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治国——帛书《老子》通解

老子:[德经]:第七十八章柔弱居上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
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
故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词语解析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人之生也,人活着的时候。柔弱,柔软,软弱。坚强,坚挺僵硬。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而在他死了以后,筋骨躯干就会变得坚挺僵硬。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万物草木,泛指一切有生命的物类,动植物。生也,活着的时候。柔脆:柔软嫩脆,指鲜活。枯,干枯,没有水分,槁,死了的枯树叫槁木。意思说,万物草木在它活着的时候都是柔软脆嫩的,而在它们死了以后,就会变得干枯而没有生机。
故曰坚强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故曰,所以说。徒,同一类,同一派系,如教徒。所以说,坚挺僵硬是死亡的一类的特征,柔弱微小是鲜活一类的特征。
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兵强则不胜,兵器是坚硬的,象征死亡。不胜,兵力强大必然求战不疲,死亡和失败的机率必然增大。木强,指树木已死,由鲜活变得枯槁。恒,通横,木头横过来,那就是被砍伐了。这句的意思是,所以说兵器和军队过于强大,则难免穷兵黩武好战,最终必然就是败亡之道。树木强大,虽可以傲立于风雨中,但也必然会被人取用砍伐,僵横其体。
故强大居下,柔弱居上:上、下指优劣。这里是把强大和柔弱二者孰优孰劣做一比较,认为柔弱比强大好。

意译
人活着的时候是柔软的,死了以后会变得坚挺僵硬。所有的动物、草木,在它活着的时候是柔软而鲜嫩的,死了就变得枯槁了。所以说,坚挺强硬是死亡的特征,柔弱微细是活着的特征。
因此说兵器和军队过于强大,则难免穷兵黩武好战,最终必然就是败亡之道。树木强大,虽可以傲立于风雨中,但也必然会被人取用砍伐,僵横其体。
所以强大和柔弱相比,强大居上,柔弱微小居下,柔弱比强大高明。

理解
这一章,老子才真正的得出德经中君王依道治国的第三个分论点——“守柔不强”。老子从七十一章开始,引出“强弱”话题,以君王压迫百姓的三种后果来反证“逞强而败”,继而得出君王应该“守柔不强”,以此来治理国家,看似温吞,实则最最强悍。
本章以十分巧妙的比喻,强调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人,活着的特征是柔软,死了的特征是坚硬。万物草木,活着的时候是柔软的,鲜活的,死了以后就是枯槁的。强大、坚硬是没有生命的象征,爱打仗,一味追求强兵,就死定了。强大跟柔弱比,柔弱比强大高明。
坚守柔弱,以此治国,是贯穿全书的一个基本思想。“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柔之胜刚,弱之胜强”,用赤子、水柔弱的特性来比喻道和德。老子一再地、反复地强调这一点,是对君王穷兵黩武、镇压盘剥、逞强好胜的批判,是对无为思想的宣扬。

