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160919 另一角度看世界

来维持其地位,那么可见的是,他能么?
答案自然是不能。
所以未来的美国确实存在分裂的可能,那么这种可能也会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现在的特朗普现象正在加速这个过程,笔者在三年前写过一个文章叫——聊聊《西方民主的未来是暴君》。那么为何这样看,这就是因为当社会资源降低的时候,议会制度会制造出一个强人出现。
这个强人会使用极端的口号来获得支持,然而一旦他当选,将会进入三种不同的状态,第一种状态就是极端形态的暴君,第二种状态就是西方未来的道路——新封建制度。第三种状态是毫无作为被历史淘汰。
第一种状态为什么会是暴君,其实这是因为他失去了选择,在议会制度的竞选过程中他会使用一些极端的口号,这些极端的口号是导致他当选的结果,那么当他当选以后就有三种选择,先说第一种为什么会成为暴君,这是因为他失去了选择,由于在竞选中他的支持来自于支持他极端思想的人,一旦当选他就必然要回馈这些思想,那么他就等于失去了与其他势力进行联盟的基础。
请注意的是暴君并不是一定是对所有人都坏的,而是对他的支持者需要给予大量好处,才能形成对反对者进行残酷打压的结果,所以暴君实际上是失去了选择后的结果。第二种是非常可能也是未来西方的必然趋势——新封建制度。
旧封建制度是以宗教和国王形成的契约方式,将资产与族权进行挂钩形成社会的稳定状态,那么新的封建制度则是以资产与党派形成新的契约方式,通过股份和行业的划分和垄断形成一种稳定的阶级社会。第三种就是被历史淘汰,然而第一种和第三种都会产生强烈的副作用,这个副作用就有可能是分裂。
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本质上说都是资本资产化的结果,如果说资本主义是以资产资本化而形成的运动,那么这个运动的未来就是以资本资产化为目标的运动,只是当新的资本资产化达到高峰的时候,就会有新的封建制度和学说出现,这与资本主义出现前是相同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过程还算得上是一种解决了社会危机的方法,如果没能顺利的实现这一点,那么资本资产化的结果就是社会资源高度聚集,从而大大激发社会矛盾,社会矛盾就会导致冲突的方法,再加上对外扩张的无力,这就使得即便美国想要孤立起来都难了,因为他需要解决他的债务问题和社会资源集中的问题,在这种冲突的作用下,一旦形式达到顶点就会产生两种结果。
一种是族权与族权之间的打压,表现方式可能是控制资本和资产更多的美国传统势力打击新移民或者有色人种,种族歧视会转变冲突,这样美国的社会价值观就会撕裂,各种冲突会集中爆发,另一种就是族权与族权之间的另一种表现,那就是一些州认为自己有更多的能力,不再想维持美国的邦联制决定独立,独立之后可能造成新的内战开始。
所以从本质上说不管是特朗普还是希拉里都很难解决这个问题,特朗普上台前说了很多极端的话,那么上台以后就需要兑现自己的话,那时候可能造成社会冲突,如果没能实现则会被历史淘汰,但是在这个空转期内社会矛盾更会加大,有可能选择扩张,但是扩张需要资本,美国显然拿不出更多的资本来维持真正大规模的战争,这导致希拉里上台也是一样的,即便其想要维持美国的现状都比较困难。
美国的关键缺失有两点,第一点是自己的收支平衡已经倒挂,第二点是资本资产化已经不容易逆转,在这种情况下族权的对立已经非常严重,如果在外部不能取得重大突破的话,内部的危机就会最终爆发。甚至说即便其取得了极大的突破,也只是维持了这个衰落的过程,却不能从根本上进行转变,那么未来问题则还会爆发。

楼主 a1011526798  发布于 2016-09-22 23:47:00 +0800 CST  
十九,
今天回答的问题是由公众号网友看提出的:日本至今为止,每次胆敢出头,都被一巴掌拍回去。但如果日本默默地修炼内功而不主动出击,直到“正常化”且拥核以后再跳出来呢?这种可能性会有多大?虽然在钓鱼岛、琉球这几个方向,我们捏着导火索,但如果美帝以类似掌控英国核武器的方式(形式上日本拥核,发射按钮在美国人手里)让日本拥核,同时在东海各接触点快速脱离接触呢(为了今后更猛的反扑)?这对南海战略可能造成什么样的干扰?这其中涉及各大棋手和棋子的因素,也涉及时间因素,请教一下。谢谢!
核武器的出现虽然被人们认为是毁灭世界的利器,但是这个利器其实并没有怎么使用过,或者说讽刺的是核武器确保了世界大国的平衡关系,因为核武器确实存在大规模杀伤性,使得大国只要积攒够足够的数量和反打击能力,那么不管是先发制人还是后发制人都能将对手打败。
另外需要看到的是,对于比较小的国家来说即便是拥有了核武器也只能是作为反击的手段使用,大国之间的核战争双方都会付出极为惨重的代价,但是核武器也不可能完全的覆盖所有的地区,往往是以大城市和战略要点进行优先打击,对于小的县镇以及更小的村庄不会完全打击,这使得这些地区可能躲过毁灭性的打击,但是对国土面积更小的国家来说,只需几次打击就造成难以挽回的结果。
再加上研制核武器绝不可能快速完成,核工业需要非常多的具体部分参与,虽然网上有很多种说法,认为日本可以很快的造出核弹,确实核技术在现在已经不是什么特别艰难的技术,可是制造出核武器也只是第一步而已,核武器的小型化和武器化才是重要门槛。另外装载核武器的运载工具也是一个问题,核潜艇的水下技术也是难题,综合来看都需要不断的尝试和实验,然而这些实验在日本比较难秘密进行,虽然地下核试验可以伪装成地震。可是其他实验都需要场地进行实验,没有进行实验就贸然上马一旦出了问题,别人还没有被炸,自己就先完蛋了。另外即便是拥有了核武器也并不等于万事大吉。
核武器只是军事工业之中的一种,如果说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话其实还有很多,比如化学武器和生化武器,当然对这些兵器的发展国际往往禁止,只是举例说明核武器并不是唯一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假设现在日本有了核武器就能形成对中国的优势么?笔者的判断是:
不能。
为什么这样判断?这是因为两个原因造成的,第一个原因虽然日本是一个制造业的大国,但是在地缘上他是一个小国,作为小国来说是不敢将核武器扔到中国来的,只能作为反击武器使用,因为即便是日本将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从地图上抹去,那么中国的反击一旦开始日本整个岛屿就可能从地图上抹去,所以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手段,不管是现代还是古代,实际上作为领袖都需要为支持者负责,并不存在一拍脑袋就敢使用核武器的情况,军事冒险也需要切实的计划,从日本对外扩张的战争来看,每一次虽然说是偷袭,其实之前已经有很多的迹象表露了出现。
那么第二个原因更为关键,核武器是一种武器,而武器是需要为局势服务的,就算有了核武器不能使用,就还得回到之前的博弈区域之中去,如果双方事先了战略上的相互核讹诈,战争很难进行的话,就到了检验双方制度和文化的时候。
如果不能对外扩张,那么谁更能解决内部的社会矛盾,谁就拥有更强大的能力,在这方面日本是不及中国的,因为在世界上制造国还有其他选择,贸易的一个好处就是双赢,是从日本采购还是从其他国家采购是一个选择题,但是对于制造国来说如果失去了订单,就很容易陷入问题之中。
可以看到的是日本也希望学习美国,他赠送一些装备给东南亚国家,希望挑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冲突加剧,另外中日在高铁的争夺、市场的争夺上都有激烈的进行,那么需要看到的是结果是如何呢?
结果是安倍的箭都射在了自己的身上。

