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家族大全

深圳
深圳陈氏
两宋时期向岭南地区的移民规模大大超过两晋时期,岭南土著汉化程度大为提高。在此前后,直接由各地迁入深圳地区的家族有:
沙井镇陈氏,北宋时从江西庐陵迁入;沙井镇衙边村陈氏,南宋从福建莆田迁入;荷坳村陈氏,宋末从江西庐陵迁入;公明镇水贝陈氏,宋末从福建莆田迁入;宝安沙井镇陈氏,南宋中叶迁入。


清初,为防止沿海居民接济反清复明势力,两次迁海,将新安境内居民迁移他乡。新安县被并入东莞县,康熙七年,新安县人口仅剩二千余人。原广东巡抚王来任力陈迁界之害,次年,朝廷下令复界,新安县得以恢复。
复界后的前3年,仅迁回原住民3千余人,官府于是实行优惠的招垦政策,吸引了大批客家人迁入归善县和新安县。
陈氏,现居罗湖罗芳村,福建宁化→广东潮州→惠州→新安。


宝安陈氏
新安镇麻布、西乡、翻身、共乐、固戍、黄田、三围村;福永镇凤凰、桥头、和平、新和、福永、下十围、兴围村;沙井镇和一、大王山、马安山、坣岗、上星、新二、后亭、共和、民主辛养、沙一、沙二、沙三、沙四、东塘、沙头、蚝一、蚝二、蚝三、蚝四村;松岗镇燕川村;公明镇长圳、西田、楼村、下村、上村村;石岩镇水田、塘头、石岩村;龙华镇龙华村;观澜镇福民、观澜、桂花、松元、新田、樟坑径、君子布、牛湖村;平湖镇新南、鹅公岭村;布吉镇布吉、岗头、下李、丹竹头村;横岗镇黄阁坑、荷坳、保安、大康、四联、六约村;龙岗镇龙岗、同乐、龙西、盛平、爱联、龙东、新生村;坪地镇坪西、中心、年丰村;坪山镇坪环、沙坣、六联、汤坑、马峦、碧岭、石井、田头、田心村;坑梓镇老坑村;葵涌镇葵涌、溪涌、三溪、坝岗、士洋村;大鹏镇王母、水头、布新材;南澳镇西涌、东涌、新大、南农、南海、水头沙村。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7 18:08:00 +0800 CST  
江门
台山陈氏起源考
汉朝太邱长陈实字仲弓,守颍川,传五世生登、跃。陈登字元龙,举孝廉。弟跃,字梦龙。传十二世生洪进。又传二十二世生陈瑚。陈瑚公因避战乱迁居福建隆溪。胡公生九子:汉、隆、烈、铎、旋、东、宗、襄、旭。烈生圭,圭生吾仁、吾义;吾仁生兆,兆生文、纪、纲。陈文是陈实51世孙,因谪官由福建隆溪迁入广东南雄珠玑巷。而今其后裔遍布珠江三角洲及粤北、粤东、粤西。此外,广东陈姓也有从其他地方迁入的,但不管来自何方,都是颍川世泽,太史家声。陈氏是广东第一姓,人口二千万。为了纪念祖先,各地陈姓集资,在广州市中山七路兴建了“陈氏书院”又称“陈家祠”。该祠建于1890至1894年,共三进五间,九堂六院,面积8000平方米,现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台山陈氏来源于南雄珠玑巷。太始祖陈辉是陈文四世孙,陈文自福建谪迁南雄珠玑巷,生二子:鼎、鼐。鼎生万山、凤山,万山生陈辉、陈炜。
陈辉翁,号凤台,宋朝进士,官至谏议大夫,娶南雄珠玑巷大尹公邝谕平之女为元配邝氏宜人,生四子:谟、宣、英、恺;妾侯氏生三子:闰、图、仁共七兄弟。南迁散居珠江三角洲及潮汕各地。其中陈辉长子陈谟、二子陈宣、三子陈英、四子陈恺,其后裔主要迁居台山、新会、江门。


族谱考证:
陈姓
恩平鹿颈《陈氏英翁族谱》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人不忘本祖之,世系不可不考之,以修谱哉。余陈舜之后二十八代孙,胡公满受封于陈,今陈县是也,遂赐氏焉。传二十四世,生完、让、逊、顺、文。完奔齐生恒,受命为齐侯,改姓田。让传十二世生涉;涉传十二世生实,号太邱,守颖川始郡焉。实五世生登,字元龙;弟跃,字梦龙,为徐州太守。二十世生洪进,封为岐国公,迁河南光州。二十二世生瑚,为官被谪迁福建龙溪,生烈,兄弟十八皆仕,宋仁宗嘉祜为名臣。烈隐福州,嘉祐七年壬寅,召国子监,直讲不到,偕兄弟游金州。生圭,圭生吾仁,吾仁生兆,为县令。义生贾、亮、敬。兆生文、纪纲,兆为官,同男、纪、纲贬西川。文迁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九龙井珠玑巷,生鼎、鼐。鼎为河南太守,生万山;鼐生龄山、逸山、寿山。万山生辉,号炜辉,登进士,谏议大夫。夫人邝氏,生四子:谟、宣、英、恺;妾侯氏生三子:润、图、仁。……
开禧元年正月初五日,珠玑巷签名九十七人共三十三姓。罗贵为首内有族中陈世兴、陈世道,二团称告移,由县及府,南雄府钟文达准给文引。正月十五日给,限四月二十日缴,偕九十七人向南南迁,四月十三日到大良邑,众赴县业芳告案立籍,县造册缴引。而世兴、世道在大良而居止焉。是时谟祖之兄弟七人,子侄二十有八,偕族之兄弟三十有余,有携手南迁。有留恋故土,有返回福建,有各处别去者。吾谟翁兄弟,世代官宦,仍居故土。盖谟翁生于南宋孝宗乾道九年癸巳岁,至历淳熙十六年,光宗绍熙五年,宁宗庆元、嘉泰而至开禧元年乙丑岁,三十三岁是也。是时,谟翁与英翁兄弟同登科第,志在故土,不欲迁身,在居官不能迁。谟翁举乡进士,官至刑部侍郎,随隐焉。英翁登进士,为宣议大夫,差抚外夷不行。谟翁生四子:文诜、文振、文龙、文超。英翁生四子:法、福、寿、悟。及历开禧至嘉定,又理宗始,实宝庆,终景定共在位四十年改元者八,而谟翁与英翁耄而殒矣。……
咸淳九年癸酉岁,即元太祖至元之十年正月甲子夜各逃生,吾祖相语曰:“是行也。”兄弟恐难相遇同处,但逢冲则止焉,兼村名有点水者即栖焉。盖水流万派在可以逢源,矧故土亦曰沙水村,以志无忘所自也。因是咸淳九年,法祖偕伯叔兄弟子侄,登舟而往步陆而行,通迁于广州府各处居焉。长谟翁四子至古冈德行里寓焉,次宣翁迁居东莞;四恺翁迁居海晏汶村;五润翁迁居潮州;六图翁迁居清远城里;七仁翁迁居古冈涯湾。三英翁生四子:法、福、寿、悟。福祖居潮涟,寿祖居黄冲,悟祖居邓冲,我法祖十五郎守朝郡,守广西柳州知府,学法救民,满俸荣归。当祸而南迁也,抵舟于新宁祗坛海旁住。劄忽闻,哇声响闹,祖曰,此必有田里,可居,遂登车而寻,择地名冲金而栖止焉。娶妣刘氏,生三子:金山、禺山、火山。是时,貊贼作乱,金山祖以韬略擒取,奏闻恩绶土提举司职,各盐场以家作衙。生四子:师盂、师仲、师季、师亮,迁居上泽。禺山祖住冲金衙前横塘,娶妣李氏,生两子:元礼、观礼。火山子住冲金鹤头,生二子:子谦、子庆,居住陈冲。元礼娶妣巫氏,生三子:大使、以安、以成。大使杜。以成生二子:景仁、景贤,留冲金。惟吾祖以安许配海晏赵氏(未娶)。当元世祖至元之二十九年壬辰岁,惨遭海寇麦秀掳至地名铜鼓罔,义不受震辱,用箭自刺而死,今载新宁志是也。后以安祖单身流飘避居南恩浇洞村,改名广七,娶妣罗氏生一子,七五郎。七五郎娶妣黎氏,续娶邓氏,生四子:富四、富五、富九、富十.见浇洞地僻人稀,非所以光前而裕后也,就择南恩水东地面泾符头而居住焉。今富四祖子孙居住泾符南闸,富五祖子孙居泾竹里北闸,而分两大房,爰以相依而居焉。继之宗族蕃衍,而分白水塘、鹿颈、平富、冈村,散居各村者又蕃矣。至富九、富十两翁往阳春、阳江而置田立宅焉。凡此考世系而编修之谱,内所书子孙先后相承者,接血脉也。伯叔兄弟亲疏相序者,连同气也。……
法翁十九世孙 邑庠增广生承宠讳壮丽参订考详并书
鹤园《陈氏族谱·序》
昔韩文公有言曰:“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草为之后,虽盛弗传诚哉。是言故有创作,于前者尤贵,有继述于后也。”溯我始迁祖佛正公,自宋度宗年间由珠玑巷而来,择居佛山开族分支,迄今数百年历数十传矣。年湮代远,恐世系之难稽,势易时移,虑派传之失序,族同人有见于此。遂集合族老少,倡议修谱之事,仿照先型编为族谱。夫谱者普也,将世系昭穆叙一本之亲传,万支之派普及,尊卑长幼,使称名之不紊也。及决议修谱之事,行委豫为总纂,与族中海筹、叔祖等为会辑,豫虽庸愚安敢方命。然而头绪纷,如编辑匪易,幸有金鱼房柳生君者,谊属宗家事相来往,知其长于修纂之能,遂敬聘柳君为编辑,得其模范。今者谱牒告成,所愿子子孙孙勿替引之,籍斯以垂不朽也。是为序。
民国六年岁次丁已夏历七月吉日 十八传孙万豫敬序
大同显冈乡《陈氏族谱》
……讳政追,号紫峰,自南雄迁居大同之祖也。宋朝咸淳九年,因胡贵妃风颠走落,南雄众惧祸及,遂结竹排顺水流而下至连州江口,飓风大作漂流,散处广州各县。初,南雄陈姓止一族四五十人,故今南雄来者皆一脉也。公始卜居凤谷坑西向,今隔冈、高家尚有旧社遗址。公娶安人郭氏,合葬于福录冈,坐丁向癸之原。(摘录大同显冈乡《陈氏族谱》,誊抄本。)
番禺沙湾龙岐涌边《陈氏族谱》
……按軧公,字彦约,为南雄保昌县知县。闻广东风土美好,谢政后居南雄,后迁番禺凤翔社,公始入广,故祀公为始祖,称十八,府君生子。景德元年甲寅辰,终于冶平二年乙已,享寿六十二岁,葬于番禺流溪堡上鹤头红寅甲向。曾氏安人扫葬于泰和县五十八都,土名牛思口山冈丁未向。吴氏与地师曾公俱葬于番禺石窝乡,土名牛思沥庚向。后裔徽居南海、番禺、东莞、增城、龙门、从化、新会、新宁、开平各县,皆其后也。遗山其头尝田三十六亩,其头谷于地六亩六分六厘,鹤头红牛思沥地税四亩七分六厘六毛,山前塘税一亩零五,坟后地税十三亩五分,派五房轮纳粮务收租。(摘录番禺沙湾龙岐村涌边《陈氏族谱》,誊抄本。)
墩头《陈氏族谱》
魏颖源记略
陈氏舜后也。舜生于姚墟(在今山西省蒲州府永县),称姚氏。后居妫汭(二水名,在永济县首阳山下,南曰妫,北曰汭)以汭为姓。禹受禅,对舜子商均于虞城(今河南省归德府虞城县),思其裔也。佐少康中兴,三十二而周有天下,武王封妫满于陈(今河南省旧开封府以东南至安徽亳州皆其地,春秋之季为楚所灭),以奉舜祀,谓之胡公。今汴梁(即河南开封府)之陈州(府名春秋陈国,汉淮阳国,隋置陈州,清升为府属,河南民国废,今淮阳县其旧治也)颖川地也。支庶封于越(国名春秋之季灭吴奄,有江苏、浙江及山东之一部,后为楚所灭)之会稽(郡名今江苏东部、浙江西部皆其地)。故名其邑曰上虞(县名今属浙江会稽道,舜避丹朱于此),曰余姚(县名亦属浙江稽道)。九世而陈公子完奔齐(国名周武王封太公望于齐,战国初,其臣田氏篡国,为七雄之一地,当今山东省)。始以国为姓,称陈氏。既而食邑于田,改姓田氏。后竟代齐称王,传十五世,并于秦。其子孙有仍称田氏者,有称王(按王姓通志所载,京兆河间之王出于周文王第十五世毕公,高此姬姓之王出于北海陈留者舜之后,此妫姓之王出于汲郡者王子比干之后,此子姓之王大抵子孙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广韵所载,有二十一王,太原琊尤著。其余又有虞姓及赐姓,冒姓者族系甚繁,各地皆有之)氏者,谓先世故王家也。有复称陈氏者,故王莽以妫、姚、陈、田为宗室,不婚姻,其居颖者,亦皆以陈为姓焉。据古史轸,齐王之后为楚相,封颖川侯。因颖徙川(郡名秦置,今河南旧许州、陈州汝宁、汝州诸府州以及禹县至阳武各县,皆是治翟韩都世)。传十世而生文范先生,讳实,字仲弓,为颖川功曹,又常宰太邱,称陈太邱。子曰元方、季方;孙曰长文、孝先,咸以学行世。其家,每公门征辟,羔雁成羊,后世谓汉之陈。与唐之柳,参拟风概,足以历俗,虽贵阀不得并焉。自晋而后,族益繁衍,蔓延于天下,而东南尤多,谱牒散阙,其详不可得而考矣。江左(谓长江以东之地即今江苏等处)之陈,得之唐史献文,先生季方,生青州刺史忠,忠再传生晋太尉准,准生伯轸,渡江居曲阿(县名,即今江苏省丹阳县)。又再传徙吴兴长城下若里,南朝高祖武帝之祖也。隋克金陵,陈氏迁长安(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仕宦遍于中州,而疏族仍居江左。唐之中叶,宰相夷行,字周道,亦江左之粮。无忘先业,重报本追远,切于身家者也。尔毋视为轻易,兢业是承,则吾头望慰矣。
明永乐十年孟春望日书。
魏世代迁居略节
自南宋开禧元年正月初五日,始祖尤翁,自南雄珠玑巷,初到新会古冈州。历观各处地方,可为养生乐业,遂开辟于石头(开禧元年正月十五日移到石头)而世居焉。(由开禧元年至宋末,我祖在石头居住共七十九年),传至五世,元开国初,始祖徙善翁,乃迁居新宁峒都上阁堡东山里而开族焉。又传至五世,元康公于正统二年,拆迁六村蓢美而开族焉。元福仍住东山里,其后迁居山顶墩头亦传族焉。自福公传至四世满聚公,生一子名纲,迁徙开平潭璧村而开族焉。又自福公传至七世祖允宗公,生四子:长仲畏、次仲清、三仲明、四仲述。惟仲述公于大明嘉靖年间,往阳江贸易,遂居于报村而开族焉。宗奇公之次子睿本公,亦析居阳江开族。又自福公传至八世,上平公之季男禹赓翁,迁居广西省而开族焉。上绩公之次子豹炳翁,亦迁居长沙而开族焉。
按自从善翁于元朝初,由石头迁居上阁东山里,经历元朝一百零七年,明朝二百七十五年,清朝二百六十八年,至民国二十一年共六百七十一年。
(摘录墩头《陈氏族谱》,铅印本。民国二十年由香港聚珍印务书楼承印。)
中山隆都新路村《陈氏旧谱》
……吾祖君志公口在南雄府保昌县沙水村珠玑巷居住。向来授肇庆府阳江县守备之职;胞弟君成太叔祖授广西梧州府博白县学正之职。一向无异口,妣胡氏,逃在保昌县凰颠山,以致颁旨查辑皇妃事,惊惧揭家逃走四方不敢复回。咸淳十年四月,皆同弟逃至连州水口,余满相地而宅。因弟不果同来,至次年相聚。自到香山城西住立一载,后到隆都采地场,得与黄瑞祥买地场一段,土名黄屋园,积税一十余两,建立房屋居住,易名新路村。……
嘉庆十二年丁卯季春上浣 十二世孙振芳仍录
(摘录中山隆都新路村《陈氏旧谱》注云,誊抄本。)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7 18:17:00 +0800 CST  
一、三八冲泮陈氏
据陈谟翁遗牒(谟翁亲撰族谱)记载:谟翁南宋乾道九年癸已(1173)生于南雄府保昌县珠玑巷沙水村,终于淳祐壬寅(1242),墓在台山平安甲丫髻山第三尖,壁上挂灯形,又名冲天凤形。始祖谟翁字世昌,是太始祖陈辉之长子,乡举进士,授刑部侍郎,未就。开禧元年(1205)从南雄迁来古冈州,住新会杜阮,元配黄氏,保昌县黄居正次女,后续娶张氏、朱氏,在杜阮生四子:文诜、文振、文龙、文起。后由新会杜阮迁古冈州德行里(即今台山三八冲泮)而居。成为冲泮陈氏一世祖。谟翁子孙瓜瓞连绵,生齿甚众,据调查大致可以看出谟祖的支派所在:
一世祖文诜,奉十一郎,文诜翁生五子:有礼、有仁、有义、有智、有信。有信生四子:长子雷秀迁居阳江儒洞,次子雷振迁海宴大坑、竹园、沙桥、路岗等地。三子雷德迁新会沙堆、沙桥,四子雷鸣迁广海古隆。
一世祖文振,奉十二郎,生一子:有彰。有彰生三子:与子、与贤、与孙。与子翁生三子:思道、心道、性道。思道祖祠在三合镇三合圩。与孙翁生三子:宗道、安道、昌道。安道入继与贤祖。文振后裔分布于三合镇冲潮、良村、冲湾、冲奕、玉怀等地。
一世祖文龙,奉十三郎,生子天觉,迁香山(今中山市)。宋元交战,从军而去。
一世祖文起,奉十四郎,由冲泮迁潢村徙水南。文起翁生四子:仲诰、仲典、仲训、仲真。仲诰迁顺德熹冲。仲训迁东莞茶园。仲真留居水南。陈仲真公于宋朝时任校尉之职,兼掌屯田,主镇守团田。那时倭寇经常侵扰台山沿海边防,广海一带尤为吃紧,公亲率兵众、乡团,日夜巡守,寇未能得逞。后有李猛龙匪帮盘居百峰山,日夕出没台山新会进行劫掠、掳人勒赎,奸淫妇女。台山四九、冲蒌、都斛、新会天亭一带受害最重。公奉命提师进剿,保卫地方厥功至伟。一次,公又与匪首李猛龙大战于百峰山下,斩其渠帅,贼败退。公喜置酒食激励三军,拟乘夜突入匪巢,一鼓荡平匪类。不料贼赂公之厨下,置毒于生鸡、鲤鱼、黄酒之中,仲真翁父子三人遂一同遇害。清道光24年农历二月初五日奉旨加封为绥靖伯爵。据其生平剿匪有功,并修其真容,立庙祭祀。此事新宁县志有记载。
仲真翁子孙,有的迁泡步,洞宁、冲蒌冲洋、莲花墩、咸圹、三合李坑、那洞、潮安、渐新、渐东、南洞、顺洞和海宴等地。
盖水南文起族由陈姓名贤陈白沙撰班派字曰:“圣文万世昌,应朝瑞国祥,德业光前远,遵法永延长”,与冲泮谟祖初迁时班派字“籍凤毓家秀,和敬发贤良,文明应显达,历世永传扬”有所不同。后又请东莞县陈伯陶太史撰出新班派字曰“仁厚承恩泽,书香启俊良,邦家常有耀,绩学自名扬。”冲泮新班派是:大德铭兼寿,家邦耀远光;广南星起聚,育尊兆其昌。
三合镇的陈氏,多数是冲泮、水南、潢村、端芬、平洲等地的谟翁、英翁的子孙迁来的,分布居住的村庄较多较广,其中包括洋澜东联管理区、黎洞管理区、朗东管理区、新一管理区和西屏、水松朗、双圹、冲湾、良村、那洞、南华、玉怀、环安、新安、永昌、六合、三冈等管理区,以及三合圩、新安圩等地。
二、墩头六村陈氏
太始祖陈辉之次子宣翁,讳猷,号南乔,字世道。于南宋开禧元年(1205)由南雄珠玑巷迁古冈州新会原霞洞石溪村,生三子:龙壑、凤壑、麟壑。龙壑字孟孝,迁潮连,麟壑迁东莞造靛村,凤壑讳仲义,号景夷,法号巧,住石头。巧生迪。迪号惠庵,生四子:仁甫、义甫、礼甫、智甫。仁甫生天任、天祥。天祥(从善)翁迁台山上阁东山里,成为台山墩头六村陈氏一世祖。天祥(从善)生梦麟,梦麟生有志。有志翁官举提领,爱民如子有政声,被世人称为陈提领,今仍有“提领陈公祠”座落在朗美村。有志翁生三子:七一、七二、七三。明永乐二年七二与七三两人渡海遇溺,惟存长嗣七一公,七一公生二子:元康、元福。元福留居上阁墩头,子孙分居五福、均安、浮月等村。元康由上阁东山迁赤坎朗美,子孙繁衍分布大湾、秀墩、中礼、西乔、莲洲等管理区一带,统称六村,聚族数万之众,繁衍40余村。广海之山背、冲蒌之朝中,以及下川一部分陈氏,都是从六村开枝出去的。
广海山背陈氏1500多人主要有三房:其中两房是明嘉靖年间(1522)从六村迁出的十三世彦冲祖和君瑞祖,一房是从冲蒌冲洋迁去的宏愿祖。
墩头六村陈氏首传班派字联是:祖德赐光裕,明廷擢茂良;学宜宗孔孟,华国以文章。后续班派字联是:星朗聚群贤,堂高恒自耀;凤鸣昌奕嗣,源远乃迩长。
三、冲金陈氏
始祖英翁字世德,是太始祖陈辉翁之三子。英翁为宋宣议大夫,淑配李氏夫人,乃沙水村郡守公实李之长女,生四子:长曰法、次曰福、三曰寿、四曰悟。长子法翁奉十五郎,任柳州知府。南迁时法翁之舟抵今台山旗坛海傍停泊闻蛙声响闹,乃曰:此必有田里可居。遂弃舟登岸择冲金而栖止,在此繁衍。法翁淑配刘氏,生三子:禺山、金山、火山。其次子金山生五子:师孟、师仲、师季、师亮、师佑。
师孟后裔住上泽北活、中巷一带。师仲后裔住都斛麻园、古劳。师季子孙有的迁奇逢松子岭布坑村,也有的迁海宴、新会横涌街,师亮后裔住都斛丰江、东坑、白石等村,以及冲金衙里和康坑。
英翁四子悟翁的后裔迁邓冲、陈边、大塘、广海等地。
英祖班派字联是:先德开基,水奠尊崇大典;象贤缵瑞,用光启佑鸿猷。
四、汶村陈氏
太始祖陈辉翁之四子恺翁,字世诚,娶宝昌乡张大德之女,墓在华萼山之原,续娶冈州金氏,墓俱在泷水郡柴皮朗。恺翁生四子:梦熊、梦虬、梦蚪、梦鸾。二世梦虬生二子玄杰、真杰。三世玄杰生二子:前江、前溪。四世前江生五子:温、良、恭、俭、让。四世前溪生一子闻溪。五世俭翁生一子引宗。六世引宗生六子:逸昂、逸轩、逸连、逸靖、逸廉、逸清。恺翁子孙俱住今台山市海宴汶村一带。汶村陈氏首传班派字联是:诒谋燕翼,崇德象贤;健顺中正,光华济美。后续班派字联是:实学勉修齐,允守祖宗彝宪;英才宏启迪,蔚为家国祯祥。
五、下川陈氏
下川陈氏一支源于惠阳,由惠阳迁中山,再于清代乾隆年间(1736年)由中山迁入下川淡水坑村。《新宁县志》载“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放海禁,允许入迁居民”,后历经五十二年始为陈姓人迁入。按族谱序列,至今有十三代传人。下川陈氏另一支由六村大湾迁来,是贤佐房十世第五子纪翁,繁衍至今人口达1100多人,子孙分居平埠、南洋、茅湾、竹湾、东冲、川前、樟木树、牛圹、龟山、后门龙、荔枝湾等村。班派与六村陈氏班派相同,都是“学宜宗孔孟,华国以文章。”
据调查下川陈姓居住村庄还有:水洋、淡水、柯新、古木、产湾、槟榔、东湾、南澳等村。其中淡水坑村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至今260年。初入迁下川时仅5户23人,至宣统年间村民已发展到18户96人。宣统三年(1911年)孟春建“朝列大夫陈公祠”,有“惠阳遗泽,淡水开宗”对联为证。同时,村中尚保存清代晚期“满祖书屋”,樁墙建造。此外下川陈姓也有从端芬迁去的。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7 18:20:00 +0800 CST  
新会陈氏家族
全县有 60624人。
南迁新会分两支:
一支是棠下石头陈姓,南迁新会始祖是陈猷,原是河南汴梁人,金人陷汴梁迁南雄珠玑巷,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才迁新会下峒,再徒石头,分支居罗坑陈冲、天湖等地;
一支是会城产湾陈姓,南宋初由汴梁迁南雄, 再迁新会县城产湾等地。
至1985年,分布全县20个区和会城镇。
聚居1000人以上的乡有:棠下区的石头;荷塘区的三丫;罗坑区的天湖;牛湾区的升平;环城区的梅红、天马;崖西区的横水、京梅。