楼主 rightthgir  发布于 2018-12-05 00:06:00 +0800 CST  
老子:[德经]:第七十九章天之道
天之道,犹张弓者也。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
夫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下者乎?唯有道者乎!
是以圣人为而弗有,功成而弗居也。
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词语解析
天之道,犹张弓者也:天之道,天的规则,实际上也就是自然之道,自然的规则,实际上是跟“道”混用的。犹,好似,就像。张字在这里相当于“上”或“绷”,制作弓时把弓弦固定在弓背上并调节到松紧合度的过程。这句的意思是,天地自然之道就像绷弓弦的人那样。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古人如何张弓,已经不可见。但猜想应该是弓背放在地上,两端各一人,扶弓拉弦而固定之。这样,弓背的两端是向上的,绷紧的时候,就有了位置的“高”和“下”。这也就是“高者”、“下者”的意思。抑之,抑是往下压,即往下压一点。举之,举是往上抬,即升高一点。这句的字面意思是,弦的位置太高了就往下压一点,弦的位置太低了就往上升一点。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有余者、不足者,指弓弦的松紧或长度。弓的松紧,可以通过调节弦的长短来进行控制。弓太松的时候,说明弦长了,就要调得紧一点,把弦减少一些长度;弓太紧的时候,说明弓弦太短了,就要增加其长度,调得松一些。这句的字面意思是,调弓的时候,太松了,说明弓弦太长,就拉紧一些,太紧了,说明弓弦太短,就放松一些。
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补,增加。奉,恭敬的给。人之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规则。人之道的“道”,跟《老子》中“道”与“德”的道不是一个意思,这里的道指的是现实生活中发生着的现象,是实际上不合于道的社会行为方式,老子称之为“人之道”。这句意思是,所以,天行事的规律是,减损有余的,增益不足的,人行事的方式却不一样,是减损不足的,增益有余的。
夫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下者乎?唯有道者乎:有以,有通又,以意能够。取奉于天下,帛书甲乙本均无“下”字,疑为全书唯一一处同时抄写脱漏。据通行本补。拿出来奉献给天下人民。这句意思是,那么谁能够在他有多余的时候拿出来一些奉送给老百姓呢?只能是依道而行的人了。
是以圣人为而弗有,功成而弗居也:这句意思是,所以圣人做事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或占有,就是建立了功业也不会居功自傲。
若此,其不欲见贤也!:若此,假如这样。其,当政者,诸侯王。不欲,不要,不必要。见,读现,表现,显示。贤,聪明才智。如果能像圣人那样,取有余以奉于天下,并且为而弗有,功成而弗居,那么他就不必要表现他的聪明才智了,他就做到取法于天道,无为而治了。

意译
天地自然之道(大道)就像绷弓弦那样,弦的位置太高了就往下压一点,弦的位置太低了就往上升一点。调弓的时候,太松了,说明弓弦太长,就拉紧一些,太紧了,说明弓弦太短,就放松一些。所以,天行事的规律是,减损有余的,增益不足的。而人行事的方式却不一样,是减损不足的,奉送有余的。那么谁能够在他有余的时候拿出来一些奉送给不足者呢?只能是依道而行的国君了!所以圣人做了好事自己不占有其结果,建立了功业也不会居功自傲。当政者如果能做到这些,他就不必要再去表现别的聪明才智了。

理解
这一章,很好理解了,上一章得出君王要“守柔不强”的论点,这一章就是具体的论证了,因为“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所以,就“守柔弱”就好了,一逞强就会被“抑”、被“损”。
老子经常用一些匪夷所思的比喻,形象地轻而易举地说明一些很难表述得清楚具体的问题。比如他说“上善似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类似的还有很多很多。本章讲“天之道,其犹张弓乎?”,是老子最为奇特的比喻之一,也是其神来之笔。道虽然看不到,摸不到,听不到,但道是客观存在的,道发挥作用,就像一个弓匠在调节弓的松紧一样,道在调节天地万物,使之达到平衡。例如,沧海桑田,高岸为谷,深谷成崖,太冷的时候就会由冬而春,太热的时候就会由夏而秋。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夜太黑了就要复归光明,光亮太多就要复归夜晚,乃是天之道在进行自然调节,而使之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验之现代科学,符合牛顿力学原理,也符合艾因斯坦相对论,能量高的总是向着能量低的方向运动,是损有余以补不足的过程,这就是天之道。
但是,人之道就不同了。《新约-马太福音》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跟老子的发现完全一样,人之道是损不足以奉有余。越是穷的人,越是要向富有的人纳税进贡。“人之道”其实不合于道,人之间现实的规则是违背道的。老子在呼吁:谁能把有余的奉献给天下人民呢?只能期待那个有道的国君了。
这是老子的理想,期待那个有道的君王出现,期待社会公平的出现。细想想,人之道,这个定则是不能改变的,这是人性使然,是终极规则。人类社会不管是社会财富也好,人的尊严也好,基本上是遵循二八定则在运行的,即20%的人拥有80的财富和尊荣的社会地位,永远不可能公平。当政者的伦理道德水准决定他能在多大程度上更多的关注人民群众的生存状况。所以老子在此对诸侯王进行大声疾呼,期望他们能够效法天之道,维持社会基本公平。
这一章的理想虽然不能实现,但能让我们感受到老子的睿智和伟大。这也正是《老子》的魅力所在。