楼主 a1011526798  发布于 2016-09-22 23:47:00 +0800 CST  
安倍的三支箭,本质上说是不能起到效果的,因为不管怎么发债都只能在一段时间内支撑起一个虚假繁荣起来,问题却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相反只会越来越恶化。可以看到的是随着欧洲问题的加剧,热钱再次进入日本,这对日本是好是坏呢?答案自然是坏的。
日本还保存着一些高端的制造业可以快速的获利,但是在其他的方面已经有了一些变化,服务业不管怎么精致都不能填补工业上的问题,那么为什么泡沫还没有爆破呢?
这是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其实都在害怕爆破,越是到达危机的顶点,其表现出来的越是平静,因为这时候所有人都绷紧了神经,希望泡沫不会爆破,但实际上日本的债务已经到达了一个难以接受的程度,政府的收入已经有很大一部分要用来还债。
现在有一种说法是认为日本的安倍所采取的行动与之前的高桥是清的行动是一样的,但其实有很大差距,高桥是清在处理昭和金融恐慌的时候大量的印钞发债,为了快速印钞其中一些印刷都没有完成,只印了一面就急着发行,那么为何说两者不同,因为高桥是清所处的时代日本是有扩张空间的,之后军人策动了东北九一八事变,使得东北的资源被日本掠夺补充其国内,这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上升。
可是现在的日本还有这样的扩张空间么?答案自然是没有的,安倍造成了这样结果却没有发展空间会如何?会产生副作用和坏的结果。最终注定会失败。
并且日本研制核武器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个时间内中国和东亚各国都会产生反感,对于日本发展经济并没有好处,即便是其一意孤行的非要拥核,拥有了核武器的日本只能进行防守不能进行进攻,一旦进攻就会造成别人受重伤他彻底毁灭的结果,这个结果对于日本族权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所以核武器不但不能帮助日本摆脱危机,将来带来的是更大的危机,从某种层面上说核武器虽然是一种相互恫吓的工具,但只有大国才能真正的相互恫吓,小国只能用于自保,另外如果形成了对峙,双方就要比拼的是制度和文化所构成的效率。
这对于已经千疮百孔的日本来说不是好事,若是一意孤行的使用核武只会是自取灭亡。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日本和美国的关系是一种利益联盟关系,旧势力通过议会与美国的合作打压了军人势力,形成了新的突破,并不代表着日本会对美国的所有利益都完全顺从,反之美国也不会为了日本去做所有事情,双方的联盟仅限于能够得到利益的层面上。
一旦利益不一致就会产生分歧,另外对于这些国家来说美国是否真的希望他拥核呢?英国在1952年拥核和法国之后拥有了核弹,从某个角度上说减弱了美国对他们的控制能力,那么对于日本来说,美国如果交给日本直接成品的核弹,那么日本会不会对美国不利,这是美国必然要忌惮的地方,所以利益联盟只能在有利益的情况下完成,不会存在一个国家完全按照另一个国家的方式去做。只是现在美国正处于衰退之中,亲美势力需要求得自己生存会产生很多的对美国亲近的表现出来,但这并不一定代表着日本旧势力就彻底的愿意为美国服务,因为旧势力之中也同样存在着矛盾,并不是铁板一块。
所以日本拥核只会成为他自己的负担,却不能从根本上扭转他的局势,因为日本怎么说都是一个小国,他根本不能承受核武器所使用后的后果。

楼主 a1011526798  发布于 2016-09-22 23:47:00 +0800 CST  
二十,
今天回答的问题是由公众号网友扒鸡米提出的:想了解近现代中德关系(。・`ω´・)。
近现代中的中德关系大多是以贸易为主,最开始的时候是德国与清末的军火贸易,北洋舰队主力舰镇远和定远是从德国伏尔铿造船厂(Stettiner Vulcan AG)制造的铁甲舰,在中法战争之后由左宗棠(实际上第一支清末舰队是由左宗棠建立的,非传统认为的左宗棠代表了陆军,李鸿章代表海军。)建立起来的马尾船系(后交给沈葆桢)自造军舰基本上付之一炬,之后李鸿章开始购买军舰打造北洋舰队。
当时为什么会从德国买,其实是一个简单的原因:够便宜。德国当时是后起之秀,并且军火生意也不是一锤子买卖,欧洲各国都在拼命想要输出军火工业,军火工业并不简单是卖一艘舰,更是之后的训练、补给、部件、作战方式的整个军事体系的建立。所以这更像是一种长期买卖。
在这方面比如日本想要购买重机枪,但是德国购买了马克沁机枪,法国又因为马克沁机枪的专利不能使用弹链供弹,只能选择排弹供弹的方式,所以之后日本的重机枪延续了这一点,所以各国都希望输出自己的军火,这样可以获得一个非常稳定且长久的交易,并且中国从德国买了很多军火,比如著名的汉阳造,张之洞引进的德国斯道班兵工厂设计的“委员会 1888 式”步枪,当时毛瑟兵工厂是中国的红人,为了能将这款步枪卖进来,所以谎称是毛瑟兵工厂的产品,其实并非毛瑟系。
到了1898年德军开始占据山东青岛,签署了《德租胶澳专条》,当时一个德国传教士在山东被杀,德军遂出兵强占胶州湾,对于当时的列强来说往往都是喜欢进行一场战争,通过这场战争以后获得贸易上的利益和签订一些条约,为了能够相互确保利益,大多都要求最惠国待遇或者利益均沾,这样对于中国百般的压榨。之后德国确实想要建设青岛,这是因为山东的地缘战略非常重要,在中国的东北侧有两个关键的港口,一个是东北的旅顺,另一个就是山东的威海卫,所以青岛和胶州湾的建设对德国来说是控制环渤海的一种新尝试。
但是这个事情并没有持续完就被人抢走了,在德国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最终德国战败,德国在山东的利益就被日本卷走,之后中德的合作进入了新的一页。
中国在制造武器的技术上比较落后,而德国是比较缺少各种战略资源,双方通过这种贸易一直都在进行,但是高峰是在纳粹取得胜利之后,德国纳粹加强了与国民党的合作,德国还是如同之前一样,贩卖武器中国,中国则出口一些战略资源比如钨砂、锰砂等给德国,双方签署了“合步楼条约”,更正式的叫法是《中德原材料及农产品与工业及其他产品互换条约》,之后作为补充条款有签署了《德华信用借款合同》,德国交给中国一些贷款,中国再用这些钱购买德国的产品,这样就使得德国让自己的很多工业都带动了起来。
其中德国表示给中国很多军事装备,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德械师”,但是这种德械师大多是依赖进口,数量并不是很多,补充也比较艰难再加上是德军早期的装备,质量也不向二战末期那么多武器,所以德械师并没有发挥其多大的功效。只有在第二次淞沪之战中德械师负责了攻坚,创造了一些战果。
到了1938年时候,这种合作就结束了,因为德国逐渐导向了日本,希望和日本组成联盟的希特勒断绝了这种贸易,中国的蒋介石则逐渐倒向了英美,这使得后来在印度兰姆珈进行整训的中国军队大多使用了美械装备。
之后的合作基本上就中断了,在二战德国失败后美、苏、法、英分裂了德国形成了东德和西德,中国的内部新中国崛起击败了蒋介石,在1949年10月27也就是新中国刚建立以后,民主德国(东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实际上当时东德基本上是被苏联控制的,苏联控制了很多东欧的国家,比如波兰、捷克、匈牙利、东德等等,他们在华沙签署了《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条约》。
所以随着中苏交恶,在1960年以后,中德关系基本上走冷了,直到1972年中国才和西德建立了外交关系,由于中国在1972年调整了外交策略与美国恢复了关系,尼克松访华以后,大量的西方国家开始和中国走近,这样西德的施罗德就前往了中国,2个月后日本的田中角荣访问中国签订了《中日联合声明》。

楼主 a1011526798  发布于 2016-09-22 23:48:00 +0800 CST  
对于日本和德国来说当时都逐渐在发展自己的制造业,中国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市场,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争夺中国市场成为德国和日本的重头戏,一开始日本邀请邓小平前往日本,并乘坐新干线,当时还访问了日产汽车、君津制铁所、松下公司和日本造币局。当时的日中贸易发展非常顺畅,日本人认为这次也是稳操胜券,没想到的是中国并没有完全选择日本,相反是德国公司也展开了合作。其中重要的一家就是:
西门子。
西门子的企业历史之中就不乏与中国合作的历史,甚至可以说西门子公司和中国合作就是一部中德关系的简史,之后中国和德国合作比较顺畅,到了苏联瓦解之后东西德合并成为现代的德国,德国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一直是非常不错的,可是这种贸易关系在默克尔时代出现了一点转变。
很多看法将默克尔出身于东德作为切入点,认为中德关系从以前的贸易优先变为了所谓的人权优先,在笔者看来并非如此简单,从上面的简单分析看来可以看出一种非常清晰的关系,那就是德国出口工业制品,中国提供基础原料,从清末到改革开放以来似乎都是如此,但是这种状态正在转变。
这就是因为中国有成为调配国的潜力,在之前中国的经济并不发达需要很多的生产线和工业、产业的需求,在这方面德国的技术和机床或者生产线是非常有优势的,但是随着中国的制造业能力上升,中国正在从能源国向制造国转变,这才是德国转变的关键。
德国正在感受中国压力。
其实这方面日本也是一样的,当时邓小平乘坐的是日本高速铁路,简称新干线。邓小平给出的评价是:“快”,然而只不过几十年的光景,中国铁路也有了高铁,从引进外国技术,比如就包括德国和日本技术,到自己研发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现在中国的高铁不仅是在与日本争夺东南亚的市场,更是击败了西门子,正在进入德国。
所以对于德国来说正在感受到非常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就是一个新的制造业大国正在崛起,这种崛起使得中国在亚非拉的市场也成了德国的竞争对象,另外中国由于使用贸易与人交往,这使得在政治条件上比较公平,让中国和欧洲的各国交往都比较顺畅,而对德国来说想要更大的控制力,在这种多方面的暗中角力来说,德国开始感到了中国的压力,这个从前只能用能源、矿产产品换武器和技术的国家,正在转变为自己输出技术和工业品。
这对于德国来说自然是不乐意见到的事情,但是显然事情不再由德国来引导,这里也就是中国的能力,中国对于德国的技术是否就拒绝了呢?答案是没有,中国对于德国制造有很大的需求,这种使得中国对德国是双向的需求,这就让中国与德国的交往中占据了主动,因为中国与其相互的需求可以使得中国逐渐从制造国走向调配国,而这一点德国是缺少能力的,这使得德国与欧盟都始终处于一种借贷的状态,使得德国债务问题非常难以解决,欧盟内部又变得非常艰难,导致德国虽然感受到了压力可是又不能丢失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
所以综合来看一部中德关系的近代史就是中国崛起的历史,中国从能源国的地位逐渐转变为制造国的地位,到现在变得对德国非常重要起来,长期稳居贸易前列的关系。实话来说确实德国在一些高端制造业上还具有优势,但是这种优势并不能使得德国从制造国进化为调配国,而中国则不断的发展制造业的同时,正在向调配国的地位发展。
中国正在从屈辱走向重新崛起的道路上。

