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家族大全

威海
陈为当地第十六大姓
文登陈氏家族
陈姓, 分布在文登营乡的营南、崖子头、峰北、东,文城镇的柳林、汤南和初村镇的莱山等村。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4 21:43:00 +0800 CST  
日照
五莲陈氏
北田庄
明天启五年,陈姓从日照县陈家官迁此,继有潘姓迁入共建村,因在南田庄北,以此取为今名。


日照(海曲) 安东卫 陈氏
始族自明初由安徽迁至安东卫,以军功封世袭武略将军.一世至三世祖名讳失考,四士祖名雄自五世分2支.......民国二十四年续谱,自十八世至三十三世辈分依次为:同,占,鸿,恩,丕,绪,族,功,益,泽,延,年,光,照,勋,荣.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4 21:49:00 +0800 CST  
聊城
聊城陈氏
《堂邑陈氏族谱》记载,陈氏始祖陈德新,陈镛之父,原籍安徽萧县,元末跟从朱元璋为随驾护卫,为创建明朝基业立下功勋。后奉命随徐达北征,在占领东昌府后,留守府地,于是定居聊城。
陈德新第18世孙陈玉灿介绍,陈德新原名陈德,为防备朱元璋卸磨杀驴,杀戮功臣,而改名归隐到堂邑城北十里外的洼丁村居住,此地即今洼陈村。
陈德新之子陈镛,被洪武皇帝“敕封为六品广粮员外郎,并封子荫后”。明洪武二年(1369),陈镛为加固城墙,以与元军残余势力对抗,主持将宋熙宁三年(1070)所建土城,改建为砖城。
为了能“严更漏而窥敌望远,报时报警”,他还利用筑城剩余的木料在城中央建成一座高达九丈九尺的楼阁,这就是“余木楼”。后人定名为光岳楼,俗称古楼、鼓楼。


寻根:
我是山东聊城的,姓陈,我爷爷是庆字辈,爸爸是忠字辈,我是义字辈,我想给儿子取名字,请问有没有人知道我下一辈是在什么辈分里取名字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4 21:58:00 +0800 CST  
菏泽
鄙人尚未对当地陈氏家族考证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4 22:03:00 +0800 CST  
柳州
柳江陈氏分布
陈姓聚居地:里雍乡白沙村、新安村、基田村。福塘乡三加村。进德乡进德村,基隆村。穿山乡定吉村。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5 17:13:00 +0800 CST  
桂林
兴安县陈氏家族
陈姓,全县共9400人,主要分布在石门、桥头、榜上、沿河、麦源等行政村。


永福县陈氏家族
陈氏之族,其系不一,以赣籍之系为盛,清中叶迁来,湘籍一系明清两代皆有迁来。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5 17:17:00 +0800 CST  
北海
合浦陈氏家族
原籍河南省开封府、陈州、颍川。因避乱移居福建省仙游县,明弘治年间,迁广东高州府,后迁廉州府合浦县。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5 17:31:00 +0800 CST  
防城港
陈为当地第八大姓
上思陈氏家族
陈姓居住那目、那婆等60多个屯。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5 17:31:00 +0800 CST  
钦州
陈为当地第三大姓
钦州陈氏
人口数 49098人, 占总人口4.74% ,集中分布在 那蒙、大直、康熙岭、大寺、沙埠。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5 17:34:00 +0800 CST  
玉林
陈为当地第三大姓
博白陈氏家族
新田镇村头百赖的陈姓始祖陈福,于明正德年间从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丰顺里州试街瓦子巷迁居到博白可利四图(今属新田镇村头百赖)塘下南岸垌。