楼主 rightthgir  发布于 2018-12-05 00:08:00 +0800 CST  
老子:[德经]:第八十章 正言若反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
柔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
故圣人之言云: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主;
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
正言若反。

词语解析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以其无以易之也:莫柔弱于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攻坚强,攻坚强指战胜坚强之物。莫之能先,没有什么东西比它更强了。以其无以易之也,其,坚强之物,之,水,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改变水。
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莫弗知,莫不知,没有不知道的。莫之能行,莫能行之,没有人能够照着水的特性去践行。
故圣人之言云: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受,经受,承受。垢,假为诟,意思是辱骂、羞辱。受国之垢在此指受到人民的轻视,承受责骂和指责。社稷:社是土神,稷是谷神,祭祀土神和谷神的场所叫社稷,借指国家。社稷之主,就是诸侯王。不祥,灾难,灾祸,困难等。受国之不祥:经受艰难困苦一类不吉祥事物的考验。天下之王,与社稷之主同意,指国君,为了押韵而换一种说法。
正言若反:事物的本质和现象往往是不一致的,甚至是相反的。真正好的,对君王有切实帮助的建言,反而像是有害。

意译
天下最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克坚强,却没有什么能胜过水,因为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改变水的柔性。柔能胜刚,弱能胜强的道理,天下人无不知,但却无人能践行。所以圣人之言是:若能承受人们的轻视和诟病,就可以成为社稷之主;若能经得起困苦灾难诸不祥,就能够成为天下之王。
真正好的,对君王有切实帮助的建言,反而像是有害。

理解
这一章从攻坚强者莫胜于水的角度,论证柔弱处下的重要,强调柔胜刚,弱胜强的道理,进而再次论证“守柔不强”的正确性。
柔弱是水的特性,但柔弱并不是软弱无力,事实上有着能够战胜一切的力量。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无坚不摧。柔弱是老子的一个基本思想,其本质含义是因应自然,是敬畏无为。柔弱的力量也就是“无为”的力量,是对无为思想的进一步阐述。所以也有人说《老子》如果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柔”。
老子强调,君王应该像水一样,处下,不争,能承受得了人们的轻视和艰难的考验,才能成为真正好的社稷之主,天下之王。
最后还揭示了“天下莫弗知,而莫之能行”的原因:柔弱的水虽然具有强大的力量,但给人的感觉却是低下、无力的。这就是“正言若反”。

楼主 rightthgir  发布于 2018-12-05 00:16:00 +0800 CST  
老子:[德经]:第八十一章天道无亲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右介而不以责于人。
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
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词语解析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和,调和,和好。大怨,大的怨恨、仇恨。余怨:结了大怨,君王和民众之间的怨怼,虽然经过调和,但已经落下根了,不容易完全消除。为善,算好,当作和好了。
是以圣人执右介而不以责于人:介,通契,现在叫合同。古代是写在木板上的,当事人双方各执一半。拿着左边的叫左契,拿着右边的叫右契。拿右契的是债权方,是权利更多义务更少的一方。
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有德,即有德者,依道纪而行的诸侯王。司介,运用契约的方式进行管理或治理。无德,即无德者。彻,周朝的税收制度的名称,税率为十分之一,高明老师的解是正确的。司彻,通过强制手段课取税赋。
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天道,即道。天道无亲,讲道于万物没有亲疏之分。恒:始终。与:给予,倾向于,照顾于。