被遗忘的凌村陈氏宗祠
现在址山凌村后辈只知有宗焕祠、廷辉祠、廷翰祠,却不知凌村小学旧址就是
近代的陈氏宗祠。 祖父陈松嵩(1874年—1955年)续修族谱记录:乾隆十年(1746年)又
修宗祠,三十年乙酉(1766年)村首牌坊迁于果基巳位,五十九年甲寅(1795
年)十二月廿五上梁创建陈氏大宗祠,立牌坊于祠内;同治八年己巳(1870年
)由南边头迁回陈氏祠堂于斌岗里之侧;同治九年八月廿四狂风大作,潦水至
宗焕祠三级石面,是时人物犬均受损并跌牌坊;光绪二年(1877年)建廷辉祖
祠堂;民国十八年(1929年)迁太祖祠于关帝庙侧兼建学校,连起造入伙四万
银圆,至今七十五年。 宗祠国字大门,气势非凡,别具一格。正面是边长六米的正方形大门,
排列六扇巨大的木门,门外两边是高一米,边长六米的方形石砌琴台,两条石
柱托住两条精美石雕横梁,门头浮雕双龙吐珠,配以高八十厘米,宽三十厘米
的石门槛更显气派。东西两侧及祠后是宽两米的巷,包围着祠堂,叫"清明巷"
,并开有二对横门进入前厅和中大厅。祠堂的非凡特色是凭借门前宋王赵禺圣
旨建的"兄弟忠烈、勤王义士"牌坊而特造。 宗祠没有牌匾,这是凌村陈氏宗祠另一特别之处。原来是建祠时与伦姓
打官司,虽然赢了官司而判决是建学校,所以宗祠门头在二龙吐珠浮雕下,只
雕《光远学校》,对联是"光荣校学,远大前程"。原来备好的"陈氏宗祠--陈
少白书"的石牌匾只放在祠堂侧关帝庙前,牌坊的后面,没有竖上宗祠,人们
叫"光远"而不叫祠堂,解放初叫区"二小",后改称"凌村小学",难怪后辈不知
凌村有"陈氏宗祠"。 后座楼高三层,是宗祠第三个特别之处,新入学孩子爬过高门槛进入前
厅,过大天井进中大厅。大厅是由六条坤甸大木柱支托,全坤甸桁角的建筑。
拜过先圣孔子牌位,再由大厅两旁入第三进天井,就见到五丈高的宏伟后厅,
后厅神台供奉凌村陈氏历代祖先。神台东西两边是三层的近代水泥建筑,二楼
有小阳台与后座天井并列,三楼有宽二米的水泥走廊东西相通,叫"老鼠路",
密竖着粗大铁枝作南北栏杆,向内望是一排排的祖先神位,向南远望是开平水
口镇唐良乡,独具特色的三层后座显示宗祠的庄严肃穆。三楼有个大木箱,珍
藏历代相传的宗族物件,其中最具历史价值的是一个一尺高的铜人,据传是南
宋进士、谏议大夫、抗元英雄陈辉(字凤台)第七子陈仁从珠玑巷带来的历史
证物,该铜人由陈凤台七个儿子各存一个以留传后世记认。学子拜过圣人拜祖
先,有些男孩还到祠堂西面的榄园山拜陈梦吉墓祈求聪明伶俐。 站在牌坊前,回首童年事,面对面目全非的祠堂旧址,不禁一阵悲凉,
极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宗祠,仅存后座半边破楼依稀可认,祖传铜人经解放初的
凌村乡长手当废铜卖给收购站,后座铁门窗和"老鼠路"的铁栏杆毁于大炼钢铁
时;国字大门前厅大中厅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拆毁,连陈少白笔迹的"陈氏宗祠"
石牌匾也碎作石子。在迷雾的回忆中,仿佛听到祖父细语叮嘱——记下凌村旧
事。


凌村陈氏源流
据史所载,中华陈姓有四支:(1)舜帝第廿八世玄孙妫满在周武王以元女太
姬配之而封于陈(今河南潍阳),其后人以国为姓,妫满亡,谥号陈胡公,为
陈氏之开山祖;(2)北方通古斯族(突厥)莫氏后人改姓陈,世称遮莫陈;
(3)隋朝时有白永贵改姓陈,其后人称万年陈;(4)广陵(今江苏扬州)刘
氏改姓陈,人称广陵陈。凌村陈氏属第一支,是陈胡公之后人也。 陈胡公传19世生陈厉公,厉公生五子完、让、逊、顺、文。公元前约598
年,陈胡公建立的陈国为楚所灭,厉公长子陈完逃至齐国生恒,被封为齐侯,
遂改姓田。春秋中期以后,势力逐渐强大起来。田氏发展势力的办法是争取民
众,如齐景公时,公室对百姓的剥削惨重,“百姓苦怨以万数”。而田氏则收
税用小斗,借贷用大斗,偿还再用小斗,结果“民归之如流水”,纷纷从公室
逃至私家。齐景公亡,国氏、高氏立公子荼为君,田氏乘机发动政变,击败国
氏、高氏,另立公子阳生为君,是为悼公也,田乞为相,掌齐之实权。田乞亡
,其子田常继为相,公元前391年,传至田常之曾孙田和干脆废掉齐康公,自
立为君,史称“田氏代齐”。后田和之孙齐威王继位,采取一系列变法,奖诚
罚假,使齐迅速成为战国七霸之首,曾孙齐宣王亦为一时之俊杰,父子皆为古
代国君爱才之典范。后齐于公元前221年为秦所灭,齐王建第三子田轸逃亡,
重入河南颍川,复姓陈,此后陈氏后人遂分为颍川派与田齐派。厉公次子陈让
生陈涉,三子逊生余、四子顺生稀、五子文生平。陈涉传11世生陈实。颍川派
以陈实为始,陈实公,字仲弓,号太邱,颍川郡许昌人(今河南省登封县),
生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与兄弟宠、农、婴、蕃、俊一起同
守颍川始邑。 陈实传5世生陈登、陈跃,陈登守徐州传8世又分出南院派。南院派以陈敬
为始,再传4世生洪进。洪进排行第五,五代时被封为南康郡王、歧国公,住
金陵小市,传12世生陈瑚。北宋建隆年间(公元960年),陈瑚带兵征荆南失
败被贬,迁至福建龙溪,生九子汉、隆、烈、绎、旋、东、宗、襄、旭,皆在
北宋嘉祐为官。三子烈隐居福建福州府,嘉祐壬寅年(公元1062年)徵国子监
直讲,不就,与兄弟游金凌州,在汉中汉城东南生陈圭,陈圭生吾仁、吾义,
吾仁生兆,吾义生贾、亮、敬。陈兆任县令,生文、纪、纲,因谪官被贬,兆
偕纪、纲迁至四川,陈贾、陈文叔侄则与其它族兄弟迁居南雄州保昌县珠玑里
沙水村。陈文生鼎、鼐。鼎为宋朝进士,任河南知府,生万山、凤山。万山生
陈辉、陈炜。陈辉号凤台,宋朝进士,官拜刑科谏议大夫,娶珠玑里太尹公邝
儒平之长女为正室,配舅言、尊、圣,为谏伐金陵,同迁古冈州徙扶南泮村(
现属开平水口),之后几百年来陈邝两姓一直为姻亲,邝氏诰封正夫人,生四
子:谟、宣、英、凯;陈辉翁又娶侯氏为侧室,诰封二夫人,生三子:润、图
、仁。公元1225年陈辉因差抚夷不行,家属被贬,陈谟兄弟七人、子侄廿八人
,族兄弟卅余人,遂从珠玑巷举家南迁隐居于广东各处。众兄弟起行前约定:
此处迁移,兄弟恐难同处,但逢冲则止,凡遇村名有点水者居之;盖因水虽支
流万派在,但可以同源。其中谟、英、凯先后迁入台山,宣迁入东莞造靛村,
润迁入潮阳洛阳村,图迁入清远城,仁迁入鹤山、新会;为便于识别与沟通,
每一支都有自己的传世字联。 陈谟翁字世昌,南宋孝宗乾道九年癸巳(公元1173年)生于南雄州保昌县
珠玑里沙水村,叨举进士,任授刑部侍郎,再迁入广之古冈德行里,族住新宁
冲泮。生四子文诜、文振、文龙、文起。谟翁后代分冲泮派和水南派,冲泮派
承先祖陈淳,探花伯厚翁撰法祖班派目字联为: 籍凤毓嘉秀,和敬发贤良;文明应显达,历世永传扬。 后依据明贤陈白沙先生(1428年—1500年)再撰之法祖班派目字联为: 大德名兼寿,家邦耀远光;广南星喜聚,育俊兆其昌。 水南派之传世字联为: 圣文万世昌,应朝瑞国祥;德业光前远,遵法永延长。 仁厚承恩泽,书香启俊良;邦家常有耀,博学自名扬。 陈谟一支在台山如今散居在三八冲泮,海宴大坑、竹园、沙桥、路岗、春
场,广海古隆,附城水南、潢村、泡步、水步洞宁,冲蒌冲洋、莲花墩、咸塘
,端芬平洲、冲湾、平安、铜锣柱、大墩,三合洋栏、冲湾、那洞、黎洞、玉
怀、李坑、潮安、潮东、潮新、南洞、顺洞,深井泮华里、小坑等120余条自
然村。此外尚有迁往阳江、新会等地。 陈宣翁讳猷,号南乔,字世道,进士第,族住东莞造靛村、新会马泥、坑
头、石头、乔厦、沙头。生三子麟阁、龙阁、凤阁,三子凤阁,讳仲义,号景
夷,住石头,三传至天任、天祥。天祥迁台山上阁东山里,成为墩头、六村陈
氏始祖。其传世字联为: 祖德赐光裕,明延擢茂良;学宜宗孔孟,华国以文章。 星朗聚群贤,堂高恒自耀;凤鸣昌奕嗣,源远乃迩长。 其后裔散布在台山斗山墩头、六村、广海山背、冲蒌朝中等40余村,以及
下川平阜、南洋、茅湾、竹湾、东冲、川前、樟木树、牛塘、后龙门、龟山、
荔枝湾等村。此外尚有迁往开平、阳江、斗门等地。 陈英翁字世德,进士第,南宋广宣议大夫,与父陈辉翁同葬在清远蒙裹驿
九龙潭,族住新宁冲金、广海、陈边、黄冲、陈冲、邓冲、豪冲。生四子法、
福、寿、悟,陈法十五岁即任柳州知府,生三子金山、隅山、火山,族住新宁
冲金;陈悟十六岁任福建福州府教授,生四子梦芳、仲芳、叔芳、季芳,族住
新宁邓冲。其传世字联为(注:未得续字联): 先德开基,永奠尊崇大典;象贤缵瑞,用光启佑鸿猷。其后裔散布在都斛麻园、古逻、丰江、白石、东坑,斗山奇逢、三江、松子岭
、上阁和昌,以及赤溪冲金、衙里、康坑、邓边,大江陈边,端芬大塘、上泽
、海宴等地。 陈润翁字世兴,生五子龙图、龙洛、龙纪、龙起、龙见,族住潮阳府洛阳
村。 陈凯翁字世诚,生四子梦熊、梦光、梦蚪、梦虬、梦鸾,族住新宁海宴汶
村、开平三江水东。传世字联了: 贻谋燕翼,崇德象贤;健顺中正,光华济美。 实学勉修齐,允守祖宗彝宪;英才宏启迪,蔚为家国祯祥。 其后裔散布在海宴、汶村、深井大门、康华、李坑、斗门一带,也有迁入
阳江等地。 陈图翁,邑庠生,生四子言、视、聪、动,族住清远县城。陈仁翁,生三子洛、篆、范,族住古冈铲湾、凌村、莲塘、大泽、深冲、大岳
、潮莲、熹冲。 陈仁翁长子陈洛翁,字珠仕,号卞南翁,又曰仁翁长子,宋赐进士,历谏
议大夫、兵部主事、吏部郎中、谥文直,夫人何氏诰封二品曰夫人。子一字卫
国,号宋城翁。大约在公元1230年,洛翁与一部分兄弟子侄迁居鹤山凌村,别
子为祖,陈洛翁被尊为凌村陈氏始祖。光绪廿七年,十四世祖后陈氏乡绅聚于
新会太丘书院论续班派字,确定传世字联为: 卓树惟敏 祖德扬芳 贤能嵩起 奕世其昌 家传礼义 华国文章 承先启广 名显朝堂 仁翁子孙现居鹤山凌村13条自然村及新会城、棠下石头、荷塘三丫、罗坑
天湖、牛湾升平、环城梅红、天马、崖西横水、京梅以及大泽、莲塘、潮莲、
大墩,新兴云渎、吉堂及香港、新加坡等地,目前繁衍至第三十世。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7 18:24:00 +0800 CST  
湛江
陈是当地第一大姓,占湛江的人口比例约12%,人口70-80万
湛江陈姓多为抗元民族英雄陈文龙的后代,在南宋时期莆田玉湖陈氏家族人大规模迁徒到湛江。陈文龙的子孙们从福建南下到湛江硇洲岛一带,并散居于吴川、雷州。其子孙的后人现仅在湛江地区就形成300多条村子,总人口超过30万。
坡头乾塘陈氏大宗祠
据史载,乾塘陈氏大宗祠,始建于元朝仁宗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距今已近700年,共进行四次维修。
乾塘陈氏是当地望族,名人辈出。其中,陈瑸是清朝康熙年间的著名廉臣;陈兰彬是我国第一代驻美大使,清朝咸丰、同治期间的二品大臣;陈上川是清朝康熙年间越南著名侨领;陈辉龙是清朝咸丰年间剿灭太平天国的名臣曾国藩手下一名干将。
在2014年,乾塘陈氏大宗祠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湛江汉民族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湛江的富豪初涉商海时大多没什么背景
靠着一股闯进和活络的头脑成就一番事业
这些底层经历使得湛江商人行低调和谨慎
同样也在体现在陈氏企业家身上
陈丹,湛江遂溪人,广东恒兴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短短十多年时间内将一家只有16名员工,注册资金100万元的贸易公司,发展成为拥有净资产15亿元,分公司30余家,员工5200多人,年产值40亿元,带动10万多农户走上养殖致富路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陈华,湛江吴川人,深圳京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身价79亿人民币,拥有深圳目前第一高楼京基100,曾经请过美国退休总统克林顿做他的地产代言人,司在2012中国房地产500强中排名 388位。
陈阳南,湛江吴川人,深圳市华昱集团董事长
香港上市公司总裁,拥有国内柏丽酒店、深圳北京金龙腾酒楼,深圳水官高速、清平高速建造者
陈生,湛江遂溪人,广东天地食品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身价过100亿人民币,由他创办的广东天地壹号饮料有限公司和广东天地食品有限公司(壹号土猪品牌)两个企业在各自细分市场已经做到全国第一
陈宇,湛江雷州人,茂德公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珠三角,他旗下两个品牌家喻户晓,一是诸葛酿酒,一是茂德公辣酱。而且他多年来多次捐资超2600多万元回报社会