玉林陈氏联合周边贵港、桂平等各地豫介公后裔盛大祭祖
利用三月三文节的影响力,玉林陈氏豫介后裔联合周边贵港、桂平等各地八十一户村庄后裔人士聚齐江岸村,一起盛大祭祖。
豫介公乃博白六阳岭玉林一代祖崇礼公后裔,龙安四代祖讳陈应号竹村公之长子也,生于公元1277年至今已有七百多年之历史。
2017年4月2日一早,在玉林江岸中村,人们盛装出发,头顶舞狮,热热闹闹,人们举着各村庄名称,集中前往五代祖墓地(豫介公葬旺瑶窑岭山)拜祭,后继往六代祖(国英公葬城北潘岭村潘岭山),十一代祖(凤公:葬城北潘岭村泉井山),场面非常规模,体现人们对祖先敬仰,对民族文化的奉承、弘扬,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团结、和睦。
拜祭后当日下午五点进行聚餐,地点(江岸中村)。大伙一起吃饭、闲聊、畅饮。各村有1到3名德高望重、热心家族事业的老人免费就餐.
本次祭祖活动是在陳氏豫介支理事筹备会的热心人士积极开展成功举办的.
祭祖活动总指挥:
陳 海 (新桥霞山)
副总指挥:
陳軍华(名山罗屯)
陳承安 (凤岭)
接待组长:
陳国武(名山罗屯)
陳 卫(城西永上)
狮队组长:陳 軍 (城北潘岭)
安保组长
陳 鹏(城西林村)
副组长:
陳 富(水浸社
后勤组长:
陳基文(江岸中村)
副组长:
陳 驱(福绵石桥)
本次祭祖收款、捐款联系人:
陳 軍(城北潘岭)
陳 驱(福绵石桥)
陳朝勇(石和杉木冲)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5 17:40:00 +0800 CST  
容县陈姓源流
陈姓祖先是舜的后代。东周初年,舜的第34代孙妫满,被周武王姬发封于陈(今河南省淮阳县),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后人称胡公满。其子孙就有人以国为姓。因此,陈胡公被认为是陈姓的始祖。此外,北魏孝文帝时期,北鲜卑族的三字姓“侯莫陈氏”被改为单姓陈。


陈姓的迁移和分布:


最早是因陈国内乱,使陈姓子孙多次向外迁移。陈泯公长子后裔定居在河南固始,这一支称为固始陈氏。东汉时期有陈姓已经居住在颖州(今河南舜县),形成了颖州陈姓的一支。唐朝期间,中原陈姓有两次南迁福建。一是唐高宗时陈政率兵入福建平息叛乱。二是颖州陈实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今福建同安,其发展成为“太子傅”陈氏。到了南宋时陈氏开始移入广东,明朝末年陈氏入台。福建人陈永华于明末随郑成功入台湾,为陈氏入台始祖。


容县陈氏多由河南颖州南下福建再入广东南雄县珠玑巷然后再迁罗定大约于康熙年间迁往容县杨村定居,子孙分布在杨村、杨梅、六王、容城、北流还有的后来迁往台湾、马来西亚。还有一支陈姓由珠玑巷迁往平南,再由平南迁往石头、有的迁往县底,至今以有300多年历史。县底冠堂陈姓裔孙有4千多人,已遍布大江南北及港澳台地区,迁往海外欧亚等洲的子孙有数百人。容县陈姓约有四万人。


