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家族大全

24.祥华旧寨陈氏宗祠  坐落于祥华乡旧寨村,共有四座。(1)陈厝坪祖祠。一世祖陈云先始建于宋建隆二年(961年),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就原址扩宏重建,清康熙九年(1670年)再建。现存建筑为整座中堂及偏房,共五间,系民国2年(1913年)建,坐东北朝西南,一进三开间,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楹联:“宋代于斯奠定万年基业;颍川衍派丕成百世鸿图。”(2)厚仁堂祖祠。俗称“后垅祖厝”,坐落于村中南,十四世陈昭文建于明初,现存建筑物系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建。坐西朝东,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楹联:“舍坪支分,百世衣冠长振秀;厚仁衍派,千年山水永朝宗。”(3)前村寮祖祠。明陈孟孙建,历经多次重修,坐西南朝东北,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楹联:“承先世,一脉真传惟忠惟孝;启后人,两条正路曰读曰耕。”(4)瑞德堂祖祠。楹联:“瑞星照庭宇,诗书迭步芳迹;德祖垂功业,子孙延世茂才。”  25.祥华福洋陈氏达道堂  位于祥华乡福洋村,为福洋村陈氏祖宇,始建不详,1995年重新修缮,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0平方米。大门楹联:“地枕双山升云近;门环颍水波浪深。”堂前楹联:“达尊登廊庙,文质彬彬,当世鹰扬继起;道义列宗庭,冠裳跻跻,将来虎榜联登。”  26.祥华后洋六旗陈氏祖厝  位于祥华乡后洋村,为后洋村陈氏宗祠,一世祖陈文凤始建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原名为“肥猪树厝”,多次重建。因文凤的裔孙繁衍为六个支派,故后人改称今名。楹联:“六秀聚成祖宗地;旗铭辉耀子孙兴”等。  27.祥华珍山陈氏祖宇  共有三座。(1)眠牛祖宇,又名“眠牛堂”,位于祥华乡珍山村庵边角落。始建于元至顺四年(1333年),坐西朝东,土木结构,占地面积200平方米。楹联:“自同发而佛耳而福鼎,水木火相生,蜿蜒结就土金宅;由开基有分派有迁居,高曾祖递衍,贤亲恃在子孙俦”(清进士陈迁鹤撰上联,清进士陈万策续下联)。(2)华整祖宇,十世陈积斌始建,坐西朝东,土木结构,占地面积200平方米。楹联:“鹤顶劈脉开珍山,怀瑾韫瑜,世代毓玉堂之器;颍川衍派流华整,耕礼种义,春秋荐明德之馨。”(3)奇卿内祖宇。十五世陈临溪始建。楹联:“颍水东来源流远;奇卿北接世泽长”等。  28.陈万策祠  位于祥华乡珍山村,建于清代。正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歇山式屋顶,是典型的清代宗祠建筑。  29.虎邱文美中仑陈氏祖祠  位于虎邱镇文美村仓美,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历经多次修建。2000年翻建下落。楹联:“颍水分支源远流长,蓝水无非颍水;岐山发脉岗连岭续,岐山即是南山。”
30.虎邱双都枧头陈氏祖祠  位于虎邱镇双都村双坑。始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左右重建。楹联:“派分永福源流远;世奠双卿庆泽长”、“祖德钟双卿济美;孙支振颍川源流”、“永福支出承介福;双卿世卜叶正卿”。  31.西坪百福湖坵坪陈氏祖祠  位于西坪镇百福村,为百福村陈氏宗祠。楹联:“百千载勿忘致敬;尺寸肤宜念先傅”、“舜帝历传,巨族万世耀祖宇;颍川衍派,小岵传芳发源长”、“湖水怎常清,福潭双溪源流远;坵坪湖永奠,颍川百尺世泽长”、“湖镜分明照彻堂中俎豆;坵坪秀雅添来界外帐屏”。  32.尚卿尤俊高严陈氏祖宇  位于尚卿乡尤俊村,为尤俊陈氏宗祠。宗祠背靠枕头山的土地山峰,面向草埔坪山,始建于后周,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重建,1987年重新修建。土木结构,建筑面积172.5平方米,占地面积650平方米,清代建筑风格。楹联多为名家所撰,有“迁坪岭而蕃尤俊,源源有本肇基业;分颍水乃拓高岩,世世克家崇明禋”、“士农工商各执一字,便是祖宗肖子;仁义礼智统行四端,堪称宇宙完人”、“木有本水有源,子孙勿忘先祖;左为昭右为穆,敬谨总在后人”。门联“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宗庙之礼玉帛云乎哉”。厅堂横梁悬挂“旌义”、“选魁”、“明经”等匾额。  33.龙涓安美陈氏后裕堂  位于龙涓乡安美村,为陈氏安美派开基宗祠。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左右,最早为草厝,后翻建为土木结构。明万历十年(1582年)后多次重修,最后一次修缮于1996年。二进大厝式,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楹联:“后镇举魁望有魁,文武双全光珊格;裕存安美期长美,昌隆万代耀颍川”、“梅花福地有谁识;元美陈公吾祖开”、“后超前开基所愿;裕胜昔为祖之心”。  34.龙涓庄山陈氏瞻远堂  位于龙涓乡庄灶村,为庄山陈氏大宗祠,系龙涓庄山庄灶、新民、上下半岭、良安、连祠、茅湖、溪打、茶溪、崎畲、竹班寮、福鼎等11个自然村落的陈氏宗祠。宗祠始建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坐北朝南,仿皇宫式建筑,土木结构,屋顶燕尾翘脊,门面用精雕细刻的木屏构成,可自由拆装。祠前有照墙,占地400平方米。历史上曾多次修茸。1958年在原址依旧规制重建,1977年侨亲募资再修,古朴大方。门匾“大宗祠”系清康熙年间进士陈迁鹤所授。大门联:“追祖念宗源永福;继往开来镇庄山。”  35.龙涓内灶里佐陈氏宗祠  位于龙涓乡内灶村贝山,为庄山村陈氏宗祠,背倚凤山为屏障,面向龙砂、鼓山为案。旌旗为形,铁炉为穴。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初构茅舍,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扩大规模重建,前后历经三次修葺,2000年最后一次重修。一落,宗祠坐庚向甲,建筑面积324平方米,庑前廊上栏杆半围,规模依旧,石柱琉璃瓦更新。堂中悬挂“拔元”、“七叶衍祥”、“选魁”(两面)、“急公好义”等匾额。楹联“启宇发祥,五世七房门户;奏星聚簇,一家卅里江山”、“凤髻为屏,羽翼飞扬增物色;龙砂作案,风云变化振天衢”。门联:“颍川衍派,分支贡川永福;里佐开基,承泽九三亲宗。”  36.龙涓举溪陈氏宗祠  举溪陈氏宗祠名为“新聚堂”,位于龙涓乡举溪村后竹垵。始建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1986年重修。土木结构,二进十间,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堂内大厅悬挂“奉正大夫”、“大夫第”、“都阃府”、“瑞应重熙”等匾额。门联:“新匾欣题威凤舞;聚庭喜看祥麟腾。”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8 18:47:00 +0800 CST  
37.龙涓福都陈氏祖祠  位于龙涓乡福都村,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2002年春,族人陈立教等发起捐资修建,次年竣工。祠坐西北朝东南,石木结构,悬山屋顶,二进十间。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楹联:“颍水分支,源远流长通涓水;历山发迹,父慈子孝衍都山”等。  38.官桥虞宗陈氏祖宇  位于官桥镇吾宗村中部。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历经多次修缮,雄伟壮观,建筑面积320平方米。祖宇门前三池藏辉,屋后绿林献瑞,环境优美。面朝铁峰山圣地,背负圣泉岩名山,左倚五虎拜狮奇石,石呈金牛望月美景,世称“圣地钟灵”。祖宇大厅有“誉满乡坪”、“共纾国难”、“解元”等牌匾。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均举办祭祖活动。楹联:“虞舜孝双亲;宗尧睦九族”、“紫菜至微亦可荐;子孙虽富不如贤”。  39.龙门山头陈氏笋山宗祠  位于龙门镇山头村山头林。始建于宋开宝四年(971年),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重修,1994年再修。楹联:“天威严咫尺;臣节使琉球”、“颍川衍派源流远;南院分支世泽长”、“葛竹当前玉笋班联光世胄;铜锣拥后金钟大响振家声”。  40.龙门翠坑陈氏白叶堂  又名翠坑陈氏大宗祠,位于龙门镇翠坑村白叶角落。始建于唐武德元年(618年),几经修葺、重建。祠坐东北朝西南,土木结构,悬山屋顶,二进八间,建筑面积133平方米。楹联:“派衍开封被德泽;支分白叶振宗风”、“柏苍奕世绳祖武;叶翠群伦竞芬芳”。  41.蓬莱联中田后陈氏宗祠  位于蓬莱镇联中村田后。平屋,1994年由马来西亚族亲陈天木集资12万元重建。楹联:“田舍维新守成祖武;后尘效步借鉴前车”、“田畴衍沃,且喜得天独厚;后进多才,龙宜处世谦和”。  42.金谷深洋陈氏全福堂  位于金谷镇深洋村,为深洋村陈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初年,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堂中悬挂“孝节旌天”匾额。  43.福田丰田陈氏福寿堂  位于福田乡丰田村,为丰田村陈氏宗祠。始建不详,历经多次重建。现存建筑为清代建筑风格,土木结构,二进五间,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  44.金谷东溪陈氏宗祠  坐落于金谷镇东溪洋中村秋尾墘,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民国27年(1938年)重修,土木结构,占地面积约250平方米,堂中悬挂“司马”、“德行可钦”、“贡元”、“明经”、“进士”、“女魁”、“武魁”、“天生节孝”、“陆军少将”、“万安总镇”等匾额。楹联:“源来颍水,流壮东溪开泰远;本植永春,支繁冠度展丕谟。”  45.福田陈氏奉先祖宇  位于福田乡双垵村,现为双垵、尾洋、丰都3村的陈氏祖祠。始建于清初,居双髻山脉田螺形穴,坐坤向艮,辛未、辛丑分金,1970年被拆除,1982年简易重建。2004年7月19日,三村两委牵头动工,按历史上方向、范围重建,11月26日竣工。为石砖木结构、五爪三樑、具有闽南祖祠建筑风格的小五间平房,建筑面积146.6平方米。内有“奉旧章,焕重文,文子相承光万世;先宗信,厚感德,德星环聚耀千秋”、“奉盛奉醴如将见;先祖先公实式凭”、“奉法无私皇继序;先民有作大贻谋”、“奉天地灵气,华屋时时高朋满座;先乾坤神韵,贵胄代代才俊盈门”、“奉世间德,祖传恭俭高风举典范;先天下奕,代有家国良材为事功”、“奉宗铭祖,地灵人杰,诗书无俗句;先创后享,源远流长,仁德有遗风”等楹联。
二、墓葬  1.陈光绪墓  位于罗山金钗,俗称“金钗墓”,坐辛向乙,后周显德五年(958年)葬,1996年重修,分金依旧。陈光绪,湖头镇后溪大成派陈氏开基始祖。  2.陈云先墓  位于祥华乡多坑凤形大石下,宋淳化三年(992年)葬。陈云先,祥华乡旧寨村陈氏一世祖。  3.陈文举墓  位于祥华乡旧寨村湖岭虎形仑,宋咸淳十年(1274年)葬。陈文举,为今祥华多坑的詹、陈氏复兴始祖。历代以来,詹、陈两姓共奉祀。  4.陈敦仁墓  位于凤城镇美法村后格。陈敦仁(字公爱,号义卿),美法村陈氏一世祖。墓祭农历八月初四。  5.陈元美墓  位于龙涓乡安美村上保,俗称“虎仔墓”,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葬。陈元美,陈氏安美派开基始祖。  6.陈昆实墓  位于尚卿乡长林内,坐卯向酉,明永乐二十年(1422年)葬。陈昆实,西坪百尺陈氏开基始祖。  7.陈满生墓  位于官桥镇官郁村曾郁,地名“墓林内”,明成化四年(1468年)葬。陈满生,虞宗陈氏开基始祖。  8.陈仙玛墓  位于魁斗镇大岭村屏岩山,地名“水湖”,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葬。陈仙玛,大岭陈氏始祖。  9.陈公荫墓  位于长坑乡南斗村旗鼓山,坐申向寅。陈公荫,南斗陈氏开基始祖。  10.陈遂墓  原葬于蓝溪桥头,1998年因公路建设迁至阆苑岩山中。陈振珠作墓志铭。陈遂,同美陈氏二世祖。  11.陈冬生墓  位于湖上乡格头村五龙隔坵田,坐丙向壬。葬于明。陈冬生,湖上乡格头村陈氏始祖。  12.陈碧廷及妻吴氏墓  位于蓝田乡进德村,穴名“蜈蚣吐珠”,葬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为陈碧廷与妻吴氏合葬墓。历代多修筑。陈碧廷,乡饮宾授八品顶戴。
13.陈朝栋墓  位于桃舟乡桃舟村。陈朝栋,民国期间惠安县县长、安永漳警备总司令部少将参谋长。  14.陈资直墓  位于蓬莱镇联中村赤崎头。为陈资直与妻宁氏合葬墓。陈资直,蓬莱镇联中村寮内陈氏一世祖。  15.陈世荣墓  位于凤城镇吾都村侯厝,穴称“龙虾出海”,与妻廖氏合葬。陈世荣,凤城镇吾都村陈氏始祖。  16.陈奇宗墓  位于城厢镇福洋岗洋沙坂田中,葬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陈奇宗,字道翰,号泰垣,城厢镇虞都三落脚陈氏先祖。  17.陈鞠我墓  位于湖上乡雪山村溪尾尖仔仑,葬于清,坐乾向巽兼亥已,穴称“天虹灌水”。陈鞠我,湖上雪山陈氏开基始祖。  18.陈朝惠墓  明墓,葬于尚卿乡中山村隔尾水埕顶,坐庚向甲。2000年重修。陈朝惠,尚卿乡中山村陈厝前陈氏先祖。  19.陈祥钦、陈祥鋕墓  系龙涓庄山陈氏二世祖陈祥钦、陈祥鋕昆仲的合葬墓。位于龙涓庄山湖弼崎仑寨北侧,葬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坐南向北,形称“倚壁扫帚”。墓碑有信奉伊斯兰教的彩云、月亮图案。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8 18:48:00 +0800 CST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8 18:57:00 +0800 CST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8 19:01:00 +0800 CST  
南安梅溪陳氏的源流考證
南安洪梅(古屬洪瀨)梅溪陳氏始祖諱公輔公,號竹坡。因宋元之際多故,譜久已逸失,公輔公居徙生卒俱缺。其六世孫介石(一四五○~一四九七)於明弘治年間開始修篡族譜,未及完成病故;其九世孫志齋等族人檢計介石手篡的族譜,于萬曆丁亥年(一五八七年)繕寫成《梅溪陳氏族譜》乃未能查清上祖之源流派系,後經數百年未有重修族譜。


……
根據小岵南山陳氏古譜、《永春小岵南山陳氏譜志》與《梅溪陳氏族譜》的記載,相互印證,認真研討,考證結論:梅溪陳氏始祖公輔公,系永春小岵南山陳氏開基祖弘元、號校尉公第十四世孫,于元朝至正十四年(一二五四)發生“六二花事件”,自永春逃往廣東增城,然後返回福建晉江,輾轉定居南安梅溪生息繁衍,其世系為校尉——居安——天保——福壽——瑊公——彥聖——禮公——模公——晉接——需光——德高——真祐——君澤——公輔。我們認為這個結論正確。但是,今後若有更準確的史料發現,應以新的考證為准。


宗親聯誼會
家族不滅,民族永存!家族和睦,民族和諧!家族復興,民族昌盛!