楼主 a1011526798  发布于 2016-09-22 23:48:00 +0800 CST  
二十一,
今天回答的问题是由公众号网友铁蛋儿提出的:最近台湾人对大陆人的表现很冷血啊,我们很寒心啊,大陆对台湾到底咋办啊?难道真的拿蔡英文办法都没有?
一个人有没有能力不能光看她说了什么,更要看她做了什么。为什么蔡英文总是被人说是空心菜,这是就因为她没有具体的办法,从她成为所谓“总统”以来几乎没有做出一件让人满意的事情,请注意的是这个让人满意还包括让台湾人满意。
先是不承认九二共识,之后又对日本冲之鸟问题模糊,把岛和礁进行模糊化,对美国猪肉进口松动,之后又是对劳工和资方关于休假的问题摇摆,两头都想要满足,结果两边都空等一场。在这次南海闹剧上,更是不敢登上太平岛。后来又百般刁难想要去登岛的渔民,等去了以后回来又要面临罚款。这就是两个多月来的表现,那么这样的表现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是对蔡英文的支持率快速下降。
对于议会制度来说,在没上台之前拼命吹嘘如何了不起,上了台毫无建树不说,自己的利益全然不要,不停的输送给美国、日本。假如美国、日本坚定的站在其一边,也算是求仁得仁,结果美国连鼓动菲律宾都出现动摇,菲律宾自己都想要转变立场。如此闹剧最终连自己自古以来的岛屿要置于不顾,这样的“领袖”真可谓不可救药。
那么是不是大陆对于台湾就完全没有办法了呢?
当然不是的,首先要看到的是蔡英文有没有大能力,这是分析她的关键,如果她是一个雷厉风行又果敢决断的人,那么她可能是一个大问题,但是她是这样的人么?
不是。
议会制度的一个普遍存在问题就是在未上台前支持率奇高无比,然而执政一段以后支持率就会跌入谷底,如果评价一下马英九的话,会发现马英九和蔡英文实际上是两种极端。
马英九承认了九二共识,大力发展两岸关系将大量的游客引入台湾,在经济上推动两岸交往取得了很多让利,然而为什么马英九仍然不被认可?这就是议会政治的问题,马英九是一个致力于将台湾整体提升的人,但是议会制度并不一定理解和支持,对于马英九的施政绿营的人是得利的,就连绿营的一些人都想要往大陆跑获取一些利益。
但是他们会领情么?答案当然是不会的,这就使得马英九不停的想要让台湾整体提升,而绿营的人就不停的扩大社会矛盾,将社会矛盾的方向指向马英九,然而在蓝营看来马英九对于绿营的一些扶持也是看不惯的,认为这是对于蓝营的背叛。
那么台湾的大环境又是如何呢?台湾陷入了资本资产化的问题之中,台湾的科技研发和制造业强度都在下降,这是问题的根本,随着资本流动的迟缓,导致资本开始聚集,无形中加大了贫富差距,这是马英九被厌倦的关键。
那么马英九能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么?答案也是不能的,如果他进行改革绿营的人肯定会反对,如果做出对于绿营的人有利的改革,蓝营的人则又会认为是马英九背叛了他们,所以他只能通过改变两岸关系获得好处。
但是社会问题还是很难解决,这造成了马英九的问题,那么现在蔡英文能解决这个问题么?答案当然也是不能,甚至是更不能。
如果蔡英文对蓝营的势力进行大量的改革会被反对,如果对于绿营的来说也会认为她是背叛了绿营,绿营一样会抛弃她,再加上她不承认九二共识就没有了对大陆的对话基础,再加上火烧旅游车的事件区别对待,对一个没有阻止醉酒司机的导游发了“典范长昭”的评价,只会让本来就趋冷的台湾旅游业更加的失望。
所以如果大陆对台湾的支持慢慢减少,那么台湾的社会矛盾就会消失了么?答案只会是更多,社会资源的减少本身就会增加社会矛盾,这就是蔡英文未来需要面对的问题,当社会资源减少时,矛盾只会激烈起来,而社会不能总接受一个模糊不表态的蔡英文,对空心菜的支持也会越来越少,反对的声音也会越来越多。
需要看到的是选举的目的是为了给人带来更好和更稳定的生活,不是选择出一个毫不表态,就知道出让利益的人。所以没有能力改革的蔡英文,又失去了利益上的优势,他所剩下来的就只是不停的炒作话题。
那么这是否是一种坏现象呢?
笔者并不那么认为,甚至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好现象,对于民进党或者新出现的所谓时代力量来说,在野的时候不停的鼓吹其主张,使得人们难辨真假,今天这样的人上了台也正好让他们表现一下,这些人是如何的毫无建树,之前的陈水扁是一个所谓的台湾之子,曾经是以律师的身份让人们感到骄傲,结果呢?执政期间不仅台湾能力下滑,自己也成了阶下囚。
而新上来的蔡英文又是一个毫无建树的人,天天鼓吹最会沟通,实际上对于事件不问不问,除了崽卖爷田的时候很迅速以外,大量的社会矛盾不能处理,这样的事情也未必都是坏事情,让人们清楚的看到整日操弄话语的人实际上没有任何能力,只会不停的吵闹并不一定是坏事,并且人们对她的支持不会越来越高,相反只会越来越少。
蔡英文未来可能操弄出各种事件来让人厌烦,但是需要看到的是,不仅是她,即便是日本还有美国其实都是空心的,他们都是在利用局势为自己牟利罢了,现在执政仅仅两个月就如此的让人唏嘘,未来的路只有冷暖自知了。

楼主 a1011526798  发布于 2016-09-26 06:52:00 +0800 CST  
二十二,
今天蔡英文对九二共识有了自己的表态,这就是她认为台湾是一个其所谓的“国家”,并且不同意九二共识的精神,那么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笔者看到这个消息一点都不觉得奇怪,可以发现在之前的文章中一直在分析这个问题,那就是美国的策略是什么。
就是要激发起亲美势力对于自己的势力保护,可以看到的是在蔡英文所谓当选之后的两个月间,出了很多内政问题,对于这些内政问题蔡英文可以说是毫无建树,在经济上没有任何举措,其所满心期待的新南进策略还没有开始就被越南人敲了竹杠,在太平岛问题上支支吾吾不敢明确表态,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却敢冒这么大的风险发表这样的言论呢?
这就是因为在台湾的选择上与他们势力的生存选择上,趋势已经非常明显,美国人不过是空壳子,热热闹闹的呼喊一顿所谓南海的判决,现在也成了废纸一张,韩国部署萨德导弹以后韩国人就开始大规模示威,看起来他们所作出的行为很闹哄哄,可真正能行的成,做得到的事情又有几个呢?
如果说两岸和解增加交流发展经济是一条康庄大道的话,为什么这些人不走,偏要走向那些让他们毁灭的死胡同呢?这就是因为他们所要保护的利益不是其口中所谓的台湾的利益,而是他们自己的利益,如果中国完成统一,他们的生存空间就会消失也会被历史淘汰。所以与其让自己被淘汰,不如绑着所有人的利益与自己的利益在一起,以自己的利益作为优先才是他们做出这种选择的关键。
这就是议会制度所造成的结果,政令运行不畅就炒作民意,如果未来隔阂的空间加大,他们是否就会失去利益呢?笔者认为未必,表面上看台湾的经济进一步下降会使得整体的利益都受损,但是社会资源的降低必然增加社会矛盾,这时候对于社会资源的控制力争夺会增强,也就是说社会资源下降的情况下,这些势力通过资本资产化不但有可能让自己免于受害,相反要有可能获利。因为当总数下降的时候,他们所占的比例反而可能升高。
在选择上不停的挑动民意增加自己的支持率,游走于别人的承受底线间。使得人们相信他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在追求所谓的诉求,然而这个诉求正是以出卖他们的利益才换取来的,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蔡英文利用这种在舆论上做台独的行动,实际上打了一个非常愚蠢的擦边球,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对于任何人和势力来说,想要在谈判桌上有谈判的条件都需要有筹码,现在台湾还有什么筹码可言呢?
台湾手里握着的那张台独的底牌实际上是一张假牌,现在连主张仲裁的菲律宾都在寻求与中国的关系缓和了,美国的航母在边上停了又走了,在中国统一的问题上可以说底线已经非常明显,蔡英文用这个问题摆弄局势是在玩火,但是俗语说的好。
玩火者必自焚。
现在台湾的手里已经没有任何筹码了,如果说他们原来有的筹码是发展两岸关系增强和平的相互信任还能增加自己的空间的话,现在蔡英文所做的一切不是让自己的条件越变越好,相反是不停的挑战别人的心理承受力,一旦真的把这张牌打出来的时候,也就到了他们被历史淘汰的时候了。
那个时候他们所期盼的美日会来拯救他们么?答案是不会的,这就是因为他们自己还要考虑一下自己的债务问题。到那个时候蔡英文有什么筹码去和他们交换呢?没有筹码别人怎么可能会为了她的利益而战呢?
古人讲“叶公好龙”,天天在危险的边缘做动作又没有任何的筹码,最终得到的是只会是更大的失败。