北流陈氏家族
萝村陈族宋末由浙江来任北流令遂入籍,散居冲龙萝村斗口波二等处,现历二十余代约一千余人。陈世守祠建于邑城西胜街。

卞二双桂村陈族清乾隆末年由茂名迁来现历七世。
波二陈族清乾隆间由陆川迁来现历九世约千二百余人散居卞一波二扶来等处。建陈玉馨祠。

樟村陈族明万历年间陈琛由闽珠玑巷迁居,现历十六世约一千八百多人,建有陈琛祠志忠祠定言祠三间。

卞一六阁村陈族明嘉靖间入籍北流平山波迁居双垌石梯井冲口现历二十一世三千余人,有陈氏宗祠凤冈祠爵一祠三间。

波二新丰东乡陈族明季由闽迁来现历十六世约三千余人。
卞一平乐乡陈正光族清乾隆十八年由广东化县迁来卞二清湾,复迁卞一石牛冲敦底村现历九族。

罗卞区增山坡陈族明嘉靖四十二年陈裕颜由福建珠玑巷迁来罗卞区,历二十余代二千多人,建始祖祠于那卞大久坡。

小一社山陈族明万历由邑一厢鸭埌迁来现历十三代。
卞二香木根陈族清由茂名迁来历九代。
塘寮陈族清中页由广东嘉应州迁来历十余代。

白花塘陈族清初由广东顺德县迁来住附城各处。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5 17:43:00 +0800 CST  
百色
鄙人尚未对当地陈氏家族考证


贺州
富川陈氏
陈姓 原籍广东连州阴山县,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由陈金龙自广东迁移到富川营下溪向花村,后迁至大竹坪、涝溪村。其后裔分支散居今莲山乡洋师塘和城北乡凤溪等地。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5 17:53:00 +0800 CST  
河池
天峨陈氏家族
陈姓最多在更新乡,有116户,其次在六排镇,有110户。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5 17:54:00 +0800 CST  
来宾
陈为当地第七大姓


来宾陈氏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5 17:57:00 +0800 CST  
插个安徽的
泗阳陈氏(义门堂)
长、二、四房联宗合谱六修谱序中叙述“吾族自周封舜后胡公满于陈,因以国为氏而姓之,自始支派繁衍,盛于颍川,彰于义门。其支留于扬(州)者,世系虽失考,然而人文蔚起,代有贤达,领袖四民,当为望族,扬州府志记载纂详(极详)。明初国事未定,兵祸仍频,我始祖兄弟五人避乱迁泗阳:长曰彦文公,卜居治西洋河镇之南-后世称陈家岗者定居;二曰彦通公,卜居治北崇河乡香子庄-后世称南刘集者定居;三曰彦达公,去邳州(睢宁)为邳人;四曰彦美公,初迁苏州,后仍返泗;五曰彦明公,未明居里(据传先迁涟水再迁南京,待后贤者考)。然《陈氏族谱通序》则继云:“四房彦美公由扬州迁苏州再迁安徽泗州板桥,后又回苏州,至贤公避乱泗州板桥,居东乡洪泽湖滨之岗大路。贤生修道,修善,修云,修雨。道公任黎明县知县,生子霭儒、霭容,随父任转回苏州,旋又迁居泗阳县东之川形庄。儒公生二子,长谦公,明季岁贡,后裔分布于李口川形庄。次懿公,迁居县西洋河镇之南陈家岗。懿公孙大本公迁居泗阳南之陈家洼。”“容生子四:长纯公,移居泗阳县东恩福乡;次纲公,移居七孔桥;三绅公,明季进士,任江夏县知县,其孙启明移居县镇;四缙公,其后裔分布于泗洪。”又据《四房世系始祖至九世简表》载:“纯生三子,长曰鸳,次曰凤,三曰鸾。”且注云:“鸳-泗阳陈祠堂,凤-淮阴南陈集,鸾-兴化沙沟镇。”而修善公亦同时迁居 泗阳县城之西柴林湖,生子:长万钟,明景泰间任云南武定府禄劝州知州:次曰万洪,三曰万清。后裔分布于南刘集,八集,张家圩,史集,三庄,临河,中扬一带。修云公生三子:长曰洁,居板桥后裔散处四方。次曰琏世居桃源县陆城乡,后裔散居泗阳各地。三曰瑚未叙明。修雨公生三子:长曰玉,居桃源县斗门滩后裔散处四方。:次曰珍居宿迁北锅矿山,后裔散居四方。三曰琢未叙明。
彦文公子诚字自成明宣德年间(1426-1435)山东博兴县训导(在职15年享年92岁),这样推断诚祖大约出生在1370年左右,彦文公差不多出生在1340年左右。彦美公排行第四,差不多出生在1350年左右
彦美公生一子贤,贤公生四子修道,修善,修云,修雨。贤公随彦美公避乱至泗州板桥。民国县至写到:陈修道居泗州板桥官黎明县令,后又回苏州原籍。