樹有根,水有源,人有祖--你的祖籍在那裏?你的家族情況怎麼樣?你對自己家系源脈瞭解有多少?沒有祖先那有你?鞠育之恩,昊天罔極,倫理道德,慎終追遠、孝敬長輩、奉祀祖先、延續後代、擴大宗族,歷代相傳,延綿不絕,溯源探本,倘若你能認真追溯,伴隨你每一新發現,你的驚奇及自豪也會應運而生。
悠悠歲月,經商重洋,遠適異國,長年在外,世代繁衍,有的後代無以考世系、知本源,尤其在異域之成長者,更不知何處是吾鄉。歲月流逝,故鄉地名已漸漸淹沒在歷史的變遷中,很容易遺失自己的親屬連系,有心認祖歸宗,雖不容或緩,亦事倍功半矣。
可以在這裏尋找和瞭解自己家史的機會嗎?骨肉情深,血濃於水,宗親會,因應維繫倫理而產生,正可補足這方面的缺陷,是身處異鄉聯絡同姓宗族的最佳場所,對家族歷史文化發展軌跡,遵循祖訓,敦宗睦族,闡一脈相傳之親,敘血緣連枝之情,傳承祖德弘揚宗功,促進宗親之間的正常發展與交流,團結親情,守望相助,發展宗親友誼,激發和增強海外宗親尊祖敬宗的熱情。
宗親會除了平時的聯絡外,還有族譜的編製,宗族祖先的祭祀。從會議、文娛到運動、聚餐等,功能齊全,各有活動空間。宗親會不再局限於聯誼、互助,還要擔起一些社會功能之鄉情--這也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它樸實、清醇、恬淡、溫馨而又甜蜜。
願我們共同努力,加強陳氏宗親聯誼、溝通、凝聚、團結、奉獻、重輝祖德,繼往開來,為民族文化的復興貢獻我們力量!


泉州陈氏
颍川陈氏闽迁居泉州,主要支派有:其一,西晋中原永嘉之乱,“江左衣冠望族”的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姓入闽。族谱记载,陈润“仕晋官散骑常侍,永嘉时渡江入闽”,自此陈姓繁衍闽中;其二,唐高宗总章年间,陈寔裔孙陈政父子奉敕入闽平叛,率领固始58姓入闽,陈元光被誉为“开漳圣王”,其后代遍布漳泉,称为“将军派”;其三,陈寔之裔孙陈邕,唐中宗时登进士,官太子太傅,遭宰相李林甫排挤,被谪入闽,其子孙在漳泉繁衍,又称“南院派”。五代南唐时,陈邕的裔孙陈洪进,任清源军节度使,开发围垦陈埭,促进泉州经济发展。陈洪进后代,也成为泉州陈氏望族;其四,唐末五代,王审知入闽,又有大批陈氏随军入泉,现存的一些泉州古族谱,每每有“自光州固始随王审知入闽”的记载。此外,宋元鼎革以及明清交替,也有中原陈氏成批或零星入迁泉州。
渡海往台播迁海外
泉州与台湾只一水之隔,泉人迁台的历史十分悠久。族谱记载,早在明末就有大批陈氏族人随郑成功开发台湾,陈泽、陈永华等,就是陈氏入台始祖。南安《诗山陈氏族谱》载:“我祖自颍川分派于河南光州固始,以抵入闽,至一郎公卜居武荣诗山霞宅。”仅此派陈姓,自清初至民国的300年间,迁台人数达2000人。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明初“闽人三十六姓”落户琉球,担任通事、船长的就有大量泉州陈氏。笔者多年来曾在华侨大学从事“华侨族谱研究”,收集不少泉州陈氏播迁海外的珍贵史料,例如:安海《飞钱陈氏族谱》记载:“陈章灿……生万历癸巳(1593),卒崇祯庚午年,商于吕宋,葬其地。”晋江《陈氏族谱》也载: “陈士勋,生崇祯癸未(1643),卒康熙丁卯,商于咬喇吧而卒,遂葬其地。”又载:“陈胤颖,生康熙己丑(1709),商于暹罗而卒。"


求联证缘 台湾彰化陈氏出厦门翔安
山有脉,水有源,台湾彰化县北斗镇埤头乡元埔村陈氏,由厦门翔安曾厝分支而来。如今元埔村兴建祖庙,向曾厝村内的恒元祖陈氏家庙求取对联,题存柱上记录两村渊源,见证两地子孙血脉相连。


厦门翔安区内厝镇曾厝村最近又热闹起来了。台湾彰化县北斗镇埤头乡元埔村正在兴建祖庙,向曾厝村内的恒元祖陈氏家庙求取对联,将题于祖庙留存。曾厝陈氏宗亲为这事忙上忙下,拍摄对联、比照族谱释文解意……以便为元埔村提供最详实的资料。
两岸两地的村庄一水之隔,缘何如此亲密?原来,元埔村陈氏,乃从翔安曾厝分支出去。曾厝老一辈族人陈诗日说,“山有脉,水有源,曾厝与元埔陈氏本是一家,对联题在祖庙作为历史见证,今后两地子孙也就丝丝相连,不敢相忘。”
慎终追远,元埔陈氏找到根
彰化县元埔村陈氏宗亲要建祖庙并非没来由。一直以来,当地宗亲早就听说祖上从同安下曾村迁移过来,只是没有机会考证。直到前几年,在台北做生意的元埔村民陈志哲,到厦门拜访当时的同安区台办、区侨联,并经引见结识了曾厝村人陈厚样,寻根一事才有了眉目。
80多岁的陈老,回忆往事犹在目。他说,当时他问陈志哲寻根有何依据?对方答曰,祖上神主牌写着“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八都曾林堡下曾村”。陈老一听,这正是曾厝村的古地名,“下曾”是曾厝村的一大部分。可是,曾厝村有两个陈姓,“下头”陈姓开基祖为“御史熹鲁祖” ,“顶头”陈姓开基祖为来自金门下坑的“恒元祖”,究竟是哪一个呢?陈志哲还提供了几位先祖的姓名,其中一位叫“伯招”,该名字中的 “伯”,正是曾厝村恒元祖陈氏族人的字辈之一。
此后,彰化县元埔村族人几次前往金门下坑与当地陈氏宗亲交流后,这才认定陈氏族人,正是从金门下坑恒元祖分支到厦门曾厝村然后又分支到彰化元埔村的后裔。
先祖庇护,建祖庙流辉浯水
2006年6月,彰化元埔村6位陈氏宗亲代表正式回到厦门曾厝村认祖,祭拜恒元祖陈氏家庙,赠送一块题有“寻根谒祖”的匾额,并向家族会敬献炉金8000多元人民币。
据陈厚样回忆,谒祖团成员男女老少均有,他们说,元埔陈氏家族如今也很兴旺,分支到台中、台南和台北板桥等地的宗亲已有数千人。临行前,元埔宗亲向曾厝村索要族谱翻印本,说是要拿回比照自家族谱,一一对接,形成更完整的大族谱。
后来,元埔村又开发建设养鹿场,亦有族人外出做生意。当地族人就暗自发誓:“他日若发达,定要建一座祖庙感恩祖先庇护后代。”果然,数年后,元埔村陈氏族人事业发达,大伙儿便一起商量这件大事。
彰化元埔陈氏根在厦门曾厝,曾厝陈氏开基祖陈恒元,又为金门下坑家族的第16代。今年清明,曾厝族人一行97人前往金门县下坑村“陈氏宗祠”祭祖,瞻仰先贤遗迹。元埔村陈氏获悉后,立即派出5位代表前往金门下坑与祭祖团会合,并在共同的先祖面前,表达出建庙之意。
对联见证,两地陈一脉相承
两岸陈氏多次移民,每到一地,当地祖祠楹联总会注明本宗发祥地、祖居地及落基地等,昭示一个家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基于此,元埔村陈氏祖庙开工3个多月,族人便致电陈诗日求赐家庙对联,记录渊源。热心的陈诗日立即嘱托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陈重艺尽快协助整理资料。他说:“祖庙儿孙拜,他乡你我逢。”
曾厝陈氏家庙共有6对楹联,均无上、下款,分别是神龛联1对、大厅楹柱联3对和山墙楹柱联两对。年长的诗芋老人向记者介绍,一楹柱联“浯水流辉地灵人杰,江山毓秀起凤腾蛟”中,“浯水”即“金门”,记叙曾厝村族人由金门分支的史迹源流。
诗芋老人还说,曾厝村在清末曾出一秀才叫“荫堂仙”,大厅楹柱联“广化三峰拱案人文蔚起,米岩四水朝宗甲第宏开”即为他所撰,描写祖厝周遭胜景山清水秀。另一楹联“广化起鸿图祖德流芳远,乌营呈秀色宗支衍庆长”,则系由马巷书法家许培坤所撰。至于其他4幅楹联由何人所撰,现已无从可考。
前些日子,陈重艺将恒元祖陈氏家庙内的楹联拍照,连同金门下坑陈氏宗祠的部分楹联整理打印,由曾厝族人陈水利邮寄给元埔村族亲陈文樟并电话联系,对方急忙回复说“寄来的资料已收到”,并一再“感恩”,还说他们将从曾厝家庙6幅对联中选取一幅,题在堂前,再从金门下坑陈氏宗祠的楹联中选用一幅,以丰富历史内涵。
相关链接
曾厝村恒元祖
陈氏家庙6对楹联
神龛联
上联:祖德宗功千载长绵世泽 下联:左昭右穆壹堂敬叙人伦 横批:凤毛麟趾 鹤算龟龄
点评:该联无姓氏限制,通用于各祖厝。
楹柱联一
上联:广化三峰拱案人文蔚起
下联:米岩四水朝宗甲第宏开
横批:孝孙有庆
点评:该联中“广化”、“三峰”、“米岩”均为当地山川地理名称,用来描写该祖厝的地理位置及周遭胜景。
楹柱联二
上联:浯水流辉地灵人杰
下联:江山毓秀起凤腾蛟
点评:联中“浯水”即“金门”。该联记叙了曾厝村恒元祖陈氏族人系金门下坑开基始祖六朗公后裔,由金门分支的史迹源流。
楹柱联三
上联:广化起鸿图祖德流芳远
下联:乌营呈秀色宗支衍庆长
点评:该联中“广化”、“乌营”皆为本地地名。用来描写该祖厝的地理位置及周遭胜景。
山墙楹柱联一
上联:左昭右穆丕振簪缨昌百世
下联:春祀秋尝克承俎豆庆千年
点评:曾有行家说,上联“百世”对下联“千年”,犯了同义相对的禁忌,属“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因“百世”与“千年” 意思相同,如将“百世”改为“万里”之类似更佳。
山墙楹柱联二
上联:坐榻高悬迎宾欵洽延孺子
下联:德星团聚垂象昭明庆太邱
点评:该联善于用典,“坐榻高悬”和“太邱”,都是与陈氏有关的典故,亦适用于各陈氏祖厝。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8 20:56:00 +0800 CST  
★★ 九、涵江陈姓。涵江陈肇基祖念吾公,讳乾,字坤德,生于1250年,子二,长碧溪,次清溪。碧溪为本支之祖。清溪居地未详。据涵江陈府族谱所载,明代文渊阁大学士蒋德璟所书谱序:“余涵江之陈氏是于颖川籍改闽之兴郡蒲邑涵头,至宋状元参政讳文峰公开科发甲于鼎甲荣恩。”“至元因海寇混杂,退居泉青阳,是乃始祖念五公隐逸,至碧溪公外岳官是涵江谢天官讳许公之婿,因而迁籍,始又重兴复业焉。”在族谱世系篇中亦云:“晋安诸陈为最繁,诸陈有派别之,涵江之陈派出固始,自唐季闽,世家晋江青阳山,至元延祐年间始迁涵江,遂为涵江破荒始基之祖公。”
涵江陈以碧溪为一世祖。碧溪生子四,曰容斋,曰次斋,曰三斋,曰少斋。容斋、次斋传涵江本里。三斋出祖安溪勃口,少斋出祖柴塔及厦门。二世长房容斋公生子三,曰默斋、曰静斋、曰晓然。默斋传本里,静斋出祖安海,晓然出祖楼下乡。五世敏斋于明弘治壬子年中亚魁,癸丑年联捷进士,任南京兵部郎中,广东高州知府。六世敏斋生子五,其第五子省轩出祖永春。二世二房次斋公生子一,曰真隐。真隐生子二,曰珍斋、曰安遇公。四世珍斋为二房长之祖,俗称獭堀房。后獭堀房又一支分居惠安崇武獭堀。五世学乙分居泉州笋江,寂然分居安海六角亭桥头,乔山传本里,草堂分居晋江永和茂亭村,七子分居缺塘。六世敬斋生子一,曰质斋。七世质斋生子三:曰直野、曰吝公、曰紫峰(陈琛?雪。
涵江陈姓至今已传二十五世,历代英才辈出。有陈腆,明代广东高州、凉州知府教谕;陈琛(紫峰),明代江西、贵州提督学政;陈让,明代东城监察御史;陈举贤;明代广东叙浦县正堂;陈伯英,明代工部主事;陈应春,明代兵部左侍郎;陈龙可,明代户部郎中、广东琼州正堂;陈朝京,明代福协都督府;陈韩遴,清代刑部尚书前翰林院掌院吏、礼二部左侍郎;陈元捷,清代广东化州知州;陈元松,清代吏部验司主事;陈绍芳,清代广东肥乡县正堂;陈大扬,清代广东龙门协镇府恩荣四世;陈进,清乾隆年间选取拔贡第一名;陈施,清代侯选县正堂;陈元锡,清代乾隆年间二甲进士等。蒋德璟曾为之立匾曰“一门邹鲁”。
涵江陈氏从十五世起讳行是:“义礼传家淑德长垂奕禩。”字行是:“文章华国徽声远播芳洲。”涵江陈氏宗祠楹联是:“分谱出莆田历青阳居涵江相度定基角趾雏麟绵世泽;开科由太守在理学继忠谏先后济美簪缨孺鹊衍宗风。”涵江陈本村人口3000余人。
★★十、金井诸陈姓
1、金井洋霞陈姓。洋霞始祖谷徵公,于明洪武庚午年(1390)由漳州浮宫白水营徙居,至今612年。谷徵生子三,长子宗礼号一郎,次子宗熟号二郎,三子宗根号三郎,按长幼次序分为长二三房。长房又一支居溜江溪尾,现衍人口1300人。字行:“期绳祖武,继起孙贤,虔读经书,联登科甲,启迪前光,敦诚孝友,忠厚承训,兰桂厥昌。”祠堂楹联:“由漳入泉德泽绍贻数十年俎豆;自宋迄清孙曾繁衍千百世馨香。”灯号“俊秀传芳。”
2、金井围头陈姓。围头分三陈;五祧内由漳州桃花山分居。关爷房由陈斗台从上青分居于明万历年间。西山份由陈振西于明万历年间徙居。现三陈合建一宗祠于环村路北。统一字行:“吾祖至圣亘古仰尊孝道垂范甄陶维钧,格致诚正渐摩诏恩宣哲笃竟永福后昆。”祠堂联:“重华遗圣家声远;颍水绵延世译长。”三陈总人口600多人。
分布全市各镇的陈姓还有:陈埭镇:仙石前后陈,前陈由泉州东海文兴四发亭分居,后陈由泉州东海圆前分支。字行:“秉文启子于,嘉伯仲怡和,世必光荣台,升卿尹辅弼,君侯建勋成、节用昭孙谋。”尚有宫口、浯埭、坊脚、江头、赤西、横坂等村。居青阳镇有:梅青、霞行、三光天、岭山、岩下、洪宅垵、溪边。金井镇:溜澳、古垵(一世祖真赐公于明中叶由溜澳分支),石圳。尚有南埕、埕边、山头(由泉州打锡巷分西塔,由西塔徙山头及台湾)。池店镇:清蒙,大洲、霞福、赤塘、钱头、霞美、东山、冷水井。内坑镇:白垵、深圳、湖内、加塘、洋内、立厝。罗山镇有:前沿、梧林(由石狮蚶江赤湖山兜六秀公支分)梧垵、苏前。永和镇有:力争、岐山。龙湖镇有:埔锦、溪后。东石镇有:湖头、路东等。紫帽镇有:湖盘、塘头、浯垵。安海西畲陈姓、西滨跃进村等等。