楼主 a1011526798  发布于 2016-09-26 06:52:00 +0800 CST  
二十三,
今天的问答是由公众号网友致青春提出的:中国在何时会提出琉球问题?或者说何时会公开支持琉球独立?
公平的说琉球原来是东亚的一个王国,实际上琉球王国并不大,但是他的地缘位置不错,正好处于中国到日本的南线贸易的路径上,所以对于琉球王国来说虽然跟明朝进行朝贡,但是背地里也和日本勾勾搭搭,这种情况持续到了德川幕府初期,当时萨摩藩的岛津家要求琉球王国给日本进贡成为日本的藩属,但是琉球王国不愿意,之后岛津家进攻琉球王国劫走了琉球国王尚宁,签署了城下之盟,然而有意思的是:
日本要求琉球王国向日本进贡的事情要对中国隐瞒,形成的结果是琉球向两方进行朝贡,但是名义上琉球王国还是属于中国,这种情况一直就被默许,值得注意的是琉球国王的“尚”姓是由明朝赐给他们的,等于是正式成为藩属国。
近代以后日本进行了明治维新不再想要维持这种关系,结果借助了“牡丹社事件”当时有几十个琉球人前往清朝朝贡遇到了风浪飘到了台湾发生了纠纷被砍杀,以此为借口日本决定开始吞并琉球王国,在1875年日本出兵吞并了琉球,在3年后开始废藩置县,美国参与到这个事情当中,希望以琉球、中国、日本三分琉球王国,但是最终流产使得琉球王国被日本吞并。
到了二战的1943年中、美、英三国在开罗展开会谈,本来约定将琉球群岛交给中国,蒋介石又没有弄成,另外如果根据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日本除了本土四岛以外其他岛屿应该都丧失,当时的琉球王国等于是被美国控制了,在后来的1951年的《旧金山条约》中,美国将琉球又交给了日本,之后一直就到了现在。
如果按照公平的角度看来,琉球王国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他之前始终在日本和中国双方摇摆,后来他的王族被日本带到本岛生活,琉球王国是被日本侵略吞并的,那么在《波茨坦公告》中,他就应该丧失了条件,琉球王国应该独立,美国与日本自己双方决定对这一地区的分配是根据《旧金山条约》中的分配,可是要注意的是:
中国不承认《旧金山条约》。
中国承认的是《波茨坦公告》,而在日本昭和天皇宣布的《终战诏书》中承认《波茨坦公告》,所以按照这一个逻辑线进行推导,中国确实有机遇也有理由推动琉球独立运动。
那么中国是否支持琉球独立呢?这就要看日本的问题了,基本上有两种可能支持独立,第一种是琉球人自己追求独立,第二种是中国人帮助其独立。
第一种为什么琉球人会自己追求独立,这是因为日本在琉球并没少折腾,别的不说就两件大事,一件事是当年的冲绳玉碎事件。当时为了所谓不被美国人侵略,日本驻军司令牛头满逼迫大量的冲绳人自杀和屠杀,规模在20万人以上,这其中就有大量的琉球人。第二件就是日本把冲绳很多地方交给了美国人当基地,美军在当地造成的各种纷争和犯罪都使得当地有很大怨气,所以现在日本还能维持其地位,而旧势力与新势力之间的争斗是一个潜在的温床。当亲美体系瓦解和美国弱势的时候,琉球就可能自己要求独立。
第二种也是因为这种问题,但是区别在于第一种是日本新旧势力处于一种内部的纷争造成的结果,第二种是旧势力追求再次的军国化,产生新的中日战争,在这场战争以后中国就可以要求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从而使得琉球独立。
琉球问题从本质上讲是被美国和日本私自分配的结果,琉球问题如果被提出需要一个时机和一个过程,所以琉球问题实际上也是和旧势力问题捆绑在一起的。当旧势力瓦解和美国衰落的时候,琉球就可以被重新提起了。

楼主 a1011526798  发布于 2016-09-26 06:53:00 +0800 CST  
二十四,
今天回答的问题是由公众号网友asui 苏八戒提出的:人的欲望和本性都差不多吧,有了财富权益总想保持下去,那么象红楼梦四大家族的族权或者阶级似乎是任何社会都难避免的。相比古代的科举,现代社会如何避免阶层固化?
诚然人有财富就想一直保持下去,但是想要保持下去需要方法,就拿红楼梦的四大家族来说:贾、史、王、薛,他们都想保持强势,但是保持了么?虽然中国的小说往往追求的是“因还果报”,但是也正如王熙凤那句话所说的:
大有大的难处。
对一个人来说,当他以自己的视角去看历史的时候,就很容易陷入一种迷茫之中,对于大家族有一种高不可攀的感觉,但是如果能用一个历史的视角来看问题,则会呈现另外的景象,首先中国的大家族曾经非常强盛,但是为什么大家族逐渐的都慢慢的瓦解了呢?这就是因为社会的运行本质发生了改变。
如果我们以“恶”作为出发点,认为大家族就是要进行垄断,就是要进行打压的话,那么他们同样需要“方法”。这个方法一开始便是“氏族”,之后是“封建”,然而进入到“官权”。大家族的势力似乎越来越脆弱,那么为什么是这样发展呢?
本质上说是因为交流的频繁。
交流是推动社会转变的根本,因为对于古代的人来说越是交流不便越是能够控制资本和资产的流动,对尧舜禹时代的中国来说,由于交流不便使得社会主要的构成是由公族组成的,所以公族联合起来压制旁族,使得王权无法形成对公族的控制,但是随着势力的发展,社会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大,这时候社会中就出现了大量的旁族,社会如何对待这些旁族将决定了社会的运行。
那么这时候的公族自然就认为希望打压旁族,比如比干和商纣王曾经有一段对峙出自于《史记·殷本纪》:“比干曰:“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详狂为奴,纣又囚之。殷之大师、少师乃持其祭乐器奔周。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那么看完这段先不要着急分析,因为另一方又有话,由于有差距不过同使用《史记》版较为公平,这段话出自《史记卷四·周本纪》当中对于《牧誓》的另一种说法:“今殷王纣维妇人言是用,自弃其先祖肆祀不答,昬弃其家国,遗其王父母弟不用,乃维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长,是信是使,俾暴虐于百姓,以奸轨于商国。”
两段话有一些共同的地方,共同点在他们都认为商纣王是一个暴君,所以比干死谏纣王被杀,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为什么比干要谏言纣王?这是因为商纣王正在出现变化,然而变化并非那么简单,商纣王实际上叫帝辛,他在人生的初期一直在扩张,苏妲己就是苏氏部落献上的美女,所以帝辛和比干都正在面临一个问题,当商朝扩张了以后,要进行调整的问题,为什么帝辛会放弃或者不听从比干的谏言,这是因为在比干的谏言中所追求的是殷人的利益,而对于已经扩大的商朝来说,君主帝辛则需要使用更多的人,这自然就成了宠幸外族女人、不敬鬼神、不用兄弟的暴君了。
所以比干的谏言中是追求公族的利益,他们的目标在于压制旁族,然而帝辛杀死了比干使得公族对帝辛失去了支持,这导致帝辛在牧野之战中只能依靠所谓的奴隶大军与周的联军作战,不是因为商朝没有实力,而是商朝的主要力量失去了与帝辛的契约,帝辛又没有能建立起与旁族的契约,他依靠的是权术的手段,到了战争时候就自然出现了倒戈。
那么为什么要说这一点,这就是因为夏商周中的末代帝王夏桀、商纣、周幽三个人似乎都倒在了女人的手上,她们分别是妹喜、苏妲己、褒姒,表面上看来都是红颜祸水,然而实际上三个王权都面临国家扩大,如何调整不同族权之间的矛盾问题,对公族来说自然是非常想要固化阶级,因为如果可以固化阶级就可以使得公族压制旁族的愿望得以实现。
然而中国还是进入了封建制度,这是因为封建制度下王权与公族和旁族都可以建立契约关系,在这一点上周幽王为什么要烽火戏诸侯,这是因为周幽王要废长立幼,他要诸侯支持他换申王后,从而进行势力的调整,这使得申候感到危机于是去找戎人借兵组成联军攻打周幽王,诸侯为什么不救周幽王,这是因为诸侯和君主之间的矛盾已经凸显,所以自然乐见戎人进攻周幽王,结果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时代进入到了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以后又能阻止局势的改变么?当商鞅在秦国实现变法之后,秦国从封建制开始进入到了王朝制,从王朝时代开始的一条发展路径至清末来看,大家族的力量越来越瓦解。
那么这是为什么?
从氏族时代的公族打压旁族,到封建时代诸侯相互防备,再到王朝时代的大家族消亡,可以说任何当时的得利者都想巩固自己的地位,但是为什么最终都失败了呢?
就是因为社会和文明的发展使得交流越来越容易,社会的人员构成也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想要维持自己的地位就需要方法,而方法的调整趋势是什么是关键。中国的调整趋势是从血统论走向了行为论,因为这有很大的好处。

