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零散的论断论断)

以下是我所理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我自身的一些思考。

唯物辩证法所强调的,也即作为它的灵魂和生命的东西就是它将产生和消亡不单单看成是人在思维的认知规律上的历史必然性,更多地表述为不以人的思维活动为根本性转移但又受制于人的思维活动影响的客观性的过程。世界统一于物质,统一于它的客观性,世界的产生、发展、变化与消亡是能够表象于人的思维之中的客观过程。过去在每个不同的哲学家对于“物质”的阐释中,都充满着各种片面性和随意性,他们要么看不到物质,要么看到了僵死的物质,要么看到了局部的物质,要么看到了已经认识到的物质,所以他们会把世界的客观性在某些方面不能贯彻到底,而是用人的思维上的主观性歪曲代替。然而以上这些关于过去人们认识世界所走的“曲折”道路也正是世界并非主观性存在的活证据。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个定义即是将世界的统一性表述成了它的客观性,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是不依赖于人的思维的,这就从根本上和那些片面的、局部性的、活在人的思维中的物质划清了界限。


我所理解的唯物主义就是说,世界的客观性不随你的信仰为转移,不是你信仰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信仰那个,世界就是那样,它是客观的,你的信仰能够影响它但不能决定它,然而这里所提到的影响也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能成为现实的,这个条件就是信仰不违背客观实际,而且必须转化成具体的物质实践活动。很多人认为唯物主义不好,他们觉得有个有神论的信仰挺好,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唯物主义是好是坏只是对于主体设置的一个价值问题,然而,唯物主义是否是真理不是主体的意志和喜好所能决定的。世界的规律不是存在于人的脑中的任何以思维形式存在着的东西,世界的规律就是世界本身,人的思维只是能够反映、呈现它。


一种新的思想绝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某些人不着边际的突发奇想,而是一个大的社会现实迫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产生了这种思想。人们为了呈现、解释甚至是改变社会存在,就需要在脑中用思维的形式展现这些社会存在,这些新的思想是社会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而这种反映又会反过来作用在人所生存的社会存在上。人的思想不仅受到当下社会存在的决定,还受到了以往所有已存在的思想的决定,但归根结底思维是人脑对存在的一种反映。


一些人所理解的唯物主义仍然是一种“笛卡尔”式的机械唯物主义,他们把这种唯物主义片面地等同于广义上的唯物主义,于是把反对机械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等同于反对一切唯物主义。他们混淆物质的概念,拿什么“暗物质”、“暗能量”之类的特殊形态的物质否定唯物主义,其实是他们自己搞不懂物理学里的物质和哲学里的物质的差别,物理学里的物质是指具有一定存在状态的个别物质,而哲学里的物质是一切客观实在着的东西,是一般的物质,物理学里的物质和哲学里的物质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物质也许有成千上万种存在形态,但是剥除了所有的各种作为偶性的存在状态,所有的一切的物质的绝对的属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物质就是对一切客观实在的抽象概括。那些“暗物质”、“暗能量”只不过是一种特殊存在着的物质,还是没有跑出“客观实在”这一范畴。具体讲,物理学里的物质仅是指那些已经被物理学的方法观察到的、通过实验论证推测到的等一切人们已经认识到的物质形态,而不是所有“客观实在”,但是人类能否认识到客观实在,这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能不能认识”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能肯定是能的,因为人的思维就其本性来说和其他客观实在一样是统一的,都统一于客观实在:物质,思维活动再如何千变万化,思维依托着的必须是客观实在。客观实在能够被人的思维认识,但人对客观实在的认识是要通过实践去完成的,而不是自己的意念、信仰、思辨。辩证唯物主义不是说否定目前没被认识到的物质形态的存在,它否定的是那种不能被认识的物质形态的存在。


事物的产生和消亡这个客观事实不是辩证法决定的,而是辩证法的现实基础。因此不能说“存在的都是合乎理性的”(黑格尔),而是应该说一切理性的东西都必须要从存在中抽象出来,理性的都应该合乎存在,存在是理性的基础。事物从存在到非存在,从非存在到存在为辩证法提供了现实基础。