至四世:霭儒公(约1440年左右)字吉谱先世贸易苏州遂籍,焉明成化年间副贡考授州同任河南详符县臣代县事,适旱蝗为灾,祖历陈大宪请赈灾,仅七月百废俱举。后迁商丘知县,勤政爱民。后任卫辉知府均有政声。年逾六旬致仕携眷北来桃源县东南之穿行庄。二子:谦,懿。
四世:万钟祖(约1450年左右)字大禄景泰间人,由明经选授云南教授,历升武定府禄,劝州知州,勤政爱民。民国十三年事迹采入泗阳县志。万洪祖(约1455年左右),万清祖(约1455到1460)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5 18:01:00 +0800 CST  
丹东
陈为当地第十二大姓
凤城陈氏家族
陈氏世居草河区叆河屯(叆河上堡),隶正自旗汉军。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6 17:24:00 +0800 CST  
吉林
陈为吉林省第八大姓
珲春陈氏家族
陈氏,一十三本贯:江陵陈氏、广东陈氏、南海陈氏、德昌陈氏、罗州陈氏、骊阳陈氏、骊州陈氏、临波陈氏、梁山陈氏、三陟陈氏、神光陈氏、福州陈氏、杨州陈氏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6 17:47:00 +0800 CST  
黑龙江
陈为黑龙江省第八大姓
齐齐哈尔回族陈氏
1985年底,朱、陈二姓后裔还有30余人在齐齐哈尔市居住


拜泉陈氏
雍正十三年移入齐齐哈尔及周围各府地,这时有陈氏。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6 17:57:00 +0800 CST  
广东
陈为广东省第一大姓
广州
番禺陈氏
陈姓,陈元德,原籍陕西巩昌府伏羌县。“事东晋孝武帝,历安帝、恭帝朝,有征伐功,封建国大将军。卢循陷广州,元德承命往征,功未就。刘裕恶元德不附己,谪晋江剌史。裕篡位(420年),遂挈妻子遁迹番禺”。“初居白水坑,后迁坑头”(同治《番禺县志》)。元德生二子:长亮、次高(无后)。亮生悉。悉生所学。所学生康养,康养生。生帅德。帅德生殷。殷生时太、时昌。时太生元勋(赴辽东),时昌生元功。元功生陶。陶生继初。继初生文英。文英生尚武。尚武生纯。纯生孟德、孟仁(迁南京)。孟德生融。融生思圣、晚福(迁白水坑)。思圣生勋。勋生绍裘。绍裘生宾、膺(迁麻车)、贯(迁张槎。皆宋徽宗时)。宾字子集。生七子:伟、良、璋、课、信、评、谊。
评字敏行,为陈元德二十二世孙。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遵海滨,探名胜,见夫砺山狮海,层峰参云,环流竞响,以为胜地可居,乃携妻子至止其下”(参见石楼《陈氏家谱》),是为石楼陈氏开族之始祖。
陈元德隐居坑头后一段时期,人口繁衍缓慢,分居各地后始陆续发展,正如《陈氏家谱》云:“所历二十余传,所居二十余处”。据《家谱》统计: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时,石楼有222丁(16岁以上,60岁以下的男性。下同)、坑头272丁、上梅坑(梅山)144丁,共638丁。道光元年(1821年)时,石楼3011丁、赤山(岗)1342丁、坑头1297丁、上梅坑1002丁、黄阁216丁、白岗81丁、蔗坳(蔗山)62丁、练溪(白坭涌)62丁、三善33丁、朱村31丁、白水坑14丁,共7151丁。
陈保昌,原籍江西太和县柳溪乡古井巷。北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年),南迁入粤,寓南雄珠玑巷。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1年),迁到番禺大岭乡定居。
据《钟村陈氏族谱》载:钟村陈姓“始祖讳实,字道公,号太保。先世家居浙江绍兴府上虞县。自宋□□年间,宦游入粤,遂卜居于钟村
乡。时宋乱,严立保甲,众推公为社长,有李、区二姓者继焉。殁后,乡人思其德,遂建庙塑像,遇时节致祭不缺,名其人为陈家太保、李家太保、区家太保。名其庙曰:太保庙”。
陈显,字德明,号南庄。原籍汴梁光州固始县。宋神宗元丰七年甲子(1084年)发解,翌年“乙丑,对太庭,擢进士。铨授翰林院编修,历任礼部侍郎、户部尚书”。“崇宁建元(1102年)正月朔旦入贺,徽宗皇帝御赐擎天宝砚一方”。“后蔡京弄权,显屡谏,忤帝,出为越州知府,继而隐居于四明”。政和五年(1115年)时,曾一度召为宣和殿大学士。金兵南侵,中原乱起,“又迁于岭表南雄之石井头”。“建炎丁未(1127年),徙广州之南海芦头”。陈显生于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终于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年)。“有子一人,名熙,字绍基。男孙三人:长贤高,字逊志,嗣守绪业;次贤赏,字逊英,迁居番禺水坑;三贤禄,字逊雅,分居黄鼎司之张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贤赏后人有一支“自水坑分居沙头圩”(今沙圩)。(据乾隆·陈炫《始祖墓碑记》整理)