南安陈氏家
其一,西晋中原永嘉之乱,"江左衣冠望族"的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姓入闽 。族谱记载,陈润"仕晋官散骑常侍,永嘉时渡江入闽",自此陈姓繁衍闽中;其二,唐高宗总章年间,陈实裔孙陈政父子奉敕入闽平叛,率领固始58姓入闽,陈元光被誉为"开漳圣 王",其后代遍布漳泉,称为"将军派";其三,陈实之裔孙陈邕,唐中宗时登进士,官太 子太傅,遭宰相李林甫排挤,被谪入闽,其子孙在漳泉繁衍,又称"南院派"。其四,五代 南唐时,陈邕的裔孙陈洪进,任清源军节度使,开发围垦陈埭,促进泉州经济发展。陈洪进 后代,也成为泉州陈姓望族;其五,唐末五代,王审知入闽,又有大批陈姓族人随军入泉。 此外,宋元鼎革以及明清交替,也有中原陈姓成批或零星入迁泉州。如宋仁宗嘉祐七年 (1062),敕令江州义门陈氏分居,入闽的有陈学成分浦城庄 ,陈显先分邵武庄,陈宗和分侯官庄,还有陈辛入泉,陈魁入汀。宋代朱熹在《陈氏族谱》序中写道:"千流万派,总归一源,叶茂枝繁,不离一本。其名最著者,莫如太邱先生实,其子元方、季方,世称'二难',凤毛麟角,岂虚语哉!"颍川陈氏蔚成望族,始自陈实。实公德高望重,与钟皓、荀淑、韩韶誉称"颍川四长",彪炳史册 ,其子孙多为朝廷重臣,家道兴旺,满门显贵。凡实公派出,以"颍川"为总堂号。颍川陈 姓,人丁之兴,遍及海内外,成为当今陈姓渊源的主流。二、入闽
陈邑公衍派至20世孙陈仲昌,生二男,长应瑞,次应垓。应瑞公有三男,长作铿,分居店前 ,次作鉴,分居漳浦大坑,三作铸,分居下亭。作鉴先居漳浦大坑,后徙厦门山前(山场)。 派下体元公,生二男,长名名卿,字国肋,号多勤,次名贵卿,字国典,号多廉。元朝后叶 ,贵卿公开基南安溪美霞美畲。公有三男,长名萃,字霞溪公,定居霞美畲,分衍金街、双 塘、霞东、大霞美,生齿万丁。三名秀,号逸溪公,明代洪武癸丑(洪武6年,1373年)分居 安溪山头,分衍和平、仙都、官桥等10个村,人丁一万三千余众(1988年普查)。次名藕,字 圹溪公,兄弟析分,与其弟同时分居,公定居莲塘,分衍延布溪美、沃后、东田,蔚成近三 万丁巨族。莲塘支系衍派
一世祖藕,号塘溪公,妣蔡氏恭淑。生二男,长名孙漠,字厚滂公,开基全莲塘。次名孙谋,字龟图,明初分支开基长乐溪楣村。
二世祖厚滂公,三男,长曰植甲公,次曰植豪公,三曰植古公。
三世祖植甲公派下繁衍莲东碧轩、莲北、莲西,东田镇大仁内、公店、加冬井、畲格寮、溪美、沃后,1965年5-7月移民建宁县数十户,客居厦、泉、漳(南靖、角尾)及台湾、东南亚诸国数千人。三世祖植豪公派下分衍莲塘村莲东片、莲南片、莲北片土楼用后裔,1965年5-7月移民建宁县数十户,客居泉、厦及台湾、东南亚诸国数千人。
三世祖植古公派下分衍定居莲塘莲西片后塔角。
世祖各支系繁衍至今为第廿三代"声"字辈。
根据东头村现残存的、十分不完整的族谱上,依稀可见陈邕字样的描述,对照本宗祠大门后的"浯阳衍派"的横匾,以及金门"浯江"丁号,东头村陈姓来源应该是:颍川始祖,汉太丘长陈实公之裔孙陈邕,遭李林甫迫害,被罢官入闽,其子孙在漳泉一带繁衍,再由漳泉迁徙台、澎、金、马及南洋一带。陈邕的裔孙陈洪进后来任泉州清源军节度使 ,陈洪进的后代成为泉州陈氏望族,陈洪进的裔孙"庆公"(来自泉州安溪或来自金门不详) 到南安白石(碧石、东头)开发,成为南安碧石(东头乡)的开基祖。三、昭穆
东田村:七世开始设十四字。即"德耀宗邦君荣华,恩施奕世助永良"。1962年再续设十六字"靖霞传芳,昆仲泽长,贤明衍继,绵辉瑞祥"。
邱钟陈氏昭穆:
彬、煌、培、锡、沐、植、熙、增、钟、洵、朴、炯、垣、镜、清、杏、燕、均、铭。
东头陈氏昭穆:
第十三世以后的辈序是:
腾承启贤能 敬继禹之道 祖泽光前远
孙谋裕后长 诗书敦世业 簪笏振家祥
莲塘贵卿公派下昭穆
莲塘九世祖元振公生于清朝顺治庚寅年,卒于雍正壬子年(1650-1732)。公生三男,长尚弼,次尚蒲,三尚黎。尚蒲公生于康熙己巳年正月(1689年),取昭穆首字命名,推知贵卿公派下清初康熙年间始作昭穆:尚羲敦仁光世泽 存忠守信衍芳声
家傅诗礼尊谦让 学绍箕裘毓俊英
垂裕后昆培植远 仰承先德本源清
文章华国多才士 炳耀星云瑞泰平
新蓝陈氏
秉文启子于嘉伯仲怡 和世必光荣台鼎卿
尹辅弼君侯建勋 成节用昭孙谋
诗山霞宅陈姓昭穆
字行 一广永颜崇体怀甫孟仲
弈世公卿 贻谋宏远 植德茂昌 子孙振绳 万亿其臧
名次 国家熙醇 祖宗创垂 燕翼来昆 孝悌忠信 遐迩同遵
新增字行 钟灵毓秀 贤哲华章 建勋立业 隆庆辉煌
新增名次 诗书兴教 启迪智聪 奋勉增进 兰桂联芳
四、外迁
南安梅山新蓝陈氏自七世后为谋生逐渐向外拓展,有分至九都狮头乡,上世纪六十年代建山美水库而再移同安、漳浦等地,人口有3000多人。又有移居台北,基隆等地5000多人。还有移居菲律宾万余人,移居香港4000多人,少数移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谱 牒
诗山霞宅陈氏族谱
自颍川分派于河南光州固始以至入闽,至一郎公卜居武荣诗山霞宅,先世集有全谱,迨嘉靖壬戍,公元1562年间,遭乱而谱付之火。斯时,七世祖叔坏远公恐年久而谱废,爰是问故老 略修大概。康熙八年己酉,科举人拣选知县九世祖叔发其字浴日北旋河南光州固始,集成颍 川谱图。值于康熙己巳即1689年,霞宅陈氏族谱开编创立。至2001年辛巳,期间共八次续修 。明末清初,霞宅陈氏先辈支分派衍,迁徙外省别县聚居成族者浙江温州,江西铅山。在台湾之台北、桃园、苗粟、基隆等蕃衍已达二千余人。飘洋过海谋生于新加坡、马来亚、菲律宾 等亦达千人以上。有迁徙于惠安、福清、泉州、永安等地皆蕃衍昌炽。然有部份外徙海外及 他乡因世远代湮,久年失去联系无从可考。1998年冬至2001年10月,历经三个寒暑霞宅陈氏族谱第八次续修完成,全书共三十四卷,毕成大集,修录健在人丁13000余人。
东田陈氏
东田陈氏族谱历代均有重修,保管较齐全,有唐欧阳詹拜选《太祖龙湖公(陈元光)行状序》 ,宋朱熹《紫阳朱文公裨政书序》为东田名人陈黯著作写序等珍贵文字史料。新蓝陈氏族谱
官园开族以来六百余春秋,族谱近四百年前才有记载。
一、历次著谱、修谱序录:
第一次著谱,明隆庆五年辛未七月(公元1571)邑庠生十世子抑旋溪先生著。
第二次修谱,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
第三次修谱,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
第四次修谱,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
第五次修谱,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
第六次修谱,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
第七次修谱,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第八次续谱,于1993年开始筹备,2000年全面铺开。
二、族谱概况
据现存较完整的第七次修订的族谱,大体分为二大类,一是总谱,二是分谱。
总谱有两卷共五本。
分谱:即支派世系图表和谱牒,共十六卷。
分支台湾支派另刊三本,合计24本。
本次续谱(第八次)设想依前次分为二大类。


永春岵山陈氏家族
陈校尉于后周显德二年(956)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先居泉州,后迁桃源小姑南山。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8 21:01:00 +0800 CST  
包袱陈,丰泽陈氏家族之一
“包袱陈”。
人口500余人,分派湖心水涤,以及上海、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新加坡、印尼等国家。
郡望:颍川。
昭穆字辈为:
显天宏维世,道炳正仁心。德泽丕承远,光华贤耀垂。
目前,最高行辈为“泽”字,最低为“光”字,前后五世。


乌墩陈氏清源
西宝乌墩陈氏来自北峰西埔(又作“西坡”),因后西埔背后有池日“莲池”(近年填没),故其地陈氏以“莲池”为堂号。
清乾隆七年(1742年)会魁、顺天府丞陈桂洲乃乌墩陈氏之亲族本家。
陈春生为乌墩陈氏开基祖,生五子,传到现在已是第五代,人口约90人。
无祠堂、无族谱、无昭穆,祖厅在陈厝角。
郡望:颍川,族号:浯江。


段湖陈氏清源
城口段湖陈氏聚居后墩,400余人,据传200年前从田边迁居于此。
分两房祧,各有祖厅。
族人外传侨居新加坡和中国香港。
无祠堂、无族谱,一世祖墓无存。
行辈:克己友复礼,存心则以仁十字,今行“复礼存心则以”。
郡望:颍川,堂号:南院。


埔任陈氏清源
埔任陈氏族居陈厝、草埔、宫口三个角落,人口500左右人,占全社区50%。
分五个房头,合用一个祖厅,祖厅为五间张两落大厝。
长房已断香火,二房人丁兴旺。
据传300年前从仁风东禅迁来,已历十二世。
昭穆与东禅陈氏同,是为:益耀夏元有祖宗丕显在文章。
时下最高辈份“宗”字,最低辈份“章”字辈,先后六世。
无祠堂,无族谱,族望:浯江。


环山陈氏清源
环山陈氏系出多元。
下乡有蚶江陈,来自石狮蚶江;
棠阴陈,来自清源田边。
顶乡有南山陈、惠安陈。
四陈人口不多,均各三五户。
最大一派称“新亭陈”400余人,郡望:颍川衍派,灯号:涵口传芳。据称其一世祖自晋江涵口流落北门外,养鸭为生,初时寄寓“新亭”(即旧路亭),后繁衍生息,成为大族。原祖厝泉山路拓宽时拆毁,新祖厝改建在近潭尾的铁路附近。有五房祧,今存三、五两房。族人外迁侨居印尼、新加坡、缅甸、菲律宾等国家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
下乡另有一支陈姓,相传也从晋江涵口传衍而来,先迁环清埔任,后析分环山。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8 21:03:00 +0800 CST  
漳州
陈为当地第一大姓
东山县铜陵陈氏家庙
铜陵陈氏家庙是台澎陈氏族姓的祖词之一。位于东山县铜陵镇顶街,建于明崇帧十三年庚辰(1640年),坐北向南,有房三间,大厅、天井各一个,建筑形式是传统抬梁架构悬山顶土木结构,占地228平方米。崇祀始祖开漳圣王陈元光轿座偶像,祖龛内还配祀南屿肇基始祖陈苟住和长房祖德先公、次房祖德明公等考批神位,下列则祀各派家支开铜始祖,神龛上匾额题词“百世赡依”。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为抗御倭寇入侵,朱元璋派遣大将周德兴入闽主持军务,建五卫十二所,铜山城属于所城,设水寨、烽火台、巡检司堡。为了加强防务,起初调漳州府兵驻守。后发觉府兵离家太近,常不在伍。八年后调换兴化府莆禧所兵驻扎,并且允许守军将士携带家眷居住城里,守兵之中陈姓较多。当时,进城居住的最早是守烽火台的南屿陈,接着南澳陈、东坑陈、后山陈、溪南陈、锦湖陈等六大派陆续进城居住。他们进城定居的时间虽然早缓不同,但俱属于陈元光后裔,一致认同以南屿陈所建的宗词为“陈氏家庙”,从此,本族姓各派家文子孙谒祖朝拜,春秋二祭。
康熙三年(1664)迁界,东山岛被毁夷烬,一片焦土.于是哀鸿失群,四处纷飞,有的栖息内地;有的夺舟险渡台澎,复界后,回归故园的十无三四。他们为纪念祖先功德,才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集资重修家庙,延至乾隆、嘉庆、光绪年间始修缮完整,设养正家塾,教育家族子弟,成为邑中较大的家庙。1937年经国民政府备案批准设立家族自治会,负责处理全县族人纠纷情享,尚存门楼与”陈氏家庙”石匾一面。
“陈氏家庙”建于明修复于清而延传于民国,有三百六十多年之久,传衍子孙现有3800多户18000多人。自古以来,家庙族人一贯重视文化教育,负有“簪缨世胄,书礼传家”的名声,不但积淀着厚实的人文遗产,而且印证东山与台湾陈氏族姓密切血缘关系的史实。明末,家庙的南澳派陈宾与南屿派陈士奇同登天启进士,双双为国捐驱。遂后,隆武的中书舍人陈骏音跟随黄道周出师抗清,婺源兵败,负师印文冲出重围回闽,投靠郑成功,高举抗清复明旗帜,入台后还协助陈永华开垦台湾,荜路蓝缕,建树功勋,其神位崇祀在台南忠烈祠中,千秋景仰。家庙南澳派十六世陈池,出任武略骑尉澎湖左营,镇守马公炮台,中日甲午战争,率军攻击日舰,后因清政府勒令投降,弃官隐居马公岛,衍繁子孙,迄今传有廿三世。
家庙各房裔孙继承“簪缨世胄,书礼传家”的优良传统,竭力培养子女成人成才。他们慎终追远,没有忘本,并认“铜山陈氏家庙”为台澎祖祠,每年春秋祭祖时,就携男带女前来奉祀始祖陈元光的地方,参加祭祖,表达一片炽热的虔诚“敬祖念宗”情怀。
来源:《走遍东山岛----家庙》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8 21:04:00 +0800 CST  
漳浦陈氏源流与世系迁徙、分布
陈系大姓氏。根据有关资料,中国五大姓是李、张、王、刘、陈,共有人口三亿五千万多。中华民族之姓氏,多奉黄帝为共同祖先,而陈氏则源自舜帝,四千多年来,世代繁衍,遍布全国,分衍全世界。陈氏在福建是个大姓氏,在漳浦县也是大姓氏,在台湾是第一大姓,据调查统计,十一个台湾人中就有一个姓陈的。漳浦陈姓据最近调查有十三多万人,占全县人口六分之一,也就是说六个漳浦人就有一个姓陈的。
欲述陈氏怎样成为闽台大姓,得追溯世系源流。