楼主 a1011526798  发布于 2016-09-26 06:54:00 +0800 CST  
调整的趋势是以满足更多人利益为主呢?还是以更少人利益为主呢?自然是以更多人的利益为主,这就是固化会失败的关键,中国的社会逐渐接受了行为论的文化,使得社会中的契约是以公天下为趋势的,可是对于势力来说想要维持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就需要以私为主,但是在增加控制力的时候必然产生一些问题,这样自己的合法性基础就减弱了。
当没有了合法性的基础以后就只能依靠于权术了,但是没有了契约和社会的认可,只使用权术,那么只能在一段时间内取得有利于自己的条件,可这个条件是越来越缩小的,最终又能传几代呢?
所以中华文明从一个大历史观看社会的发展是以满足更多人交流为主的趋势,这样的情况下,又怎么能长久的形成固化的社会呢?当然社会之中有一些特别的成功者,但是成功者为什么成功?
是因为看出了社会中蕴藏的机遇,抓住了机遇才成功,可成功只是一个开始,而不是一个结束,那么那时候自然也是大有大的难处了。现代的中国社会是一个以民权为根官权为辅的社会,王权已经被官权系统化,那么依靠于王权才能建立起来的不管是封建制度还是王朝制度都已经随风而逝,现代化法制化的社会正在建立,在这种趋势下社会对于文化的要求只会越来越强烈,那么为什么要说商朝的例子。
这是因为在那个以公族为主打压旁族的时代,都不能够始终维持阶级的强势,那么到了现代,不但不会被文化所包庇,相反时时刻刻的受到文化的检视,在这种情况下再想形成真正的垄断和封闭,其实已经很难做到了。

楼主 a1011526798  发布于 2016-09-26 06:54:00 +0800 CST  
二十五,
今天回答的问题是由娜儿的峰提出的:巴西有黄金十年。印度也会有这样的黄金周十年吗?
对于金砖国来说似乎现在只有中国发展的不错,那么为什么会是这样,这是因为虽然任何国家都有资格拥有发展的机遇,但是在发展的机遇面前有没有更加先进的制度和文化作为支撑就是不一定的了,这就像是上台阶一样,当一个国家处于最低的能源国的时候,他如何将自己的资源转变为制造能力,是他升级为制造国的关键,但是想要从制造国晋升为支配国则不完全依赖于简单的制造能力提升。
因为调配国之所以可以形成强大的势力,从而影响别的国家的走向,则需要有自己的贸易体系和自己的话语权建设,而通常有两种方式建立,第一种方式就是武力扩张,将社会资源转变为军事实力,再利用军事扩张去强行获得海外的社会资源,将社会资源转移进国内造成社会资源的上升,通过这样过的侵略体系所形成的贸易、话语权等综合实力确实可以在一个极短的事件内造成调配国地位的上升,但是这样的做法显然有问题,那就是一旦扩张不可能永远顺利,一旦扩张的极限到来,那么支出将会增大收益将会减少,这样的方式最终会形成倒挂,最终国家就会衰败,大量的强国强大时候非常强势,然而很快就突然断崖式崩溃原因就是如此。
另一种方式就是改变国内的经济发展模式,这方面不管是东西方都存在这种变革,一开始大多都是使用宗教,因为宗教作为文化的话可以使得一个社会当中的大多数可以团结在一个体系之下,这使得通过宗教确立王权的合法性,王权再通过分封资产形成贵族和领主,从而形成氏族时代或者封建时代的社会,社会中的合法性来源是血统论,在这方面印度一直就是使用者以婆罗门为主的宗教,虽然当中佛教曾经兴起过,但是最终被印度教取代。
印度通过阶级的分化形成的种姓制度就是建立在这之上,通过血统论来形成社会的资本或资产宗法系统,通过宗法与门阀造成了不同族权对于资产的控制权,这种方式其实在世界各国都是一种主流,但是也有国家做出了改变,比如欧洲,欧洲利用基督教中的天主教确定了国王的地位,然后形成了国王与贵族的关系,又因为十字军东征的失败导致社会资源变的相对越来越固化,所以虽然欧洲和印度的教义有所不同,在当时的组织结构中两者缺非常的像,然而欧洲进行了大航海,找到了新的扩张体系,那么为什么欧洲可以实现宗教改革。从而出现新教,而且这一过程还是通过宗教战争进行的,并非通过和平手段。
这就是因为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争斗不简单是教义的争斗,而是贵族想要寻求压制国王的一种斗争,并且欧洲随着海外的扩张,资产资本化运动开始,两者的结合促成了保王与倒王运动的开始,在这个基础上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为了控制局势,开始将重商主义当做国策,通过控制资本的流动,形成了国王对贵族的优势,这种优势使得国王的控制力提升,但是欧洲的变革本质是扩张,也就是扩张成了控制资本流动成败的关键,在这方面做到极致的是英国,英国利用扩张增强了贵族的力量,在新教与天主教的斗争中,最终新教获胜。
这时候资本化运动不停的加强,社会已经需求一个新的制度和文化形式来完成变化,这就是资本主义思想产生的温床,资本主义通过议会制度形成了党派的强化,这使得资本族权在与封建族权的斗争中获得了优势,最终资本主义获得了成功。
为什么要分析这一段,分析这一段的关键在于两点,第一点是欧洲有扩张的空间,第二点新制度的出现,但是问题在于为什么西方的新制度出现了,还是因为拥有了扩张的空间,这一点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发展史就可以看到。所以印度虽然现在看起来经济有所发展,但是这种发展势头的前面是什么?
是困境。
为什么这样说,有几个因素造成这一点。首先印度的军事制造能力和军事实力都较弱,印度的军事装备大量来自于进口,无法确保自己生产装备的印度等于是被别人卡住了手脚的国家,对于世界大国来说都乐见于印度这样下去,印度购买大量的西方军事装备可以给他们带来大量利润,而从印巴三次战争来看,印军的表现也不怎么样,印度的军事能力差的话那么他有可能复制当年欧洲国家的扩张么?显然很难。
那么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没有办法扩张的情况下,印度的经济如果出现了发展会出现什么现象呢?那就是印度民众会对于社会制度和文化提出要求,可以看到的是印度的产业为第一和第三产业为主,为何不发展工业?
这其实就是问题的本质,印度为什么不走工业化,在过去的“所谓经验”下只有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才能强大,而需要注意的是英国的工业革命是在宗教改革前发起的,还是改革后发起的?答案是之后,也就是说英国是解决了自身的问题以后实现了其所谓的工业革命,而不是工业革命以后完成了对宗教的改革,那么没有完成这一步的印度要怎么做呢?