许多人认为你的想法决定你的生活,其实他们完全搞反了这一逻辑顺序,想法恰恰是来源于生活的,没有那样的生活,怎么会有那样的想法呢?如果仅是通过道听途说得到的关于某种事物的想法,那也是经不起推敲和验证的。所以这种夸大了的“想法”常常是一种在阶级社会中用来麻木人心的思想枷锁。只有改变生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想法,只改变想法,而不去改变生活,要么会让你的想法和生活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要么会让你的想法彻底地成为生活的奴隶。
在事情的发展没有成为客观现实之前,基于以往所掌握的一切理论和方法,我们只是能够对它的发展做出一个大方向的预测,而不能确切地知道它的具体发展轨迹。如果我们把过去一切我们所掌握到的理论,在不顾客观实际的前提下,强加给事物本身,一厢情愿地认为它将按照我们主观的思想发展下去,而不会按照事物本身现实性地发展下去。那么,我们在这里就犯了个人主观主义、理论教条主义以及独断论的错误了,总结起来,就是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如果我们将这些关于处理事物本身的原则和方法在表达方式和措辞形式上的差异部分撇开,那么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所有的这些原则和方法,要么是唯心的,要么是唯物的,也即要么是从客观出发的,要么是从主观出发的,找不到介于这两者之间的原则和方法,试图寻找也是徒劳的。


世界在它的物质性,也即客观实在性上处在不断的流变之中,这种流变的事实被人脑抽象加工之后,以思维的最高形式呈现出来的就是辩证法。辩证法就是思维运动的最高形式,也是思维对存在进行抽象的最高形式。而作为思维运动过渡形式的形式逻辑,也是抽象过程所必不可少的思维工具,只不过思维的过程是要走向辩证法的,但这种思维上的辩证法最终要走向存在那里,这整个过程表现为从存在发端,最终再次回到存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凌驾于一切自然科学和历史科学之上的哲学,压根就不需要任何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只不过是对以往所有具体科学理论成果的概括和抽象。从这些所有的具体科学研究成果那里,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分门别类的具体科学彼此之间并不是完全孤立的。无论是从它们各自所研究的对象还是这些对象所遵循的规律来看,它们都是相互联系的,并且都隶属于世界运动发展这一总联系之中。试图拿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去强硬指导某一具体科学的研究,甚至是直接拿马克思主义生搬硬套到这些具体科学研究上,而不是把它(即唯物辩证法)当作是一种方法运用到具体的、实践的科学实验中,就是一种假马克思主义。


唯物主义(仅是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反对思维、精神、意志、意念以及信仰等的作用,而是反对“唯”这些东西,反对那种不考虑客观实际,把以上这些东西绝对化的谬论。


一些唯心主义者反驳唯物主义,说:“唯物主义者们,难道你们所谓的“物”不也是由人的思维下的定义吗?你们的起点就是思维啊,其实你们还是唯心的。”
反驳:唯物主义中唯的“物”指的就是客观世界,而不是思维对它抽象加工处理之后的关于“物”的概念,一切关于“物”的定义都是思维的,只有“物”本身是存在的,“物”就是“物”本身。之所以要把这种世界观定为“唯物主义”,是因为在它未被充分地认可之前,需要不断地与与之对立的“唯心主义”作斗争,唯物主义可以说并不算一种理论,因为作为它的理论的东西本质上是客观世界的,而不是人的主观思维的,唯物主义是给所有以往的世界观(唯心的也好,粗糙的一些唯物主义也罢)下了一个判决:世界在前,关于世界的看法在后,因此世界观总是离不开世界的,也是离不开人的思维的。世界观是一种“观”,它就避免不掉运用思维的形式表达出来,而那些试图把关于世界的看法:“观”绝对化,甚至凌驾于世界本身之上的人,就犯了极为愚蠢的错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现之前,之所以唯物主义不够彻底,在于近代认识论哲学对于人的感性存在的忽略,不是把它当做“感性的活动”,也即实践去看待,而是把它当作是僵死的、不自主的、受之于思维(尤其是理性)支配的“感性的对象”去看待。于是在“人”的哲学领域总是会犯唯心主义的错误,“人”是作为一种现实的、具体的存在,也即感性的存在,而不是理性中抽象的存在,就给所有唯心论者当头一棒。