(一)、源流世系概述
陈氏子孙是重华公(舜帝)之后,舜帝早年躬耕历山,以大孝美德受尧帝禅位,为陈氏最早之祖先,称太始祖。
满公(周)为受姓之始祖
实公(汉)为颍川始祖。
自太始祖重华公至今,传了150余世,历4200余年,源远流长,世系分明,世系者,血缘一脉相承,有系统记述世次。

据族谱记载,陈氏世系有七,兹略述如下:
世系之一——自重华公起
太始祖重华公,诞生于公元前2293年,传至34世胡公满受封为陈侯之前为止,历1181年,传代平均年数为34•73年。

世系之二——自胡公满起
胡公满受封为陈侯之年(公元前111年)起,到了陈国被灭(公元前478年),共传20世,26代君王,历633年,平均传代年数为31•65年。

世系之三——自衍公起
54世衍公(公元前435年)传至65世平公(汉丞相), 经71世汤公,至81世实公止,历27世,计628年,平均传代年数24年。

世系之四——颍川世系(自实公起)
自重华公传至实公为81世。颍川始祖实公字仲弓,谥文范,传至元光公,历13世,计512年,平均传代年数39年。
世系之五——南朝世系(自霸始公起)
89世霸始公(公元509年),字兴国,第一代武皇帝,传至145世少棠公,历56世,共1247年,平均传代年数22年多。

世系之六——开漳圣王派(北陈)世系(自元光公之父政公起)
实公11世孙政公,生于隋大业12年(公元615年),唐高宗诏镇闽,子元光屯漳浦、云霄,卒于仪凤2年(公元677年),封开漳圣王起,传至116世道明公(公元1260年)历24世,计582年,平均传代年数24年多。

世系之七——太傅派(南陈)世系(自忠公起)
94世忠公,原籍京兆万年县,唐玄宗开元24年(公元736年)偕子邕公被谪入闽。邕公官至太子太傅,为开闽始相,传至128世玛珖公之子史修公,为鉴湖1世祖,历25世,计619年,平均传代年数24年多。
上述七世系,各派各支,日益繁衍。因篇幅所限,仅就以"颍川"为郡望的开漳圣王、太傅两派在漳浦,台湾之源流、分布,略举其显著者概述。
(二)、颍川发祥
陈氏以颍川为郡望,当溯源于六世祖、汉朝丞相汤公之后,居于颍川。
汤公,少好书,博达善文,西至长安求官,得大官献食丞,数求使外国,迁西域副都尉,在甘延寿属下,镇守西域边界,论功封为关内侯,食邑三百户,卒於公元一年,迨王莽专政时,迫封为胡壮侯。汤公之长子冯袭封为破关侯。
74世孙盂琏公为固始祖。
冯公之子名嗣。官拜司隶校尉。
嗣公之子翔,字子磷,少年时已略知名,善结交,缘太尉周景辟之荐举,官拜侍史,后迁升定襄太守,再拜议郎,补为御史中丞。
生三子:长窬,次邃,三实。
实公世居颍川,为颍川始伹。
颍川,于秦灭魏、韩后,设颍川郡,郡治长社,辖河南中部大片土地。
西汉季年,改为许县,仍属颖川郡。东汉、魏、晋因之。东魏恢复长社为颍川郡治,又改为南郑州州治及颖川郡之郡治。隋改长社为颖川县。唐改颖川县为长社。今长社即长葛。故颍川陈氏遗迹多在长葛县境,小部分在今许昌市、郾城县境内。
钟皓、荀淑、韩毅、陈实是汉朝同郡的鼎鼎人物,称为颍川四长。
实公祖居长葛坡东陈故村(因实公祖居而得名)实公拒不出仕,隐居于紫荆山下小洪河畔,建宅闲心静养。实公去世遂葬其宅后,改宅为"陈太丘祠"。经历代修葺,形成规模宏大之古建筑群,祠内石碑林立,刻记陈氏繁衍世系。龙凤柏数十株,传为实公手植。景观宜人。
"长葛县志"为之作记,今祠已改为长葛中学。旧屋、碑刻、坟墓已毁灭。
颍川世系堂号有:颍川、汝南、下邳、广陵、东海、河南、德星、德聚、绳武、但以颍川为著。
从这么多的郡望,足证明始祖在颍川发祥,繁衍益众,千派万支,分布各地,贤人辈出、仁孝著称。古时读书皆以门第(郡望)做标榜而相称。
赤湖、大坑、马坪于清咸丰年间联宗在佛潭埭头兴建颍川陈太丘公祖庙今重建。
(三)、迁移转徒,自北而南
根据族谱记载,迁徙原因有以下几种:
封地被并 奉旨分庄
动乱避难 随任移眷
生齿日繁 迁地立基
明清两朝从闽粤移居台湾的,属于"迁地立基"一类,自抗战胜利台湾光复,迁台者注入从军、从政、任教、求学,经营农工商业、从事手工技艺,及其他职业等多种成份。
移徙之后,开基生传,日益繁衍,其后子孙奉为始祖。
流移路绕:自汉以后陈氏住在北方各地者,已开始向南方发展,由河南、过山东、经江苏、入浙江、进福建至广东,达海南。支派越多分布越广。尤其自唐宋以至元明,福建省沿海各县市,漳浦县各乡镇,都遍布陈氏子孙。自明末至清朝,大量转向台湾,港澳、东南亚以及世界各国繁衍。
而今分衍于闽粤台各地的陈姓,有如下三大派系:
见于族谱记载的,陈氏较早南移名士:西晋太尉陈伯珍,于晋元帝大兴初年(公元318年)渡江,至曲阿(今江苏丹阳县)新丰湖。孙陈世达(一作陈达)为长城(今浙江长兴)县令,遂家其地。传至陈霸先,建立陈朝,都于建业(今南京)。族人遍布长江、闽粤各地,传衍后裔为"南朝派"。
唐高宗总章在二年(公元669年),归德将军陈政偕子元光,入闽开漳,所传后裔为"开漳圣王派",又称"北陈"。
唐玄宗,开元24年(公元736年)京兆陈忠之子陈邕,任太子太傅,与丞相李林甫不洽,被谪人闽,定居漳州南驿路南厢山,所传衍后裔为"太博派",又称"南陈"。
五代十国,中原板荡,许多河南的陈氏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宋"靖康之乱"。逃到福建避难的陈氏更多。
陈伯宣与孙陈旺南迁,居江西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为德安派始祖。德安派芳振江州,三朝旌表,十四世同居,三千九百多人共住。宋仁宗以义门聚族大盛,,下诏分二百九十八庄,拈阄别大小宗,星分基业,散处各省县各乡村居住。
自宋太祖统一天下至宋室南渡的百余年间,陈氏在浙江、福建二省极为发展,在江西、四川等地的陈氏子孙也颇活跃。
陈氏由闽入粤,以魁公率领其族众移居福建宁化、上杭,其曾孙孟二郎,盂三郎由闽迁粤之桂乡(今之梅县),其后传衍大埔、兴宁、龙泉。有的由闽南传衍潮州、海陆丰、惠来、海南、丰顺……等县。
(四)、陈姓在漳浦的繁衍
116世垩公生道昭、道明兄弟二人,于南宋理宗景定元年(公元1260年)由漳州东郊陈州迁居赤湖(锦湖),为赤湖开基祖。后裔分衍赤湖城内、前张、南峰、东溪、山洋、竹屿、前湖、后溪、后因、海陆丰、福清等地。
118世玛珖子史修于元朝移居鉴湖(大坑),为鉴湖开基祖,后裔分衍大坑、赤水、霞黄、亭里(一说属道昭)、甘门、石兜、西屿、绥北、海陆丰、东湖、大店、大澳、西庙、大陂、旧镇……等地。玛珖之弟辉孙偕子旺宗徒居马坪,为马坪开基祖。后裔衍居于溪柬、庵仔、后康、马墟、山前……等地。
116世建邦于宋末避乱由诏安移居钱塘(金塘),为院前、墩柄、南境一带始祖。后裔分衍湖潭埔、六鳖、上厝墩等地。
顺夫、顺卿兄弟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由莆田涵江打铁街迁居梅林,两兄弟分别为梅杯、产山始祖。产山分衍东林。
115世均惠分衍旧镇石柄的开居祖。
125世均茂孙克建于元朝由东山岛九里下移居旧镇白沙,为白沙开基始祖。属陈淳北溪派。
115世君赐于元末由诏安溪南移居杜浔蓬山,为蓬山始祖,后裔分衍屿头,河墘、白衣、打山、西梧、古雷岱仔等村、以至云霄、潮州。
117世一才分衍旧镇狮屿、高仔林;三才分衍和尚园、庙后、水磨。
117世景公之孙宗说分衍西珑、苦坡、甘圆、石兜。
石榴镇芳林祖系于明初由漳州南乡(今龙海九湖镇)院后社分衍。他如绥安的棕口、下学、新厝顶……等村。从何时何地迁来侍考。
(五)、由漳浦分衍于台湾
明清两代,漳泉二府陈氏大量渡海至台湾开拓,以"开漳圣王"、"太傅"、"南朝"三大支派为主。漳浦以出自赤湖、大坑、马坪、梅林、墩柄、旧镇、水磨、西垅、甘园、石兜、蓬山、屿头等地者为多,分衍于宜兰、桃园、及彰化的二水、田中、田尾、永靖、北斗;南投的名间、集集、竹山、鹿谷;台北的土林、桃园县市等地。
著名的有:
锦湖(赤湖)17世光昭兄弟为宜兰市罗东镇西门埤仔底陈姓始祖。
锦湖仁敏公后裔17世士( )、龟坛(又名坛龙),于清乾隆四十七年渡台,为彰化二水陈姓始沮。同时渡台的懿亲为名间陈姓始祖,瑞兴公为二水福兴庄始祖,文显公为田中陈姓始祖。
锦湖丹公于乾嘉年间开拓宜兰头园,为头园"锦湖派"派陈姓始祖。
锦湖15世增素公夫妇于乾隆年间与第三子瑞泉由台北莺歌"漳浦坑"移居桃园大桧溪,为该地"锦湖派"陈姓始祖。
锦湖17世陈光耀裔孙21世辉煌于咸丰11年渡台,为宜兰县冬山乡"锦湖派"陈姓始祖。
锦湖正福公(大房大)后裔腾云率二子增来、增兰渡台,传衍于彰化二水乡。
鉴湖(大坑)15世计勃携子敬暖,计淑携子敬潘、敬得、敬行、敬良渡台,计勃公为苗栗县竹南镇中港"鉴湖派"始祖。计淑公为宜兰市摆厘"鉴湖派"始祖。
马坪篮公(谥正义)、城公(谥朴直)两昆仲于嘉庆元年同渡台,为宜兰员山乡中和陈姓始祖。
梅林14世正直率同村三十多户一百多人渡台,在宜兰员山建立"复兴庄",繁衍后裔于宜兰及台湾名地。
水磨11世文敬、能竭、其力、连助等于乾隆年间渡台,传衍后裔于南投、彰化等地。
以上仅就现有资料扼要概述。至于世代分衍省内外,以及港澳、世界各地,已列入各派世系,本文恕不多赘。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8 21:13:00 +0800 CST  
云霄陈氏
陈姓溯源
1、黄帝后裔,以国为姓,受姓始祖胡公满;


2、出于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陈胡公陈满受封陈国,胙土命氏后,就有了陈氏。其十世孙陈佗(厉公)之子陈完(谥敬仲,史称敬仲完),因陈国内乱奔齐,由陈氏改为田氏。其后裔田和代姜氏而建田氏齐国。其国被秦所破时,齐王田建的长子、次子改为王姓,第三子田轸改为陈姓,避居颍川,成为陈氏中的一支。
3、少数民族陈姓
(1)北魏鲜卑族陈氏 据《魏书·官氏志》记载:五代北魏鲜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而到洛阳,在孝文帝实行汉化改革、定族姓时,于496年改为单姓陈氏。
(2)女真族陈氏 主要系女真族皇族完颜氏所改,有的在金末已经形成。
(3)蒙古族陈氏 是明太祖朱元璋赐给已经降明的蒙古贵族的姓。
(4)满族陈氏 有两种情况:一是后金努尔哈赤统治时,居住在东北的汉族陈氏,被强迫改为满族陈氏;二是本系满族姓氏,改为陈氏,仍属满族。
(5)哈尼族陈氏 如国家民族委员会委员陈文兴、第五届政协委员陈批鲁等即是哈尼族陈氏。
(6)侗族陈氏 如广西民族研究所副教陈衣、《优秀的传统建筑艺术》一书作者陈璃春园等即是侗族陈氏。
(7)土家族陈氏 如第六届人民代表、湖 北人陈忠信即是土家族陈氏。
(8)布依族陈氏 如贵州省民委副主任陈永康即是布依族陈氏。
(9)瑶族陈氏 湖南新宁县黄卜洞瑶民、麻雷洞瑶民、圳源洞瑶民及汝城县瑶民个均有陈氏。广西大瑶山山子瑶十五姓也有陈氏。
(10)京族陈氏 为该族大姓,如第六届人民代表、广西防城县人陈润芬(女)即是京族陈氏。
(11)羌族陈氏 如第六届人民代表、四川茂汶县人陈花花(女)即是羌族陈氏。
(12)回族陈氏 明成祖时,山东历城回民陈氏被指定为葬于德州北郊北营村的苏禄东王墓供役。民国初年,由河南各地迁到湖北沙市三岔路、迎禧街一带的回民有陈氏。
(13)苗族陈氏 如广东省民族委员会委员陈斯德、城步县政协主席陈加寿等即是苗族陈氏。此外,壮族、黎族、彝族、朝鲜族、白族、高山族、畲族等少数民族中也都有陈氏。
4、他姓改陈姓
(1)曹姓改为陈姓: 浙江海宁陈氏,原系曹姓,陈氏之女为妻,生了四个儿子,便销声匿迹了。
(2)高姓改为陈姓:唐朝末年有个叫曹宪来的人,娶都姓母亲陈氏之姓,这一支曹姓到了宋代,陈姓后裔中有一个叫陈文龙的,作了高官显宦,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陈姓成了海宁望族。浙江海宁一姓高的人家,是南北朝时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后,几经陵谷变迁,他的后裔默默居住海宁,成了普通百姓。传到第十四代高谅时,历史已进入了元朝,他因穷困潦倒,衣食无着,只得入赘于陈氏之家,高姓也改为陈姓了。西晋末年的陈元达,原来姓高,曾在匈奴人刘聪建立的汉国任职,因为占卜者说他的生辰八字妨忌父亲,便改高姓为陈姓。隋朝时杨坚有一心腹干事陈茂,他本来是河东猗姓人,却冒姓陈氏,并受封为伯爵。
(3)白姓改为陈姓:隋朝还有一个叫陈永贵的将军,原来是陇右(泛指陇山以西地区,约相当于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和黄河以东地带)地区的胡人,姓白,甚得杨坚宠信,官至柱国,兰、利二州总管,封北郡陈公,永贵便以封号中的陈字作为自己的姓氏。明朝统一全国后,朱元璋为笼络已经降明的蒙古贵族,往往赐给汉姓汉名,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明成祖时,灭安南国黎朝,国王黎季厘寒流笔大多移居中国,其子改姓名陈澄,官至工部尚书。(4)隋初有白永贵改姓陈,史称万年之陈氏。唐朝初年,原丘兹王的后裔帛(白)永贵人仕内地,因姓氏罕见怕受歧视,也改姓汉族大姓陈,此后也以陈姓知名,史称陈永贵。他有孙名令英,史书也称陈令英。唐末,浙江宁海人曹宪来人赘陈家,生子4人,也冒姓陈。
(5)元朝时,原北齐清河王高岳的14世孙高谅入赘陈家,子孙也改姓陈。明初,明太祖赐西域胡人某为陈姓,其孙陈友,后来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
(6)明成祖时,灭安南国黎朝,黎王之子澄改名陈澄,仕明,官至工部尚书,子孙也以陈为姓。
(7)刘矫的后裔有改陈姓的史称广陵陈氏。