楼主 a1011526798  发布于 2016-09-26 06:55:00 +0800 CST  
对于一个落后的国家来说如果想要拉低不同阶级的差距,就要强力发展工业和教育业,通过工业和教育使得几步走战略,一开始赤贫的工人没有任何深度教育,但是他们可以参加一些密集型工业,通过生产可以使得他们获得收益,获得收益以后他们可以拉动服务业的上升,比如工人需要生活产品和一些基础的消费。
关键在于他们可以将自己的子女送进学校,通过高等教育的教育之后这些赤贫的人的子女将获得他们父辈所无法拥有的生产力和知识,拥有了高等教育之后这些人所能产生的生产力将会大幅度上升,国家的制造业也会因为这些高等教育的人才随之提升,这样国家的制造业能力就会普遍提高,但是这将带来一个后果,随着普通人的收入提高,他们成为中产阶级以后会对于社会的制度和文化将会提出新的诉求。其实只要通过几代的发展,就可以使得人口结构中的很多贱民所能产生的生产力上升。
然而这些拥有了更高生产力的贱民之子后代还会满足自己生下来就注定一生带着贱民的标签么?当社会资源因为工业生产拉动的时候,社会内的族权势力就会出现变化,再加上议会的作用,社会就会产生巨变,对于印度教那种种姓制度就会提出反感。
这就将动摇印度的的整个内部稳定,到时候提出新的制度和文化需求就非常可能,所以为什么印度的工业并没有在几十年的发展中被强化,这就是因为对于控制力更强的高种姓族权势力不能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他们通过对第一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来维持自己的稳定。
印度有很多的行业会显得非常突兀,比如印度的软件业很发达,那么为什么如此,这是因为高种姓的族权势力将这些产业垄断了,通过对于教育的分离,形成对高等教育的垄断,从而再垄断高等产业,然后发展不同等级的服务业,形成了社会运转的方式。
所以为什么笔者对于印度的发展并不看好,这就是因为一旦印度的经济出现了大的发展,印度的很多人对于印度教就会产生像基督教中的天主教改革成新教那样的要求,而这个变化在欧洲所引发的是长期的宗教战争。议会制度不但不能弱化社会矛盾,相反催生社会矛盾,这是因为议会制度是一个横向的社会矛盾,这使得双方的对立会越来越严重。
而印度想从能源国向制造国过渡再向调配国走的道路上,第一道门槛就是其如何应付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变革需求,印度缺少扩张的空间和能力使得他们很难通过扩张拿来别人的社会资源来平衡自己内部的社会矛盾,如果无法扩张,那么内部的经济发展就会使得不同的族权势力对于控制力的争夺上升,这样的结果就是社会矛盾的激增,所以印度不但不能通过自身的发展取得很多利益,相反会因为自己的发展面临不稳定的情况出现。
如果没有能力扩过这一关,继续上升的大门就会关闭,所以印度的发展虽然表面有很多潜在机遇,但是支撑这种机遇的基础非常薄弱,并且机遇一旦实现对于社会改革的声音必然出现,印度真的做好了这种变革么?显然是没有的,到时候社会的问题就会集中爆发。一旦不能处理社会矛盾和问题,衰落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楼主 a1011526798  发布于 2016-09-26 06:55:00 +0800 CST  
三十一,
圣雄甘地是历史上一个非常复杂的人物,对于他的分析非常多,他所代表的“非暴力不合作”看起来使得印度独立,那么为什么一个被称为印度国父的人会最终被印度教徒刺杀呢?想要更好的看待甘地,就要看待围绕在他身上的环境。
甘地并不是始终在印度生活,而是早年前往过英国求学,并且还去过南非为印度人争取过权利,所以甘地即见识过印度的殖民问题,又见识过英国本土式的议会制度,还在南非见过另一种殖民地状况,在见识过世界的各种情况之后,甘地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由于印度被欧洲殖民者殖民有很长久的历史,在卧莫尔王朝与各方势力寻求平衡的结果之下,英国取得了胜利成立了英属印度,也就是英殖民地,英国非常喜欢实现平衡战术,这使得英国总是成为阴谋论的胜利者,可以发现很多世界当中关于英国的阴谋论很多。
比如英国在印度挑动了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冲突,在中东巴勒斯坦挑动了犹太人与伊斯兰教的冲突,实际上并非如此,英国虽然善于权术,但是这种权术更多的是对于不同势力的调整,通过拉拢和强化与强势族权的关系来维持自己的殖民地统治,而讽刺的是英国不是有能力处理这些问题造成的结果,相反是无法处理这些问题造成的结果。
如果英国真的能平衡这些关系,那么还有甘地的空间么?甘地正是因为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使得很多印度追求独立的人转向了他,从实际的情况上看印度人在对殖民者时的能力不强,对殖民者的反抗能力较弱,这使得使用暴力的手段抵抗很容易被挫败,并且英国与种姓制度之间也存在暧昧关系。所以想追求独立通过暴力很难奏效,在这个空间下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就反而有很强的操作性,比如在食盐争夺战中,甘地鼓励人们自己造盐不买英国人的,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英国人退缩了,因为对英国来说出现暴力反而是一种他们乐见的事情,可是非暴力就使得英国人很难处理,越是逮捕非暴力的人,越是出现更多的非暴力者,那么说是否因为如此甘地成功的使得印度独立呢?
笔者并非如此看待这个问题。
印度可以独立实际上和二战有举足轻重的关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后,美国表示的很“消极”,日军突袭菲律宾麦克阿瑟逃走,这使得英国当时成了与日本交战的一方,如果英国可以在海上战胜日军,那么东南亚的势力就不会动摇,那么英国在印度就更加稳固,而就在1940年-1941年英国还能镇压印度的独立倾向。
但是日军快速打下英国的马来西亚,又成功进入缅甸使得英国在东南亚的情况岌岌可危,那么日军是否会乘胜进攻印度将成为问题,所以对英国人来说为什么要软化态度,这是因为此时的英军在战场上一败涂地,他们在印度的地位已经变得越来越弱,这是英国会最终同意印度独立的关键。
因为与其让印度因为暴力独立成为一个极度反英的国家,不如让其独立成为一个亲英的国家,这一点是英国的动机,那么是否说英国就是挑动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对立的元凶呢?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这一点就是理解甘地的关键地方了,对于印度来说他们的统一恰恰是由英国人完成的,英国人为了更好的压榨印度也确实修建了不少基础设施,但是英国没有能力解决这一问题,所以问题是本来就存在的,并不能认为这种问题就是被英国利用的,而是早晚要爆发的。
也就是说印度从一开始就没有能力处理这种复杂的模式,印度历史和当下都有很多的宗教存在,比如佛教、印度教、锡克教、耆那教、基督教等等,但是为什么印度教却经久不衰呢?实际上佛教、耆那教与印度教都是由婆罗门教发展出来的。
所以婆罗门教是印度宗教中的关键,婆罗门教信仰湿婆与梵天和毗湿奴,构成了一个种姓制度的信仰,将人分成等级比如最主要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之后还出现了更为低的旃陀罗。通过种姓制度完成了分封,形成了贵族与公民的阶级状态,婆罗门教以及之后发展而来的印度教与中东的基督教、伊斯兰教有根本性的不同,这种不同就在于他们的社会矛盾是不同的。
由于中东地缘属于易攻难守的状态,所以宗教必须要强化同体系内的族权联盟关系,造成了一神教的出现,在一个神之下信徒属于同一系统之内,虽然也有地位之分,但是同系统之间的矛盾形成了较为紧密的关系,导致社会处于横向的社会矛盾,而对于印度来说受地缘影响又长期处于一种封建制度之下,君主与封臣的关系通过婆罗门教系维系,形成了阶级的分化,族权势力强化的是同阶级的关系,这使得社会矛盾形成了纵向的社会矛盾。
这种微妙的区别使得之后的印度教是纵向的社会矛盾,而伊斯兰教属于横向的社会矛盾,那么为什么印度教徒当时要爆发排斥伊斯兰教徒,这就是因为对于高种姓的势力来说他们非常惧怕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为什么能在中亚崛起,就是因为伊斯兰教使得这些复杂地缘的势力中出现了根本的变化,使得同一族权下的不同阶级可以形成联盟关系,试想一旦这种倾向出现,对于控制大量社会资源的高种姓印度教来说将形成巨大的隐患。

楼主 a1011526798  发布于 2016-09-27 12:26:00 +0800 CST  
三十二,
今天回答的问题是由公众号网友看提出的:关于土鸡军事政变,没看懂埃氏为啥最开始吆喝的是让美国引渡政敌,而美国国务卿答复也是就事论事说“要引渡,拿证据”。为啥不一开始就说“1.此事与我无关,2.要引渡,拿证据”,这样堵死土鸡的嘴呢?感觉这俩人最关心的都不是政变,而是居伦这个个人。细节性问题,但自己想不明白,请教一下。谢谢!
可以看到的是现在土耳其正在不断的扩大化对于这次政变的清算,而埃尔多安看似最想要得到的一个人就是在美国的法土拉·葛兰(也翻译成居伦),那么他是谁呢?他是一个土耳其宗教学者,由他的影响出现了葛兰运动。
什么是葛兰运动呢?
葛兰运动是一种温和式伊斯兰化的运动,与基地组织本拉登那样的激进式伊斯兰运动不同,葛兰运动是一种较为温和追求恢复传统伊斯兰教模式的组织,葛兰运动拥有大量的支持者,这使得葛兰本人成为了运动的精神领袖,并且要注意的是葛兰曾经一直与埃尔多安关系非常密切。
因为埃尔多安需要葛兰的支持可以帮助他获得强大的控制力,他们在之前的共同敌人是军人势力,所以这一次究竟是不是葛兰运动发动的政变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埃尔多安已经与葛兰分道扬镳了,从某种角度上看葛兰比较反感埃尔多安对于控制的追求,也就是反感他走向强人。埃尔多安则又反感葛兰与自己在战略上的分道扬镳,所以双方交恶,从这次事件的博弈上说,埃尔多安真正要他回来的可能性并不大。
一方面是葛兰的声望确实非常大,另一方面埃尔多安的政策到底有多稳固是非常难回答,所以如果引渡葛兰回来反倒是埃尔多安的烫手山芋,因为这样的一种重要学者是不能轻易清除的,相反如果葛兰回来了趁着埃尔多安出外访问的时候来一次土耳其版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对于埃尔多安来说是非常差的事情,对埃尔多安来说要求引渡他等于是与其公开的决裂,目的是为了清除土耳其内部的这些葛兰运动中反对自己的人,并不一定真的是要他回来。假如真的回来了事情将变得值得玩味。
那么为什么美国要保护葛兰呢?其实美国并不只是保护葛兰一个人,而是保护了很多各国的“意见者”这只是美国长期扶持策略中的一环罢了。如果从历史上看美国的扶持代理人策略能够拉一个非常长的单子,在世界各大洲都有自己的势力,那么该如何看待这种策略呢?笔者认为扶持代理人战略是:
下策。
为什么敢这样说?因为扶持的代理人往往是由两种人组成的,第一种是没能力的人,第二种是没机遇的强人,这两种人都在中东出现过,比如伊朗的巴列维王朝,在英国人的支持下礼萨汗推翻了旧恺加王朝成立了巴列维王朝,可是在二战中苏联和英国还有德国多方都要对这里进行争夺,偏向纳粹的伊朗被苏联和英国夹击,礼萨汗被迫退位,他的儿子巴列维即位。
而当时中的中东是一个非常混乱的时代,美国和苏联想要击垮旧的法国和英国势力,这使得美国开始扶持巴列维,在战后的1951年-1953年时真正掌握权利的人是摩萨台,摩萨台决议要收回英国人控制的伊朗油田,这样以此为借口美国和英国发动政变让巴列维重新登位,然后与外国签订协议将石油继续出卖给外国,美国则扶持其军备和保护。
那么为什么之后会发生新的政变呢?这就是因为巴列维是一个没有能力推动改革的人,在政治上他能够做出的变化很少,在经济上族权化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这使得伊朗的大量社会资源被外国掠夺,社会资源的减少加重了国内社会矛盾的增加,这时候的社会就偏向了伊斯兰教的霍梅尼,之后更是发生了伊朗伊斯兰革命,使得巴列维王朝覆灭,随后伊朗和美国交恶,等于使得美国和英国扶持代理人政策失败。
如果说巴列维是一个弱者的话,扶持一个强者是不是就有助于自己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在同时代的阿拉伯世界中主要兴起的国家是埃及,埃及由泛阿拉伯主义的纳赛尔推动革命,并且拉拢了叙利亚和很多阿拉伯国家,纳赛尔将社会改革和实现民族复兴作为目标,但显然美国不愿意看到如此的场景出现。
中东的问题存在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民族独立运动,在这之中中东各地都在闹独立和革命,各方都在扶持自己的势力兴起,第二个阶段是美苏联手挤压英法的空间,实际上一开始美苏在中东不是那么敌对,在很多问题上甚至还有合作,这是因为他们的对手是欧洲的旧势力英法,等英法被淘汰以后进入第三个阶段,美国和苏联开始对峙。
而有意思和讽刺的事情是在中东几乎很多国家都倒戈过,原本受到美国支持的国家后来被苏联支持,被苏联支持的亦然,这些国家都在寻求两面的平衡。其中美国扶持了两个关键的国家:
以色列和伊拉克。
伊朗、以色列、伊拉克三国恰好是三种模式都进行了的国家,那么先看以色列,很多种说法都认为以色列是美国的亲儿子,诚然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是他转守为攻的关键,如果没有美国的支持,那么以色列很快就会被打败,但是美国与以色列的关系真的那么铁么?在笔者看来,根本不是的,美国为什么可以与阿拉伯世界形成紧密的关系,这就是因为美国出卖了以色列。
以色列在前三次中东战争之中,实际上已经达到了非常大