唯物主义的使命不是为了和唯心主义保持长久的对立存在,而是要通过与各种唯心主义斗争从而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自身一同消灭,消灭一切关于世界的主观性看法,还世界本来的面目,因此它在本质上是进步的,而唯心主义总是要让世界始终按照它所设定的范式发展下去,因此它是保守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就是一切神学、形而上学的终结,也是一切哲学的终结,它把考察世界的任务交给了科学,甚至到最后还要消灭一切以思维的形式存在着的科学原理,终结了一切关于世界的主观看法,把世界呈现给世界本身。


任何一门具体科学的知识都是关于特殊事物的知识,即是研究一类事物规律的知识,本质上都是对世界片面的认识。如果把这些原理绝对化,把它硬套在它所不研究的事物上,就会变成形而上学。

一些朋友想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矛盾,于是拿辩证法看待物质和意识之间关系,得出的结论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对。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把辩证法本身看成是凌驾于物质和意识之上的东西了,好像物质和意识是作为两个独立存在的实体按照辩证法的规律相互作用发展一样。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其实还是唯心主义,辩证法不是脱离客观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人的思维从客观世界的运动发展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规律。试图把辩证法变成脱离客观世界的绝对法则,而不是看到辩证法是建立在具体的、活生生的世界之上的,就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这里唯的“心”正是那个抽象的、无内容的、纯形式的辩证法。辩证逻辑是具体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不是像以往形式逻辑那样,只是纯形式的、僵死的逻辑。


马克思主义不是无产阶级的圣经,总有一天它也会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里,然而事物的灭亡是绝对的、必然的,但同样也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整个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连同资本主义的一切生产关系走向灭亡,到那时候资本主义已经不复存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无产阶级不存在了,他们的世界观也就不存在了。