一、玉湖派陈氏
(一)吴川黄坡镇大院泗岸陈氏:始祖朝奉公,号三山,元山公之子。南宋景定初任高凉刺史。任满卜居吴川博棹村(今大院村附近博棹坡)
(二)雷州东里镇淡水陈氏:长讳三官,字子清,子孙居东里淡水、客路本立等地;次讳三爵,字子荣,子孙居北和大房等村;三讳三禄,字子雷,乃夏泉陈族始祖也。
(三)雷州沈塘镇仙梦陈氏:始祖梦雷公,字天祥。文龙公仲子,出继麟之。宋以门功授奉郎、兴化军统领。元成宗元贞二年诏录忠臣烈士子孙,授龙虎将军、海北南道宣慰司都元帅。
卜居雷州仙梦村(今大陈村),即入雷之一世祖也。妣郑氏,生三子:汝谋;续妣黄氏,生一子:汝楫;继妣冯氏,生一子:继统;继妣何氏,生二子:自登、自朝。
(四)吴川樟铺镇沙美陈氏:吴川沙美陈氏始祖汝楫公,乃莆田玉湖派十世祖,文龙公孙,梦雷公第三子,元初卜居吴川瑶头村,后裔分衍70多条自然村。
(五)湛江乾塘镇米稔陈氏:始祖正公,八宣公长子,字安世,卜居米稔即入吴之一世祖也。生三子长永昌,次永清,三永源。公与妣黄氏合葬米稔西惶岭石板圹上,坐艮向坤兼丑未,嘉庆壬申年重修改向坐丑向未兼艮坤。
(六)廉江横山镇乾案陈氏:始祖宝公字庸珍,中亭,行念一,谥端厚。莆田玉湖陈氏十一世孙,八宣公的次子,乡进士官授任石城(今廉江)县教谕,乾案陈氏始祖。
承烈祖之元熏,贻万祀之泽神主入本省城陈氏宗祠,高州文范书院,石城宝兴祠,高等小学堂,马鞍山宗祠俱在正龛入廉江太邱宗祠。妣徐氏,谥慈懿,始祖考妣合葬鱼荀门乙山辛向灰坟有碑,嘉庆戊辰年仲春念九日十四世孙岁贡生任东安学训导天仁十五世孙岁贡生绎治其德,重修墓,登石城县志。生一子:义。
(七)湛江乾塘镇乾塘陈氏:始祖经公榜名伯镇,字振礼,号东斋,谥文庄。元朝举人,至元间任化州教谕,府、县志俱有传。暮年解组卜居高凉吴邑乾塘村,是为乾塘一世祖。八宣公之三子也,因称为三教谕。
妣麻章登黄氏,诰赠正八品孺人,谥慈敬裕顺,与教谕公合葬梅里海,后改名呼为蛇地,坐寅向申兼艮坤。生二子:佛锡、佛佑。
(八)廉江横山镇排岭陈氏:始祖尚祖明举人特授江西省府安义县知县。初居(塘北)后居排岭族开基故称一世祖以后改名光祖立户。
光祖长子学仕公受任琼州定安县教谕,带父偕弟同往赴任,沿九州江而下,途经石塘北崖边,发现塘北村场“飞凤下洋”很合心意,商量好待致仕后迁居此地。
后任满北归时,发现此地已有李莫二姓居住,唯中间一块地未占去,遂暂居于塘北。后父子觅得排岭风水地,再迁此定居。
(九)廉江良垌镇良田陈氏、遂溪实荣陈氏:始祖陈讳仲智、仲文公是福建省(领府八)福州府(首府,领县九)古田县(本候官地唐古田)则巷村(在五华山侧)人也,兄弟三人,长仲华、次仲智、三仲文。
智公中式南宋咸淳元年乙丑(1265年)科进士与广东省广州府番禺县刘褒然公同榜,历癸酉年职任琼州知州。华文两公也与同往迄景炎丁丑二年(1277年)即元世祖至元五年时适世乱,智公解组,华公只在琼地铺前安居立业,智文两回处雷阳府城祥兴二已卯年(1279年)。
智公北回驾到石城适元兵迫帝至崖门(在广州府新会县海中元兵迫帝至此丞相陆秀夫抱帝赴海而死,张世杰舟迎杨太后出海遭大风覆亦死时御舟养一白鹤哀鸣随水以殉),路途阻滞隐居于此。智公择居石城良田开基立业,仲文公择居遂地首僻竹山墩住场次乃移居实荣创业。
(十)雷州调风镇南田陈氏:士奇建纲嗣子,宏祺次子,字英相,生崇祯辛巳年,卒康熙乙未年,以曾孙贵诰赠奉政大夫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娶童氏,同葬潭地坐巽,有碑志,栏杆围屏石亭;生子长嘉训;续谢氏,葬品题后湖有碑亭,俱诰赠太宜人,生子次大用、三子元;按公初海外多寇避地来雷,卜居海康县调社南田村,生平事迹说载雷郡县志人物传。
(十一)廉江平坦镇鹤山陈氏:始祖秀峰公和堂弟用瑚公原居顺德马宁都白藤江尾村,于明正德年间秀峰公偕二子(世昌、世隆)与陈规、陈准兄弟和堂弟用瑚公及雪梅、南轩、月池诸子侄迁到石城,初居松屏,继卜鹤山开基创业。秀峰公后裔分居平坦镇古村、东木村、良垌镇东朗村、南朗村、北朗村、五稔根村、西朗村,沈塘镇沈塘仔村等村,用瑚公后裔分居华木咀村、土石村委石塘村,火炭垌等村。
(十二)廉江平坦镇松石陈氏:廉江平坦松石陈氏相传太始祖为南京水军总府九歌公,乃福建莆田玉湖派评事公房宋卿公后裔,玉湖派十一世祖(这个世系有侍后人进一步去考究),出仕于洪武年间,官至南京水军总府,九歌公或其后裔于明成化年间由福建莆田迁广州府顺德县马宁都江尾堡五十一图第十甲场土石坦,
越七世于嘉靖初年黄氏婆率列祖陈宽、陈倍、陈绶、雪梅、南轩、月池、盘山、世华、世亮、雪松等十房偕同族叔陈规、矩、准和用瑚等兄弟迁石城县松石,定居杨梅葵树根(今葵村园)。
其后陈规、矩,准和用瑚兄弟迁于廉江平坦鹤山定居。陈宽、陈倍、陈绶、雪梅、南轩、月池、盘山、世华、世亮、雪松为松石陈氏十房祖。其后裔分居约200条自然村,另外还有120处未归宗。总人口约4万人。
(十三)雷州沈塘镇后山陈氏:雷州沈塘后山陈氏始祖文学公,乃莆田玉湖陈氏丞相公房十九世,宅公之后,明洪武年间于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坎头岭村,奉任海南通判官,
年老致仕立籍雷州府沈塘镇平余后山村居住,生五子:子芳、子晃、子昌、子盈、子晟。 至今发展到二十三世,现有1100人。后裔子孙还徙外地32条村庄,约有6200人。
(十四)遂溪杨柑镇乾留陈氏:始祖太保公。属文龙系统。
(十五)东海民安镇后山陈氏:始祖景义公,父开公,广东海阳县人氏,尧卿公之后。(玉湖四世祖)清代由海阳迁居雷州遂溪东海岛后山开村立业。其后裔分居东海丹寮村、民安墟、乌石港墟、雷高镇杨村等。
(十六)徐闻前山镇后海陈氏:莆田玉湖陈氏陈仲达十九世孙度公由海南炉山石村迁居于徐闻前山镇后海村。
(十七)徐闻南三镇下井陈氏:徐闻南山镇下井陈氏始祖宪宇公,乃莆田玉湖族工部侍郎正卿公房后裔。玉湖十世国月公乃应腾公第三子,原任茂名县教谕,宋末自莆田渡琼,落脚琼州府文昌潮滩村,官特授琼州府教授。
国月公乃海南潮滩支开基祖。妣李氏,生三子:元志、元享、元昌;庶妣沈氏,生二子:元盛、元泰。国月公八世孙宪宇公,明上叶自海南迁居徐闻南山镇下井村。这一支发展较慢,至今只有65户共380人。
(十八)雷州松竹镇菜园陈氏:始祖祖荣公乃莆田七世祖,南宋末由莆田迁居于此,后裔分居埠头、下六等21条自然村。
二、廉江横山镇六格陈氏:太始祖梅轩公,赠修职郎,福建省福州府莆田县沙溪里珠玑巷,一说猪屎巷青云人,二世祖日夫公,吴川县教谕,于元末明初由吴川乾塘初迁藤缆村再迁石城六格开基立业。
历九世分为八房,长房主要分居六格、花石、陈村仔;二房主要分居六格、大塘村;三房主要分居六格、港头村;四房主要分居六格、陈老吉村;五房主要分居六格、溪仔、排仔村;六房主要分居乾管、暗江仔、老占村、牛屎坑村;七房主要分居溪墩村;八房主要分居木水。全族现已归宗人口12000多人。
三、古灵派有雷州乌石镇文堂陈氏:雷州文堂陈氏,始祖士公,字三福,福建莆田人,乃古灵先生陈襄之苗裔。其谱曰士公“在宋登进士第,从密友张弦公知雷州,因居于雷,后移居海滨,住名文堂”云云。
现分村数十,人丁不少。长房主要分居文堂、新沟、下郁、北和、卢家、上言、乾陇、平湖、海南、昌金、交寮、龙斗等村;次房主要分居文堂、乌石、火炬等村;五房主要分居文堂、迈创、乌石、覃本、新村、广纯、溪南、覃坡、徐闻北岭、康港等村;六房主要分居新村、岭下、三圣坡、昌文、雷城、北和等村。
四、开漳圣王派有遂溪河头镇双村陈氏、雷州沈塘镇昌辉陈氏:鼻祖公,是福建省兴化府蒲田绿岭乡人。公生后唐庄宗同光六年(923年),于后周显德三年(956年)优取明经(与进士并列),后随曹彬将军佐守太祖平定天下。开宝元年(968年)赴授浙江宁海县令。
宋开宝四年(971年)得曹太尉荐升琼州刺史,十七载任满荣归,择象郡蚕村开基立业。后迁北界,其后三世祖进士昭斌公迁居兴廉村。五世祖梦英公,于兴廉净行院教书时(1100年),苏东坡萍水相逢,促膝谈心。
苏东坡知道梦英公是懂公的第五代裔孙,甚为仰慕,并为梦英选择定居点。当时选址目标,有大体村和双村,经多方考卜,认为双村是一块雄师宝地,风水优秀,必有吉祥。
于是,崇宁四年(1105年岁次乙酉)梦英带五子,从兴廉村迁居于此;南宋1272年,国玺公升任雷州参府正堂由福建泉州德化县平沙村(原平埔村)入雷,初居府城,在任六载,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公之八世后裔卜迁乾济村,即今之昌辉村,奉公为昌辉陈氏始祖。妣江氏淑人,生子一:纯忠。
五、南院太傅派有遂溪遂城镇后头温良陈氏:后头温良(陈村)陈氏始祖京山、京海原籍浙江省温州府永嘉县巷口村。公元1126年(宋朝钦宗年间),后头村始祖京山(字挺高)大公供职海南,官为琼南通判,因他政绩显著,故受人尊敬。京山大公赴任不久,胡骑南侵骚扰,人民颠沛流离失所。
京山大公任职期满,途经雷阳,卜居于湛江市麻章区太平镇后头村;京山大公居住在后头村后,在老家的浙江省温州府永嘉县巷口村之两弟京海(字挺峻)二公、京湖(字挺平)三公,因胡骑南侵,中原局势未稳,民不聊生,苦不堪言,被迫离浙来粤。
京海二公旅游雷阳,乐其地僻,民情温和,遂定居遂溪县附城镇温良村(陈村);京湖三公,则渡琼海定居于海南(据说在海南文昌一带),因海隔而少于来往,后失联系。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7 20:28:00 +0800 CST  
六、益部安汉良史派有雷州雷祖陈氏:太始祖。公享寿一百一十三岁。字延长。赠银青光禄大夫。妣吴氏生女三:容、言、工。者公与夫人五十无子,三女对天誓曰:女子三人愿无出嫁,事父母以终身,祈天赐父母一男以绍父母来世。公怕置之田业,今即冯村田共六十亩,税立为蒸尝,世代轮流拜扫是也。
当时公惟捕猎为乐。九月初一日,九耳犬动,诱往乌山,捕获大卵,卵色青碧。次日雷辟开成一男子,即今陈文玉刺史是也。
自梁通六年(公元534年)正月十五日至太建二年(570年)登黄甲还乡,三年即封为刺史本州,至隋大业丁卯年(607年)正月十五日忽生羽翼升天。日后郡民具由奏请全家诰封。妣李氏夫人生男一:言。
七、义门派雷州纪家镇文园陈氏:汀州庄陈氏属皇封“天下第一家”江州义门陈的望族之一,汀江庄陈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枝繁叶茂,繁衍昌盛。
汀州庄始祖陈魁公(号参琉),宋进士,北宋中期担任汀州太守,公元1063年江州门奉旨分庄,魁公分得汀州庄,遂带家口97人迁至福建汀州居住。魁公妣李氏、刘氏,生五子,号称“五山”。
宋末,“五山”兄弟及后裔因避兵祸(元兵之乱)迁居宁化石壁陈德村,繁衍生自成100余年后陆续南迁。清乾隆年间,和平县林寨陈氏十二世陈行仕来海康大成书院任教,遂卜居于纪家镇文园村,是为雷州文园陈氏入雷始祖。
纪家文园陈氏属义门汀州庄台谏陈衡公世系,至陈元坤由江苏省南京漂水县迁广东和平县林寨。行仕公后裔淦于有光的声望,海康族系奉有光为创业太祖,是为海康一世始祖。
后分发北公益村、下寮村、望居乐村、草新村、边潭村等,已繁衍十二代,人口3000多人。字辈是:有、世、奇、广、大,如、邦、朝、国、宏、开、圣。
八、义门派遂溪遂城镇桃溪陈氏:遂溪桃溪陈氏始祖陈昭明代正统年间赴任琼州南宁军史目,宦满后卜居于遂溪桃溪。
九、遂溪城月镇攸端系统:始祖攸端公系福建省莆田县庠士,由任琼州推官,离任回家,因河头寇贼阻路,寓雷二年。元配林氏儒人,系莆田县林家女与父同赴,任所年方三十四岁,寓雷时失配。公择娶张公女为继妣。
男一:道生。女一适高家,雷俗出嫁,女不肯离父母兄弟,公将余资择居实荣创业。同张氏寿六十九,终于六月廿二日,合葬沟尾山干山巽向加辰戌。有碑立记。林氏葬雷州西面坡,故墓无碑。此为始祖。
十、雷州雷城调花陈氏:始祖仲尼公原籍福建莆田秀屿区南日镇石盘村,唐时任职琼南游府,职满卜居于雷州调花村。妣李氏,生二子:日思、佛思。
十一、雷州杨家镇安苗龙马陈氏:雷州安苗陈氏始祖惟善公。原籍河南开封府汴梁。南宋时以“明经”授临安巡检。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丁卯调任雷州府教授,后卜居安苗村,现在后裔分居各地近80条村庄,约有一万多人。
惟政公,惟善公之胞弟,大宋咸淳四年(1268年)戊辰科与侄子直学同登陈文龙榜,赐进士,摄礼部之政。娶赵氏恭人。其后裔住(松竹镇)龙马村。龙马支约在建文时期世乱,族谱遗失,失考五世,尔后经追考得悉从第六世别驾公起接续后嗣。
十二、遂溪河头镇双村陈氏:陈原籍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禄岭乡。生于后唐庄宗密切元年(公元923年)。后周世宗显德三年(公元956年),朝试,取明经高第。随曹彬将军佐赵匡胤平定天下。
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授浙江省宁海县令。开宝四年,琼州刺史。雍熙三年调任崖知府。宋太宗端供元年(公元988年),任满卜居雷州蚕村开基。
十三、雷州白沙镇深田陈氏:始祖陈年修,原籍福州府古田县人,于洪武十三年升任雷州儒学教谕,因家于雷城之仁德坊,后人徙居白沙深田村。
数传又分居于白沙深坑、北坡、黎郭西村、北坡西村子、松竹马铁仔村、南兴康家等6条村庄。至十三世祖陈必登,“因世界挠乱,迁居于海南开小铺”,落籍海口市海甸岛新安村。
十四、雷州纪家镇迈特陈氏:成魁公明代由莆田万和村迁居于纪家镇迈特村开基,至今分发30条村庄。
十五、赤坎北桥道街陈川济陈氏:明代中叶,祖居福建莆田的大明修职郎陈和一(太始祖)夫人梁氏婆携三个儿子来到赤坎陈川济村安家落户,长子汝伟公分居水粉水,次子汝性公住村,三子汝锦公分居冷村坑村,是为赤坎陈川济陈氏三支开基祖,至今已有近500多年的历史。其后裔分居乌塘村、大窝村、源水陈村仔等村。
十六、遂溪洋青镇西寮陈氏:洪彩公、洪治公、时瞻公后裔从四川迁居于西寮村,至今繁衍十九世,现有1200人。
十七、雷州客路招家陈氏:始祖彝公自广东龙山迁居于客路招家村,发展至今15代,现有138人。
十八、雷州杨家镇陈家陈氏:鼻祖滨公敕封文林郎,始迁祖光大公由福建莆田大宁村迁居住,徵任雷州府学教授致老卜居东陈村,因移居陈家村,现有7000多人。
后裔分居杨家镇陈家村、唐家镇厚褒村、杨家镇后排、陈高、调风山前、坎园等村。
十九、遂溪遂城镇唐村陈氏:始祖温龙公由福建莆田洋雪巷村迁居于此,繁衍十六世孙,现有530人(含下村)。后裔分居于新和村。
二十、雷州松竹镇后排陈氏:始祖仲泰公由福建莆田迁居于松竹后排村,现有1201人。
二十一、雷州松竹镇西边陈氏:始祖尚质公明中叶由福建莆田马屎街迁居于松竹镇西边村。
二十二、雷州松竹镇东井陈氏:始祖弘基公于宋代由福建莆田去任海南文昌县令,其十二世孙尧滨公由海南迁雷城西北再迁东井村,现有1460人。
二十三、遂溪遂城镇后坑陈氏:高州文林陈氏八世祖邦泰公之孙秉伦、秉仁兄弟,清乾隆三十三(1768)年由高州密山村迁居于后坑村。
二十四、雷州调风镇东坑陈氏:始祖启聊公清初由福建莆田迁居于东坑村,现有350人。世系待考。
二十五、雷州覃斗镇禄高陈氏:清康熙年间桂芳公莅任雷阳推官,先居北和挥井村,迁居于覃斗镇禄高村,为雷州禄高陈氏始祖。现有420人。
二十六、湛江东海黄山陈氏:始祖运至、运中、运成三兄弟,原籍福建莆田金街村,清代南迁,运至公卜居东海岛黄山村,运成公卜居东海岛西坑村,运中公卜南浦精村。
二十七、徐闻迈陈镇潭板陈氏:相传清顺治年间,潮州府饶平县商人到徐闻迈陈镇开店,后移居潭板村,成为徐闻潭板陈的开基祖。其后裔分居迈陈镇的迈陈下村、南山镇槟榔园村、下桥三品斋村等。
二十八、雷州杨家镇西瓜园陈氏:龙春公由化州卜龙村迁居于雷州杨家镇西瓜园村。化州卜龙(博龙)陈氏始祖磐石公,原籍浙江鄞县,举人,南宋绍兴年间出任雷州通判。
任满后,适金兵南侵,奸佞当道,惧归去遭祸,遂于绍兴六年(1131)定居化州博龙,其子孙后代主要居博龙、多谷、下郭、博表、沙垌等地,人口万余。外迁入湛江的雷州、徐闻、遂溪等地。
二十九、廉江平坦镇杨梅根陈氏:明朝由东莞始居于平坦杨梅根村。其后裔分居平坦镇茶山村、朱屋村,世系待考。
三十、遂溪草潭镇东港北二村陈氏:陈纯、杨旺公,清代从海南白沙湾村十七庙边棵、到库竹新圩、架仔尾村迁居于此。现有140人。
三十一、遂溪杨柑那略船帮陈氏:原为海上船帮,上岸定居于杨柑那略村,其后裔分箔寮村。
三十二、雷州雷高镇东介陈氏:始祖布傲公清末由四川迁入雷城苏楼巷,再由苏楼巷迁居于雷高镇东介村,现仅有77人。
三十三、廉江大垌陈氏:大垌村陈氏徐定公明嘉靖五年从惠州博罗迁居于此,现有300多人,据其谱记载属义门陈,其世系有待考究。
三十四、廉江红寨陈氏:始祖陈景高由莆田猪屎巷迁居到、廉江高桥江背村开基繁叶。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7 20:31:00 +0800 CST  
茂名
茂港陈氏家族分
原电白县辖内100544人,人数最多的是羊角,占陈姓总人数的13.78%。
茂港区的分布主要为:
羊角镇(13856人):潭段、上坡、打铁坡、白马郎、油甘坡、四百租、河尾凼、元田、上村仔、八甲、下车、山仔、谷仓、田中间、、岭仔、上下坡仔、沙车、坡头、上下白土、七王岭、卖腊、塘尾、大村、三桥、高坡、塘边、来龙、下清湖、二村仔、旧堡、方田墩等村及羊角圩;
坡心镇(7163人):车仔田、长坡、潭阪洋、排岭、白坟坡、望头塘、唐尧山、盐仓、田坡尾、下陂、潭波禄、河口、岭仔、大坑糖寮、村仔、满口车、西湾、祠堂边、酒铺、酒铺坡、中间、上潭关、园山、圩头、平岭、车路、潭阪田、田头屋、新合、众车、车头堀、赤兰树等村;
南海镇(3925人):孟信坡、盐灶仔、坡头、沙尾、井尾、坡仔、东边旗、新坡、山兜、墨胶陈屋、万寿口陈屋、陈那英、坝头、塘下、晏镜、那和等村;
七迳镇(3827人):下北丰、洋官尾、深(土並)、那螺、元山等村;
小良镇(3416人):翁甘、北庄、陂头、岭圩、糖寮、岭头、新屋等村;
沙院镇(2615人):那珠、龙君、沙院、老果、地场仔、石仔岭、下河角、石榴埇、里铺、狮子岭、练马、坡仔、田屋、那墙、洪塘、金竹坡、老板、糖寮、下塘、信村、上塘、赤米、化州仔等村以及沙院圩。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7 20:33:00 +0800 CST  
肇庆
陈为当地第一大姓
怀集陈氏
出自江西,明洪武析间迁入。