意译
和解了的民众的大怨,必定还有余怨,怎么能算作“善”?
因此,圣人即使持有右契也不会去逼追索讨。
因此,有德者看重契约,无德者看重税赋。
天道没有偏爱,但表现的好像是它始终照顾尊道贵德,实施德政之人。

理解
这一章为河上公本之第七十九章,帛书本最后一章也是君王“守柔不强”来治理国家的总结。
本章讲了这样一个道理,君王与老百姓之间应该防止矛盾激化,保持平等和善的君民关系。如果等到矛盾激化了,就算处理得再圆满,也不能算是最好、最高明。有德之君王不应该结怨于人民,不应该强征暴取,导致矛盾激化。而是通过平等协商,以契约的形式来得到老百姓的支持。
老子的这一论点,可能是有鉴于他对周王室及当时社会矛盾的观察得出的一个认识。春秋时代,战争频仍,国家为了支持强大的战争开支和奢侈豪华的王室生活,对老百姓的盘剥越来越厉害。社会关系,尤其是君民关系高度紧张,已经到了“民不畏死”的状态。为了缓和社会矛盾,老子提出了“有德司契,无德司彻”的观点,实际上已经提出了“契约精神”思想。而契约精神是西方社会的主流精神,是支撑整个西方文明的思想基础,意味着自由平等,通过相互妥协,满足对方的需要同时也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运用契约精神来处理社会矛盾,必然要通过平等协商,形成一个君民都能接受的原则,而不是把刀架在脖子上,强行逼取。如果“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君王也就成强盗头子了。
很可惜的是,老子的这一思想在中国历史中并没有得到重视和实行。如果契约思想能够成为主流思想,也许我们的法治史、政治史、文化史就都不是现在看到的这样子了。
便览德经,会发现,前半部分用“道”,后半部分用“天道”、“天之道”,其实,都是指道,他们混用的。从这点来看,我认为《道德经》不是一个人写的,德经后半部分,用天道,用词更加古老。应该是各个时期,不同人写的,最后由一个人整合而成,这个人是不是老冉,就不得而知了。
另外,帛书中,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道经中,给了“道”,“无”,“有”等名词以准确的定义,也就是道经中,道这个概念更加清晰化了。如果按照历史脉络思考和猜测,应该是前人写了德经,用以劝谏君王依道治国,但对道的概念还是不够具体,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不断完善,才有了道经,终于给德经中的治国之道,确定了一个形而上学的理论依据,清晰明确概念的道。
当然,这完全是猜测。所谓见微知著,猜测很有几分可能性。

楼主 rightthgir  发布于 2018-12-05 00:17:00 +0800 CST  
通解,就是无一处有疑惑,无一处自相矛盾,上下贯通,逻辑自洽。
此谓通,通,通。

楼主 rightthgir  发布于 2018-12-05 00:44:00 +0800 CST  
那我们普通人,到底应不应该 按照道德经里面的提倡去做呢?

楼主 rightthgir  发布于 2018-12-06 11:48:00 +0800 CST  
普通大众,也只能遵循人之道, 才能跃出水面。 高度不同时,才是考虑天之道的时候。

楼主 rightthgir  发布于 2018-12-07 11:29:00 +0800 CST  


楼主 rightthgir  发布于 2018-12-13 18:48:00 +0800 CST  



楼主 rightthgir  发布于 2018-12-13 18:55:00 +0800 CST  




楼主 rightthgir  发布于 2018-12-13 18:56:00 +0800 CST  
看到没,我自己的账户,就能看到第一章,看时间,刚截图。


楼主 rightthgir  发布于 2018-12-13 19:01:00 +0800 CST  

楼主:rightthgir

字数:114703

发表时间:2018-12-03 21:1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1-30 11:27:07 +0800 CST

评论数:229条评论

帖子来源:百度贴吧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