人们总是试图寻找某个最精确的理论解释现实,却不知道其实现实自身就是那个最精确的“理论”。不断地夸大各种解释现实的理论,继而让目的从寻找解释现实的理论转变成了用理论控制现实。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4-17 10:03:00 +0800 CST  
数论哲学家认为“数”是万能的,它们认为任何事物都能用数来表示,这种唯“数”的思想现在还在影响着各种基础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的发展,以至于许多人把数学看成是一切具体科学的根本。“数”是人的思维的一种抽象工具,并不具有彻底的自明性,举例说,早期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者就明确提出:数能够表示出一切。他们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它的对角线怎么用数表示。他们那时候发明的数仅是现在我们所说的有理数(并且还只是正有理数),于是他们根本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数表示这个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后来遇到更多这类棘手的问题,例如还有“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这类问题,于是这些数论哲学家就发明了“无理数”,用无理数解决了许多数学难题。但是后来人们慢慢地意识到,有理数和无理数也不能表示所有的事物了。陆续地,数论哲学家们发明了那种在他们的理论中存在,而现实中又不存在的“负数”、“虚数”(也即是负数的平方根)甚至引入“集合论”、“矩阵论”,发明了线性空间,这些“数”越来越令人难以理解,越来越复杂。我们可以看到数论的发展是以人类的认识和实践需要为主线索的,它的发展进步只是为了适应人的认识和实践方面的需要。当人类遇到了越来越多的事物,越来越多的问题无法用以往的数解释时,就需要发明更多的数解决这些问题,可见数只是认识的工具,它不是万能的,它也并不能代替现实世界本身。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促进了数论的发展,同样数论的发展也在反过来促进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发展。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4-20 00:18:00 +0800 CST  
片面陈述客观事实和歪曲客观事实一样,都是一种试图掩盖客观真相的行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事,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即任何事物也都包含着互相矛盾着的两方。当我们主观上想要肯定一个人、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就会夸大它们的优点,淡化甚至是掩饰它们的缺点。当我们想要打倒一个人的时候,就会夸大他的缺点,忽视他的优点。这些都是违反唯物辩证法的,这些做法用的是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方法。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可避免地要用这种方法看待问题,每个人的个人看法总是片面的,因此为了了解真相,不能只允许一个人或一些人发表意见,也不能不加批判地完全接受一些人的观点。面对每天接受到各种材料信息,我们不知道这些东西的真实性,我们不知道这些信息是否是被夸张、淡化、片面报导甚至是被歪曲的。洗脑无处不在,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一点,但庆幸的是这个世界发生的任何一个事实都是不随我们的个人想法发生改变的。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客观实在性,它是客观实在着的,我们的想法只能是被它所决定反过来再影响它,但是不能决定它。所有的洗脑都是有用的,但是所有的洗脑也都是暂时的。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4-20 00:20:00 +0800 CST  
有种理论认为人是无辜的,所有的不合理只是错在体制。那么我想这种理论忽视了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体制本身正是由人创造的,同样体制也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人,具体的人总是生活在具体的体制里,而具体的体制也总是由生活在具体的体制里的具体的人创造的。因此,我们不能笼统地认为人本身是无辜的,然而我们也不能把人的本质限制在一个一成不变的体制内,人是一个发展着的范畴。一切形式的形而上学都在夸大具体体制下的人的必然性,而把人本身的能动性完全抹杀。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4-20 00:22:00 +0800 CST  
如果科研工作者所做的科学研究不能够服务于整个人类,而是转化成少数人作为知识产权和技术专利的生产要素,成为他们牟取利益的资本,那么这样一个科研工作者所做的科学贡献除了能够维持自己的生计,又有什么社会意义呢?科学研究本应该是对社会有利的,倘若转化成个别人的不变资本,那么多数人根本无法享受到这些科学成果带来的益处,只有极少数有钱的人才能享受。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4-20 00:22:00 +0800 CST  