陈氏入桥始祖来历及其后裔居住分布情况
来源:一元一国学网 作者:陈毅刚陈姓是桥头的大姓之一,远在秦汉时期,陈姓祖先已从中原迁徙至岭南,先落脚南雄,后逐步向南粤各地移迁。
陈姓是桥头的大姓之一,远在秦汉时期,陈姓祖先已从中原迁徙至岭南,先落脚南雄,后逐步向南粤各地移迁。而迁入桥头的陈氏家族中,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始祖陈十五,其两个儿子从广宁入怀后定居桥头;二是陈八七公先落脚封开,其后裔陈子贤入桥定居。  陈十五公的两个儿子入桥后其后裔居住分布情况据讲义村陈氏家谱记载,威武出身的陈十五,在南雄珠玑巷被编入营部从军,屡立战功,后逐级擢升,职任都督,授二品锦鸡总领。元朝末年各地农民起义,连年战争,因战败,陈十五只好把所带领的部队解散,各谋生路。陈十五于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四月初八日,带家眷落籍广宁三年,后转迁怀集独洲二年。陈十五生有三子,长子陈福华在逃难途中生死去向不明,只有次子陈禄华、三子陈寿华逃难到桥头,繁衍生息延绵至今。次子禄华当时落脚山根村,后因人口发展,逐步向周边移居,分迁到徐丰旺堂、杨柳等地,又从杨柳分支至六竹,再由六竹分迁到凤真、徐安。现在金星、徐丰、新宁、丰大、岑元、六竹、凤真、徐安居住的陈姓人家均是禄华公的后裔。当时陈十五公在逃难中夫妇双亡,禄华公为纪念双亲,立冢拜祭,墓设于今金燕宾馆后背处。三子寿华,当时落脚岩儿岗(今新平讲义村),据讲义家谱记载,当时是用五斗米换得孤寡老人姚远昌的户籍入户的。与陈寿华同来的还有他的好友卢宣章,后卢病逝,遗下两个孤儿,而寿华公虽有四子,也把卢的遗孤视为亲生,后来两孤儿也改为姓陈。现分居在新平行政村的陈姓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二,还有移居有保丰、红光、新兴及永固镇苍岭村。现新平陈村和保丰税高的陈氏家族原是卢姓改为陈姓的后裔;岑元拱口的陈氏家族是从陈村分支而来的。 陈子贤入桥的经过及发枝情况据岑元陈林村的陈氏族谱记载,陈八七字九妹,于洪武元年因战乱从南雄珠玑巷直抵迁到土坷封州(今封开)野峡岼,后到江尾独律村落业为根。陈九妹的第八世孙陈子贤,于明朝嘉靖七年(1528)从封开独律村迁至怀集宁洞岑元的陈林村落户。现岑元的陈林、上下岗和岩旺的旺口、金边陈屋以及从岩旺分迁到旧圩等的陈姓人家,均是陈子贤的后裔。


鼎湖陈氏家族
水坑陈姓(含院主、砚洲、平坦、依坑、罗隐、槎布分支):南宋绍熙三年,陈子诚由南雄珠现巷来居九坑仕曹山,后移居水坑一村(时称塘门口),至今33代,居水坑村有2800余人。建有宗祠“荐馨堂”,本志人物篇进士陈一龙等四人,举人陈保定以及民国时期名人陈让湖、陈启泰等是该族后人。
水坑陈姓后人分支出七个支系。
元代,陈秀一从水坑迁居院主二村,至今27代,居院主有140多人。
明洪武年间,陈尚一由水坑分迁砚洲三村(后称南股南边陈),至今22代,居村中有350余人。建有宗祠,本志人物篇陈焕章、陈日宠等是该族后人。
明永乐年间,陈树德由砚洲分迁广利平坦村,至今21代,居村中有300多人。
砚洲陈族后代陈伯选分迁永安双鱼洲村,今居村中有50人。双鱼村伯选后人陈语
季分迁篁竹园,今居村中有约80人。清顺治年间,篁竹园后代又分迁莲花镇蔗村,至今16代,居蔗村约370人。
明初,陈燕山由水坑分迁依坑陈屋村,至今24代,居依坑有600余人,建有宗祠。
明时,陈本初由水坑分迁坑口罗隐(旧称博头陈),至今22代。清嘉庆年间,陈世荣由水坑分迁坑口罗隐昌贤里,至今10代人,两族合一村,共140余人。
明末清初,陈对祖由水坑分迁广利槎布村,今居槎布约50人。槎头一支也是水坑分支,始迁祖名字失记,始迁至今18代,居槎头约70人。
布基陈姓(含桂荣高兰分支):据布基陈氏族谱称始迁祖陈伯玉宋咸淳六年,从端州迁居水基(水坑族谱称伯玉是子诚第7代孙,两谱不同),再迁广利桂荣,后定居布基(旧称白鹤洲),至今27代,居布基约1600余人,建有宗祠“飨保堂”,本志人物篇武举人陈进是该族后人。
陈伯玉的第三子陈粤叟后来又回迁广利桂荣(旧称梓榔化),为桂荣陈姓始迁祖,至今26代,居桂荣约180余人并建有宗祠。
粤叟子陈怀德、陈大德同迁永安高兰村,今居高兰有230余人。宗祠建有“合德堂”。
横槎三巷陈姓:宋末,陈憬(未知何处人)因避乱来居横槎三巷,至今26代,居村中有120余人。陈憬第6代孙陈时宣分迁横槎冲口(旧称田心坊),今居村中约30人。
沙浦陈姓(含村头、贝水、鹤仔基、岐洲、鹤田、龙一、罗隐、后沥、崖洲分支):元末,陈昇字东可,由南雄迁来苏二陈村。明初,其孙煌业、雅言自陈村移居沙浦村,后分伯仲两房。有宗祠名“聚德堂”,奉陈昇为始迁祖,至今32代,居村中(沙一、沙二)有2000余人。本志人物篇进士陈汝湘,举人陈星、陈文豪及名人陈旦、陈祝龄,革命烈士陈友等是该族后人。
沙浦陈姓有九个分支。
桃二村头分支:由伯房十二代孙陈荣分迁而来,至今居村头有30余人。
贝水分支:由伯房十二代孙陈春、陈舒分迁而来,至今29代居村中有50人。该族后人陈仕略又分迁贝水岐撒村(今岐溪村),今居岐溪村约40人。
鹤仔基分支:由伯房十二代孙陈德重分迁而来,至今29代,居村中有60余人。
岐洲分支:由伯房十三代孙陈禄分迁而来,至今28代,居岐洲有20余人。
鹤田分支:由仲房十五代孙陈惟信、陈惟立分迁而来,至今居鹤田有40余人。
龙一水口分支:明时,陈耀星由沙浦分迁龙一水口村,至今26代,居水口有30余人。
罗隐村头分支:明时,陈余由沙浦分迁罗隐村头,至今20代,居村中有60余人。
后沥鹅围分支:明末,陈倚南由沙浦分迁后沥鹅围村,至今18代,居鹅围90余人。
崖洲分支:清顺治年间,陈绍群从沙浦迁居莲花镇崖洲村,至今11代,居崖洲130余人。
莲塘陈姓:祖居四会县新寨村。明时,陈野翁迁来莲花镇莲塘村,至今23代,居莲塘有200余人。建有宗祠“尚武堂”。
龙塘陈姓:先祖顺德人,明代后期,陈上言迁来广利龙塘村,至今17代,居龙塘有90余人。建有宗祠。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7 20:37:00 +0800 CST  
水坑陈氏家族
水坑陈姓(含院主、砚洲、平坦、依坑、罗隐、槎布分支):南宋绍熙三年,陈子诚由南雄珠现巷来居九坑仕曹山,后移居水坑一村(时称塘门口),至今33代,居水坑村有2800余人。建有宗祠“荐馨堂”,本志人物篇进士陈一龙等四人,举人陈保定以及民国时期名人陈让湖、陈启泰等是该族后人。
水坑陈姓后人分支出七个支系。
元代,陈秀一从水坑迁居院主二村,至今27代,居院主有140多人。
明洪武年间,陈尚一由水坑分迁砚洲三村(后称南股南边陈),至今22代,居村中有350余人。建有宗祠,本志人物篇陈焕章、陈日宠等是该族后人。
明永乐年间,陈树德由砚洲分迁广利平坦村,至今21代,居村中有300多人。
砚洲陈族后代陈伯选分迁永安双鱼洲村,今居村中有50人。双鱼村伯选后人陈语
季分迁篁竹园,今居村中有约80人。清顺治年间,篁竹园后代又分迁莲花镇蔗村,至今16代,居蔗村约370人。
明初,陈燕山由水坑分迁依坑陈屋村,至今24代,居依坑有600余人,建有宗祠。
明时,陈本初由水坑分迁坑口罗隐(旧称博头陈),至今22代。清嘉庆年间,陈世荣由水坑分迁坑口罗隐昌贤里,至今10代人,两族合一村,共140余人。
明末清初,陈对祖由水坑分迁广利槎布村,今居槎布约50人。槎头一支也是水坑分支,始迁祖名字失记,始迁至今18代,居槎头约70人。


布基陈氏家族
布基陈姓(含桂荣高兰分支):据布基陈氏族谱称始迁祖陈伯玉宋咸淳六年,从端州迁居水基(水坑族谱称伯玉是子诚第7代孙,两谱不同),再迁广利桂荣,后定居布基(旧称白鹤洲),至今27代,居布基约1600余人,建有宗祠“飨保堂”,本志人物篇武举人陈进是该族后人。
陈伯玉的第三子陈粤叟后来又回迁广利桂荣(旧称梓榔化),为桂荣陈姓始迁祖,至今26代,居桂荣约180余人并建有宗祠。
粤叟子陈怀德、陈大德同迁永安高兰村,今居高兰有230余人。宗祠建有“合德堂”。


横槎三巷陈氏家族
横槎三巷陈姓:宋末,陈憬(未知何处人)因避乱来居横槎三巷,至今26代,居村中有120余人。陈憬第6代孙陈时宣分迁横槎冲口(旧称田心坊),今居村中约30人。