“水上居民”旧称疍民或者说疍户,指在广东、福建、广西沿海港湾和内河上从事渔业或水上运输的居民,多是以船为家。那么,陈姓疍民是怎样形成的呢?据《福建近代民生地理志》说:”疍民常在水上,操舟为业,相传乃陈友谅败兵为明所驱迫者。”



关于堕民,白眉初《中国人文地理》解释道:”起源又二说,一说明初俘陈友谅之部,编之为丐户”;明太祖灭陈友谅,俘其子孙九族贬人堕民,贱乐户,不与齐民齿”。陈友谅原本是渔家子,在元末农民大起义中参加红巾军,后成为长江中下游一带势力最大的一支武装力量,和朱元璋分庭抗礼;1360年,他杀红巾军首领徐寿辉,自称汉帝,更引起朱元璋的愤恨;1363年,他与朱元璋军在鄱阳湖一带决战,大败,八月,他从湖口突围出长江,中箭身亡,全军覆没,其子孙及部下受到朱元璋的残酷迫害。陈姓疍民虽然很苦,但毕竟保留了家族系统的称号,仍然姓陈。



陈国世系
任 数 姓名 世 系 在位年数 在 位 时 间 谥号 备 注



第1任:陈 满,妫阏父之子,在位60年,前1045~985.1.15,谥胡公,生于公元前1067.10.15

第2任:陈 犀,胡公之长子,在位25年,公元前984~960,谥申公,妻周成王之女, 生子突

第3任:陈皋羊,胡公之次子,在位45年, 公元前959~915,谥 相公。

第4任:陈 突,申公之子, 在位36年, 公元前914~879, 谥孝公。

第5任:陈圉戎,孝公之子, 在位23年, 公元前878~856, 谥慎公。

第6任:陈 宁,慎公之子, 在位23年, 公元前855~833, 幽公 。

第7任:陈 孝,幽公之子, 在位36年, 公元前832~797,谥 厘公。

第8任:陈 灵,厘公之子, 在位15年, 公元前798~782, 谥武公。

第9任:陈 说,武公之长子,在位 3 年, 公元前781~779, 谥夷公。

第10任:陈 燮,武公之次子,在位23年, 公元前778~756, 谥平公。

第11任:陈 圉,平公之子, 在位10年, 公元前754~746, 谥文公。

第12任:陈 鲍,文公之长子,在位38年, 公元前745~708, 谥 桓公。

第13任:陈 佗,文公之次子,在位 7年, 公元前707~701, 谥厉公,其子陈完奔齐。

第14任:陈 跃,桓公之次子,在位5个月, 公元前700, 谥利公。

第15任:陈 林,桓公之三子,在位7年,公元前699~693.10, 谥庄公。

第16任:陈杵臼,桓公之四子,在位45年, 前692~648.10.2, 谥宣公, 周惠王娶其女为后

第17任:陈 款,宣公之次子,在位16年,公元前647~632.6, 谥穆公。

第18任:陈 朔,穆公之子, 在位18年,公元前631~614.5, 谥共公。

第19任:陈平国, 共公之子, 在位15年,公元前613~599.5,谥灵公。

第20任:陈 午,灵公之子, 在位30年,公元前598~569, 谥成公。

第21任:陈 弱,成公之子, 在位34年,公元前568~535.3,谥哀公。

第22任:陈 留,哀公之三子,在位9个月,奔今河南陈留。

楚治5年

第23任:陈 吴,哀公之孙, 实位23年,公元前534~507.2, 谥惠公。续哀公纪年共28年

第24任:陈 柳,惠公之子, 在位4年, 公元前506~503.7,谥怀公。

第25任:陈 越,柳公之子, 在位24年, 公元前502~479, 谥湣公。



陈姓入闽
1、唐代中,环公(临海令)带着伯琪等六个儿子避难于泉州仙游(福建省)


2、“义门独著,百犬同牢”。据明代嘉靖年间《陈氏兆祥族谱》记载:“唐大顺元年(890年)……旌表孝悌,标揭门闾,于是陈氏特立义门”。自“义门”陈氏初创,至宋朝开宝年间,陈氏便发展到740余人口。至宋天圣四年(1028年)已达到3700余口。族人济济一堂,同灶以食,合田而耕,童叟无欺,老幼齐心,强弱安处,不存芥蒂。义门陈氏延续了19代,纵越300多番春秋,这在古今家族繁衍发展史上确为罕见。宋仁宗曾为之赞道:“萃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聚四百年天下无双。”
宋嘉祐七年(1062年),人口达到了3978人。由于陈氏族人过度集中,形成了地方上的压力,有碍于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时经朝中的文彦博、包拯等大臣合议,宋仁宗准奏,决定采取一石二鸟的办法。即明为将义门陈氏作孝义表率,分到各地作典范,实为陈氏人气太盛,官员较多而解朝廷之忧。是年七月,由宋仁宗御赐编号,将家族财产列为291份,将陈氏分流至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广西、江苏、广东、福建、山东、上海、天津等16个省125个县市,入住的田庄达290余处,致使义门陈氏遍植于华夏四方,这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人口分流和远距离的动迁行动。这些陈氏徙居新址后,家家门口都挂起“义门”灯笼。
3、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陈政(胡公满的68世孙)任南行军总管,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少数民族动乱。667年四月,陈政卒,由其20岁的儿子陈元光代父领兵,经过九年战争,局势平定后,于686年报请朝廷批准,设置了漳州郡。陈元光致力于发展漳州一带的农工商各业,使当地得到了繁荣发展。
他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子孙后代被称作"开漳圣王派",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姓最主要的一支。台湾现有陈圣王庙53所,这从一个方面表明了台湾同胞对陈元光的崇敬之情。
4、颍川陈后裔陈忠之子陈邕,唐中宗时进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挤,迁至漳州南厢山。其子陈夷行,唐文宗时任宰相。此后子孙兴旺,在福建发展成为"太傅派"陈氏,尊陈邕为"南院"始祖。


陈姓肇漳
陈政,陈克耕第三子,字一民,号素轩,河南固始人,仕唐高宗,官拜左玉卫翊左郎将,归德将军。 唐朝总章二年(669年),朝廷派陈政(胡公满的68世孙)任南行军总管,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少数民族动乱。667年四月,陈政卒,由其20岁的儿子陈元光代父领兵,经过九年战争,局势平定后,于686年报请朝廷批准,设置了漳州郡。陈元光致力于发展漳州一带的农工商各业,使当地得到了繁荣发展。他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子孙后代被称作"开漳圣王派",成为闽、粤、台及南洋诸岛陈姓最主要的一支。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8 21:16:00 +0800 CST  
陈政,陈氏开漳始祖,其子“开漳圣王 ”陈元光为开漳二世。陈元光,字廷炬,号龙湖,前领光州解元,随父入漳。祖母魏敬,字玉珏。母司空氏,字意儿。父 卒、代领其众。会广冠陈谦连结洞蛮苗自成、雷万兴等进攻潮阳,陷之。永隆二年(681), 盗起,攻南海边邑,循州司马高王定,受命专政,檄元光潜师入潮。沿山倍道袭寇垒,俘获 以万计,岭表悉平。还军于漳,事闻进正议大夫、岭南行军总管。垂拱二年(686),上疏请 建一州泉潮间,以控岭表,委刺史领其事。诏从之。进中郎将右鹰扬卫率府怀化大将军,仍 世守刺史。自别驾以下,得自辟置。后为蓝奉高刃伤而卒,时景云二年(711)十一月。百姓 哀号,相与制服哭之。权葬于绥安溪之大峙原。事闻,诏赠豹韬卫镇军。开元四年(716), 徙州李澳川,诏立庙,赐乐器、祭器,建威德,世祀之,坊以表之。贞元二年(786)复徙州 治龙溪,敕有司改葬于州北九龙里松洲之高坡山,春秋响祀。明封昭烈侯。
元光之子陈珦,列第三世,字朝佩,号迁齐,以明经及第,授翰林院承旨,他志育化民风而不入仕途,专办文化教育,于故漳州治讲学授徒。
陈珦之子陈酆,列第四世,字有芑,号强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举秀才,授辰州(湖南)宁连令(今沅陵),后奉诏任祖职,履任漳州刺史历29年,使境内又呈现大治。迄南宋追封为武安候。生3子,长詠、次谟、三訏。詠少年时偕祖回河南祖籍,出仕为光州司马,其长子返居福建龙岩,此支子孙昌盛,且多衍于南江(吴县南)。陈訏,衍裔吴县濒海处。
陈酆次子陈谟,列第五世,继任漳州刺史,请准迁州治至龙溪,但其后裔却多数传衍于北溪(今诏安)。
陈詠生5子,长章甫、次吉甫、三山甫、四以甫、五季甫,为第六世。
陈章甫生子陈岳、陈岱、陈岩、陈峦、陈濟、陈启,为第七世。
第八世陈羽,配柳宗元三孙女。第八世至第十一世依次仕监察御史、工部侍郎、左仆射、宁州刺史。
第十二世云、霄二兄弟,以时无明主而不仕,隐居漳属平和芹山。陈云传希敏(入嗣为霄子)、希亮,希尧为十三世。希尧传4子为十四世,长悦、为郎中;次恪,字尧钦,号顺轩,特奏进士,任推官,谥仁德,与妻合葬修竹里白泉山,朝向大臣山;三恂、四慥;
恪传4子,为十五世,长舜俞、次舜命、三舜申、四舜封。舜俞,字令峰,号东湖,科试第一名,授员外郎,知山阴(浙江绍兴)、又知谏议院,配范仲庵之女,传5子,为十六世;长傅良(号止齐);次禹谐(官至侍郎,衍后于长乐,卒葬漳浦岩山,后改葬新林庙前);三禹议,字玉非,号简斋,进士,任翰林侍讲、参知政事,卒后与夫人合葬于云霄仙人峰之麓;四禹治;五文龙;
禹议传汤德、汤征为十七世。汤征字应望,号竹卿,宋大观三年(1109年)进士,授博士,谪知潮阳,卒谥平易,葬潮阳直浦山。禹治传子汤溪(即高登挚友陈东),宋太学生,因疏诛蔡京未果,自己反而被杀。汤征传2子,为第十八世,长文晦,字继志,号万稼,人呼万稼翁,博古通今而不仕,卒葬于潮阳直浦山父墓近处;次文曜,出嗣为陈东子。
文晦生6子:长景和、次景雍(字敬伯,号方屏,开基诏安溪南始祖),三景备,四景肃(为陈岱始祖)、五景俊、六景修。


云陈世系
云陈一世:


云霄陈氏一世祖(云霄陈岱陈氏一世)陈景肃,开漳陈氏第十九世(十八世文晦之三子),号石屏。宋绍兴二十一年)辛未科进士,知南恩州(今广东东阳县治),知制诰,赠光禄大夫,资政殿大学士、中书左丞,被后世尊为“南宋七贤”之首座。陈景肃生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庚戌正月初二日,卒于嘉泰三年(1203年)癸亥四月初八,享年74岁。被漳南诸县民祀为乡贤。夫人为中书宋公之曾孙女,谥谦献,与夫人合葬在陈岱镇竹港知州山。生2子,长陈肇、次陈宰,同列为开漳陈氏二十世(云霄陈岱陈氏二世祖)。
云陈二世(开漳陈氏二十世):
1、 陈肇,又名宋一,号隐岗,字宏猷,绍熙四年(1193年)癸丑科进士,授评事,迁固始平漳,兼太尉。元兵侵迫时,督子募兵勤王,功封兴国公,赏地两邑,御赐金牌,卒谥忠节。传2子1女,即陈概、陈植(陈宰之子过继入嗣)、陈妙祖。
2、陈宰,又名宋二,号东斋,字大猷,进士及第,官至朝议大夫、知延平府,配宁氏,生2男1女,即陈植(过继为陈肇子)、陈格、陈璧娘。
云陈三世(开漳陈氏二十一世):
1、陈植,陈宰之子,过继入嗣陈肇衍后,任岭南提督,统兵与元军战于崖山,后兵败携诸子、侄隐居他处。
2、陈概,陈肇之子,字寝立,淳佑四年(1244年)进士,娶赵亲王之女,为郡马督尉,迨崖山兵败,栖兵梅岭为家。
3、陈妙祖,陈肇之女,适枢密使赵汝愚之子赵嘉正。
4、陈格,陈宰之子,字寝成,宋保定恩科进士,任广东海盐簿官,护宋帝战死崖山,以殉国事,其妻妾一起殉难(其妻尚书颜鲁之女)。生有6子俱托养于人。
5、陈璧娘,陈宰之女,婿张达,广东饶平人,官至都统。璧娘劝夫往崖山勤王护帝,后战死,作《抗元曲》闻名于世。
云陈四世(开漳陈氏二十二世):
1、陈植所生5子:泰典、泰箕、泰与、泰兴、泰舆。
陈泰典,字天德,又字天常,宋恩官提举海州断维,居白叶大芹山(今平和境),迁乌石寺,卒葬于古爽洋尖石对面前山,地名“奏表”,与妻刘氏合葬,又室林氏葬在南胜密婆帕山。其后裔衍传平和、南胜、漳州、南安、延平等地。
2、陈格所生6子:
(1)长子陈泰运,字天健,右军提点参将;
(2)次子陈泰迪,字天挺,温州司训;
(3)三子陈泰道,字天骅,又字天表,朝议大夫,配梅氏、颜氏(卒葬五都后埭下尾林之东);
(4)四子陈泰(汝)选,字天裘,居漳浦东林(卒葬东林社西边);
(5)五子陈泰(汝)迁,字天辅,任广西刺史;
(6)六子陈泰(汝)遴,字天述,举才干,任广东廉访司事,移居仙游、莆田等地。
云陈五世(开漳陈氏二十三世):
1、陈澄,陈泰兴之子。传子陈君献(云陈六世、开漳陈氏二十四世),君献传二十五世汶辉(云陈七世),字耿光,号南皋,明洪武年间举明经第一,入朝仕大夫,官拜大理寺少卿,91岁卒,谥文烈,入祀乡贤祠,著《南皋集》若干卷。
2、陈子纪,陈泰道次子。生3子,衍分为陈岱三房派。
3、陈子成,陈泰道三子,字定仲,居石绳封南安县,子孙衍传于延平;
4、陈子咸,陈泰道四子,任职武德将军、漳州同知。卒葬平和高坑;
云陈六世(开漳陈氏二十四世):
1、陈则寿,陈子纪之长子,传至二十七世(云陈九世)衍分为9支派,即:恺徒、恺弟、恺明、西礁恺德、石鼓恺瞿、九虾穴恺旺、四都寄树村恺定、鹅山、笃敬,皆分别衍传至第三十三世(云陈十五世),再衍支系播居。
陈则仁,陈子纪之次子。
陈则贤,陈子纪之三子。生2子,列二十五世,传至二十七世分七支派,即乾微、乾和、乾举、乾德、乾忠、乾盾、乾文。
2、陈君图,陈子成次子。
陈君同,陈子成三子。
陈君国,陈子成四子。
陈君用(1312-1366年),陈子成长子,于元至元年间(1335-1340年)为漳州路总管同知,始建西林石城避御世乱。生于延平(今南平),时因安定战乱有功,累官通知副都元帅,后因兵连江平寇战死,追封颖川郡侯。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泉州路陈世民谋反,侵占了西林城。谥忠毅。
云陈七世(开漳陈氏二十五世):
1、陈祥凤,陈则仁长子。
陈祥德,陈则仁次子。
2、陈崇源,陈君用长子,字海生,住平和高坑;(浯田祖、山美祖)
陈崇龄,陈君用次子,字涛生,住平和高坑;
陈崇建,陈君用三子,字安生,住平和南胜;
陈崇和,陈君用四子,字养生,住平和南胜;
云陈八世(开漳陈氏二十六世):
1、陈阳美,陈祥德长子;
陈阳伟,陈祥德次子;
2、陈志清,陈崇源长子;(浯田祖)
陈志禄,陈崇源次子;(山美祖)
陈志涧,陈崇源三子;
陈志洪,陈崇源四子;
3、陈志汶,陈崇龄长子;
陈志源,陈崇龄次子;
陈志宝,陈崇龄三子,字宾,号七官,传克甫为二十七世,衍分广东潮州、海丰。
4、陈志洋,陈君用之孙,生于明洪武七年,配柯氏生于十四年,传廷爵(二十七世,埔美祖)、廷芳(和苍祖)、廷宇(碓坑祖)、廷宠(下村祖)。
云陈九世(开漳陈氏二十七世):
1、陈朝撑,陈阳伟长子;
陈朝伦,陈阳伟次子;
陈朝宣,陈阳伟三子;
2、陈得宝,陈志禄之子;
3、陈福海,陈则仁裔孙;
陈福深,陈则仁裔孙;
陈乌二,陈则仁裔孙;
陈三德,陈则仁裔孙
4、陈乾微,陈则贤裔孙;
陈乾和,陈则贤裔孙;
陈乾举,陈则贤裔孙;
陈乾德,陈则贤裔孙;
陈乾忠,陈则贤裔孙;
陈乾盾,陈则贤裔孙;
陈乾文,陈则仁裔孙;
云陈十世(开漳陈氏二十八世):
陈存礼,陈得保长子;
陈存义,陈得保次子;
陈存信,陈得保三子;
陈存仁,陈得保四子;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8 21:19:00 +0800 CST  
浯田陈氏
东厦镇浯田村陈氏,是由开漳陈氏二十四世(即云霄陈岱六世)陈君用的长子陈宗源(开漳陈氏二十五世、云霄陈岱七世),传子陈志清(开漳陈氏二十六世、云霄陈岱八世),再传至第二十九世陈学道(云霄陈岱十一世),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自平和高坑迁山布虞古山后移云霄东梁山下肇基浯田的。


陈学道(浯田陈氏一世祖),传子陈以微、陈以贤、陈以善,为浯田二世祖,一房、二房守祖,三房衍传漳浦梅竹浯田。
浯田陈氏传至第六世谓乞食头,振河,振江,第七世建分房专祠分别为“克昌堂”、“追远堂“。后再衍分为朝东大房,朝杰二房,朝义三房,朝四四房。至第九世以昭穆“国”字辈为主衍分42支。
“克昌堂”裔衍入嗣第九世国兰赐进士。第九世起廷猷第五子渡台垦居。第十三世国邦裔孙陈进水、国贤裔孙陈石莲等分别迁居台湾。
约于清乾隆间(1737-1746年)始建浯田陈氏宗祠“绳武堂”,坐巳向亥,悬山式土木结构,龛中祀浯田开基祖陈学道及以下数世祖及妣。内有楹联数对,其中一木匾联书云:
分派由山布 而闻忾而见榱桷增辉世泽长,
发迹于古田咨且善诹且慎磉梓毅业振家声;
上世纪90年代迁台裔孙恢复联系。现已传22世,分支广东海、陆丰,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血缘裔孙数以万计。
开基祖地的裔孙有的迁云霄城,或漳浦、东山等邻县,或工作移居大城市。故乡有裔孙4000多人。


山美陈氏
莆美镇山美村陈氏,是由开漳陈氏二十四世(即云霄陈岱六世)陈君用的长子陈宗源(开漳陈氏二十五世)衍传,陈崇源,字海生,袭父爵,因陈有定叛据州邑,迁居南靖,更名,居布夏,娶罗良之女。传子福孙,字志禄(开漳陈氏二十六世),再传至第二十九世陈伯颜(山美陈氏一世祖)移居云霄蒲姜林村(即今山美村)。


伯颜生子寮皋、进养,为山美二世祖。进养传易直、谨恪、德兹、戽、细、斗、尾(青崎村陈氏始祖)、统,为山美三世,分支衍传。
据传长房、四房移居潮州,以后有的迁台湾,其余留居拓展。但谱记不全,有的无房系的自认为詠公派。
山美村裔孙陈茅榛(开漳陈氏三十四世、山美六世)迁入莆美村对面下寮村,为下寮村一世祖,至今传14世,有的移居云城。
东厦镇青崎村陈氏是由山美第三世陈尾(开漳陈氏三十一世)于明正统三年(1438年)迁入的,妣蔡氏。传子孟贤、孟龙、孟郁、孟祥、孟居,为青崎二世。孟龙传至六世钱福迁台湾,第十世冲通移居新加坡,第十四世永久旅台,炳坤出嗣东山。孟祥传四世黄蜂徙居广东南澳,第十四世建生出嗣东山,第十五世添盛迁漳浦古雷,祥汉远播新加坡。五房孟居徙居广东海陆丰,裔孙有235户900多人。祖地裔孙建军祖祠“浮光世泽”,守居88户346人。
云霄城关水流沟系由山美第四世陈宣忠派下迁居的,水流沟派含大吼塘、西门等,另一支徙居福州。迁云城裔孙陈于清在溪美石埕置“追远堂“,至第十五世分顶厝、下厝2房,传至第二十一世。
二房戽仔派分别由开漳二十九世传至三十四、三十五世(即开基山美一世至五世、六世),从三十一世到三十四世,以开基本村起仅传4世,断代不详。
三房下厝派,开漳三十世至三十五世,断代不明。
约于清康熙年间(1681-1694年),建山美陈氏祖祠,清中期重修,坐东向西,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宗祠地名“观音叠座”,两进一院三开间,抬梁式悬山顶土木结构。大堂进深三间面宽,三开间。龛内祀开基祖陈伯颜至三世公、祖妈神位。每年正月十七日礼祭。
嗣后迁台裔孙为祖地捐资建“大厝”,上等木料、青石门柱、石窗框、砌天井四周青条石等材料,均从台地搬运而来,房屋建成后被称为“台湾大厝”保存下来。据村民代代相传至今约24-25世,裔孙1800多人。



陈岱裔派
1、下曾村:明末由陈岱二房四祖公陈基逢迁入,清朝同治年间建祖祠,堂中匾额“浮光世泽”。裔孙传下南村,远播台湾省和国外。下曾裔孙488人。


2、大山顶村:清康熙间由陈岱二房陈则仁裔孙陈祥德迁入开基,配吴氏。生子阳美、阳伟,合葬金马山。康熙五年(1666年)建祖墓、祖祠,立昭穆:“聿和日基泰,兴朝茂盛章,君恩寰宠锡,冯汝盖熙昌“。已传至“宠”“锡”,即大山顶第十四世至第十五世,衍后178户802人。
3、后厝园:常山开发区大水堀后厝园陈氏,于清康熙间(1700-1706年)由陈岱龟山迁入,兵灾贼祸频繁,现居84户255人。
4、后江头村:清康熙年间,陈懿德从陈岱迁入。
5、董塘村:由陈岱“石溪”、“九虾”、“狮礁”(公穴名)三宗支裔孙于清迁入,已传七世,107户489人。
6、白礁村:清末民国初从陈岱迁入。
7、罗田村:由陈岱传入,5户20人。
8、水流沟:陈岱 第三十九世陈文彩,于清咸丰年间任云霄抚民厅捕头,迁居云城水流沟,传6包数十口。
9、水石衍裔:陈岱龟山开漳第三十九世陈锡迁常山,建祖祠“毓秀堂”,传至第四十二世陈水石于民国初从常山迁入云城,传至第四十五世10多口。
10:华侨衍裔:“东四落厝”裔孙,则寿大房大山祖派即陈岱第十世(开漳第四十世)二支派,分住东西各四落厝,朝住四落厝,故名“东四落厝”。朝传3子为第四十一世,长聪嘉、次素兰、三茂。茂传至第四十四世心保、号新炮,生于1900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日,20年代只身下南洋,定居吉隆坡,创设宝城烧焊厂,后移居马六甲,另创宝城机械厂,传第四十五世6男5女,四子陈良民再创大业,为马来西亚皇家拿督,已传第四十七世,繁衍为大家族。心保1979年8月辞世,享年79岁。其子孙常回故土寻根认祖,捐巨资建设学校,名胜古迹。
11、陈奔衍裔:陈奔祖籍陈岱,移居诏安院前,后渡洋马来西亚,定居马六甲,由开漳第四十世传至四十四世,财丁旺盛。
12、陈奕衍裔:民国初迁居新加坡,传数世,其孙陈东平常往来联系,捐资建家乡学校等公益事业。
13、陈良永、迁居新加坡,现为新加坡浮光陈氏公会董事、理事长。
14、陈望天、新加坡议会议员。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8 21:19:00 +0800 CST  
迁云源派
1、东山迁入陈岱:陈岱镇后江陈畔村陈氏,于明末东山城关江城迁入,按立昭穆20字,已传至“咨”字辈(即第十六世)。原有“陈氏祖祠”,1955年重修,保持原状,门联曰:“漳南贤宗江城传,开闽圣祖后继良”。祖墓在后墓林山坡,故称“陈墓坡”。清末有批裔孙迁台湾华莲县蚊子坑。祖地裔孙1070人。


2、陈岱白礁村陈氏由东山官路尾迁入,祖祠名“佑启堂”,传九世761人。
3、常山寮后村陈氏,由云城溪美陈氏祖派迁入下径村开基,第十三世传入寮后村,分别传第二十至二十一世,裔孙166户620人。
4、常山口寮村陈氏,1914年由寮后村迁入,传至今留居的有59口。
5、双山陈姓有66户243人。其中陈金河一家是1960年印度尼西亚归侨;陈成香一家是1978年越南归侨;陈任贵一家是1920年由陈岱岱南迁入;陈龙金一家是2000年由和平乡径仔村迁入。
6、常山内寮村陈氏36口,其中1942年由山尾村迁入11口,1946年由陈岱迁入7口,1981年由马铺石字村迁入18口。
7、溪墘作业区陈氏33户105人,均为归侨,原祖籍福建的有21户,广东7户,广西5户,为1952、1960、1978年分别从印度尼西亚、越南、马来西亚回国入籍定居。
8、吉仔作业区陈氏31户87人,均为归侨,先后于1960年、1978后由印度尼西亚、越南回国迁入定居。
9、大水堀作业区陈氏18户55人,归侨迁入。
10、老虎山作业区陈氏6户17人,1978年由越南归国迁入定居。


溪美陈氏
溪美“燕贻堂”陈氏,是由开漳第四世陈谟,传至第二十一世陈概,第二十三世陈子发为溪美肇基祖。传至二十六世分6支,即原凤、通铭、原生、住生(溪美始祖)、添生。溪美始祖住生传7房,大房无续谱,二房原述,传至第三十二世鸿飞,天启四年(1624年)甲子科举人,崇祯十四年(1641年)辛巳科进士,任九江同知。


明末,有另一支陈姓,即陈纯恪从下径寮仔后村迁居溪美,为一世祖,传至第四世分为6支,有的名字不详,依次为:长(佚名)、次雷仔、三(佚名)、四(佚名)、五乌石、六(佚名),以下又分角落称为“顶厅房对开支系”、“东井头房系”“东井头支系”“厝后房系”、或谓“某某人之子”、“长子”、“次子”,以此指房,称谓不一。传13世,裔孙700余人。
溪美陈氏有迁下径和径仔两村支派。明代海美陈氏分衍莆美下径村,后衍传寮后村,分支6房,一、二、三、四房清初先后分别迁出,一房迁广东大埕上;三房迁陈岱 、峰外、大山顶;四房迁竹港;二房衍传达室不详。五房与六房守祖,以昭穆辈序传至“成”与“宠”字,裔孙430人,径仔村陈氏,清初从溪美陈氏迁入,传至清中叶裔孙仕勇衍传广东潮州九下村。留居故地裔孙传第十三世,分两大房,1000余人。
九尾村陈氏由溪美陈氏衍传,清时水灾散居各处,后迁居西门的陈杜允、十一指、基他列陈氏第四十一世,传至第四十五世;迁入西光井的是于清末陈泰山(第四十世),传达室致经四十五世。


崎美陈氏
东厦镇崎美村陈氏,据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始修的《云霄县志》载:崎美村,云霄城内迁入,始祖陈歪,传22世。漳浦有关陈氏谱牒却说,崎美为景雍派下,从诏安溪南迁逢山,裔衍万成子孙迁崎美,建祖祠“追报堂“,或为两支先后迁入,待考。传至第二世分长房、次房,传至第四世又增为三个房系。传至今6-7世,裔孙数百人。




附:东厦竹塔庐(楼)下陈氏,据传原系唐代为魏氏太祖母庐守墓的陈姓府兵之后裔,及宋代,曾有部份移居漳浦杜浔,迨明代复从杜浔返迁入。《平和陈氏族谱》又云:庐下村始祖陈克祥,乃君用曾孙,是否同支派,开漳几世迁入?其详待考。今只以第三十九世续起为陈信、陈水、陈利,陈水三分支,传6-7世,裔孙数百人。


云城源派
1、大溪迁入:


相传平和县大溪陈氏自称开漳詠公派下,迁入云城的有两支。一于明末间,由大溪三房三迁居云城大路街,置立“瑞芳堂”,传3世登科渡洋徙居印尼雅加达。到第七世分为8支,一支迁台湾,一支播浙江温州,一支移诏安,两支返平和居山格、小溪。现传至第十四世。第十一世天锡移居台湾澎湖。
另一支于清中叶由开漳第三十九世孙醇恪从大溪松柏背迁居溪尾街“十八间内”,开基立业,置祖祠“余庆堂”,创办“丰泰”、“光裕”油行,传至第三世分十二支,传7-8世,数百人。
2、漳浦迁入:
称谟公衍派的漳浦二支,一支于清初由漳浦三房巷迁云城谢厝街与南阳街,开办“老宝盛”、“康元”店号,传11世。
另一支谓檀林第二十世益替迁漳浦传2房,长以、次寿衍传云城谢厝街和新行,传14世。
漳浦沙西乡白衣村村迁居云城的第四十一世陈净初,第四十二世陈福利,分别传3世,数十人。
漳浦杜浔赐恩堂衍派,谓祖上诏安溪南迁逢山迁杜浔,清咸丰三年(1853年)徙居云城溪美旧米市,陈朝为第一世,传至第六世。
漳浦赤湖有一人因工作关系定居云城传衍。
3、龙海迁入:
龙海海澄圳尾陈氏第三十一世陈臣统之子陈一南,于明崇祯年间,任广东碣石副都督。迨明亡,陈一南避居云霄下径村。清初,举族迁入云城,为本支第一世;定居“新衙内”(今一小后面一带),传至第七世有兄弟俩公款开而居,一支居新衙内,一支移居旧城内(后开设“万花新”商行)。现本支皆已传至第十四、十五世。
新衙内陈氏祖祠“迪光堂”,建于清乾隆庚子年(1780年),重修于宣统一年(1909年),为悬山式土木结构,坐西向东,上下厅堂,中天井,两厢房,上厅堂神龛中祀开基祖陈一南及以下数世及妣神位,堂皇中悬挂“父子明经”、“恩元”、“拔贡”、“花萼相辉”等牌匾;内楹4对,其中一联曰:“肇基本海澄鳌麓,燕翼贻谟,知当年常勤积累;支派衍漳水云山,报畴食德,愿从兹蔚起人文。”
4、诏安迁入:
诏安溪南衍派称景雍之后陈其财,明末迁云城开设“保珍斋”月饼铺,闻名城乡,已传6代人。
5、厦门迁入:
清末,陈泰由厦门迁居云城,传第二世陈寿,又名冠军,已传5世。
6、潮州迁入:
陈复典于民国初期,从潮州铁铺迁居云城,今已传3世(复典有孙健君两兄弟在美国,均获博士学位)。
7、泉州迁入:
清朝中叶,谓谟公派第三十九世裔孙,由泉州经商至云霄,先居高塘,后衍派云城溪美街大猪牢(原广播站),创办“逢兴”号百货店和“五和”酱料号,立专祠谓“公厅”,传7-8世,繁枝茂叶。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8 21:21:00 +0800 CST  
陈将军庙
陈将军庙,即云霄威惠庙,建造于唐代开漳发祥地福建省云霄县,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唐嗣圣间原建于漳江畔,毁于北宋天圣年间(1024-1031年),修复后,又毁于元时兵灾。迨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重建于镇城西门外。明弘治四年(1491年)、崇祯年间、清道光年间、光绪年间,先后几次重建。建筑规模宏敞,原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主体建筑600平方米,坐北向南。庙依次前殿、天井、两廊、后大殿、单檐抬梁、歇山式屋顶,木石结构,殿内列祀开漳王爹陈政、开漳圣王陈元光、圣王祖母魏敬、开漳王子陈珦、开漳将领马仁、李伯瑶、许天正、开漳圣王陈元光次女陈怀玉等。前后殿及两廊楹联13对,庙前檐下楹联3对。被闽、台等地誉为"奉祀开漳圣王第一庙",1985年1月,此庙被云霄县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0年4月,被北京中国旅游总公司选入全国重点名胜行列。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交往的不断扩大,台湾岛内信众前往云霄威惠庙不断增多,以及前来参观、考察、进香朝圣的专家、学者和众多海外"三胞"、友人慕名接踵而至。中国著名的隋唐五代史专家、厦门大学教授韩国磐及其教师叶国庆教授等名家学者,特地为云霄威惠庙先后题写匾数方,如"功德在民"、"功弘唐史"等,威惠庙成了闽台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之一。
漳属开漳后裔的台胞,由于根源、习俗、语言相同,都信仰崇拜"开漳圣王"。台湾一些宫庙还集体赠送匾额,迄今共有七块,其中一块题上"漳台圣宗"是台北内湖区北势湖"承天宫"管委会特制的。1995年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中央研究院"、台湾大学、"中华海峡两岸文化资产交流促进会"等高等学府、专家学者,在省有关部门的陪同下,专程前来威惠庙参观、考察。专家、学者从考察漳州的创建与发展史实及有关文献史料作综合研究,并通过实地调查考证,结合其对台湾各地的祀立的"开漳圣王"庙宇分布情况作认真、审慎的分析、考证,获得科学的结论,一致认定建造于漳州发祥地的"云霄威惠庙"就是两岸崇奉"开漳圣王"众多信善的祖根、神源。截止目前为止,威惠庙接待岛内同胞及海外同胞到进香、寻根谒祖共有4553人次181批。入台民俗交流3批24人。


大夫家庙
明弘治九年(1496年),陈氏族人在陈岱建陈氏宗祠曰“浮光堂”,又曰:“大夫家庙”,镌匾“浮光世泽”、“资政殿大学士”、“岭海长城”。宗祠楹联8对,分别记述先祖南下开基,陈景肃持节挂冠,自北阙南归,斥桧褒岳弘正气,褒颂景肃先开朱文公漳南讲学之风,嘱训裔孙行礼祭节俗等。


原神龛祀列宗列祖,龛两侧联云:
持节慰南恩,南国苍山如梦岁;
挂冠辞北阙,北方学者共攀辕;
龛前联云:
仙峰岩讲学,苦心孤诣贻谋致远;
石榴洞赋诗,畅会群儒正气浩然;
大厅楹联云:
两宫北去,痛岳武穆塞北班师;
吾祖南来,开朱文公漳南学门;
大厅堂皇神龛中祀:
1、开漳十七世汤征(汤征字应望,号竹卿,宋大观三年(1109年)进士,授博士,谪知潮阳,卒谥平易,葬潮阳直浦山);
2、开漳十八世文晦(汤征长子,字继志,号万稼,人呼万稼翁,博古通今而不仕,卒葬于潮阳直浦山父墓近处);
3、云霄陈岱一世祖陈景肃(文晦之三子,号石屏。宋绍兴二十一年辛未科进士,知南恩州(今广东东阳县治),知制诰,赠光禄大夫,资政殿大学士、中书左丞,被后世尊为“南宋七贤”之首座。陈景肃生于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庚戌正月初二日,卒于嘉泰三年(1203年)癸亥四月初八,享年74岁。被漳南诸县民祀为乡贤。夫人为中书宋公之曾孙女,谥谦献,与夫人合葬在陈岱镇竹港知州山);
4、云霄陈岱二世祖陈宰,又名宋二,号东斋,字大猷,进士及第,官至朝议大夫、知延平府,配宁氏,生2男1女,即陈植(过继为陈肇子)、陈格、陈璧娘。
5、云霄陈岱三世祖陈格,陈宰之子,字寝成,宋保定恩科进士,任广东海盐簿官,护宋帝战死崖山,以殉国事,其妻妾一起殉难(其妻尚书颜鲁之女)。生有6子俱托养于人。
6、云霄陈岱四世祖陈泰道,陈格之三子,字天骅,又字天表,朝议大夫,配梅氏、颜氏(卒葬五都后埭下尾林之东);
7、云霄陈岱五世祖陈子纪,字荫成,陈泰道次子。生3子,衍分为陈岱三房派。
8、云霄陈岱三大房分派祖:陈则仁、陈则寿、陈则贤,
云霄陈岱家庙是闽粤沿海陈氏的大宗祠,下分许多祖厝家庙,如石城堂、漈水堂、青山堂、百英堂、松峰堂、江峰堂、官山堂、毓秀堂、龙泉堂、鹫岭堂等,根连河南与闽、粤、浙、台、港、澳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华侨衍裔。


王爹墓园
开漳圣王陈元光之父、开辟漳州的将领陈政(616-677年),云霄百姓尊称王爹,字一民,号素轩,河南光州固始人。以良家子从军,青年时随其父陈犊攻克临汾等群,唐太宗任其为左郎将。




公元669年(唐高宗总章二年),闽中曾镇府年老乞休,又因泉(治今福州)潮州"蛮僚"啸乱,唐廷遣戎卫归德将军陈政更代,晋升陈政为朝议大夫,统岭南行军总管事,率府兵三千六百人入漳。此时,福建多为狂锋獠之地,百事待兴。入漳伊始,受尽劳累病苦。陈政所率唐军来到柳营江畔(今江东)扎营,并打退少数民族武装,进军盘陀梁山之下。后来,少数民族首领组织更大规模的狙击,陈政以众寡不敌退守九龙山(今九龙岭),且耕且守。同时,奏请增兵,朝命以陈政之兄陈敏、陈敷带领五十八姓军校南下支持。


公元670年(唐咸享元年),陈敏兄弟奉母魏箴与年仅十四岁的陈元光同行。至须江县(今浙江省江山市)地,陈敏、陈缚不幸相继病逝。陈政迎其母,葬二位兄长于汉兴(今福建浦城),领众军校入闽会合。陈政采纳军咨祭酒丁儒之策,瓦解柳营江西少数民族武装,教化西北山峒的黎民,围歼少数顽固之敌于蒲葵关下,打通了南进的道路,于是,进屯梁山外的云霄镇。在边事稍有安息时,便建宅于云霄火田村居住。他曾经渡云霄江,指着江水对父老说:“此水如上党之清漳",因改云霄江名漳江”此即后来,以漳命州名的来由。


公元677年(唐仪凤二年)四月,陈政病故于火田将军宅中,享年六十二岁,后暨夫人司空氏合葬于云霄县城西3公里处的将军山麓,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重修,1985年清理重建。公元1150年(南宋绍兴二十年,追封陈政祚昌开佑侯。现墓地尚存马、羊等唐代大型石雕。墓的附近有一溪涧,名马坑,相传为陈氏饮马处,山麓有磨剑石。将军山海拔426米,高标秀异,每逢元宵、中秋晴夜,皓月西移,自城内望去,恰似挂于山巅,素有“将军挂月”之称,为云霄一大胜景。
1991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仕录
明代:


1、陈汶辉,陈岱乡人,寓诏安,君献长子,字耿光,荐授礼科给事,累官大理少卿;
2、陈鸿飞,云陵镇溪美人,崇祯十四年辛巳科赐进士及第,特用九江同知。
3、陈甚,陈岱乡人,明崇祯举人,任胜都督佥事,后任衢州知府。
4、陈真愧,汶辉长子,明初鸿胪寺序班;
5、陈一南,崇祯年间,任广东碣石副都督;
6、陈维,西林村人,明成化十九年癸卯科举人,任知县;
7、陈一机,明崇祯九年丙子科举人,任府学。
8、陈真棘,汶辉次子,明初入太学,推中书舍人;
清代:
1、陈朝凤,半径村人,康熙初,任广州大鹏营守备,升总兵。
2、陈伯斌,康熙十九年,钦授广东左都督。
3、陈天达,云陵镇溪美人,清康熙进士;
4、陈梦林,陈岱乡人,应科试名列榜首,援例入太学,应聘纂修台湾《诸罗县志》,后多次辞官不仕。
5、陈国兰,浯田村人,同治间御赐进士。
6、陈嘉藏,云陵新衙内人,清光绪二十九年贡生,又毕业于“全闽师范学堂”,任广东广州通判等职;
7、陈青云,乾隆辛未科武进士。
8、陈名魁,陈岱乡人,乾隆辛丑科武进士,任广东水师海门参将,出巡遇海贼战死;
9、陈玉珩,陈岱 乡人,乾隆辛酉科武举人,任广东宁营业千总;
10、陈殿举,陈岱乡人,乾隆丁酉科武举人,任澎湖右营守备;
11、陈耀,陈岱乡人,小孤贫,寄养舅父,有臂力,投奔清军,顺治时因屡建军功,康熙初任碣石水陆都督,荣禄大夫;
12、陈凤仪,陈岱乡人,乾隆甲午科武举人,任德化千总;
13、陈胜,康熙初年以功加都督佥事,住处州;
14、陈大魁,城关人,康熙初,任香山副将;
15、陈湍,陈岱人,康熙初,任广东碣石镇中军;
附录:民国时期
1、陈耀焜,字彩庭,云霄县陈岱乡人。历任国民党上海特别市党部第四区党务委员,陆海空军总司令行营总政特派宣传专员,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福建省代表;
2、陈元宰,云陵镇溪美人,民国19年初,以中共福建省厦门市委常委(或书记)主持厦门地下党工作,后任漳州中心县委书记。
3、陈清河,浯田村人,1914年生,中央军校毕业,任国民政府福建省保安大队中队长。
4、陈泰谐,浯田村人,1910年生,曾出任国民政府驻缅甸外交官;
5、陈绍山,新衙内人,陈嘉藏之子。福建学院法学系毕业,曾任云霄司法处法官,云霄一中教员代校长。迁台,为台湾大学教授。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8 21:24:00 +0800 CST  
华安陈氏
建国前,根据调查,华安县已有80多个姓氏。
建国后,特别是鹰厦铁路开通后,外来人口日益增多,姓氏也急剧增加,据资料推算,1958年姓氏已有130余姓。进入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员增多,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登记的常住人口,全县姓氏已达217姓。姓氏分布最多的是华丰镇,有189姓,依次是丰山、沙建2乡,各有99姓,新圩乡96姓,仙都乡80姓,湖林乡75姓,高安乡63姓,高车乡58姓,马坑乡49姓,良村乡47姓。
陈有18888人


平和陈氏
根据1986~1989年10月平和县各乡、镇、场上报的资料统计,全县有姓氏214个,其中单姓213个,复姓1个。人口万人以上的有14姓,万人以下千人以上的有16姓、千人以下百人以上的有22姓,百人以下10人以上有44姓,仅数人的有59姓,每姓1人的有59姓。
陈有45765人


南靖陈氏家族
总人口 6460户,28595几分布:龙山镇2272户,10291人;靖城镇1858户,8075人;山城镇768户,3623人;金山乡386户,1656人;丰田华侨农场297户,1155人;和溪乡266户,1034人;船场镇174户,853人;书洋乡187户,740人;奎洋乡161户,729人;南坑乡75户,382人;梅林乡16户,57人。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8 21:28:00 +0800 CST  
南平
陈为当地第一大姓
松溪姓氏统计
1988年松溪县地方志编委会对全县133657人的调查统计,全县共有姓氏269个,5000人以上的姓氏有9个,66615人,占总人口的49.9%;1000~5000人的姓氏有23个,41855人,占总人口的31.3%;400~1000人的姓氏有20个,13119人,占总人口的9.8%;100~400人的姓氏有42个,9668人, 占总人口的7.2%;6~100人的姓氏77个,2218人,占总人口的1.66%;5人以下的姓氏有98个,182人,占总人口的0.14%。
陈 有10343人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8 21:29:00 +0800 CST  
龙岩
永定陈氏家族
陈氏,颖川郡(治所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帝舜之后,受周武王封赐,胡公满拥有陈地,以邑为氏。
本县陈氏的上祖由江洲义门迁到宁化县石壁下陈德村,其部分后裔再迁入永定定居。
主要分布在坎市镇的秀山、大排、洪源、长流、东中、孔夫;抚市乡的里兴、五联、铜联、吴坑、华丰、五湖、西□林场、鹊岭;高陂乡的沾溪、睦邻、上洋、西陂、黄田;岐岭乡石岭、城东、下山、蒲山、丰村、龙湖;城郊乡上下斜、双溪、南□;峰市乡大园、三峰、信美、忠□、黄□、街上;金沙乡赤竹;大溪乡联和、大溪;虎岗乡虎西、龙溪、汉洋;下洋镇陈正、丹竹、初溪;洪山乡田梓、尚贤;湖山乡桂坪;堂堡乡三堡;湖雷乡罗潭、上湖、上南;仙师乡务田、仙师、三坝、书华;合溪乡合调;凤城镇南郊。