就可能性来说,存在只有当成为自身的对象时,才能认识自身。而人的出现正是存在运动的产物,也是存在认识自身的工具。人是思维的载体,当人的思维将存在变成自身的对象时,存在认识自身这一过程便从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4-20 00:25:00 +0800 CST  
许多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明明是阶级斗争,却总有一些人把它看成是所谓的人的抽象意义上的道德沦丧,这些人不在社会现实中找原因,不去社会中做调查研究,而是武断地在人的精神领域找原因和解决办法。针对这些社会问题,他们拿来了宗教、道德、爱、传统文化甚至是一些旧社会的糟粕:封建礼制这些社会意识领域的武器,就是想不起来变更社会存在中最根本的原因:生产关系,这些道德说教的陈词滥调总是令人反感厌恶,结果也总是不见成效。这样一来,不变更的社会存在(主要是生产关系或者说经济基础)和反复左摇右摆的社会意识(主要是上层建筑,包括了意识形态的大部分形式)之间的矛盾斗争越来越剧烈,最终不得不还要从社会存在中找原因。唯物史观是社会的科学,是历史的科学,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抽象概括,和自然科学一样重要。不自觉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研究社会问题,就总会徒劳无功。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4-20 00:26:00 +0800 CST  
唯物主义(我指的是那种彻底的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物质决定着精神,精神会影响物质但不能独立于物质而存在。这在社会生活中的反映就是:物质生产决定着精神生产,精神生产不能离开物质生产而存在。也就是说任何社会的维持必须要有一个物质生产者的阶级,这是不言而喻的,人可以不信宗教,但没有哪个人不吃不喝。从有人类社会开始,最早出现的分工并不是像今天社会这么细,那时候只是笼统地分成了从事物质性劳动的一部分人和从事精神性劳动生产的一部分人。从事物质生产的阶级往往是被压迫阶级,而从事精神生产的恰恰是那些统治阶级,主要是旧社会的神职人员、宗教人员、僧侣、巫师、道德家甚至是一些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们。哲学家们之间争论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并不是他们个人胡思乱想造成的纠缠,而是社会分工形成的两大对立性的阶级之间的利益斗争在哲学家们脑中的主观反映。
当宣扬这种彻底的唯物主义时,很显然这些专门从事精神性劳动的人是不愿意买账的,因为那样做动摇了他们的根本利益。然而,无论是谁都不得不承认,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还是在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精神性生产会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是第二性的。即使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从事这两种性质的劳动者之间仍然会存在着矛盾,但是和以往的阶级社会不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每个人以自由人的形式形成联合,这种矛盾不会以阶级对立性的形式发生,而是以单个人之间斗争的形式发生,这种矛盾将很容易被消解。事实上,随着科学(这里我所指的科学,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还包括历史科学)的进步,自然界给人们的神秘感会越来越少,因此人们对于那种虚妄的精神性生产的需要也会越来越少,最终结果是许多从事精神性生产的职业将会消失。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4-20 00:27:00 +0800 CST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斗争》
围绕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两种发展观看待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形成了外因论和内因论的差别。起初,这些哲学家有的干脆不承认运动,也有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运动是普遍存在的,但在解决追究实体运动的原因时,出现了分歧。他们中有的人将构成实体的质料(物质组成部分)看成是一个僵死的东西,于是他们多数人认为是物质之外的某个神秘的东西在推动着物质的运动,围绕这个神秘的东西,哲学家们展开了各种各样的争论,形成了一门名叫“形而上学”的学问。形而上学,就是在事物的外部寻找它的推动力的学问。它所研究的对象是绝对的不动的,除非是外部其他的什么东西让它动。形而上学这种思维方式,很容易会被人所接受。因为它符合我们一般的常识和主观的愿望,我们观察研究一个事物总是把它看成是一个相对静止、不变的东西,同时我们在主观愿望上也希望它尽可能保持一成不变,因为只有符合这些,我们才能很好地把握它。同时,这些与我们认为最为严谨的形式逻辑是相一致的。然而,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哪个具体的事物是保持绝对的静止和不变化的。一个事物在某一刻,既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既在一个位置,又不在这个位置。任何事物都处在不停的流变之中。
