吧,一人再发10000。
问题暂时解决了,可是每过一两年,同样的问题又出现了,于是这个机构一直造钱币,造啊造……
聪明的B的儿子发现为什么我爸爸要这么辛苦种地呢?舅舅就是铁匠,而我又在造币机构工作,我们自己去找这种材质的金属,我舅舅负责采集,我提供方案,找几个人打造不就可以了吗?他们偷偷摸摸的搞起了这份工程。
流入市场的钱币越来越多,生产的目的本是为了满足人的某种使用,却变成了每个人赚取更多钱币的手段,而钱币本身却并不能满足人们哪怕一丁点的需求,它还是要换成其他的具体的劳动产品,而人为了得到更多劳动产品,就反复不断地赚取钱币,看起来每个人的钱都变多了,而实际上同样的钱所能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少,甚至还滋生了一些用钱赚钱的人,他们并不生产任何具体的劳动产品,却获得了他人所没有的优越。
交换使我们满足了各种需求,你能做,而我不能做的,我可以在你那得到,你我连在了一起。可是交易也使我们把纯粹对于物本身的依赖变成了对物的抽象的而又被外化为金钱了的价值的依赖。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6-01 23:16:00 +0800 CST  
真理在被人们认识之前,总是和众多谬误不是那么分明地黏糊在一起,对于真理的认识是从少数人掌握到大多数人掌握,最后被人们公认的过程。“事实是会为自己讲话的!”并经过斗争使得自己能够拨云见日。具体真理和谬误之间只会在一个特定的界限范围内才会显得那么绝对,而这个界限范围既是真理与谬误发生转化的拐点,也是事物本身质的相对规定性差异形成的的拐点,例如,在标准状态下,H2O在0℃到100℃之间所表现出来的物理性质是液体所具有的,但是超出100℃后,它就会表现出气体的物理性质了,虽然液态H2O和气态H2O在化学成分上是由同一种小分子组成,但是它们仍然具有质的差异,这主要是小分子之间的排列紧密程度、分子间非共价键性相互作用力等的不同造成的。超出100℃这个界限,H2O在液态下所表现出的物理特性就会发生变化,进而呈现出气态物质的属性。
此外,真理和谬误,或者通俗地说是“对”与“错”之间的这个界限并不是某一个完完全全被人的认识一下子“穷尽式”地把握到的,一开始人们可能只是掌握到决定这种界限的某几种因素,慢慢地随着认识过程的深入,决定这种界限的其他因素会被人们逐步认识到。就拿基因学说来说,从孟德尔开始,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性状表现出某种遗传规律,和某种“遗传物质”有关系,这时候人们对于基因的界限的认识是笼统的,之后摩尔根为了寻找这种决定性因素,把它命名为“遗传因子”,发现这种遗传因子是在染色体上线性排列的,与性状之间存在着“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并且可以从一条染色体上置换到另一条染色体上(连锁互换规律),关于基因的认识进一步加深,这在孟德尔时期是未被人们认识到的,后来认识程度继续加深,Barbara Mclintock发现跳跃基因:转座子,之后内含子、非编码区等逐步被发现,不仅如此,表观遗传学的发展表明基因的活性还受到了各种化学基团的调控,基因和蛋白质之间的关系也不再是以往人们认识到的仅仅是“一对一”的线性对应关系,认识从简单开始逐步变得复杂,越来越接近事物本来的面貌。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6-06 09:23:00 +0800 CST  
具体科学的成果是针对某一类特定事物规律的理论,倘若把它不加批判地应用到其他领域,就是忽视了认识对象的相对差异性,就是把针对特定事物的理论普遍绝对化。例如生物学的理论就不能直接应用到人类社会学,生物学理论可以在生物性方面给人的生命健康提供指导,这就是现代医学和生理学,但是人的社会现象这个问题并不是人仅仅作为“生物”造成的,人的社会现象有它的特殊性,就像不能把物理和化学理论直接套在生物学上面一样。每一个具体科学的理论都有它适应的条件和界限,因此不能对它在超出这个界限之外进行绝对化处理,在一个个相对的界限内会有一个个具体的客观真理,这一个个相对真理就构成了人类认识的绝对真理。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6-06 09:24:00 +0800 CST  