天河沙东陈氏
祖籍潮洲,约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与田心村的郭、丁、曹三姓同时从潮洲迁来,现有七八代。


天河长湴陈氏
原籍中原,南宋年间由江西柳溪迁到番禺县嘉和员村,明正统元年(1436年),陈宗安再迁长湴,称长湴陈姓始祖。现有12户,47人。


天河元岗陈氏
祖先原藉江西泰和,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受元岗村邀请,由今白云区九佛镇龙山村迁于此。至今约100人。
(十二)杨箕、寺右两村姚姓同一祖先。其祖先是江西临江府淦县路口司下泉村人。元朝时做官迁广州,先到杨箕村,后再分枝到寺右村。


天河大坝陈氏
原籍广东紫金县长乐,后迁至龙川老隆,又迁至广州郊区九佛,再迁至广州河南客家庄(今海珠区)。道光年间,又迁至渔沙坦大坝村。该村廖姓,则是清朝初年从广东紫金县永安迁移来。


天河珠村陈氏
始祖陈富,清康熙元年(1662年),从番禺坑头村(今番禺南村镇坑头村),迁珠村。其子孙有部分迁往邻近莲溪村、沐陂村等地定居。今255人。


天河鸡荔陈氏
陈姓于清咸丰年间从广东五华县迁来,今有38户,120多人。


天河河水陈氏
陈姓从嘉应州长乐大岭背陈洞村迁来太和,宋朝时期再迁到河水村,今有118户。408人。


天河水口村陈氏
清初从广东五华县水寨黄石村迁徙至广东省紫金县三坑,后又迁至黄陂水口。
958年,国家建设水口水库,又从黄陂水口搬迁到渔沙坦水口。


天河区中山陈氏
1958年上半年,原居黄陂水口村,因国家修建天麓湖水库,而搬迁至中山县。是年下半年又迁至到渔沙坦。


黄埔南岗陈氏
南岗镇辖庙头、南基、夏园、沙步、南岗、笔岗、沧联7条行政村。1990年7月,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镇总人口有58380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90人。主要姓氏有陈等42姓。大都是宋朝以后才从外地陆续迁来本镇定居,繁衍生育后代,休养生息,最早移居来的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后来者也有几百年历史了。