沙浦陈氏家族
沙浦陈姓(含村头、贝水、鹤仔基、岐洲、鹤田、龙一、罗隐、后沥、崖洲分支):元末,陈昇字东可,由南雄迁来苏二陈村。明初,其孙煌业、雅言自陈村移居沙浦村,后分伯仲两房。有宗祠名“聚德堂”,奉陈昇为始迁祖,至今32代,居村中(沙一、沙二)有2000余人。本志人物篇进士陈汝湘,举人陈星、陈文豪及名人陈旦、陈祝龄,革命烈士陈友等是该族后人。
沙浦陈姓有九个分支。
桃二村头分支:由伯房十二代孙陈荣分迁而来,至今居村头有30余人。
贝水分支:由伯房十二代孙陈春、陈舒分迁而来,至今29代居村中有50人。该族后人陈仕略又分迁贝水岐撒村(今岐溪村),今居岐溪村约40人。
鹤仔基分支:由伯房十二代孙陈德重分迁而来,至今29代,居村中有60余人。
岐洲分支:由伯房十三代孙陈禄分迁而来,至今28代,居岐洲有20余人。
鹤田分支:由仲房十五代孙陈惟信、陈惟立分迁而来,至今居鹤田有40余人。
龙一水口分支:明时,陈耀星由沙浦分迁龙一水口村,至今26代,居水口有30余人。
罗隐村头分支:明时,陈余由沙浦分迁罗隐村头,至今20代,居村中有60余人。
后沥鹅围分支:明末,陈倚南由沙浦分迁后沥鹅围村,至今18代,居鹅围90余人。
崖洲分支:清顺治年间,陈绍群从沙浦迁居莲花镇崖洲村,至今11代,居崖洲130余人。


莲塘陈氏家族
莲塘陈姓:祖居四会县新寨村。明时,陈野翁迁来莲花镇莲塘村,至今23代,居莲塘有200余人。建有宗祠“尚武堂”。


龙塘陈氏家族
龙塘陈姓:先祖顺德人,明代后期,陈上言迁来广利龙塘村,至今17代,居龙塘有90余人。建有宗祠。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7 20:40:00 +0800 CST  
惠州
惠阳陈氏家族
陈姓在北宋《百家姓》中排第10位。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县境内陈姓人口共25284人,全县排第4位。主要分布在澳头、霞涌、淡水、沙田、水口、马安等镇。





姓氏来源


出自妫姓,以国名为氏。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分封舜帝的后裔胡公妫满于陈国(今河南省东部和安徽省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公元前479年,楚灭陈。陈厉公之子完逃奔齐国,其子孙遂以陈为氏。


迁徙足迹


汉桓帝时(147—168),陈完的后裔陈实居颍川,官至大丘长史。三国时期,陈实的后裔陈泰事魏,官至尚书。唐末,陈泰的后裔陈壤迁居福建泉州府仙游县。南宋初,陈壤的后裔陈魁迁居汀州府。南宋末,陈魁的后裔陈仲八郎迁居福建宁化县,其子陈辈迁居广东潮州府大埔县(今属梅州)。元代,陈辈之孙陈均成迁居嘉应州长乐县(今五华县)。清乾隆九年(1744),陈均成的后裔陈国陶迁居惠州府归善县碧甲司万年约岩背乡(即今澳头镇岩背村)。今岩背村陈姓子孙即为陈国陶的后裔。


唐仪凤二年(677),胡公妫满的后裔陈元光率唐兵入闽,平定了“蛮獠啸乱”。垂拱二年(686),唐置漳州(明清改府)。陈元光被陈氏后人尊为“开漳圣王”。清顺治三年(1646),陈元光的后裔陈崇明避兵乱,举家从福建漳州府龙溪县金竹乡迁至广东惠州府归善县葛岭乡(今惠城区汝湖镇东江边惠阳啤酒厂对面)定居。陈崇明之长子陈禄全迁居马安水背村。今马安水背村陈氏子孙即为陈禄全的后裔。


西汉初,胡公妫满的后裔陈平居长安(今西安),官至左丞相、右丞相。西汉末,陈平的后裔居山阳郡(今山东金乡县西北)。南朝梁末,陈平的后裔陈硕居建康(今南京)。唐德宗贞元年间,陈硕的后裔陈宣隐居江西庐山。北宋末,陈硕的后裔陈魁迁居福建宁化县。南宋末,陈魁的后裔陈任伍迁居饶平湖寮(今属大埔)。明正统年间,陈任伍的后裔陈景旺迁居长乐县(今广东五华)。清康熙年间,陈景旺的后裔陈陟泰迁居广东归善(惠阳)县今沙田镇麻田尾村一带。今沙田镇麻田尾、横坑水、寨字塘、花岭5个村的陈姓人口即为陈陟泰的后裔。


根出地望


颍川郡,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初置。治所阳翟(今河南省禹县)。


祠堂对联


1.颍川世泽 妫汭家声


注:(1)颍川世泽——南朝陈宣帝太建元年(569),追封东汉太丘长史陈实为颍川侯,故陈氏奉陈实为颍川始祖。


(2)妫汭家声——舜为帝之前,居妫汭河(在今山西永济南,源出历山,西流入黄河)边。


2.颍川世泽 蒲坂家声


注:蒲坂——地名。陈氏先祖舜帝曾恭耕历山,继帝位后建都蒲坂,成就功业。


(由澳头镇岩背村陈官法、马安镇水背村陈景康、惠阳市三联鑫实业公司副经理陈健儿提供《陈氏族谱》)


惠东县平海陈氏家族
《陈氏族谱》(重印本)记载:“始祖承业公原籍福建兴化府莆田县绪家巷,于清朝雍正年间(公元1724年)迁徙到惠州府归善县平海城开基,是为平海陈氏族始祖……”陈氏一族来到平海后早期开了一间杂货铺,传至六代已分枝为“杏和堂”、“奎记堂”、“德济堂”(德济堂现尚存在)三个经营中心。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7 20:43:00 +0800 CST  
梅州
陈是当地第四大姓
梅州客家陈氏
(一)梅县《陈氏族谱》:南北朝时,有南朝派一支流入宁化。到宋末,九十世万顷,迁居宁化石壁。其曾孙仕林(九十三世)移居江西赣州府长宁县。生二子,次子贽,初迁江西吉安,后迁广东兴宁。九十四世豪,生子三。长子中兴、生子十八;念二郎移惠州和平,念三郎迁居兴宁,念四、念五、念十一、念十四郎徙广东嘉应州;念八郎初徙武平转迁九江,念十、念十七郎移广东平远,念十六郎迁江西赣州,念十八郎之次子德兴,元代进士,移居嘉应州。(二)据《崇正同人系谱》及曾威《陈朝皇室世家避乱迁石壁乡》载:宋时,魁公,名参琬,带家九十七人,入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乡。妣刘氏生五子——昆、仑、嵩、岳、峰,昆、仑之裔迁闽南,嵩之裔孙迁永定、大埔两县为多,岳之裔孙迁蕉岭、梅县。传至孟二郎、孟三郎,迁往粤之程乡。续衍兴宁、五华、龙川、河源、饶平、惠州、河田、和平、镇平、平远、永安、长化、吉安、龙泉、赣州、瑞金、兴国、湖南以及香港新界、深圳、台湾。现深圳惠州梅州河源韶关香港台湾海外等地遍布陈氏客家人。


丰顺陈氏
陈姓是曾姓强邻,其力量总体上强于曾姓,自清朝同治年间起,两姓交恶后,时常磨擦,甚至械斗。


兴宁市陈伦公后裔居住地概况
兴宁市陈伦公后裔居住地概况
兴宁市曾坑里陈伦公后裔居住地,包括曾坑里的老余窝,榄子树下的炳先屋;老屋,中心屋;新屋;上新屋;东木屋;新上屋;云浩围;海先屋;禾尚塘;湖里唇四个陈屋;排上虎形屋,排上上屋;鸡子桥屋;湖洋棑;象形屋;响水寨;横坑里;杨梅围;君子堂;木头坪等陈屋。
伦公后裔却不只是曾坑里陈姓子孙。从伦公六世开始,明亮公后裔走出山区,逐渐向兴宁蓝田岭等平原地区迁徙。因此,在新陂镇伦公后裔居住地还有茅塘的高妙坑;福庆的上岭;上磨形;下磨形;岭背;下岭;锦兰屋;洋塘坑陈屋。福民的兰田岭老屋;新屋;中心屋;顶顶屋;厂下;朱和岭;亚婆二屋;约民屋;彩霞屋;洋岗的枫树围;远茂屋。马岗的陈屋;广祥屋。茶塘的大陈屋等等。
除了新陂镇外,伦公后裔还居住在兴城镇北的夏屋陈。福兴的上麻口塘;下麻口塘;五里亭的老陈屋;新联移民房。罗浮镇的春梅屋;宁中镇的枫林坪;鸭桥的祥吉屋;集丰;会众岭。宁塘的羊头岭,坡子角等。共六个乡镇,14个自然村。
由于曾坑里比邻五华齐乐,新桥两乡镇,伦公后裔八世有迁徙齐乐的,12世迁徙新桥的。
伦公后裔最大的一次迁徙,是在清朝康熙年间,11世的俊元,俊巍,绍尧;12世的卫臣,天赐,尚仁,辅仁,弘仁,任仁,文仁;13世的国兴,德林;14世的庚祥,振绪等人,为响应当时政府加快开发四川的号召,携妻戴儿女,亲人,共计几百人,迁四川发祥。
禾田草 公元2011年6月16日 于西安


兴宁市曾坑里颍川陈氏始祖简介
始祖,陈伦公(原名陈朝伦)。度名:法王。生于公元1373年,原籍福建漳州市靖安县(现为平和县)国强镇白逨乡(现为白叶村)。父亲陈阳伟。系《开漳圣王》陈元光后裔。
伦公曾在军中任职。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奉命来兴宁处理军务。对兴宁西厢一带的风土人情,颇有好感。遂产生到此落居的念头。同年,携夫人黄八娘,幼儿陈宗道,迁兴宁曾坑里(现为先声村)老余窝开基创业。当时伦公45岁。屋基选址最先在鹧鸪塘,比较后定格在老余窝。房屋未建造好前,在何排岭下租房居住。
儿子陈宗道十五岁那年,伦公回福建原籍参加重大祭祀,不幸染疾病故。葬于曾坑里象形屋背枫树林下。
二世祖,陈宗道,度名法明。妣邓氏,生四子:明亮,明善,明安,明海。和妣邓氏合葬曾坑里象形屋背枫树林下。
三世祖,1,陈明亮。妣曾氏,生三子:陈积,陈凌,陈稳。明亮公葬于洋塘寨叶岗岭。曾氏葬于磨形。(与公相连右片)
【2,明善,3,明安公居曾坑里象形屋,后裔均迁四川】
4,陈明海。妣张氏,郭氏,生一子:陈忠恕。公与张氏,郭氏合葬于大塘肚,东奎屋背。后裔居曾坑里上山和茶塘及五华长排上等地。


兴宁陈氏家族
谱载陈氏大始祖满,原姓妫,为舜帝之后,西周时娶武王长女为妻,封为陈侯(陈在今河南淮阳),子孙以国为氏。刘汉两代,世居颖川。后世遂以“颖川”为堂号。
永嘉乱后,陈逵随东晋南迁,官长城(今江苏吴兴)令。
唐末,陈旺迁于江州德安,为江州义门始祖。
宋时陈魁由德安迁居福建汀州府之上杭,后裔分迁于闽赣粤各地,至宋末及
元明清辗转流入兴宁,计有13派之多。
可考者如下:
(一)坭陂东山寺陈氏始祖陈肇基,原籍福建宁化石壁,迁入时问为南宋末年,后裔分迁附近各村及新圩、坜陂等地;
(二)元大德间陈斐然自福建宁化石壁迁兴宁石马上庄,后裔分迁于石马各地;
(三)柳溪陈氏始祖陈法贽,其先原居宁化石壁,后迁江西泰和柳溪。元天历中以进士出身官循州教授,解职归田,值干戈四起,遂落居兴宁城南聚星第。后裔分迁西河背、永和麻背岭及龙颈里、宁新小洋下、坪洋潭坑、龙田羊子岭、宁塘土坑围、坭陂瓦仓前、合水朱古塘、罗浮司、罗岗下岚及溪尾等地。法贽之堂兄君辅落居于罗浮大信毛公寨。
(四)明永乐年间陈必富兄弟三人由揭阳秋溪鹳塘(其祖先于明初由福建漳州迁入)来兴贸易,定居于西厢甘葛岭,后裔分迁于永泰关、秀塘围、板桥陂、梅子坑、赤岭祗,松山围等地。
(五)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陈伦携子宗道由福建南靖县白菜村迁西厢曾坑里,后裔分迁于城北夏屋陈、羊头岭、新陂马岗及蓝田岭等地。
(六)宋声璜江陈氏始祖文兴于明朝初年由梅县畲江虾公潭迁入兴宁。
(七)衙背陈氏始祖陈三郎,于明初由宁化石壁迁广东长乐伏都溪,复迁兴城衙背。
(八)老街陈氏始祖陈维纲兄弟,世居江西临川积善乡平富里。于明永乐末年避乱落居兴城内老街。后裔分迁城区各地、刁坊陈泰隆、永和鸦鹊岗、宁新横湖塘及坜陂涧田上等地。
(九)新街陈氏,祖居福建晋江县十六都窟内,清初陈基辑移居惠州,后病逝,由长子玉铉扶柩携眷来兴,定居城内大新街,时为康熙十九年(1680年)。后裔分居于城内北街、后街及城北文峦岭等地。
兴宁陈氏约9.1万人,分布于全县29个区镇。
其中石马、坭陂各逾万人;罗岗、龙田、兴城、新陂均在5000人以上。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7 20:46:00 +0800 CST  
大埔陈氏家
迁徙:根据大埔陈氏各地谱牒综合:大埔陈氏源出两大派系:一是满公七十八世孙魁公派系。二是满公七十三世孙子藏公派系3现将其两大派系入埔情况分述如下:一、满公七十八世孙魁公,宋进士,在江州义门分析时,携眷97人,迁入闽汀,任汀州太守,创居福建宁化石壁葛藤凹陈德村,刘氏,生五子:昆、仑、嵩、岳、峰。一:、嵩公派:1、嵩公之玄孙大学公泰五郎:,由福建漳州漳浦县大坪乡迁大埔湖寮莒村为始祖。2、嵩公之玄孙文仲公,由福建永定上湖雷廖家寨迁西河下黄砂开基。3、嵩公五世孙文光公之子刚毅公迁大埔青溪坪沙深坑开基:4、嵩公六世孙碧江公,因避乱,随母黄氏自福建上杭迁大埔茶阳梅林坝开基。5、嵩公六世孙毅朴公碧江公兄弟:随父万四郎迁岩上小进莞开基。6、嵩公七世孙二十郎公,又名孟一郎,其孙叙一郎,又名百三郎,由永定莒溪迁三河汇东舟角院开基。7、嵩公十三世孙必龙公,又名廷隆、必隆,其次子清泉陈雁:公,由永定湖雷迁湖寮新岭背今长新:开基。8、嵩公十世孙石隆公,由汀州迁永定湖雷开基,至八世孙世铣公由湖雷迁平原五家畲,其孙凤川公迁三河梓里川堂上。9、嵩公十六世孙居川公,由永定陈东迁茶阳圩皮巷街,其孙善成公迁青溪坪沙,九成迁三河汇东,九成之孙迁梓里田心。嵩公十八世孙朝宽,字兴饶,子赞环,由平和县清宁里陂头堡迁光德九社开基。二:、岳公派:岳公,于南宋初年1180年左右:因战乱,携妻儿由宁化出逃,途中岳公与妻赖九娘失散,赖婆太携子千三郎辗转流浪,来至大埔长治百福坪定居。三〗、峰公派:1、峰公十三世孙念四郎,由宁化石壁迁饶平黄冈,其子二十一郎,谥创亦,迁银江车上松柏坑开基。2、峰公十五世孙新烈三十七郎,自宁化石壁迁梅县丙村红莲塘,新烈十世孙丁华、丁孟兄弟二人,携母林氏迁银江坑头冷水坑落居,后裔迁磜上等地。3、峰公十世孙永奇公移居漳浦县檀头乡,生子承业公迁百侯侯北楮树坪,其子仰泉公移大埔县城今茶阳东门大夫第:落居。4、峰公之裔孙大一郎公,由宁化迁青溪浐坑石上开基。5、峰公裔孙翠廷公,于明崇祯年间由福建南靖迁古野埔田开基,其兄弟岐山公迁高陂桃花开基。6、峰公裔孙六郎公之裔,由永定峰市迁青溪青峰、河背、青华等地。二、满公六十一世孙克耕公,仕唐,封开国元勋。开基于福建云宵,为云宵始祖,传至二十二世孙子藏公,迁福建宁化石壁,因宋末128::战乱,迁入大埔小靖今太宁:落居,为一世。其子笃义,念四郎,迁百侯溪北今侯北:下陈屋开基。其裔支分茶阳、百侯武塘、软桥,以及饶平等地,后裔又由饶平迁入大埔双溪木教开基,裔孙派居清泉溪、大东福田安等地。
又,三河西门墩陈氏族谱载,宏裕公,于南宋末年,由福州福清县迁饶平县城溪尾为一世。传至十二世大兜公迁汇城西门墩为始祖,后裔迁大留等地。
分布:大埔陈姓分布于湖寮、双溪、西河、三河、桃源、光德等地,有农业人口约2.1万人。
分布如下:
茶阳茅坪,由五华安流迁入,现传至3代,25人。
茶阳阁庵阁里,由西河上黄砂迁入,现传至23世,55人。
茶阳阁庵河东,由福建永定下洋古洋迁入,现传至15世,73人。
茶阳阁庵洋陶,由湖寮岭下迁入,现传至22世,50人。
茶阳广陵,由西河上黄砂迁入,现传至21世,162人。
茶阳安乐岭头坪,由兴宁迁入,现传至几世不详,1人。