楼主 a1011526798  发布于 2016-09-27 12:27:00 +0800 CST  
的进展,在第四次中东战争时候甚至已经控制了西奈半岛,要兵临开罗城下了,然而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要求以色列与埃及签订《戴维营协议》,协议的宗旨就是要以色列退回西奈半岛,那么为什么呢?
如果说以色列拥有了西奈半岛,那么他甚至可以有机遇寻求控制苏伊士运河,为何要让他后退呢?这就是因为美国扶持代理人的目的是为自己服务,要是以色列真的控制了西奈半岛还会那么听命于自己么,所以以色列在美国的大力支持下却没能真正获得稳定的战略纵深,这能算是胜利么?
而另一边埃及的萨达特虽然通过条约的手段获得了土地,但是他被认为是出卖了阿拉伯世界,结果他被刺杀,穆巴拉克上台。这样埃及的领导地位就此终结,这时候美国又扶持了一个新的目标,这个人就是:
萨达姆。
美国为什么要扶持萨达姆,这是因为如果萨达姆可以成为新的阿拉伯世界领导国,这有助于美国的中东战略,但是美国打错了算盘,因为萨达姆是一个强人,强人必然不会久居人下,这使得萨达姆与伊朗进行了两伊战争,双方鏖战8年,除了核武器什么手段都用了,可是还是没有取得胜负,但是无形中伊拉克的地位确实上升了。之后的萨达姆选择了扩张,那么为什么美国要出手打压,这是因为美国要确保自己的扶持是有效的。并且讽刺的是萨达姆在美国和苏联两方面就是通吃,之前苏联大量援助了伊拉克,之后美国因为要对付伊斯兰革命反而又大量的扶持伊拉克。
这是伊拉克认为自己可以搅动局势的关键,显然他想错了,结果美国开始攻打伊拉克,发动了两场战争,直至将其推翻。
所以通过这三个国家来看,就可以发现这种战略的根本问题,如果扶持的代理人是一个弱者,这个人虽然能将大量的社会资源或者好处转移给扶持者,但是这样就会使得社会对于代理人产生大量的反感情绪容易造成叛乱或者起义的出现,如果扶持的代理人是一个强者,那么这个人又怎么会久居于人下呢?
虽然美国看似在世界各地扶持自己的代理人,看似手眼通天为所欲为,但是如果只要细细梳理就会发现其中大量的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最有名的就是扶持塔利班,塔利班是美国扶持起来打苏联的组织,现在这个组织不但不听命于自己,相反转过头来打美国。
这种事在美国的扶持战略并不少见,对于被扶持者来说想要完成自己的目标但是没有能力所以接受了扶持,但这是不是就等于他从此就听命于扶持者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们的联盟是因为扶持者有想要的利益,被扶持者又需求的利益,双方才能一拍即合,当双方的势力出现了变化的时候,对于利益的诉求也会转变,这时候还能不能达成一致将是联盟是否延续的关系,显然的是这种关系不能长期维持,自然就会产生各种问题。
扶持战略确实可以在一个短期使得扶持者取得一定优势,但是在长期看起来是后患无穷的一种策略,往往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楼主 a1011526798  发布于 2016-09-27 12:28:00 +0800 CST  
三十三,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当中绝对算的上真正的重要角色,甚至可以说在很多时候盖过了很多谋士的光芒,是戏剧、小说、评说等形式当中的大热门,人们对于诸葛亮与鲁肃与司马懿之间的对比总是争论不休,那么该怎么看这位大人物呢?
笔者在15岁时认为诸葛亮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看三国演义只爱看诸葛亮从出山至失败前的部分,到20岁左右开始可以对诸葛亮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到现在已经对诸葛亮有一个更为平和的看法了。
诸葛亮出身于诸葛家族,有趣的是诸葛亮在蜀、诸葛瑾(之兄)是在吴、诸葛诞(同宗)是在魏,所以诸葛亮说自己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实际上这个话是客气了一下,诸葛亮的正妻黄月英是荆州名士黄承彦的女儿,所以自己是望族的子弟,妻子是名士的女儿,诸葛亮也绝非一个没有出身的人,诸葛亮不愿意出仕不是他的出身不好,是他有自己的判断。
当时的荆州是刘表的地盘,刘表并不像小说写的那么孱弱,假如刘表那么弱小曹操还会选择收降荆州么,并且给蔡氏极高的权威,之后又杀掉蔡瑁么?所以刘表实际上是倚重于他的外戚蔡瑁在荆州形成了不错的势力。
那么作为人才的诸葛亮为什么不近水楼台的投靠刘表呢?这便是诸葛亮的性格所致,如果对比诸葛瑾和诸葛诞就会发现这一点,诸葛瑾是吴国的臣子,一开始做了孙权的长史(类似于秘书或幕僚)然后成为中司马,最后孙权称帝后为大将军、左都护与豫州牧。诸葛诞是魏国的臣子,一开始做尚书郎、荥阳县令后进入吏部郎、御史中丞、尚书,被打压复出后任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因为军功升任镇东将军、征东大将军,封高平侯,交出军权后成为司空之后反叛了魏国成为吴国臣子,最终被司马昭杀死。
可以看到的是他的兄弟和同宗都是一点点通过政绩升上去的,但是诸葛亮不是这样的,诸葛亮属于一下就进入了最高层,虽然当时的刘备非常弱小,可是诸葛亮直接成为刘备的军师,不能不说是成功。
为什么是这样呢?这是因为诸葛亮经过判断出的结果,诸葛亮心中有自己的大志向,他不投靠诸侯的关键在于他要评估是否有发展,如果没有就不会去。三国时期是非常重门阀的,大家族势力还很强势,所以诸葛亮去投奔谁决定了他未来的发展,只要分析一下当时的环境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最初可以有的选择是北上找袁绍、曹操,但是袁绍家族四世三公,门生遍布天下,况且手下已经有了比如许攸、田丰、沮授等等谋士,况且曹操的重要谋士荀彧与郭嘉都是有机会成为袁绍谋士的,但是袁绍不用,这使得郭嘉和荀彧都投靠了曹操。
这说明即便诸葛亮想去投靠袁绍也不见得就会被重用,如果转投曹操的话,曹操当时手下也有一票谋士,比如郭嘉、荀彧等等,可以说曹操与袁绍的谋士双方相比都是只多不少的关系,并且曹操这个人本身就拥有极高的头脑,导致是否会真的重用诸葛亮也不确定。
所以他可选的就只有刘表、刘璋、张鲁、马腾、孙权、刘备等等,但是仔细计算一下就会发现,孙权并没有真正的兵权,真正的权利把握在大都督和张昭文人势力手中,诸葛亮去一定不会被重用,况且还可能被自己的哥哥压制。而诸葛亮又不一定会瞧得上张鲁、刘璋这些人。诸葛亮心中素有大志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这是他一直不肯出山的理由,另一方面就是他判断出很多外人眼中强悍的人,实际上都是没法让他施展自己才能的,也无法有更大的发展机遇。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选中了最弱势的刘备呢?
这是因为刘备有两个优点,第一刘备是虽然有不错的武将,也有不错的政才却没有将两者的能力融汇形成效率的关键人才,这是刘备对于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关键,第二个问题更关键,那就是诸葛亮看中了刘备的身份。
刘备与诸葛亮的隆中对一直被视为历史上一次非常好的战略演说,那么有很多种说法认为其他人也提出了类似隆中对的意见,该如何评价隆中对呢?笔者认为隆中对是有资格成为一个策略分析典范的,不过笔者最关心的是最后一段话: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隆中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介绍了从董卓起兵到袁绍与曹操之间的官渡之战和基本的环境,第二个部分是如何实施自己的策略,诸葛亮将策略的中心放在结盟孙权然后扩张到荆州与四川等地做好基础。第三个部分就是最后这一段话,然而其实这一段并不是一个策略结尾说的漂亮话,而是真正的说出了诸葛亮的策略关键。这段话其实在整个战略中的价值最高。
那么什么是天下有变?百姓又为何要拿出吃的喝的迎接刘备呢?孙权又为何会眼看着刘备出兵北上呢?这一切的关键就都在于刘备的身份上。
刘备是不是皇叔或者宗亲之后是有巨大争议的,但是刘备姓刘这一点却没有什么可质疑的,这就为刘备号称自己是皇叔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与曹操不同的是,刘备不需要借助狭天子以令诸侯的口号来形成力量,他直接就可以打出“匡扶汉室”的口号就够了。