庙头村姓氏初探
庙头村由庙东、庙西和庙头新村、大蚝沙(部分地域)所组成。原名叫古斗村。后随南海镇、扶胥镇的演变而改称村名。村西有南海神庙(俗称“波罗庙”)故称为“庙头”。庙头建村于隋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是唐代扶胥镇的旧址,为广州的外港,又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古为我国对外贸易来往的要道和重要口岸。该村姓氏有陈等姓,主要以张、岑两姓人口最多,开村最早。


笔岗村姓氏初探
笔岗是笔村和宏岗两村的统称。该村由笔村、宏岗、严田、乌石、斗元、新村、大庄7条自然村组成。主要姓氏有陈等12姓。笔村建村于南宋度宗元年(咸淳乙丑年,公元1265年),以朱、区两姓人口为多。乌石村始建于北宋年间,村民姓唐、陈、麦三姓为主,是由南雄珠玑巷迁来定居的。


大沙镇
大沙镇辖双岗、文冲、下沙、横沙、九沙、茅岗、姬堂7条行政村。1990年7月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有人口37594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03人,主要姓氏以陈等为主,大多是从宋朝以后从外地迁来本镇定居的,姓氏的来历均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文冲村姓氏初探
文冲村建村于宋代。该村主要由东坊、西坊、文园、江北、渡头街、回龙市等自然村组成。主要姓氏有陈等姓陈姓都是由南雄珠玑巷南徙迁入江北定居的。


下沙村姓氏初探
下沙村建村于宋代。该村由下沙、珠江村、新溪、裕丰围、大吉沙、鲨鱼洲、剑草围等自然村组成。新溪村原名“罗丝乡”,又名新墩村,村里面有小溪,曾有诗人吟诗:“万里清河来故主,一湾流水往新溪”,故称为新溪村姓氏较多,主要有陈等,以黄姓人口为最多。裕丰围、大吉沙、鲨鱼洲、剑草围是珠江河的江中岛屿,大部分或部分耕地属下沙村,现有村民属下沙村管理。


深井村姓氏初探
深井村建于宋朝,该村由深井(含正吉坊、岐西坊、中约坊、南田坊)江沥海、坑田、新村和安来市组成。开村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开村时的姓氏有陈等。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7 17:56:00 +0800 CST  
韶关
陈为当地第一大姓
珠玑巷陈族 据陈氏族谱载,原居珠玑巷的陈族有7家,都已南迁他处。如陈文,在珠玑巷居四代,于南宋末率7子28侄迁新会。陈襄,宋进士,为避乱由福建莆田迁珠玑巷,宋末,其后裔均已迁东莞、增城等地。陈大方,广州通判,也于宋德祐间迁南海。陈福基,南宋末广南东路安抚使,曾率子在南雄起兵抗元,无奈势单力薄,兵溃,乃举家退隐溪塘。


新丰陈氏家族
祖籍河南鄢陵。
梁朝时辗转广东高要,大宝年间自始兴出大庾岭,沿赣水顺流而下至湓城(今江西玖江),后徙居开阳乡(今广东罗定县境),分两支进入江西和福建。
一支由陈姓始祖陈福基于宋度宗时任广南东路安抚使,后弃官居南雄府溪塘,传至三十世,迁徙英德县,后移居翁源县周陂。明代中叶迁入本县遥田,析居沙田、回龙、小镇。
另一支于隋开皇玖年(589)迁居江西省吉安府泰和里柳溪乡古井巷,再分两支入粤迁徙到新丰。
一支于南宋宝庆三年(1227)迁入本县贵子口嵩下湖洋尾,淳祜四年(1244) 卜居邑西文曲舍,八年正月相宅黄陂岭头,子孙繁衍本县丰城、梅坑、马头、石角等乡镇。
一支从江西吉安入粤迁徙河源县源城,淳佑八年卜、居本县马头雅盖。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7 18:02:00 +0800 CST  

楼主:赵氏棘龙

字数:370343

发表时间:2019-06-04 00:0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14 16:58:46 +0800 CST

评论数:41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