茶阳安乐角丰,由三河五丰坪水迁入,现传至22世,30人。
茶阳乌石,由梅县罗坑迁入,现传至22世,83人。
茶阳梅林,由福建宁化石壁徙百侯侯北迁入,现传至23世,335人。
茶阳群丰富岗,由揭阳迁入,现传至25世,10人。
茶阳太宁团村,由西河迁入,现传至22世,45人。
长治党坪燕山上坑,由福建永定大坪迁入,现传至28世,108人。
长治蓝田,由福建宁化石壁迁入,现传至25世,645人。
青溪下坪沙陈屋,由福建永定金丰迁入,现传至24世,88人。
青溪下坪沙马坑,由青溪蕉坑青峰东迁入,现传至4代,19人。
青溪河背陂头坑,由福建峰市、忠磜犁田坑迁入,现传至21世,67人。
青溪河背里美,由福建峰市、忠磜犁田坑迁入,现传至21世,45人。
青溪上坪沙、深坑、跟牛坑,由福建永定大溪迁入,现传至19世,78人。
青溪青华黄佃坑,由福建峰市、忠磜犁田坑迁入,现传至25世,503人。
青溪长丰长丰坑,由茶阳迪麻四斗坑迁入,现传至22世,59人。
青溪桃林、大塘背、磜上,由梅县松口洋坑迁入,现传至23世,155人。
青溪浐坑石上,由福建永定峰巿迁入,现传至24世,320人。
青溪浐坑枋坝,由福建永定峰市迁入,现传至24世,151人。
湖寮莒村,由福建漳浦大坪迁入,现传至27世,1308人。
湖寮莒村,由岩上南丰小进莞迁入,现传至18世,42人。
湖寮岭下,由湖寮苔村迁入,现传至26世,518人。
湖寮黎家坪上凹,由双溪水电移民,1998年迁入,31人。
湖寮龙岗旧田,由湖寮莒村迁入,现传至3代,6人。
湖寮碗窑田背,由岩上南丰小北坑迁入,现传至21世,55人。
湖寮葵坑陈屋,由湖寮迁入,现传至25世,252人。
湖寮双坑大坑,由湖寮葵坑迁入,现传至25世,47人。
湖寮长新,由湖寮迁入,现传至23世,34人。
百侯东山城龙、城前角,由福建漳浦东门外迁入,现传至20世,50人。
百侯新东梅子坑,由百侯武塘甜竹迁入,现传至25世,280人。
百侯东山、城龙、城前角,由福建漳埔东门外迁入,现传至20世,50人。
百侯新乐梅子坑,由百侯武塘甜竹迁入,现传至25世,280人。
百侯新乐、小落溪岗尾,由湖寮莒村新岭背迁入,现传至24世,42人。
百侯上村三角板,由大东东光大湖迁入,现传至23世,9人。
百侯帽山大乌窠,由湖寮莒村迁入,现传至21世,23人。
百侯武塘,由茶阳小靖迁百侯上村下埕断迁入,现传至25世,709人。
百侯侯南银子坑,由丰顺汤坑迁入,现传至5代,9人。
百侯软桥石子岭,由百侯武塘高槽坑迁入,现传至22世,7人。
枫朗大埔角寮前,由茶阳梅林迁入,现传至22世,12人。
枫朗大埔角陈屋,由百侯曲滩下坝子迁入,现传至22世,36人。
双溪四联双坝,由双溪下木迁入,现传至23世,180人。
双溪下木含马鞍山、梅子坑〉,由百侯侯北下埕断迁饶平饶洋八角楼迁入,现传至25世,953人。
双溪三溪石寮,由双溪下木迁入,现传至22世,82人。
双溪上木凹头,由双溪下木迁入,现传至25世,60人。
双溪清泉溪,由双溪梅溪梅子坪迁入,现传至25世,172人。
双溪梅溪,由双溪下木迁入,现传至26世,939人。
双溪富溪岃头湖,由百侯武塘甜竹迁入,现传至几世不详,10人。
大东福光福田安,由双溪下木迁入,现传至21世,40人。
大东东光上湖,由福建平和大溪迁入,现传至22世,124人。
大东坪山上方岗,由湖寮莒村迁入,现传至18世,41人。
大东柘林坑子口,由福建平和迁入,现传至22世,51人。
岩上双门前坪寨,由岩上南丰上茶园迁人,现传至23世,120人。
岩上双门前雷公畲,由岩上双门前坪寨迁入,现传至22世,33人。
岩上双门前下畲,由岩上南丰小进莞迁入,现传至21世,81人。
岩上乌石坪园潭下,由百侯武塘高槽坑迁入,现传至几世不详,11人。
岩上岩下,由百侯武塘甜竹迁入,现传至26世,252人。
岩上南丰,由茶阳梅林迁入,现传至23世,1120人。
岩上南丰大北坑,由湖寮莒村迁入,现传至23世,1120人。
西河大靖牌楼下,由茶阳梅林迁入,现传至25世,210人。
西河上黄砂,由西河下黄砂迁入,现传至22世,902人。
西河东方田寮下,由汕头澄海迁入,现传至3代,10人。
西河富里陈屋,由福建永定下洋古洋迁入,现传至22世,84人。
西河东塘官厅下,由西河北塘靖西迁入,现传至24世,65人。
西河北塘靖西,由湖寮莒村迁入,现传至23世,36人。
西河漳溪,由岩上南丰小进莞迁入,现传至21世,41人。
西河下黄砂,由福建永定下洋迁入,现传至22世,250人。
三河旧寨泥坑塘,由河源迁入,现传至22世,10人。
三河梓里,由福建永定湖雷迁平原五家畲迁入,现传至26世,823人。
三河梓里田心,由福建永定陈东迁三河汇东迁入,现传至24世,75人。
三河汇城下井,由潮州迁入,现传至20世,65人。
三河汇城西门墩,由饶平溪尾迁入,现传至17世,282人。
三河汇东舟角院,由福建永定大溪迁入,现传至22世,12人。
三河汇东下村,由茶阳城迁入,现传至24世,3人。
三河小坑旧洞,由梅县松东上塔迁入,现传至20世,13人。
三河五丰石背坑,由三河五丰坪水迁入,现传至24世,45人。
三河五丰坪水,由湖寮岭下迁入,现传至22世,190人。
三河五丰陈屋,由青溪桃林案湖迁入,现传至26世,51人。
三河五丰江田坝,由三河五丰坪水迁入,现传至24世,15人。
英雅水兴坪上,由英雅坑尾迁入,现传至20世,20人。
英雅水口亚杞山,由福建永定湖雷下乡迁入,现传至26世,40人。
英雅水口,由三河梓里横岭迁入,现传至4代,28人。
英雅水口新村,由英雅水口亚杞山迁入,现传至24世,9人。
英雅坑尾天落湖,由梅县雁洋南福迁入,现传至27世,85人。
英雅坑尾竹木岃,由三河汇东舟角院迁入,现传至19世,102人。
英雅那口长滩、梅布,由英雅坑尾竹木岃迁入,现传至22世,262人。
大麻麻西洋湖塘,由梅县丙村迁入,现传至14世,15人。
大麻小麻企壁坑,由三河五丰迁入,现传至20世,55人。
大麻大留田心,由三河汇城西门墩迁入,现传至12世,20人。
大麻南坑大畲,由银江车上迁入,现传至17世,10人。
银江银村圳头坑,由三河舟角院迁银江坪上仙女湖迁入,现传至22世,102人
银江车上尧竹,由银江车上松柏坑迁入,现传至21世,20人。
银江车上松柏坑,由饶平黄冈迁入,现传至21世,330人。
银江胜坑黄豆沥,由梅县丙村迁入,现传至几世不详,70人。
银江李子坪下寮坑,由银江车上松柏坑迁入,现传至20世,19人。
银江李子坪李珠湖,由银江车上松柏坑迁入,现传至20世,180人。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7 20:50:00 +0800 CST  
汕尾
陆丰市博美镇花城陈氏家族
据说来自潮州府潮阳国舅陈北魁后裔,迁至的时期是明朝后期.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7 20:50:00 +0800 CST  
河源
紫金陈氏
一、陈氏来源
华夏陈氏,除“陈满”之陈外,还有另外四个来源。但,“陈满”一支是最大的一支,人口占了陈姓人口的绝大多数。紫金陈氏全部是陈满后裔。据2006年紫金县姓氏人口统计,全县陈氏共有5万多人,排行第4位。


二、迁徙史略


紫金陈姓,一源多支。自陈满(一世祖)起,传至二十世陈越,生两子:长子陈衍钊,次子陈全温。紫金陈姓,均为此两脉后人,以陈衍钊后人为众,迁入永安(今紫金,下同)的时间则大多都在明朝隆庆到清初。迁入紫金前,紫金陈氏各宗系的嫡祖先人迁徙足迹大致如下:


二十一世陈衍钊脉系。陈衍钊从河南淮阳首迁河南阳武。二迁山阳瑕丘。三迁河南郾城东(族谱称召陵)。四迁浙江长城(今称长兴)。五迁:(甲)陈叔明脉迁福建仙游县;(乙)陈叔达脉迁江西吉州黄金乡。六迁:(甲)即陈叔明脉迁江西德安常乐里太平乡艾草坪,即“义门”居址;(乙)即陈叔达脉六十七世陈大谟迁福建上杭。七迁:(甲)即陈叔明脉八十四世陈用(有谱载陈角)迁浙江温州,陈魁迁福建汀州宁化石壁寨;(乙)即陈叔达脉陈大谟后人又返迁江西泰和县柳溪村。八迁:(甲)即陈叔明脉八十五世陈鹏飞迁入惠州铁炉湖,八十九世陈梅嵩迁福建上杭溪南里古镇坪,陈梅安迁福建平和县小芦溪;(乙)即陈叔达脉八十五世陈贽迁兴宁城南“聚星第”,传至八十九世陈玑迁长乐(今五华,下同)大岭背,九十五世陈大章又迁河源;陈贽侧室金氏携一子迁东莞,其后人又返迁惠州铁炉湖。


二十一世陈全温脉系。陈全温从河南淮阳首迁浚仪(今河南开封)。二迁:四十二世陈孟琏,任河南固始县侯,定居固始,为固始陈氏开基祖。三迁:四十九世陈实迁河南召陵定居。四迁:六十一世陈元光随父入闽,征战有功,其下二十一代在福建为官,居福建漳州。五迁:八十二世陈增偕弟陈坦迁广东潮州鹳塘立居。六迁:九十三世陈必华与兄陈必富由鹳塘移居广东兴宁坪上。


三、迁入紫金概况


(一)县城明德坊宗系


九十八世陈继谟(指受姓以来,下同),于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从福建平和县小芦溪霞春迁入县城明德坊开基,属陈衍钊脉,陈叔明支系,陈魁后裔,八十九世陈梅安的十世孙。陈继谟的第五世孙陈廷洋支系移居紫金城东荷树下;部分住西栅街;陈廷洁支系世居城内明德坊、部分住下厚街、西栅街、新民街;陈廷汉支系分住下厚街、文兴巷(温屋巷)、龙腾街;陈元才支系有分迁附城黄花高陂等;陈廷清支系世居明德坊,部分分迁龙窝流塘(竹子坳)。


(二)县城儒林街宗系


九十二世陈千六郎,于明末崇祯七年(1634年)从福建平和县小芦溪永福里迁入县城儒林街开基,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六十二世陈顼后裔,陈贽的子孙。到第二世有陈大荣迁居南岭径下(现名南岭高新)立居。有第六世陈正滔迁居乌石车洞,其子陈乾益支系留居车洞,七世陈乾发再迁九和金光立居,传至十四世孙陈运清迁居惠东多祝;六世陈正捷迁瓦溪上濑鸡麻嶂及宝山开基;六世陈正璋嗣孙分别迁至蓝塘白楼子(现名蓝塘建联村)、沙塘水口围、南山等地立居;六世陈正辉、陈正崇两支迁居博罗苏陇。


(三)县城西门外井塘宗系


九十八世陈进,于明朝隆庆年间(1567~1572年),从福建平和县小芦溪霞春迁入县城西门外井塘(今属附城)开基。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陈叔明支系,陈魁后裔,八十九世陈梅安的十世孙与明德坊陈氏兄弟辈同迁入。到第四世陈奇新迁青溪嶂下立居;留居井塘支系(陈奇玉的子孙)世居附城蛇底坑,即旧名西门外井塘。另有一支系迁鹤山。


(四)县城三条巷宗系


陈国珍(总世数待考)于清朝从惠州迁入紫金县城三条巷开基。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六十二世陈顼后裔。


(五)紫城镇河塘唇宗系


九十七世陈端元,从兴宁迁入紫城镇河塘唇开基。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六十二世陈顼支系,陈贽的十三世孙。祖上老辈流传:宗源来自江西泰和柳溪村。


(六)附城黄花宗系


九十八世陈宾,又名陈振南,于明朝末年从兴宁坪上来永安经商。初寓居于县城北门外坛岗坪。后其孙即一○○世陈启润、陈启芳,各自在附城黄花置产、定居并立祠,叔伯兄弟两人成为黄花的开基祖。属二十一世陈全温脉,六十一世陈元光后裔。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在黄花定居。后裔主要居住在附城黄花及紫金县城,另有部分于百多年前先后移居四川省及广西的贺县、广东中山和广宁,紫金县的黄塘车前和义容等地。近20多年有部分举家迁至惠州、深圳等地。


(七)附城新庄宗系


陈明德(总世数待考)于清康煕年间(1662~1722年)从福建汀州上杭县迁入附城新庄开基。携其祖陈斌、父陈仕敖骸骨葬永安。依其堂挂“聚星堂”推断,此宗系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四十三世陈实后裔。


(八)白溪文坑宗系


一○三世陈法道,从长乐横陂约彭坑甲迁入附城白溪开基。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四十三世陈实、六十三世陈叔明、八十四世陈魁、八十七世陈爵寿、九十世陈宗礼、九十二世陈杨里、一○○世陈永福、一○一世陈连的裔孙。


(九)乌石陶坑宗系


陈怀池(总世数待考)于明朝万历初年(1573年)从嘉应州程乡(今梅县)溪南都第三图第四里禾仓栋下鲜水塘面迁入乌石陶坑(现南岗)开基。从陈怀池为一世计起,到第四世陈荣春迁到黄塘白溪高坊开基,传至第七世陈兆高、陈兆盛又迁到临江花坑郭排。还有第四世陈子宜迁到瓦溪围澳黄姜埔立居,传至第七世陈永敏迁到瓦溪围岗开基;陈永兴迁到附城小黄花。此支系有一支系二迁到临江花坑楼下立居(未明何世);有一支系迁瓦溪九树老圩居住,属二世陈朝俊脉裔。还有世居乌石荷岗陈屋坪、南岗陶坑村属二世陈朝俊的后裔。


(十)乌石(旧名田子径)宗系


九十八世陈继应,于明朝后期(15世纪中期)从福建平和县小芦溪霞春迁入乌石田子径开基。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陈叔明支系,陈魁后裔,九十八世陈梅安的十世孙。其后裔分布在乌石镇的乌石、龙径、岩前、升车。其第五世陈允焕迁居柏埔长圳,另五世陈允盛迁上黄沙石坝尾(今瓦溪上濑小土名右拔及墩头村竹背坑)立居。


(十一)乌石荷岗宗系


九十六世陈子瑞,从兴宁东相(旧名)迁入乌石荷岗旧称老圩坝开基。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陈顼后裔,八十五世陈贽后裔。


(十二)中坝袁田宗系


九十三世陈受通,于明朝永乐七年(1409年),从五华大岭背(今五华县转水镇三塘村)迁入中坝袁田下村开基。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四十三世陈实后裔,六十二世陈顼支系,陈贽下延,陈玑的子孙。迁入时陈受通已老迈,创业人为其子陈祥(中坝祠堂祖牌名者)。陈祥生三子:长子陈福贞、次子陈以聪、三子陈百志。陈祥后裔有的世居袁田,有的移居凤安、南岭高新、义容汤下山,还有迁居广西等地。


(十三)中坝塔坳村学佬湾宗系


九十八世陈叠山,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从福建平和县小芦溪霞春迁入中坝塔坳学佬湾开基。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陈叔明支系,陈魁后裔,八十九世陈梅安的裔孙,与紫金县城明德坊陈继谟为兄弟。


(十四)中坝富坑宗系①


陈德忠,又名陈以敏(总世数待考),于明朝惠帝建文(1400年),从五华大岭背(今五华县转水镇三塘村)迁入中坝富坑岗坑开基。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六十二世陈顼支系,陈贽后裔,陈玑的裔孙。后裔分居富坑田背、横岭下、坑尾、车角塘等4个村落。


(十五)中坝富坑宗系②


陈星达(总世数待考)。于十九世纪初从五华长布栋岭下(小土名石牙头)迁入中坝富坑开基。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陈叔明支系,陈魁后裔,陈梅嵩裔孙。


(十六)中坝富坑土围子宗系


陈子清(总世数待考),于长乐(五华)大岭背迁到中坝富坑富田自然村开基。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六十二世陈顼支系,陈贽后裔,陈玑的裔孙。传至中坝第六代陈英、陈兰、陈邦、陈本四兄弟,有陈英子孙迁白溪岗背立居,绝大部分移住中坝中心村上东山,惯称坎下立居;陈兰子孙留居祖居中坝土围子;陈邦支系迁广东花县;陈本支系移居中坝乐平。另一分支迁中坝良庄村榕树下。


(十七)中坝广福宗系


一○三世陈法仁,于明朝正统年间(1436~1449年)从长乐横陂约彭坑甲(今五华横陂黄沙坑)迁入中坝广福村品塘自然村开基。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陈叔明支系,八十四世陈魁,八十七世陈爵寿,九十世陈宗礼,九十二世陈杨里,一○○世陈永福后裔。


(十八)水墩秋溪宗系


陈正忠(总世数待考),于明朝年间从五华大岭背迁入水墩秋溪开基。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陈贽后裔,陈玑子孙。其第七世陈奕万于明末清初迁入蓝塘和睦厦楼开基建祠。陈正忠的孙子陈玉富从秋溪迁龙窝红星竹子坳开基,到其十一世陈中美再迁到上义李郊田又分迁蓝塘大村。


(十九)水墩归湖宗系


九十一世陈千三郎,从长乐大坪迁入水墩归湖开基。迁入归湖第七世有一支系分迁横坑旱埔开基。间中有家系分迁到龙窝砦头立居。


(二十)洋头九曲水宗系①


陈法宙(总世数待考),从长乐大岭背初迁彭坊河坑尾、后迁洋头九曲水开基。在九曲水定居后,间中有支系迁广西、陆河、惠东及本县的赤炮九下塘、林田、县城、洋头圩等地。此宗系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四十三世陈实、六十二世陈顼、陈贽后裔,陈玑的子孙。


(二十一)洋头九曲水宗系②


陈心化(总世数待考),从长乐安流半径迁入洋头九曲水开基。在九曲水繁衍后裔十二世,间中有分支外迁。此宗系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四十三世陈实、六十三世陈叔明、八十四世陈魁、八十九世陈梅嵩、九十世陈宗泰、九十三世陈秀甫、九十四世陈仲贞的后裔。


(二十二)南岭镇高新宗系


九十八世陈荫,于明朝年间从五华安流棉洋迁入南岭高新开基。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六十三世陈叔明支系,八十四世陈魁后裔,八十九世陈梅嵩的十一世孙。陈荫的第三世陈本恕脉移居四川;陈本用脉移居海丰县高砂;陈本荣脉留居高步。陈本荣生三子:长子陈釡、次子陈聪、三子陈宝。他们的后裔有的世居高步,有的迁至紫金县的水墩秋溪,陆河的河田,惠东的高潭、平山,海丰的公平、赤石,海南,深圳以及江西、福建、四川等地。


(二十三)南岭东溪宗系


妣钟氏(祖考立忠未入紫金,总世数待考),约在20世纪中期从陆河南万迁入南岭东溪开基。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四十三世陈实,六十二世陈顼,八十四世陈魁,八十九世陈梅嵩,九十五世陈秀甫支系。