关于发展观的问题,长久以来都有着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两派的对立。这种斗争使得形而上学曾一度占据上风,在近代这种思维方式被培根从当时的自然科学引入到了哲学中,形成了一大批形而上学哲学家。由于形而上学否认世界自身是运动发展的,因此用形而上学解释世界,必然需要一个外在的“因”。既然这个外在的“因”如果是一切事物的起始因,那么它也应该是自身的“因”,也即自因,既然这个“因”是可以自因的,那为什么其他事物不可以自因呢?形而上学自身的矛盾就暴露出来了,然而形而上学又是绝对不允许有矛盾产生的,否则它自身就失效了。后来有的人尝试着让实体动了起来,开始做出这种尝试的都是先让精神实体动,不让物质实体动,他们用精神实体推动物质实体,始终把物质看成是“僵死”的东西。在这里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形而上学的踪迹。黑格尔让精神实体动的同时,也让物质实体动了起来,这就从根本上解释清楚世界如何动起来的,然而他把这种原因神秘化了,把他的那个“正——反——合”的套路强加给这个客观世界,所以马克思说他的辩证法是头脚倒立的,他不把这种辩证运动看成是从客观世界的运动发展中抽象出来的一般规律,而是把它看成是独立于世界之外推动世界运动发展的一个“神秘法则”,这时候仍然是换汤不换药,仍然需要一个独立于客观世界之外的东西解释这个世界。于是马克思将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了唯物的改造,这样物质就运动起来了,物质世界自己动了起来,就不在需要世界之外的某个“神秘”的东西去推动了,这就很完美地解释了客观世界。不仅如此,精神性实体同样也被囊括在了物质实体之内,这样思维上的辩证法并不是独立于世界之外的某个“神秘法则”,而是客观世界辩证运动的反映。物质世界自己动了起来,就宣告了所有形而上学的破产,也宣告了那些试图在人的精神领域找社会发展根本原因的各种理论的破产。人们开始在社会存在的自身中寻找社会发展的动力,这种动力无非是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4-20 00:28:00 +0800 CST  
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总是由事物内部矛盾中革命性的一方通过斗争消灭自身及其对立面而形成新的对立统一使之成为可能的。为什么是革命的一方呢?这是因为相对于保守的一方,革命的一方包含着较多的符合事物发展总趋势的合理成分,保守的一方却包含着较多的阻碍事物发展总趋势的不合理成分。革命的一方总是促进事物的发展,而保守的一方总是选择阻碍。革命的一方不仅要消灭它的对立面,还要消灭它自身,因为事物是要发展的,那么它自身作为一种同其对立面形成统一的既定形式就失去存在的必要了。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4-20 00:30:00 +0800 CST  
《唯物辩证法下彻底的、实践的可知论》
可知论是现代科学得以成为可能的最根本的条件,如果我们不承认可知论,那么即是否认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彻底的可知论有两种,一种是辩证唯心的,一种是辩证唯物的,两者都承认认识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只不过前一种认为从根本上说认识是绝对理性认识绝对理性自身的过程,把物质看成是绝对理性的产物,持这种观点的就是黑格尔。马克思作为一个早期的青年黑格尔派,持有的是第二种观点,即能动的反映论,他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将思维对于存在的认识看成是一个运动着的、客体反映于主体的过程,即是说认识根本上是存在认识存在自身的过程,因此本质上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我更赞成马克思的看法,那下面说说我的理解:
认识论既然是关于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理论,那么首先考察的就是思维和存在的起源问题。我认为思维就其能够思维的本质来说,它是思维者的一种属性,思维者对于存在这个整体而言,存在者不一定有思维的属性,但是思维者一定是存在着的,因此思维是偶性的。唯心主义者会提出以下几个反驳:
⒈物质是不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存在和发展的呢?那这个规律在前还是物质在前呢?
⒉我们在谈及存在时,是我们就我们思维能够思维到存在而言的,如果你说思维是偶性的,那么对于那些非思维者,存在又意味着什么呢?
回答第⒈和反驳:
规律无非是思维反思存在的产物。可能有人不理解这句话,我前面的说说已经解释过,在思维没有出现之前,一切所谓的规律都是空泛的,以一种“前规律”的形式内设于存在中,那是一种思维所不能直接设想的情境,因为那种情境下还没有思维,也即无“规律”可言。脱离了存在,规律本身是没有任何现实性的,规律得以成为可能,其最根本的前提不仍是“规律是存在的”么?因此存在一定是第一性的,其他任何都是在存在的基础上产生的,不论是思维、本质、属性,还是规律都是派生的。
回答反驳⒉:
存在绝不是派生于思维的,思维作为思维者的属性,是意识的能力。在思维还未出现之前,存在本身无意义可言,因为我们说“有无意义、价值”的时候,一定事先设定了一个思维着的主体,一个“非思维者”是无法加之以“意义”的。