辩论过程中说服别人时不能因为顾及面子、人情就做出让步,或者要求别人作出让步,尤其是针对一些有关原则和立场的问题。表面搞得一团和气,其实并没有通过辩论提高各自关于事情本身的认识深度,这样的讨论毫无意义!我认为只要不刻意进行人身攻击、不故意回避问题的实质性就行。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怎样激烈的辩论都是有必要的,甚至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越是激烈的问题,说明越是群众关注的焦点。倘若每个辩论的问题,大家都不痛不痒的,这种辩论就是浪费时间。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不仅事物的发展是其内部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同样人的认识的发展也是如此,也是两方对立的立场相互斗争,正确的一方战胜错误的一方并上升到另外一种对立统一形式的结果。如果我们为了一时的“和气”彼此相互调和,那么人的认识层次将会停滞不前,因此我们要尽可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6-06 09:25:00 +0800 CST  
即使是对司空见惯的事物进行考察,也需要哲学的头脑。
————卢梭
这几年我一直在空间里发表自己的一些想法,也在其他论坛里发表过一些帖子,翻翻自己以前写的东西,总能看到一些不足,特别是我的哲学思想上的演变。以往的许多评论中有很多地方暴露了我哲学态度上的摇摆,我现在是一名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无任何宗教信仰,并深信可以实现共产主义。这些年,我一直把它当作是我的一种责任去做,没有任何的私利,也不是为了炫耀什么。甚至有的时候这项事业还影响了我的学业、我的家庭关系以及我的夫妻生活。我老婆不止一次地提出和我离婚,我的同学朋友完全不能理解我,我自己的学业也是不能顺利完成。我失去了他人觉得的最应该看重的东西。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不仅是通过阅读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各本专业著作,还有从我自身生物科学专业背景的专业知识,以及其他我所有涉猎到的各类学科知识的综合,我反复考察、反复推敲,认为马克思主义确实是真理,为了避免陷入谬误,我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考察新的事物。
最近我翻看了这几年我写过的每一篇文章和帖子,我的哲学思想一开始是朴素唯物主义,之后有一段时间我是一个机械论者,也有一段时间因为对于“客观规律”考察上的种种矛盾让我陷入客观唯心主义,几年前在苏州我曾专门和室友(李想)彻夜探讨过一直以来困扰我的这个问题。在此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的思想里都包含着大量的唯心主义成分,受康德和休谟两位哲学家的影响,不可知论在那段时间成为我看问题的主要方法,我曾经写过一些零散的质疑统计学方面的文章。我的哲学思想(我坚定认同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成熟主要在三件大事深入考察之后。
第一件大事是对于哲学史的考察,尤其是对近代各种认识论哲学流派和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诞生时期一些调和哲学流派等的考察;
第二件大事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理论家等人著作的研读,这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工人哲学家狄慈根,普列汉诺夫以及列宁等人的哲学著作的浏览,我必须承认,对于这些著作的研读我是不够细致的,后期需要大量的时间去仔细钻研;
第三件大事是对于近现代自然科学以及社会科学各门类学科经典理论的统筹性掌握,同样诚实地说,由于时间和个人资质的限制,这项工程我只能算是走马观花地完成了,以后同样需要大量的时间钻研它们。
我所做的事,并不代表我个人发现了任何新的东西,我只不过是站在了21世纪这个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总体上对于我个人而言,完成了两项伟大的革命:哲学无神论与科学无神论。可能我创作的风格让很多人觉得不爽,其实这似乎并不关乎我所想表达的意思,请广大读者朋友(也许你们甚至连我的一篇文章可能都没看过)能够看到问题的实质,而不是拘泥于它的表达形式。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不会向一切唯心主义和为唯心主义开脱的中间派理论做出任何的妥协和让步。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6-06 09:25:00 +0800 CST  

楼主:麻辣串哥哥_

字数:52530

发表时间:2017-04-17 18: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4-02 19:05:14 +0800 CST

评论数:13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