(二十四)瓦溪洪田宗系


陈大一郎(总世数待考),明末清初从长乐(五华)大岭背迁入瓦溪洪田羊角坑开基,1990~1995年,绝大部分迁居深圳等珠三角地区。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7 20:53:00 +0800 CST  
(二十五)瓦溪上濑(塘渚)宗系


一○三世陈法聪,于明代从兴宁迁入上濑塘渚开基。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六十二世陈顼支系,陈贽的后裔。陈法聪生三子:陈奕悟、陈念悟、陈天悟。长子陈奕悟留居塘渚,另分一支迁九和三社坑尾,还有一支移民马来西亚。次子陈念悟支系有一支世居北坑;另分一支迁今九和幸福村,再分一支移居义容圩。三子陈天悟一支系迁至博罗。


(二十六)瓦溪上濑(高岗)宗系


陈宗贵(总世数待考)。于明朝中期宣德年间(1426~1435年)从兴宁石马甘村狗陂双溪迁入瓦溪上濑高岗陈屋坑开基,第五世玄孙陈若鹏迁至增城,陈捷鹏、陈伟鹏迁至广西;第六世陈启祥、陈润祥迁至从化。第六世陈凤珖迁至九和三社坑立居。第八世陈锦昌迁至九和寨下立居。


(二十七)瓦溪陶前宗系


陈清贞(总世数待考),于清朝雍正时(1723~1735年)从五华大埔(小土名)迁入瓦溪陶前开基,世居于此,已繁衍十一世。


(二十八)瓦溪围岗宗系


陈廷康、廷辉(兄弟两房)(总世数待考)。由陈法宾从五华横陂(旧名长乐横陂约松柏下)迁入永安中镇约双口甲苏坑里,生五子:廷玉、廷金、廷耀、廷永、廷辉。陈廷耀迁义容水尾石莫嶂;陈廷玉迁古竹赤菜;陈廷金失记;陈廷康、廷辉的后裔,有迁上黄沙约(今瓦溪镇)松山下(今围岗村)俗称老来陈。从中坝计起繁衍后裔十七世。此宗系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陈叔明支系,陈魁后裔,八十七世陈俭寿之次子后裔。


(二十九)蓝塘芙蓉坝宗系


一○一世陈斯攀,其曾祖九十八世陈继善于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从福建平和县小芦溪霞春迁入永安县城寓居(为紫金一世),陈斯攀成年后,弃县城选址蓝塘芙蓉坝建祠宇定居。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陈叔明支系陈魁后裔,八十九世陈梅安的十世孙。


(三十)蓝塘长塘宗系


陈必远(总世数待考),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年)从东莞茶园书纸街迁入蓝塘长塘开基。六十二世陈顼后裔。有后裔迁入义容圩镇一家系。
(三十一)蓝塘柏子坝宗系


陈贵通,又名万一郎(总世数待考),于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从长乐迁入蓝塘柏子坝开基。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六十二世陈顼后裔。开基后有其后裔支系迁蓝塘白沙塘和龙渡、罗庚湖、军粮口、和睦白文排、大村及好义镇番背角(即山背角,此支又有分迁古竹奎溪村立居)。亦有部分早年迁居广西、东莞。


(三十二)蓝塘元吉宗系


陈应麟(总世数待考),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年)从福建漳州龙溪迁入蓝塘元吉开基。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六十二世陈顼后裔。


(三十三)蓝塘博雅宗系


陈鸣凤(总世数待考),于明朝正德(1506~1521年)年间,从东莞茶园水巷街迁入蓝塘博雅学薮开基,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


(三十四)蓝塘塘田宗系


陈殿谋、殿章兄弟,于清朝嘉庆十一年(1806年),从五华迁入蓝塘塘田水背开基。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六十二世陈顼后裔。


(三十五)凤安下石宗系


陈明溪(总世数待考),于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从深圳横岗荷坳村(现名)再迁龙岗仙人岭后迁入凤安下石开基。其后人主要分布在紫金凤安和蓝塘。还有从蓝塘某支系分迁义容大同的两家系,在大同繁衍五代人。另有部分后人分迁至惠阳水口、增城中新、广西贵县、福建永定等地。


(三十六)好义宗系


一○○世陈有盛,于明末清初,从福建漳州平和县小芦溪迁入好义开基。其第三世陈应腾迁至广西梧州;第七世陈斯明、陈斯汉、陈斯建分别迁至鹤山白米田、增城鼓浪围。第四世陈国皆迁紫金县城东门。陈国皆后裔又有支系迁至石公神(即临江圩)立居。


(三十七)好义吉田宗系


(三十八)好义康围宗系(三十九)好义葫芦岗宗系(四十)好义香丝径宗系(四十一)好义上围宗系(四十二)好义黄坑宗系


上述6个好义陈氏宗系的开基祖名讳及总世数待考。均是从外省、市、县直迁好义,迁入的时间皆在数百年以上,间中有分支外迁。
(四十三)好义渡船头宗系


陈粤霖、陈粤茂(总世数待考),兄弟俩从河源密州迁入好义渡船头开基。从迁徙足迹(漳州~潮州~兴宁矮岗~河源密州)推断,此宗系属八十四世陈魁、八十七世陈俭寿三子陈孟三郎的后裔。陈粤茂后裔有再迁去古竹黄坳立居。


(四十四)上义宗系


陈可贤(总世数待考),从五华大岭背迁入上义丁兴角定居开基,再置业于丰窝石湖面。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六十二世陈顼支系,陈贽后裔。


(四十五)古竹水东宗系


陈惠弼(总世数待考),从兴宁迁入古竹水东开基。其有七位孙子,其中陈君惠迁入惠阳马鞍胡须潭,其余六位孙辈世居水东故里。


(四十六)古竹锁匙街宗系


陈茂纯(总世数待考),从博罗迁入古竹锁匙街开基。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陈叔明支系,八十二世陈让、八十四世陈公良的后裔。


(四十七)古竹潮沙宗系


陈肖溪(总世数待考),从南雄珠玑巷石井头迁入古竹潮沙陈屋村(旧称拾义村)开基。陈肖溪生四子,长子陈通世居潮沙陈屋村,生两子:长子陈德星移居石塘,次子陈锦云留居陈屋村;次子陈达迁柏塘公庄;三子陈远迁东莞茶园;四子陈庆迁江西省。陈肖溪祖辈上溯原籍为福建汀州,堂号曰“聚星堂”,故可追溯到此宗系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四十三世陈实后裔。


(四十八)古竹四维宗系


古竹四维冷水坑陈氏从潮州迁入。从堂号曰“聚星堂”推断,此宗系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四十三世陈实后裔。


(四十九)古竹蓼坑宗系


陈奇瑞(总世数待考),从兴宁水口迁入古竹蓼坑湖洋窝开基。从堂号曰“聚星堂”推断,此宗系属四十三世陈实后裔。


(五十)古竹平渡宗系


一○○世陈受恩,从长乐横坡大亨洞迁入古竹平渡石嘴开基。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7 20:53:00 +0800 CST  
(五十一)义容黄洞宗系


一○一世陈辉,陈辉曾迁入九树寨上村小住若干年,后其长子陈仕俊到义容黄洞开基,二子陈仕穆外迁增城。该宗系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四十三世陈实后裔,六十三世陈叔明支系,八十四世陈魁,八十五世陈嵩,八十六世陈钦,八十七世陈爵寿,八十八世陈仲八郎,八十九世陈梅佐,九十世陈十一郎的后裔。


(五十二)义容桥田上田心宗系


九十五世陈奕台,从长乐迁入义容桥田上田心开基,属十七世陈留脉系,四十四世陈实后裔。


(五十三)义容桥田高岭下宗系


(名讳、总世数待考),从长乐大岭背先迁入义容东平红头石,后徙入桥田高岭下开基。后裔分支有迁居东平沙坑、义容大同及安全定居。


(五十四)义容大新宗系


(名讳、总世数待考),从长乐迁到义容大新垅底开基。后有一分支徙入东平红围定居。


(五十五)义容圩镇宗系


一○五世陈祖芬,从大埔迁入义容圩镇开基。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四十三世陈实、六十三世陈叔明、八十四世陈魁、八十五世陈嵩、八十七世陈爵寿、八十八世陈仲六郎的后裔。


(五十六)义容东平宗系


陈亚云(总世数待考),由五华先迁在附城黄花小住,后迁义容东平村车砦头开基。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四十三世陈实,六十二世陈顼后裔。


(五十七)青溪狗头嶂宗系①


陈法明(其子陈舜则始为紫金开基祖,总世数待考)。于明朝万历末期由子辈陈舜则从兴宁石马迁入青溪狗头嶂开基,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六十二世陈顼支系,陈贽的后裔。到其第五世陈俊山迁九和围角街定居。


(五十八)青溪狗头嶂宗系②


九十五世陈儒,从长乐道前下潭屯选迁永安,后迁林田约诸母铺田心围,再迁青溪龙田狗头嶂开基。后裔有迁外地。


(五十九)青溪青水宗系


一○三世陈法政,由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乡陈德村迁至梅县、后由其子辈再次迁至青溪雅阁开基。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四十三世陈实、六十三世陈叔明、八十四世陈魁、八十五世陈峰、八十六世陈自强的后裔。其族内尊陈法政为开基一世,有三位孙辈迁居东莞。从第四世开始分陈毓恒、毓彝、毓性三房下延。第五世以后,有的支系分迁到义容东平车砦头,青溪联光村的善光和蒋洞。


(六十)黄塘辣寨坑(现名拔翠村)宗系


陈一龙(总世数待考),从平远石正迁入黄塘拔翠开基。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陈叔明支系,八十四世陈魁后裔。有后裔移居外地,其二十二世有陈播、陈应中两家系移居义容东平车砦头。


(六十一)黄塘芦笛溪宗系


九十六世陈效,从河源久社陈村迁入黄塘芦笛溪开基。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六十二世陈顼支系,陈贽、陈玑的后裔。现大部分迁至深圳等地。


(六十二)黄塘铁嶂宗系


陈云龙、陈云凤兄弟(总世数待考)。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随军伍入永安黄塘铁嶂营盘开基。该宗系人口大部分迁离故居,多数定居于惠州。


(六十三)柏埔东升陂角沙宗系


一○○世陈惠,于明朝万历元年春(1573年),从惠州铁炉湖迁入柏埔东升陂角沙开基,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陈叔明支系,陈用(有载陈角)后裔。其后裔散居柏埔永丰渔潭、荷树径、鹧鸪坑、榄子角、东方格田、东升陂角沙、福田瓦厂下及迁县外等地。


(六十四)柏埔长岭宗系


九十九世陈明忠,于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福建上杭溪南里古镇坪苧麻塘迁入柏埔新丰长岭开基。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陈叔明支系,陈魁的十六世,八十九世陈梅嵩的第十一世。后裔散居柏埔南昌塘角、上白田、新丰长岭、东升石子岭、茶壶耳、猪嬷垅、上下高桥、下垅子、龙颈、小鲁社前排、合水及外迁等地。


(六十五)柏埔东升宗系


一一○世陈淦庭、陈已恩、陈已昌、陈已真之妻曾六妹,于民国九年(1910年),从五华长布栋岭下迁入柏埔东升下垅子埧下开基。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陈叔明支系,陈魁、陈梅嵩的后裔。


(六十六)柏埔复兴塘背宗系


一○○世陈凤儒,于清朝康煕十年(1671年),从河源仙塘牛岗岭迁入柏埔复兴塘背开基。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六十二世陈顼支系,陈贽后裔,五华大岭背陈玑的后裔,大部分留居柏埔,亦有迁移外地外省。留居祖藉者,散居小鲁石坑(又迁临江光坳,柏埔圩),复兴塘背,柏埔仓下坝等。


(六十七)柏埔群星宗系


九十七世陈尚义,(迁入时间不详),从五华大岭背迁入柏埔群星庄上开基。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六十二世陈顼支系,陈贽后裔,五华大岭背陈玑后裔。有迁外地。留居祖籍后裔绝大部分世居群星村。


(六十八)柏埔梅村宗系


陈元唐(总世数待考),于明朝后期(1570~1600年),从惠州铁炉湖迁入柏埔梅村开基。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六十二世陈顼支系,陈贽后裔。到其十二世:佩字辈,有十几家系迁至广西。还有其部分十四、十五世移居海外。留居祖藉的后裔散居于永丰鹧鸪坑,是第七世陈廷重的后裔。另,在黄塘白溪有一支系。大部分仍世居梅村故里。


(六十九)临江梧丰田心宗系①


陈碧锋(总世数待考),福建迁入临江梧丰田心开基。


(七十)临江梧丰田心宗系②


陈仁汉(总世数待考),五华迁入临江梧丰田心开基。


(七十一)临江梧丰田心宗系③


(名讳、总世数待考)。该宗系先迁梧丰卢村,后有分支或移斩坑、或移惠州、或移柏埔。移斩坑脉,又有分支返迁梧丰田心开基。


(七十二)临江梧丰田心(卢村)宗系


陈湛衷(总世数待考)。从河源迴龙鸭麻坑迁入临江梧丰田心卢村开基。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陈叔明支系,陈魁后裔。陈湛衷生两子:长子迁河源,次子世居卢村。


(七十三)临江梧丰斩坑宗系


九十三世(存疑待考)陈宗洪。从兴宁小土名鹞婆咀迁入临江梧丰斩坑开基,属二十一世陈衍钊脉,四十三世陈实后裔,八十五世贽公的裔孙。陈宗洪生两子,陈紫栋、陈紫云。陈紫栋外迁惠阳三思园。陈紫云后裔居斩坑。


(七十四)临江桂林宗系


因陈彩(总世数待考)带一子眷属从福建汀州入粤,选址于惠东白芒花定居,若干年后,其妻带另一子眷属从原籍福建汀州入粤寻夫,沿东江而上,在临江桂林地段上岸,见横圳地面土地肥沃,视为养生福地,遂于此驻足开基而延续至今。另有一支迁至古竹水东定居;还有一支迁河源埔前三坑定居。


(七十五)临江圩镇陈屋巷宗系


陈理尚(总世数待考),于康熙年间(1662~1722年)从东莞迁入临江圩镇陈屋巷开基。


(七十六)临江圩镇陈屋巷(学校路)宗系


(名讳、总世数待考),从兴宁迁入临江圩镇陈屋巷开基。从“聚星堂”的堂号推断,此宗系属四十三世陈实脉。


四、堂号、祠堂、堂联


(一)堂号


“颍川堂”陈氏封国定姓于陈国,都城宛丘,异名“引川”,又是淮河最大支流颍河流经的地方,颍水古时称颍川,故陈氏以“颍川”为堂号,表明自己是从颍川发祥的。


“聚星堂”东汉时期,四十三世陈实为朝廷命官,德高望重,所生六个儿子均为贤人,皇上赞誉陈实为德星公。自此陈实宅第悬挂“聚星第”誉匾,陈实后人则以“聚星”作为堂号。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7 20:56:00 +0800 CST  
(二)祠堂、堂联


1、古竹陈氏宗祠


古竹陈氏宗祠,是紫、河、博三县陈氏族人的合族朝拜祠。主祖牌是受姓始祖陈满考妣,祠内供奉着120个世数不等的陈氏祖宗、先人的灵位。该祠始建于清朝光绪八年(1882年),坐北朝南,总面积600多平方米。古竹陈氏宗祠有其光荣的革命历史,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在此设立“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紫金分团部”、“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紫金支队部”、“紫金古竹民众抗日自卫大队部”。1987年6月27日被紫金县确认为文物保护单位。100多年的沧桑、风雨摧残,早已破烂不堪。2000年紫金县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紫金县东江革命历史文物(古竹陈家祠)保护促进会”,捐集资金150万元,于2001年11月对该祠进行修复。2003年古竹陈氏宗祠设立抗战史展览馆,馆内陈列有大量东江人民抗日和解放战争的图片和实物,并被紫金县定为紫金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9月被河源市确认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门联:


聚门瞻紫气;星斗焕文章。


顶梁联:


祖绪始姬黄系衍历山溯夫三千年来或为帝或为王或为将相六策著芳声锦绣衣冠昭日月;


宗潢源颍水奔放神州稽之数十世后止于闽止于赣止于百粤三君垂美誉勳标黼黻耀乾坤。


下厅顶梁联:


南粤耀聚星聚财聚德聚千贤英贤遍天下千里同宗今共统人杰地灵代代繁昌昌百世;


东江腾颍水颍海颍河颍百汇巨汇满神州百支共脉永同源物华天宝房房富贵贵千秋。


2、紫城镇下厚街合族“朝拜祠”


该祠在紫城镇下厚街(即原城镇公社办公地),坐南向北,于清朝嘉庆十五年(1810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建成,供奉陈氏受姓始祖陈满及迁入紫金开基的若干个宗系祖先牌位;是为紫金陈氏原来的合族“朝拜祠”,并为紫金陈氏族人进城商贸、诉讼、议事提供场地及临时住所。当时的规模宏大,做工考究,于20世纪50年代祠堂被改造,废止了上述功能;曾一度为城镇公社办公地,现为民居住宅。


门联:


其常用门联是,亦即是其常见族联:


“德星门第”或“聚星门第”配下联“道学家风”。


颍川世泽;太丘家声。


颍川世泽;义门家风。


颍川世泽;泰和家声。


宗潢源颍水;祖系本重华。


周朝受姓;汉室封侯。


3、县城陈继谟祠堂


该祠设紫金县城明德坊(现名明德巷),坐北向南……


顶梁联:


祖系本重华溯乎三千年来或为帝或为侯或为将相炳炳麟麟历代著名推我祖;


宗潢源颍水稽之百余世下止于汀止于平止于安邑绳绳蛰蛰光前裕后仰吾宗。


4、附城黄花陈启芳祠堂


此祠系附城黄花宗系陈宾孙辈陈启芳支系祠堂,坐落横径割鸡岭,坐东南向西北,始建于清朝康熙38年(1699年)上三下三式的祠屋结构,虽历时400多年,1997年已重修。


门联:


家承岐国;跡溯齐昌。


顶梁联:


三恪滨洲祖德渊天璜一脉;


六奇佐汉宗功垂玉牒万年。


5、乌石南岗陶坑陈怀池祠堂


该祠坐落乌石南岗陶坑,坐西北向东南,上三下三两头横的传统客家祠屋,2004年重修。


顶梁联:


颍水发渊源忆先人由程来永祠筑陶岗枕秦岭朝官山毓秀钟灵祖德宗功绵世泽;