前面说的“大数定律”就是从思维的角度论证可知论的可能性,这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不同,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不仅是思维能动的可知论,而且是实践的可知论。马克思说:“思维规律的现实性或者说此岸性,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这句话的意思是,认识过程是现实的,只不过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我们无法用纯粹思维内在的反思、推理来认识客观事物,认识事物的唯一途径只有实践。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4-20 00:33:00 +0800 CST  
说说“大数定律”。
“大数定律”是现代实验科学方法得以成立的最根本的理论基础,也是归纳法应用于科学认识中的理论依据。“大数定律”即是指在随机事件的大量重复出现中,往往呈现几乎必然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大数定律。通俗地说,这个定理就是,在试验不变的条件下,重复试验多次,随机事件的频率近似于它的概率。偶然中包含着某种必然。(关于大数定律,可以参考波普尔的《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
如果大数定律不成立,那么,我们可以想象自文艺复兴时期兴起的现代实验科学所构建出的一整套科学体系将会坍塌,人们会再次回到休谟式的彻底的怀疑论之中,因此可想而知这个定律在科学界占据的地位有多重要。大数定律诞生于欧洲机械论兴盛的时期,论证大数定律的两个最重要的数学家伯努利和拉普拉斯都是著名的机械论者,在之前我反对机械论的一篇说说里,就提到过一个“拉普拉斯妖”的问题。大数定律的哲学意义是表明了偶然性之中含有着某种必然性,这种必然性也许并不是我们目前所能认知到的,但一定是存在的。然而我认为大数定律只呈现了真理的一半,还有一半它没有表达出来,那就是当我们运用大数定律对已经考察过的独立事件进行归纳时,他们总是呈现出某种必然性,但是这种必然性并不能成为预测在这些已被归纳过的独立事件之外新的独立事件的依据,这是大数定律所不能解释的,我们看到了无数次“太阳从从东边升起的情形”,也无法在第“无数+1”次确信“太阳一定还是从东边升起”。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休谟问题对机械论和理性主义的反驳彻底到连数学都无能为力。
“大数定律”是数学化了的机械论、经验科学和理性主义,它从事物的偶然性入手证明了必然性的可能,然而它忽视了在必然性之外偶然性的可能,每一个独立事件就自己本身而言,都充满着自我必然性的否定,众多独立事件的发生为必然性提供了可能。大数定律的贡献在于它用数学的方法严格论证了哲学上的可知论,证明了科学知识的现实性,但同时又说明了科学知识的可证伪性。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4-20 00:34:00 +0800 CST  
人不可以改变规律,但是可以不断地优化规律的表现形式,使规律能够更好地表述和反映客观事物。从这个意义上看,人又是可以“改变”规律的,只不过不是随意性地改变。规律未被人的思维从客观存在中抽象出来之前,是不被人的思维所认识的,我把这种超前于思维反思存在的形态的客观规律称作“前规律”,前规律就其本质来看是内设于存在的,但是又充满着自我的否定,由于思维还没出现,所以是一种无规律状态。人的思维之所以不能随意性地改变客观规律,是因为客观规律所要显现出来的最根本的东西是它的内容,而不是一个空洞无物的“形式”。处在思维发展的不同阶段,思维对于存在抽象反思出来的规律也会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这是思维不断否定自身,不断优化自身的一个过程。思维优化自身有它的一些特点:
⒈真实性
越接近存在,越是能够反映存在的规律形式就越容易被思维所认可。
⒉从简性
规律越简化,越容易被思维所能触及、设想。
⒊普遍联系性
规律越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越容易继承下来,也越能够影响存在按照它发展下去。最可靠的普遍联系性就是“因果律”,因为“因果律”能够起到预测的作用。
⒋彻底性
思维越彻底,就越能抓住存在的本质。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4-20 00:35:00 +0800 CST  
规律就其本质来看,不外乎是思维反思存在、思维自身及它们两者之间关系而抽象出来的并将其与思维自身达成一致的东西。存在自身并不依赖于思维,因此思维是偶性的。我们在讲客观规律的时候是相对于客观存在而言的,因此客观规律依附于客观存在。在思维没有反思存在之前,客观规律并不会以思维自身的形式存在着,思维可以利用可被反思的材料推测、设想思维出现之前的存在,但不能直接感知它,因此,没有思维就不会有思维反思出的规律,没有存在也不会有思维从存在那反思出的规律,存在为思维反思存在抽象出规律的过程提供了材料。感知仍是以思维反思存在的方式认识存在的,思维去反思思维主体与外界的交互作用时,于是便有了感知。因此人们对存在的认识不仅取决于存在自身,还取决于思维,只不过思维起源于存在但又会反过来影响存在。思维具有反思的能力,恰恰说明思维本身也是运动着的,而思维又起源于存在,那么则说明存在就不可能是一个静止不动、僵化不变的范畴,因为一个不变的范畴不可能从其中产生出新的实体:思维。思维认识存在的过程在本质上是存在认识存在自身的过程。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4-20 00:36:00 +0800 CST  