上杭陈氏家族
陈姓始祖陈梅山,墓地在稔田镇丰朗村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8 21:32:00 +0800 CST  
宁德
福鼎陈氏家族
先有南宋时迁入溪头的一支,始祖陈傅佥。
明洪武初,有由长乐玉溪迁入东湾孙店的一支。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又有一支由玉溪迁入嵛山后移桐山阮洋亭的,始祖陈珧坦,至今传有23代,发展人数计4300多人,人称“阮洋陈”。


霞浦陈氏家族分布
陈姓 总人口50044人。
700人以上的行政村:
万贤、下浒、中乘、俊星、西关、赤壁、东冲、东关、前洋、传胪、涵江、中心;
700~500人的行政村:
陈墩、大安、祖厝、厚首、松山、盘前、竹江、长春、王家衕、宫东、闾峡、里澳、西澳、大京、八堡、蜘蛛网、文澳、沙江、石湖。


古田陈氏家族
9965户,46974人,占全县总人口11.77%。
住地:陈墩、筹洋、横洋、中村、宅里、丘地、新城、局下、官江、苏洋厝、松吉、东际、溪坂、广洋、后井、洋中、上安章、大桥、桃坪亭、渭洋、塔洋、北墩、韦端、高坑、凤都、罗坑、溪头、石坑、碗厂、山墩、梅洋、溪边、吉洋、新华、后坪、墓亭、村里、潮渔、朝天桥、岭边、吉巷、下珍山、常洋、仙山、程际、□兜、卓洋、下地、双坑、松峰、莪洋、双山、大甲、际下、溪门、横山、叶洋、凤埔、福全、峦垅、镇边、苏墩。


屏南陈氏家族
棠口乡里凤林村陈氏,于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自古田县迁入。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8 21:33:00 +0800 CST  
衮立义门坊;昉主家三十五年;崇为长吏;勋为蒲圻令;玫为德化令;礼为吉安令;衮为司户参军;昉为太仆少卿;恭为洪都掌书院;密知武阳事;皆为衣冠之俊者也。秩为都知兵马使;让为衙前兵马使;缪、渥、蔼为节度押衙使;郜为蒙义军都头使;辉为讨擘副使;凉为教练使;皆为官职之选者也。若昭、若昱、若琛、若传、若逊、若俨、若度、若渐、若永、若续、延年并登进士第;而乔省象诰策碧岳位谂延芝俱擅词场,皆为文学之英才也。斯乃五世而昌,八世而大,非独田完之兴齐,实乃陈氏之永世也。
夫天地一气也,万民一姓也,政教一体也。若清若浊者,为善为恶者,好仁好义者,固有不同。余观陈氏之宗,清而纯,善而和,义而正;才者不矜,技者不衒,清纯者也;富而不骄,贫而不怨,善和者也;有勇不犯,有刚不折,义正者也。吾以为士大夫之族,未有若陈宗者也。谓其敦尧舜之道,循汤武之法,受文王之化,承召公之训欤!不然,何其义之若是哉!天兵讨江州也,陈氏昆弟七人,皆在围中。及城破,军民杀伤者殆尽,而七人异处同归,一无所伤,义之感也。至道以来,仍岁饥荒,陈氏举家啜粥,杂以藻菜,怡然相安,义之至也。丁酉岁(997)夏,予以兵部尚书掌纶诰持史笔,坐命词不当,连贬岭表。己亥岁(999),会赦东归。过浔阳,登卢峰,得诸陈氏宅,览世谱,阅家法,询事实,具知其状,因为记,庶乎传之四方,留示来叶者。
辞曰:舜有至德,其后必昌。晔晔陈氏,宗义颳飏。家法式定,义门表德。如何在上,示为世则。古人有言,家法如官。官若为义,其为必安。义则非利,利则非义。义利之途,人思共致。尚义则崇,尚利则穷。伊惟陈宗,世袭义风。替昪伪煜,犹然敦助。逮我圣宗,恩惠骈属。大宋万年,子孙亿千。德泽旁流,陈宗绵绵。
大宗咸丰五年岁次壬寅(公元一OO二年)十二月壬戌日朔越五月丙寅中書舍人胡旦撰


大 成 宗 谱 序
王守仁(1472--1528)
自五宗九族之礼行于天下,后世凡通都大邑之间,号称巨族而能仅谱其家者,不多得矣!若进而谱其族者,则尤鲜焉!况推及天下同源异流者哉!能推及天下同源异流,必其心之仁、志之远、力之健,而学问之充博也。今祁门庠生陈君璧,一旦思欲矫世俗之弊,溯本穷源,合陈姓而一之,其故大有功于陈氏矣!然使千万世之下,步尘蹈迹,伦理得以不灭,昭穆得以常明,维持名教于诚心真切之地,又谁之功耶?此余喜得于俄观创见,而不容以辞其请也。按陈氏之先本妫姓,出于胡公满,受武王之封于陈,世主虞祀,传至闵公越,为楚所并,子孙因以国为氏。赢秦之际,有曰平者,即越之十世孙也,家住阳武户牖,与张子房同为高帝谋臣封侯拜相,光显天下。元帝时,有讳汤者,又平之六代孙,拜西域副校尉,奉使方外,斩郅支单于及阏氏、太子、名王以下千五百余级,功上,赐爵关内侯,于平有光。汤之后移家颍川,七传而生文范先生实,以节义风四方。厥子六皆贤,而元方、季方为最,世称难兄难弟,殆本诸此,自是颍川之陈氏益著。二方之子孙益盛,显于魏而著于晋,大行于宋、齐、梁间。如大司空群,尚书仆射泰,至讳逵而迁长城者,皆元方之后也。高原太守闫魏、主簿谭至、为福建节度使曰:迈而迁莆田者,皆季方之后也。季方之后居莆为多,福泉建安次之。宋元间,鲜有会者,故其派无稽焉。长城自逵之后,十一世生武帝霸先,传五君历三十二年,故当时膏腴之地,多为陈氏所居。有曰新安者,则伯固之受封。而其后移家绩溪,若旌德昌溪、霞溪、陈村、古山径之云苓,昌化义千,类皆绩溪之分派也。有曰宜都者,则叔明之受封,而其后移家德安。若高安、椒坊、善富、赤土、安陂、征溪、秋塘、宏石泉、富广城、新昌、天宝、新建、赤冈、紫塘、建昌、石塘、万福、永兴、果石、宁州、武宁、兴国、义安、上饶、南昌、庆安、封城、瑞昌,类皆德安之分派也。有曰湘东者,则叔平之受封,而其后移家歙之黄墩,若乐平、临怀、定海、永嘉、昆山、金华、灵壁,类皆黄墩之分派也。有曰义阳者,则叔达之受封,而其后移家吉州之黄金乡,若成都之聚星街、茶陵东山、攸之马头岭、杜口诸处及安城、乌溪、新喻之街背。若玉山、隐桨、武宁、上杭、上饶、沙溪、弋阳、荣锦坊、吉水、赤安、崇仁、丹桂里、新淦之阔陂、大塘、清江之黄龙潭,类皆黄金乡之分派。伯仁受封于庐陵,而安陆、新昌、大姑、信封、新田、宁州、沙市、宣城、长安诸派,皆祖之。庄受封于会稽,而凤阳、涂山、广穗、苦竹墩、台州、状元圹、诸派皆祖之。允受封于吴兴,而平湖、延津、上虞、归安、嘉兴、东阳、义鸟、琏市、海盐、乍浦诸派,皆祖之。叔献受封于河南,而原武、宁陵、祥符、时和、临安、新郑诸派皆祖之。叔俨受封于浔阳、而安仁、太原陈营、南河、鄱阳南村、贵溪、永丰诸派,皆祖之。叔虞受封于武昌,而江夏金沙、竹牌、团风、荆、襄诸派,皆祖之。若赭山、山阴、遂昌、奉化、乌城、无锡、常镇之派,则自恬王于钱塘,剑王于南安始也。鄱阳大园、南昌石桥、进贤、罗岭、湖南之派,则自山王于鄱阳,谟王于巴东始也。至地西川东门,又由太子深避隋所迁,而后亦有家,保宁新井而卒,宏大家声如三尧者;亦有奉节出镇,因家浮梁盐仓岭而卒,能死职庙祀,如大夫轶者;亦有宦游浙江,爱其山水佳胜,而家桐庐,如观察使轻者。若重庆南川,鄱阳礼城、婺源霍口,则托始新井,而瓜分子析,如乐之城南、婺之金阐、五马凤岗、沙源,又或有自澧城,自霍口者也。祁之竹源,休之陈村,浮之引京,下连镇市,则肇迹于盐仓岭,而蹊殊径别:如祁之西方村,程村、磻溪、宣化、崇善、棕榈、谷木;如建德之小梅,青阳湾里,休之冰潭,潜阜新墟,德兴之洛坞,歙之慈孝坊,太平之西乡;又或有自竹源,自陈村者也。桐庐一派分迁尤多,近则凉安、遂安、富阳、碣口,远者休之藤溪,歙之石门,湖之鸭头,苏之闾门,招之天筑,暨夫上广、山阴、天台、秀水、平阳义门一派,分迁更多,同族三千余口,析烟三百多支,近则都昌、湖口、星子、彭泽,远则黄梅、广济、杭州、东乡、丰城、吉安、临江,暨夫永丰、上罗、崇仁之丹桂里,吉水之赤岸、佳岐、东原等庄,历历可考。其余或出此入彼,或入彼出此,殆如断丝散纯,诚不可以头绪计也。唐天成间,有讳天麟、讳万镒诸君子者,一倡是会,于时而相从者三百余支,继之以宋开庆,则得半焉。继之以元至正,则又得半焉。自后各居其地,各宗其谱,虽咫尺之近,而有秦越之分,回视古人家天下之心,殆霄壤矣!岂真家天下云乎哉!散于天下,收于庙中,国之制也;散于天下,收于谱中,家之训也。陈君之意,盖欲拔去浇漓之俗,挽回淳朴之风,使族之人,各自其身,推及于其父,自其父推及于其祖,自其祖推及于其曾祖,自曾祖推及于其高祖,而之于无穷焉!则同吾身者,同吾父者,同吾祖者,同吾高祖者,同吾世分祖者,虽有亲疏远近,贫富贵贱,智愚贤不肖,自祖宗视之,则皆子孙也,何有亲疏、远、近、富贵、贫贱、智愚、贤不肖之分哉!无亲疏远近,富贵贫贱,智愚贤不肖之分,则亲之于疏,思何如而敦睦之;近之于远,思何如而时会之;富之于贫,思何如而周恤之;贵之于贱思何如而维持之;智之于愚,贤之于不肖,思何如而劝勉之。将见好恶相同,忧乐相共,音问相通,声势相倚,纲纪相扶,有无相济,出入相友,会遇相揖,德业相劝,过失相规,农耒相资,商贾相合,水火盗贼相顾,疾病患难相恤,婚姻死丧相助,强不凌弱,众不暴寡,大不欺小,一宗之中,和气周流,仁恩滂沛,上无愧于祖宗,次无愧于大家,次无愧于谱系,善哉!陈君之为是也。然其集谱说、表世系、序节略、写遗像,即此谓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或者指为无益之举,此不知谱者也,乌足为陈君议哉?故曰能推及天下同源异流,必其心之仁、志之远、力之健、而学问之充博也。嗟乎!举万钧之鼎,必乌获而后能;游千仞之渊,必律人而后可胜斯任者,余固知在斯人也。然谱学失传久矣,感发而兴起者亦多也,求如是谱之光明正大,简切真实而易观者,盖寥寥焉。余以是又知陈君为经纶之手,而是谱信哉,为大成也。故并序之,以为将来者劝。
明嘉靖丁亥(1527年)冬十月 新建伯阳明 王守仁撰




陈氏宗谱序家法之建,昉于诸侯别子,而十庶之宗,则惟其所始焉。或姓或氏,或圯或谥,爵则称宗,宗之于族也。有本姓以合庶姓,有缀食以系群情,孙之于祖也。有植祫以省大事,有齐哀以服三月。百世而婚姻不通,周道然也。上溯夏殷,何莫不然。故其踪未混,末季七族九宗,犹资周王封国之重。及王辙既东,世臣沦丧,乐却降在皂棣,从五皆为圭荜,宗法始荡然矣。所赖以维持者,独国官系世系,辨昭穆之制存焉尔,此谱之所从出也。谱丰收而宗可考,是故君子重之。陈氏先出妫姓侯国,自帝舜之后,传于有虞,虞幕裔孙阏父为周武陶王,能利器用,周王赖之,以元女太姬下嫁其子满,而封于陈,使奉虞帝祀。满谥胡公,公生申公犀,犀而下传十世,子孙散处,遂以国为氏。敦诗书,说礼乐,绶若若而印累累,匪朝伊夕矣。但世历既久,徙迁不定,或移国入于闽,或卜筑于三吴,或寄迹于浙东,或寓居于古歙。椒聊远条,几不知有源本矣。然千流万派,总归一源,叶茂枝繁,不离一本。其名最著者,莫如太丘先生实,其子元方、季方,世称“二难”,凤毛麟角,岂虚语哉!元方子群,美才懿行,历仕魏帝,清节驰名。传霸先,梁祚下移,生灵涂炭,相机观变,应天顺人,非择而取之也。劂后伯宣称海内文宗,泰公为教子令范,天下已任,擅著作之奇才者,非古灵先生欤!与义河目海口,所赋梅诗,徽宗有见晚之叹。见炎入恭大政,其出处气节,翰墨文章,为中兴大臣之冠。协赞大义,称社稷之勋臣,非鲁公、文正公康伯欤!盖一世芳躅,千古播扬,一叶云礽,景行靡替。但人情以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经流远,视若途人。然昭穆既明,本源自辨,后有作者,果能追念前由,无忘劂祖,披图按籍,孝思勃生,则勉旃不怠,庶光前业已。朱熹 拜序朱熹简介朱熹 ( 1130 ~ 1200 )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 1148 )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嘉定二年( 1209 )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 1227 ),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朱熹早年出入佛、道。 31 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 1175 ),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朱熹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朱熹在任地方官期间,力主抗金,恤民省赋,节用轻役,限制土地兼并和高利盘剥,并实行某些改革措施,也参加了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朱熹在从事教育期间,对于经学、史学、文学、佛学、道教以及自然科学,都有所涉及或有著述,著作广博宏富。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9 18:09:00 +0800 CST  
宜昌
陈为当地第五大姓
当阳陈氏分布
玉阳镇(区):关陵乡,锦洪乡
淯溪镇(区):烟集镇
庙前镇(区):庙前乡
慈化镇(区):公安乡
半月镇(区):东岳乡,国营草埠湖农场

楼主 赵氏棘龙  发布于 2019-06-19 18:14:00 +0800 CST  

楼主:赵氏棘龙

字数:370343

发表时间:2019-06-04 00:0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14 16:58:46 +0800 CST

评论数:415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