秋江分支派垂后裔习礼攻书名闻乌石步青云登翰苑创新立特孙贤子肖振家声。


6、龙窝红星(竹子坳)陈氏祠堂


此祠系水墩秋溪宗系陈正忠后裔陈玉富从秋溪迁龙窝红星竹子坳,后由陈玉富后裔陈通于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创建,再后由陈通、陈遂兄弟经多次续建而成,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以上。上中下三栋,上栋艮兼寅,下栋寅兼艮,大致坐东北向西南。俗称船形。


门联:


三君门第;六奇家风。


顶梁联:


念忠宗迁居自五华分派羡此间前朝鳌嶂后枕麀峰缅先哲紫袍满座锦绣衣冠昭日月;


思富祖荫孙枝竹报松林喜斯境左听鸡鸣右罗虎拜瞻胜景物色皆新勋标黼黻炳乾坤。


7、南岭高新陈荫祠堂


该祠坐落在南岭高埔湖角,坐南向北,属上三间下两廊(左右廊)加门楼的屋宅结构。2005年重修。


顶梁联:


阀阅想当年自周至宋代有伟人济济簪缨相继美;


流传思昔日由乐迁安世居高步绵绵瓜瓞永呈祥。


8、瓦溪上濑塘渚陈辈奕悟祠堂


此祠系瓦溪上濑塘渚宗系陈法聪的子辈陈奕悟的支系祠堂,地处瓦溪上村北坑,坐西向东,上三下三式的祠屋结构。


大门联:


悟性恢先绪,良图裕后晜。


9、瓦溪围岗老来陈祠堂


该祠坐落瓦溪围岗松山下,坐西北向东南,上三下三的祠屋结构,1998年重修。


顶梁联:


由汀州而迁斯羡胜地龙来官嶂筑室松山毓秀钟灵遥知积厚流芳诞育人文皆俊杰;


逮维光而启族愿后辈外作忠臣内为孝子安邦治国定卜雄才继起笃生苗裔尽英豪。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7 20:56:00 +0800 CST  
10、蓝塘芙蓉坝陈斯攀祠堂


该祠坐落蓝塘芙蓉坝坝中心,坐东向西,上三下三两进的祠屋结构。


顶梁联:


福建而分支坚心筑室业展自蓝塘肯构肯堂且喜祥凝瑞霭系接聚星承祖德;


明初而基奠勤俭持家安居于吉宅宜耕宜读竚看凤舞蛟腾远传颍水继宗风。


副梁联:


斯文处世安乐居家须知勤俭持家长富贵;


攀武健身顺心创业谨记辛劳置业永昌荣。


11、蓝塘柏子坝陈道衷祠堂


该祠坐落在蓝塘白沙塘,坐西南向东北,上三下三的祠屋结构,俗称“瓜形”,于2000年重修。


顶梁联:


道德育嗣孙福建漳州源颍水瓜瓞绵绵百子分支昌百世;


衷心孝先祖粤东长乐耀聚星藤蔓茂茂千年繁衍旺千秋。


12、蓝塘博雅学薮陈氏祠堂


该祠坐落蓝塘博雅军田,坐东北向西南。


顶梁联:


根植颍川官绩留西汉帝业著南朝英才辈出继往开来于今追本溯源功德昭彰垂百世;


枝分长乐莺迁历莞城鸿图展学薮人杰共济承前启后从此创业维系子孙蕃衍庆千秋。


下厅梁联:


颍水源远出中原根深叶茂春常在;


川流长运入学薮花繁果硕福满门。


13、凤安下石陈氏宗祠


该祠坐落凤安下石,坐东向西,建筑面积700平方米左右,始建于清朝乾隆六年(1741年),做工讲究,气势恢宏,雕梁画栋……毁于1969年文革内乱时期,1992年在原址重建。


大门联:


德星世绪;理学家风。


顶梁联:


绍畎亩之遗曰富曰贵曰飨褓率由旧章半蓑烟雨千秋业;


缵颍川之绪难兄难弟难父子谨守家法万里风云一部书。


14、好义、县城儒林街、瓦溪上濑高岗陈宗贵、上义、龙窝、黄塘拔翠等陈氏祠堂:


顶梁联:


与凤安下石陈氏宗祠顶梁联相同。


15、柏埔镇东升石子岭陈兴魁祠堂


此祠系柏埔长岭宗系陈明忠的第六代陈兴魁的祠堂。位于柏埔东升石子岭,坐南向北,俗称“插形”,原祠屋有一百多间房,建于十七世纪,历时二百多年,1995年曾大修。


顶梁联:


溯一派以迄千年一门称义一力安刘当时丕振芳声勋业长留丞相迹;


自八闽而入百粤八世开基八房鼎盛此日频添佳器传家远照太丘风。


五、祖训、家训


自汉晋开始,就制有系统、完整的家训(祖训)。


(一)祖训


明明我祖,汉史流芳,训子及孙,悉本义方。


仰绎斯旨,更加推详,曰诸裔孙,听我训章。


读书为重,次即农商,取之有道,工贾何妨。


克勤克俭,毋怠毋荒,孝友睦姻,六行皆臧。


礼义廉耻,四维毕张,处于家国,可表可坊。①


仕于朝野,为忠为良,神则佑汝,汝福绵长。


若背祖训,暴弃疏狂,轻违礼法,乖舛伦常;


贻羞家祖,得罪上苍,神则殃汝,汝必不昌。


最可憎者,分类相戕。不念同宗,偏论异乡;


手足干戈,令人忧伤,愿我族姓,怡怡雁行。②


通以血脉,泯厥③界疆,汝归和睦,神送安康!


引而亲之,岁岁登堂,同底④于善,勉哉勿忘。


注①“坊’,是指旧时建牌坊以表彰之意。


②“怡怡”,意为和悦、快乐。“雁行”,飞雁的行列,引申为兄弟,即兄长弟幼,年齿有序,如雁之平行而有次序。


③“厥”,古时通其。


④“底’达到的意思。


(二)家训


一要孝,父母面前无违拗,在生不见子承欢,死后念经有何效?你子在旁看你样,忤逆之人忤逆报,当知孝。


二要悌,兄弟面前无使气,手足痛痒本相关,你忌我妒终何益?有酒有肉朋友多,打虎还需亲兄弟,当知悌。


三要忠,富贵贫贱本相同,譬如替人谋一事,能尽其心便是忠。一点欺心天不依,弄得钱来转眼空,当知忠。


四要信,一诺千金人所敬,譬如约人到午时,不到未时便是信,若是一事不践言,下次说来人不信,当知信。


五要礼,循规蹈矩无粗鄙,先生长者当尤尊,子弟轻狂不成器!我若侮人人侮我,到底那个饶了你?当知礼。


六要义,事无大小只有宜,譬如一事本当为,谊小宜大求正义,又如好事不向前,懦弱何无男子气?当知义。


七要廉,百般有命只由天,口渴莫饮盗来水,家贫休要昧心钱,巧人诈得痴人谷,痴人终买巧人田。当知廉。


八要耻,好汉原来一张纸,含羞忍辱骗得来,那知背后有人指,寄语男人当自强,甘寄人下何无耻,当知耻。


六、典故


(一)“饿(卧)猪扪(闷)兜”祠名传奇


龙窝竹子坳,有座陈氏祠堂,名曰“饿猪扪兜”,此祠的得名有点蹊跷。创建此祠的陈玉富,系秋溪开基祖陈正忠的三世孙,陈玉富还在秋溪居住期间,家养一头即将下产的大母猪,突然走失,四处寻找不获,后来遁踪认迹,却在离居住地十里之外的留墩嶂背,即今竹子坳陈氏祠堂所在地,找到了此大母猪,并产下了一窝小猪,安然用自己的乳汁哺育着小猪。陈玉富就从秋溪移居竹子坳,并选址母猪产仔的地方创建了这座名祠。此祠虽经凤雨摧残,原有风貌犹在。


(二)寸纸写万字考贡生及“父子乡科”奖匾由来的故事


清朝康熙年间紫金县城明德坊三世孙陈撕捷带第三幼子当书僮,到省参加乡试应考。当时考场的主考官发给每个考生一张仅三寸长两寸宽的白纸当考卷,是为一道怪题。主考官曰:在白纸上能写足一万个字为合格,否则就名落孙山。考生闻之,个个目瞪口呆,手如“魁星点斗”,个个大汗淋漓。陈撕捷幼子陈廷洁从旁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走近陈撕捷台前示意其父:“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陈撕捷会意即将此十二个字写上卷子就交上去了。个别生员获知者,也如法抄录。结果陈撕捷考取了清朝廪贡、壬午科第九名。主考官获知陈廷洁才智过人,到乾隆戊午科乡试,也获廪生第七名,并授予“父子乡科”奖匾留念。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7 20:58:00 +0800 CST  




龙川车田陈氏家族
陈姓起源于妫姓,是虞舜的后裔。周武王克商建立周朝,追封先贤遗民,寻求舜的后人,得到胡公满,封之于陈地,建立陈国以奉舜祀。胡公满的支庶子孙便以国名为姓,成为陈姓。后陈国被秦国灭掉,陈国公子完逃奔齐国,他的后代也以国名命姓为陈氏。参见《广韵》、《通志·氏族略》。又,《魏书·官氏志》载,后魏时代北鲜卑族有三字姓侯莫陈氏,进入中原后,改汉姓,成为单姓陈氏。又,《元史》载,陈友谅本为谢姓,因其祖入赘于陈姓,遂改为陈姓,其后未复祖姓,形成陈姓一支。
陈姓也是中国大姓,历史上名人无数。元朝时越南称安南,其国君为陈姓。今台湾多陈姓,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说,有人考证,台湾陈姓,祖籍在河南省固始一带。
陈姓望出颍川、汝南、下邳、广陵、东海、河南等地。
晋朝有陈寿,巴西安汉人,著名史学家,官著作郎,、御史治书,著有《三国志》等,史称其“有良史之才”。唐朝有陈元光,固始人,随父入潮州,创建漳州,后世尊为“开漳圣王”今台湾有陈王庙,即祀陈元光,尊为台湾陈姓之祖。宋朝有陈亮,永康人,淳熙四年状元,才气超迈,议论风生,主张“义利双行,王霸并用”,著有《陈亮集》。
陈姓称帝者共8人,建有张楚、陈、汉等政权。秦末阳城人陈胜率农民起义,建立张楚政权,不久失败;南朝时吴兴人陈霸先创立陈国,历三代五王33年亡于隋;唐代睦州人陈硕真,为农民义军女首领,自称文佳皇帝;元末沔阳人陈友谅自称汉帝,建立汉国,年号大义,五年而亡。


紫金陈氏科举人物
陈连图
古名都
清乾隆三十九年甲午(1774年)举人


陈雄才
古名都下黄砂约(今九和光巷)
清乾隆三十五年庚寅(1770年)武举,江南大仓尉、千总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7 21:06:00 +0800 CST  
阳江
陈为当地第一大姓
阳江陈姓分五支:
儒洞陈姓。陈陶于宋末由吴川振文镇泗岸迁来,定居儒洞陈村、大村。陶有二子,长子锦发,次子炎发。锦发后代分居大村、边海、后铺、文口海、寿场、成尾园等村;炎发后代分居南洞、河洞、公坡、鸭仔田及新圩三教、马车等村。


三铺陈姓。陈应鳌于元代至顺二年(1331)从福建莆田来任南恩州学录,任满,定居城南三铺。其后代迁珊美等村。


塘口陈姓。塘口陈姓始祖陈千自福建璋州府来粤,初徙南雄珠玑巷,至其后代陈万六、陈万七兄弟于明成化年间来阳江太平都虔儒四图(塘口)定居。后分居塘口镇大车、水南和牛角龙、龙贯塘、长田尾、塘口寨、岗底等村。


报村陈姓。陈策兄弟二人于明洪武年间自台山县汶村迁来报村。策有三子,长子登乔于清顺治四年(1647)千居阳江塘坪镇丹步村,其后代居丹步、岗头园和白沙。二子三子后代分别迁居笏朝、北津、大沟、那龙、参洞和海库等地。


冲口陈姓。冲口陈姓由陈礼于明成化年间迁来,初入织苦草村,后徙冲口定居。其子孙分居仁和、冲口和飞鹅头等村。


阳东陈姓分布
东城镇:报平* 中片、下片、椰山/椰树(宣祖)、月亮石, 丹载 大元





北惯镇: 那霍 太运村,四平 平地朗


合山镇: 高罗 上罗村, 烟墩 禾叉坑村, 深水河大村、范村


那龙镇*: 那料 白石岗, 龙胜 新胜(陈、黄), 九三 平沙


雅韶镇: 津浦, 冲边, 合浦, 笏朝* 镇南、北宁、永乐、朗仔(龙湾), 北津*, 海库*


大沟镇: 大沟 定光(英祖), 三丫, 吉灶, 岗瓦咀, 沙冈 福安、后垅、正村、西庆、西安、吉下, 华洞
东村、中村、南村, 海头 余安


新洲镇:乌石 向东、向西(恺祖), 东安, 北桂, 北股, 中六(英祖), 大沅岭、沅安(英祖), 旱地,
石岗(陈、杨、冯), 龙潭,
福杨


东平镇:允泊


大八镇:良爱 长田岩、山底村、长田埂, 吉水 鲤鱼仔, 牛岭 田寮, 河垌 东风村, 白蒙 学陵, 新垌 高垌


塘坪镇:朋江 下樟、大什, 朝东 王牛, 楼墩 土桥、车田山, 湾龙 清水塘, 上村 牛栏岗, 马尾 沙帐, 双麻 凉垌,
北甘 陈屋, 宁光
东安, 新陂 表竹


红丰镇:塘角 丹步*、百屋、张屋、江南、江西、仁面、刘三岗、山尾、塘表, 塘围 新村、塘尾、长坑、坑仔, 参垌*
东村、中村, 麻汕 汕居, 潮观
水涌根


以下网友,或许是阳江市的陈凤台后裔:
老家乡在阳东县雅韶镇笏朝,姓陈 :QQ435630873

报平人,老祖宗陈仲述从台山陆村流浪到报平寺门村定居下来,
(注:据六村族谱,陈仲述为宣翁十六世孙)
辈是:敦、奋、清、云、志、朝、廷、自、远、阳,后面几个是近音,也是台山过来的,汶村

(注:大沟镇沙冈陈姓是否为恺翁后裔,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68 回复:阳江陈氏应该是人最多的 但是会上阳江吧到底有多少人呢
我是双捷姓陈的,班辈有:权成大圣饶…七分支:无英先海认桃仁,我是仁分支的


作者:211.139.163.*


(注:双捷镇陈姓是否为仁翁后裔,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72 回复:阳江陈氏应该是人最多的 但是会上阳江吧到底有多少人呢
我是大沟个.我家族的班辈是 尊、崇、大、典、象、贤、篡、绪后面还几个忘了


作者:蒲鱼佬借数


(注:作者应为英翁的后裔。)



79 回复:阳江陈氏应该是人最多的 但是会上阳江吧到底有多少人呢
我是报平的,班辈是"华国有文章,星朗似群园",我是朗字辈。


作者:59.34.91.*


(注:班派应为"华国以文章,星朗聚群贤",作者应为宣翁的后裔。)



84 回复:阳江陈氏应该是人最多的 但是会上阳江吧到底有多少人呢
我是大沟个,七分支:无英先海认桃仁
,我是海分支的 ,班辈是"*
* 永其家,大廷昌汝世,达道定光华",我是家字辈。


作者:116.29.51.*


(注:"大廷昌汝世,达道定光华",这班派的陈姓是否为恺翁后裔,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92 回复:阳江陈氏应该是人最多的 但是会上阳江吧到底有多少人
我也姓陈!阳东新州乌石向西的


作者:116.29.27.*


(注:据汶村族谱,新洲镇乌石村陈姓,是由恺翁的7世孙陈南平,号从景的后裔子孙,于清初,从汶村西康迁去开村。向东、向西两村原称为茶江村。另外,恺翁19世孙贤厚,从深井康华迁乌石居住。)



3 回复:陈氏族谱

我也是陈氏,现居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县大沟镇华洞村,由于族谱遗失,无法知道世代源流.只知道与台山汶村有联系,现发贴求助,希望能得到同宗族人的帮助,谢谢!



我也不知祖先是何时迁来华洞的,也不知是何时立村。只知开村祖为陈马玉,现村里乡亲都尊称为马玉祖,听说也是谟、宣、英、恺、闰、图、仁之恺公后裔。二世应为祥字辈,三世为中字辈。听说是从南雄迁来,也不是真是假,按辈份计算,到我这一代已是第二十一辈。村里也有逢涌即止,遇水而居的古训,村名华洞也是取有水之意,现村里除有几户姓杜的人家住在村尾之外,其余全部为陈姓。本来村里有总族谱,后来在文革期间遗失。分支族谱听说有人藏着,却不肯公开。


现暂没有马玉祖的名讳、字、号,以及父辈、兄弟等资料。我正努力寻找着。同时老一辈的人曾说本村先祖与汶村先祖应为兄弟,同属恺祖,由南雄迁来。如今到我这一辈为二十一辈,最小辈号已到能字辈,为第二十四辈。原来村中宗祠中有对联,依稀记得有族开华洞、派衍颖川字样,由于年久失修,现宗祠已毁。宗祠前原为一口清澈的池塘,现已被填。


作者:202.105.216.*



(注:大沟镇华洞陈姓之前的世系如何,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195 回复:阳江陈氏应该是人最多的 但是会上阳江吧到底有多少人

我曾听说本族是从南雄珠玑巷——汶村——雅韶笏朝的,有空多上来联络一下!我的Q系:705160244;机号:13664981099。



作者:59.39.124.*


(注:阳江笏朝陈姓,据资料,其中一支,约数百人,是汶村三房的子孙后裔。)



217 回复:阳江陈氏应该是人最多的 但是会上阳江吧到底有多少人
本宗北惯赤平陈姓族谱是 国译英在家 光宗耀祖华 胜朝维典礼 万代兴隆昌
与北惯四平陈姓是同宗兄弟 又与三山陈姓有关
台山汶村陈姓可能也有关联吧~


作者:新江之客


(注:新洲镇三山乌石村陈姓,主要是恺翁的7世孙陈南平,号从景的子孙后裔。北惯赤平、四平 陈姓的世系如何,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
如谁知道双捷镇、大沟镇沙冈、大沟镇华洞、雅韶镇笏朝、北惯赤平、四平等地陈姓的世系源流,敬请告知。谢谢!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7 21:07:00 +0800 CST  

楼主:赵氏棘龙

字数:370343

发表时间:2019-06-04 00:0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14 16:58:46 +0800 CST

评论数:41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