现代实验科学内在的逻辑是培根的“新工具”:归纳逻辑,培根本人是一位经验主义哲学家,相对于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式的演绎逻辑,归纳逻辑则能够获得新的知识。人们开始通过对经验事实的观察和分析把握客观规律,这种认识上的进步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归纳逻辑和演绎逻辑都是一种抽象思维工具,辩证思维要求人们既要懂得归纳,又要懂得演绎,归纳与演绎需要统一起来才能获得真理与事实的辩证统一。假若我们从大量的事实中经过观察、比较、分析与综合,最终归纳出了某一普遍规律,然而我们对事物的认知过程在这一步还没有完成,还需要将这个普遍规律演绎到客观事实上面,这个过程是实践完成的,也只有实践才能实现两者的统一。因此,我认为,科学家发现科学规律只是认知的第一个过程,另一个过程就是检验通过实验科学获得的规律,验证科学规律的真理性和现实性,不仅仅在实验室,更多的是在人们的劳动实践当中,在实验室里我们是归纳出初步的一般性结论,我们归纳的对象是有限的,更多的其他对象会在实践中遇到。如果把后一个过程抛弃了,那么科学研究就成了一种空洞的归纳游戏了,必将变成一种新的“形而上学”。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4-20 00:38:00 +0800 CST  
我觉得共产主义不应该是人类追求全面解放的一个终点,而应该是人类能够全面解放自身的一个起点,人类不是被迫达到共产主义,而是应该自觉地实现共产主义。不是当生产力达到最最发达的时候,共产主义才会到来,而是只有共产主义到来了,生产力才能达到最最发达的水平,然而这两方面的发展又是相辅相成,互相交错影响对方的。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4-21 07:22:00 +0800 CST  
古往今来,我们看到各个时代的各个不同哲学家就对世界的看法上都有着不同的哲学体系,他们都认为只有自己的体系才是真理,彼此都不承认对方的理论。那么我们很容易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个世界不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的,每个人关于这个世界的看法都从某一个立场或者角度体现了这个世界的面貌,这些看法绝不是毫无道理的,但是这些看法同样也都是片面的,这不仅在于他们所持立场的个人性、片面性,还在于他们各自的一切都从属于客观世界的一部分,尽管他们的思维在努力试图把握那个他们称之为“大全”的东西,然而片面性却毫不留情地一次又一次阻碍了他们的这种尝试。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自己认知的局限性,而又不愿用作为现实性的感性活动去不断地和这个世界发生关系并在它的现实性中认识它,而是选择把自己的想法看作是绝对的,那么他就是一个十足的井底之蛙。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4-21 07:24:00 +0800 CST  
历史的主体是阶级,而不是民族,社会的进步不是一个野蛮的民族消灭一个弱小的民族,那不是进步,只会带来更加暴力、血腥、阴暗的反动统治。一个民族消灭另一个民族只是出于保全自身的既得利益,而一个先进的阶级消灭一个反动的阶级却是为了挣脱整个旧阶级秩序的压迫,这个阶级自身也是想要铲除他们自身的,不是他们自身的生命,而是禁锢着他们的生产关系。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4-21 07:25:00 +0800 CST  
房地产业之所以是一个国家的支柱性产业,不仅是在于土地是财富之母,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都是在土地上完成,而且在于依附在整个房地产业的是一个庞大的人群,从土木、建筑、桥梁、钢铁、化工、装饰、电力几乎涵盖了绝大部分实体经济,房地产自身正构成了最大的实体经济。房地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推动解决了社会失业问题,反过来这些依附于整个房地产产业链的劳动力们同样也会促进地价、房价的上涨。但是一个地区的金融如果过分地投入到不动产(房地产的另一个雅称)上,就会造成一种经济虚假繁荣的景象,同一个地区分化成高楼大厦和贫民窟,这是不利于国家稳定的,因此房地产问题本身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小地方的房价浮动不会太大,根本原因并不在于它们的土地在天然上有什么缺陷,也不在于它们的房屋的建筑质量存在问题,而是在于它所能吸纳的劳动力每年并没有多大的变化。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4-21 07:26:00 +0800 CST  
在我们这个时代,人的一生是很奇葩的,生下来前六年基本没有什么劳动能力,从第七年开始一直到第二十四五年都在学习,被学习摧残了十几年后,开始进入所谓的社会(其实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阶级社会),基本算是彻底放弃学习,完全成为一个给别人赚钱同时顺带养活自己(维持自身劳动力)和家人(维持其他劳动力及延续)的工具。在资本家眼里,我们和**没什么分别,替他们干活,他们还得想法设法坑你。他们整出一大堆迷惑人的理论出来,让我们老老实实地给他们干活。学习和劳动本来是多么美好的两件事啊,可是我们每个人就是在这种模式下,从厌倦学习开始厌倦劳动,厌倦学习又不得不学习,厌倦劳动又不得不劳动,学习是为了躲避劳动。我们享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因为在我们年轻时任何与学习有关的事情总是那么枯燥;我们也享受不了劳动的意义,因为我们的劳动只不过是让别人的钱包鼓了起来。

楼主 麻辣串哥哥_  发布于 2017-04-21 07:27:00 +0800 CST  

楼主:麻辣串哥哥_

字数:52530

发表时间:2017-04-17 18: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4-02 19:05:14 +0800 CST

评论数:137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