楼主 a1011526798  发布于 2016-09-27 12:29:00 +0800 CST  
所以实际上当时的环境是什么是诸葛亮最为关心的,天下虽然已经乱套了,但是没有人敢打出称帝篡汉的旗号,打出来的袁术很快被打败,都是利用谁是汉忠臣的旗号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这一点就是诸葛亮对于当时时局的判断。
那么天下有变是什么呢?
这四个字是诸葛亮判断一切的根本,也就是说表面上看诸葛亮说了很多策略,这种策略看似是主动的,比如联孙抗曹,但是作为一个势力来说对方也不会任由时态发展,为什么孙权会乖乖的听话与刘备联合抗曹呢?这是因为孙权的内部并不团结,周瑜与孙权实际上是有很严重的矛盾,没有兵权的孙权需要一个外部的联盟,然而想要这个联盟成立的关键是:
匡扶汉室。
也就是说孙权投靠的不是刘备,而是汉室。诸葛亮对于时局的目标看得非常清晰,那就是他们要首先打败曹操,停止曹操的扩张势头,一旦曹操扩张受挫内部的隐患和矛盾就会出现,这时候为了自身的稳定和追求地位的合法性,就会称帝,这是诸葛亮判断曹操的关键,一旦曹操称帝,那么他就失去了狭天子令诸侯的基础,这样刘备打出匡扶汉室的旗号就能形成优势。
然而为什么诸葛亮失败了呢?
诸葛亮隐患的关键有两点,第一点是诸葛亮的策略是一种被动策略,诸葛亮一生的战略就在了夺取荆州和四川和汉中的地方上,将这些地方作为自己的根基,然后发动北伐,可是北伐的一切基础就在于天下有变,他的基础是被动的策略绝非主动策略,所以这就引出了第二个隐患,那就是刘备会不会抢先称帝,如果刘备在曹操没有称帝前就已经称帝,那么不是一个文字游戏上的变化,而是支持汉朝的势力将会倒戈,孙权对于刘备的需求也会减弱,刘备将成为打出匡扶汉室实际上自己扩张势力的逆臣,这样的罪名将使得策略失败。
所以诸葛亮的一生为什么没有取得成功,这就是因为当刘备完成隆中对的准备工作后,也形成孙刘抗曹的局面,在这个关键时刻刘备开始想要称帝,先是成为汉中王已经表露出称帝的事态,这样的结果使得孙权发生了很大转变,遂转变为联曹抗刘,偷袭关羽杀死了他。这使得隆中对的策略完全崩塌。
曹魏也抓住时机,曹丕称帝之后刘备更是跟着称帝,这样的结果使得曹魏、蜀汉、东吴三分天下的割据形成,而困在四川的刘备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战略的优势和主动性,在夷陵之战后刘备遭遇大败,诸葛亮一生的策略再无成功之可能。
那么为什么诸葛没有像一些说法那样去替换掉刘婵自己成为蜀汉的皇帝呢?这是因为诸葛亮已经敏锐的判断出来,蜀汉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已经消失,接下来就是如何维持与形成割据。最终诸葛亮经历数次北伐最终失败,病逝五丈原。
该如何看待诸葛亮呢?
诸葛亮并不像《三国演义》中那么强势,却也不能认为他没有才能,诸葛亮最主要的才能在于政才,也在于对于时局的把控之中,诸葛亮并非神仙,他给刘备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且可以说在刘备称汉中王前,基本上已经完成了自己的所有准备,但是天下有变的不是曹魏,而是刘备,刘备走向成帝之路就等于关闭了他与其他势力联盟形成匡扶汉室的基础。
这样他就不得以一个割据的形态生存,那么他之后的所有策略就都很难施展了,不过诸葛亮也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了文人与政治家的楷模被后人称颂。

楼主 a1011526798  发布于 2016-09-27 12:29:00 +0800 CST  
就在之前台湾的观光车出现了重大事故造成26名包括导游、司机、即大陆游客的罹难,很多种说法很快就传出来,有人认为这是一期阴谋论,但笔者并不想这样看待这个问题,而是要分析的是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事情。
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车上没有逃生设备,逃生门为什么没有起作用,其实这些确实应该有,可现实的情况下往往就没有。首先这个团是从东北出发前往台湾进行8天7夜的旅游团,但是这又是一个低价的旅行团。
据新闻中所说的团费只有3000元不到,仅是7天的住宿加往返机票价格就已经占据很大成本,还要餐饮游览等内容,近些年来低价团旅游有很多问题。笔者观察到有很多种声音认为低价团不该等于不安全,但这只是理论。
就像质问逃生门为什么打不开一样,现实往往就是如此的残酷,对于游客来说希望旅游的价格越低越好,对旅游业者来说希望价格维持较高水平,双方的这种博弈必然有一个因素在左右,这就是真实的成本。
毕竟游客旅游会产生硬性成本,那么这些硬性成本旅游公司又是如何处理的呢?自然是以降低标准为主,可以看到的是随着赴台湾旅游的热度上升以后,大量大陆游客前往台湾,台湾的观光业基础设施能不能满足如此巨大的市场才是关键,这个出事的司机刚刚拿到驾照一年时间,算不上真正的老手。那么对于旅游公司来说想要雇佣老手和能力强的员工自然成本就会上升,这导致大量的新手加入,游客的上升也使得对于车辆的检查不够细致,基础设备配备也需要成本。
在现实中这是一个很难回避的问题,如果商人无法赚到利益就会想尽办法的降低品质,品质降低自然带来风险,所以整个事情的关键就在于送这些游客出去游玩的旅行社有没有真正的资质,接待这些游客的当地大巴车、导游、观光点、住宿、餐饮等一系列有没有资质,当中有没有存在分包转包的问题,这些都是很严肃的问题。
如果过度在意价格上的便宜,不管宣传、制定的标准如何都无法起到效果,当发生事故的时候就只能任由危险发生,并且另一个问题是城市化的发展使得人们对于安全的警惕心下降,认为出外旅游是没有任何威胁的,对于一些情况下该如何逃生和自救在出门前也需要做一定功课,不能只贪图便宜和交由对方处理,如果对方不靠谱怎么办呢。
比如在飞机上空乘人员就会就各种情况进行介绍,包括发生危险时如何使用氧气面罩,采取什么样的姿势确保安全等,这些知识其实并不需要很多时间宣传,但是到了危机时刻却可以使得很多人得到求生的方法。应该强制出台法律规定旅行社印刷一些求生简单小手册,这些小手册不一定需要多厚,只需要一些关键的知识以简单的方式进行介绍,签署旅游合同或者购买火车票与机票时同时配发,让每个去外旅游的人能够在出发时就获得一些他们平常不容易得到的自救知识。以便发生危险时有能力自救,还可以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设立一些带有二维码的标牌,供人扫描下载这些知识。在导游资质考核中加入对自救知识讲解的部分,强制要求导游在进入密闭空间、水域、登山等有风险地域前进行一些知识的讲解,使得人们增强应对风险和自救意识。
另外对于低价团笔者认为政府应该坚决打击,低价团实际上不仅不便宜对于各方都是一种伤害,对于旅行者来说表面上看起来获得了便宜的价格,但是实际上旅游的结果就是购物游,旅游品质会降低还会发生一些强行消费,不消费就被限制的情况,而购买的商品如果是真货还好说,结果往往都是假货。
等于无形中整个旅游成本不但没有降低还有所增加,而且对于导游和司机也是一种压榨,导游可能是无薪游,他们的薪水就来自于购物的回扣,所以如果人群购物很多导游态度可能很好,如果没有购物导游就等于没有收入,在态度上自然马上翻转,对于这些大巴车司机来说,往往也是被压低价格,只能多开和快开,容易造成超速行驶和疲劳驾驶。对车辆的检修也会降低,无形中增加事故风险,自然是不出事则以,一出事就是重大事故。
低价团不仅使得从业者压力加大,实际上也让旅游者的潜在风险加大,如果当中再有层层转包,实际上这趟旅游与其说是为了开心而去,不如说是命悬一线的危险之旅。

楼主 a1011526798  发布于 2016-09-27 12:41:00 +0800 CST  
被和谐了,截图发







楼主 a1011526798  发布于 2016-09-27 12:42:00 +0800 CST  


楼主 a1011526798  发布于 2016-09-28 17:18:00 +0800 CST  

楼主:a1011526798

字数:429930

发表时间:2016-09-20 06:49: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1-30 11:10:55 +0800 CST

评论数:876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